现代零售企业管理模式 文献综述

现代零售企业管理模式 文献综述
现代零售企业管理模式 文献综述

现代零售企业管理模式文献综述

前言: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市场需求变化加快,产品市场寿命周期缩短,企业生产正向多品种、小批量方向发展,经营管理过程日趋复杂[1]。所以在现代社会中管理日益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只有从管理上下功夫,才会求得生存与发展。现代零售企业管理模式多种多样,但主要的是以人为本,以竞争为核心,同时树立适时而变的战略管理思想,形成自己的管理方法、自己独特的管理模式,以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2]。

一、零售业的发展

1.国内:

我国零售业过去的发展,一靠胆子大,迅速扩张规模;二靠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压抑了几十年的消费需求的集中释放,这两点准确的说是市场推动型的成功[3]。许多成功的零售企业在白手起家时并不懂零售经营之道,靠实践与经验的积累创造了新时代的神话。但这些经验在新技术、电子流通、虚拟经济、宅经济等一系列新环境下,却让企业家们对于如何把握新机遇,实现新发展,感到无所适从。

在当今时代,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进行相应的要素组合,形成了不同经营形态,称之为零售业态。我国的零售业态可分为食杂店、便利店、折扣店、超市、大型超市、等17种。零售业态是零售企业适应市场经济日趋激烈的竞争产物,是物竞其类、适者生存法则在商品流通领域的表现[4]。

2.国外:

美国是近代管理的先驱者,管理通论和管理原理大部分都是在美围创造出来的。日本企业一直向美国学习,并通过改良和积累,形成了极具特色的管理方法[5]。

美国企业管理模式中表现的是一种西方科学主义的文化背景,科学丰义思维的基本要求就是依靠法规、制度来进行管理,其五大原则是:精确、量化、分解、逻辑和规范。这种以法规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反映了科学主义的管理原则和要求。

日本企业价值观强调以忠诚为核心的集团主义精神,具有独特的家族制度和等级观念,由此形成了日本企业管理模式。“松下管理模式”是这一管理模式的杰出代表,重视员工心灵苇塑,在管理中注重以情感人,培养员工与企业的感情亲和力,使之成为充满人文精神是它的明显特征。因此日本企业员工比较团结,具有的集体主义精神使得日本企业管理模式的合作与团队精神突出,反映了日本企业是以集体而不是以个人为重的价值观[6]。

二、零售企业管理模式:

1.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模式

企业本质上是一个能力结合体,企业之间的竞争从表面上看是产品价格与性能的竞争,但从本质上看则是造就这种独特的产品价格与性能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竞争[7]。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核心要素、核心流程、核心产品三者的集合,是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随着企业核心要素、核心流程、核心产品的知识化,企业应从整体上进行管理创新:一是管理意识创新。企业需建立以知识为轴心的竞争优势观,使企业拥有更大的竞争优势,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二是进行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它在整个企业管理创新体系中居于基础和保证

地位,它使企业运行更加合理,以促进企业知识化运作能力的提高[8]。

2. 精细化管理模式

精细管理是现代零售企业管理的核心,它是20世纪50年代起源于日本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和模式,它以制度化和规范化为核心机能.基于常规管理并将常规管理导向深入[9]。精细管理追求最大限度地节约管理资源、降低管理成本。

加入WTO后时代,中国零售业正将面临一个“精耕细作”的时代,粗放管理方式已成为我国零售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和障碍,不少零售企业大而不强,低利运营。在管理模式上存在细节问题和缺陷,正将不断困扰着我国大型连锁零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10]。因此我国零售业必须从外资零售企业的启示中完善自己,牢固树立精细管理的现代零售企业理念,努力健全真正以顾客为导向的细节管理制度。

3.市场导向管理模式:

所谓市场导向企业管理模式,是根据市场信息能快速、有效作出反应的企业管理理念、管理组织、管理机制和管理手段的有机结合方式;通过充分调动和合理使用企业现有资源,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达到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目的[11]。

市场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衡量企业经营管理质量的标准。如果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得到消费者的青睐,那么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果就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企业就能获得更多的价值回报[12]。市场导向食业管理模式作为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的现代企业管理方法和于段,无疑将带给企业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从而引导企业管理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4.客户关系管理模式

21世纪是一个“客户经济”的时代,我国连锁零售企业要想在国际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转变管理理念,实施以4C(Customer、Cost、Convenience、Communication)为中心的连锁零售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13]。从分布数据中得到有用的信息、获取分析决策模式和知识,支持连锁商业企业经营决策,将零售业的“商品经营”演绎成“信息经营",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客户资源、同业务伙伴供应商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提高企业经营决策水平、最大化零售企业的客户价值进而赢得和保持企业良好的竞争力。

由于生产力的提高与社会商品的极大丰富,产品供不应求的局面已成为历史,市场已经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因而零售企业之间的竞争重心由以前的争夺优秀的商品供应商转变而成了争夺有效的客户资源[14],最典型的就要数百货商场与大型超市的短兵相接了。同为大型零售企业,目标客户都是广泛的社会群体,为了赢得客户的认可,百货商场采取了高档装修、精美陈设商品等方式让客户感到购物过程的舒适,而大型超市则采取了低价竞争的策略来吸引客户,通过不问断的促销活动来赢得客户的青睐。

5.社会责任管理模式

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主流趋势之一。在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下,一些企业管理模式(如家庭企业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新型的柔性企业管理模式和知识企业管理模式则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青睐[15]。

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企业所面对的市场竞争压力之大可谓是史无前例的,中小企业作为我国企业中的主力军,它能否通过体制改革与创新,形成一个能够主动适应市场变化,适时调整发展思路的灵活有效的运作机制,是其立足于竞争中求得生存发展的关键[16]。在国际上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我国的各类企业要生存、要发展、要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就必需进行体制改革与创新、就必需适时调整发展思路、就必需遵循国际

上的规则或惯例,符合国际上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要求。

6.中国式企业管理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快速发展,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国际化和本土化特色的成功企业。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从而使得基于中国情境下管理学的研究和创建中国式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日益受到学界和业界的重视[17]。

李占祥认为,中国式企业管理就是从中国国情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现代化管理。理论和实务界需要不断总结我国企业管理的实践经验,要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中吸取智慧与营养,也要广泛地吸收和借鉴外国管理的科学理论和实践,跨越式地创建中国式的管理。

曾仕强认为,真正的中国式管理,其目的就是有效。中国管理哲学,从来不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不但具有实用性,而且早已将艰深的哲理化为通俗的论语,流传的相当普遍[18]。

7. 以人为本管理模式

儒家管理思想以其人本主义管理哲学,初步建立了以“爱人贵民”为中心的伦理管理模式,从而奠定了它在中国管理思想史上的主导地位。因此,现代管理者除了应该有选择性地吸收西方管理经验中适合中国文化的内容,还应重视开发古代经营管理智能资源,发挥长人才干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取其智慧运用于管理之中[19]。

2l世纪初,以人为本获得了更完整、更深刻的涵义,成为了新时期企业管理的基本理念。现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是建立在“本质论”上的管理哲学,是企业目的与手段的统一[20]。企业的发展壮大不仅要依靠员工,还要谋求与员工的共同发展,实现员工的人生价值。企业中的人应该相互尊重、平等相处,这也是以人为本的首要标志。

8.知识管理模式

知识管理并不是一种单一的职能管理,而是涉及到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多种职能管理的形式和内容的综合性的管理。知识管理也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它涉及到企业文化、管理机制等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核心要素是人,特别是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知识管理的出发点是把知识视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把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21]。

知识的资本化是知识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加尔希雷思首次提出知识资本概念,认为知识资本是一种知识性的经济活动,是一种动态的资本[22]。现在流行的以知识产权入股的做法,就是对知识持有人最大的认可。知识资本化,将激发更多的知识拥有者创造更新的知识,更多的发明者进行更新的发明创造,这样,知识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共分和利用,社会资源也将得到更充分合理的配置[22]。

9.企业文化管理模式

企业文化,来源于社会文化,但又高于社会文化,它是社会文化的高层次反映。以企业文化为基础的企业管理,是站在原有理论基础上,批判发展起来的,是企业管理的深层体现。该管理模式把人看成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把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23]。

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健康发展。该模式的实施需要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将员工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企业不仅要在物质上满足员工的生理上的需要,还应经常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员工的责任感、荣誉感和自豪感,使员工能够切实感觉到自身的价值。在注重自身企业工的培养的同时,还应满足客户的需求,将客户

牢牢“控制”在企业的手中。因此,企业应将“用户至卜”的理念融入在企业生产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塑造企业形象、开拓市场,努力提高企业的知名度[24]。

10. 存货管理模式

存货作为企业的一项特殊资产,由于商业企业的特殊性,它可能比现金更容易产生损失,因此商品类存货不但承担着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重要任务,而且还可能是造成损失提高商业成本的主要原因,所以如何对存货进行有效性的管理在商品流通企业中显得尤为重要[25]。

商业企业的领导者应该综合运用市场、财务、储存、销售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基于市场预测和企业销售能力,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综合分析各种商品的“进一销一存”状况,从而进行安全、有效、合理的采购。不断完善库存结构(存货既不能储存过少,否则可能造成生产中断或销售紧张,也不能储存过多,而形成呆滞、积压)。加强对存货的有效管理,是商业企业管理的重点[26]。

三、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规模不断变大,企业主会意识到现行的管理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组织内的行政管理成本在不断升高,而各部门的行动效率却在不断下降。其最直观的外在表现就是组织的运营成本上升、销售利润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主不得不考虑通过改变现行的管理模式来提高组织的运行效率,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转型”[27]。

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自2009年以来中国零售业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客流量减少、销售额下降、利润锐减等。以上的种种弊端,很多人认为内资零售企业受困的原因是因为外资零售企业的侵入,究其根本,还是企业自身竞缺乏核心竞争力,导致销售下滑,引起一系列反应[28]。内资零售在经历了快速发展时期以后,进入了“由快变慢,调整发展”时期,由于竞争加剧,顾客分流,很多零售公司的销售增加,大部分来自新开门店,新店开发力度减弱以后,销售额下降是必然的。零售还是需要依靠投资拉动,我国零售市场的发展潜力很大,如果不投入就会失去未来市场。而未来的投入与30年前完全不是一个能量级的,光靠自我积累远远不够,所以,未来零售业的发展需要与资本市场紧密结合。

商务部原新闻发言人姚坚曾说,外商投资零售业不仅弥补了我国零售业投资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引进了大型超市、高端百货店等新型业态,引进了国外零售业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促进了零售行业的竞争和发展水平的提高,满足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多样化消费需求,带动了国内消费的快速发展[29]。

现在的企业间的竞争,已进入更高层次的竞争,即管理上的竞争。这意味着,谁对市场变化反应敏捷,谁拥有管理网络及销售网络,谁就能赢得市场和顾客[30]。在这种背景下,现代化集成管理将成为现代企业的标志。“现代化集成管理”思路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管理手段,将现有传统工艺和职能部门尽量集成起来,追求整体效率和效益的提高,提高企业的整体柔性,并减少库存,使企业具有低能耗、低物耗、高效益、高应变的能力。现世界范围内,电子商务正在快速发展,它对传统的管理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为顺应这一发展趋势,企业新的管理模式就应运而生。对企业来说,惟有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速度全面上升,才能真正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

[1] 王传友,浅论新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模式,现代企业教育,2009(10),,94

[2]浅谈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及发展趋势,2009

[3] 我国零售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beautyquick,2010-4-14

[4] 我国零售业发展态势与分析,2010

[5] 国际发展趋势与我国创新状况黄群慧中国工业经济 2003(04)

[6] 日本企业管理模式及其进化路径张玉来现代日本经济 2011年第2期

[7] 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管理模式创新无忧论文网 2008.11

[8] 创新管理模式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郑利群商场现代化2008.9

[9]WTO后时代大型外资零售企业又寸华投资取向及其精细管理模式的启示,李怀政,商场现代化,2006.9

[10] 零售企业精细化管理实证研究吴锦峰商业时代 2005(03)

[11]试论市场导向企业管理模式,王东山,企业经济,2007(8)

[12] 市场导向的理论研究综述张婧经济问题探索 2006(05)

[13]面向连锁零售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模型(R-CRM)研究刘东升企业管理博士论文2008

[14]电子商务环境下零售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白玉国统计与决策 2005.9

[15] 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下的中小企业管理模式研究刘思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论文2009

[16] 试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培育付泳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8(1) 97.99.

[17] 中国式企业管理模式创建研究李昆南京社会科学2009(7)

[18]《我国管理者职业化胜任素质研究》,赵曙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9] 儒家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方法研究惠绍英中国商界2010年第8期

[20] 论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 2010 4

[21] 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之知识管理李静杰企业导报 2010.7

[22] 创新与现代企业管理策略刍议黄少儒文精毅企业园地 2010

[23] 论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陈燕霞现代商业 2011,8

[24] 浅析企业管理模式及体制创新.朱朝伟.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第5期

[25]完善商业企业管理模式的重要性胡建华商业经济 2011年第3期

[26] 浅议企业管理创新王刚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24)

[27]我国民营企业管理模式的演进路径及传导机制艾丽贺伟西北师大学报 2010(2)

[28] 我国零售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beautyquick 2010.4

[29] 未来零售竞争战场转至二三线城市中国投资咨询网 2011.11

[30] 论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管理新模式李莉企业经济 2008年第5期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中小企业存在着内部管理薄弱、经济效益较差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致使其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因此,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随着2007年12月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指引》及2008年6月财政部等五部委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中小企业在内部控制的设计、制定、实施等方面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近年来,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众多学者作了分析,促进上市公司的良性发展发表了意见。但是,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为此,进一步研究其内部控制建设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 1 内部控制定义 其实我们通过学习观察所得,内部控制的定义在不同年代都有所不同。各国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是随着人们对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经济活动和不同的经济管理要求的变化而变化的。 冯培根(2000)认为,内部控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企业经营活动中强化内部监督,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文章认为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不仅可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和资产的安全完整,同时对于企业防范经营风险,提升管理水平,实现经营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着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风险评估不足、意识薄弱、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为此,提出了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对策。 Lauraf.Spira(2003)指出 Turnbull 指南的公布从根本上重新定义了内控的性质,尤其是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接合。 彭君翔(2008)从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企业内部控制的演进过程和企业内部控制原理探析三方面,阐述了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并且回顾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全面风险管理”五个发展阶段;并从“控制论、委托代理理论、博弈论”三个角度,探析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原理。 安艳红(2008)提出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单位的各级管理部门,为了保护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信息的真实、正确,利于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

国内企业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企业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经济环境的变化速度加快,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重组和配置的程度不断提高,企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压力和挑战,良好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不仅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此,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作为现代企业企业制度的核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关系的探讨也成为研究的热点。 【关键词】内部控制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国内对内部控制问题逐渐关注,研究日趋繁荣,但未形成共识。进入21世纪,对内部控制的研究散见于专家学者的文章中,但也主要是针对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内部会计控制等方面来做研究。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渐兴起和公司治理研究的深入,政府部门和相关协会开始重视推动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建设,有关规定见诸于若干法律、法规文件,但至今尚未提出类似COSO 报告那样受到广泛认可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本文主要从内部控制的总体构想、内部控制的评价、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等方面对国内外有关企业内部审计的文献进行了总结归纳,以反映当今内控研究领域的现状以及提出一些实质性建议。 二、关于内部控制的总体论述 吴水澎等(2000)从控制论原理出发,对内部控制做了多层面的理解;在研究了内部控制理论的最新进展,即COSO报告出台的背景、具体内容及创新特点之后,提出该报告对构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综合框架的启发和借鉴意义体现在五个方面:即完善企业的控制环境、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设立良好的控制活动、加强信息流动与沟通、加强企业的内部监督;同时,建议有关部门和团体制定企业内部控制准则或指南,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提供一个框架和参考。 程新生(2004)以委托代理理论、组织学理论解释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提出以科学决策和效率经营为核心,以决策机制、激励机制、监督约束机制为纽带,建立治理型内部控制;指出对治理效率和经营效率的共同追求推动了内部控制演进。 林钟高、郑军(2007)在分析评述内部控制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引入契约经济学理论,首先确立了内部控制的契约属性,是一种评价利益关系的契约装置。同时从新制度经济学出发,进一步论述了内部控制契约是企业理性的各个要素主体之间关于经济利益的分配而构建的一个旨在协调其经济活动有序、有效运行的

战略管理文献综述02

战略管理文献综述 “战略”原为一个军事术语。战略的思想古已有之,最早见于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所著(公元前400年左右)的《孙子兵法》一书。美国的约翰?柯林斯(John Collins)在《大战略》中指出:“孙子是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从军事方面来看,《孙子兵法》已形成了系统和完整的战略思想体系(杨庆山,散襄军,苏锦江,陈炳富,2001)。1938年,美国学者切斯特?巴纳德在《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中,第一个将战略的观念引入到企业管理领域当中,首开战略研究的先河。他认为,把战略因素局限于管理活动和交易活动的某些方面是没有必要的,在需要做出决策的任何情况下,企业组织应该遵循的原则是相同的,都必须考虑到战略因素。 从此以后,有关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迅速发展起来,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已形成了众多流派,大有成为丛林之势。当代著名管理学家亨利?明茨伯格(Henry?Mintzberg)将其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分成了十个流派: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企业家学派、认识学派、学习学派、权力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和结构学派。本文将从战略的概念、战略的形成与制定、竞争优势的来源与获取、战略与结构的关系、对企业性质的认识几个方面,来总结企业战略管理不同学派的观点。 一、什么是战略 1. 军事学家眼中的战略: “战略”原为一个军事术语,战略的意义历来为中外军事学家所重视。西方著名军事家博弗尔认为,战略是一种思想方法,也是一种行动;我国台湾著名的军事研究者钮先钟认为,“战略的本质即为行动的指导,一切战略理论,就概括的意义而言,为也都是行动学……从较广泛的意识来说,计划即为战略”(钮先钟,2003)。毛泽东认,战略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性的东西。 2. 管理学家眼中的战略: 设计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钱德勒(Alfred Chandler) 最早提出了“企业战略”的概念。他认为,企业战略是“确定企业的长期基本目标与目的,选择企业达到这些目标所遵循的途径,并为实现这些目标与途径而对企业重要资源进行的管理”。( Chandler,1962)这一定义虽然侧重于企业成长方法和资源管理,但为企业战略研究指明了方向。并且,在他看来,战略管理就是“决定企业基本的长期目标与任务,制定行动方案,配置必要的资源以实现这些目标”( Chandler,1962)。 计划学派的安索夫(H. Igor. Ansoff)在《企业战略》一书中提出:企业战略是一条贯穿于企业经营与产品和市场之间的“连线”。他的“战略四要素”说认为,战略包括产品市场范围、增长向量、竞争优势、协同效应四个方面。其中,产品市场范围即公司经营的产品和市场的范围;增长向量指企业打算进入的产品市场的变化;竞争优势,即明确在该范围内企业较之竞争者所具有的有利的竞争地位和特长;协同效应,即将企业的不同部分有机结合起来以取得单个部分不能实现的方法(Ansoff,1965)。在此基础上,安索夫于1976年在《从战略规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述评

2006年第2期第30卷(总第134期)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知“撇z旷肌e,z,,田塘Ⅳo舰以‰面e倦渺细c泓sc拓船e尉i砌州 №2.2006 V01.30 General.№134 【管理学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述评 郭媛媛,王季 (沈阳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摘要】战略管理理论发展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其间涌现了许多学派和理论观点。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战略管理理论产出了三大成果:竞争战略理论、企业能力理论和超越竞争理论。并每种理论观点都体现出特定的前沿性和局限性。 【关键词】战略管理;竞争;企业 [中图分类号】F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loo睢5226(2006)02一0137一03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在经历了20世纪初至50年代的经典战略理论和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传统战略理论阶段后,进入了80年代的鼎盛时期。这一阶段的战略管理理论更加重视竞争,强调企业自身能力和外部环境条件的协调;更注重企业间的合作,而不再仅仅局限于竞争。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主要成果可概括为三大主要理论:竞争战略理论、企业能力理论和超越竞争理论。 一、竞争战略理论 1.竞争战略理论的主要内容 迈克尔?波特在1980年出版的《竞争战略》和1985年出版的《竞争优势》中,曾运用产业经济学的sCP范式进行了阐述,大意是企业在制订战略时必须考虑其所处的行业环境;行业结构决定企业的竞争范围,从而决定企业的利润水平。 波特的竞争战略认为,在决定企业赢利性的因素中,市场结构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企业如何在各种竞争力量中确定合适的定位是取得优良业绩的关键。理解行业结构永远是战略制定的起点。同时,波特还提出了五种竞争力量分析模型。这五种力量分别是进入威胁、替代威胁、买方讨价能力、供方讨价能力及现有行业内企业的竞争。他认为一个行业的竞争状态和盈利能力取决于五种基本竞争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其中每种竞争力量又受到诸多经济技术因素的影响。五种竞争力量分析模型的结果在于对三种基本竞争战略的选择,即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专一化战略。在企业制定战略时,它们分别强调企业通过努力降低产品成本,追求产品差异化和专一在某一产品或细分市场来创造优势,并以此战胜竞争对手。波特认为,竞争战略的选择由两个中心问题构成:噬择有吸引力的、高潜在利润的产业;堰在已选择的产业中确定自己的优势竞争地位。 波特还提出了著名的价值链分析模型。价值链是采用系统方法来考察企业所有活动及其相互作用,以及分析获得企业竞争力优势的各种资源。为了认识成本、行为与现有的和潜在的经营差异性资源,价值链分析方法是将一个企业分解为战略性相关的许多活动。企业正是通过比其竞争对手更廉价地或更出色地开展这些重要的战略活动来赢得竞争优势。 2.竞争战略理论的评价 20世纪80年代,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处于战略管理理论统治地位,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前该方面理论的缺陷,对后来的理论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该理论给我们提供制定战略的全新角度,深化了人们对产业 [收稿日期】2005一09—11 [作者简介】郭媛媛(1978一),辽宁辽阳人,女,沈阳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助教,辽宁大学企业管理博士研究生;王季(1978一),辽宁沈阳人,女,辽宁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辽宁大学企业管理博士研究生。 ?137? 万方数据

战略管理文献综述 (2)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战略管理文献综述 陈世荣<越南留学生》行研09级 一、关于国内外战略管理理论研究 长期以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企业战略管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呈现出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理论学说及典型案例,对于指导各行各业企业发展发挥了作用。国际学术界对企业战略管理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可将国外企业战略管理发展归纳为以下三个阶段。 (1)早期的企业—环境综合分析范式阶段。进入20世纪60年代,欧美国家企业出现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重大变化,国际市场逐步开放,大多数大企业以并购方式采取多元化经营。企业不满足于年度预算,开始采用运筹学和预测技术进行规划,形成了战略规划学派。该理论认为企业战略应当使企业自身条件与所遇机会相适应,实质上是认为企业战略应当放到如何使公司能力与竞争环境相匹配的框架上,寻求发展商机。 (2)以环境适应范式为中心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70—80年代,随着环境变化加快,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未来是不可预测的,环境是不确定、不连续的,从根本上动摇了战略规划关于未来可以计划、可以预测的思想。以环境变化分析为中心的战略理论占据了主导地位。同时,由于环境的复杂性,仅从分析外部环境的变化出发制定战略具有局限性,因此开始出现基于企业内部分析(如价值链理论)的战略理论及基于企业社会关系分析的战略理论(如网络优势理论)。环境适应范式认为战略决策是一个适应的过程,强调战略的动态变化,认为最适合的战略制定与决策过程依赖于环境波动的程度。这个学派包括:安索夫的企业战略行为是对其环境的适应过程及由此导致的企业内部结构化的过程思想,伊丹敬之的战略适应性观点,奎因的逻辑改良主义等。产业组织分析也可以视为一种环境适应理论,只是更重视环境中的产业结构分析。1980年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产业分析竞争战略思想,既可以视为早期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也可以视为环境适应理论的深化。1985年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价值链理论,从企业内部价值创造过程寻求竞争优势来源,弥补对企业内部因素不够重视的缺陷。 (3)多种范式并存阶段。进入90年代后,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全球化步伐加快,顾客需求的多样化及产品设计周期、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客观要求企业通过提高自身 能力,全面考虑企业内部要素和企业外部环境要素,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在这种背 景下,基于企业内部分析和企业内外部综合分析的战略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 包括:①资源论。1984年沃纳菲尔特的发表“企业的资源基础论”,意味着资源论的诞生。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关于《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的文献综述 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 07级(1)班周兴辉 指导教师:张国康 摘要: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中小企业存在着内部管理薄弱、经济效益较差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致使其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因此,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随着2007年12月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指引》及2008年6月财政部等五部委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中小企业在内部控制的设计、制定、实施等方面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近年来,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众多学者作了分析,促进上市公司的良性发展发表了意见。但是,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为此,进一步研究其内部控制建设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 关键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一、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概述 李阿勇认为,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与大型企业相比较,我国中小企业在管理机制上具有规模小、动力大、内部改革成本低、机制灵活且有效率的特点,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资金少,人才缺、信息封闭,应对风险能力差。 王静认为美国全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在2004年6月提出《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为企业有效进行风险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COSO于2006年7月发布了针对小型公众公司如何更好地运用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而发布指南。该指南应美国证券委员会的要求,针对小型公众公司存在的一些独特问题做出了指引,包括信息技术、职责分工、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风险

中小制造型企业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20_ _届) 中小制造型企业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企业面领着各种不同的风险。怎样面对当今的市场环境,不断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使之能够保持自己的市场地位并且持续发展,应该作为当今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而根据国内外企业管理经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一条途径。而在企业各个环节中,销售和收款环节是企业获利的关键环节,在此环节建立一套相互牵制、相互稽核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有效减少信誉不良等问题发生,降低企业的成本,促进企业良好发展。下面,将从四个不同方面对内部控制进行了解。 1 内部控制定义 其实我们通过学习观察所得,内部控制的定义在不同年代都有所不同。各国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是随着人们对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经济活动和不同的经济管理要求的变化而变化的。 Lauraf.Spira(2003)指出Turnbull指南的公布从根本上重新定义了内控的性质,尤其是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接合。 彭君翔(2008)从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企业内部控制的演进过程和企业内部控制原理探析三方面,阐述了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并且回顾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全面风险管理”五个发展阶段;并从“控制论、委托代理理论、博弈论”三个角度,探析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原理。 安艳红(2008)提出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单位的各级管理部门,为了保护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信息的真实、正确,利于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活动,利用单位内部因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使之组成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主要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五个要素组成。 Hammed Arad(2009)认为内部控制是一个为了促进效率或保证一个执行政策或保护资产或避免欺诈和错误的会计程序或系统。内部控制是管理组织中重要的一部分。它包括计划、方法和程序,用于满足任务、目标和目的的实现,这样也是用于支持基于业绩的管理。 2 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

战略管理关联理论综述

战略管理关联理论综述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钢材加工配送公司发展战略探究 【第一章】钢材加工企业战略调整研究绪论 【第二章】战略管理相关理论综述 【第三章】首秦加工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第四章】首秦钢材加工企业内部状况探析 【5.1 - 5.3】加工配送公司SWOT分析 【5.4 - 5.6】首秦加工公司战略管理实施途径 【第六章】首秦加工公司发展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结论/参考文献】钢材加工企业战略体系构建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2 章战略管理相关理论综述 2.1 企业战略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2.1.1 企业战略的含义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虽然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但对于企业战略的理解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西方诸多着名学者提出了各自独具特色的定义。战略管理着名学者对企业战略的具体定义见表2-1:综合上述观点,可将企业战略定义为:企业确定其使命,根据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设定企业的战略目标,为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和实现进行系统的谋划,并依靠企业内部能力将谋划付诸实施,

同时进行控制的动态管理过程[32]. 2.1.2 企业战略的构成要素 企业战略的构成要素是企业制定战略的基础,通过了解掌握构成要素的情况,企业才能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合理的企业战略,才能使战略具有现实意义。通常来讲,其构成要素涵盖以下四大方面:(1)经营范围。经营范围的定义为:在商业活动中企业所从事的生产经营范畴。 经营范围是一个企业与外部环境联系紧密与否、相互影响程度高低的具体反映,同时体现企业发展规划与其外部环境发生作用的要求。 在明确使命后,企业综合考虑当前所在行业情况、所生产的产品以及具体的市场需求情况,最终确定自身的经营范围。企业确定其经营范围的途径有很多,可根据自身经营产品特点及其所含有的技术种类等等来确定自己最终的经营范围。此外,虽然企业初期可能只确定了某个经营范围,甚至规划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做变动,但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很少有企业一直坚守某个固定的经营范围,总体来说企业经营范围应是动态的。 (2)资源配置。资源配置的定义为:在过去、当前、未来三个不同时段,企业对自身所拥有资源和技能进行分配的一种模式,也是其对企业资源运用水平的具体展现。 资源配置的合理与否能够极大地影响企业自身目标的实现程度,是企业需提高重视的一种特殊能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以企业

互联网企业内部控制 文献综述

课题名称:互联网企业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 ----以上海宝X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为例 学院:旭日工商管理学院 专业:会计 姓名:王宇帆 学号: 110770205 指导教师:卢宁文 二零一四年十二月十六日

文献综述 [摘要]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互联网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互联网的各种应用服务蓬勃发展,涌现出大量互联网企业,其中不乏形成了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互联网巨头公司。不难看出,互联网企业的发展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是研究者应该重点关注的范围。于此同时,互联网企业商务模式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也影响到了企业内部的方方面面。如何加强互联网企业内部控制以及内部控制合理性和有效性已经成为了企业高管和外部相关利益者所关心的话题。目前国内对于互联网企业内部控制并没有专门的研究,但其他相关研究都显示互联网企业具有风险复杂化和多样化的特点,个别研究者也提出了对于IT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手段的创新。 一、国内外企业内部控制研究现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显得日益重要,引起了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普遍关注。关于内部控制的理论始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于八十年代在国内提出,并在2008年国家出台一系列规范和指引文件推进内部控制在企业中的全面应用。同时内部控制的运行效果与公司治理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国内外基于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问题的研究也不断兴起和深入。 (一)国外研究情况 西方内部控制理论的演进,经历了五个阶段,其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目标由单元到多元、对象由局部到整体的演进。而随着人们对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的不断认识,基于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也不断兴起和深入,目前仍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国外有关公司治理下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是以卡德伯利报告、哈姆佩尔报告和特恩布尔报告,以及COSO的内部控制框架和OECD《公司治理原则》为代表。其中,前三者被称为英国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研究历史上的三大里程碑。 卡德伯利报告(1992)从财务角度研究公司治理,将内部控制置于公司治理的框架内,明确要求公司建立审计委员会、实行独立董事制度,并以内部控制、财务报告质量以及公司治理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前提,明确要求公司改善内部控制机制,建议董事会应就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声明,外部审计师和审计委员会应对董事会发表的声明进行复核。 特恩布尔报告(1999)作为公司治理委员会综合准则指南指出,董事会应对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负责,制定正确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寻求日常的保证,使内部控制系统能有效发挥作用,还应进一步确认内部控制在风险管理方面是有效的。其中特别指出,董事会应在谨慎、仔细了解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形成对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正确判断。 DECD《公司治理原则》(2004)规定:公司治理结构应确保董事会对公司的战略指导和对管理层的有效监督,对公司和股东的责任和忠诚。同时,要求董事会确保公司会计和财务报告制度的完整性,其中包括独立审计师的完整性,确保公司具备恰当的控制制度,特别是风险管理制度,财务和营运控制制度等,确保公司的行为不违反法律和相关的准 (二)国内研究情况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有关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我国政府是从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加大企业内部控制的推动力度的。我国在内部控制规范的建设过程中,内

企业发展多元化战略文献综述

一、多元化战略概述 (一)定义 多元化战略又称多角化战略,是指一个企业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业中进行经营,向不同的行业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国内外也有很多学者对多元化发展战略进行了定义。1950年,安索夫于《公司战略》一书中提到:多元化战略是指当企业现有产品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目标时,企业进入新的产品领域,或者是某种高利润率诱惑企业进入新的产品领域的一种战略选择。[1]该定义的提出具有一定的意义,如明确多元化是针对企业经营产品的种类数量,但这种方法较为粗略,不够准确。1959年,彭罗斯于《企业成长理论》一书中提到:一个企业任何时候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都是在不完全放弃原有产品线的基础上从事新产品生产,包括中间产品的生产。[2]1962年,戈特于《美国产业的多元化与一体化》一书中提到:多元化是指为单个企业服务的市场异质性的增加。[3]同年,钱德勒于《战略与结构》一书中提到:多元化经营是企业最终产品线的增加。随着多元化战略的深入发展,多元化战略定义越来越明确。[4] 笔者认为,所谓多元化战略,主要是相对企业的专业化而言的,主要是通过有效结合多元化实例、技能或者目标,与原来相关联的活动方式表现出来的一种战略。因此,多元化战略的实质就是开发和进军新的领域,以让企业拥有更强的竞争优势,促进企业发展壮大。从内容上而言,多元化战略的内容包括:产品的多元化、市场的多元化、投资区域的多元化和资本的多元化。[5-6] (二)类型 从阅读文献和分析整理中发现,目前很多学者都对多元化战略进行了分类。但是,由于每个企业的发展不同,应该选择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多元化发展战略类型。以下笔者主要分析安索夫的多元化战略分类、赖利的多元化战略分类、国外目前比较流行的多元化战略分类和国内目前比较流行的多元化战略分类。 安索夫把多元化战略分为四大类型:水平型、垂直一体化、同心圆型和混合型。其中,同心圆型又分为销售与技术相关、销售相关型和技术相关型。 赖利把多元化战略分为三大类型:主导型、相关型和无关型。其中,主导型又分为集约型、扩散型和垂直一体型。相关型又分为集约型和扩散型。 国外目前比较流行的多元化战略分为四大类型:水平多元、垂直多元、多向多元、复合多元。其中,水平多元又细分为市场开发、产品开发和市场产品。多向多元又细分为技术多元、市场多元和资源多元。复合多元又细分为资金多元、

内部控制的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的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的定义最早出现在美国会计师协会发布的《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查》文告中定义为保护其他资产和现金,检查簿记业务的准确性,而在公司内部实施的手段和方法。后来经过完善认为究其实用方面而论,是为了达到确定的管理目标,促进企业的业务有秩序有效率的进行,保证资产的安全、会计记录的可靠性和及时提供准确的财务资料。 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所属的内部控制专门研究委员会发起机构委员会(COSO)在进行了专门研究后提出来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即COSO报告,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的,为运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法律规章的遵循性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主要包括了: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监督。使在企业的风险偏好之内,从而合理确保企业取得既定的目标。 哈米德阿拉德在《内部控制透视:理论与概念》中认为:内部控制是一个会计程序的设计,提高效率、保证政策实施或维护资产或避免欺诈和错误。内部控制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管理组织。它包括计划,方法和程序,用来满足任务,目标,和目标,这样做,支持基于业绩的管理。内部控制与管理控制,帮助管理人员实现期望的结果通过有效的资源管理。内部控制应减少相关的风险与未被发现的错误或不规则,但设计和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是一个不简单的任务,不能通过一个短的快速修复。最后从内部控制的不同方面进行了讨论。 米然,赵栋在《浅议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成因及对策》中提出,从我国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和企业实践来看,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一个薄弱环节,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企业健康发展的障碍。本文立足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及存在问题,就企业内部控制的外部环境因素和企业内部因素方面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对现状下政府部门如何发挥推动作用、强化外部监督、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与创新等方面做出相应的探讨并提出可行对策,以探索我国企业建立和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方法和途径。 鲁兰在《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研究》认为中小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在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时所普遍采用的一种控制机制,我国的中小企业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持续发展,建立并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必由之路。本文以我国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为研究对象,结合2008年我国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采用文献研究、个案研究的方法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与对策。本文认为,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于防范风险,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提高资本的获利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现代企业要想立足,特别是中小企业,就应当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内部控制制度首先要创建良好的控制环境,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加强对重点业务系统的实施控制。同时,还应依靠政府企业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力量去不断的发展它,使其更加完善,以适应经济环境的千变万化。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认为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 其目的是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经济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有效的内部控制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能否达到、各项经济目标能否实现,也是我国当前企业改革规范、

文献综述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 摘要: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企业一般来说面临着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如何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二是如何协调内部资源的有效利用。由于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是建立在内部协调性的基础之上,因此,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最基础性的工作,也是企业能够生存和发展的保证。 关键词:内部控制目标必要性对策监督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和目标 企业内部控制贯穿了企业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只要企业存在经营活动和经济管理,就需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那么什么是企业内部控制呢?企业内部控制是以专业管理制度为基础,以防范风险、有效监管为目的,通过全方位建立过程控制体系、描述关键控制点和以流程形式直观表达生产经营业务过程而形成的管理规范。 我国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于2008年6月28日联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界定了内部控制的内涵,该规范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根据高乔和李斌的观点,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具体如下: 第一,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内部控制要保证企业所有经营活动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则制度,也就是说要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为了保证企业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保证市场的公平与公正,企业内部控制要求企业必须将发展臵于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基本框架之下,在守法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发展。 第二,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企业经营管理的关键是对企业人、财、物这三个方面的管理。人、财、物是在可预见的未来能给企业带来济利益的资源,企业要想

最新 财务战略管理研究文献综述-精品

财务战略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将战略引入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对管理的产生深远影响。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学者财务战略研究进行综述,揭示财务战略理论由单个企业的筹资、投资、分配及营运资金管理等职能层面的战略研究走向集团财务战略研究和国家财务战略研究的动态路径以及新的进展。 [关键词]战略管理;财务战略;战略实施;综述 财务战略管理是战略管理思想在财务管理上的实践,随着战略管理理论的蓬勃发展,战略管理的方法和要素被引入财务管理领域,推动财务管理向着财务战略管理的高度发展。本文研究国内外关于财务战略管理研究的现状与动态,首先就战略管理的研究进行综述,然后阐述财务战略研究的进展与动态。 1战略管理及财务战略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Ansoff教授(1976)首次提出了“管理”,此后TomCopeland(1990)等学者指出,公司财务和战略经过20多年时间发展,这两者的思维和行为已经逐渐融合到一起[1],对公司财务战略的研究,对公司管理和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战略管理理论与实践在西方得到深入的发展。许多学者从不同的立场界定战略管理的定义,虽然这些定义差异性很大,但西方学者对企业战略管理过程有一致的观点,即企业战略包含公司战略、经营战略与职能战略3个层次。西方学者们首先在职能层次提出战略管理,并随后在战略管理的实施阶段进行研究。 E.F.Harrison与C.H.John(1985)等在《组织战略管理》一书中的“战略实施”一章中提出了“财务战略”[2],定义财务战略是“企业为配合其发展与竞争战略的实施而须提供的资本结构与资金的计划”,该计划包括一系列的财务决策,如“合适的负债杠杆、资金来源、资金计划、资本与费用预算、各利益相关集团的财务利息以及股利政策等”。Fred.R.David(1985)从企业战略实施过程中对财务职能的要求进行了分析[3],主要有4个方面:筹集所需的资金、进行资本预算、编制预计财务报表、评估业务价值。J.A.Pearce和R.B.Robinson(1988)在其《战略管》一书中提出了“财务策略”的概念[4],并指出企业财务策略包括资金筹集、资金分配(投资)与分红、营运资金管理三大方面。RuthBender和KeithWard等人(1993)提出应根据产品生命周期将公司划分为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强调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反向搭配战略[5]。 CarlM.Sandberg(1987)等认为财务战略研究的核心是中的财务杠杆使用度[6],即公司的债务与资本总额的目标比率。国外一些商学院将“财务战略”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向学生们讲授。美国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的A.Madhavan教授曾开设“公司财务战略”课程的财务战略模块,重点讲授企业在经营战略和经营环境保持协调一致的前提下,如何综合考虑筹集所需的资金。 综上所述,西方对于财务战略的重要性已经形成了基本一致的意见,对财务战略的研究,从主体来看,主要集中于单个企业的财务战略;从研究的角度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1)

国外关于内部控制审计的探讨与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个大问题: (1)关于内部控制审计准则的具体内容的合理性的探讨与研究; (2)关于内部控制审计准则制定与实施之后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相应的解决方 案的探讨与研究; (3)关于内部控制审计的实施成本与效益的关系的探讨与研究。 理论方面的探讨与研究对于内部控制和内部控制审计的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 用,对审计准则的制定与修改有很大的推动力,而且对实务领域的发展也起到了引领作用。 美国对内部控制审计的研究为世界范围内的内控审计的发展做了很大的贡献: (1) 2002年,《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发布。PCAOB (即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 管委员会)据此成立了。SOX302和404条款则首次提出了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 (2) 2004年,PCAOB发布了AS2。该准则主要对注册会计师怎样进行内控自评 报告的审计进行了相对详细的规定。 (3) 2007年,PCAOB发布了AS5,取代了AS2。AS5侧重于让注册会计师尽量 减少不必要的审计程序,将审计资源分配到高风险领域,尽早地发现内控重大缺陷。与AS2相比,AS5的审计方法进步了许多。而且,它还增加了对舞弊控制的评价。 除了美国,韩国和日本也对内部控制和内部控制审计展开了研究,并出台了相关的 规范。可见,世界各国对内部控制和内部控制审计都非常的重视。 1.2.2国内文献综述 与国外的研究相比较,我国有关内部控制以及内部控制审计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对 较为零散。

谢晓燕认为,内部控制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有 效性自评发表审计意见。文章分析了整合审计,明确了内控审计目标。文章指出内部控制审计是有效性审计,财务报表审计则是合法性和公允性审计。但它们都致力于提高报表的质量和可信赖度。2 张龙平等探讨了内控审计的目标,他们是从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能力和责任的角度来 探讨的。内部控制审计出现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提高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实质上是财务报表审计的延伸和补充,最开始的内部控制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所有的内部控制都要进行审计,这其实是不合理的,明显超出了注册会计师能够承担的责任范畴和专业能力。3 对于内部控制审计的范畴,有不少学者认为是只包括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 陈小林和陈作习对内部控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也分析了内部控制审计的实施成本和收益的关系。 吴益兵等分析了美国的内部控制审计相关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如何进行相应 的实践提出了自己的建议。4 就目前来看,我国对内部控制和内部控制审计已形成了一些相关的规范和指引: (1)《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该基本规范于2008年出台,标准着我国内部控制研究迈出了宝贵的第一步。它要 求企业要对自身的内控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情况进行分析与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出具自评报告。而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是,按照规定对公司的内控有效性进行审计并出具报告。 (2)《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2010年,在经历了两年的制定与修改之后,《配套指引》终于出台。该指引由三个 部分组成:“应用指引”、“评价指引”和“审计指引”。这三个指引相辅相成,互为支撑,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综述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综述 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1.1战略的概念 战略(strateg刃一词源于战争,来源于希腊语中的“将军”,是军事术语,其意义 是指挥军队的艺术和科学,后来引申为通过对战争双方的分析判断而作出对战争全局的筹划和指导,基于“战略”的全局、谋略等基本意义,战略被引入社会、经济、管理等领域,代表贯穿于一个系统的一定历史时期内所有重大决策中的指导思想,全局性、长期性的目标抉择和达于目标的规划设计。将战略应用于企业管理,即企业管理战略。 1.2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于20世纪50年代起源于西方,它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即企业 应连续不断地注视内部及外部的事件与趋势,以便必要时及时做出调整,因此它是研究企业如何动态地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理论。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经典战略管理理论阶段 以安德鲁斯和安索夫为代表人物的经典战略管理理论是建立在对企业内部条件 和外部环境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的。它分析了企业组织的优势、劣势和环境给企业所提供的机会、威胁(即SwOT分析法),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企业如何制定战略。经典战略管理理论为企业战略的制定提供了一整套基本的思路和程序,特别是SWOT分析法的运用充分体现了组织内外部关系对战略形成的重要性。 此理论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掀起了多元化的发展的高潮,但经典的战略理论 也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其重点是分析和推理,隐含的前提是企业高层管理者可以对未来环境进行可靠的预测,制定合理的战略并加以贯彻执行。但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强,只运用该理论己很难随环境变化及时地做 出战略决策。其次,经典的战略理论只是方向性和框架性的,SWOT法也没有给出分析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的具体方法,因此显得有些空洞、抽象,可操作性不强。

关于内部控制的文献综述

关于内部控制的文献综述 [摘要]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 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段与措施的总称。 企业单位经营、管理、活动的方方面面都贯穿着会计内部控制,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属于社 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逐渐引起我国广泛的关注。本文简要阐述了会计内部控制的含义,存在问题和解决措施,也对如今备受瞩目的国内外有关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收 集整合,发现国内外主要从内部控制的总体构想、内部控制的评价、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等方面对企业内部审计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会计内部控制文献综述概述内控评价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在为我们带来很多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和竞争。为了能够在市场经济中屹立不倒、处于不败之地,这就对我们各个方面都有严肃的要求,特别是要有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而会计控制制度无疑是各种制度体系的重中之重。 所以企业均应加强、规范内部控制,才能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从而更 好地抵御当前严峻的市场形势,最终促进公司良性发展。 本文就搜集而来的关于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各类文献进行了一部分的整合归纳,便于更 好的了解内部控制意义所在,并对其所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提炼整合,便于更为直观的 认识内部控制并对其进行有利改进。 一、关于内部控制的简要概述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社会,企业实施内部控制是如今新时代提高企业竞争力及企业 经营效率的必然要求。如果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立足并获得长远的发展,那 么巩固基础、完善并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实乃重中之重。我们所说的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是内 部控制机构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内部控制整个体系中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 (一)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含义 我们所说的内部控制制度是指企业为了达到其预期的经营目标,为了资产得以完整安全,会计资料能够保持可靠和准确,使会计资料能够保持可靠和准确,使企业的经营方针 得以确实贯彻的落实,使企业所有经营活动能够高效、经济而在企业内部开展并且实施一 系列的自我评价、约束、控制、规划、调整等措施、手续、方法的总称。内部控制的最终 目标是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完善其内部经营管理。内部控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经 济的飞速发展,伴随着为了强化企业经济管理的理念应运而生的,并且经济的发展能够推 动其发展并且日益完善。 在早期出现的内部控制,与我们如今所说的还有些很大不同。在早期,内部控制主要 目的是针对保护财产的完整以及安全,会计信息资料保持可靠、准确,其主要着重从加强

战略管理研究综述

战略管理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介绍了战略管理的概念,发展历程,作用,体系的构建和职能,总结了战略管理的前沿问题,并对其发展趋势做了研究。 关键字:战略管理竞争战略管理体系 1.战略管理的概念 战略管理(Strategic management):是指对一个企业或组织在一定时期的全局的、长远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政策,以及资源调配做出的决策和管理艺术。包括公司在完成具体目标时对不确定因素做出的一系列判断.公司在环境检测活动的基础上制定战略。 战略管理是一个不确定的过程,因为公司对于危险和机遇的区别有不同的理解。 战略管理是指企业确定其使命,根据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设定企业的战略目标,为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和实现进度谋划,并依靠企业内部能力将这种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控制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 战略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认为,一项有效的战略管理必须具备五项关键点:独特的价值取向、为客户精心设计的价值链、清晰的取舍、互动性、持久性。 综观不同学者和企业家的不同见解,战略管理可以归纳为两种类型,即广义的战略管理和狭义的战略管理。广义的战略管理是指运用战略对整个企业进行管理,其代表人物是安索夫。狭义的战略管理是指对战略管理的制定、实施、控制和修正进行的管理,其代表人物是斯坦纳。目前,居主流地位的是狭义的战略管理。 2.战略管理发展历程综述 企业战略理论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20 世纪30 至60 年代初期为早期战略思想阶段, 60 至80年代初期为战略理论丛林阶段, 80 年代以后为竞争战略理论阶段。 2.1早期战略思想阶段( 1930- 1960 年) 企业战略的思想是随着西方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1938 年, 巴纳德首次将战略的概念引入管理理论, 他认为, 把战略因素局限于管理活动和交易活动的某些方面是没有必要的, 在需要做出决策的任何情况下, 企业组织应该遵循的原则是相同的, 都必须考虑到战略因素。这一阶段企业战略理论尚处于萌芽期, 萌发了一些关于企业战略的思想观点, 但缺乏对企业战略概念的深层次探讨。 2.2战略理论丛林阶段( 1960- 1980 年) 美国学者安索夫把企业战略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他提出企业战略必须按严格步骤有序地进行: 战略环境分析、战略目标设定、战略方案拟定、评定与选择、战略计划的实施及其反馈控制系统等, 建立起企业战略理论的基本框架。此后, 很多学者基于不同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进行研究, 从而进入战略理论丛林阶段。 计划学派:“企业高层管理者为保证企业的持续生存和发展, 通过对企业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分析, 对企业全部经营活动所进行的根本性和长远性的规划与指导。 设计学派:战略形成过程实际上是把企业内部条件与企业外部环境进行匹配的过程, 这种匹配能够使企业内部的强项和弱项与企业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相协调。著名的SWOT 战略形成模型, 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础。 定位学派:该学派以哈佛学派的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 将产业组织经济学与企业战略研究相结合, 从而将企业战略的研究推至一个新的高度。 业务组合计划:波士顿咨询公司( Bo ston ConsultingGr oup) 在制定公司战略方面获得了第一项分析性突破, 创造了被其称为成长/ 市场份额矩阵的分析工具及其投资组合管理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