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培养高一学生辨析史料的能力

谈培养高一学生辨析史料的能力

百合完全中学黄少娟

内容摘要:如何改变学生对材料解析题的畏惧心理呢?如何从高一开始培养学生辨析史料的能力?本文以兴趣引路,激发学生对史料的兴趣,把兴趣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逐步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辨析史料的能力,并在史料教学中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和适当补充,精心设问等方法。

关键词:史料历史教学

历史知识一项很重要的特点是其研究对象早以消失,也不可能再次出现,所以难以被直接观察;建立历史知识所需要的“证据”都是间接来自于过去所遗留下来的史料。历史是从史料所提供的“证据”中,构建关于过去人事的论述。因而要真正的学习了解历史,就必须积极正确的运用历史史料。

史料,是反映历史本体的内容,其突出的特性是客观性,它是进行历史理论思维的基本素材和对象,离开了这些基本的历史材料,历史理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理论教学也只能是空谈,学生以此得来的理论只能是僵死的教条。由于不知道所接受的历史知识是怎样得来的,学生只能把它当作一系列难以捉摸的论断,对这些论断的学习仅仅是记忆而已。死记硬背的历史知识只能被用来应付考试,不能被实际应用,因而也是没有意义的。

史料的运用,即是确立史料与历史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去认识各种历史材料如何被运用于过去的重建。因而,由于史料只是一种间接性的媒介,运用史料以重建过去的问题也较为复杂,因此学校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求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自己运用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因为唯有透过运用史料的实际经验,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探究历史知识的方式。高一新教材增加了大量的史料,内容丰富,针对性强,重点突出,阅读障碍小,是逐步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佳素材。怎样才能培养学生辨析史料的能力呢?本文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运用史料,以趣引思,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萧何,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树立信心,消除学习上的心理障碍。教师在教学过程如能重视运用史料,创设历史情景,必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励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精神,由此产生积极思维的气氛。

如讲授《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一目时,先介绍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它已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中国政府审时度势,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志愿军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舍生忘死,英勇作战,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志愿军英雄功臣,被作家魏巍称为“最可爱的人”,并成为志愿军的代名词,沿用至今。经过这样的讲授后,

学生对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原因及抗美援朝的简单经过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抗美援朝的经过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显然这一教学目标还没有完成。

对于这一教学内容,我通过幻灯片放映介绍黄继光、邱少云英雄事迹的史料和图片,让学生了解黄继光“七处负伤,他从伤痛中醒来,看到敌人的机枪还在吐着火舌。他用最后的力气,扑向暗堡,用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邱少云“一团烈焰在他身边燃烧起来,在邱少云的身后就是条水沟,他只要在泥水里打几个滚,就可以把火扑灭。但是,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战友的安全,邱少云严守潜伏的纪律,咬紧牙关,一动不动,直至壮烈牺牲。”这样学生就能够职直观地感受英雄们崇高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顽强意志,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我们把志愿军战士称为‘最可爱的人’”?通过讨论,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使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这样,使学生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认识的升华;既生动有趣又不乏思维深刻性。

二、运用史料,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能力

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说:“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在教学上,培养学生对材料的兴趣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在此基础上教会学生学会动脑动口动手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达到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动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口,培养学生的读说能力;动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简而言之,就是要求学生学会材料处理、历史阐述和文字表达能力。所以,在史料教学和训练中,除了培养学生的兴趣外,还必须把学生的思维激活,把兴趣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授之而渔”;并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一吧掌握材料解析题的钥匙,从而达到能力培养和提高的目的。

目前,中学生对漫画作品兴趣浓厚,我抓住这一契机,激发学生对漫画等史料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新教材下册《20年代的国际关系》一节中有一幅“一战后德国、英法和美国之间的经济关系”的漫画。针对漫画,结合所学过的知识,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①图中显示英、法、德和美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分别是怎样?②说明了怎样的历史事件?图中所指的核心问题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首先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材料,找准材料(漫画)的关键词。如时间关键词:战争时、战后,空间关键词: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历史名词:贷款、偿还、赔款,以及图中箭头所示方向。接着审题,有几问,问什么,每一小题又有几个小问。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将史料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对史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简单而言,就是“知识回位”。通过对一战结果、一战对四国产生影响的分析、思考,归纳出漫画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就是美国利用战争大发横财,是最大的债权国。最后,构思作答,进行史论结合的口头或文字评述。通过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但锻炼了学生动脑的能力,而且锻炼了学生动口、动手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根据近年高考材料题出现的新趋势,能力要求的力度加大,不但要求表述成文,而且限定字数,对历史阐释和文字表达能力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了。所以,单纯依靠动脑、动口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求学生表述成文,动手操作。这样才能避免学生题意理解了,

但要表述成文却词不达意,概念不清,逻辑性不强。为此,基础年级就应该规范教学要求,表述时要思路清晰、文字通顺、语句流畅,并加强训练的力度。不但要动脑学习思维,而且还要动口动手掌握实际操作能力,从而达到兴趣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进而为高二、高三进一步的能力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史料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在漫长的岁月里,历史上的史料汗牛充栋,有各种典籍、图表、笔记、碑文、民谣等等,它是人民了解和认识历史的重要来源。因此,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在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时,一方面要激发学生对史料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辨析史料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应遵循以下的原则和方法。

1、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新教材引用的史料很多,一般地可分为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两大类。教师对史料的运用一要有所选择,二要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所选史料或所提问题必须符合客观的认知规律,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无论是一段式还是多段式的史料,所设计的问题应该有一定的启发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无论是一题多问还是几题几问,问题之间要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角度应有所不同,层次有深有浅,形成立体结构。

2、适当补充,加深理解。在教学上,充分利用新教材的史料是非常必要的,但也不是说,就只能完全局限于课本的史料。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适当补充相关史料和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精心设问,培养能力。在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时,教师必须精心设问,进行学法指导;学生必须动脑动口动手,学会方法,从而达到能力培养的目的。设问时,要有适当难度,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问题要有启发性,或促进知识迁移,或促使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切忌问题太难,当然也不能过于简单,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没有兴趣。

四、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做题能力

1、认真阅读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完整准确地把握题意,首先要将史料的意思弄明白。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现代文的阅读能力,但关键是要认真,要有耐心。认真阅读史料,除了阅读正文以外,还要注意阅读史料的按语和尾注。这些要素提示我们把这段史料还原到相应的历史环境下,有助于我们联想到相关的历史知识,正确答题。

2、仔细审题

如果说认真阅读史料是准确答题的基础,那么仔细审题则是关键。不少同学不会审题,特别是考试时遇到一些材料长,信息密度大,文字又比较艰深的史料题。一看材料,心里发慌,手脚自然就乱了。还没答题,心里就打了败仗。于是,

匆忙地将材料和题目看一下,还没理解清题意,就草率答题。其结果,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殊不知,审明题意是正确答题的前提。只有仔细审题,正确理解题意,才能准确答题。

3、准确表述

理解史料原意后,就要根据题目的要求有针对性的回答,千万不能丢、漏要点。这一步的关键是靠船下篙,扣紧问题回答。对史料里的有效信息要进行整合、概括。表述时要做到语言准确、逻辑严谨、层次分明。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应该从高一年级开始,立足于课本,以兴趣引路,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能力,把选取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并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和一定的方法,决不能一蹴而就。

参考资料:

①阴国恩、李洪玉、李幼穗著《非智力因素及其培养》浙江人民出版

社 1996年第一版

②②《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双重突破》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7年第10

③《试析高考试题的能力考查要求》中学历史教学1998年第1期

④《略论史料的高效运用与能力培养》中学历史教学1998年第4期

⑤《论史料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年第1期

浅谈小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重视能力培养,尤其是自学能力的培养,是义务教材与旧教材最大的区别。无论是课前的预习还是课后的思考练习,新教材都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强调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提问质疑、独立思考、培养思考习惯。质疑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和智力操作技能,在导读和练习中占有一定的训练比例。那么,如何凭借教材提供的条件,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呢? 一、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善问” 让学生质疑,目的是让学生的内因发挥作用,产生思维的兴奋点和认知矛盾冲突,培养主动探索精神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引导学生质疑,应在“问什么”和“怎样问”上下功夫。具体说来,可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让学生掌握提问的形式。“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是提问的三种基本形式。为了让一年级学生掌握这几种形式,我在教《小猫种鱼》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程序:先让学生掌握“种”的音和义,然后在“种”后板书“鱼”,再在“种鱼”前板书“小猫”。让学生读后问:“你读了这个课题,有些什么疑问?”让学生纷纷发言:“鱼怎

么能种呢?”“小猫为什么要种鱼?”“它是怎么种鱼的?”我把几个主要问题板书出来,再引导学生弄清每个问句的疑问词,然后告诉学生:“读书就要像今天这样多动脑筋,多从不同的角度去提出问题。你们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指板书)请看第8课。” 这个新课导入,像磁铁一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不但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让学生在实际中掌握了提问形式。 第二步,加强学生质疑过程的引导和训练。教材中常有“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理解自己不懂的地方”这一类要求。对每个学生而言,不理解的地方是千差万别的,如何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疑点呢?我在引导学生“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时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读生字新词,想想有无不明白的。如果认为明白了,就自己试着说说词语的意思,想想是否正确,有不明白的就划出来,再读读课后要求掌握的词语,找出不理解的,再听听同学提出什么不理解的,想想自己是否明白,从而准确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第三步,让学生掌握质疑的途径。质疑的途径很多,文题、文章内容、关键词句及设问、反复、过渡、照应甚至插图、关键标点等都可用来质疑。如果文章的题目提供了课文内容的指向和要求,我们就可以从审题入手,引导质疑,如《我爱故乡的杨柳》、《诚实的孩子》等。如果文章的脉络清

浅谈数学教育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浅谈数学教育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以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核心。适应这种形势,教育改革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如下的新课程改革正体现了创新思想。要想把今天的学生培养成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即创新人才,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改革中重视教学观念,重视人的个性和才能的发展,重视学生思想观念中想象能力的培养,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一、数学教育的特点与目标 数学是人们生活、生产、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是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二十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做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洁的手段。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二、数学教育中学生想象能力的重要性 想象也叫想像。它是在改造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一种心理活 动。当今社会中,青年人、成年人都逐渐失去了想象能力,而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儿童少年也面临失去想象能力的威胁。现在的孩子迫于教师与学校的应试教育,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是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工具,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如果能够准确、熟练地运用语文这个基础工具,必须具有较强的语文能力。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打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而阅读教学则是听、说、读、写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能力的形成,首先应该是从小培养阅读习惯,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无疑是使孩子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 然而令人心痛的是现在的许多孩子不仅不知道该读些什么,甚至走入了阅读误区。为什么上了六、七年的学,孩子们却还是不会阅读呢?原因很多,但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教学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脱节。传统的课堂上,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把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按照自己的理解、教参的分析,从专家角度,在高倍望远镜下剖析。这种方法,永远像一个精彩的演员在表演自己的拿手好戏,学生永远是观众,只会鼓掌。难怪学生不会表演?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思是说,与其给人一些鱼,不如教人以捕鱼的方法,这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方法的指导,利用各种训练手段,让学生学会学习,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要教会学生怎样去运用所学的知识,如何独立分析和解答类似的问题,以体现具体应用能力,这是教学工作的最终任务。它的实质

是变重教为重学,变获得为获取,变被动为主动。学生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获得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的阅读教学才算是真正达到了目的。学生没有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这是阅读教学的症结之一。以往针对这种情况,人们往往只归因于学生阅读能力太差,阅读量少,所以尽量增加阅读的数量,加大阅读训练的力度。殊不知,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无论经过多少练习,阅读能力也是难以提高的。我认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如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课外阅读要靠自学、自觉,全靠内驱力,因此我认为:要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必须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始。阅读兴趣, 是指进行阅读时的主动性心理倾向和对阅读材料内容及意义进行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它是阅读活动中最直接最活跃的意向心理因素, 它对维系注意力, 增加理解与记忆, 激发联想和创造思维, 唤起情感体验, 都具有积极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应加大力度, 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1.合理使用多媒体,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崭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它实现了由静态变动态、声变有声、抽象变具体的可能, 为学生架起通向理性认识的桥梁。合理使用多媒体, 可渲染与课文相应的气氛, 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理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 让学生身临其境, 加深内心的体验, 进入具体的情境, 处于一种最佳的情绪状态。同时还能让学生充分享

学生的质疑能力如何培养

学生的质疑能力如何培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教学提倡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质疑问难,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我们的教学中,教师要时刻鼓励学生质疑,并以此为课堂教学突破口,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突出他们的个体差异,不断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著名科学家李政道也说:“学问,学问,要学习提问。”可见,“问”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而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质疑,也最能发现学生不懂或不太懂的地方,以便教师给予有的放矢的辅导,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现代教学提倡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质疑问难,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但是,并非所有小学生都敢问、爱问、会问。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排除心理障碍,培养质疑意识 学生不敢质疑往往是因为害怕提出的问题不恰当,而遭同学嘲笑和老师的批评。针对这些现象,在课堂上,教师必须放下架子,态度要和蔼,语气要亲切,充分尊重学生,和学生建立一种朋友关系。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不懂就问,敢于对老师质疑,对学生质疑,对教材质疑。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师生平等、师生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基础。一旦使学生感受到质疑问难的心理自由,就能帮助学生克服质疑问难的心理障碍,增强其勇气和自信心,逐步形成敢于质疑的习惯。“少成苦天性,习惯成自然。”一个好的习惯,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学生首先要对学习有一个积极向上的态度。才能形成敢问——会问——善问这样一个过程。 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要时刻鼓励学生质疑,并以此为课堂教学突破口,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突出他们的个体差异,不断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教学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果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重点问题,同时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解答。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 二、教给方法,让学生有“疑”可质 良好的教学氛围和问题情境能够诱导学生提问,为他们质疑提供前提条件,不过在教学中我们也会发现:学生即使有质疑的积极性,但就是提不出问题,或者只能提出一些表层的问题。这说明学生还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还未进入探索性思维状态。也说明这里存在着一个善于思考、善于质疑的问题。从何疑起?怎样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质疑也是如此,因此,教师应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教师要教会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等进行质疑;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进行质疑。同时应该采取低起点、严要求、勤训练、上台阶的策略,循循善诱不厌其烦,使学生一步一步地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并进而达到问得巧、问得精、问得新、问得有思维价值。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时,需要给予一些质疑方法上的指导,以提高学生的质疑水平。 1、把握质疑时机。 打铁要看准火候,教学要抓住契机。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愤”“绯”之际,正是引导学生质疑的最佳时机。 2、要运用多种手段创设良好的氛围保护好学生的好问和好奇的天性。 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问题的难易程度也不同。这时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希望自己提出的问题能得到大家的重视,同时希望问题得到解决。因此,在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激发学生质疑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分类、梳理,从而发现学习的重点、难点,进而带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丰富想象力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丰富想象力 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实施的过程中,人们认识到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想象力。美术课程教学过程较其他学科更具有的情趣性、自由性和多样性,为想象力的培养提供了最适宜的空间。笔者经过长期的思考和时间,认为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培养小学生养丰富的想象力。 一、呵护好奇心和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他的这段话蕴含着的一个道理——好奇心和对事物的兴趣是爱因斯坦成功的原动力。 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我们每个人都有对自然现象感到过好奇的经验,小学生由于涉世未深,好奇心更加强烈。学生经常会对一些的现象产生好奇,而这些现象对教师来说可能是再普通不过的常态。另一方面,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对事物的关注持续时间短。好奇心和兴趣是相辅相成的,对学生好奇心的合理引导能够使学生对事物产生兴趣,反之,如果教师不进行合理的引导,听之、放之,或教师只给予一些简单、肯定的命令式的回答(哪怕是没有定论的问题)。

久而久之学生对事物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就不多了。日常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或兴趣呢? 第一是精心设疑,让学生有机会多观察、多思考。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成功的秘诀。有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全神贯注,多方面观察,积极思考,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寻找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实践和探知学习内容;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疑问,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如:在《走进青铜》一课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以一个博物馆参观者的角色投入学习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学生在参观伏鸟双尾虎的时候,出示图片,教师先发问:老虎是非常凶猛动物,是百兽之王,为什么小鸟还敢伏在它的身上?你们来猜猜小鸟与老虎是什么样的关系?学生通过观察与猜想,激发了他迫切想知道答案的欲望,调动了思考的积极性,丰富了想象力。 第二,合理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永远是学校的中心环节,小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被引发,教师授课应该让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的。 当学生对“小鸟还敢伏在老虎的身上”这个问题产生疑

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下面我结合我自己的教学,谈谈我的教学体验,与各位同仁一起分享、切磋。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阅读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也就是说,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独立阅读。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作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做。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做任何一件事情,只要是喜欢做,愿意做,才能够做好。由此可见,同样的道理:在课堂中,学生只要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对课内阅读产生兴趣。 二、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 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采用灵活多变的、科学合理的方法指导学生阅读。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

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课堂教学的设计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要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授之以渔”,要“交给学生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一)教师要掌握常用的读书方法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自己就必须掌握一些常用的读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能灵活地运用这些读书方法以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 (二)教师要将读书方法渗透在阅读教学中 指导学生掌握读书方法,主要靠教师有意识地把方法渗透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使学生经过一次次的阅读实践,一点一滴地逐渐领悟方法,并且反复地练习运用,这样才能慢慢地形成阅读能力。为了培养学生自觉地运用科学方法去阅读,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 1、读前提出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将读书方法的指导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写进教案,并设计出实施步骤和方法等; 2、读中相机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不懂的地方或文中的重点、难点给予适当的点拨、启发等,指导学生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困难,从而读懂课文。 3、读后归纳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读完某段或某篇后,应引导学生回想刚刚经历的学习过程,小结读书方法。如引导学生说出一句话、一段话是如何读懂的,段落是怎样划分的,段意是

如何培养小学数学质疑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数学质疑能力? 一、创设质疑氛围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是,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是串讲串问,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说,学生记。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被动接受,课堂上没有疑问成了最大的问题。老师牵着学生走,没有留给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而且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小学生往往不敢问、不爱问、不会问,或问得压抑、犹豫、缺乏自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让课堂形成一种轻松、自由、热烈的气氛,使学生感受到质疑问难的心理自由,帮助学生克服质疑问难的心理障碍,增强其勇气和自信心,逐步形成敢于质疑的习惯。在课堂上巧用“好奇”心理,培养学生主动质疑。教师要尽量营造一种民主、和谐气氛、留下自由思考时空、创设各种情境,因人而异地鼓励和引导学生质疑,促进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逐步养成多思善问的习惯,教师和学生要建立新型的师生伙伴关系,学生对老师的质疑不必受时间限制,可以随时发出疑问。有意创设质疑氛围,使学生因趣生疑,因疑生奇,因奇生智。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用旧知不能解决新问题,挑起矛盾,让学生产生问题;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发现问题;也可以通过设计开放性数学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还可以在知识的对比、归纳、概括中让学生面对问题……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如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让自卑、胆怯的学生在小组内提问,锻炼他们的胆量,树立其自信心;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先让他把问题写在纸上,再照着念,循序渐进,不能要求过高,急于求成,使其失去信心;对于课堂上来不及提问或言犹未尽的学生,可在课下让他把要提的问题,要讲的话说给老师。这样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就能得以保护,提问题的胆量也就越来越大,逐步养成敢想、敢问、敢说的习惯。 二、教给方法,让学生有“疑”可质 教师应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巧设矛盾,寻找质疑的踩点。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矛盾,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关键处提出问题,从而培养提问的针对性。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教师要教会学生质疑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视角,既可以在正面问,也可以从反面或侧面问。即无处不可生疑,无时不可生疑。如可让学生这样想:“概念”为什么这样表述?能否增加或删改一些字词?在概念内涵的挖掘、外延的拓展上质疑。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引导学生对分数含义的关键词质疑,如“为什么单位’1’的’1’字要加引号”。计算: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在“理”字上下功夫质疑。应用题:列式的依据是什么?力求寻找更好的解法。例如,在教学“分数工程问题”时,可问“为什么可以用单位’1’来代替具体的数据”。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有时学生质疑的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这时老师要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问题问得好,哪些问题不着边际,不是教材的内容和重点,引导学生逐步由“多而杂”变为“少而精”。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三、明确目的,正确释疑 “疑难”对学生来说是暂时还不可能甚至是完全没有能力排除的。“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如果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将压抑学生的积极性。释疑的方法不妥,也将影响质疑问难的作用。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遇疑不慌、处疑不惊,不受课堂40分钟的时空限制,因疑引疑,设新疑释质疑,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万以内笔算减法”时,教学进入练习作业之前,教师留下一定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一个学生突然举起手来:“老师,四位数的减法,可不

浅析数学教育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浅析数学教育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杨文娟 新晃县幼儿园湖南怀化新晃 419200 摘要:创新思维的点滴火花,是被人类的“想象”所触发而迸溅产生的。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使用的过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老师,理应创设各种情境,贯彻培养学生想象和创新能力的理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为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而营造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数学教育想象力创造环境培养 Abstract:Cars spark innovative thinking is to be human "imagination" produced by the trigger and darting. Mathematics is one of the objective world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grasp gradually abstraction, forming methods and theories, and extensive application process. As a mathteacher in compulsory education should create a variety of situations, studentsimplement the concept of imagination and innovation, to develop studentsability to innovate, imagination, for the students to start the wings of imagination and create a good environment. Key words:Mathematics Education Imagination Create an environment Training. 正文: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以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核心。适应这种形势,教育改革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而如下的新课程改革正体现了创新思想。要想把今天的学生培养成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即创新人才,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改革中重视教学观念,重视人的个性和才能的发展,重视学生思想观念中想象能力的培养,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一、数学教育的特点和目标。 数学是人们生活、生产、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

浅谈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浅见。 一、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重点应引导学生说,也就口头运用。 为了是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词语、句式变换说法。 二、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1.指导预习,教方法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学生刚上三年级,不会预习,我就把预习拿入课堂,集中上好预习指导课,教给学生预习方法:①读熟课文,要求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②边读边想,读后能比较准确地回答出课文的主要内容;③要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如在教学《倾斜的伞》一课时,让学生按上述预习方法,学习课文,当学生熟读课文,说出课文主要内容,并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把不理解的句子划上记号以后,再让学生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自己归纳出预习的方法和步骤。这样,在课堂上指导三、四篇课文,学生就基本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 随着阅读训练项目的进行,预习要求也相应提高,在上述训练的基础上,再给学生布置方向性预习提纲,让学生有所遵循,使预习由扶向放过渡。学生课

学生质疑能力培养课题研究

“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的课题研究开题 计划一、课题的提出 我校自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这些年来,给我们一线老师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和积极的教改精神、教育内容的变革,教育形式的变革,师生关系的变革。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更是新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面对这一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的挑战,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教育发展的主轴。我记得教育部曾提出了一个基础教育领域中非常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保护学生的提问意识。这无疑就是告诉我们一线教师这样一个道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题是极其重要。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愈明,记忆力愈敏锐。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可见问题在教学中的重要性,问题不仅是数学的灵魂,还是思维意识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学生探求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保证。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㈠课题研究的目标 1、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旨在“让学生参与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努力挖 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 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

会学习数学的价值,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达到锻炼人、完善人的目的,为推进我校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2、通过探索与研究,使本校教师能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组织教学,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人的地位,依据教育教学规律进行教学活动。㈡课题研究的内容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学生质疑能力的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基本模式框架下的教学策略和评价体系。课题主要围绕着三个方面去研究: 1、教师课堂提问的方式和方法的研究。 2、学生问题意识与能力的研究。 3、教学中学生学习评价的研究。 此外,我们还将师生之间的课堂教学活动归纳为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五阶段五环节”进行尝试研究。具体过程如下:教师活动:创设问题情境—适时点拨诱导—组织交流汇报—设计个性化练习—课堂总结延伸 学生活动:提出问题—独立探究—合作交流—实践运用—反思评价㈢预期创新点 通过研究,使小学数学课堂是学生充满生命力的场所,师生情感交流的场所,学生勇于质疑敢于出错的场所。 学生方面: 1、通过研究,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增强了。 2、通过研究,学生对数学问题从“想问”到“敢问”、“善问”、“会问”,问题意识增强了。

小学生想象作文与想象力培养初探2012 9论文

小学生想象作文与想象力培养初探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学生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体现。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对写作知识的传授、写作技能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当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经过几年的作文训练,有的学生作文课上仍然无从下手,“写什么”成为困扰他们的主要问题。于是,抄袭、生搬硬套、背例文等现象层出不穷。我认为,有计划地设计想象作文训练,可以避免这些现象的发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小学生知识不多,但却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他们非常喜欢科幻作品,动画片百看不厌,《西游记》百听不烦、郑渊洁《十二生肖童话》等爱不释手。人的天赋的火花、可以燃烧,也可能熄灭,偏离了小学生的兴趣及常用思维方式——想象,不能写他们之所想,怎能写出生动的作文,又怎能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一、充分运用联想丰富学生的语言。 联想是由此物想到某一点相关的彼物的心理过程,它把分散的、彼此不连贯的思想片段连接在一个思维链条上。运用联想是让想象张开翅膀的重要途径。 在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加大联想的跨度,甚至是进行“风马牛不相及”式的联想,并指导他们用丰富的语言表述这种联想的过程(及写作),学生的想象就不会只停留在直观、形象的水平上,而能上升到理解的思维水平上来。充分运用联想,可以使小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地兴奋状态,同时也为想象的顺利发展打

开了大门。有效的方法是常常开展类比推理和“像什么”的写作训练。把一件事物上的方法、功能、现状通过联想和类比推理,搬到另一事物上,产生新的形象。如在指导学生写《春》时因导学生联想,“春天是个插花的能手。它悄悄地来到人间,把一朵朵美丽的花插满了大地。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它在白白的大地上画上了青青的山,绿绿的水,更有那活泼的蜜蜂、蝴蝶、顽皮的小鸟,使得大地看起来更生动了。”在指导学生写《蜜蜂》时,引导学生联想:“我赞美蜜蜂,我更赞美像蜜蜂一样辛勤的园丁……” 其次,提供一些有关联的词语,让学生寻找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运用联想,联缀成篇也不失丰富语言的一种好方法。 例如出示如下一组词语:阳光、田野、庄稼、青蛙、扑捉、焦急、劝阻、叔叔、朋友、高兴、上学,学生就可根据这些词语写一段上学路上劝阻叔叔捕捉青蛙的话。 可见,充分运用联想,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使学生的作文更生动形象,需要我们老师经常训练。 二、选择想象型作文题材,培养创造想象能力。 创造想象是指按照预定目的,通过词语对已有表象材料进行选择、加工、改造,创造出新的形象来。因此,它与创造思维密切相连。 作文本身是一种创造活动,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一般要求要从现实生活出发,写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这看来是很合“文情”的,但恰恰桎梏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正如包全杰评价这种“师授作文”教学模

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质疑的过程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1.敢问,质疑的起点。课堂是属于孩子们的,教师只有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才会积极提出自己的疑问。所以在工作中,对于学生的提问,不管好与坏,对与错,均应给予肯定和称赞,让孩子敢问。在每次初读过课文后,总是让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或者有疑问的地方,进行谈论交流,对于敢于提问的同学,予以表扬和鼓励,以此带动更多的同学学会提出心中的疑惑。 记得学习《从现在开始》一课时,我让同学们初读课文,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学生纷纷拿起笔读起课文来。我在学生中巡视,发现居然大部分学生只是拿着笔做样子,根本没在书上作任何记号。5分钟之后,我说:“现在请你们把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学生们都茫然地望着我,没有一个人敢举手。我鼓励他们说:“没有关系,只要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就行。”在老师的鼓励和诱导下,一个又一个问题提出来了。虽然有的问题与课文中心无关,没有多大思考价值,但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激发和培养,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作好了铺垫。 2.善问,质疑的钥匙。让学生敢于提问是质疑的第一步,重点是引导学生善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我通过一个课例来说明。例如在学习《矛和盾的集合》时,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提问同学们读过课文有什么疑问,有的同学说:“矛和盾为什么要集合?”有的说:“矛和盾是怎样集合的?”“矛和盾集合后会怎么样?”我趁机表扬了提问的同学,并夸他们真会提问,因为这三个问题是这节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学生能自己提出来很难得。我们还应该教会学生大胆地围绕课文题目、课中插图、课中标点、课中空白、课文结尾、人物言行等内容提出疑问。这样逐渐培养学生把问题提到点子上,善于在关键处提出问题。 3.乐问,是质疑的关键。学生从敢问,善问,到养成提问的习惯(乐问)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充分的思考时间,充分的提问时间,实实在在地让学生学习提问。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学生的学习中,兴趣有着定向和动力作用,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基础。激发起了兴趣,学生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 上《薄公英》这课时,我先播放一段投影:(美丽的田野上长着许多薄公英)伴着音乐学生们看得兴趣盎然,这时我乘兴问:“看到这薄公英的种子,你们想提什么问题?”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说:“这些种子会飘到什么地方呢?”有的说:“种子怎么长成薄公英呢?”还有的说:“薄公英的种子飘到哪都可以生长吗?”……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素质教育就是要调动全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获得主动发展和全面发展。教师重视学生的质疑正是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我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积极创设情境,使学生“想问” 在教学工作中,经常听教师议论:现在的学生太懒了,学问学问,随学随问。可学生就是不问,即使不会也不问,真拿他们没办法。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对教师既迷信又崇拜,学生对困惑既渴望质疑但又害怕“出错”。思维活动总不能跳出我们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圈子”,同时又生怕因为质疑遭到教师的训斥。因此学生已习惯于被动地、无条件地接受知识(哪怕是错误),不敢向教师质疑,更不敢向课本质疑。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质疑,使质疑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 例如学习百分数应用题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某车间去年加工一批零件,结果10个月超产30%,照这样计算,去年一年可超产百分之几?”学生受“照这样计算”的干扰,按常规解为:30%÷10×12=36%。这时候我向学生明确指出这种解法不对。这时学生瞪大了眼睛望着我,好象要从我的脸上找出答案。我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我并提示学生,“10个月超产30%”,这10个月实际完成了全年计划的百分之几?每个月实际完成了计划的百分之几?这时候学生的质疑就如饥似渴,而我们教师的释疑则如降甘露。在我的引导和点拨下,学生很快列出了正确的算式:(1+30%)÷10×12=56%。 因为学生对在困惑中获得的知识会理解得更透,印象更深。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一个“巧”字,掌握一个“活”字,根据具体情况,积极创设情境,学生就乐于将自己的疑惑提出来。另外,我们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还要对学生的质疑有充分的考虑,做到心中有数、“案”中有人。给学生的质疑创造良好的机会,提供充足的时空。 二、想方设法营造氛围,使学生“敢问” 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性发挥的前提,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因此,我们教师要与学生角色平等,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更应该倾注以爱心和耐心,使其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其次,要允许学生质疑“出错”。这是学生敢于质疑的前提。 我们教师善问只是为学生树立了“问”的榜样,而“善待问”才为学生的质疑提供了可能。因此,我们要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对学生的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一次成功的乐趣,就会勇气倍增,激起无数次的追求。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畏惧错误、不敢质疑就是放弃进步,学生一旦具有这样的意识,就会消除自卑心理,毫无顾忌地勇于质疑。 三、培养良好习惯,使学生“好问” 小学数学教学,不但要让学生想质疑,敢质疑,还要让学生主动质疑。 激疑。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停止或处于消极状态时,我们教师要巧妙地进行激疑,启动学生思维的内驱力。如教学“圆的面积”时,许多学生囿于课本的推导方法,而不思创新。这时我向学生激疑:还能将圆拼割成其它图表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吗?一石激起千层浪,

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南宁市西乡塘区金陵镇三联小学徐桂莲 【摘要】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以说,阅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基础教育的灵魂”。只有当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一种习惯,学生才会从容地坐在书本面前,细细地品读,深入地思考。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生;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培养 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过:【1】一个多读书的人,其视野必然开阔,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着。也就是说,多读书,不仅能使人变得视野开阔,知识丰富,而且还能使人具有远大的理想,执着的追求。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浅见。 一、创设阅读环境,激发学生喜爱阅读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就必须营造阅读氛围。首先,在墙壁上悬挂一些名人读书成长的挂图,诗词、名言等,让孩子孕育在浓浓的书香中。其次,我不禁发动学生向班级捐献图书,还定期向学校图书馆借阅一定量的图书,利用节日建议家长带孩子买书,建议家长买书给孩子当生日礼物。在班里设置一个图书角。激发学生博览群书的兴趣。高年级学生比较喜欢看猜谜、科技、名人传奇、歇后语、寓言等之类的书。鲁迅曾说过:“读书正如蜜蜂采蜜,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有限。”因此,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尽所能激起学生阅读多种书籍的兴趣。其次,教师可恰当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从视、听等方面给学生感官以多重刺激,创设有趣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中学,趣中获”。例如在教学《山中访友》一课时,老师可以充分结合文中优美、流畅的语言,配上一段舒缓动听的音乐和精美、生动的动态画面,再加上老师饱含深情的范读,从而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使之受到艺术的感染。 二、适当辅以阅读方法 自主阅读有很大的灵活性,同时也有很大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加以引导,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发表时间:2012-04-25T11:13:41.653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1年第24期供稿作者:张弘英[导读] 新课改中,已经把“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作为培养目标之一,写入数学课程标准中。大庆第32中张弘英 对中学新课程改革要求改“接受”学习方式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这三个学习方式中,自主是前提,合作是重点,探究是关键,而自主的关键是自疑,学生不能自主提出问题,就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本人结合数学教学工作的探索和体会,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实现两个改变,把提出问题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1、改变狭义的素质观 新课改中,已经把“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作为培养目标之一,写入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是培养学生质疑素质,提高探究、创造能力的极佳素材。对于中小学生,我们要从广义上理解素质的含义,把素质的范围看得广一点。只要有点新想法、新设计、磨擦方法,就称得上有素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不要过低地估计学生素质,认为学生什么都不会,事事包办代替,点点滴滴一讲到底,自然走入接受学习的老套。要相信学生,通过设置氛围、营造问题情景,给学生思考、自疑、探索、表达的机会。做到学生能学会的知识不讲解,学生能发现的问题不设问。 2、改变“满堂问”的教学习惯 探究性教学显著特征之一是教学内容问题化。数学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但在实际数学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只是将过去的“满堂灌”改为“满堂问”,只重视向学生提问,忽视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不到发展,真正的探究性学习也就难以实现。探究性学习强调的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由学生自行设计并控制整个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要始终把提出问题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通过再现知识产生过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并启发他们深入探究问题,尊重学生个体体验。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为重要”。 二、树立三种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能力 1、树立情境意识,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敢疑 首先要创设一个充满理解与宽容的心理环境。只有保障学生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才能使学生大胆质疑。如果学生的质疑得不到教师的肯定认可,反而经常遭到批评、讽刺、挖苦,那么学生的质疑欲望和行为就会受到压制,久而久之就没有学生再敢质疑了。 因此,教师要扮演好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建立起和谐、民主、平等和相互尊重,互相学习,共同促进的新型师生关系,构建充分交流、自由交往、民主讨论,彼此激励,平等对话的小组合作学习网络。最大限度地实现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与沟通。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入一种最佳心理状态,通过心理上的接受,达到问题情境的共鸣和融合,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由地去想象、思考和探索。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对学生提出问题的“评价”,教师应站在建设性的高度、赞赏的立场,尽可能多地给予鼓励、肯定和表扬,倡导学生大胆想象,提出别出心裁甚至古怪的问题。 其次要帮助学生冲破迷信权威的心理障碍,给学生以质疑的信心。教学要充分利用教材、教辅等权威书籍中的不足、遗漏甚至错误,以及教师“无中生有”的故意出错。让学生明白任何人都会出错,没有绝对的权威,老师专家也不例外。鼓励学生大胆向权威的观点提出挑战,这样做不仅能提高学生“免疫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批判精神和质疑品质,有助于质疑意识的形式。 2、树立过程意识,再现知识生成过程让学生有疑 数学是在实际应用中不断产生并发展的。因此数学课程教学的重心要转移到引导学生处身操作过程上来。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的过程,包括知识产生的背景、知识的价值和应用、知识的未来和发展等。如教学一元二次议程时,为了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的过程,教师可引用生活中的实例:学校准备在宿舍楼后面修建一个面积为50平方米的长方形自行车棚。一边利用宿舍楼的一后墙,并利用已有总长为25米的铁围栏,请你设计。如何搭建较合适?学生列出方程后跟学一元一次议程比较,很自然提出疑问,这是个什么议程?这种议程如何求解?再现“过程”,让学生有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通过此导学生的观察、联想、类比猜想,进而鼓励学生提出合理的疑问并积极探究。 3、树立反思意识,强化反思让学生会疑 问题的解决,并不意味着思维活动的结束,而是深入知识的开始。反思是对整个解决问题活动过程的反思,是对解决问题过程的深层思考,是一种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学习一个概念、定义时可问:定义是怎样引入的?能否换一种方式?若把其中的关键词进行改换或增减会怎样?学习定理或公式时可问:定理或公式是怎样提出的?证明的思路是什么?每一步的依据是什么?逆命这是什么?是否成立?结论不变,条件是否可以减弱?条件不变,结论能否改进、推广?解完题可问:主要应用的是什么方法?这种解法的关键是什么?这种解法是怎样想的?依据是什么?有无更简单的解决?结论可否改进、推广或引申?改变部分与条件又会得到什么结论?通过对解决问题的深入反思,不仅能巩固知识、方法,避免错误,而且能使学生逐步掌握质疑的主法和策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