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中(中图版)地理必修1检测:第1章 宇宙中的地球1 本章高效整合 Word版含解析

2016-2017学年高中(中图版)地理必修1检测:第1章 宇宙中的地球1 本章高效整合 Word版含解析
2016-2017学年高中(中图版)地理必修1检测:第1章 宇宙中的地球1 本章高效整合 Word版含解析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北京时间2006年8月24日21时20分,捷克首都布拉格(50°5′N,14°25′E)天空晴朗,国际天文学联合大会,在此通过了有关行星定义的新决议。按照行星的新定义,冥王星失去行星地位。这使得困扰天文界多年的太阳系中行星个数这一问题有了明确的答案,即太阳系有八大行星。据此完成1~3题。

1.此次决议通过时,布拉格为()

A.黎明前后B.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时

C.黄昏时分D.一日最高气温过后不久

2.太阳系八大行星中,靠近地球的是()

A.金星和火星B.水星和金星

C.火星和木星D.木星和土星

3.冥王星之所以被降级为矮行星,是由于()

A.距离太阳太远,形状为非球体

B.已演化为小行星带内的小天体

C.其轨道与海王星轨道相交,且质量、体积小

D.距离地球太远,无气体表层,且温度低

解析:第1题,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大气吸收地面热量有个过程,故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左右,北京时间8月24日21时20分时,布拉格时间是14时20分。第2题,八大行星按照与太阳距离由近到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故答案为A。第3题,行星指的是围绕恒星运转,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刚体力而使天体呈圆球状,并且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冥王星轨道和海王星轨道相交,其质量、体积小,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属于矮行星。

答案: 1.D 2.A 3.C

下图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地球从甲运行到乙期间,重庆的正午太阳高度()

A.逐渐减小 B.逐渐增大

C.先减小后增大D.先增大后减小

5.当地球在甲位置时()

A.黄河流域进入汛期B.南极昆仑站正值极夜

C.三峡水库处于蓄清期D.潘帕斯草原处于枯黄期

解析:根据地球公转方向(逆时针)可以判断该示意图为北极上空投影图,甲为近日点(1月初),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由甲到乙期间太阳由南半球向北移动,重庆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从图中可以判断地球在甲位置时,处于近日点附近,北半球为冬季,黄河流域为枯水期,南极昆仑站正值极昼时期,潘帕斯草原一片葱绿(南半球为夏季),因三峡水库处于枯水期,水量较小,流速较慢,水质较清。

答案: 4.B 5.C

6.产生昼夜的主要原因是()

A.地球自转

B.地球是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C.地球公转存在着黄赤交角

D.地球的球体形状

解析:地球是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使地球上产生了昼夜;由于地球自转,昼半球和夜半球的范围不断变化,产生了昼夜交替;地球公转、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地球上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地球的球体形状,使不同纬度的太阳高度角不同,得到的太阳辐射不同,是地球上产生五带的原因。

答案: B

2008年10月20日,中国第二十五次南极考察队从上海乘“雪龙”号极地科考船赴南极,此次考察的重点任务是:在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A地区,建立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考察站“中国南极昆仑站”,现已于2009年2月2日完成建站任务。据此完成7~8

题。

7.从科学考察角度看,南极地区有四个必争之点:极点、冰点、磁点和最高点,在这四个最有地理科学价值的点中,不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A.极点(南纬90°) B.最高点(约南纬80°)

C.冰点(约南纬78°) D.磁点(约南纬65°)

8.到南极考察时,南极点的昼夜长短状况是()

A.昼短夜长B.昼夜等长

C.极夜D.极昼

解析:第7题,磁点位于南极圈之外,因此不会有极昼极夜现象。第8题,此时,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南极点发生了极昼现象。

答案:7.D8.D

9.下列地理现象能说明地球运动的是()

①长江入海口北岸大量泥沙淤塞②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③长江滚滚向东流④春夏秋冬的变化⑤夏天白昼长,冬天夜晚长

A.①②③B.③④⑤

C.①③⑤D.①②④⑤

解析:长江东流主要是受地形地势的影响,它不能说明地球的运动。

答案: D

10.僧一行在受唐玄宗之命编制《大衍历》时发现“日南至(冬至),其行最急,急而渐损,至春分及中,而后迟,迨北至(夏至),其行最舒,而渐益之,以致秋分又及中,而后益急”。这实际上是()

A.因设备简陋而造成的观测误差

B.精确地计算出地球公转周期

C.发现了地球自转周期

D.反映了一年中地球公转速度变化的现象

解析:题中叙述的是不同季节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运行速度不同,因此D项正确。

答案: D

北京时间2009年1月26日0时,中国进入传统农历已丑(牛年)。据此回答11~12题。

11.此时英国伦敦(0时区)的区时是()

A.25日8时B.25日16时

C.26日8时D.26日16时

12.此时,全球属于26日的区域占全球的()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必修3提纲(文)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1.1 区域和区域差异 一、区域与区域差异 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区域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 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限。 2、区域划分:从地域范围来说,区域的范围有大有小,级别有高有低。 从区域划分的指标来看,有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行政区、综合区等等。 从划分指标,有单一指标,有综合指标。 从界限:有明确边界和过渡边界 3、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整体(整体性);各区域之 间普遍存在差异(差异性);各区域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其它区域存在各种联系(开放性)。 4、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5、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 水文 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①分界线: 秦岭—淮河 1月0℃等温线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结冰期和非结冰期 ②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2)四大亚区的差异(P10图)

(3)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 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差异 补充: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广西(110°E 以西地区) 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措施: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 意义: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2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陆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性、变化性) 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高中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与区域差异 (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2)要素及其关系: 要素: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多个要素。 关系:有内在联系,表现出相对一致的特征。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 整体性。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 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 岛状。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 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 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1.2 区域的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 水文

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 ①分界线: 秦岭—淮河 1月0℃等温线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②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必背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复习时看书看图懂原理 1.1区域与区域差异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 、自然地理五要素 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 水文 (1)、南北差异 ①分界线: 1月0℃等温线 秦岭—淮河 暖温带与亚热带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 ②南北差异(P9图) 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 1、划分依据: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补充:“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广西

. 一、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山西煤炭资源的开采 1、影响: 有利 ①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②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③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④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小康建设。 不利 环境污染:水、土地和大气污染 生态破坏:①占据农田,浪费土地资源,引起水土流失②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阻断 2、条件: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交通较便利(大秦线、黄骅线) 3、面临问题:资源枯竭、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运输力量不足 4、解决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2)提高综合利用:变煤为电、油、气(3)矿区复垦;矿坑发展水 产养殖,保护环境 (二)水资源跨区域调配 1、澳大利亚:东水西调 2、美国:北水南调(加利福尼亚水道) (1)地区:西部加利福尼亚州 农业:蔬菜、水果基地 工业:石油、电子、军事、航天航空、原子能飞机等新兴工业中心 (2)原因: 北部:湿润、萨克拉门托河水量丰沛 (地中海气候) 南部:地势平坦、光热充足,但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 (3)意义:增加水源、调节气候、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持水土、防止地面沉降 负面:森林的过度砍伐(热带雨林砍伐最严重):物种急剧较少 正面:运用科学技术(改良品种、灌溉、施肥、塑料大棚),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部门: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 2、原因:(1)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2)区域之间总体水平的差异 3、方向:发达地区 不发达地区 4、举例: 第一次 第二次 珠三角:香港 珠三角 欠发达的相邻地区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2.1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原因 自然:(1)地貌形态的不稳定与黄土的易侵蚀性强:地貌、黄土状况看书P35 (2) 降水集中多暴雨(3)黄土疏松 垂直节理分布 (4)植被稀少 人为:过渡开垦、放牧、樵采、开矿、修路、采石修建窑洞群等。导致地表植被的破坏 经济损失 (1)土壤肥力下降 农业减少 (2)沟壑发展、泥石流 破坏工矿交通设施 危害 (3)水、土、肥的损失 干旱 生态破坏 (4)淤积江河湖库 ) (5 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措施 生物:植树造林 (保持水土) 工程:兴修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水平梯田 治理 小流域 生物措施植树造林等与工程措施结合 (根本措施) 案例:洞庭湖湿地恢复与可持续发展 湿地 范畴:湖泊、沼泽、泛滥平原、河口三角洲、沿海滩涂、红树林、河流、水稻田等 功能:经济、生态(

中图版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高中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与区域差异 (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2)要素及其关系: (3)要素: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多个要素。 (4)关系:有内在联系,表现出相对一致的特征。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整体性。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1.2 区域的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镜子)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 ①分界线: 秦岭—淮河 1月0℃等温线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②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2)四大亚区的差异(P10图)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一】 1、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依次是:___系___系___系___ 总星系河外星系其他恒星系统其他行星___ 2、太阳系: 1)组成成员:太阳(中心天体)、八颗行星及卫星、矮行星、太阳系小天体(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及行星际物质组成。 2)按八颗行星的分类,写出八大行星的名称: 类地行星:、、、巨行星:、 远日行星:、 3)在星和星之间有小行星带。 3、地球: 1)普通性:在太阳系八颗行星中,就大小和质量而言,地球在太阳系中并不显眼。 2)特殊性:存在生命: 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宜的温度 自身物质条件体积、质量适中——有适合生物生长的大气 存在生命的条件自转和公转的周期适中----有利于液态水的生成 宇宙环境稳定的光照条件 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说明:(Ⅰ)说出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Ⅱ)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层)、 (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层) (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层) 太阳活动的周期为年.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对地球的影响:黑子与降水 ②对地球的影响:耀斑爆发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甚至中断 ③对地球的影响:产生磁暴现象、出现极光现象 ④产生自然灾害:地球上的水旱灾害 3、太阳的主要成分是和。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为地球提供光和热,是地球上大部分能量的直接和间接来源,如煤、石油。 2)维持地表温度,为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提供了能量。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的特点: 地球运动 围绕中心 方向 周期 速度 自转运动 地轴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复习时看书看图懂原理 1.1区域与区域差异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 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 水文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 ①分界线: 月0℃等温线 秦岭—淮河 暖温带与亚热带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 ②南北差异(P9图) 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 1、划分依据: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补充:“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广西

1.2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形:丘陵、平原欧洲的三圃制 条件 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适合谷物生长;秋季水草丰美,适合放牧牲畜 三圃制:把土地分成三快:一块植树、一块种田、一块放牧 1.3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山西煤炭资源的开采 1、影响: 有利 ①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②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③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④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小康建设。 不利 环境污染:水、土地和大气污染 生态破坏:①占据农田,浪费土地资源,引起水土流失②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阻断 2、条件: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交通较便利(大秦线、黄骅线) 3、面临问题:资源枯竭、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运输力量不足 4、解决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2)提高综合利用:变煤为电、油、气(3)矿区复垦;矿坑发 展水产养殖,保护环境 (二)水资源跨区域调配 1、澳大利亚:东水西调 2、美国:北水南调(加利福尼亚水道) (1)地区:西部加利福尼亚州 农业:蔬菜、水果基地 工业:石油、电子、军事、航天航空、原子能飞机等新兴工业中心 (2)原因: 北部:湿润、萨克拉门托河水量丰沛 (地中海气候) 南部:地势平坦、光热充足,但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 (3)意义:增加水源、调节气候、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持水土、防止地面沉降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中图版)教学教材

高中地理必修1(中图版)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一、行星地球 1.宇宙:时间上的无始无终,空间上的无边无际。 2.天体: ●概念:物质存在的形式,包括星云、行星、流星体、彗星以及一些星际物质(如气体、尘埃)。 ●天体系统:各天体相互吸引、绕转才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 3.太阳系及其成员: ●九大行星的排列: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冥王星。 ●它们的公转运动共同特点: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又可以分为三类: (1)类地行星::水、金、地、火星 (2)巨行星:木、土星 (3)远日行星:天王、海王、冥王星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记法:火和木在一起易燃烧,用小行星带隔开) 4.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提供能量: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来源:内部的核聚变。 ●纬度差异 热量差异: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生物量多;反之。 2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日冕(最外层)、色球、光球(太阳表面、最亮)。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周期11年)。 耀斑也是重要标志,它是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 ●太阳风在日冕层;太阳风暴发生于太阳表面。 ●太阳活动的三大影响: (1)太阳电磁波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2)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电磁场→产生磁暴 (3)带电粒子流进入大气层→产生极光。 ●降水量与太阳黑子有一定相关系:(P11)1、3图是正相关,2图是负相关。 三、地球运动: 1.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2.地球自转: ●绕转中心:地轴(它的北端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真正的自转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360o 另一周期是:太阳日(24小时),360o59’ ●自转方向: 从北极上看地球自转是逆时针,南极上看是顺时针。 ●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为0外,其他各地角速度都为15o/h。 ●线速度:赤道最大(1670m/s),向两极逐渐减小,两极线速度为0。 3.地球公转: ●绕转中心:太阳 ●周期: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 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太阳周期) ●公转轨道:椭圆形 近日点(1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大),远日点(7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小)。 注意:夏至日点在远日点附近,冬至日点在近日点附近。 ●黄赤交角(23026’):黄道面+赤道面 4.地球运动的意义: ●自转:产生昼夜更替、地方时、地转偏向力、改造地球的形态(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公转:季节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五带的形成。 地球公转和自转产生:黄赤交角(23o26’)。 5.地球运动的计算: ●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其太阳高度为0。 晨线:由夜变为昼。昏线:由昼变为夜。 ●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o,相邻两个时区相差1小时。 解题的三个方法: (1)求时区:时区序号=已知经度/15o,余数<7.5则整数为时区序号;余数>7.5则整数+1为时区序号(2)两个时区之差:同区相减,异区相加 (3)“东加西减”:所求点在已知点以东用“+”,以西用“—” ●日界线:原则以180o经线作为日界线,不过有些曲折。 从东十二区进入西十二区减一天;从西十二区进入东十二区加一天。

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版)

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 人口的变化 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60亿人口日”(1999/10/12);;中国13亿人口(2005/1/6)。 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 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 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举例 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俄罗斯、德国、日本 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很多国家实施人口控制措施中国、印度、巴基斯坦 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人口模式特点 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完善版)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1.1区域与区域差异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镜子) 水文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分界线400mm年等降水量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位置、面积东部临海45%深居内陆、高山环绕 30% 西南青藏高原25% 自 然 环 境 地形平原、丘陵,水成地貌高原、盆地风成地貌高原、山地,寒冻风化地貌 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温带大陆性气候: 干旱少雨 高寒气候:气温低、昼夜温差 大、风力大、太阳辐射强水文特征外流河,雨水补给为主内流河,咸水湖,冰 川融水补给 内外流兼备,大河源头,咸水 湖 土壤森林和森林草原土壤草原土、荒漠土(有 机质少,盐分高) 原始土壤 植被北寒温带针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南热带雨林、季雨林 西东 荒漠——荒漠草原— —草原 东南西北 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 草原—高山荒漠 山麓山顶 森林—草原—荒漠主导因素气温随纬度变化降水随海陆位置变化水热组合随海拔变化 人 类 活 动 农业最重要农业区(种植业)畜牧业、灌溉农业、 绿洲农业 畜牧业、河谷农业 不利条件人多地少,环境问题水源不足、土地荒漠 化和盐碱化 气温低、空气稀薄、风力大、 水分不足、地势崎岖影响程度深刻微弱经济文化发达落后补 充 西南及青藏高原交通不便的原因: 西南地区(属东部季风区):(1)地形崎岖(2)多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 青藏高寒区:(1)地形崎岖(2)高寒缺氧、冻土发育

新教材 高中地理必修一(中图版)重点强化卷1 Word版含解析

地理精品教学资料(新教材) 2019.4 重点强化卷(一) 地球的运动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标明的四点中,公转速度最快的是() A.a B.b C.c D.d 2.当地球在a~d公转的过程中,全球昼夜变化情况正确的是() 【导学号:32980047】A.北半球白昼变长,且昼长于夜 B.北半球黑夜变长,且昼短于夜 C.南半球白昼变长,且昼短于夜 D.南半球黑夜变长,且昼长于夜 【解析】第1题,根据自转方向和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可知,a为冬至日,靠近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第2题,a~d公转是从冬至日到春分日,北半球昼短夜长,昼渐长、夜渐短。 【答案】 1.A 2.D 3.下图阴影部分代表黑夜,此时北京时间是()

A.2时B.4时 C.8时D.10时 【解析】读图可知太阳直射150°E经线,北京时间是东八区的区时,即120°E经线的地方时,此时是10时。 【答案】 D (2016·嘉兴高一检测)家在香港的王先生出国旅游随身带了一部全球通手机,但未改手机上的时间和日期,仍显示的是北京时间。王先生游览到太平洋一小岛时,当地报时为11时,而手机上的时间为8时。据此回答4~5题。 4.该岛的经度可能为() 【导学号:32980048】 A.160°W B.160°E C.80°W D.40°E 5.此时,全球今天与昨天的范围比为() A.1:2 B.1:1 C.2:1 D.1:3 【解析】第4题,该岛区时较北京时间早3个小时,位于东十一区,故该岛的经度可能为160°E。第5题,因北京时间为8时,故0°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所以今天与昨天的范围比为1:1。 【答案】 4.B 5.B (2016·汕头高一质检)一个旅游团从广州出发飞越浩瀚的太平洋到美国观光。判断以下行程中发生的地理事件,完成6~7题。 6.飞机在飞越太平洋中部时,由于时差的缘故,空中小姐在广播中要求旅客把自己的手表() A.调快1小时B.调慢1小时 C.调快24小时D.调慢24小时 7.从广州到美国的飞行中,旅客观察窗外的昼夜状况,发现这天的白昼时间较平常的()

最新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与区域差异 (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2)要素及其关系: 要素: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多个要素。 关系:有内在联系,表现出相对一致的特征。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 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 水文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 ①分界线: 秦岭—淮河 1月0℃等温线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②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 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补充: 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广西(110°E 以西地区) 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 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 技术、资金匮乏。 措施: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 外开放。 意义: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 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差异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测试(含答案解析)

第二章测试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3分×20=60分) 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回答1~2题。 1.2019年11月4日,我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在酒泉启动建设。该地建风电基地的有利条件有( ) ①可利用周围未利用土地②距冬季风源地近,风力强劲③人口众多,经济发达④能源短缺,需求量大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2.酒泉附近地区较突出的环境问题是( ) A.土地荒漠化B.水土流失 C.草原退化D.湿地萎缩 1~2.解析第1题,建设风电基地,风能资源一定要丰富,酒泉距冬季风源地近,风能资源丰富。另外,该地因为人口稀少,经济不发达,能源需求量不大,可排除③、④。第2题,酒泉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甘肃省境内,年降水量小于200 mm,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土地荒漠化问题严重。 答案 1.A 2.A 读东北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及谷物单产比较表,据此回答3~5题。

A.上海B.黑龙江 C.吉林D.浙江 4.表中六个行政区中,农业科技投入最多的是( ) A.上海B.黑龙江 C.江苏D.浙江 5.随着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和湿地保护工程的实施,东北地区靠扩大耕地面积(开垦荒地)来增加粮食产量的途径将受到限制。东北地区增加粮食产量的合理途径可以是( ) A.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B.大面积采用大棚技术,提高复种指数 C.增加劳动力,精耕细作 D.增施有机肥,保持土壤肥力 3~5.解析第3题,人均谷物产量=人均耕地面积×单位面积谷物产量,经计算可知,黑龙江最高。第4题,现代农业增产主要依赖于科技的投入,上海的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最高,说明其农业的科技投入最大。第5题,东北地区平原面积广大、土壤肥沃、适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所以劳动力对增产影响不大;东北气候寒冷地区面积大,不可能采用大棚技术生产;东北地区现在的农业生产问题是由于只用地不养地,造成严重的土壤肥力下降,影响粮食产量和可持续发展,所以要增施有机肥或实施秸秆还田,以保持土壤肥力。 答案 3.B 4.A 5.D 读图,据此回答6~8题。

【高中地理】2017-2018年高中地理必修一学业测评试题(26份) 中图版

学业分层测评(一)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童谣:“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挂在天上放光明,好像许多小眼睛。”据此回答1~2题。 1.童谣中这些星星大多属于() 【导学号:32980007】 A.行星B.恒星 C.流星D.星云 2.下列天体中属于上题所述类型的是() A.太阳B.月球 C.木星D.陨星 【解析】第1题,能“挂在天上放光明”的大多属于自己能发光的恒星。第2题,太阳是恒星,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木星是行星,陨星不是天体。 【答案】 1.B 2.A 3.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也不断深入。可见宇宙的范围尺度取决于() 【导学号:32980008】 A.观测时间的延长B.观测位置的变化 C.观测空间的差异D.观测技术的提高 【解析】随着大型天文望远镜的使用以及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天文观测的尺度大大扩展,达到上百亿光年的时空区域。 【答案】 D 4.关于天体系统的叙述,说法正确的是() A.该图所示天体系统共有四级

B.图示天体系统中最高一级是银河系 C.我国发射的“神舟九号”飞船已经飞出图示最低一级天体系统 D.图示天体系统是我们目前能够观测的“可见宇宙” 【解析】图中有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三级天体系统,银河系是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神舟九号”飞船仍然在地月系中,“可见宇宙”是银河系和现阶段所能观测到的所有河外星系的统称。 【答案】 B 5.人们往往用“太阳从西边出来”形容某件事情不可能发生,但在下列哪个天体中却是太阳从西边升起的() A.水星B.冥王星 C.金星D.海王星 【解析】太阳系中只有金星的自转方向是自东向西,其他行星的自转方向均为自西向东,故只有金星上太阳从西边升起。 【答案】 C 读下表,回答6~8题。 6. A.质量相近 B.体积接近 C.公转周期最为接近 D.平均密度

中图版_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与区域差异 (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2)要素及其关系:(3)要素: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多个要素。 (4)关系:有内在联系,表现出相对一致的特征。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整体性。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1.2 区域的发展阶段。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镜子) 水文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1)、南北差异①分界线: 秦岭—淮河1月0℃等温线 800mm年等降水量线 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2)四大亚区的差异(P10图) (3)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 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补充: 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广西(110°E以西地区) 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措施: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 意义: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与区域差异 (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2)要素及其关系: 要素: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多个要素。 关系:有内在联系,表现出相对一致的特征。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 水文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 ①分界线: 秦岭—淮河1月0℃等温线 800mm年等降水量线

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3)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 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补充: 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广西(110°E以西地区)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措施: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 意义: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 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三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设计者:华龙飞 课程标准内容:以黄土高原为例,分析水土流失的原因,了解水土流失的危害,了解综合治理及保护的措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理解黄土高原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产生原因、危害并掌握其有效的治理措施。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学会从资料、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分析地理景观与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国情教育;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和环境观,从而培养因地制宜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 教学重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和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回忆复习: 师:在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可持续发展,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呢?生:回答。 师: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发展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包涵了三个方面的内容,是那三个方面的内容呢,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生:回答。 师:可持续发展包涵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 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生态问题主要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湿地开发不当。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黄土高原地区的环境可持续发展。 新课讲授:师:(投影黄土高原景观图)请同学们说说对黄土高原的印象。生:发言 ——黄土广布、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师:黄土高原地区为什么会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貌景观呢?生:发言(水土流失)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治理。师:(投影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心中有数本节要学习什么内容。(1)以黄土高原为例,了解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整治措施。 (2)学会分析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带来的危害,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中图版高中地理电子课本必修

中图版高中地理电子课本 必修1 篇一: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一 高中地理·必修1(中图版)复习提纲 1、(1)天体系统的级别:『填空』 (2)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由里向外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巨行星)、天王星、海王星(远日行星);其中小行星带是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3)地球是太阳系中 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其特殊性在于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唯一有生物,其原因是①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稳定的光照条件、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②地球自身的条件: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宜的温度),质量和体积适宜(有大气层),有液态水 (有原始的海洋) 2、(1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拉萨, 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成都。

(2)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层和色球层,活动周期为11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①影响地球气候:黑子的数量变化与降水的年际变化有相关性、②扰乱地球电离层,无线电短波通信受阻、③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和两极的极光。 3、 在此线上太阳高度是0度。在太阳直射点上正午太阳高度是90度。 晨昏线的判断方法: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所经过的晨昏线部分为晨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所经过的晨昏线部分为昏线。(3)时间计算:东加西减。(加减)地方时:经度每相差1度,时间相差4min 。 时区: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把经度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区时:各时区的都已本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使用的时刻,相邻时区相差1小时。 (4) 光照图的应用 ①据图判读节气、地球自转方向、极点。②据图判读晨线、昏线 ③据图判读昼夜长短情况或极昼极夜现象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单元测试 精选教学文档

单元测试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二章 一、单选题 1. 读田纳西河流域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面小题。 1 )()下列关于田纳西河的叙述,正确的是(B. A. 密西西比河是田纳西河的最大支流田纳西河是密西西比河的支流 C. D. 田纳西河发源于加拿大,主要流经美国田纳西河发源于美国西部高原山区 2“”)工业走廊(主要得益于()田纳西河两岸能够形成一条 D. A. B. C. 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地旅游业的带动作用便利的航运条件丰富的矿产资源2.读金沙江下游梯级开发示意图,回答问题。 1)()金沙江干流适于水电梯级开发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是(B. A. 位于地势阶梯交界处,落差大华中、华东地区能源短缺,电力缺口大 D. C. 地质条件稳定,适于建坝径流量丰富,且季节变化大 2 )()水库建设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可能有(①②上、下游间物种交流受到阻隔库区及周边地区云量增多、湿度增加③④引发旱涝灾害流速减缓造成水质下降,河口三角洲面积萎缩③④ D. ①④ B. A. ①②②③ C. 3. )关于南方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 B. “”之称南方地区降水多,有位于我国地势第三级阶梯上水乡泽国 D. C. 长江以南广大丘陵地区分布着酸性红壤四川盆地物产丰富,是我国天然橡胶、甘蔗产地

) 4.在夯实基础阶段,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属于(D. B. A. C. 资源密集型工业资金密集型工业技术密集型工业劳动密集型工业 页 1 第 5. 德国鲁尔区是世界著名工业区。下图为鲁尔区第二、第三产业就业率状况。完成下题。 12019 ))(年德国鲁尔区处于区域发展阶段(D. C. A. B. 区域过渡阶段以传统为主的农业阶段工业化阶段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2 ))图示信息对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借鉴意义是((B. C. D. A. 治理污染,美化环境调整工业布局发展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发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6.)为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在制定区域的发展战略时,应该( ①既要考虑区域的资源优势,也要考虑限制性因素,进行综合分析②注重本区域的情况,不必考虑其他区域的情况③注重短期利益,长期利益可忽视④因地制宜,应针对不同区域和不同区域发展阶段制定出不同的发展战略①④ D. ③④ B. ②③ C. ①②A. “”7.,完成下列各题。读水库调洪蓄洪功能示意图

2019年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随堂练习【第1单元】1-3-1(含答案解析)

2019年精品地理学习资料 2019.4 课堂巩固 高效课堂活学活用一、单项选择题 读下图,完成1~4题。 1.关于虚线NS一线叙述正确的是() A.与赤道的夹角为23°26′ B.与黄道面的夹角为66°34′ C.北端指向北斗星附近 D.空间指向随季节不断变化 2.A点连续两次看到太阳位于正南方向的时间间隔是() A.一个恒星日B.24小时56分4秒 C.23小时56分D.一个太阳日 3.图中A~D四点在哪一点看不到北极星() A.A点B.B点

C.C点D.D点 4.若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方向正确的是() 1~4.解析第1题,NS表示地轴,北端指向北极星附近,空间指向不随季节变化,与赤道垂直,与黄道面呈66°34′的夹角。第2题,A点两次看到太阳的时间间隔是以太阳为参照物的自转周期,为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第3题,在南半球的点无法看到北极星。第4题,在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呈顺时针方向。 答案 1.B 2.D 3.D 4.C 读地球公转轨道图,完成5~6题。 5.若甲表示的日期是6月22日,则() A.乙表示北半球冬至日 B.丙表示北半球夏至日 C.丁表示北半球春分日 D.甲表示北半球秋分日 6.若乙表示北半球春分日,则四点中最接近远日点的是() A.甲B.乙

C.丙D.丁 5~6.解析第5题,若甲表示的日期是6月22日,则甲表示北半球的夏至日,乙表示北半球秋分日,丙表示北半球冬至日,丁表示北半球春分日。第6题,远日点为7月初,若乙表示北半球春分日,则丙为北半球夏至日,最接近7月初。 答案 5.C 6.C 读某大河河口示意图,图中岛屿因泥沙不断淤积而增大。据此完成7~8题。 7.关于该河叙述正确的是() A.该河西岸冲刷严重 B.该河东岸泥沙淤积严重 C.将来河中岛屿可能与西岸相连 D.将来河中岛屿可能与东岸相连 8.当甲地地方时6:00时,下列地点的地方时对应正确的是() A.20°E——6:40 B.30°W——2:00 C.40°E——6:20 D.180°——12:00 7~8.解析第7题,由图中纬度变化规律可知,该河流位于北半球,结合河流流向可判断该河东岸冲刷严重,西岸泥沙淤积严重,将来岛屿可能和西岸相连。第8题,可利用时间计算公式,即1°=4分钟,15°=1小时,再结合东加西减的原则,30°E为6时,可分别确定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归纳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在宇宙中 1、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依次是:总星系,河外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2、 太阳系:1) 组成成员:太阳(中心天体)、八颗行星及卫星、矮行星、太阳系小天体(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及行星际物质组成。 2)按八颗行星的分类,写出八大行星的名称: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巨行星: 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 海王星 3)在火星和木星之间有小行星带。 3、 地球: 1) 普通性:在太阳系八颗行星中,就大小和质量而言,地球在太阳系中并不显眼。 2) 特殊性:存在生命: 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宜的温度 自身物质条件 体积、质量适中——有适合生物生长的大气 存在生命的条件 原始海洋的形成——水 外部条件 稳定的光照条件 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 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黑子(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光球层) 耀斑(出现在太阳大气的色球层) 太阳活动的周期为11年。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对地球气候的影响:黑子与降水 ② 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耀斑爆发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甚至中断 ③ 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现象、出现极光现象 ④ 产生自然灾害:地球上的水旱灾害 3、太阳的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为地球提供光和热,是地球上大部分能量的直接和间接来源,如煤、石油。 2)维持地表温度,为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提供了能量。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的特点: 地球运 动 围绕中心 方向 周期 速度 自转 运动 地轴 自西向东 北逆南顺 恒星日(真正周期) 太阳日(昼夜更替的周期) 角速度:15°/小时,南北极点为0 线速度:赤道最大,向两级递减 公转 运动 太阳 自西向东 恒星年(真正周期) 回归年 近日点:(1月初) 快 远日点:(7月初) 慢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书本18页图1-3-5) 黄赤交角:概念: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 度数:目前是23°26′ 产生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