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纪行练习题附答案

阿里山纪行练习题附答案

阿里山纪行练习题附答案

学过的必须再应用才能记住,要不就会忘记,所以小编编辑了阿里山纪行练习题附答案,供大家去应用学过的知识!

?(一)(13分)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以满足现代人所需要的古典文化感觉。(1)文中方框中应加入的动词依次是_____、_____、_____。(3分) (2)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2分) A.阿里山是台湾的一个部分。 B.要到台湾必须先到阿里山。 C.阿里山是台湾的代表和象征。 D.不到阿里山,没人承认你到过台湾。(3)这一段写森林小火车以及森林火车站,主要突出了____的特点。(2分) (4)这一段文字简略描写了上山途中所见的景物是 ____和 __。(2分) (5)山下尚是阳光灿烂,上山渐渐地云雾浓稠。主要是从____ 角度写景;山下尚是汗水津津,山间则是凉气侵人了。主要是从______角度描写了,这两句描写的主要作用是______(4分) (二)(6分)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眼前骤然一亮,出现一泓水潭。它堪称山间一面明镜,清澈透亮。仿佛山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

?(1)这一段运用__和_这两个比喻来写潭水的_____和林区的____。(4分)

?(2)这段文字的字里行间充满着作者_____,这是一种____的手法。(2分)

?(三)(7分)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

?(1)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

第18课《阿里山纪行》学案(苏教版初二上) (3)doc初中语文 (1)

第18课《阿里山纪行》学案(苏教版初二上)(3)doc 初中语文(1) 课型:诵读品析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品味富有音乐美的语言。 2、观赏阿里山的如画美景。 3、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 品析富有情韵美和音乐美的语言。 教学设想: 1、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教师作一样性的引导、点拨。 2、语言的感知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难点,要紧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品味。 3、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 学习过程:诵读,品味,拓展 一导入新课 情形导入: 〝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小姐美如水……〞这首歌谣能够讲是在大陆传唱最广的台湾歌曲,关于期盼祖国统一的中国人来讲,阿里山悄然耸立在我们心湖之畔,令人心向向往,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当代作家、美学家吴功正的?阿里山纪行?,一起来领会那儿的山山水水。 二、学习的第一时期:诵读

〔一〕学法指导:下面请同学们跟着优美的音乐,一起走进优美的阿里山,请轻声朗读课文。摸索:阿里山给作者的最初印象是什么? 〔二〕各自放声朗读 〔三〕整体感知 1、阿里山风光的美具体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扫瞄课文4--9段,小组讨论,给阿里山的各个景点起个名字。〔师投影〕 〔温馨提示:可采纳〝形容词+景点名称〞的形式给每个景点命名,即:〝的〞的形式。〕 2、师生互动,出示板书,师投影。 风清亮的水潭 景宁静的森林爱我河山 美厚密的青苔爱我中华 如无边的林海 画古老的神木 三.学习的第二时期:品味语言美。 1、师:有许多美景,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内心,可确实是讲不出来,〝情〞在不言中。可作者做到了这一点,他把这份〝情〞寓于文中,表现在课文的语言上。本文的语言富有音乐美。 请从文中找出几例,品读玩味并作简要分析。师投影 〔温馨提示〕: 〔1〕、修辞美:本文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引用等多种修辞,使文章的语言生动爽朗; 〔2〕、节奏美:交错运用整句和散句,大量运用叠词,形成了轻松、舒展、迂回、鲜亮的节奏;

苏教版语文八上《阿里山纪行》word教案(1)

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 授课人:虞志江授课班级:初二(6)班 级别:片级授课时间:2005.11.22 一、教学目标 1、领略阿里山的美丽风光,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课文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 3、品味富有音韵美、情韵美的语言。 二、重点:目标2、3 三、难点:目标3中“品味富有音韵美、情韵美的语言”。 四、课时安排:1教时 五、教学设想 1、播放歌曲《高山青》,画面展示阿里山的秀美风光。 2、学生介绍阿里山,教师投影文字介绍。 3、展示预习:展示生字词的积累。 4、整体感知:(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2)学生默读课文,梳理出作者的游踪,找出文中描写的景物,筛选出恰当的词语形容这些景物。 5、品味语言:(1)填空赏析文中佳句;(2)独立批注,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谈谈感悟;(3)改动原文,比较辨析优劣。 6、积累:(1)自由朗读喜欢的语句;(2)把它们摘录在笔记本上,并写点感悟。 7、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计课件。 六、教学流程 (一)欣赏歌曲,导入新课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有一首台湾歌曲风靡全国。这首歌的名字叫《高山青》,也叫《阿里山的姑娘》。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好不好? 播放歌曲。 这首歌,风格豪放而又不失柔美,曲调古朴而又不乏现代气息。歌中提到的“阿里山”,是台湾著名的旅游胜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和作者吴功正一起去欣赏美丽的阿里山风光。 投示课题、作者,解题。 (二)展示预习 1、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阿里山的知识。 2、教师投影文字介绍(教师课前调查学生都有哪些资料,投示那些学生难以找到的又能反映阿里山概貌的资料。) 3、展示生字词的积累。 (三)整体感知 1、过渡:我们已经知道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咱们读文章就仿佛跟着作者的脚步去游览了阿里山。那么,作者游览阿里山的行踪是怎样的呢?他一路见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呢?这是我们接下来研究的重点。 2、速读课文,根据投影提示梳理出作者的游踪。再利用表格,从文中筛选出恰当的词语(也可用自己的话)填入栏中。 (1)游踪: 台北嘉义阿里山站 姊妹潭神木下山 (2) 景物景点小火车、火车站姊妹潭原始森林曲径幽路森林树木神木 特点古式风味古典文化感觉清澈透亮静谧洁净长满青苔姿态各异气候阴凉庞然大物历史悠久(3)按作者游踪投影阿里山风光图片。 (4)归纳什么叫“移步换景”:作者描写阿里山风光,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你能结合我们

阿里山纪行习题

2.给加粗字注音。 (1)风靡()(2)莽莽()(3)山岚() (4)谛听()(5)幢顶()(6)禅的世界() 3.改正下列句中的错别字。(6分) (1)于是,晏席上便轻轻回汤着两支歌的旋律,我和这批台湾学者的心似乎融会起来了。()(2)不过,它经过改装,变成了纯悴的旅游性小火车,还顽有古式小火车的模样和情调。()(3)这是浓荫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那森森万树,离开了那浓浓团荫,绝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 4.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一批台湾学者为我接风洗尘:________________ (2)引发了我们的思古幽情:________________ (3)它堪称山间一明镜:________________ (4)盛夏亭午时分:________________ (5)无可匹敌:________________ 5.在下列横线上填进恰当的叠词。 (1)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________的、________的、________的。 (2)它真像一________绿地毯,________地贴在地表上、台阶上,甚或依附在树干上。 (3)树干都是湿________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间雾气之中了。 6.给下面一段文字的方格里点上恰当的标点。 席上一位美学家的夫人对我说□“台湾人最喜欢唱的大陆歌曲是□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有些重要的活动还作为合唱的歌曲。” 7.改写画线的句子,使全句连贯、简洁。 脚下是深绿的草地,蔚蓝的天空在高高的头顶,身旁是清澈的小溪,溪边有五彩的花朵,茂密的丛林,翩翩起舞的蝴蝶,这是多么美的意境啊! 8.仿句。 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 9.佳句赏析。 (1)山下尚是汗水津津,山间则是凉气侵人了。那股凉气给人的感觉不在温度,而在穿肌透骨的力度。 这一句运用________手法,写出了山下与山间的巨大温差,从作者________的角度,突出凉气穿肌透骨的力度。 (2)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 作者连用三个________,写________、________,突出树木的“________”和“________”。 (3)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 作者以拟人化的________描写树木________。如诗如画的比喻,感受深切的________,使森林、古树成了富有________的情境。 10.阅读语段,完成题目。 (一) 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眼前骤然一亮,出现一泓水潭。它堪称山间一面明镜,清澈透亮。仿佛山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 (1)这一段运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比喻来写潭水的________和林区的________。 (2)这段文字的字里行间充满着作者________________,这是一种________的手法。 (二) 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

吴功正《阿里山纪行》课文解析

吴功正《阿里山纪行》课文解析 台北市的一家酒店里,一批台湾学者为我“接风洗尘”。席上,一位美学家的夫人对我 说:“台湾人最喜欢唱的大陆歌曲是‘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有些重要的活动还把它作为合唱的歌曲。”我一听,心里一动 ....,立刻说:“我们那边最喜欢唱的台湾歌曲是《高山青》。”这首歌在大陆曾风靡一时,至今仍在传唱。于是,宴席上便轻轻回荡起两支歌的旋律,我和这批台湾学者的心似乎融会起来了 【段析】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为行文定下抒情基调。通过两岸人民各自最爱的歌曲,说明两岸人民的心是相通的。“我一听,心里一动”“宴席上便轻轻回荡起两支歌的旋律”等语句,亲切、自然,给读者一种温馨和美的感受。 第一部分: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市的融洽场面。 【品味】“台北市……”一句是起始部分,概括地叙述了本自然段的内容,交代了地点和缘由。 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心里一动”说明两岸人民心灵相通,由乐曲牵动起浓浓的爱国情怀,为下文作铺垫。 不到阿里山 ...,何以能说到了台湾?这倒未必是说看那“美如水”的“阿里山姑娘”。从台北松山机场搭机,仅40分钟就到了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小火车车头和车厢均着红色,在葱郁如染的乱山丛中显得分外醒目。这种小火车,我们只有在祖国东北的深山老林里才能见到。不过,它经过改装,变成了纯粹的旅游性“小火车”,还颇有古式小火车的模样和情调:也是那样的牵引机,也是那样的咣当咣当声,它使我们觉得时空倒退,引发了我们的思古幽情。这条铁道和印度大吉岭喜马拉雅登山铁道,秘鲁安第斯山铁道,并称世界三大登山铁道。阿里山海拔2 274米。这条登山铁道全长近72公里,途 中有49个隧道,80座桥梁,堪称“云端铁道”。穿过莽莽林 ...海.,不断爬高、上升,山下还 是阳光灿烂,山上渐渐地云雾浓稠 ....漫入车窗又溢出车厢而去。山下尚是汗水津津, ....。山岚云气 山间则是凉气侵人了。那股凉气给人的感觉不在温度 ..。在自然生态上, ..,而在穿肌透骨的力度 从山脚到山巅历经了从热带到温带再到寒带的三级转换,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景观。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那也是一个颇有古式风味的森林小火车站。售票和人站检票的方式都使人瞬间有一种感受——像是在另一个时代。这或许是台湾人搞旅游的一种独特方式,使人恍如隔世,以满足现代人所需要的古典文化感觉。 【段析】这一自然段先以设问句表明中心;接着交代了进山的路线和所乘坐的交通工具,重点说明“古式小火车”所表现出来的“思古幽情”;之后描绘的“莽莽林海”“云雾浓稠”“山岚云气”等特有景观,给人以幽深、清凉、神奇之感,写出了阿里山的“幽深”特点。“古典文化”是作者初进山林的总体感受,也反映了台湾人发展旅游的观念。这一自然段行文自然、流畅,语言朴实又不乏生动的美感,疏朗有致,严谨活泼。 【品味】描写进阿里山的过程,侧重写进山时独特的感觉,突出幽深的特点与不寻常的氛围。 “阿里山”一词,提出了本文的中心内容,将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要叙述的问题

旅游学概论习题集——阅读理解题

四、阅读理解(36分) (一)王石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是中国最大的房地产上市公司。作为登山运动的爱好者,王石2003年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至今保持着国内登顶珠峰的最年长纪录。他又于2004年、2005年先后完成了攀登世界七大洲最高峰和穿越北极和南极的探险,是成功登顶七大洲最高峰的四个华人之一。2007年6月,应瑞士国家旅游局邀请,王石出任瑞士旅游形象大使,并于7月2日,与香港攀山训练中心总教练钟建民和曾五次登顶珠峰的藏族登山队员阿旺赴瑞士挑战马特宏峰。 请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按照普洛格的“心理类型模式”,王石属于(E )。 A.自我中心型 B.近自我中心型 C.中间型 D.近多中心型 E.多中心型 2、根据旅游目的和活动内容分类,王石的经常性的登山活动属于(B )。 A.消遣型旅游者 B.专项旅游者 C.差旅型旅游者 D.家庭及个人事务型旅游者 3、根据旅游者的体验程度分类,王石属于( C )。 A.作为个体的大众旅游者 B.作为团体的大众旅游者 C.探险者 D.漫游者 4、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王石的行为属于(D )。 A.尊重需要 B.安全需要 C.社交需要 D.自我实现需要 E. 生理需要 (二)台湾岛是一个狭长型的海岛,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虽然不大,但岛内却拥有高山、丘陵、平原、盆地、海岸等丰富的地形地貌,加上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淀和经济的发展作为支撑,造就了台湾多元化的旅游资源。有驰名中外的阿里山云海、双潭秋月、玉山积云、清水断崖、澎湖渔火、明延平郡王祠、指南宫凌霄宝殿、云林北港妈祖庙、台北与台南孔庙等。 1、以下有关台湾的自然现象或事物中,哪些不可以成为旅游资源(B )。 A.温泉 B.台风 C.溶洞 D.云海 2、下列哪些台湾景点不属于自然旅游资源(B )。 A. 阿里山云海 B.明延平郡王祠 C.玉山积云 D.双潭秋月 3、文中介绍的自然风光中哪种类型的景观从未提及(D )。 A.地质地貌景观 B.水文景观 C.气象气候景观 D.生物景观 4、下列哪个不是旅游资源的特点(D)。 A.多样性 B.地域性 C.变化性 D.可塑性 E.季节性 (三)据西藏自治区旅游局副局长王松平介绍,2006年青藏铁路开通当年即实现了西藏旅游人数的大幅攀升,突破200万人次。2007年,青藏铁路旅游效应进一步显现,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超过400万人次。2010年,西藏旅游接待海内外旅游者超过600万人次。乘坐铁路进藏旅游者所占总人数比例从2006年的26%增加到2010年的42%。青藏铁路突破了制约西藏旅游业发展的交通瓶颈,“出国容易进藏难”局面得到极大改观。同时,青藏铁路自身也成为旅游者青睐的“旅游产品”,众多游客专程选择乘坐青藏铁路列车进入西藏,以此体验全球海拔最高的铁路。“十二五”期间,随着青藏铁路拉萨至日喀则延伸线建设、拉萨至林芝延伸线规划建设,铁路对西藏旅游的推动作用将进一步增

阿里山纪行阅读题

吴功正《阿里山纪行》阅读精选 一、阅读《阿里山纪行》选段,回答问题。(8分) 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眼前骤然一亮,出现一泓水潭。它叫姊妹潭,传说曾有两姊妹一起在此投水殉情而亡。这潭犹如山间一面明镜,清澈透亮,仿佛山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 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 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茸茸的、毛毛的、濛濛的。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那森森万树,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它真像一条条绿地毯,紧紧地贴在地表上、台阶上,甚或依附在树干上。 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树干都是湿漉漉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间雾气之中了。虽是盛夏亭午时分,骄阳喷焰,却透不进日光来。我们的身上也分明有点薄湿了。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吗? 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它是台湾著名的红桧,木有香气,高达58米,胸径6.5米,可以说是罕见的庞然大物。大就成了“精”,成了“神”。其树龄约有三千年,被发现的历史也近一个世纪了。这些或许是它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吧。同时,我也明白了,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生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 就在我抵台的前几周,一声焦雷,从神木贯顶而下,一劈为三,中间全成枯焦。两段横卧地上,一段还站着。即令受此巨创,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胆汁。 下山的路上,不知谁哼起《高山青》,“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但整个游程却没有看到。山中,树多、人少,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1、你认为“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中的“染”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答:染字用得好,有一种动态的美感,给人以绿透了的感觉。 2、“如蝉、如蝇、如蚊”这三个词语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既然这是“静谧的世界”,为什么还能听到这些声音呢? 这是按音量由大到小排列的,用比喻句写声音的若有若无。之所以写听到声音是以声衬静。 3、第三段文字所写的青苔路与森林之间有什么关系? 文中写出了青苔的形状、密度、厚度和长度,从侧面写出了树林的茂盛、密不透光,茂密的树林是形成青苔的前提条件。 4、作者引用“入云深处亦沾衣”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你还能另外选用一个与此意境相近的诗句吗? 引用诗句增强了全段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5、选文作者通过移步换景,把阿里山一幅幅富有鲜明特征的画面呈现在读者眼前。请你根据提示,概括每幅画面的内容。

《阿里山记行》(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阿里山记行》(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 设计 (《阿里山纪行》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8课) 巢湖市居巢区烔炀镇花集初中曹永龙 2007年10月22日 教学设想 《阿里山纪行》一文,是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吴功正先生的作品,作者通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手法,描述了阿里山美丽如画的风景;遣词造句上也尤见功力。学习课文可将作者浏览线路作导游式的讲解,并对字词句段加以细致品味,联系学生过去所学、或生活实际创设欣赏美的课堂教学情境,以期达到深入文章、体味景致之奇美、文字之奇妙、语文之大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阿里山美丽如画的风光; 2、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3、品味文章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体现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方式: 2、整体感知——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3、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文字音乐美和情韵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阿里山美丽风光的浓浓爱意和强烈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 难点: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解决重难点的措施 1、整体感知作者的浏览线路学生作导游式的讲解,反复诵读文句体味语言的音乐美和情韵美; 2、借助多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教学准备 多媒体的准备,学生学情情况的大致了解 教学时数 2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复习导入整体感知(标注段记字词和预设问题听录音)课文研读(解决重点——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本节小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听说——口语训练) 1、导语: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八年级时,我们随郦道元一起去聆听过三峡的流水,也曾随刘叙杰一道登临过巍巍的钟山。所以林语堂曾经感慨地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板书)今天我们就随中国当代作家、美学家吴功正一道,去领略大自然的另一个杰作——阿里山的风采。(板书课题——《阿里山纪行》) 听录音,播放《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营造气氛,引入美丽如画的阿里山…… 展示有关阿里山的图片,让学生领略阿里山的风光。 2、作者简介 吴功正(1943——),当代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学家。1997年7月初,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回国后写下了《阿里山纪行》一文。 二、整体感知(能力——探究训练) 温馨提示: ——指导学生段前标注段序,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复习题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复习题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46分) 1、在横线上写出汉字或加点字的读音。(8分) ①清(liè)②(yǐ)然不动③静(mì)④点(zhuì) ⑤教化⑥鳞次栉比⑦涮洗⑧竹篾 2、下边的词语中有五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 改正。(10分) 帐蓬别具一格心灰意懒可见一班心驰神往 毕竞再接再厉人迹罕致恰如其分炫丽多姿 3、下面一段文字中有四处标点错误,请找出来并在原处修改。(2分) 下山的路上,不知谁哼起《高山青》,“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但整个游程却没有看到。山中,树多人少,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 在何方?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4.填空。(16分) ①,,盖竹柏影也。(苏轼《》) ②荡胸生曾云,,会当凌绝顶,。(杜甫《》) ③的《钱塘湖春行》颔联是“,。”颈联是“,。” ④不畏浮云遮望眼,。(《登飞来峰》) ⑤“唐宋八大家”是韩愈、、苏洵、、苏辙、、欧阳修、曾巩。 ②提起神奇秀丽的西双版纳,谁能不为之心驰神往,能否到西双版纳去,是我很久以前的一个梦。

例句:①踏破青毡可惜,多行数步何妨。 ②春花烂漫,请您手下留情。 7.在横线上写上适当的词语,使得句子前后意思连贯。(3分) 人生犹如四季:天真烂漫的童年是人生的春天,的青年是,的中 年是,的老年是。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54分) 阅读《小石潭记》中的几段文字,完成08-12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 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 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 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9.填写文中空格处。(6分) 10.下列句子中哪一句加点字的用法与“其岸势犬牙差互”中的 加点字用法相同。(3分) A.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刘义庆《人琴俱亡》) B.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龄《狼》) C.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沈括《梵天寺木塔》) D.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蒲松龄《狼》)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3分) 12.根据上边的文字,请你说说作者当时有着怎样的心境。(4分)

18新阿里山纪行1

大庄中学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编制张会敏审核夏一倩魏文静戴文君审批 课题 18 阿里山纪行(1)使用时间编号班级姓名组别等级 学习目标1 掌握课文字的读音及词的意义。 2 反复朗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学习重点体会作者对阿里山美丽风光的喜爱。 学习难点引发我们爱自然、爱祖国山河的真情。 学案导案 一.【依案自学自主探究】(熟读熟记、读书自学、查阅资料、完成练习,标注疑难) 1 自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课文中标出生字并注上拼音。 2 搜集阿里山的相关简介读一读。 【知识链接】 1 作者档案吴功正,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政府特殊津贴的享受着。代表作有《小说美学史》等。 2 背景资讯 1997年作者应邀赴台湾讲学,接风宴会上轻轻回荡的《高山青》的歌曲,激发了他游阿里山的愿望,在台湾友人的陪同下,他游览了阿里山并被其优美的景色所震撼,作者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意在让大陆人民了解阿里山,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 3 文学资讯关于“移步换景”的写法 ﹙1﹚移步换景,就是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游记一般都采用这种写法。 ﹙2﹚移步换景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一般以行踪为线索,这样可以表现景物在不同时间里的风貌神韵,可以展现景物的各种变化和不同风貌,使读者从中感受到一种动态美。 4 文体知识游记: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有趣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录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5文题解说题目“阿里山纪行”中的“阿里山”点明了游记的对象,“纪行”暗示作者是通过移步换景的方式为读者介绍阿里山的美景一新课导入 老师播放歌曲 《阿里山姑娘》, 学生听。听完后, 老师说:这优美 动听的旋律歌咏 的是台湾最负盛 名的风景区阿里 山。今天就让《阿 里山纪行》一文 引领我们追随作 者的游踪,去踏 访阿里山的通幽 曲径,去亲近阿 里山如诗如画的 风光。 二检查预习。 三朗读课文。 的。显然文章的重点是介绍作者的“行”,只要抓住文中表示行踪的语 句即可理清文章的思路。 3 多音字辨析。 幢创禅桧 二【集中问题进行点评】(根据导学案批阅情况,集中所有问题,教师进行点评) 教师补充阿里山的简介。 三【分组合作讨论释疑】(组内讨论交流、解它组疑难、形成展示材料) 1 学生分组朗读课文。 2 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表示作者行踪的短语或句子。 老师小结:这种写法叫“移步换景”----即不固定立足点和观 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写下来。一般游记 都采用这种写法。 3 快速阅读课文,看看文中一共描写了几幅图,试看用四字短语 概括一下。 4 给课文划分层次。(画在课本内) 四【学生展示总结归纳】(代表展示解答它组疑难,学生点评或拓展) 五【当堂检测课堂小结】(教师提新知,进行归纳,依教学目标分层次选择练习题, 即“必做题”,“选做题”,“挑战题”) 1给加点字注音风靡.﹙﹚山岚.﹙﹚静谧.﹙﹚ 谛.听﹙﹚红桧.﹙﹚ 2 词语解释。 接风洗尘:静谧: 无可匹敌:谛听: 恍如隔世:山岚: 3 云南是个多民族的省份,风俗各异的民族分散在全省各地, 像一朵朵绚丽的鲜花点缀着美丽的云南。请选择你所熟悉的一个 民族,就这个民族的民居、服饰、节日习俗、饮食文化等,任选 一个方面作简要介绍。 四教师小结。 五课堂检测。

第十三章练习题华南旅游区》相关习题与答案.讲述

第十三章《华南旅游区》相关习题与答案 一.选择题 1. 华南旅游区独特的海岸景观位于() A.海南东寨港红树林 B.海南鹿回头 C.海南亚龙湾 D.海南天涯海角 2.泉州开元寺位于()省境内 A.广东省 B.福建省 C. 海南省 D.台湾省 3.下列景观中()属于喀斯特地貌 A.广东肇庆七星岩 B.广西桂林山水 C.福建武夷山 D.海南三亚天涯海角 4.()是太平天国革命以及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发源地 A.广西壮族自治区 B.福建省 C.海南省 D.广东省 5.华南旅游区中()是我国三大桑蚕产业洲之一 A.太湖流域 B.四川盆地 C.湖州地区 D.珠江三角洲 6.华南旅游区手工艺和工艺品生产历史悠久,有许多()传统工艺品深受中外游客喜爱。 A. 福州脱胎漆器 B粤绣 C.广西三雕 D. 佛山陶瓷 7.“台湾三宝”是() A.水稻 B.甘蔗 C.茶叶 D.橄榄 8. 广东四大名果是指() A.甘蔗 B.香蕉 C.荔枝 D.柑橘E 菠萝 9. 下列城市中,被列入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是() A. 福州市 B.泉州市 C.漳州市 D.厦门市 10.南普陀寺始建于唐代,有1000多年历史,因寺以丰祀观音为主,又在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南,故名南普陀寺。 A. 五台山 B.普陀山 C.峨眉山 D.九华山 11.福建省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风景名胜区为() A.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 B.清源山风景名胜区 C.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 D.太姥山风景名胜区 12.南普陀寺位于五老山下,寺院背山面海,寺后五峰并列,山头高耸于云雾之中,面临万顷碧波,犹如仙境,故称为“五老凌空”,为()胜景之一。 A.泉州市 B.厦门市 C.福州市 D.漳州市 13.福州是“花果之乡”,又是()发源地。 A 武夷岩茶 B乌龙茶 C 铁观音 D 龙井 14.()是36峰之首,因端庄雄峙,具有“王者威仪”而得名。 A大藏峰B 玉女峰C大王峰 D 天游峰 15.在广东省的主要旅游城市中,素有“花城”之称的是() A.中山 B 深圳 C 东莞 D 广州 16.在广西境内的旅游胜地中,被誉为“人间仙境”的是()。 A.桂林山水 B.宁明花山 C.漓江 D.龙州花山 17.()是泉州主要风景区,号称“泉州第一山” A、清源山风景区 B、东湖公园 C、五里桥 D、仙公山 18.台湾地区规模最大、景色最美的公园是() A、阳明山公园 B.北投温泉 C.阿里山 D.日月潭 19.位于乌山寺东麓的乌塔和于山白塔东西相对,一乌一白合称“榕城双塔”,是()市

《阿里山纪行》阅读附答案

阅读《阿里山纪行》的节选部分,完成下列各题。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它是台湾著名的红桧,木有香气,高达58米,胸径6.5米,可以说是罕见的庞然大物。大就成了“精”,成了“神”。其树龄约有三千年,被发现的历史近一个世纪了。这些或许是它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吧。同时,我也明白了,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生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就在我抵台的前几周,一声焦雷,从神木贯顶而下,一劈为三,中间全成枯焦。两段横卧地上,一段还站着。即令受此巨创,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小题1:用四个字概括台湾著名的红桧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神木”已遭雷劈,为什么“它仍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答:小题3:选文运用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举一例谈谈)答:小题4:前文提到“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联系全文内容,你认为选文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答:参考答案:小题1:香、高、粗、老小题1:因为即令受此巨创,但还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他那“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的精神依然存在,所以他仍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小题1:修辞手法1分,作用2分。小题1:神木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而阿里山又是台湾的标志性风景区,最后一段揭示了神木的不怕挫折,百折不挠的深邃内涵,所以也揭示了全文的思想内涵。(1)学生感知文本内容,学会在文章中找出照应的内容,又要学会概括内容的能力。此处能总结概括出香、高、粗、老即可。(2)学生应培养理解语句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的能力,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这里应紧扣他那“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的精神依然存在,所以他仍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意思表述合理即可。(3)这是对修辞作用与效果的考查。这里是从修辞角度来对语言进行赏析,学生应了解常用修辞的特点及作用如: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对比:突出描写对象的某种特点;反复: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夸张:突出事物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对偶:语句整齐、意韵铿锵;反问:增强语气,强烈抒情。学生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4)这是对文章中心主题的考查。这是一种主观性较强题目。学生能谈出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获得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学生理解原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阐述自己感受,概括出自己的看法和体会。这里能说出神木是阿里山的标志,揭示了全文的思想内涵。

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苏教版初二上)doc初中语文

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苏教版初二上)doc初 中语文 一、教学目的要求: 1.反复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2.学习游记采纳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的风光。 3.明白得作者颂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进展旅行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愿望。 4.学习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教学目的要求2 2.教学难点:教学目的要求4 三、教学时数:二课时 四、教具:录音机、磁带、台湾阿里山风光的图片、幻灯片、网上资料 五、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配音配景朗读课文,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优美的意境中去。 〔三〕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本文按时刻顺序记叙了一天内游玩阿里山的全过程。全文10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简述两岸学者团圆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第二部分〔2——9段〕,描写游玩阿里山的全过程,这是游记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10段〕,写下山。仍以?高山青?作法,呼应开头,令人回味无穷。 〔四〕探究: 1.作者在课文最后写道:〝我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那么阿里山的风光具体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点呢?请同学找出来。

2.课文中如此写道:〝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讲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讲到了阿里山?〞你如何明白得这两句话?你对阿里山、阿里山的神木一带的风光有哪些认识和感受? 3.有许多景色,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内心,可确实是讲不出来,然〝情〞在不言中。这份〝情〞寓于文中,表现在课文的语言上,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试于文中找出两三处来,并作简要分析。 〔五〕小结:本文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画了游玩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专门的感受,由衷地颂扬〝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颂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进展旅行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和起来的共同愿望。 〔六〕作业: 摸索:你所明白的有关台湾的知识,在班上交流。 学生收集资料,做一份〝台湾百科〞的小报,互相交流,共同学习。 第二课时 〔一〕分发阅读材料?阿里山风光?,进行比较阅读 台湾最负盛名的风景区--阿里山,并非仅指一座山,而是由地跨南投、嘉义二县的大武峦山、尖山、祝山、塔山等18座大山组成。从嘉义乘登山火车4小时可达风景区。区内群峰参峙,溪壑纵横,既有悬崖峭壁之奇险,又有幽谷飞瀑之秀丽。最高处海拔2663米,山虽不算高,但以其神木、樱花、云海、日出四大胜景而驰誉全球,故有〝不到阿里山,不知台湾的漂亮〞之讲。 通阿里山的铁路可与〝阿里四景〞合称〝五奇〞。铁路全长72公里,却由海拔30米上升到2450米,坡度之大举世罕见。火车从山脚登峰,似沿〝螺旋梯〞盘旋而上,绕山跨谷钻隧洞,鸟雀在火车轮下翱翔。登山途中,尚可在几小时内历览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四大类型的植被景观。从高大挺立的桉树、椰子树、槟榔树等热带古木,到四季常绿的樟、楠、槠、榉等亚热带阔叶树,再到茂盛的红桧、扁柏、亚极和姬松等温带针叶树,到了3000米以上,那么是以冷极为主的寒带林了。这些奇木异树,在阿里山上汇成一片绿色的海洋。山风劲吹时,山林如惊涛骇浪,发出轰天雷鸣,形成阿里山闻名的万顷林涛。 凡是到阿里山的游客,都要亲眼看看〝阿里山神木〞的雄姿。在阿里山主峰的神木车站东侧,高耸着一棵高凌云霄的大树,树身略倾侧,主干已折断,但树梢的分枝却苍翠碧绿,树高52米左右,树围约23米,需十几人才能合抱。据推算它已有3000多年高龄,约生于周公摄政时代,故被称为〝周公桧〞,是亚洲树王,仅次于美洲的巨极〝世界爷〞。在周公桧的东南方有一棵奇特有味的〝三代木〞。第一代树龄已逾千年,在它老死干枯的躯体中出生的第二代,也已根老壳空,残存的树干上又生出的第三代却枝繁叶茂,碧绿青葱,有3米多高。如此三代,同一根株,树中生树,枯而复荣,实乃世间罕见的神树。

阿里山纪行阅读训练附答案

阅读《阿里山纪行》选段,完成1—4题。(共12分) ①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 ②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茸茸的、毛毛的、蒙蒙的。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那森森万树,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它真像一条条绿地毯,紧紧地贴在地表上、台阶上,甚或依附在树干上。 ③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树干都是湿漉漉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间雾气之中了。虽是盛夏亭午时分,骄阳喷焰,却透不进日光来。我们身上也分明有点薄湿了。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吗 ④在树身之间穿行了一阵,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它是台湾着名的红桧,木有香气,高达58米,胸径6.5米,可以说是罕见的庞然大物。大就成了“精”,成了“神”。它的树龄大约有三千年,被发现的历史也近一个世纪了。这些或许是它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吧。同时,我也明白了,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育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 ⑤就在我抵台的前几周,一声焦雷,从神木贯顶而下,一劈为三,中间全成枯焦。两段横卧地上,一段还站着。即令受此巨创,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神木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1.选文作者通过移步换景,把阿里山一幅幅富有鲜明特征的画面呈现在读者眼前。请你根据提示,概括每幅画面的内容。(4分) 宁静的林区拔地参天的神木 2.选文语言典雅、凝练,极具美感。请从文中选取一个自己喜欢的句子,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3分) 句子: 赏析: 3.选文第一段中的划线句运用了以声衬静的写法,请从下面的诗句中选出与之写法不相同的一项(2分)【】 A.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B.夜静群动息,时闻隔林犬。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D.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4.联系上下文,简析作者为什么说“神木”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3分) 附答案: 1.青苔染绿的曲径幽路无边的森林(共4分。每空2分,景物和特征各1分) 2.不设统一答案。(共3分。句子1分,赏析中指出修辞并结合句子简单分析2分)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 阿里山纪行习题 苏教版

阿里山纪行 1.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4)题。 ①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眼前骤.然一亮,出现一泓水潭。它叫姊妹潭,传说曾有两姊妹一起在此投水殉.情而亡。这潭犹如山间一面明镜,清澈透亮,仿佛山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 ②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潭无鱼鳖,森林里也没有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捕捉,分辨,却又没有了。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 (1)请用正楷将语段中画线的词语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里。 (2)请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上汉语拼音。 骤.然(zhòu)殉.情(xùn)镶嵌.(qiàn)谛.听(dì)(3)请根据第②段画线句子的意思,将其改成与前一句句式一致的句子,改后的句子为:林无鸟兽。 (4)第②段有一处病句,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不抄原句,直接写修改后的句子)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 2.下列两组词语中,每组都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1)隧道山岚纯粹人迹罕至风糜一时 (2)青苔雄踞弦律庞然大物穿肌透骨 (1)糜改为靡(2)弦改为旋 3.说出下列语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其表达作用。 (1)这潭犹如山间一面明镜,清澈透亮,仿佛山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 修辞手法:比喻 作用:以“明镜”来比喻水潭,突出其“清澈透亮”的特点。以“水墨画”比喻水木相映的美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物的特征。 (2)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 修辞手法:比喻、排比 作用: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木的盘曲之势,排比的句式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3)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吗? 修辞手法:引用 作用:引用诗句说明了森林的幽深,空气的湿润,增强了感染力和说服力。 4.综合性学习。 大自然是万物的摇篮,人类是摇篮中的孩子。自然之美陶冶人的情操,愉悦人的身心,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江山多娇苏教版课后练习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江山多娇苏教版课后练习 第1题【单选题】 选出朗读节奏处理不当的一项( ) A、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B、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C、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D、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读音有错的一项是( ) A、山岚(fēng)鲜艳(yàn)海鸥(ōu) B、堪称(kān)镶嵌(xiāng)傣家(dǎi) C、浓稠(chóu)竹蔑(miè)侵袭(xí) D、纯粹(cuì)蘑菇(mó)贿赂(huì)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雾凇(sōng)长堤(dī)毳衣(cùi) B、沆砀(dàng)拏(ná)喃喃(nǎn) C、金陵(lín)芥(jiè)崇祯(zhēn) D、更定(gēng)铺毡(zhān)痴(chī)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此语虽出自二客,其实也表达了作者与之相同的心声。 B、“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从听觉的角度写雪景,突出了冬雪的寒冷凄清。 C、“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运用白描手法,凝练朴素地描绘出景物的形与神。 D、本文表达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孤芳自赏的厌世之情。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余住西湖/余拏一小舟 B、是日更定矣/更有痴似相公者 C、是金陵人/是日更定矣 D、上下一白/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答案】:

苏教版八上语文18阿里山纪行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课后达标训练/训练·提升作业 一、双基积累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莽.莽(mánɡ)山岚.(lán)浓稠.(chóu) B.风靡.(mí)堪.称(kān)幢.顶(chuánɡ) C.静谧.(mì)茸.茸(rónɡ)谛.听(dì) D.红桧.(huì)雄踞.(jù)镶嵌.(qiàn)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人迹罕至峰回路转清辙姊妹 B.庞然大物分外醒目青苔纯粹 C.姿态各异排列整肃骤然融会 D.接风洗尘恍如隔世幽情隧道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即令受此巨创,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神木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

B.下山的路上,不知谁哼起《高山青》:“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 但整个游程却没有看到一位阿里山姑娘。 C.席上,一位美学家的夫人对我说:“台湾人最喜欢唱的大陆歌曲是 ‘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有些重要的活动还把它作为 合唱的歌曲。” D.售票和入站检票的方式都使人瞬间有一种感受——像是在另一个 时代。 4.仿照示例,以“江上白帆”为开头写一句话。 示例:山上树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山林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 幅倒置的水墨画。 仿写:江上白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性学习。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每每读这句诗,总会引发人们对祖国统一的热切盼望。最近,学校开展了了解宝 岛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主动参与。 (1)请你根据自己了解的知识,向家人介绍一处阿里山的名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