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改革_步履维艰原因剖析方略探究

2006年第7、8期

学语文教学

专题研究

L I L UN J I ANG T AN

理论讲坛

一、语文课程改革步履维艰,但“非改不可”的信念不能动摇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语文教学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崭新面貌。然而应该看到,在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中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倾向,不少语文教师面对层出不穷的教育新理念,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课堂上已经出现了一些令人尴尬的失衡现象。近年来见诸报刊的不少文章反映了语文教学在实施新课程标准中出现的种种误区,被谈论得较多的十种倾向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即虚假自主、无效合作、孤立文本、随意探究、曲解对话、讨论泛化、滥用媒体、追求前卫、盲目统合、弱化基础。华中师大教授杨再隋先生在《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中对课改进程中出现的问题,用“虚”“闹”“杂”“碎”“偏”五个字作了概括。在第四届两岸四地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上,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先生在题为《中国大陆的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中谈到,在课程改革中由于思想上、工作上还存在片面性和绝对化,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1.加强了人文性,忽视了工具性;突出了文学性、欣赏性,削弱了基础性。2.教师一味放手,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方式的权利,放弃了教师的指导作用。3.过多引进文字的、音像的资料,过多展示多媒体课件,教科书却成了可有可无的课程资

源。(《小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2期)余文森先生在谈及语文教学改革存在的问

题时,认为有四个问题值得注意:(1)三维目标确立与教学目标虚化。(2)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内容泛化。(3)学生主体性发挥与教师使命的缺失。(4)教学方式多样化与教学过程形式主义化。朱于新先生认为,在课改中,语文教学出现的新问题表现在:(1)课堂“讲”“读”的“变味”。(2)合作学习的“变形”。(3)探究学习的“变僵”。(4)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变量”。在实践语文新课程的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无可厚非,关键在于应正确面对,冷静思考。“语文课程非改不可”的信念决不可动摇。巢宗祺教授说得好:“当前的语文教育转型尚处于起步阶段,转型的道路是漫长的,也许充满了曲折和风险,因为语文教育问题原本复杂,而我们

原有的教育基础又十分薄弱。在这转型期间,问题也许会层出不穷。然而社会的转型、语文教育的转型,是必然的趋势,因此顺势而改革的决心,不可动摇。”(《语文课程标准解读》2004年)

二、对影响语文课程改革不良的因素要从理

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剖析在语文课程改革进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影响课程改革的不良因素究竟有哪些,专家

学者、教研人员和一线教师从各个角度及不同的层面进行了探寻。

语文课程改革:

步履维艰原因剖析方略探究

!戴正兴

编者按:语文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不尽如人意的现象。怎样看待改革过程中的问题?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如何正确应对?本期刊发的戴正兴老师的文章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我们期待语文教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教研员和教师就这些问题发表见解。所发之论,可以宏观审视,亦可微观剖析。

!

2006年第7、8期

学语文教学

专题研究

L I

L UN J I ANG T AN

理论讲坛

原因之一:课程理念和教学实践存在诸多落差。

《语文课程标准》具有前瞻性,在很大程度上是面向未来,旨在培养在未来竞争中有更强适应性的人才。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的落差,如理念和设计的落差,设计和实践的落差,课改环境和教学实践的落差,现实条件和理想追求的落差。语文课程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减少落差,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实践、反思、再实践。

原因之二:实施者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缺乏辩证思维。

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复杂关系,课程改革的科学性提倡辩证思维。在新课程实施中,有些教学管

理者、教师在理念上存在形而上学的倾向,特别对一些“新颖”“流行”的提法不加分析地推崇、效仿,并影响到自己的教学实践。课堂教学还出现了“过度”行为:过度强调阅读的自主性,弱化了教师的主导性;过度强调阅读的多元化,泛化了文本特定的指向性;过度强调阅读的拓展性,淡化了文本语言的解读。

原因之三:《语文课程标准》是发展的,有待

完善的。《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后,引起了语文界乃至社会的广泛关注。《语文课程标准》追求一种全新的语文教育价值观,反映了面向2l 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诸多语文教育新理念既有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又有科学研究的价值。在整体肯定的同时,有关人士也指出课程改革标准有一些缺憾。朱绍禹在《教学大参考》撰文,对《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三点异议:(1)对“语文知识”表述的异议;(2)对“学习方式”表述的异议;(3)对“过程”表述的异议。原因之四:对“语文素养”内涵的过分演绎,使语文教学承载了不应承载的重任。“语文素养”是当今语文教育界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语。“语文素养”包含哪些要素,有关专家的解释说法不尽相同,让人感到迷惑不解。

由于人们不能从整体上来理解“语文素养”的内涵,不能立足于“语文”这个基点来思考“语

文素养”及其组成要素,不免对其内涵作出过分

的演绎,把许多非语文的东西纳入语文教学的范畴,致使语文失去本真,因此出现了非语文、泛语文的倾向。

原因之五:社会上出现的虚假、浮躁之风影响了语文教学领域。

对语文课程改革出现的问题反思,应当进入一个更深的层次。社会上出现的虚假、浮躁之风,同样进入语文教学领域。一些热衷于所谓优质课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追求表面的热闹、形式的前卫,变着法儿搞些出人意料的表演化设计,致使

语文课变了味。

原因之六:评价已成为

课程改革的“瓶颈”。究竟怎样的课才是一堂好的语文课,在很多人心中

是模糊的。时下赛课评价,重在看教学流程是否顺畅,手段是否先进,课堂是否热闹。没有课件、不用电脑的,就被评为“不现代的课”;课前学生不找到一些有关资料,就

被评为“没有开发语文资源的课”;没有学生讨论

的语文课,就被评为“没有合作的课”等等。有些教育管理方面的官员,甚至把学生在课堂上发言、对话要达到多少次,作为评估的标准。“太可

恶了,太不能忍受了,这简直有教育专制主义的嫌疑”(孙绍振语)。原因之七:强化了横向的借鉴,弱化了纵向的继承。学习外国的现代教学理论,对我国语文教育水平的提高有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出现了忽视我国汉字、汉语特点的问题。杨再隋教授在《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一文中认为,语文课程改革进程中出现的偏差,“反映出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吸纳不够,对我国母语教学的历史经验和现代成果的认同和吸纳不够,对我国的国情实际

特别是广大农村教育实际深入了解的不够,以致缺乏厚实的历史文化背景的依托和生动的教育实践的支撑”。原因之八:语文教师的自身素养和专业知识

难以适应课改的要求。

语文新课程的实施,决定于教师思想观点的先进、文化底蕴的丰厚、专业知识的广博,

但很多

!

2006年第7、8期

学语文教学

专题研究

L I L UN J I ANG T AN

理论讲坛

语文教师尚不具备驾驭新课程的能力,面对新课程感到彷徨,无所适从。影响语文课程改革的不良因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出现了偏差。语文教学改革最需要的是辩证的思想和求真务实的态度,以科学世界观为指导,才能使语文教学改革健康地发展。

三、坚定课改信念,用心寻找良策,推进语文课程改革健康发展

语文课程改革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对课程改革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必须冷静、理性地思考,用心寻找良策,推进语文课程改革健康发展。

方略一:坚定“语文课程非改不可”的信念。当前语文课程改革正处于十分关键的时期,我们应着力排除两种倾向的干扰:一是排除对课

程改革存有抵触心理、畏难心理、观望心理的干扰。有的人甚至怀疑改革本身,或者对改革叫停。二是排除“非语文”“泛语文”倾向的干扰。在“人文性”被写进新课标后,有的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松开了语文的缰绳,甚至离开了语文的轨道。李海林先生在《语文课程改革的进展、问题及前瞻》(《语文建设》2006年第3期)一文中认为:“不应

该因为对某些问题的批评而导致对整个改革的

否定,更不应该因为某些技术上的失误而导致对整个改革的意义的漠视。”课程改革的信念我们

不能动摇。

方略二: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全局。

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复杂关系,我

们要以系统的、发展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和处

理,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全局。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和谐的语文教育格局:(1

)坚持“工具性”“人文性”的和谐统一;(2)坚持“继承”和“创新”的相互渗透;(3)坚持“三维目标”整体推进;(4)坚持“标准”“多元”融于一体;(5)坚持“主体”“主导”的互动互补;(6)坚持“实”和“活”的有机结合。追求平衡、和谐发展,向语文教育的本质回归,这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方略三:要弘扬“三老”(

叶圣陶、张志公、吕叔湘)的语文教育思想。

叶圣陶、张志公、吕叔湘的语文教学理论是科学化、现代化、民族化的理论,值得我们认真学

习与弘扬。针对当前一种倾向——

—对“三老”教育思想的漠视,武永明在《“三老”思想的继承与创

新问题》一文中谈到,坚持对“三老”教育思想的

继承和创新,是新课程改革应持的基本态度。他认为,“三老”教育思想充分吸收了我国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又积极吸纳了西方先进教育理论,是完全为着解决母语教育实践问题而形成的当代语文教育思想,有着很强的民族性、革新性和前瞻性。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要努力实现“三老”教育思想的时代价值。

方略四:要恪守语文姓“语”不动摇。恪守语文姓“语”,强调的是语文的特质和特点,只有把握好语文的特质和特点,语文教学才

能坚守语文的课程本位,才能完成语文教学的任

务。恪守语文姓“语”,才能消除“非语文”“泛语文”的倾向。

方略五:有效发挥《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新课程实施以来,经常看到一些“课程标准过于理想化”的评论,其原因在于课程标准的部分理论陈述远离了教师的理解方式和思维方式。理论陈述不十分清晰,需要大量的“解读”,教师才能知其一二。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标准与教师之间存在距离。一线教师期盼《语文课程标准》在修订时,能进一步结合基础教育的实际,通俗易懂、具体翔实、表述严密,从而更有效地发挥指导作用。

方略六:要切实转变语文教学的作风。语文教学返璞归真,需要在朴实的教风上下

功夫。语文教师必须守住一个平常的心,远离虚假、浮躁。早在80年代初,朱作仁教授即主张语文教学要提倡“大三实”(即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讲究实效)和“小三实”(即朴实、扎实、真实)。“大三实”和“小三实”应作为我们追求的纯正的教学境界。方略七:要切实提高语文教师的自身素养。新课程改革要想得以顺利实施,人是最重要的因素。课程的发展即教师的发展。教师提高自身的素养,就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就必须夯实理

论基础,就必须完善知识结构,就必须提升教育研究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镇江高等专科学校丹阳校区)

(责编

张振清)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