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2018年高考命题比赛语文试题26(含详细答案)

2018年高考模拟试卷语文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原创)

A.故宫为一长方形城池,四角矗 (chù) 立着风格绮 (qǐ) 丽的角楼,墙外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壁垒森严的城堡。

B.碑帖 (tiè) 鉴赏大家秦公指出,从宋朝开始的碑学和帖学风靡了近千年,文人若不明碑帖,如同农夫不辩菽粟 (sù) ,木匠不辩绳墨。

C. 两会的“部长通道”上,陈宝生用“提、改、育、用、保、尊”这六字箴(jiān)言概括了贯彻 ( chè) 落实这个文件要做的事情。

D.干燥 (zào) 异常的空气化身尖凉的风慢慢地攫掠着人们身上的水分,把人们的皮肤割出一道道像皴(jūn)裂的田地一般的伤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甲]相比令移动互联网空前繁荣的4G时代,正在到来的5G时代将人与人的连接拓展

..至物与物的连接,从而开启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这种连接上的变化,必然会影响未来数据中心的变化,

未来数据中心必须是5G Ready的。与此相对

..,面向5G演进的云数据中心,就成为发展的必然方向。[乙]正如华为云BU总裁郑叶来在2018世界移动通信大会期间接受“人民邮电”报记者采访

时所说,“5G带来的应用和应用环境的变化,必然

..会带来从后台数据中心到整个云的模式的变化”。那么,[丙]5G时代,云数据中心究竟会走向何方呢?已经在数据中心领域走入“无人区”

的华为,给出的答案是通过架构、平台和硬件创新,助力

..运营商加速全云化,实现商业成功。

2.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原创)

A.拓展 B.相对 C.必然 D.助力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原创)

A.甲 B.乙 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原创)

A.我们深信,在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的战略引领下,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将收获新成果,迎来新机遇,为促进两国共同发展繁荣,维护地区及世界和平稳定作出更大贡献。

B.实际上,早在2013年《消法》修订时,就已经对网购欺诈、个人信息、商品“三包”期限等方面做出了新的规定,就是试图从法治层面跟进社会经济发展。

C.如果说入学之初,她与都市同学们相形之下的寒碜,使她深为自己的家乡而不甘,那么今天,她的寒碜更使她为自己的民族而哀痛了。

D.《厉害了,我的国》除了展现大国重器之外,也有对平凡人的日常努力及其在生活期待的细致讲述,“大”与“小”两者结合,令该片宏大之中不乏温情。

5.阅读下面这则新闻,拟一条标题新闻。要求用对偶的手法。不超过20字。(4分)(原创)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15日讯近年来,“价格战”成为电商主要竞争手段,由此引发的价格欺诈案件逐年增多。今天是“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据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披露,电商价格欺诈案件中不乏天猫、国美等知名品牌,建议电商平台对价格标注监管到位。

三中院介绍了其中三起典型案例,均为消费者在平台购物中,商家通过虚构原价、虚构优惠折扣手段,诱导消费者进行消费,被法院判处三倍赔偿。第一起典型案例是“即将涨价”。据悉,2015年9月21日,消费者在平台某旗舰店购买月饼礼盒,商品页写明“促销价89.90即将涨价,

本店活动满78元减10元”。9月26日,宣传改为“促销价89.90感恩价”,没有了“本店活动满78元减10元”的内容。第二起典型案例是“虚构原价”。2016年3月15日,消费者在平台某数码专营店购买内存条,该商品页写明“价格2199.00元,促销价1799.00元”。后消费者发现,2199元并非该商品原价。第三起典型案例同样是“虚构原价”。

对于电商的价格标注及降价促销手段,法官建议,商品销售页面价格标注应更简洁,对划线价的解释说明更具体、更醒目。建议平台经营者对价格标注监管更到位。

答:

6.挽联,是哀悼死者、治丧祭祀时专用的对联。它是对死人哀悼,也是对活人的慰勉,有其社会性,也有其时代的代表性。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我们了解许多古今中外的伟大人物,请选择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位,为他(她)写一副挽联。(要求:不少于16字,注意对仗工整,突出人物特点)(5分)(原创)

示例:霍金先生挽联:硕望推中外,四度空间,怏怏病体乘风去;

大成迈古今,太虚黑洞,赫赫英名为史留。

答: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0分)(根据大实验中学高三月考卷改编)李白杜甫一生从政时间并不长,但被朝廷和地方藩府征聘任用却不止一次,断断续续分布于他们一生好几个时期。两人生活经历受此左右,成为一个起伏不定的过程。考察政治对于两位大诗人思想创作的正面推动和影响,有助于认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与政治的关系。

中国诗歌的传统是“言志”。魏晋以后有“缘情”说出现,但士大夫仍一致认为情必须是高尚的情。因而缘情在很大程度上只能看作言志的补充,即所言之志必须是情感的真实流露。情志合一,它的最高层次必然与政治相通。这样,对中国诗歌而言,政治之渗入与否,跟诗歌是否达到高层次常相联系。就诗人而言,古代诗人注定是在封建政治格局下生活,因而经常由封建政治赋予他们以理想与热情,构成他们与时代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诗歌所呈现的气象、风貌,也都与他们的政治介入有关。当士大夫自觉地承担起某种社会责任的时候,他的精神往往也相应地崇高起来。中国古代诗人可以不是政治家,但对政治必须有一种向心力,必须在政治方面有必要的体验和适度的介入。

政治本身当然应该有它的积极内容。诗人当然也应该有良好的主观条件,鄙吝的人无论政治给他以怎样的拨动,也不可能有伟大的创作。但问题在于人的情志不可能恒定在一种状态下没有变化,即使是有高尚志趣的人,也不免会有松懈的时候。同样是杜甫,他可以高唱“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也可以低吟“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在不同时期,心情和志趣显然是有变化的。李杜一生追求,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在长途中就像一辆运行的机车,需要有动力补充。如何使李杜的用世之心,在关键时刻得到维系和加强,始终不倦地追求,执着地面对现实,仍然需要靠政治的强大摄动力,这在李杜的后期生活中表现得很明显。

从诗人与社会的横向联系看,封建社会毕竟与资本主义社会不同。在中国封建时代尤其是它的前期,士大夫如果不卷入政治,一般就只有归向山林田园。穷乡僻壤的封闭,小生产者的狭窄天地,对他们的视野与情感,构成严重的限制和束缚,使他们与外部疏离,难得从时代生活中汲取创作的动力。甚至连诗歌创作,在死水一样的生活中也会变成多余。所以中国古代诗人如果真正回归农村,杜门不出,创作上多数总是归于沉寂。有人对李杜离开朝廷后仍与各方面官员交游有微辞,似乎毕竟未能免俗,其实这种交游正是与外界保持联系的重要途径。否则就只有陷入闭目塞听、彻底缄默的境地。总之,如李杜之所作,笔力雄壮,气象浑厚,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丰富的社会内容、深刻的人生体验,乃至达到堪称通乎天地万物、包含古今的程度,它是绝不可

能指望产生于一般的甚至封闭的环境之中。其酝酿和创作,非有一种巨大的政治背景,并连同诗人自身都被适当地卷入不可。

(选自余恕诚《唐诗风貌》,有删改)

7. 第二段关于中国诗歌传统中情志及相关内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改编)

A. 言志是中国诗歌的传统,时间上要早于魏晋以后出现的“缘情”说,因而缘情在很大程度上只能看作言志的补充。

B. 情、志在士大夫看来,前者是诗人的自觉,后者则由封建政治赋予。

C. 情志合一有层次之分,政治渗入与诗歌达到高层次有着密切的关联。

D. 中国古代诗人对政治必须有一种向心力,必须在政治方面有必要的体验和适度的介入,但他们却不是政治家。

8. 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改编)

A. 在中国封建时代尤其是它的前期,士大夫如果不卷入政治,一般就只有归向于山林田园,其结果就是创作归于沉寂。

B. 诗人都不可能使其情志恒定在一种状态下,但却可以在积极政治的推动下维系并加强其用世之心,执着地面对现实。

C. 鄙吝的诗人,无论政治给他以怎样的拨动,也不可能有伟大的创作。不过,有高尚志趣的诗人的情志也不免会有松懈的时候,仍然需要靠政治的强大摄动力。

D. 李白杜甫在离开朝廷后,都与各方面的官员保持联系,其用意就在于依靠官府信息,酝酿和创作伟大而丰富的作品。

9.本文为一篇学术论文,请你给本文拟一个标题。(4分)(原创)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20分)

蛮子大妈

[法]莫泊桑

普法之间已经正式宣战的时候,小蛮子的年纪正是三十三岁。他从军去了,留下他母亲单独住在家里。他们并不很替她担忧,因为她有钱,大家都晓得。

她单独一人留在这所房子里了,那是坐落在树林子边上并且和村子相隔很远的一所房子。她并不害怕,这位蛮子大妈在她的茅顶房子里继续过着通常生活。不久,茅顶上已经盖上雪了。每周,她到村子里走一次,买点面包和牛肉以后就仍旧回家。当时大家说是外面有狼,她出来的时候总背着枪,她儿子的枪,锈了的,并且枪托也是被手磨坏了的。

某一天,普鲁士的队伍到了。有人把他们分派给居民去供养,人数的多寡是根据各家的贫富做标准的,大家都晓得这个老太婆有钱,她家里派了四个。

那是四个胖胖的少年人,虽然他们到了这个被征服的国里,脾气却也都不刁。早上,有人看见他们四个人穿着衬衣绕着那口井梳洗,而蛮子大妈这时候却往来不息,预备去煮菜羹。后来,有人看见他们替她打扫厨房,揩玻璃,劈木柴,削马铃薯,洗衣裳,料理家务的日常工作,俨然是四个好儿子守着他们的妈。但是她却不住地记挂她自己的那一个,每天,她必定向每个住在她家里的兵问:“你们可晓得法国第二十三边防镇守团开到哪儿去了?我的儿子在那一团里。”他们用德国口音说着不规则的法国话回答:“不晓得,一点不晓得。”后来,明白她的忧愁和牵挂了,他们也有妈在家里,他们就对她报答了许多小的照顾。她也很疼爱她这四个敌人。

谁知有一天早上,那老太太恰巧独自一个人待在家里的时候,远远地望见了乡村邮差向着她家里走过来。他拿出一张折好了的纸头交给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