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农抑商政策的几点思考

关于重农抑商政策的几点思考
关于重农抑商政策的几点思考

关于“重农抑商”的几点思考

袁青欢云南大学历史系

摘要:重农抑商政策在我国传统社会中长期存在并不是偶然的,一个国家或政权实行什么样的经济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和统治阶级利益所决定的。本文希望做一些逻辑分析和我国传统的政治文化中寻找重农抑商政策与大一统的传统社会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重农抑商传统社会经济思想

重农抑商作为我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古代重农抑商政策主要表现在:一、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二、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三、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四、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限制商人的政治权利,堵仕途之路,不许其后代做官;利用税收制度惩罚商人;对重要行业采取官营,不许商人染指;从日常生活方面对商人进行限制,对其穿衣、建房、乘车都有歧视性规定,等等。

个人认为“重农抑商”政策更多的根源于我国历史的政治和文化观念,所以希望从这些方面做些思考。恩格斯指出“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所以“重农”是无甚争议的,我们把思考的重点放在“抑商”上。

一、重农抑商思想的形成

重农抑商思想形成为国家政策并得到切实推行,开始于管仲在齐国的改革。管仲明确提出了“无夺民时,则百姓富,牺牲不劳,则牛马育”的重农政策,实行了诸如推广铸铁农具、改造盐碱地、分配公田、相地衰征、相壤定籍、与民分货等具体的重农措施,又首创推行了“官山海”政策,通过实施制盐业和冶铁业的官府垄断运营,沉重打击抑制了齐国的私营盐铁业,使盐业和铁业重新回到“工商食官”状态。后来,商鞅在秦国变法时,将“重农抑商”政策作为国家的基本政策强力推行,实行了更加严厉全面的具体措施,标志着中国古代王朝国家重农抑商政策的全面成形。

二、“重农抑商”政策的经济原因

表面看来“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春秋张国的大分裂时期,但是我认为“重农抑商”政策是根源于我国大一统传统社会,服务于大一统传统社会。事实证明,从商鞅变法到汉武帝“算缗”“告缗”这几个世纪里我国的商品经济不但发达而且发展。其原因就是“抑商”与分裂的局面不相适应。首先,在分裂状态下,各诸侯国基本不可能实现自给自足,虽然自然经济条件下,交换种类需求很小,但是一些必需品只能要通过交换获得,最明显的就是当时的盐铁贸易,也由此而产生了一个“盐铁时代”。在当时诸侯敌对、混战的情况这种贸易大多数都要依靠商人来完成。其次,分裂时期每个诸侯的财富只是总财富的一小部分,而要获得另外的更大部分的可以看的见、想的到的不属于自己的财富只有两个手段,一是

战争掠夺,二是通过商业贸易使自己的财富增值(财富增值来源与两方面:一是交换使财富的使用满足感增大;二是通过税收直接增加财富)。在这种必须和财富的刺激下分裂期的诸侯国国君是不可能排斥和抑制商业的发展,甚至会鼓励商业的发展。“春秋时作为统治中心的城邑,到战国时往往成为交换的中心,当时如周的洛阳、魏的大梁、韩的阳翟、齐的临淄、赵的邯郸、宋的陶、卫的濮阳、楚的郢、燕的蓟,既是政治中心又是著名的商业城市”①就是这种逻辑的明证。即使某一诸侯国资源丰富可以实现某种程度上的自给自足,他也不会放弃商业利益,毕竟只要贸易是自愿的,必能使人人受益。

而一旦国家统一,经济有所发展,中央政府的实力有所加强则“抑商”就自然被提上帝国的日程。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传统国家而言,农业的发展可使人民安居乐业,人丁兴旺,使国库粮仓充盈,既可内无粮荒、动乱之虞,也可外无侵扰之虑。农业是社会财富的第一生产部门,在传统最高统治者看来农业可以创造社会的财富,是“本业”,而工商则不会创造财富,是“末业”。

在中国传统的经济思想里还有一种与“抑商”几乎一样普遍的思想就是“与民争利”。传统的中国最高统治者被称为“天子”,而这个世界的所有也就是“天下”又是属于“天”的,所以“天下”也就“天子”的私人财产“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②。所有的财富都是“天子”的,所以“与民争利”其实应该是“与天子争利”,那么“与民争利”也就不存在任何道德问题,并且当实行“藏富与民”政策的时候,统治者总是会有一种施舍的感觉。

我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一但大一统的局面形成,在最高君主层面就会感觉到我们这里就是天下的所有,天下所有的财富都集中在这里(在非统治区的财富比重极小)。站在传统最高统治者的高度来看,大一统的社会里,所有的财富都是“天子”的,商业交换再也不能给统治者带来更大的物资满足感(此时对于“天子”而言社会物资已经没有稀缺性了)此时的工商业者对君主而言业就没有任何价值(某些手工业还是有些价值的,但是这种价值只体现在把玩层面,而不体现在社会财富层面)。既然商业是不增加社会物资总量的,而私人工商业主一方面通过商品交换与高利贷盘剥农民,另一方面商业活动丰厚的利益回报又吸引着相当一部分农民“舍本趋末”,从而大大削弱了王朝的统治基础。全天下的财富都是“天子”的,而工商业不但与“天子争利”而且往往由“富民”变“豪民”冲击统治秩序,所以一般而言传统社会里希望有所作为的君主都会由强烈的抑制商业的冲动。

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也就意味着经济部门单调、有限,只要官僚体系有力就可以将整个社会经济社会控制起来,按照统治者的意志运转。对于一些必须要通过商业交换的品种往往种类很少,而且基本上需求无弹性,传统的官僚体系对这些产品实施专卖操作起来就及其方便而且往往可以获取巨大的财政收入。盐铁专卖就是传统社会里大一统时期操作交换的一个典型。也就是说在中国传统的大一统社会里商业的功能是可替代的,“抑商”是有高度可行性的。

最后,秦汉时期的生产力还是很低下的,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商品经济主要是满足生产生活的必须。“我们仅从当时社会的大宗商品主要是

①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人民出版社1995年5月版67页

②《诗经·小雅·北山》

盐铁,以及大商人主要经营盐铁来看,汉代商品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还处于满足人们生存或温饱的水平线上。”①在这种生产力条件下,商品经济促进生产进一步扩大等重要功能是得不到体现的。即使在后世商品经济的其它功能得到体现的时候也往往被忽视了。

所以,综上所述在秦汉这一中国历史大一统时期里,工商业是“不创造财富的”

三、“重农抑商”政策的政治文化因素

从上面一段的逻辑来看好像似乎只要帝国足够大到自给自足,而又看不到而外财富的时候,“重农抑商”就成为了一种必然。但是,为什么在中国以外的世界其它的地方也出现过足以自给自足,并且疆域达到当时条件极限的庞大帝国,而他们确没有什么明显的“抑商”措施。

我们前面提到中国的君主是把“天下”看成私人所有,但是在大一统的传统社会里几乎连所有昏聩的君主都不贪财。可能是因为我们的天下就是一个扩大化的家,君主就是家长。家长作为个人是不会聚敛财富,不会参与经济活动中去,君主个人往往采取一种超越的姿态,因为在他们心中已经认为所有的都是他自己的,他更多的考虑的是“子民”的“公平”与社会的总财富的增加。而其他的一些庞大帝国可能和我们就有些不同了,那里的皇帝可能就是一个征服者和掠夺者,他们直接参与到经济活动中去,他们征服的目的是为了掠夺财富,所以他们的着眼点可能就是怎么使自己的个人财富增长。这样一来社会财富对于他们来说就具有稀缺性,他们就有极大的获得财富动力。追求个人财富的君主是拥有征收税赋的权利的,而商业可以使物资流动起来,一旦社会物资有更多的流动或多或少都会给这些君主提供多征收赋税的由头。作为一个理性的君主是没有任何理由去抑制工商业的活动。

在我国的传统社会中君主往往认为自己是“天下”、“子民”的保护者,大一统的传统社会里,庞大的帝国也要征收赋税,并且很多时候赋税是很沉重的。这些征收的巨大的财富一般要用于一维持君主的奢侈生活和维护庞大的官僚、军队体系,还有部分支出就是兴修水利等公共服务支出。这些所有的支出可能君主认为是为了确保“天下”、“子民”安全的必需支出。这些从我国历史上大一统时期的战争目的就可以看出来,几乎没有一次对外战争是掠夺战争,总结起来大一统时期的战争原因无外乎抗击落后部落掠夺或者彰显天威两种,对于战败者也基本不区分等级,而是一律以“子民”待之,当然也不能否认在历史长河中出现的一些兄弟民族之际的矛盾(更多是区域间的矛盾),甚至也有过“胡汉分治”的言论出现,但那些毕竟不是主流。既然是“天下”、“子民”的保护者,那么自然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帝范》上说:“人主之体,如山岳焉,高峻而不动;如日月焉,贞明而普照。兆庶之所瞻仰,天下之所归往。宽大其志,足以兼包;平正其心,足以制断。非威德无以致远,非慈厚无以怀人。抚九族以仁,接大臣以礼。奉先思孝,处位思恭。倾己勤劳,以行德义。”这就使的确保“子民”安心生产免于遭受工商业者的盘剥成了君主对内的一个重大职责。

①吴晓亮撰《<史记·货殖列传>与春秋战国至秦汉社会经济》李延等著《<史记·货殖列传>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05,127页。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也对“重农抑商”政策的出现有一定影响。

四、“重农抑商”政策出现的超前性

但是又如何理解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抑商”的思想和政策呢?春秋时期民间私营工商业开始出现与发展,“工商食官”格局被逐步打破,就是在官府继续经营国有工商业的同时,民间私营私有的工商业开始发展,打破了工商业全部由官府垄断经营的局面,形成官营工商业和私营工商业并营并存的新格局。春秋战国时期,民间私营工商业日趋发展壮大,商品经济活跃,引发了一系列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私营工商业者靠经营工商业迅速发家致富,一则是不少工商业者积累起巨额财富,富比王侯,对王朝国家的等级秩序、统治秩序造成了强烈冲击;一则“滞财役贫”,“兼并小农”,很多工商业者“以末致富,用本守之”,“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凭借资产购买兼并农民的土地,武断乡曲,对王朝国家的统治基础造成了强烈瓦解;一则"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①诱使农民“弃农经商”,工商业比农业优越的经济绩效引发农民大量放弃务农转而从事小工小商经营,冲击破坏了社会经济的基础。面对这种情形,统治阶级中的许多人从王朝国家的根本统治利益出发,开始思考针对民间私营工商业的对策。这是“抑商”观念和政策出现的一个政治契机,这是意识形态对社会变化的一种本能反应。

“抑商”政策毕竟是属于政治上层建筑的范畴,由社会现实决定,但是他们并不是同步的,思想意识和政策可能滞后也可能超前于现实。“抑商”的思想和政策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正是这种非同步性的表现。虽然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分裂时期,但是在之前有“共主“时期,共同的统一认同感已经存在,并且在这期间孕育着大一统的因素。无论是管仲还是商鞅怕都有使所在的诸侯国称霸天下或王天下的胸襟而不仅仅只是为了一个诸侯国的富强。《诗·小雅·北山》中“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说明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天下”应有唯一的“王”

而这种非同步性也使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商品经济具有鲜明的特点。“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以商人的活动为主导力量,商人群体的发展,为产品向商品的转化起到了决定的作用;从商品的种类来看,进入流通的商品主要是各地区的土特产品;从流通半径来看,商品主要是跨区域流通;从流通规模来看,盐铁是这一时期的大宗商品。”②

小结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我国地大物博的自然环境,自然经济商品的单调性带来的可替代性,商品交换的非生产性,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中统治者“为民父母”的道德感是在生产力低下的秦汉大一统时期“重农抑商”形成完整体系的重要因素。而后世又对此形成了长期的路径依赖,进而影响中国数千年历史。

①《史记·货殖列传》

②张锦鹏撰《从<史记·货殖列传>看春秋战国时期商品流通特征》李延等著《<史记·货殖列传>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05,127页。

参考文献:

李延等著,《<史记·货殖列传>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05.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人民出版社1995年5月.

[英]希克斯.经济史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在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影响下,形成了重农抑商的思想,抑商政策其主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主要表现是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业,稳固农业生产基础,多方面限制商业活动。从稳固封建统治的角度看,重农抑商政策大大延续了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王朝的统治地位,但是,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在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就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一、重农抑商政策的发展过程 任何思想都有它的形成发展过程,重农抑商思想也不例外,尤其发生发展过程。 (一)重农抑商思想的产生。中国从春秋末年到战国时期,是中同古代商品经济和与之相辅而行的货币经济开始大量发展的时期,而尤以商业的发展为突出。正是在这一时期,整个社会经济从上产方式到社会关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是土地占有方式和基本剥削关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其中包括井田制度的破坏和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所有这些变化和变化所造成的严重后果,都直接动摇了封建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特别是直接威胁着封建统治阶级的生存,而变化本身的激烈迅猛又使封建统治者感到惊惶失措。他们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不得不认真考虑对策,采取必要措施,设想从根本上消除动乱的根源,来堵塞住正在溃决之中的狂澜,并使被打乱了的封建秩序再恢复稳定。抑商政策就是封建统治阶级在认清了祸源之后,适应着统治阶级的最高利益而提出来的。简单说,抑商就是企图从根本上消灭引起变化的总根源。即使不能完全消灭商人和商业,使社会再退回到没有变化以前的静止状态,至少可以通过抑商政策的贯彻,以限制商人和商业资本的活动,缩小商业营运的围,以便把它们的消极影响和造成的社会动乱减少到最低限度。由于商业的发展必然会出现资本主义的因素,必然动摇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因此,封建统治阶的重农抑商政策开始产生。 重农抑商思想是重农抑商政策及其所反映的思想意识,其所以能历代不衰并居统治地位,是因为这种思想和政策,在每一时期都代表了统治阶级的最高利益,实际上这个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就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正如马克思所说:“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 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各种关系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 (二)抑商政策形成过程。中国自周、以来,在长达二千年左右的封建社会中,显然中间经历过由领主制经济向地

新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重要微知识点第4课2全面认识重农抑商政策测试题

第4课 2 全面认识重农抑商政策 1 关于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 ②“重农抑商”即“重本抑末”或“强本弱末” ③这一政策的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的国家政权 ④这一政策中断了我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解析:A。我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并没有中断其发展,④应排除。①②③说法均正确。 2 明太祖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在于“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这反映了明初实行的经济政策是( ) A 工商皆本 B 重农抑商 C 轻徭薄赋 D 重商贱农 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不废耕”、“不废织”、“厚本抑末”说明明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3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中国封建社会采取这种政策,归根到底取决于它的( ) 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 经济基础 C 主流价值观 D 传统思想 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对规律性问题的认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重农抑商政策作为上层建筑,必然受当时小农经济的影响。 4 马克思说:“资本在它的萌芽时期,不能单靠经济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的权利。”明清政府的做法( ) A 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一致 B 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相反 C 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 导致了农耕经济的瓦解 解析:B。明清政府对资本主义萌芽采取压制的态度,而马克思则认为经济的发展要依靠国家政权的扶持。

5 话说明朝有个叫陆二的商人,他从苏州贩了一船灯草运往南京,灯草总共只值八两银子,但过了几个税关,商税就缴了四两,还没到南京,又遇上了税关,陆二无奈之下只好一把火烧了灯草。这个故事的主题表明当时实行( ) A 重商政策 B 抑商政策 C 海禁政策 D 锁国政策 解析:B。材料主要说明明代设立众多关卡,高额的商税严重抑制了商业的发展,故答案为B项。 6 (2018·北京西城区高一下学期期中)雍正帝认为:“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因此,他实行的政策是( ) A 重农抑商 B 盐铁专营 C 鼓励工商 D 闭关锁国 解析:A。材料反映的是雍正帝把农业作为本业,工商业作为末业,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故A项正确。 7 《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 A 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 增加赋税收入 C 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 保护小农经济 解析:D。材料反映汉朝时期的商人有专门的户籍,并且还不能拥有田地,否则没收。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商人占有田地,以免影响小农经济的正常发展,是从保护小农经济正常发展的角度去颁布该禁令的,故选D项。 8 (2018·河南平顶山高一下学期期中)北宋允许商人中“奇才异行者”应试,南宋以后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参加各级考试,还有“榜下捉婿”的风习,每当张榜公布进士考试结果时,富商大贾争相挑选新科进士做女婿。这说明( ) A 统治者鼓励商业发展 B 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C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D 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解析:C。北宋允许商人及其子弟参加考试及“榜下捉婿”现象是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的结果,故C项正确。 9 明朝后期,嘉善陈氏告诫族人:“宗族传习不齐,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

关于重农抑商政策的几点思考

关于“重农抑商”的几点思考 摘要:重农抑商政策在我国传统社会中长期存在并不是偶然的,一个国家或政权实行什么样的经济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和统治阶级利益所决定的。本文希望做一些逻辑分析和我国传统的政治文化中寻找重农抑商政策与大一统的传统社会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重农抑商传统社会经济思想 重农抑商作为我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古代重农抑商政策主要表现在:一、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二、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三、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四、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限制商人的政治权利,堵仕途之路,不许其后代做官;利用税收制度惩罚商人;对重要行业采取官营,不许商人染指;从日常生活方面对商人进行限制,对其穿衣、建房、乘车都有歧视性规定,等等。 个人认为“重农抑商”政策更多的根源于我国历史的政治和文化观念,所以希望从这些方面做些思考。恩格斯指出“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所以“重农”是无甚争议的,我们把思考的重点放在“抑商”上。 一、重农抑商思想的形成 重农抑商思想形成为国家政策并得到切实推行,开始于管仲在齐国的改革。管仲明确提出了“无夺民时,则百姓富,牺牲不劳,则牛马育”的重农政策,实行了诸如推广铸铁农具、改造盐碱地、分配公田、相地衰征、相壤定籍、与民分货等具体的重农措施,又首创推行了“官山海”政策,通过实施制盐业和冶铁业的官府垄断运营,沉重打击抑制了齐国的私营盐铁业,使盐业和铁业重新回到“工商食官”状态。后来,商鞅在秦国变法时,将“重农抑商”政策作为国家的基本政策强力推行,实行了更加严厉全面的具体措施,标志着中国古代王朝国家重农抑商政策的全面成形。 二、“重农抑商”政策的经济原因 表面看来“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春秋张国的大分裂时期,但是我认为“重农抑商”政策是根源于我国大一统传统社会,服务于大一统传统社会。事实证明,从商鞅变法到汉武帝“算缗”“告缗”这几个世纪里我国的商品经济不但发达而且发展。其原因就是“抑商”与分裂的局面不相适应。首先,在分裂状态下,各诸侯国基本不可能实现自给自足,虽然自然经济条件下,交换种类需求很小,但是一些必需品只能要通过交换获得,最明显的就是当时的盐铁贸易,也由此而产生了一个“盐铁时代”。在当时诸侯敌对、混战的情况这种贸易大多数都要依靠商人来完成。其次,分裂时期每个诸侯的财富只是总财富的一小部分,而要获得另外的更大部分的可以看的见、想的到的不属于自己的财富只有两个手段,一是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4课全面认识重农抑商政策测试题新人教版

第4课 2 全面认识重农抑商政策 1.关于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 ②“重农抑商”即“重本抑末”或“强本弱末” ③这一政策的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的国家政权 ④这一政策中断了我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A。我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并没有中断其发展,④应排除。①②③说法均正确。 2.明太祖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在于“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这反映了明初实行的经济政策是( ) A.工商皆本 B.重农抑商 C.轻徭薄赋 D.重商贱农 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不废耕”、“不废织”、“厚本抑末”说明明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3.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中国封建社会采取这种政策,归根到底取决于它的(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经济基础 C.主流价值观 D.传统思想 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对规律性问题的认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重农抑商政策作为上层建筑,必然受当时小农经济的影响。 4.马克思说:“资本在它的萌芽时期,不能单靠经济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的权利。”明清政府的做法( ) A.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一致 B.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相反 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导致了农耕经济的瓦解 解析:B。明清政府对资本主义萌芽采取压制的态度,而马克思则认为经济的发展要依靠国家政权的扶持。

5.话说明朝有个叫陆二的商人,他从苏州贩了一船灯草运往南京,灯草总共只值八两银子,但过了几个税关,商税就缴了四两,还没到南京,又遇上了税关,陆二无奈之下只好一把火烧了灯草。这个故事的主题表明当时实行( ) A.重商政策 B.抑商政策 C.海禁政策 D.锁国政策 解析:B。材料主要说明明代设立众多关卡,高额的商税严重抑制了商业的发展,故答案为B 项。 6.(2018·北京西城区高一下学期期中)雍正帝认为:“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因此,他实行的政策是( ) A.重农抑商 B.盐铁专营 C.鼓励工商 D.闭关锁国 解析:A。材料反映的是雍正帝把农业作为本业,工商业作为末业,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故A项正确。 7.《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 解析:D。材料反映汉朝时期的商人有专门的户籍,并且还不能拥有田地,否则没收。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商人占有田地,以免影响小农经济的正常发展,是从保护小农经济正常发展的角度去颁布该禁令的,故选D项。 8.(2018·河南平顶山高一下学期期中)北宋允许商人中“奇才异行者”应试,南宋以后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参加各级考试,还有“榜下捉婿”的风习,每当张榜公布进士考试结果时,富商大贾争相挑选新科进士做女婿。这说明( ) A.统治者鼓励商业发展 B.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C.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D.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解析:C。北宋允许商人及其子弟参加考试及“榜下捉婿”现象是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的结果,故C项正确。 9.明朝后期,嘉善陈氏告诫族人:“宗族传习不齐,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业。”这反映出

重农抑商政策带来的影响

中国在文明产生的早期曾遥遥领先于世界,但是一到近现代,诸多社会问题就涌现出来。虽说这些问题也是西方国家曾有过或正在经历的,但是在中国却体现得尤为明显。我认为这和自古以来的重农抑商政策有很大的关系。分析中国古代社会重农抑商的原因和其影响,就能发现中国大多数诸多社会现象的源头所在。 早期的中国社会并不重农抑商,相反我们的祖先很擅长经商。大约4000年前的先商时期,位于河南北部的商族部落的人非常擅长做生意。商人的祖先相土作乘马、王亥作服牛,把牛、马等牲畜用于运输,进行跨区域的贸易。 从此商族的生意人遍布天下,甚至垄断了贸易,以至于人们把做生意的人都称为商人,商人从一个民族的名称演变成了生意人的代名词。 借助发达的贸易,商族人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修建了城市,普及了青铜,创造出中国最早的文字系统——甲骨文,以强大的国力推翻了夏族人的统治。可以说,生意人(商人)才是中华文明的开创者,如果把夏商时代的商人消灭,我们可能会像美洲平原上的印第安人一样,一直过着半游牧、半农业的生活,只有文化而发展不出文明。 到了周朝,商族人虽然被推翻,周人也没有认为商人需要抑制,或是商人比农民地位低的想法。《周书》指出:农民不生产,就会缺乏粮食;工匠不生产,就会缺少器具;商人不经营,粮食、器具、资本这三宝就会断绝;管理山泽的人不生产,社会财物就会缺乏。 重农抑商是到了战国时代,才由商鞅变法正式确立,商鞅在变法时规定: 致力于农业生产,让粮食丰收、布帛增产的免除自身的劳役或赋税。因从事工商业及懒惰而贫穷的,把他们的妻子全都没收为官奴。 商鞅提出重农抑商的时代背景是东周社会遭遇了马尔萨斯陷阱,在进行巨大的社会转型。各国的土地供应陷入停滞,大量的新增人口无法获得足够的土地来养活自己,引发诸侯国的社会动荡。为了解决土地供应的危机。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变得更加血腥,从春秋时代以抢夺土地和人口为目的的兼并战争,演变为以杀人夺地为目的的灭国战争。而秦国则在商鞅的带领下,走上了重农抑商的改革之路,只是意想不到的是,商鞅的重农抑商政策虽然暂时解救了秦国,却把中国从封建社会拖入了中央集权社会的泥潭,成为改变中国命运的转折点。 关于什么是马尔萨斯陷阱,在其著作《人口论》中有这样的解释:“人口增长是按照几何级数增长的,而生存资料仅仅是按照算术级数增长的,多增加的人口总是要以某种方式被消灭掉,人口不能超出相应的农业发展水平。” 而秦国则在商鞅的带领下,走上了重农抑商的改革之路,只是意想不到的是,商鞅的重农抑商政策虽然暂时解救了秦国,却把中国从封建社会拖入了中央集权社会的泥潭,成为改变中国命运的转折点。秦国军队之所以能横扫六合,又在秦始皇统一后快速土崩瓦解,其根源就在于重农抑商政策,而暴政是重农抑商的必要手段。商鞅的“重农”

“国家主义”与重农抑商政策

“国家主义”与重农抑商政策 摘要:两千年来,"大一统"中国在其政治及经济政策上,一直保持着较为稳定的状态。此种状态的维持得益于,"国家主义"的需要与其经济政策之间,保持了一种相互满足 的张力。而国家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努力,及其较为完善的文官体系与独特的文官组成,使得之种张力成为可能。 关键词:国家主义重农抑商社会意识文官体系双重性 "大一统"中国以其政治上的集权主义和经济上的重农抑商为主要形式,相辅相成,对 中国两千年来的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此种政治、经济政策,无论古今均有持相左意见者,在近代更成为一股巨流。众多学者在批判的同时,也对此两者在中国何以具有如此巨大的生命力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如果以马克思"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认定 作为切入,并不足以解答中国为何"难以自己走出中世纪"的难题。两千年来世界在变,但 中国却一直在治乱的怪圈中循环不已。在"国家"与其经济政策之间究竟存在着何种关系, 使此种循环得以持续。毫无疑问,"大一统"的集权统治需要一种与之配套的经济政策。" 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后,其产后则重徙,重徙则民死其处二无二虑"1。留心史实,不难发现到了"大一统"时期,如战国之际那样呼风唤雨的商人,已难觅踪迹。相反,"重农抑商"政策却正是以其诸如稳 定人口、易于管理等优点,顺理成章的成为"大一统集权"国家的首选。在此本文无意否认"重农"政策在"大一统"之初的历史必然性,但随着"大一统"的进一步发展,"重农"政策更 多的不是历史的必然,而毋宁说是"集权主义"统治下一种"精明"的选择。 一 所谓"国家主义"是指在社会的经济、文化生活中,"国家"处于一种突出的被强调的地位。它更多是社会生活的实际策划者和组织者。但是由于"中国几千年的实际政治却是专 制政治。政治权力的根源系来自君而非来自民,于是事实上,君才是真正的政治主体"。2由此所谓的"国家主义"也便转而为"君本主义"。理论上,"国家"与"社会"的冲突,也随即 变为实际生活中"君本"与"民本"的冲突。而"大一统"国家,更多地是打着"民本"的旗号,行"君本"之实。此处的"君本",具体到现实的政治生活中,便是如何有效地运用统治手段 以维护"中央即君主"的权威,但此种手段又须具有理论上和现实上的可行性。"专制政体 的原则是不断腐化的,因为这个原则在本质上就是腐化的东西"3一味地强调"中央集权",只会适得其反。因此作为国家的统治者,君主必须找到适合专制政体的统治方式,在国家和社会之间维持一种必要的张力。君主要维持其统治又必须关注"民本"。"统治者的合法 性基础既不是仅仅以纯粹的传统主义,也不是以皇位世袭为基础的,其合法性,主要建立在君主对'天命'的领受以及他的行为合乎天命及其教训上。……从理想上说,他对一个能使

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经历了从“农商并重”阶段到“重农抑商”阶段的演变。 (一)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思想的形成 这一时期我们主要讨论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农抑商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非常发达的时期,诸子百家都提出了自己对于社会和政治生活不同的理解,其论各殊,旨意不同,但有一点却引人注目,即在农商之间往往都选择重农而抑商。 1、先秦儒家“义利观”的教化作用是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思想形成的积极推动力在儒家的思想体系内,孔子对于这一问题没有论及,只有孟子明确地主张发展商业,而荀子则极力主张省工贾、众农夫。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即“不忍人之政”。其中,实行仁政的一个途径就是必须给民以恒产,“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这就要“制民之产”,使民有百亩“恒产”,将恒产作为民有恒心的物质前提。在这些基础上,孟子提出发展工商业、保护工商业的主张。孟子主张工商是社会产业与交换所不可缺少的经济部门。当时“关市之征”对工商业是极大的桎梏。针对这种现象,他提出“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关,讥而不征”。这种主张对商业的发展是有利的。显然,孟子并没有提出重农抑商的思想,这一主张是儒家的另一个重要的思想家荀子提出的。荀子认为君臣都应该以富国富民为已任,而要富国富民,必须发展经济,主张以农为主,农、工、商协调并进。荀子赞同把农业视为本业,把工商视为末业的观点。他以生产粮食作为衡量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标准,于是只有农民才是生产者,除了士大夫之外,工商也被划入食之者之列。这种看法显然是不全面的。如果从价值观点来看,工,也是价值的创造者、生产者;商,也创造一部分价值。但是荀子显然没有给予这一点以肯定,他以自己的思路提出了发展农业的具体措施:第一,“众农夫”,即增加农业生产人数,减少食之者人数。除了减少工商业者外,他认为必须减少士大夫以及官僚冗员。第二,“罕举力役,无夺农时”。第三,“掩地表亩”,是指在播种前要翻耕土地,并表明田亩界限,以防土地纠纷等措施。对工商业既要保护,又要限制。首先要控制工商人数,因为他认为“工商众而国贫”,《君道》提出“省工贾”,实际上,在

浅析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浅析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 (11级历史教育(2)班何天博指导老师:张郁萍) 摘要: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社会中,重农抑商政策伴随其始终,历朝历代采取不同程度的抑商政策,甚至这种政策的影响至今仍然可见,那么从重农抑商政策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成因及其影响入手来解析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就成为可取之途径。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社会历史环境进行考察、对重农抑商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做出梳理、以及对重农抑商政策做概括介绍,得出对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质的认识,并且对其在中国古代社会所起的积极和消极作用进行评价,从而解析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诸多因素产生的影响,以为寻求中国社会的政权模式和发展道路在理论上做出部分解释。 关键词:政策意义重农抑商传统成因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汉文帝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中国古代法中的“重农抑商”传统,人们很早以前就专门研究过它的形成原因。那时人们认为,其原因不外两者:一是在中国古代,商业是对作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基础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经常性威胁,故要抑商而促农;二是在亚细亚社会,商业经常威胁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行使其广泛的公共职能(如举办公共工程以抵御自然灾害、修长城抵御外族入侵等等),故要抑之。现在看来,这种结论是不全面的:只注意到了形成这种传统的经济原因或物质方面的原因,没有注意到另一方面的重要原因——观念原因或精神文化方面的原因。这种原因,就是“义利之辨”、“重义轻利”观念为代表的伦理思想,早在2000多年前,人们就知道"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的道理,重农抑商人为地抑制了人们发财致富的通道。那么,历代为什么要不遗余力地"重农抑商",甚至"殴民归农"呢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自由商业,可以增加社会的横向联系,打破彼此隔绝的地域界限,在各个独立的社会个人之间架起互相勾通,互相依存的桥梁,在追逐利润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协调各行业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生产和消费,促进商品与货物的流通,从而积极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而社会财富的增加又必然导致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从而增

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2012年11月05日00:16 重农抑商一直是中国古代长期施行的经济政策,但在相同的时间,地球的另一面,希腊、罗马却鼓励和推行了发达的商品经济政策。为何古代中西方对于务农与经商有着迥然不同的态度,究竟是地理原因,还是政治原因导致了不同的经济观点?近日,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史学理论研究所所长周巩固做客吉林社科讲坛,以《比较视野下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由来及影响》为题,阐释了这一问题。吉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吉林省图书馆 城市晚报 主办 人物名片>> 周巩固 西方古典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史学理论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史学理论研究学会理事、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历史分委员会理事、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成员、国家社科博士后基金会评审专家、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曾获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人才,宝钢优秀教师荣誉,国家级精品课程《世界古代史》主讲人。

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古代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历史课程教学。主持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六项,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著作六部。 全民皆商的古代西方社会 古希腊文明起源于公元前13世纪左右,而希腊城邦初建的时代是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希腊城邦形成之后,一共大约有200多个希腊城邦。周巩固认为,要看此时希腊的经济情况如何,应从地理环境开始。 “希腊半岛是多山环海的地形地貌,平原少,山地多,仅有的小块平原被南面关山阻隔,就形成了古希腊形成天然的政治单位,希腊由于土地贫瘠,粮食不能自给,大多种植经济作物——葡萄、橄榄。葡萄用来酿酒,橄榄用来榨油。这种地理环境决定了希腊这种经济结构从一开始,就不是纯粹的农本经济。” 与此同时,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把希腊人口分成六种人,第一种人是农民,第二种人是工匠,第三种是商人,第四种是专门从事海上作业的人,第五种人是佣工,第六种人是父母双方都不是希腊人的外来的那些移民。周巩固得出结论——“农民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由于葡萄和橄榄都不是粮食,需要加工后出售到海外,而农民又不希望被商人蚕食中间的利润,再加上希腊半岛海岸线曲折,适合航海贸易,所以农民也参与航海贸易,这促成

探讨中国古代传统“重农抑商”政策

探讨中国古代传统“重农抑商”政策 作者姓名:王辰 班级: 08劳动经济 完成日期: 2012年1月

【摘要】: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产生形成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它不是一项单纯的经济政策,之所以能被中国古代帝制王朝推行两千多年,是因为它在道德、财政、政治、经济诸方面维护着王朝统治的稳定。本文将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及各方面的均衡利益等多种因素来分析重农抑商政策形成发展的原因及其所产生的诸多影响。 【关键字】: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政策经济基础中央集权重义轻利传统农业文化 一、引言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商鞅变法积极推行农战方针,采用各种手段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西汉初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中国宋代、明代中期后都不重农抑商,所以这两个时期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改朝换代后,资本主义萌芽消失了,重新开始了重农抑商。 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国家财政收入也从商业税收中得到了很大的补充,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在这时,统治者认为商品交换不能够创造新的财富,对商业发展并不采取鼓励政策,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政策思想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还经常以各种方式对商人进行盘剥,这虽有利于国家稳定统一,巩固中央政权,却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遏制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这样就失去了其产生之初的进步性。 而在此,本文想要着重探讨中国古代传统重农抑商政策,从各个方面来寻求该政策形成发展的原因及在此政策下各方面所受到的影响。 二、中国古代传统重农抑商政策 (一)、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 古代重农抑商政策主要表现在:一、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 二、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三、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四、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限制商人的政治权利,堵仕途之路,不许其后代做官;利用税收制度惩罚商人;对重要行业采取官营,不许商人染指;从日常生活方面对商人进行限制,对其穿衣、建房、乘车都有歧视性规定,等等。 古代重农抑商政策:一、战国时期,秦国奖励耕织;二、明清时期,统治者极力强化本末意识,实行专卖制度,等等。

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中国古代得“重农抑商”政策 2012年11月05日 00:16 重农抑商一直就是中国古代长期施行得经济政策,但在相同得时间,地球得另一面,希腊、罗马却鼓励与推行了发达得商品经济政策。为何古代中西方对于务农与经商有着迥然不同得态度,究竟就是地理原因,还就是政治原因导致了不同得经济观点?近日,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史学理论研究所所长周巩固做客吉林社科讲坛,以《比较视野下中国“重农抑商”政策得由来及影响》为题,阐释了这一问题。 吉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吉林省图书馆 城市晚报 主办 人物名片>> 周巩固 西方古典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史学理论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史学理论研究学会理事、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历史分委员会理事、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成员、国家社科博士后基金会评审专家、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曾获吉林省有突出贡献得中青年专业人才,宝钢优秀教师荣誉,国家级精品课程《世界古代史》主讲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古代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历史课程教学。主持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六项,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著作六部。 全民皆商得古代西方社会 古希腊文明起源于公元前13世纪左右,而希腊城邦初建得时代就是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希腊城邦形成之后,一共大约有200多个希腊城邦。周巩固认为,要瞧此时希腊得经济情况如何,应从地理环境开始。 “希腊半岛就是多山环海得地形地貌,平原少,山地多,仅有得小块平原被南面关山阻隔,就形成了古希腊形成天然得政

治单位,希腊由于土地贫瘠,粮食不能自给,大多种植经济作物——葡萄、橄榄。葡萄用来酿酒,橄榄用来榨油。这种地理环境决定了希腊这种经济结构从一开始,就不就是纯粹得农本经济。” 与此同时,公元前5世纪得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把希腊人口分成六种人,第一种人就是农民,第二种人就是工匠,第三种就是商人,第四种就是专门从事海上作业得人,第五种 人就是佣工,第六种人就是父母双方都不就是希腊人得外来得那些移民。周巩固得出结论——“农民只就是其中得一部分。” “由于葡萄与橄榄都不就是粮食,需要加工后出售到海外, 而农民又不希望被商人蚕食中间得利润,再加上希腊半岛海岸线曲折,适合航海贸易,所以农民也参与航海贸易,这促成了古希腊自然得经济政策——农业经济融合着各种商品经 济在内得多元经济结构。” 周巩固介绍,不仅仅就是农民,在古希腊,应就是全民皆商——“商业活动得参加者有形形色色各个阶级得人,下至平民、奴隶,甚至军队。军队打仗得时候都带着货物,希腊士兵还会自己携带一些货物,行军扎营后跟当地居民做生意。” 而对于古罗马来说,它得自然条件要优于古希腊,罗马初建 得时候就是一个农业得国家,但罗马通过一系列得征服战争,形成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得庞大帝国,商品经济出现了极大得繁荣。周巩固介绍,“由于大量得战利品、奴隶得输入,刺激了古罗马得奴隶制经济,又由于在地中海周边地区建立了许多城市,到公元前2世纪得时候,罗马得城市已经达到了一种巅峰得状态。人口几万到十几万得城市几十个,中小城市几百个,小城镇数千个,城市经济非常繁荣。一个俄裔学者,有本名为《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得书,在书中,甚至把罗马帝国从事工商业得人称为资产阶级与资本家。” 由古希腊与古罗马推而瞧古代中国,周巩固总结道:“在古代西方,商品经济非常发达,跟中国完全不一样。我觉得自然地理环境得差异就是最主要得原因。” 古代中国经济就是自然得农业经济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 在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第四节《中国古代经济政策》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就是“重农抑商”。不可否认重农抑商政策是是一条贯穿中国封建经济思想的主脉络,对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上课过程中作为本节课的一个子目,一般会从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措施和影响三个大的方面来进行讲述。但是这种讲述方式看似对该政策分析到位,实际上却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没有体现历代该政策的发展变化,这种教学是不符合历史唯物史观的。因此,本文笔者试图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历代重农抑商政策做一下梳理。 战国之前的思想家不仅不轻商,反而有很强的重商意识, 就连大力提倡“贵义贱利”的孔子也是重商主义者,他夸子贡说“赐,不受命而货殖焉, 亿则屡中”, 认为“富而可求也, 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郑国公子子产在郑国执政一直奉行保护商人的政策, 所以当“子产没, 商贾哭之市, 哭子产者皆如丧父母”。这一时期我们几乎看不到轻商意识或观念, 这种重商意识使我国的商品经济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高峰时期,形成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的繁荣景象。 但是,春秋战国时期正处于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形成的重要时期,这种商业经济的繁荣,引发了农民连续不断的“离本趋末”,这对正在形成的小农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有鉴于此, 商鞅在秦国提出了一套农战理论,以国家强制令的形式,强制农民归心于农 ,把重

农思想提到了极高的高度。随着秦灭六国,建成大一统,重农抑商思想也就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 秦朝统治昙花一现,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对大一统的国家产生深远的影响。西汉初期商人“仕不至二千石,贾不至千万,安可比人乎” ,可见其势力之强盛。同时他们还囤积居奇,投机兼并,使社会贫富分化现象日益加剧。就如太史公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所写,商人的富有,使时人体味到谋利时“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有不如倚门市”。“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 农夫已贫贱矣”的社会现实使大量人口向工商业转移,损害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因此,两汉时期的统治者都推行权农督商政策,抑制商贾的诏令屡见于史,“贾人不得衣丝乘撤。重租税以困辱之”。抑商思想也由“抑末”发展到“贱末” , 令“侩市者,皆当着巾白帖额,题所侩卖者及姓名,一足着白履,一足着黑履”,其抑商之厉可见一斑。 此外,有一点需要格外注意,在传统认知里,汉朝自武帝起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实行专卖制度,即“盐铁官营”。但史学界有另一种声音,例如在林文勋先生的《中国古代专卖制度与重农抑商政策辨析》一文中,认为专卖制度和重农抑商虽然都是在轻重理论指导下国家对社会经济的积极干预。但这两者的理论基础并非完全相同。重农抑商与专卖制度的直接理论基础是完全不同的。专卖制度产生于春秋时期,其理论基础为重商论。国家为什么要与商人争利, 根本点就在于国家充分认识到了商业的重要性, 特别是看到 了商业能为国家带来巨额财政收入的功能。《盐铁论》记载了桑弘羊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重农抑商”政策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重农抑商”政策 【摘要】: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产生形成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它不是一项单纯的经济政策,之所以能被中国古代帝制王朝推行两千多年,是因为它在道德、财政、政治、经济诸方面维护着王朝统治的稳定。本文将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及各方面的均衡利益等多种因素来分析重农抑商政策形成发展的原因及其所产生的诸多影响。 【关键字】: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政策经济基础传统农业文化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商鞅变法积极推行农战方针,采用各种手段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西汉初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中国宋代、明代中期后都不重农抑商,所以这两个时期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改朝换代后,资本主义萌芽消失了,重新开始了重农抑商。 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国家财政收入也从商业税收中得到了很大的补充,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在这时,统治者认为商品交换不能够创造新的财富,对商业发展并不采取鼓励政策,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政策思想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还经常以各种方式对商人进行盘剥,这虽有利于国家稳定统一,巩固中央政权,却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遏制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这样就失去了其产生之初的进步性。 (一)、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 古代重农抑商政策主要表现在:一、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二、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三、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四、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限制商人的政治权利,堵仕途之路,不许其后代做官;利用税收制度惩罚商人;对重要行业采取官营,不许商人染指;从日常生活方面对商人进行限制,对其穿衣、建房、乘车都有歧视性规定,等等。 古代重农抑商政策:一、战国时期,秦国奖励耕织;二、明清时期,统治者极力强化本末意识,实行专卖制度,等等。 (二)、重农抑商政策形成的原因 1.经济方面:适应了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需要。中国封建社会采取这种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提供给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为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农业当作根本性的大事来抓,采取一系列督促、鼓励、组织农业生产的措施,在国家经济政策上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向倾斜。通过发展农业,封建国家可以征收稳定的土地税来保证财政收入,还有利于社会稳定,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因此,重农抑商、以农立国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治国主张。 2.政治原因: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统治者认为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安定民生,从而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其统治地位。也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农业是国家富强.实力雄厚的源泉,又是国富力强的标志。农业也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一个国家或政权实行什么样的经济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经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重要微知识点第4课1为什么在重农抑商政策下我国商业仍能逢勃发展测试题

第4课 1 为什么在重农抑商政策下,我国商业仍能逢勃发展 1 徐州汉邦旅游公司开辟了一条新疆旅游线路,丝绸之路是这条线路的主要旅游内容,导游在向游客介绍丝绸之路时,通常最先说起的中国朝代是( ) A 秦朝 B 汉朝 C 三国时期 D 唐朝 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汉朝时张骞通西域,从而开辟了丝绸之路,因此本题答案应选B。 2 明朝万历年间,孙春阳在苏州开一小铺,后规模日大。“其店选制之精,合郡无有”。明亡以后,“有持万历间所发之券,往易货物,肆中人立付之,不迟疑”。材料说明孙春阳的店铺兴旺发达的原因是( ) ①注重商品质量②制作精细 ③信誉极好④采用手工工场的经营模式 A ①②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④ 解析:C。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信息理解的能力。根据材料中“选制之精”、“往易货物……不迟疑”等信息即可回答。 3.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下列商业现象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②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③广泛使用金属货币白银 ④集镇和夜市的兴盛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③②④ D.①②④③ 解析:D。①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②发生在西汉时期,③出现在明清时期,④发生在宋朝以后,故正确的顺序是①②④③ 4 史书记载:“会子(南宋的一种纸币)则公私买卖支给,无往而不用……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从上述材料中得到的历史信息,错误的是( ) A 交通发达 B 会子得到广泛使用 C 商业繁荣 D 长途贸易开始出现

解析:D。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依据材料“公私买卖支给,无往而不用”可知B项正确,依据“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等信息可知A、C两项正确。D项中的“开始”与南宋的史实不符,故选D项。 5 (2018·河南平顶山高一下学期期中)北宋允许商人中“奇才异行者”应试,南宋以后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参加各级考试,还有“榜下捉婿”的风习,每当张榜公布进士考试结果时,富商大贾争相挑选新科进士做女婿。这说明( ) A 统治者鼓励商业发展 B 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C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D 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解析:C。北宋允许商人及其子弟参加考试及“榜下捉婿”现象是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的结果,故C项正确。 6 (2018·河南洛阳高一下学期期中)1647年,清政府规定,准许寓居澳门的葡萄牙商人“以携来番货与粤商互市”,但是“禁入省会”、“止令商人载货下澳贸易”,结果“每岁通市不绝”。这一现象表明( ) A 海外贸易管制相对宽松 B 朝贡贸易关系迅速发展 C 清廷海外贸易占据优势 D 海禁政策得到有效执行 解析:A。根据材料“1647年,清政府规定,准许寓居澳门的葡萄牙商人‘以携来番货与粤商互市’……结果‘每岁通市不绝’”可知,在这一时期,清政府对海外贸易的管制还是相对宽松的,故A项正确。 7.清初两淮和两浙的盐商家庭总共不及1 000家,而到乾隆末年,盐商家庭却已产生了280余名进士,占全国进士总数的1 88%。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商人谋求转变社会地位 B.盐商经济实力迅速提高 C.士贵商贱观念已被打破 D.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 解析:A。材料反映出盐商家庭比较注重科举取士,说明这些盐商家庭希望通过科举跻身官宦之家,改变社会地位,故A正确

重农抑商政策下中国商业发展的原因

我国古代工商业在重农抑商政策下仍不断发展的原因 重农抑商是我国古代历代封建王朝实施的政策,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而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是有原因的,除了是中国古代长期受自然经济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要维护王朝的统治,即使是这样,一个国家的发展还是要以经济为主体,就是从唐朝以来文化的繁荣,宋朝开始市民阶层的扩大,到明朝末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清朝开始步入近代,都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所以,就算中国古代是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商业还是会蓬勃发展。在我看来,应该有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历代“重农抑商”会使农业产品丰收,过剩的农产品如粮食、棉、丝制品、土特产品等等,自然会进入流通领域,也就直接活跃了商业贸易。有了剩余产品,有需求的人就会拿去交换得到自己所需的商品,就必然会刺激商业的发展。比如宋代瓦子的产生,相当于现代的娱乐业,就是宋代市民阶层在生活富足后寻求生活上的乐趣产生的。 2由于生活的贫困和利益的驱动,许多农民不得不以工商业谋生我国古代王朝,大都是封建地主占统治地位,尤其到每个王朝的后期,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许多农民没有土地,失去了他们赖以谋生的手段,在生活和利益的驱动下,不得不从事工商业,客观上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例如秦汉时期虽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人在政治上和生活上予以种种限制,使从事商业的人

的社会地位低人一等,以促使人们轻商重农,但效果并不明显。因为商贾之利仍然比农耕大得多,故汉王朝虽然多次发布抑商法令,但收效甚微。正如晁错指出的那样:“今法令贱商人,商人以富贵矣!” 3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奢侈的生活,需要工商业 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享乐的需要,必然需要大量的人为他服务,为他生产奢华生活所需的商品。随着统治者享乐要求的提高,工商业的水平也必然会提高。比如有些手艺原本是宫廷工匠为迎合君主享乐而研发而成,后来船务民间,大大的提高民间手工业者的水平,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4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实施的一些政策,客观上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汉朝为了联合西域,抵抗匈奴而开辟的丝绸之路,就客观上促进了汉朝的工商业的发展,大量的西域的技术和商品流入市场,使得工商业得到了发展。同样,唐朝的对外政策,使得唐朝的对外贸易空前繁荣,大大的提高了工商业的发展。 总之,工商业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不以人为的阻碍而转移,即使历代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但是这一趋势确实不可逆转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