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现实融会贯通——运用现实参与法教学历史的尝试

历史与现实融会贯通——运用现实参与法教学历史的尝试
历史与现实融会贯通——运用现实参与法教学历史的尝试

历史与现实融会贯通——运用现实参与法教学历史的尝试“历史使人明智”,博古通今人所求之。但由于历史时代久远,教材又受局限,

加上教师一般采用传统的讲授方法,往往使得历史课堂略显单调、枯燥。中学阶段,喜欢历史,主动积极学习历史的人不多,一般都是要考试时抢记两天,应付一下。这样,知识掌握不牢,成绩不佳。当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条件的学校可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使学生在声、光、电、图的集合中学习历史知识,大大增加了历史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强化了学生的记忆,提高了教学效果。笔者多年从事中学历史教学,认为无论是采用传统讲授方法还是采用现代多媒体的教学,都要在历史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现实参与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运用现实参与法可以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拓展学生知识面,对提高学生中考、高考历史学科成绩很有必要所谓现实参与法是指在历史教学中,依据教材内容,教师紧紧联系当前国际国内相关和相近的重大事件,综合教材知识点,进行深入的分析比较,使历史教学既达到记忆、强化和复现历史知识的低层次目标,又逐步向服务现实、启示未来的高层次目标迈进。

“历史”虽然已成为过去,但毕竟与现实无法割裂开来,我们可以从现实中找到无数过去的“缩影”,又可以从现实中预示着未来的发展,正如李大钊先生说:“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当前国内外发生的各种重大事件,无一不是有其来龙去脉、历史渊源的,这就使我们运用现实参与法教学历史成为可能。再者,纵观多年来各地的中考、高考试题,无论是客观题、综合题,几乎都贯彻了历史与现实结合的原则,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时代感。前两年新的《高考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对高中历史教材作了不少删除,却将二战后世界史内容全部章节都列为高考内容,不仅说明这段历史的重要,还说明它与现实世界相距最近,并仍在对历史发展进程产生影响,是高考历史命题的重点,所以我们在教学这段历史时,要紧密联系现实事例,进行深入分析、综合,讲深讲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现实参与法可以激活课堂,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传统的历史教学通常采用以本为本,照书宣科的教学方法、忽略现实参与,历史教学以陈述和表达过去为使命,而学生觉得历史离现实太远,离自己太远,历史知识没有实际功用,对历史不感兴趣,不喜欢上历史课。我们不妨依据历史教材内容,在课堂上运用相关的国际国内现实事例,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分析比较,让历史贴近现实,贴近实际,则能使时代久远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活”起来。例如,我在讲授“鸦片战争”时,采用讨论问答式教学,我问他们:什么是毒品?你知道“国际禁毒日”吗?鸦片烟和一般香烟有何不同?(借机劝他们不吸烟)吸毒有什么危害?如何“珍爱生命,远离毒品”?让学生讨论、回答。

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今年在北京隆重举行,全国人民无比高兴和激动,八月八日开幕式晚会规模宏大,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灿烂的历史,想必绝大多数学生都留下难忘的印象,我们今后在讲我国历史特别讲古代四大发明

初中历史五步高效课堂教学法

附件1: 诸城市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成果申报表 单位(全称):诸城市舜王街道箭口初中学段:初中 2.参评主体属集体的填写“某校某教研组”等或前5名成员,参评主体属个人的须填写真实姓名。

张春丽初中历史五步高效课堂教学法 箭口初中张春丽胡勇 问题的提出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们应该明确认识到,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提升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从课堂教学的现状来看,有些课的教学目标层次太低,认为历史教学只是照本宣科,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不能联系实际,恰当地提出问题,不懂或者忽视怎样培养学生的能力,其结果是学生不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的现状呼唤高效课堂教学。如何构建历史高效课堂,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形成原因 一是传授式教学根深蒂固;学生只忙于死记硬背,实际上并不理解所学知识,更谈不上灵活地运用。 二是急功近利忙于应试。受中考的指挥棒影响,许多教师往往围着应对考试打转,没有把精力放在构建历史高效课堂上。 三是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不到位。高效课堂与传统课堂最大的区别是学生的表达能力是否得到充分训练。传统课堂往往在导学案上的内容,几乎全是参考书和教辅资料上的。学生不用读书,不用思考,就能把答案搬上去,这样就无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了。 四是忽视教学常规,教学有花样但没实效,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流于形式。以前进行合作探究时,学生马上围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表面看起来讨论十分热闹,实际上却说着一些无关紧要的话,有的学生并未参与讨论,自己干自己的,还有趁乱说闲话的,课堂效果更无从谈起了。 解决问题所采取措施: 我们所期待的高效历史课堂,指的是教师从教学设计到课堂讲课,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学生高度投入,要让学生深深感受知识的魅力,明确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内心充满着明理的喜悦、践行的冲动,从内心深处发出“我懂了”、“我能解释给你听”等呼声。 怎样去做才能使课堂高效呢?这是我们每位教师的永恒的追求。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对学生评价上求高效,做到精细准。课堂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肯定,也是对他们的一种鼓励。教师的评价不能只是随意的夸夸其谈,要精简、细致、准确。所谓精简,就是教师在评价时不拖泥带水,评价到关键点上即可。所谓细致,就是仔细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在细微处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这一点对后进生的转化尤为重要。所谓准确,就是要找准学生的闪光点,既让学生本人信服,又能得到其他同学的认可。 另外,课堂上还要注重生生、师生评价。我觉得我们应该在这一方面多下功夫,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展示,不论对错及时给予评价,同时也让学生去评价学生,这样的好处在于评价别人的学生能够认真倾听,只有这样才能说出别人的优缺点,不断提升自我。而且我们还要注重评价方式,不管是师生评价还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一、教学目标设计 本案例出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Ⅲ),本课的内容标准及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内容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老子、孔子的重要思想主张;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主张;董仲舒对儒学改造的主要表现。 理解:“道”和“仁”的含义;“天人感应”;董仲舒新儒学。 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和意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归纳: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的演变。 (2)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学习所得,了解各学派思想主张,并分析比较它们的差异;通过儒学地位的变化,分析政治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文化史上这一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形成尊崇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本课的重点是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以及儒学在汉代的发展。中国思想的源头起自先秦时期,尤其是春秋战国之时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后世的各种思想潮流大都能从诸子百家那里找到最初的萌芽。当时的“百家争鸣”也对思想的创新与活跃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正是这种局面导致了中国思想史黄金时代的形成。所以,对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别是儒、道、法、墨等主要几派的思想以及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等思想家要有了解,对于西汉以后儒学的发展要有所知晓。 本课的难点是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和新儒学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最活跃、最辉煌的时期之一。百家争鸣对中国思想文化、民族性格的影响巨大而深远,教师要引导学生给予分析和认识。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局面到汉代已不复存在,儒家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一枝独秀,逐渐成为主导思想,特别是汉武帝时,由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朝廷采纳,此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三、教学内容分析本课讲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老子和孔子的思想、百家争鸣、董仲舒新儒学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较为全面地叙写了春秋战国至西汉武帝时儒学兴起,发展,“坑儒”,独尊的经历。 1老子和孔子的思想 教材从两个方面介绍了老子的思想。老子把“道”当作万事万物的本体,它是超时空的存在,是永远不可感知的精神实体。老子思想中的精华是它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这就是他认为世间万物都包含着对立面的统一,对立双方互相依存又互相转化。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周朝政治紊乱,礼乐崩坏,他消极悲观,提出了一个回复到“小国寡民的远古时代的主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显然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 作为哲学思想的“仁”,内容非常宽泛。孔子毕生从事教育事业,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首开私人讲学之风,被尊为“万世师表”。他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被奉为圭臬,指导了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教育,而且在今天看来,多与现代教育理念相合,闪烁着科学的光芒。

基于历史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策略

基于历史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策略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高中历史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尝 试采用生活化教学方法,生活化教学方法有助于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提高, 促进学生历史观、时空观等的养成,全面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水平。引导学生学习 生活,在课堂上体验生活,全面深化课堂教学。 关键词:历史核心素养;生活化教学;高中历史 在生活化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满 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使学生在感受历史内涵与 精神,提高学生历史素质。 一、高中历史教学应用生活化教学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 采用生活化教学法时教师要坚持科学性原则,只有坚持科学性原则才能够有效发挥出生活化教学的作用,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提高。所谓坚持科学性原则,就是要尊重历史的真 实性,确保教学内容的严谨,同时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时空 观与历史观。例如,学习 2.开放性原则 由于学生历史水平存在一定差异,这加大教师教学难度。在生活化教学实施时,要兼顾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要尽可能的促进历史课堂的开放,延伸历史知识,将历史知识 渗透与生活中,提高历史知识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3.启发性原则 运用生活化教学还要坚持启发性原则,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与历史知识结合在一起,通过真实的生活事件,加深学生对某一历史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更好地应用历史知识。例如,当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发达的古代农业知识时,可以首先使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古代农业活动 中使用的工具和图片,然后让学生谈论这些工具的用途。老师还可以要求学生简单介绍当前 农业活动中将使用的工具,让学生比较古代农业与现代农业之间的差异,并让学生总结古代 农业对现代农业的影响和启示。 二、基于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策略 1.教学目标生活化 高中历史教学中,为了实现生活化教学,首先就要实现教学目标的生活化。教学目标即教师围绕三维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实现生活化教学。高中历史教学不要仅仅以提高学生历史知识水平为目标,而是要重点提高学生的历史意 识与历史价值观。实现学生历史知识学习与历史意识、历史价值观等多方面能力的提高。例如,学习“辛亥革命”时,教师在围绕提高学生历史知识核心素养时,学习“三民主义”的影响 与“辛亥革命”的经过时,也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历史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加强对学 生的爱国教育。也就是说,只有将教学目生活化,才能真正实现历史教学的价值,使学生在 历史学习中获得成长。 2.教学知识生活化 教学知识生活化就是将历史知识点反应在生活之中,实现学生与知识点的近距离接触,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生历史意识,帮助学生建立历史时空观,有利于提高学生历 史核心素养。例如,当指导学生学习古希腊民主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展示从 古奥林匹亚和赫拉神庙收集的放火仪式的图片,然后让学生们讨论这张图片的样子。经过讨论,老师们可以展示奥运会开幕式的照片,以便学生对亚电殿和希腊有更深入的了解。接着,教师向学生展示雅典代表性的建筑帕特农神殿和智慧女神雅典娜,引导学生讨论其产生的社 会背景,在学生讨论有关雅典娜的神话时,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历 史解释的核心素养能力。 3.教学情境生活化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利用历史有趣的历史故事,结合现实生活,为学生营造鲜活生动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提高历史学习兴趣,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学生历史

运用比较法

运用比较法,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南充九中莫尚盛比较法是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喜欢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时,将各种类型的知识进行对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事物的共同属性和个别特征。由于比较法应用简便,适用范围广,并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较强的逻辑性,不但教师乐于运用,而且学生也容易接受。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若能恰当地运用比较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地理知识,而且能够使他们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从而更加系统地理解知识。 一、比地理教学中比较法的作用 1.比较法有利于巩固知识 学生在学习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过程中,把已有的地理知识和学习的内容进行比较,就可以获得清晰的地理概念,掌握新学的地理知识,同时对旧知识也起了温故和加深的效果。 2.比较法利于学生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 地理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地理事物的位置,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揭示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知道为什么会形成。比较法能完成这个任务,如将地中海气候和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比较,便可使学生明白两者都处在亚热带,但因海陆位置不同,前者由于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冬夏交替控制,造成冬雨型特征;而后者由于海陆差异的因素,造成夏雨型的特征。如此一比较,学生就会知道地中海式气候分布在亚热带大陆西岸,而后者分布在同纬度大陆东岸,二者内在联系和特点清晰明了。 3.比较法有利于使教材形成系统,便于巩固记忆 地理教材中不少内容是相对应的,或者是矛盾的对立,但又存在相互对立的联系,通过比较后理解记住了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也自然而然地记住了,通过运用比较法使矛盾对立的知识点形成系统化。如我国的冬季风和夏季风就可以从活动时间、性质、活动方式、造成后果等方面进行比较,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记住各自的特点,又形成了季风知识的系统。 4.比较法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 在比较法运用的过程中,学生要进行独立思考、分析异同、究其因果等,大脑思维活动和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拓展了学生的地理思维空间,同时还锻炼了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不但提高了教学效率,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地理教学中运用比较法的主要类型

凯洛夫五步教学法的历史背景

五步教学法的历史背景 一堂课究竟应该怎么上?相信这是很多初登讲台的教师都会碰到的类似问题。30年前,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确定:找?凯洛夫?去! ?五步教学法?影响了中国教育的半个多世纪。 这位苏联著名教育家提出的?五步教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教师,因而成为我国教育界倍加推崇的通用模式。 何谓?五步教学法??按教科书定义,即控制课堂教学的五个主要步骤: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臵作业。 相信这五个步骤对于?60后?、?70后?、乃至?80后?一定不会太过于陌生。?从小,我们就是在这样的课堂上成长起来的?。 ?为什么会有‘五步教学法’??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解释说,这种教学模式是在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和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 夸美纽斯首先提出班级授课制,把一对一的个别化教学变为一个教师同时对几十个学生进行施教的群体教学。赫尔巴特将课堂教学划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都是强调了教师的‘讲’。此后,凯洛夫将其形成为一套完整的体系,教师的‘讲’得到进步的发扬。

毫无疑问,这种模式对中国后世教育教学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加上中国自古就有尊师重教、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推崇学习的传统,因而?凯洛夫?旋风之劲可想而知。 ?不可否认,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模式让教师领悟和掌握了课堂讲授教学的步骤、门道和技巧,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因此得到了提升。?余文森说。 但缺陷和弊端也显而易见。在?五步教学法?中,我们明显看到,其过分注重和强调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作为学习知识的主体,?学生?在这里几乎是看不到的。缺乏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伴随而来的是千篇一律的?教师课堂?。以语文教学为例,在?五步教学法?的指导下,语文课无非是作者生平、背景介绍、记忆生字词、段落分析与归纳段意、中心思想、写作特色。?再好的文章,让语文老师一讲,马上就被肢解成一堆的知识,哪里有语文之美!?现实是,这样的课堂在中国不在少数。 ?五步教学法?还适合教学的要求吗?从怀疑走向行动,一些学校和教师正尝试着改革。我国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就进行了大规模的课程改革。事实是,固有的课堂模式正在不断被打破。创新,一直是教育发展不竭的动力和永恒的主题。尤其是最近10年,伴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教育这座花园里,正盛开出各色模式的花朵,它们百

新课改下中学历史生活化教学分析

新课改下中学历史生活化教学分析 摘要:历史是基础教育当中的重要组成科目,在这一科目中的内容比较丰富,其中涵盖着人类政治以及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学习历史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有着重要促进作用。本文主要就当前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学历史生活化教学问题进行探究,希望通过此次努力对实际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新课改;中学;历史生活;化教学 引言 在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不断深化背景下,对中学的历史教学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这一次的改革过程中,最为强调的就是教育要回归生活这一理念,对教学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有了很大的重视,这也是在这一课程改革中的一个基本理念之一。 1.中学历史生活化基本概述 1.1历史生活化基本概念。在我国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历史生活化教学已经被诸多学校得到了重视,关于中学历史生活化的基本涵义一些学者从个人的理解角度进行了阐述,有的学者认为,历史生活化就是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通过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历史素材或

者是一些生活化的材料,对历史的解读起到促进作用,通过不同的视角来看待历史,从而让学生能够在现实和历史之间进行提供探究和体验的平台,对学生的历史意识进行提高[1]。还有学者认为历史生活化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当中通过多样化教学方法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最大程度的将历史知识和社会生活以及学生的生活得到有机结合,将历史知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得以拉近,从而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通过历史的眼光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 1.2中学历史生活化教学重要性分析。对中学历史实施生活化的教学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将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得到提高,历史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能够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自身的发展,在历史教学方法上的生活化能够实现讨论以及辩论和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在历史教学手段生生活化能够实现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从而多样化的应用教学手段,这些都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及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另外,中学历史生活化教学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转变,从而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效率,生活化历史教学提倡多样化的贴近学生的学习方式,这样能够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加强对历史知识的感知以及理解,将学习效率得以提高。同时也有利于对学生的正确情感以及态度和价值观等进行培养,从而提高人文素养[2]。生活化历史教学的最大

历史教学案例分析

《明朝君权的加强》是七年级下册第15课的内容,明朝时期是我国封建时期逐渐走向衰落的时期,而明朝君权的加强是明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这一课在明清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对学生的分析 初一学生年龄较小,生理心理处于青春期的初期,还没有完全摆脱儿童时期的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另外他们的理性思维还没有完全具备,学习和理解一些事物应从直观形象入手,这样他们才能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内容,从他们已有知识积累或生活实际入手,使他们能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充分调动他们自身的积极性。 三、对教学方法的分析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从课本提供的材料中,有针对性的提出有效的信息,采用合作交流,小组讨论,活动与探究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明朝君权的加强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多角度的分析专制主义中央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在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用正确的方法来评价历史事件。 四、对教学目标的分析 1、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比较全面的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 2、通过联系以往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的措施与明朝的相关措施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的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即任何事物都两面性,不能片面的分析)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3、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名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八股取士

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理念研究

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理念研究 摘要:历史是中学学科中重要的一部分,在高中素质应试教育过程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目前很多学生对于历史都是因为应试教育的原因死记硬背,导致历史教学公式化、呆板化,并没有让高中生明白为什么学历史,了解历史的意义。在历史学科中,历史给人类带来的思想和教训都能够激发学生更好地珍惜现有的经济生活,明白历史对于人类文明的重要性,而不是当成考试的难题。要让学生爱上历史,学会理解历史,懂得历史学科在青少年成长中带来的价值。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更能够抛弃以往应试教学的模式化,更加能够与学生思想相结合,使他们产生兴趣,更加快速地了解历史,从而能够达到学习历史的目的。 关键词:历史教学;生活化 教育的教学目的就是能够让学生更好在课堂上吸收教学知识,让历史生活化的出现在课堂更能够打破枯燥乏味的学习。所以,教育历史的方式和教师的观念也要发生变化。突破老旧的教学方式,让书本走向生活,不同于背书性质和教师在黑板上书写的形式。从学生兴趣出发,打造历史知识与学生心理和现代化科技结合的手段。 1教育方式的变化 应试教育的方式是教师在黑板上书写,与教案相结合,这种学生不容易吸收。要利用现代化方式,运用电脑网络技术,将历史知识和科技相互结合。比如直观地通过影片进行表现,让学生从视觉效果上明白历史中发生的特殊意义的事情,清楚知道地球上有过这样的事情。并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学习这一段历史。将教学的模式转换,不再是死板的教室模式,注重相互互动。将历史知识更加多样性地教导给学生,创造不一样的有历史思想性的活动,让孩子们扮演角色,明白历史的进展过程,从感性上变成理性认识[1]。让孩子们在游戏的时候掌握住历史知识。多与现实生活结合,进行历史知识了解活动。书本走向生活,让学生发挥实践能力,理解历史知识,生活中都有历史的痕迹,让学生知道历史就在身边。 2知识教学内容进行改变 高中历史生活化是要将书本上理论的知识和学生生活环境结合。让历史知识具体化,从生活中就能够学习到历史知识。找寻符合课本上面知识的历史痕迹,

历史教学中讲授法的运用和优化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案例 ——讲授法的运用 课程标准根据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在“内容标准”中提出了三个层次的要求。第一层次为识记层次,这是在初中历史课程学习中最基本的要求,要求学生能正确定出或说出这类历史内容的基本史实。这类历史内容,约占全部内容的70%左右。《标准》在陈述中使用了“列举”“知道”“了解”“说出”“讲述”“简述”“复述”等行为动词,其中“讲述”“简述”“复述”的内容直接与讲授法有关联,这类要求在每一单元中均有出现。讲授法一直是历史课堂上最主要的教学方法。在本课教学中,我充分运用了讲授法,并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教学设计】 一开始我先简单补充了教材上没有提到的有关西汉末年和东汉的内容。 [师]西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公元8年,外戚王莽乘机夺权,实施改革,却使社会更加混乱,最终导致农民起义。公元25年,刘秀称帝,史称东汉。他在位期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光武中兴”。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专权,政治黑暗。公元184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东汉政府名存实亡,军阀割据。 [屏显]“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师]从图上大家可以得知,东汉末年整个国家处于何种局面?

[生]略 [师]假如你生活在东汉末年,你的愿望是什么呢? [生]略 [师]东汉末年,割据势力扩张,彼此征战,使得黄河流域的人民饱受战争之苦,社会生产力也遭受到严重的破坏。人民群众渴望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重新过上安定的生活。 历史是由无数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所组成,内容纷繁复杂,包罗万象,而他们之间又彼此关联,相互制约,从而形成历史发展的系统线索,体现着历史发展的规律。一件史实是前面某件或某几件之果,而又成为以后某件或某几件史实之因,所以历史课的讲授要把握好知识结构,提纲挈领,突出重点。侧重讲授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侧重讲授教材知识内在的紧密联系和线索系统。《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学习“江南地区的开发”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所以说“三国鼎立”揭开了中国大分裂和民族融合的序幕,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封建社会民族大融合的时期。但是教材第三单元讲的是秦汉时期的历史,而且只讲到西汉的内容,所以要学生一下子从西汉跳到东汉末年,了解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内容,学生很难接受。在这种情况下,我补充讲述了西汉末年王莽篡权、东汉建立以及东汉外戚宦官专权的内容,以便于学生更好的了解东汉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为(“自主共研式”五步教学法):创设情境,巧妙导入——自读 课文,建构知识——质疑问难,合作共享——拓展探究,深化主题——反馈总结,评价提高。 1、创设情境,巧妙导入 本环节主要是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设置情境,渲染气氛,帮助学生尽快走进相关历史阶段。这种情境的 设置或通过总结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自然地联系本节课的内容;或利用相关的文化背景,制作相应的课 件;或通过设置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吸引学生“好奇”地进入课文;或通过出示材料,联系实际, 利用联系法链结本课将要学习的内容。也就是说,将文本信息形象化、情境化、经验化,巧妙地将问题 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引起学生的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并萌生问题和想法。 本环节应注意的问题是:①所创设的情境必须与本节课的内容密切相关,不能强拉硬扯,牵强附会。②情境不宜太长,能起到潜移默化最好,切忌拖泥带水,费时太多,喧宾夺主。 2、自读课文,建构知识 这是一个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关键环节,关注的是学生的学法。此环节主要是引导学 生自主学习课文内容,了解相关知识。此时应指导学生读的方法:首先浏览大小标题,知道本课主要内容。其次,让学生自由阅读教材及相关资料,把感悟出的问题和想法叠加、碰撞、搅拌,然后过滤,加 工成自己的观点和意向。为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教师要在教材资料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必要的 文字与图片等各种补充资料,让学生从中捕捉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并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必要的时间与空间。同时,结合文中插图或补充内容有重点地边读边勾画出相关内容(历史时间、人物、 地点等,可用不同的符号标出)。再次,根据勾画的内容要点尝试编列知识提纲(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习 惯或用图表式,或用表格式,或用图示法等等)。最后,根据自己读书的结果,找出自己的质疑点。 本环节应注意的问题是:①学生自读时,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读书不能“走马观花”,,粗读和 细读相结合,能充分理解课本插图、图表及补充史料的作用。勾画知识点内容应抓住关键词句,切忌对 课文基本内容全圈全画②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要有针对性,且最好一次性交代完毕,切忌随意打断学生读书的思路。③对学生所列提纲不要强求一律,不要求全责备。④对于起始年级的授课,教师可以列出其

历史教学案例及反思

历史教学案例及反思 第三节课,九﹙1﹚班,一堂历史专题复习课《俄国﹙苏联﹚的变革史》。在学习了俄国﹙苏联﹚历史上的改革之后,在归纳改革的过程时我的思路本来是这样设计的: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后→社会制度改变→十月革命后→社会制度改变→列宁政策→→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后→﹙社会制度改变﹚→苏联解体 在我引导学生归纳到十月革命后改变了社会制度后,在这时,一学生举手要求发言,说“老师,我认为:社会制度改变应该与斯大林模式形成是同时的,而不是在十月革命之后”。可能是他的发言激发了另一位同学的勇气,另一位也站起来说:“通过做题我发现,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后一般说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而不是社会制度发生变化,老师,社会制度和社会性质有什么区别?”。 面对两位同学的大胆提问,我改变了以往直接作答的方式,对他们说:“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想我们只要学习一定能弄清所有的问题”。现在我提议分小组学习,你们俩(我真诚地微笑着对刚才两位提出问题的学生)如果愿意就一人带一小组,第一小组主要整理哪些改革或革命改变了社会性质?第二小组结合中国建国历史与苏联建国历史对比主要整理社会性质与社会制度的改变有何异同。各小组形成书面材料并交流汇报,老师作必要的补充或更正,最终我们师生形成的共同思路是: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后→社会性质改变→十月革命后→社会性质改变→列宁政策→→斯大林模式后→社会制度改变→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后→﹙社会制度改变﹚→苏联解体 通过这堂课我从学生脸上洋溢的笑容中发现,学生获得了满足感和作为学习主人自主获取知识的成就感。从此以后,我发现很多同学上课积极性也高起来了。“老师,我认为”这句话,勾起我对历史教学的深刻反思。 一:教师备课时,往往更多的考虑的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且力求尽善尽美,而恰恰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人,忽视考虑学生在学习本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和为解决这

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115384036.html, 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作者:陈雪莲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06期 摘要:新课标指出,初中历史教学必须要大力弘扬时代精神。时代精神的核心在于改革 创新,它体现出人们的精神风貌与价值追求。在素质教育与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整合时代精神成为每个历史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基于此,本文探讨了时代精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意义,并提出有关策略,为初中历史教学中时代精神的整合提供参考。 关键词:时代精神;历史教学;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正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学习历史不单单是要我们了解人类的发展史,更是要从历史中汲取经验,与现实相结合,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来不断推动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从某种意义来看,人类的历史也是一部创新史,无论是时代的变更还是生活方式的改变,都离不开“创新”二字。而创新作为时代精神的核心,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因此,将时代精神整合于初中历史教学中意义重大。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整合“时代精神”的意义 (一)时代精神教育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改革创新对一个国家的发展与壮大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纵观人类历史,从旧石器时代进入到新石器时代再进入到铁器时代,从蒸汽时代来到电气时代再来到信息时代,这都离不开改革与创新,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改革创新[1]。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时代精神的理解,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推动社会的发展。 (二)时代精神教育是初中历史课程的要求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应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个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由此可见,初中历史课程肩负着弘扬时代精神的重要使命[2]。对初中生而言,加强时代精神的教育、培养改革创新的意识,不仅需要学生充分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还要对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做到理解与尊重,从而汲取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有利于形成开放意识,展现现代中国公民的精神与风貌。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时代精神”的整合策略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整合“时代精神”,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在教学立意、教学内容、教学情境中实现“时代精神”教育。

五步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历史 “五步式教学法”在中学课堂中的运用 湘潭市市十八中毛兰 摘要:为了激发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不断学习,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学习能力,高中历史课堂可以尝试“五步式教学法”。其具体实施步骤包括设疑激趣、感知素材、讨论解疑、归纳整理和巩固开拓。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五步式教学法;历史 在历史教学中,对于学习基础比较差的学生,仅仅靠教师将课本知识机械地灌输给学生这种传统方式,已经不足以激发学生的上课时的激情和兴趣。为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五步式教学法”,通过这样的科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五步式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1.设疑激趣 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用书,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教师可以全面掌握所授内容,并提出疑难问题。在历史教学中,要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具体学习目标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部分的重要的内容。课堂上要不断设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提问,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在概念教学中,故事导入法是最主要的一种。如在概率教学中,可以首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秦始皇,面对郡县制和分封制两种治理国家的方式,你

将怎么抉择和处理?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在利用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好奇心,及时给予学生一些相关的感知材料和趣味故事,引导学生在轻松的课堂学习环境中学到知识,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2.感知素材 我们感知的过程,就是信息输入的过程。研究表明,学生要获得知识,除了认真听课之外,有效的观察和实践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教师可以适当地提供全面的感知材料,比如图片、视频等等,而且要设法扩大和增强材料中间的对比度,扩大材料的差异性,让学生能从材料之中寻找到更多的不同点,优化感知效果,对于一些抽象的教学内容,更要采取直观的教学方式,加深学生的感知和理解。如讲解九品中正制的时候,想让同学们阅读教科书高一上册(10页,以多媒体形式给出)之后让同学们想象九品中正制的发展轨迹,然后让他们证实自己的猜想,最后得出结论。 3.讨论解疑 讨论解疑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它广泛应用于历史教学之中。讨论解疑可以采取以下步骤:首先,由学生提出质疑或者议题,然后让学生自由交谈,并指定学生发言,而学生发言的过程中,老师要不断启发、引导和鼓励,以达到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如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这节课时,关于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的理解,可以先让学生讨论,教师巡视,针对学生课堂上出现的理解的偏差,予以纠正,然后在黑板上给出正确的解释。 4.归纳整理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生活化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生活化 摘要〕21 世纪的历史教学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史实教授,而是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如何让学生在对于过去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史实的学习中,体验到情感的共鸣,做到一般规律的总结和历史能力的内化呢?我想,历史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则是这一切的源泉。只有贴近生活的历史才是真正能让学生接受和理解的历史,才是真正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历史,才是真正能得以传承的历史。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生活化 “历史之为历史,在于其留给人有血有肉的回忆和启迪”。近年来,随着新课 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课堂教学一改过去那种生硬、陈旧、传统的说教方式,代之以注重对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历史总是过去的,生动 的历史场景和活生生的历史人物与学生有着难以逾越的时空距离,使学生对历 史失去兴趣,很难产生共鸣,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了。要 克服这一点,拉近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使学生真正走进历史,这就要求历史 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必须将学生课堂学习课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即将日常生活中的知识和现象引入课堂教学,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加强书本 知识与学生生活世界的相互联系,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 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帮助学生 更深刻地理解历史、开拓思维,从而使新课程改革真正落到实处,这就是历史课 堂教学的生活化。 1 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事情的能力 这是历史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历史是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流动的历史”。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与掌握,注重知识体系的 完整,脱离现实生活和实际,只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学生主体 能动性的发挥和个体潜能的发展,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阻碍了学 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这种脱离生活的历史知识已经完全失去了它固有的精神智 慧与丰富的生命内涵,只能局限于僵化、枯燥、干瘪的教材内容,无法生动地揭 示历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也就无法给学生以“鉴古知今”的启迪。所以,在当代 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将教材上的历史知识点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 起来,以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授《中国近代现 代史》上册第五章第一课《新文化运动》时,我出示了一组关于2005 年9 月 28 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组织的全球范围的祭孔盛典的图片和一组关于1914 年袁世凯祭孔大典的图片,在两组图片的出示之后,我提出问题:“同样是祭孔,为什么一个受到国人甚至全球的肯定和推崇,而另一个却遭到国人的强烈反对,并在当时的思想文化界掀起巨大波澜———新文化运动?”不仅由此导入了新课,而且为后面如何正确对待民族文化以及对孔子精神的讨论埋下伏笔。对于在不 久前刚刚发生的全球祭孔,同学们明显地表现出很浓的兴趣,并且知道了孔子 不仅是中国的先哲,而且备受世界的推崇与尊敬,都不由地生出一种作为中国人 骄傲。这堂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孔子的精神在21 世纪有何现实意义?”因为有了前面导入的铺垫,同学们在思考这个问题时能把孔子精神 放在21 世纪和全球的背景之下,得出要发扬孔子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在全球 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恐怖主义,在中国坚持“一国两制”,和平解决台湾问 题等等。这样的一堂历史课,不再是仅仅停留在对于过去90 年的事情的再现上,而且加上了现实生活中学生们都非常感兴趣的新鲜元素,不仅落实了教材上的

历史教学案例

历史教学案例 关于新航路开辟的设问与思考 安爱茹 在高中历史的课堂上,只有老师的讲是远远不够的,这样会变成“满堂灌”。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开展教学活动”,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不能没有“问”这一环节。老师通过问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维;学生通过问来反映疑难杂症,得到释疑解答。但是,问什么,怎么问,如何对待答的结果,却需要老师仔细揣摩。一旦处理不好,不仅不能完成教学任务,还会令学生在问题的轰炸中失去信心,无效学习。 新航路的开辟是很生动的历史事件,它讲述的是人类通过这次地理大发现将世界从彼此隔绝到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同时也融入了人类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精神。可是课标要求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充分理解新航路开辟的意义,这就使这堂课的教学不能走马观花,而是要对课文进行深入分析,而分析课文恰恰容易使教学变得枯燥乏味。 课文介绍了新航路的开辟原因、条件;葡萄牙和西班牙得殖民扩张及对欧洲的、对世界的影响。原因:14—15世纪欧洲社会的商品经济逐渐发展,欧洲人渴望得到更多的贵重金属和来自东方的贵重商品。在欧洲广泛流传的《马可.波罗行纪》将东方描述成“黄金遍地,香料盈野”。欧洲人相信这种说法,因为亚洲一直是欧洲许多贵重商品的主要来源地。 欧洲对东方的贸易一直是转口贸易。经过印度商人、阿拉伯商人和意大利商人倒手,香料的价格一般要提高8,10倍以上。高额利润令大西洋沿岸的西欧商人垂涎不已。西欧的贵族和商人渴望另辟一条抵达东方的商路,发财致富。当时欧洲各国君主依仗武力,强化王权,积极扩张。西班牙和葡萄牙首先把扩张的目光投向欧

洲大陆之外的地区。基督教会为了传教,不惜使用武力进行“圣战”。这也成为欧洲人向海外扩张的一个重要推动力。经过几个世纪的努力,欧洲人在造船和航海技术方面取得很大进步,具备了远洋航海的条件。 以往我的教学设置的问题通常是:(1)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社会根源、宗教原因、商业危机各是什么,(2)新航路开辟具备了哪些条件,(3)上述原因中,你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4)新航路开辟的大致经过,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有哪些,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思考回答。 上述问题设置固然可以完成课标要求,但发现学生阅读课文、分析课文提不起精神,觉得新航路开辟索然无味。是不是可以变换角度提问呢,尝试一下吧,于是五组学生分别变成了500年前的西欧商人、资本家,西班牙葡萄牙国王,基 1 督教徒,航海家,美洲、亚洲人民;老师变成穿越时空的记者兼播音员对学生进行采访。 采访的问题分成五组:第一组:(1)请问某某老板,最近生意如何,目前市场上哪里的商品可以卖到大价钱呢,哪些人阻挡了你的发财之路呢,要你现在提个愿望,你提什么呢,(2)你们欧洲人从哪本书中知道东方财富遍地呢,(3)资本家:你觉得这种狂热追求财富反映的是资本主义发展对什么的需求呢,然后老师以播音员的身份配合多媒体总结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及实质。第二组:葡萄牙国王:请问为什么资助迪亚士、达伽马远航呢,第三组:是什么信仰支承你对东方的狂热呢,第四组:哥伦布先生,我非常佩服你的冒险精神,恕我直言,冒死远航你可以得到什么好处,你认为你有足够的技术上的保障措施吗,能透露一二吗,然后老师以播音员身份用多媒体图片总结新航路开辟的政治、宗教原因,让学生了解当时航海、造船技术情况,理解航海家不只是单纯“冒险”,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迪亚士先生把你们的航海路线展示一下好吗,其他学生观察课本地

历史教学中怎样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历史教学中怎样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历史教学中怎样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历史教学中怎样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2012-11-12 历史论文 历史教学中怎样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历史教学中怎样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江苏泰兴●田玉华初中历史教学作为基础学科教育,历来被束之高阁,不受学校、家长、学生的重视。在一些学校,课程安排中所开设的历史课往往是走过场,平时一遇到主课课程紧张,历史课被随意地停课、占用的现象时有发生。更让历史老师无奈的是:在不少学生的心目中,历史课是可有可无的。为使历史教学走出困境,应密切历史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并非死记硬背一些无用的知识,而是通过历史更好地认知现实,通过现实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在历史与现实的互动中多视角、多层面、多形式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领略历史学习的魅力所在。那么,怎样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呢?一、结合时政,从现实角度审视历史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历史是现实的影子。结合时政,针对现实生活的热点,审视历史,由今溯古,以古鉴今,我们不难发现,学习历史有助于学生认识当今社会的主流问题、热点问题,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时代感。 1. 洞悉古今,感悟古人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社会主流之一,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仁”和“礼”的理念,就是要求人们要广泛地理解和体贴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爱互助,反对不义的掠夺战争,体现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庄子的“道法自然”,孟子的“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进山伐树,自然资源才能持续利用”等观点,体现的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孟子的“民为贵,君为轻”

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六种提问技巧

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六种提问技巧 肖秀灵 【内容摘要】本文提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六种提问技巧,即诱导式提问、疏导式提问、阶梯式提问、对比式提问、迂回式提问和材料式提问,同时例举大量实例说明如何运用此六种技巧。此文对广大需要加强提问技巧的历史教师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历史教学提问技巧 【正文】 一、问题的提出 在历史课堂中如何提问,提问是否有其技巧性?我们先看下面一个事例:某教师在讲完辛亥革命的内容以后问:同学们对辛亥革命的过程清楚不清楚?答:清楚。问:好,辛亥革命为什么能赶走皇帝?答:(一时语塞)。这个事例中,教师提问了两次,第一次只是一般性的询问,并没有起到实际效果,第二次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思维才真正调动起来。显然,在历史教学中关非随意提问就才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老师在历史教学中应讲究提问的技巧,以提高我们的历史教学质量。 二、六种提问技巧 笔者认为广大历史教师常用的有以下六种提问技巧。 (1)诱导式提问 ①从学生生活体验入手诱导提问。 例如,有位教师提问学生:原始初民驯养小动物的最初动机是什么?多数学生回答是为了获取食物,为了吃动物的肉,剥取动物的毛皮。这是没有教师暗示下的原有思路延伸的结果。接着教师诱导一位平时爱养小狗小猫和各种昆虫的学生,让他联想从小爱养小动物的生活体验谈谈想法,结果他提出了一种新看法:小动物多可爱好玩!初民们最早饲养小动物也可能是为了好玩,是为了与孩子们作伴,是为了增添生活乐趣。各种动物驯养多了,驯养时间长了,才成为家畜,才发展起畜牧业来。等到畜牧业发展起来之后,才谈得上经济价值。饲养动物,追求经济价值是后来的事,不是原始初民最早的动机。原始初民最早时还头脑简单,还不可能有先养后吃的长远打算,只可能凭着喜爱动物这种感性冲动来饲养动物。这样,就开拓了一条与众不同的新思路,开拓出了创造意境。 ②用形象语言创设新情境,诱导对问题的理解。 如“张三兴奋地提着一串刀币上街买肉,路遇李四提着一串铲币去买米,请问这是发生在什么时代、什么地区的事?”显然比起“战国时货币形式有几种?齐、赵等国货币形态如何?”的问法有趣得多。实践证明,初中生对此类提问很感兴趣,记忆也很深刻。 ③以富有趣味的知识性提问,诱导学生以愉悦的心情去积极思维。 例如:在《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这节课中,提出一个问题,“为庆祝新中国诞生,在开国大典鸣礼炮时,你们知道当时设置了多少门礼炮,齐鸣了多少响吗?”然后告诉学生:“是54门礼炮齐鸣了28响。设置54门礼炮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齐鸣28响是为了纪念中国***领导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那么,为什么要在如此隆重的时刻来纪念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怎样爆发的?为什么会爆发?它有什么重要意义?”这样的提问会使学生兴趣盎然,从而在主动、轻松的心态中进行学习。 ④教师善于抓住学生疑问的某些闪光点,诱导出新的疑难问题,启发学生思维。 例如:在教学《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一课时,有个学生提出:“北美资产阶级和北美人民为什么要反对英国人呢?”这不是疑难问题,但其中有一个闪光点。于是教师借题发挥,一步步引导学生,提出:北美资产阶级和北美人民反对的是所有英国人吗?(不是)那么他们反对的是谁呢?(英国资产阶级)这时的英国资产阶级是以什么面目出现在北美的呢?(以殖民者的面目出现)准确地说北美资产阶级和北美人民反对的是谁呢?(英国殖民者)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