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下_跨国移民社会空间_的地方响应_以广州小北黑人区为例

全球化下_跨国移民社会空间_的地方响应_以广州小北黑人区为例
全球化下_跨国移民社会空间_的地方响应_以广州小北黑人区为例

第28卷 第4期

2009年7月地 理 研 究GEO GRA P HICAL RESEA RC H Vol 128,No 14J uly ,2009 收稿日期:2008211214;修订日期:200920121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601033,40771066,40771067);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06300105);中山大学“百人计划”资助项目(3171310);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李志刚(19762),男,湖北天门人,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博士,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副教授,硕

导;中国地理学会青工委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城市社会空间,城市社会地理。

全球化下“跨国移民社会空间”的地方响应

———以广州小北黑人区为例

李志刚,薛德升,杜 枫,朱 颖

(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广州510275)

摘要:全球化下的中国城市社会空间面临新的重塑,以诸多大城市新近出现的跨国移民社会空间的发展最为突出。本文以广州小北黑人区为研究对象,采用三角检验法,综合利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研究手段,探讨全球化下中国城市所出现的新社会空间的地方响应。总体上,一个负面的黑人群体形象已经被建构起来。就居民的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居住时间和宗教信仰等方面而言,各类本地居民在对黑人聚居的看法上并无太大差别;但不同职业类型的居民看法差别很大。排斥心理的产生多源于外在信息的影响,亦即本地媒体排斥、矮化性的负面响应。

关键词:跨国移民社会空间;地方响应;广州;黑人区

文章编号:100020585(2009)0420920213

1 引言

进入新世纪,一类新社会空间正在中国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悄然兴起。2001年中国加入W TO 、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贸,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全面融入全球化进程,“追寻中国梦”正成为当代国际“移民潮”的一大强音[1],色彩斑斓的“跨国移民社会空间”正在中国各大城市出现。例如,北京海淀区五道口和望京新城等地有韩

国人聚居区、上海古北虹桥和浦东出现了欧美高级白领聚居的所谓“国际社区”[2]、广州

小北路、广园西路一带正形成非洲人的“巧克力城”[3]、浙江义乌有大量中亚移民聚居的

“中东人一条街”;此外,中国北方的青岛城阳区、沈阳西塔街和长春桂林路等地都形成了

所谓“韩国城”[4]。作为城市研究尤其是社会空间(social space )研究的新兴对象,跨国

社会空间(t ransnational social space )已成为全球化研究的焦点课题之一[5~9],典型的如波特斯(Portes )等对迈阿密的古巴移民区的研究,揭示出跨国移民所创造的积极的新社会空间,使得全球化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地方化内涵[10~16,27,28];周敏(Min Zhou )等对美国唐人街进行系统研究,对传统的“同化模式”和“民族文化模式”展开辩论,强调聚居区经济和文化传统的重要性[7,29,30]。总体上,跨国移民被视为“全球城市”重要的流动群体[17~26,31],其特殊的社会实践镶嵌在特定的跨国空间中[32]。

面临市场转型与全球化嵌入的内外合力,中国的同类研究尚处起步阶段。例如,最近

 4期李志刚等:全球化下“跨国移民社会空间”的地方响应921

 

北京、上海等地的“国际社区”已经开始进入研究视野[33]。就研究方法而言,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研究历经现象描述、计量分析、模型建构、政治经济分析等多个阶段[34~39],而以定性分析、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为主体的新方法的尝试和运用亦正极大丰富这一研究领域,尤其微观视角正成为一股潮流,其主因在于中国新“城市主义”兴起,带来日益多样、复杂的社会空间[40~43],典型的如单位社区[44]、浙江村、贫困社区[45]、绅士化社区、封闭社区[46,47]、城中村[48,49]、高校周边社区[50]乃至族裔社区[3,51]。在此背景下,“跨国移民”作为中国城市社会空间重构的全新因子,势必带来对于中国城市地理学新的研究与思考。作为全球化影响下的中国地方重构(local rest ruct uring)的一个重要方面,此类新社会空间面临怎样的地方响应?是否正在形成隔离的社会空间?对一问题的回答是本文的焦点。

2 广州黑人社会空间的基本状况

广州一直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城市,历来外商云集。新中国成立后,自1957年开始举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更引来大量外国客商。2001年中国加入W TO,这一趋势更为明显。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州逐步形成了5个跨国移民较为集中的片区:三元里片、环市东片、天河北片、二沙岛片和番禺片[3]。聚居这些片区的外国人多身处高层住宅楼,与本地居民比邻而居,为社区带来一股异国情调。与上海“国际社区”的居民不同,广州的跨国居民以客商居多,以三元里和天河北最为典型,更以越秀区洪桥街道的小北一带最为有名。

广州的黑人总量大约为15000~20000人(访谈,200825230),构成极为多元,操法语、英语、阿拉伯语和葡萄牙语等不同语言,其中大部分来自于西非,包括原法属殖民地几内亚(科纳克里)、贝宁、马里、塞内加尔、科特迪瓦和原英属殖民地尼日利亚和加纳(调研资料),另有相当数量来自中非(包括刚果和安哥拉)、东非(包括坦桑尼亚和肯尼亚)。大部分黑人到广州的主要目的是从中国出口工业产品到非洲,或从事其他相关商业。相对只有小规模商人经营小商品,多数是向非洲出口衣服、个人商品、家庭用品。其中尤以建材出口为多,这是广州成为非洲客商首选的原因之一,因为左近的佛山是中国最大的陶瓷、建材基地。

黑人聚居正重塑着小北一带的城市景观,以英语、阿拉伯语、法语等为主要标志的广告、招贴在商住楼、店铺乃至城中村(如登峰村)大量出现,相关服务行业与工作人员正逐渐兴起(如非洲餐馆、理发店)。自2006年开始的调研表明,大部分黑人属短暂停留,纯粹进货的一般停留一星期左右,加上运输监督会持续停留三星期;另一部分成立运输公司、经销处或其他相关服务的黑人则长期居住广州,甚至有一小部分黑人与中国居民结婚定居。黑人居民已经拥有颇为正式的社团组织,调研组与加纳、尼日利亚、喀麦隆等国的社团领袖进行的访谈表明,他们有具半官方性质的社区领袖(他们相互称为President),社团活动(例如喀麦隆居民每两个月集体聚会一次,“to have f un”),社团基金(几内亚社团为汶川地震捐款73000元)(访谈,200825230)、甚至身份ID。访谈表明,黑人客商在广州能够成功立足的不多,“仅有15%左右”(访谈,200825230)。此外,调研组就居住、经商和生活状况对黑人客商进行了大量访谈(2006~2008年),无证据显示广州黑人社区与毒品或其他违法活动相关。

922 地 理 研 究28卷3 研究方法与调查区域

研究主要采用三角验证法(Triangulation ),是一种通过差异化的研究方法、数据、调查者和理论来研究同一现象的方法。目前主要有四种“验证”模式[52]:数据验证,也就是在研究中变化使用数据资源,涉及到时间、空间和个人;研究验证,即使用多个而不是单个研究者;理论验证,即用多个理论视角解释一个研究结果;方法验证,即采用多种方法来研究同一个问题。在具体操作上还分为“顺序式”(sequential model )、“平行式”(parallel model )、“融合式”(f used model )和“互动式”(interactive model )等。本文将采用“平行式”方法,即同时使用不同方法,进行相互验证与补充。本文所用数据资料来自不同渠道(问卷、报导、访谈)、其中访谈和问卷采集由不同调查组分别独立完成①,同时采用定量分析与被调查者态度分析两类方法,涉及研究对象包括黑人、本地居民、本地商户、地方媒体、网络社区等多重主体。

调研的主要地域空间范围为越秀区洪桥街道的小北一带。在小北一公里半径内分布着诸多聚居黑人客商的中高层商住楼,典型如天秀大厦、秀山楼、陶瓷大厦、国龙大厦等,仅秀山楼、天秀大厦、国龙大厦

三栋就聚集了400多名黑人居民

(街道访谈,200723216),其中天

秀大厦更是几乎无人不知。调研

表明,1997年左右黑人客商开

始由东南亚迁来广州,随即在小

北一带呈聚居之势,其原因部分

在于小北临近火车站、广交会原

会场和诸多批发市场的区位优

势,部分原因在于最早迁来广州

的香港客商即选在天秀大厦开店

经营(访谈资料)。因此,本文

将调查范围锁定在小北路周边的

若干居住区,详细的区位关系见

图1、图2。调查共三个阶段,

分别是2007年3月、2008年4

月和5月。2007年3月以天秀大

厦为访谈点,共访谈46位黑人

居民,2008年4月以本地居民为

对象进行问卷调查,2008年5月

30日对五位非洲社团领袖进行

了一次焦点群体(focus group )

访谈②。在此期间同时收集整理

①②此项研究的合作者包括中山大学、德国科隆大学、香港大学、英国卡迪夫大学、伦敦南岸大学。

历时近5小时

 4期李志刚等:全球化下“跨国移民社会空间”的地方响应923

 

了本地主要报纸《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和《南方周末》的相关报导。资料采集的核心关注点是黑人社会空间的现状及其社会空间响应。

4 实证研究

411 本地居民

2008年4月在小北路对附近社区居民进行偶遇抽样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0份,回收率90%。相比小北居民总量(2000年小北所处居委会的人口五普数据为1406人)这一抽样数额较小,但大体可以反应广州和越秀区不同职业、年龄、性别、教育水平群体的构成(表1),因此应能比较全面地反映本地居民对黑人社区的响应。

表1 样本数据及其与广州、越秀区的对比

T ab11 Soci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amples with comparisons to G u angzhou and Yuexiu District 指标居民样本量百分比广州越秀

年龄18岁以下33%24%20% 18~24岁2932%12%7% 25-40岁3741%33%27% 41-60岁1618%21%28% 60岁以上56%10%18%

性别男4044%52%50%女5056%48%50%

职业

商人1719%25%32%专业人员89%11%18%工人/顾员2629%43%38%自由职业者1011%8%0%学生1517%13%12%其他1416%0%0%

教育水平小学或以下1213%24%22%初中1820%36%28%高中2629%27%34%大学3033%13%15%大学以上44%0%1%

注:1、广州数据无番禺、花都、增城、从化;2、五普职业:商人(商业、服务业人员)、专业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工人/雇员(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办事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自由职业者(农、林、

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学生(15岁以上在学学生);3、年龄为相关年鉴数据。

在对黑人聚居的态度方面,超过一半受访者(5718%)对“黑人住在小北路”这一情况感到无所谓,仅有6位受访者的看法较为极端,其中4位受访者表示很欢迎,2位表示很讨厌。总体上,大部分受访者愿意“与黑人住在同一小区”(6414%)。4617%的受访者“能与黑人住户和睦相处”,10%则表示“不能与黑人住户和睦相处”,4312%表示他们很少与黑人接触。对小北路居住黑人较为反感的居民95%不愿意与黑人住在同一小区,并且大部分(68%)认为黑人的迁入使得附近的治安与卫生状况变差,且有一半人考虑搬离。当被问及“如果越来越多的黑人住户迁入您所居住的小区,您是否还会继续住下去”

 地 理 研 究28卷924

时,4111%的被访者表示还会继续居住,其中有受访者谈到主要原因是没有能力搬走(言下之意是并不愿意继续常住);此外,还有2313%的受访者表示一定会搬走。在与黑人交往的评价方面,5111%的受访者表示“黑人住户对其态度”一般,4313%表示黑人住户是友好的,认为黑人住户不友好的只占516%。但是,总体上,被访居民与黑人住户交流普遍极少(6414%),而通常的交流方式也仅是“点头打招呼”(4819%),另有1位受访者表示完全不愿与黑人交流。有2819%的居民表示平时会与黑人住户互相帮助,但从来没有互相帮助的占多数(4414%),另有1位受访者表示极不愿意帮助黑人住户。相反,也有受访者提到帮助黑人住户的经历,认为黑人住户态度良好,“他们借用东西都会及时归还”。总体上,多数受访者认为黑人聚居对他们生活环境、治安及卫生状况无特殊影响(6414%),但也有一定数量的受访者认为社会环境变差(3313%)。

为分析对不同类型的本地居民对于黑人住户的看法有何差异,我们将数据进行处理,采用加权平均将各类指标归纳为“接纳”和“排斥”两类,其样本所占比例分别为52%和48%。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利用SPSS进行计算,结果如表2。除“职业”指标外(p=01036),其他人口、社会经济指标对于居民在“接纳”或“排斥”黑人居民并无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影响(表2)。这表明,就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居住时间和宗教信仰等方面而言,各类本地居民在对黑人聚居的看法上并无太大差别,基本是褒贬各占一半。而就职业类型与态度指标的相关分析则表明,不同职业类型的本地人群对黑人聚居的看法差别极大。如图3所示,商人、工人和服务业人员对黑人聚居的接纳度较高,分别达到88%和65%。相反,白领、自由职业者和学生对黑人聚居的排斥度较高,其态度“排斥”的群体比例分别为86%,80%和65%。值得注意的是,在小北所调查的不同职业群体与黑人的接触机会和接触度是有差异的,由于绝大多数黑人属非洲客商,本地商人、工作人员和服务人员与他们有着更多的接触和了解,而白领、自由职业者和学生则较少直接接触黑人群体。这就说明,对于黑人聚居的接受度与其接触程度的高低(时间、频率)密切相关,接触程度越高、对群体越了解,接受的可能性也越高。因此,白领、自由职业者和学生对于黑人群体的排斥心理应源于外在信息的影响。

表2 各类人口社会经济属性的居民对黑人区看法的逻辑(Logistic)回归分析

T ab12 Logistic regression of the comments of local residents upon A frican enclaves

居民B S1E1Sig

年龄-01173 0126301511

性别013960146001389

职业01296330114101036

教育水平010510122401821

居住时间011580120001431

收入011220123701607

宗教信仰011700171401812

常数(Constant)-210791147901160

模型卡方(Model Chi2square(df))71693(7)

减去两倍的对数似然(-2Log likelihood)1161896

(自变量:0=接纳1=排斥;重要性:3p<011;33p<0105;333p<0101)

 

 4期李志刚等:全球化下“跨国移民社会空间”的地方响应925 此外,研究者随机访谈了三位华人伊斯兰教徒,虽然他们与大部分黑人有相同的宗教信仰,但他们并不与黑人来往。在每周五(礼拜日),广州的穆斯林会聚集在广州的怀圣寺,但参与观察表明中国的伊斯兰教徒与黑人伊斯兰教徒基本上并无直接交流。事实上,对于黑人的调研表明,甚至黑人群体的社区构成基本也是以国家为基础,而非以宗教信仰为基础的。例如,广州已经有了加纳、尼日利亚、喀麦隆和塞内加尔等国家的社群组织,他们甚至有自己的身份卡、有民选的本地社团领袖(访谈资料)。但总体上其社区以国家为组织单元,而并非以宗教信仰为基础。

图3 不同职业人员对黑人区的看法

Fig13 Comments of residents with different employments

412 小北商户

为进一步探讨和验证小北居民对黑人聚居的看法和态度,我们对7位工作在小北的商户进行深度访谈。对天秀大厦的调查表明,天秀各店面的工作时间基本是早上11点到晚上10点,其原因在于黑人客商多在下午4~5点才来小北采购①。我们的访谈均在中午或者下午进行,此一时段并无多少客商,调查为半结构式访谈。

1号受访者是天秀一家牛仔裤档口的店员,女,20岁左右。实际各家档口也都是一两位女店员看店,她们多数“英语口语O K”、“职高毕业”(受访者语)。这些档口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来“挑版式、拿货”的非洲批发商,“我接触过的非洲客商有300到500多个吧…老主顾有100多个”。谈到对黑人的印象,她说:“他们脾气不好,比较小气……以前也交过黑人朋友,我朋友就经常跟他们出去的……但我10点下班就回家睡了,太累了”。2号受访者是一家物流公司的职员,位于童心路一侧,主要服务对象也是黑人客商。她表示不愿与黑人一起工作,“态度不友好”,合作情况一般,有些黑人甚至非常无礼。3号受访者在登峰街道经营鞋店,主要经营对象为本地人,有部分黑人客商但没有固定的黑人合作伙伴,他认为黑人商户对其态度一般,“卫生越弄越坏”。相反,也有比较融洽的情况,4号受访者也在登峰街道经营鞋店,有几个固定的黑人商户合作伙伴,认为他们“态度满友

①因为迦南等服装城的营业时间是早上9点到下午5点,因此客商多先在迦南等地,到傍晚再来小北一带。

 地 理 研 究28卷926

好的……合作也比较愉快”。5号受访者在环市中路经营鞋类和服饰店,合作对象全部是黑人商户,她说:“我有十多个固定的(黑人)客户……合作还O K”。6号受访者经营电动机械公司,合作对象主要为中东商人和黑人,有几个固定的黑人商户合作伙伴,他说:“只要价钱谈得来,和黑人做做生意还可以”。7号受访者经营假发生意,访谈的时候,她的一些非洲熟客正好过来送照片给她,照片中是她和这些客商在店里合影的情景,女客商对我们说:“她(指中国店主)是我姐姐”,表现得十分和睦融洽。

但是,对商户的访谈也表明,黑人商户在与小北商户经商中还存在着较多摩擦与冲突,这些冲突多源自文化上的隔阂与差异。

“非洲人在欧洲就比较文明,在这里不行……有时拿了货,突然又说他们国家有什么事,没钱了,这样的单累死人……”(本地商户访谈,200824220) “……他们(黑人)经常拖欠货款……因为发生过黑人骗货的案件,我们和黑人谈生意要格外小心……”(本地商户访谈,200824220) “有时不能及时发货,黑人都不能通融的,说必须要按时……还威胁我们……当然会有冲突啦……”(本地商户访谈,200824220) 总体上,大部分商户因为生意往来,觉得与黑人商户合作无所谓愉快与否,只要能谈成生意即可,并不愿与黑人有更深接触。

413 地方媒体

地方媒体是直接影响本地居民对于黑人聚居评价的重要影响因素。为此,本节将针对被调查者态度展开分析,对已有的主要针对广州小北黑人区的报导进行研究,探悉地方媒体对黑人聚居的响应。近年随着小北黑人区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地方媒体已经开始对此进行深度报道。这些报道的倾向性明显,猎奇心理、排斥心理或负面关注是其主流姿态。 最早针对小北黑人区的报道来自网络,非洲居民聚居的现象自1997年开始已受到零星关注。2005年的两篇报道则将这一社会空间现象正式推至前台。2005年12月,《广州日报》发布了题为《零距离探访广州非洲部落》的报导。在这一篇幅不长的3150字的报导中,记者准确定位“部落……在小北路方圆一公里内”(报导文字),认为非洲居民大多来自西北非的“显赫家族”,不乏对于黑人居民的赞语,“(有黑人)娶中国姑娘为妻……黑人女仔讲一口流利白话……性格开朗不拘小节”(报导文字)。几乎在同一时期,针对黑人聚居的负面报导亦开始出现。2005年10月的《新快报》发布了题为《警方加强外国人聚居区管理》的简讯,指出本地警方加强了对该地区外国人的治安管理,

“出动60人次的警力……联合城管、街道等职能部门进行了统一清查整治行动……本次行动共检查涉外公司29间、外国人220名,查获非法居留、非法就业人员4名,处理乱摆乱卖、兜售电话卡、兑换外币等人员一批……”(报导文字) 面对跨国移民区的出现,地方媒体一方面带着试探性态度接触其新鲜感、新奇性,其语境尚表现为接纳包容;另一方面,黑人聚居“问题化”的视角已经开始产生,尤其从政府管理的角度审视之,其语义则颇具疑虑与贬斥。这两种视角同时被传达给普通居民,进而影响他们对小北黑人区的认知和判断。

《广州日报》于2007年12月13日刊登了题为《广州黑人部落全记录》的报导,这一6120字的报导成为第一篇全面深度揭示小北黑人区的重要文章,在网上被直接或间接转帖20多万次,影响巨大。“这是广州步向国际化的一个标志”(报导文字),报导开篇对于黑人聚居的态度正面中肯。然而,随后的内容可谓“柳暗花明”,主要围绕四点展开:

 4期李志刚等:全球化下“跨国移民社会空间”的地方响应927

 

1、小北路附近的黑人主要经营的是低端产品,如低劣的纺织品和二手电子产品;

2、小北路附近的几个大厦里集中了几十家由非洲人开办的贸易公司,原业主正大量搬离;

3、出现专门帮非洲客商跑腿的“非洲中间人”及无所事事的黑人“打工仔”;

4、“三非”黑人数量巨大。

“黑人一入境后就消失了……直接偷渡或通过香港间接偷渡都有……现在这些黑人根本没有想回去的念头,而且少数在中国已秘密结婚孕育后代……”(报导文字) 作为本地市委的机关报纸,《广州日报》的这一报导表明了地方政府对于黑人聚居“问题化”判断的肯定。“……现在,每当夜幕降临,漫步在以广州市环市东路为中心的秀山楼、小北路、淘金路、花园酒店、建设六马路等一带,朦胧的夜灯,夹杂着空气中独特香水味,恍然会生出在非洲某城市的意味。因此,有人把这里冠以纽约的“布鲁克林”称号……”(报导文字)。类似的,2008年3月27日,在珠三角地区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南方都市报》也刊载了题为《登峰街的“巧克力商人”》的报导,以几位黑人居民为例讲述黑人在小北一带聚居的历程和现状。文中提到,2005年以来,无论天秀大厦还是登峰酒店都已成为黑人为主的跨国移民聚居点,本地人多主动搬走。

“因为周围的黑人实在太多了!”(报导文字) 作为素以揭露时弊为特色的报纸,《南都》近年刊载了数篇以黑人违法犯罪为主题的文章,《两黑人男子掐晕广州送货女装进行李箱》(200822222),《广州石井河捞出碎尸,

(2007201215),并为各类媒体广泛转载。媒体对负面新闻的青睐由来已久[53],尤其在黑人跨国群体这一极具新奇性和眼球吸力的对象上,负面的放大和聚焦显得“自然”。总体上,一个负面的黑人群体形象被迅速建构起来。黑人“非法入境”、“延期居留”、“贩毒”、“抢劫”,“黑人涉毒案件与恶性刑事案件”屡有发生,“犯罪率”、“强奸”增加等论调开始充斥各类媒体,规模化的排斥性语境已经出现。

在全国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南方周末》2008年1月24日的文章《“巧克力城”———非洲人寻梦中国》是引起关注的另一重要报导,这一报导更长达8019字,占用一个半版面之多。报导指出,广州黑人跨国移民实际是包含贫富不同群体的混合群体。但是,与本地居民的隔膜是普遍存在的事实,

“……许多出租车司机不愿做‘巧克力’的生意,他们不喜欢这些人身上刺鼻的香水味和斤斤计较的坏毛病,连付车费也要讲价……”(报导文字) 有生意来往的地方商人不愿与他们深交,他们是被“隔离”的群体。但是,与《广州日报》的报导不同,这一报导指出黑人客商并不想在广州永久居住,也没有进入中国主流社会的迫切希望,

“……非洲人寻‘中国梦’与中国人寻‘美国梦’的基本差异在于,前者大多并不迫切地希望融入中国的主流社会,成为中国公民。中国移民政策的苛刻、文化的天壤之别与宗教的普遍缺失,对许多非洲人并无吸引力……”(报导文字) 作为结果,黑人客商在来广州很久也不会讲粤语或普通话的大有人在。总体上,这篇报导的语调更为积极中肯,既肯定了问题的存在,也强调了黑人群体与广州本地社会的“非危害性”联系。不过,这一报导也间接揭示了这一全球地方联系的有限性,即“重经济、轻社会”,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而社会文化隔阂积重难返。其结果是明显的社会空间隔离。

“巧克力还是巧克力,广州还是你们的广州”(报导文字)

 地 理 研 究28卷928

414 网络

此外,在G oogle以关键词“广州黑人”,“广州非洲人”等进行搜索,可找到超过75万项记录,在百度上甚至能搜出近200万①。国内各大论坛都有关于广州黑人的帖子。总体上,绝大多数是负面评价,仅有少数持接纳、乐观态度者。一篇发表在百度的文章对广州黑人人数不断暴增感到担忧:

“广州这么多黑人,国家怎么就不管管呢?”(网友评论) 回复的网民甚至质疑中国使领馆的“来者不拒”,认为黑人增加使得犯罪率不断上升。一篇题为“广州黑人达20万,黑人强奸案直线上升”的贴子在各大论坛广为流传,但其内容大部来自《广州黑人部落全记录》,且不乏夸大渲染之词。在回复中,部分网民明确表示不希望更多的黑人在广州居住。

“他们带来艾滋病隐患,是社会治安的一颗定时炸弹”(网友评论) 此外,还有多篇网络帖子集中报导黑人的负面消息,“过期居留”,“骗取中国商人钱财商品”,“传播艾滋病”,“学历低素质修养低”,“卫生习惯差”,“调戏中国女性”,乃至打保安打警察,乘出租车不付钱,抢劫,吃霸王餐,贩毒,智商低,不守规矩等等……有人甚至希望政府加大非洲人取得中国签证的难度。不过,网络中也不乏对广州黑人的正面评价,认为广州的黑人居民“很团结,会互相帮忙,富有语言天赋”,“黑人比较友好,心眼少,性格开朗”;也有网民表示“不要种族歧视”,希望能宽容对待广州黑人现象。实际上,,且在内容上与报纸报导多有雷同。这既显示了报纸对于舆论的主导性影响,也表明部分网民的跟风炒作。

以上研究表明,针对本地居民、小北商户、本地媒体和网络信息的分析展示出一个相互建构的负面的黑人区响应。尽管并无直接证据表明黑人群体已经“问题化”,但是一个“问题化”的视角已经通过媒体和网络迅速创播。作为结果,是否与黑人有直接和正面接触成为决定响应效能的重要因素,如本节所揭示的本地居民的职业构成因素,与黑人接触更为直接的群体建构出更为正面的社会空间再现(socio spatial rep resentation),反之亦然。这一方面体现出现实空间与媒体空间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复杂交错与关联,一方面也体现出跨国社会空间的地方身份(local identity)建构所处的特殊时空环境———逐步由传统走向地方、由管控走向开放的中国城市。一个新的问题由此产生,在一个后经济国际化(post2global economy)的时代,中国城市将如何面对文化、社会乃至社区的全球化?

5 结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影响下的地方(place)成为重要当代城市地理学关注的核心场域[54,55],地方成为可以超越国家和城市的重要空间单元[56],微观尺度特别是全球化直接作用的地方成为研究者所关注的焦点[57,58]。本文以广州小北黑人区为例,采用三角检验法,综合利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文本分析等研究手段,探讨全球化下中国城市所出现的新的“地方”———新社会空间的地方响应。

对本地居民的问卷调查表明,就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居住时间和宗教信仰等方面而言,各类本地居民在对黑人聚居的看法上并无太大差别,这也为逻辑(Logistic)回归

①2008年11月7日数据。

 4期李志刚等:全球化下“跨国移民社会空间”的地方响应929

 

分析所验证。而就职业类型而言,不同职业类型的人群对黑人聚居的看法差别极大。商人、工人和服务业人员对黑人聚居的接纳度高,白领、自由职业者和学生对黑人聚居的排斥度高。进一步对本地商户的访谈表明,是经济联系而不是社会联系主导二者的社会空间联系,文化差异影响着深度接触。大体上,与黑人居民接触的程度将决定响应结果,而排斥心理的产生多源于外在信息的影响,这一影响就是本地媒体明显的以排斥、矮化和负面为特征的响应机制。对于地方媒体的话语和文本分析表明,负面报导所主导的媒体曝光左右着多数人对小北黑人区的判断。在其影响下,一个排斥隔离的氛围已经产生,对于未来广州黑人社区的发展极为不利。作为结果之一,网民对黑人的聚居现象反映强烈,负面评价激烈。

作为西方发达国家政府所面临的经典课题,“跨国移民”和“跨国移民社会空间”的国际经验十分值得借鉴。面对国际客商激增,新移民不断增加的复杂局面,地方政府和媒体应采取更为包容的态度,“培育”而不是“唱衰”这一跨国联系的社会化进程。我们对大量非洲客商的访谈表明,他们已开始感受到地方排斥之力,2008年来广州的非洲客商规模已较往年退减,加之奥运期间签证困难、金融海啸、人民币升值等多重因素,广州的黑人社区已进入衰退之势。“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更为包容开放的中国需要强化和塑造一个具有人类共同价值观的“中国梦”,其价值无论对外、对内均极具战略意义。对跨国移民的排斥和抵触固然是地方社会在走向开放之前的本能反应,但一座作为“首善之区”的城市在这一问题上理应做到开放与进取,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和沿海地区应在此类新社会空间的发展、管理、培育方面展开积极探索、研究和创新,如建立与本地非洲社团的对话沟通机制、建立有非洲团体参加的问题处理解决渠道,大量开展深度调研等等。

2002年以来,中非贸易伙伴关系已是我国的重要国际战略之一,绝大部分非洲国家的工业产品依赖于中国出口,包括衣物等各类纺织品、电子产品,机械和建材[59]。非洲跨国商人对中非贸易贡献巨大,体现出自下而上的全球化力量,广州黑人区的出现正是这一全球化进程的地方再现(local rep resentation)。这既是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所决定的,也是所谓大国崛起的真实写照,全面融入国际化进程已是中国城市的历史必然。城市空间将进入一个新的重塑之境,不仅是经济的全球化,而且是社会、文化乃至日常生活均面临更加广泛的全球化撞击,中国城市的“城市主义”(urbanism)也因此而被强化:多元、异质和匿名。新的“非国家空间”(non2state space)的增加无疑也意味着城市将更加难以管控,但也凸显出管理地方化与社区建设的时代重任,地方和社区将直面全球性植入。此外,中国与非洲的重要战略关系,广州地方媒体对黑人区的排斥态度以及小北商圈的崛起所带来的社区振奋,体现了全球化下不同尺度的空间利益之间的碰撞与摩擦。全球化下,国家战略、城市利益和社区价值将变得愈来愈多元复杂,不仅是经济,文化、社会乃至空间上的摩擦、竞争与合作都将进入一个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Cha A E1Chasing t he Chinese Dream,in Washington Post,20071

[2] Wu F L,K Webber1The rise of’foreign gated communities’in Beijing:Betwee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local

institutions1Cities,2004,21(3):203~2131

 地 理 研 究28卷930

[3] 李志刚,薛德升,Brown A,等1广州小北路黑人聚居区社会空间分析1地理学报,2008,63(2):207~2181

[4] K im H1Et hnic enclave economy in Urban China:The K orean immigrant s in Yanbian1Et hnic and Racial Studies,

2003,26(5):802~8281

[5] Faist T1The Volume and Dynamics of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and Transnational Social Spaces1New Y ork:Ox2

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1

[6] Pries L1New Transnational Social Spaces:International Migration and Transnational Companies in t he Early

Twenties2first Cent ury1New Y ork:Routledge,20011

[7] Zhou M,J Logan1Returns on human capital in et hnic enclaves:New Y ork’s Chinatown1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9,54:809~8201

[8] Davis C P,Beyond Miami:The et hnic enclave and personal income in various Cuban communities in t he United

States1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2004,38(2):450~4691

[9] Abramson D,L Manzo,J Hou1From et hnic enclave to multi2et hnic t ranslocal community:Contested identities

and urban design in Seattle’s Chinatown2International District1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and Planning Research, 2006,23(4):341~3601

[10] Portes A1G lobalization from Below:The rise of transnational communities1Latin America in t he World Econo2

my,ed1Smit h W P,K orczenwicz R P1Westport:Greenwood Press,19961

[11] Guarnizo L E,Smit h M P1The Locations of Transnationalism,in Transnationalism from Below,Smit h M P,Gu2

arnizo L E,ed1New Brunswick:Transaction Publishers,199813~341

[12] K ivisto P1Social spaces,t ransnational immigrant communities,and t he politics of incorporation1Et hnicities,

2003,3(1):6~281

[13] Beaverstock J V1Transnational elites in global cities:British expatriates in Singapore’s financial district1Geofo2

rum,2002,33(4):525~5381

[14] Ley D1Transnational spaces and everyday lives1Transactions of t 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2004,29:

151~1641

[15] Waldinger R,Fitzgerald D1Transnationalism in Question1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2004,109(5):1177~

951

[16] Portes A,L Guarnizo,P Landolt,Transnational entrepreneurs:An alternative form of immigrant economic adap2

tation1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2002,67:278~2981

[17] Smit h R1Mexican New Y ork:Transnational Lives of New Immigrant s1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61

[18] Morawska E1Transnationalism1Harvard Encyclopedia of t he New Americans,2007:149~1631

[19] Smit h M,P Guarnizo1Transnationalism from below1New Brunswick,NJ:Transaction Books1,19981

[20] Itzigsohn J,et al1Mapping Dominican transnationalism:narrow and broad transnational practices1Et hnic and Ra2

cial Studies,1999,22:316~391

[21] Chan S1Chinese American Transnationalism1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20061

[22] Guarnizo1The Economics of Transnational Living1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2003,37:666~6991

[23] Levitt1The Transnational Villagers1Berkeley:University California Press,20011

[24] Yeoh B,K Willis,S Fakhri1Introduction:Transnationalism and it s edges1Et hnic and Racial Studies,2003,26

(2):207~2171

[25] Fox J1Unpacking transnational citizenship’1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2005,8:171~2011

[26] Levitt P,B N J aworsky1Transnational migration studies:Past development s and future t rends1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2007,33:129~1561

[27] Portes A1The social origins of t he Cuban enclave economy of Miami1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1987,30:340

~3721

[28] Portes A1Conclusion:t heoretical convergences and empirical evidence in t he study of immigrant transnationalism1

International Migrant Review,2003,37:974~9921

[29] Zhou M1New Y ork’s China Town:The Socioeconomic Potential of an Urban Enclave1Philadelphia:Temple Uni2

versity Press,19921

 

 4期李志刚等:全球化下“跨国移民社会空间”的地方响应931

[30] Zhou M,J Logan1In and out of Chinatown:Residential mobility and segregation of New Y ork’s Chinese1Social

Forces,1991,70(2):387~4071

[31] Sassen S1Guest s and Aliens1New Y ork:New Press,19991

[32] Smit h P1Transnational Urbanism1Malden:Blackwell,20011

[33] 戴春1社会融入:上海国际化社区建构1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1

[34] 许学强,等1广州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因子生态分析1地理学报,1989,44(4):386~3951

[35] 郑静,等1广州市社会空间的因子生态再分析1地理学报,1995,14(2):15~261

[36] 顾朝林,C1克斯特罗德1北京社会空间极化与空间分异研究1地理学报,1997,52(5):385~3931

[37] 虞蔚1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研究与预测1城市规划,1986,6:625~6281

[38] 李志刚,吴缚龙,高向东1“全球城市”极化与上海社会空间分异研究1地理科学,2007,27(3):304~311.

[39] 魏立华1社会经济转型期中国城市社会空间演进机制研究———以广州市1990-2000为例,城市与区域规划系1

广州:中山大学,20051

[40] 王兴中1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1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

[41] 吴缚龙1中国的城市化与“新”城市主义1城市规划,2006,30(8):19~231

[42] 冯建1北京都市区社会空间结构及其演化(1990-2000)1地理研究,2003,22(4):465~4831

[43] 李志刚,吴缚龙1转型期上海社会空间分异研究1地理学报,2006,61(2):199~2111

[44] 柴彦威1以单位为基础的中国城市内部生活空间结构研究———兰州市的实证研究1地理研究,1996,15(1):30

~381

[45] 刘玉亭,吴缚龙,何深静,李志刚1转型期城市低收入邻里的类型、特征和机制1地理研究,2006,25(6):1073

~10821

[46] Huang Y1From work2unit compounds to gated communities:Housing inequality and residential segregation in

transitional Beijing,in Restructuring t he Chinese city:Changing society,economy and space1Ma L J C,Wu F,e2 d1London and New Y ork:Routledge,20051

[47] Huang Y,S M Low1Is gating always exclusionary?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gated communities in American and

Chinese cities1in Urban China Transformation1Logan J1Editor1Blackwell:Oxford,20081

[48] 魏立华,闫小培1“城中村”:存续前提下的转型———兼论“城中村”改造的可行性模式1城市规划,2005,29(7):9

~131

[49] 魏立华,闫小培,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城市非正式移民聚居区—“城中村”的形成与演进———以珠江三角洲诸城市

为例1管理世界,2005,8:48~561

[50] 冯健,王永海1中关村高校周边居住区社会空间特征及其形成机制1地理研究,2008,27(5):1003~10161

[51] 周尚意,朱立艾,范芝芬1城市交通干线发展对少数民族社区演变的影响———以北京马甸回族社区为例1北京

社会科学,2002,(4):33~391

[52] Denzin N K1The Research Act:A Theoretical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ical Met hods1Englewood Cliff s,NJ:Pren2

tice2Hall,19891

[53] McLuhan M1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s of Man1London:Routledge,20011

[54] Brenner N1New State Spaces:Urban G overnance and t he Rescaling of Statehood1Oxford and New Y 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1

[55] Swynegdouw E1Neit her global nor local:’glocalization’and t he politics of scale,in Spaces of globalization:reasser2

ting t he power of t he local1Cox K,ed1London:Guildford Press,19971138~1661

[56] J essop B,N L Sum1An entrepreneurial city in action:Emerging strategies for(inter2)urban competition in Hong

K ong1The future of Chinese cities:A research agenda for t he21st century,28t h231st J uly,19991

[57] Wu F1The global and local dimensions of place2making:Remaking Shanghai as a world city1Urban Studies,

2000,37(8):1359~13771

[58] Wu F1Place promotion in Shanghai,PRC1Cities,2000,17(5):349~3611

[59]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编辑委员会编12007中国外经贸统计年鉴1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1

 地 理 研 究28卷932

The local response of transnational social space

under globalization in urban China:

A case study of African enclave in G u angzhou

L I Zhi2gang,XU De2sheng,DU Feng,ZHU Ying

(Center for Urban&Regional Studies,SUN Yat2Sen University,Guangzhou510275,China) Abstract:After a successf ul market reform feat ured by opening2up,urban China is facing a t remendous socio spatial restruct uring in recent years.The rise of a new type of social space,i.e.,et hnic enclaves has been remarkable.Taking Xiaobei of Guangzhou City as a st udy case,t his paper examines t he response of local resident s and communities.Met hod of t riangulation is mainly used,along wit h bot h quantitative analysis such as questionnaire and logistics regression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semi2st ruct ured interviews,focus group and so on.

As shown by t he empirical st udy,a negative rep resentation of Af rican communities has been const ructed in Guangzhou.Attit udes of local resident s surveyed upon Af rican en2 claves do not show a consistent result of eit her acceptance or exclusion.Through a logistic regression,it is found t hat in terms of t he variables of age,gender,educational attain2 ment s,t he lengt h of living time or religions,no variables can stand out to be significant. Employment,however,is important,while t raders,workers or t hose involved in service sectors mainly p ut a po sitive attit ude towards Af ricans,in cont rast to professionals,self2 employed or st udent s.Moreover,interviews of t raders in Xiaobei f urt her disclose t hat in2 teractio ns between local resident s and Africans are an important determinant of t he rela2 tions,which,however,are p urely econo mic2based rat her t han cult ural or social based. According to a st udy of local media report s and website,it is found t hat t he local state2 owned newspapers produce a negative impact upon t he rep resentation of African enclaves. Critical comment s upon criminal cases of Af rican immigrant s already engender an invisible wall between local resident s and Af rican communities.Based on t he sp rawl of information on t he net,such negative attit udes towards Af rican immigrant s soared.Therefore,t his in2 dicates a t ransitio n of Xiaobei from initiative concent ration of Af rican t raders to negative segregation.The f ut ure of such Af rican communities is under question.

K ey w ords:t ransnational social space;local response;Guangzhou;African enclaves

雅思大作文范文:移民带来的社会问题

Immigration has a major impact on the society. What are the main reasons of immigration? Immigration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Each year, more and more people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decide to leave their home countries and move to another place. This essay will examine the reasons and the consequences of immigration. 移民对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每年,越来越多的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决定离开他们的祖 国搬到另一个地方。本文将探讨移民的原因和后果。 In my view, the main reason of immigration is a strong desire of better life quality and safe future. A lot of people from so-called Third World move to developed countries in search of better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and therefore, higher incomes. Moreover, living in a wealthy country implies living in a country with stable economy, so risks of losing their savings also lessen. For example, labour migration from Mexico to the USA i s caused by these facts. Other reasons that force whole families to cross borders are wars and various cultural conflicts in their homeland. Many people migrate, seeking security and safe future for their children. For instance, most of the refugees who arrived in the European Union were escaping from wars. 在我看来,移民的主要原因是对更好的生活质量和安全的未来的强烈愿望。许多所谓的第 三世界国家的人搬到发达国家去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从而获得更高的收入。此外,生活在一 个富裕的国家意味着生活在一个经济稳定的国家,因此失去储蓄的风险也减少了。例如,从墨 西哥到美国的劳动力移民就是由这些事实引起的。迫使整个家庭跨越国界的其他原因是战争和 他们家乡的各种文化冲突。许多人移民,为他们的孩子寻求安全和安全的未来。例如,大多数 抵达欧盟的难民是为了躲避战争。 However, sometimes immigration causes more problems than it solves, resulting in negative consequences for both immigrants and their countries of destination. First of all, most of the refugees can’t find jobs because of the lack of language skills and difficulties in adaptation. That’s why the countries have to run various refugee assistance programs to help those people. But disproportionate burden of maintaining the immigrants leads to tension in the society. Secondly, not all of the refugees receive proper asylum, food and medical care. So they are at risk even after crossing the border. Finally, even highly qualified specialists, who seek better employment, often don’t get what they are looking for. 然而,有时移民造成的问题多于解决的问题,对移民和他们的目的地国都造成了负面影响。 首先,由于缺乏语言技能和适应困难,大多数难民找不到工作。这就是为什么各国必须开展各 种难民援助项目来帮助这些人。但是过度的移民负担导致了社会的紧张。其次,并不是所有的 难民都得到适当的庇护、食物和医疗照顾。因此,即使在越过边界后,他们也处于危险之中。 最后,即使是那些寻求更好工作的高质量专家,通常也得不到他们想要的。 In conclusion, I think that people immigrate to have better life prospects. However, life after immigration may n ot always meet people’s expectations. So it’s very important

云南四川汉族均属山东军户移民后裔,严驳四川“填山东”之说

严驳四川“填山东”之说 莱州位于胶东半岛西北部,属于县级市,现有人口86万,约占山东总人口一亿人的0.85%,不过是一个小县城而已。可有人拿小县城来代表整个山东,故意夸张明初四川“填山东”之说,纯属别有用心的谣言。 明朝初年尤其是洪武年间,莱州府的人口并不稀少,起码与山东西部地区相比是这样,可称得上“地狭人众”。那为什么今天相当多的莱州居民中自称四川移民后裔?可是,洪武二年四川移民莱州之事在《明实录》、《明史》等正史中基本没有提到。不难看出,这种民间传说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可信度较低,疑云重重。史实是官方编纂的史书,相比之下更可靠,史学价值更高。 一、四川移民传说的可信度低,疑云重重 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明初洪武四年(1371年)才派兵征蜀并平定四川,洪武二年四川仍然在明玉珍之子明升统治之下。再者,四川在当时是典型的人口稀少地区,明初45%的县因为人烟稀少都撤并了,为此在历史上有了著名的“湖广添四川”的大移民!四川本身地广人稀,是典型的移民接纳区,怎么还向莱州移民呢? 洪武二年四川移民莱州之事在《明实录》、《明史》等正史中基本没有提到,倒是有莱州居民被朝廷迁往东昌府(今山东省聊城市一带)的记载,原因竟然因为莱州人口相对较多。 洪武二十五年(1392),山东东部的人口开始向东昌府迁移。是年二月,“监察御史张式奏徙山东登莱二府贫民无恒产者五千六百三十五户就耕于东昌。”4三年后,山东布政使司向明廷请求:“青、兖、济南、登、莱五府,民稠地狭;东昌则地广民稀。虽尝迁闲民以实之,而地之荒闲者尚多。乞令五府之民,五丁以上田不及一顷、十丁以上田不及二顷、十五丁以上田不及三顷并小民无田耕种者,皆令分丁就东昌开垦闲田,庶国无游民,地无旷土,而民食可足也。”最后,“上可其奏,命户部行之。”七月,“山东布政使杨镛奏:青、兖、登、莱、济南五府民五丁以上及小民无田可耕者,起赴东昌编籍屯种,凡一千五十一户,四千六百六十六口。” 见到莱州几种自称洪武二年移民的族谱的记载,大多到现在宗族中长支仅传了20代左右,少的才15代,这与630多年的时间不相符。如莱州城西程氏的家族,据民国五年(1916)修《程氏族谱》载,“世传原籍河南”,“南宋之季避乱于蜀”,“明洪武二年(始祖程钮)由四川成都东门里铁碓臼程家东迁山东莱郡,卜居于城西十八里处。” 按照胶东其他土著居民的家谱,630年能传25—28代。反过来,如果代数是正确的,按20代左右前推,移民迁入的时间应在明朝中期即“弘治二年”前后还差不多。还有一个问题是,有的宗族自称是洪武二年四川移民的后代,但有别的县的族谱证明是胶东大族。如:莱州林家北流村碑依据族谱记载,“明洪武二年,林姓由四川迁此立村,村西临河,河水北流,故取村名林家北流,后简称林家。一九八二年,因重名而恢复原名:林家北流。”莱州

论国际移民与经济发展(一)

论国际移民与经济发展(一) 摘要:国际移民作为一种历史产物和社会现象,与全球经济形势、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当。今国际人口迁徙数量的增长是经济全球化的直接产物,国际移民对接受国和原籍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都会产生重要影响。主要发达国家在调整其移民政策的同时,趋向进一步放宽对技术移民的准入,政策趋于务实;为实现互利共赢,加强协调,尽量减少或消除国际移民的消极作用,推动全球化朝有利于共同发展方向发展,各国政府对加强移民问题国际对话与合作持更加开放和积极的态度。 关键词:国际移民;经济发展 国际移民与经济发展问题已成为当今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其受关注程度已不亚于防止禽流感等传染性疾病、自然灾害、能源危机、恐怖主义等问题,主要表现在:1.2005年9月在纽约举行的纪念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各国领导人一致通过了一份会议宣言——《2005年首脑会议成果文件》。该文件被认为是一份21世纪指导联合国和人类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在该文件中,各国领导人首次共同确认国际移民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认为必须采取措施应对其对来源国、目的国和过境国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承认移民为全球社会既带来好处,也带来挑战,呼吁各国探讨国际移民与发展的多方面问题,最大限度地扩大发展所带来的好处,减少负面影响。上述宣言从政府和最高决策层面强调了移民与经济发展问题的重要性。 2.2005年10月,由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倡议成立一个的专门研究移民问题的独立专家机制——国际移民全球委员会(GlobalCommissiononInternationalMigration,GCIM)向联合国提交了《互相关联的世界中的移民:新的行动方向》的报告,对世界移民现状及各国移民政策情况进行了评估,分析了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移民浪潮过程中的得失,提出了一个由6项行动原则和33条相关建议组成的全球行动框架。报告特别指出,全球化未能缩小各国贫富差距,没能为发展中国家持续增长的劳动力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由于各国的发展水平、人口数量和民主政治程度存在差异,移民的规模和范围将不断扩大。移民通过将工资等劳动收入汇回原籍国或利用在目的国获得的资金、技术回到来源国进行投资,为来源国(通常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和消除贫困的努力作出了贡献。移民能够促进来源国和目的国的经济发展,反过来,来源国经济的发展也能减少移民的数量2]. 3.在世界银行2005年11月发布的《2006年全球经济展望》的报告中,它以国际汇款、移民与相关经济后果,以及如何通过政策措施加强国际汇款和移民在减少贫困方面的作用为报告的主题。这是世界银行首次将国际移民及经济发展问题作为其年度报告的主题。报告称,国际移民可以给移民自身、他们的家庭和涉及的国家(来源国和目的国)带来巨大的福利收益。对于移民家庭和发展中国家来说,移民寄给家里的钱(汇款)是一项重要的额外收入来源:总量上,汇款是国际援助资金两倍多。但即便如此,移民仍不应该被看作为移民来源国经济发展的替代品——发展最终取决于完善的国内经济政策3]. 4.根据联合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部、世界银行、国际移民组织、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难民署提供的最新统计数据,2005年,全球移民总人数接近2亿人(仅指在国外居住时间在1年以上人员,包括920万难民),这一数字相当于世界第五人口大国巴西的总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3%。目前,全世界每35个人中就有1个移民。与此同时,国际移民总人数的增长速度有所加快。1970年,国际移民人数为8200万,2000年为1.75亿,截至2005年底已接近2亿。其中,50%以上的移民在经济上十分活跃。 2004年,移民劳工通过正常渠道向原籍国的汇款达1500亿美元,相当于发达国家当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官方发展援助资金总额的3倍,仅次于发展中国家当年接受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额。通过非正常渠道向原籍国提供的汇款约为3000亿美元2]. 长期以来,国际移民和经济发展是两个相对独立,但同时又有一定关联的问题。

浅谈经济全球化对经济的影响

浅谈经济全球化对经济的 影响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浅谈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浅谈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摘要】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带来机遇。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又给我国经济带来挑战。如今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发挥优势,规避风险,应对挑战,当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策略比较优势 经济全球化不仅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也给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波动和政治不稳定。近年来,墨西哥、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的金融危机及其政治动荡,就是有力的佐证。其代价之惨痛、教训之深刻,足当引以为鉴。经济全球化已经叩开中国的大门,在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之同时,也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产生了威胁和影响。我们必须正视挑战,探索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社会政治稳定与发展的规律和对策。 一、经济全球化对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世界交往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作为一种客观的自然历史进程,不断地表现出日益“超越民族国家”的特性。但在实践中资本主义主导了经济全球化,试图按照其面目改造整个世界,使之完全走向“全球资本主义化”。这种双重性质决定了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同时具有推动与阻碍的双重影响。它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冲击,实质上就是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挑战。其格局总起来看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但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是挑战大于机遇。这不仅体现在它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挑战上,更集中地体现在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稳定与发展的挑战上。 首先,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挑战,直接地影响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其次,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权形成了根本性的威胁。第三,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提出了挑战。总之,经济全球化已经把中国和世界联系成为

移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

移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实际上,移民一词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一种人或人群,一是指一种行为或社会现象.前者是指参与上述迁移活动的人或人群,后者是较大数量的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迁移,从而定居地发生变化的一种行动或社会现象.移民问题在当今绝大多数国家的社会转型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移民既是全球化的结果,同时也是移民输出国社会和接受国社会进一步变化的强大推动力量,它不但在经济方面的影响立竿见影,而且还会影响到社会关系、文化、国家政治和国际关系。由于当今英国移民问题的尖锐化, 人们在论及移民对英国的影响时, 将太多的眼光放在了移民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实际上,移民对于英国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其影响要通过正反两方面来加以论证。 Who benefited? 移民输出国 "移民进入英国,不可避免地还要与祖籍国发生联系"一方面,移民可以将英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回国内,这有利于移民输出国家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移民将部分收入所得寄回国内的亲人和朋友,这些汇款日益成为移民输出国家重要的资金来源和国内生产总值的重要补充。据世界银行估计,在过去20多年中,寄往发展中国家的汇款从1980年的177亿美元骤升到1990年的306亿美元,再到2002年达到800亿美元,这相当于发达国家当年 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官方发展援助资金总额的2倍,为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 移民输入国 移民为英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一,在全球化日益强化的今天,国际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移民是英国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力量。一方面,高技术移民给英国带来了丰厚的利益,使其在经济、科技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是英国宝贵的人力资源。相比英国工人来说,新移民在技能、诚信和工作的努力程度均超过本地工人,并对英国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2004、2005年,英国经济增长总额的17%由移民创造。此外,调查显示:1999、2000年,英国移民缴纳的税款为312亿英镑,花费的公共服务和补贴为288亿英镑,其对英国经济实现了净贡献;而且,来自移民的这一贡献还呈逐年上升趋势。另一方面,大量劳工移民对经济也是有贡献的,劳工移民从事的均是社会地位相对较低、长期受“本地人”歧视的行业,因而部分缓和了这些行业长期存在的劳动力供需不平的状况。2006年,移民行业分布调查结果显示:在制造业、建筑业、零售旅馆和餐饮以及交通运输业,来自东欧新入盟国家的移民与英国本地人的就业比率分别为21%比13%、14%比9%、24%比19%以及10%比7%。劳工移民的这一从业特征,可以使英国本地人从事或者垄断技术需求更高的工作。移民填补了英国劳动力和技术空缺,消除了经济发展的障碍,促进了英国劳动力市场和经济的发展。 https://www.360docs.net/doc/a01383827.html,/statbase/Product.asp?vlnk=15053 https://www.360docs.net/doc/a01383827.html,/hub/ https://www.360docs.net/doc/a01383827.html,/StatBase/Product.asp?vlnk=94 另外,移民的到来也缓解了英国人口出生率低和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当今英国人口形势的特点是:“低出生率与老龄化并存,由此导致人口总数在不断减少”。劳动力短缺,肯定将造成劳动力价格上涨、削弱企业的竞争力,从而影响英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水平。目前的移民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英国人口的严峻形势,但还远远不够。移民的到来,填补了英国劳

华人移民海外对中国造成的影响

全球家园 华人移民海外对中国造成的影响 近年来,很多人都在抱怨,中国越来越多的富人、精英卷款移民他国,对经济造成极大损失。到底为什么这些富豪在功成名就之时选择去移民海外,背井离乡;源源不断地向外移民到底会对中国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财富的不安全感和子女教育成主因 海外投资,有房产投资、金融产品投资等,举例海外房产投资,许多国家将房产投资结合国家移民,解决投资与移民的需求,韩国投资移民,采用的方式是投资房产获得移民身份,即投资50万美金购买政府指定房产即可获得移民身份。 而韩国政府指定的房产,主要是在中国近距离1小时的东方夏威夷且拥有世界顶级国际教育的优美岛,永久产权且具有高回报率房产。 此外,中国的个人所得税最高边际税率为45%,是国际上最高的个税率之一,不仅高于中国香港、新加坡,也高于美国、加拿大等最受中国富人青睐的移民国。 此外,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重视子女教育,但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现有的教育体系过于死板僵化,重考试唯分数,忽视了学生创造能力与全面素质的培养。 美英等国一流私立寄宿学校与高等学府的教育模式,对中国的富人阶层具有强大吸引力。 让子女享有真正一流的教育,是中国有钱父母移民的一个重要动机。 高精尖人才并未流失 观察者网作者认为,中国真正尖端的人才很少会选择移民。 作为稀缺人才,他们在国内的待遇也会相当不错;相反,若移民他国,由于语言文化不通很难融入西方主流社会,不一定能获得像国内一样理想的职位。 在大部分西方国家内,无论是军、政、科哪一领域,涉及国家机密的核心职位不会开放给出身中国的移民。 换言之,尖端人才移民国外也只能做到本行业的中低层,无法走上巅峰。 缺少了经济、事业成就的吸引力,高端人才不太可能愿意移民西方世界,为西方国家奉献自己的学识。 要强调的是,尖端人才并不等于高学历的人,而是在国内高精尖产业领域内能够找得到理想职位的人。 就算有博士文凭,却因种种原因找不到理想工作,因此移民他国求发展,实质上是被中国人才市场挑剩下的人,能不能算“高端人才流失”有待商榷。

移民文化

浅 析 移 民 文 化 及 其 特 征 学院: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10级思想政治教育 学号:100314035 姓名:孟兵兵

浅析移民文化及其特征 摘要:移民文化是移民社会产生的观念形态文化,即移民社会中人们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主要包括伦理道德、宗教、哲学、艺术、政治法律思想、教育思想等成分,其中价值观是它的核心。移民文化具有独特的移民精神以及开放性、兼容性、先导性等特征。 关键词:移民文化移民社会特征 移民是世界历史上自古就有的现象,但是,规模空前的移民浪潮则出现在近代商业革命和工业革命发生之后。考察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上海、深圳等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就会发现,它们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移民的历史。正是一代又一代移民以其艰辛的劳作和渴求成功的梦想,创造了这些国家和城市的文明形态。这些移民国家和城市的辉煌是与其相应的文化——移民文化的支撑是分不开的,分析、研究移民文化,对于我国新兴移民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就移民文化的含义和特征作一初步探讨。 一 移民文化是移民社会产生的观念形态文化,即移民社会中人们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主要包括伦理道德、宗教、哲学、艺术、政治法律思想、教育思想等成分。它在结构上表现为两大基本层次:一是移民心理,是指移民社会人们的情感、意志、风俗习惯、道德风尚和审美情趣等要素,以及以价值观为核心,包含在经济、政治、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方面的观念因素。其中,以价值观为核心的观念因素是移民心理的深层结构,制约着情感、意志、风俗习惯等其他要素。二是直接反映移民心理的各种社会意识形式,即以移民心理为基础,理论化、系统化的思想体系,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伦理学说以及宗教、哲学等思想体系。 所谓移民社会,是指以移民为基本成员的地区或国家。它具有两个特征。首先是“客强主弱”(“客”指外来移民,“主”指土著居民)。这表现在两个方面:在量的方面,移民人口占移民社会总人口的50%以上,多于土著居民的人口总量;在质的方面,移民所移植的文化在移民社会中处于优势,而土著居民的文化则在移民社会中处于劣势,甚至被优势文化所同化。 在中国,包括香港、澳门在内的岭南地区亦为移民社会。东晋以后,特别是唐宋时期,北方汉人大规模向南迁徙,与南方当地土著居民相互交往、融合,至宋元之际,形成了广府民系、福佬民系和客家民系。由于自中原南迁汉民的人口数量多于岭南土著的人口数量,而且汉文化比土著文化更先进、更优秀,所以,无论是广府文化、潮汕文化,还是客家文化,汉文化都处于主流文化地位。同样,澳门、深圳、珠海等移民社会也均存在着“客强主弱”的特征。 其次是人口高度流动。与非移民社会的人口较稳定状况不同,移民社会由于移民的主观动机和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其社会成员处于高度流动状态。一方面,移民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的开放性吸引一代又一代移民持续移入,从而使人口高度流动。例如,北美自从被欧洲人发现始,就一直不断地接收外来移民。如,深圳建市之前只是一个拥有3万本地居民的边陲小镇,但它以独特的地理条

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名词解释

1、世界经济格局:指世界经济中若干中心力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和态势。这些中心力量主要是指一些国家与国家集团,它们拥有雄厚的科技实力、金融实力、市场控制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并能够对世界经济事务进行主导或施加重大影响,这些中心力量间力量对比的态势及关系结构,便构成了世界经济格局。随着这些中心力量经济实力的消长和关系互动的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将会发生相应的变动,在世界经济不平衡发展规律下,中心力量的经济实力对比总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因此,世界经济格局也是一个动态系统。 2、布雷顿森林体系: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这是美国在二战后经济实力迅速膨胀的背景下,为建立一个围绕美国经济和黄金运转的世界经济新秩序而进行的一种尝试。1944年,由美国发起与组织的联合国家与联盟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会议通过了《最后协定书》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2个附件,统称《布雷顿森林协定》。其内容可以概括为双挂钩,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这种体系对战后经济的稳定和贸易的迅速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加强了美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利于美国对外扩张和掠夺,利于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确立和维持。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3、雅尔塔体系:1945-1991年间的国际政治格局。美、苏、英在二战后期,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在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上达成的有关结束战争,安排战后世界势力范围划分的一系列协议而确立的国际关系体制。其实质是美苏英依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对世界秩序重新作出安排。雅尔塔体系是大国之间相互妥协的结果,不可避免地忽视了中小国家的合理利益与诉求,具有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色彩,为战后美苏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奠定了基础,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开了先河。 4、发展中国家:狭义上来看发展中国家一般是指亚洲非洲拉丁美洲那些在历史上曾经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后来摆脱殖民统治,取得民族独立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依然较低的国家。广义上来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对立,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是后发国家,发展起步晚;历史上曾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属国,长期遭受殖民统治、压迫和剥削;总体发展水平落后;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强,但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市场广阔,自然资源丰富,无论在经济贸易上还是政治军事上,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5、世界政治格局: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主要政治力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与态势。而世界主要政治力量主要指一些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这些政治力量间力量对比的态势及关系结构便构成了世界政治格局,随着这些政治力量的发展变化,世界政治格局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世界政治格局是一个动态系统。根据格局的内部结构和外在形态,世界政治格局可分为单极格局、两极格局、多极格局、两极多元格局四种形式。 6、休克疗法: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 萨克斯为解决玻利维亚的经济危机而提出的一套激进的经济转型方式,并广泛应用于东欧中亚一些国家,其基本内容为经济的自由化、私有化和稳定化。自由化和私有化为核心内容,稳定化为必要条件。由于这种经济转型方式的应用具有较强的冲击力,在短期内可能使社会的经济生活产生巨大的震荡,甚至导致出现“休克”状态,因此,把它称为“休克疗法”。实践证明,“休克疗法”作为一种稳定经济,治理通货膨

一位移民葡萄牙二十年的华人的感受

一位移民葡萄牙二十年的华人的感受 隆安IISC 移民葡萄牙生活了二十几年,很喜欢这儿。这儿自然环境很好,青山绿水,冬天不冷,夏天不热,除了冬天阳光少些,气候真是没啥可抱怨的。葡萄牙人大都很有礼 貌,不管在哪儿,你都会被礼貌地接待。葡萄牙人的彬彬有礼是多年的文化教育使然,你很少看见葡萄牙人大声说话和对别人不礼貌,不管心中多么不快。 当然,葡萄牙人和所有国家的人一样,有着自己的傲慢与偏见,但不仅仅是对外国人的,因为葡萄牙以前就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但是葡萄牙的现代社会,并不是你的钱多少,你的权有多大,而是体现在一个人的修养上的。 每每回国,在餐馆里看到服务员被人呼来唤去,听到谁谁有权有钱就是大爷,心中着实不习惯。在葡萄牙,你可以贫穷,但你的人格和别人是平等的。大学里的清洁工和教授不同的是工资,地位至少在表面上是平等的。做好本职工作,你就是自己的主人。 在葡萄牙,没有人能气势凌人地对别人指手划脚,训斥别人,不管你的官有多大,你多有钱。纵使是别人有错该受到处罚,那也是有规则有法律可依,逃脱不掉的,因为在葡萄牙! 葡萄牙社会是比较平等的,至少比现今的中国社会要平等得多。在葡萄牙,任何带种族歧视的语言都是违法的,很多知名人士和政客都为曾在私下里开有关种族的玩 笑而丢了工作和前途。如果是公开的,不仅丢掉工作,可能要受刑处罚。其实在葡萄牙,一切的歧视语言都是不允许的,你可能为此而获得严重后果! 当然,任何有人群的地方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子。一般来说,葡萄牙的主流生活文化是酒馆文化。大部分的社交,特别是年轻人的社交都是在pub and night club里进行的。在葡萄牙,你,特别是年轻人,如果不和同伴去酒馆和夜总会,那就是没有融入主流文化。 对葡萄牙人来说,吃是次要的,喝酒是重要的。所以当你看到纵使是平时中午都不舍得吃饭的学生,在Pub里把钱当纸一样从口袋里掏出花掉时没有必要吃惊。当然成家后去酒吧的

法国移民问题分析

法国移民问题分析 移民问题不但是政治现实中的一个敏感话题,也是一个对社会关系、 民族同化和公民权实行质询的机会。移民的动机法国是一块传统的 移民土地:一个半世纪以来,当其他欧洲国家把高生育和移民相结合 的时候,法国为了避免人口下降,大量吸收外国移民。今天,情况依 然大同小异。移民经常被看做是一剂解决民族老化问题的良药。作为 人权国家,法国愿意成为接纳政治避难者的土地。本世纪初以来,法 国接纳了意大利人、波兰人、白俄罗斯人、乌克兰人、亚美尼亚人、 西班牙共和党人、智利人、亚洲人等。1952年,法国在1951年的日内瓦公约上签了字。这项公约规定了当前政治避难的具体实施办法。法 国成立了保护避难者和无国籍人事办事处。在实行工业化的国家里, 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引发了20世纪两次大移民潮:20年代(1920-1930),是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家重建,60年代(1956-1973),也是出于同一原因。1946年成立的国家移民局,是为了组织招聘发展 工业所需的外国劳工。移民的最后一个重要动机:家庭团聚。最初, 外国劳工是不能在法国定居的,这些单身汉被安置在一些宿舍里。随 着时间推移,他们越来越经常地和家属一同前来,或者逐渐把家属接 过来。这样一来,他们就要住在其他形式的住房里,但是有些房子 (暂住中心)实在破烂不堪。 1974年7月,在经济增长减缓面前,法国政府宣布:除政治避难和家 庭团聚者外,移民正式停止。从那时起,家庭团聚成了移民的主要来源。当前,在国家移民局的统计数字中,这个项占压倒地位。1987年,国家移民局更名为国际移民局。外国人和移民的数量首先,应该把 外国人和移民区分开。外国人是没有法国国籍的人,而移民则是在外 国出生,在法国生活的人。所以,一个外国人可能不是移民,而一个 移民在取得法国国籍之后,也就不再是外国人了。今天,三分之一以 上的移民(36%)持有法国国籍。根据1999年的人口普查,从1990 年起,外国人的人数减少了9%,其中有两个原因:入籍和死亡。1999 年3月,在法国本土居住的外国人有3260 000人(占法国总人口的

2019年中国十大移民公司

2019年中国十大移民公司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底,中国海外侨胞的数量已超过4730万,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移民输出国。 尤其是近几年,移民浪潮正盛,越来越多的中产人群加入移民大军,移民市场缺口大导致很多移民机构涌入,移民机构实力良莠不齐,有安全可靠的实力品牌,也有浑水摸鱼的皮包公司。在中国,有哪些实力强口碑好的移民机构?移民时应该怎么选择呢?下面,小编为您介绍2019年中国值得信赖的十大移民机构。 第一名:联鸿海外(广州联鸿海外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广州市联鸿海外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是经国家公安部(粤公境准字【2012】029号)和广州市公安局(注册号440106000498586)北京公安局、上海公安局、深圳公安局、成都公安局和工商部门核准的专业从事公民因私出入境的中介服务机构。联鸿海外咨询服务有限公司由知名投资移民专业人士早期海归MBA邹丽娟女士主创。主要从事美国、香港、欧洲、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新加坡等地的投资移民、留学、签证、亲属移民、商务文化交流等业务。 联鸿团队从2004年从事移民留学行业至今,秉承诚信为本的理念及过硬的专业水平赢得了广大客户的信赖。公司拥有经验丰富、从业十几年以上在美加等国有相当高知名度的律师团队、大法官、前任移民官、海归精英人士和国内外业界知名的金融专家、会计师和投资专家。公司获得美、加、澳、新等各国政府移民机构的大力支持,多年来和美国权威的林肯律师所建立了良好的紧密的合作关系。联鸿移民本着诚信、专业、和高效的服务精神及务实的作风,深受广大客户的赞誉和信赖。 第二名:环球移民(北京环球中联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环球移民创建于上世纪90年代,是最早一批获公安部颁发因私出入境资格认证的机构,是因私出入境中介机构协会理事单位。环球经营业务包括欧亚美等20多个国家移民办理、留学教育和投资置业等,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环球已成一门市场的顶尖品牌,在广大客户中建立了诚信、公正、高效的良好信誉。 环球服务未曾止步于国内,6家海外接待中心不仅为客户提供涵盖落地安家、子女教育、海外税务规划等定居服务,还组建海外俱乐部,定期举办同城会,为客户提供合作交流的平台。 第三名:侨外移民(北京侨外出国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侨外始终坚持“只做真正安全的投资移民”,创立6大项目审核标准,甄选安全且投资价值

国际移民问题

国际移民与国家安全及其有组织犯罪浅析 国际移民问题业已成为全球化时代的中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研究机构的定义,移民是指在其出生国或国籍所在国以外超过12个月的人。目前全球移民数量约为1.75亿,比90年代初期增长了46%。这些移民包括难民和申请庇护者、外国留学生、各种长期访客、非法留居者、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国批准获得国籍的外国出生国民。 一、中国的状况 当前国际移民所包括的三种主要矛盾在中国均有反映,并且是某些矛盾的主要集中地。据统计,最近20年以来,中国公费派出留学人员共有三十二万人,其中仅十一万人学成归国,自费留学的人员回国率与此相比更低。“智力外流”问题我们并不陌生,关于这一话题的讨论贯穿了改革开放二十余年的历史。不同的是,似乎八十年代的讨论侧重于留学与爱国主义的关系等涉及国家政治和个人情感的问题,而九十年代更多聚焦于经济维度:留学被看作一`项可以用金钱量化的人力资本投资,较少赋予政治含义。 需要注意的新现象是,中国已经迎来了海外留学生的回潮时期,这表现在“海龟派”的涌现和不绝于耳的相关讨论。2001年5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李安娜教授在对2000名硅谷移民的调查中发现,来自大中华区的华人占到硅谷外来技术移民的46%,其中43%愿意在未来适当时机回国工作,77%在硅谷的华人称自己已有一个以上的朋

友或同事回国。在此之前台湾也曾经历过类似的现象,两者背后都隐藏着大中华地区高速增长的经济诱因。 回国率的上升意味着中国本土和海外移民的经济联系更为深刻和广泛,也更有可能通过政府保障海外贸易和提供投资便利等政策措施,使华人移民更容易接受本国政府针对他们的税收计划。在散居模式中,税收之外的项目也应在列入规划。聚集大量高级知识分子的发达国家应当促进这些人员同其祖国之间的学术交流,比如安排外籍学者回国短期授课,以提升当地的教育水平。这对中国等人口密集的国家尤其适用。只要具有足够的胆魄和远见,中国就有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散居模式的发展中国家。在此之前,首先需要重新考虑承认双重国籍的立法,政府也应着手讨论和安排相应的散居模式项目。 中国大陆的非法移民主要集中在东南省份的贫困地区。为控制非法移民,政府不仅应该打击蛇头等人口走私犯,更应当设法解决当地的经济发展问题。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内部的移民“推”力自然会变小。同时我国也应该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商议,要求向这些非法移民的主要迁出区提供贷款或援助,建立有效的宣传和教育项目,减少在信息不完全条件下非法移民的盲目性。如此移民的外部“拉”力也会受到削弱。至于应用散居模式来管理非法移民还是更长远的设想,可以预见的是,中国的非法移民在相当长时间内会一直存在下去。 比起战乱频仍的国家,难民问题在中国并不算十分严重,但因为涉及在印度的流亡藏人和在东北的朝鲜难民而成为棘手的政治问题。前者约有十余万,后者的规模也在二十万左右。未来妥善安置这两部

美国华人新移民研究

美国华人新移民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美国华人新移民的人口变化、政治侨团、经济以及文化适应的分析,旨在全面剖析美国华人新移民的变化和现况,进而阐述了中国移民对美国所起的重要作用。从华人移居到社区的形成,进而出现了政治侨团,华人新移民在美国经济站稳脚和文化适应,作者阐述着美国华人新移民的变化。 关键字:美国华人新移民唐人街侨团经济文化适应 (一) 战后的华人新移民主要分布在北美、西欧和澳洲等地区,其中人数最多的是北美洲。这个地区原来的华人并不多,二战后,由于大量华人新移民的涌入,使该地区的华人人口在战后四十多间猛然地增长起来,其中又以美国华人的数量增长得最快。1940年,美国华人总共有77504人,1950年增至117629人,1960年再增至237292, 1970年剧增到435062人,1980年又跃增到806027人,现在则已达125万人①。战后40年间,华人人口增加了12倍之多,几乎每十年就翻一番。在之前西方各国都有排华法律,二战后,这种情况发生了新的变化。1943年,出于共同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美国总统罗斯福率先废除了排华法律,把严闭了数十年的国门重新向中国移民打开,每年允许105名华人进入美国。以后,移民对象逐渐扩大,名额也逐年增多。1956年,美国颁布新的移民法,使中国和其他国家一样,每年可向美国移民2万多,以后又增加到大陆和台湾各2万名,香港5千名。接着,各国也纷纷效仿促使大量的华人向这些国家进行移民。不仅如此,向美国这种疆域辽阔。人口稀少的国家,还对外来移民采取欢迎的态度。特别是对那些具有学历和技能的技术移民,以及那些拥有资本,可在移居国进行投资的商业移民更是欢迎。美国等国家企望通过吸收外来移民来改变劳动力不足,资金缺乏的状况,加快本国经济发展的步伐。 美国华人新移民是相对于华人老移民而言的。中国大陆关于华人新移民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改革开放以后移居国外的我国公民”②或“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国大陆移居国外者”。③上述定义对中国大陆而言是符合事实的,因为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这段时间,中国大陆的国际移民活动基本上停止了。1978年以后,中国出现了大批公派留学生、自费留学生以及其他合法、非法的海外移民。。中国台湾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派出大批留学生,许多留学生学成以后滞留在所在国,成为新移民。推此外,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华人移民与之前的华人移民有很大的不同,之前的华人移民主要以劳工为主,而在此之后的华人移民则以留学、技术移民和投资移民为主,且主要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这与当代国际移民的流向相一致。因此,庄国土把“华人新移民”界定为“20世纪后期跨国移居的华人(指种族、文化意义上的华人,英文对EthnicChinese)”。④同理,美国的华人新移民是指20世纪 50年代开始移居美国的华人移民,分别来自中国的大 、台湾、香港、澳门和其他东南亚国家。 (二)华人新移民促使美国华人社区扩大 唐人街是华人集中居住的社区。就现在分布于美国各地的唐人街而言,旧金山和纽约的唐人街规模最大,而旧金山唐人街的历史比纽约唐人街的历史更早,早期和现在的许多侨团总部都设在旧金山;就华人而言,纽约唐人街总数已超过了旧金山。早期华人来美国,大多在天使岛登陆。 从华人祖籍来看,不同的地区的唐人街分布着不同的祖籍的华人。就像是广东人一般就居住在旧金山唐人街。而随着福州来的新移民的涌入,在曼哈顿唐人街随处能听到亲切的中国福州话的。台湾人却大部分居住于法拉盛华华人社区,温州人则是选择了布鲁克林第八

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关系模拟试题及答案

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关系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经济全球化是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客观趋势 B.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趋势 C.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客观趋势 D.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资本输出的客观趋势 2.当代经济生活国际化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是 A.世界贸易组织 B.世界货币基金组织 C.跨国公司 D.主权国家 3. 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范围和规模大大扩展,经济全球化的物质条件是 A.新科技革命和生产的高度社会化 B.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 C.各国相互依存的加深 D.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二、不定项选择题 1.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关系国际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其不同于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重要标志是 A.世界经济的信息化 B.世界经济的市场化 C.世界经济的自由化 D.国际分工进入一个新阶段 2.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其明显表现有 A.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B.国际贸易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C.国际金融交易总额大大超过国际贸易总额 D.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投资格局多元化 3.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国际化的区别是 A.全球化是与信息经济相适应的 B.全球化是以垂直型国际分工为基础的 C.全球化是以水平型国际分工为基础的 D.全球化时期对外经济交流的联合方式是全方位的 4.我们需要的世界各国的经济全球化应该是

A.世界各国平等的经济全球化 B.世界各国共赢的经济全球化 C.世界各国共存的经济全球化 D.世界各国公平的经济全球化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跨国公司迅速发展是由于 A.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B.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需要 C.资本输出的需要D争夺国际垄断地位的需要 三、辨析题 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根本原因是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 四、分析题 1.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学知识分析关于跨国公司的一组材料: 材料1 据联合国贸易会议公布的数字,全球跨国公司目前有6.3万家,年销售额超过14亿美元,近乎是全球出口的两倍。它们控制了近一半的全球产出、60%的世界贸易、70%的技术转让和90%的国际直接投资。去年,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达到1.1万亿美元,而其中2/3又被用于跨国购并。 贸易的全球化体现在贸易额在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与日俱增。80年代以来,全球贸易额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世界经济增长速度。1980年全球贸易额约占世界总产值的1/6,预计2020年将占一半左右。2000年,全球商品贸易总额已达6.2万亿美元,服务贸易达到1.4亿美元。 材料2 据外电报道,在最近10年中,世界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成功地按照其利益在世界范围内推行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即所谓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这种变化彻底改变了拉丁美洲地区企业的产权结构。同时,它还明显地扩大了拉美国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差距。 材料3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利用其经济实力和在国际经济组织中的控制地位,千方百计地要使国际经济规则的制订为其利益服务,有的国家甚至试图以此建立新的经济霸权,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应积极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订。在建立国际经济秩序和制订国际经济规则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应团结一致,求同存异,努力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分享更多成果,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创造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