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地理学

政治地理学
政治地理学

海洋地缘政治研究进展与中国海洋地缘环境研究探索

摘要:通过梳理西方100多年海洋地缘政治的发展脉络,系统总结和归纳其海洋地缘政治发展的4个阶段与特征:自然演进模式下的海洋地缘政治理论形成阶段(1890s 前)、国家空间-权力关系下的理论发展阶段(两次世界大战前后)、海洋地缘政治的现代化阶段(1960s~1990s)、新海洋地缘政治理论阶段(1990s 后)。与国外相比,中国的海洋地缘政治研究起步较晚且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通过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地缘政治学者在海洋地缘政治领域的探索历程发现:中国海洋地缘政治发展缺乏相关学科理论的支撑和整合,难以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研究手段也较为单一并缺乏建设性的实证研究,这与中国在世界“海洋地缘环境”格局中的现状严重不符。因此,面对批判地缘政治学的“多尺度转向”背景与中国发展的具体国情,提出发展中国“海洋地缘环境”的研究作为响应,并深入探讨“海洋地缘环境”的内涵与研究的空间尺度。最后,对海洋地缘环境近期重点研究方向做出展望:①深化海洋地缘环境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②加强不同尺度的海洋地缘环境时空分异格局及其形成机理研究;③安全转向背景下的多尺度海洋地缘环境系统脆弱性研究;④结合中国实际,加强边境与边界的相关研究。

关键词:地缘政治;海洋地缘政治;进展

引言:政治地理学以研究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空间分布、联系和差异形成规律以及与地理环境关系为主要内容,是政治学和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政治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地缘政治学的相关研究又极大的深化了政治地理学的理论研究体系。地缘政治是指国家间、地区间或民族间基于地理区位、地理空间和历史地理等因素而形成的政治军事联合、结盟(政治和军事集团化)或政治对立乃至遏制或者战争的相互关系态势及演变过程。与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等分支学科的迅速壮大相比较,中国政治地理学(地缘政治学)的发展不温不火且形式大于实质,海洋地缘政治亦既无明确的学科定义,也没有明晰的理论研究体系。目前,海洋地缘政治是地缘政治学发展中极为重要的方向之一,关于海洋地缘政治研究中的“海洋”既是对该学科研究方向的定位,即海洋权力与海洋权益;同时也阐明了政治地理学在“海洋”领域的空间尺度,即海岸海洋与人类政治活动的相互作用;深海海洋与人类政治活动相互作用;全球海洋环境变化与人类政治活动的相互作用——驱动、影响和响应。海洋政治地理学研究对象的性质决定其具有历史性、政治性和综合性等多个方面的特征。

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同周边地缘安全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中国的周边外交战略要坚决服从和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与8个国家(朝鲜、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和越南)海上相邻,海岸线总长约3.2×104km(其中大陆海岸线1.8×104km,岛屿海岸线1.4×104km),海洋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面积约

300×104km2,中国的海洋周边邻国在国家变迁、社会制度、民族宗教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地缘环境错综复杂。除中韩苏岩礁之争、中日钓鱼岛争端、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以及南海问题争端等直接冲突之外,朝鲜半岛核危机、日俄北方四岛之争、日韩岛屿之争等潜在危机也同样加剧了中国海洋地缘安全的威胁。复杂的海洋地缘环境与日益扩大的中国国际影响,迫切要求海洋地缘政治在学术层面上予以回应,迫切需要具有中国特色的地缘理论提供科学支撑。然而,中国海洋地缘政治的发展无论从研究条件还是研究进展都远远落后于中国海洋周边地缘研究的发展需求,学科发展的现状更是无法满足与21 世纪中国崛起的特殊敏感时期的“维权、维稳、合作、发展”的外交任务。为此,近年来,中国地理学会,特别是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通过举办学术会议等方式强化了对政治地理学研究的号召,北京师范大学率先通过3次举办“周边地缘环境”相关议题的国际研讨会初步确立了“地缘环境”研究的理论体系,全国相关的各大院所也相继加强了对地缘政治、经济、文化的相关研究。但总体来看,国内学者对于海洋层面的地缘政治研究重视不够,相关的研究成果仍十分薄弱。鉴于此,本文将中国海洋地缘政治放入西方政治地理学研究的脉络体系中,结合中国的国情,探索中国海洋地缘政治发展的新方向。一方面,总结和归纳西方海洋地缘政治与中国海洋地缘政治的发展历程与特征,反思中国海洋地缘政治的发展现状与不足,从而提出发展“海洋地缘环境”的研究方向;另一方面,通过对“海洋地缘环境”的内涵分析、空间尺度分析以及未来主要研究内容的展望,初步构建中国海洋地缘环境的研究体系,以期丰富中国海洋地缘政治理论体系与实现海洋强国战略提供科学决策之目的。

1 国内外海洋地缘政治研究进展与不足

1·1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海洋地缘政治的理论探索

与国外相比,中国的海洋地缘发展起步较晚,林则徐的海防观念与孙中山的海陆空权并重的地理政治观是中国近代以来最早的海洋地缘政治思想启蒙。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到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中国海洋地缘政治在中国政治地理学发展历程的大背景下进入了30 多年的空白期。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来,在中国老一辈地理学家(李旭旦、鲍觉民、吴传钧等)大力支持与号召发展中国政治地理学以及中国全面向“海洋进军”的大背景下,中国海

洋地缘政治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多。各领域学者分别从中国海洋地缘政治理论的内涵、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索,但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①对于内涵的探索,1996 年,地理学者张耀光首次提出“海洋地缘政治”的概念,认为海洋地缘政治是海洋国家(沿海国家或岛屿国家)之间由其所处地理位置和海洋地理紧密相关的其他因素引起的结盟或对立乃至战争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化规律的科学。随着区域化、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地缘经济与地缘文化等在塑造地缘政治格局中的作用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海洋地缘政治的内涵因此而宽泛化。②对于研究内容的探索,不同学科研究的视角和方法有较大差异。地理学者注重从历史地理演进的方法研究中国海疆格局的时空演变过程、格局、机理以及基于国家海洋安全的地缘政治、经济、文化研究;法学学者则注重国际海洋法律、海洋制度的相关研究,从而基于法理的角度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国际关系学者更加注重海洋权力理论的探索以及基于国家角度的海洋战略性问题研究,中国海洋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问题的挑战,国家海洋安全(海洋经济安全、海洋能源、资源安全、海洋领土安全、海洋生态环境安全等)日益受到各领域地缘学者的重视。③对于研究方法,近年来,国内学者利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探索地缘政治问题,尝试通过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测定国际地缘关联度以划分地缘经济板块,设立事件影响力转换公式来衡量由事件引起的既有双边关系分值的变化,有的学者则提出应将社会网络关系以“关系”见长的特点与地缘政治中对国际关系的研究结合起来,深入分析网络形成的背后因素以及网络对国家间政治经济关系与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

1·2 国内外海洋地缘政治研究存在的不足

西方海洋地缘政治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存在发展的不足:首先,由于地缘政治学长期游离于多学科知识体系之间以及缺乏一种普遍科学的分析框架,严重阻碍了地缘政治研究的发展,海洋地缘政治也不例外,近年来盛行的批判地缘政治思潮(“意识至上”和虚无化倾向)更加加剧了学科建设中存在的这一问题;其次,当今世界海洋地缘格局的影响因素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等特征,某一地缘问题的解释和解决可能需要地缘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生态等多要素视角的综合分析以及研究手段(如整体性思维、综合分析、区域研究、单元考察)和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处理,因此,传统的西方海洋地缘政治理论“说服力”进一步下降,亟需新的理论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最后,当代西方海洋地缘政治的研究存在理论与实际脱节的倾向,例如,西方学者提倡的超国家、亚国家地缘主体的研究由于领土空间属性模糊,其地缘政治意识和实践是否存在值得怀疑,即使存在,对于其研究方法较多采用历史追忆和文本叙事的科学性有待商榷,包罗万象的同时难免陷入“东拉西扯”的困境。

目前,中国海洋地缘政治研究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海洋地缘政治的发展与中国在世界

上的“海洋地缘环境”现状严重不符,地理学视角下的相关研究十分匮乏,这与长期奉行的“实用主义”哲学思维以及政治地理学一直未能找到发展的市场需求而缺乏实践应用课题支持有关。另外,中国海洋地缘政治研究缺乏相关学科理论的支撑和整合,难以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研究手段也较为单一并缺乏建设性的实证研究。中国海洋地缘政治研究在安全转向的过程中非传统安全研究与传统安全研究融合明显不足,例如,海盗和海上恐怖势力泛滥、海洋灾害、海洋环境污染、海洋生态危机加剧等与国家海洋权益之间的关系、作用机理等研究十分匮乏。当今世界,海洋地缘格局的变化受多重地缘要素的影响,海洋地缘理论的研究视角也日益多元化。因此,面对地缘政治的“多尺度转向”,未来海洋地缘政治的研究应当强化对海洋地缘政治的综合、系统研究,探寻海洋地缘政治格局形成、演化机理以及与海洋地缘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和资源环境的空间关系;面向国家战略需求,要敢于挑战西方政治地理学的经典理论,探索中国特色的海洋地缘政治学研究,并提高研究成果直接转换为应用成果的程度、以及面向政府决策层的服务能力。鉴于以上分析以及在国际、国内双重发展背景下,海洋地缘环境研究呼之欲出。

2 中国海洋地缘政治发展展望——海洋地缘环境探索

2·1 海洋地缘环境内涵解析

海洋地缘环境是人海关系地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地缘环境的研究隶属于海洋政治地理,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海洋政治地理涵盖了海洋学、地理学、经济学、国际关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并拥有较多难以辨析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吴传均曾对“人地关系”中“地”的内涵做出精辟的解释:由自然和人文要素按照一定规律相互交织、紧密结合而构成的地理环境整体。人海关系地域系统是“扩大了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与人地关系相对应,海洋地缘环境中的“地”特指“海洋地理环境整体”。而“缘”字就是要表达特定区域尺度政治与“地”之间的相互关系。Cohen 在其论著《地缘政治学——国际关系的地理学》中所界定的环境(setting)为,由地理特征、模式和这两者形成的多层次地区组成;Cohen 没有用“environment”,而是选择了使用“setting”这个词语,可能有意将地缘环境与地理环境相区别。因为,从地理环境的定义可以看出,地理环境与这里界定的地理特征、模式和这两者形成的次地区组成还是相差非常大的。除地理特征能够纳入地理环境之外,地理模

式和地理特征与模式组成的次地区就无法归并在地理环境之中。因此,地缘环境包含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影响地缘环境中地缘关系的一部分。我国地理学者胡志丁在《我国政治地理学研究的新发展:地缘环境探索》一文中对“地”、“缘”、“地缘”、“环境”、“地缘

环境”等基本概念做了详细的辨析,并认为地缘环境是指地理上相邻近国家或国家之下的部分区域组成的地缘体的地缘关系,以及由地缘关系组成的地缘体的地缘结构、功能和影响地缘体的地缘关系的所有内、外部地理环境条件的总和。海洋地缘环境中的“海洋”既是

对地缘环境研究中研究目标的拓展,也是对地缘环境研究尺度的延伸。因此,海洋地缘环境是指地理上相邻近的海洋国家或海洋国家之下的部分区域(陆地和海洋)组成的地缘体的地缘关系,以及由地缘关系组成的地缘体的地缘结构、功能和影响地缘体的地缘关系的所有内、外部海洋地理环境条件的总和。理解海洋地缘环境的内涵首先要明确海洋地缘体的概念,即海洋地缘共同体,是指由地理上相邻近的海洋国家、海洋国家之下的部分区域或海洋国家之间的接壤区所组成的区域政治共同体。而国家间的海洋地缘关系主要以地理位置、综合国力、距离等为基础所产生的国家之间的海洋地缘政治、海洋地缘经济、海洋地缘军事、海洋地缘文化、海洋地缘资源环境等作用关系。

从海洋地缘环境的内涵剖析,海洋地缘环境是由区域地理环境、海洋地缘体所构成的地缘关系、海洋地缘体的地缘关系所形成的地缘结构与功能所构成。第一,区域地理环境能够反映地缘体在地缘环境中的基础条件,既包含海域地理环境又包括陆域地理环境,即地缘体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总和。第二,海洋地缘体的地缘关系主要是指不同空间尺度海洋地缘体间产生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军事、地缘文化、地缘资源环境等作用关系。不同学者对于各地缘关系侧重点不同。例如Samuel,Moisi侧重于文化因素、情感因素对世界地缘秩序的塑造作用。第三,区域地理环境不同以及地缘体、地缘体之间的地缘关系存在差异,直接导致不同的海洋地缘体形成不同的地缘结构,进而产生不同的地缘功能。

2·2 海洋地缘环境研究的空间尺度

海洋地缘环境是人海关系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海洋地缘环境研究的空间尺度既有大小之分,又有横向空间尺度与纵向空间尺度之分:横向空间尺度包括人海相互作用的3 个空间层次,即海岸海洋、深海海洋、全球海洋环境变化与人类的相互作用——驱动、影响、响应;纵向空间尺度主要包括全球尺度、地区尺度、国家尺度、区域尺度。全球尺度海洋地缘环境研究重点集中在以地区为整体的海洋地缘体的政治区域上,该地缘体的地理区位、地缘政治、经济、军事等深深影响着该地区的地缘环境变化。地区尺度的海洋地缘环境分析重点集中在以海洋国家为整体的地缘体的政治区域上,国家间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软硬实力对比在塑造整体地区地缘环境结构、特征、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国家尺度的研究集中于国家内部的沿海地区行政区的政治区域上,国家沿海地区内部的民族、宗教、地缘经

济等问题成为国家尺度的研究方向。海洋地缘环境在区域尺度的分析重点集中于边疆地区以及沿海地区边境与边界的研究,边界与边境问题在塑造国家海洋地缘环境的空间结构与地区稳定中起着重要作用,国家间海洋边界的划分也是当今世界海洋地缘问题研究的核心。2·3 海洋地缘环境近期重点研究方向展望

作为海洋地缘政治研究的新方向,海洋地缘环境是以人地(海)关系为基础,强调海洋地缘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资源环境间的时空关系,探索海洋地缘环境的发展过程、演变机理、及其新格局。海洋地缘环境研究目前还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未来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①深化海洋地缘环境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地缘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现有的研究还未形成被广泛接受的研究体系,应当加强地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融合,完善地缘环境研究的基础理论。过去对于海洋地缘政治的研究侧重于军事安全和国家战略研究,并产生了“国家有机体论”、“海权说”、“边缘地带”等经典理论,而地缘环境研究内容的扩展必将产生地缘政治的新理论。目前,已有的地缘政治学文献仍以定性研究为主流,对于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以及将3S技术应用到地缘环境的研究还十分薄弱,建立和完善地缘环境数据库,并将最新的3S 技术应用到地缘政治领域已迫在眉睫。②加强不同尺度的海洋地缘环境时空分异格局及其形成机理研究。人类社会政治现象在不同时空尺度下的形成过程、格局、机理研究是政治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海洋地缘环境的研究也不例外,对于不同地理尺度海洋地缘环境的嵌套和不同地缘安全领域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等一系列过程都需要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另外,如何将海洋地缘环境这个多元的复杂系统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并集中探讨系统各元素间的作用机理以及所形成的地缘结构等科学问题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和难点。③安全转向背景下的多尺度海洋地缘环境系统脆弱性研究。随着国际安全研究由经典现实主义与理性主义安全向建构主义安全研究的转向,中国海洋地缘安全因子逐步由军事、政治领域为主向经济、社会、环境等领域拓展。脆弱性是系统安全研究的重要范式,随着脆弱性研究内容的不断丰富,脆弱性与政治地理学的地缘环境系统相结合研究将是未来的研究重点之一。海洋地缘环境系统脆弱性(Vulnerability)是指海洋地缘体在内外环境各要素的扰动下,由海洋地缘环境系统自身所具有的敏感(Sensitivity)与应对性(Resilience)之间相互牵制所表现出的结构或功能易受到损害的一种系统属性。因此,中国海洋政治地理学应当加强对多尺度背景下的海洋地缘环境系统脆弱性研究。④结合中国实际,加强边境与边界研究。边界和边境是世界政治地图极为重要的两大特色,在传统政治地理学中有着悠久而丰富的历史,一直以来是政治地理学研究的焦点。近年来,世界各国学者都在通过各种方式多维度探索和阐释边界在地区地缘政治历史和当代语境的重要

性。另外,边界与边境问题对一个国家的民族团结、繁荣稳定、权益维护意义重大。因此,结合中国实际,加强边界与边境研究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 王恩涌.政治地理学—时空中的政治格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陆大道,杜德斌.关于加强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研究的思考[J].地理报,2013,68(6):723~727.

[3] 刘云刚.中国政治地理学研究展望[J].人文地理,2009,24(2):12~28

[4] 毛汉英.中国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格局和对策[J].地理科学进展,

2014,33(3):290~301.

[5] 胡志丁,刘玉立,李灿松,等.权力、地缘环境与地缘位势评价——以中日钓鱼岛之争为例[J].热带地理,2014,34(1):50~57.

金融学课程考试大纲

《金融学》课程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金融学是专门研究货币、信用及金融机构的科学,是经济学的专业基础课。 金融学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货币、信用和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及国际金融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对资金融通的概念、性质、特征及主要内容有一个大致的把握,对金融学这门课程有所了解,并且使学生逐渐关注现实的金融热点问题,为以后将要学习的金融类专业课(如商业银行学、中央银行学、金融市场学及国际金融学等)奠定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要使学生掌握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货币政策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对金融学的主要内涵有大致的了解。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学基础,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有一定的掌握,尤其是要系统地学习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课程,对商品、货币等问题有先期的知识准备。通过学习金融学,要求学生系统而全面的掌握货币及货币制度、信用及信用形式、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体系、货币供给与需求、商业银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通货膨胀以及国际收支和外汇等方面的知识,并结合所学的专业理论关注现实的经济问题,尤其是金融方面的问题,在可能的情况下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以解决现实中的疑难问题。

三、与本专业其它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先修课程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货币的定义及发展形式,理解货币的各种职能,重点掌握货币职能的特点与作用;掌握货币制度的定义、内容及其发展。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目标 1、货币的本质与基本职能 2、货币制度的定义、内容及发展 第二章信用与融资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信用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及其演变,重点理解高利贷信用的特点与作用。掌握现代各种信用形式及其特点、作用、应用范围;了解信用工具的特点;了解融资渠道的种类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1、信用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作用、应用范围 2、高利贷信用的特点作用 3、融资渠道

货币银行学资料教学大纲总则

教学大纲 货币银行学 Economics of Money and Banking 石河子大学商学院统计金融系 《货币银行学》课程组 2009年9月

货币银行学 Economics of money and banking 课程编号:0243630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课学时:54学时 课外学时:54学时 学时:3学分 一、教学对象 《货币银行学》课程面向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四年制本科层次开设。 二、教学目的 《货币银行学》是研究现代经济生活中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基本运行机制及其规律的科学。是金融学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是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类的学科基础课,也是教育部确定的11门“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包括货币、信用、利息、金融市场、存款货币银行和中央银行等畴的本质、发展演变和相互关系的基本理论,运行机制的基本规律,以及国外金融体系的基本状况和新动态;掌握货币调控原理及操作机制,在货币需求、货币供给、社会总供求、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等几个方面,从总体上剖析金融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探讨货币政策对于调节经济的作用原理、传递机制和可能的效果;掌握国际金融的一般知识和原理,揭示国金融与国际金融的相互联系,以了解开放经济模型中金融问题的基本容及国际收支与经济失衡关系的基本脉络;并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金融领域中的相关问题,达到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要求 《货币银行学》以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为其理论基础,同时它又为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金融市场、中央银行学、国际金融、证券投资学、金融工程等课程奠定理论基础。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如下: (一)掌握金融领域的基本概念和畴。即掌握货币的一般概念和货币制度、信用的概念和信用的形式等一般理论知识、利率的基本知识及其作用、外汇与汇率的基本概念等,

地理学发展趋势

地理学发展趋势 ——着重以人文地理为例 一、人文地理学取得的重要进展 1、人地关系论作为人文地理学研究核心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 (1)以全新视角研究人地关系,从哲学思辨转向理性升华,是近年来人地关系研究出现的新动向。 (2)新型人地关系理论不断出现,正在逐步形成理论体系。 (3)人地系统研究的新方法与新手段广泛应用于解决国家及区域发展问题。 2、文化地理研究视野更为开阔,并在向新文化地理学转化 (1)开始进一步挖掘文化景观背后的多重意义。 (2)尝试解读电影、小说、建筑等“文本”所表征的地方文化特征。 (3)开始关注小尺度文化空间及文化生产的研究。 (4)开展一系列地域文化认同的研究。近年来文化地理学界对许多地方文化特征的研究,既包括对区域内单个文化特质的研究,也包括对地区文化综合体的研究。 (5)探索运用GIS技术等新技术手段研究文化地理学问题。 3、行为地理学进入了重要的研究转向与繁荣发展阶段 (1)消费者行为仍然是行为地理学研究的核心。 (2)重点从微观角度分析了不同类型城市居民的动态迁居特征、影响机理、居住郊区化、季节性郊区化与第二住宅等现象,深入探讨了迁居行为与社会转型、空间重构的相互关系。 (3)认知地图与城市意象迎来了新的发展势头。 (4)空间行为与行为空间的研究推动了“时间地理学”时代的到来。 4、政治地理学顺应地缘政治战略需要逐步由低迷状态走向回暖迹象 (1)地缘政治战略需求推动形成了一些以地缘政治为主导的研究成果。 (2)部分经典的西方地缘政治学著作被翻译和介绍到国内。 (3)相关学科开始“讲政治”,普遍重视“政治”因素的研究。 5、社会地理学伴随城市社会空间异化与和谐社会建设蓬勃发展 (1)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与社会区是社会地理学研究的主阵地。 (2)质性与趣味性研究方法在微观社会空间研究中开始应用。 二、人文地理学发展趋势及研究展望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货币银行学课程英文名称: Finance and Banking 课程类别:必修课程编号:020110j011 课程归属单位: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制定时间: 2006年 12月30日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1、课程的基本类型、基本属性和为实现培养目标所承担的任务:《货币银行学》课程是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财务管理、电子商务等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平台课。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掌握货币银行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为后续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央银行学》、《金融监管》等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的基本要求: 1)注意与各先行课程内容的联系,系统掌握《政治经济学》、《西 方经济学》等的内容。 2)在把握《货币银行学》理论基础、构成内容的基础上,应该能 分析经济生活中与货币银行相关的客观经济现象中与货币银 行相关的客观经济现象。 3)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了解指一 般把握的内容;理解是指在了解的基础上把握概念、原则、方 法,及其理论依据;掌握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3、适用专业与学时数: 经济类各专业及学时数:72学时 4、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 简要说明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及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具备的基础知识。 5、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货币银行学》 6、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 本课程属于大学本科课程,教材和讲授以文字表达为主,辅之以图表、模型和案例,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相结合。 二、各章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和要求 本章讲授货币银行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和内容构成。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货币银行学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理解货币银行学的理论基础。 二、内容及重点难点 1、内容:经济生活中的货币现象、货币流通、货币银行学的基本学习方法、学习货币银行学的意义、货币银行学的内容构成。 2、重点难点:货币银行学的基本学习方法、货币银行学的内容构成。

理论课和理论实践课教学内容

理论课和理论实践课教学内容 一、课程在本专业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本课程在金融专业的定位:中央银行是对金融系统和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的重要部门,在我国高校本科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设有“中央银行学”这一课程。从一个国家的银行系统来看,银行机构体系大致分为管理性机构和经营性银行机构,商业银行属于商业经营性银行机构,政策性银行是政策性银行业务经营机构,而中央银行和银行监管机构属于管理性机构。在银行体系中经营性机构的主体是商业银行,所以《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是金融专业核心必修课程;与此对应,金融管理性机构主要是中央银行,所以中央银行学也是应该是金融专业的核心课程。从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角度来看,金融专业的本科生既要懂得微观银行业务经营,也要懂得宏观金融调控和监管,而金融宏观调控是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能,所以深入了解中央银行的业务运作和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是很有必要的。 课程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有关中央银行主要业务的运作方式和操作流程;掌握现代中央银行制度与体制特征及其发展趋势;掌握有关货币政策的基本理论和运作框架;掌握金融监管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内容,以及央行的金融稳定职能。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有关宏观金融管理问题的能力。 二、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中央银行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有四个板块:中央银行业务、中央银行制度与体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以及中央银行金融监管与金融稳定,其前期基础课有宏微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管理学、金融市场学和国际金融等。具体模块和课时分配如下: 模块顺序课时 中央银行业务模块(资产负债业务与其他业务)8 中央银行体制模块8 货币政策运作框架12 金融监管与金融稳定模块6 总课时34课时 三、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课程教学的重点是央行的业务和货币政策运行这两个模块。 教学难点在于: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教学大纲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教学大纲 一、使用说明 商业银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国金融体系的主体。其制度的建立、经营机制的的健全、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对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研究商业银行的产生发展、运作模式、业务经营以及发展趋势,全面了解当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理论内容和方法是对金融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 (一)课程性质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作为一门业务课,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为指导,系统介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业务操作的基本方法,其中包括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经营理论、业务种类以及各类业务的组织与操作程序。同时,要结合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实践探讨银行经营发展的趋势。因此,该课程有理论起点高、政策性强、联系面广和实践性强的特点,是金融专业高年级学生在学习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货币银行学等基本理论基础上开设的一门实务性课程。 (二)教学目的 本教学大纲是在总结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和实践发展,为适应金融专业本科教学而编制的。 通过本课程的讲授要达到的目的是:1、使学生掌握具体从事银行经营管理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商业银行运作的具体业务,初步具备从事银行经营管理的能力和分析研究问题的理论水平;2、引导学生分析国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新动态、新观点,熟悉商业银行管理的理论、惯例,研究我国银行改革的实践和发展趋势。由此,本课程在讲授过程中的重点应是有关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原则以及我国银行改革的实践;有关商业银行的业务及具体操作,包括业务经营成果的分析;有关银行风险防范的机制与措施等。 由于本课程是一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相结合的课程,其主要要求有:1、必须是在掌握了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以及相关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因此,一般要求在学习了《政治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西方经济学》、《投资学》、《管理学》、《统计学》、《会计学》、《中央银行学》、《经济法学》的基础上开设,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法,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分析商业银行业务运作及其机制问题;2、课程的讲授必须紧密联系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的实践,尤其是结合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情况讲清难点,以综合反映银行业务全貌为主;3、课程必须辅之以实践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采用业务流程介绍、案例分析、进行课堂讨论等,同时,还应给学生适当布置诸如小论文、分析报告、决策分析、业务操作等作业,课程结束后,一般应安排到业务单位实习,以锻炼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时数 (四)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运用启发式教育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辅之以课堂讨论与课后作业。

中央银行学(含答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2006—2007学年第二学期 《中央银行学》期末复习大纲 (请和本学期公布的大纲核对,答案供参考) 一、单项选择 1、下面中央银行中独立性较弱的中央银行是( D )。 A、日本银行 B、美国联邦储备体系 C、法兰西银行 D、意大利银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是( C )。 A、国家开发银行 B、中国进出口银行 C、中国人民银行 D、中国农业银行 3、中央银行是特殊的金融机构,它与一般的金融机构不同的是( C )。 A、完全依靠国家财政拨付经费 B、具有银行业务活动的特征,会有盈利 C、服务对象是金融机构和政府机构 D、与政府意愿相一致

4、中央银行的业务,是中央银行职能的体现。有价证券买卖业务是中央银行的 ( B )。 A、负债业务 B、资产业务 C、中间业务 D、表外业务 5、中央银行的业务,是中央银行职能的体现。外汇储备业务是中央银行的( B )。 A、负债业务 B、资产业务 C、中间业务 D、表外业务 6、中央银行负债业务中最重要的构成部分是( B )。 A、公开市场业务 B、货币发行业务 C、代理国库业务 D、再贴现业务 7、中央银行作为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其业务活动有其自身的原则,下列关于中央银 行业务活动的原则的说法,错误的是( A )。 A、中央银行的有些业务活动以盈利为目的 B、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需要保持流动性 C、中央银行业务活动要保持相对独立性 D、中央银行的业务状况保持公开性 8、中央银行作为国家机关,与一般的国家机关相比,其不同在于(A)。

A、中央银行的调控手段主要是经济手段 B、中央银行政府之间保持绝对的独立性 C、中央银行的调控手段主要是行政手段 D、中央银行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拨付 9、按机构设置划分,中国人民银行属于( D )。 A、准中央银行制度 B、国家所有的中央银行制度 C、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 D、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 10、为了解决商业银行短期资金周转的困难,补充流动性以及在紧急情况下保证商业银行的最后清偿能力,防止出现金融恐后,造成金融体系的混乱,中央银行会贷款给商业银行,此时,中央银行充当了( B )。 A、一般贷款人 B、最后贷款人 C、为政府提供融资的角色 D、直接融资的角色 11、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或特殊用途的信贷而采用的信用调节工具被称为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如( D )就是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A、窗口指导 B、优惠利率 C、再贴现政策 D、基础货币

地缘政治学课程讲义

绪论 教学目标:了解与地缘政治学相关的术语,掌握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对象和主要问题,理解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重点问题: 与地缘政治学有关的概念和术语 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对象和主要问题 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创建中国特色的地缘政治学理论 教学方式:讲授 教学时数:2课时。每节0.5课时。 第一节有关概念的阐释研究地缘政治学 首先遇到的难题就是它所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与术语。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它涵盖的范围包括政治学、地理学、经济学、军事战略学、历史学等,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有关的各种概念和术语必须加以辨析。 一、地缘 ?地缘?一词的基本解释是?地球的、土地的?。国内的学者在研究地缘政治学、国家安全地理或地缘战略时的界定有:(1)?‘地缘’实质是指地理环境关系的简称?;(2)?‘地缘’一般是指因居住在同一地区而发生的社会关系。国家间的地缘关系,指的是以地理位臵、综合国力和距离等地缘要素为基础所产生的国家之间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军事、地缘文化等关系,主要表现为国家间的相互作用。? 综合来看,我们主要从下列几个层次理解?地缘?的内涵: 一是地理的现实。 二是地理环境和人类事务之间的联系,即人—境关系,这是从人类对自然的反作用而言的。 由此可见,?地缘?包含了地理的内涵和地理的延伸内涵。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自然科学研究和人类事务研究之间的桥梁一旦建立起来,对人—境关系的研究似乎占据了更为重要的地位,地理环境中国家之间的关系成了地缘政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因而,当?地缘?成为一个口头禅时,它强调了当今时代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对人与自然和谐的认识,作为?政治学?的前缀,则要求政治行为必须具有全球视野。 二、地缘战略 战略泛指对全局性、高层次的重大问题的筹划和指导。战略本身有其发展的

《中央银行学》课程知识大全

更多资料请访问.(.....)

1、是金融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 2、是宏观经济学的分支,属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范畴。 (二)、《中央银行学》课程的研究对象 1、研究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中央银行的起源,发展,性质,职能。 2、研究中央银行的运行机制及其调节宏观经济的一般原理和规律。 3、研究如何完善我国的中央银行制度,使其更好的发挥宏观调控和稳定金融、服务金融业的职能,尽快建设成为我国“真正的中央银行” (三)、学习《中央银行学》的目的与任务 1、系统的掌握现代中央银行的基本理论,业务管理以及调节宏观经济的基本方法。 2、培养从事中央银行工作的实际业务能力。 3、培养分析和解决我国中央宏观调控和稳定金融、服务金融业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能力。(四)、学习《中央银行学》的方法 1、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回顾历史,分析现实,预测未来。 2、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既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吸收现代《中央银行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分析研究我国中央银行宏观调控和稳定金融、服务金融业的职能中所面临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3、对比研究的方法。“洋为中用”,借鉴外国中央银行的操作经验,吸收外国中央银行有益的地方,探讨我国中央银行的制度建设,运行机制,调控和管理方法。 (五)、《中央银行学》的内容简介 《中央银行学》共有三个单元,12章。 1、一单元有四章,主要讲述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性质与职能,类型与结构,相对独立性。 2、二单元有四章,主要讲述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包括货币政策概述,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中间目标。 3、三单元有四章,主要讲述中央银行的服务职能,包括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会计与统计业务,对外金融关系协调与服务,人民银行的新职能。 (六)、《中央银行学》的学习要求与学习对象 1、在学习《中央银行学》之前应先学过《货币银行学》,《西方经济学》,《国际金融学》等基本课程。 2、要学好《中央银行学》,必须理论联系我国金融实际,紧密结合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来思考和理解相关内容。 3、《中央银行学》的学习对象广泛,因为中央银行是金融和经济的核心,各类财经人才都应学好她。 附件:(自学) 关于《中央银行学》学科发展与课程建议的几点想法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曾志耕 《中央银行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特别是在金融学专业教学中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 来建设,时间并不长。它不但与《货币银行学》这类发展历史已很久远,研究对象、研究 方法、学科内容基本成熟的学科相比属于新的学科,而且与近几十年来获得很大发展的其 他有关金融的学科,如《金融市场》、《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投资学》等相比, 也属于后起的一个学科。但经济发展的客观实践已经把这一学科推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位 置,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它都处于迅速的发展之中。如何把这门学科建 设好,如何使金融教学更加适应及指导日新月异、千变万化的现实经济运行,就成为广大 理论工作者,特别是金融专业教学人员面临的一项重要任一、《中央银行学》发展成为相对 独立的研究学科的简要历程《中央银行学》是在中央银行制度高度发达、中央银行在经济 社会中地位极为突出的背景下,从《经济学》特别是《货币银行学》学科中独立出来的一 个学科。▲在中央银行形成与发展的初期,对中央银行的研究主要在经济学的范畴内。▲ 20世纪初在金本位制度逐步解体和中央银行地位日益重要的过程中,有关中央银行的研究 逐渐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主体内容之一,更成为货币银 行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二战以后,

从政治地理学角度

109092012079 林茜旖地本2班 问题:从政治地理学角度,探讨外蒙古是否应该回归 我认为外蒙古回归时机未到。蒙古的一分为二一直是中华民族心中的痛,对于如今外蒙古自1921年独立以来面临的经济落后的困顿局面,加上中国的二连等地的蒙古族富裕的生活对牧民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于是蒙古国家大呼拉尔在几年前就有议员不断提出蒙古加入中国,但受到较大阻碍,而且中国政府方面也未作出积极回应。我认为外蒙古具有回归趋势,但就当下来说,回归时机未到,如果中国贸然为了民族情感而收复蒙古,所承受的压力将非常巨大,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蒙古国人口仅有200多万,地广人稀,土地较为贫瘠,以草原为主。蒙古的经济水平落后,工业基础非常薄弱,仍然以畜牧业为主,生产水平低下。蒙古虽蕴藏着大量矿产资源,但出口潜力小。由于人口数量少,导致国内市场规模小,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极小。近年来由于土地沙漠化,畜牧业带来的经济收入下降,于是加大了对自然资源的开采用于出口,但出口的潜力也不大,一是蒙古国内本身交通不够便利,运输成本高,二是邻国俄罗斯自己本身的矿产资源丰富,不需要进口蒙古的,除了中国可能有需求外,其他国家基本由于成本问题需求很小。蒙古政府受到来自经济和自然的双重压力。 所以,基于蒙古当前经济形势,中国如果将其接受,反而需要调拨大量款项去支援该地区的发展,于国家整体发展形势不利,可能会拖累经济建设。 其次,战略意义不够突出。虽然蒙古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北邻俄罗斯,南邻中国,蒙俄边境线长达3543公里,如果收复蒙古,可以使得中国北方疆域更有张力。但是如今中俄关系趋于稳定和平,蒙古的战略地位就显得不那么明显,而且一旦中俄发生军事摩擦,蒙古一方面可以成为缓冲地带,另一方面中国也不会因为与俄的边境线过长而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蒙古回归中国,则无疑给中俄关系蒙上阴影,而破坏中俄合作的战略大局。而且中国还不够强大,在统一祖国的诸多问题中,蒙古是排在后面的,远没有台湾、钓鱼岛、南海重要,我们不能因蒙古主动回归,就接受。在这些问题没有解决前,就不能因为为统一而统一,而丧失大好的发展实力的时机。 再次,是蒙古回归的动机并不强烈,意志并不坚决,有投机嫌疑。近年来,外蒙古不断接受来自西方,特别是来自美国的军事援助,日本的经济支持。外蒙古逐渐向亲美、亲日方向靠拢。外蒙古由苏联的远东“前哨所”逐步转变成为了美国“监控前站”。中国要吞并外蒙古,美国必然不能接受。而且外蒙古已于上世纪加入联合国,成为了联合国成员国。中国虽身为常任理事国,但要让一个主权国家并入另一个主权国家,势必阻碍重重。美国也会因此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渲染中国以武力吞并他国的事实。近年,外蒙古人民与在蒙中国公民也时常发生摩擦,外蒙古人民内部的呼声也要加以考虑。

【最新版】[0946]《中央银行学》网上作业与课程考试复习资料

[0946]《中央银行学》 2015年春季中央银行学第四次作业 [单选题]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根本特点在于() A:针对总量进行调节 B: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进行的调节 C:针对特殊经济领域采用的信贷调节 D:以行政命令对信用活动进行直接控制 参考答案:C [单选题]提出了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的人是() A:凯恩斯学派的代表人物凯恩斯 B: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 C:合理预期学派的代表人物卢卡斯 D:新凯恩斯学派的斯蒂格利茨 参考答案:B [单选题]收入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A: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 B: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 C: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 D:币值稳定与经济增长 参考答案:A [单选题]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体系各指标宏观性从强到弱的顺序是() A:最终目标、操作指标、中介指标 B:中介指标、操作指标、最终目标 C:操作指标、中介指标、最终目标

D:最终目标、中介指标、操作指标 参考答案:D [单选题]货币政策时滞直接影响货币政策自身传导机制是否顺畅,它一般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而内部时滞又细分为() A:决策时滞和操作时滞 B: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 C:操作时滞和市场时滞 D:认识时滞和市场时滞 参考答案:B [单选题]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票据市场的监管的一般原则中规定,承兑、贴现、转贴现的期限一般不超过() A:3个月 B:6个月 C:9个月 D:12个月 参考答案:B [单选题]理解货币政策效应差异的焦点取决于() A:总需求曲线形状的差异 B:总供给曲线形状的差异 C:对充分就业理解的差异 D:是否考虑理性预期的差异 参考答案:B [单选题]在选择哪种准备金指标作为操作指标时,美联储认为()更好。 A:法定准备 B:超额准备 C:借入储备 D:非借入储备

_山海经_神话政治地理观

E T H N I C A R T S Q U A R T E R L Y 60● ●叶舒宪 《山海经》 一、引论《山海经》既是一部具有挑战意义的古书,又是我们民族某些根深蒂固的观念的渊薮。在古代,它以异端邪说之渊薮的性质对“不语怪力乱神”的正统思想方式提出挑战,对通行的经史子集图书分类法构成某种潜在的威胁;在现代,它又给既定的学科划分和专业界限造成很大的麻烦:习惯用科学思维的方式考虑问题的学者们面对一个陌生的认识对象,首 本文从知识社会学角度考察,认为该书出现和上古文化走 向大一统的政治权力集中的现实需要相对应,可定性为 “神话政治地理”书。它以山川地理志的外观描述现实与神 话时空交织的内容,构建虚实相参的空间图式,展现为祭 政合一的神权需求服务的宗教政治想象图景,为走向一统 的文化权力提供话语证明,通过对各地山神祭祀权的局部 把握,达到对普天之下远近山河的法术性全盘控制。 神话政治地理 同心方想象空间认识地图(m ental m a p )中华文明一源中心观叶舒宪,1954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海南大学 文学院教授。邮编:100732 提要:关键词:作者:中图分类号:G 07 神话政治地理观

●61 E T H N I C A R T S Q U A R T E R L Y 先的反应便是确认它的分类属性。就好象对动物园里的各种罕见动物,一旦标明了它是什么科什么属,就不难根据经验来给未知事物对号入座了。陌生的事物被纳入已有的知识分类体系,便可以起到化生为熟的效果。人们对未知事物的莫名的恐惧和惶惑可由此变为心安理得。 然而,《山海经》自古及今都未能让人心安理得。原因很简单,无论是中国古时候的知识分类还是现代国际通行的学科体制,都无法使它对号入座。地理学家,历史学家,宗教学家,方志学家,科学史家,民族学家,民俗学家,文学批评家,乃至思想史家和哲学家均不能忽视它的存在,但谁也无法将它据为己有。它似乎超然物外,不属于任何一个学科,却又同时属于所有学科。惟其如此,当今有不少人认为它是远古时代的“百科全书”。显然,这一美誉未免言过其实。 一般说来,20世纪以前,国人较多地把《山海经》视为地理著作(《辞海》“地理学”条目下云:“地理学一词始见于我国《易经?系辞》和古希腊埃拉托色尼《地理学》,我国最古的地理书籍有《禹贡》,《山海经》。”)而自1903年西方的“神话”概念假道日本传入中国,人们较为普遍的把它看成是上古的神话著述。作为古今见解的调和,也有人用“神话地理书”这样的合成概念来为它重新定性。这种相对化的看法的确使问题变得明朗化。还可以再进一步追问的是:如果神话是幻想的产物,具有非理性的特征,又是怎样和作为科学理性产物的地理学统合在一起的呢?在神话和地理两者之外,《山海经》还有没有其它的重要性质呢? 笔者认为,《山海经》一书的构成,带有明确的政治动机,它之所以出现,和上古文化走向大一统的政治权力集中的现实需要密切相关。因此可以说,它是一部神话政治地理书。更确切的讲,它以山川地理志的外观表现着现实世界与神话时空交织的内容,而这种虚实相间,半真半假的空间图式之实质,则是服务于功利目的的宗教政治想象图景。只要从祭政合一(或政教合一)的远古社会的政治特色着眼,《山海经》的巫书性质和功能便容易理解了。那就是为走向一统的文化权力话语提供神权政治的空间证明,通过对各地山神祭祀权的局部认识和把握,达到对普天之下的远近山河实施一种法术性的全盘控

中央银行学名词解释

中央银行学 (2010-01-28 13:47:14) 1、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国家建立单一的中央银行机构,使之全面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 2、一元式中央银行制度:一国只设立一家统一的中央银行行使中央银行的权力和履行中央银行的全部指责,中央银行机构自身上下是统一的,机构设置一般采取总分行制,逐级垂直隶属。 3、二元式中央银行制度:中央银行体系由中央和地方两级相对独立的中央银行机构共同组成。地方级中央银行与中央级中央银行也不是总分行的关系,而是按法律规定分别行使其只能。 4、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国家不单独设立专司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机构,而是由一家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职能于一身的国家大银行兼行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 5、准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国家不设通常完全意义上的中央银行,而设立类似中央银行的金融机构执行部分中央银行的职能,并授权若干商业银行也执行部分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 6、第一准备:银行应付客户提取现款随时可以兑现的资产,主要包括库存现金及存放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一般称为“现金准备”或“主要准备”。 7、第二准备:银行容易变现而又不致遭受重大损失的资产,如国库劵及其他流动性资产,也叫“保证准备”。 8、政府存款:政府存款中最主要的仍是中央政府存款。中央政府存款一般包括国库持有的货币、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及外币存款等。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政府存款”是指各级财政在中国人民账户上预算收入与支出的余额。 9、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中央银行的这类存款业务有较大的波动性,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存款不具有法律强制性,没有法定的存款缴存比例,通常他们将存款存入中央银行的主要目的是便于清算,存多存少由其自主决定。 10、外国存款:这项存款的债权人或是属于外国中央银行或是属于外国政府,他们持有这些债券构成构成本国的外汇,随时可以用于贸易结算和清算债务,存款数量多少取决于它们的需要,这一点对于本国中央银行来说有较大的被动性。 11、特定机构和私人部门存款:特定机构是指非金融机构,中央银行收存这些机构的存款,或是为了特定的目的,或是为了扩大中央银行资金来源。私人部门的

浅谈地缘政治学

浅谈地缘政治学 姓名:关秀玉 学号:2012511153 年级:2012级地理科学 摘要:地缘政治学从现实角度来理解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术语,因此我主要从地理与政治、政治地理学与地缘政治学、地缘政治与地缘政治学三个视角阐述了地缘政治学的不同内涵。根据国内外有关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学术资料,把地缘政治学的理论演变归纳为五个时间段,并对每个时间段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介绍、梳理和评价,有助于人们较系统地认识该学科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地缘政治学地理学政治地理 一、地缘政治学的涵义界定 地缘政治学是西方政治地理学中创立较早、影响较大的核心理论。它历经兴衰,至今仍通行于西方世界,成为各国制定国防和外交政策的重要依据。"地缘政治学"一词最早由瑞典政治地理学家哲伦(1864- 1922)在所著《论国家》(1917)一书中提出。他将地缘政治学定义为"把国家作为地理的有机体或一个空间现象来认识的科学",着重研究国家形成、发展和衰亡的规律。 地缘政治学是地理和政治的结合体,又称为地理政治学。它关注地理学对国际政治的特征、历史、结构,尤其是与他国关系的影响,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对外政治决策的一个基本因素,并依据这些地理因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成,分析预测世界或者地区范围内的战略形势以及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根据国内外学者对地缘政治学涵义的理解,我把地缘政治学归纳为以下三个视角: 1.政治与地理 英国学者奥沙利文(Patrick O’Sullivan)强调地理因素对政治的影响,他认为,各国之间冲突的基本量度是地理性的,geopolitics“研究的是权力的行使者之间的地理关系,他们或是国家的统治者或是跨国集团的领导人”。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这种观点为国际关系理论所吸收,对国家的政治决策有相当的影响。强调地理因素对政治的影响是国内外学者的主流观点,地缘政治学是地理环境与人类政治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地理的政治化和政治的地理化过程,它突出了地理或地理空间因素对政治活动的影响。 2.政治地理学与地缘政治学 对政治地理学与地缘政治学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学术界有很多争议。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把geopolitics定义为地缘政治学,认为“地缘政治学是政治地理学的一种理论”;美国学者克里斯托夫认为地缘政治学等同于政治地理学,“地缘政治学与政治地理学之间,在研究方法和分支学科上没有什么根本不同”;阿部市五郎认为政治地理学与地缘政治学是有区别的,“政治地理学与地缘政治学虽同样是以国家的政治现象为研究对象。前者为地理学,属人文地理;后者为国家科学,应属政治学”。 3.地缘政治与地缘政治学 地缘政治学是一种探讨个人、组织或团体,因为空间分布等的地理因素,经营政治的手段及方法。目前用于军事、外交等战略分析方面较多。常常以地理因素为底,经济,社会,军事,外交,历史,政治等为面进行分析。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英文“geopolitics”既指地缘政治理论又指地缘政治现实,地缘政治不等同于地缘政治学。我国学者陆俊元认为地缘政治学是地

中央银行学-教学大纲

《中央银行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112332B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 学分:2 适用对象:金融学(实验班) 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金融学等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 《中央银行学》是金融专业的选修课,它既是一门理论课程,但更是一门管理课程,它基本上揉和了金融学方面的大部分核心理论与知识,通过阐述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中央银行的基本业务、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中央银行的对外经济关系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对一国的金融概况、金融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效率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主要掌握下列几个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1、系统了解中央银行的产生过程、独特性质和职能; 2、熟悉中央银行的基本业务及运作方法; 3、全面准确掌握中央银行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使用工具相关原理与方法; 4、熟悉中央银行在新时期宏观审慎管理的重要职责; 5、了解中央银行对外金融关系的基本内容。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一)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国际理论界对中央银行问题的前沿研究,着重对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货币政策操作及其效率、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等内容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与此同时,使学生对中央银行的业务及对外金融关系等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1、注重启发式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内外的讨论为辅,鼓励学生参

与课堂讨论,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2、向学生推荐、介绍和点评国内外相关文献,鼓励并督促学生扩大阅读量,在阅读中进行学习并深化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消化,为学生答疑解惑。 3、采用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加强课后作业练习:通过课后作业、课程小论文、案例分析报告、专题调查报告、专题研究报告等多种形式的作业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启发探索和研究问题的思路。 5、利用学院配备的综合实验室,进行模拟实验教学。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缩短书本理论和现实之间的距离。 6、课堂教学主要采用多媒体方法。 (三)学习要求 1、本课程要求学生已经学习过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等先修课程,并具有一定的数理知识。 2、本课程要求学生积极完成课后作业,包括论文、实践操作等,并能够在教师提供的参考资料基础之上自主学习,拓宽知识面。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040431024国际金融学教学大纲

《国际金融学》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40431024 课程英文名称:International Finance 课程总学时:40 讲课:40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金融学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6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国际金融学在金融学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金融专业或经济专业的专业理论课或基础理论课,它既是一门边缘学科,又是一门综合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更深入掌握与巩固所学的货币银行学、中央银行学知识及其与国际金融学有关的经济学课程和分支学科的课程,从而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和研究我国对外金融关系中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吸收国外有益的经验,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门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经济、金融的基本理论,将宏观经济理论应用于货币金融领域的分析之中,使学生具备一种宏观经济、金融的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形成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实施说明 本大纲适用于金融学专业本科教学,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国际金融专业知识,要求学生对大纲中的内容掌握和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运用。国际收支理论、汇率理论与资本流动理论是本书的难点,要结合数学知识与经济学知识讲解;其中汇率问题是内外均衡的核心问题,在该部分要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通过外汇交易训练达到对理论与实践知识的掌握。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本课程作为一门边缘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比较密切,要求先修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等课程。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 讲解完重要章节后,应就本章节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一定量的习题,实际解决问题能力主要通过课堂讨论、撰写专题论文等形式来训练。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试。 2.考核目标:通过多种试题形式,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对相关计算的应用,以及运用理论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 3.成绩构成:最终理论考试成绩(占80%)、平时考核(占20%,包括出勤、中期考试、作业、小测验、提问等形式,由任课教师控制)的总和。 (七)参考书目 《国际金融》,陈雨露,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国际金融学》,孙刚,王月溪,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 《国际金融概论》,王爱俭,中国金融出版社,2015 《国际金融新编》,姜波克,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二、中文摘要

当代金融理论前沿-教学大纲

《当代金融理论前沿》课程教学大纲 The Forefront of Contemporary Finance Theory 学时数: 32 学分数: 2 其中:实践学时: 8 适用专业:金融学修订者:梁悦编写日期 2013.4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金融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以当代金融理论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讨论各个金融前沿课题的背景、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基础后,能够跟踪当代的金融理论发展,使之更好的指导未来的金融实践。 本课程主要研究的是当代国际范围内的金融前沿理论发展,重点研究行为金融学、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通货膨胀定标的货币政策框架、利率自由化、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当代银行资本监管理论与实践、泡沫与泡沫经济、金融风险预警理论、银行业微观经济学分析、放松资本管制中的危机管理、现代信用风险计量和管理等11个专题。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金融理论前沿课题课程研究的是当代金融理论发展的前沿问题,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又同其他课程有着密不可分的逻辑和知识联系,是对后者的深化。学习金融理论前沿课题,要求首先学习《货币银行学》、《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银行管理学》、《金融市场学》等,本课程应尽量安排在上述课程之后开设。 在教学过程中,应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力求对课程的体系、结构及具体内容有一个总体把握。牢固掌握课程所涉及的金融理论概念,能够启发式地引导学生关注当代金融改革的理论和实践。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特别是认识到当代国际范围内的金融理论前沿发展与我国的金融改革实践的关系与联系,正确认识金融理论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第一部分行为金融学 教学内容:了解行为金融学理论的进展及行为金融学理论出现的背景,能够初步地运用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来解释金融现象和金融行为,特别是解释金融市场的一些现象。

国际贸易专业国际金融教学大纲

《国际金融》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40432008 课程英文名称:International Finance 课程总学时:40 讲课:40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6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国际金融学在金融学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金融专业或经济专业的专业理论课或基础理论课,它既是一门边缘学科,又是一门综合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更深入掌握与巩固所学的货币银行学、中央银行学知识及其与国际金融学有关的经济学课程和分支学科的课程,从而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和研究我国对外金融关系中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吸收国外有益的经验,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门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经济、金融的基本理论,将宏观经济理论应用于货币金融领域的分析之中,使学生具备一种宏观经济、金融的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形成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实施说明 本大纲适用于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专业本科教学,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国际金融专业知识,要求学生对大纲中的内容掌握和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运用。国际收支理论、汇率理论与资本流动理论是本书的难点,要结合数学知识与经济学知识讲解;其中汇率问题是内外均衡的核心问题,在该部分要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通过外汇交易训练达到对理论与实践知识的掌握。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本课程作为一门边缘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比较密切,要求先修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等课程。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 讲解完重要章节后,应就本章节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一定量的习题,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主要通过撰写专题论文的形式来验收,其成绩作为学生平时成绩记录备案。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试。 2.考核目标:通过多种试题形式,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对相关计算的应用,以及运用理论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 3.成绩构成:最终理论考试成绩(占80%)、平时考核(占20%,包括出勤、中期考试、作业、小测验、提问等)的总和。 (七)参考书目 《国际金融学》,张启文,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国际金融学》,孙刚,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 《国际金融学》,姜波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国际金融学》,方壮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二、中文摘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