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科学七下1.3《水是常用的溶剂》word教案

第三节《水是常用的溶剂》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

2、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定义。

3、能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4、初步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对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和溶解过程进行科学探究

5、了解水和其他常见的溶剂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溶液的组成和分类、溶解度

教学难点:溶解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提问:你有没有想过,在我们周围存在的澄清透明的天然水,是不是纯净?

学生答:不是

问:那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蒸发自来水

从中可以看出,自来水并不是纯净水。天然水都不是纯净水。

纯净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它能溶解各种固态的、液态的和气态的物质。天然水和大气、土壤、岩石等物质接触时,许多物质就会溶解在水中。所以,海水、河水、井水等,都不是纯净的水,而是含有许多溶解性物质和非溶解性物质的极其复杂的混合物。

板书:1.天然水是混合物

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

纯净物只有一种物质

混合物由一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

学生活动:固体药品的取用

块状固体:用镊子取用

粉末状固体:用药匙取用,量多用大匙,量少用小匙

往试管装固体粉末:用纸槽送入

活动1:高锰酸钾和蔗糖分别放入2烧杯水中,观察现象,并由一名学生来描述

现象:高锰酸钾不见了。

解释:高锰酸钾的微粒(钾离子和高锰酸钾根离子)均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均一、透明的液体。如果把形成的液体装入一个密闭的容器,温度保持不变,不管过了多长时间,蔗糖或高锰酸钾都不会分离出来,这两种液体是很稳定的。

板书:2. 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液体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讲解:

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指物质的微粒高度均匀地分散在溶液里,任何部分的性质和浓稀都一样;稳定性指只要条件(温度、溶剂量)不变,无论放置多久,溶液里都不会有物质析出。

同学们要掌握和理解溶液定义中所包含的三层意义:第一,均一和稳定是溶液的特征。第二,分散两字体现溶液的形成。第三,溶液是混合物,它由溶质和溶剂组成,即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叫做溶质,另一种物质叫做溶剂。

板书: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水是常用的溶剂

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一般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为溶质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即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如食盐水,食盐是溶质,水是溶剂。

但溶质和溶剂是相对而言的,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通常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一种叫做溶质。当溶液中有水时,习惯上把水看作溶剂。(如稀硫酸,水是溶剂,硫酸是溶质)。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的是水溶液。

提问:指出汽水、碘酒、36度的白酒这三种溶液中的溶质、溶剂。

回答:在汽水中,二氧化碳是溶质,水是溶剂。在碘酒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在白酒中,酒精是溶质,水是溶剂。

讲解:根据上面学生回答的溶质和溶剂,老师要进一步指出溶质和溶剂是相对而言的:(l)一般把形成溶液的液态物质叫做溶剂,非液态物质叫做溶质。(2)溶质和溶剂都是液态时,量多的是溶剂。

课堂练习:

1.下列不属于溶液的是:

A.石灰水B.纯水C.氢氧化钠溶液D.紫色石蕊试液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2)硫酸铜溶液的溶剂是水()

3)无色透明的食盐水是纯净物()

3. 分别指出下列各种溶液里的溶质和溶剂

(l) 注射用葡萄糖液(2) 医用卫生酒精(3) 生理食盐水(4) 石灰水

第二课时:溶解度

复习:什么叫溶液?溶液的组成?

活动: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引言:同学们知道,糖或食盐很容易溶解在水里,但是在一杯水里是不是无限制地溶解呢?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在一杯水里,如果糖或食盐放得太多,在杯底就会剩下溶解不了的糖或食盐。下面我们做两种物质的溶解实验。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演示:实验

在各盛有10mL水的两支试管里,分别缓缓地加入氯化钠和硝酸钾的固体,边加入、边振荡,到试管里有剩余固体、不能再溶解为止。(保留试管里的溶液,供下面的实验用)

讲述:此实验说明,在室温,在10mL水里,氯化钠或硝酸钾不能无限制地溶解。

板书: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讲述:在上面的实验里,在室温下当氯化钠或硝酸钾还能继续溶解的时候,试管里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当氯化钠或硝酸钾不能继续溶解而有固体剩余的时候,试管里的溶液就是饱和溶液了。

板书: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讲述:在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

板书: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外界因素。

演示:实验二

给(实验一)里盛有硝酸钾溶液和剩余硝酸钾固体的试管缓缓加热、边加热、边振荡,

观察试管里剩余的硝酸钾固体有什么变化?

演示:实验三

给(实验一)里盛有氯化钠溶液和剩余氯化钠固体的试管缓缓加入水,边加边振荡,观察试管里剩余的氯化钠固体有什么变化。再加水振荡,直至氯化钠固体完全溶解。

讲述:这两个实验说明,在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的量的情况下,原来的饱和溶液可以变成不饱和溶液。因此只有指明“在一定温度下”和“一定量溶剂里”,溶液的“饱和”或“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显示投影卡片:

小结:定性特征,一般说,要确定某一溶液是否饱和,只要看在一定温度下,有没有不能继续溶解的剩余溶质存在,如有,且溶质的量不再减少,那么这种溶液就是饱和溶液。

练习:现有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试举出使它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

显示投影卡片:

总之:利用改变“温度”或改变“溶质”或“溶剂”相对量的方法。

投影:以下四句话错在哪里?

1.l00g水中最多溶解38g氯化钠,所以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8g。

2.在10℃时,烧杯内水中最多溶有140g硝酸铵,所以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度是140g。3.在60℃,100g水中溶有75g硝酸钾,所以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75g。

4.60℃,100g水中最多溶解124g硝酸钾,所以硝酸钾在这温度下的溶解度是124。

讲述:为了粗略地表示溶液里溶质含量的多少,人们还常常把溶液分成浓溶液和稀溶液。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浓溶液,而不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稀溶液呢?

板书:三、浓溶液、稀溶液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演示:实验

在各盛有10mL水的两支试管里,分别加入2g食盐和0.1g熟石灰,振荡,观察现象。提问:请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讲述:室温下,2g食盐完全溶解在10mL水中,得到均一、透明的溶液,此溶液虽然是不饱和溶液,但它是浓溶液。而另一支试管内,0.1g熟石灰却不能完全溶解,试管内上层澄清溶液是熟石灰的饱和溶液,但它是稀溶液。

板书:

结论: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也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同一种溶质的溶液,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板书:

3、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例如,在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6g食盐,就是说20℃时食盐在水里的溶解度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