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丹探析《世说新语》中汝颍文人名士

探析《世说新语》中汝颍文人名士

李丹丹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兰州邮编:730070

摘要:《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撰、梁刘孝标注的一本笔记小说集。通过《世说新语》对汝颍地域的文人名士的资料归类,分析汝颍地域的文人名士群体形成的多重原因,更深层地了解汝颍文人名士独特的文化特征和历史地位。

关键词:《世说新语》;汝颍地域;世家大族;文人名士

中图分类号: I207.41 文献标识码:A

《世说新语》中记载了许多中古汝颍文人名士及其事迹。汝颍地区是俊彦辈出、文风炽热的文化繁华区。研究汝颍士人群体的个性特点及文化成就也就成为一个颇具学术意义的课题。目前,对于汝颍宗族研究、家族研究、思想背景问题研究的学术论文较多,如常明艳、赵燕、谢亦峰等,但这些成果主要侧重于个案研究,并没有把汝颍文士作为一个群体进行研究,因此,本文就《世说新语》中汝颍文人名士的记载,探析汝颍文士形成和特点。

一、《世说新语》中汝颍的文人名士群体。

“关东出相、关西出将,三秦饶俊异,汝颍多奇士”的民谚广为流传。翻检史书,出自汝颍的名流文士不胜枚举。汝颍名士对当时社会潮流、政治变动作出了最为积极的反应。《世说新语》中记载汝颍文士共216则,110人,其中汝南文士34人,颍川文士有76人。从统计可见,虽说是“汝颍”,先说汝南,再提颍川,但实际上颍川名士明显多于汝南,与政权的关系更为亲密,影响也远大于汝南名士,因此所谓“汝颍名士”,其实就是以颍川名士为主。

二、汝颍文人名士群体的出现的原因。

1、汝南、颍川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统一性。汝南郡和颍川郡①相毗邻,同属于豫州,地处于中原经济区和江南经济区的交接地带,气候温和,地域优越,农业开发较早,人口稠密。汝水发源于颍川郡西北,流经颍、郏、定陵、定颍、上蔡、汇入淮水;颍水发源于颍川

郡西北,流经阳翟(今禹州市)、颍阳、临颍、细化、项县、汝阳、慎县汇入淮水,如此地理面貌,使得汝颍地域水路交通便利,有着良好的自然地理条件。

战国长期的混战,在各国辖区形成种种独特的文化思想,如齐鲁的儒、墨文化,三晋的法家文化、楚地的道家文化等。受其地域影响,颍川有着质朴、敦愿的先民遗风,同时也受法家思想的影响。据《史记·货殖列传》载,“夏人政尚忠朴,犹有先王之遗风。颍川敦愿”。颍川属于“夏人之居”,有相当浓厚“重厚多君子”的先民遗风。又因战国时的颍川曾为韩都,《汉书·地理志》:“颍川,韩都。士有申子、韩非,刻害馀烈,高仕宦,好文法,民以贪遴争讼生分为失”,必受法家思想影响,因此缺乏儒雅之风的颍川文士对政治有积极进取的精神。

汝南受地域影响,因为处于中原文化和楚文化交汇之地,既有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又有不拘礼法、卓然不屈的楚文化,被归为西楚文化圈。于是形成了汝南名士爱憎分明,视死如归的名士风范,同时受一定的道家思想影响。《史记·货殖传》记载其风俗为“其俗剽轻,易发怒,地薄,寡于积聚”。这种视恶势力为仇雠的精神对地域文化有一定影响。史籍记载,老子庄周生于陈梁;沛国是东汉以来道家道教集中的地域,因此道家思想对地域文化必有影响。可见西汉时汝南颍川不属于同一文化圈,可定义为“楚夏之分”。

当时地方当权者的适当政策,使汝颍文化氛围和民俗有了一定好转,达到了社会的顺从与稳定。《后汉书·何敞传》载汝南何敞:“分遣儒术大吏案行属县,显孝悌有义行者。……是以郡中无怨声,百姓化其恩德。”《后汉书·地理志》:“韩延寿为颍川太守,先之以敬让;黄霸继之,教化大行。”基本目的是将西汉的官方文化儒术慢慢渗入地域文化从而改变其民风。这种宽和政策下,产生许多忠直礼让、尚品行的汝颍文士。由于历史发展,“废封建”、“置郡县”等一系列政策的影响下,不再以西汉时那样划分文化区,即以战国时国名定义其风俗,而是以州郡为主体的地域特色所取代。正因汝颍文士密切交流,使两地的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形成较为统一的整体,“汝颍”连称的出现标志着地域文化面貌的一致性已形成,已成为同一文化区。

2、与当时的政治历史环境相关。经济发展水平为汝颍文化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那么政治环境就为汝颍文化提供了种种机遇。中央集权削弱,政治趋于宽松,伴随汉代察举制度和汉末党锢事件,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不如前,地域文化普遍活跃起来。汉桓灵时的“党锢之祸”,即存有“天下意识”的太学生、地方文人与外戚宦官爆发的政治冲突。参与“党锢之祸”的汝颍文士不仅数量上占优势,运动领袖李膺和陈蕃也是来自汝颍。汝颍名士不仅政坛占有绝对优势,还把持着上层阶级乃至全国的清议舆论,也可以说是舆论界的风向标。

党锢之祸后大批的文士如颍川荀淑、汝南应奉等以疾病为借口愤然辞官还乡,随着大批汝颍文人名士遭到禁锢由中央回到地方,使汝颍地区由文化学术前沿跃居为当时政治文化中心。

3、从《世说新语》看汝颍士族的婚姻观。婚姻关系到双方家族的实际利益。婚姻关系的建立不仅使社会关系得以扩大,也使家族间的文化得以交流。汝颍士族的联姻为汝颍文化注入新的因素。先秦两汉时期关注的是礼仪礼制和儒家的伦理道德,更多地强调礼仪取向和道德观念。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婚姻往往关注于门第的显赫与血统的高贵,受到家族势力不同阶段升降的影响,儿女婚姻也就变成了大姓豪族的政治联姻。《方正》篇,“诸葛恢大女适太尉庾亮儿,次女适徐州刺史羊忱儿。……于时谢尚书求其小女婚,恢乃云:“羊、邓是世婚,江家我顾伊,庾家伊顾我,不能复与谢裒儿婚。”这一时期的婚姻带着门阀的“标签”,陈郡谢氏是个新兴的家族,当然没有颍川庾氏历史悠久,所以“新门”联姻“旧望”的过程中有一定难度。从《世说新语》的记载看出,时人对世族诸葛氏联姻时的选择表现了羡慕甚至赞许之情,诸葛恢的“方正”是符合当时士族婚姻原则的。“颍川豪杰大姓相与为婚姻,吏俗朋党。”②荀、陈、钟、李四家为东汉颍川第一流高门,他们也是相与为婚的。通过姻亲关系以扩大世族势力的影响范围,家族信仰等文化上也相互交融借鉴。

三、汝颍文人名士的特点

1、以家族为本位的儒学,兼修玄、佛学的思想体系。魏晋南北朝时,儒学一直没有占据像西汉时的独尊地位,传统儒家观念也受到了怀疑和背离,但并不等于它退出历史舞台,在社会文化诸领域还是处于主要地位。其实,有志于建功立业的文人名士们是不会完全拒绝儒家思想的,即使中古政局殊乱,朝代易革频繁,儒学也是最切合实际的思想,《德行》篇,“庾亮乘马有的卢,或语令卖去。庾云:‘昔孙叔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效之,不亦达乎!’”。魏晋南北朝文人名士信仰的主流依然是儒学,不过此时的儒学已经和原始儒学距离很大,不再讲求修己安仁、德行士节、治国平天下,而是关注于家学和礼法的齐家之学,《德行》篇“陈元方兄弟恣柔爱之道,而二门之里,远不失雍熙之轨焉”,失落了以往所褒扬的人格和气节。“每当家族利益与儒家思想发生冲突时,首先考虑的是家族利益”③。

中古汝颍大族在思想领域上包罗万象。由于儒学的衰微,文化气氛相对活跃和自由,汝颍名士的思想体系适时地注入玄学、佛学等新鲜血液。玄学是魏晋南北朝文化思想体系中的一朵奇葩,谈论玄学不仅是当时一种学术文化风尚,也是提高其门望的有效途径。汝颍家族代表人物在这种特定的社会文化氛围下,多具有玄学化名士的气质。《容止》篇,刘注“孙绰《庾亮碑文》曰:‘公雅好所托,常在尘垢之外。虽柔心尘世,蠖屈其迹,而方寸湛然固以玄对山水。’”庾亮深受儒学的熏陶,但也崇尚清谈,因为不参与清谈则无法融入学术风尚,

实际上庾亮是外玄内儒的。

王权衰微、君臣互择的中古政局,导致士人时常充满着幻灭感,恰好佛教所宣传的理念和当时的文人心态正好吻合,加之汝颍名士与高僧大德的密切交往,直接或间接的扩大了佛教对汝颍士族阶层的影响。《赏誉下》篇“时人欲题目高坐而未能,桓廷尉以问周侯,周侯曰:‘可谓卓朗。’”汝南周氏对学风的变革,没有一味地固步自封,不仅对儒学始终未弃,而且又以积极的姿念主动研习玄、佛。

2、积极用世,重视实务的行政思想。汝颍文人名士他们重才能,务实效,有着清醒冷峻的理性思维和敏锐的政治眼光。《品藻》篇,“明帝问谢鲲:‘君自谓何如庾亮?’答曰:‘端委庙堂,使百僚凖则,臣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谓过之。’”“汝颍多奇士”,“奇”在它的卓尔不群。汝颍学术活跃,人才辈出,又因为受法家的实用主义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所以较少专攻一经、咬文嚼字的迂儒腐儒,更多是受到了高度赞美的政治天才。同篇载,“司马文王问武陔:‘陈玄伯何如其父司空?’陔曰:‘通雅博畅,能以天下声教为己任者,不如也;明练简至,立功立事,过之。’”汝南陈氏在士林乡闾中有着很高的评价,以儒入仕、谨修德行。材料得出,此时积极投身于政治,会灵活运用政治手腕的陈玄伯,声誉并不亚于传承儒学的长辈们。

3、文武兼通、博综众艺的独特风范。文人名士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化和政治上,主要特征当然首先在于学问。随着“通经致仕”的政策倡导,家以文名,文以显族。汝颍经学大师有:戴凭《京氏易》、张兴所传《梁丘易》、汝南袁氏世代相传《孟氏易》;钟兴等人《严氏春秋》和唐溪典、冯异等人《左氏春秋》;丁鸿《欧阳尚书》,周防所习《古文尚书》;文字学大师许慎和大儒荀爽。汉末建安之际的“建安七子”包括汝南应玚,《典论·论文》评价其文采“和而不壮”。《魏志·王粲传》:“自颍川邯郸淳,繁钦……亦有文采,而不在此七人之列。”可见“建安七子”并不只限七人,这说明汝颍文士有着深厚的经学基础和斐然的才华,也为以后的汝颍文化发展奠定基础。《言语》篇,刘注引《魏志》“(钟繇)为《周易》、《老子训》”。《文学》篇,庾敳作《意赋》,庾阐作《扬都赋》。荀昶《拟相逢狭路间》、《拟青青河边草》。

汝颍名士们不仅饱读诗书,还要具有政治军事才能。东晋南朝的士人们多以隐居为高,可汝颍文人名士无不重视仕宦业绩。只有在不断变化的政治斗争中取得事功业绩,才能维持家门不坠。《方正》篇,“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亮遣间谍觇之,还曰:‘有一老夫,毅然仗黄钺,当军门立,军不得出。’亮曰:‘此必辛佐治也。’”魏晋南北朝的汝颍名士文学上有着无法替代的地位,在朝廷中也担任着军事要职,有着卓越的军事才干和战争

经验。《世说新语》载:庾亮,征西将军;韩康伯,领军将军;钟会,镇西将军;庾翼,征南将军,等等。

除了经术、文史、玄学等学术文化之外,世家大族重视诸多杂艺,以培养子弟的性情与爱好。《巧艺》篇“钟会是荀济北的从舅……会善书,学荀手迹”。《雅量》篇“裴遐在汝南周馥所,馥设主人。遐与人围棋,周馥司马行酒”。围棋已经成为上层交往中的一个重要道具。《术解》篇“荀勖善解音声,时论谓之‘暗解’,遂调律吕,正雅乐”。不过,“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学术风尚中,具有明显的重视经术义理,而轻视实用技艺的倾向。士族弟子虽也研习诸杂艺但多为炫耀奇异,或为一时之用,少有视为正途的”⑤。

相较于汝颍之外各地的文人名士,汝颍文士更为集中和显赫。汝颍文人名士群体的出现,是各种因素影响下的产物,也为中国的文化史记录了精彩的一笔。

【注释】:

①颍川郡:秦始皇十七年置,治所在阳翟县(今河南禹州市)。西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改为韩

国。隋大业三年改为颍州郡,唐初改为许州,天宝元年(742)复为颍川郡。干元元年(758)又改为许州。史为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3月版,,2585页。

②《汉书》卷七十六《赵尹韩张两王传》,中华书局,2007年版,760页。

③孙明君,《两晋士族文学研究》,中华书局,2010年6月版,99页。

④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2009年版,536页。

⑤王永平,《东晋南朝家族文化史论丛》,广陵书社,2010年4月版,212页。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O]﹒北京:中华书局﹒2007﹒268-269﹒

[2]陈寿﹒三国志[O]﹒北京:中华书局﹒1959﹒13﹒

[3]钟嵘﹒诗品[O]﹒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58﹒

[4]徐陵﹒玉台新咏[O]﹒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110﹒

[5]胡大雷﹒中古文学集团[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9﹒

[6]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298-326

[7] 胡阿祥﹒六朝疆域与政区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189﹒

[8] 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M]﹒上海:上海世纪集团出版社﹒2006﹒49-51﹒

[9]万绳楠﹒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41-44﹒

[10]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M]﹒北京:中华书局﹒2009﹒536﹒

[11] 刘蓉﹒汉魏名士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9﹒76-84﹒

[12]焦桂美﹒南北朝经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27-135﹒

[13]王永平﹒东晋南朝家族文化史论丛[M]﹒南京:广陵书社﹒2010﹒202﹒

[14] 孙明君﹒两晋士族文学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0﹒286-293﹒

analysis of Scholars and Celebrities in Ru-Ying area from“shishuoxinyu”

li dan dan

(School of Literature,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China ;730070)

Abstract: "Shishuoxinyu" is a Southern Song essays Lin Chuan Wang,Liu Yiqing ,Liang Liu marked a note which is collection of stories. Through the "shishuoxinyuu"to geographical Scholars in Ru-Ying area classified informations ,Analysis of geographical Scholars Ru-Ying area multipl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groups,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u-Ying Scholars uniqu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historical status.

Keywords: ”shishuoxinyu” ;Ru-Ying area; Aristocratic families ;Scholar and Celebrity

李丹丹1986年9月女蒙族籍贯:内蒙古通辽

专业:中国古典文献方向:魏晋南北朝方向。硕士研究生

电话:138********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公寓2号楼611室。73007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