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3.2有理数的减法(1)》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3.2有理数的减法(1)》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3.2有理数的减法(1)》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

2、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渗透化归思想;

3、能较为熟练地进行两个有理数减法的运算;

4、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法转化为加法的条件,把减数变为它的相反数。

三、教学难点:

1、通过实例引人有理数减法的法则;

2、转化过程中两类符号的改变.

(一)设置情境,引入课题

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需要用到有理数的加法,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需要用减法的呢?

(学生思考,举例)小明同学前段时间就碰到过这样一个问题:某地一天的气温是-3~4℃,求这天的温差,可是他不会算,同学们能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吗?—--提出课题.创设一个小明需要解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思考与探索。

(二)分析问题,探究新知

多媒体显示温度计及以下案例:

小红说:“我知道-3~4℃这一天的温差是多少度,但我不知道4-(-3)该怎么算.”

问题1:你能从温度计上看出4℃比-3℃高多少摄氏度吗?

先请同桌两位同学相互讨论交流,然后请2~3个学生发言.

问题2:如何计算4-(-3)呢?

先引导学生回忆:被减数、减数、差之间的关系,被减数-减数=差,再利用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引导学生得出:差+减数=被减数•

如:计算4-3就是求一个数“x”,使它加上3等于4,同样的,要计算4-(-3)就是求一个数“x”,使x与-3相加等于4.即x+(-3)=4,因为7+(-3)=4,所以4-(-3)=7 (板书上述几个步骤,最后一步用彩色粉笔写出)

这时,教师可适时小结:

刚才,我们用多种方法得出了4-(-3)=7,可是,如果每次进行减法运算都要这样做的话,太麻烦了;看来我们还要继续努力,争取找到更简洁的方法.

问题3:请同学们想一想,4十?=7?

请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3)=7,用彩色粉笔在4-(-3)与4十(+3)处画出着重号.引导学生观察4+(+3)=7与4-(-3)=7,从而提出猜想“减去一个数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是相等的”:4(-3)=4+(+3).

这时教师问:你发现这个等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后,示意再换几个数试一试,并请学生分组合作计算、交流:

1,把4换成0,-1,-5,得0-(-3),(-5)-(-3),(-5)一(-3),这些数减(-3)的结果与它们加(+3)的结果相同吗?

2,计算9-8,9+(一8),15一7,15+(一7),你发现了什么?

请小组代表全班汇报,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纳:

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问题4:你能够用字母把法则表示出来吗?

a-b=a+(-b)

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得出温差为7℃,如采用温度计从4℃数到零下3℃等,只要学生的方法合理,都应效励.

此处先让学生回顾加法与减法互为逆运算关系,有助于学生理解4-(-3)=7.

通过学生的合作探讨,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https://www.360docs.net/doc/9015139844.html,]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习惯与意识,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争取让他们的学习方式,争取让每个学生都在同伴的交流中获益。此处也是让学生验证前面所提的猜想的正确性,用字母把减法法则表示出来,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三)解决问题

例1即教科书第27页例5.

先请学生思考并尝试解决,然后教师板书规范解答,之后引导学生反思:“通过这几道题目的计算,你能发现什么?”

1,有理数的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

2,减正数即加负数,减负数即加正数。)

例2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其海拔高度大约为是8848米,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大约是-155米,两处高度相差多少米?

请学生思考后,解决此问题(可请一名学生板演)

想一想:8848米有多少层楼高?渗透化归的思想:让学生归纳一些运算的规律、特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补充例题的作用在于让学生体会减法在实际生活的应用。

让学生感受8848米这个高度,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https://www.360docs.net/doc/9015139844.html,]的数感。

(四)课堂练习

1、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教科书第28页的“思考”

2、教科书第27页的练习

(五)小结与作业

1、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作业:教科书第31页习题1.3第11题

(2020年整理)七年级上册数学新课程标准.doc

七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总体思路分析 1.本学期学习的主要内容有:有理数及其运算、字母表示数、一元一次方程;丰富的图形世界、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生活中的数据、可能性。 在数与代数领域中,通过数系的拓展形成“有理数”的概念。由于负数的引入,自然地将有理数的“运算”及“运算律”提升为关注和学习的对象。字母表示数是“代数”的重要特征,方程是数学的核心概念之一。通过学习,使学生意识到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是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为后面无理数的发现及实数系统的建立埋下伏笔。 初中阶段的几何知识学习以平面几何为主。在《丰富的图形世界》中,从对三维空间实物的观察开始,充分利用学生丰富的背景经验,在实物、几何体、直观图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表示与转换中提高对几何图形的知觉水平,发展空间观念。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积累数学经验,感受到学习平面图形的必要性和简单图形的基础性,体会基本图形是刻画现实世界的重要工具,学习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现实生活可以带来无穷无尽的直觉源泉。在《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中,突出对几何基本概念的理解及突出合情推理的作用。 《生活中的数据》通过实际问题的讨论,使学生体会数据的重要作用,理解数据的处理及其所表达的信息,发展数感和统计观念。在《可能性》一章中,初步认识不确定现象的特点,通过试验体会随机现象中隐含着规律性,初步形成随机观念。 2.教材设计与内容的组织有如下考虑。 (1)借助生活中的实例,不难体会到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和形成有理数概念的合理性。数轴的建立给出了有理数的一种直观解释和表示形式,可以作为工具配合现实情境加深对有理数运算意义的理解。绝对值概念将有理数与非负数之间建立起对应关系,便于对正负数运算的规则作出清晰的表述,它的几何意义是有理数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有理数的运算,特别是乘、除法的规定,不属于因果性的解释,而是希望“正数的性质负数也有,……这是在因袭数性”(付种孙),是一种合乎理性的选择。教材中作了细致的处理,反映了认识的连续性和继承性。运算的训练还采用了游戏的方式(24点),并注意在后继学习中不断巩固与强化。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数学教案(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有理数 1.3.1有理数的加法(一)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 2、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加法运算。 3、在教学中适当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重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重点: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教学过程: 二、讲授新课 1、同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问题:一个物体作左右方向的运动,我们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向右运动5m记作5m,向左运动5m记作-5m。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m,再向右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回答: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右运动了8m。写成算式就是5+3=8(m) 教师:如果物体先向左运动5m,再向左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回答: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左运动了8m。写成算式就是(-5)+(-3)=-8(m) 师生共同归纳法则:同号两数相加,取与加数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教师: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m,再向左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哪个方向运动了多少米? 学生回答: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右运动了2m。写成算式就是5+(-3)=2(m) 师生借此结论引导学生归纳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 教师: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m,再向左运动5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回答:经过两次运动后,物体又回到了原点。也就是物体运动了0m。 师生共同归纳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 教师:你能用加法法则来解释这个法则吗? 学生回答:可用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来解释。 一般地,还有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三、巩固知识 课本P18 例1,例2、课本P118 练习1、2题 四、总结 运算的关键:先分类,再按法则运算; 运算的步骤:先确定符号,再计算绝对值。 注意:要借用数轴来进一步验证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异号两数相加,首先要确定符号,再把绝对值相加。 五、布置作业 课本P24习题1.3第1、7题。 1.3.1有理数的加法(二)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并能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及运算能力。 重点:有理数加法运算律及其运用。 重点:灵活运用运算律 教学过程: 二、讲授新课

沪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教学计划 (20## 学年度第一学期) 制定日期:20##-

教学进度表 (20## 学年度第一学期)

一、教材内容: 本册内容是精选学生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于这些,本学期学生学习的基础内容时整式、分式、图形的运动等。根据课程标准,在学生对数的通性、通法充分理解和掌握了解方程(组)的基础上再学习整式,使学生逐渐体会代数的思想。通过数到式的学习提高学生抽象表述和抽象思维的能力。在分式这章中,主要学习分式的概念、基本性质与运算,而在数学思想上主要学习类比的思想,通过类比分数的有关运算法则,得出分式的运算法则。图形的运动这一章的学习,定位在操作感知、试验几何的阶段,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例、操作试验,理解图形和图形运动的有关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平行、全等等几何概念作好数学知识的准备。 二、教材目标: 1、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理解代数式的意义。 2、通过列代数式,初步掌握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之间的转换,领悟字母“代”数 的数学思想,提高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3、掌握整式的加、减、乘、除及乘方的运算法则,掌握平方差公式、两数和 (差)的平方公式及其简单的运用。 4、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掌握提取公因式法、分组分解法、公式法和二次项系 数为1时的十字相乘法等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 5、理解分式的有关概念及其基本性质,通过与分数运算法则的类比,掌握分式 的加、减、乘、除的运算法则。 6、展现整数指数幂的扩展过程,理解正整数指数幂、零指数幂、负整数指数幂 的概念,掌握有关整数指数幂的乘(除)、乘方等运算法则。 7、通过对具体事例的描述,理解图形平移的意义。 8、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图形的旋转及其基本特征,知道旋转对称图形,知道 中心对称图形是旋转对称图形的特征,理解中心对称的意义。 9、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面图形的翻折过程,理解轴对称的意义。 10、在认识图形基本运动的过程中,感知几何变换思想,知道在经过平移、旋 转、翻折等运动过程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保持不变。 三、总体设想: 1、为全体学生学习数学构建共同基础; 2、提供现实、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背景材料; 3、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4、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数学的需求; 5、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9.1 字母表示数

新课标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课件

课题:正数和负数(1)授课时间:____________ 教学目标1、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知识重点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引入课题 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 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 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 仅供参考. 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 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自我介绍,我的名字是XXX,身高1.69米,体 重千克,今年43岁.我们的班级是七(2)班,有50个同学,其中男 同学有27个,占全班总人数的54%… 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 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 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 括小数). 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 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 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 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 先回顾小学里学 过的数的类型, 归纳出我们已经 学了整数和分 数,然后,举一 些实际生活中共 有相反意义的 量,说明为了表 示相反意义的 量,我们需要引 入负数,这样做 强调了数学的严 密性,但对于学 生来说,更多地 感到了数学的枯 燥乏味为了既复 习小学里学过的 数,又能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创设如下的 问题情境,以尽 量贴近学生的实 际. 这个问题能激发 学生探究的欲 望,学生自己看 书学习是培养学 生自主学习的重

七年级上册数学《有理数》有理数的运算 知识点整理

有理数的运算 一、本节学习指导 有理数的运算和我们小学学习的四则运算很相似,运算规律也一样,不同的是有理数运算中有负数参与,所以相对要复杂一些,本节要多加练习。 二、知识要点 1、有理数的加法 (1)、有理数加法法则: ①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② 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③ 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2)、加法计算步骤:先定符号,再算绝对值。 (3)、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① 加法的交换律:a+b=b+a; ② 加法的结合律:(a+b)+c=a+(b+c)。 (4)、为了计算简便 ,往往会采取以下方法: ①互为相反的两个数,可以先相加; ②符号相同的数,可以先相加; ③分母相同的数,可以先相加; ④几个数相加能得到整数,可以先相加。 2、有理数的减法 (1)、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

(-b)。(有理数减法运算时注意两“变”:①减法变加法;②把减数变为它的相反数。) 注:有理数的减法实质就是把减法变加法。 3、有理数的乘法 (1)、有理数乘法法则: ①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②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 (2)、一个数同1相乘,结果是原数;一个数同-1相乘,结果是原数的相反数。 (3)、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注意:0没有倒数;若ab=1<====>a、b互为倒数。 (4)、几个不是偶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式的个数决定。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时,积是正数;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是,积是负数。 (5)、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① 乘法的交换律:ab=ba; ② 乘法的结合律:(ab)c=a(bc); ③ 乘法的分配律:a(b+c)=ab+ac. 4、有理数的除法 (1)、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2)、有理数除法符号法则: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3)、乘除混合运算的步骤:①先把除法转化为乘法;②确定积的符号; ③运用乘法运算律和乘法法则进行计算得出结果。 5、有理数的乘方 (1)、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在a n中,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合集人教版优秀篇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合集人教版优秀篇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1.1有理数:正数和负数 教学目的: (一)知识点目标: 1.了解正数和负数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3.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二)能力训练目标: 1.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符号化方法。 2.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与教师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地图册(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活动:由两组各派两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一名按老师的指令表演,另一名在黑板上速记,看哪一组记得最快、最好? 内容:老师说出指令:

向前两步,向后两步; 向前一步,向后三步; 向前两步,向后一步; 向前四步,向后两步。 如果学生不能引入符号表示,教师可和一个小组合作,用符号表示出+2、-2、+1、-3、+2、-1、+4、-2等。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这样的符号的地方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带有特殊符号、表示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正数和负数。讲授新课: 1.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 2.章头图。问题见教材。让学生思考-3~3℃、净胜球数与排名顺序、±0.5、-9的意义。 3、正数、负数的定义:我们把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在这些数的前面带有“一”时叫做负数。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十”(正号)表示正数。 举例说明:3、2、0.5、等是正数(也可加上“十”) -3、-2、-0.5、-等是负数。 4、数0既不是正,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0℃是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为0的高度是海平面的平均高度,0的意义已不仅表示“没有”。

初一数学上册 有理数知识点归纳

初一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有理数知识点归纳 一.有理数: (1)凡能写成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不一定是负数,+a也不一定是正数;π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①② (3)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2)注意:a-b+c的相反数是-a+b-c;a-b的相反数是b-a;a+b的相反数是 -a-b;(3) 4.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绝对值可表示为: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 (3)

(4)|a|是重要的非负数,即|a|≥0;注意:|a|·|b|=|a·b|, 5.有理数比大小:(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2)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3)正数大于一切负数;(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5)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6)大数-小数>0,小数-大数<0. 二.有理数法则及运算规律。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3)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2.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1)加法的交换律:a+b=b+a;(2)加法的结合律:(a+b)+c=a+(b+c). 3.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b). 4.有理数乘法法则: (1)两数相乘,同号为正,异号为负,并把绝对值相乘;(2)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3)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式为零,积为零;各个因式都不为零,积的符号由负因式的个数决定. 5.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1)乘法的交换律:ab=ba;(2)乘法的结合律:(ab)c=a(bc);(3)乘法的分配律:a(b+c)=ab+ac. 6.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注意:零不能做除数, . 7.有理数乘方的法则: (1)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三.乘方的定义。 (1)求相同因式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2)乘方中,相同的因式叫做底数,相同因式的个数叫做指数,乘方的结果叫做幂;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全册教案)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1.1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1.能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重点) 2.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重点) 3.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会对有理数进行分类.(难点) 一、情境导入 今年年初,一股北方的冷空气大规模地向南侵袭我国,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部分地区降温幅度超过10℃,南方有的地区的温度达到-1℃,北方有的地区甚至达-25℃,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这里出现了一种新数——负数,负数有什么特点?你知道它们表示的实际意义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正、负数的认识 【类型一】区分正数和负数 下列各数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1,2.5,+ 4 3 ,0,-3.14,120,-1.732,- 2 7 中,正数是______________;负数是______________. 解析:区分正数和负数要严格按照正、负数的概念,注意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在-1,2.5,+ 4 3 ,0,-3.14,120,-1.732,- 2 7 中,负数有-1,-3.14,-1.732,- 2 7 ;正数有2.5,+ 4 3 ,120;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故答案为2.5,+ 4 3 ,120;-1,-3.14,-1.732,- 2 7 . 方法总结:对于正数和负数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带“+”号的数是正数,带“-”号的数是负数,要看其本质是正数还是负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后面会学到+(-3)不是正数,-(-2)不是负数. 【类型二】对数“0”的理解 下列对“0”的说法正确的个数是( ) ①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②0只表示“什么也没有”;③0可以表示特定的意义,如0℃;④0是正数;⑤0是自然数. A.3 B.4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数学上册几何练习题

几何练习题20道 1.已知AB=40,C是AB的中点,D为CB上一点,E是DB的中点,EB=6,求CD的长。2.将线段AB延长到C,使BC=1/3AB,D为AC中点,DC=6cm,求AB的长。 3、如图,C、D是线段AB上两点,AB=10厘米,C D=4厘米,M、N分别是AC、BD的中点, 求MN长. 4.点C在线段AB上,AC=8 cm,CB=6 cm,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 (1)求线段MN的长; (2)若C为线段AB上任一点,满足AC+CB=cm,其它条件不变,你能猜想MN的长度吗?并说明理由。 5.如图,一个密封的正方体盒子,一只蚂蚁停在顶点A处。 (1)如果蚂蚁想要从顶点A沿表面爬行到顶点B,它怎样爬行可使线路最短?通过画 图说明你的理由。 (2)如果蚂蚁想要从顶点A沿表面爬行到顶点C,它怎样爬行可使线路最短?通过画 图说明你的理由。C B A

6.已知一条射线OA ,若从点O 再引两条射线OB 和OC ,使∠AOB=60°,∠BOC=20°, 求∠AOC 的度数. 7. 已知∠AOB= 2 1 ∠BOC,∠COD=∠AOD=3∠AOB,求∠AOB 和∠COD 的度数. 8.已知一个角的补角比这个角的余角的3倍大10°,求这个角的度数. 9.如图所示:点O 是直线AB 上的一点,OE 平分AOC ∠,OD 平分BOC ∠。 求:(1) DOE ∠的度数; (2)图中互余的角有多少对?请把它们写出来.(一定要仔细哦!)

10. 如图已知,△ABC中,∠B=40°,∠C=62°,AD是BC边上的高,AE是∠BAC的平分线。 求:∠DAE的度数。 五.作图题 (本大题共 6 分) 11. 如图已知△ABC,用刻度尺和量角器画出:∠A的平分线;AC边上的中线;AB边上的高。 12. 如图已知:∠α和线段α。求作:等腰△ABC,使得∠A=∠α, AB=AC,BC边上的高AD=α。 13. 在铁路的同旁有A、B两个工厂,要在铁路旁边修建一个仓库,使与A、B两厂的距离相等,画出仓库的位置。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全册)教学设计[正式用)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教案 七年级上册 2012—2013学年度 教师:蔡弘 哈密市第五中学

第一章《有理数》单元备课 一、单元(成章)教材分析: 1、本章的主要内容: 对正、负数的认识;有理数的概念及分类;相反数与绝对值的概念及求法;数轴的概念、画法及其与相反数与绝对值的关系;比较两个有理数大小的方法;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运算法则及相关运算律;科学计数法、近似数、有效数字的概念及求法. 理解. 2.本章的地位及作用: 本章的知识是本册教材乃至整个初中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础, 它一方面是算术到代数的过渡, 另一方面是学好初中数学及与之相关学科的关键, 尤其有理数的运算在整个数学及相关学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可以说这一章内容是构建“数学大厦”的地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数与负数的概念: (2)、有理数的分类: (3)、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概念 (4)、数轴:(5)、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掌握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的哪些方法 (6)、有理数的乘方: 掌握(1)a n(其中n是正整数)表示什么意思?其中a、n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2)当a、n满足什么条件时, a n的值大于0? (7)、科学记数法、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运算法则及运算律 (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①同号两数相加, 和取相同的符号, 并把绝对值相加; ②绝对值不等的异号两数相加, 和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 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③一个数与零相加仍得这个数; ④两个互为相反数相加和为零.(用符号表述: ) (2)、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3)、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①两数相乘, 同号得正, 异号得负, 并把绝对值相乘; ②任何数与零相乘都得零; ③几个不等于零的数相乘, 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 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数, 积为负;当负因数的个数为偶数个时, 积为正; ④几个有理数相乘, 若其中有一个为零, 积就为零. (4)、有理数的除法法则: 法则一:两个有理数相除, 同号得正, 异号得负, 并把绝对值相除; 法则二: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5)、有理数的乘方: 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 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6)、有理数的运算顺序: 先算乘方, 再算乘除, 最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 则先算括号内, 再算括号外. (7)、运算律:①加法的交换律;②加法的结合律;③乘法的交换律;④乘法的结合律; ⑤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注:除法没有分配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运算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试卷大全

姓名 得分 一、精心选一选:(每题2分、计18分) 1、a,b,c 三个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 ) (A)a+b<0 (B)a+c<0 (C)a -b>0 (D)b -c<0 a b 0 c 2、若两个有理数的和是正数,那么一定有结论( ) (A )两个加数都是正数; (B )两个加数有一个是正数; (C )一个加数正数,另一个加数为零; (D )两个加数不能同为负数 3、654321-+-+-+……+2005-2006的结果不可能是: ( ) A 、奇数 B 、偶数 C 、负数 D 、整数 4、、两个非零有理数的和是0,则它们的商为: ( ) A 、0 B 、-1 C 、+1 D 、不能确定 5、有1000个数排一行,其中任意相邻的三个数中,中间的数等于它前后两数的和,若第一个数和第二个数都是1,则1000个数的和等于( ) (A)1000 (B)1 (C)0 (D)-1 6每天供给地球光和热的太阳与我们的距离非常遥远,它距地球的距离约为千米,将0千米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A .×910千米 B .×810千米 C .15×710千米 D .×710千米 *7.20032004 )2(3)2(-?+- 的值为( ). A .2003 2 - B .2003 2 C .2004 2 - D .2004 2 *8、已知数轴上的三点A 、B 、C 分别表示有理数a ,1,1-,那么1+a 表示( ). A .A 、B 两点的距离 B .A 、C 两点的距离 C .A 、B 两点到原点的距离之和 D . A 、C 两点到原点的距离之和 *9. 3028864215 144321-+-+-+-+-+-+- 等于( ). A .41 B .41- C .21 D .2 1 - 二.填空题:(每题3分、计42分) 1、如果数轴上的点A 对应的数为,那么与A 点相距3个单位长度的点所对应的有理数为

人教版七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 课题:1.4.1有理数的乘法(3) 教学目标1,熟练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并能用乘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2,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讨论,主动地进行学习. 3,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与他人沟通、交往能力,使其逐渐热爱数学这门课程. 教学难点正确运用运算律,使运算简化 知识重点运用运算律,使运算简化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法,下面我们做几道题:(用课件演示)计算下列各题.并比较它们的结果: 1,(-7)×8与8×(-7) [(-2)×(-6)]×5与(-2)×[(-6)×5] 2,(-)×(-)与(-)×(-) [×(-)]×(-4)与×[(-)×(-4)] 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组问题进行计算,然后在组内交流,验证答案的正确性.让学生复习有理数的乘法运算,给出两组题让学生自由选择以满足不同层次的要求,在形式上用 比较的方式,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有目的性地思考,为下面引出运算律作铺垫 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提出问题:上面我们做的题中,你发现了什么?在有理数运算律中,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分配律还成立吗? 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进行组内的讨论,交流,最后对组内成员的意见,想法去汇总,由代表汇报讨论的结果,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三个运算律并引导学生用字母来表示三个运算律。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主动地进行学习,在共同探索,共同发现的过程中分享成功的喜悦。并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能力 应用新知 体验成功出示料书42页例5:用两种方法计算 (+-)×12 采用大组竞赛的方法,让其中的两个大组采用一般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另两个大组采用运算律进行计算. 出示另一题:(-7)×(-)× 该题不限制计算方法,让学生先思考,再选择运算方法. 变式练习:9×15. 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不限制学生的解题思路.通过竞赛让学生更深刻地体验到运用运算律可简化运算,同也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与集体荣誉感. 通过上是的比较,学生会选取用这算律来简化运算,形成知识的正迁移. 通过变式练习,让学生在认识层次上有所提 高. 课堂练习第42页 小结与作业

新课标北师大版七年级上数学教案(全册)

第一课时(介绍)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 单元整体说明 本章在小学数学和中学数学的联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编写本章的目的在于:(1)帮助学生梳理小学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2)为学生学习中学数学作必要的准备。本章较充分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论,学习本章将为其他各章的学习提供了一个示范。本章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人文精神、数学应用意识、数学价值观等都应该在其他各章的学习中得到贯彻。 本章按照如下线索展开内容:数学伴我成长——人类离不开数学——人人都能学会数学——让我们来做数学贯穿于内容的始终。 课程内容标准 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懂得数学的价值,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 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定的兴趣,获得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习惯。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对数学良好的感性认识,初步体验到什么是“做数学”。 结构体系 单元教学建议 鉴于本章承上启下的特点,故教材内容只是给教师提供一个教学思路,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补充适当的素材,灵活安排教学内容,调节课时数。 教学的总要求是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构建对数学的认识,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适当补充一些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素材。 2.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如第3页的练习第2题、第5页的练习第2题、习题1.1的第3题与第4题、第11页的练习第1题以及习题1.2的第6题都应该让学生通过实验,主动探索得出结论。

第11页的练习第1题等都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 4.给学生提供实地考察、调查的机会。有条件的话,应给让学生实地考察一些生产、生活中应用数学的例子。 5.给学生提供合作、讨论与自我展示的机会。本章应尽可能多地采用小组学习形式。例如对第12页的云图中提出的“如果一家四人,结果是否一样呢?”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按“3个大人和1个小孩”、“2个大人和2个小孩”等不同情况得出结论。 6.本章得练习、习题中,有一些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如第10页的练习第1题,由于考虑得方式不一样,会发现前面的数具有各种不同的规律,这样答案自然就不同了。 7.评价时,请考虑以下几点: (1)选择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评价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2)利用适量的开放题,评价学生的思维水平。 (3)安排调查活动,评价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4)通过写读后感,评价学生对数学的认识。 (5)开展小组活动,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 (6)提供成果展示机会,评价学生的交流能力及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第二课时 一、课题§1.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1)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例子,体会数学与我们的成长密切相关。 2.通过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归纳,感受到数学学习促进了我们的成长。 3.尝试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方式(观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效解决问题。 4.通过对数学问题的自主探索,进一步体会数学学习促进了我们成长,发展了我们的思维。 四、教学手段 现代课堂教学手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剪刀、长方形纸片。 学生准备 预习、剪刀、长方形纸片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部教案新部编本改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教育精品资料 课题: 1.1 正数和负数(1) 教学目标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难点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知识重点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 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 仅供参考. 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自我介绍,我的名字是XX,身高1.73米,体重58.5千克,今年40岁.我们的班级是七 13 班,有6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2个,占全班总人数的37%… 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 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

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先回顾小学里学过的数的类型,归纳出我们已经学了整数和分数,然后,举一些实际生活中共有相反意义的量,说明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需要引入负数,这样做强调了数学的严 密性,但对于学生来说,更多 地感到了数学的枯燥乏味为了既复习小学里学过的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所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以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问题3:前面带有“一”号的新数我们应怎样命名它呢?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呢?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怎样的量呢? 这些问题都必须要求学生理解.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这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看书自学,然后师生交流. 这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正

数学七年级上册有理数

【典型例题】 例1. 近似数3.020是由四舍五入得到的,它精确到 位,有 个有效数字。 分析:精确到哪一位,只要看近似数的末位是哪一位。有效数字的概念: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数起,到最后一位为止。 解:近似数3.020精确到千分位,有4个有效数字,分别是3,0,2,0。 分析:科学记数法形式为:a ?10n ,其中a 是带一位整数的数,可以是负数,n 是原数的整数位数减1 反思:如要把-8848.4写成科学记数法时,这里的a =-8.8484,n =4-1=3。 例3、已知有理数a ,b 在数轴上的对应点下右图所示,化简b a ++b = 。 分析:a ,b 都是字母,从数轴上可知:b>0,a<0, a > b 所以a +b<0,则 b a +=-(a +b ) b>0,则b =b 解:b a ++b =-(a +b )+b =-a 反思:作为一道字母题可用具体的数字代入检验,如根据数轴上a ,b 的特点,可设a =-2,b =1。 例4. 当2+x +1-y =0时,求x 2-xy = 。 分析: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方程中含有两个未知数,未知数是无法唯一确定的。但根据本题的特点:2+x ≥0,1-y ≥0,而两个非负数之和等于0,则只能是0+0=0。从而求出x ,y 的值. 解:∵2+x +1-y =0 ∴只能2+x =0,1-y =0 ∴x +2=0,y -1=0 ∴x =-2,y =1 ∴x 2-xy =(-2)2-(-2)×(1)=4+2=6。 反思:非负数的形式有 a ≥0,还有a 2≥0,如:1-x +(y +2)2=0,求x +y 。 例5. 若x =-2是方程5x -a =3x +8的解,则a 2-a 1 = 。 分析:x =-2是方程的解,即满足:把x =-2代入方程中,等式仍是成立的。从而得到关于a 的一元一次方程,求出a 的值。 解:把x =-2代入方程,得 5×(-2)-a =3×(-2)+8, a =-12 ∴a 2-a 1=(-12)2+121=144121 。 例6. P 为线段AB 上一点,且AP =52 AB ,M 是AB 的中点,若PM =2cm ,则AB = 。 分析:这类几何题没有图形的,首先画出图形,结合图形,把已知量与未知量表示到图上分析。如图所示。 解:由图上可知,PM =AM -AP =21AB -52AB =101 AB =2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教学设计

第一章有理数 1.1正数和负数 教学目标: 1、了解正数与负数是从实际需要中产生的。 2、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明确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重点:正、负数的概念 重点:负数的概念、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问题1:为了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产生了1,2,3,4……这些数,我们把它们叫做什么数? 学生:自然数 问题2:为了表示“没有”,我们又引入了一个什么数? 学生:0(0也是自然数) 问题3:当测量和计算的结果不是整数时,又引进了什么数? 学生:分数(小数) 问题4:某市某一天的最高温度是零上5℃,最低温度是零下5℃,要表示这两个温度,都记作5℃,我们就不能把它们区别清楚,那么应该要怎么表示呢? 要清楚的表示这两个量,我们以前的数就不够用了。为了表示这些量,我们需要引入一种新数,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正数和负数。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相反意义的量 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量:①气温有零上7℃和零下7℃;②汽车向东行驶2.5千米和向西行驶1.5千米;③收入200元和支出100元;④高于海平面8844m和低于海平面150m。 学生讨论:上面例子出现的各对量,虽然内容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是什么? 教师归纳:都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零上和零下、向东和向西、收入和支出、高于和低于都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相反意义的量”应该包括两方面:一是意义相反;二是在具有相反意义的基础上要有量值。 2、正数和负数 教师:如何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呢?我们现在来解决问题4提出的问题。 结论:零下5℃用-5℃来表示,零上5℃用5℃来表示。

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有理数知识点及典型例题

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有理数》知识点及典型例题 知识框图

将考点与相应习题联系起来 考点一、关于“……说法正确的是……”的题型(只可能是选择题) 1、下列语句:① 带“-”号的数是负数;② 如果a 为正数,则-a 一定是负数;③ 不存在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的数;④ 00 C 表示没有温度,正确的有( )个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数轴是一条直线; B.表示-1的点,离原点1个单位长度; C.数轴上表示-3的点与表示- 1的点相距2个单位长度; D.距原点3个单位长度的点表示—3或3。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5表示的点到原点的距离是5; B. 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一定是正数; C. 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一定不是负数; D.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一定相等. 4、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比b 大 比a 大 、b 一样大 、b 的大小无法确定 5、若|a +b|=-(a +b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b ≤0 +b<0 +b=0 +b>0 6、下列说法:① 一个数的绝对值的相反数一定是负数;② 只有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③ 正数和零的绝对值都等于它本身;④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错误的个数是( ) 个 个 个 个 7、如果a 表示有理数,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a 与-(-a)互为相反数 B. +a 与-a 一定不相等 一定是负数 D. -(+a)与+(-a)一定相等 8、已知字母a 、b 表示有理数,如果a +b =0,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 、b 中一定有一个是负数 B.a 、b 都为0 C.a 与b 不可能相等 D.a 与b 的绝对值相等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一定是负数 B. 只有两个数相等时,它们的绝对值才相等 C. 若|a|=|b|,则a 与b 互为相反数 D. 若一个数小于它的绝对值,则这个数为负数 10、给出下面说法:①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绝对值相等;② 一个数的绝对值等于它本身,这个数不是负数; ③ 若|m|>m ,则m<0;④ 若|a|>|b|,则a>b ,其中正确的有(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考点二、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相反数、数轴、绝对值、有理数的分类等概念的直接考题 1、某项科学研究,以45分钟为1个时间单位,并记每天上午10时为0,10时以前记为负,10时以后记为正,例如9:15记为-1,10:45记为1等等,以此类推,上午7:45应记为 2、在时钟上,把时针从钟面数字“12”按顺时针方向拨到“6”,计做拨了“+1 2 ”周,那么,把时针从“12”开始,拨了“1 4 ”周后,该时针所指的钟面数字是 3、若a 与b 互为相反数,则下列式子:①a+b=0;②a=-b ;③|a|=|-b|;④a=b ,其中一定成立的序号为 4、数轴上到数-1所表示的点的距离为5的点所表示的数是 5、绝对值最小的有理数是 ;绝对值最小的整数是 ;| -π|= _________ 6、写出所有不小于-4并且小于的整数:

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教案 全册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1正数和负数教学目的: (一)知识点目标: 1.了解正数和负数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3.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二)能力训练目标: 1.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符号化方法。 2.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与教师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地图册(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活动:由两组各派两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一名按老师的指令表演,另一名在黑板上速记,看哪一组记得最快、最好 内容:老师说出指令: 向前两步,向后两步; 向前一步,向后三步; 向前两步,向后一步; 向前四步,向后两步。 如果学生不能引入符号表示,教师可和一个小组合作,用符号表示出+2、-2、+1、- 3、+2、-1、+ 4、-2等。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这样的符号的地方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带有特殊符号、表示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正数和负数。 讲授新课: 1.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 2.章头图。问题见教材。让学生思考-3~3℃、净胜球数与排名顺序、±、-9的意义。 3、正数、负数的定义:我们把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在这些数的前面带有“一”时叫做负数。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十”(正号)表示正数。 举例说明:3、2、、3 1等是正数(也可加上“十”)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目录及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目录 第一章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 1.2 有理数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1.5 有理数的乘方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2.1 整式 2.2 整式的加减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3.1 从算式到方程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 ——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 ——去括号与去分母 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 4.1 几何图形 4.2 直线、射线、线段 4.3 角 4.4 课题学习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

第一章有理数 1.1 正数与负数 ①正数:大于0的数叫正数。(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 ②负数: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负数。与正数具有相反意义。 ③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是唯一的中性数。 注意:搞清相反意义的量:南北;东西;上下;左右;上升下降;高低;增长减少等 1.2 有理数 1、有理数(1)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2)分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 (3)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2、数轴(1)定义: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数轴; (2)数轴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3)原点: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 (4)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关系: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但数轴上的点,不都是表示有理数。 3、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例:2的相反数是-2;0的相反数是0) 4、绝对值:(1)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作|a|。从几何意义上讲, 数的绝对值是两点间的距离。 (2)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①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②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①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②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 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1.5 有理数的乘方 1、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在a的n次方中,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次幂都是0。 2、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法则: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