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齐山登高》教案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

单元选修(一)唐诗宋词——诗国余晖的晚唐诗课题《九日齐山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1.理解杜牧的写作风格。

2.理解文章写作方法“夹叙夹议”。

3.体会作者的“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一、

导入

中国文化中的“登临”情结——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杜甫《登高》

二、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杜牧晚唐诗人。“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虽有报国之志,但不受重用,只能外出为官。当时代的衰颓和自身的怀才不遇使他感到无可奈何时,他也常常以自我旷放来寻求解脱,希望有一种闲适的生活和恬静的心境。在做州官时,喜欢与友人游山玩水,因此登临咏怀之作的笔下常常融合了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总有一种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张祜,杜牧的朋友,较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但由于受到当政者排挤,终不见用,流浪各地。这次张祜从丹阳特地赶来拜望杜牧,他们都是失路之人,惺惺相惜。

2.解题:

【思考1】通过标题,可以发现哪些信息[时、地、事,另登高这一意象一般可能的“情”]

【思考2】登高这一意象的情蕴,可以从哪些字眼找到证据?(携壶、难逢、酩酊、恨、只如此)

【思考3】文章主要的感情是什么?找些字来印证。(“须插”“但将”“不用”以及“何必”等词语的运用,都可以清楚的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纠结。

三、诵读(一)一读诗歌,整体感知

【思考】这首诗用哪两种表达方式将全文分成了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作者与友人登临齐山

第二个层次:抒发作者登临齐山后的感概

(二)二读诗歌,评品赏析

【思考1】首联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诗人在描写景物用了什么手法?

(1)清澈静谧、山水一色浑然一体、和谐明媚

(2)①动静结合,诗人站在高处俯视江水,再加上大雁从中飞过,从而使水都具有了动态之美,周围环境静谧万分,动静结合,浑然一体。

②借代,借翠微代替齐山,流露出诗人对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思考2】哪个字用的最好?

“涵”字极有气势。①涵就是包容。

②江水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诗人俯览江水,从碧波如画的江水中,见到鸿雁南飞和齐山的倒影,

把这里的一派秋光通过“涵”字摄入眼底。

③融成一幅浑然一体、和谐明媚的图画,借赏心悦目之美景,抒愉悦畅快之心情。

【思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该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1)颔联语虽旷达但意含抑郁失落(人生在世苦恼繁多,应及时行乐)

(2)用典,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借用典故,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耐人寻

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思考】颈联流露出诗人哪些情感?

旷达以及对友人、对自己的安慰和勉励

表面上来看,作者因欣赏美景,对景畅饮,对美景的喜爱,暂时放下心中的苦闷,尽情开怀。从“但将”

“不用”来看,这种欢乐,又仿佛是作者刻意而为之,就拿“酬”来说,有一种借酒消愁,亦或是消极

逃避的心理作祟。

【思考】尾联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用典。借用齐景公的典故,杜牧认为人事代谢,自古而然,不必像齐景公那样为此而感伤流涕。

诗人表面看破红尘,超然物外,委婉曲折地抒发了自己内心的不平和感慨。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三)三读诗歌,把握寓意

【思考】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你同意吗,试作分析?

同意!诗人主观上未尝不想用节日登高的快慰来排遣抑郁。篇中“须插”、“但将”、“不用”以及“何必”

等词语的运用,都可以清楚地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旷达。

诗人的抑郁,表现为“尘世难逢开口笑”的凄恻低回。这两方面的结合,使诗人的抑郁之思笼罩在旷达之下,委婉曲折的流露出诗人内心的不平和感慨。

总结诗人的旷达,在语言情调上表现为爽利豪宕;诗人的抑郁,表现为“尘世难逢开口笑”、“不用登临恨落晖”

“牛山何必独沾衣”的凄恻低徊,愁情拂去又来,愈排遣愈无能为力。这两方面的结合,使诗显得爽快健拔而又含思凄恻。

比较阅读(1)比较本诗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杜甫的《登高》在思想情感上的差异?

王诗:写游子思乡怀亲,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杜甫诗:杜甫诗,表达诗人长年漂泊、老病愁苦的复杂情感,沉郁顿挫,慷慨激越,动人心肺,意境雄浑高远。

杜牧诗:抒写诗人的抱负难以伸展的愁闷情怀,但在意境上显得悱恻低徊,缺乏雄浑阔大的高远气象。

登高诗表达的情感:

①表达思念之情;

②感怀伤时,表达个人的身世之悲;

③抒怀励志,鼓舞人心。

板书设计

唐诗赏析 九日齐山登高

唐诗赏析九日齐山登高 《九日齐山登高》杜牧唐诗鉴赏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杜牧诗鉴赏夏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这天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齐山,在池州贵池县东南,山脚下有清溪,清溪由此北流数里入长江,是江南名胜之地。这首七律是唐武宗会昌五年(845)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所作。 首联“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一开始描绘了满目秋景,游兴勃勃。诗人登山游目览观所见。“涵”字极有气势,点出长江的浩荡无际。从山上俯视数里外的长江,只见蓝天、碧云、青山、绿洲似乎都沉浸在江中,融成一幅和谐明媚的图画。一字鸿雁南去,动静相衬,充满生气。“客”此指诗人好友张祜。当时他特来池州访晤杜牧,并有《和杜牧之齐山登高》诗记这次重阳登临宴饮之乐。中间两联夹叙夹议,抒写诗人登临饮酒时的复杂心情。从首联看,此游已可算得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兼具;贤主、嘉宾欢聚一堂。因此,第三句“尘世难逢”开口笑”,“开口笑”见庄子说:“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瘐、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语虽达观而

意含抑郁。“难逢”反衬出往日不常见,人事匆匆。接下一句“菊花须插满头归”,兴致勃勃的游行竟掩盖不住内心的郁闷,诗人以旷达的言辞,近于失态的举动来掩饰心中的失落。再接下来两句“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是慰客自慰,感情的转折由隐而显。诗人对好友说,乘这个人世难逢的好日子举杯痛饮吧!只管饮得酩酊大醉,不用在登临时因夕阳西下而生人生迟暮的感伤。一个是远州刺史,一个是失意处士,二人怀才不遇,同病相怜。身处逆境,他们只好故作旷达。尾联“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再以旷达的议论总束全诗。诗人由自己登临齐山兴感联想到齐景公登临牛山堕泪的故事。齐景公是感于人生无常,富贵荣华不能永保而落泪。当时在一旁的晏子却以为人事代谢,自古而然,对齐景公等人的流涕加以嘲笑。杜牧这次登高表面看去也象晏子那样坦然,认为人事代谢,自古而然,不必象齐景公那样为此而感伤流涕,但实际上,他内心并不超然。后来,他回忆会昌年间在黄州、池州当刺史的情形说:“牧实忝幸,亦在遣中。黄冈大泽,葭苇之场,继来池阳,西在孤岛。”(《祭周相公文》)这一番牢骚与此诗的旷达言辞何其矛盾!此诗外示旷达,内含抑郁不平,表现出士大夫痛苦而复杂的矛盾心理。诗人的旷达,表现为自慰自遣,诗人的愤郁,寄情山水自然。本篇把这两种思想情绪交织在一起,以拗峭挺拔的艺术手法,表达了凄恻深沉的情怀。

《九日齐山登高》教学案

第六专题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 《九日齐山登高》 课前自主学习(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牧的生平,理解诗歌容; 2、赏析诗歌,领会独特的情感表现; 3、了解登高诗的主题涵; 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杜牧,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人。出身高门士族,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杜牧晚年任中书舍人,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樊川”。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称名家。杜牧善文工诗,人称“小杜”。 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病利尤切至。”虽有报国之志,但不受重用,只能外出为官。当时代的衰颓和自身的怀才不遇使他感到无可奈何时,他也常常以自我旷放来寻求解脱,希望有一种闲适的生活和恬静的心境。在做州官时,喜欢与友人游山玩水,因此登临咏怀之作的笔下常常融合了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总有一种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老杜的“文章憎命达”,成了小杜人生的偈语。 2.相关知识 九日,夏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按古人阴阳学说,“九”这个数字是阳数,九月九日含有两个阳数,所以叫做重阳。又因为“九九”谐音久久,日期数字很吉祥,古人认为宜于长久,所以古时候人们把这一天作为节日,登高饮酒,赏菊簪花,祈求长寿。 齐山,在池州县东南,是江南名胜之地。 登高,登高则可望远,望远而致思深。 从这首诗的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是作者九月九日重阳节登临齐山,有感而作,属于登高诗(又叫“登临诗”)。 3.文题背景 杜牧于唐会昌四年(844)九月刺池州,次年与其友祜(hù),登齐山共度重阳,有名篇《九日齐山登高》,其友祜以诗和之。 祜,杜牧的朋友,较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但由于受到当政者排挤,终不见用,流浪各地。这次祜从丹阳特地赶来拜望杜牧,他们都是失路之人,惺惺相惜。 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容。 江涵/秋影/雁/初飞 △,与客/携壶/上/翠微 △ 。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 。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九日齐安登高》诗词赏析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九日齐安登高》诗词赏析 九日齐山登高/九日齐安登高 唐代: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霑同:沾) 译文 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约朋友携酒壶共登峰峦翠微。 尘世烦扰平生难逢开口一笑,菊花盛开之时要插满头而归。 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 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 注释 九日:旧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旧浴登高饮菊花酒。齐安:今湖北 省麻城一带。 翠微:这里代指山。 酩酊(mǐngdǐng):醉得稀里糊涂。这句暗用晋朝陶渊明典故。 登临:登山临水或登高临下,泛指游览山水。 牛山:山名。在今山东省淄博市。春秋时齐景公泣牛山,即其地。 赏析

首联用白描的手法写雁过江上南飞,与客提壶上青山的一副美景。仅用七字,把江南的秋色描写的淋漓尽致。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 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江涵秋影”四字精妙的传达出江 水之清,“秋影”包容甚广,不独指雁影。“与客携壶”是置酒会友,兼之有山有水,是人生乐事,“翠微”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 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颔联为唐诗名句,夹叙夹议,写出了诗人矛盾的心情。“难逢”、“须插”的言外之意是应把握当前即时行乐,不要无益地痛惜流光, 表现了一种通达的生活态度。“菊花”是扣合重阳节的习俗。 颈联与颔联手法相同,都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想 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 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同时也表达了即时行乐之意。“酩酊”也 是扣合了重阳节的习俗。颔联和颈联都用了对比,一是尘世不乐与佳 节尽情快乐的对比,一是大醉无忧与怨恨忧愁的对比。两联也多次提 到重阳。节日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使人们暂时摆脱日常生活的束缚、抛开日常生活的烦恼,让自己的心情放松片刻。杜牧在这里所表现的 正是趁着重阳节抛开世事、尽情放纵快乐的思想。 尾联承上“登临恨落晖”意,诗人用齐景公牛山泣涕之事进一步 安慰自己。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 认为像“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 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就不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 以齐景公的反例作结,表现了这种旷怀中包含着一种苦涩。 此诗通过记叙重阳登山远眺一事,表达了诗人人生多忧、生死无 常的悲哀。以看破一切的旷达乃至颓废,表现了封建知识分子的人生 观的落后、消极一面。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赏析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赏析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赏析尊重自己的尺度 《九日齐山登高》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这首诗是唐武宗会昌五年(845)杜牧任池州(治今安徽贵池)刺史时的作品。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这首七律的首联是说,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约朋友携酒壶共登峰峦翠微。 重阳佳节,诗人朋友带着酒,登上池州城东南的齐山。江南的山,到了秋天仍然是一片缥青色,这就是所谓翠微。人们登山,仿佛是登在这一片可爱的颜色上。由高处下望江水,空中的一切景色,包括初飞来的大雁的身影,都映在碧波之中,更显得秋天水空的澄肃。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用翠微这样美好的词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与美好景物的愉悦感受。这种节日登临的愉悦,给诗人素来抑郁不舒的情怀,注入了一股兴奋剂。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颔联是说,尘世烦扰平生难逢开口一笑,菊花盛开之时要插满头而归。 他面对着秋天的山光水色,脸上浮起了笑容,兴致勃勃的摘下满把菊花,觉得应该插个满头归去,才不辜负这一场登高。使人意识到,尘世间像这样开口一笑,实在难得。在这种心境的支配下,他像是劝客,又像是劝自己: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颈联是说,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 斟起酒来喝吧,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这中间四句给人一种感觉:诗人似乎想用偶然的开心一笑,用节日的醉酒,来掩盖和消释长期积在心中的郁闷,但郁闷仍然存在着,尘世终归是难得一笑,落晖毕竟就在眼前。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尾联是说,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 这里诗人进一步安慰自己。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乎滂滂去此而死乎!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像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又何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呢? 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郁积,但诗人倒不一定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诗人主观上未尝不想用节日登高的快乐来排遣抑郁。篇中须插、但将、不用以及何必等词语的运用,都可以清楚的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挣扎。至于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从抑郁中挣扎出来,那是另一回事。 诗人的愁闷何以那样深、那样难以驱遣呢?除了杜牧自己怀有很高的抱负而在晚唐的政治环境中难以得到施展外,还与这次和他同游的人,也就是诗中所称的客有关。这位客不是别人,正是诗人张祜,他比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穆宗时令狐楚赏识他的诗才,曾上表推荐,但由于受到元稹的排斥,未能见用。这次张祜从丹阳(今属江苏)特地赶来拜望杜牧。杜牧对他的遗弃是同情的,为之愤愤不平。因此诗中的抑郁,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人怀才不遇,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完美版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牧的生平,理解诗歌内容。 2、赏析诗歌,领会独特的情感表现。 【学习重难点】赏析诗歌,领会独特的情感表现 【学习方法】诵读探究法 【学习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我们以前曾经学习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一首登高诗,还学习过杜甫一首直接以登高为题的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登高诗《九日齐山登高》 二、作者介绍 杜牧晚唐诗人。“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虽有报国之志,但不受重用,只能外出为官。当时代的衰颓和自身的怀才不遇使他感到无可奈何时,他也常常以自我旷放来寻求解脱,希望有一种闲适的生活和恬静的心境。在做州官时,喜欢与友人游山玩水,因此登临咏怀之作的笔下常常融合了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总有一种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张祜,杜牧的朋友,较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但由于受到当政者排挤,终不见用,流浪各地。这次张祜从丹阳特地赶来拜望杜牧,他们都是失路之人,惺惺相惜。 三、诗歌诵读,翻译诗歌 1、可以先听录音,再个人和集体朗诵。 2、译文 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约朋友携酒壶共登峰峦翠微。 尘世烦扰平生难逢开口一笑,菊花盛开之时要插满头而归。 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 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 四、诗歌鉴赏 1、这是一首登高诗,那作者登上齐山看到了什么景物呢? 明确:江涵秋影雁南飞翠微菊花落晖 2、下面让我们来着重欣赏第一幅美景 “江涵秋影雁初飞” (1)我们从这七个字中可以看出这幅美景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青山掩映下的江水,清澈透明,天空中朵朵白云,一排大雁倒映在碧波之中,正在振翅往南飞。此时的江水显得更加清澄肃静。山水一色,浑然一体。 (2)在这句诗中,有一个涵字用得比较好,你知道好在何处吗? 明确: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大江像人一样张开双臂,包容万物,有着宽广的胸怀,一个“涵”字把江水给写活了。 大江:包容开阔。“涵”:是“沉浸”的意思,诗人描绘秋景,不再是迎面远眺,而是俯览江水,从碧波如画的清溪中,见到鸿雁南飞和齐山的倒影,把这里的一派秋光通过“涵”字,曲折地摄入眼底。 江水:清澄肃静。“涵”字也把诗人站在高处俯视江水的动态写出来了,再加上大雁从中飞过,从而使人与水都具有了动态之美,周围环境静谧万分,动静结合,浑然一体。 3、面对如此的美景,可谓是万水千山都是情,结合全诗,说说作者借此美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明确: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这种节日登临的愉悦,给诗人素来抑郁不舒的情怀,注入了一股兴奋剂。写了赏心悦目的秋景,流露出愉悦的心情。借赏心悦目之美景,抒愉悦畅快之心情。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

博立中学高二年级(下)语文教案编号:14 课题:九日齐山登高 制作人:温彦峰审核人:语文组时间:2014年3月11号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牧的生平,理解诗歌内容。 2、赏析诗歌,领会独特的情感表现。 3 、背诵全诗 【学习重难点】 赏析诗歌,领会独特的情感表现 【学习方法】 诵读探究法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我们以前曾经学习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一首登高诗,还学习过杜甫一首直接以登高为题的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登高诗《九日齐山登高》 二、作者介绍 杜牧晚唐诗人。“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虽有报国之志,但不受重用,只能外出为官。当时代的衰颓和自身的怀才不遇使他感到无可奈何时,他也常常以自我旷放来寻求解脱,希望有一种闲适的生活和恬静的心境。在做州官时,喜欢与友人游山玩水,因此登临咏怀之作的笔下常常融合了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总有一种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张祜,杜牧的朋友,较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但由于受到当政者排挤,终不见用,流浪各地。这次张祜从丹阳特地赶来拜望杜牧,他们都是失路之人,惺惺相惜。 三、诗歌诵读翻译诗歌 九日齐山登高 作者: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译文】 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 约朋友携酒壶共登峰峦翠微。 尘世烦扰平生难逢开口一笑, 菊花盛开之时要插满头而归。 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 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

古代诗歌赏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齐山登高①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衔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需独霑衣②。 【注】①这首诗是唐武宗会昌五年(845)杜牧出任池州刺史时,与来访友人张祜同游酬唱之作。②牛山句: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之上,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何滂滂(泪水滂沱)去此而死乎!。牛山,在今山东临淄。 14.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写了诗人和朋友在重阳佳节携酒登山,远跳长江, 流露出对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B. 颔联写诗人希望尽兴地过重阳,也表现他对菊花的独特喜爱和对隐逸的向往。 C. 颈联将大醉无忧与怨恨忧愁相对比,斟起酒来喝吧,诗人像是劝客,又像是劝自己。 D. 尾联,诗人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却宽慰自己不必独自伤感流泪。 15. 此诗首联与杜甫《登高》颔联相比,所描述的秋景、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 (2)杜甫《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3)《琵琶行》中既交待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 14.B,表现的是诗人趁着重阳节抛开世事、尽情放纵快乐的思想。 15.《登高》颔联描绘了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以及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其作用在于营造苍凉恢廓的境界,烘托诗人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悲愁之绪。《九日齐山登高》首联描绘江南秋景:碧波中倒映着初飞大雁的身影,齐山在这秋季仍是一片青翠的颜色。这样美好的秋景,烘托了诗人对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也为下文借此排遣自己抱负难施的郁结情怀打下伏笔。(评分标准:《登高》颔联的分析,3分;《九日齐山登高》首联的分析,3分。) 16. (1)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3)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九日齐山登高》学案

《九日齐山登高》学案 杜牧 1、复习巩固:《西塞山怀古》默写 2、导入: 1、就学过的登高诗总结‘登高’题材诗长表达的情感。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杜甫《登高》: 孟浩然《与诸子登砚山》: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在自己阅读感知文本的基础上,你认为本诗是抒发一种旷达欢愉之情,还是抑郁苦闷之情? 三、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出生:名门之家:他的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曾祖杜希望为玄宗时边塞名将,爱好文学。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先后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早逝。杜牧对自己的家世很自豪。杜牧的童年生活富裕而快乐、祖、父相继去世后,他家日益贫困。杜牧20岁时,已经博通经史,尤专注于治乱与军事。23岁写《阿房宫赋》。文宗大和二年(828),26岁进土及第。同年又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岁暮卒于长安,终年五十岁。 诗歌:具有独特风格。刘熙载《艺概》把他的诗风和李商隐加以比较说:"杜樊川诗雄姿英发,李樊南诗深情绵邈。"指明了两人的区别。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前人用"俊爽"二字来概括这一基本风貌(胡应麟《诗薮》),是比较中肯的。留下名诗很多:《过华清宫》、《江南春》、《泊秦淮》、《赤壁》、《山行》、《清明》

为人:才华横溢、浪漫风流。 杜牧《叹花》: 自是寻春去较迟,往年曾见未开时。 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 《遣怀》杜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 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悻名 《赠别》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写作背景:杜牧晚唐诗人。“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虽有报国之志,但不受重用,只能外出为官。当时代的衰颓和自身的怀才不遇使他感到无可奈何时,他也常常以自我旷放来寻求解脱,希望有一种闲适的生活和恬静的心境。在做州官时,喜欢与友人游山玩水,因此登临咏怀之作的笔下常常融合了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总有一种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张祜,杜牧的朋友,较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穆宗时令狐楚赏识他的诗才,曾上表推荐,但由于受到元稹的排抑,未能见用,终不见用,流浪各地。这次张祜从丹阳特地赶来拜望杜牧,他们都是失路之人,惺惺相惜。杜牧对他的被遗弃是同情的,为之愤愤不平。因此诗中的抑郁,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人怀才不遇、同病相怜之感。这才是诗人无论怎样力求旷达,而精神始终不佳的深刻原因。 四、解题 五、走进文本 1、整体览之,既登高,所见何物? 2、首联采用何种视角描写所见景物?画龙点睛之字为何?有何妙处?表达何种心情? 3、颔联:作者表达何种情怀或心情?为何在众花之中选择菊花插满头呢?

九日齐山登高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 江苏省姜堰中学 一、教学重点 赏析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二、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流露的感情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师:90年代曾经流行过一首歌曲《中华民谣》,歌词写得很有诗意,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大雁飞过菊花插满头”。原来化用的就是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中的诗句。你们能找出是哪几句吗?(一起读出来)生: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师:找得很准。今天我们有机会全面地了解这首诗歌,先请自由诵读这首诗歌。 再集体朗诵。大家用什么感情朗读的呢? 这首诗是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的?我们了解一下写作背景。 2、写作背景 杜牧于唐会昌四年(844)九月到池州任刺史,在来池州前一二年中,杜牧一再向朝廷上书平戎之策,却没有得到朝廷重用而身处僻壤。就在来到池州的第二年其友张祜(一个遭人排挤,同样怀才不遇的诗人)前来拜望,于是登齐山共度重阳,杜牧写下《九日齐山登高》诗,其友张祜以诗和之。 (晚唐的社会大背景:杜牧生活的晚唐正一步步走向终结,社会矛盾重重、时代动荡不安,藩镇割据、党争不息、外族入侵,唐王朝内忧外患,时代的苦难、社会的矛盾不可避免地在诗人欣赏投下阴影。) 3、我们现在了解了这首诗是作者在自己不得志,偏于一方做官的情况下写的。那么他究竟写了什么呢?请大家把这首诗歌内容的描述文字拿出来,互相交流一下,每组推荐一位最优秀的。 师:请其他同学点评。 师补充典故:颔联化用两个典故。“尘世难逢开口笑”,《庄子》“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庾、死丧、忧患,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 (说明在现实生活中,悲愁相继,难得一笑。) “菊花须插满头归”出于南北朝诗人何逊的联句“插花行理鬓”,以鬓边插花表示旷达。 1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 诗国余辉中的晚唐诗 【教学目标】 1、感悟晚唐诗歌的基本风貌。 2、鉴赏晚唐诗人杜牧、李商隐的律诗和绝句,了解杜牧、李商隐的诗歌成就和风格。 3、进一步学会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体会诗歌的精妙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并背诵《九日齐山登高》、《无题》、《商山早行》。 2、感悟晚唐诗歌在情感基调、艺术风格、审美趣味等方面发生的变化。【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分析法。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九日齐山登高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 3、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并背诵本诗;体味作者在用语上的旷达和情感上的抑郁密切结合的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5’ 指名学生背诵《西塞山怀古》 二、新授 25' (一)简介作者 投影示: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世称。晚唐诗人。与晚唐另一位杰出诗人齐名,并称“”。 杜牧擅长诗文,力倡“文以意为主”,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诗风豪爽清丽,尤工绝句。 (二)解题 夏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个节日里,秋高气爽,菊花盛开,气候宜人,古人往往结伴登高、饮酒、赏菊、插茱萸,骚人墨客吟诗作赋。

这首七律是唐武宗会昌五年(845)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所作。是诗人和友人张祜的酬唱之作。当时他特来池州访晤杜牧,并有《和杜牧之齐山登高》诗记这次重阳登临宴饮之乐。 (三)指导学生自由低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 (四)检查自学成果,解释下列词语 1、江涵秋影 2、翠微 3、但将 4、酩酊 5、酬佳节 6、落晖 (五)分析鉴赏 作者在诗歌中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1、首联“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描写了何时之景?其中哪两个词用得好?为什么?“客”在此指谁? 投影示: ①诗人兴致勃勃,登山游览,为我们描绘了满目(季节)景。 ②“涵”字极有气势。写尽江水之澄清,有包孕秋色,鉴察万类的空灵秀美的作用。从山上俯视数里外的长江,只见蓝天、碧云、青山、绿洲似乎都沉浸在江中,融成一幅和谐明媚的图画。 “飞”字写鸿雁南去,动静相衬,充满生气。 ③“客”指诗人好友张祜。 2、颔联“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 投影示: ①运用了的表现手法。“尘世难逢开口笑”,是《庄子·盗跖篇》的典故,说人的一生,常常是处在痛苦悲愁之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 “菊花须插满头归”出于南北朝诗人何逊的联句“插花行理鬓”,以鬓边插花表示旷达。这在唐代可能是很流行的做法。 ②颔联语虽达观但意含抑郁。 “难逢”出往日不常见,人事匆匆。诗人兴致勃勃的游行竟掩盖不住内心的郁闷,诗人以旷达的言辞,近于失态的举动来掩饰心中的失落。 3、分析颈联“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①这一联继续写旷达,如果说上一联比较含蓄的话,这一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投影示: 感情发生了由隐而显的变化。因为诗人对好友说,乘这个人世难逢的好日子举杯痛饮吧!只管饮得酩酊大醉,不用在登临时因夕阳西下而生人生迟暮的感伤,要及时行乐。 ②诗人真的如此旷达吗?请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加以分析。

古典诗词鉴赏: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赏析

古典诗词鉴赏: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赏析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译文】 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约朋友携酒壶共登峰峦翠微。 尘世烦扰平生难逢开口一笑,菊花盛开之时要插满头而归。 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 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 【注释】 九日:旧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旧浴登高饮菊花酒。齐安:今湖北省麻城一带。 翠微:这里代指山。 酩酊(mngdng):醉得稀里糊涂。这句暗用晋朝陶渊明典故。《艺文类聚·卷四引·续晋阳秋》: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登临:登山临水或登高临下,泛指游览山水。 牛山:山名。在今山东省淄博市。春秋时齐景公泣牛山,即其地。 【创作背景】 唐会昌五年(845)张祜来池州拜访杜牧,因二人都怀才不遇,同命相怜,故九日登齐山时,感慨万千,遂作此诗。 【赏析】 首联用白描的手法写雁过江上南飞,与客提壶上青山的一副美景。仅用七字,把江南的秋色描写的淋漓尽致。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江涵秋影四字精妙的传达出江水之清,秋影包容甚广,不独指雁影。与客携壶是置酒会友,兼之有山有水,是人生乐事,翠微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颔联为唐诗名句,夹叙夹议,写出了诗人矛盾的心情。难逢、须插的言外之意是应把握当前及时行乐,不要无益地痛惜流光,表现了一种通达的生活态度。菊花扣合重阳节习俗。 颈联与颔联手法相同,都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想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同时也表达了及时行乐之意。酩酊也是扣合了重阳节的习俗。 颔联和颈联都用了对比,一是尘世不乐与佳节尽情快乐的对比,一是大醉无忧与怨恨忧愁的对比。两联也多次提到重阳。节日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使人们暂时摆脱日常生活的束缚、抛开日常生活的烦恼,让自己的心情放松片刻。杜牧在这里所表现的正是趁着重阳节抛开世事、尽情放纵快乐的思想。 尾联承上登临恨落晖意,诗人用齐景公牛山泣涕之事进一步安慰自己。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像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就不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以齐景公的反例作结,表现了这种旷怀中包含着一种苦涩。 此诗通过记叙重阳登山远眺一事,表达了诗人人生多忧、生死无常的悲哀。以看破一切的旷达乃至颓废,表现了封建知识分子的人生观的落后、消极一面。

登高诗导学案

唐诗宋词选读之“登高诗”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品味登高诗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2、了解登高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3、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资料链接】 1、“登高诗”即因登高临远而写景抒情的诗作。登高,是一种“有意味”的活动,登高常令人回肠荡气,令人感慨万千,令人遐想无限。无数名山、名楼、名台不知留下了多少古人的足迹和墨迹。古典诗词中又不知留下了多少登山、登楼、登台、题材的作品;我国疆域辽阔,特多名山高峰、亭台楼阁。无论是五岳、黄山、庐山;还是蓬莱阁、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还是幽州台、铜雀台、凤凰台……都因其丰富的文化积淀,为历来的游者所好。 2、杜牧,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高门士族,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杜牧晚年任中书舍人,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樊川”。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杜牧善文工诗,人称“小杜”。亦工书画。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 柳永 (约980--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年轻时一连两次科举不中,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也因此得罪皇帝。柳永在下一次考试中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又把他给勾掉了。 这次打击实在太大,常浪游于汴京、苏杭等地,出入歌楼妓馆,与歌妓交往颇多,曾四处飘泊,饱尝羁旅滋味。柳永终客死润州(今江苏镇江),寄柩僧寺。二十余年后,王安礼知润州,出资葬于北固山下。 【阅读导航】 一、杜牧《九日齐山登高》P45 1、读题目,明题材 2、读作者,参照书下注解① 3、读诗句,注意字音和停顿 4、读注释,探诗意 5、读提问,作解答。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诗中哪些地方感悟到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2)诵读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并与杜甫的《登高》比较,说说这两首诗在思想感情和意境 二、柳永《八声甘州》P66 1、读题目,明题材 2、读作者,参照书下注解① 3、读诗句,注意字音和停顿 4、读注释,探诗意 5、小组合作探究

古诗九日齐山登高翻译赏析

古诗九日齐山登高翻译赏析 《九日齐山登高》作者为唐朝诗人、文学家杜牧。其古诗全文如下: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前言】 《九日齐山登高》选自《樊川诗集注》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此诗以旷达(甚至颓废)之意来消解人生多忧、生死无常的悲哀。起二句兴寄高远,以高秋写高情,颇显名士风范。三四句即引古名士庄周、陶潜以为解释。后四句直言纵饮销忧、旷达处世,不必忧生伤逝。此诗风格既爽利俊健,又含思凄恻,令人读来颇觉顿挫跌宕,风神摇曳。 【注释】 ①九日:九月九日重阳节。齐山: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东南。 ②翠微:指齐山上的翠微亭,其为杜牧于唐会昌四年(844年)9月赴任池州刺史,取李白《赠秋浦柳少府》中的“开帘当翠微”句意,在齐山之巅建“翠微亭”,以表追思李白之意。 ③“尘世”句:《庄子》:“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瘦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

此言人生欢笑既难得,则更应善自宽慰,多方开解,切不可对一些烦恼事过于挂怀。 ④“菊花”句:菊花:此暗用典故。《艺文类聚》卷四引《续晋阳秋》:“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留,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⑤酩酊(dǐng):大醉。 ⑥牛山:《晏子春秋·内篇谏上》:“(齐)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艾孔、梁丘据皆从而泣。”牛山,在今山东临淄。 【翻译】 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约朋友携酒壶共登峰峦翠微。尘世烦扰平生难逢开口一笑,菊花盛开之时要插满头而归。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何ORg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 【赏析】 这首诗是公元845年(唐武宗会昌五年)杜牧任池州刺史时的作品。“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重阳佳节,诗人和朋友带着酒,登上池州城东南的齐山。江南的山,到了秋天仍然是一片缥青色,这就是所谓翠微。人们登山,仿佛是登在这一片可爱的颜色上。由高处下望江水,空中的一切景色,包括初飞来的大雁的身影,都映在碧波之中,更显得秋天水空的澄肃。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用“翠微”这样美好的词来代替秋山,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用)

【课题】《九日齐山登高》 【备课时间】2011-9-8 【上课时间】2011-9-10【课型】新授课【执教】严勇【学习目标】 1、了解杜牧的生平,理解诗歌内容; 2、赏析诗歌,领会独特的情感表现; 3、了解登高诗的主题内涵; 4、背诵并默写全诗。 【学习重难点】 赏析诗歌,领会独特的情感表现 【学习方法】 诵读探究法 【学习课时】 一课时 【学习道具】 多媒体、教材、学案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投影1) 由照片(二十四桥)导入 (投影2)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首《寄扬州韩绰判官》已流传了一千多年,可谓妇孺皆知。诗因桥而咏出,桥因诗而闻名。 《扬州鼓吹词》说:“是桥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据说二十四桥原为吴家砖桥,周围山青水秀,风光旖旎,本是文人欢聚,歌妓吟唱之地。唐代时有二十四歌女,一个个姿容媚艳,体态轻盈,曾于月明之夜来此吹箫弄笛,巧遇杜牧,其中一名歌女特地折素花献上,请杜牧赋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另一首诗——《九日齐山登高》。 (投影3) (在正式进入诗歌学习之前,先明确本首诗的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投影4) 二、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展示,请一位学生朗读,适当时加以解说。) (如果想读懂一首诗,第一步是看标题,看它属于哪一种类别的诗) 三、解题 九日,夏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按古人阴阳学说,“九”这个数字是阳数,九月九日含有两个阳数,所以叫做重阳。又因为“九九”谐音久久,日期数字很吉祥,古人认为宜于长久,所以古时候人们把这一天作为节日,登高饮酒,赏菊簪花,祈求长寿。 齐山,在池州贵池县东南,是江南名胜之地。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诗两首学案 《九日齐山登高》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杜牧的生平,理解诗歌内容。 2、赏析诗歌,领会独特的情感表现。 3、背诵两首诗 二、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见课本p45) 杜牧晚唐诗人。“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虽有报国之志,但不受重用,只能外出为官。当时代的衰颓和自身的怀才不遇使他感到无可奈何时,他也常常以自我旷放来寻求解脱,希望有一种闲适的生活和恬静的心境。在做州官时,喜欢与友人游山玩水,因此登临咏怀之作的笔下常常融合了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总有一种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张祜,杜牧的朋友,较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但由于受到当政者排挤,终不见用,流浪各地。这次张祜从丹阳特地赶来拜望杜牧,他们都是失路之人,惺惺相惜。 2.默写下面两首诗,并总结“登高”这一意象一般表达的“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登高》 王维杜甫 总结: 3.自读检测 ①注音 涵酩酊晖霑迢 ②解释 涵:翠微:酩酊: 不用登临恨落晖: 牛山何必独沾衣: ③通过标题,可以发现哪些信息? ④“恨落晖”和李商隐《乐游原》中的名句“夕阳无限好,”表达的情感很相似;(李商隐《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

原。……”)后来朱自清先生反其意而用之,改为 “”。 三、学习过程 (一)《九日齐山登高》 1.那作者登上齐山看到了什么景物? 2.第一句写了什么?所写对象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3.在第一句诗中,“涵”字用得比较好,你知道好在何处吗? 4.面对如此的美景,可谓是万水千山都是情,结合全诗,说说作者借此美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5.山上的花儿那么多,为何作者偏爱菊,把他们插满头呢? 6.最后一联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7.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二)《寄扬州韩绰判官》 1.写作背景 唐代的扬州,是闻名海内外的大都市,很多文人墨客都特别向往,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诗句“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明月在扬州”“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九日齐山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

九日齐山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 唐会昌五年(845)张祜来池州拜访杜牧,因二人都怀才不遇,同命相怜,故九日登齐时,感慨万千,遂作此。 整体 首联用白描的手法写雁过江上南飞,与客提壶上青山的一副美景。仅用七字,把江南的秋色描写的淋漓尽致。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江涵秋影四字精妙的传达出江水之清,秋影包容甚广,不独指雁影。与客携壶是置酒会友,兼之有山有水,是人生乐事,翠微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颔联为名句,夹叙夹议,写出了诗人矛盾的心情。难逢、须插的言外之意是应把握当前及时行乐,不要无益地痛惜流光,表现了一种通达的生活态度。菊是扣合重阳节的习俗。 颈联与颔联手法相同,都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想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同时也表达了及时行乐之意。酩酊也

是扣合了重阳节的习俗。颔联和颈联都用了对比,一是尘世不乐与佳节尽情快乐的对比,一是大醉无忧与怨恨忧愁的对比。两联也多次提到重阳。节日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使人们暂时摆脱日常生活的束缚、抛开日常生活的烦恼,让自己的心情放松片刻。杜牧在这里所表现的正是趁着重阳节抛开世事、尽情放纵快乐的思想。 尾联承上登临恨落晖意,诗人用齐景公牛山泣涕之事进一步安慰自己。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像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就不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流泪。以齐景公的反例作结,表现了这种旷怀中包含着一种苦涩。 此诗通过记叙重阳登山远眺一事,表达了诗人人生多忧、生死无常的悲哀。以看破一切的旷达乃至颓废,表现了封建知识分子的人生观的落后、消极一面。 名家点评 元代方回《瀛奎律髓》:此以尘世对菊花,开合抑扬,殊无斧凿痕,又变体之俊者。后人得其法,则诗如禅家散圣矣。 元代郝天挺《唐诗鼓吹笺注》:起句极妙。江涵秋影,俯有所思也;新雁初飞,仰有所见也。此七字中,已具无限神理,无限感慨。 明代顾璘《批点唐音》:此一意下来,近似中唐,盖晚唐之可学者。

登高导学案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登高》导学案(教师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歌描绘的意象,体味本诗的意境; 2、背诵这首诗; 能力目标: 1、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赏析借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 1、熟读背诵这首诗; 2、借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教学设想】 高考古典诗歌的鉴赏要求: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而杜甫的这首《登高》通过动人图景的勾勒,融入作者人生、国事的深沉感慨。不论在艺术特色上,还是在思想内容上,都有鲜明的特征。 因此,本堂课的教学,从这两个方面入手,着重抓住诗中的关键字词,品味语言,把握形象,理解诗歌;并从这首诗的赏析中,总结一点古代诗歌鉴赏中情景交融的分析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设计】 1、加强诵读训练,通过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2、讨论法,通过讨论调动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这一天二九相重,俗称“重九”。《易经》云“以阳爻为九”,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为重九,日月并阳,两阳相重,故名重阳。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古时重阳节的活动内容丰富,有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登高等风俗。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阳节佩戴茱萸的习俗。 我们都知道杜甫一直穷困潦倒,好不容易在成都有了一处安身立命之地,好友严武病死,杜甫不得不离开成都,再次开始颠沛流离的漂泊之旅,而这一次的漂泊其实是一条不归路。《登高》就作于离开成都的途中。 二、《登高》的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年)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式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描绘的意象,体味本诗的意境; 2、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3、背诵这首诗; 四、讲授新课: 1、听录音,注意字音、停顿、节奏;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牧,理解诗歌内容。 2.赏析诗歌,领会其独特的情感表现。 3.掌握方法,提高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把握情感。 2.掌握分析诗歌情感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入一】就学过的登高诗总结“登高”题材诗长表达的情感。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思乡、思亲。 杜甫《登高》——漂泊羁旅、孤弱病老、功业未就等 孟浩然《与诸子登砚山》——怀才不遇、人世无常等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人生短暂、怀才不遇等 【导入二】我们以前曾经学习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一首登高诗,还学习过杜甫一首直接以登高为题的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登高诗《九日齐山登高》 2.在自己阅读感知文本的基础上,你认为本诗是抒发一种旷达欢愉之情,还是抑郁苦闷之情? 【明确】 作者这次登高,表面上心绪坦荡,对自己怀才不遇似乎有点超然物外,其实内心并不超然。此诗八句,一开始面对秋景,兴致勃勃,接着感叹人生愁多乐少,继而惜乎光阴易逝,旷达中寓自勉,最后两句委婉抒发内心不平和感慨。“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1.出生名门之家,他的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曾祖杜希望为玄宗时边塞名将,爱好文学。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先后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早逝。杜牧对自己的家世很自豪。杜牧的童年生活富裕而快乐、祖、父相继去世后,他家日益贫困。杜牧20岁时,已经博通经史,尤专注于治乱与军事。23岁写《阿房宫赋》。文宗大和二年(828),26岁进土及第。同年又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岁暮卒于长安,终年五十岁。 诗歌具有独特风格。刘熙载《艺概》把他的诗风和李商隐加以比较说:"杜樊川诗雄姿英发,李樊南诗深情绵邈。"指明了两人的区别。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前人用"俊爽"二字来概括这一基本风貌(胡应麟《诗薮》),是比较中肯的。留下名诗很多:《过华清宫》、《江南春》、《泊秦淮》、《赤壁》、《山行》、《清明》。才华横溢、浪漫风流。——“唐朝楚留香” 2.写作背景:杜牧晚唐诗人。“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虽有报国之志,但不受重用,只能外出为官。当时代的衰颓和自身的怀才不遇使他感到无可奈何时,他也常常以自我旷放来寻求解脱,希望有一种闲适的生活和恬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