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对中国传统戏曲与中国伦理道德关系的几点思考

最新对中国传统戏曲与中国伦理道德关系的几点思考
最新对中国传统戏曲与中国伦理道德关系的几点思考

对中国传统戏曲与中国伦理道德关系的几

点思考

对中国传统戏曲与中国伦理道德关系的几点思考

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它是由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各种表演艺术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历史悠久,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深深扎根于民间,深受各个朝代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欢迎。它通过演员扮演角色的形式直观地展现故事情节,能够给观众或观众的心理造成强烈心灵震撼和感情共鸣。中国戏曲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而不中断,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戏曲和中国传统道德来源于一个文化体系,只是他们在不同的领域表现其不同的作用罢了。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和中国的伦理道德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以下谈谈笔者的一些拙见。

一、中国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核心价值

我们越来越深刻地了解到一国的文化不仅是这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动这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之一,同时它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发展水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精神活动的成果和精髓,是人类最悠久最优秀的文化之一 [1]。中国戏曲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奇葩,以其特有的表现形式展现出其特有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越来越领悟到越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是最有可能走向世界的文化。而中国戏曲文化作为传播中国伦理道德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在戏曲剧本里面所反映的变革思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威武不屈等等思想和观念都是中华民族文

化的民族精粹。这也是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数千年而不败的原因所在、价值所在。从这种角度而言,正是中国传统伦理体现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最高精神,也构成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核心价值。

二、中国戏曲长久以来在普及传统伦理道德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千百年来中国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道德感作为维护社会秩序的精神支柱满足了中国人多方面的需求,但我们也认识到?教育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其普及程度是远远不够的,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广大群众因为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原因,他们大都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于是他们寻找到了一条接受历史与社会知识的捷径,那就是看戏 [3]。它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段和独有的审美特征高台劝化,教育民众,敦本淳俗,崇本扬善,深受历代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欢迎[4]。陈独秀曾这样评价过戏曲:戏园者,实普天下人之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人之大教师也。 [3]戏曲的教育功能尤胜于其他艺术,一是因为经常演出,面对的群众多而广。中国戏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按照不同地域人群喜闻乐见的习惯,结合当地的方言和语言,当地的民歌,把原来的唱腔加以改造,形成一个个地方声腔派别。二是因为戏曲演出加入音乐和舞蹈,从多感官刺激观众的情感神经,增加了戏曲的直观表现力和感染力,把剧中的悲、欢、离、恨通过唱和演的方式淋漓尽致地传达给观众,更加重了观众心灵的感染震撼力度。三是中国戏曲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寓教于乐,寓情于理,情景交融,时常触及到人们心中最敏感的神经,让人们随之而喜,随之而悲,实现了它的教化功能;通过集中、典型的故事反映现实,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的东西,使人们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心灵得到洗礼实现了它的美化功能;它还对社会生活提供审美判断的标准,在弘扬真善美的同时,也告诉人们什么是假的、丑的、恶的,实现了它的批判功能。四

是演出成本低,生活在封建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尽管他们上不起学,买不起书,但看得起戏。所以也才有了说不如讲,讲不如演的说法。比如我国劳动人民十分善良,历来同情弱者。他们对那些背信弃义、以怨报德的人切齿痛恨,而对惨遭遗弃和暗算的女性则格外同情。《秦香莲》这部戏曲虽然在现代社会被各种艺术形式以不同的方式演绎着,它至今仍能在广大观众中激起巨大的感情波澜。每当演出此剧,观众都要为秦香莲伤心落泪,而对陈世美则咬牙切齿,这一剧情深刻地触动了观众的道德情感。又比如当今社会对女扮男妆习以为常,甚至对一些人改变性别都不吃惊的年代,当人们看到黄梅戏戏曲《女驸马》中的冯素珍为救李郎冒着可能被皇帝杀头的危险,历经磨难,最后与李郎喜结连理的故事情节时,仍然为其追求爱情勇往直前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这对生活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的现代年轻人同样有着深深的启示。

三、在现代社会中正确地看待传统戏曲对现代道德教育的影响

不可否认,随着大众传媒和网络事业的发展,各种娱乐节目纷繁复杂,多如牛毛,中国社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来文化大量涌入国门,新的艺术品种和艺术表现形式不断产生,人们足不出户便可欣赏到人类文明的最新成果,但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仍有300多个剧种在演出,中国戏曲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昆曲1999年被联合国选为世界文化遗产,京剧也成为我国的国宝,不少外国人慕名前来,学中国的国粹,使中国的戏曲受到世人更广泛的瞩目和关注。但我们也看到戏曲在当今的发展出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1.在当今,中国戏曲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时期,甚至到了奄奄一息的地步,以前在戏曲之乡,不仅仅每个县有自己的剧团,就连乡村小镇上都有自己的半专业剧团,无论大小城市,甚至偏远乡村,你经常能够听到荡漾人心的戏剧锣鼓和

悠扬的戏剧唱腔,每一年各剧团必然要排出一到两场大戏,四乡八里的乡亲相互转告,人们如过节赶集般地涌向剧团,场场爆满,每每有许多人为手中能有一张自己心仪的戏票而欣喜不已,看完之后人们三五成群津津乐道地交谈着彼此对这场戏曲的感受,戏曲通过优美的乐曲,华丽的服饰背景,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深深感染着这一代人,起到了很好的伦理道德传播的媒介作用。而如今中国的传统戏剧已经凄楚飘零了,许多戏曲之乡的剧团纷纷倒闭,或处于半倒闭状态,有的被好一点的剧团合并,剧团的演员要么自谋出路改行做别的,要么有的年龄偏大一点的就早早地提前退休,连春节大过年期间,都没有演出过一场正规大戏,就连国家投巨资建设起来的戏校,招生都发生严重的困难,如此凄楚的传统戏剧景况,还有谁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来学戏呢,接受戏曲文化的熏陶的人群大大缩减了,现代的人越来越被外来的文化和现代的文化所充斥,对戏曲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少,戏曲在当今中国社会作为伦理道德的传播途径越来越受到限制,这不得不要引起当前政府和文化部门的深深思考,如何寻找一条适合戏曲发展的创新之路,让戏曲艺术再现往日的辉煌是当今政府必须解决的问题。

2.同时我们也看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党政部门已经为了恢复中国传统戏剧工作做了许多工作,比如拨款修建了许多重要的地方戏剧场,拨款研究和抢救传统戏剧老人的资料和物件,拨专款对传统戏剧进行理论研究和出版专著,拨款给传统戏剧的艺术家们,对传统戏剧进行了大量的抢救工作,许多地方政府对传统的戏曲给予了许多政策上的扶持,比如,安庆市政府在政策上就颁布了这样一条,让黄梅戏进校园的活动,从我们的下一代培养起对黄梅戏的兴趣,让黄梅戏在安庆继续传承下去,让黄梅戏之乡再度黄梅飘香。同时安庆市政府年年举办黄梅戏票友大赛,在非黄梅戏专业人才中,撒下了黄梅戏的种子,让这门传统戏曲赢得

更多人的喜爱和加入,在每一年的黄梅戏艺术节中,安庆市政府还聘请了许多在全国都相当有名气的主持人和艺术家加盟到黄梅戏艺术节的晚会中,面对全国观众播放,让黄梅戏这一地方戏曲跨越地域限制,走向全国。即便如此,我们仍然看到有些地方戏曲文化在传播和发展中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赢得更多有低级趣味的消费者的需求,在编排剧目的过程中掺杂了许多内容消极、思想低下的剧目。这些作品有的反映了人民生活中消极的一面,对人民起麻醉作用。甚至有的起腐蚀作用。而又有些剧种在编纂新的剧目时,编入了一些黄段子只为吸引更多的观众,获得眼前的一些有限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其社会效益的传播功能,产生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他们忽视了传播媒体前还有我们的下一代,对他们的身心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3.我们看到现在许多剧团在排戏的内容上,在培养新一代的戏剧继承人的过程中,仍然几乎是老剧目,老内容,在戏校新一代学习戏剧的学生对古代戏剧中的人物的情感,人物在戏剧中政治立场,情感立场大多都不甚了解,基本上都是老师怎么教,我就怎么学,没有什么创新意识;同时新一代学习戏剧的学生大多都是大班教学,戏校不管从教师资源和资金资源来讲,很难实现对有天赋的某个学生或某些学生实行一对一的重点教学,使这些学生的天赋被埋没,被浪费,有的这样的学生觉得不被重视就随大流,末了如王安石笔下所写的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更重要的是新一代学习戏剧的学生又没有老一代戏曲表演艺术家和从事戏曲表演的工作者幼时学戏那么勤奋,那么努力,从而造就了现在的戏曲传承人,一代不如一代,真正的行家里手越来越少,再也没法看到象梅兰芳大师每唱一出戏,就会造成全城空巷的局面了。如何培养新一代学习戏剧的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何培养戏曲艺术奇才,如何调动起这些学习戏曲学生的激情,这不仅是某

论中国传统戏曲的美学特征_吴小侠

2014年5月河北学刊May.,2014第34卷第3期Hebei Academic Journal Vol.34No.3 论中国传统戏曲的美学特征 吴小侠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西安710049) [摘要]形成于传统文化土壤中的中国戏曲,在持续千年的发展成熟过程中始终秉承着自己独特的精神风貌和美学追求。剧本创作重视神主形从,舞台表演讲究以技写情,观众欣赏贵在破除幻觉,在一定的心理距离之外感受戏曲的魅力,并且从中获得教益。 [关键词]传统戏曲;美学特征;以技写情 [作者简介]吴小侠(1965—),女,山东省莱州市人,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在读博士生、讲师,主要从事中国戏曲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J8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071(2014)03-0163-04[收稿日期]2014-03-10 扎根于深厚传统文化土壤中的中国戏曲,历经漫长的岁月历练和文化浸染,带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民族审美追求,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中国戏曲是写意艺术,从创作到演出再到观赏,无不给人带来独特的审美感受。 一、剧本创作的神主形从 王国维给中国戏曲下的定义是“以歌舞演故事”,“这里的‘故事’不只是有情节(事)性的要求,而且还有时间(故)性的限制。‘故事’就是‘故人之事’,而不是‘时事’”[1](P135)。从戏曲定型时的元杂剧开始,作家们便偏爱从历史及前代作品中取材,这除了蒙元统治者种种禁演令的限制外,取材于前代故事,作家们可以自由地发挥想象,挥洒自如地驾驭笔下的故事和人物,在平淡的生活中表现出波澜,在寻常的人物身上加入非凡的特质,更为重要的是,尽管故事取自前代或历史,但作者并不受史实或传说的限制,仅仅是借前代之故事抒己胸中之感慨。这样,出现在舞台上的故事才会使观众觉得既熟悉,又陌生,既源于生活,又比生活更凝炼、更集中、更好看。 生产决定消费,消费促进生产。从某种程度上说,大众的取舍决定着戏曲的盛衰。因而,历朝历代的剧作家在创作时自然都会考虑观众的需求和心理。著名剧作家、戏剧教育家熊佛西曾说,一个剧作家,“当他下笔前后,脑海中绝对不可忘掉观众,他们的智力,精神,环境及入剧场的目的。剧中何句何处可使观众哭?何景何情可使他们笑?全剧是否可以予观众一种高尚的娱乐,智能,欣赏后的娱乐,这些问题凡是写剧的人都应该慎重的斟酌”[2](P132)。一部中国戏曲史,就是一部传统文化大背景下剧作家们既表达主观愿望又兼顾观众接受心理的形象教科书。剧作家们一方面传达自己对故事的解读、对人物的理解,另一方面须充分考虑到观众的心理期待,以“一人不笑是我忧”(李渔)的态度从事创作,大多剧本都有“无巧不成书”的特点,“巧”的构成有时间因素、空间因素及心理因素;“巧”在故事细节中,在人物关系中;“巧”是故事外在的、浅表性的偶然,其背后却永远是经得起推敲的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发展逻辑的必然。 在《琵琶记》中,蔡伯喈这个“全忠全孝”的人糊里糊涂地入赘牛府,像得了健忘症一样对待家中父母妻子,多年来既不写一封家书问安,也不遣一个童仆回家看看;在《窦娥冤》中,一个弱女子临终前发的三桩誓愿竟然能够一一应验———血飞白练、六月飞雪、楚州亢旱三年;在《西厢记》中,一个地位卑微的小丫鬟能够说服高贵的夫人且成就一桩本已无望的姻缘;在《汉宫秋》中,身为一国之尊的皇帝保护不了一个爱妃,竟然让她含泪远嫁;在《牡丹亭》中,一个少女为情而死,死后的鬼魂能够遇到梦中人,且复生后又嫁给梦中人;在《秋胡戏妻》中,分别了十年的夫妻竟然互不相认,以至于演出了丈夫戏弄妻子的闹剧……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可能”,到了戏曲故事中却让人觉得不仅可能,而且可信。作者出于张扬思想、传达主题的需要,可以不必过多地推敲细节,此时,情节是“形”,而主题思想是“神”。在“形神兼备”的前提下,还要强调“神主形从”。蔡伯喈的苦闷和选择是为了表明封建时代知识分子思想与行动的脱离,对自己命运的无能为力;窦娥 361

关于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调研报告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遗存最丰富、最具民族品格的艺术形式之一,戏曲集中华文化之大成,在世界艺术之林独树一帜。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融表演、演唱、歌舞为一体,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元素的综合性舞台艺术,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在世界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是戏曲大国,一代又一代人从戏曲艺术中汲取营养,戏曲有过的辉煌让人难忘。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戏曲的不断繁荣和发展,丰富了民族文化的艺术宝库。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外来文化艺术的冲击,我国的戏曲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许多剧种正在逐步消失。一些地方剧种,尤其是小剧种、稀有剧种濒临消亡或已经消亡的现象,则更是引起广泛关注。当今时代,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使戏曲这颗璀璨的艺术明珠再次熠熠生辉? 一、当代中国戏曲发展现状及原因 (一)戏曲艺术票房急剧下降,戏曲剧团经营困难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之下,戏曲艺术产品不可避免的存在其商品属性,戏曲事业作为文化艺术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票房情况最直接地表现出戏曲事业发展的繁荣程度。但在这些年,戏曲演出出现萎缩、票房不景气,几十年前剧场观众趋之若鹜、场场爆满的场面早已不复存在,甚至出现过演出现场的在场观众还不及戏曲演职人员多的尴尬局面。这种形势在全国都普遍存在,随之带来的是戏曲演出剧团经济状况日益拮据。这不仅影响到演职人员的收入情况,挫伤了他们继续投身从事艺术精品的生产,而且制约了剧目的创新与编排。经济上的困境,使不少剧团面临倒闭。推动戏曲发展的载体受到打击,要想戏曲继续发展壮大,困难可想而知。 戏曲演出市场的不景气,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从根本上说,观众的审美要求与戏曲舞台现状的矛盾是票房下降的症结所在。 1、戏曲剧目娱乐化功能日益削弱,雅俗文野产生冲突 从中国戏曲发展历史看,古代的歌舞、说唱艺术和滑稽表演是戏曲的直接源流,古人对戏剧的解释为:“戏者,戏也。”前一个“戏”是指戏剧,后者的“戏”则指游戏、娱乐。他们把戏剧看作一种游戏而存在。在农,村地区,大多是把戏曲演出与节日娱乐统一起来,人们观赏戏曲,往往是抱着休闲娱乐的心态去找乐子。一直以来,戏曲都是包容俚俗、浅显易懂、讲求娱乐性,照顾大多数观众审美需求,不放弃文化水平较低观众的欣赏要求,使之看

中国传统戏曲

中国传统戏曲 篇一:中国传统戏曲经典剧目 中国传统戏曲经典剧目 (一)、宋元南戏剧目 1、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张协状元》 《张协状元》是一出婚变悲剧。写书生张协在考中状元后,不认结发之妻。后其妻被一高官收为义女又被许与张协,其妻对张羞辱一番后,夫妻和好。这出戏反映出当时“富易交,贵易妻”的社会现实。 2、元南戏的辉煌之作──“四大戏文” 指元代四出有名的南戏作品,分别为《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 《荆钗记》:写王十朋与钱玉莲以荆钗为凭订下终身。王考中状元,因不肯娶丞相之女而被贬。垂涎玉莲已久的孙当权以假休书骗玉莲十朋已负心,玉莲愤而投江,幸遇救。后十朋与玉莲相见夫妻团圆。 《白兔记》:写刘知远与妻李三娘不容于兄嫂,刘去投军。三娘在家中饱受虐待,并在磨房产下一子,托人送交刘知远。十年后,其子外出打猎遇母,全家团圆。 《拜月亭记》:写蒋世隆与王瑞兰在战乱中相并订下终身之约,却遭王父反对,将二人拆散。瑞兰不忘旧情,夜间拜月诉说心事。后

蒋考中状元,被王家招赘,夫妻团圆。 《杀狗记》:写孙华孙容兄弟不睦,孙华之妻杨氏杀一狗伪装成人形放于自家门外,孙华被其友以杀人罪告官。孙荣替兄抵罪。杨氏于公堂上说明原委,兄弟和好。这是一出家庭伦理戏。 3、南戏的压卷之作棗《琵琶记》 《琵琶记》,明初高明(则诚)所做,取材于宋南戏《赵贞女》,但变一出婚变悲剧为一出歌颂男子忠孝和女子贞烈的教化观世戏。写蔡伯喈进京赶考,高中后被迫入赘牛丞相府。家乡遭灾饿死了他的父母,其妻赵五娘卖发葬公婆,身背琵琶上京寻夫。幸而牛小姐识大体,一夫二妻团圆。 (元杂剧剧目) 4、关汉卿与《窦娥冤》 《窦娥冤》是一出悲剧,王国维称之为“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为关汉卿的代表作。写窦娥年轻守寡,与婆婆蔡氏相依为命。波皮张驴儿欲用毒害死蔡氏以霸占窦娥,却误将其父毒死。官府听信张之诬告将窦娥处斩。临刑时,六月飞雪以示其冤。 5、王实甫与《西厢记》 《西厢记》是一出爱情喜剧。写书生张君瑞与相府小姐崔莺莺一见钟情,其母老夫人却以张没有功名而百般阻挠。但二人在红娘的帮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此剧文辞优美,有“花间美人”之称。 6、白朴与《墙头马上》 《墙头马上》是一出爱情喜剧。写裴少俊与李千金因相互爱恋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阅读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阅读答 案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阅读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 ①中国戏曲在世界剧坛上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民 族特色和独特的美学特征。 ②首先,中国戏曲强调神神似、强调写意。戏曲舞 台上所表现的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形态是不同的,它是对 现实生活的提炼和加工,是变其形而传其神、写其意。 戏曲一般不用布景,舞台上代表什么空间,可以通过演 员的表演随意而定,自由变化。舞台上此刻可以是书房,但剧中人一转身,舞台就可以变为花园,甚至可以变成 千里之遥的另一地点。由此可见,戏曲舞台的空间是通 过演员的表演写意性地虚拟出来的。这样,戏曲就可以 自由灵活而又连贯流畅地表现无限广阔、瞬息万变的空间,也就可以十分自由地表现极其丰富复杂的生活事件。而西方戏曲强调摹仿,造成了西方戏剧的写实观念,主 张运用布景按照生活的样子确定空间,亦即舞台上所表 现的生活和现实生活形态是相同的或相似的。 ③中国戏曲的情节有时也是写意性的,如二将相斗 几个回合,便可表示千军万马的一次复杂的战斗,甚至 只要吹奏一个曲牌一场宴会便已结束。

④在表演方面,戏曲中有许多虚拟的动作。如《打渔杀家》中肖恩父女划船,舞台上只有桨而没有船,但却给人以划船的真实感觉。难怪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1935年在莫斯科看了梅兰芳表演此剧赞不绝口呢! ⑤还有,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戏剧形式, 中国戏曲包含着诗、音乐、舞蹈、雕塑、美术、建筑等 各种艺术因素,也包含着诗、词、曲、赋、散文、小说 等各种文学成分,这些因素在音乐节奏的指挥下构成一 个有机的整体。 ⑥再有,中国戏曲具有很高的传统技艺性。演员的 念诵、吐字、行腔、哭、笑、身段、动作,都有高度的 技巧,处处讲究形式美。可以说,中国戏曲是我国传统 文化艺术的瑰宝和典型代表。 (选自《中国戏曲文学史》,齐鲁书社。有改动) 问题设计: 1、阅读全文,说说中国戏曲“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美学特征”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①; ②; ③。 2、简析“戏曲一般不用布景,舞台上代表什么空间,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随意而定,自由变化。”一句中

中国传统文化戏曲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戏曲资料 中国戏曲是在民间艺术的土壤里发芽生根的。歌舞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因素,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据《书经·舜典》记载,我们的祖先在庆贺打猎收获时,会披着各种兽皮在用石器相互击打出的节奏中跳着、唱着,欢庆胜利的成果。到了春秋时代,歌舞成了欢庆丰收、庆贺战争胜利、祭祀神灵、驱魔禳疫等民俗活动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戏曲艺术的另一个源头是装扮表演。《史记·滑稽列传》中优孟模仿孙叔敖的表演,可以看做一个宫廷讽刺喜剧。从《北史·柳彧》的记载和新疆唐墓出土的歌舞戏《踏摇娘》泥塑看,除具备以歌舞演故事的特点外,在化装方面亦采用了面具、假扮等艺术手段。 戏曲艺术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武术。战国时期发展起来的角抵戏到了汉代时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带有戏剧色彩,如《西京杂记》所记载的角抵戏《东海黄公》、《黄帝战蚩尤》。 戏曲形成的最初形式是杂剧。所谓杂,有将各种技艺杂合在一起的意思。宋杂剧代表剧目之一《目连救母》,就是一个脱胎于民俗活动的节目。当时北宋都城开封的艺术家们以佛经中目连救母的劝善故事为纽带,将民间的说唱、装扮、武术、杂技等表演艺术结合在一起,在中元节表演,受到观众的欢迎。此后,七夕至中元节举办盂兰盆会,演目连戏成

了各地的一种传统习俗。 戏曲形成后,伴随着各种民俗演出逐步成熟和发展起来,产生了300多个剧种和数以万计的剧目。民俗为戏曲艺术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同时戏曲艺术又为民俗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1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如傩戏;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正是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艺娴熟的民间艺人,并向着戏曲的方向一点点迈进。 2、繁荣 12世纪中叶到13世纪初,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宋杂剧和金院本,如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赵氏孤儿大报仇》等作品。这个时期是戏曲舞台的繁荣时期。 3、延展 16世纪明朝中叶,江南兴起了昆腔,涌出了《十五贯》、《占花魁》等戏曲剧目。这一时期受农民欢迎的戏是产生于安徽、江西的弋阳腔,昆腔受封建上层人士的欢迎。 4、鼎盛 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写人民群众心中的英雄,如穆桂

中国传统文化——戏曲

中国传统文化——戏曲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今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 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宋刘埙(1240-1319),他在《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永嘉戏曲”,他所说的“永嘉戏曲”,就是后人所说的“南戏”、“戏文”、“永嘉杂剧”。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这种综合性是世界各国戏剧文化所共有的,而中国戏曲的综合性特别强。 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中国戏曲中最重要的一点特征是虚拟性。舞台艺术不是单纯模仿生活,而是对生活原形进行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把观众直接带入艺术的殿堂。 中国戏曲另一个艺术特征,是它的程式性,如关门、上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程式在戏曲中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所以戏曲艺术被恰当地称为有规则的自由动作。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这些特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

戏曲的特点

艺术学基础知识|戏曲的特点 戏曲的特点在世界上,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和中国戏曲,都被称为三种古老的戏剧艺术。中国戏曲是生命力最为旺盛的一种,而其他两种都已经退出舞台。虚拟性虚拟性又叫写意性,中国戏曲的虚拟性,既是戏曲舞台简陋、舞美技术落后的局限性带来的结果,也是而且主要是“虚实相生”“以形写神”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积淀的产物。它极大的解放了作家、舞台艺术家的创造力和观众的艺术想象力,从而使戏曲的审美价值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1.戏曲舞台的时空具有虚拟性。就时间而言,如《文昭关》中伍子胥的几段唱,台上十几分钟,而代表的却是漫漫长夜。就空间而言,在戏曲的舞台上演员跑几个圆场,便代表行了很长的路,已从一个地方到了另一个地方,戏谚云“三五步行遍天下”是也。 2.戏曲演员表演时多用虚拟动作。戏曲舞台不用实物只用部分实物,依靠某些特定的表演动作暗示出舞台上并不存在的实物或情境。所有虚掉的一切,都是由演员用动作引导、在观众的想象中出现的。 3.场景、环境的虚拟传统的戏曲舞台上一般只设有“一桌二椅”。“一桌二椅”虽然简单,但是运用广泛,既可作为不同场合的桌椅,也可作为山、楼、床、门等的代用物。

程式性戏曲程式性是指戏曲的脚色行当、表演身段、剧本结构、音乐唱腔、服装打扮都有一些特殊的固定规则。程式来源于生活,但它又是按照一定的规范对生活经过提炼、概括、美化而形成的,是对生活的规范化。 1.戏曲演员的脚色行当具有程式化的特点。戏曲一般都划分为生、旦、净、丑等四种基本类型,每种类型还可以分出更加细致的角色。 2.戏曲演员的表演动作具有程式化的特点。起霸:沈采所作的《千金记》,起霸是其中的一出戏,表现的是气吞山河、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项羽出征垓下之前,整盔束甲,检查自己上阵前的准备情况。走边:表现武士侠客、绿林好汉轻装夜行或潜行疾走的表演程式。 3.戏曲音乐、唱腔和器乐伴奏也是有一些基本固定的曲牌和板式。 综合性戏曲艺术既包括时间艺术,又包括空间艺术。综合性还体现在它精湛的表演艺术上。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艺术。它涵盖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工艺、武术、杂技等各种门类的艺术因素,各种艺术因素都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成为帮助和加强表演、刻画人物形象的有机手段,从而使中国戏曲具有独特的魅力。

2019年中国古典戏曲艺术尔雅课后章节测试上

第一章中国戏曲的美学特征已完成成绩:100.0分1 【单选题】戏曲属于何种艺术? ?A、时间艺术 ?B、空间艺术 ?C、综合艺术 ?D、表演艺术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2 【单选题】《宋元戏曲史》的作者是? ?A、吴梅 ?B、王国维 ?C、王季烈 ?D、钱南扬 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 3 【单选题】音乐属于何种艺术? ?A、时间艺术 ?B、空间艺术 ?C、综合艺术 ?D、造型艺术 我的答案:A得分:25.0分 4 【单选题】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戏曲艺术的写意性的表现? ?A、表现内容的写意性 ?B、舞台时空的虚拟性 ?C、舞台形象的程式化 ?D、剧本语言的艺术性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第二章中国戏曲的脚色体制已完成成绩:100.0分1 【单选题】戏曲行当中扮演文职官员或帝王形象者,称为____ 。 ?A、老生 ?B、巾生 ?C、大官生 ?D、小官生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2 【单选题】《西厢记》中的张生属于以下行当中的哪一种? ?A、老生 ?B、巾生 ?C、大官生 ?D、小官生 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 3 【单选题】《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属于以下行当中的哪一种? ?A、小旦 ?B、贴旦 ?C、正旦 ?D、武旦 我的答案:A得分:25.0分 4 【单选题】戏曲脚色中扮演诙谐幽默者,称为____ 。 ?A、生 ?B、旦 ?C、净 ?D、丑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第三章中国戏曲的化妆与服饰已完成成绩:100.0分1 【单选题】中国戏曲中,关羽脸谱的主色是____ 。 ?A、黑色 ?B、白色 ?C、红色 ?D、金色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2 【单选题】中国戏曲中,男性人物的胡须叫做____ 。 ?A、胡子 ?B、须 ?C、夹嘴 ?D、髯口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3 【单选题】中国戏曲中。武将所穿的衣服叫做____ 。 ?A、铠 ?B、甲 ?C、靠 ?D、盔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4 【单选题】中国戏曲中,官生所穿的鞋子叫做____ 。 ?A、厚底靴 ?B、福字履 ?C、薄底靴 ?D、登云履 我的答案:A得分:25.0分

中国戏曲种类分类大全

国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剧、越剧、豫剧、黄梅戏、评剧、粤剧、庐剧、徽剧、淮剧、沪剧、吕剧、湘剧、柳子戏、茂腔、淮海戏、锡剧、婺剧、秦腔、碗碗腔、关中道情、太谷秧歌、上党梆子、雁剧、耍孩儿、蒲剧、陇剧、汉剧、楚剧、苏剧、湖南花鼓戏、潮剧、藏戏、高甲戏、梨园戏、桂剧、彩调、傩戏、琼剧、北京曲剧、二人转、二人台、拉场戏、单出头、河北梆子、漫瀚剧、河南坠子、河北梆子、湖南花鼓戏、淮北花鼓戏、梅花大鼓、梨花大鼓、京韵大鼓、西河大鼓、评弹、单弦、山东快书、山东琴书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地方戏曲具体分布: 北京市:京剧北昆西路评剧北京曲剧 河北省:河北梆子评剧丝弦老调哈哈腔河北乱弹武安平调武安落子西调蔚县秧歌隆尧秧歌定县秧歌四股弦唐剧横岐调、上四调 山西省:蒲州梆子山西中路梆子山西北路梆子上党梆子锣鼓杂戏耍孩儿戏灵邱罗罗上党皮黄上党落子永济道情戏洪洞道情戏临县道情戏晋北道情戏襄武秧歌壶关秧歌沁源秧歌祁太秧歌繁峙秧歌朔县秧歌孝义碗碗腔曲活碗碗腔弦子腔凤台小戏 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大秧歌二人台漫瀚剧 辽宁省:海城喇叭戏辽南影调戏蒙古剧彩扮莲花落 吉林省:二人转吉剧新城戏黄龙戏 黑龙江省:龙江剧 陕西省:秦腔汉调二黄阿宫腔合阳跳戏合阳线戏陕西碗碗腔陕西老腔眉户戏弦板腔陕西道情戏陕南花鼓戏陕南端公戏安康弦子戏 甘肃省:陇剧高山剧影子腔甘南藏戏 青海省:青海藏戏青海平弦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曲子戏 山东省:山东梆子枣梆莱芜梆子东路梆子柳子戏吕剧茂腔柳腔五音戏柳琴戏两夹弦四平调 江苏省:昆曲淮剧扬剧通剧淮海戏锡剧苏剧丹剧丁丁腔淮红剧海门山歌剧 安徽省:黄梅戏徽剧青阳腔岳西高腔安徽目连戏安徽戏庐剧安徽端公戏沙河调泗洲戏坠子戏含弓戏芜湖梨簧戏文南词皖南花鼓戏凤阳花鼓戏 淮北花鼓戏淮剧嗨子戏 上海市:沪剧滑稽戏奉贤山歌剧 浙江省:越剧婺剧绍剧新昌高腔宁海平调松阳高腔醒感戏温州昆曲金华昆腔戏黄岩乱弹诸暨乱弹瓯剧和剧杭剧甬剧湖剧姚剧睦剧 江西省:赣剧戈阳腔盱河戏东河戏宁河戏瑞河戏宜黄戏赣南采茶戏萍乡采茶戏万载花灯戏抚州采茶戏吉安采茶戏宁都采茶戏赣东采茶戏九江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武宁采茶戏高安采茶戏 福建省: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闽剧平讲戏庶民戏词明戏大腔戏闽西汉剧北路戏梅林戏右词南剑调小腔戏三角戏闽西采茶戏南词戏闽西山歌戏 芗剧打城戏竹马戏游春戏肩膀戏 台湾省:歌仔戏

古典戏曲艺术的主要特征

古典戏曲艺术的主要特 征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主要特征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和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综合而成。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这些特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 综合性 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汉民族艺术。这种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它融汇各个艺术门类(诸如歌、舞、文学、绘画、等)而出以新意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艺术上。各种不同的艺术因素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通过演员的表演实现戏曲的全部功能。其中,唱、念、做、打在演员身上的有机构成,便是戏曲的综合性的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唱,指唱腔技法,讲就“”;念,即念白,是朗诵技法,要求严格,所谓“千斤话白四两唱”;做,指做功,是身段和表情技法;打,指表演中的武打动作,是在中国传统武术基础上形成的舞蹈化武术技巧组合。这四种表演技法有时相互衔接,有时相互交叉,构成方式视剧情需要而定,但都统一为综合整体,体现出和谐之美,充满着音乐精神(节奏感)。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富有形式美的戏剧形式。 戏曲与话剧一样,同是“戏剧”,是以动作和对话来展现剧情,原则上来说,是把人生的实际的、具体的过程表演出来。据此,“戏剧”当然是的“模仿”,是人生的“镜子”,因而是一种“再现艺术”。这是基本的,中国戏曲既然是一种戏剧,自然也不例外。然而,中国戏曲艺术又主要是戏剧、音乐、舞蹈三者的融合。所以它既不同于话剧,也不同于西方的歌剧和舞剧。中国戏曲的音乐性的对话与舞蹈性的动作特征更明显,与话剧相比,中国戏曲更侧重于“表现”。 程式性

中国传统文化之戏曲

中国传统文化之戏曲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它有着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集体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 中国传统文学艺术是中国古代人们思想感情的直接抒发和真实展现,其涵盖面很广,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绘画、书法、音乐、舞蹈、雕塑等,所有这些都承载了人们的情感,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而戏曲作为我国一个独特而富有魅力的一个传统文化,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历了几千年的沉淀和陶冶,已经成为我们中国人引以为傲的一朵奇葩,再如今缤纷多彩的世界文化潮流中屹立不倒,独树一帜。戏曲代表了对整个中国艺术的总结,其原则在戏曲里得到了一种形式美的定型,即程式化和虚拟化。 戏曲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代,它既是个文学概念,指戏中之曲,是一种韵文样式,又是一个艺术概念,指中国的传统戏和现代的国剧——京剧及各种地方戏。 中国戏曲的起源,可追溯到有文字记载和图像表达的原始时代歌舞,但此时代的歌舞虽有摹仿性质,但它的宗教性质却决定了它并非审美静观之物,不是纯粹的表演,还不能称为“戏曲”。先秦是戏曲的萌芽期,经过长期的形成,到隋唐时期,中国戏曲开始形成了。隋唐五代的参军戏、歌舞戏,宋金时期的杂剧,元杂剧的形成将中国戏曲艺术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明清传奇的形成是戏曲艺术的又一高潮。 清代地方戏的繁荣,促进了中国近现代戏曲的发展,以昆曲和京剧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戏曲以其本身的综合性把各门艺术结合在一起并使之精致化。 戏曲艺术综合性、程式化、虚拟性的特点,使戏曲以鲜明的艺术特色在世界戏剧舞台上独树一帜,使戏曲保持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基于中国戏曲剧种历史发展的特性和所具有的丰富性、复杂性及多元多样,对中国戏曲剧种保护与发展不能一概而论,而应区别、划分出戏曲剧种的差级来,是有针对性、保持剧种个性风格和地域特性特色的保护。保持和发扬地方地域文化艺术特色、戏曲剧种特色,才能体现该剧种作为一种艺术的个性独特性,才能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观众,才能在丰富的戏曲大家庭中凸显自己的个性魅力和艺术价值、文化价值。

戏曲的特点

戏曲的特点;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这种综合性是世界各国戏剧文化所共有的,而中国戏曲的综合性特别强。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中国戏曲中最重要的一点特徵是虚拟性。舞台艺术不是单纯模仿生活,而是对生活原形进行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把观众直接带入艺术的殿堂。中国戏曲另一个艺术特徵,是它的程式性,如关门、上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程式在戏曲中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所以戏曲艺术被恰当地称为有规则的自由动作。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徵。这些特徵,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 (一)综合性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民族艺术。这种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它融汇各个艺术门类(诸如舞蹈、杂技等)而出以新意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艺术上。各种不同的艺术因素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通过演员的表演实现戏曲的全部功能。其中,唱、念、做、打在演员身上的有机构成,便是戏曲的综合性的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唱,指唱腔技法,讲求“字正腔圆”;念,即念白,是朗诵技法,要求严格,所谓“千斤话白四两唱”;做,指做功,是身段和表情技法;打,指表演中的武打动作,是在中国传统武术基础上形成的舞蹈化武术技巧组合。这四种表演技法有时相互衔接,有时相互交叉,构成方式视剧情需要而定,但都统一为综合整体,体现出和谐之美,充满着音乐精神(节奏感)。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富有形式美的戏剧形式。 (二)虚拟性虚拟是戏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它是指以演员的表演,用一种变形的方式来比拟现实环境或对象,借以表现生活。中国戏曲的虚拟性首先表现为对舞台时间和空间处理的灵活性方面,所谓“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顷刻间千秋事业,方丈地万里江山”,“眨眼间数年光阴,寸柱香千秋万代”这就突破了西方戏剧的“三一律”与“第四堵墙”的局限。其次是在具体的舞台气氛调度和演员对某些生活动作的模拟方面,诸如刮风下雨,船行马步,穿针引线,等等,更集中、更鲜明地体现出戏曲虚拟性特色。戏曲脸谱也是一种虚拟方式。中国戏曲的虚拟性,既是戏曲舞台简陋、舞美技术落后的局限性带来的结果,也是而且主要是追求神似、以形写神的民族传统美学思想积淀的产物。这时一种美的创造。它极大地解放了作家、舞台艺术家的创造力和观众的艺术想象力,从而使戏曲的审美价值获得了极大的提高。(三)程序性程序是戏曲反映生活的表现形式。它是指对生活动作的规范化、舞蹈化表演并被重复使用。程式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生活,但它又是按照一定的规范对生活经过提炼、概括、美化而形成的。此中凝聚着古往今来艺术家们的心血,它又成为新一代演员进行艺术再创造的起点,因而戏曲表演艺术才得以代代相传。戏曲表演中的关门、推窗、上马、登舟、上楼,等等,皆有固定的格式。除了表演程式外,戏曲从剧本形式、角色行当、音乐唱腔、化妆服装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程式。优秀的艺术家能够突破程式的某些局限,创造出自己具有个性化的规范艺术。程式是一种美的典范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地域与地域之问,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个体差异使传统戏曲艺术形成了各自独有的特色。全国有300多个戏曲剧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京剧、豫剧、越剧,被誉为中国戏曲三鼎甲。其它戏曲剧种有:昆曲、高腔、梆子腔、评剧、河北梆子、晋剧、蒲剧、雁剧、上党梆子、秦腔、二人台、吉剧、龙江剧、越调、河南曲剧、山东梆子、淮剧、沪剧、滑稽戏、婺剧、绍剧、徽剧、黄梅戏、闽剧、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赣剧、采茶戏、汉剧、湘剧、祁剧、湖南花鼓戏、粤剧、潮剧、桂剧、彩调、壮剧、川剧、黔剧、滇剧、傣剧、藏剧、皮影戏等。

关于中国戏曲的作文优秀_高三戏曲作文五篇精选

关于中国戏曲的作文优秀_高三戏曲作文五篇精选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篇一:戏曲作文 我的家乡,在中国也算是有名的,川菜的发祥地----四川。这个四川啊,不光有好吃的川菜,优美的景色,还有我们富有特色的川剧。 川剧的历史,也算比较悠久了,据记载,明末清初,由于各地移民入川,以及各地会馆的先后建立,致使多种南北声腔剧种也相继流播四川各地,并且在长期的发展衍变中,与四川方言土语、民风民俗、民间音乐、舞蹈、说唱曲艺、民歌小调的融合,逐渐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声腔艺术,从而促进了四川地方戏曲剧种----川剧的发展。 要说川剧的种类,那可是多了。川剧有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和为五种声腔伴奏的锣鼓、唢呐曲牌及琴、笛曲谱等音乐形式。川剧音乐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她囊括吸收了全国戏曲各大声腔体系的营养,与四川的地方语言、声韵、音乐融汇结合,衍变形成为形式多样、曲牌丰富、结构严谨、风格迥异的地方戏曲音乐。 先来说一说昆腔,昆腔多文人之作,词白典雅,格律规严,演唱时特别讲究字正腔圆,加之曲牌曲折,节奏缓慢;高腔是川剧中最重要的一种声腔,它结合了四川方言、民间歌谣、劳动号子、发间说唱等形式。几经加工和提炼,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声腔音乐;川剧的胡琴腔是西皮、二黄二类声腔的合称,因其主要伴奏乐器是“小胡琴”,故统称胡琴。正调二黄宜表现深沉、严肃、委婉和轻快的情绪,反二黄宜表现苍凉、凄苦、悲愤的情绪,老调则大多用于高亢、

激昂的情绪。川剧西皮腔与二黄腔的音乐性格相反,具有明朗、潇洒、激越、简练、流畅的品格...... 川剧的种类太多了,实在介绍不过来。这些你可能都不太了解,但有一样,你绝对看过,那就是我们四川川剧的变脸。那令人眼花缭乱的脸谱,那种速度,那种神奇,让人看一眼就能牢记在心。变脸的方法大体上分为三种,它们是“抹脸”、“吹脸”、“扯脸”。 抹脸,是演员将化妆油彩预先涂在脸的某一特定部位上,到时用手在脸上一抹,便可以使脸成为另一种颜色; 吹脸,是演员将粉末状的化妆品(金粉、墨粉、银粉)放置在舞台特定位置上的容器内或人物所使用的酒杯之类器皿中,到时闭眼、闭气、用口一吹,便使脸色变色; 扯脸,是演员将画在绸了上的若干张脸谱叠在一起蒙在脸上,每一张脸谱有一根特定的丝线,并固定在特定位置上。随着表演的需要,在表演动作的掩护下,一张一张的迅速扯下来。此法贵在巧妙、干净、利落; 运气变脸,是演员运用气功的作用使剧中人物变脸;面具变脸,是演员根据实际需要,事先将不同的脸谱绘制在以木、纸、布、绸、橡皮等不同的材料上,也就是脸壳来施以变幻。 另外,我们川剧中还有许多绝活,如吐火、藏刀、顶油灯......我们川剧还有许多有名的剧目,如《伍三拿虎》、《三娘教子》、《白蛇传》......我喜欢川剧在于它那有趣的四川方言,令人百听不厌。 怎么样,现在你对川剧有一些了解了吧。戏曲,是我国的特色,

中国传统戏曲鉴赏

戏曲源远流长,是我国的经典,不同地方的戏曲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它让人赏心悦目,其情节有的催人泪下,有的振奋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小的时候,看见自己的父母看戏曲时,我总认为他们实在太老土,赶不上潮流,短、打死我我都不会去看那老掉牙的玩意。我现在才感受到什么是“不看戏曲的人,枉做中国人”。不是吗?这些戏曲,就像我国的一部部历史,只有懂得欣赏它的人,只有懂得关注它的人,只有懂得挖掘它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他们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戏曲是我们的国宝,戏曲是我们的国粹,戏曲是我们的国剧下面是我对评剧的一些认识评剧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地方戏,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评剧是中国戏曲剧种,俗称蹦蹦戏、落子戏,又称平腔梆子。1935年改称今名。1910年前后形成于唐山。评剧在民间说唱莲花落和民间歌舞蹦蹦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原来形式单调,经成兆才等艺人改革,将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由演员扮演剧中人;以蹦蹦音乐为基础,吸收冀东民间音乐素材,创造出行当使用的唱腔;采用全套的河北梆子乐器伴奏,故取名平腔梆子戏。评剧在现代戏的创作演出方面,影响很大。其中如解放初期小白玉霜演出的《九尾狐》《小女婿》,新凤霞演出的《刘巧儿》《祥林嫂》《小二黑结婚》《艺海深仇》,东北韩少云演出的《小女婿》,都受到普遍的欢迎。新凤霞评剧演员新凤霞,是青衣、花旦。原名杨淑敏。小名杨小凤,天津市人。中共党员。6岁学京剧,12岁学评剧,14岁任主演。1949年后历任北京实验评剧团团长,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工团评剧团副团长,中国评剧院演员。作家。全国第七届政协委员。60年代中期开始发表作品。新中国成立初期,她亲自执笔创作演出了以她个人经历为题材的大型评剧现代戏《艺海深仇》,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巧儿》是新凤霞青年时代主演的一出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剧目。在这出戏中, 《刘巧儿》新凤霞成功地塑造了刘巧儿的艺术形象,并创造了有其自己特点的评剧疙瘩腔唱法。 公演及拍成电影在全国放映后,在全国掀起了学唱刘巧儿的热潮,人们通过《刘巧儿》了解了评剧,通过《刘巧儿》知道了新凤霞,的名字从此走进了千家万户,新凤霞演唱艺术从此确立并得到广大评剧观众的喜爱。在《刘巧儿》的创作过程中,新凤霞得到了许多文艺工作者的热情帮助,新凤霞和这些同志愉快合作,首开了戏曲工作者与新文艺工作者联手创作的先河,为戏曲艺术的革新与发展做出了示范。继《刘巧儿》之后,新凤霞在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创作的评剧《祥林嫂》中成功地塑造了在封建社会受尽摧残迫害的劳动妇女祥林嫂的艺术形象,她的唱腔也展现了深层次的艺术魅力,进一步发展了新派演唱艺术。新凤霞在演出《小二黑结婚》《艺海深仇》《祥林嫂》《刘巧儿》等新戏过程中,创造了不少新的唱腔,人称“新派”。她的唱腔清新甜润,玲珑婉转,富于华彩,塑造了一批新型妇女形象。她还与新文艺工作者合作,创造了蜻蜒调、凡字调、送子调等新板式,为丰富和发展评剧女声唱腔作出了贡献。她和音乐工作者一道在这些剧目中创造了众多的新板式和新曲调。在《乾坤带》中创作演唱了凡字调大慢板;在《无双传》中创作演唱了反调大慢板;在《春香传》中创作演唱了三拍子调;在《金沙江畔》中创作演唱了格登调;在《三看御妹》中创作演唱了降香调;在《调风月》中创作演唱了蜻蜓调;在《六十年的变迁》中创作演唱了送子调。这些新板式和新曲调极大地丰富了评剧的唱腔艺术,为评剧向大剧种的发展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推动了整个评剧艺术的发展与进步。评剧的艺术特点: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它的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和乡村都有大量观众。评剧唱腔是板腔体,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种板式。解放后,评剧音乐,唱腔,表演的革新取得显着成就,特别是改变了男角唱腔过于贫乏的弊病,男声唱腔有了新的创造。早期评剧只有男、女角色之分,后发展为生、旦、丑的“三小戏”。以后又受梆子和京剧的影响,逐渐发展为青衣、花旦、彩旦、小生、小丑、老生、花脸等行当。早期评剧只有男、女脚色之分,后逐渐发展成为生、旦、丑三小戏,受梆子和京剧影响,增添行当,有了青衣、花旦、老旦、小生、老生、小丑之分,但仍保留了民间小戏活泼自由、生活气息浓厚的特点。唱腔为板式变化体,板胡为主奏乐器。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阅读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阅读答案 ①中国戏曲在世界剧坛上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美学特征。 ②首先,中国戏曲强调神神似、强调写意。戏曲舞台上所表现的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形态是不同的,它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和加工,是变其形而传其神、写其意。戏曲一般不用布景,舞台上代表什么空间,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随意而定,自由变化。舞台上此刻可以是书房,但剧中人一转身,舞台就可以变为花园,甚至可以变成千里之遥的另一地点。由此可见,戏曲舞台的空间是通过演员的表演写意性地虚拟出来的。这样,戏曲就可以自由灵活而又连贯流畅地表现无限广阔、瞬息万变的空间,也就可以十分自由地表现极其丰富复杂的生活事件。而西方戏曲强调仿,造成了西方戏剧的写实观念,主张运用布景按照生活的样子确定空间,亦即舞台上所表现的生活和现实生活形态是相同的或相似的。 ③中国戏曲的情节有时也是写意性的',如二将相斗几个回合,便可表示千军万马的一次复杂的战斗,甚至只要吹奏一个曲牌一场宴会便已结束。 ④在表演方面,戏曲中有许多虚拟的动作。如《打渔杀家》中肖恩父女划船,舞台上只有桨而没有船,但却给人以划船的真实感觉。难怪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1935年在莫斯科看了梅兰芳表演此剧赞不绝口呢! ⑤还有,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戏剧形式,中国戏曲包含着诗、音乐、舞蹈、雕塑、美术、建筑等各种艺术因素,也包含着诗、词、曲、赋、、等各种成分,这些因素在音乐节奏的指挥下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⑥再有,中国戏曲具有很高的传统技艺性。演员的念诵、吐字、行腔、哭、笑、身段、动作,都有高度的技巧,处处讲究形式美。可以说,中国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和典型代表。 (选自《中国戏曲文学史》,齐鲁书社。有改动) 问题设计: 1、阅读全文,说说中国戏曲“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美学特征”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① ; ② ; ③ 。 2、简“戏曲一般不用布景,舞台上代表什么空间,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随意而定,自由变化。”一句中“一般”一词的表达作用。

传统戏曲的审美特点

传统戏曲的审美特点 中国戏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历经磨难却始终不衰,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其原因就在于它从发生、发展到成熟都没有脱离民间这一片沃土。后来虽然有些剧种进入了大城市甚至进入宫廷,走向衰落、衰亡,但大多数班社仍活跃于民间这一广阔的大舞台上。因此它从没有割断过和群众的联系,一直是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的艺术形式。从内容上看,剧目中的故事大多反映的是人民的好恶爱憎、理想愿望、道德观念、喜怒哀乐、惊恐忧怨,具有很强的人民性。从表现手段、表现形式看,它的综合性、写意性、程式化等艺术特征与中国人民的审美要求、艺术情趣、欣赏习惯是协调一致的。这就形成了戏曲艺术民族性、群众性与独特性密不可分的三大艺术特征。 从美学的高度来分析中国戏曲,它有独特的艺术美。其一是综合之美。例如戏曲的服装与化妆都属于造型艺术,脸谱、头面、翎子、水袖、髯口、帽翅、水发……既是表现人物年龄、地位、身份、性别、性格的重要手段,同时又是戏曲演员表演的重要依托物,于是产生了翎子功、水袖功、耍纱帽翅、甩发以及高难度的打出手等表演动作。这些动作都具有一定的舞蹈美,既是规范动作,又是自由的、带着技术性、技巧性,但又不是单纯的技术技巧表演,而是舞蹈化的戏剧动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戏曲拥有丰富的表演手段,它是唱、念、做、打、舞高度综合的表演艺术,它把曲词、音乐、武术、表演熔铸为一炉,用节奏驾驭,达到和谐的统一。戏曲这种唱、念、做、打、舞的综合又是高度灵活自由的,已经形成了有不同侧重的戏曲式样。根据不同的侧重面,可分为唱功、武戏、做功戏。唱、念、做、打、舞的运用是根据戏剧题材、人物、情节、场面的需要铺排,不管哪一方占分量多少,呈现在舞台上的则是和谐统一的综合之美。 其二是戏曲的传神写意之美。戏曲在处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上不是一味地追求形似,而是努力追求传神写意之美,达到神似,十万八千里路程在戏曲舞台上只要走一个圆场就可抵达;漫漫长夜,几声更鼓就可以夜尽天明;千军万马,四个龙套即可代表,正如顺口溜所说:“一个圆场八百里,四个龙套百万兵,万仞高山三五步,一段慢板到五更。”这种表演可以说把舞台的假定性发挥到了极致,也为戏曲观众所接受,审美主体与客体已达成了一种默契。戏曲表演追求是传神,舞台上灯如白昼,却表现了一场黑暗中的厮杀。评剧《杨三姐告状》道具的运用则是“有灯不点燃,点香不冒烟,人在咫尺不相见,骑驴光靠一条鞭。”这一切完全靠演员出神入化的表演来体现典型环境,因此形成了以浆代船,以鞭代马,有酒无菜,有杯无筷等传神写意的表演法则。戏曲的唱念也是如此,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十年八年时间一两句话带过,《海港》中方海珍唱了一段唱,时间不过三五分钟,可是表现了从傍晚到翌日天明。中国戏曲对时空的处理多么得心应手,

浅谈中国戏曲的审美特征

浅谈中国戏曲的审美特征 一、概观中国戏曲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戏曲”一词通常指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的传统戏剧。它最早见于宋元之间文人刘壎《水云村稿》的《词人吴用章传》:“至咸淳,永嘉戏曲出,泼少年化之而后淫哇盛、正音歇”。元代多称之为“词曲”、“杂剧”,明清多谓之为“传奇”。现在所称的戏曲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 王国维在《戏曲考原》中说到:“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这句话直接点名了戏曲的两方面的特征:文学性和艺术性。戏曲所讲述的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而不同于歌唱、书法、舞蹈,更注重的是艺术本身的美感,然而戏曲并非同“口技者”一般再单纯的平铺一个故事,它采用的方式是“歌舞”,正是这种特殊的形式使得中国戏曲也备受国际的关注。 二、中国戏曲中的内容美 戏曲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即戏曲的故事内容和表现形式是戏曲区别于其他表演艺术的杰出之处。戏曲的表演是以反映生活,塑造人物,表达感情为目的的,它要求真和美的统一。另一方面,戏曲表演虽然强调生活的依据,但它的表演毕竟是夸张的、写意的,它要靠启发观众对现实生活的联想和想像,才能收到预期的艺术效果。因此在欣赏古代戏曲的时候,我们要把心放在古代去感受封建社会不同于今时的悲欢离合。 以下以本人喜欢的戏曲《西厢记》和《牡丹亭》为例说明戏曲中内容蕴含的美。 《西厢记》,是王实甫描写的封建社会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从“惊艳”、“联吟”到“赖婚”,充分表现了崔莺莺对爱情的渴望。但她出身于名门望,受到封建礼教的熏陶和束缚,因此,又有“闹简”、“赖简”等曲折和反复。在“听琴”、“佳期”、“长亭”几折戏中她终于走上了叛逆的道路,为作品增添了浓厚的喜剧色彩。全剧以争取婚姻自主与恪守“父母之命”的矛盾为主线,以崔莺莺、张珙和红娘三人之间的误会和冲突为副线,互相交织,有节奏地展开,时张时弛,时动时静,时喜时悲,时聚时散,挥洒自如,色彩斑斓。它那“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题思想和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都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能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汤显祖的《牡丹亭》同样一部爱情剧。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伦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剧本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歌颂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从内容来说,《牡丹亭》表现的是古老的“爱欲与文明的冲突”这一主题。《牡丹亭》在思想上与《西厢记》有类似之处,但是,《西厢记》是先情后欲,《牡丹亭》则是先欲后情;《西厢记》描述的是情感的自然发展,更多的是表达“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而《牡丹亭》则特别突出了情(欲)与理(礼)的冲突,强调了情的客观性与合理性。这种不同,是时代的差异造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