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8学年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20 古诗两首2

【人教版】2018学年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20  古诗两首2
【人教版】2018学年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20  古诗两首2

20 古诗两首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教案

20 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2.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理解诗句的意 思。 3.背诵两首古诗。理解诗句,体会情感。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重点难点1.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具 准备 有关李白、孟浩然和王维的生平材料教学 课时 两课时 课文详解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 2.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3.背诵本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二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他俩是什么关系? 3.本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三读本诗,要求读准字音 四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 (2)借助文后注释,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 (3)标画出疑惑之处。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3.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两名同学讲解古诗。 重点指导:“西辞”“尽”“唯”“天际”等重点词语。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①送:送别。②之:去,到。③广陵:扬州。 释义: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2)故人西辞黄鹤楼 ①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②辞:辞别。 释义:老朋友在西边辞别黄鹤楼。 (3)烟花三月下扬州 ①烟花:形容花开得繁茂,像浮动的烟雾。②下:去, 到。 释义:阳春三月,顺流东下到扬州去。 (4)孤帆远影碧空尽 ①孤帆:单独的一条船。②远影:远远的影子。 ③碧空:晴朗的天空。④尽:消失了,没有了。 释义:孤独的小船渐渐消失在水天尽头。 (5)唯见长江天际流

20 古诗两首(教案)

20古诗两首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 3.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感悟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2课时。 一、导入 1.(播放音乐)平时大家积累了许多古诗,想和老师对对诗吗?(学生自由发言) 2.能记住这么多的古诗,你们真棒。知道我们刚才所对的古诗是谁写的吗?(李白)你们了解李白吗?(课件出示李白素描图) 3.千年圣地黄鹤楼,如诗如画江南春。当时诗人李白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上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但此时老朋友却要东下扬州,这真是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这首送别诗。 [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初步感知 1.同学们,老师写在黑板上的课题最后那个字怎么写呀? 明确:注意“陵”字正确书写,“陵”右上是“土”,下边是折文。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点明:送的地点,谁送谁,“之”的含义,对黄鹤楼、广陵及人物的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的友谊故事等。

3.题目中的关键词我们都知道了,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前往广陵。 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一别啊。为什么这么著名呢? 明确: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然而同样的兴趣爱好,同样的才华横溢,使他们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三、整体感知 1.就是这么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我想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读了吧,自己先放声读读,读的时候一定要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2.学习生字,全班齐读。 3.请一个同学来读这首诗,要读出韵味。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想你的头脑中会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明确:这首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和李白站在岸边目送孟浩然远去这两个情景。 4.有谁知道哪几句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的情景,哪几句诗描写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前两句描写了孟浩然告别的情景,后两句描写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 四、质疑探究 1.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自西向东流,顺流而下就能到达广陵。我们知道平面图的规则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哪个同学能结合诗句说一说黄鹤楼和扬州的位置。 明确: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所以诗人说“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故人”是什么意思?在这指谁?从哪知道的? 明确:老朋友;孟浩然;注释。 3.思考:烟花给你们什么感觉?还可以说什么样的三月? 学生:漂亮,绽放……百花盛开的三月,争奇斗艳的三月,阳光明媚的三月,鸟语花香的三月…… 教师总结: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现在又逢三月,这个季节去扬州,李白仿佛看见了扬州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一番景象。 4.老师请大家欣赏这时的江南一带的美景。(播放课件)此时此情此景,好友要去繁华都市,你有什么想说的? 教师小结: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出游自然十分羡慕。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 5.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在看什么呢?诗中哪儿告诉我们? 明确:看朋友乘坐的那只船;从第三句可看出。 6.长江是当时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应该有许许多多来往的船只。为什么李白只看见孟浩然的孤帆呢?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因为李白注意力和感情都集中在孟浩然身上,在他眼中就只有好友的孤帆。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 7.“孤帆远影碧空尽”,真的都“尽”了吗?不“尽”的是什么?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word教案 (5)

第二十课古诗两首 学习目标 1.认识“鹤、孟、陵,辞、唯”五个生字,会写“孟、浩、陵”等七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3.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4.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从中感受友爱、友情的温馨。 教学重、难点 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前准备 1.搜集并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1—2首; 2.预习这两首古诗,了解李白与王维的生平; 3.课文插页的挂图。 第一课时 一、对联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吟诵一对《红楼梦》中的对联,并写下来: “黄金万两容易得,人间知己最难寻。” 2.导语,揭题。 人生苦短,在漫漫人生路上,除了亲情之外,还有一种情感也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友情。有人说,友情是真挚且宝贵的。的确,正如对联中所说的,真挚的友情是人生路上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录。今天我们所要学习内容便与友情有关。(师板书课题)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a.生试读,诵读(注意“孟、陵、辞”的读音)。 b.师范读(也可录音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想:古诗描述了一件什么事?你是从哪里听出来的? 2.学法“引路”,自学古诗。 a.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我们应怎样来学习古诗? b.归纳如下学习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 3.“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 a.指名简介李白。 b.说说诗题给了我们哪些信息? c.指名学生朗读,注意咬音的准确。 4.明诗意。 a.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熟读古诗。 b.查字典或借助课文提供的注释,把它们“移注”到诗行中,读懂诗句的意思;记下不懂的问题,标注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不了的,在全班交流。 5.入诗境,悟诗情。 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从具体的诗句中体会到的? 6.围绕“学法”,自主合作学习。(提示:指导各组采用不同的汇报形式,如:介绍李白与孟浩然;说诗句意思,用逐句朗读逐句解释的方法;抓住“黄鹤楼”“之”烟花”“尽…‘唯见”等重点词,解释、朗读、品味;抓课文插图,结合自己的理解阐述画面,小组合作将李白与 盂浩然在黄鹤楼边依依惜别的情形表演出来等。) 7.小组汇报、交流。 (提示:在交流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烟花”来想象烂漫的春天景象,并能用 一小段话描写下来,当场点评。) 8.诵读诗句,体会情感。 a.找出一对近义词(孤——唯),想象:当时李白伫立在岸边,他可能做了些什么? b.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李白与孟浩然的心情。 c.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三、拓展延伸,自主学习 1.出示唐朝王维的《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释] a.罢:完了;完毕。b.柴扉:柴门。

二年级下语文教案-1 古诗两首苏教版

二年级下语文教案-1 古诗两首苏教版

1 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 3.初步懂得两首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会写“乃、随、潜”等7个生字。 2. 学会本课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思,并初步懂得诗的意思,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初步懂得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1.(出示图片)小朋友们,现在正是春天,天气暖和,百花齐放,人们心情舒畅。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古代诗人为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而写的两首诗。(板书:古诗两首) 2.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生:杜甫) 简介:杜甫:字子美,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深刻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被后人称为“诗史”。《春雨》原题《春夜喜雨》课文节选了前四句。 二.自学。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2.教师出示生词卡片,检查字词读音。 3.指名朗读,正音。 三.导学。 1.师范读,生齐读两遍。 2.师:同学们已经读了《春雨》这首诗,觉得诗中描写的是什么样的一场雨? 生:描写的是一场好雨。 师:什么样的雨才是好雨呢? 师:庄稼正需要雨水的时候下的雨就是好雨。 生:不耽误人们做事、生活的雨,比如夜里下的雨是好雨。 生:能浇灌花草树木的雨是好雨。 3.师:《春雨》这首诗中的“好雨”有这些特点吗?从哪儿能看出来?

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和《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课题:8 古诗二首 【教学要求】 1.认识“楼、依”等12个生字,会写“楼、依”等10个生字,认读生字组 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象画面,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壮丽。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楼、依”等6个生字,会写“楼、依”等5个生字,认读生字组 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题意。 1.小朋友,你们喜欢背古诗吗?谁来背两首听听。 2.今天我们要来学一首新的古诗,看老师写课题。(师板书课题:登鹳雀楼) 3.小朋友,课题上哪个字你已经认识了?(结合学生回答教学生写“楼“,并指导书写)题目应该怎么读才能读准节奏?(登/鹳雀楼) 4.课题还有不理解的吗? 5.结合学生的疑问,教师讲述(课件出示2):鹳雀楼名称由来:鹳雀,是一种鸟,形状像鹤。在山西永济县的黄河边上,【设计意图:学习古诗就从背诵古诗入手。古诗,背起来朗朗上口,正是低年级小学生喜欢做的事情。】

有一座楼经常有鹳雀停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给它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鹳雀楼。大家看,这就是鹳雀楼。(师贴图)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要求。(课件出示3) 要求: ①借助拼音自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②看看从这首里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你没有读懂? ③数一数这首诗有几句。 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注意倾听,感受古诗诵读的节奏和停顿。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指名读古诗,检查读的效果。(教师点评) “尽”是前鼻音,“层、黄、穷”是后鼻音,“依、欲”是整体认读音节。 3.领读、齐读。 三、图文结合,细读品味。 过渡:有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很多美丽的风景,他看到了什么呢?咱们一起去看看。 1.请小朋友打开书,自由地读诗,看看图,想一想:诗人王之涣登上楼以后看到了什么? 2.交流:你和王之涣在鹳雀楼上看到了什么呢? (白日、群山、黄河、大海) 在交流过程中相机地送一些词语帮助他们积累。(课件出示5)如:连绵起伏的群山、奔流不息的黄河等。(板书:群山黄河) 3.作画:假如老师想把你们看到的画下来,你能帮帮我吗? (1)白日依山尽。 “白日”在诗中指傍晚落山的太阳。在师生共同的作画中达成一致:太阳要和山靠得近些,并且在一点一点往下落。 结合诗句猜一猜哪个字是太阳和群山靠得近的意思,(依)

人教课标板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 20 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公开课教案)

20 古诗两首 文本简析: 这两首诗都是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安西是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友人元二将要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 选编这两首诗的意图,一是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二是让学生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古诗两首教案及教学设计

17古诗两首. 教材分析:本课由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杜甫的《绝句》两首古诗组成. 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 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诗句情景交融,诗中形象生动逼真, 是古诗中写景名作.两诗虽然都是写景,但手法各异. 《绝句》则以朴实自然的语句, 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仿佛一幅生机无限的早春图.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带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进而受到美和感染, 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 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和赞美.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5 个生字, 会写4 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并背诵古诗.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 其中古诗词就是一个万紫千红的百花园,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挥洒笔墨, 留下许多优秀的诗篇.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园,走进南宋诗人杨万里, 去看一看他眼中的西湖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板书课题.介绍作者杨万里.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 (一)初读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注意断句, 读出古诗的韵律美)课件出示古诗 3、齐读 (二)理解诗句 1、读了诗句你看到了什么? 2、诗中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毕竟、四时)相机理解前两句诗的大 J八 意 3、理解后两句诗的大意. 出示图片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荷叶绿得充满生机, 绿的无边无际. 荷花格外红艳, 红得另 有一种模样) 小结:这“无穷的绿”和“别样的红”给作者的视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难怪诗人走出净慈寺就脱口称赞:“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课《古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课《古诗两首》教案 Teaching plan of two ancient poems in lesson 20 of the fourth g rade volume I of PEP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课《古诗两首》教案 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 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 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 辑修改及打印。 一、谈话激趣 1.你知道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是谁吗? 2.如果说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李白就是星星 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 当时任工部侍郎的著名诗人贺知章(也就相当于我们今天建设 部的副部长吧),读了他的诗作,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 人拿去换酒与他共饮。李白瑰丽的诗歌和潇洒的风采令贺知章 惊异万分,对李白说:“你是不是神仙下凡到了人间?”因此, 李白又被人称为——诗仙。(板书:诗仙) 3.除了写诗厉害,你知道李白还有哪些超人之处吗?他喝 酒也非常厉害。他在《将进酒》里写道:“会须一饮三百杯”,杜甫也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

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因此,李白又被人称为——酒仙。(板书:酒仙) 4. 喝酒写诗,无人能比。但李白还有一样本领,却只能排 名第二,那就是他的剑术,当然是整个唐朝排名第二。(在裴旻之下)年轻时候的李白还是一位路见不平、拔剑相助的侠士,因此,他又是一名侠客。(板书:侠客) 5.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仙、酒仙、侠客李白的诗作。 二、循序渐进,读懂诗题 1.读准诗题 (1)谁来读读诗题? (2)诗题中有三个生字,谁来读读? 鹤:第四声,发音要到位。指生读。 孟、陵:都是后鼻音,注意孟的写法,第一笔是横撇。 指生读。 2.

20.古诗两首(1+x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20.古诗两首》(1+x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组 单元主题:人间真情 课型:精读课 课时:共两课时 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默读。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教材分析 这两首诗都是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安西是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友人元二将要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学情分析 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画、唱、写”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学习目标 1.利用工具书,课前自学生字新词,会正确认读“鹤、孟、陵、辞、唯”5个生字,会正确听写“孟、浩、陵、辞”等7个生字。 2.朗读古诗,在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的基础上,读出对朋友的惜别之情,背诵课文。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教案

涧河小学电子备课专用纸 课题20、古诗两首页码100~102页 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是个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4、及其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 准备 李白的简介 教学流程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提出问题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关于大诗人李白你们知道点什么呢?或者会背他的那些古诗 呢?看来同学们对李白了解的非常多,是啊,人们尊称他为“仙”他写过 许多优秀的诗篇,其中他写了许多与朋友离别的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 习他的另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件:课题) (二) 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把吧认识的字借助工具书来解 决。 2 、听老师范读课文。 3 、板书标题。(适当点评,结合生字“孟”有几画?提醒注意第一笔, 横撇共8画,这十个字告诉我们什么?说说你的理解。(李白在 黄鹤楼上送孟浩然去广陵,广陵即扬州) 4、简介李白(资料:)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酒 仙”、“谪仙人”等称呼,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 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 烂的色彩,善用夸张写法。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望庐山瀑布》《梦 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等。

二、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理解诗意体验诗情: 1、先借助注释自己学一学,再把你读懂的句子说给同学听。 2 、交流自学所得: (重点词能帮助我们理解诗句,你能说出那些词语的意思说哪个都行?) 三、交流表达汇报收获 1、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 (1)故人——开口就说故人,说明友情非同一般。 (2)西辞(明白孟浩然是东下扬州,黄鹤楼在西广陵在东) (3)扩展:作者的好朋友要走啦,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2、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 (1)烟花三月:(看注释)。阳春三月,杨树开花,柳树开花,风一吹远远看去白蒙蒙的如同烟雾(点明啦送别的时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这是古代诗人结伴同游的季节) (2)而作者李白却不能和好友同去,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好朋友一去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想一想诗人现在的心情怎么样呢? (恋恋不舍,祝愿,企盼) 3、第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提问: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孤帆:孤单单的一叶帆。这里的帆是指船。 远影:远远的帆影,指帆影远去。 碧空:湛蓝的天空。 尽:没有了,消失啦 唯:只 天际:天边 我矗立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舟愈行逾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2)长江是当时的交通要道,难道只有孤零零的一只小船吗?

《20.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20.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备课日期:11月24日主备人:刘波总第52--53课时审核: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3.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导入新课 同学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同学分别的情形呢?如果有,那么你们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学生自由说)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伟大诗人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时的情形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读题。 3.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4.解题。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 5.“之”的意思。 二、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三、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1)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 (2)学讲解古诗。 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四、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五、借助诗境,训练说写 1.引导: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的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要演戏,先要有脚本,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为这段情景的表演,写一个脚本,脚本要交待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们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习小组合作撰写脚本。 3.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 4.根据表演效果,重新修改脚本。 六、布置作业 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选择完成下面的作业: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古诗三首》都写到了春天,说说三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3.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四年级上期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20 古诗两首 学习目标 1、认识“鹤、孟、陵,辞、唯”五个生字,会写“孟、浩、陵”等七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3、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4、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从中感受友爱、友情的温馨。 教学重、难点 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前准备 1、搜集并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1—2首; 2、预习这两首古诗,了解李白与王维的生平; 3、课文插页的挂图。 第一课时 对联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吟诵一对《红楼梦》中的对联,并写下来: “黄金万两容易得,人间知己最难寻。” 2、导语,揭题。 人生苦短,在漫漫人生路上,除了亲情之外,还有一种情感也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友情。有人说,友情是真挚且宝贵的。的确,正如对联中所说的,真挚的友情是人生路上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录。今天我们所要学习内容便与友情有关。(师板书课题) 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a、生试读,诵读(注意“孟、陵、辞”的读音)。 b.师范读(也可录音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想:古诗描述了一件什么事?你是从哪里听出来的? 2、学法“引路”,自学古诗。 a、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我们应怎样来学习古诗? b.归纳如下学习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 3、“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 a、指名简介李白。 b.说说诗题给了我们哪些信息? c.指名学生朗读,注意咬音的准确。 4、明诗意。 a、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熟读古诗。 b、查字典或借助课文提供的注释,把它们“移注”到诗行中,读懂诗句的意思;记下不懂的问题,标注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不了的,在全班交流。 5、入诗境,悟诗情。 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从具体的诗句中体会到的? 6、围绕“学法”,自主合作学习。(提示:指导各组采用不同的汇报形式,如:介绍李白与孟浩然;说诗句意思,用逐句朗读逐句解释的方法;抓住“黄鹤楼”“之”烟花”“尽…‘唯见”等重点词,解释、朗读、品味;抓课文插图,结合自己的理解阐述画面,小组合作将李白与 盂浩然在黄鹤楼边依依惜别的情形表演出来等。)

一年级语文一课一贴:21、《古诗两首》(教学实录)

小学语文标准教材 一年级语文一课一贴:21、《古诗两首》(教学实录)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一年级语文一课一贴:21、《古诗两首》(教 学实录) 又来的教案 一课一帖:古诗两首教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3.通过朗读古诗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和作者对农民的同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课时划分: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培养爱惜粮食的习惯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我们吃的白花花的大米是从哪儿来的? 2.今天,我们来学习的两首诗,就是反映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米来之不易的古诗。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0.古诗两首墨梅-

六年级语文(学科)下册第六单元第6课时总第50课时主备人:曾兆林 课题:20古诗两首 教学内容:墨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首诗,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 教学难点: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具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读了那么多的书,老师考你们几个课外知识怎么样?1、“岁寒三友”是哪“三友”?(松、竹、梅)2、你能背出有关“岁寒三友”的诗句吗?(指生背) 二、读诗 三、解诗 下面,老师给同学们一段时间,结合屏幕上的注释,自学这首诗。看自己能读懂多少,把读懂的内容用铅笔写在书上,把自己读不懂的地方打上“?”。 1.生自学。 2.小组内交流,并讨论不懂的问题。 3.全班交流: A①结合注释能理解的重点词有: 理解字词: 吾:我。洗砚池:书画家洗毛笔砚台的水池。 池头:池边。树:这里指梅树。 夸:夸赞。清气:清香之气。乾坤:天地。 痕:痕迹清气:清香之气乾坤:指天地 ②交流每句诗的意思。师小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作者采用淡墨手法画的一株盛开的梅花。

③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④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自由读读这首诗。 B师引导: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读懂了这么多,没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吗? 师小结:这些问题提得好,可见同学们读诗时动了脑筋,有“大疑”必有“大进”,这就是会读书。当然,同学们不用着急,通过下面的学习,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③看图想像:作者画的梅花有什么特点?他在梅花身上寄寓了怎样的情操? ④朗读体会。 四、品诗 1.品“淡墨” ①同学们,谁见过盛开的梅花?老师拍了好多幅梅花的照片,想不想欣赏?(课件:几幅盛开的梅花照片) 照片中的梅花什么样子?你能用上一、两个词描述一下吗? ②王冕笔下的梅花从外表上看给了你什么样的印象?默读前两句诗,思考一下。 生说:淡墨;痕迹一般浅;颜色不够骄人…… ③师点课件,出示《墨梅图》。这就是王冕的代表作《墨梅图》,仔细观察一下,这淡淡的墨梅又给了你怎样的感觉? 生说:素洁、淡雅;美得有特色,不俗气…… ④指导朗读:你们说的老师深有同感。你能将第一句诗读出这种感觉吗?指读。 指点:“淡墨痕”淡雅的,要读得轻一点。 2.品“清气” 过渡:同学们,这梅花如此浅淡,貌不惊人,从没引起过别人的注意,从没受到过别人的夸赞,但它却在洗砚池边不畏严寒地怒放着,呈现出勃勃生机。 ①老师这儿有一个问题不懂,“墨梅”它为何不像其他的梅花一样艳丽地开放,而只留下淡淡的墨迹,“墨梅”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揣摩一下,谁来帮一帮老师? 现在明白“不要人夸好颜色”了吗?指生说。 ②正如诗中所说(课件出示诗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谢谢同学们,在你们的帮助下,老师读懂了“墨梅”。 师引读: 这真是一株清香、迷人的梅花啊!女生读 这真是一株洒脱、淡定的梅花啊!男生读

最新语文教案:20《古诗两首》

最新语文教案:20《古诗两首》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使学生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和农民劳动的辛苦,要尊重农民,爱惜粮食。初步了解诗人所反映的当时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生字卡片、插图、小黑板 20 古诗两首 锄禾悯农 日当午汗滴春 一粒盘中餐辛苦 秋万颗 饿死 课内:描红、仿影、临写、朗读 课外: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古诗吗?能背诵吗?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板书:古诗两首。解释“古诗”的意思。诗歌以“首”为单位。 3、先学《锄禾》 二、初读指导 1、板书:锄禾,领读。解释字意。 2、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3、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教师用小黑板揭示:锄禾当午粒粒辛苦盘皆 (1)自由拼读,读准字音。 (2)指名认读,提醒学生前鼻音的字。 (3)怎么记住这些字?学生自主学习,然后交流。 4、指导朗读,注意重音和停顿。 5、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三、精读训练 1、指导看书上的图。这幅图上,天空中、地面上各画的什么?自由说说图意。 2、当众交流。 3、教师讲“当”、“正是”等字词意思。板书:日当午汗滴盘中餐辛苦 4、讲解。 5、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四、作业 1、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后再组词。 2、读拼音,写汉字。

3、用“辛苦”说、写一句话。 4、用自己的话讲〈锄禾〉的意思。 5、背诵〈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朗读《锄禾》。 2、用自己的话把《锄禾》这首古诗的意思讲一讲。 二、初读指导 1、板书课题,领读。农民什么地方值得人们同情呢? 2、教师范读,领读。 (1)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收闲田农夫粟犹自由拼读,读准字音。熟记、练写生字。 (2)指导朗读,注意多音字,重音和停顿。 (3)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三、精读训练 1、教师介绍粟。 2、学生查 字典 ,弄懂“无”和“犹”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所以讲一讲。同桌试讲,共同纠正。结合讲解板书:春一粒秋万颗饿死 4、检查试讲情况,指名讲解。 5、观察课本上的插图,说说图意。

【20古诗两首教案四教学案例反思】 四年级古诗两首教案

【20古诗两首教案四教学案例反思】四年级古诗两首教案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对比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诵读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送别》名曲,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力求在上课伊始就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较快进入到送别的氛围中,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2.通过《赠汪伦》《别董大》等耳熟能详的送别诗,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别深情。 3.介绍时代背景: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们争相歌咏的题材。 4.初读两首古诗,大致了解其异同。

5.引导学生先学第一首诗,板书诗题。(注意鹤的笔顺,孟的起笔,陵的读音。) 6.读题了解有关送的内容。 (1)师生交流有关黄鹤楼的资料。 (2)课件展示黄鹤楼风采,加深对这座江南名楼的认识。 (3)师生交流了解广陵与扬州的关系。 (4)教师相机板画长江简图,帮助学生明确诗中涉及到的地名的地理位置。教师边画边与学生交谈:黄鹤楼也好,广陵也罢,都位于我们祖国第一大河──长江流域。长江西起唐古拉山脉,婉蜒6 300多公里后汇入东海。黄鹤楼所在的武汉就在长江与汉江的交汇处,(板书:武汉),广陵在武汉的东边。版书:广陵)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0《古诗两首》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0《古诗两首》教案 《池上》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生字“撑、艇、浮、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教学重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教学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4、学生齐读题目。 5、简介作者白居易。(1)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2)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①读准后鼻音:撑、艇、萍;②学习新词:浮萍,理解词义,练习书写。 (2)齐读诗歌。 (3)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语文古诗两首教案

语文《古诗两首》教案 1、认识“古、诗、首、眠”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朗读课文。 感受春天的美好。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春晓》 【课时目标】 1、认识前面6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春晓》,背诵《春晓》。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一、导入揭题

1、通过这一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许多有关春天的知识。谁愿意把自己所知道的春天和大家交流一下? 2、师:柳绿花红、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天不仅我们喜欢,许多古代的诗人也很喜欢,他们还写下一首首诗赞美春天美丽的景色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板书课题,齐读。 学习“古、诗、首”3个字。 二、学习《春晓》 出示整首诗。 1、读通: ⑴师:这首诗是1000多年前的唐朝大诗人孟浩然写的。 很多同学都会背这首诗,请大家看拼音,认真读一读,呆会儿我们来比赛背诗,看谁能把每个字音背准。 ⑵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⑶指名背诵。 ⑷认记汉字: 春眠、春晓、处处、闻啼鸟

2、理解感悟: ⑴由理解“春晓”引入,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读读第一句。 ⑵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哪些地方看不懂。 ⑶交流讨论学习: ①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②春天,鸟儿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 播放一段鸟儿鸣叫的录音。耳听鸣叫声,想象鸟儿飞翔的画面,读好第二句。 ③诗中所描写的花怎样? 这花与风雨之间有什么关系? 花落了这么多,你有什么想法? 把你体会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吟诵: ①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你又知道春天是怎样的? ②朗读全诗,背诵。

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优秀教案(最新)

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优秀教案 【教学内容】 人教社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 【课前透视】 本课中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读了之后,我们会被诗中所描绘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突出了秋天的特点。其中描写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慨,间接表达了对人的敬佩之情;《山行》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秋色图。内容形象生动,色彩明丽,尤其“霜叶红于二月花”给了我们以美的享受。两首诗都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 二年级的同学虽小但对于古诗的了解并不少,这两首诗有不少同学早已会吟诵。教学时要充沛了解同学的实际经验,创设特定的情境,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同学感悟诗的意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同学交流其他古诗,激发同学对优秀保守文化的热爱,丰富同学的积累。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信息资料】 1、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2、收集作者资料以和其它相关的诗句。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一、诵诗导入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呀?(同学背诵古诗)古诗为我们出现出美的意境,让我们获得美的感受。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看看诗中写了哪些内容? 给同学展示的机会,体验学习的快乐,同时欣赏他人的学习劳动效果,也会起到促进的作用,激发了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看图导入 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同学观察,说说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那么诗中所写的内容与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样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两首》。(板题) 借助美妙的图画吸引住同学,在感受画面后,启发考虑,激发同学学习的兴趣。 〖对话平台 一、初读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 2、同桌互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合作学习,轮读交流自身的`理解。 整体感知,了解古诗的大意,与他人交流字词的理解,相互促进,提高学习古诗的效果,形成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研读 1、教师范读,引导同学体会情感,想像画面。 2、出示多课件展示诗中描绘画面,重点引导同学弄清“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 3、自由读,边读边看插图,理解诗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