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古典哲学视角反思中国企业的HR环境

以中国古典哲学视角反思中国企业的HR环境
以中国古典哲学视角反思中国企业的HR环境

以中国古典哲学视角反思中国企业的HR环境

一说到HR体系建设,几乎所有从业者言必6大模块——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每个人都可以说的头头是道、一套一套,甚至在多数外企里,HR已经开始实施6+2模块的规范管理,即增加专业、专门的企业文化管理和数据管理。总之,我们的从业者既不缺乏理论支持、书本知识,也不缺少学习态度、工作热情,可为什么效果就是不好?都说,HR 管理战略是企业的核心战略,为何多数从业者总感到束手束脚、十分憋闷,尤其在很多国内企业(包括民企和国企),HR人员很少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这个职业的大环境究竟怎么了?是执业者的素质能力问题?是老总的信任度问题?还是······,本文不做全面阐述,仅就一点来做概括——HR执业者的理念,即哲学思想不适合中国企业现状,我所指的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包括“儒、释、道、法、医、武、兵”的全面有益思想,将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反思。

下面我来一一阐述。

一、土壤不同,理念有异,我怎么看东西方的HR理念与实务操作

1、概述:

HR,即Human Resource,算是一个舶来的名词,根据我的了解,1994年中国才有了HR的本科,2004年才有了HR研究生,算是本土化了。也就是说,从引入到落地到消化到执行,无非才20年,但我们就走完了西方百年的研究理论。老实讲,这个知识是科学的,我们的基础理论研究远远不够,还甭说发展创新,就是能够熟练运用操作就很了不起了,画虎不成反类犬,我们没有发挥我们的优势,而仅仅邯郸学步,这个就是我们认为“HR工作应该怎样而实际就不怎样”、“老板口中的HR部门及人员不专业”、“HR部门没什么用”、“不受尊重”的根源。

在我看来,西方的6模块HR体系建设(本文不谈8模块问题了),其理论指导与依据是西方的宗教与哲学思想,其实质是西方文化的外显。我并不排斥西方文化,而是讲在指导我们HR从业者实务操作时候,要运用我们熟悉的中国文化或者是古典哲学思想来看待问题、分析及解决问题,我不做颠覆性的创造什么理论工作,仅仅是说不要迷信权威——尽信书不如无书。

2、比较

在我看来,西方的HR是油画,东方的HR应该是国画。也就是说,在表达上,西方HR体系侧重写实——更具体,而我们中国HR的现实环境侧重于写意——更抽象,这与东西方哲学思想的差异有关。

2.1 西方舶来的HR理念侧重操作层面,其内涵或者说基础来源于西方宗教理念、哲学理念、西方经济学,注重制度、流程、表单······,所以产生了“模

块”概念。反观,我们中国人在处理人际或者事物关系时候,看重心态方面,希望达到“天人合一”,从整体性看待事物发展规律,喜欢辩证看待人、事。所以,生搬硬套就产生了问题,表面上你是科学化管理,但实质上执行到不了位,HR 人员陷入深深的矛盾里。理论与实践不能统一,总在追问“外企能做到什么什么,为何中国企业就做不到、就做的这么难”,这就是差距根源。

2.2 其实早在几百上千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就告诉我们HR管理问题了,只是我们自己没意识到或者说没重视,总拿着外国的月亮圆说事,却没有向内寻根,使得执行时的哲学内涵式微,却不晓得,那是文化、血脉的根子,你在执行过程中是避不开的,忽视这一点,效果当然差。

2.3 西方HR追求效益、效率、效果,我在实务中则在追求“道”,而“术、法、道”我将在后面着重阐述。

二、试用中国古典哲学思考HR模块化建设

1、HR规划:从我们学习角度,都会说是战略性的。在战术层面,则是科学管理、各种需求理论、经济理论、主导地位等等,涉及了结构、职能、策略的分析、设计、实施、调整,涉及了组织和人力资本事宜,确实very good。回头看看我们自己的理论,《礼记·中庸》言道:“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也说过:“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其实早已对此做出了概括性总结——全局性、系统性、综合性看待规划。但我承认,这句话在拓展性上还是有局限的,需要辩证的看待,需要我们今人加以完善。

2、HR管理理念:最核心的应该说是“人本”理念,这与西方的人人平等、自由的哲学思想相一致。但在中国,谁敢说自己彻底摆脱了“官本位”的灵魂,看看《韩非子·八经》怎么说: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看得出,浓浓的君臣上下概念。所以,朋友们,在实务操作中,不要跟我说什么公平问题,我可以告诉你没有。换句话来讲,HR的工作应追求“公正”而不是“公平”,即按照规则(包括潜规则)来行事。你会发现,企业丧失公平害处没什么了不起,丧失公正就彻底完了。

假设一个例子:某公司有三个HR助理,一个工作两年,经验丰富、工作努力、绩效优、无背景,月薪5k;第二个刚大学毕业,无背景,月薪3k;第三个与第二人是同班同学,成绩能力完全一样,但父亲是直管税务局长,每年可以审批企业“合法避税或减税”达500万元,我给月薪8k或者1w,弹性工时待遇。有人说,这是“拼爹”、“潜规则”、“不公”,我只有一句话回答——这是公正,尽管可能不公平。如果第三人我给3k月薪,那就是公平而不公正,意味着什么?老板会怎么考虑你这个HR的工作水平?不言而喻,你懂的。另外,晋升仅与绩效、能力有关吗?看看周围的国企、民企,这种幸运儿的比例究竟多大。

3、招聘与配置:还记得网上一则幽默吗——十年生死两茫茫,人难招,心欲亡,招聘会场,你不变狼便白忙;纵使招上又怎样,今培训,明换岗,领导每天新思想;天天改,日日忙,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每晚灯火阑珊处,人事部,又见加班,工作已比销售忙。招聘为何要搞大量测试,因为“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做了那么多,无非为了人岗匹配。历史上赵括的纸上谈兵、孔明的挥泪斩马谡说的都是识人不明,带来的严重危害。实务中,HR招人往往看表面的学历、知识、技能等表面因素,却忘记了回归“人要适合岗位的要求”这一根本,实在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从这点来讲,我最佩服的反而是刘邦,刘邦不是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清康乾,似乎威风不如后者,但其在萧何、陈平、张良尤其韩信的使用上,简直令我佩服的五体投地。刘邦自己总结“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赏,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而韩信评价曰:刘邦可以将十万兵,而韩信本人则多多益善。刘邦不善将兵,但善于将将。此番自评与他评真可谓一针见血。

回归到招聘与配置本身话题,《淮南子·兵略训》告诉我们:“若乃人尽其才,悉用其力。”体现的就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道理。而儒家所讲的“天地之性人为贵”的思想则更深刻的表达了人的重要。

4、培训与开发:《天下无贼》葛优说: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

人才不是天生的,就算有1%的天赋,还需要99%的汗水。无论是自发的还是被动的,人才都是培养出来的。我最朴素的理解就是不要闭门造车,学会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正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南史·陈暄传》:“兵可千日而不用,不可一日而不备。”),这句话就突出点明了培训问题。

5、绩效管理:中国企业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绩效管理,老总最头痛的问题就是员工没有绩效执行力。

《庄子·外篇·天地》有言: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三人行而一人惑,所适者,犹可致也,惑者少也;二人惑,则劳而不至,惑者胜也。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不亦悲乎!在这里,对这句话,我的理解就是绩效管理重点是针对性的解惑、治愚。而在其《庄子·徐无鬼》中讲到:“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而况为大乎?”则可理解为,考核重点不要失了偏颇。

在绩效管理方面,我们的传统或者说最高期待目标是“无为而治”,期待每个人自觉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虽有些空想成分,但确实指出了绩效管理的最高境界。

6、薪酬管理:既想马儿跑,又不给吃草。去看看韩愈的《马说》就明白了——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斯言经典呀。我

将这段话作为自己的人才与薪酬管理观,并贯彻在与老总的谈话、与员工的交流和实务操作行动中。

7、劳动关系:也有说员工关系的,在我看来,简单讲就是天理人情,展开讲就是合乎于法、顺乎于情,收人心、明人事、讲和谐、求双赢。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古典的儒释道,甚至法家、兵家等等关于这方面的典籍著作比比皆是乃至百花齐放,我不再一一赘述了。

8、关于外部环境与气候问题:恐怕大家在书上所看到的对外部环境(经济、政治、法律环境等)分析,与本文所表达的环境分析内涵与外延不完全一致。

我们HR要承认“阶段论”。100年前,外国人就开始搞科学管理了,他们对HR的认识也是逐渐的、发展的来深入研究和指导工作的。1892年可口可乐公司成立时,也像如今这么规范管理吗?1950年,沃尔玛成立时,能像现在这样讲管理流程?起码我不信。反观,我们的企业老板,除了一夜暴富的,有多少是真正以文化做强促发展的,说屈指可数也不为过吧。所以,总说国人企业竞争力不如外国企业,那是因为一个成立十年不到的企业虽然可以借鉴百年企业的某些成就,但绝不可能一蹴而就,积攒底蕴不是说说就行的。企业需要去走这个阶段,你硬要按大学生的标准去要求小学生,不觉得可笑吗?所以,毫不客气的讲,我们的企业在走人家那些企业曾经走过的道路。区别就是,有的想明白了、学了一点精髓,走得快些,有的还没考虑清楚,学人家一些皮毛,走得慢些。

况且,大家哲学观念不一致,国外大多实施职业经理人管理企业,看看微软等名企。反观,中国多数国企摆脱不了“官本位”思想残余作祟,君臣观念难以彻底根除。而民企则始终“子承父业”来把控江山。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可惜,一不能保证不出昏君导致“富不过三代”,二难以解决任人唯亲,使得人才难留,企业发展速度无形降慢。

对此,HR从业者要有清醒的认识。不用抱怨,老板不重视HR部门,老板不懂HR重要性,老板不晓得尊重HR价值。公司是假制度、假流程、假文化、假······,其实就是老大说了算,HR人员发挥不了什么主观能动性、郁闷、痛苦、无助,发出“到哪都这样、天下乌鸦一般黑”、“哪个部门都比我们重要”的抱怨。看到这里,我希望这个观点可以缓解HR从业者的不满、彷徨。从中国古典哲学角度做出解释并承认发展阶段的不同,才能解决失衡的心理问题。

综上看来,所有的6个模块早在几百年前,我们的古人就已经总结出精髓,只是今人一味外求而不内寻,就好比现在人外语越来越好了、繁体字会写(会识)的越来越少了,我并非说墨守成规(毕竟古人认识问题有局限性)、外语无用(广义讲不是说不吸收外国的技术、经验、学术思想,承认人家的科学性、先进性),毕竟地球村了,仅仅是说消化与吸收的同时,要善于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我们的古人哲学智慧来分析解决问题,这源于我们的独特文化体系、民族品性和价值衡量标准,是我们国人的“根”与“魂”。

三、术、法、道,你处于哪一个层次

我一直在尝试思索、探讨,如何适合中国文化环境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最后我借鉴了“术、法、道”的概念。

1、术:小乘境界,指的是技术、技巧。

2、法:中乘境界,指的是于术精通而升华成理。

3、道:大乘境界,指的是术法结合,融会贯通。信手拈来,自成体系、自有规律且有序合理。孔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而老子所谓,“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在我看来,道虽然如幻似真,难用言语表达,但我却一直在追求这种大道至简的境界。

“术”具体而微,“法”尚可用言语总结、表达,然而“道”则只可意会。将HR从业者分分类,你属于哪一类呢?我想说,始终我们要先从内在完善自我才可能去改变外界环境(包括改善外界对HR从业者的不理解与歧视)。

现在我所认知的“道”的基础有哪些呢?我认为儒释道医法武兵皆有可取之处,而且相互间有相通之处,融会贯通可成道基。儒家讲“理”、释家讲“戒律”、道家讲“自然”(我更喜欢其以柔克刚的理念)、医(指中医)讲“全面、系统、阴阳”(实质就是避免脚痛医脚头痛医头、辩证与系统把脉开方)、法家讲“法、利、刑”、武讲“德”、兵讲“诡道、慎战”,若能融于一体,深刻思索总结,形成自己的信念支撑,则实际上形成了自我的战略思维高度,不再拘泥于常形,这也正是为何我在“指路”发言时候,亦正亦邪,甚至有时候“厚黑”。

四、从中国古典哲学角度,HR从业者应追求企业三阶段建设

第一阶段,趋利避害。管子曰:人之情,逢利莫不趋之,逢害莫不避之。通俗讲,就是西方人性假设理论、需求理论。满足其需求,人才就来了,企业则可以兴旺。需求得不到满足,人才就离开了,企业则开始衰败。

第二阶段,中庸之道。中乃天下之正道,庸乃天下之定理。我也分上中下三个层次。下乘,和稀泥。可说是我们常见现象,甚至很多HR人员本身就在这么干。中乘,不偏不倚。既能做到对事不对人,又能做到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贯穿于这个HR管理的始终。上乘,和而不同乃至融汇于一,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我看来,中庸的至高境界乃是“融合”。

第三阶段,道法自然。我很难用文字来表达清楚这个概念,只能说追求一种乌托邦式的环境,实现确实很难,就像一道天堑横亘在前,虽然难于上青天,但好在毕竟揣个梦想、有个目标,没有梦想的人岂不很悲哀。

我认为,中国的企业多数还停留在第一阶段,达到第二阶段中乘以上者少之又少,这就告诉我们HR从业者要看清企业所处发展阶段,找到那个适合的“道”去做合适的事,不超前、不滞后。所谓过犹不及,太超前则企业面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问题,太滞后则跟不上外界变化和企业发展形势需要,所以说难就难在要认清并把握住那个“度”,这也恰恰是一个HR人员好坏优劣的根本体现。

五、完善自我,HR提高自身修养,坚持朴素的哲学观念

1、前面提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3、食君之禄,忠君之事。

4、对己则“修己以安人”,对人则要体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工作思想。

5、德才兼备,既是对自己的要求,也是长期坚持的用人观。《资治通鉴》中提到:“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尽亡;谓之愚人;德胜之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愚人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臂之乳狗,虽欲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速其间,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其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大哉!”

6、HR部门做好服务核心工作,努力挽回名誉,争取成为业务部门的合作伙伴,追求成为战略部门。

7、诚信,说人也好、说企业也罢,无信则不立,无诚则必衰。

8、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具有长期的逆境思想准备,毕竟我们的工作量还很大,工作道路还很长,要做的还很多。

当然,还有很多可贵的坚持,对这些,我就不再一一展开详述了。

六、HR人员的价值

总能看到很多的吐槽、抱怨,总有很多HR朋友处于郁郁不得志的状态,鼓励的话不再多说了,自身的知识、能力、修养问题也不多说了,只想说一个现象——一瓶矿泉水在街边卖1块钱,同样是这瓶水在超市卖2块钱,在五星酒店卖20块钱,在豪华酒吧卖50块钱,这告诉我们什么呢?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他所在的位置,这就是最常见现象导出的最朴素的哲学道理。HR从业者如果善于从我们日常遇到的琐事总结升华成为一种哲学思想,你会发现处理时更得心应手。

我认为,做好工作,需要找到合适自己而又适合环境的核心理念,这样才不会朝令夕改、瞻前顾后、蝇营狗苟,保持一个前后一致的统一思想、思路,那么这个精神理念从哪里寻找?起码对我而言,我更愿意从中国的古典哲学角度探究寻觅适合的东西——古为今用,西方理念体系仅仅是我做事的手段、工具——洋为中用,无论哪种理念,我信奉“不教条、不迷信、不盲从”,当然,我本人也在“师夷长技以制夷”,但归根结底,需善于总结自己的经验与精神升华,追我之“根”、安我之“魂”。

七、结语

开玩笑的讲,所谓明哲保身,不明哲学,怎么保身,更何谈身心发展。我想说,哲学智慧,未必能解决你具体的问题,但是它能帮助你认识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你对这些天地人的关系搞清了,你就学会怎么做人、怎么做管理了,你就是一个具有大智慧的人,就可存于竞争之世,无往而不利,处于不败之地。

今天,终于可以比较完整的阐述我的HR中国古典哲学理念了,当然,这仅是我个人的思索、总结与反思,如有雷同、实属巧合。《礼记·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当然我远远达不到“博学”,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更愿意将此作为自勉与共勉,强调我们从业者去追求这样一种境界,以这样一种状态面对专业成长道路上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坎坷与颠簸。言辞不到与偏颇之处,尚请HR从业者斧正,愿与广大“有志之士”深入探讨、交流。

对海洋环境问题的哲学思考

对海洋环境问题的哲学思考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全世界的海洋经济正蓬勃发展,海洋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它不仅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完整,而且给人类健康带来潜在威胁。海洋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如何才能做到保护好海洋环境,使海洋资源得到合理、有序、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对解决当今人类与海洋和谐共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与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字:自然辩证法海洋环境人与自然 1.前言 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工业空前繁荣,生产力快速提升,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的自主创造能力不断提升,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然而,潜在的危机也随之而来,人类对大自然的无限制掠夺和开发使得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出现了尖锐的矛盾。水资源、大气资源、土地资源、海洋资源等收到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科学家表示“正常的物种灭绝速率”应该是一个物种存活100万年,而现在物种灭绝的速度预计是正常速度的100~1000倍,甚至达到10万倍。每年有 27000多个物种灭绝,每天大约有 75个种灭绝,每小时有3个物种灭绝,很多物种在被人类认识之前就永远从这个星球上消失了[1]。100多年前,1878年前后,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书中就曾经向人们发出了关于环境问题的警告。可惜,他的这部著作没有最后完成,其手稿直到1925年才正式公布于世,因此,恩格斯的警告没有引起当时人们的注意,如今,“生存还是毁灭?”哈姆雷特式问题再一次以新的面孔出现在人类面前。 海洋是维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自然条件。全世界的海洋经济正蓬勃发展,充分显示出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2]。在我们所生活的地球上,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 70.8%,从这点上看,地球基本上是个“水球”。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可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下面从国内企业最高领导层的人性观(关于人的看法)动身,结合国内企业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分析,剖析国内企业人力资源治理模式、职员在不同人力资源治理模式下的心理、行为表现,以及不同人力资源治理模式导致的企业进展命运,并探究适合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治理措施(参见林泽炎:两种企业,两种命运——中国两种典型人力资源治理模式分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9年第2期)。 一、国内企业领导层关于人的看法 任何领导者,在对人实施任何治理措施的时候,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对人的本性、本质有些假设、看法。通常是依照这些对人的看法、假设,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因此,我们为了探究中国企业中实施的各种各样的人力资源治理模式,有必要第一探究一下国内企业领导层关于被治理人员的各种各样的看法、假设。 一个人关于周围人、事的各种观念,是在历史传统和现时代环境的交汇中形成的。实际上,一个企业领导集体关于被治理人员的看法形成亦不例外。大到国有企业领导集体,小到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开办的公司。 依照笔者对几十家企业的调查分析及亲躯体验,发觉国内企业领导集体关于被治理人员的看法不外乎两种类型: 1.职员是一种附属物 在这种企业中,领导集体以自我为中心,将企业职员视为依附于公司的一种廉价的劳动力。职员是被动的,没有思想,没有主张,是为公司赚得利润的工具,一切听从领导集体的指挥就行,毫无主观能动性可言。企业里的所有领导层人员都采纳一种自我投射式的方式,想象职员的思想行为表现。关于职员的这种认识观念大多在民营企业、私人企业表现较为明显。 将职员视为公司一种附属物这种观念的形成,通常与公司的“英雄”人物,如公司创始人的思想观念、人格特点、处世行事的方式有着紧密的联系。 2.职员是活动主体 在这种公司中,职员是积极的,主动的,职员的思想观念得到了极为充分的认可和尊重。职员是公司的主人,职员的工作积极性、制造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和开发。企业领导集体,第一是把职员作为一个人,一个社会的人来看待,职员有思想,有追求,有七情六欲,他们也期望得到别人的尊重。 将职员视为公司主人、活动主体这种观念,大多在领导比较开明、民主,同时公司目标比较明确、所有职员都能认同的公司较为常见。这种观念的形成大多是在残酷的竞争环境中,公司领导集体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明确要求,强制公司所有职员认同的结果。

从_哲学在中国_到_中国的哲学_中国哲学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展望

2007年4月 第39卷 4月号学术月刊 Academic Mo nthly A pr.,2007Vol.39 No.4 哲学关注 从 哲学在中国 到 中国的哲学 中国哲学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展望 李翔海 (南开大学哲学系,天津300071) [摘 要]概括而言,作为现代学科的中国哲学,走过了一条以 哲学在中国 为逻辑起点并不断向 中国的哲学 生成的道路。百年来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成就,就是展示了一种不尽同于西方哲学主流传统的哲学形态。面向未来的中国哲学,应当根本改变迄今为止在相当程度上依然将西方哲学等同于人类哲学之共相的状况:一方面,还西方哲学作为人类哲学殊相之一的本来面目;另一方面,通过深入、系统地开掘出中国哲学不尽同于西方哲学的智慧精神以进一步丰富哲学的内涵,不仅凸显并同时涵容中西哲学之基本精神以及作为人类哲学之共相的哲学特质,而且在人类哲学之一般的高度上,确立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平等齐一的人类哲学殊相之一的地位。为达此目标,中西哲学之间应 当达成双向互动的 诠释圆环 。 [关键词]中国哲学 哲学在中国 中国的哲学 诠释圆环 [作者简介]李翔海(1962 ),男,湖北省荆门市人,哲学博士,南开大学哲学系系主任、教授、博士 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哲学与儒家哲学研究。[中图分类号]B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 8041(2007)04 0055 07 从20世纪初以迄于今,作为现代学科的中国哲学已经历了百年的风风雨雨。在世纪之初的今天,重新反省中国哲学作为一个现代学科产生和发展的历程并对其未来的走势作出展望,对于面向21世纪更好地加 强中国哲学的学科建设,更为充分地体现中国哲学自身的精神特质,无疑是有益的。本文拟就此问题略陈管见,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学界出现了关于 中国哲学合法性 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不仅有论者提出了 中国哲学的合法性 问题,而且有论者进而认为中国哲学存在着 合法性危机 。而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中国哲学作为一个现代学科,其产生和发展从始至终 为西方哲学所笼罩,因此它只能被看作是 哲学在中国 ,而不能成为 中国的哲学 。这场讨论关涉的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对面向21世纪重新反省作为现代学科的中国哲学,如何在挺立民族文化精神主体性的基础上,建构更能充分体现中国文化之精神特质的中国哲学,确乎具有积极意义。但是,讨论中出现了过分渲染所谓的 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危机 、对在20世纪中国哲学发展演进的历史进程中已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注重不够的偏向,则是我不能同意的。本文将以胡适、冯友兰、牟宗三、成中英为代表,对不同时代中国哲学家的相关理论努力作进一步的梳理,以求对中国哲学在20世纪的整体理论进路予以更完整的把握。在我看来,如果用一句话概括中国哲学作为现代学科产生、发展的历程,那就是:从 哲学在中国 到 中国的哲学 。 55

中国哲学的发展

中国哲学的发展 【摘要】 中国的哲学历史悠久,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篇论文主要从中西方哲学的比较和中国哲学的主要思想及阶段剖析中国哲学的发展,同时研究作为中国哲学代表的儒学的新发展,在此基础上阐释中国哲学对社会带啦的影响。 【关键词】 哲学概念儒家道家佛家新儒家学派 【正文】 一.哲学的概念及研究领域 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了哲学,尤其是西方哲学的发展,同时使得人们将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这一古老的学科。作为世界哲学三大系统之一的中国哲学(其他两大系统是西方哲学和印度哲学),它的发展对于人类的进步是有着重要意义的。所以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并研究中国哲学。 在展开对中国哲学的讨论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哲学到底是怎样的学科。关于哲学的定义,在哲学界始终无定论。并且随着历史的扩张和不同时代对不同感兴趣的问题,哲学的含义不断变化着。一般情况下,认为哲学是一套方法论。马克思曾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这也是目前中国大陆政治和哲学教科书上的主导思想。中国的着名哲学家牟宗三也曾说过:“凡是对人性的活动所及,以理智及观念加以反响说明的,便是哲学。”相比较来说,这是一种更加通俗的理解。那么,哲学到底研究的是什么呢? 罗素认为:“哲学乃是某种介乎科学和神学之间的东西,哲学所涉及的是科学解决不了,神学的答案又不令人信服的问题。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起劲仍为确切的只是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不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权威。”反观中国文化的发展,的确未曾离开过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介乎于科学和神学之间的探讨。 二.中西方哲学的比较 很长一段时间内,西方否认中国哲学体系的存在,这几乎在西方哲学界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实际上,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确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和研究方法。它们的主要区别有以下几点: 1.中国的哲学的特质是重“主体性”,“内在道德性”;西方哲学重“客体性”,有很好的逻辑,是以知识论为中心展开的。 2.中国的哲学是以生命为中心的哲学;但是西方哲学没有很好的人生哲学。西方人对生命的想法主要是来自文学,艺术,音乐,最后是宗教。 3.中国哲学重实践,实践上初期主要表现为政治上表现善的思想;西方哲学主要是重知解的。综上可知,对于中国哲学的研究不能采用和西方哲学一样的方法。中国哲学的分析应该以人为出发点,注重哲学思想的实践和应用。 三.中国重要哲学思想及发展历程 中国哲学的发展总是和中国文化的繁荣保持着大致同步,所以我们可以根据文化发展的趋势将中国哲学的主要阶段分为五个时期: 1.孕育期(殷周)——带有宗教色彩,代表人物是姬丹 2.雏形期(春秋战国)——具有人文色彩,百家争鸣,诸子峰起,代表人物是孔子,老子,墨子

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哲学思考资料

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哲学思考 十九世纪的马克思恩格斯,他们生活的时代没有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加之他们面临着无产阶级解放的繁重历史任务,使他们没有可能对环境问题进行专门系统的研究。可是,将分散于众多著作之中有关环境问题的论述集中表述后发现,他们的环境思想是系统的、全面的,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我们认真研究这些理论,用发展的眼光继承,不拘泥于马克思、恩格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对某些具体问题提出看法和结论,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环境思想的基本原理,那么就可以发现,他们的环境思想对今天的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实践,仍然是完全适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来思考和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将会使我们从理论和原理上理解并做好环境保护,从而从根本上维护生态平衡,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是辩证统一的。环境保护是过程,生态平衡是结果,二者是因果关系。只有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才能达到生态平衡的目标,反之,没有环境保护就必然破坏生态平衡。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论断 概括起来,马克思主义的环境思想,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敲响环境问题的警钟 马克思和恩格斯很早就发现人类生产活动给自然界造 成的不良影响,在环境问题尚未充分显现,人们普遍对环境问题缺乏认识的时候,就极其敏锐地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对于当时城市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诸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垃圾问题、住宅问题、以及各工种工人劳动环境给健康带来的危害等。 针对当时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快速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界取得一定成果,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更大战果的时候,恩格斯及时地向人们发出了警告,“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在第一线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线和第三线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它常常把第一个结果重新消除。” 恩格斯通过对当时已经出现的环境问题的分析指出,只看到“在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却“忽视”了“那些只是在以后才显现出来的,由于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发生作用的进一步结果。”因此,要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人类的活动就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不能超出自然环境允许的

对中国哲学的认识

对中国哲学的认识【主要是中国古代哲学】 有着数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其中包括具有东方特色的内容十分丰富的中国哲学。它致力于研究世界的本原和古今历史演变的规律,形成了自己独具民族特色的自然观、历史观、伦理观、认识论和方法论。 中国哲学大约萌芽于殷、周之际,形成于春秋末期。战国时代已经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中国哲学约3000年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先秦哲学、秦汉时期的哲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隋唐时期的哲学、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近代和现代哲学。 先秦时期出现了很多学者,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为最盛。有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思想,墨翟为代表的墨家理论,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惠子、公孙龙子为代表的名家,鬼谷子为代表的纵横家,孙子为代表的兵家。当时涉及的问题很多,主要以天人、古今、知行、名实等为研究讨论的重点。先秦哲学中提出了天人、气、太极、阴阳、道器、动静、有无、常变、心物、名实等重要哲学范畴,成为秦汉以后中国哲学发展的基础。 秦汉秦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后,崇尚法家思想,“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哲学思想几无发展。汉初记取秦亡教训,缓和矛盾,休养生息,黄老之学盛极一时。随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逐渐成为统治思想。其后谶纬之学兴起,同时出现了王充等人的反正统思想。东汉后期,佛教传入,道教兴起,社会危机频仍,哲学思想呈现复杂的新局面。汉代哲学主要围绕天人关系、宇宙形成、形神关系以及古今、人性等问题展开。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一直动荡不安,儒学的统治地位被打破,新的富于思辨性的玄学应运而生;佛教在中国逐渐传播,道教体系逐步建立;上述变化使得这一时期哲学思想极为活跃,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哲学范畴、概念和命题,如“有无”、名教与自然、言意、形神等。 隋唐隋唐两代为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统治者采取了儒、释、道兼宗的政策,提供了三教互相批判又互相吸收的条件。佛教哲学关于心性、理事问题的讨论;韩愈的道统说;柳宗元、刘禹锡关于天人关系的讨论成为这一时期哲学的中心问题。 宋元明清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封建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民族矛盾、阶级矛盾错综复杂,科学、艺术得到高度发展,哲学思想也达到了新的高峰。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以理学为特征,理学以儒家哲学为基础,吸收道家和佛教思想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一时期的哲学主要围绕理气、道器、心性、知行、两一、古今等问题展开,承上启下,开创了哲学发展的新的时期。 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是独立发展的哲学类型之一。它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的思维传统,许多哲学家运用不同的术语表达了他们的辩证思想,如老子的“反者道之动”,《易传》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宋明理学家提出的“一物两体”、“分一为二,合二以一”等。他们把宇宙的演化视为一系列生成、转化的过程,把天地、万物、动、静、形、神视为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矛盾统一体。它的思维方式倾向于整体性、有机性与连续性。它具有浓厚的伦理色彩。 它具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概念范畴。中国哲学这些独特的概念范畴如:道、气、理、神、虚、诚、明、体、用、太极、阴阳等。凝结着中国思想家的智慧。在中国哲学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范畴被不断地充实、丰富,赋予新的内

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巡礼

资讯分享: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巡礼 2007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首次将人才服务纳入国家服务业的组成部分,并就税收、土地、价格等各方面提出了鼓励服务业发展的引导性政策。《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要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人才服务业加速了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的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又进一步强调,要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人力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根据国家统计局数字,2013年,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GDP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作为其中一支劲旅,随着人力资源产业开放程度不断提升,中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发展逐渐呈现产业化、国际化、信息化等特色。 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指出,当共享行为对成本状况与差异化驱动因素产生影响时,共享能带来竞争优势。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是人力资源服务业空间集聚的一种新兴形式,作为人力资源配置市场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从2010年开始,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建设呈现星火燎原之势。 四大国家级人力资源产业园 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的建设在2010 年11月9日拉开序幕:由人社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由上海市人社局和闸北区承建的“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正式揭牌。早在2010年,上海就把人力资源服务业列入“十二五”服务业发展重点。作为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第一个国家级集聚区,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规划面积达2.05平方公里,定位于集聚产业、拓展服务、孵化企业、培育市场四大功能,目标形成以上海人才大厦、新理想国际大厦为载体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集聚地,以上海人才培训广场和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为载体的人力资源培训机构集聚地,以及以上海人才大厦延伸楼宇为载体的人力资源服务外包产业基地。近年来,上海人才服务行业的营收持续保持双位数增长,人力资源产业园区的品牌集聚效应不断吸引国外高端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以及国内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入驻。据了解,目前已经有任仕达、中智等近80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入驻,覆盖公共人事服务、人事派遣、外包、测评和培训等行业。据了解,2013年落地税收已突破5亿元人民币。2015年,园区内企业年营业总收入将达800亿元,辐射长三角,并服务全国。 2011年11月,第二个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落户西部地区,由人社部、重庆市政府共建的中国重庆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奠基。该园区占地155亩,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将分3年建设完成。产业园主要功能定位于综合性人力资源要素市场、城乡统筹的人力社保信息中心、多功能的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和多元化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基地。同时,人社部与重庆市在该产业园内还共建公务员考试(重庆)测评基地、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 此后,中部地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发力,2012年,河南省正式获批筹建中国中原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这一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的目标定位为打造立足中原、带动中部、辐射全国的人才集聚和人力资源服务载体,通过制定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发挥园区集聚产业、拓展服务、孵化企业、培育市场的功能,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该园区建筑面积总计约23.3万平方米,其中一期约8.3万平方米,概算投资约3.6亿元,二期拟建15万平方米。 2012年,江苏省苏州市委市政府按照“一园多区”的总体规划,以苏州高新区为核心区,常熟市、昆山市和吴江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集聚区为分园区,申报建立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2013年,成功获批建立“中国苏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该园区以产业集聚区、品牌服务集散区、企业孵化区、四化先行区为功能总定位,产业园总建筑面积22.9万平方米,总投资额44.6亿元,目前已实现投资23.1亿。 省市级人力资源产业园区各地开花 除了四大国家级别园区外,省市级别的人力资源产业园也在积极布局与建设中。

论中国私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毕业论文《论中国私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姓名陈小森 学校北京师范大学 专业工商管理专业

摘要 私营企业作为非公有制经济主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长期一直处于传统的管理模式,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其进一步发展。因此,提高私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对私营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我国私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案。

一私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私营企业大多数为私人投资兴办,企业主普遍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且在做决策管理时,基本上是对私人利益或少数投资者对负责即可。在企业创业初期这种家族管理模式发展是比较好的,但随着企业规模逐渐扩大的时候,该管理模式便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如容易造成决策的盲目,管理的混乱,权力的滥用等。具体的问题有以下几种: (一)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战略性地位不高 对于目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私营企业中的作用调查表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最主要的还是“执行人事行政事务”,其次才是“支持战略实施”.它反映了当前我国的私营企业虽然已经日趋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但在发展阶段上更多的还是执行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还未能很好地与企业战略目标很好地进行匹配,未能很好地在企业的战略目标、经营计划、生产计划、财务计划的基础之上形成本企业的人员替补计划、招聘计划、发展计划等,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真正实现还需有个时间过程。 (二)家族式管理和唯亲是用的用人机制影响了企业的发展部分私营企业内部的家族式管理和唯亲是用的用人机制,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素质的提高。私营企业在创业和初步发展阶段,家族化管理体制有其合理性和有效性的一面,但从企业长期发展来看,由于家族企业封闭性的特点产生的制约性,将会严重束缚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据国内一项调查显示,大约有90%的私营企业财务管理控制在家

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科学反思

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科学反思 贾璐2016M8009073061 20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激化:物种的消失、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和气候变化异常、海平面上升、底面下沉以及地球灾害频繁发生等等,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威胁到人类生存,如何处理环境危机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环境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虽然生态环境问题不时的发生,但是他们已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中讲到,把人与自然关系看作一个复杂的,对立统一的整体过程,整体把握构成了生态环境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有赖于自然而存在,马克思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首先是自然界对人具有客观性、优先性,这不仅表现为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重要的是表现为人本身是自然的存物,人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和自然界的存在物,无法摆脱自己的血肉之躯,无法摆脱对自然界的依赖关系。人和自然是紧密相联的整体。自然界是人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植物、石头、空气、光等等,是人生活不可缺少的自然物。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伟人就已经清楚的认识到人类只不过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与人应该是平等的地位。 第二,人是能动的存在物,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恩格斯指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有意识的改造自然的活动,就是生产劳动。人类通过生产劳动,改造自然界,支配自然界统治自然界,征服自然界,迫使它为人们服务。他还预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将会引起自然界更大的变化,随着对自然规律知识的迅速增加,人对自然的施加手段也增加了。 但是,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改造自然并不是主观的、任意的,而要受自然环境和自然对象的客观规律的制约。人只有不断的认识自然,才能有效的改造自然,如果违背自然规律,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还会产生自然界对人的反主体效应,受到自然界严厉的惩罚和报复。对此,恩格斯早在1876年分析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胜利时就已指出。 第三,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一种对象性关系。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一方面,人以自然为对象,通过对象画的活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全面占有自然界,使自然界为人类服务,在自然界中展示自己的本质力量;另一方面,自然界以人为对象,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自身从自在自然到自为自然的转化,获得新的形态,表现为人化自然,人和自然通过互为对象而形成有机整体。人和自然是有机的统一整体,是在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对象性活动中实现的,是对立中的统一。因此,我们应该“明确认识到人和大自然的统一”。人在发挥自己的

当代中国的中国哲学研究1949-1999

当代中国的中国哲学研究(1949以来) 序语 关于1949年以来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可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中国学术界目前使用的“中国哲学”概念做一个说明;第二部分着重说1949年至1999年之间的中国古代哲学研究。关于这个题目,我撰写了一部《理性的反思与超越——当代中国哲学史学史》,这部书分为上下卷,70万字,已经交给南开大学出版社,估计今年上半年内会出版。第三部分讲一讲1980年以来的现代新儒学研究的意义,不具体综述研究个人的观点。第四部分就整个中国哲学史研究这个学科的存在和发展提出点自己的感想。 我使用的“当代中国”的“当代”,指1949年以来,“中国”仅限于中国大陆学术界,不包括中国港台地区学术界。因为在1949年以后的很长时间内,中国大陆学术界与台港地区、国外几乎没有开展任何联系,形成了相对独立学术研究方式。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大陆学术界与港台学术界、美国、日本学术界的联系逐渐增多,形成了相互影响的互动态势。中国哲学与韩国学术界的联系是在中韩建交的1992年以后大规模开展的。 第一部分从“在中国的哲学”到“中国的哲学”:“中国哲学”概念的说明 “中国”和“哲学”可以是形容关系,即“中国的哲学”,指在中国形成并得到发展的哲学,这就是中国传统哲学。但是,“中国哲学”还可以指“在中国的哲学”,这又包括西方哲学、印度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等。这是一个集合概念。在这种意义下,中国是个地域,在中国的哲学和“中国”之间没有内在联系。“中国哲学”还有一个意义,专指“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和“中国哲学史”的使用也有一些区别。中国一般把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称为“中国哲学史”,大学哲学系的建制一般是把“中国现代哲学(包括现代新儒学)”单独作为一个教研室。不过,近年来由于各大学人员的减少,建制上两个教研室合二为一的情况非常多。但尽管如此,二者在使用上还是有微妙区别的。“中国哲学史”更偏重于把历史上的中国哲学作为客观研究的对象,而“中国哲学”则往往有发展中国哲学的意思。“史”似乎意味着旧的态度和方法,没有“史”的“中国哲学”意味着新的态度和方法。这不是以是否对中国哲学采取批判的态度而言的。此外,在与“西方哲学”对称的意义上,一般也使用“中国哲学”这个概念。在中国,西方哲学史学科一般是把时间截止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为止,此后叫做现代西方哲学。 在目前,中国的哲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在中国的哲学”逐渐成为“中国的哲学”。 进入现代(1919年)以后,中国哲学主要受欧洲大陆哲学、尤其是德国哲学和英美分

浅谈中国哲学

浅谈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大纲》读后感何谓哲学?还记得第一次正式接触是在高二的政治课上,只感觉一谈到哲学就很高大上,很深奥的感觉,虽说到现在还不是特别懂,但看了张岱年先生的《中国哲学大纲》后,算还是有一些理解吧。 这本书,在我看来,算是比较通俗易懂的,不像印象中哲学那般高高在上。正如先生所说:“不免被讥为朴素,然而,如是真理,朴素何害?如非真理,纵讲的精微,亦不过善于诡辩而已。”虽朴素,但更易看懂。适合像我这种第一次接触这方面书籍的读者。 本书它先介绍了中国从先秦到清朝时期,中国哲学的特点与发展和主要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思想。接着介绍分析了宇宙论、人生论、致知论的主要内容。读完正本书后,收获不算太深刻,但我国古代主要的哲学发展了解了许多。 我国古代思想最开放的时候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种思想层出不穷。而在“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思想就不像那时那般百花齐放,很多思想只能默默的发展,有些甚至是昙花一现。我觉得更大的原因是因为思想要服务于当时的政治。像封建时期的主流思想--儒家学说,更多是因为里面很多思想,例如:三纲五常等,符合统治者的统治要求,而像道家的“无为而治”一些的佛系思想显然不符合封建社会的统治需求,于是统治者就大力发展儒家思想。这也是道家、墨家等不能发展为主流思想的其中原因。 但此看法相对来说还是存在很大局限性及片面的,我国的哲学思想包含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正如书中所说,中国哲学的主要特点:合知行、一天人、同真善、众人生而不重知论、重了悟而不重论证、既非依附科学亦不依赖宗教。我国哲学包含了道德、天、地、人、自然、思维等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的哲学,可以说中国哲学在世界上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我看来,无论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并无好坏之分。还记得高中时,我曾吐槽我国的封建迷信现象,对他们烧香拜佛等行为不是特别理解。但现在看来,这就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行为表现,虽说其做法不科学,但这又何尝不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对自然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呢! 中国哲学,简简单单四个字,但里面包含的东西是无穷无尽的,或许尽一生都无法将它读透。虽然哲学是一个人文学科,但无论是学什么专业的,它都需要我们去了解,尽自己所能去学习,并且在生活中去践行与应用。 曾经的我觉得哲学遥不可及,但现在看来,我们平时都说要看待事情都要两面看待,而这不正是哲学重所讲的辩证法吗?其实,生活中处处有哲学,我们每个人都是哲学家,我们每个人对世界、对人生都有自己的思考与看法,我觉得这就是哲学吧。 俗话说“读史使人明智”,而读哲学又何尝不是呢?虽然看完张岱年先生的书,没有太深刻的见解,但我会更多的去思考问题,思想变得更加的开阔,对一些东西的认识相对会更加的深刻。我相信接下来我会看更多此方面的书籍,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

中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发展报告整理

1978年12月,党的^一届三中全会拉幵了改革幵放的大幕,中国社会幵始进入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中外企业对人才资源和专业服务的迫切需求,以及随之而来的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专业化发展,共同成为推动中国人才市场繁荣和发展、促进中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形成和发展、助力中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强大力量。 30年来,中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在各种社会力量的共同推动之下,从形成到发 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对中国人力资源行业发展30年的回顾和总结中,每一组 数字、每一条信息、每一种声音、每一个变化,都代表着中国人力资源行业发展的轨迹,也将是中国人力资源行业发展踏入新时期的基石。 1、人才服务机构变化 1979年改革幵放伊始,作为中国第一家人才服务企业,FESCC向外商派出了第 一名中方雇员,当时在北京市乃至全国,能提供此项服务的企业仅此一家。而截至2008年底,全国已有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27368家,从业人员近15万人。其中, 北京地区各类人才服务机构达到360个,人才服务企业性质的机构数量已占总机构 数的51% 2、人才服务内容扩展 1979年,作为中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雏形的FESCQ承担“为来中国经商的外国公司寻找中国雇员”的工作,30年后,FESCQ勺社会职能从“管理”发展为“服务”,已经能够为广大企业客户提供及时、高效、专业、快捷的全程化一站式服务。 截至2008年底,包括FESCQ在内的全国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共为666万家用人单位提供覆盖人事行政、员工福利、人才招聘、员工关系、岗位外包、财务外包、咨

询、培训、商务代理、外籍人员服务、海外劳务等多维领域的人力资源服务。 3、人力资源专业化发展 1979年,FESCO成立之初,公司工作人员不到10位,当时国内没有人力资源专 业,所有人才服务机构的从业人员都是摸着石头过河。1979年,FESCO外派到外资 企业的员工人数不到100人,10年后发展到2000余人;1999年,FESCO成立20年的时候,外派员工上升到2.6万人;30年后的今天,FESCO在全国已经拥有上千名员工组成的专业化队伍,全体员工中,拥有大学本科、硕士以上学历占公司员工比例的80%以上,向8000余家中外企业派出了近40万名中国雇员。 中国人力资源行业正向专业化发展道路一步步迈进。1993年,中国人民大学劳 动人事学院在全国率先招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标志着中国人力资源管理 已经成为一门社会科学;2004年,全国唯一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硕士和博士在中国 人民大学诞生,越来越多人力资源专业领域的学生成为业内企业的从业人员,他们 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为推动中国人力资源行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4、广揽人才方式的变化 30年前,FESCO成立之初,就打破了当时定向分配的用人传统,幵始尝试多种方式网罗人才。但当时的招聘方式十分初级,多靠亲戚朋友左邻右舍人推荐,人才难觅之时,甚至曾经搬了一张桌子,在西城大木仓胡同口,小贩叫卖式地做“喊人” 宣传。30年后,FESCO勺信息化、现代化水平大幅提高,拥有可以实现直接针对企业客户和员工的信息速递、个人信息查询、在线招聘、问题答疑、增值服务等功能的专业官方网站,还自主研发了全国业务网上互动操作系统,成立了专业化的呼叫

中国式人力资源管理该考虑的几个问

中国式人力资源管理该考虑的几个问题 中国本身来看,我在人力资源界里面来自于企业,从经历来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就是在企业里面做人力资源管理,当时是在华为。90年到华为,当时是20几个人,在2002年离开的时候是两万多人。当时华为人力资源系统是我负责建立了。在中国民营企业里面也是非常有代表性。怎么样真正中国企业里面构建人力资源架构,在这个时候做了很多的实践。 第二阶段,就是自己做了人力资源咨询公司,三年的时间给20家企业做了人力资源咨询。包括怎么样给企业搭建一个好的人力资源架构。比较大的企业有芙蓉王、华航等等。 第三阶段,2004年7月1号,我担任总裁,作为一个总裁来看,怎么样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如何运用手段和方法。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问题。 从三个阶段来看个人有一些感受,我的观念更多来自于实践。 在整个中国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在企业里面他们感到了什么,应该说在绝大部分企业里面,人力资源管理是不太成功的,而且有很多问题。尽管十几年以来中国很多企业都在学习,拼命的学习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包括也请了很多国内外咨询公司做项目,做咨询。为什么在企业内部落实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成功的概率比较低呢?这就引起我的一个思考。 怎么说呢?我们在中国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跟西方企业到底应该有什么不同?如果把西方一些管理的理论和工具拿过来用,到底能不能解决中国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包括我也去研究中国成功的民营企业,成长过程当中到底是依靠什么解决人的问题,包括我们中西方文化的思想、行为习惯有什么不同。后来我觉得中国企业真正做好人力资源管理,一定要思考中国式的管理模式到底是什么。不能简单的照抄照搬。因为在人力资源管理里面,你设计一个口号制度很容易,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中小企业现状分析 作者:高小建 在现代商业领域,资本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物质资本的资源,如:机器设备。第二种是组织资本资源,如企业的品牌和社会关系等等。第三种是人力资本资源。后两种在中国常受到忽视。人力资本资源具有不可替代、不可复制和持续创造价值的特性:人力资源是国民经济的第一资源,是构成社会经济运行的根本前提,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战略资源和决定因素。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人力资源也相当的丰富,然而,我国企业普遍偏低的人力资源质量却是无法通过人力资源的数量来替代的。我国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人才不够,缺少的是将人力资源充分的开发和组织的人才。 自加入WTO后,所处的商业环境发生根本的变化,国内企业不仅面临更大的挑战,同时也将更真切地感受到环境的瞬息万变。在这种激烈变化的环境中,如何获得、保持竞争优势,成为一个企业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问题。从最新的企业研究资料表明,越来越多的西方企业将组织与管理,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作为获得竞争优势的来源。我国也认识道了这一点,很多学校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这门课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才也逐渐的多了起来。 但是,人力资源管理作为舶来品,进入国内企业的时间并不长,直到现在,还处于推广期。与规范化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求相比,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着很多问题,处于“希望尝试却不知所措”的特殊境况。 1、人力资源管理机构的设置: 目前,大多数企业没有设置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其职能大都由总经理办公室或行政部兼任。虽然有很多企业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将原来的“人事部”改为“人力资源部”,但即便如此,也很难专职,还得兼任许多与人力资源管理关系不大的其他一些管理职能。大多数仍然是出于传统的人事管理的阶段,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要高效的处理好日常中的人事业务。 2、管理人员的配备: 大多数企业没有配备专职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甚至有点企业还在沿袭传统的一些做法,使人力资源部门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一些特殊人员的“安置所”。即使有,他们也只是管管档案、工资和劳保等,按照“静态”的、以“事”为中心的传统人事管理模式进行操作。管理水平总体上是很低的,管理以“事“为中心,强调”事“的静态控制和管理,其管理形式和目的是“控制人”,而不是强调人与事的整体、系统性。 3、管理制度的制订与实施: 国内一名知名企业老板口口声声说要国际化,然而企业沿用的还是十年前打天下时的工资体系,包括工资结构与水平,更不用说建立基本的工作分析、绩效考核与薪酬激励等规范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目前,许多企业主尝试着制订各种各样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并努力加以贯彻执行。但从其内容来分析,大都是就员工考勤、奖惩制度、工资分配、工作规则等方面对员工加以限制,而不是从“以人为中心”、如何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出发,来规范企业和员工

当代中国的哲学历程

内容摘要:【内容提要】各个国家在各个时代的哲学历程,既是对这个国家在该时代的历史进程的理论表征,又是对这个国家的人民在该时代的心灵历程的理论表征。因此,在世纪之交反思当代中国的哲学历程及其所蕴含的哲学逻辑和它所预示的哲学未来,应当是中国哲学界的一项历史使命。从总体上看,当代中国的哲学历程可以概括为从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到开放性地理解哲学再到创造性地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哲学历程正是以理论形态表征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和当代中国人的心灵历程。 【关键词】哲学历程/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观 【正文】 世纪之交,在对当代中国哲学的回顾与展望中,我们需要追问:当代中国究竟走过了怎样的哲学历程?这个哲学历程究竟蕴含了怎样的哲学逻辑?这个哲学历程及其所蕴含的哲学逻辑究竟孕育了怎样的哲学未来?这个哲学历程及其所蕴含的哲学逻辑和它所预示的哲学未来,怎样理论地表征了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和当代中国人的心灵历程?这应当是在搜集、整理和概括当代中国哲学史料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 一、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当代中国的哲学历程 近年来出版的有关当代中国哲学的著作,均以建国50年来的哲学为研究对象。本文则把改革开放前30年的哲学作为理论背景,集中地探索改革开放以来的当代中国的哲学历程。本文关于研究对象的确认,主要是基于两点理由。 首先,这个研究对象的确认是基于我对“哲学历程”与“哲学事件”的区分。建国后的前30年,特别是“文革”十年,由于“哲学”在我国全部社会生活、特别是政治生活中的特殊作用,每个时期的哲学、每个时期提出的哲学问题、每个时期所出现的哲学论争,总是直接地与该时期特定的“历史事件”、特别是该时期特定的“政治事件”密切相关,以至人们只能是把前30年的哲学史当作一个个的“哲学事件”来研究。具体地说,这种对“哲学事件”的研究主要是诉诸于三个方面:一是从形成每个“哲学事件”的现实基础——“历史事件”(特别是“政治事件”)——出发,以“历史事件”为根据去诠释和评论“哲学事件”;二是直接地以研究“历史事件”的方式去考察“哲学事件”,提供一个个“哲学事件”的基本资料、描述一个个“哲学事件”的基本过程以及梳理与评论一个个“哲学事件”中的理论观点;三是把某个时期的哲学当作“哲学事件”的集合,对这些集合起来的“哲学事件”进行某种总结性的概括与评论。 与“哲学事件”不同,所谓的“哲学历程”主要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它是一个以“历史”为基础的“逻辑”展开过程,而不是与一个个“历史事件”相对应的一个个“哲学事件”的集合。哲学的“逻辑”展开,蕴含着“历史”的要求,但它以哲学的方式表现为传统问题的深化、反思层次的跃迁和思维方式的更新。其二,它是一个以理论“表征”历史的展开过程,而不是一个个可以被“历史事件”简单诠释的“哲学事件”。哲学作为“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时代”、“时代精神的精华”,它并不仅仅是“反映”和“表达”时代精神,而且要“塑造”和“引导”时代精神。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哲学,在推进社会解放思想的过程中,不断地实现了自身的思想解放,不仅显示出哲学自身发展的逻辑,而且理论地表征了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和当代中国人的“心灵历程”,因而构成了当代中国的“哲学历程”。 其次,确认改革开放以来的当代中国哲学为研究对象,是为了把前30年的“哲学事件”作为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下面从国内企业最高领导层的人性观(关于人的看法)出发,结合国内企业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分析,剖析国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员工在不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下的心理、行为表现,以及不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导致的企业发展命运,并探索适合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参见林泽炎:两种企业,两种命运——中国两种典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分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9年第2期)。 一、国内企业领导层关于人的看法 任何领导者,在对人实施任何管理措施的时候,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对人的本性、本质有些假设、看法。通常是根据这些对人的看法、假设,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因此,我们为了探索中国企业中实施的各种各样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有必要首先探索一下国内企业领导层关于被管理人员的各种各样的看法、假设。 一个人关于周围人、事的各种观念,是在历史传统和现时代环境的交汇中形成的。实际上,一个企业领导集体关于被管理人员的看法形成亦不例外。大到国有企业领导集体,小到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开办的公司。 根据笔者对几十家企业的调查分析及亲身体验,发现国内企业领导集体关于被管理人员的看法不外乎两种类型: 1.员工是一种附属物 在这种企业中,领导集体以自我为中心,将企业员工视为依附于公司的一种廉价的劳动力。员工是被动的,没有思想,没有主张,是为公司赚得利润的工具,一切听从领导集体的指挥就行,毫无主观能动性可言。企业里的所有领导层人员都采用一种自我投射式的方式,想象员工的思想行为表现。关于员工的这种认识观念大多在民营企业、私人企业表现较为明显。 将员工视为公司一种附属物这种观念的形成,通常与公司的“英雄”人物,如公司创始人的思想观念、人格特征、处世行事的方式有着紧密的联系。 2.员工是活动主体

哲学中国哲学的当代中国社会哲学研究的三个阶段及其主题嬗变

当代中国社会哲学研究的三个阶段及其主题嬗变 【作者简介】南开大学哲学系,天津300071 孙显蔚(1975—),女,辽宁朝阳人,南开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社会哲学研究。 【内容提要】当代中国社会哲学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为初创阶段,主要是厘定学科内容及研究方法;90年代初期至中期为起步阶段,着重于发展哲学的研究;90年代中期以后可谓纵深阶段,对社会生活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研讨,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学科观念,诸如社会哲学的学科性质、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确立了社会哲学研究的大方向。 【英文摘要】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social philosophy can be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From mid-80s to 90s is theinitiative stage. At this stage the research subjects andresearch methods of this discipline are established. Theperiod between early to mid -90s is the starting stage.During this period of time studies of this philosophicaldiscipline are developed. The 3rd stage is the latter part of90s when a series of important issues in social life aredealt with and a system of academic concepts begins to takeshap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