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知识点

屈原列传知识点
屈原列传知识点

《屈原列传》知识点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属(zhǔ)草稿惨怛(dá)帝喾(kù)靡不毕见(mǐ)(xiàn)濯(zhuó)淖(n ào)

蝉蜕(tuì)滋垢(gòu)浊秽(huì)皭(jiào)然泥(niè)而不滓(zǐ)

既绌(chù)商于(wū)既咎(jiù)眷(juàn)顾被(pī)发渔父(fǔ)

憔(qiáo)悴(cuì)哺(bǔ)育啜(chuò)泣罹(lí)难(nàn)

二、找出并解释句中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通“罹”,遭遇)

2、人穷则反本(通“返”,追念)

3、靡不毕见(通“现”,表现)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通“旨”,含义)

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通“浊”,污浊)

6、屈平既绌(通“黜”,免除官职)

7、齐与楚从亲(通“纵”,合纵)8、亡走赵,赵不内(通“纳”,接纳)

9、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10、厚币委质事楚(通“贽”,见面礼)

11、泥而不滓(通“涅”,染黑)12、使于齐,顾反(通“返”)

三、解释加点词的古今义:

1、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2、颜色古义:脸色今义:物体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3、形容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人或事物的形状或性质加以描绘。

4、从容古义:说话得体今义:不慌不忙,不急迫,镇定自若的样子。

5、诡辩古义:谎话,欺诈的言论今义:无理狡辩

四、解释加点的词:

1、娴于辞令(熟悉)

2、争宠而心害其能(妒忌)

3、屈平属草稿(写作)

4、平伐其功(夸耀)

5、王怒而疏屈平(疏远)

6、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恨,痛心)

7、可谓穷矣(处境困难)8、其文约(简约),其辞微(含蓄)

9、惠王患(担心)之10、大兴师(军队)伐秦

11、臣请往如楚(到)12、奈何绝(断绝)秦欢

13、屈平既嫉之(恨)14、人君无(无论)愚、智

15、王怒而迁之(放逐,流放)

16、楚有宋玉、景差之徒(一类人),皆祖(效法)屈原之从容(说话得体)辞令

五、找出词类活用并解释:

1、厚币委质事楚(名词作状语,用丰厚的礼物)

2、其后楚日以削(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3、内惑于郑袖(名词作状语,在内)

4、短屈原于顷襄王(形容词作动词,诋毁,说坏话)

5、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名词作动词,效法,模仿)

六、判断文言句式

1、“离骚”者,犹离忧也(判断句)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

3、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被动句、状语后置)

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知道这件事的宾客)

5、求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可以出使秦国的人)

6、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状语后置)

7、是以见放(被动句)

七、一词多义

1、害

A、争宠而心害其能(妒忌)

B、为陶谦所害(杀害)

C、除国之大害(祸害)

D、不能害人(损害,伤害)

2、疾

A、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恨,痛心)

B、疾在腠理(疾病)

C、疾风知劲草(快,急速)

D、君子疾夫舍曰欲之(厌恶,憎恨)

E、吾疾贫富不均(痛恨)

3、许

A、而赵不许,曲在赵(答应)

B、时人莫之许也(承认)

C、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处所,地方,常与疑问代词“何”连用)

D、塞上长城空自许(期望)

4、属

A、亡国破家相随属(接连)

B、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C、司命之所属(管辖)

D、屈平属草稿未定(写作)

E、有宁越徐尚……之属(类)

5、疏

A、王怒而疏屈原(疏远)

B、梅以疏为美(稀,与密相对)

C、其于计之疏也(疏忽,不周密)

D、十三经注疏(注释的一种)

6、离

A、“离骚”者,犹离忧也(通“罹”,遭遇)

B、约从离衡(离间)

C、如有离违,宜别图之(违背,背离)

D、多情自古伤离别(别离)

7、迁

A、王怒而迁之(放逐,流放)

B、再迁为太史令(调动官职)

C、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贬官的委婉说法)

D、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继,随着)

8、闻

A、博闻强识(见识)

B、闻道有先后(知道,懂得)

C、闻寡人之耳(使……听到)

9、审

A、审问之,慎思之(仔细)

B、审矣,何足怪乎(知道,知悉)

C、审时度势(详察)

D、明日再审之(审问)

10、望

A、望桓侯而还走(远远地看见)

B、欲望百姓亲附(期望)

C、自幼有公辅之望(威望)

D、若望仆不相师(抱怨)

11、过

A、过宋将军而不见(拜访)

B、求,无乃尔是过欤(责备)

C、过犹不及(过分)

D、人谁无过(过失,过错)

12、与

A、与之斗卮酒(给)

B、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和)

C、何哉?与秦而不助五国也(和……交好)

D、蹇叔使子与师(参加,加入)

八、名句默写: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完整版)屈原列传知识点整理教师版

屈原列传知识点梳理 一、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 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2、“离骚”者,犹离忧也 3、人穷则反本 4、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5、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6、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7、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8、屈原既绌 9、厚币委质事楚 10、乃令张仪详去秦 11、使于齐,顾反 12、亡走赵,赵不内 13、被发行吟泽畔 14、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2、(上官大夫)因谗之曰 3、谗谄之蔽明也 4、邪曲之害公也 5、方正之不容也 6、屈平正道直行 7、惠王患之 8、厚币委质事楚 9、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10、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11、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12、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13、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14、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15、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16、其后楚日以削 17、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 18、同死生,轻去就 三、指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2、颜色憔悴 3、形容枯槁 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四、指出下列句子是什么特殊句式并翻译: 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3、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4、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5、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6、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7、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8、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五、一词多义: 1、属屈平属草稿未定(连缀,引申为写作) 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委托,嘱咐) 十三学的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隶属) 吾属今为之虏矣(类,辈)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掌管) 2、疏王怒而疏屈平(疏远) 以疏为美,密则无态(稀疏) 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陈述) 论积贮疏(奏章,古代大臣向君主上书言事的文体) 3、本父母者,人之本也(根本) 本末倒置(草木的根) 今背本而趋末(根本的基础的东西,此指农业) 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考察) 4、疾君有疾在腠里(疾病) 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疾苦,痛苦)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痛心,痛恨) 寡人有疾,寡人好色(缺点)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速,捷)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同“嫉”,妒忌)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强,猛烈)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锐利) 5幸则吾斯役之不幸(幸运) 大王亦幸而赦臣(侥幸,幸而,幸亏)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宠爱)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封建时代君王到某处) 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希望) 6、质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人质) 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同“贽”)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质地)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质询,问)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锧”,一种刑具) 7、内少间,帘内掷一纸出(里面)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内部,常指国家内部) 亡走赵,赵不内(“纳”,接纳) 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交纳) 距关,毋内诸侯(“纳”,使……进来)

屈原列传-导学案

《屈原》活动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重点难点】 1.积累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活动过程】 一、自学质疑 (一)结合注释,了解本文主人公——屈原。 屈原(前340——前278年),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我国第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开创楚辞体诗歌新样式,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代表作为抒情长诗《离骚》。主要作品有《天问》、《九歌》、九章》等。汉代刘向把它们合编成《楚辞》。屈原有才干,有远见,对楚国忠心耿耿,却一被楚怀王疏斥,再被顷襄王流放,直到怀石沉汨罗而死。 (二)朗读课文,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给下列字词注音。 属.(zhǔ)草稿谗谄 ..(Chán chǎn)惨怛.(dá)谗人间.(jiàn)之 帝喾.(kù)濯淖 ..(zhuónào)皭.(jiào)然泥.(niè)而不滓.(zǐ)商于.(wū)屈匄.(gài)靳.(jìn)尚唐昧.(mò)咎.(jiù)忠臣之分.(fèn)被.(pī)发餔.(bū)其糟相随属.(zhǔ ) 啜.(chuò)其醨.(lí)汶汶 ..(mén mén)温蠖.(huò) (三)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或工具书,逐字逐句理解文章意思,并用现代汉语进行翻译。 (四)速读全文,给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的大意。 第一部分(1—3)屈原由见“任”而见“疏”。 第二部分(4—10)屈原由见“黜”而见“迁” 第三部分(11—12)屈原自沉汨罗江的经过及屈原死后的影响 (五)通览课文,按照“通假字”、“词类活用”、“重点语句翻译”等类别,进行文言知识积累。 示例:博闻强志.“志”同“记”,记忆力

屈原列传知识梳理答案

《屈原列传》文言知识梳理 一、注音 谗谄(chǎn)靡(mǐ)不毕见 濯淖(nào)滋垢(gòu) 渣滓(zǐ)皭(jiào)然 汶汶(mén)稚(zhì)子 枯槁(gǎo)餔(bū)其糟而啜其醨(lí) 温蠖(huò)娴(xián)于辞令 属(zhǔ)草稿汨(mì)罗 上称帝喾(kù)楚将屈匄(gài) 二、通假字: 1、犹离.忧也通“罹”遭遇 2、人穷则反.本通“返” 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通“旨”旨趣 4、自疏濯.淖污泥之中通“浊”污浊 5靡不毕见.通“现”显现 6、屈平既绌.通“黜”罢黜 7、厚币委质.事楚通“贽”见面礼 8、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同“涅”染黑 9、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三、重点实词解释 1、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熟练、熟悉 2、王甚任.之信任 3上官大夫与之同位次

4、争宠而心害.其能忌妒 5、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制定6屈平属.草稿未定写作 7、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改变,更改 8、平伐.其功自夸、炫耀 9、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恨、痛心明 10、“离骚”者,犹离.忧也通“罹”遭遇 11、人穷.则反本处境困难 12、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疲困 13、疾痛惨怛 ..,未尝不呼父母也内心悲痛 14、《国风》好色而不淫.过分而失当 15、靡.不毕见.无见,同“现” 16、其文约.,其辞微.简约含蓄精深 17、举类迩 ..而见义远事物近 18、其志洁,故其称.物芳称许 19、不获世之滋.垢污浊 20、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洁净 泥,同“涅”染黑 21、乃令张仪佯装 ..去秦假装 呈献质,同“贽”见面礼 22、又因.厚币用事者 ...臣靳尚凭借当权者 23、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表达 24、人君无.愚智贤不肖无论 25、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连,跟着

高中语文_《屈原列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峨冠博带,长剑陆离,高高地屹立在历史烟云之上,俯视着千秋百代。 他是一个悲剧,因为作为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失败了。他没有看到一个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的祖国,而只看见楚国人民相争的尸首和红了眼正在撕扯着“谁家春闺梦里人”的野狗,只能看着自己深爱的楚国一步步消失在了战国的兵荒马乱里。 他又是一部正剧,因为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成功了。他的品行被奉为后世楷模,随着他的肉体倒下,他的精神高高耸立起来,呐喊了千百年仍震撼着整个民族的灵魂。他开创的楚辞独树一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 这个人,就是屈原。 【展示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合作积累重要文言知识点; 能力目标:整体把握文意,叙述屈原生平事迹,理清文章脉络。 了解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会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体味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记一记】:小组合作疏通文意,并找出重要的文言知识点 展示与分享 【讲一讲】:以讲故事的方式来梳理文本脉络,熟悉故事情节 引导学生概括情节 分析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式,结合“2015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品 味这种写法的好处 【读一读】:多种形式品读“渔夫问答”一段,探讨读法 【辩一辩】:组内形成辩论,探讨屈原与渔父的人生选择 辩论、交流、展示 教师引导 【写一写】:写作练习 【链接材料】:关于屈原素材的写作片段,形成观点争鸣 学情分析

本文是学生进入高中学段后遇到的最长的一篇文言文,且文本中有一半的内容为议论性语句,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即便是疏通了文本,也很难建立起整体的印象。因此,需要引导学生梳理文本、概括故事情节,才能对文本结构、写作特色等作深入分析。 学生平时写作援引历史人物作为素材时,容易大篇幅叙事,流于讲故事而缺乏适当的议论和点题,因此,在分析《屈原列传》记叙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时,结合“2015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夹叙夹议的好处,并将这一写法运用到日常写作练习中。 一直以来,对屈原的评价呈现出绝对“一边倒”的情况,学生习惯直接给屈原贴上“爱国诗人”“出淤泥而不染”等高大上的标签,而缺乏独立思考和辩证评价。因此,引领学生用历史观和现代观重新评价屈原,探讨人生选择和生命价值,是难题,也是重点,需要充分备课,才能游刃有余的开展这一开放命题。 效果分析 本课能结合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学科特点,准确定位教学重点和难点,结合学 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创设教学情境,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课堂活动,充分发动学生, 将学生自主解决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而“讲一讲”“辩一辩”等活动形式则激发了 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设计科学合理、有思维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感悟、 讨论、交流、辩论中深化自己的思想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 作、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 一直以来,学生对教科书上的历史人物认识比较单一、僵化,习惯了贴标签式的分 析评价人物,只要是正面人物形象,就一味的肯定、赞扬,满纸高大上的溢美之词,而 缺乏独立客观的思考评价。本课时,旨在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历史观和现代观辩证的看待 事物、评判人物,进而引发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叩问,明白:古往今来,没有绝对 完美的英雄,而只有绝对完美的理想追求;没有永恒不过时的选择,而只有永恒不过时 的精神品质。 教材分析 《屈原列传》是高一年级鲁教版必修三课本第二单元第一课,本单元的主题是“生命的赞歌”。学习本单元,我们将走近屈原,领悟他以死明志的伟大爱国情怀;我们将走近刘和珍,了解现代青年的勇毅精神;我们将走近欧亨利小说中的人物,品味贝尔曼为挽救他人生命而牺牲自己的人性光辉;我们将走近文天祥,感受他“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一身浩然正气。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诠释了生命的内涵,为我们奏响了一曲曲生命的赞歌,让我们慨叹:世间短暂的是生命,而永恒的也是生命。

《屈原列传》知识归纳(答案)

《屈原列传》知识归纳(答案) 2012-3 一、请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 1、王怒而疏.屈平疏远 2、父母者,人之本.也根本 3、博闻强志.记,记住 4、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扣留 5、顷襄王怒而迁.之贬谪,放逐 6、渔父.见而问之曰 fǔ,古代对老年男子尊称 7、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使之改变,强行改变 8、屈平不与.允许,同意 9、人穷.则反本处境艰难,困厄不堪 10、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疲惫 11、疾痛惨怛 ..,未尝不呼父母也忧伤哀痛 12、靡.不毕见副词,没有 13、乃令张仪佯.去秦假装 14、厚币委 ..质事楚礼物;呈现 15、使使如.秦受地往,到……去 16、以一仪而当.汉中地抵换,相抵 17、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责备,怪罪 18、人君无.愚智贤不肖无论 19、举.世混浊而我独清全 20、楚诚.能绝齐如果,果真 21、其行廉.,故死而不容方正 22、明于治.乱治理得好,安定太平 23、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副词,大概 24、怀王乃悉.发国中兵副词,全都 25、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介词,相当于“于” 二、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及其本字,并解释其含义

1.犹离忧也离—罹遭遇,遭受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旨旨趣,旨意 3.人穷则反本反—返返回,回到 4.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绌—黜(被)罢免官职 5.厚币委质事楚质—贽初见尊长所送的礼物6.靡不毕见见—现体现 7.亡走赵,赵不内内—纳接纳 8.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浊污浊 9.被发行吟泽畔被—披披散 10.举类迩而见义远见—现表现,表达 11. 齐与楚从亲从—纵合纵 三、请写出下列各句中古今异义词语的古今意义 1.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古义:脸色。颜,颜面。色,气色。 又如:暮去朝来颜色故。 今义:物体光波通过视觉时所产生的印象。 古义:形,形体。容,容貌。又如《林黛玉进 贾府》:“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 今义:对人或事物的形状或性质加以描绘。 2.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3. 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古义:欺诈的言论。/ 今义:无理狡辩,动词。 4.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古义:返回(楚国)恢复(国家)。一说,反,覆转。 今义:一遍又一遍;颠来倒去;重复的情况。 5. 而能与世推移古义:变化。/ 今义:移动。 6. 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古义:此处指言语举动适度得体。又如“常从 容淡静”。一说,“从容”为举止行动之意。 今义:不慌不忙,不急迫,镇定自若的样子。 如成语“从容不迫”。 7. 屈原至于江滨古义:到达,动词;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屈原列传

屈原列传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 《屈原列传》 ?一、通假字 1、离:犹离忧也(通"罹") 2、指:其称文小而而其指极大(通"旨") 3、反:人穷则反本(通"返") 4、绌:屈平既绌(通"黜") 5、质:厚币委质事楚(通"贽") 6、见:靡不毕见(通"现") 7、内:亡走赵,赵不内(通"纳") 8、濯: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 ?二、一词多义 1、闻: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名词,学识) ②无何,宰以卓异闻(动词,闻名) ③况草野之无闻者乎(名词,名气) 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动词,听到) 2、志:①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名词,品行)

②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动词,记忆) ③其志洁,其行廉(名词,品行) 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名词,意愿) ⑤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动词,作标志) 3、直:①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志,以事其君(名词,正直) ②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与"横"相对) ③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通"值",价值) ④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对的) 4、疏:①王怒而疏屈平(疏远) ②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名作动,用奏章写) ③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影(形容词,稀疏) ④《谏太宗十思疏》(一种文体) 三、词类活用 1、入: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动作状,对内) 2、出:出则接遇宾客(动作状,对外) 3、谗:因谗之曰(形作动,讲坏话) 4、听: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作名,听取意见) 5、邪曲:邪曲之害公也(形作名,邪恶的小人)

方正:方正之不容也(形作名,端方正直的人) 6、明:明道德之广崇(形作动,阐明) 7、蝉:蝉蜕于浊秽(名作状,象蝉蜕壳那样) 8、怒:楚使怒去(动作状,生气地) 9、虎狼: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名作状,象虎狼那样) 10、祖: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名作动,继承) 11、日:其后楚日以削(名作状,一天天地) 四、古今异义的词 1、颜色:古义:脸色,气色(颜色憔悴) 今义:色彩 2、形容:古义:形体,容颜(形容枯槁) 今义:对事物进行描述 3、从容: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今义:不慌不忙,镇定自若 4、反复:古义:反,覆转;复,恢复 今义:颠来倒去 5、诡辩:古义:谎言,欺诈的言论 今义:无理狡辩

《屈原列传》知识点整理

---------------------------------------------------------------最新资料推荐------------------------------------------------------ 《屈原列传》知识点整理 《屈原列传》知识点整理通假字人穷则反本犹离忧也靡不毕见其称文小而其指极自疏濯淖污泥之中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屈平既绌齐与楚从亲厚币委质事楚顾反赵不内被发行吟泽畔文言实词释义属屈平属草稿未定亡国破家相随属属予作文以记之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有宁越之属为之谋名吾属今为之虏也神情与苏、黄不属若属皆且为所虏伐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其后秦欲伐齐口诛笔伐伐薪烧炭南山中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此五霸之伐也疏王怒而疏屈平以疏为美,密则无态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论积贮疏名词十三经注疏名词离离骚者,犹离忧也约从离衡如有离违,宜别图之多情自古伤离别本父母者,人之本也本末倒置今背本而趋末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在冀州之南已后典籍皆为板本今存其本不忍废用芽者自从本说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臣本布衣抑本其成败之迹志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博闻强志其志洁,其行廉聊斋志异项脊轩志指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如削葱根璧有瑕,请指示王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哙遂入头发上指指通豫南闻博闻强志忽闻门外虫鸣初闻涕泪满衣裳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况草野之无闻者欤无何,宰以卓异闻留因留怀王以求割地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先生可留意矣我命绝今日,魂 1/ 4

去尸长留迁顷襄王怒而迁之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予左迁九江郡司马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战、守、迁皆不及施父渔父见而问之曰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弹新沐者必弹冠莫辞更坐弹一曲而设法备贮弹药,则可也害争宠而心害其能邪曲之害公也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词类活用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谗谄之蔽明也: 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 明道德之广崇: 蝉蜕于浊秽: 厚币委质事楚: 泥而不滓: 其后楚日以削: 亡国破家相随属: 时秦昭王与楚婚: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 身客死于秦: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史上最全高考必备高中文言文虚词知识点总结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六类。 (一)代词: 1、人称代词——之、其、而(通假)、若、乃 2、指示代词——之、其 3、疑问代词——焉、何 (二)副词: 1、范围副词——则、犹 2、时间副词——既、已、且 3、语气副词——其、何、遂 (三)介词:于、以、为、因 (四)连词:而、且、以、其、或、乃、则、然、但、为、故、若、虽、因、遂(五)助词: 1、结构助词:之、者、所、然 2、语气助词:也、矣、焉、耳、哉、乎 (六)叹词:唉、嘻、呜呼、嗟乎、噫吁嚱 二、词类分析: (一)代词 1、人称代词 ①第一人称:吾、予、余、我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项脊轩志》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为白尚书,出听我言。《段太尉逸事状》 余于仆碑,又以悲乎古书之不存。《游褒禅山记》

②第二人称:女、汝、若、尔、乃、子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静女》(女通“汝”) 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晏子治东阿》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而通“尔”) ③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六国论》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 ④复数:属、辈、侪、类、徒 若属且皆为所虏。《鸿门宴》 2、指示代词 ①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这、这个、这里、这样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赤壁赋》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②远指代词:彼、夫、其——那、那个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③无定指代词:或、莫——有的、有的人;没有谁、没有哪一个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张衡传》 ④辅助性代词:所、者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3、疑问代词

屈原列传复习知识点答案

《屈原列传》 一、文学常识 屈原,名__平__,字__原__,___战国__时期我国伟大的__浪漫_主义诗人,代表作有抒情长诗《离骚》主要作品有《天问》、《招魂》、《九歌》、《哀郢》等汉代刘向把它们合编成《楚辞》。 二、通假字 离骚者,犹离忧也同“罹”,遭遇人穷则反本同“返” 靡不毕见同“现”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同“旨”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同“浊”屈平既绌同“黜”罢免官职 齐与楚从亲“纵”合纵亡走赵,赵不内“纳” 被发行吟泽畔“披”厚币委质事楚“贽”见面礼 三、古今异义 颜色憔悴脸色,面容 形容枯槁形体,容貌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言语举动适度、得体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第二年 而欲反覆之君悟、俗改。覆,翻转过来 四、解释加点字意思 娴.于辞令 ..熟练、熟悉。应对的语言。 王甚任.之信任 屈平属.草稿未定写作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改变,更改 屈平不与.允许,同意 平伐.其功自夸,炫耀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恨、痛心。明 好色而不淫.过分而失当 其文约.,其辞微.简约含蓄精神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泥浆 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洁净。同“涅”,染黑。污浊。 愿得张仪而甘心 ..焉快意,心里舒服。 亡走 ..赵逃跑。奔向。 楚人既咎.子兰归罪,责怪。 其存.君兴国思念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帮助自己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连,跟着 不知忠臣之分.资质 .. 短.屈原于顷襄王诋毁 被.发行吟泽畔披,散着 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吃。酒渣。喝。淡酒。 怀瑾握瑜 ....比喻保持高才美德。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者乎洁净的样子。玷辱。 ..,受物之汶汶 皓皓 ..之白皎洁的样子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 ..辞令言语举止适度、得体 贾生吊.之悼念死者 又爽然 ..自失矣茫然 五、句式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判断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状语后置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被动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被动 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被动 “离骚”者,犹离忧也判断 求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 是以见放被动 六、默写

屈原列传 字词整理

文言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1、离:犹离忧也(通“罹”) 2、指:其称文小而而其指极大(通“旨”) 3、反:人穷则反本(通“返”) 4、绌:屈平既绌(通“黜”) 5、质:厚币委质事楚(通“贽”) 6、见:靡不毕见(通“现”) 7、内:亡走赵,赵不内(通“纳”) 8、濯: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 9.被发行吟泽畔 10.乃令张仪详去秦 二、一词多义 1、闻: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名词,学识) ②无何,宰以卓异闻(动词,闻名) ③况草野之无闻者乎(名词,名气) 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动词,听到) 2、志: ①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名词,品行) ②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动词,记忆) ③其志洁,其行廉(名词,品行) 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名词,意愿) ⑤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动词,作标志) 4、疏:①王怒而疏屈平(疏远) ②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名作动,用奏章写) ③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影(形容词,稀疏) ④《谏太宗十思疏》(一种文体) 三、词类活用 1、入: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动作状,对内) 2、出:出则接遇宾客(动作状,对外) 3、谗:因谗之曰(形作动,讲坏话) 4、听: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作名,听取意见) 5、邪曲:邪曲之害公也(形作名,邪恶的小人)方正:方正之不容也(形作名,端方正直 的人) 6、明:明道德之广崇(形作动,阐明) 7、蝉:蝉蜕于浊秽(名作状,象蝉蜕壳那样) 8、怒:楚使怒去(动作状,生气地) 9、虎狼: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名作状,象虎狼那样) 10、祖: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名作动,继承) 11、日:其后楚日以削(名作状,一天天地)

最新《屈原列传》教案1

《屈原列传》教案 一、教学目标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二)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四)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课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 分析: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左徒:楚官名。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王甚任之”的原因: 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暇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 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 (二)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分析: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 按:“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句有两种理解。《教学参考书》的译文是:“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改动,屈平不赞同”。与课文注释相左。依教材对“夺”、“与”的注释,应译作:“上官大夫看见了想抢过去(看),屈原不给。” “因谗之日:‘……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资料认为,“曰”、“以为”重复,疑有衍文,此说似不妥。如重新标点,作“……平伐其功,曰:‘(王)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理解,文辞便可贯通。联系上下文,可补出“以为”前省略的主词。 (三)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分析: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馆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疾,恨,痛心。四句中的“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这四个主谓短语都是“疾”的宾语。 (四)第3小段包括几层?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 分析:分两层。 第一层从本段开头至“盖自怨生也”,第一句记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以下几句就“忧”“怨”展开议论,分析产生优怨的原因,寄寓作者对屈原的深切同情。 第二层第一、二句“上称帝喾……靡不毕见”记叙(概述)幅规的主要内容,以下几句就其文、辞、志、行进行评论,评价其艺术成就,赞扬屈原的“泥而不滓”“与日月争

屈原列传(节选)知识点

屈原列传(节选)知识点 一、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通“罹”,遭遇) 2.人穷则反本(通“返”,追念) 3.靡不毕见、举类迩而见义远(通“现”,表现)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通“旨”,含义) 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通“浊”,污浊) 6.泥而不滓(通“涅”,染黑) 7.不获世之滋垢(通“兹”,蒙受,沾染) 二、词类活用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v.----n.,听觉,听力,亦指人的聪明智慧和判断力。 谗谄之蔽明也:v.-----n.,中伤别人的小人。 邪曲之害公也:adj.----n.,邪恶小人。 方正之不容也:adj.----n.,方正之人。容:被动,被容纳 明道德之广崇:adj.----v.,阐明。 蝉蜕于浊秽:蝉:n.-----状语,像蝉那样……。浊秽:adj.----n.,污浊环境。 泥而不滓:n.-----状语,niè,生活在污泥里。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n.—状语,从上(对远古)、从下(对近古)、从中(对中古)故死而不容:容:被动,被容纳 三、特殊句式 1.离骚”者,犹离忧也(判断句)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 3.故死而不容。(被动句)方正之不容也。(被动句) 4.明道德之广崇 ( 定语后置,一说,非定语后置 ) 5.蝉蜕于污秽,以浮游于尘埃之外(状后) 四、古今异义屈平正道直行 五、翻译 1.屈平疾王听之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译:屈原痛心楚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 邪恶的小人妨害国家,端方正直的人不为朝廷所容。 2.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地也; 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译:上天,是人类的始祖;父母,是人生存的本源。人处境困难,就会追念本源,所以人在劳苦疲惫的时候,没有不呼叫上天的;在病痛悲伤时,没有不呼喊父母的。 3.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为穷矣。 译: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里间,可以说处境非常艰难。 4.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译: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 5.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 故称其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译:他的文章简约,用语含蓄,志趣高洁,品行正直。他的文章,讲的事虽小,意义却很大,列举的虽然是近事,但是表达的意思却很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都称许美的事物;他品行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世。

屈原列传知识点整理

《屈原列传》知识点整理 一、字音 属(zhǔ)草稿惨怛(dá)帝喾(kù)濯淖(zhuónào) 皭然泥而不滓(jiào nièzǐ)靳尚(jìn)渔父(fǔ)三闾大夫(lǘ) 餔糟啜醨(būchuòlí)弹冠(tán)汶汶(mén)汨罗江(mì)温蠖(huò)二、重要实词 1.与上官大夫同列.:位次。 2.争宠而心害.其能:忌妒。 3.属.草稿未定:写作。 4.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改变,更改。 5.屈平不与.:允许,同意。 6.屈平伐.其功:夸耀。 7.自矜.功伐.:夸耀。功劳。 8.人穷.则反本:处境困窘。 9.惨怛 ..:内心悲痛。 10.《国风》好色而不淫.:过分而失当。 11.靡.不毕见:无。 12.推.此志也:推究,探究。 13.齐与楚从亲 ..:合纵亲善。 14.使使如.秦受地:到。 15.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责备。因为。通“返”,返回。16.屈平既嫉.之:痛恨。 17.冀幸 ..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希望。完全。 18.一篇之中三致.志:表达。 19.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因为。fèn资质。 20.顷襄王怒而迁.之:放逐。 21.新.沐者必弹冠:刚刚。 22.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效法。 23.及见贾生吊.之:悼念。 三、通假字 1.博闻强志.:通“记”,记忆力。 2.离骚者,犹离.忧也:通“罹”,遭遇。 3.人穷则反.本:通“返”,返回。

4.靡不毕见.:通“现”,显现。 5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通“旨”,要旨,含义。 6 .举类迩而见.义远:通“现”,表现,表达。 7.自疏濯.淖污泥之中:通“浊”,污浊。 8.屈平既绌.:通“黜”,罢免官职。 9.乃令张仪详.去秦:通“佯”,假装。 10.厚币委质.事楚:通“贽”,见面礼。 拿着丰厚的礼物作为见面礼送给楚国,(表示愿意)侍奉楚王。 11.亡走赵,赵不内.:通“纳”,接纳。 12.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着。 四、词类活用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词活用作名词,听觉,听力,亦指人的聪明智慧和判断力。2.谗谄 ..之蔽明也动词活用作名词,中伤别人的小人。 3.邪曲 ..之害公也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邪恶小人。 4.方正 ..之不容也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端方正直的人。 5.明.道德之广崇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阐明。 6.蝉蜕 ..于浊秽名词作状语,像蝉脱壳那样……。 浊秽: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污浊环境。 7.厚币 ..委质事楚名词作状语,用厚币……… 8.泥.而不滓名词活用作动词,生活在污秽里。 9.其后楚日.以削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10.亡.国破.家相随属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使……破败。 11.时秦昭王与楚婚.名词活用作动词,结为婚烟。 12.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名词作状语,在朝内,在朝外。 13.短.屈原于顷襄王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说短处,诋毁。 14.同.生死,轻.去就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把……看做一样。看轻,不看重。五、古今异义 1.明年 ..,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2.设诡辩 ..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古义:骗人的假话。今义:无理狡辩,动词。 3.颜色 ..憔悴 古义:脸色。颜,颜面。色,气色。又如:暮去朝来颜色故。今义:色彩。 4.形容 ..枯稿

《屈原列传》

《屈原列传》第3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爱国精神( 第三段) 在第1课时简单导入之后,就是让学生反复读(3遍)课文,初步感知文中写到了楚国的哪些重大历史事件和屈原怎样的人生遭遇;最后结合所发字词练习进行小组合作预习。 第2课时,利用导语将本节内容限定在课文4——7段:在高一时已经接触过屈原的作品《离骚》,从屈原的自身角度探知过他的内心,那今天将从另一个角度入手,探求屈原在人生道路上做出的选择,使他的精神能够光照千秋!每一个历史人物都不可能脱离特定的历史背景,那就趁机了解一下屈原当时所生活的楚国(政治环境)。 接下来,学生根据时间词语来判断、找到重点写楚国重大历史事件的段落,然后进行一一分析讲解。将预习中的相关字词穿插在讲解当中落实。 在串讲第一则故事后,要求学生概括故事情节“因贪而绝齐”“受骗而伐秦”“失信而见弃”,让学生从中感知楚怀王昏庸无能、贪婪无信形象,正是因为他的过错,使楚国陷入困境。第二则故事“赌气而释敌”“诸侯共击楚”,让学生感知,怀王昏庸、奸臣当道,使楚国成为众矢之的,一步步走向孤立,灭亡。第三则故事“媚秦而身亡”,怀王之死预示了楚国不可逆转的灭亡命运。 这样,在读读讲讲中,学生能较准确地理解到,这个时候楚国的政治已经是昏乱一团,楚怀王贪婪昏聩、见利忘义、言而无信、为一己私愤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这样的昏君身边环绕的又是如靳尚、子兰、郑袖之流的奸佞小人,故而落得个众叛亲离,最终灭亡的下场。 那么,在这个污浊的政治环境下,正道直行、竭忠尽智的屈原将面临怎样的遭遇?他能不能救楚国于危难之间?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思考再去读课文,进入第三课时的学习。 第3课时:首先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找到能体现屈原命运变化的动词:“任——疏——绌——迁——沉”。然后在逐一梳理的过程中感知屈原形象,理解其心灵的抉择。 通过“王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的问题学习第一段,结合屈原的《离骚》可以明白他是皇室家族的人,他在《离骚》中不是自豪地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吗?这种怀王任用他的一个原因,也是屈原竭忠尽智的原因所在。当然,原因更在他卓越的才华。 然而,如此有才华的屈原怀王竟“怒而疏”之,为什么?学生齐读第二段,这个问题学生不容易答出来。提示学生抓住本段中的一个细节:“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个欲夺,一个不与,两个朝中大臣在一起拉拉扯扯,好像不大成体统啊。那么,这两个“夺”和“与”应该作如何理解?回顾《陈情表》中“舅夺母志”一句,可以判断,这里的“夺”字应作“强行改变”的意思,而“与”则作“赞成”讲,这样,两个人的行为才有了可信度。那么,是什么使两人意见发生分歧呢?是因为草拟法律是一件荣耀的事情,上官想沾点光、借此博得皇帝青睐吗?他不是“争宠而心害其能”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们的屈原形象可就要大打折扣了。联系第二课时所了解的楚国的现状,和我们在《离骚》中所学到的“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一句,我们应该能够理解到,屈原深深了解楚国的国情,是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了。他不是说“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吗?现在怀王让他草拟法律,这是一个多么难得的机会啊!他怎能不将自己的理想融会在其中呢?可是,任

《屈原列传》教案范文

《屈原列传》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虚词,整理文中的文言知识 3.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教学重点: 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教学设想: 1.利用预习提示,引导学生整理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教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借助“预习提示”,圈点重要文言知识,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作者景仰屈原,他是褒贬分明地为屈原立传的。字里行间喷泻着激愤和哀怨之情。司马迁以无比崇敬的心情,概述了屈原的一生,盛赞了他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文学成就。尤其推崇他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以及存君兴国的爱国思想和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他含着热泪为屈原立传,抒情寄愤以浇胸中块垒。因

此,这篇课文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实际上是一篇夹叙夹议的人物评传,这是不同于《陈涉世家》《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地方。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二、背景材料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其“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应对诸侯,后又任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今湖北省西北部)。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怀王宠姬郑袖和大臣靳尚等旧贵族集团的人物,包围了怀王,后怀王又受到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与齐绝交,使楚陷于孤立,两次派兵攻秦,结果损兵折将,失去汉中六百里国土。怀王晚年,不听屈原劝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顷襄王继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就在他两次被放逐的前后,写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篇。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写了《哀郢》、《怀沙》两首诗后,相传在旧历五月五日这一天,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汨罗江。从此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 三、整体初读,明确课文的内容和段落 1.思想内容:课文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这篇课文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了一起。 2.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黜、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

屈原列传知识梳理检测1

《屈原列传》文言知识梳理检测 姓名:班级:分数: 一、卷面(5分) 二、注音(10分) 谗谄()靡()不毕见濯淖()滋垢() 渣滓()皭()然汶汶()枯槁()温蠖()属()草稿 二、通假字(5分) 1、犹离.忧也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3、靡不毕见. 4、屈平既绌. 5、厚币委质.事楚 三、重点实词解释(30分) 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2、王甚任.之 3、上官大夫与之同列. 4、争宠而心害.其能 5、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6屈平属.草稿未定 7、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8、平伐.其功 8、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10、“离骚”者,犹离.忧也 9、人穷.则反本 12、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10、疾痛惨怛 ..,未尝不呼父母也 14、《国风》好色而不淫. 11、靡.不毕见. 16、其文约.,其辞微. 17、举类迩 ..而见义远18、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19、不获世之滋.垢 20、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21、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 ..事楚 22、又因.厚币用事者 ...臣靳尚 23、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24、人君无.愚智贤不肖 25、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26、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 27、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28、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 29、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 ..者乎 30、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四、翻译下列句子(40分) 1、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译: 2、屈平疾王听之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译: 3、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地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译:

劝学知识点归纳

劝学知识点归纳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劝学》知识点归纳整理一、古今异义: 1.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 2.金就砺则利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检查;今义:探究并领会。 二、通假字: 1.輮以为轮輮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赋,资质。 三、词类活用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2、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輮以为轮/輮使之然也:(輮,通"煣","使……弯曲") 3、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词作动词,游泳,游水。 4、上食埃土: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 5、下饮黄泉: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四、特殊句式 (一)状语后置句: 1、青,取之【于蓝】,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从”。 2、青【于蓝】: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3、寒【于水】: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相当于介词“于”,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 (二)定语后置句: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是“爪牙”的定语;“强”是“筋骨”的定语。“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三)判断句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者??也”,是判断句式的标志;“者”“也”是语气词,“者”用在结果分句后,表示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的原因;“也”,语气助词,表示解释的原因。) 2.臂非加长也。 3.声非加疾也。 4.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7.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四)省略句1.輮(之)以(之)为轮。2.輮(之)使之然也。 五、固定格式 1、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无以,表示“没有用来……的(办法)”。 六、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古义:介词“以”+动词“为”,使……成为。 今义:认为。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屈原列传参考答案

宝应县曹甸高级中学语文组集体备课资料《史记》分篇检测整理编辑:陶卫兵2016年7月5日 《屈原列传》文言知识检测(一) 班级学号姓名 1、为.楚怀王左徒:担任 2、博闻.强志.:见闻、学识/ 同“记”,记忆力 3、明.于治乱:明白,清楚 4、娴.于辞令 ..:熟练、熟悉/应对的语言 5、入则 ..与王图.议国事:进入朝堂/就/谋划 6、王甚任.之:信任 7、因.谗之曰:于是 8、众莫.不知:无指代词,没有谁 9、王怒而疏.屈平:疏远 10、故忧愁幽思 ..而作《离骚》:深思 11、人穷.则反.本:处境困窘/ 同“返”,追念 想到 12、以事.其君:侍奉 13、可谓穷.矣:困厄 14、忠而.被谤:却 15、蝉.蜕于.浊秽:名作状,像蝉一样/ 从 16、推.此志也:推论、推算 17、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即使 18、齐与楚从.亲:合纵,诸侯联合抗秦的同盟 19、楚诚.能绝齐:果真 20、张仪诈.之曰:欺骗 21、怀王乃悉.发国中兵:尽,全部 22、而齐竟.怒:终究 23、明年 ..,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第二年 24、怀王竟.听郑袖:竟然 25、时秦昭王与楚婚.:通婚 26、怀王卒.行:最终 27、不如毋.行:不要 28、怀王稚子 ..子兰劝王行:小儿子 29、复之.秦:到 30、竟.死于秦而归葬:最终 31、虽放流,眷顾 ..楚国:眷恋32、不忘欲反.:同“返” 33、一篇之中三致 ..志焉:再三/ 表达 34、人君无.愚智贤不肖:无论 35、兵挫地削,亡.其六郡:丧失 36、其.所谓.忠者不忠:大概/认为 37、此不知 ..人之祸也:不懂得、不了解 38、顷襄王怒而迁.之:放逐 39、屈原至于 ..江滨:到了 40、何故.而至此:缘故、原因 41、子.非三闾大夫欤.:古时对男子的尊称/ 句 末疑问语气词 42、乃.作《怀沙》之赋:于是 43、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 ..者:这一类 44、其后楚日.以削:名作状,一天天地 45、适.长沙:到 46、未尝不垂涕.:眼泪 47、及见贾生吊.之:悼念死者 48、数十年竟为 ..秦所灭:最终,终于/ 表被动 49、悲.其志.:为……悲伤/志趣 50、臣请往如.楚:到 51、是以见 ...放:因此/ 被 52、不凝滞于 ...物:拘泥、执著/ 被 53、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吃/ 喝 54、被.发行吟 ..泽畔:同“披”,披着/ 边行边吟唱 55、颜色 ..憔悴:脸色 56、形容 ..枯槁:形体容貌 57、而能与世推移 ..:变化 58、新沐 ..者必弹冠:刚/ 洗头 59、新浴.者必振.衣:洗澡/ 抖动 60、其存.君兴.国:思念/ 使……振兴 61、举.世皆浊而.我独清:全/表转折 62、而自令见 ...放为.:令自己/ 被 /句末表疑问 的语气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