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喀什大清银币湘平壹两银币一枚

1907年喀什大清银币湘平壹两银币一枚,铸造规整,字迹纹饰清晰,难得品相,近未使用品

1907年新疆省造喀什大清银币湘平壹两一枚,深打,图案居中,图文完美清晰,品相罕见,完全未使用品

银币说明:

银币正面中庭印有:大清银币字样;周边印有:喀什湘平壹两满汉字样银币背面中庭印有:一条青龙周边印有:稻花环边银币直径:3.8CM 币身厚度:0.3CM 币外圈呈齿状银币的预售价格为:400000.00人民币

此币乃喀什银币试铸铜样喀什大清银币试铸铜样黑漆古包浆,正面铸“大清银币”四字。

该币不是银质,而为铜锡合金铸成。该币铸造极精美,纹饰轮廓深竣,文字清晰,边齿规整,币底平滑,币面有一层淡红色的保护层,如新出炉之钱,但又绝非新作的臆造品。特别应该引起注意的有两点:一是币上有签名暗记,在“银”字的右边和“湘”字的上边,竖写有“一山之”三个草书签字,何意待考。二是币正背面遗留有铸模上黑锅灰锈斑,深入币体,极其坚固,难以剔除.

试铸样币即为开炉钱。第一炉铸出的送审样币,虽然为金、银币的铸模,但一般都用铜质试铸样币,样币上送审核过关后,再正式开铸金、银质头炉钱。

因此,样币纹饰特别深竣清晰,型制规整,品相精到。所见传世试铸铜样币有:孙像十分镍币铜样、民三袁像银币铜样、孙像帆船壹圆银币铜样、蒋像嘉禾伍角银币铜样和民国三十八年伍钱金币铜样等。

经专家鉴定属真币字体为“大清国银币样板.鲁尔智乔治造币厂铸”,字母字体为“l i groig i groig l i groig”质地属:黄铜合金。

“湘平”是晚清及民国前期湖南及新疆量衡标准,一两约合36.13克

面"湘平"两字,据说因督军左宗堂及其军队人多湖南人,湖南称"湘"所以币面湘平就是这样而来的

光绪初年,左宗棠率军入疆平阿古柏叛乱后,始铸新疆光绪银钱。新疆三体文光绪银圆,币上铸有汉、满、回三种文字,纪值、纪铸地(喀什)或纪年(回历)。至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新疆始铸“喀什大清银币”,有“湘平壹两”,存世稀少;“湘平伍钱”存世较多;“湘平二钱”,至今未见实物。从清光绪三十三年至宣统、民国初期,新疆地区先后还铸有“喀什造大清银币”、“新疆饷银”、“喀什饷银”、“银圆叁钱、贰钱”、“喀什造宣统银币”、“喀什造宣统元宝”、“喀什宣统元宝”、“民国元年壬子饷银”、“中华民国新疆喀造饷银”、“迪化银之局造一两银币”和“新疆省造币厂铸壹圆银币”。

“湘平壹两”为清代及民国前期湖南等地所用的银两衡量标准,后为新疆喀什噶尔所用,重量为36.13克。

但是竖我直言,楼主这枚应该不是开门的货,“什”字有明显的问题

此币直径3.95厘米,厚0.31厘米,重36.5克,正面内圈为“大清银币”四字,中间有一花朵,“清”字左边“水”旁三角挑。圈外上方是“喀什道”三字,下方标注“湘平一两”,字体挺秀。右侧为老维吾尔文“ZarbKashgar”(汉译喀什噶尔造),左侧老维吾尔文为“BirSar”(汉译壹两)及回历纪年1325(公元1907年)。背面内圈中心为蟠龙图案,外圈右侧为带花大叶纹,左侧为对称叶状纹,两枝底部交叉,束以带结,上部则被一花朵分开。此币铸造及流通情况史无记载,但有两种“大清银币”可资参考。史载光绪三一二年(丙午,1906年),清廷户部规定银币本位,开铸丙午纪重“大清银币”。翌年,新疆喀什即仿内地体制铸“大清银币”,铸有两种版别,一种记“喀什造”,另一种仅有“喀什”两字,都分“湘平壹两”和“湘平五钱”两种面额。数量很多,在新疆银币中较为普遍,但这枚则不同,第一,币面标注“喀什道”,“道”是行政区划单位名称,出现在钱币中,此为仅见;第二,面额为“湘平两”,将“壹”字书写成“不”,在新疆银币中极为独

1949年4月,国民党新疆省政府为应付市面之急需,令省造币厂铸“壹圆”银币。笔者所藏这枚新疆省造币厂壹圆银币,径39.0mm,重26.7g,传世包浆,面上环“新疆省造币厂铸”7个汉字,中

间以双穗环抱“壹圆”二空心汉字,左右梅花边花,下纪年“民国三十八年”;背珠圈,圈内有阿拉伯数字纪值“1”,圈外上环维吾尔文,下公元纪年“1949”(封三)。据《钱币学词汇简释》载:迪化(今乌鲁木齐)开铸二钱、三钱、五钱光绪银元,数量极少。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开铸“饷银”银元,自一钱至五钱共4等。二十九年(1903年)造迪化局光绪银元,自二钱至五钱计3等。宣统二年(1910年),加铸一两饷银,背龙。民国建立后仍铸饷银,有五钱、一两2等,背双旗,以“壬子”干支纪年。另有民国六年、七年所铸一两银元。喀什、阿克苏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同时开铸银元。喀什所铸光绪银元自一钱至五钱计4等。大清银币、宣统元宝饷银分五钱、一两2等。进入民国后,继续铸造饷银,仅五钱一种,背图双旗及维文。阿克苏局所铸光绪银元,自二钱至五钱计3等。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新疆始废“两”改“元”,铸壹圆银币。自光绪十六年至民国

湘平:清末湖南湘潭县所用称量银两的一种标衡,银每两重35.84克。清代咸丰以来,士兵多湖南人,所以军队中多用湘平称银,后在湖南全省推广,涉及长江流域各大商埠及新疆等地。湘平一两合36.65克。

喀什大清银币试铸铜样黑漆古包浆,正面铸“大清银币”四字。

该币不是银质,而为铜锡合金铸成,直径3.9厘米,厚0.2厘米,重16.5克。该币铸造极精美,纹饰轮廓深竣,文字清晰,边齿规整,币底平滑,币面有一层淡红色的保护层,如新出炉之钱,但又绝非新作的臆造品。特别应该引起注意的有两点:一是币上有签名暗记,在“银”字的右边和“湘”字的上边,竖写有“一山之”三个草书签字,何意待考。二是币正背面遗留有铸模上黑锅灰锈斑,深入币体,极其坚固,难以剔除

据载,我国明代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就由尼泊尔代铸过西藏银币。至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首次自铸西藏银币(薄片型)。清同治元年,中亚之浩罕汗国军官安古柏入侵新疆,同治六年据喀什为都,并仿土耳其式铸有金、银、铜币三种,流通一时。光绪初年,左宗棠率军入疆平阿古柏叛乱后,始铸新疆光绪银钱,新疆光绪银圆上铸有汉、满、回三种文字,纪值、纪地(喀什)或纪年(回历)。至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新疆始铸“喀什大清银币”,其中“湘平壹两”存世稀少;“湘平伍钱”存世较多;“湘平二钱”至今未见实物。

从清光绪三十三年至宣统、民国初期,新疆地区先后还铸有喀什造大清银币、新疆饷银、喀什饷银、银圆叁钱、二钱、喀什造宣统银币、喀什造宣统元宝、喀什宣统元宝、民国元年壬子饷银、中华民国新疆喀造饷银、迪化银之局造一两银币和新疆省造币厂铸壹圆银币等。

试铸样币即为开炉钱。第一炉铸出的送审样币,虽然为金、银币的铸模,但一般都用铜质试铸样币,样币上送审核过关后,再正式开铸金、银质头炉钱。

因此,样币纹饰特别深竣清晰,型制规整,品相精到。所见传世试铸铜样币有:孙像十分镍币铜样、民三袁像银币铜样、孙像帆船壹圆银币铜样、蒋像嘉禾伍角银币铜样和民国三十八年伍钱金币铜样等。

“湘平壹两”为清代及民国前期湖南等地所用的银两衡量标准,后为新疆喀什噶尔所用,重量为36.13克。

另有“库平壹两”重37.301克,为清政府1908年统一度量制度的权衡标准。“关平(海关平)壹两”重37.7994克;“漕平壹两”为各地漕税银两,标准不一,上海漕平壹两重36.65克;“厂平(吉林)壹两”也称吉平,重35.86克。(信息来源:中国商报方玉瑞)

银币之王.1895年。慈僖皇太后六十大寿生日。特下意旨命广东省铸币厂专铸。用以赏赐前

来贺寿的文武大臣。嫡系亲属之用。由于该币图案设计精美,寓意吉祥。(特殊的使命章显

不凡的地位与极高的收藏价值。不知让多少钱币爱好者苦苦探访寻觅。魂纤梦绕。梦寐以求。)由于铸造有限。得到者非常珍爱。视为家珍,不轻易视人。属特殊纪念不流通的特版钱币。

历经百年的历史变迁。存世极奇稀少。故难得一见。珍也。(其他库平一两银币。币值标注

都是库平一两。该银币标注则是库平重一两。凸显该币与众不同倍受注重之意。也体现了设

计者。对皇权的敬畏,不宜懈怠之心。得之大幸也。恭候广大钱币爱好者交流探讨。

广东省造寿字壹两银币乃中国银币大珍之一,由于未见史籍记载,来龙去脉众说纷纭并不明确。综合而言,以前辈张炯伯在《广东省造壹两银币》所论可为代表:“本品因未纪年,殊难遽断,然观其图案,谐作福寿,环绕双龙,幕无英文,意含颂祝,大异常制。由此以推,或为纪念币之一种,专以祝慈禧太后七旬万寿者也。”将之视为纪念币并未有太多异议,只是在确切日期上,“因未纪年,殊难遽断”而莫衷一是。其制成时间有光绪二十年(1894)、三十年(1904)及三十一年(1905)三种说法,亦有人认为其系臆造。光绪二十年之说,是来自清·王无生《述庵秘录》书中描述朝廷大臣刚毅生性贪诈好财,有“巡抚广东,以甲午(光绪二十年)人都祝嘏(慈禧六旬寿),希大用。时内地通用银,广东独制银币。刚谓总办某道曰:‘为我制银币三万,携入都。’某曰:‘诺。’制成齐往??”云云,可刚毅并未担任过广东巡抚一职,此处应为“巡视安抚”之意;惟虽有记载未加描述型制,无法得知其所造究竟为何,但常被作为此论之引证。光绪三十年之说则认为此币是为慈禧七十大寿所造,一般以采纳此说者居多。另也有人称其为“元两之争”后的产物,此为光绪三十一年制说法的由来。

然前天津造币厂厂长李伯琦所撰《中国纪念币考》上却记有:“至光绪甲午年,慈禧太后六旬万寿时,外省已设银元局铸银元,亦闻他国有纪念币之事矣。广东银元局遂议铸一元银币,庆祝万寿,币式一面仍蟠龙,一面中篆文团寿字,而围以卍纹,适我军战败,奉诏停止庆贺,遂未铸呈,惟案卷中存此图样模型耳。木雕模型,今已不复见,案卷亦不存。”按慈禧太后生于道光十五年十月十日(1835年11月29日),甲午年适逢其六十大寿,而该年六月底日本挑起丰岛海战,清朝因此在七月一日对其正式宣战。但随后八月中旬清陆军在平壤之战,北洋水师在黄海海战均告失利,日军掌握主动并迅速向中国境内推进,八月底时已渡过鸭绿江。在慈禧寿辰前清军可说屡遭败阵,所有祝寿活动被迫中止。

三种推论皆有其据,笔者个人认为光绪二十年(1894)试制而又中止的说法,从历史背景的角度来说有较高的合理性。尤其李氏《中国纪念币考》文内提到的“惟案卷中存此图样模型耳。木雕模型,今已不复见,案卷亦不存。”等语,表示他应见过所谓的案卷及模型实物。官场办事须签准后执行乃理所当然,但若为宫殿的营造建筑,则帝王将相虽位高权重,也很难凭图面及文字描述来想像完成后的模样,故因此而制作木雕模型也不足为奇,只是文献现已散失无法据以考证。

至于为筹划造币之时是否也有刻木雕模型的例子呢?香港造币厂在1866年筹办初时因尚无

雕模能力,系由英国皇家造币厂代劳,惟因英国雕刻师不谙汉字笔划,试做时字体十分拙劣,港府因此曾送文字之木雕模型至伦敦以协助进行,此物现仍在英国皇家造币厂博物馆。由此看来,所谓祝寿银币木雕模型的存在有其可能,是为李伯琦说法的旁证。笔者再引述李氏文中一段:“凡遇国家庆典,国币别铸异形,以为纪念,其例创于欧洲。但此币铸数无多,专供人把玩收藏耳,不与通行币并流于世也。我国虽币制向欠完善,然自三代前,改行海贝壳,以铜仿其形,铸行于世(即后世藏泉家,所称鬼脸钱,或蚁鼻钱者,嘉道间,古钱学昌明,尚不知此为何物。近世学者,始考知为最古之铜贝,亦用铜为币之始,发现皆黄河两岸)。嗣改空首布,方足布,圆足布,尖足布,齐刀,明刀等,形式叠更,至周末始有圜钱,以铜为本位,亦数千年矣。然未闻有纪念币之名也。但虽无此名,亦有此事,如新帝登极,钱法堂,命宝源局、宝泉局,以新年号铸钱,背铸吉语或龙凤纹,如大清一统,天子万年等。此乃开模取吉,由司官随意定之,不见公文,亦不言纪念,实则即纪念意也。人亦不珍视,藏泉家概入压胜品,世间所见亦少,惟正德通宝,背龙凤纹者较多,乃乡愚谓能辟邪,珍之,而所传者多后世伪造,藏泉家反不录,改元所铸之外,则乾隆通宝,背左右安南,二汉字之平钱,乃高宗命特铸,虽未明降言纪念,实纪念矣。”足见纪念币在以往是无名有实。

钱币大师马定祥曾藏有广东省造寿字壹两银币及厚版铅样各一,此铅质单面样版是耿爱德旧藏,在民国三十八年他离开上海前因其厚度超出钱币保存纸板过多,无法和其他银币并列,故与马老交换。此两者均收录在《钱币学大师马定祥》图册内,其说明为“祝贺慈禧六十大寿而特铸”。根据以上资料,笔者乃倾向于此中国首枚机制纪念币是光绪二十年(1894)试制之说。

咨询价慈禧寿辰纪念银币——试析广东“寿”字壹两在中国近代机制币的名单中,有一枚银币可以

说是鼎鼎大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就是——广东省造光绪元宝库平重壹两银币,此币由于设计

精湛,铸造精美,图案中有“寿”字及二龙戏珠纹样,故习称广东“寿字一两”或“双龙一两”,其

稀有程度及其神秘的身世一直为藏界津津乐道,被誉为“传说中的银币”,现在,就让我们对她开始

一番探索旅程吧。“寿字一两”银币发行于清代末年,在现存档案中未见记载,她的设计、铸造乃

至试铸时间一切都是个迷。我们从有关钱币文献中可以获得一些信息,如大收藏家施嘉干在《中国近

代铸币汇考》(1949年6月初版)中是这样描述的:“广东壹两:系一两制之试铸品,铸造年限失考,

查一两制币,光绪十年吉林及二十九年户部均有铸造,此后亦有三数种,惟此种背上图案,谐作福寿,

考据家认为或系光绪三十一年(1905)时,粤局奉到造币总厂行知,铸此祝慈禧太后七旬万寿者,试

铸当极少,发见不过三数枚”;金银币收藏家张璜在《中国银圆及银两币目录》中也有记载:“CH180,

广东省光绪无纪年,寿字壹两,背面正中有一古写寿字,据传或系光绪三十年铸此以祝慈禧太后七旬

万寿者,确否待考,十分罕见”;此外还有其它诸多文献记载,但总不外乎几种猜测:1、庆祝慈禧

寿辰70年说;2、庆祝慈禧寿辰**61年说;3、户部推行一两本位制说。 ??那么,此币究竟是为何

发行的呢?首先,从构图上我们可以看出,该币具有非常明显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征:全币文字

均为中文,不同于其他银币的中英双文字;正面“光绪元宝”两侧各有蝙蝠一只,与“福”字谐音,

背面二龙戏珠图正中为一篆书“寿”字,图案寓意“福寿双全”,在中国属于“大福”的寓意,由此

可见,此币设计完全不同于其他同时期银币,具有极为明显的纪念色彩,将其视为祝寿纪念币并不为过;其次,中国在1894年为庆祝慈禧寿辰**61周年曾发行一套九枚的纪念邮票,为同题材发行纪念

币也是完全有可能的;第三,张执群著《造币钢模》一书中收录有“广东省造寿字银币”钢模数套,

分为七钱二分和一两共两种,这证明了广东曾同时铸造这两种面值的主币,这在中国铸币史上是从未

有过的,也就是说,至少一两币与光绪三十年(1904年)户部推行一两本位制无关,所以,“寿字一两”完全可能就是慈禧寿辰纪念币,但她究竟是1895年还是1905年所铸,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关于“寿字一两” 试铸银币,可以确认已存在两个不同版别,区别仅见于正面左右两只蝙蝠的翅膀,其中翅膀线纹轻薄稀疏的一种,即我们所说的“阴版”,以前被认为是第二版;翅膀线纹稠密饱满的一种,即我们所说的“阳版”,以前被认为是第一版,近日我在同一时间曾见到两个版别的“寿字一两”,可以将她们放在一起比较,真乃三生有幸,经过比对,做了一下初步研究: ??首先,两币除了蝙蝠不同以外,正背面图案、文字均不存在任何差别,应该说是由同一钢模所打制;其次,以前认为“阳版”蝙蝠是第一版,即蝙蝠翅膀饱满的那一版是第一版,其钢模相应位置就一定是阴版,那么如改为第二版就需要将已挖去的部分再补上,这是不符合雕刻钢模的进度规程的,所以,这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阴版”蝙蝠才是第一版,送审时可能因为蝙蝠翅膀的单薄而未能获批而改为“阳版”,这样只要再将钢模蝙蝠翅膀部分挖深些就可以了,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阴版”蝙蝠“寿字一两”为第一版,“阳版” 蝙蝠“寿字一两”为第二版,与以前的结论是完全相反的。 ??关于“寿字一两”的存世情况,据不完全统计有以下几枚: 1.收藏家施嘉干先生收藏“阳版”蝙蝠一枚,著录于《中国近代铸币汇考》;1998年由其夫人捐献给上海博物馆,著录于上海博物馆出版《施嘉干先生旧藏中外钱币》; 2.收藏家李伟先收藏一枚,版别不详(《钱币大师马定祥》书中著录一枚“阴版”蝙蝠或是此枚?),亦捐献上海博物馆; 3.收藏家耿爱德曾藏有,数量不详,后转让给犹太人古德曼,古德曼收藏曾于1991年在美国拍卖,拍卖中有“阴版”蝙蝠一枚,第1*562号拍品,底价3万美元,成交价为41800美元,为台湾收藏家所获; 4.鸿禧美术馆藏有“阳版”蝙蝠一枚,著录于《中国近代金、银币选集》; 5.故宫博物院藏有进呈样币,版别不详(见李晓萍《中国近代金银币图典》) 6.钱币学家马定祥藏有铅制正面“阳版”蝙蝠一枚,原为耿爱德所藏,马定祥与耿氏互换藏品时获此孤品; 7.本次嘉德拍卖一枚为“阴版”蝙蝠,系十数年前大陆民间唯一所见一枚,后传入台湾秘藏,是目前能够流通的两枚之一(其他均为博物馆收藏),经近距离观察对比,我们发现,“阴版”蝙蝠背面双龙之左龙尾部上侧均有一处三角形凸起(包括古德曼拍卖、《钱币大师马定祥》书中、嘉德本次拍卖共三枚),“阳版”在相同位置上则没有这处三角形凸起,这也许刚好可以作为“阴版”蝙蝠的一个防伪特征吧。“寿字一两”银币作为中国机制币中的大名誉品,以其精美的设计赢得了全世界集币爱好者的青睐,无愧于“中国钱币王者”之一的美誉,以上初步研究作为抛砖引玉,真诚希望与诸位藏家探讨,我们相信总有一天她的神秘身世将会被世人所破解。相关链接: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广东钱局奉户部天津造币总厂行知,铸有库平重壹两银币,以祝贺慈禧太后七旬万寿,币面左右各有一只蝙蝠,币背左右双龙戏珠,中心置一大“寿”字,整个钱币文字构图,取“福寿双全”之意,且文字仅采汉、满文,不加英文,当系为纪念慈禧万寿而铸,铸额极少,此币亦可称是大清官方唯一机铸的纪念币。-鸿禧美术馆《中国近代金、银币选集》收藏家施嘉干先生收藏“阳版”蝙蝠一枚,著录于《中国近代铸币汇考》;1998年由其夫人捐献给上海博物馆,著录于上海博物馆出版《施嘉干先生旧藏中外钱币》鸿禧美术馆藏有“阳版”蝙蝠一枚,著录于《中国近代金、银币选集》《钱币大师马定祥》书中著录“阴版”蝙蝠一枚

香港造上海壹两银元

清同治五年,上海工部局委托香港造币厂开铸银元,谁知“上海壹两”(分龙图外有芒纹和无芒纹两种)银元的图案出现了英国皇徽和国徽,而且读序与我国一般钱币的读序相反,竟然连主图的蟠龙也变成了狮头,甚至外以英国最高勋章围绕;背面圈外有中文“上海壹两”,下书“1867年”,左上小字“982”,表示含银成分,右上小字“566”,表示重566格令,周围英文译为“上海壹两”、“香港”。同年十月,“上海壹两”这种外貌呈地道英国风格的银元,公然在市面上通行,但最终未被接受,不久便销声匿迹。现在此币民间交易价在15万元以上,香港回

归后,“上海壹两”银元拍至66。7万元港元。

1867年上海壹两无射线版银币样币一枚,直径39mm,重量36.8克,香港造币厂试铸,未正式铸行,1995年2月新加坡TAISEI拍卖品第105号,“无射线”版较“有射线”版存世数量更为罕少,此枚样币铸工极尽精美,保存完美无瑕,镜面光泽摄人心魄,无愧为中国机制银币顶级珍品,甚为珍贵,PROOF

香港在开埠后并无专用货币,一直沿用中国内陆流通的各式通货。1859年港督罗便臣上任后,为推广香港贸易及取代来源不稳定的鹰洋,积极争取在香港发行钱币。经核准即制定条例,向英国购置机器于1866年5月7日正式开张。香港造币厂在规划之初,原本是想以港造的银元占地利之便来取代墨西哥银元,但港府错估中国人的保守特性,新制香港银元未受欢迎,耗巨资成立的造币厂开始营运后又逢景气低迷,月入只有一万元。继任港督麦当奴了解到该厂规模远超出需求,即想把产品卖到中国以谋取利益。

1867年香港造币厂刻模试制了一套样币,为要更易被中方接受,正面采用象征中国帝王的龙形图案。同时以上海是重要新兴港埠,误判采用上海平法有助销量,因此文字使用“上海壹两”,可能错认上海通用的规元含银九八而将成色定为982;其重量566格令合36.67克,与漕平一两同。在考虑平衡对等原则下,背面是英国皇室及嘉德勋章图案。当时制成“有射线”及“无射线”两种版式,“有射线”设计获选为样币,送一组到北京但未被认可,香港造币厂旋于1868年4月关闭,机器设备售予日本后成立大阪造币局,成为日本机制币之滥觞。“上海壹两”本意是“壹上海两”(One Shanghai Tael),即“漕平壹两”,并非只准备在上海行用,“上海”不是地名,是指秤量单位。(S)

北京华辰拍卖有限公司拍卖品2003-11-26>> 2003年秋季拍卖会拍卖品>>编号:1528邮品钱币拍卖品>> 【1867年上海工部局壹两银币(无放射线)

1867年上海壹两有射线版银币样币一枚,直径:39毫米;重量:36.9g,铸工精美,自然氧化,外缘略有损伤,版底及图案保存完好,蒋仲川先生旧藏,极美品

“上海壹两”与“关平壹两”的缘由

世华

早期中国没有自己的银元,因此外来通货充斥,输出银元成了列强的重大收入。十九世纪中期起墨西哥银元虽逐渐取代本洋,但尚未完全站稳脚步,觊觎此市场大饼的英国自然也想趁势分杯羹。而香港在南京条约后割让给英国,开埠以来并没有专用货币,一直沿用中国内陆流通的各式货币。1859年港督罗便臣上任后,为推广香港贸易及取代来源不稳定的鹰洋,积极争取在香港发行货币。经核准即制定条例,向英国购置机器于1866年5月7日正式开张。香港造币厂在规划之初,原本是想以该厂制造的银元占地利之便来取代墨西哥银元,但港府错估情势:民众倾向使用熟悉的货币。中国百姓的保守特性,对新制的香港银元并未立即接受,这座耗资四十五万元的造币厂开始营运后又逢景气低迷,月收入只有一万元。当新任港督麦当奴了解到这座造币厂的规模远超出其自身需求时,就想要把产品卖到中国,并企图垄断市场以谋取最大利益。1867年香港造币厂刻模试制了一套样币,为要更易被中国政府接受,正面采用象征中国帝王的龙形图案。同时以上海是重要新兴港埠,误以为采用上海平法有助销量,因此文字使用“上海壹两”,可能错认上海通用的规元含银九八,将成色定含银982;其重量则为566格令(合36.67克),系与漕平一两同。在考虑平衡对等原则下,背面是英国皇室及嘉德勋章图案(Royal Arms and Garter)。样币送了一组到北京但未被认可,此套样币泉界习称“上海壹两”。钱币界最早对“上海壹两”进行考证而有具体结果的是中国机制铜币大师伍德华(Tracey Woodward)。他在1922年开始注意此币,至1937年发表研究心得,期间费时近十五年。其结论是“上

海壹两”(Shanghai One Tael)是误写,应该是“壹上海两”(One Shanghai Tael),“上海”一词是指秤量单位,不是地名,即其本意是“漕平壹两”,并非只要在上海行用。“关平壹两”系列银币是上海壹两样币推动失败后,英国驻北京公使馆汉务参赞威妥玛(T.F.Wade)认为采用上海平法徒然划地自限,应采用海关平为宜;此建议送交港府,而币模由英国皇家造币厂在1867年底至1868年初之间制成“中外通宝.关平银壹两”五枚一套的样币送香港,但因香港造币厂以清廷对机器制造之任何形状银币的提案都没有兴趣而决定关闭,最后整厂卖给了日本,成立大阪造币局,“关平壹两”因而不了了之。如果用“漕平壹两”及“关平壹两”依序排列香港造币厂这一系列为自身存续而努力所试制的样币,其演变即有了合理的解释。英国皇家造币厂博物馆藏有“上海壹两”样币一枚及“关平壹两”的全套样币五枚、币模及设计图。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