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教程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单元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技与文化第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教案岳麓版

第30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考点1|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1.国防——两弹一星

(1)原因

①国防现代化程度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影响到它的国际地位。

②为了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

(2)成就

①1964年6月,中国发射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箭。

②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中国由此跨入核国家行列。

③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④1966年10月27日,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中国从此拥有“两弹”结合的战略核导弹。

⑤1970年4月24日,运载火箭将“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轨道。

⑥1975年11月26日,中国又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2.农业——“东方魔稻”

(1)成就: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此后又培育出“超级杂交稻”。

(2)意义:为中国和世界粮食的增产做出了重大贡献。西方媒体称杂交水稻为“东方魔稻”“第二次绿色革命”。

3.信息——“银河”系列计算机

(1)成就

①1983年,中国第一台运算速度每秒亿次的巨型计算机——“银河-Ⅰ”型机诞生。

②1997年,“银河-Ⅲ”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标志我国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取得新的突破。

(2)意义:实现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4.航天——“神舟”号飞船

(1)载人航天: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宇宙飞船把宇航员杨利伟顺利送入太

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把宇航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2)意义

①是继“两弹一星”之后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又一个光辉的里程碑。

②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成为带动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

有关新中国科技的几个易误点

(1)“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其中“两弹”不是原子弹和氢弹。

(2)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重视科技发展,经过几代科学家的不懈努力,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高产杂交水稻、银河万亿次超级计算机、航天工程等一系列高科技成果令世界瞩目,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现代化建设水平。

新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

史料一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①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新华社电史料二“神舟”六号尚在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开始计算收益。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动力……中国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②崇尚科学、爱好和平的中国,一定会和平利用太空资源,让太空真正为人类造福。

——新华社电[学会读史]

史料一反映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成功发射的政治意义。①“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打破了美国和苏联对空间技术的垄断。

史料二反映“神舟”六号成功发射的经济意义。②“神舟”六号的成功发射为我国和平利用太空资源创造了条件。

史料一和史料二反映新中国在核研究、航天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一,“垄断空间技术”的是哪两个国家?当时两国的地位反映了怎样的国际格局?

【提示】美国和苏联。两极格局。

(2)史料一、二在阐述不同时期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意义时,侧重点有何不同?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为何有这样的差异。

【提示】史料一:政治;史料二:经济。史料一:国内,“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国际,处于“冷战”时期。史料二:国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国际,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思维拓展

1.研制“两弹一星”的重要意义

(1)打破了美苏两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

(2)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3)加强了中国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4)带动了中国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

(5)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2.助推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

(1)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是科技发展的政治基础。

(2)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前提。

(3)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4)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为科技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5)社会生产、生活发展的推动和需要是重要动力。

(6)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和积极引进世界先进技术。

1.(2016·稽阳联考)据新华社电:“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该评论针对的历史事件是(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D.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即此事件粉碎了美苏垄断空间技术,“东方红-1”号卫星是我国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故C项正确;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是粉碎了美苏垄断核武器,故A、B两项错误;1984年4月8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而在1984年以前,“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就已经打破了美苏对空间技术的垄断,故D项错误。

【答案】 C

2.伴随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我国科学技术取得了历史性发展。下列各项能提供佐证的是( )

①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②成功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③袁隆平

培育出杂交水稻——“南优2号”④成功研制“银河”巨型计算机A.①②B.③④

C.②④D.②③④

【解析】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是在1970年,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南优2号”是在1973年,排除①③,②④属于改革开放后的科技成就。

【答案】 C

3.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个时期的科技发展情况(科技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一五”计划促进了①时期的科技发展

B.“两弹一星”成果是在②时期取得的

C.“文革”使④时期内没有取得任何科技成就

D.杂交水稻是在⑤时期取得的重大成果

【解析】本题依据时间信息排除。A项说法正确;B项“②时期”说法错误;C项“没有取得任何科技成就”说法错误;D项“⑤时期”说法与史实不符。

【答案】 A

考点2| 新中国的教育和文学艺术

1.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1)扫盲教育

①措施

a.1950年,党和政府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开办补习学校。

b.1982宪法规定: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

c.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在20世纪末,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

以下。

②成就:2001年1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2)义务教育

①地位:是国家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青少年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手段,是国家的战略决策。

②实践

a.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通过。

b.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③成就:2001年1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

(3)高等教育的发展

①初步发展:建国初,基本参照苏联模式,对高等院校进行改造、调整。

②曲折

a.1958年,实施“教育大革命”,对高等教育造成一定的冲击。

b.1961年,开始对高等教育进行调整。

c.十年“文革”对高等教育造成严重破坏。

③迅速发展

a.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

b.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大学数量不断增加,资源配置、专业结构更趋合理,高校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

c.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民办高等教育得到长足发展。

新中国教育事业的三个层次和三个阶段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双百”方针

①地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

②提出:1956年,毛泽东正式提出实行“双百”方针。

③影响

a.“双百”方针符合我国文艺和学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促进文艺繁荣、学术民主、科技兴旺有重要作用。

b.人们的眼界开阔了,思想活跃起来,学术文化各部门都显示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2)曲折

①原因: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文革”的冲击。

②后果:呈现“百花凋零”局面,科学研究中断。

(3)恢复

①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重新确立。

②表现

a.文学艺术领域:各类文艺流派交相引领风潮,小说、戏剧、诗歌、影视等争奇斗艳,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b.学术、科技领域也不断创新和发展,迎来了百花齐放的学术春天。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 的不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反映的是政治斗争的激烈,流派多且阶级阵线鲜明。“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主要体现在学术上,没有阶级的差别与对立,二者实质不同。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史料一文艺这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非常需要文艺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写什么和怎么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在这方面①不要横加干涉。

——邓小平史料二这一政策就是要我们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也②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繁荣我国的文学艺术而努力,为使我国的科学工作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而努力。

——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史料三“许多部门至今还是‘死人统治着’。”“③许多共产党人热心提倡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艺术,却不热心提倡社会主义的艺术。”

——1964年毛泽东在文艺界整风报告上的批语[学会读史]

史料一中邓小平强调文艺家要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①体现了宽松的文化环境对文艺创作的重要性。

史料二中陆定一要求文艺工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②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目的。

史料三反映“双百”方针受到“左”倾思想的干扰。③反映1964年毛泽东在文艺界整风报告上的批语夸大了当时文学存在的问题。

[学会用史]

(1)史料一主要说明________是文艺工作的基本规律,“双百”方针是实现创作自由的根本保证。史料二说明“双百”方针的目的在于调动________的积极性。

【提示】创作自由社会主义建设

(2)结合史料,“双百”方针的曲折与新生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提示】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和人民生活的关系,要处理好继承传统和不断革新的关系。

思维拓展

对“双百”方针的全面认识

(1)从“双百”方针的内涵看,“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学术问题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方针。

(2)从背景来看,“双百”方针是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各种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国家迫切需要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

(3)从基本精神来看,“双百”方针的基本精神是要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实行政治民主和艺术、学术民主,其实质是为人民服务的。

(4)从受挫原因看,“双百”方针在贯彻过程中遇到了挫折,不是“双百”方针本身的问题,而是受“左”倾错误干扰造成的。

(5)从历史经验教训上看,学术问题、文艺问题的政治化无法实现“百家争鸣”;政治生活不民主,学术界、文艺界就无法实现“百花齐放”。“双百”方针能顺利贯彻执行,社会主义文化就能兴旺发达。

4.报载:1958年8月8日,经过北大东语系朝鲜语专业师生一周的奋战,一本2万词条、100万字的《汉朝辞典》被作为“特大号卫星”放上了天,而这仅仅是3 400多颗“卫星”中的稍微璀璨一点的一颗。这说明( )

A.“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B.教育大跃进现象严重

C.“双百”方针全面贯彻

D.新中国科技发展迅速

【解析】“一五”计划早在1957年已经完成,A项错误;根据“1958年……经过……一周的奋战,一本2万词条、100万字”可知有夸大成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1958年中国开始在各行业中掀起“大跃进”,材料反映的就是教育领域的“大跃进”,B项正确;“双百”方针是指艺术领域百花齐放,学术领域百家争鸣,材料中用极短时间编出字典显然有夸张的成分,不是在贯彻“双百”方针,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科技的发展状况,D项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