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网标准和技术发展

微网标准和技术发展
微网标准和技术发展

第37卷第9期2009年9

Vo.l37No.9

Sept.2009微网标准和技术发展

薛迎成,邰能灵,刘立群,杨兴武,金楠,熊宁

(1.上海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上海200030;2.盐城工学院电气系,江苏盐城224001)

摘要:集成分布式电源和负荷的/微网0技术,为改善分布式电源应用中的电网电压和电能质量提供了途径,介绍了微电网的概念和特点、微网标准和技术发展概况,重点介绍了微网标准IEEE P1547.4,并讨论了现阶段微电网研究中的关键和研究方向。

关键词:微网;有意孤岛;分布式能源资源

基金项目:上海市曙光基金项目(07sg11)

作者简介:薛迎成(19692),男,博士,主要从事新能源、分源式发电、继电保护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T M727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129529(2009)0921579205

D evelopm en t of m icrogr id standard s and technology

XU E Y ing2cheng1,2,TAI N eng2ling1,LI U Li2q un1,Y A NG X i ng2wu1,JIN Nan1,XIONG N ing1

(1.Dept.of E lectr i ca l Engi neering,Shang ha i Jiaoto ngUn i v.,Shangha i200030,Ch i na;

2.Dept.of E l ec trica l Engi neeri ng,Y 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 ogy,Y ancheng224001,Ch i na)

Ab stra ct:The m i crogr i d technologywh ich integrated with distr i buted po wer so u rces and loads provides an approach to i m provi ng the po wer qua lity duri ng appli ca tio n of distr i buted po wer so urces.The concept and features of the m icrogri d were presented,as well as t he deve l op m en t of its standa rds and technol ogy.The IEEE P1547standard was illu m i na t2 ed,and key i ssues o n m i crogr i d research and the research directi on i n the current stage were d i scussed.

K ey w or ds:m icrogr i d;i n tentio na l islandi ng;d istri buted energy resource

微网是一些负载和微电源的组合,是一个可控的电力系统单元,微网为分布式电源(D G、DR)应用提出了新的方向,可作为一个大小可以改变的智能负载,能够快速响应输电系统的要求,也可以满足用户的一些特殊需求,如增加可靠性,降低馈线损耗,保持本地电压稳定,提高发热使用效率,电压校正,提供不间断电源服务等[1]。

微网也被称为分布式能源孤岛系统[224],其特点为:有D R和负荷;有能力与地区电网并网或分离;包括本地电力系统、或部分地区电力系统;有意的或计划的孤岛系统,孤岛系统可以是本地孤岛系统或地区孤岛系统。

微网正常运行时,通过变压器与主电网连接,主电网通过公共联接点(PCC)与微电网进行能量交换,双方互为备用,当微网从公共点切离后,它本身至少可给其中一部分负荷提供电能,运行于孤岛状态(自动状态)[224]。DR可以在孤岛运行和并网运行两者间平滑切换(孤岛检查,瞬时同步化),从而充分利用微网中的电源[526]。

按照范围、大小和所有权的不同,分布式能源孤岛系统(微网)具有多种形式。可以分为单元孤岛、分支路孤岛、支路孤岛、变电站总线孤岛、变电站孤岛和邻近支路孤岛[7211]。如图1

所示。

图1DR孤岛系统

1微网标准

比较早的分布式电源标准是5商业中紧急备用电力系统推荐标准6(I EEE44621995),讲述紧急备用分布式电源如何安装和应用,用户可以采用分布式电源给本地负荷提供动力,这种发电机主要用途是为紧急备用提高可靠性,发电机不并网。

分布式电源并网标准6 (I EEE1547),I EEE1547实际上是分布式电源(DG)一系列互连标准中的第一项标准。该标准规定了10MVA以下DG互连的基本要求,涉及所有有关D G互连的主要问题,包括电能质量、系统可靠性、系统保护、通讯、安全标准、计量等[7]。

I EEE1547并不覆盖所有DR互联范围,也有一些限制例如:规定仅适用于基于逆变器DR,总容量小于10MVA,D R安装于60H z配电系统初次级;没有规定D R保护;不涉及电网规划、设计和经营;不涉及商业或关税问题;没有考虑负荷在DR和电网自动转移方案,DR并行的时间少于100ms等。为了补充上述缺陷,I EEE1547标准已经扩展到成系列标准,包括:

2005年出版完成I E EE P1547.1:5DG与电力系统互连一致性测试程序6[8],以确认D G是否适合与电力系统联网。

2007年出版的I E EE P1547.2:5DG与电力系统互连应用指南草案6[9]。提供了互连应用技术背景和应用的细节,以支持对I E EE1547的理解。

2007年批准了I EEE1547.3:5D G与电力系统互连的监测,信息交流和控制指南6[10]。

允许有意识地将一部分配电网作孤岛运行,可以提高可靠性,为此,I EEE P1547标准中定义了有计划孤岛(即微网)和无计划孤岛,I EE1547定义无计划孤岛为:分布式电源检测孤岛条件,当电网失电时,要求在2s内关闭内部电源。2003 I EEE制订了I EE1547.4:5分布式孤岛电力系统的设计、操作和集成指南草案6[11]。介绍了微网中有计划孤岛的概念,一般也叫做/D R孤岛系统0。其最新版为2008年7月的修订版。

I EEE1547.4涵盖规划和经营微网主要考虑因素。包括:电压的影响,频率,电能质量,保护计划和修改,监测,信息交流和控制,客户负载要求,了解D R特点,确定稳态和瞬态条件,发电机、储能设备、需求响应、切负荷、冷负荷重起、逆变器额外的功能之间的相互作用,该指南还讨论了在大多数并网和岛屿模式情况下应遵循策略。

I EEE P1547.4提出4种工作模式。

(1)正常并联运行

在正常同地区电力系统EPS并联,DR运行符合I E EE154722003。在I EEE1547.2应用指南概述了用于连接各种DR的并联运行技术。如果DR不与地区

可能不要求满足这些标准。

并联后的D R功率分配将取决于电力系统的限制,发电机控制和当地运营商策略。发电机由地区EPS经营者或DR所有者控制。

(2)向孤岛过渡模式

过渡到岛屿模式可以是事先排定或不定期的事件。如果计划岛屿的时间和期限是有关各方同意,这种切换就是有意事件。如果是主电网失电引起自动防护设备启动,设备故障等原因触发的切换是无意事件。

(3)孤岛模式

在岛屿模式,微网必须能够满足负荷有功和无功功率需求,提供稳定的频率和ANSI C84.1规定的电压。微网电压调节设备可能需要调节,以满足有意孤岛的电压要求。

一旦进入孤岛模式,发电和负荷管理成为关键。可能需要发电机改变DG输出与负载匹配。应该有足够的备用容量,备用容量是负荷功率因数,负荷大小,负荷性质,负荷所需的可靠性,可使用的发电机的函数。可使用各种技术(例如,负荷管理和切负荷),保持发电机和负载的功率平衡。如果负荷大于DR的容量,可能需要断开一些负载或通过其他手段降低负荷。微网应当有适当的无功负荷,防止电压超出规定范围以外。必须具有足够的电压稳定和动态无功能力。举例来说,如果有一个电动机启动,需要较大的无功功率,应有足够的无功功率,使系统恢复稳定。

在负荷的突变、D R停电和微网内部故障时,微网也应保持暂态稳定,清除岛内所有的故障。保护装置应保持协调,可以通过自适应继电器改变运行和保护设置。这些设置更改、检查,可以采用通讯方式。

(4)重新联网模式

在电网干扰消失后,微网与电力系统重新并网前,应当监测并网条件的存在。监测电网电压是否与主电网同步。电压频率范围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在重新并网之前,还应当验证系统接地、中立系统完整性。

在地区电力系统稳态电压和频率都恢复到上述范围内以后,互连系统应包括一个可调延迟时间(或固定延迟5m in),以确保地区EPS稳定。

其他相关标准有I EEE P1547.55大于10

MVA DG与输电电网互连技术准则草案6[14]。

I EEE P1547.6:5D G与电力系统配电二级网络互联建议草案6。详情可以从SCC21网站了解[15]。

2微网技术

微网技术由若干基本技术组成。

(1)分布式发电及存储技术

微网中的微电源DER(DG)可分为传统旋转电机和通过功率电子接口与电网联接的电源两类。后者也有两种:一种是直流电源,如燃料电池、光伏、电池存储电元;另一类为高频交流电源,如微涡轮机。必须整流或通过电压逆变器转换成可接受的交流[14]。

微网中的DER也可分为不可控、部分可控和全控三种,并可冷、热、电三联供。有的配有储能装置,通过双向交直交转换器与微网相联,使用电力电子装置进行能量调节。可控DER的输出功率可以由中央监控单元提供设定值来控制。

不同的DER响应速度可能不一,微轮机和燃料电池响应速度较慢和缺惯性,可能出现负载跟随问题,其原动机输出功率的时间常数为10~ 200s,这对大多数负载来说太慢了,因此微网在孤岛运行时,必须提供某种形式的能量存储,以保证负荷变化的平衡[15,16]。

用于微网的能源储存单元有电池、超级电容器和飞轮。电池是直流电源系统,需要电力电子转换成交流电源。许多与电网连接电池具有双向转换器,允许能源被储存,或从电池输出。超级电容器是电气能源存储设备,与电化学能源储存相比,提供高功率密度和极高的循环能力。飞轮系统由于其快速反应,可以作为解决关键负荷供电中断的一种可行的手段。

在微网中能量存储单元有3方面作用。首先,使DG运行稳定,如在负荷波动情况下,使输出功率为常数。其次,它可以对间隙性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电来源)提供补偿。第三,带能量存储单元的D G可以作为一个可分配单位。此外,能源储存有利于电力系统削峰的电力需求,抵御瞬间功率干扰,提供备用发电机和停电穿透能力,并为以后的能量需求提供备用[11]。

微网的能量存储单元(电池或超级电容)可以安装在每个微电源的总线,也可以直接将交流存储设备联到电网上(电池、飞轮机),当然如果微网不要求在孤岛运行,能量不平衡在并网时可由电网来提供,微网内部就不需要存储单元了。

(2)智能互连开关

互连开关是微网与配电系统之间的连接点,它是微网应用技术的一个关键,集成各种电力和开关功能(如电源开关,保护继电保护,计量,通讯功能),由并网接口处的继电器、硬件、其他元件组成,能够满足I EE1547、UL1741并网标准,可以避免大的电压频率波动,实现并网和孤岛之间无缝转换和协调运行,最大可能减少用户工作和场地申请处理过程,以及减少费用。

AS CO电力技术公司的AS CO7000负荷软开关,可以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发电机、本地负载并网功能,ASCO负荷软开关能够实现无缝转换,在发电机和电网之间分配负荷,能够满足I EE1547并网标准。

(3)控制技术

微网孤岛运行的基本要求是微电源(基于逆变器或旋转电机)电压和频率,必须处于稳定的允许范围内。微电网控制[17]应当保证:任一微电源的接入不对系统造成影响;自主选择运行点,微电网控制应该做到能够基于本地信息对电网中的事件做出自主反应,例如,对于电压跌落、故障、停电等,发电机应当利用本地信息自动转到独立运行方式,而不是像传统方式中由电网调度统一协调;平滑地与电网并列、分离;对有功、无功进行独立控制;具有校正电压跌落和系统不平衡的能力。

微网孤岛运行的3个可选择的控制战略:

1)集中控制[18,19]由中央控制系统发布命令,整个系统实际由中央系统和分设备间的主从配置控制,方法有主从站控制和tie li n e控制两种。

2)分布式控制[18229]各设备独立完成控制,智能设备相互交流,并根据检测到的本地信息和开展必要的行动。控制方法为基于多代理技术的微电网控制。

3)自动控制由独立控制完成,不需要与其他设备通信。

由于发电设备种类繁多(单纯供电/热电联供/冷热电联供等)、运行模式多样(供热为主发电为辅/供电为主供热为辅)、微网中分布式电源的协调控制非常复杂。大多数微电网现行控制采用分布式控制和自动控制,属于自动控制的方法有纯下垂、反下垂[30,31]。

15822009,37(

9)

主从站控制方法、第二阶段负载频率控制和多代理控制方法能保证电压和频率不会偏移正常值太多,这样就获得较高的电能质量。适合于要求电能质量的敏感性负荷。在纯下垂、反下垂、tieli n e 控制中,下垂曲线的斜度,发电机和负载的功率交换大小决定微网的频率和电压。频率和电压波动幅值取决负载频率和大小的波动。频率和负荷摆动将导致频率超出上下限。如果所带负荷能承受波动,这种控制方法是可以采用的。

对于复杂多微网系统,分布式控制策略和多代理控制策略结合是最佳的选择。

(4)微网保护技术

微网一旦形成,就要使负载、线路、DG 得到保护,此外,DG 还应具有孤岛检测功能。基于具有逆变器的D G 短路电流不会太大,现存的保护设备的定值难以满足微网孤岛保护的要求,并网时可能误动。保护装置应具有可能发生的不正常情况下的相应操作能力,还要有足够的故障协调能力。为防止DG 误切除,可能需要调整孤岛保护方法,尤其是保护设定比较灵敏时。

为加强可靠性,要求微网中每个元件具有点到点和即插即用的功能,这就会对电网保护产生影响,点到点模式中,每个被保护元件地位相同,而即插即用可以配置在电网任何一处,因而微电

网保护就成了每个微电源的一部分[18,19]

目前,几乎所有的技术标准都要求DG 不应当破坏自动重合闸、不改变原有电力系统保护的协调性,DG 必须满足反孤岛保护的要求。但随着DG 容量的比重越来越大,以及允许DG 孤岛运行,保护原理和动作逻辑均变得异常复杂,在这种情况下,仍采用现有的防孤岛保护就会带来一些问题,如电压降低时,大量DG 的退出将加大功率缺额,使情况进一步恶化

[42]

3 微网技术的研究方向

作为大电网的有效补充与分布式能源的有效利用形式,微电网的发展潜力十分巨大,中国微电网的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微电网的研究和发展中,以下几个方面将得到更多重视。

(1)高渗透率下微网与大电网相互作用机理研究 微网一般接入中压或者低压配电系统,含微网的中压或低压配电系统在结构和运行参数等

方面与高压电力系统存在很大的差异,其稳定性分析方法可能截然不同。

(2)含微网新型配电系统的规划 含微网的配电系统的规划工作十分复杂,不同的投资主体直接导致了微网设备类型、容量、安装地点、以及投入时间的不确定,且一些可再生能源呈现的间歇式特点,使得电力负荷预测的难度显著增高。

(3)需要建立适合微网特点的网络设计和运行的基础理论 使之满足由于微电网的并、离网运行方式和储能单元的存在,造成微电网存在内部能量的多向、多路径流动与传输的估算。

(4)微网及含微网配电系统的保护研究 微网系统既要能并网又要能脱网独立运行,需要研究各种运行模式下复杂的保护与控制问题。

(5)微网综合仿真与能量优化管理方法研究 为适应微电网内部组成元件的时间常数差异很大的特点,需要建立多参量复杂系统的建模、仿真与优化方法,以构建兼容微网分析的配电系统数字和半实物仿真实验平台。

(6)建立大电网与微网(独立电力公司)的新型经济关系体系 需妥善研究制定微网自主发电相应行业规范、法律法规,研究微网的出现对电力市场的影响。

4 结论

微网可以为终端用户提供更好的可靠性和更好的质量,微网也可以使本地电力公司受益,它可以为当地电力公司提供可控的负载,可以在维修系统同时不影响客户的负荷。减轻(延长)配电网更新换代,采用I EE1547.4标准,指导分布式电源孤岛运行,能够消除某些特殊操作要求产生的技术阻碍。

微电网的出现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应对负荷增长的方式,其在降低能耗、提高电力系统可靠性和灵活性等具有巨大潜力。微电网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在如何实现微电网控制保护、建立大电网与微网(独立电力公司)的新型经济关系体系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L ASSETER R.W h i te Paper on Integrati on of D i s tri bu ted E n 2ergy Resou rces :The CERTS M icroGrid Concep t [R /OL ]

薛迎成,等微网标准和技术发展1583

[2007206201].htt p://certs.l b.l gov/pdf/LB NL250829.

pd.f

[2]HATZI ARGYR I O U N,AS ANO H,IR ANVAN I R,et a.l M i2

crogri d s[J].IEEE Po wer and En ergyM agazi ne,2007,5(4):

78294.

[3]HATZI ARGYRI OU N,D I M EAS A,TSI KALAK IS A,et a.l

M an age m en t ofm icrogrids i n market env i ron m en t[C].Inter2

national Con f eren ce on Fu t u re Po wer Syste m s,Am sterda m,

2005.

[4]MARKVART T.M icrogri ds2power sys t e m s for the21stCentu2

ry[J].Ref ocue,7(4):44248.

[5]盛鹍,孔力,齐智平,等.新型电网)微电网研究综述

[J].继电器,2007,35(12):75281.

[6]F UNABAS H I T,YOKOYA MA R.M i crogri d fi eld test experi2

en ces i n Japan[C].IEEE Po wer Engi n eeri ng Soci et y General

M eeti ng,M ontr a,l2006.

[7]I EEE Std.1547.2003.Standard for In terconnecti ng D i s tri b2

uted Resources W i th E lectri c Po wer Syste m s[S].

[8]I EEE Standard for Con f or m ance Tests P rocedures for E qu i p2

m ent Interconn ecti ng D istri buted Resou rces with E l ectric Po w2

er Syste m s[S].I EEE Std.1547.1,2005.

[9]D raftApp lication Gu i de f or I EEE Standard for I n terconnecti ng

D istri buted Res ou rces w it h

E lectri c Po wer Syste m s[S].IEEE

Std.1547.2,Rev.D6,2007.

[10]Gu ide for m on it ori ng,Infor m ati on E xch ange and Con trol of

D istri buted Resources Interconn ected w i th

E lectri c Po wer Sys2

t e m s[S].I EEE Std.1547.

[11]Gu i de for D es i gn,Operation and I n tegration of D istri bu t ed

Resources Island Syste m s with E l ectri c Power Syst e m s[S].

I EEE Std.1547.4,Rev.D5.0,2008.

[12]I EEE P1547.5)))D raft Techn i cal Gu i d eli nes for Intercon2

necti on of E l ectri c Power Sou rces G reater than10MVA to t he

Power T ran s m i ss i on Gr i d[S].I EEE P1547.5.

[13]I EEE P1547.6)))D raftReco m m ended Practi ce f or Intercon2

necti ng D istri buted Res ources W i th E lectric Po wer Syste m s

D istri buti on Secondary N et work s[S].IEE

E P1547.6.

[14]KATI RAE I F,I RAVAN I R,HATZI ARGYRI OU N,et a.l

I EEE Po wer and EnergyM agazi n e[J].2008,6(3):54265.

[15]李峰,李兴源,郝巍.不间断电力变电站中分布式电

源接入系统研究[J].继电器,2007,35(10):13219. [16]鲁宗相,王彩霞,闵勇,等.微电网研究综述[J].电力系

统自动化,2007,31(19):1002107.

[17]HATZI ARGYR I OU N.M icrogri ds2Large Scale In t egrati on of

M icrogenerati on to Low Voltage Grids[C].Sess i on CI GRE

20062Internati on al Council of Large E lectri cSyste m s,Paris,

France.

[18]N I KK HA J OE IH.M i crogri d protection[C].IEEE Power E n2

gi n eeri ng Soci et y GeneralM eeti ng,PES,2007:p4275571.

[19]PEC AS LOPES J.Defi n i ng Contro l Strateg i es for M icro Grids

Islanded Operation[J].IEEE T ransacti ons on Po w er Sys2

t e m s,21(2):6162924.[20]PECAS LOPE S J.M icrogri ds Bl ack Startand Is l and ed Op era2

ti on[C].15t h Po wer Syste m s Compu t ati on Conference,L i ge,

Bel g i um,2005.

[21]B ARS ALI S,CERAOLO M,PELACC H I P.Contro l tech2

n i ques of d is persed generators to i m prove the conti nu it y of e2

l ectri cit y s upp l y[C].Proceed i ngs ofPo wer Eng i neeri ng Soci2

et y W i nter M eeti ng:V ol2,Jan27231,2002,New Yor k,

NY,USA:7892794.

[22]ENGLER A,SO ULTAN IS N.DroopControl i n LV2Grids

[C].2005In ternati onal Conference on Fu t u re Power Sys2

t e m s,2005.

[23]PEC ASLOPES J.Con trol Strategies for M i cro G ri ds Em ergency

Operation[C].Internati onalConference on Future PowerSys2

t e m s,16218Nov.2005.

[24]MADURE I RA A,MORE I RA C,PEC ASLOPES J.Secondary

Load2F requencyControl f or M i cro G ri ds i n Islanded Operati on

[C].in Proc.In ternati onal Conference on Rene wab le Energy

and Power Quali ty I CREPQ c05,Spain,2005.

[25]BOSE S,LI U Y,B AHE I B2ELD I N K,et a.l T i eli n e Controls

i n M icrogri d Appli cation[C].2007i R EP Sy m pos i um2Bulk

Power Syste m Dyna m i cs and Contro l2?,Revi talizing Opera2

ti on al Reli ab ility August19224,2007,Charl est on.S https://www.360docs.net/doc/9d15970795.html, A.

[26]D I M EAS A L,HATZI ARGYR I OU N D.Agent based Con trol

f orM i crogri d s[C].Po wer Engi n eeri n

g Soci et y generalm eet2

i ng,J une2007.

[27]JI ANG Z.Agent2b ased con trol fra m e work for d istri buted ener2

gy res ou rces m i crogri d s[C].2006I EEE/W IC/AC M In terna2

ti onalCon f eren ce on In telli gen tAgent Techno l ogy(I AT2006

M ain Con ference Proceedings),I AT c06,2007,p6462652.

[28]OYARZABAL J.Agen t2bas ed M icro G ri d M an age m en t Syste m

[C].Inter n ati on alConference on Fu t u re Po wer Syste m s,162

18N ove mber2005.

[29]HZTZI ARYRI OU N.PER and M icrogri d s CERTS[C].

Berkel ey2005sy m pos i um on M icrogri ds.17June2005. [30]BRABANDERE K De,VANTHOURNOUT K,DR I ESEN J,

et a.l Con trol ofM i crogri d s[C].2007I EEE Po wer Engi n eer2

i ng Soci ety GeneralM eeti ng.

[31]PI AG I P,LASSETER RH.Autono m ou s con trol ofm icrogrids

[C].Proceed i ngs of2006IEEE Po w er Eng i neeri ng Society

Gen eralM eeti ng,Jun18222,2006,M on trea,l Qu ebec,Can2

ada.P i scata way,N J,US A;I EEE,2006:8215.

[32]GEORGAK I S D.Operati on of a Protot ype M icrogri d Syste m

Bas ed on M i crosou rces E qu i pp ed w i th Fast2acti ng Po werE l ec2

tron i csInterfaces[C].35t h Annu al IEEE Po wer E lectron ics

Speci alists Con ference,2004,vo.l4,pp.252122526.

[33]C H I RADE J A P,RA MAKUMAR R.A n approach t o qu antif y

t he techn ical benefi ts of d istri buted gen erati on[J].IEEE

T ran s acti on s on En ergy Convers i on,2004,19(4):7642773.收稿日期:2008212211

本文编辑:王志胜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信息技术发展史: 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发生在距今约35 000年~50 000年前。 语言的使用——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 类人猿是一咱类似于人类的猿类,经过千百万年的劳动过程,演变、进化、发展成为现代人,与此同时语言也随着劳动产生。祖国各地存在着许多语言。如:海南话与闽南话有类似,在北宋时期,福建一部人移民到海南,经过几十代人后,福建话逐渐演变成不语言体系,闽南话、海南话、客家话等。 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创造。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出现了文字 文字的创造——这是信息第一次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陶器上的符号: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繁荣时期(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 甲骨文:记载商朝的社会生产状况和阶级关系,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金文(也叫铜器铭文):商周一些青铜器,常铸刻在钟或鼎上,又叫“钟鼎文” 第三次信息技术的革命是印刷的发明。大约在公元1040年,我国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技术(欧洲人1451年开始使用印刷技术)。 印刷术的发明 汉朝以前使用竹木简或帛做书材料,直到东汉(公元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这种纸叫“蔡候纸”。从后唐到后周,封建政府雕版刊印了儒家经书,这是我国官府大规模印书的开始,印刷中心:成都、开封、临安、福建阳。 北宋平民毕发明活字印刷,比欧洲早400年 第四次信息革命是电报、电话、广播和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 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电报、电话的发明,电磁波的发现,人类通信领域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实现了金属导线上的电脉冲来传递信息以及通过电磁波来进行无线通信。 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有线电报机。电报机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有电流通过,电磁体有磁性,无电流通过,电磁体无磁性),使电磁体上连着的笔发生转动,从而在纸带上画出点、线符号。这些符号的适当组合(称为莫尔斯电码),可以表示全部字母,于是文字就可以经电线传送出去了。1844年5月24日,他在国会大厦联邦最高法院议会厅作了“用导线传递消息”的公开表演,接通电报机,用一连串点、划构成的“莫尔斯”码发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份电报:“上帝创造了何等的奇迹!”实现了长途电报通信,该份电报从美国国会大厦传送到了40英里外的巴尔的摩城。 1864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表了一篇论文(《电与磁》),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说明了电磁波与光具有相同的性质,都是以光速传播的。 1875年,苏格兰青年亚历山大.贝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话机,1878年在相距300千米的波世顿和纽约之间进行了首次长途电话实验获得成功。 电磁波的发现产生了巨大影响,实现了信息的无线电传播,其他的无线电技术也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1920年美国无线电专家康拉德在匹兹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商业无线电广播电台,从此广播事业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收音机成为人们了解时事新闻的方便途径。1933年,法国人克拉维尔建立了英法之间的第一条商用微波无线电线路,推动了无线电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1876年3月10日,美国人贝尔用自制的电话同他的助手通了话。 1895年俄国人波波夫和意大利人马可尼分别成功地进行了无线电通信实验。 1894年电影问世。1925年英国首次播映电视。 静电复印机、磁性录音机、雷达、激光器都是信息技术史上的重要发明。 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标志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及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 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军制、科研、迫切需要解决的计算工具也大大得到改进,1946年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了。 1946~1958年第一代电子计算机 1958~1964年第二代晶体管电子计算机 1964~1970年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 1971~20世纪80年代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至今正丰研究第五代智能化计算机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doc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考点提示 近代科学技术 (1)经典力学、相对论、量子论 (2)进化论 (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知识清单 知识梳理 一、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一)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背景 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生产经验的积累。 思想准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了思想。 个人因素——科学家具有科学精神。 (二)经典力学 1、伽利略——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伟大的天文学家、物理学家。 (1)主张:为了解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地观察和实验。 (2)通过实验证实,外力并不是维持运动状态的原因,只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3)通过实验,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等物理学定律,大大改变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以来有关运动的观念。 (4)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 2、牛顿——17世纪英格兰伟大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 (1)牛顿在其经典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把地球上的物体运动和天体运动概括到同一理论之中,形成了一个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牛顿力学体系,即经典力学体系。 (2)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意义。海王星的发现是证明牛顿力学和万有引力定律有效性的最成功的范例。 (3)数学方面,牛顿是微积分的发明者之一。另外牛顿还发现了太阳光的光谱,发明了反射式望远镜等。 (三)相对论的创立: 1、背景:19世纪,随着物理学研究的进展,经典力学无法解释研究中遇到的新问题。20 世纪初,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2、内容: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物体运动时,质量随着物体运动速度增大而增加,同时空间和时间也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即会发生尺缩效应和钟慢效应。

电子技术发展史概述-首次

电子技术发展史概述 电子技术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由于物理学的重大突破,电子技术在二十世纪发展最为迅速,应用最为广泛,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电子器件出现了飞速的发展,而且随着微电子和半导体制造工艺的进步,集成度不断提高。CPLD/FPGA、ARM、DSP、A/D、D/A、RAM和ROM等器件之间的物理和功能界限正日趋模糊,嵌入式系统和片上系统(SOC)得已实现。以大规模可编程集成电路为物质基础的EDA技术打破了软硬件之间的设计界限,使硬件系统软件化。这已成为现代电子设计的发展趋势。 现在,人们已经掌握了大量的电子技术方面的知识,而且电子技术还在不断的发展着。这些知识是人们长期劳动的结晶。 我国很早就已经发现电和磁的现象,在古籍中曾有“磁石召铁”和“琥珀拾芥”的记载。磁石首先应用于指示方向和校正时间,在《韩非子》和东汉王充著《论衡》两书中提到的“司南”就是指此。以后由于航海事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在十一世纪就发明了指南针。在宋代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中有“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的记载。这不仅说明了指南针的制造,而且已经发现了磁偏角。直到十二世纪,指南针才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的这个时期,由于生产发展的需要,在电磁现象方面的研究工作发展的很快。库仑在 1785 年首先从实验室确定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电荷的概念开始有了定量的意义。

1820 年,奥斯特从实验时发现了电流对磁针有力的作用,揭开了电学理论的新的一页。同年,安培确定了通有电流的线圈的作用与磁铁相似,这就指出了此现象的本质问题。有名的欧姆定律是欧姆在 1826 年通过实验而得出的。法拉第对电磁现象的研究有特殊贡献,他在1831 年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是以后电子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在电磁现象的理论与使用问题的研究上,楞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在1833 年建立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则(楞次定则)。其后,他致力于电机理论的研究,并阐明了电机可逆性的原理。楞次在 1844 年还与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分别独立的确定了电流热效应定律(焦耳 - 楞次定律)。与楞次一道从事电磁现象研究工作的雅可比在 1834 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机,从而证明了实际应用电能的可能性。电机工程得以飞跃的发展是与多里沃 - 多勃罗沃尔斯基的工作分不开的。这位杰出的俄罗斯工程师是三相系统的创始者,他发明和制造出三相异步电机和三相变压器,并首先采用了三相输电线。在法拉第的研究工作基础上,麦克斯韦在 1864 年至 1873 年提出了电磁波理论。他从理论上推测到电磁波的存在,为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1888 年,赫兹通过实验获得电磁波,证实了麦克斯韦的理论。但实际利用电磁波为人类服务的还应归功于马克尼和波波夫。大约在赫兹实验成功七年之后,他们彼此独立的分别在意大利和俄国进行通信试验,为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人类在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丰富着自己的知识。电子科学技术就是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发展起来的。 1883 年美国发明

互联网技术的相关介绍

互联网技术的相关介绍 软件技术 在研究实现互联的过程中,计算机软件起了主要的作用。1974年,出现了连接分组网络的协议,其中就包括了TCP/IP——著名的网际互联 协议IP和传输控制协议TCP。这两个协议相互配合,其中,IP是基本的 通信协议,TCP是帮助IP实现可靠传输的协议。 TCP/IP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开放性,即TCP/IP的规范和Internet的技术都是公开的。目的就是使任何厂家生产的计算机都能相 互通信,使Internet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这正是后来Internet得到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ARPA在1982年接受了TCP/IP,选定Internet为主要的计算机通信协议标准,并把其它的军用计算机网络都转换到TCP/IP。1983年,ARPAnet 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军用,称为MILNET;另一部分仍称ARPAnet,供民用。 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组织(NSF)将分布在美国各地的5个为科研教育服务的超级计算机中心互联,并支持地区网络,形成NSFnet。 1988 年,NSFnet替代ARPAnet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NSFnet主干网 利用了在ARPAnet中已证明是非常成功的TCP/IP技术,准许各大学、政 府或私人科研机构的网络加入。1989年,ARPAnet解散,Internet从军 用转向民用。 Internet的发展引起了商家的极大兴趣。1992年,美国IBM、MCI、MERIT三家公司联合组建了一个高级网络服务公司(ANS),建立了一个 新的网络,叫做ANSnet,成为Internet的另一个主干网。它与NSFnet 不同,NSFnet是由国家出资建立的,而ANSnet则是ANS 公司所有,从而使Internet开始走向商业化。 1995年4月30日,NSFnet正式宣布停止运作。而此时Internet的骨干网已经覆盖了全球91个国家,主机已超过400万台。在最近几年, 因特网更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很快就达到了今天的规模。 协议 有关互联网的协议可以分为3层: 最底层 最底层的是IP协议,是用于报文交换网络的一种面向数据的协议,这一协议定义了数据包在网际传送时的格式。目前使用最多的是IPv4版 本,这一版本中用32位定义IP地址,尽管地址总数达到43亿,但是仍 然不能满足现今全球网络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IPv6版本应运而生。在

中国科技发展历程

中国科技发展历程 古代中国——科学技术成就辉煌 中华民族的科技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曾经为人类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并且在16世纪中期以前一直处于世界科技舞台的中心。早在距今3300多年以前的甲骨文中就有有关日食的记载。距今2500年以前的战国时期问世的《考工记》准确地记载了六种不同成份的铜锡合金及其不同用途。公元1世纪初期的西汉时期,中国人发明了造纸术,公元105年左右中国科学家蔡伦又改进和提高了造纸技术,从而使造纸技术在中国迅速推广开来。公元3世纪左右,中国人发明了瓷器,这一技术在11世纪传到波斯,由那里经阿拉伯于1470年左右传到意大利以及整个欧洲。到唐朝,中国科学家发明了火药,并在公元9世纪首次将其用于战争之中。在11世纪中期的宋朝,中国科学家发明的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5世纪中期,中国医学家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发展的集大成者。到此时为止,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达到了顶峰时期,四大发明已经先后登上了历史舞台。著名英国科学家约瑟博士认为,中国“在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现代西方世界所应用的许多发明都来自中国,中国是一个发明的国度。 由于从明代14世纪60年代末始以来,中国对外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影响了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并使之处于相对停滞状态。 与此同时,欧洲成为现代科学的发源地,生产力突飞猛进,科学技

术获得迅速进展。中国逐渐拉大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距离。 近现代中国——科技发展历经曲折 在近代历史上,积贫积弱的中国不仅在科技发展上乏善可,而且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还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一个有着光辉灿烂历史的文明古国就这样退出了世界科技舞台。 19世纪中叶,一批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中国先行者,倡导科学救国、教育救国,主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 于是中国开始有了出国求学者。1847年,来自香山南屏镇的容闳来到美国,3年后,他考入耶鲁大学。1854年,他又以优异的成绩从这所大学毕业,成为历史上毕业于美国大学的第一位中国人。1872年至1875年,清朝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青少年到美国留学。1905年,中国废除了科举制度,清政府举行了第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这些归国人员为引进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1911年10月10日,在武昌爆发了辛亥革命。在革命先行者领导下,终于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帝制,中国走向。 是近代中国主科学救国的先驱。但是,20世纪前叶的中国,动荡不安,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物质条件极差,所以发展依然很缓慢。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反对“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1919年5月4日,中国爆发了伟大的爱国救亡运动,即“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提倡与科学,为中国近代科学的诞生扫清了道路。当时的留美学生元任、任鸿隽、铨、胡适等在美国发起组织了中国科

关于空间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以空间互联网技术概述作为出发点,分析了该技术在现阶段的发展现状,并探讨了空间互联网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提高该技术的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提供一些参考和意见。 关键词:空间互联网;发展现状;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与生产等各个方面。目前将人们的活动延伸和拓展到太空领域是当前科学家们探讨的焦点问题。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还需要科学家们针对问题提出具体的优化改革措施和调整方案,提高网络运行效率和数据传输的安全性、稳定性,进一步促进空间互联网技术的长远发展。空间互联网技术的研究与发展需要以互联网技术作为支撑点,在此基础上分析空间互联网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一、空间互联网技术 空间互联网技术是将地面互联网技术与空间信息资源进行有效融合,其融合原则是“高效利用,综合集成”。融合和信息传输的主要工具是卫星,充分利用卫星信息传输快、准的优点扩大通信网络的信号覆盖范围,提高传输效率。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空间互联网技术逐步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与生产中,并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比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对可以看到空间互联网技术的身影。 二、空间互联网技术发展现状 (一)网络资源的有限性 网络节点是组成空间互联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对网络节点的管理工作主要是由卫星负担。但是卫星的位置是按照一定的运动规律在不断变化,因此空间互联网的拓扑结构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空间互联网的拓扑结构不仅受卫星位置变化的影响,还会受时间的影响。太空网络设备是实现空间互联网技术的核心要素,但是相比地球环境而言,太空环境更加恶劣。因此太空设备在环境条件较差的情况下是不能完全发挥其性能的,从而大大降低了太空设备的性能。与实际性能相差太远,使得网络设备提供的网络资源无法在空间互联网技术中得到充分利用。 (二)能力有限 计算机芯片是空间互联网技术与地面互联网技术的核心要素,都需要借助计算机芯片设计产品和实现互联网技术的优势。计算机芯片具有计算效率高、储存功能强等优势,因此被广泛运用于互联网技术中。但是在互联网空间技术中安插计算机芯片,计算机芯片的功能就会被严重削弱,其空间传输能力也会因为计算机功能的削弱而下降。由于卫星位置和空间拓扑结构会随着运动规律和时间的变化不断发生变化,导致空间互联网网络节点不稳定、不固定,从而大量出现断网、信号不强等现象。 (三)网络协议不完善 目前,就空间网络协议而言,主要包括dnt协议、空间ip协议和ccsds协议。但是这些网络协议不够科学化、专业化和体系化,在实际运行中就无法与地面互联网tcp/ip协议进行有效融合。网络协议的兼容性差是当前空间网络技术的主要问题。另外,这三种空间协议的成本普遍偏高、利用率偏低,与现代通信技术之间的差异性较大。 (四)传输可靠性偏低 空间互联网的结构较为复杂,在展开网络接入工作时会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操作人员一旦注意力不集中,就很容易将网络节点集中在一个密集区域,这就是一种典型的物理环路结构。这种结构会严重影响网路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和连续性。一旦网路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受到强烈的干扰,就会造成网络中断、网络信号不连续等现象。在空间展开数据传输工作时,由于传输距离比在地球水平线中的传输距离远,因此其传输时间相对要长一些。但是数据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十年发展历程概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十年发展历程概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十年发展历程概览 从2000年至今,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与长足发展,具体表现在“校校通”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班班通”工程、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大规模项目和工程的实施;硬件设施建设日渐完备、软件资源建设日益丰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认识备受重视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环境的建设与完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教师技能大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现代教育发展论坛等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内涵发展及理论提升 的相关活动举办;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加强、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等效果日益明显。 ●发展历程 概览十年来的发展,我们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多媒体的到来 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到2000年也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是这段时间的发展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和问题,没有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氛围,一些学校和地区仅仅停留在视听教学的硬件本位时代;缺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及方法指导,教师应用信

学生而言,多媒体教学中应用了图片、动画、影音、视频等素材,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也使得呆板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而容易理解和领会。 2.网络资源库的建设 多媒体的到来阶段对于那些从未接触过信息技术的教师而言,是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应用过程中教师们也逐渐发现:他们能够获得的资源多是针对某一知识或者具体章节的演示课件或素材,往往无法根据需要对其内容进行修改。他们渴望能够根据个人能力及学生特征选择适合的资源,然而当时的资源建设极大地滞后于教学需求,虽然已经涌现了很多致力于资源建设的公司和企业,但是由于缺少教学理念指导,并非所有资源都是有价值的,甚至很难在其中查找真正需要的资源。 这种情况随着“校校通”工程的深入而日益凸显,阻碍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开展,因此,资源建设和资源库建设受到了教育信息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初期,大多数人都在关注网络资源库快速建设,同时,一些专家学者以发展的眼光关注网络资源库的内涵发展,对其定位、分类、标准、功能等层面进行了深入思考。我国的网络资源库建设也逐渐关注资源的规范和标准。因此,可以将资源建设的发展历程归纳为资源建设和资源平台建设两个

电子技术发展史概述-首次

电子技术发展史概述电子技术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由于物理学的重大突破,电子技术在二十世纪发展最为迅速,应用最为广泛,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电子器件出现了飞速的发展,而且随着微电子和半导体制造工艺的进步,集成度不断提高。CPLD/FPGA、ARM、DSP、A/D、D/A、RAM和ROM等器件之间的物理和功能界限正日趋模糊,嵌入式系统和片上系统(SOC)得已实现。以大规模可编程集成电路为物质基础的EDA技术打破了软硬件之间的设计界限,使硬件系统软件化。这已成为现代电子设计的发展趋势。 现在,人们已经掌握了大量的电子技术方面的知识,而且电子技术还在不断的发展着。这些知识是人们长期劳动的结晶。 我国很早就已经发现电和磁的现象,在古籍中曾有“磁石召铁”和“琥珀拾芥”的记载。磁石首先应用于指示方向和校正时间,在《韩非子》和东汉王充着《论衡》两书中提到的“司南”就是指此。以后由于航海事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在十一世纪就发明了指南针。在宋代沈括所着的《梦溪笔谈》中有“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的记载。这不仅说明了指南针的制造,而且已经发现了磁偏角。直到十二世纪,指南针才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的这个时期,由于生产发展的需要,在电磁现象方面的研究工作发展的很快。库仑在1785年首先从实验室确定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电荷的概念开始有了定量的意义。1820年,奥斯特从实验时发现了电流对磁针有力的作用,揭开了电学理论的新的一页。同年,安培确定了通有电流的线圈的作用与磁铁相似,这就指出了此现象的本质问题。有名的欧姆定律是欧姆在1826年通过实验而得出的。法拉第对电磁现象的研究有特殊贡献,他在1831年发现的电磁感应现

《互联网新技术发展趋势》

前言 蓝草咨询的目标:为您提升工作业绩优异而努力,为您明天事业腾飞以蓄能!蓝草咨询的老师:都有多年实战经验,拒绝传统的说教,以案例分析,讲故事为核心,化繁为简,互动体验场景,把学员当成真诚的朋友! 蓝草咨询的课程:以满足初级、中级、中高级的学员的个性化培训为出发点,通过学习达成不仅当前岗位知识与技能,同时为晋升岗位所需知识与技能做准备。课程设计不仅注意突出落地性、实战性、技能型,而且特别关注新技术、新渠道、新知识、创新型在实践中运用。 蓝草咨询的愿景:卓越的培训是获得知识的绝佳路径,同时是学员快乐的旅程,为快乐而培训为培训更快乐!目前开班的城市:北京、上海、深圳、苏州、香格里拉、荔波,行万里路,破万卷书! 蓝草咨询的增值服务:可以提供开具培训费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让用户合理利用国家鼓励培训各种优惠的政策。报名学习蓝草咨询的培训等学员可以申请免费成为“蓝草club”会员,会员可以免费参加(某些活动只收取成本费用)蓝草club 定期不定期举办活动,如联谊会、读书会、品鉴会等。报名学习蓝草咨询培训的学员可以自愿参加蓝草企业“蓝草朋友圈”,分享来自全国各地、多行业多领域的多方面资源,感受朋友们的成功快乐。培训成绩合格的学员获颁培训结业证书,某些课程可以获得国内知名大学颁发的证书和国际培训证书(学员仅仅承担成本费用)。成为“蓝草club”会员的学员,报名参加另外蓝草举办的培训课程的,可以享受该培训课程多种优惠。 互联网新技术发展趋势

2019年课程计划: 上海:6月7、8月9、10月30 课程价格:3600(含授课费、证书费、资料费、午餐费、茶点费、会务费、税费)课程大纲: 第一章IT最新的热点技术 1.数据智能 2.深度学习 3.窄带物联网与中国移动的大连接战略 4.信标技术 5.无人驾驶技术 6.区块链技术 第二章:人工智能发展趋势 1.人脑仿生取得重大突破 2.机器学习深入应用 3.智能语音助手成为突破口 4.机器视觉在生产中不断渗透 5.AR和VR发展驶入快车道 6.区块链技术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 第三章:人工智能时代 1.AlphaGo的核心方法 2.策略网络和价值网络 3.深度神经网络与蒙特卡洛搜索树

科学技术发展史论文

成都理大学 科学技术史论文题目:世界科技发展史回顾与未来科技发展展望 彭静 201206020228 核自学院 指导老师:周世祥

世界科技发展史回顾与未来科技发展展望 科学技术发展史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也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当人类豪迈地飞往宇宙空间,当机器人问世,当高清晰度数字化彩电进入日常家庭生活,当克隆羊多利诞生惊动整个世界之时,大家是否会感受到,人类经历了一个多么漫长而伟大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 一.古代科技发展概况 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以前,人类由石器时代跨入青铜器时代,并逐渐产生了语言和文字。在于自然界的长期斗争中,人类不断推动着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与此同时,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也不断丰富,科学技术的萌芽不断成长起来。 世界文明发端于中国,埃及,印度和巴比伦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十分辉煌,但主要在技术领域。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产生巨大影响。古代中国科技文明的主要支桂有天文学、数学、医药学、农学四大学科和陶瓷、丝织、建筑三大技术,及世界闻名的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四大发明: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生活在尼罗河和两河流域的古埃及和巴比伦人在天文学,数学等方面创造了杰出的成就,埃及金字塔名垂史册,印度数学为世界数学发展史大侠光辉的一页。 古希腊是科学精神的发源地,古希腊人创造了辉煌夺目的科学奇迹,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性自然观,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的理性自然观,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毕达哥拉斯,希波克拉底,以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都是那一时期的解除代表人物。公元前3世纪,进入希腊化时期的古希腊获得更大的发展,出现了欧几里得,阿基米德和托勒密三位杰出的科学家,使得古代科学攀上三座高峰。 公元最初的500多年中,欧洲的科学技术持续衰落,5世纪后进入黑暗的年代,并且延续了1000多年,科学一度成为宗教的婢女。但是科学精神在14世纪发出自己的呐喊,近代实验科学的始祖逻辑尔-培根像一颗新星,点亮了欧洲的天空。 在整个古代,技术发展的水平不高,科学也没有达到系统的程度,不同地域的人民之间还未建立起长期稳定的经济、文化联系, 但许多古代的科学技术成果, 如阳历和阴历, 节气、月、星期和其它时间单位的划分, 恒星天区的划分和名称,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十进制记数法、印度——阿拉伯数字、轮车技术、杠杆技术、造纸术、印刷术等等,都已深深镶入了整个人类文明大厦的基础。 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还停留在描述现象,总结经验的阶段,个学科的分野并不明确,因而具有实用性,经验性和双重性,但它给近代科学的发展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2.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虚拟专用网络的发展

虚拟专用网络的发展 摘要:虚拟专用网络(VPN)发展至今已经不在是一个单纯的经过加密的访问隧道了,它已经融合了访问控制、传输管理、加密、路由选择、可用性管理等多种功能,并在全球的信息安全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未来的VPN技术将如何发展,又将在信息安全事务中承担起什么样的角色,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 关键词:虚拟专用网络(VPN)发展 1. 概述虚拟专用网络即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顾名思义,虚拟专用网不是真的专用网络,但却能够实现专用网络的功能。虚拟专用网指的是依靠ISP(Internet服务提供商)和其它NSP(网络服务提供商),在公用网络中建立专用的数据通信网络的技术。在虚拟专用网中,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连接并没有传统专网所需的端到端的物理链路,而是利用某种公众网的资源动态组成的。IETF草案理解基于IP的VPN为:”使用IP 机制仿真出一个私有的广域网”是通过私有的隧道技术在公共数据网络上仿真一条点到点的专线技术。所谓虚拟,是指用户不再需要拥有实际的长途数据线路,而是使用Internet公众数据网络的长途数据线路。所谓专用网络,是指用户可以为自己制定一个最符合自己需求的网络。 2. VPN在企业中的主要应用2.1通过专线连接实现广域网的企业,由于增加业务,带宽已不能满足业务的需要,需要经济可靠的升级方案;大中型企业、集团公司:建立全公司的的远程互联,构建内部专用网络,实现安全的intranet; 2.2企业的内部用户和分机构分布范围广、距离远,需要扩展企业网,实现远程访问和局域网互联,最典型的是跨国企业、跨地区企业;2.3分支机构、远程用户、合作伙伴多的企业,需要组建企业专用网;四是关键业务多,对通信线路保密和可性要求高的用户,如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五是已有各种远程专线连接,需要增加网络连接备份的单位。 3. VPN带给企业的好处3.1 VPN可以帮助远程用户、公司分支机构、商业伙伴及供应商同公司有内部网建立可信的安全连接,并保证数据的安全传输。通过将数据流转移到低成本的网络上,一个企业的VPN解决方案将大幅度地减少用户花费在城域网和远程网络连接上的费用。统计结果显示,企业选用VPN替代传统的拨号网络,可以节省20%—40%的费用;替代网络互联,可减少60%—80%的费用。 3.2 VPN能大大降低网络复杂度,简化网络的设计和管理,在充分保护现有的网络投资的同时,加速连接新的用户和网站,增强内部网络的互联性和扩展性。 3.3 VPN还可以实现网络安全,可以通过用户验证、加密和隧道技术等保证通过公用网络传输私有数据的安全性。随着用户的商业服务不断发展,企业的虚拟专用网解决方案可以使用户将精力集中到自己的生意上,而不是网络上。 3.4 VPN能增加与用户、商业伙伴和供应商的联系,它可用于不断增长的移动用户的全球因特网接入,以实现安全连接;可用于实现企业网站之间安全的虚拟专用线路,用于经济有效地连接到商业伙伴的用户的安全外联网VPN。 4. VPN的实现技术 4.1隧道技术VPN区别于一般网络互联的关键是隧道的建立,然后数据包经过加密,按隧道协议进行封装、传送以保证安全性。现有两种类型的隧道协议,一种是二层隧道协议,用于传输第二层网络协议,它主要应用于构建远程访问VPN;另一种是三层隧道协议,用于传输第三层网络协议,它主要应用于构建Intranet VPN和Extranet

电子技术发展历程

电子技术发展历程 术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始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二十世纪发展最迅速,应用最广泛,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代电子产品以电子管为核心。四十年代末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只半导体三极管,它以小巧、轻便、省电、寿命长等特点,很快地被各国应用起来,在很大范围内取代了电子管。五十年代末期,世界上出现了第一块集成电路,它把许多晶体管等电子元件集成在一块硅芯片上,使电子产品向更小型化发展。集成电路从小规模集成电路迅速发展到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从而使电子产品向着高效能低消耗、高精度、高稳定、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由于,电子计算机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恰好能够充分说明电子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性,所以下面就从电子计算机发展的四个时代来说明电子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于1946年在美国研制成功,取名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这台计算机使用了18800个电子管,占地170平方米,重达30吨,耗电140千瓦,价格40多万美元,是一个昂贵耗电的"庞然大物"。由于它采用了电子线路来执行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和存储信息,从而就大大提高了运算速度。ENIAC每秒可进行5000次加法和减法运算,把计算一条弹道的时间短为30秒。它最初被专门用于弹道运算,后来经过多次改进而成为能进行各种科学计算的通用电子计算机。从1946年2月交付使用,到1955年10月最后切断电源,ENIAC服役长达9年。尽管ENIAC还有许多弱点,但是在人类计算工具发展史上,它仍然是一座不朽的里程碑。它的成功,开辟了提高运算速度的极其广阔的可能性。它的问世,表明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从此,电子计算机在解放人类智力的道路上,突飞猛进的发展。电子计算机在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ENIAC问世以来的短短的四十多年中,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异常迅速。迄今为止,它的发展大致已经了下列四代: 第一代(1946~1957年)是电子计算机,它的基本电子元件是电子管,内存储器采用水银延迟线,外存储器主要采用磁鼓、纸带、卡片、磁带等。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限制,运算速度只是每秒几千次~几万次基本运算,内存容量仅几千个字。程序语言处于最低阶段,主要使用二进制表示的机器语言编程,后阶段采用汇编语言进行程序设计。因此,第一代计算机体积大,耗电多,速度低,造价高,使用不便;主要局限于一些军事和科研部门进行科学计算。 第二代(1958~1970年)是晶体管计算机。194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了晶体管,10年后晶体管取代了计算机中的电子管,诞生了晶体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的基本电子元件是晶体管,内存储器大量使用磁性材料制成的磁芯存储器。与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相比,晶体管计算机体积小,耗电少,成本低,逻辑功能强,使用方便,可靠性高。 第三代(1963~1970年)是集成电路计算机。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1958年夏,美国德克萨斯公司制成了第一个半导体集成电路。集成电路是在几平方毫米的基片,集中了几十个或上百个电子元件组成的逻辑电路。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的基本电子元件是小规模集成电路和中规模集成电路,磁芯存储器进一步发展,并开始采用性能更好的半导体存储器,运算速度提高到每秒几十万次基本运算。由于采用了集成电路,第三代计算机各方面性能都有了极大提高:体积缩小,价格降低,功能增强,可靠性大大提高。 第四代(1971年~日前)是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随着集成了上千甚至上万个电子元件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电子计算机发展进入了第四代。第四代计算机的基本元件是大规模集成电路,甚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集成度很高的半导体存储器替代了磁芯存储器,运算速度可达每秒几百万次甚至上亿次基本运算。 (一)电子管(1883年到1904年电子管问世)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摘要 移动互联网,就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体。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诱人的两大业务,它们的增长速度都是任何预测家未曾预料到的,所以移动互联网可以预见将会创造经济神话。移动互联网的优势决定其用户数量庞大,截至2012年9月底,全球移动互联网用户已达15亿。随着3G网络的部署和终端性能的不断提高,移动互联网用户日益增多。本文在对移动互联网现状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移动互联网相关技术热点和应用热点。 一、引言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3G/E3G时代的到来和各种应用的推出,互联网已从桌面PC走向手机及其他移动设备,移动互联网和有线互联网融合的速度加快。移动互联网满足上下班途中、外出旅行时间、等候时间及户外休闲娱乐时间便捷享受互联网的服务,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本文通过对移动互联网应用现状、技术热点和应用热点的介绍,进一步增进业界对移动互联网的认识与理解。 二、移动互联网简介 移动互联网(MobileInternet, 简称MI)是一种通过智能移动终端,采用移动无线通信方式获取业务和服务的新兴业态,包含终端、软件和应用三个层面。终端层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MID等;软件包括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和安全软件等。应用层包括休闲娱乐类、工具媒体类、商务财经类等不同应用与服务。随着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未来,LTE(长期演进,4G通信技术标准之一)和NFC(近场通信,移动支付的支撑技术)等网络传输层关键技术也将被纳入移动互联网的范畴之内。 随着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迫切希望能够随时随地乃至在移动过程中都能方便地从互联网获取信息和服务,移动互联网应运而生并迅猛发展。然而,移动互联网在移动终端、接入网络、应用服务、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还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其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的研究,对于国家信息产业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计算机学报》刊登的“移动互联网:终端、网络与服务”一文,从移动终端、接入网络、应用服务及安全与隐私保护4个方面对移动互联网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与分析,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三、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移动互联网相对于固定互联网最大特点是随时随地和充分个性化。移动用户可随时随地方便接入无线网络,实现无处不在的通信能力;移动互联网的个性化表现为终端、网络和内容/应用的个性化,互联网内容/应用个性化表现在采用社会化网络服务(SNS)、博客、聚合内容(RSS)、Widget等Web2.0技术与终端个性化 和网络个性化相互结合,使个性化效应极大释放。 3.1、Web 2.0技术

科学技术发展史

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如何? 科学问题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尚未解决(且有可能解决)的矛盾或疑难。它包含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的答案。科学问题的提出,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结构的。它蕴涵着问题的指向,即科研的目标和求解的应答域。问题的指向是指问题的现状和性质,求解目标是指求解的方向和要求,应答域是指在问题的论述中所确定的域限,并假定所提出问题的解必定在这个域限之中。 科学研究的过程是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推广应用的过程。可见,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并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旧的问题解决了,又引入了新的、更深刻的问题。因此,善于和勇于提出科学问题,用科学批判和理性质疑的科学精神去审视旧的科学问题,充分发挥想象力去提出新的科学问题,尤其是提出大跨度、综合而复杂的重大交叉科学难题就显得更有意义了。 问题是从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人们认识事物,总是由不知到知,由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科学研究的过程,可以说就是从已知出发提出问题进而探求未知的过程,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个人或集体)来说,是否善于发现问题和科学地提出问题是衡量其科学研究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标志。问题的提出,问题不断的解决、不断的再生,表示科学的前沿在不断地向前推进,表示人类的认识在不断地从已知向未知推进。科学研究始于问题,最终目的是要解决问题,可以说没有问题就没有科学研究,也就没有科学的进步。 技术与科学有哪些区别? 技术是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目的。相反,技术是应用科学。技术涉及使用工具以及研究特定科学的知识。技术与设计的综合有关。虽然科学涉及理论和研究结果,但技术却非常关注过程。技术必须使其流程正确地在应用科学领域取得进步。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另一个重要区别是科学涉及观察和实验,而技术则涉及发明和生产。工具及其生产的发明是技术的方面。 科学是“知识和实践活动,包括通过观察和实验系统地研究物理和自然世界的结构和行为。科学可以称为系统知识库。科学是对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各个学科的研究。科学涉及观察和实验。科学更关注分析。科学涉及理论及其发现。科学这个词被解释为通过实验和观察获得知识的系统,以便阐明自然现象。 区别: 1. 科学可以被定义为通过各种观察和实验收集关于某一主题的知识的有组织的方式。技术是用于不同目的的科学定律的实际用法。 2. 科学只不过是探索新知识的过程,而技术则将科学知识付诸实践。 3. 科学对于获得有关自然现象及其原因的知识非常有用。相反,技术可能是有用的或有害的,即技术既有利也有祸害,如果以正确的方式使用,它可以帮助人类解决许多问题,但是,如果它被错误地解决了使用,它可以导致整个世界的破坏。 4. 科学仍然是不可改变的; 只增加了进一步的知识。相反,技术变化很快,从某种意义上说,以前的技术不断改进。 5. 科学强调发现,就像事实和自然规律一样。与技术不同,重点放在发明上,例如开发最新技术,以减轻人类的工作。 6. 科学是研究自然和物理世界的结构和行为,创造前提。相比之下,技术涉及将这些前提付诸实践。 7. 科学关注的是分析,演绎和理论发展。另一方面,技术基于设计的分析和综合。 8. 科学用于预测,而技术简化了工作并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试述科学理论评价的标准

电子技术发展历程

电子技术发展历程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电子技术发展历程术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始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二十世纪发展最迅速,应用最广泛,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代电子产品以电子管为核心。四十年代末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只半导体三极管,它以小巧、轻便、省电、寿命长等特点,很快地被各国应用起来,在很大范围内取代了电子管。五十年代末期,世界上出现了第一块集成电路,它把许多晶体管等电子元件集成在一块硅芯片上,使电子产品向更小型化发展。集成电路从小规模集成电路迅速发展到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从而使电子产品向着高效能低消耗、高精度、高稳定、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由于,电子计算机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恰好能够充分说明电子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性,所以下面就从电子计算机发展的四个时代来说明电子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于1946年在美国研制成功,取名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这台计算机使用了18800个电子管,占地170平方米,重达30吨,耗电140千瓦,价格40多万美元,是一个昂贵耗电的"庞然大物"。由于它采用了电子线路来执行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和存储信息,从而就大大提高了运算速度。ENIAC每秒可进行5000次加法和减法运算,把计算一条弹道的时间短为30秒。它最初被专门用于弹道运算,后来经过多次改进而成为能进行各种科学计算的通用电子计算机。从1946年2月交付使用,到1955年10月最后切断电源,ENIAC服役长达9年。尽管ENIAC还有许多弱点,但是在人类计算工具发展史上,它仍然是一座不朽的里程碑。它的成功,开辟了提高运算速度的极其广阔的可能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国网络营销也越来越普及,企业的生存竞争空间正逐步从传统市场转向网络市场,营销方式也从传统的市场营销转向网络营销。据调查资料显示,我国网络市场营销规模2003年18亿元,2004年31亿元,2005年54亿元,2006年已经突破75亿元,表明我国网络营销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网络营销作为一种独特的营销模式目前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它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之上、借助互联网特性实现企业营销目标的一种营销手段,是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把互联网作为销售工具及销售手段而进行的一种营销活动。中小企业开展网络营销,能充分发挥自己在价格、产量和机制等方面的优势,树立企业良好形象,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增强中小企业的竞争力。 一、中小企业开展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网络营销正进入快速、健康发展的时期。但我国中小企业开展网络营销仍存在着许多发展瓶颈与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企业观念问题。有些中小企业对开展网络营销的认识不深,没有充分意识到在知识经济时代抢占网络信息对赢得企业未来竞争优势的重要性,更没有把网络营销作为企业发展的一种战略。有些中小企业对网络营销的认识过于简单,只是把网站和网络营销看成一个孤立的市场推广手段,并没有真正地将网络营销与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结合起来。据统计,美国大概有60%的企业利用互联网销售自己的产品,而在我国这个比例仅仅只是5%,可见我国与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2、信用与安全问题。开展网络营销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信誉问题,没有实际交往的双方如何取得彼此的信任是困扰网络营销的一大难题。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实力较弱,因此,抗风险能力差,成长性不强,信用程度往往很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融资难,对外交往难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网络营销的效果。另外,网络的安全性问题也是开展网络营销的一大阻碍,是中小企业与消费者共同担心的问题。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网络交易面临着种种风险,网上交易安全性。 3、人才问题。人才是企业经营管理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网络营销过程中,中小企业需要既懂网络技术,又懂营销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多数中小企业因为资金、制度、管理等方面的原因,难以吸引和留住网络营销人才。有的企业技术人员不懂营销方面的知识,过分强调技术,忽视用户的需要,导致系统使用状况不良。 4、物流配送问题。多数情况下,交易双方无法在网络上实现实物的转移,只能依赖于网下的物流配送体系。但多数中小企业缺乏配套的物流配送中心或信息服务中心。同时,我国物流业的不发达和滞后的社会物流配送体系也导致运输费用过高,除支付商品价格外,还需支付运费;运输时间过长等,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网络营销的快速、便捷、低价优势的发挥,使得一些中小企业不愿意在网络营销上进行更大的尝试活动。 5、企业管理问题。许多中小企业管理水平落后,管理基础薄弱,信息化水平偏低,影响了网络营销的顺利进行。开展网络营销,要求中小企业必须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对传统营销的组织形式、管理模式、经营方式和营销观念等方面进行根本性变革,围绕核心业务开展流程重组,重新设计和优化企业业务流程,从而使技术与企业的管理和运营有机结合起来。 二、中小企业开展网络营销策略分析 中小企业要在激烈的营销竞争中获得成功,必须充分利用网络营销的特点,结合自身发展状况和企业的内外部资源、条件等因素,不断探索适用自身特点的营销策略。 1、树立正确的营销观念。中小企业的管理者需要学习和了解网络营销的知识,形成科学的网络意识,树立借助国际互联网改善经营、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网络营销观念。中小企业要对传统经营管理模式进行改造,重新设计和优化企业业务流程,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将金字塔形管理系统扁平化、网络化,重建企业内部的数字化基础,形成适应开展网络营销的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