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新课标考试说明理综化学部分题型示例含有答案 适合新课程改革地区

2011年高考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化学及题型示例

(一)选择题示例

例1 背景材料:(1)2006年春季,宁夏大部分地区进行了人工降雨;(2)为预防甲状腺肿大,在食用盐中加入碘酸钾(KIO3);(3)为了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用乙醇代替汽油作为汽车的燃料;(4)莽草酸是合成治疗禽流感的药物——达菲(Tamifiu)的原料之一,它的一种异构体a的结构简式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gI和于冰都可用于人工降雨B.用米汤检验含碘食盐中是否含有碘元素

C.乙醇和汽油都是可再生能源D.1mol a能与4 mol NaOH完全反应

例2 图中曲线a表示反应X(g)+Y(g)Z(g)+M(g)+N(s),△H<0进行过程中X的

转化率随时间变化的关系。若要改变起始条件,使反应过程按b曲线进行,可采取的

措施是

A.升高温度B加大X的投入量C.加催化剂D.增大体积

例3 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①除去乙烷中少量的乙烯:光照条件下通入Cl2,气液分离;

②除去乙酸乙酯中少量的乙酸: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洗涤,分液、干燥、蒸

馏;

③除去CO2中少量的SO2:气体通过盛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洗气瓶;

④除去乙醇中少量的乙酸:加足量生石灰,蒸馏。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②③

例4 右图标所警示的是

A.当心火灾——氧化物

B. 当心火灾——易燃物质

C.当心爆炸——自然物质

D. 当心爆炸——爆炸性物质

例5 将固体NH4I置于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温度下发生下列反应:

①NH4I(s)NH3(g)+HI(g);②2HI(g)H2(g)+I2(g)

达到平衡时,c(H2)=0.5mol·L-1,c(HI)=4mol·L-1,则此温度下反应①的平衡常数为

A.9

B.16

C.20

D. 25

例6.已知H2(g)、C2H4(g)和C2H5OH(1)的燃烧热分别是-285.8kJ/mol、、-1411.0kJ/mol和-1366.8kJ/mol,则由C2H4(g)和H2O(l)反应生成C2H5OH(l)的△H为

A.-44.2 kJ/mol

B.+44.2 kJ/mol

C.-330 kJ/mol

D.+330 kJ/mol

(二)非选择题示例

例7 现有甲、乙、丙、丁4种短周期元素,甲元素M电子层上的电子数是K电子层上电子数的一半,该元素的单质在大气层高空释放的蒸气呈现明亮的橙黄色云雾,科学家由此可确定火箭在空中的位置;乙元素的单质在室温下、冷的浓硫酸或空气中,表面都能生成致密的氧化膜;丙元素的单质在常温下是黄绿色气体;丁元素与丙元素的阴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1)写出甲、乙、丙、丁4种元素的符号。甲:,乙:,丙:,丁:。

(2)甲元素和乙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较强的是。

(3)将过量的丙元素的单质通人FeBr2溶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该反应的氧化剂是(写物质名称)。

(4)由甲元素和丁元素组成的盐溶液的pH 7(填>、<、=)。

(5)将乙元素的单质(除去氧化膜)投入浓氯化铜溶液中,在其表面很快出现一层红色物质,产生气体的速率逐渐加快,触摸容器壁得知溶液温度迅速升高,收集气体,检验其具有可燃性。产生的气体是(写化学式)。请从有关能量、是否有电化学作用等方面分析开始阶段产生气体的速率不断加快的原因:。

例8 有关物质存在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部分产物已省略)。通常C为气体单质,G为紫黑色固体单质。实验室中,常用固体E在B的催化下加热制取气体单质H。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2)反应②的离子方程式为

(3)写出另外一种实验室制取H的化学方程式

(4)D溶液与Pb(NO3)2溶液混合可形成沉淀,此沉淀的Ksp=7.0×10—9。将等体积的D溶液与Pb(NO3)2溶液混合,若D的浓度为1×10—2mo1/L ,则生成沉淀所需Pb(NO3)2溶液的最小浓度为。

例9 某种催化剂为铁的氧化物。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对该催化剂中铁元素的价态进行探究:将适量稀硝酸加入少许样品中,加热溶解;取少许溶液,滴加KSCN溶液后出现红色。一位同学由此得出该催化剂中铁元素价态为+3的结论。

(1)请指出该结论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2)请完成对铁元素价态的探究:

限选实验仪器与试剂:烧杯、试管、玻璃棒、药匙、滴管、酒精灯、试管夹:3 mol·L-1H2SO4/3%H2O2、6 mol·L-1HNO3 0.01 mol·L-1KMnO4、NaOH稀溶液、0.1 mol·L-1KI、20%KSCN、蒸馏水。

提出合理假设

假设1:;假设2:;假设3:。

设计实验方案证明你的假设

实验过程:根据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请在答题卡上按下表格式写出实验操作步骤、预期现象与结论。

步骤

Fe3+的转化、Fe3+的检验等相关知识;以探究实验的核心环节为载体,考查考生对实验方案评价和设计的能力。

(1)实验4和5表明,对反应速率有影响反应速率越快,能表明同一规律的实验还有(填实验序号);

(2)仅表明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产生影响的实验有(填实验序号);

(3)本实验中影响反应速率的其他因素还有,其实验序号是。

(4)实验中的所有反应,反应前后溶液的温度变化值(约15℃)相近,推测其原因:。

例11 Fenton法常用于处理含难降解有机物的工业废水,通常是在调节好PH和

+

2

Fe浓度的废水中加

入H2O2,所产生的羟基自由基能氧化降解污染物。现运用该方法降解有机污染物p-CP,探究有关因素对该降解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设计]控制p-CP的初始浓度相同,恒定实验温度在298K或313K(其余实验条件见下表),设计如下对比试验。

(1)请完成以下实验设计表(表中不要留空格)。

[数据处理]实验测得p-CP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右上图。

(2)请根据右上图实验①曲线,计算降解反应在50~150s内的反应速率:

υ(p-CP)= mol·L-1·s-1

[解释与结论]

(3)实验①、②表明温度升高,降解反应速率增大。但温度过高时反而导致降解反应速率减小,请从Fenton法所用试剂H2O2的角度分析原因:。(4)实验③得出的结论是:PH等于10时,。[思考与交流]

(5)实验时需在不同时间从反应器中取样,并使所取样品中的反应立即停止下来。根据上图中的信息,给出一种迅速停止反应的方法:

例12 工业上生产硫酸时,利用催化氧化反应将SO2转化为SO3是一个关键步骤。压强及温度对SO2转化率的影响如下表(原料气各成分的体积分数为:SO2 7% O2 11% N2 82%);

(1)已各SO2的氧化是放热反应,如何利用表中数据推断此结论?

(2)在大400~500℃时,SO2的催化氧化采用常压而

不是高压,主要原因是:

(3)选择适宜的催化剂,是否可以提高SO2的转化

率?

(填“是”或“否”),是否可以增

大该反应所放出的热量?(填“是”

或“否”);

(4)为提高SO3吸收率,实际生产中用吸收SO3;

(5)已知:2SO2(g)+O2(g)=2SO3(g);△H=-196.9kJ·mol-1,计算每生产1万吨98%硫酸所需要的SO3质量和由SO2生产这些SO3所放出的热量。

例13 分析下面两个案例并回答有关问题。

(1)某城镇生产、生活的分布情况如图所示,河流中W、X、Y、Z处某次水样抽测结果如表所示。

①导致X、Y处水样pH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②Z处鱼类大量减少,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2)某地区已探明蕴藏有丰富的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2,还含有SiO2等杂质)、煤矿、石灰石和黏土。拟在该地区建设大型炼铁厂。

①随着铁矿的开发和炼铁厂的建立,需要在该地区相应建立焦化厂、发电厂、水泥厂等,形成规模的工业体系。据此确定上图中相应工厂的名称A 、B 、C 、D ;

②以赤铁矿为原料,写出高炉炼铁中得到生铁和产生炉渣的化学方程式;

③从“三废”利用、环境保护等角度考虑,该地区和企业在生产中应采取的一些措施有(举出2种措施即可) 。

例14 已知X、Y和Z三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等于42。X元素原子的4p轨道上有3个未成对电子,Y元素原子的最外层2p轨道上有2个未成对电子。X跟Y可形成化合物X2Y3,Z元素可以形成负一价离子。请回答下列问题:

(1)X元素原子基态时的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元素的符号是__________; (2)Y元素原子的价层电子的轨道表示式为__________________,该元素的名称是__________; (3)X与Z可形成化合物XZ3,该化合物的空间构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化合物X2Y3在稀硫酸溶液中可被金属锌还原为XZ3,产物还有ZnSO4和H2O,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比较X的氢化物与同族第二、第三周期元素所形成的氢化物稳定性、沸点高低并说明理由____。例15 X、Y、Z、Q、E五种元素中,X原子核外的M层中只有两对成对电子,Y原子核外的L层电

子数是K层的两倍,Z是地壳内含量(质量分数)最高的元素,Q的核电荷数是X与Z的核电荷数之和,E在元素周期表的各元素中电负性最大。请回答下列问题:

(1)X、Y的元素符号依次为、;

(2)XZ2与YZ2分子的立体结构分别是和,相同条件下两者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的是

(写分子式),理由是;(3)Q的元素符号是,它属于第周期,它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在形成化合物时它的最高化合价为;(4)用氢键表示式写出E的氢化物溶液中存在的所有氢键。

例16 铜单质及其化合物在很多领域有重要的用途,如金属铜用来制造电线电缆,五水硫酸铜可用作杀菌剂。

(1)Cu位于元素周期表第I B族。Cu2+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_。

(2)右图是铜的某种氧化物的晶胞结构示意图,可确定该晶胞中阴离子的个数为_________。

(3)胆矾CuSO4·5H2O可写成[Cu(H2O) 4]SO4·H2O,其结构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

A. 在上述结构示意图中,所有氧原子都采用sp3杂化

B. 在上述结构示意图中,存在配位键、共价键和离子键

C. 胆矾是分子晶体,分子间存在氢键

D. 胆矾中的水在不同温度下会分步失去

(4)往硫酸铜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可生成[Cu(NH3)4]2+配离子。已知NF3与NH3的空间构型都是三角锥形,但NF3不易与Cu2+形成配离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5)Cu2O的熔点比Cu2S的_________(填“高”或“低”),请解释原因__________。

[说明] 本题以铜单质及其化合物为背景,考查考生对常见元素核外电子排布、电负性概念、常见杂化轨道类型的了解;考查考生对离子晶体晶胞结构、化学键性质、配合物成键情况和物质的性质,以及对分子晶体、离子晶体等晶体结构微粒间作用力的了解;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信息迁移能力、推理能力及综合应用和表达能力。

例题17(11分)

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分子式为;

(2)由A生成B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类型是;

(3)由B生成C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过程中生成的不稳定中间体的结构简式应是

(4)D的结构简式为,

D的同分异构体中含有苯环且水解产物之一为乙酸的有

(写结构简式)。

例17(旧题型示例) 某烃类化合物A的质谱图表明其相对分子质量为84,红外光谱表明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核磁共振谱表明分子中只有一种类型的氢。

(1)A的结构简式为;

(2)A中的碳原子是否都处于同一平面?(填“是”或者“不是”);

(3)在下图中,D1 、D2互为同分异构体,E1 、E2互为同分异构体。

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C的化学名称为;E2的结构简式是;

④、⑥的反应类型依次是。

例18 【化学----选修有机化学基础】(15分)PC是一种可降解的聚碳酸酯类高分子材料,由于其具有优良的耐冲击和韧性,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下是某研究小组开发的生产PC的合成路线:

已知以下信息:

①A可使臭的CCl4溶液褪色:②B中有五种不同的化学环境的氢:

③C可与FeCl3的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④ D不能使臭的C Cl4溶液褪色,其核磁共振氢谱为单峰。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化学名称是(2)B的结构简式为

(3)C与D反应生成E的化学方程式为

(4)D有很多同分异构体中含有苯环的有种,其中在核磁共振中出现两组峰,且面积之比为3:1的是

(写出结构简式)。

例18(旧题型示例) 已知化合物A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分别为C37.5%,H4.2%和O58.3%。请填空

(1)0.01molA在空气中充分燃烧需消耗氧气1.01L(标准状况),则A的分子式是;

(2)实验表明:A不能发生银镜反应。1molA与中量的碳酸氢钠溶液反应可以放出3mol二氧化碳。在浓硫酸催化下,A与乙酸可发生酯化反应。核磁共振氢谱表明A分子中有4个氢处于完全相同的化学环境。则A的结构简式是;

(3)在浓硫酸催化和适宜的的反应条件下,A与足量的乙醇反应生成B(C12H20O7),B只有两种官能团,其数目比为3∶1。由A生成B的反应类型是,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A失去1分子水后形成化合物C,写出C的两种可能的结构简式及其官能团的名称

①,②。

2011年高考考试说明题型示例答案

例1 [答案] A

[说明] 本题主要涉及必修模块“化学1”、“化学2”的内容。主要通过设置化学与生活、环境、能源等相互关系的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融会贯通、再现、辨认的能力;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能力。

例2 [答案] C

[说明] 本题主要涉及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的内容。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移动、反应物的转化率等基本概念和原理。考查考生对曲线的观察能力;检验考生根据曲线提供的信息,通过图像分析和逻辑推理的方式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的准确性和思维的严密性。例3 [答案] B

[说明] 本题考查简单化合物的分离以及去除杂质相关实验的操作。利用不同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即可进行分离。

例4 [答案] B

[说明] 本题考查考生对化学实验安全图标的识别。在《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化学实验基础部分中,都明确要求“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了解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本题的4个选项都与实验安全有关。规范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安全、合理、准确、顺利完成化学实验的基本保证;一些常用化学危险品的标志是对已知或未知化学品,的潜在危险给予一种直接的警示;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则是综合运用上述知识和技能对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等突发事件具有预防和处理能力的要求。

例5 [答案] C

[说明]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化学平衡常数。考生对平衡常数的表达式要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才能准确回答此题。

例6.[答案] A

[说明] 本题涉及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主要考查考生对于化学反应热和盖斯定律的理解和简单计算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示例

例7 【参考答案】

(1)Na Al Cl S (2) NaOH

(3) 3Cl2+2Fe2++4Br-=2Fe3+ +2Br2+6Cl- 氯气

(4)>(5) H2铝先置换出氯化铜中的铜,然后在金属表面形成无数微小的原电池,负极发生的反应:Al-3e-= Al 3+,正极发生的反应:Cu2++ 2e- = Cu 、2H+ + 2e- = H2,所以溶液中有气体产生;由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因此溶液温度迅速升高,产生氢气的速率不断加快。

【说明】本题主要考查的内容是必修模块“化学1”中常见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必修模块“化学2”中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盐的水解、原电池工作原理及化学反应能量的转化。在能力层面上,本题前四小题主要通过填空方式考查学生对这三个必考模块主要知识的理解程度,提炼、吸收试题提供的信息并加以转换、重组与已有知识整合的能力;通过分析和综合,用正确的化学术语和语言

文字表述来解决问题的能力。第(5)小题通过简答方式设问,有利于辨析学生解答问题的思维过程,充分了解考生对问题的掌握程度。本题涉及到的知识点比较多,思维跨度大。

[说明] 本题主要考查的内容是必修模块“化学厂中常见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必修模块“化学2”中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原电池工作原理及化学反应能量的转化。

在能力层面上,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考生对这3个必考模块主要知识的理解程度,提炼、吸收试题提供的信息并加以转换、重组与已有知识整合的能力;通过分析和综合,用正确的化学术语和文字表述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思维过程跨度大,需要考生沉着应答。

例8 (评析)中等难度。考查学生对教材介绍的常见非金属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熟知程度、理解程度以及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层次:无机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化合物综合应用及(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之电解质溶液)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沉淀转化的本质。

答案:(1) Mn02+4HCl MnCl2+Cl2+2H2O

(2) 6I-+ClO3-+6H+=3I2+Cl-+3H2O

(3) 2H2O22H2O+O2↑

(4) 解答:对于反应PdI2(s)2I-(aq)+Pd2+(aq)

有Ksp=c2(I-)·c(Pd2+)

设混合前Pb(NO3)2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x,则等体积混合后

c(I-)=5.0 ×10—2 mo1/L,c(Pd2+)=0.5x

7.0× 10—9=(5.0 ×10—2)2×0.5x

则x=5.6×10—4mo1/L。

即当Pb(NO3)2溶液的浓度大于5.6×10—4mo1/L时,与1.0 ×10—2 mo1/LD(I-)溶液等体积混合,可使溶解平衡PdI2(s) 2I-(aq)+Pd2+(aq)向左移动,生成PdI2沉淀。

[说明] 本题以实验室常见的元素及其化合物为背景,考查考生对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备方法及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以及对难溶物质的溶度积的掌握情况,同时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和利用化学用语表达交流的能力。

例9 【参考答案】

(1) 该结论不正确。稀HNO3有强氧化性,若该铁的价态为+2价,则被氧化为+3价同样可使KSCN 溶液变血红色。

(2) ①提出合理假设

假设1:催化剂中铁元素的价态为+3价。

假设2:催化剂中铁元素的价态为+2价。

假设3:催化剂中铁元素的价态既有+3价也有+2价。

②设计实验方法证明你的假设

试题要求设计实验的能力和表达能力,较好地体现了“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和推理为基础的科学探究方法”,同时也体现了考纲中“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要求。该题开放性的设计,通过限定试剂和药品的方式,既为考生提供了一定的思维空间,也为评分的客观公正奠

定了基础。第(1)小题在考查考生对稀硝酸强氧化性和Fe 2+

还原性的理解的基础上,着重考查考生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对化学现象作出科学合理解释的能力和对实施探究方

案的评价能力。第(2) ①③两小题在考查Fe 2+和Fe 3+检验方法的掌握程度基础上,着重对考生提出合

理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验现象的分析和实验结果的呈现等能力等进行了考查。此两小题的答案具有良好的开放性,考查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给学生的个性化解答试题留有足够的空间。该题意在引导中学化学教学在关注具体化学知识教学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试题做到了让那些经常经历以实验为核心的科学探究学习的考生在解题时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

[说明] 本题以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对该催化剂中铁元素的价态进行探究为背景,考查Fe 2+和Fe 3+的转化、Fe 3+的检验等相关知识;以探究实验的核心环节为载体,考查考生对实验方案评价和设计的能力。

例10 (11分)答案:(1)固体反应物的表面积 表面积越大。(2分)1和2;(1分)

(2)1、3、4、6、8;2、5(2分)

(3)反应温度(2分 );6和7;8和9;(2分)

(4)因为所有反应中,金属质量和硫酸溶液体积均相等,且硫酸过量,产生热量相等,所以溶液温度变化值相近.(2分)

[说明] 本题考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知识以及考生对实验数据的查阅、分析能力。《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目标中提出,要“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本题就是按照这一课程目标进行考查的。

例11 【参考答案】

2mol mol g g 220

1/4410.02)=?=?3n(HNO )/(1101)7090(025.02201s L mol s s L mol ?=-?=)v(HNO 3 【说明】本题是一道科学探究题,以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为载体,要求学生用试题提供的药品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并补充必要条件和实验步骤来解决实际问题。第(1)小题考查学生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掌握程度、变量控制方法在实验中的应用;第(2)小题考查学生通过图表的观察,获取有关信息并进行数据处理和计算的能力;第(3)小题要求学生在化学计

算的基础上,结合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用作图的方式把解决问题的成果表达出来。该题综合考查了实验设计能力、控制变量方法、分析推理能力、用正确的化学术语及文字、图形等进行表达的能力。

例12 答案(1)压强一定时,温度升高时,SO2转化率下降,说明升温有利逆反应的进行,所以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2)增大压强对提高SO2转化率无显著影响,反而会增加成本;

(3)否否

(4)浓硫酸

(5)解:1万吨98%的硫酸含H2SO4的质量:9.8×109g

设需要SO3的质量为x,该反应产生的热量为y。

H2SO4 ~SO3 ~△H

98g 80g -196.6×0.5kJ

9.8×109g x y

x=8.0×109g=8.0×103t

y=9.83×109kJ

[说明] 本题以硫酸的工业生产中SO2催化氧化为SO3的反应为载体,将化学平衡原理与化学工艺的考查相结合。

例13

[说明]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化工生产原理以及环境保护涉及的一些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在案例1中,主要涉及造纸厂、火力发电厂、生活以及农田中不合理使用化肥等可能对附近水体产生的影响。在案例2中,给出了一系列生产企业及其部署的问题情境,即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考查考生如何合理设计和安排工业体系,既要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又要注意环境保护,实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

例14(1) 1s22s22p63s23p63d104s24p3,As; (2) 氧;

(3)三角锥; (4) As2O3+6Zn+6H2SO4=2AsH3↑+6ZnSO4+3H2O;

(5)稳定性:NH3>PH3>AsH3因为键长越短,键能越大,化合物越稳定, 沸点:NH3>AsH3>PH3NH3可形成分子间氢键,沸点最高,AsH3相对分子质量比PH3大,分子键作用力大,因而AsH3比PH3沸点高

[说明] 本题以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为背景,考查考生对常见元素核外电子排布、价层电子排布、电子排布轨道表示式、化合物空间构型、常见杂化轨道类型以及氢键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比较氧族元素氢化物的稳定性和沸点高低及原因。书写氧化还原方程式的技巧,等知识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信息迁移能力、推理能力及综合应用和表达能力。

例15 答案.(1)S C (2)V形直线形SO2因为CO2是非极性分子,SO2和H2O都是极性分子,

根据“相似相溶”原理,SO2在H2O中的溶解度较大(3)Cr 四1s22s22p63s23p63d54s1 +6 (4)F-H…

F F-H…O O-H…F O-H…O

[说明] 本题考查了周期律、分子的立体构型、分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物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等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例16 【答案】(1)1s22s22p63s23p63d9(2)4(3)ACD

(4)NF3分子中氟原子非金属性强是吸电子的,使得氮原子上的孤对电子难于与Cu2+形成配位键(5)高;由于氧离子的例子半径小于硫离子的离子半径,所以亚铜离子与氧离子形成的离子键强于亚铜离子与硫离子形成的离子键,所以Cu2O的熔点比Cu2S的高。

[说明] 本题以铜单质及其化合物为背景,考查考生对常见元素核外电子排布、电负性概念、常见杂化轨道类型的了解;考查考生对离子晶体晶胞结构、化学键性质、配合物成键情况和物质的性质,以及对分子晶体、离子晶体等晶体结构微粒间作用力的了解;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信息迁移能力、推理能力及综合应用和表达能力。

例题17(11分)答案

【解析】合成题通常用逆推法:

逆推的第三步用到了题中所给的信息。(4)中能水解,且水解产物之一为乙酸,则一定为乙酸酯,所以有邻、间、对三种同分异构体。

例17旧题型示例答案(1)(2)是

(3)

,加成反应取代反应

[说明] 本题是有机化合物相关知识的综合题。考查:①有机结构简式的概念和表达,②有机分子的立体构型,③同分异构体的概念,④有机化合物的命名,⑤基本有机反应及其分类,⑥共轭体系的反应特点。

例18 答案(1)丙烯(2)

(3)

(4)7,

例18 旧题型示例(1)C6H8O7(2)(3)酯化反应

(4)

[说明]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包括:有机化学中的分子式、相对分子质量等概念;元素百分含量和分子式的相互关系、物质的量和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它们之间的换算;有机化合物结构简式的表示、同分异构体的概念、官能团的类别和名称;醇和羧酸的主要化学性质、主要有机反应的类别及相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综合应用有机化合物的不同性质推导未知物的结构等。考查考生分析、推理、综合运用知识、整合各种信息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2010年与2009年的化学考试大纲说明的变化对比(4改3增加)

必考内容:基本理中:

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

新: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相关计算。

原:(5)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

新: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并能用相关

理论解释其一般规律。

原:(8)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沉淀转化的本质。

新:(8)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了解溶度积的含义及其表达式,能进

北京中考化学课本知识

序言、第一单元 3、物质的变化、性质: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有无新物质生成;联系是:化学变化发生的同时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发生的同时却不一定发生化 6、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容器。①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燃烧匙;②可以间接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使受热均匀);③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俯视实际值会偏小,仰视实际值会偏大。量筒的精确度为0.1毫升。在量取液体时,先倾倒,再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至所需刻度。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注意点:(1)使用前先调整零点;(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易潮解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小烧杯或表面皿中称量; (四)加热器——酒精灯。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酒精灯在燃烧时若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应及时用沙子盖灭或湿抹布盖灭。 (六)分离物质及加液的仪器——漏斗、长颈漏斗、分液漏斗。过滤时,应使漏斗下端管口与承接烧杯内壁紧靠,以免滤液飞溅。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液

面以下,以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口逸出。 7、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一)药品的取用 1、药品的存放:一般固体药品放在广口瓶中,液体药品放在细口瓶中,金属钠存放在煤油中,白磷存放在水中。 2、药品取用原则,固体以盖满试管底部为宜,液体以1~2mL为宜。 3、固体药品的取用:①粉末状及小颗粒状药品:用药匙或V形纸槽;②块状及条状药品:用镊子夹取。 4、液体药品的取用:①液体试剂的倾注法:取下瓶盖,倒放在桌上,(以免药品被污染)。标签应向着手心,(以免残留液流下而腐蚀标签)。拿起试剂瓶,将瓶口紧靠试管口边缘,缓缓地注入试剂,倾注完毕,盖上瓶盖,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②液体试剂的滴加法:滴管的使用:a、先赶出滴管中的空气,后吸取试剂;b、滴入试剂时,滴管要保持垂直悬于容器口上方滴加;c、使用过程中,始终保持橡胶乳头在上,以免被试剂腐蚀;d、滴管用毕,立即用水洗涤干净(滴瓶上的滴管除外);e、胶头滴管使用时千万不能伸入容器中或与器壁接触,否则会造成试剂污染(二)连接仪器装置及装置气密性检查 装置气密性检查:先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用手紧贴容器外壁,稍停片刻,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掌,导管口部有水柱上升,稍停片刻,水柱并不回落,就说明装置不漏气。 (三)物质的加热:①加热固体时,试管口应略下倾斜,试管受热时先均匀受热,再集中加热;②加热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加热时使试管与桌面约成45°角,受热时,先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给试管里的液体的中下部加热,并且不时地上下移动试管,加热时切不可将试管口对着自己或他人。 (四)过滤 操作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二低”: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口;漏斗内的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三靠”:漏斗下端的管口紧靠烧杯内壁;玻璃棒下端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烧杯尖嘴紧靠玻璃棒中部。 (五)蒸发 注意点:(1)在加热过程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作用:加快蒸发,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2)当液体接近蒸干(或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余水分蒸发掉,以避免固体因受热而迸溅出来;(3)热的蒸发皿要用坩埚钳夹取,热的蒸发皿如需立即放在实验台上,要垫上石棉网。 (六)仪器的洗涤:(1)废渣、废液倒入废物缸中,有用的物质倒入指定的容器中;(2)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玻璃仪器上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3)玻璃仪器中附有油脂:先用热的纯碱(Na2CO3)溶液或洗衣粉洗涤,再用水冲洗;(4)玻璃仪器中附有难溶于水的碱、碱性氧化物、碳酸盐:先用稀盐酸溶解,再用水冲洗;(5)仪器洗干净后,不能乱放,试管洗涤干净后,要倒插在试管架上晾干。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空气 1、空气的成分: ①200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定量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并得出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2高考理综试题及答案

2017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卷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Mg 24 Al 27 Ca 40 一、选择题:本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已知某种细胞有4条染色体,且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某同学用示 意图表示这种细胞在正常减数分裂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细胞。其中表示错误的是 2 ?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 与该噬菌体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T2噬菌体也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 B. T2噬菌体病毒颗粒内可以合成mRN>和蛋白质 C. 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 D.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T2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相同3.下列关于生物体中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细胞中,核外没有参与DNA合成的酶 B. 由活细胞产生的酶在生物体外没有催化活性 C. 从胃蛋白酶的提取液中沉淀该酶可用盐析的方法 绝密★启用前 D.唾液淀粉酶催化反应最适温度和保存温度是37 C

4 ?将某种植物的成熟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物质A溶液中,发现其原生质体(即植物细胞中 细胞壁以内的部分)的体积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0~4h内物质A没有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 B. 0~1h内细胞体积与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量相等 C. 2~3h内物质A溶液的渗透压小于细胞液的渗透压 D. 0~1h内液泡中液体的渗透压大于细胞质基质的渗透压 5 .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B. 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 C. 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D. 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 6. 若某哺乳动物毛色由3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独立分配的等位基因决定,其中:A基因编码的酶可使黄色素转化为褐色素;B基因编码的酶可使该褐色素转化为黑色素;D基因的表达产物能完全抑制A基因的表达;相应的隐性等位基因a、b、d的表达产物没有上述功能。若用两个纯合黄色品种的动物作为亲本进行杂交,F i均为黄色,F2中毛色表现型出现了黄:褐:黑=52 : 3 : 9的数量比,则杂交亲本的组合是 7.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糖类化合物也可称为碳水化合物 B. 维生素D可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 C. 蛋白质是仅由碳、氢、氧元素组成的物质 A. AABBDDaaBBdc,或AAbbD K aabbdd B. aaBBD K aabbdd,或AAbbD K aaBBDD C. aabbDD< aabbdd,或AAbbD K aabbdd D. AAbbD区aaBBdc,或AABBDD aabbdd

化学新课程改革

化学新课程标准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侧重于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以及物质转化的规律和调控手段。今天,化学已发展成为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的重要基础,成为推进现代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并正在为解决人类面临的一系列危机,如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和粮食危机等,做出积极的贡献。 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应该体现启蒙性、基础性。一方面提

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 二、基本理念 1.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2.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 3.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5.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相信化学为实现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将继续发挥它的重大作用。 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既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又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2015年高考试题化学(北京卷)解析版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北京市高考理综试题(化学部分) 6.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技术应用中,其工作原理不涉及... 化学反应的是: 7.下列有关性质的比较,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的是 A.酸性:H 2SO 4>H 3PO 4 B.非金属性:Cl>Br C.碱性:NaOH>Mg(OH)2 D.热稳定性 Na 2CO 3 >NaHCO 3 8.下列关于自然界中氮循环(如右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氮元素均被氧化 B.工业合成氨属于人工固氮 C.含氮无机物和含氮有机物可相互转化 D.碳、氢、氧三种元素也参加了氮循环 9.最新报道:科学家首次用X 射线激光技术观察到CO 与O 在催化剂表面形成化学键的过程。反应过程的 示意图如下: C 表示O 状态Ⅰ状态Ⅱ状态Ⅲ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O 和O 生成CO 2是吸热反应 B.在该过程中,CO 断键形成C 和O C.CO 和O 生成了具有极性共价键的 CO 2 D. 状态Ⅰ→ 状态Ⅲ表示 CO 与O 2反应的过程 10.合成导电高分子材料 PPV 的反应: 人工固氮

I I n + nCH 2=CH --CH =CH 催化剂 CH I CH -H 2n + (2n -1)HI PPV 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A. 合成 PPV 的反应为加聚反应 B. PPV 与聚苯乙烯具有相同的重复结构单元 C. CH 2=CH - -CH =CH 2和苯乙烯互为同系物 D. 通过质谱法测定 PPV 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可得其聚合度 11.某消毒液的主要成分为 NaClO ,还含有一定量的NaOH,下列用来解释事实的方程式中,不合理...的是(已 知:饱和 NaClO 溶液的 pH 约为 11) A.该消毒液可用 NaOH 溶液吸收Cl 2制备: Cl 2 + 2OH - == Cl - +ClO - +H 2O B.该消毒液的 pH 约为 12:ClO - + H 2O - C.该消毒液与洁厕灵(主要成分为HCl)混用,产生有毒 Cl 2: 2H + + Cl - +ClO - == Cl 2↑+ H 2O D.该消毒液加白醋生成 HClO ,可增强漂白作用: CH 3COOH + ClO - == HClO + CH 3COO - 12.在通风橱中进行下列实验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 的是: A.Ⅰ中气体由无色变为红棕色的化学方程式:2NO+O 2=2NO 2 B.Ⅱ中的现象说明 Fe 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膜,阻止Fe 进一步反应 C.对比Ⅰ、Ⅱ中的现象,说明稀 HNO 3的氧化性强于浓 HNO 3 D.针对Ⅲ中的现象,在 Fe 、Cu 之间连接电流计,可判断 Fe 是否被氧化 25. (17分) “张一烯炔环异构化反应”被《Name Reactions 》收录,该反应可高效构筑五元环状化合物: R -C ≡C -C O -CH 2HC =C H 2C -R 〞 O R ˊ 铑催化剂C -CH R -CH C =CH R ˊR 〞 C CH 2 O O (R 、Rˊ、R 〞表示氢、烷基或芳基)含成五元环有机化合物J 的路线如下:

2018年中考化学考试说明

《黑龙江齐齐哈尔2018年中考考试说明:化学》 一、命题范围与原则 (一)命题范围以《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本地区现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下两册)为基准。 (二)命题原则试题要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力求稳中有变,稳中有新,逐步适应课程改革的思想和要求,适当增加开放性试题;力求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试题应: 1.关注双基考核,体现能力立意; 2.关注生产生活,突出实践体验; 3.关注能力测试,基于实际问题; 4.关注学习过程,注重思维方法; 5.关注实验规则,保障实验安全; 6.关注初高衔接,促进学生发展; 7.突出创新开放,确保科学严谨。 二、考查内容及标准根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初中化学学科学业考试的考查内容包括“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五个方面,适当增加《课程标准》中活动与探究建议的相关内容以及初高中衔接的相关知识的考查。下面对各部分的考查内容、标准具体说明如下: (一)科学探究 1.初中学生的化学实验技能应达到的要求 ⑴能进行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基本的实验操作。 ⑵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并能安全操作。 ⑶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⑷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⑸初步学会根据某些性质检验和区分一些常见的物质。 ⑹初步学习使用过滤、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⑺初步学习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 2.初中学生需要完成以下学生实验 ⑴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⑵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⑶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⑷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 ⑸燃烧的条件。 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⑺溶液酸碱性的检验。 ⑻酸、碱的化学性质。 (二)身边的化学物质 1.我们周围的空气 ⑴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1 / 5

(完整版)2018新课标全国卷2高考理综试题和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Mg 24 Al 27 Ca 40 一、选择题:本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某种细胞有4条染色体,且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某同学用示意图表示这种细胞在正常减数分裂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细胞。其中表示错误的是 2.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与该噬菌体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T2噬菌体也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 B.T2噬菌体病毒颗粒内可以合成mRNA和蛋白质 C.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 D.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T2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相同 3.下列关于生物体中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细胞中,核外没有参与DNA合成的酶 B.由活细胞产生的酶在生物体外没有催化活性 C.从胃蛋白酶的提取液中沉淀该酶可用盐析的方法 D.唾液淀粉酶催化反应最适温度和保存温度是37℃

4.将某种植物的成熟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物质A溶液中,发现其原生质体(即植物细胞中细胞壁以内的部分)的体积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0~4h内物质A没有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 B.0~1h内细胞体积与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量相等 C.2~3h内物质A溶液的渗透压小于细胞液的渗透压 D.0~1h内液泡中液体的渗透压大于细胞质基质的渗透压 5.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B.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 C.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D.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 6.若某哺乳动物毛色由3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独立分配的等位基因决定,其中:A基因编码的酶可使黄色素转化为褐色素;B基因编码的酶可使该褐色素转化为黑色素;D基因的表达产物能完全抑制A基因的表达;相应的隐性等位基因a、b、d的表达产物没有上述功能。若用两个纯合黄色品种的动物作为亲本进行杂交,F1均为黄色,F2中毛色表现型出现了黄∶褐∶黑=52∶3∶9的数量比,则杂交亲本的组合是 A.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B.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C.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D.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糖类化合物也可称为碳水化合物 B.维生素D可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 C.蛋白质是仅由碳、氢、氧元素组成的物质

2011年北京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及答案

2011年北京高考化学及答案 6.垃圾分类有利于资源回收利用。下列垃圾归类不合理... 的是 B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A .麦芽糖及其水解产物均能发生银镜反应 B .用溴水即可鉴别苯酚溶液,2,4-已二烯和甲苯 C .在酸性条件下,18 325CH CO OC H 的水解产物是18 3CH CO OH 和25C H OH D .用甘氨酸( )和丙氨酸( )缩合最多可形成4种二肽 8.结合右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 .Ⅰ和Ⅱ中正极均被保护 B .Ⅰ和Ⅱ中负极反应均是Fe —2e — =Fe 2+ C .Ⅰ和Ⅱ中正极反应均是O 2+2H 2O+4e —=4OH — D .Ⅰ和Ⅱ中分别加入少量K 3[Fe (CN )6]溶液,均有蓝色沉淀 9.下列与处理方法对应的反应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B A .用Na 2S 去除废水中的Hg 2+ :Hg 2+ +S 2- =HgS ↓ B .用催化法处理汽车尾气中的CO 和NO :CO+NO ??? →催化剂 C+NO 2 C .向污水中投放明矾,生成能凝聚悬浮物的胶体:Al 3+ +3H 2O Al(OH)3(胶体)+3H + D .用高温催化氧化法去除烃类废气(C x H y ):C x H y +()4y x +O 2???→催化剂 高温 xCO 2+2 y H 2O 10.25℃、101kPa 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 .①和②产物的阴阳离子个数比不相等 B .①和②生成等物质的量的产物,转移电子数不同 C .常温下Na 与足量O 2反应生成Na 2O ,随温度升高生成Na 2O 的速率逐渐加快 D .25℃、101kPa 下:Na 2O 2(s )+2 Na (s )= 2Na 2O (s ) H ?=-317kJ/mol 11.下列实验方案中,不能测定Na 2CO 3和NaCHO 3,混合物中Na 2CO 3质量分数的是 C A .取a 克混合物充分加热,减重b 克 B .取a 克混合物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加热、蒸干、灼烧,得b 克固体 C .取a 克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逸出气体用碱石灰吸收,增重b 克 D .取a 克混合物与足量Ba (OH )2溶液充分反应,过滤、洗涤、烘干,得b 克固体 12.已知反应:2CH 3COCH 3(l )催化剂 CH 3COCH 2COH (CH 3)2(l )。取等量CH 3COCH 3,分别在0℃和

2012北京中考化学考试说明(点金教育牛银生27056888)

2012北京中考化学考试说明 一、考试范围 化学学科考试以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的内容标准为考试范围,适当兼顾北京市现行不同版本教材的内容和教学实际情况。 二、考试内容和要求 (一)考试要求 考试要求是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制定。 1.知识与技能 目标层次中的“★”“★★”“★★★”分别表示认知性学习的不同水平层次,由低到高可分为“知道”、“认识”、“理解、应用”三个层次,较高层次包括较低层次的要求。各层次的具体含义是: (1)知道层次(★) 能够记住所学的化学知识。以下词语是对这一层次考试目标的描述:“知道”、“记住”、“说出”“列举”“找到”等。 (2)认识层次(★★) 对所学的化学知识要点,能正确辨识和直接使用;能够根据提供的材料识别是什么;能够领会所学化学概念和原理的基本含义及适用条件。以下词语是对这一层次考试目标的描述:“认识”、“了解”、“看懂”、“识别”、“能表示”等。 (3)理解、应用层次(★★★) 能够通过阅读、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够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释和说明有关化学现象和问题,能用化学用语进行表述。以下词语是对这一层次考试目标的描述:“理解”、“解释”、“说明”、“区分”、“判断”等。 2.过程与方法 初中化学学科考试中涉及的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主要体现在能力上。能力要求是以初中化学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考查学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基本的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用“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和说明常见的化学问题。 (2)能用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和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认识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3)认识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营养、健康)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4)在探究活动中,善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 (二)考试内容 1.物质的构成和变化

(最新整理)2017年高考理综化学全国II卷及参考答案

2017年高考理综化学全国II卷及参考答案2017年高考理综化学全国II卷及参 考答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 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 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 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年高考理综 化学全国II卷及参考答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 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 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 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 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 步,以下为2017年高考理综化学全国II卷及 参考答案的全部内容。

2017年全国高考理综(化学II卷)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糖类化合物也可称为碳水化合物 B.维生素D可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 C.蛋白质是仅由碳、氢、氧元素组成的物质 D.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不宜摄入过多 8.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N 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 L 0。1 mol·L-1NH4Cl溶液中,NH4+的数量为0。1N A B.2。4 g Mg与H2SO4完全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1 N A C.标准状况下,2。24 L N2和O2的混合气体中分子数为0。2 N A D.0。1 mol H2和0.1 mol I2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后,其分子总数为0。2 N A 9.a、b、c、d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a原子核外电子总数与b原子次外层的电子数相同;c所在周期数与族数相同;d 与a同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d>c>b〉a B.4种元素中b的金属性最强 C.c的氧化物的水化物是强碱 D.d单质的氧化性比a单质的氧化性强 10.下列由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实验结论 A 将乙烯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 液,溶液最终变为无色透明 生成的1,2-二溴乙烷无色、可 溶于四氯化碳 B 乙醇和水都可与金属钠反应 产生可燃性气体 乙醇分子中的氢与水分子中的 氢具有相同的活性 C 用乙酸浸泡水壶中的水垢,可 将其清除 乙酸的酸性小于碳酸的酸性 D甲烷与氯气在光照下反应后生成的氯甲烷具有酸性

高考理综试卷word版(新课标卷)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本是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5页,第Ⅱ卷第6页至第12页。全卷满分300分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答第Ⅰ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第Ⅱ卷卷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将试题卷和答题一并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120分) 本试卷共21小题,每小题6分,共126分。合题目要求的。 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 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S 32 Cl 35.5 Ca 40 Cu 6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将让你听的红细胞放入4℃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红细胞破裂,主要原因是 A.红细胞具有水溶性 B.红细胞的液泡体积增大 C.蒸馏水大量进入红细胞 D.低温时红细胞膜流动性增大 2.甲、乙两种酶用同一种蛋白酶处理,酶活性与处理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甲酶能购抗该种蛋白酶降解 B. 甲酶是不可能具有催化功能的RNA C.乙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 D.乙酶活性的改变是因为其分子结构的改变 3.番茄幼苗在缺镁的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与对照组相比,其叶片光合作用强度下降,原因是 A.光反应强度升高,暗反应迁都降低 B.光反应强度降低,暗反应迁都降低升高 C.反应强度不变,暗反应迁都降低降低 D.反应强度降低,暗反应迁都降低不变

2015年北京高考理综试题(化学部分_纯word版_含答案)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 6.下列我国古代的技术应用中,其工作原理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 7.下列有关性质的比较,不能.. 用元素周期律解释的是( ) A .酸性:H 2SO 4>H 3PO 4 B .非金属性:Cl >Br C .碱性:NaOH >Mg(OH)2 D .热稳定性:Na 2CO 3>NaHCO 3 8.下列关于自然界中氮循环(如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氮元素均被氧化 B .工业合成氨属于人工固氮 C .含氮无机物和含氮有机物可相互转化 D .碳、氢、氧三种元素也参与了氮循环 9.最新报道:科学家首次用X 射线激光技术观察到CO 与O 在催化剂表面形成化学键的过程。反应过程的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反应过程 状态Ⅰ 状态Ⅱ 状态Ⅲ 表示C 表示O 表示催化剂

A .CO 和O 生成CO 2是吸热反应 B .在该过程中,CO 断键形成 C 和O C .CO 和O 生成了具有极性共价键的CO 2 D .状态Ⅰ→状态Ⅲ表示CO 与O 2反应的过程 10.合成导电高分子材料PPV 的反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合成PPV 的反应为加聚反应 B .PPV 与聚苯乙烯具有相同的重复结构单元 C . 和苯乙烯互为同系物 D .通过质谱法测定PPV 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可得其聚合度 11.某消毒液的主要成分为NaClO ,还含有一定量的NaOH 。下列用来解释事实的方程式中, 不合理...的是(已知:饱和NaClO 溶液的pH 约为11) A .该消毒液可用NaOH 溶液吸收Cl 2制备:Cl 2+2OH - =ClO - +Cl - +H 2O B .该消毒液的pH 约为12:ClO -+H 2+OH - C .该消毒液与洁厕灵(主要成分为HCl )混用,产生有毒Cl 2: 2H ++Cl -+ClO - =Cl 2↑+H 2O D .该消毒液加白醋生成HClO ,可增强漂白作用: CH 3COOH +ClO - =HClO +CH 3COO 12.在通风橱中进行下列实验: 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 A .Ⅰ中气体由无色变红棕色的化学方程式:2NO +O 2=2NO 2 B .Ⅱ中的现象说明Fe 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层,阻止Fe 进一步反应 C .对比Ⅰ、Ⅱ中现象,说明稀HNO 3的氧化性强于浓HNO 3 D .针对Ⅲ中现象,在Fe 、Cu 之间连接电流计,可判断Fe 是否被氧化 CH 2=CH CH =CH 2n I + n CH 2=CH CH =CH 2 +(2n -1)HI I CH CH H 2n PPV 催化剂

2018北京中考化学考试说明

北京市高级中学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考试说明—化学 Ⅰ. 考试范围 化学学科考试以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的“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为考试范围。 Ⅱ. 考试内容和要求 一、考试要求 考试要求是依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制定。 1.知识与技能 要求层次中的“★”“★★”“★★★”分别表示认知性学习的不同水平层次,由低到高可分为“知道”“认识”“理解”三个层次,较高层次包括较低层次的要求。各层次的具体含义是: (1)知道层次(★) 能够记住所学的化学知识。以下词语是对这一层次考试目标的描述:知道、记住、说出、列举、找到等。 (2)认识层次(★★) 对所学的化学知识要点,能正确辨识和直接使用;能够根据提供的材料识别是什么;能够领会所学化学概念和原理的基本含义及适用条件。以下词语是对这一层次考试目标的描述:认识、了解、看懂、识别、能表示、懂得等。 (3)理解层次(★★★) 能够通过阅读、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够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释和说明有关化学现象和问题,能用化学用语进行表述。以下词语是对这一层次考试目标的描述:理解、解释、说明、区分、判断、简单计算等。 2.过程与方法 (1)基本的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能力。 (2)初步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运用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能用变化和联系的观点分析常见的化学现象,说明并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用“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和说明常见的

北京市昌平区高三年级2017-2018学年度二模理综化学试卷带答案

北京市昌平区高三年级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适应性 练习化学 2018.05 6. “ 厉害了,我的国! ”。下列中国制造的产品主体用料不是金属材料的是 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中国第一艘国产航母中国大飞机C919 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 澳大桥 A. 主体用料:钢索 B. 主体用料:钢材 C. 主体用料:铝合金 D. 主体用料:硅酸盐 7.右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下列事实不能 ..说明X元素、Y元素、S元素之间的非金属性强弱关系的是A.X2单质与H2S溶液反应,溶液变浑浊 B.H2X和H2S分别受热分解,前者的分解温度高 C.酸性:HYO4>H2SO4 D.Na2SO3可与HY反应生成H2SO3 8.下列反应不能 ..用反应物所具有的类别通性解释的是 A.Zn+Fe2+=Zn2++Fe B.2Fe3++2I-=2Fe2++I2 C.NaOH+HClO4=NaClO4+H2O D.CO2+H2O+ Na2SiO3=H2SiO3↓+Na2CO3 9. 头孢拉定又名先锋霉素,是常用的一种抗生素,其结构简式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 头孢拉定的分子式是C16H19N3O4S,分子中有多种官能团 B. 头孢拉定与Na2CO3溶液、NaHCO3溶液都可以反应 C. 1mol头孢拉定最多可与6mol H2和5mol Br2发生加成反应 D. 头孢拉定既可与盐酸反应,也可与NaOH溶液反应 X 硫Y

石灰石高温电解 石 墨 电 极 熔融碳酸盐及石灰石 CaCO 3 CaO CaO+CO 2 石 墨 电 极 10.根据已有知识,结合给出信息,判断以下化学用语表达式正确的是 信息:① HF H ++F - K =6.6×10-4 ② FeS (S) Fe 2+(aq) +S 2-(aq) K =6×10-18 ③ CuS (S) Cu 2+(aq) +S 2-(aq) K =6.3×10-36 A .氢硫酸的电离:H 2S 2H ++S 2- B .Na 2S 投入水中发生电离:Na 2S 2Na ++S 2- C .NaF 发生水解反应:F -+H 2O HF +OH - D .FeS 与CuSO 4溶液反应:S 2- +Cu 2+=CuS ↓ 11.根据下列实验现象能得出相应结论的是 实验 现象 结论 A . 向2 mL 0.11 mol L -?的 3 FeCl 溶液中加 足量铁粉,振荡,加1滴KSCN 溶液 黄色逐渐消失,加KSCN 溶液颜色不变 KSCN 过少,因此溶液 颜色不变 B . 将乙烯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溶液变为无色 生成的1,2-二溴乙烷无色、可溶于四氯化碳 C . 氨水中滴加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 NH 3·H 2O 是弱碱 D . 将金属钠在燃烧匙中点燃,迅速伸入集 满CO 2的集气瓶 集气瓶中产生大量白 烟,瓶内有黑色颗粒产 生 CO 2既不做氧化剂也不做还原剂 12.研究人员研究出实现水泥生产时CO 2零排放的一种方法,其基本原理如下图所示。反应在温度小于900 ℃时进行,碳酸钙先分解为CaO 和CO 2,电解质为熔融碳酸盐。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装置中发生了反应: CaCO 3 ====CaO+CO 2↑ B .阳极有O 2产生 C .阴极电极反应式为 CO 2+4e - ===C +2O 2- D .CO 2=====电解 C +O 2↑这一反应的发生, 说明电解是一种强有力的氧化还原手段 25.苯巴比妥是一种巴比妥类药物,主要用于镇静、催眠,其合成路线如下(部分反应条件和试剂略): 高温 ? C B A (C 8H 9Br) 水溶液 D (C 8H 8O 2) E (C 10H 12O 2) 氧化 氧化

2015年全国高考理综试题及答案-新课标1卷及答案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卷) 理科综合能力侧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7.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这里的“强水”是指()A.氨水 B.硝酸 C.醋 D.卤水 8.N A 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8gD 2O和18gH 2 O中含有的质子数均为10N A B.2L0.5mol/L亚硫酸溶液中含有的H+两种数为2N A C.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时,生成0.1mol氧气转移的电子数为0.2N A D.密闭容器中2molNO与1molO 2充分反应,产物的分子数为2N A 9.乌洛托品在合成、医药、染料等工业中有广泛用途,其结构式如图所示。将甲醛水溶液与氨水混合蒸发可制得乌洛托品。若原料完全反应生成乌洛托品,则甲醛与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1:1 B.2:3 C.3:2 D.2:1 10.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选项实验现象结论 A. 将稀硝酸加入过量铁粉中,充分 反应后滴加KSCN溶液有气体生成,溶液呈 血红色 稀硝酸将Fe氧化为 3 Fe B.将铜粉加1.0mol·L-1Fe 2 (SO 4 ) 3 溶液中 溶液变蓝、有黑色固 体出现 金属铁比铜活泼 C.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用砂纸仔 细打磨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 热 熔化后的液态铝滴 落下来 金属铝的熔点较低

D. 将-1 4 0.1molgL MgSO溶液滴入 NaOH溶液至不再有沉淀产生, 再滴加1 4 0.1mol L CuSO g溶液 先有白色沉淀生成 后变为浅蓝色沉淀 Cu(OH) 2 的溶度积比 Mg(OH) 2 的小 11.微生物电池是指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微生物电池的说法错误的是() A.正极反应中有 2 CO生成 B.微生物促进了反应中电子的转移 C.质子通过交换膜从负极区移向正极区 D.电池总反应为 6126222 C H O+6O=6CO+6H O 12.W、X、Y、Z均为的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加,且原子核外L电子层的电子数分别为0、 5、8、8,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单质的沸点:W>X B.阴离子的还原性:A>Z C.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Y

2015年北京市高考化学试卷

2015 年北京市高考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我国古代的技术应用中,其工作原理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 A .火药使用 B .粮食酿酒 C .转轮排字 D .铁的冶炼 A .A B .B C .C D .D 2.下列有关性质的比较,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的是( ) A .酸性:H 2SO 4>H 3PO 4 B .非金属性:Cl >Br C .碱性:NaOH >Mg (OH )2 D .热稳定性:Na 2CO 3>NaHCO 3 3.下列关于自然界中氮循环(如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氮元素均被氧化 B .工业合成氨属于人工固氮 C .含氮无机物和含氮有机物可相互转化 D .碳、氢、氧三种元素也参加了氮循环 4.最新报道:科学家首次用 X 射线激光技术观察到 CO 与 O 在催化剂表面形成 化学键的过程.反应过程的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CO 和 O 生成 CO 2 是吸热反应 B .在该过程中,CO 断键形成 C 和 O C .CO 和 O 生成了具有极性共价键的 CO 2 D .状态Ⅰ→状态Ⅲ表示 CO 与 O 2 反应的过程 5.合成导电高分子材料 PPV 的反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合成 PPV 的反应为加聚反应 B .PPV 与聚苯乙烯具有相同的重复结构单元 C . 和苯乙烯互为同系物 D .通过质谱法测定 PPV 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可得其聚合度 6.某消毒液的主要成分为 NaClO ,还含有一定量的 NaOH .下列用来解释事实的 方程式中,不合理的是(已知:饱和 NaClO 溶液的 pH 约为 11)( ) A .该消毒液可用 NaOH 溶液吸收 Cl 2 制备:Cl 2+2OH ﹣═ClO ﹣+Cl +H 2O B .该消毒液的 pH 约为 12:ClO ﹣+H 2O HClO +OH ﹣ C .该消毒液与洁厕灵(主要成分为 HCl )混用,产生有毒 Cl 2:2H ++Cl ﹣+ClO ﹣═ Cl 2↑+H 2O D .该消毒液加白醋生成 HClO ,可增强漂白作用:CH 3COOH +ClO ﹣═HClO +CH 3COO ﹣ 7.在通风橱中进行下列实验:

浅谈新课改下的化学教学

浅谈新课改下的化学教学 “传道、授业、解惑”,这是多少年来人们对教师职责的概括。以前,包括我在内的老师可能都有这样的困惑:经过精心备课,对教材内容烂熟于胸,讲起课来行云流水,学生也听得懂,可是就是学不会。原因何在呢?伴着新课改的春风,我意识到,这并不是老师不努力,学生不认真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将自己的思维活动过分提纯,过度包装,没有充分展示出来,因此,不能有效地启迪学生的思维。新课改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鉴于高中化学教学中面临的最大问题:一是学科知识内容庞杂,二是知识载荷的能力含量大,把教材全背过,对解决问题没有大的裨益。我在设计每一堂课时,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乃至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人,收到了很好的成效。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单介绍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主动学习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一、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展示教师的思维过程 据相关报道,联合国组织编写《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对教师的职责给予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不在于传递知识的多少,而是成为学生学习的顾问,交换意见的参与者,帮助学生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组织者、引导者。 创设问题情景必须立足于学生原有知识体系,立足于生活环境、生产等实际,使原有知识作依托的新知识点,可以在原有知识网络加以拓展定位,而且合理的问题情景有利于使学生经常沿着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甚至理性思维的轨道,实现其心理的高效发展,遗忘率大为降低。课堂上,首先,教师应自觉进行“心理换位”,经常扮演学生的角色,多用学生的眼光与心态去审视教学内容,想学生所想,疑学生所疑,难学生所难。不要光讲“应如何做”,而要多讲“为什么要这样做?我是如何做的”。尽量把教师原始的思维活动还原展开,引导学生去思索,从中受到启迪。其次,教师要多思考如何才能用更精练的语言,更准确的语气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课堂大多数时间的主人,让他们有更多、更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交流与探索,促进其发展。 1、新授课 ⑴、课前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可通过提问、实验、联系生活实际等手段创设问题情境,使得这一情境与学生头脑中原有的概念形成冲突和矛盾,或者激起求知欲,促使他们主动思索。例如:讲原电池原理和应用时,课前让学生了解美国自由女神近百年来一直受着疾病的折磨,面对女神“病痛”,我们采取什么措施?从而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想学习得知答案。 ⑵、课中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深入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