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词解释

【地】名词解释
【地】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宇宙

1.天体系统: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2.九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小行星带)、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冥王星

3.恒星:自身能够发光发热

行星:围绕着恒星运动

地球运动

1.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由内到外):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日冕层

2.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1)(自身原因)有适宜的温度

2)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3)由液态的水(宇宙环境)稳定的光照条件

4)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

3.地震波:纵波(较快)——固体、液体、气体

横波(较慢)——固

4.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地壳、莫霍界面、地幔、古登堡界面、地核

5.地球外部圈层: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6.地球运动形式:自转、公转

7.地球自转速度:线速度、角速度

8.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时差、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

9.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四季五带、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0.五代的划分:热带、北温带、北寒带、南温带、南寒带(23°26’66°34’)

11.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扰动电离层,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短暂中断

2)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3)在地球两极上空出现极光

4)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

大气运动

1.大气的垂直分层:对流层(风云雨)、平面层、高层大气(反射无线电波)

2.七大气压带和六大风带: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气压带、极地高气

压带、信风带、盛行西风、极地东风

3.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成因和风向:

1)东亚季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风向:西北、东南

2)南亚季风——成因:海陆热气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风向:东北、西南4.天气系统:

1)锋面:冷锋(北方夏季的暴雨、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或沙暴天气、冬季爆发的寒潮)

暖锋(华南地区:春暖多晴,春寒雨起)

准静止锋(夏初,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冬半年,贵阳多阴雨冷湿天气)2)气旋(夏季之交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

3)反气旋(夏季: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秋季:我国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冬季:我国

北方干冷的天气)

4.降水类型: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我国东部地区夏秋季节的降水多是锋面雨)、

台风雨(夏秋季节,常见于东南沿海)

5.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干湿季明显)、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雨季集中)、热带沙漠气候候(全年高温,干旱

少雨)、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地中海气候(冬

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温带大

陆性气候(冬寒夏热,干旱少雨)、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

温多雨)、极地气候

6.自然带: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季雨林带、热带荒漠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

7.气候特征(特点):高温多雨、高温少雨、寒冷干燥、低温少雨、炎热干燥、温和湿润

8.环境特征:干旱、湿润

9.天气状况:风云雨霜雾

10.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气候特征):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坡向、洋流、风带气

压带、大气环流

11.气象灾害:热带气旋、结冰、雪害、雹害、风害、龙卷风、酸雨、沙尘暴

1)台风:影响地区:亚洲东部,我国沿海地区;特点:狂风、暴雨;好处:缓解旱情

2)寒潮(高压):天气特点:使农作物遭受冻害(尤以春秋危害最大)

3)干旱,洪涝:如我国夏季风过强,会导致北涝南旱,过弱则北旱南涝

12.常见的热力环流:海陆风、城郊风、山谷风

13.大气的热力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4.东部季风区雨带移动:

1)4-5月,华南地区

2)6月,长江流域地区,阴雨连绵,准静止锋控制,形成梅雨天气

3)7-8月,华北和东北地区,此时长江流域出现伏旱天气

4)9月,长江一带

5)10月,雨带撤出中国大陆

地球上的水

1.地球上水体包括:海洋水、大气水、陆地水

2.水循环类型: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

3.洋流按性质分:寒流、暖流

4.洋流成因分类: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5.地球上水体: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

6.陆地上人类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7.河流补给水源:雨水补给、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地下水补给、湖泊水补给、

高山冰雪融水补给

8.水系形状:放射状、向心状

9.湖泊的分类:淡水湖、咸水湖

10.河流的分类:内流河、外流河

11.世界四大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秘鲁渔场

12.水文特征:水位、结冰期、凌汛、含沙量、流速、水量、补给类型

13.水系特征:水系形态和支流、湖泊、流域、流程、河道

14.海水运动模式:波浪、潮汐、洋流

15.河流地貌:洪积—冲积平原(山区谷口)、河漫滩平原(中下游地区)、

三角洲平原(河口处)

地表形态的塑造

1.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2.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3.内力作用:

1)地壳运动

①水平运动:地壳物质水平位移,结果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裂谷、海洋

②垂直运动:垂直于地球表面,结果高低起伏,海陆变迁

2)岩浆运动、变质作用

4.外力作用:

1)风化作用: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2)风力侵蚀: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

(干旱、半干旱地区(雅丹地貌))

3)流水侵蚀:“V”型谷、“红色沙漠”“石漠化”

(湿润半湿润地区(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丹霞地貌))4)流水溶蚀:喀斯特地貌

(桂林山水、路南石林)

5)冰川侵蚀: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美国五大湖、芬兰)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

6)风力搬运: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海滨地区作用明显

7)流水搬运:湿润、半湿润地区作用明显

8)冰川搬运、冰川沉积

9)流水沉积: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

10)风力沉积:沙丘、干旱内陆及附近地区(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土高原的黄土)

11)海浪搬运、海浪沉积

5.地质构造:

1)断层(东非大裂谷、华山、庐山、泰山、渭河平原、汾河;矿产资源:泉水出露、河

谷发育;原因:岩层断裂、地下水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发育成河谷)

2)褶皱:

①背斜(未侵蚀地貌:常形成山岭;侵蚀后地貌: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矿

产资源:石油、天然气;工程建设:挖隧道)

②向斜(未侵蚀地貌: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侵蚀后地貌:向斜底部严刑坚硬不易被侵蚀,

常形成山岭;矿产资源:地下水、煤、铁;工程建设:建大坝)

6.岩石类型:岩浆、岩浆岩(侵蚀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

变质岩(大理岩)、沉积岩(能找到化石、煤炭、石灰岩)

7.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火山、地热害、地面塌陷

8.常规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水能

新能源:核能、风能、太阳能、潮汐能、地热能、沼气

9.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能

非可再生能源:石油、煤、天然气

10.清洁能:水能、生物能、天然气、核能

11.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12.板块边界分类:

1)消亡(碰撞)——山脉、岛弧、海沟: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

震带

2)生长(张裂)——海洋、裂谷

13.六大板块:亚洲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14.地貌形态:冲积扇(山前)、冲积平原(河流中下游)、雅丹地貌(新疆)、风蚀地貌、

喀斯特地貌(四川)

整体性和差异性

1.地域分异规律:

1)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

2)非地带性规律

①马达加斯加岛:地形、洋流影响

②安第斯山脉南端:地形影响

③东非高原自然带:地形、地势影响

2.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基础和影响因素:

1)纬度地带性——基础:热量;影响因素:太阳辐射

2)经度地带性——基础:水分;影响因素:海陆分布

3)垂直地带性——基础:热量和水分;影响因素:海拔

人口的变化

1.人口增长模式:原始性、传统型、现代型

2.判断人口是否迁移:空间位移(跨越行政区)、居之地变更(或户籍改变)、

时间限度(通常为1年以上)

城市与城市化

1.城市化的几个过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2.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最重要指

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城市空间形态:

1)团块型:平原地区;主要优点:便于行政领导和管理,并节省市政府设投资,便于集

中设置较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

2)条带型:山谷地形,沿河、湖等水面;主要优点:环境污染小

3)放射型:3个以上明确的发展方向,以原城区为中心,沿交通干线向外呈放射状发展

4)组团型:受地形、河流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主要优点:减轻环境污染

5)星座型:一些首都或特大型城市,为疏散中心城市的部分人口和工业,在远郊人为规

划新区或卫星城

6)散点型:资源分散的矿业城市,地形复杂的山地丘陵或广阔的平原

4.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5.城市功能分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文化区、仓库区、对外交通区、行政区、

贫民区、休养疗养区

6.城市土地利用: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农业用地、交通用地、绿地、

文化用地、行政用地

7.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交通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远近

8.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河流、资源

2)社经因素:交通、旅游、科技、政治、宗教、军事

9.山区交通建设的一般原则:

1)首选公路运输,其次是铁路运输

2)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3)路线一般呈“之”字(陡坡)或“8”字状

10.乡村聚落的分布特征:分散性乡村聚落、半密集型乡村聚落、密集型乡村聚落

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1.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光照、昼夜温差、热量、水源、土壤、地形

2)社会因素: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地租、科技、机械、政策、技术

2.农业地域类型:

1)按生产对象分:

①种植业:水稻种植业(人多地少)、商品谷物农业(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

械化和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热带种植园农业、热带雨林迁移农业

②畜牧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游牧业

③混合农业

2)按投入多少来分:粗放农业、密集农业

3)按产品的用途:自给农业、商品农业

3.农业类型单位面积产值:花卉>乳牛>塘鱼>果园>蔬菜>粮棉

4.我国农业类型:

1)河谷农业: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以青海的湟水谷地和黄河谷地、西藏的雅鲁藏

布江谷地最为典型。在青藏高原,只有这些地区海拔低,气温较高,土壤

比较肥沃,适宜耕作,成为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

2)坝子农业: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地区,当地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水渗漏严重,土层

薄,不利于耕作。只有被称为“坝子”的山间盆地条件较好,成为农业区3)绿洲农业:分布在新疆和甘肃河西走廊等干旱地区。有地下水出漏的地区和河流、湖

泊沿岸因为有灌溉水源而成为发展农业的理想地区。绿洲农业多呈带状、

串珠状分布于荒漠的边缘地区

4)灌溉农业:在降水少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依靠水利工程发展的农业。主要分布在我

国的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

5)基塘农业:珠江三角洲的农业生产方式。在三角洲低洼地带开挖为塘养鱼;较高地带

培土为基,种桑和甘蔗等。基塘农业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典型形式,是

一种生态农业和混合农业

6)立体农业:横断山区及南方丘陵

5.农业的分类: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

6.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旱地、水田)、林地、草地、城市用地、建筑用地、戈壁、高寒

荒漠、石山

7.耕作制度:一年一熟(东北)、一年二熟(秦淮以南、华北)、一年三熟(海南省)、

二年三熟(华北)

8.农作物的分类:粮食作物、经济作物

9.粮食作物:小麦、水稻、玉米、燕麦、黑麦、大麦、谷子、高粱、青稞

10.经济作物:棉花、花生、油菜、芝麻、甜菜、甘蔗、

茶叶、咖啡、可可、烟叶、橡胶、椰子、油棕

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1.工业类型:原料导向型工业(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

市场导向型工业(啤酒厂、家具厂、印刷厂、石油加工厂、汽车制造厂)、

动力导向型工业(钢铁、冶金(如炼铝厂)、化学等重工业)、

劳动力导向型工业(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袋、制伞、制鞋等工业)、

技术导向型工业(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等工业)

2.工业地域:传统工业区、新兴工业区

3.工业部门:钢铁工业、有色冶金工业、煤炭工业、机械制造工业、汽车工业、

造船工业、电子工业、航天工业、化学工业、橡胶工业、石油加工业、

纺织工业、棉纺工业、食品工业、制糖工业、木材工业

4.工业结构:轻工业、重工业、高兴技术产业

5.产业结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6.工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原料、燃料、土地、水源

2)经济因素:交通、市场、科技、劳动力

3)社会因素:乡土感情、历史(工业基础)、工业惯性、个人偏好、国防需要

4)环境因素: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1.交通运输方式:公路、铁路、水路(海运、河运)、管道、航空

2.影响商业网点分布:交通最优原则、市场最优原则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环境问题的分类:

1)环境污染(在城市地区较严重):公害病、水体富营养化、酸雨、光化学烟雾、土壤污

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

2)生态破坏(在乡村地区比较严重):气候变暖、臭氧减少、土地荒漠化(沙漠化(西北)、

盐碱化(华北)、石漠化(西南))、沙尘暴、水土流失、

海洋污染和海洋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3)资源短缺

2.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污染、

淡水资源污染、土地资源污染

3.环境因素的影响:

1)化工厂、炼油厂:大气污染、水污染

2)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皮革厂:水污染

3)发电厂、钢铁厂: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物

4)水泥厂、酿造厂:大气污染

4.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原则:共同性(义务)、持续性、公平性(权利)

区域地理

1.现代地理信息技术: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2.中国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3.中国四大地区: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4.中国地形区:

1)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成都平原

2)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

3)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吐鲁番盆地

5.中国温度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6.中国干湿区:湿润区(800m)半湿润区(400m)半干旱区(200m)干旱区

7.中国四大牧区:新疆牧区、内蒙古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

8.中国四大工业区:沪宁杭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辽中南重工业基地、

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9.中国防护林体系:三北防护林体系、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沿海防护林体系

10.中国资源化区域调配:南水北调、北煤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

11.中国主要土壤:黑土(东北)、黄土(华北)、红壤(江南)——水稻土(肥沃)、

紫色土(四川盆地)

12.中国三大阶梯分界线:

1)一、二级阶梯: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

2)二、三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13.中国内流区域与外流区域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

喀拉山——冈底斯山

儿少分章节重点考试资料缩印版

名词解释 儿童少年卫生学:是保护和促进儿童少年身心健康的科学,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长(growth):指细胞繁殖、增大和细胞间质增加,表现为组织、器官、身体各部分乃至全身的大小、长短、重量的增加和身体成分的变化,为量变。 发育(development):指细胞、组织的分化和功能的不断完善,心理智力的发展和运动技能的获得,为质变。 成熟:指生长和发育达到一个相对完备的阶段,,标志着个体形态、生理功能、心理素质等方面都已达到成人水平,具备独立生活和生养下一代的能力。 成熟度:专指某一特定生长发育指标当时达到的水平占成人水平的百分比。 生长发育可塑性:指人体结构、功能为适应环境变化和生活经历而发生改变的能力。 生长发育指标体系:体格发育指标,体能发育指标,心理行为发育指标 儿少卫生学的研究对象是从出生后的婴儿到发育成熟的青年,年龄范围为0~25岁。重点对象是中小学生群体,在此基础上向学龄前儿童和大学生群体延伸。三个鲜明的发展特征:1.高度重视主要服务对象——中小学生的三大特点:正在旺盛生长发育;生长的同时在接受教育;集体生活在学校这一特殊环境里。2.制定工作目标和提出干预措施时,不仅关注生长发育及其影响因素,学生常见病和伤害防治,而且充分考虑其心理-情绪-行为发展特征和实际需求。3.核心任务是针对青春期少年的身心发展过渡性特点和特殊问题,提供良好的教育、保健和医疗服务。 主要研究内容:生长发育、疾病防治、心理卫生、教育过程卫生、学校健康教育、学校卫生监督和学校建筑设备卫生。 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1.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2.生长发育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阶段性:婴儿0-1,幼儿前期1-3,幼儿期3-6,童年期5-12,青春期10-20 女孩比男孩早1~2年,青年期18-25。3.生长发育速度的不均衡性:整个生长期内个体的生长速度有时快,有时慢,是不平衡的。第一突增期:胎儿4个月开始至出生后一年,身长(胎儿中期4-6个月)体重(胎儿后期7-9个月);第二突增期;青春期(女9-11至13-15 男11-13至15-17); (1)突增期意义:1补充适当的营养2保证充足的睡眠3保证足够的锻炼。4各系统生长模式的时间顺序性与统一协调性: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组织、器官的生长模式在时间进程上是不同的。(2)程序性:1头尾发展律(胎儿期和婴幼儿期,由上至下、由近而远) 2近侧发展律(瘦的精细动作,近-远,粗-细,简单-复杂)3向心律(童年期和青春期,下肢先于上肢,四肢早于躯干)。(3)Scammon生长模式:1一般型:肌肉、骨骼脏器等,两次突增;2神经系统型:发育最早,一次突增,先快后稳;3淋巴系统型:发育最旺盛,一次突增,有升有降;4生殖系统型:发育开始最晚,一次突增,先慢后快。5.子宫型:子宫,肾上腺发育在出生时较大,其后迅速变小,青春期开始前才恢复到出生时的大小;其后迅速增大。(4)生长轨迹现象和生长关键期:1生长轨迹现象:在外环境五特殊变化的条件下,个体儿童的发育过程比较稳定,呈现一种轨迹现象,其中遗传基因起关键作用;2赶上生长:因某种因素生长发育受阻的儿童,在阻碍生长的因素被克服后表现出的加速生长,并恢复到正常轨迹的现象;3生长关键期:生长关键期是器官和组织的快速生长期,此时受到干扰,常导致永久性的缺陷和功能性障碍。 体能:是指人体具备的能胜任日常工作和学习而不感到疲劳,同时有余力能充分享受休闲娱乐生活,又可应付突发紧急状况的能力。(体能发育过程的不均衡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和性别特征) 体成分(身体成分):指人体总重量中不同身体成分的构成比例,属化学生长的范畴。(体成分的两成分模型由体脂重和去脂体重) 青春期(adolescence):是个体从童年向成年的逐渐过渡的时期,是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青春期的年龄区间为10~20岁,WHO把青春期定义为这样一个时期:1.是个体从出现第二性征到性成熟的生理发展过程;2.是个体从儿童认知方式发展到成人认知方式的心理过程;3.是个体从社会经济的依赖性到相对独立状态的过渡。女性青春期的时间跨度一般为10~18岁,男孩为12~20岁。 青春期的发育特点:1.体格生长加速,以身高为代表的形态指标出现第二次生长突增;2.各内脏器官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功能日趋成熟;3.内分泌功能活跃,与生长发育有关的激素分泌明显增加;4.生殖系统功能发育骤然加快,迅速成熟,到青春晚期已具有繁殖后代的能力;5.男女外生殖器和第二性征迅速发育,使两性的外部形态特征差异更明显;6.青春期心理发展骤然加快,产生相应的心理-行为变化,可能出现一些青春期特有的心理-行为问题。 青春期发育类型:早熟型(盆宽窄肩的矮胖体型,突增维持1年左右)、晚熟型(瘦高,维持2年以上)、一般型(介于二者之间,维持两年左右) 矮身材:身高低于其性别--年龄组正常值的第三百分位P3。垂体性侏儒症、甲状腺功能低下症、遗传代谢性疾病、生长迟缓、家族性矮身材、体质性生长迟缓。高身材指个体的身高高于其性别年龄相应标准的第97百分位数以上。按原因分:家族性高身材、体质性生长发育加速、巨人症。 性早熟(sexual preiocity):是一种以性成熟提前为特征的性发育异常,一般指男9岁以前出现睾丸增大,女8岁前出现乳房增大活10岁前出现月经初潮。一般分真性性早熟,由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过早启动引起;假性性早熟,多因性腺或肾上腺皮质肿瘤等导致性激素分泌过多,环境污染物种的激素成分,外源性性激素药物,含性激素制剂的不当应用也可引起;部分性早熟,患儿仅有某一方面的单独提前发育现象、不伴随其他异常表现;体质性性早熟,女孩8~8.5岁前出现第二特征指标一项以上发育或10岁前来初潮男孩9~9.5岁前出现睾丸增大或阴毛生长,本质上属健康人群。 青春期性发育障碍(delay puberty):一般指男童14岁未出现睾丸增大,女童13岁未出现乳房发育为判断标准。 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有:遗传和环境因素,其中前者决定了生长发育的可能性,即决定了生长发育的潜力。后者决定了生长发育的现实性。即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该潜力的正常发挥,决定发育的速度以及最终可达到的程度。①遗传因素:遗传的家族.种族影响:如家族聚集性和种族差异,是遗传影响的具体表现,身高、 性成熟早晚、生长突增模式、月经初潮年龄,都与家 庭遗传有关,种族影响对个体的体型、躯干、和四肢 的长度的比例等作用很大;双生子研究。②环境因素: 1)营养2)体育锻炼3)疾病4)生活作息制度5) 气候和季节6)环境污染7)社会家庭因素。 双生子研究:MZ同卵,DZ异卵 遗传度:是衡量遗传、环境因素各自对表型性状总变 异相对作用大小。越接近1,遗传作用越大。 生长发育调查方法含义以及特点:1)横断面调查; 在某一较短时间和一定地区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 对象对某几种指标的一次性大标本调查。特点:通过 其,可在短期内获得大量的资料。在一个较大地区范 围内通过调查得出某项指标的正常值,建立该地区儿 童少年生长发育的标准;也可将本地区本人群的调查 结果与其他地区人群结果作比较,以了解本地区儿童 少年的生长发育水平,并作为评价本地区儿童少年保 健工作效果依据;对同地区同人群的连续多次调查, 可比较不同时期的动态变化,分析生长长期趋势。调 查规模达时间短,需较多测试人员,调查前应该有详 细的计划严格的人员分工和测试程序,调查项目不宜 过多,根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具有代表性,对所 处的内外环境属性有明确规定2)追踪性调查;是一 种动态观察,通过选择一定数量的对象,在较长一段 时间内进行的定期,连续多次的调查,观察儿童少年 的生长发育动态。制定生长速度正常值,揭示生长发 育规律性,系统深入的观察分析某些内外因素对生长 发育的长期影响。调查对象自始至终是同一组人群, 故反应的生长发育规律较横断面调查更加准确,更能 确切的反映人群或个体的生长速度。费时长,调查中 人员和对象都容易流失,从调查开始即应采取措施保 证其稳定性,最大限度减少样本流失。尽量使用同一 型号的测试器材,技术标准保持一致,使前后结果有 可比性。3)半纵向调查;将横断面和追踪调查两种 方法混合,克服追踪调查所需年限太长,研究样本易 流失的缺点。节约时间和工作量。只具有部分的追踪 性质,获得生长发育速度是近似的,将会出现两组不 同对象的重叠,产生差异,需利用适当的统计方法修 匀。 生长发育的评价的实际意义:1.了解个体、群体的生 长发育现状,处于什么等级、发展趋势如何;2.为评 价遗传--环境影响因素,考察学校卫生工作实效、开 展保健干预提供依据;3.筛查、诊断生长发育障碍。 生长发育评价既针对个体也针对群体,由生长发育水 平、生长速度、发育匀称度(指标间相互关系)和体 质综合评价报告等四类内容组成。 生长发育评价方法:一:等级评价法和离差曲线图法 (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二:指数法:利用数学公 式,根据身体各部分比例关系,将两项或多项指标相 连,转化成指数进行评价。身高坐高指数:根据人体 躯干与下肢的比例关系,从纵截面角度反映体型,分 为长躯型、中躯型、短躯型(坐高cm/身高cm*100%); 反映生理功能指数:身高肺活量指数和体重肺活量指 数=肺活量/身高或体重;BMI营养状况指数。三:Z 分法:Z标准差法,是一种特殊类型离差法。它不以 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而是以中位数为中心,将资料 从偏态分布大体转换为正态分布,再取+-1Z、+- 2Z、+-3Z为界值点,建立正常值。通过正态转换过 程,实测值即被转换成Z分,由此确定发育等级。四, LMS法:三大优势:1.对百分位数法、Z分法既沿袭 又修正。2.只要使用的样本量达到要求,所制成的正 常值或标准课精确到个位。3.各相邻百分位数值间不 会出现交叉、颠倒或重叠,从而使所定正常值或标准 的精确性显著提高。五:发育年龄评价法:是指用某 些身体形态、生理功能指标和第二性征的发育水平及 其正常变异,制成标准年龄,评价个体发育状况。(四 种:形态年龄,第二性征年龄,齿龄,骨龄) 心理卫生(精神卫生):是研究如何维护和促进人类 心理健康的科学。包括一切旨在改善心理健康的措施, 使人能按自己的身心潜能进行活动。(对儿童来说, 就是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培养健全性格、提高儿童对 环境的适应能力、预防精神方面的各种问题) 儿童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心1.智力发展2.情绪反应 适度 3.心理行为特点与年龄相符。4.行为协调,反 应能力适度5。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6,个性的稳 定和健全 心理障碍: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偏倚称心理卫 生问题,若其严重程度、持续时间超过相应年龄的允 许范围,称心理障碍。(20%) 儿童期心理行为问题的表现主要有: 1、学业相关问题学习困难、注意力障碍、自控力 差等,多发生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初入学儿童。注意 有些属于学龄前期向学龄期过渡时出现的暂时性适 应不良。 (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儿童多动症,是以 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冲动、过度活动、学习困难为特 征的综合征。通常起病于7岁之前, LD学习障碍:是指学龄儿童在阅读、书写、拼写、表 达、推理、计算能力等学习过程中存在一种或一种以 上的特殊性障碍,包括阅读障碍、数学障碍、书写障 碍、非特定性学习障碍等。) 2、情绪问题紧张焦虑、孤僻、强迫行为、恐怖。(焦 虑指突如其来出现的、无明显躯体原因的恐惧感,若 经常反复出现,已形成儿童焦虑障碍,是儿童期最常 见的情绪障碍之一。强迫行为:指儿童以强迫观念和 强迫动作为主,伴焦虑情绪和适应困难的一类症候群。 恐惧:当参与某项活动或面临某种情景式产生过分强 烈、持续的紧张、恐惧和回避情绪。心境障碍:又称 情感性障碍,是一组以显著而持久的心经高涨或低落 为主要症状的精神障碍,伴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 变。) 3、品行问题如偷窃、经常撒谎、攻击性行为。 4、 不良习惯如习惯性抽动、吮指、咬指甲、口吃、遗 尿。5、广泛性发育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ASD:也 称自闭症,是由脑发育不良引起的,以社会功能、语 言沟通缺陷为主,伴异常狭窄的兴趣和行为特征的儿 童期发育行为障碍。表现:交流障碍、言语发育障碍、 行为刻板重复、智力落后、感觉异常。 青春期心理咨询:专指处于青春发育阶段的少年(尤 其是那些存在心理问题者),运用心理商谈的技术、 程序和方法,帮助其对自己与环境形成正确的认识, 矫正其心理上的不平衡,以改变其态度与行为,并对 社会生活产生良好的适应。原则:保密、限时、自愿、 情感自限、延期决定、伦理规范。 生长发育指标:发育水平、营养状况、智力。 生命指标:婴儿死亡率:IMR是指在所给定的年份内 每1000名活产儿在0~1岁期间的死亡人数,反映活 产儿一年内的死亡概率。它是国际公认的衡量一个国 家/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居民健康状况、卫生保健事业 发展的重要标志。 疾病指标:因病缺课率:以月为单位计算因病缺课的 人时数或人日数占授课总时数的比例。反映学生健康 状况的重要指标。 生命质量指标:包括日常功能指标、心理社会功能评 定、专门性生活质量评定量表、综合性生活质量评定 量表。 六、视力不良:视力低下,是在采用远视力表站在5m 远处检查时,裸眼视力低于 5.0 。(近视不能仅凭上 述检查而必须通过眼科的散瞳验光才能确诊)。 近视:是指眼睛辨认远方(5米以上)目标的视力低 于正常,但视近正常,它是由于屈光不正所致。严 格定义是在不使用调节功能状态下,远处来的平行光 在视网膜感光层前方聚焦。 预防近视的措施:1.限制近距离用眼时间:预防近视 眼的基本措施是限制过多的长时间近距离视近活动, 每日可3~4次向5m以外的远处眺望,远望时宜选择 固定目标,每次5~10分钟,避免刺眼的强光刺激; 2.重视读写卫生:阅读、书写时坐姿要端正,眼书距 离保持在30~35cm左右,避免在光线过强或过弱的地 方读写;3.开展体育锻炼,增加室外活动,认真做好 眼保健操:活动有助使眼压下降;4.合理饮食,注意 营养:合理营养是预防近视眼的综合措施之一;5.改 善学习环境6.定期检查视力:学校应每年两次进行视 力检查;7.健康教育:开展用眼卫生的健康宣教。8. 加强围生期保健,减少早产儿。低体重儿的发生。 七、龋齿:龋齿是牙齿在身体内外因素作用下,硬组 织脱矿,有机质溶解,牙组织进行性破坏,导致牙齿 缺损的儿童少年常见病。患牙不能自愈。患龋后不仅 引起疼痛,而且影响食欲、咀嚼和消化功能,对生长 发育造成不利影响。 流行病学特点:1.龋患率:幼儿园儿童高于小学生, 小学生高于中学生;城市高于农村,大城市高于中小 城市。2.龋均(总龋牙数/受检总人数)和患者龋均(总 龋数/患龋总人数)都是反映龋齿患病程度的重要指标, 防龋工作重点在幼儿园儿童和小学生人群上。3.5岁 乳牙无龋率,12岁恒压龋均。4.好发牙和好发部位: 乳龋的好发牙是第1、2乳磨牙(第4、5乳牙),尤 其第2乳磨牙;恒龋的好发牙是第1、2恒磨牙(第6、 7恒牙)尤其第1恒磨牙(俗称“六龄齿”);恒龋的 好发部位相同都以咬合面为主。 四联致病因素论:1、细菌和菌斑,是根本原因。主 要的致龋菌是变形链球菌,可合成葡糖基转移酶,使 蔗糖转化为高分子细胞外多糖,使牙齿内的酸度增加, 有利于菌斑的形成。2、食物因素,是物质基础,碳 水化合物(尤其蔗糖)是致龋的主要食物,不仅可以 酵解产酸,降低菌斑的PH值,而且参与菌斑形成和 作用,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蔗糖消耗量和龋齿发病率 间存在高度正相关。3、宿主,是重要条件。指牙齿 对龋病的抵抗力或敏感性。。4、时间因素是发生过程。 儿童系统防龋法:1.定期检查、早期诊断。2.控制牙 菌斑。3.讲究饮食卫生,增强宿主抗龋力。4.健全学 校口腔疾病防治网。 八、缺铁性贫血:是由不同程度缺铁引起的以小细胞、 血红蛋白低下为特征一类贫血总述。防治要点:一般 治疗(饮食),病因治疗,铁剂治疗,针对性防治综 合措施,预防铁中毒。 九、肥胖:肥胖是在遗传、环境的交互作用下,因能 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导致体内脂肪积聚过多,从而 危害健康的一类慢性代谢性疾病。 肥胖的两种类型:一种是单纯性肥胖,主要因摄食量 过多、“以静代动”的生活方式、缺乏运动等原因引 起;另一种是继发性肥胖,因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或 代谢性疾病引起。 男女18岁时都分别取BMI值24和28为超重和肥胖 界指点。体脂率男超过20%,女14岁以下超过25% 或14岁以上超过30%为肥胖。肥胖的防治:养成良 好的饮食习惯,纠正偏爱高糖、高脂、高热量饮食的 不良习惯。限制过量进食,对体重定期检测,加强体 育锻炼与户外活动。 体育锻炼的卫生要求?1适合年龄、性别和健康情况 2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3体育教学必须遵循的 基本原则:①循序渐进②全面锻炼③准备和整理运动 ④运动与休息交替 体育课的结构:开始部分2-3min,准备部分6-12min, 基本部分25-30min,结束部分3-5min 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决定于课程强度,密度,时间三大 因素 靶心率:达到最大运动强度60%—70%的心率,是判 断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常用指标,是运动时需要达到的 目标心率,是判断有氧运动的主要指标。健康人 130-180。=安静心率+(最大心率-安静心率)×60% 评价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指标还有脉搏(心率)曲线图、 平均脉搏、脉搏指数(=平均脉搏/安静脉搏)(中学生 1.6~1.8) 学生一天应有至少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注意饭前 饭后一个小时不宜剧烈运动。运动时大量排汗,必须 少量多次饮水,适量补充水分和盐分。在补充水分和 电解质的同时,还应注意适当补充钙等无机盐。 预防运动性创伤方案?1安全防范法2保护帮助法3 量力适应法4准备活动法 体育锻炼的自我监督:1主观感觉,包括运动时的排 汗量,运动后的心情,睡眠食欲等方面的自我感觉, 其他身体疲劳感觉、睡眠、食欲、运动情绪等2客观 评价:内容包括测试脉搏,监测体重,分析运动成绩 的变化、进行体能和其他形态、功能的测量等。 健康监测体系(三部分):健康体检、检测结果报告、 建立健康档案。 健康教育基本内容: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 心理健康,生长发育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 大脑皮层功能活动特性及卫生意义:1始动调节:大 脑皮层的工作能力在刚开始时,因脑细胞和其他相关 器官、系统的功能尚处于较低水平,需要一定的起动 时间。伴随工作时的能量消耗,工作能力将逐渐提高, 该现象称~。据此,在学日、学周、学期开始时规定 的学习难度、学习强度都不宜太大,应逐渐增强。2 优势法则:各种脑、体力活动内容,在大脑皮质上各 有其代表区域。皮质能从机体受到的大量刺激中,选 择最符合自身目的和兴趣的一些刺激,在脑皮质引起 强烈的兴奋区域,即优势兴奋性。其兴奋性高于其他 区域,而且能将皮质其他部位的兴奋性吸引过来,加 强自身的兴奋性,又使那些部位处于抑制状态。因此, 优势兴奋性的形成可明显提高学习效率。所以,组织 教学内容时,一定要注意该内容的持续时间应适应受 教育者的年龄特点。3动力定型:如果儿童体内外的 条件刺激按一定顺序多次重复后,在大脑上的兴奋、 抑制过程及与此相关的神经环路将相对固定下来,形 成动力定型。因此,有规律的生活作息、良好的学习 态度、健康的行为方式应从小培养。4镶嵌式活动: 伴随学习性质的变化,脑皮层的功能在定位上(兴奋 区与抑制区,工作区与休息区)相互轮换,称为~。 因此,教学安排中应注意课程性质的轮换,脑力与体 力活动交替,以确保脑皮层在较长时间内保持旺盛的 工作能力。5保护性抑制:一旦大脑皮层的活动超过 其功能限度,皮层反馈性的进入抑制状态,称为保护 性抑制。~是一种生理状态,也是早期疲劳的表现, 对保护脑皮层免受功能衰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教 育过程中如果能注意到学生的早期疲劳表现,适当组 织休息或安排其他活动,脑皮层功能活性将很快恢复; 如果任其发展,不采取劳逸结合措施,学生的疲劳状 态就会持续下去并逐步加重,甚至发展成病理性的 “过劳”状态。 影响脑力工作能力的因素?年龄;性别;健康状况; 遗传;学习动机和兴趣;学习生活条件;养育和生活 方式。 疲劳:在过强、过猛的刺激或刺激强度虽不大但持续 长时间的作用下,使大脑皮层细胞的功能消耗超过限 度,所产生的保护性抑制。是一种生理现象,出现早 期疲劳是学习生理负荷达到临界限度的指标。 试述学生学习疲劳的表现和评价学习疲劳的意义。第 一阶段又称早期疲劳。机制是优势兴奋性降低,不能 实行对周围区域的抑制(内抑制障碍)。表现为上课 时坐立不安,小动作多;注意力转移。条件反射实验 出现错误反应增加。有些人的早期疲劳内抑制表现不 明显,主要反应是兴奋过程出现障碍。早期疲劳的重 要特点是:兴奋过程或内抑制过程中的一个方面有障 碍性表现。第二阶段又称显著疲劳。机制是大脑皮层 的保护性抑制加深、扩散,特点是兴奋过程和内抑制 都减弱或发生障碍。具体表现:上课打呵欠和瞌睡; 对条件刺激的错误反应增多,反应量减少,反应时延 长,有时甚至出现后抑制现象。 学校的作息制度符合哪些原则?1、符合皮层的功能 的特点和脑力工作能力的变化规律,使学习活动与休 息的交替安排合理化2、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健康 水平的儿童少年应区别对待,分别制度3、既能满足 学习任务,又要保证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4、学校 与家庭作息制度相互协调统一5、制度一经确定,不 要轻易改变 一日生活制度:1课业学习:小学1、2年级不超过 4h,3、4年级5h,5、6年级6h,初中7h,高中8h; 2、每节课持续时间:小学40分钟;中学45分钟;大 学50分钟3、课外活动:小学生不少于3-3.5h,中学 生2-2.5h,其中至少有1h体育锻炼时间。中学生每周 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不宜少于3次,每次45min。4、睡 眠:小学生10h,中学生9h,大学生8h。5、休息: 每节课休息10min,第2、3节课间休息20min。炎热 夏季保证短时间午睡。6、自由活动:每天看电视或 课余上网时间不宜超过1h。7、进餐 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凡是给青少年健康、完好状态 乃至成年期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害的 行为。特征:1.明显偏离个人、家庭、学校乃至社会 的期望。2.对健康的危害程度各异。3.有个体聚集性 和群体聚集性。4.有鲜明的后天习得性。5.青少年行 为有良好的可塑性。导致的危害:危及健康和生命, 产生潜在危险,引发性传播疾病。分类:易导致非故 意伤害的行为、致故意伤害行为、物质滥用行为、精 神成瘾行为、危险性行为、不良饮食和体重控制行为、 缺乏体力活动行为。 伤害:是由各种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事件和心理 行为因素等导致个体发生暂时性或永久性损伤、残疾 或死亡的一类疾病的总称。分为非故意伤害和故意伤 害。 儿童青少年意外伤害的危险因素有:宿主因素(年龄 性别种族心理行为特征生理缺陷与特征),家庭因素, 社会因素,物理因素(地区因素),其中伤害事故出 现的两个高峰在婴儿期和青春期 儿童青少年意外伤害的预防控制干预包括教育干预, 技术干预,工程干预,经济干预,称为“四E策略”。 暴力是指蓄意滥用权力或躯体力量,对自身、他人、 群体或社会进行威胁或伤害,导致身心损伤、死亡、 发育障碍或权利剥夺的一类行为 校园暴力:发生在校园内、上下学途中、其他与学校 活动相关的所有暴力行为。分为躯体暴力、言语/情感 暴力、性暴力三种形式。 教学楼的卫生原则:1.保证教学顺利进行。2.光线好、 通风好。3.方便师生课间休息和户外活动。4.保证师 生安全。 教室内部设计的卫生要求?1 足够的室内面积 2 良 好的采光照明和室内微小气候 3防止噪音干扰 4 便 于学生就座和通行,便于清扫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采光系数:或称自然照度系数,为综合评价教室的采 光状况,指室内某一工作面的天然光照度与同时室外 开阔天空散射光的水平照度的比。一般最低采光系数 不低于2.0% 教室课桌面的平均照度不应低于300lx,黑板面平均 垂直照度不应低于500lx,照度均匀度不低于0.7 教室人工照明的卫生要求:保证课桌面和黑板面上有 足够照度,照度充分均匀;不产生或少产生阴影,没 有或者尽量减少眩光作用;不因人工照明导致室内温 度过高而影响空气的质量和安全性。 桌椅高差:为桌近缘高与椅高之差。1/3坐高+1~2cm 课桌椅尺寸有11个型号,不同身高不同型号,桌椅 配套,同号搭配。 教室自然采光的卫生要求:满足采光标准,课桌面和 黑板上有足够光照;照度分布均匀;单侧采光的光线 应自学生作为左侧射入,双侧采光也应将主要采光窗 设在左侧;避免产生较强的眩光作用,创造愉快、舒 适的学习环境。 玻地面积比不低于1:5 黑板反射系数<20% 投射角不小于20~22°,最小开角不小于5°。 室深系数不小于1:2。 采光方向:南北向双侧,左侧 学校卫生监督:是指卫生行政部门依据国家相关法律、 政策和学校卫生标准,对学校建筑设备、学校生活环 境、学生用品、学校卫生服务工作等进行监督检查的 系列性执法活动。

地史名词解释

沉积环境:沉积环境是指沉积作用场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如河流环境、湖泊环境、沼泽环境、宾海环境、浅海环境等,它们具有特定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作用过程,对沉积物产生特定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环境的沉积相。 角度不整合:角度不整合是一种地层的接触关系,其上覆地层与下伏地层之间有明显的沉积间断,且两套地层以一定的角度相交。表明下伏地层形成后曾发生构造变动及剥蚀作用,不但出现沉积间断,而且使下伏地层产状也发生变化,产生倾斜或褶皱。因此当侵蚀面再度接受沉积时,上覆地层与下伏地层无论在产状上或构造特征上都有明显差异。 被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板块理论划分的构造单元之一,又称稳定大陆边缘或大西洋型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是地壳从洋壳向陆壳过渡的过渡壳。被动大陆边缘与活动大陆边缘相比较仅见大陆斜坡,未见火山岛弧和海沟的存在,也未出现洋壳俯冲和消减现象。这里的作用主要是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岩系呈透镜状体,朝大陆和大洋方向尖灭,在陆坡、陆隆部位最厚,宽以一、二十公里至数百公里。 埃迪卡拉动物群:震旦纪晚期出现的,由多门类,低等,无骨骼的印痕化石组成的动物群称之为裸露动物群(伊迪卡拉动物群)。包括:海绵类(毛森海绵)、海腮纲(伦吉虫)、环节动物(狄氏虫)、蠕虫类(皱节虫)、水母类(环轮水母)及一些分类位置不明的生物。 小壳动物群(小壳化石):震旦纪末期出现,寒武纪初大量繁盛,个体微小(1—2mm),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群。包括软体动物门中的软舌螺、单板类和腹足类,腕足类以及分类位置不明的类型。 笔名相(黑色笔石页岩相):笔石多营漂浮生活,分布广。出现在还原条件的较深海、滞流海。化石丰富,保存完整,黑色笔石页岩相。 壳相(底栖相):在滨海、浅海带,底栖(介壳)生物十分发育,与浅水沉积物一起形成壳相。以碳酸盐为主时称为介壳灰岩相(珊瑚礁灰岩相)在滨岸带可形成介壳滩。珊瑚、苔藓虫、层孔虫等可形成生物礁或生物滩。 混合相在浅海区,浮游生物死后下沉 澄江动物群: 寒武纪早期(筇竹寺期,530Ma), 继小壳动物群(梅树村期, 542Ma)之后出现的第一个多门类混生生物群。主要门类有海绵、腔肠、水母、节肢、鳃叶、叶足、腕足、古虫、脊索动物门和步带类(包括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门)、星虫、毛颚动物及藻类。至2005年已描述160属, 187多种。最早发现于云南澄江(张文堂, 侯先光, 1985), 寄主地层为下寒武统筇竹寺阶,其沉积环境为正常-风暴浪基面之间. 意义:是寒武纪初期生物大爆发的典型代表,是20世纪最令人惊奇的科学发现之一。 地史学也称历史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地质历史及其地球岩石圈、水圈发展规律的科学,具体包括、气圈、生物圈的形成、演化历史和不同圈层间的耦合关系; 地层层序律年代较老的地层在下,年代较新的地层叠覆在上; 化石层序律:不同岩层中所含的化石各不相同,可以根据相同的化石来对比地层并证明属同一时代; 相对比定律:也成相律或瓦尔特定律,指只有在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的重叠在一起; 相:是形成于特定沉积环境的一套有规律的岩石特征和古生物特征组合; 陆隆:在浊流作用驱动下,将浅水陆棚边缘的大量沉积物沿海低峡谷顺大陆斜坡以很高的速度运向深水区至大洋边缘因坡度变缓而迅速形成扇状浊积岩堆积—海底扇这种海底地形成为陆隆; 复理石:地史上常把巨厚的由深海浊积岩和其它沉积岩类型组成的综合体称为复理石; 深海软泥:海洋中把生物残骸含量大于30%的洋底沉积物称为深海软泥; 海退:当沉积盆地内海平面相对下降时,海水分布范围不断缩小;划分:这种根据地层的各种属性(岩性、化石、不整合面)把地层剖面划分为大小不同的单位; 层面构造:指出现在沉积岩石层面上的构造,有的与沉积物同时形成;如波痕; 泻湖:具砂垻的滨海地区,在砂垻与海岸之间则为泻湖; 暴露标志:有些层面的构造如动物的爬痕、足迹、泥裂、雨痕等,都形成于沉积作用停止之后,并且多能指示沉积物曾暴露于地表;

儿少卫生学练习题名解+问答

《儿童少年卫生学》预防医学091班 一、名词解释 1、儿童少年卫生学是保护和促进儿童少年身心健康的科学,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生长指细胞繁殖、增大和细胞间质增加,表现为组织、器官、身体各部以至全身的大小、长短和重量的增加以及身体成分的变化,为量的改变。 3、成熟指生长发育基本结束时,形态、功能方面达到成人水平,各器官、系统功能基本完善,骨骼钙化完成,性器官具有繁殖子代的能力。 4、生长轨迹现象人在生长的过程中,一旦因疾病、营养不良、内分泌障碍等因素影响而出现明显的生长发育延迟时,只要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校正。就会出现向原有生长曲线靠近的倾向。这种倾向称做生长轨迹现象。 5、头尾发展律指在胎儿期和婴儿期,人体的生长发育首先从头部开始,然后逐渐延伸到尾部(下肢)部。胎儿期和婴儿期生长发育遵循此规律。 6、向心律儿童、青春期的形态发育遵循下肢发育先于上肢,四肢早于躯干,呈现自下而上、自肢体远端向中心躯干发育的规律变化,称为生长发育的向心律。儿童、青春期生长发育遵循此规律。 7、遗传度是指在群体表型特征两变异中,遗传变异所占的比例。遗传度介于1和0之间,越接近于1,提示遗传的作用越大;越接近0,说明环境的作用越大。 8、矮身材指该儿童的身高低于其年龄相应标准的第3百分位数以下。 9、性早熟指男孩在9岁以前出现睾丸增大,女孩在8岁以前出现乳房发育或10岁以前来月经初潮者。 10、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也称多动症,指由非智力因素引起的、与年龄不相符的注意障碍、冲动、活动过度,并伴有学习困难和社会适应力低下的一组儿童行为异常症候群。 11、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 指“凡是给青少年健康、完好状态乃至成年期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害的行为”。 12、始动调节大脑皮层的工作能力在工作刚开始时水平较低,经启动过程逐渐提高,这一现象称为始动调节。 13、临界照度室内天然光照度等于标准规定的最低值时的室外照度称为临界照度,也就是需要开启或关闭人工照明时的室外照度极限值。标准规定的的临界照度为5000lx。14、学生健康监测指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对确定的监测学校和目标人群进行生长发育、健康状况等长期的动态观察。 15、玻地面积比采光口有效的采光面积与室内地面积之比。 二、简答题 1、近年来,儿少卫生学的发展特征有哪些? (1)高度重视主要服务对象;(2)制定工作目标和提出干预措施时,不仅关注生长发育及其影响因素,学生常见病和伤害防治,而且充分考虑其心理—情绪—行为发展特征和实际需求,通过学校健康教育和开展健康促进学校,为儿童少年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满足教育、教学需求,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3)核心任务:针对青春期少年的身心发展过渡性特点和特殊问题,提供良好的教育、保健和医疗服务。 2、请说出儿少卫生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生长发育、疾病防治、心理卫生、教育过程卫生、学校健康教育、学校卫生监督和学校建筑设备卫生。 3、以身高为例阐述青春期生长突增现象。 身高生长突增现象的出现,通常提示了男女儿童进入青春期的开始。突增开始的年龄,女性比男性早2年左右。女孩约在9~11岁开始,男孩约为11~13岁。突增的幅度也不一样。男孩每年可增长7~9cm,最多可达10~12cm,在整个青春期身高平均增加28cm;女孩每年约增长5~7cm,最多可达9~10cm,整个青春期约增长25cm。

《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资料

地史学部分 一、填空 地史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地层学沉积古地理学历史大地构造学三大方面 岩石地层单位可以分为群组段层四级,其中组为最基本的单位。 全球岩石圈板块可以划分为: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板块 依据地壳是否发生俯冲和消减,大陆边缘可以分为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两种类型,前者如太平洋两侧大陆边缘,后者如大西洋两侧大陆边缘 地层与岩层相比,除了有一定的形体和岩石内容之外,还具有时间顺序的含义 古板块边界的识别标志主要包括蛇绿岩套混杂堆积双变质带等方面 我国古太古界~新太古界的分布主要局限于华北地区 华北地区古太古代~新太古代是原始硅铝质陆壳(陆核)形成、发育的时期,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地层为迁西群。 伊迪卡拉裸露动物群出现于晚震旦世时期。 寒武纪被称为三叶虫的时代 奥陶纪最重要的生物化石类型包括笔石三叶虫鹦鹉螺等。 华南地区奥陶纪自西向东,分为稳定类型的扬子区,相对活动类型的江南区和东南区,海域性质自西向东表现为陆棚陆表海→边缘海→岛弧海 加里东构造阶段,北美板块与俄罗斯板块对接,古大西洋关闭,形成劳俄大陆 加里东构造阶段,华北、塔里木板块与扬子板块以古秦岭洋相隔 泥盆纪生物界发生重大变化,出现陆生植物,淡水鱼繁盛,泥盆纪又被称为鱼类时代。 泥盆纪我国塔里木-华北板块区大部分处于剥蚀状态。 古生代期间,自晚奥陶世时期至早石炭世时期,华北地台一直处于剥蚀状态。晚石炭世二叠世开始缓慢沉降,普遍接受海陆交互相沉积 石炭纪被称为两栖类的时代。 从植物分区来看,华夏、欧美区属热带植物区,以石松、节蕨、科达繁盛为代表 二叠纪末期绝灭的生物包括:“虫筳”,三叶虫,四射珊瑚,横板珊瑚,长身贝等多种类型 中国的三叠纪,呈现出以秦岭-大别山为界,南海北陆的地理格局。 二叠纪后期至三叠纪早期,全球大陆漂移汇集形成一个全球统一的巨大的联合大陆(泛大陆),泛大陆周围为泛大洋。 印支运动后,中国大陆主体处于陆地环境,以昆仑-秦岭为界的南海北陆的地理格局结束;受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以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为界的东西差异开始显现。 燕山运动发生于侏罗纪、白垩纪时代,蓟县运动发生在元古代末期时代。 中三叠世晚期,由于印支运动的影响,华南地区发生大规模的海退,人称拉丁期大海退 典型的以河流为主形成的三角洲在平面上呈鸟足状,由陆向海分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三部分 侏罗纪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时代”“爬行类时代”“菊石的时代”

儿科名词解释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儿科名词解释】 1、功能性腹痛:是由于肠管蠕动异常或肠管壁痉挛引起的腹痛,如婴儿阵发性腹痛和功能性再发性腹痛(肠痉挛症)。前者与饮食不当有关,表现为夜间阵发性哭闹。后者多见于儿童,有周期性发作,其发病原因与精神因素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 2、高渗脱水:水的丢失多于电解质的丢失,血钠>150mmol/L时称为高渗脱水。多见于腹泻伴有高热、饮水不足,或输入电解质液体过多。由于细胞外液渗透压高,细胞内水分向细胞外流动,出现细胞内脱水,表现口渴明显、高热、烦躁不安、肌张力增高、甚至惊厥。 3、等渗脱水:是水和电解质成比例丢失,维持血钠浓度在130~150mmol/L。临床上最常见,出现一般的脱水症状。2、低渗脱水:电解质的丢失大于水的丢失,血钠<130mmol/L时称为低渗脱水。多见于营养不良小儿伴较长时间腹泻者,或腹泻时口服大量清水、静脉滴人大量非电解质液体,以及因心、肾疾病长期限盐等情况。细胞外液减少相对较重,临床上除脱水体征较重外,易出现外周循环衰竭,严重低钠者可致脑水肿,出现嗜睡、惊厥、昏迷等。 3、食欲不振亦称厌食:是指患儿缺乏进食欲望,常见于急慢性疾病。突然食欲不振往往是疾病的先驱症状,长期食欲不振可能是某些慢性疾病的症状。此外,小儿情绪变化、不良的饮食习惯也可引起长期食欲不振,造成营养不良,以致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 4、呼吸性酸中毒:由于呼吸系统器官疾病、呼吸中枢疾病、呼吸肌麻痹或心功能不全致肺水肿,造成通气换气障碍,导致体内C02潴留、碳酸增高、血pH降低,而C02CP增高,血钾也增高。 1、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由于维生素D缺乏,引起血钙降低,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导致全身惊厥、手足抽搐或喉痉挛等。多见于4个月—3岁小儿。 2、(猩红热)巴氏线:猩红热患者出疹期在皮肤皱褶处,因皮疹密集或因摩擦出血而呈紫色线状,称巴氏线。 4、高热惊厥:是颅外感染伴有高热时在年幼儿常有可能引起的惊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尤为常见,其特点是:①年龄多在6个月至3岁之间;②多在病初突然高热时;③发作呈全身性、次数少和时间短;④神志恢复快,预后好,无阳性神经体征。 1、血钾<3.5mmol/L时称为低钾血症。表现为神经肌肉兴奋性减低,精神萎靡、肌肉无力、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肠鸣音减弱或消失,严重时出现肌肉弛缓性瘫痪。心音低钝、血压减低,心电图可见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S-T段下降,Q-T间期延长,出现U波,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发生猝死。 3、百日咳:痉咳期为百日咳第二期,约在起病后7-10天即由卡他期进入痉咳期,此期体温恢复正常,较大婴儿及儿童突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每次发作连续数十声,集中在呼气期,患儿面红耳赤,张口伸舌,涕泪粘痰交流,十分痛苦。在咳至憋气濒于窒息时,突然急速深长吸气,发出鸡鸣样吸气声。每次阵咳末常伴有呕吐,夜间影响睡眠。剧烈阵咳使颜面、眼睑浮肿,并使眼结膜、鼻粘膜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持续2-6周或更长。6个月以内婴儿症状不典型,表现为憋气和窒息。 4、急性颅内压增高:简称颅内高压,是由于颅内容物体积增加,超过代偿范围,即导致颅内压增高。 1、感应性腹痛:常与内脏性腹痛同时存在或相继发生,当内脏病变使痛觉神经纤维受刺激,发生冲动,传人相应的脊髓节段的脊髓神经支配的皮肤部位,而引起体表感应性腹痛。例如阑尾病变的体表感应区是右下腹;小肠的体表感应区在脐周;胃的体表感应区在上腹部;肝胆的体表感应区在右上腹和右肩胛;肾和输尿管的体表感应区在腰和腹股沟部。此种疼痛比较尖锐,伴皮肤过敏和腹肌痉挛,定位较明确,常位于腹部两侧。此外,腹外病变也可引起感应性腹痛,例如胸膜炎可引起前腹壁疼痛。 2、代谢性酸中毒:是由于碱性物质丢失过多或酸性物质过多堆积,为[H+]增加或[HCO-]减少所致。血pH<7.35。轻度酸中毒症状不明显,仅呼吸稍快。较重酸中毒可出现呼吸深长、口唇樱红、恶心、呕吐、疲乏无力、烦躁不安、嗜睡、昏迷、心率增快。严重酸中毒时心率转慢、血压下降、心力衰竭、心律紊乱,可致生命危险。小婴儿呼吸变化不典型。 3、麻疹粘膜斑(柯氏斑):在麻疹前驱期发热2-3天后,在下磨牙相对应的颊粘膜上,可见散在小沙粒状黄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为麻疹特征性粘膜斑。此斑持续仅1-2天即完全消失,但粘膜粗糙充血可持续数日。 4、结核半杀菌药:是指在碱性环境中能杀灭细胞外的结核菌的药物如链霉素,或能杀灭在酸性环境中细胞内的结核菌和干酪病灶内代谢缓慢的结核菌的药物女口吡嗪酰胺。 1.新生儿硬肿症:是指新生儿期内由于寒冷、早产、感染、窒息等多种原因引起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变硬与水肿,常伴有低体温和多器官功能受损。

古生物地史学题库

古生物地史学 一、名词解释: 1.地层叠覆律:在未经变动的情况下,年代较老的地层叠覆在年代较新的地层之上。 2.生物层序律:不同的地层中生物化石各不相同,并根据相同的化石来对比地层并证明属于同一时代。 3.瓦尔特相律: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的重叠在一起。(在沉积环境连续渐变的情况下,相邻沉积相在纵向上的依次变化与横向上的依次变化是一致的。) 4.层型:一个已命名的地层单位和地层界线的典型模式剖面。 5.单位层型:给一个已命名的地层单位下定义和识别一个命名的地层做标准用的一个特殊岩层序列中特定的间隔的典型剖面。 6.界线层型:给两个命名的地层单位之间的地层界线下定义和识别这个界线做标准的特殊岩层序列中的一个特定的点。 7.磨拉石:随着褶皱山系的逐步形成,在山前凹陷和山间盆地中形成厚度巨大的山麓堆积,为砂砾岩且没有经过分选磨圆作用。 8.复理石:浊流沉积的海相地层。其特征是厚度大,夹浅水生物化石或碎屑,由频繁互层的侧向上稳定的海相矿岩和较粗的其他沉积岩和页岩层组成层组成具有薄层的递变层理(鲍马层序),具多次重复性韵律层理,每一韵律层都包含由砂砾岩到泥质岩的顺序规律;单个韵律层厚度不大,但总厚度巨大;岩石类型单一,主要为砂岩和粘土岩。

9.小壳动物群:埃迪卡拉纪末期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广泛分布在寒武纪最早期的梅树村组地层中。包括软舌螺、单板类,腹足类,腕足类。 10.EEL动物群:东亚地区晚侏罗世十分繁盛的热河生物群以出现东方叶肢介(Eosestheria)-类蜉蝣(Ephemeropsis)-狼鳍鱼(Lycoptera)为特征代表的植物群,为湖生生物组合。 11.澄江动物群:产于云南澄江的寒武纪早期古生物化石群。 主要发现三叶虫,水母,甲壳纲,腕足类,藻类等。 12.D-C植物群:三叠纪以天山-秦岭为界的南方以双扇厥科中的网脉蕨(Dictyophyllum)-格脉蕨(Clathropteris)植物群,代表热带亚热带近海环境。 13.D-B植物群:三叠纪以天山-秦岭为界的北方以莲座蕨科的拟丹尼蕨(Danaeopsis)-贝尔瑙蕨(Bernoullia)植物群,代表潮湿温带内陆环境。 14.T-P-N植物群:早白垩世湖生生物组合中,双壳类以类三角蚌(Trigonioides)-褶珠蚌(Plicatounio)-日本蚌(Nipppononaia)。 15.象州型:中国南方海相泥盆系的一种近岸、富氧环境下的浅海沉积类型,以碳酸盐台地沉积为主,沉积厚度巨大。 16.南丹型:中国南方海相泥盆系的一种远岸、缺氧、水体平静的海盆地沉积类型,代表较深水滞留缺氧的微型裂陷槽(台内断

儿少卫生名词解释和大题

生长突增指儿童少年的生长速度突然加速的现象。从胎儿到成人,先后出现两次生长突增。青春期的生长突增现象的出现,通常提示儿童进入青春期的开始。一般女性比男性早2年左性早熟是指性发育年龄明显早于正常阈值(如男孩8岁前出现第二性征,女孩6岁前出现乳房发育或8岁前来初潮)而导致的性器官、第二性征等一序列发育提前现象。 青春期,是由儿童发育到成人的过渡时期。它从体格生长突增开始,到骨骼完全融合、躯体停止生长、性发育成熟而结束。 身高的突增高峰,是身高年增长的最大值或称身高生长高峰,它是青春期身高生长突增过程中的重要标志,PHV所处的时间年龄男性约为13~15岁,女生约为11~13岁,并常常作为一种标志来研究青春期各种征象的发育顺序。 意外伤害:无目的性、无意识性的伤害如车祸、溺水跌落、烧伤、烫伤、中毒、切割伤。暴力:值蓄意、滥用权力或躯体力量,对自身、他人。群体或社会进行威胁或伤害,导致身心损伤,死亡,发育障碍或权力被剥夺的一类行为 自杀:指个体在意识清醒的情况下自愿(而非被迫)以杀害自己生命的行为 双生子研究是通过比较同卵双生子之间和异卵双生子之间在心理发展特征上相似程度,来了解遗传和环境因素对这种心理发展特征的影响程度 注意缺陷障碍多动症是指注意障碍、冲动行为、容易分心以及活动过度,并伴有学习困难和社会适应能力下降的一组儿童行为特征的综合症。 习惯性抽动(Tic disorder):儿童习惯性抽动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一个部位或多部位肌肉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并可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强迫性动作等行为。疲劳:是因脑力工作强度或/和时间超负荷,导致皮层细胞的功能消耗超过限度,而产生的保护性抑制现象。 过劳:是因长期学习负荷过重引起的慢性疲劳,属病理状况,经短时间休息不能恢复,故不能作为制定学习负荷卫生标准的依据。 光照度:被照平面上单位面积所接受的光通量数值。它表示被照平面上的光通量密度。照度的单位是勒克斯(lx,原称米烛光)。 室深系数:单侧采光教室的室深系数是指窗上缘距地面高与室进深之比,它不应小于1:2 玻地面积比:窗透光面积与地面积之比。中小学校教室要求不低于1:6。 采光系数:指室内某一工作面的天然光照度与同时室外开阔天空散射光的水平照度的比值,教室桌面上的采光系数最低值不应低于1.5%。 照度均匀度:即均匀系数,指最小照度与平均照度之比,它不低于0.7。 健康教育: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的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减轻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 健康促进:促进人们维护和改善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 教室自然采光的卫生学要求是什么?怎样做才能达到? ①课桌面和黑板上有足够的照度;②照度分布比较均匀;③单侧采光的光线应自学生座位左侧射入,双侧采光也应将主要采光窗设在左侧;④避免产生较强的眩光作用,创造愉快、舒适的学习环境。⑤玻地面积比不应低于1:6。⑥单侧采光时,教室的室深系数不应小于1:2,或投射角不小于20°~22°。⑦最小开角不小于4~5°。对面遮挡物距教室的距离最好不小于建筑物高的2倍。⑧为降低遮光率,要保持窗玻璃清洁状态。房间表面应采用浅色装修,并定期清扫和粉刷。⑨教室朝向以南向(或南向偏东或偏西)为宜。⑩教室课桌面上的采光系数最低值不应低于1.5%。 试述判定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标准”。 答:1.智力发展正常2.情绪愉快、反应适度3.心理发展和年龄符合年龄4.人际关系的心理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