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刘反曹

拥刘反曹
拥刘反曹

内容提要:《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无论是作者功力深厚、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还是作品纷繁复杂、莫衷一是的思想意义,都给后代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所传递出的诸多思想中,“拥刘反曹”、维护正统的思想是其中一个很主要的内容。作者之所以写出这样一部作品,明显有别于偏重史实的陈寿所著《三国志》,是有其客观的社会历史原因的。作品中的“正统思想”其实蕴藉丰富,籍以作品生动、形象、感情强烈的叙述而产生了巨大的历史效应。而我们应当对作者拥刘反曹“正统思想”的表达,及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作出客观而全面的评价。

关键词:三国演义拥刘反曹正统思想

一、什么是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

此论文所指的,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的“正统思想”,主要指对刘氏皇族“正统”的刘备西蜀政权的维护,及对相关人物的褒扬性描述,相对事件的正面肯定性表达,以及对“篡逆”的曹魏政权及相关人物、事件的贬斥性描述与否定(注:不是一概而论的,只是说大部分描述带有此性质)。简而言之就是“拥刘反曹”。还有小说中对封建皇室正统的肯定与维护。

二、时代背景分析

(一)、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

东汉末年,内戚与宦官两大势力争斗火并,地方豪强董卓应大将军何进之邀进京铲除宦官,进而据守中央,并逐步扩充自己的势力。于是地方势力并起,组成讨董联军,但表面上团结的联军并没有取得进展。相反,各势力自拥兵权,各据一方。此时的东汉朝廷早已名存实亡,于是群雄并起,逐鹿中原,最终形成曹魏、孙吴与刘备的蜀汉三个政权并立的局面。与此同时,各边陲地区政权与少数民族的战争并未平息。连年的战乱和国家(汉政权)的分裂给人民带来了无限的苦难,人口大量减少,经济生产值下降,田地荒芜,城市寥落。可以想象当时人民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

另外,汉室皇帝所代表的东汉政权在曹操任丞相后的绝大部分时间里,都是作为一个傀儡政权而存在。“一国之君”如棋子般被利用玩弄在丞相的手掌中,并作为一个政治标签,无偿地帮助曹氏政权势力的发展。曹操儿子曹丕当政后做得更为出格,干脆威逼皇帝以“禅让”的名义主动自行让位于自己。同时其他政权与不再严格遵守封建等级制度,基本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皇帝进行政治对话。(二)作者罗贯中所处的元末明初

这也是一个社会矛盾异常尖锐,乱战与动荡时有发生的时代。作为统治阶层的蒙古人,使汉民族一贯以来引以自傲的主体地位不复存在。元朝蒙古贵族的残酷统治和压榨,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抗,推翻元朝统治的斗争如火如荼。各方义军不仅与元军奋战,而且还进行着相互的兼并。这与三国时代的社会背景非常相似,皆是战火连天、强权争霸、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三)作者罗贯中的生活背景:罗氏先祖为仕宦出身,后世罗氏家族很重视对后代进行“水源木本”的家族历史教育,一直保持了“耕读传家,诗礼教子”的家风。在这种家传的影响之下,贯中从小喜爱读书,博洽经史,为后来的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怀换着满腔政治抱负而“有志图王”(王圻的《稗史汇编》)的罗贯中却总是郁郁不得志。但大概正因为如此,他才有大量充足的时间来进行小说稗史(诸如《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相传,他还写过十七史通俗演义,并曾参与了《水浒传》的撰写)的创作。罗贯中的一生历经了两个朝代的更替。他怀有

不凡的抱负,又有极其浓厚的正统观念。在元末社会动荡之际,他极有可能投身于反元的起义浪潮中。至明初,他已有了丰富的人生经验,又退隐江湖,为书写《三国演义》这篇始终贯穿着正统思想的伟大鸿篇巨著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与精力。

三、作品中表述正统思想的原因

(一)历史、学者、民间通俗艺术与舆论氛围影响

三国历史原本就有的正统思想。在东汉末年开始群雄割据之局面,直至三国鼎立格局形成,“中国”名义上还是“汉家天下”,人民是“人心思汉”的。刘备利用这一点,以正统自居,打起“复兴汉室”的旗号讨伐“国贼”曹操,这是很自然的。

(二)时代的局限性

首先,一切文学现象的产生与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三国演义》是中国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小说的表现手法做不到,也不可能做得完备。《三国演义》虽然是第一部长篇小说,却达到了类型化典型的高峰。而类型化典型表现手法,必须要塑造出典型化的人物形象。其次,作为仕宦出身家族中的一员,家庭的学养氛围与个人的思想境地不允许他的作品中存在有悖于封建伦常的思想内容。综上所得,罗贯中几乎是顺理成章地在作品《三国演义》中,将有皇室血统的刘氏蜀汉推上正面形象的极端,而将篡汉而自立的曹魏置于反面。

(三)渴望统一的汉族治世

作者生活的特定时代,也对有力地影响着作者的表述。如“一”点中所述,四处战火纷分,生灵涂炭,汉族以低等的地位出现在社会上,以及自己在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使作者无限寄望于能出现一个本民族的贤明君主,再建一个统一的汉族王朝。元末明初,作者根据民间的、学者的、通俗的、正统的众多素材,并灌注以强烈的时代精神,从中提炼出小说的主旨和自己的兴亡感慨,即以“拥刘反曹”的倾向来影射元代异族统治的不正统。另一方面,暴君朱元璋最终取得了天下,这无无疑是对罗贯中的理想的一个巨大打击。明初又大兴文字狱,使得作者不得已藉由小说,曲折反应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愿望。

(四)当时小说必要的表述手段

正如文学现象发生的自身规律影响着表述的手法。在中国处于萌发期的长篇小说,使用相对简捷的人物形象“类型化典型”,表达手法,也是小说发展的必然现象。而作为主要传阅于市俗阶层,而多被封建官宦阶层所抵制的历史小说,小说也必须找到适合读者群的最恰当的表述手段。另外,当时“讲史”艺人的大量存在,是文学作品普及的重要积极因素。为此,罗贯中书《三国演义》时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甚至是让步。而只有浅白如话的叙述语言,经纬相对清晰的结构安排以及个性独立对比鲜明的人物形象,才能更好地吸引尽可能多的受众群,更有利于作者胸中的郁结之气的表达宣泄。而为了更利于吸引市俗阶层听众的注意力,为了讲史者更好地“说”与听众更好地“听”,作者显然也必须作此选择。于是,刘氏蜀汉顺理成章地站到了小说的正面,曹魏每每反之,“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自然成为小说必然的主题之一。

(五)与小说中宣传的“忠义”等其他思想互相辅弼

《三国演义》成书过程十分复杂,内容丰富,其相应的主题也有纷繁复杂、莫衷一是的理解。其中比较主要的还有:渴望和平、反对分裂;拥护仁君、反对暴君;宣扬“忠义”观念,等等。若不采用抑曹扬刘歌颂皇室“正统”政权的表述方式,就无法表现对篡位犯上行径的强烈否认与批判,从而表现自己对和平统一的渴

求。若非“正统思想”,既已把西蜀刘备塑造成仁君之典型,不足以表达“拥护仁君、反对暴君”的思想。若非“正统思想”,更不足以宣扬“忠君爱国”、“仁义治国”的观念。各主题其实在作品中紧密联系,环环相扣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六)自己希望有所作为

罗贯中政治生活郁郁不得志,不得以施展自己的抱负,但又怀有雄心壮志,“有志图王”。其所作多帝王稗史(诸如小说《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相传,他还写过十七史通俗演义),《三国演义》恐怕也是他抒发心中郁结而不得已腾展之志,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人格理想的一种方式,而“正统思想”中所包含的追求和平统一,渴望仁贤君主的内容,概为作者理想中的太平清世之特点。

四、正统思想的表现途径

小说的中的正统思想以“拥刘反曹”的最为明显。作者为了表达自己对曹魏政权“篡逆”行径的否定与贬斥,以及对刘氏蜀汉政权的肯定与褒扬,小说使用了很多手法。

(一)对汉朝皇室封建正统的重视

在小说中,无论各路诸侯军事集团的行动的目的究竟如何,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至少在口头上要打上“维护皇室,起兵勤王”、“铲除奸逆,匡复汉朝”等诸多类似口号。最明显的例证是在第二十二回中,袁绍欲吞并曹操,即在大战之前让其书记陈琳书写檄文,讨伐曹操。檄文洋洋洒洒,痛骂曹操。檄文全篇都在大骂“曹贼”,并极力强调“曹贼”是在越制反祖,残暴罔上,罪不容诛。

同时,贯穿小说始终一点是,不断重要强调刘备的那个已不可考其真假的“皇叔”地位——“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有了这个“招牌”,他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组织武装力量,讨伐篡逆之贼曹操,“匡扶汉室”。他自己一直是这么说的,其他汉朝遗臣也没有理由不信任:因为这个与众不同的身份,平黄巾之乱的幽州太守刘焉将其兄弟三人收在帐下,委以重任。因此身份,他又很自然地被委以重任于汉朝重臣为之负出生命代价的“衣带诏”。除州太守陶谦因为他的这个身份,三次要将除州白送。汉献帝遇到他以后,亲口认他为“皇叔”,这使刘备最大的政治资本予以最终确认。后来征讨益州刘璋,也仿佛是同族的兄弟在接管政权,堂而皇之地将明明白白的夺权略地的侵略性掩饰掉。

(二)将蜀汉主要人物极力理想化塑造

开场第一回即是《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开宗明义,鲜明地亮出小说的主角,并以“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等相关字眼来组织行文,开门见山的将小说主角闪亮推向台前,让人对主角留下深刻而鲜亮的印象。小说中“刘皇叔北海救孔融”,“陶恭祖(陶谦)三让徐州”(刘备不受),“刘玄德携民渡江”,宁可冒着极有可能被曹军捉住的危险,也不愿放弃追随自己的民众。此后,先有赵云于曹操骑兵大军中“单骑救主”;后有张飞独守长坂桥以当曹军,吓得夏侯杰“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三国演义》第42回)。时又有诸葛亮有如神助般“借”得东风,一把火烧得号称“百万大军”的曹操仓惶北遁;赵云单骑赴东吴,“截江夺阿斗”;神勇关羽“单刀赴会”,后据守荆襄,“放水淹七军”。哪怕于蜀汉一步步正在颓势的过程中,也充满着“武乡侯”“七擒孟获”,“赵子龙力敌五将,诸葛亮智取三城”,“孔明挥泪斩马谡”,“死诸葛吓死活仲达”的描述蜀汉集团胜利的章节。于是我们似乎亲眼看

到了武勇忠义所向披靡的武将关羽,神机妙算无人能比的智臣诸葛亮,仁义贤明的君主刘备。而这些蜀汉人物中的正面极端,无疑对“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加上了重重的砝码。这样写的直接结果是,形成了蕴涵某种正面抽象观念极端化的形象,如“义绝”、“武神”关羽、“仁绝”刘备、“智绝”诸葛亮等。

同时,小说为了正面凸显蜀汉政权及其将臣,小说中采用了诸多技巧(见课本《古史二》P258~)。一是将史实事件进行重新组织安排,如援引裴注所引《郭冲三事》,巧妙地历史上并不真实的“空城计”安插于“失街亮”与“斩马谡”之间,形成经典之“失、空、斩”情节。二是大量引用民间传说以及杂史相关内容,以达到需要的表现效果。如体现“义”这个主题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关张古城会”,体现智绝诸葛亮的“借东风”、“华容道”、“五丈原禳星”。另多有改变史实、移花接木之处。如改鲁肃、关羽双方同是“单刀赴会”为关羽单方;移刘备“怒鞭督邮”于张飞,以免有损刘备之仁义形象;铺陈衍化、妙笔生花之功。如《三国志》中讲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五字“凡三往乃见”铺陈出过程复杂,参与人物处多,引人入胜的大篇幅章节。

(三)避开其失败之处与衰落的过程,同时渲染蜀汉政权的成功

刘备集团前期居无定所,到处投靠不同的武装政权,作者却丝毫没有表述出刘备集团的飘零落寞,反而写出刘备集团在几大武装政权间巧妙周旋,展露拳脚。如投靠陶谦而坐得筹徐州;寄身曹操,闻曹操“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大惊而箸,巧以雷声而掩过;又加入曹操死敌袁绍阵营,逢临时加入曹操阵营的义弟关羽连斩袁军颜良、文丑二将,死地逢生,巧辩安身。后刘备初居地盘,又遭曹操铁骑追杀,仓惶而逃,狼狈不堪,却被作者掩以爱民之仁,因刘备不忍民众落入虎口,强行“携民渡江”以至于此。同是籍此败落之战,作者却又生发出体现赵云忠勇无敌之“赵子龙单骑救主”,展示张飞雄猛无畏之“张翼德大闹长坂桥”。及刘备集团初具规模,能够获得军事上的胜利时,作者又以出色的行文组织将一次次胜利渲染得笔酣墨畅、淋漓尽致、过目难忘。如“博望坡军师初用兵”、“诸葛亮火烧新野”,将麾军南下的曹操大军烧得惨不忍睹;诸葛亮筑七星坛祭东风(纯属乌有),以成著名的“火烧赤壁”之战,初步奠定三国局势;占据荆州的刘备,俗并蜀地以求安,又是通过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精当巧妙部署,两路齐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至成都,逼得刘璋投降;再有刘备在成都自称汉中王之后,守卫荆州的关羽立刻响应,“攻拔襄阳郡”,并“放水淹七军”,一时威震中原,逼迫曹操移都避势。

到了关云张飞被杀,刘备起兵攻吴而大败后,蜀汉政权又开始明显地走向颓势。作者又极力避谈其政权上的错误与军事上的失败,反而大肆渲染其所取得的小范围小规模内的胜利,如写诸葛亮“七擒孟获”、“智取三城”、“归降姜归约”、发明使用“木牛流马”,老年赵云“力斩五将”,等等事件。作者是明显地将蜀汉集团的一步步衰落避而不谈,直至诸葛亮身死,蜀汉已几乎只剩下成都一城可保时,小说犹让读者沉浸在蜀汉集团的一次次“胜利”当中,甚至到了小说倒数第五回,章目里犹有“武侯显圣定军山”。

(四)刻画负面极端的曹操形象,与刘备形成鲜明对比映衬

“今与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耳”,这是小说中刘备亲口所说,恐怕也是作者藉由刘备之口,表达刘曹之间的鲜明对比。作为刘备的极端对立面,曹操在小说中完完全全的被置于反面,被塑造成一个奸佞残暴,狡猾专横的奸臣形象。曹操在小说第一回中的开场即作了铺垫,说曹操的父亲本姓夏侯,是中常侍曹腾的养子,

故改性曹——这是说他身世不端;说曹操从小“有权谋,多机变”,其叔父经常在他父亲面前数落他“游荡无度”,曹操便在父亲面前“诈倒于地,作中风之状”,父问其故,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曹操又问“有知人之名”的许劭“我何如人?”,回答是:“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操闻言大喜”。此已将三国乱世中的曹操在小说中奠定了一个基调——“奸雄”。这是曹操的奸滑。

后曹操将己方势力扎根于政治中心——许昌,并经常“挟天子以令诸侯”,“托名汉相,实为汉贼”,以丞相之名,利用手上的傀儡皇帝,向各地武装政权传递自己的意愿。这成为他政治上的最大优势,这一点,即是曹操反面形象的最主要的一点,这是封建等级社会最不能容忍的事情,不单在实际上又不臣属于最高权威皇帝,而且经常性的利用汉朝皇帝的名号,做出各种政治手段,以达成自己吞并全国、改朝换代的目的。这是曹操的忤逆。

曹操的形象还充满着虚伪的一面。全国各路联军一起上京讨伐董卓的时候,曹操自告面勇去刺杀董卓,不料被董卓于衣镜中窥见其拨刀动作。曹操随即跪下献刀,掩饰刺杀的意图,“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就此逃脱。又有“割发权代首”:曹操在为了骗取民心,在军中传令踩坏农民田地者一律斩首。后自己乘骑失足踩坏了田地,却因为自己是一国之相,不可或缺,“割发权代首”。还有“跣足迎许攸”:官渡之战前夕,袁军谋士许攸前来投诚,曹操正在洗澡,听说后衣服都没穿,往身上围块布,光着脚丫就出来迎接。后来许攸献给曹操,教他偷袭乌巢,最终得到了冀州。许攸见到大将许褚后吹吹捧了一下自己,惹怒了许褚将它一刀吹死。曹操事后大责许褚,并厚葬许攸。但若不是曹操自己想杀许攸,许褚是断断不敢做出如此举动的。

曹操还骄奢淫逸,嫉贤妒能;镇压起义,充当屠夫;玩弄权术,残暴不仁。小说中曹操的各种负面形象不一而足,为塑造刘备的优质君主形象服务,罗贯中几乎是把一切能够的坏的品质都安插到了曹操的形象中。小说中有如设立了黑白两个极端对立的靶子,一切代表优质品质的箭都射向刘备这个白靶,一切代表劣质品质的箭都射向了曹操这个黑靶。

五、小说中“正统思想”产生的影响及主要评价

《三国演义》这部鸿篇巨著中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给世俗阶层认识三国时期历史带来的巨大影响:因为小说所产生的巨大艺术魅力,以及人们对小说的不断认同,它对普遍人群认识三国历史,评价三国人物产生了极大的偏离性影响。如果不是专门的研究人员,读者都会下意识地将小说中的历史与真正历史等同,有意无意地将二者混同。人们会想当然地认为蜀汉集团是正义的,它的失败是应得到同情的。而曹魏集团是不义的,是犯上的,对于他们最终的得势,人们是反感而憎恶的。小说中作用用牵强的笔调作出了许多不是解释的解释,例如华容道“关云长义释曹操”,是诸葛亮夜观星象,算得曹操未合身亡,故意留个人情给关羽做了。“五丈原诸葛(亮)禳星”延寿,是因为魏延不小心弄熄了主灯,才致使诸葛亮不能继续将蜀汉政权支撑下去。这样的描写大自然增添了故事的戏剧性,更加的引人入胜,但人们会觉得三国历史选择了一个“不应该”的走向,又在情愿与不愿之间,勉强接受了它。再有一点,小说中很多事件采自野史和民间传说,也有很多史实经过了作者再创造的改动,它与真正的三国历史是有着明显差异的。

2、深刻影响读者对三国人物的情感投向:这也是小说“拥刘反曹”的思想所产

生的最直接影响。《三国演义》中的众多人物形象,通过小说有力的渲染与衬托,已经给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形象,也给中华民族艺术宝库增添了内容。如蜀汉政权的开创者刘备,所作之事尽占“忠义仁贤”,是小说中的“仁绝”。又如“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手持“青龙偃月龙”,威风凛凛的关羽,以其神勇威武的战史,成为人们心中的“武圣”;又以其忠义无二之心,成为“义绝”。还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摇羽扇的诸葛亮,神机妙算,三国无二,早已成为人们心中“智绝”的不二人选。再说反面形象。曹操是小说中绝对反面,人们一想到奸臣,想到国贼,恐怕首先想到的就是他。还是暴君的典型董卓,也是小说带给世人的影响之一。

对于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其中的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是有着多种多样的复杂因素的。它的出现,有着深厚的时代以及历史的背景,受小说题材内容——三国时代魏、吴、蜀三国兴亡史,作者所处时代——民族矛盾空前尖锐,推翻异族统治的战斗正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元末明初,以及作者的仕宦家庭出身从小饱学正统经书的背景共同影响的;同时众多的来源如百川入海般相汇合,有民间舆论,学者影响,有历史史实,后代编纂,有典籍倾向与作者自己的表达。

它的出现也有着各种不同的原因,它既受到文字发展必然规律的影响,也是作者主观的设计安排,同时也是出于作者为了弼辅其他主题,增强表达效果的需要,更是寄予了作者意味深长的愿望与理想。

小说为了表达“正统思想”这个重要主题,也采用了诸多成功而经典的艺术表现手法。如为了凸显主题而进行的“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材料剪裁与增补,对主要人物形象的类型化典型,理想化塑造,以及对主要事件避实就虚的写法。正由于《三国演义》这部名著是非常经典且取得了巨大成功的,它的出现也给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如那些已深入人心的,普遍被深刻认同接受,已经深入人们日常生活的的典型艺术形象,以及由于《三国演义》的存在,致使人们对三国这段历史的重新“误读”。

最后,我们对《三国演义》中以拥刘反曹为主导的“正统思想”应给予全面而客观的评价。它有着积极的方面,同时也有消极的方面。我们应该正确的以“一分为二”的态度予以认识和评价,摒弃《三国演义》其不适合时代的部分,掌握其中的精华,让《三国演义》这部凝聚着作者心血的巨著更好的发挥它的艺术作用,为中国的以及世界的艺术增光添彩,也以其众多不同面,以不同途径服务于人民。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张丽娜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分析 本课内容属于高中政治新教材《经济生活》模块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部分的内容,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部分。在第三课第一框引导学生了解了影响消费水平的客观因素和形形色色的消费行为后,本节课则进一步发掘背后支配消费行为的主观因素,并在对各种主要的消费心理与行为进行科学点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做一个理性的消费者。学习以上内容,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进行科学、合理的消费,获得参与现代经济生活的必要知识和技能。 2、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本课教学中,我将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场景入手,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鼓励学生对同一消费现象发表不同的看法,通过合作探究生成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消费,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使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消费,养成合理健康的消费习惯,用正确的消费观指导自己的生活消费,这对学生的生活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这是本课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目标之所在。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原则”是本课的难点问题。主要是因为有些学生认为艰苦奋斗精神与他们的实际生活相距较远,而且在今天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国家鼓励消费的背景下,再强调艰苦奋斗好象不合适宜,因此在理解和接受这一原则时会产生不同想法。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教育,也极易流于形式,落不到实处.因此成为教学中的难点。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①制作多媒体辅助课件;②把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③课前组织学生调查2.学生准备 ①课前预习;②课前消费调查;③课前搜集各种消费观的资料信息 三、目标制定 1、知识方面: 识记消费心理的种类,学会评价各种消费心理,理解四大消费原则。 2、能力方面: 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和参与生活实践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节约、环保和绿色消费理念,形成科学合理的消费模 式,养成适度消费、理性消费等消费习惯,培养学生成为理性的消费者。 四、内容处理 在本课教学中,我将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场景入手,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鼓励学生对同一消费现象发表不同的看法,通过合作探究生成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016年度丰台二模语文试题及标准答案

丰台区2016年高三年级第二学期综合练习(二)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全书中性格最丰富、最复杂的一个人物,也是一个塑造得极为成功的艺术典型。 苏轼的《东坡志林》有这样一条记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这说明至少从北宋起,在“说三国事”中已经形成“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并引起大众共鸣。 罗贯中顺应大众的心理,继承了这种基本倾向;同时又超越以往的通俗文艺,尊重历史,博采史料,塑造了一个高度个性化的、有血有肉的“奸雄”曹操。罗贯中以大开大阖的笔触,艺术化地展现了曹操在汉末群雄中脱颖而出,逐步战胜众多对手的豪迈历程,又不时地揭露曹操奸诈的作风、残忍的性情。而在曹操与刘备、诸葛亮的对比中,则更多地鞭笞和嘲笑其恶德劣行。这样的曹操形象,以历史真实为基础,达到了高度的艺术真实。 在除灭董卓之乱的斗争中,曹操的性格第一次得到了全面的展现。当董卓擅行废立,残杀大臣,甚至悍然害死何太后和汉少帝,随意屠戮百姓时,众大臣惶恐无计,只能聚在一起掩面而哭;曹操却与众不同,反而“抚掌大笑”,曰:“吾非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这气魄,这胆略,众大臣只能自愧不如。 当董卓的猛将华雄击败孙坚,并连斩联军几员大将,众诸侯“皆失色”时,关羽自告奋勇愿斩华雄,袁绍、袁术都以位取人,瞧不起关羽,曹操却积极支持关羽出战。关羽一举斩了华雄,袁术仍欲以势压人,曹操却说:“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两相对照,曹操的慧眼识人可谓鹤唳鸡群。 当然,罗贯中也不断揭露着曹操丑恶的一面。为报父仇而攻打徐州,竟下令“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对于忠于汉室,反对自己的大臣,毫不留情地挥起屠刀;甚至辅佐他最得力的首席谋士荀彧,仅仅因为不赞成他封魏公,便被逼服毒而亡;至于“借头欺众”“梦中杀人”等阴谋诡计,更是花样百出,令人怵目惊心……毛宗岗称他为“奸绝”,实在并不过分。 这一连串情节,大起大落,一波三折,表现了曹操性格的各个侧面。是的,曹操就是这样的典型:机智与奸诈杂糅,豪爽与残忍并存;时而厚遇英雄,时而摧残人才;杀人时心如铁石,杀人后又常常挤出几滴懊悔的眼泪;昨天蛮横无理地杀人,今天又假惺惺地予以厚葬。这种翻云覆雨的手段,充分表现了曹操惊人的权术:做了亏心事却从不认错,企图以“厚葬”来抹掉自己手上的血迹,在自欺欺人中求得心灵的平静。 可以说,《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不仅是历史人物曹操基本特征的艺术演绎,而且集中涵盖了千百个封建统治者的复杂品性,因而具有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历史真实性。在中国文学史上,很难找到像曹操这样集真伪、善恶、美丑为一体的封建政治家形象,这样的“圆的人物”,他完全可以称得上世界名著之林的艺术典型,具有永恒的审美意义。 (取材于沈伯俊《再论曹操形象》) 1.“材料一”中出现的下列词语,音形义都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 颦蹙(cù)阴谋诡计大开大阖:形容文思跌荡,十分放得开。 B. 蛮横(héng)屠戮百姓脱颖而出:比喻本领全部显露出来。 C. 擅行(shàn)惶恐无计怵目惊心:看见某种严重情况,心里感到震惊。 D. 鞭笞(chì)鹤唳鸡群翻云覆雨:形容本领很大。

《三国演义》思想内涵新论(B)

《三国演义》思想内涵新论 沈伯俊 摘要针对近年来有关《三国演义》思想内涵的若干误解乃至曲解,作者在长期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三国演义》丰厚的思想内涵,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1)对国家统一的强烈向往;(2)对封建政治和政治家的评判选择;(3)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4)对中华智慧的多彩展现;(5)对理想道德的不懈追求。 关键词《三国演义》思想内涵新论 位居明代“四大奇书”之首的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问世数百年来,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雄奇瑰丽的艺术成就,一直吸引着亿万读者的阅读和研究兴趣,家喻户晓,长盛不衰。 然而,长期以来,对《三国演义》的思想内涵,存在不少争议;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学者、文化人在其论著和演讲中,随意评说《三国演义》,其中包含若干误解乃至曲解,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读者和听众。 为此,笔者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对《三国演义》的思想内涵作出一些新的阐释,希望有助于这部名著的传播和研究。 为什么要郑重其事地探讨《三国演义》的思想内涵?这是因为,对一部杰出的作品来说,其激动人心,历久不衰的魅力,虽然取决于许多因素,但主要地却是来自它的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就《三国演义》而言,论情节的曲折离奇,它不及后来的公案小说;论对厮杀场面和人物武艺的描写,它也比不上新旧武侠小说。但是,它却经受了漫长的六百年历史的考验,一直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在文学史上占有比公案小说、武侠小说重要得多的地位。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通过丰富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出博大深厚的思想内涵。 二十年前,我曾经写道:“《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具有极其博大而深厚的思想意蕴和文化内涵,犹如一个巨大的多棱镜,闪射着多方面的思想光彩,给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人们以历史的教益和人生的启示。”① 当今一些人认为,《三国演义》的主要精髓是谋略。我认为,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诚然,《三国演义》给人印象最深的一个方面,就是擅长战争描写。全书以黄巾起义开端,以西晋灭吴收尾,反映了从汉末失政到三分归晋这一百年间的全部战争生活,描写了这一时期的所有重要战役和许多著名战斗,大大小小,数以百计。接连不断的战争描写,构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占了全书的大部分篇幅。而在战争描写中,作者信奉“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军事规律,崇尚“斗智优于斗力”的思想,总是把注意力放在对制胜之道的寻绎上。因此,虽写战争,却不见满篇打斗;相反,书中随处可见智慧的碰撞、谋略的较量,而战场厮杀则往往只用粗笔勾勒。可以说,千变万化的谋略确实是全书精华的重要部分。 然而,谋略并非《三国演义》的主要精髓,更非书中精华的全部。 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体系中,“道”是最高层次的东西。“道”有多义,首先是指自然和社会的根本规律,通常指正义的事业,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也。因此,它也是处事为人的基本原则。谋略则属于“术”,是第二层次的东西,是为“道”服务的,必须受“道”的指导和制约。作为一位杰出的进步作家,罗贯中认为,符合正义原则,有利于国家统一、民生安定的谋略才是值得肯定和赞美的,而不义之徒害国残民的谋略只能叫做阴谋诡计。因

《曹操献刀》课程教案

《曹操献刀》教学设计 主备人:周强审核人:梁艳 【教材分析】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分别代表两大主题的小说,并对后代小说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教授此文时,应当先介绍一下两大主题小说的常识,并尝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对两大主题小说的概貌有进一步的探究。此外,节选部分是对曹操这一人物解读的重要载体,通过对曹操的分析,能够培养学生深入走入文本以及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当然,在教学时,还可抓住此文的虚与实的特点,进一步引领学生感受小说的艺术手法上的得与失。 【学情分析】 1、必修(5)“名著导读”——《三国演义》,里面有“背景介绍”和“作品导读”两部分内容。通过教学,学生基本了解《三国演义》一书的背景、主题、主要内容以及思想性和艺术性。 2、部分学生看过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 3、少数学生读过《三国演义》原著。 【教学目标】 1、了解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两类小说的发展概貌。 2、了解《三国演义》在古代小说的地位及意义。 3、学会多角度分析鉴赏小说人物形象。 4、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化。 5、深刻理解历史上的曹操的是非功过,感受《三国演义》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品读名著片段,多角度分析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化。【教学难点】 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化和辩正的分析历史人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为英雄搭建了舞台,小说为英雄做了诗意诠释,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巳沉沉睡去,但当我们翻开《三国演义》时,书中的人物却依然栩栩如生。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的历史天空,去感受其中的人物形象。 二、单元介绍(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两类小说的发展概貌) (先让学生讨论交流发言,完成1、2后,由教师点拨补充,对问题1进行多媒体展示) 1、你了解或阅读过哪些有关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的小说,留下怎样的印象?教师点拨: 历史演义系列小说:《三国演义》自明代嘉靖年间流行以后,模仿它的历史演义小说开始大量出现,从而成为中国古代小说一个重要的流派。《三国演义》为历史性演义小说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伺候产生了列国志传系列小说、隋唐志传系列小说,以及宋史演义系列小说,主要有《新列国志》(冯梦龙)、《东周列国志》(蔡元放)、《隋唐志传》等,其中隋唐志传系列小说中的《隋唐演义》(褚人获)是影响最大的一部。 英雄传奇系列小说:《水浒传》的问世,也为英雄传奇小说铺平了道路。在此后的英雄传奇创作中,以说唐、说岳与杨家将系列最为突出,各自影响最大的

《三国演义》中的忠奸现象研究

《三国演义》中的忠奸现象研究 《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具有极为博大而深切的思想内涵。罗贯中以三国历史为题材,融会自己的切身经历,进行了深刻的历史反思。他通过作品透视封建社会治乱兴衰的复杂现象,反映了广大人民渴望统一,反对分裂、拥护仁政,反对暴政的根本要求;他描写了变幻莫测的政治、军事朝争夕斗的规律,总结了各个集团成败的经验,强调了争取人心、延揽人才,重视谋略这三大要素的极端重要性;他把诸葛亮塑造为智慧的化身,极大地鼓舞了人们对自身能力的信心,促使人们在斗争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智慧;他表现了一个又一个人物的性格悲剧和命运悲剧,给人以强烈的精神震憾……总之,《三国演义》犹如一个巨大的多棱镜,闪射着多方面的思想光彩,给不同年代、不同阶层的人们以历史的教益和人生的启示。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如此丰厚,那么,它的主题是什么呢?我认为,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向往国家统一,歌颂“忠义”英雄。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极其伟大的聚合力,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安定,是我们民族一贯的政治目标,是一个牢不可破的优良传统。几千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民族曾经屡次被“分”开,饱受分裂战乱之苦,但是,每遭受一次分裂,人民总是以惊人的毅力和巨大的牺牲,清除了分裂的祸患,医治了战争的创伤,促成重新统一的实现。罗贯中敏锐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通过对汉末三国时期历史的艺术再现,鲜明地表达广大人民追求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这是《三国演义》的政治思想,也是其人民性的突出表现。 实现统一的大业需要一大批才智忠勇之士,而三国时代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罗贯中怀着极大的热忱,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在这里,他打起了“忠义”的旗号,把它作为藏否人物、评判是非的主要道德标准。当然,对“忠义”这一概念要作具体分析。作为封建时代具有一定进步倾向的文人,罗贯中的“忠义”观不可能越出封建思想的藩篱,但又确实融合了人民群众的观念和感情。这种犬牙交错的状况,使得《三国演义》的“忠义”呈现出复杂的面貌,但就主导方面而言,它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道德观中积极的一面,值得我们批判地吸收。 一、《三国演义》的创作思想及忠奸评判 就《三国演义》而论,其创作思想有两大特征,一是带有儒家特色且根深蒂固的正统论,一是带有明显的群众思想倾向的尊刘贬曹论。正是凭着这两个指导思想,罗贯中完成

第二框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第二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课标要求: 描述几种消费心理;比较消费行为的差异;辨析消费观念的变化,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 消费心理,如从众心理、求异心理、追求时尚等;消费行为,如“租赁消费”“贷款消费”等。 * 针对消费观念的变化和冲突,讨论“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意义”。 * 主张“量入为出、理性选择、转变观念”的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①理解从众消费心理、求异消费心理、攀比消费心理及求实消费心理的基本特征。 ②知道如何正确评价从众消费心理、求异消费心理、攀比消费心理及求实消费心理。 ③理解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基本消费原则 (二)能力目标 ①正确评价和对待各种消费观及消费行为的能力。 ②提高科学理财的意识和能力。 ③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理性的消费方案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对待消费。 ②坚持正确的消费原则,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 ③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自觉落实环境保护行动。 ★教学重点:做理智的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教学难点:适度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网络、调查研究、收集资料、交流信息等,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课时设计:1课时 ★教学过程 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自主探究(学生课前完成,课前老师检查、课堂 中释疑解惑) 合作探究(课堂中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动态修改 (一)消费心理面面观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4、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见附表【合作探究】 【探究一】课本20页1.对同学互赠礼品的认识。2.小林的奇装异服。3.校园的攀比之风。【探究二】现在有些妈妈最怕给女儿买衣服,女儿想买的,妈妈不愿意,妈妈想买的,女儿看不中。每次都闹得不欢而散。妈妈认为,穿衣服不能太张扬,和周围的女孩打扮的一样才好。女儿坚决不同意:“同学都穿这样的衣服,我不要!”她总是挑选那些和别人迥然不同的衣服。问题:妈妈和女儿的消费心理有什么不同?怎样评价她们的消费心理?

三国演义赏析

《三国演义》赏析 目录 上编·《三国演义》宏观论 第一章《三国演义》的成书及影响 第二章《三国演义》“拥刘反曹”思想意蕴 第三章《三国演义》描写战争的突出成就 第四章《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塑造 第五章《三国演义》艺术谈 下编·《三国演义》名段赏析

上编·《三国演义》宏观论 第一章《三国演义》的成书及影响 第一节《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 ——由《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谈起 胡适在《三国演义序》中有云:“《三国演义》不是一个人做的,乃是五百年的演义家的共同作品”。 李商隐《骄儿诗》中“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由此算起至《三国演义》成书大约五百年。 罗贯中只是这座精美房舍“始成”的建筑师。 正确解读《三国演义》就要首先了解其演变的历史。 “三国时代”。魏、蜀、吴三足鼎立。本身这个时代就具有戏剧性,极具“自我”的特色。 “三国”相继灭亡不久,时人陈寿撰《三国志》承续中国人志史著述的传统。尽管没有全面准确反映三国史实,毕竟是三国资料的最早存证,是作家创作《三国演义》重要的史料来源。 百年后,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裴注特点是:量大,博引,生动有趣。 晋人和南朝人的笔记、小说中,已经出现不少以三国的人和事为描写对象的故事。南朝梁代殷芸的《小说》,《裴子语林》等。其中以《世说新语》为《三国演义》创作贡献最大。

及至唐代,三国故事传播渠道很多,范围很广。唐人诗歌中涉及众多三国题材,其中吟咏最多的是诸葛亮。如李白、杜甫、刘禹锡、白居易等等。唐人“三绝碑”(裴度文,柳公绰书、鲁建刻)颂扬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宋代文学艺术发展迅猛,三国故事传播日盛,为《三国演义》的诞生做好了准备。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有专门的“说三分”,其中霍四究最为著名。高承《事物纪原》。苏轼《东坡志林》:“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畅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 元代“说三分”现象更为普及。而且元杂剧中剧作甚多。另外还有一部《全相三国志平话》是《三国志》到《三国演义》演变中至为重要的一环,是《三国演义》的母本之一,也是研究《三国演义》极为重要的资料之一。 元末明初,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罗贯中所存资料极少,贾仲明《录鬼簿续编》中邮“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1364年)甲辰复会。别后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三国演义》最早刊本为明代嘉靖壬午(1522)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24卷,240则,卷首有蒋大器(庸愚子)《序》和张尚德(修髯子)《引》。其后《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并为120回。 清代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评点刊刻毛本《三国演义》。 可以说,《三国演义》的成书与演变经历了两个阶段:其一,从陈寿《三国志》到罗贯中《三国演义》,即从母题原型到小说原型,历时一千年;其二,从罗本到最为流行的毛本,是完善包装的阶段,历时数百年。

曹操的形象分析(完整)

曹操的形象分析大全 曹操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位具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人物,曹操是中国文学上,史学上少见的争议巨大的形象。在近两千年的时间里,曹操的形象又经过了那些颠覆性,戏剧性的演变,曹操的历史形象,一方面是由于《三国志》是正史,其书写也更加强调历史的真实性。《三国志》中的曹操机警聪明,有孝行,是个旷世奇人,具有济世之才。《三国志》中主要张扬其文治武功和卓越才能,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同时开启了尊曹贬刘的先河。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对曹操褒贬兼有的时期,也是其文艺形象启蒙的阶段。这时期,南朝记述魏晋时期人物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中的曹操形象呈现出如下特征。乱世奸雄、谲诈典型、妒贤代表、好色之徒、功业千载。唐代是曹操形象进一步丰厚化的时期。唐代统治者尤其唐太宗虽从自身的价值取向出发,对曹操的篡逆行为也进行了严厉批判,但对曹操的“匡正之功”仍评价很高。唐代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开明的文化政策,使唐代士人对曹操的英雄业绩较为崇拜和景仰,尤其对其文采赞叹不已。他们创作了大量有关曹操事迹的诗歌,对曹操进行渲染,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宋元时期是曹操形象由英雄圣主到篡逆奸臣的大转折期。从上层统治者、士大夫阶层到民间大众,“尊刘贬曹”渐渐成为主导思潮。元《三国志平话》及众多宋元戏曲作品都极尽贬抑之能事,从相貌描写、军事胜败等各方面,一味贬损、嘲弄曹操,传达了民间大众心目中对仁君的渴望,对暴君的憎恨情绪。此时期曹操的文艺形象与其本来而貌有较大偏离,曹操的奸雄形象基木定型。明清时期,曹操形象由英雄到奸雄彻底颠覆,从英雄豪杰逐步沦落为薄情寡义,乱臣贼子式的人物。在这一时期的两部三国题材的作品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毛本三国演义更可以看出明显的尊刘抑曹的倾向。 孙盛《异同杂语》云:“太祖尝问许子将(按许邵字子将):‘我何如人?’固问,然后子将答曰‘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太祖大笑。”汤用彤《读人物志》亦云:“《后汉书》言许子将目曹操曰‘子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另外,《世说新语·识鉴》也说“曹公少时见乔玄,玄曰:‘天下方乱,群雄虎争,拨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实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这是将曹操视为“治世英雄,乱世奸雄”较早的材料。其中刘邵的说法为世人所公认,而乔玄之说,在《世说新语》刘孝标注中已予以否认。《三国演义》也直接取用了刘邵的话。总之,不管怎样,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一说由来已久,据史料,它也为曹操所接受,曹操听后竟“为之大悦”②、“大笑③”。曹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盖曹操素以创业自任也”。④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无论古今,“奸雄”二字,无非有两个含义:所谓“雄”,指英雄,其义甚易理解。而所谓“奸”,则应结合曹操的思想、行为及表现来理解。 曹操由历史走上舞台(指脸谱化的戏曲艺术),并作为“白脸奸臣”而家喻户晓,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影响,再加上毛纶、毛宗岗父子的评点,曹操的脸谱化迅速固定。尽管《三国演义》及毛评之前已有不少拥刘反曹的观点,但是,那仅仅是出于政治目的,是政治需要,关键所在也仅是应该尊谁为正统的问题,并没有使曹操的形象有所改变。虽然反对他,仍然把他作为一个英雄(或者说是历史上的“奸雄”)来看的, 如典型的习凿齿的观点:

正确的消费观

[例1]目前,在欧美一些国家,人们崇尚绿色消费,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绿色消费是一种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具有仿效性和盲目性 B.绿色消费是一种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不利于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 C.绿色消费是一种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符合实际,有利于提高个人生活的质量,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值得推广和提倡 D.人们对绿色消费的崇尚具有从众性,不可能是基于对科学认识的统一性而引发的 答案:C [例2]有位准备买汽车的消费者说“新车一上牌就成了二手车,开始贬值。对我来说,汽车只是一种为我服务的工具,什么品牌无所谓,关键是质量要好,价格要实在。”从消费心理角度看,这是一种() A.攀比心理B.求实心理 C.适度消费D.盲目从众 答案:B [例3]近几年来,青少年中肥胖者日益增多。这主要表明() A. 生活消费必须与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提倡适度消费,反对铺张浪费 B. 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要协调发展 C. 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方式、观念,提高消费合理性 D.要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反对大吃大喝 答案:C [例4]近几年来,在许多大城市居民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念夜大、电大,给自己充电蔚然成风,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支出大幅增长。城市居民的这种消费趋势() A、是量入为出的适度消费 B、看到了知识就是力量,是发财致富的根本途径 C、是从众心理的体现,具有盲目性 D、懂得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要协调发展 答案: D ★课余作业 1、深入社会实际,写调查报告:中学生消费心理调查 2、撰写小论文:艰苦奋斗是不是已经过时、适度消费之我见等 ★教学体会 本节内容是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内容,在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通过生动的感性材料去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切忌让学生死记硬背。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与讨论中,在社会实践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经济生活中包含的经济学道理,增强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树立正确 二、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影响消费的因素很多,前面讲的都是影响消费的客观因素,从消费者自身看,有没有影响消费的主观因素呢?如:消费者心理、消费者观念。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影响消费的心理有哪些?我们应该树立怎样正确的消费观? 调查: 1、身边有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某商品有新的款式上市,不用很长时间,便会“你有我有全都有”。 A、有 B、没有 2、你挑选服装的要求是(只能选一个) A、新奇、前卫、突出个性 B、质量好、大方 3、如果让你选一款车,你会更注重 A、外形、款式 B、质量、性能、售后服务等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为人熟知的人物之一,人们对他的看法纷纭错杂、毁誉不一。毁者把他说成白脸的奸臣、专门玩弄权术的小人、“宁我负人,勿人负我”的极端利己者;誉者则目之为命世英雄、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有关史书记载,既善恶错出,又真假难辨。其实,曹魏政权是曹操在农民起义的影响下,自己苦心经营出来的。当时尺土一民,皆非汉有,汉朝还有什么可供曹操篡夺的呢?曹操确实是玩弄了一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把戏,但这样做,还是为大汉朝延长了二十余年名义上的国祚。假若曹操是奸臣的话,那么,二袁、刘表、刘备、孙权等人中谁是忠臣呢?如果找不出一个能维护大汉政权的忠臣来,还能说曹操是奸臣吗?关键词:曹操精神思想丰富唯才是用悲剧英雄 在丰富多彩的明清小说中,历史演义小说是一个非常兴盛的分支。而在众多的历史演义小说中,《三国演义》无疑是最为成功的典范。西方哲学诠释学认为,对一部文学作品的解读不是读者通过文本把握作者原意的过程,而是读者依据自身的历史性使文本的意义得以不断创生和流动的过程。哲学诠释学的代表人物伽达默尔曾说:“文本的意义超越它的作者,这并不只是暂时的,而是永远如此的。因此,理解就不只是一种复制的行为,而始终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三国演义》自元末明初成书以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内涵正是在历代读者的诠释和解读之下才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从而使这部作品直至今天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拥刘反曹”思想是《三国演义》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对于《三国演义》这一“拥刘反曹”的基本思想倾向,在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对《三国演义》进行校正、删改、评点的过程中,得到了强化,使《三国演义》的正统色彩和伦理道德观念更加浓厚。因此,越来越多的读者在品评曹操这个人物形象时,自觉不自觉地总是把他归为反面人物,并加以夸张,使一个粉脸奸臣、狡诈枭雄、玩弄权术的曹操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曹操在大众心目中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政治野心家和阴谋家,他代表了封建统治者的诡诈、残忍、多疑、机变等一系列特征。然而历史上的曹操却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下面笔者将从三个层面讨论一下个人对曹操的解读。 一、一个精神思想丰富的人物 年轻时期的曹操机智警敏并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但却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社会上没有人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有梁国的桥玄等人认为他不平凡。桥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阳何颙对他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许劭,以知人著称。据《后汉书·许劭传》记载,他也曾对曹操说过:“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三国志》中评价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孙盛《异同杂语》及《三国演义》中亦认为其为“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曹操精神思想具体表现如下:(一)生机勃发,勇于进取的政治家风度。董卓作乱,群臣束手无策、无奈痛哭之时,曹操站出来说:“从早哭到晚,从夜哭到明,

3.正文:刘备的品格

论刘备的品格 藤县藤城中心校白坭分校黄剑华 许多读者读《三国演义》时,常会因作者的倾向意在“拥刘反曹”,而对蜀汉最 后的悲剧结局叹息不已,对作者刻意塑造的“仁义爱民”之君刘备,也是充满了同情,但握腕叹息之余,稍微想想,又总觉得这样一个人物有点虚伪,不太正常,虽然也知道刘备是个好人,可就是喜欢不起来,甚至会觉得他怎么老是那么假惺惺的,耍小心眼,掉鳄鱼泪。其实,刘备是一个善于伪装的人,表面上,他总表现出这样的情义:“若以小利而失信于天下,吾不忍也。”(第60回)而在他的眼泪背后,是心计,是权谋,是个伪君子,让我们揭开刘备那“仁义”的面纱,看清楚刘备不贤明的一面。 (一)刘备历经沙场,但不善用兵 刘备是个“马上皇帝”,他颠沛流离,戎马一生,屡败屡战,在夹缝中求生存,但他折而不挠,进取一生,甚得众心,能得人死力,终得一方天下,他的坚韧精神值得赞许,但其政治、军事上的才能皆不足称,虽然久经沙场,但不善于用兵,且有主观主义思想,个人意气用事,以致败亡于军事。 作为一代枭雄的刘备,并不具备特别突出的军事才华,至于运筹帷幄,作为一军统帅来说,刘备所缺少的正是这种“聪明秀出”的才能。”“拙于用兵”,“备不晓兵”, “每战必败”,“多败少成”,○1这不但是当时人们在军事上对刘备所作的评语,也是历史为刘备所作的结论。 在寻获诸葛亮之前,他在中原东奔西走,南逃北颠,简直有招摇撞骗之嫌。他几乎从来没有主动发动过一次有意味的战争,主动逃跑的机会倒为数不少。他几乎每战必败,让我们看看刘备如何用兵:一、刘备虽已取得徐州,却仍然让陶谦的亲信许耽、曹豹、章诳等人统率“丹阳兵”,遂为日后背叛刘备,引吕布袭破刘备埋下祸根。二、刘备让陶谦故将曹豹出任徐州州治下邳之相,而代表自己守卫下邳的,却是勇猛有余,智谋不足,且与曹豹不睦的张飞。这一安排终于导致张飞杀曹豹后,许耽、章诳愤而勾结吕布,充任内应,袭破下邳。三、刘备将“狼子野心”的吕布收留在徐州,并且屯驻要地下邳附近,毫不防备。致使吕布此后得以与许耽等顺利呼应,袭破下邳,进而占据徐州。如此等等的典型事例表明:刘备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缺乏必要的才能,这使我们看到了一个与传统形象颇不相同,但是更为真实的刘备。 称帝后,刘备急着要为关羽复仇雪恨,便下令攻打东吴。许多文武官员提出不同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全真模拟演练(三)

第一部选择题(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欧阳修作诗以气格为主,宋诗风气为之一变,其诗被称为【】 A.香奁体诗 B.西昆体诗 C.古文体诗 D.元祐体诗 2.王安石以政治改革家的眼光论文,主张为文【】 A.重在致用 B.重在教化 C.重在娱悦 D.重在宣泄 3.黄庭坚作诗学杜甫,喜欢用拗句,形成一种风格独特的诗体,这种诗体是【】 A.“东坡体” B.“山谷体” C.“后山体” D.“简斋体” 4.创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之说的是【】 A.吕本中 B.曾几 C.黄庭坚 D.方回 5.下列词句出自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的是【】 A.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B.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C.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D.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6.“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出自【】 A.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B.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 C.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D.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7.杨万里诗活泼生动,风趣诙谐,形成一种风格独特的诗体,这种诗体被称为【】 A.“同光体” B.“简斋体” C.“梅村体” D.“诚斋体” 8.下列说法中与“永嘉四灵”不符的是【】 A.四人字号中都带有“灵”字 B.诗风相近 C.都曾在官府任过职 D.诗学晚唐体 9.下列诗句属于耶律倍《海上诗》的是【】 A.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 B.袖中犹觉有余香,冷落西风吹不去 C.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 D.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 10.白朴的著名杂剧《墙头马上》属于【】 A.历史剧 B.爱情婚姻剧 C.公案剧 D.神仙道话剧 11.下列杂剧作品属于元杂剧作家宫天挺的代表作的是【】 A.《范张鸡黍》 B.《赵李让肥》 C.《汉宫秋》 D.《倩女离魂》 12.元后期散曲家中成就较高的除张养浩、张可久外还有【】 A.马致远 B.郑光祖 C.雎景臣 D.乔吉 13.下列作品属于南戏“四大传奇”的是【】 A.《宦门子弟错立身》 B.《小孙屠》 C.《张协状元》 D.《荆钗记》 14.毛纶、毛宗岗父子修订、评点的小说是【】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金瓶梅》 D.《西游记》 15.明代长篇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是【】 A.神魔小说 B.英雄传奇小说 C.历史演义小说 D.世情小说 16.徐渭的《四声猿》是【】 A.明前期杂剧 B.明中后期杂剧 C.明初期传奇 D.明中期传奇 17.梁辰鱼《浣纱记》采用的声腔是【】 A.海盐腔 B.余姚腔 C.弋阳腔 D.昆山腔 18.“临川四梦”中,取材于唐代传奇《霍小玉传》的一部是【】 A.《南柯记》 B.《邯郸记》 C.《紫钗记》 D.《牡丹亭》 19.明代竟陵派的文学主张是【】

曹操人物分析

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的塑造 【摘要】 历史资料表明,三国故事在元代之前便有流传,拥刘反曹已成定势,加上曹操的许多思想和作为,有违儒家思想和以汉为正宗的文化思想,所以特别不允许人们反对拥刘反曹的倾向,更由于《三国演义》是以“七分实事,三分虚构”而创作的,所以曹操的历史形象与艺术形象有相吻合的地方,也有不相吻合的地方。由于罗贯中把握了历史人物本质性的特征,所以很容易使人把艺术形象与历史形象混淆起来。《三国演义》中一共刻画了四百多个人物,在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中,曹操的形象是最典型、鲜明、丰富的,他的叛逆、大度、豪迈、勇敢、幽默……,他的自私、虚伪、奸诈、残忍、猜忌……,都是人们长期谈论不休的话题。易中天先生是这样评论曹操的:他这个人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狡猾奸诈,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隘。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概,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概括起来,他就是思想上的矛盾综合体。然而在我看来,这么多种形象归于一身,本身就是了不起的一件事,这更从侧面反映了曹操的大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法国文学家雨果说,一个优秀的作家应该有“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观察一切事物的那种至高无上的才能”。罗贯中在保持曹操形象的“定性”的同时,写出了其情感的丰富性和性格内在的复杂性,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从而使该形象获得了真实性、审美性和永久的艺术

魅力。后面将会以辩证的方法对曹操多重矛盾的性格进行刻画。【关键词】奸诈雄才矛盾贡献 辩证地论曹操形象 (一)求贤若渴与嫉贤妒能的矛盾性格 曹操的求贤若渴,历来被世人所津津乐道,这也算是罗贯中先生对作为阶级统治者的曹操所拥有的惜才爱才品德的一种歌颂,应为历代君王效仿。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备受儒家思想所熏陶的文人墨客、骁勇悍将,都把实现自我价值作为立世之志。然而主可求,明主不可遇。陈宫、田丰也算是当世奇才,最后也落得个锒铛入狱,自刎明志的下场,诸葛亮不是刘备的三顾茅庐,恐亦是一世卧龙。曹操在其《短歌行》中写到:“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充分的证明了曹操广纳贤才,希望通过人才的力量统一国家的愿望。“青青子襟、悠悠我心”,表达出他对人才的渴求。而曹操的爱才惜才在《三国志》里也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曹操对关羽的喜爱,关羽被围后,曹操深知关羽忠义且有万夫莫当之勇,即使面对关羽提出的约法三章也一一接纳,在以后的日子里更是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赐予绫罗绸缎无数,甚至把曹丕念念不忘的赤兔马也赠予关羽。虽然让很多跟曹操出生入死多年的将军不满,但是曹操还是这么做了,甚至在日后关羽得知刘备未死之时,毅然离开曹操并杀死曹操几员大将之时依然放走了关羽,让人敬佩之至。 曹操在衮洲,招贤纳士。荀彧来投,曹操大喜说,“吾之子房也”③,马上与他谈论兵书战策、当世急务并任命为行军司马。 官渡之战前夕,曹操受困于粮草的束缚,准备撤军之际,当闻之袁绍谋士许攸前来投奔之时,高兴地跣足而出,鼓掌大笑说,“子远远来,吾事济矣”。不顾严寒,急忙把许攸请进来,然后扶许攸入座,还“先拜于地”。曹操当时贵为宰相,身份无比尊贵,竟然对投奔自己的布衣谋士如此礼贤下士,可见他的求贤若渴,对人才的重视。最后借用许攸的突袭乌巢之计后发制人打败袁绍,为统一

体验营销-以KFC为例

肯德基的体验营销对国内快餐业的启示 摘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营销的竞争是企业是否赢得市场的必要手段.肯德基作为世界快餐业的领跑者之一,在充分挖掘市场的同时,更着重使顾客体验。肯德基实施体验营销主要内容是有创造性并且提供者消费体验,重点是满足和引导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以此来增加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和达到供需双方的平衡.国内的快餐业应该改善现有的营销方式,充分的利用先进的理念,发展和创新快餐业的民族品牌,为中华饮食推向世界而努力。 关键词:体验体验营销快餐业

为了充分的抓住世界市场,国际快餐巨头开始在体验营销方面展开激烈的对抗,不仅推出新的创意,充分的将人的感官体验呈现出来,让人耳目一新。而且还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提供一对一服务,创造出和谐的欢乐气氛,让消费者觉得好玩,趣味高,从而用体验来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进而来增加消费者的重复度。在充分给顾客视觉冲击的同时,抓住了顾客的心里,让顾客对体验情有独钟,产生极高的忠诚度和依赖感。 肯德基采用体验营销策略,越来越多的快餐企业采用体验营销策略,国内的快餐企业如何成功的借鉴快餐巨头的体验营销策略,本文从肯德基体验营销中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以此来给国内的快餐企业一个警钟,更加理性的去认识和学习。 一、体验营销的理论回顾 (一)体验与体验营销的涵义 多年之前,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中就提出了,继在市场服务发展之后,体验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柱。 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与詹姆斯·吉尔摩在《体验经济时代来临》一文中指出体验式经济时代已经来临。体验经济的提法引起了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由此就兴起了体验营销的各种讨论,其中包括体验营销在具体行业中的应用。

最新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分析(精辟)

《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作者从“拥刘反曹”的历史倾向和以“忠义”为核心的道德伦理观念出发,进行了对曹 刘政权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1、曹操: 首先,作为一代霸主,他雄才大略、见识高超。这一方面在与同为奸雄的袁绍的外宽内 忌、多谋少决的对比中突出得更为鲜明。如曹操入冀州后,有须发皆白的父老数人跪于 地,说袁绍“重敛于民,民皆生怨”,歌颂曹操“官渡一战,破袁绍百万之众”,使百姓“可望太平矣”。 其次,虽然曹操奸诈巧伪,但同时也具有仁德之心,争取民心,爱惜百姓。他虽然知道 刘备胸怀大志,久为必患,但是他认为“方今用英雄之时,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 为也。”在关羽挂印封金离去时,曹操又认为“彼各为其主,勿追也。”裴松之赞扬曹操有王霸之度,休美之心。 再次,曹操礼贤下士,知人善任,唯才是举。他领州牧之后,就急忙“招纳贤才”,荀彧来投奔,他认为是“吾之子房”;郭嘉应聘,曹操以为是“使吾成大事者,必此人也。” 荀彧与郭嘉后来果然成为曹操智囊团的核心人物。典韦、张辽、庞德等人,或是自来投 奔,或是被俘的降将,曹操都十分信任,委以重任,后来均成为曹操手下冲锋陷阵的猛 将。 但另一方面,曹操信封的人生原则又是:“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当争取民心与自己的切身利益相抵触时,她就会视民命如草芥。如杀吕伯奢、血洗徐州。同时,对待部下,他是阴险和残酷的,如借仓官的头来稳定军心,割发代首、梦中杀人等。曹 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种假名借势之举,确实是一种明智的表现,是他成就霸业的 一个重要策略和手段。但从道德的角度来看,这又是一种“欺君罔上”的行为,因之小 说一再骂他“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2、刘备: 刘备是作者极力推崇的仁德爱民、宽厚诚信、知人善任的明君典型,作者对刘备的描写 塑造寄托着儒家的仁政爱民思想。 首先,《三国演义》浓墨重彩地渲染刘备的仁德爱民形象,大力凸显了刘备的仁君形象。 他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时,就以“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作为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当安喜 县尉,“与民秋毫无犯”;

论《三国演义》中尊刘贬曹的倾向

小论《三国演义》中“尊刘抑曹”倾向的原因 王若旭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应该都能看出,整部书在尊重历史走向的前提下有着尊刘抑曹的倾向。整体上就是尊蜀汉刘氏为正统,贬曹魏为篡汉的贼子,这让很多人不由得为曹魏喊冤,《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不是正史,其中有很多的故事情节都是作者改编或增添过的。带有很多作者的主观的因素,而作者的想法和写作的倾向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无论是当时的社会环境,还是作者自身的价值观,无论是作者所处社会层次的限制,还是受民间传说的影响,都会影响作者创作的倾向。 在中国古代传统“家天下”的价值观中,天下的所有权是正统皇室的,一旦有人篡权夺位则会被人视为“乱臣贼子”,为许多士大夫和读书人所不齿。试看王莽这个儒学大家,也是个知书达理、满腹经纶的人,一旦篡汉后不管他多么有水平、有文化,都会被人骂为篡国之贼,而且一骂就是两千多年,甚至连在戏台上都只有唱白脸的份。而正统皇室则不然,光武帝刘秀,父亲官职不高,英年早逝,抚养他的叔父刘良也就是一个县令,虽说为南阳豪族,但是祖上光荣已不再,然其称帝却名正言顺,甚至被后人称之为光武中兴。说一千道一万,离不开个正统问题,刘秀的体内毕竟留着高祖的血,做皇帝名正言顺,而王莽虽然学富五车,却只是个外姓。这样的观点拿到《三国演义》中同样适用。刘皇叔是做什么的?织席贩履之徒,他的俩兄弟——关羽推车贩枣,翼德屠猪卖酒,都是当时社会中的下层职业,但是就是因为皇叔是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玄孙,纯正的皇室血统,因此就血统上,《三国演义》中尊刘抑曹的意向说得通。 既然说到血统我们就来看看孟德公的血统,孟德公祖上本姓夏侯,这夏侯在当时也算是大族。然而孟德公的父亲却过继给曹姓宦官做养子而改姓曹,孟德公也就顺理成章的姓了曹。然而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尽管宦官的队伍中出现过为人类进步和沟通做出杰出贡献的蔡伦和郑和,但这个职业还是多为人所不齿的,而宦官专权也往往成为国家混乱的原因之一,这让士大夫和读书人对于宦官比较仇视,孟德公的出身就影响了他在作者心中的地位。罗先生在写书的过程中有这样的倾向也就理所当然了。 再看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中国人讲究义气,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对君主的要求也是仁德大于权谋。刘皇叔素有仁德之名,桃园三结义又让他有义气之名。从皇叔的表现来看,也的的确确是成全了自己仁义的名声。且不说不忍夺刘景升的荆州,单是在逃难的过程中宁肯拖慢行军速度,都不忍抛弃跟随自己的十几万百姓,足可见其仁义。然而曹公却不然,这个曾说出“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乱世枭雄始终是个权谋大于仁义的人。这也是让罗先生对其印象不好的原因之一。 罗先生出身戏曲平话作家,这个行当在他所处的那个年代是下九流的职业,社会地位低,而观刘皇叔,织席贩履出身,我们可以将他的出身暂且定位为商人,然而在古代的社会阶层是怎样划分的呢?士农工商,玄德公在起事之前的地位之低可见一斑,再同地位同样底下的云长、翼德结为兄弟,哥仨同罗先生都是出身低微之人,罗先生对玄德公因同命相怜之感而产生偏爱也就是可以预见的了。 蜀汉君臣闻名于世者甚多,且不说一身是胆的子龙,勇猛无敌的翼德,老而弥坚的黄忠,鞠躬尽瘁的诸葛丞相……咱单表皇叔二弟关云长关二爷,一直以来就是民间祭祀的对象,再经过历代朝廷褒封,到罗先生时代就已经被称为关帝了,是个儒道佛三教都要供奉的人物,您说皇叔跟他是兄弟,罗先生怎么着看在关二爷的面子上也得偏向皇叔不是? 总之,《三国演义》这本小说,尊刘抑曹的倾向是方方面面的,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这种倾向既是受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又是受几千年来封建传统的价值观的影响,还有就是罗先生本人的原因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