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心理学
心理学

《心理学》

论述题:

1.高校教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对于高校教师而言,他们必须具备对学生、教育影响过程和自身行为这三方面信息的处理、调控和改造能力。通过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不仅有助于高校教师提高这三个方面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其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教育工作者只有符合受教育者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学习和掌握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有助于加深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了解,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①通过学习高等教育心理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大学生认知特点的理解;通过学习和了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高校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科学地、合理地进行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②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大学生人格和社会特点的理解;通过高等教育心理学,高校教师可以把握大学生的人格和社会性发展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塑造其健全的人格,培养其良好的社会技能。③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个体心理差异的理解。对高校教师来说,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差异特点,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有助于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了解大学生的心理②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把握教学过程的规律,提高教学的能力③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提高评价/反思能力。(三)有助于把握教师角色,增强角色胜任能力。

①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把握正确的教师角色,增强其角色意识②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获得各种能力,增强其对不同角色的胜任能力。

(四)有助于把握必要的心理保健知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随着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竞争的加剧,当代大学生群体往往面临着更多的压力,也随之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①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②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③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和治疗手段。高校教师不仅要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还应该掌握一定的心理问题应对措施,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处理,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2.高校教师的一般教学能力

一般教学能力,是指在所有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教学能力。主要表现得以下几个方面。(一)教学组织能力

如果教师在组织学习活动和控制学习变量中能表现出较好的技能、想象力和敏感性的话,就会促进学生获得优良的学习成果。了解学生的发展、学习以及动机等影响学习诸变量的原理,有助于教师对教学做全面安排,并使教学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

(二)教学认知能力

教学认知能力与教师的知识水平特别是知识结构有关。这种能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①分析掌握教学大纲的能力②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③教学设计能力④对学生的学习准备性与人格特点的判断能力。

(三)教学操作能力

教学操作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主

要包括①语言操作能力②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的能力。

(四)教学监控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使教学过程能够有序进行的能力。这种能力可分为三大方面:①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②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③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3.如何有效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迁移?

为使大学生有效地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运用迁移规律,掌握理想的促进迁移的方法,积极地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迁移。

(一)掌握有关的原理或原则

相同要素说认为,根据两种学习之间的迁移是因为两个学习中存在共同成分,那么,知识之间、技能之间的共同要素和相同的原理就是产生迁移的重要条件。此外,还要注意学习情境与日后应用情境的相似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为学生设置与实际情况相似的情境。

(二)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

为了促进原理或规则的教学,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原理,让他们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培养和提高其概括能力,充分利用原理或规则的迁移,这是迁移训练的最有效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1)布置适当的学习内容和练习题,使大学生充分掌握基本原理(2)通过练习使大学生在充分理解原理的基础上,运用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3)教学中鼓励和引导大学生自己总结、概括、归纳学过的内容,进而达到最有效的迁移。

(三)让学生学会学习

有效的学习经验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从而对以后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教学中,给予学生适当的学习指导对迁移有重要影响,向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可以明显地提高学习迁移的效果。教师要善于把对学生的指导与学生自己的总结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减少学生探索的盲目性,提高效率,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真正把握学生方法,从而使学习方法产生最大的迁移效果。

(四)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定势使人们倾向于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进行反应,这种倾向性本身就是一种活动经验。这种经验对学习和解决新课题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既要注意利用定势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掌握解决同类课题的方法,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的能力,养成对任何问题认真分析的态度,根据问题的特点采取灵活的解决方法,防止定势的干扰。

(五)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对学习迁移有重要影响。心理状态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又有消极的干扰作用。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对学习既有满腔的热情和自信心,又有适当的焦虑和思维活动的紧张度。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心理状态,创设良好的环境气氛,增加学校的吸引力,使大学生形成关于学校和学习的积极态度,形成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避免不良情趣、不良反应等消极心理,以便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迁移/

4.如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主要依赖于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通常采用下列方法和措施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向学生提出具体而明确的学习目标

在许多情况下,大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学什么和如何学。因此,在每次教学之前,教师要首先向学生说明该知识单元的目标,这样才能激发学习的动机。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实践证明,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在这种情境下,大学生所产生的矛盾、疑惑、惊讶最能引起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愿望和意向,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

学习过程中的反馈就是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学生知晓自己的学习结果,不仅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而且能够提高学习的热情,激起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四)注意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学生的学习动机常常是在丰富多彩、新颖的教学内容中得到激发的。作为教学内容载体的教学形式和方法的艺术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种有效方法。因此,教师应使教学活动尽量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通过各种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五)适当地开展竞赛活动

适当的开展竞赛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有效作用。

(六)训练学生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

要让学生将成功结果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原因,比如能力高、努力了,以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把学习失败归因于外部的、不稳定的原因,如运气差、考题太难了等,希望以后能获得成功。

5.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造性?

在高等教育活动中,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创造性地主渠道。个体创造性的高低受制于许多因素,但归纳起来主要包括认知、动力、人格特征和环境四个方面。因此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

(一)完善创造性的认知结构。

能力的培养必须以一定的知识掌握为基础,创造性地培养同样也离不开有关领域的基础知识、创造的基本技法和自我管理技巧,这三者构成了创造性的认知基础。

①帮助学生获取有关领域的知识。丰富的领域知识被看作是个体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条件。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理解、运用,要注意培养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探索态度,这是培养创造性地基础。②有意识传授创造方法。教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途径之一,就是让学生掌握一些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技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选择地加以传授。③培养科学实验能力。科学实验具有客观性、典型性、可控性的特点。

④协助发展自我管理的技巧。学生对学习的自我管理主要涉及对认知、环境、时间三方面的管理。教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就是要培养他们自我管理的技巧,帮助学生分析他们的优缺点,特别要引导他们培养自我分析能力,另外,教师也应教会学生合理管理自己的时间。(二)激发创造性动机

创造性动机是学生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教师可以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①明确目标和意图②激发好奇心与探索欲③鼓励自我竞争

(三)塑造创造性人格

创造性人格特征是主体创新的内在动力和必备条件,它包括动机兴趣、意志品质等。

①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动机。教师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教师可以适当地开展学习竞赛以激励学生去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实现的需要。

②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可以激发学生培养自身创造意识的良好意志品质。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给学生留出充足的空间,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从而使其自学能力和创造性学习能力得到提高。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鉴于自信是学生成功的体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抓住适当机会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

⑤确立创造的信念。教师要让学生相信,通过努力可以使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并且创造能力的发展和发挥是自己的责任。

(四)创设创造性环境

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学生创造性发展的外部条件。在实际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①

给学生提供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是创造的两个条件。

②给学生的学习留有余地。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改进教学和评价方式,给学生创造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有时间、有机会从事自己想干的事情。③开展高水平的学术活动,鼓励和组织各种创造活动。高水平的学术活动可以开阔眼界、启迪思维,对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起着重要作用,开展创造活动是使大学生的创造意识转化为创造实践的重要途径。④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高校要经常开展各种类型、不同层次的竞赛活动,使大学生置身于这些活动所孕育的创造性气氛之中,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

6. 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生活、学习和身心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社会未来的发展。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应采取以下措施:(一)学校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的高等学校,采取积极措施,创造良好条件,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导和帮助,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最有效的途径。①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环境是大学生成长的外部条件,它集中体现在校风、学风和班风上。一个学校的校风、学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重要的精神环境和心理氛围。保持和发扬优良的校风、学风和班风对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的。优化学校文化环境,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1)开展宣传活动,树立心理健康的教育观念。学校上下应统一认识,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诸教育之中,并使不同岗位的人都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从而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离不开心理卫生知识的掌握。通过以选修课或必修课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使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的措施。此外,选择适当时机举办专题讲座也是十分必要的。(3)开设心理教育机构,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学校心理咨询是防治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心理咨询机构在维护和促进

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4)利用各种传播媒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各高校充分利用校内传播手段,通过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唤起大学生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自觉性。(5)对教职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人们的心理健康意识。在广大教职工中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使他们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自觉地将心理学原理和方法运用到教学与管理之中,并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引导。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风气。

(二)大学生自觉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

各种心理现象,都发生在大学生自己身上。因此,自我教育、自我调整、自我修养、自我拯救都是最为重要的方法。大学生要搞好自己的心理健康,主要应做到如下几点:

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就能正确地体察和分析客观事

物,做到冷静而稳妥地处理事情,同时也能胸怀开阔,保持乐观主义精神,从而有效地防止心理问题的发生,有利于保持心理健康。②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随心所欲或负担过重,就会给自身的生理特别式心理健康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是大学新生的当务之急。(1)学习负担要适量。大学生的学习应有一定的压力,但负担不能过重。(2)生活节奏要合理。稳定的积极状态,能使大学生充分发挥其潜在的能量,增强自信,提

高学习效率,达到最佳的适应。(3)用脑要科学。首先,要勤于用脑,合理用脑;其次,要适度用脑,即讲究最佳的用脑时机;最后,要有节律地用脑。③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情绪对于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对于情感丰富的大学生来说,要保持乐观向上的情

绪,应做到以下两点:(1)培养个人的幽默感。大学生应注意培养自己的幽默感,以便使自己不论面临什么情境,都能以幽默的态度来应对,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2)增强生活适应能力。大学生应增强生活适应能力,以保持稳定、健康、乐观的情绪。

1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和动物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2、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的一门科学。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心理和行为,既包括人的心理和行为也包括动物的心理和行为。

3人的心理现象一般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两个方面。

4、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活动三个方面。认识过程是指个体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5、人与人的心理差异主要表现在性格、气质、能力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称为个性心理特征。

6、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正式从事系统的心理物理学的实验工作,这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他也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7、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他认为心理学应以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其研究路线可以用“刺激-反应”(S-R)公式来表示。这是早期的行为主义也被称为“古典行为主义”,后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其理论被称为“新行为主义”。

8、1967年,奈塞尔《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是现代认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9、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由马斯洛、罗杰斯等人创立的。

10、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在于对心理和行为做出科学的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并借此服务社会,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11、心理学的首要任务是对研究对象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做出客观准确的描述,即心理与行为“是什么”。

12、解释的功能是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即某种心理和行为事件为什么会发生,其发生的原因或机制是什么。

13、预测,心理学中的预测是对一个特定的行为将要发生的可能性和一种特定条件将被发生的可能性的陈述,即根据已有的理论对某种心理和行为事件在任何条件或情况下发生的理论预测。

14、控制,大部分心理学家把对人类心理与行为的控制作为心理学的最高目标。控制意味着通过一定的手段或方法使心理与行为事件发生或者不发生,即引发那些希望发生的事情,控制那些不希望发生的事情。

15、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16、心理学中,发展是个体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的具有顺序性的系统变化。所谓系统变化是指发展所包含的变化不是随机、混乱、无组织的,而是系统、有组织的。

17、心理发展不断包括新的心理与行为特点和能力的出现,已有心理与行为机能的增强,还包括已有特点与能力的衰退或消失。

18、心理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认知过程发展与社会性发展两个方面。认知发展是指个体在知觉、记忆、想象、学习和思维等方面的发展。其中,思维的发展是个体认知发展的最主要的一个方面,特别是在婴幼儿期之后的发展中。

19、认知发展学派以皮亚杰为代表。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构成发展的过程是同化、顺应和平衡。

20、人一生的发展可以分为5个时期:胎儿期、婴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

21、整个青少年期又可分为:(1)青少年早期(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2)青少年中期(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大致相当于高中时期,(3)青少年晚期(十七八岁到二十一二岁),相当于大学阶段。

22、大学阶段仍属于青少年期。

23、皮亚杰认为个体认知发展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该阶段是认知的发生时期。儿童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环境相作用,认知发展靠动作来完成,逐渐从反射活动向信号性或象征性功能过渡。(2)前运算阶段(2-6岁),这一阶段的儿童能通过言语表象和其他符号形式来表征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但他们的认知仍然是直觉性的,不符合逻辑,具有不可逆性和自我中心性。(3)具体运算阶段(6-11岁),这个时期的儿童开始真正运算思维,但仅限于眼前的具体情境或他们所熟悉的经验。虽然在10岁之后,他们的思维有了一定程度的抽象概括性,但是具体形象仍然占主导地位(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形式运算时对命题之间的意义联系进行思考的运算。出于形

式运算阶段的个体能够脱离感知和表象的支持,通过逻辑的、假设的和系统的推理来寻求问题的解决,他们还能够思考和反省自己的思维活动。

24、佩里认识发展三段论。佩里将大学生的思维发展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二元论阶段,处于此阶段的大学生以对错两种形式进行推理,对问题和事物的看法是非此即彼的。他们将知识视为固定不变的真理,所追求的是“什么是正确的答案”,而不是考虑这个答案是否合理。他们更重视以前已经发生的事件而不是未来的可能性。(2)相对性阶段,此阶段的个体认识到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能够接受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解释,接受各种不同的观点,他们会根据不同的、变化的情境对问题作出判断,他们不再将事物看作固定不变的真理,而是通过权衡,对不同的观点和理论进行比较,进而找到解释现实的有效理论。此阶段,个体的思维过程的抽象性已达到很高水平,但仍处于“权威者要我如何思考…”的模式之下(3)约定性阶段,此阶段的个体不仅能够进行抽象逻辑思维,而且在分析事物时具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即能确定“这对于我是正确的”。

25、大学生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从认知结构诸要素的变化来分析大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1)观察力。大学生的观察力具有主动性、持久性和多维性的特点。(2)记忆力。大学时期是个体记忆力发展到成熟的时期。(3)想象力。大学生想象中的科学性、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

26、大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1)在形式逻辑思维发展的同时,辩证逻辑思维逐渐趋向成熟和完善(2)在常规性思维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迅速发展(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

27、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以各种认知活动的某一方面为其对象加以调节的知识或认知活动”,元认知由元认知知识和监控组成。

28、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和

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29、人格结构系统包括认知方式、动机、气质、性格、自我调控等成分,其中气质体现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差异,性格体现社会道德评价方面的差异。

30、气质,是人生下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表现出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制约。罗马医生盖伦,提出了人的四种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31、性格是人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人有关社会规范、伦理道德方面的各种习性的总称。

32、气质具有天赋性,没有好坏之分;性格是后天在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个体最核心的人格构成,性格有好坏之分,体现了一定的社会性和道德性。

33、歌德曼总结了大学生这一特定时期友谊关系的六大发展功能。(1)陪伴(2)放松(3)工具性支持(4)自我意向的支持(5)社会比较(6)亲密。

34、四种气质类型的最主要的心理特征。(1)胆汁质,精力旺盛、热情直率、意志坚强;脾气躁、不稳重、好挑衅;勇敢、乐于助人;思维敏捷,但准确性差。心理活动的明显特点是:兴奋性高,不均衡,带有突发的色彩。(2)多血质,行动有很高的反映性,容易适应新环境,结交新朋友,具有高度的可塑性,给人以活泼热情、充满朝气、善于合作的印象。但他们的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容易变换,很难适应要求耐心细致的平凡而持久的工作,这种人属于敏捷好动的类型。(3)黏液质,缄默而沉静,灵活性低,反应比较缓慢,严格恪守既定的生活秩序和工作制度,注意稳定且难转移。给人的外表感觉态度持重、沉着稳健、不爱做空泛地清谈,不足之处是固执冷淡,不够灵活,因而显得因循守旧、不易合作。对于那些要求持久、有条理、冷静的工作,黏液质的人最为合适。(4)抑郁质,具有较高的感受性和较低的敏捷性。反映缓慢、动作迟钝,缺乏生气,不爱交际,主动性差,在困难面前优柔寡断,对危险恐惧畏缩,他们很少在表面上表现自己的情感,而内心体验相当强烈,富于想象,善于体察别人的情绪,对力所能及的工作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完成任务的坚韧精神。

35、大学生的气质教育。(1)教育学生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气质。气质本身没有好坏之分,每一种气质类型都有积极的方面,也都有消极的方面。(2)根据不同的气质类型,因势利导,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3)气质与就业指导(4)根据临床研究,两种不平衡类型往往是精神疾病的主要发生者。

36、性格,是指一个人对待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37、性格与其他个性品质不同,它是由个性中最具核心意义的部分形成的反映个性本质特征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38、大学生的性格差异:(1)外倾型性格明显多于内倾型性格(2)独立型多于顺从型(3)在各种社会价值类型中,经济型对大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4)在双向性格因素哦中,中间型大学生占绝大多数。

39、心理学中的能力,是指个体顺利完成某项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个体的能力由智力、知识与技能、实践三个要素组成。

40、一般来说,大学生应该具有以下能力:(1)自学能力(2)表达能力(3)操作能力(4)适应能力(5)创造能力。

41、智力三元理论。当代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角度,于1986年提出了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这个理论主要包括智力的三个亚理论,它们分别是情境亚理论、经验亚理论、成分亚理论。斯滕伯格将智力成分分为元成分、执行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42、美国心理学家推孟首次引进智商概念,其含义是被测者所获得的智龄分数与他的实际年龄之比,用公式表示: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

43、维克斯勒提出了离差智商,采用年龄组的平均分和标准差来确定智商值,其计算公式

为:IQ=100+15(X- X)/s。

44、大学生的能力差异主要表现在能力的类型和能力的发展水平上。

45、能力的类型差异,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能力划分为不同的类型:(1)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划分。(2)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的划分。(3)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划分。

46、大学生能力差异的教育含义:(1)针对大学生的能力类型差异,全面培养大学生的能力(2)针对大学生的能力水平差异,在教学方法上要因材施教:掌握学习、个别指示教学、个人化教学系统、计算机辅助教学。

47、在我国,比较公认的是谭顶良先生对学习风格所下的定义,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48、学习风格的心理要素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动三个方面。认知要素具体体现在认知过程中归类的宽窄、信息的继时性加工与同时性、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分析与综合、沉思与冲动等方面。情感要素主要表现在理性水平的高低、学习兴趣或好奇心的高低、成就动机水平的差异、内控与外控以及焦虑性质与水平的差异等方面;意动要素则表现为学习坚持性的高低、语言表达能力的差异、冒险与谨慎等。

49、内控性和外控性涉及控制源的概念。控制源是指人们对影响自己生命与命运的那些力量的看法。具有内部控制特征的学习者相信自己从事的活动及其结果是由自己的内部因素决定的,自己的能力和所作的努力能控制事态发展。具有外部控制特征的学习者则认为自己受命运、运气、机遇和他人的摆布,这些外部复杂且难以预料的力量主宰自己的行为。

50、焦虑是个体在一定压力情境中所产生的包含担忧、紧张、恐惧等成分的复合型情绪。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不同水平的焦虑,这构成了他们学习风格的情绪特征。

51、按照焦虑的水平,可把学习真分为:高焦虑者、中焦虑者和低焦虑者。中等水平的焦虑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52、过敏性焦虑不是因客观情境对自尊心的威胁而引起的,而是由遭到严重伤害的自尊心本身引起的。

53、教师的角色形成一般经历一下三个阶段:(1)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知是指角色扮演者对角色的社会地位、作用及行为规范的实际认识和与其他社会角色的关系的认识。(2)角色认同阶段:角色认同指通过亲身体验接受教师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并用来控制和衡量自己的行为(3)角色信念阶段:角色信念是指教师角色中的社会期望与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心理需要。

54、教师成长与发展的最高目标:专家型教师。

55、专家型教师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1)具有丰富而有效的专门知识(2)能够高效率地解决教学领域内的问题(3)创造性的洞察力。

56、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的较持久的适应性的变化。

57、广义上的学习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1)学习是人和动物共有的心理现象(2)学习不是本能行为而是后天习得性行为,本能行为是指通过先天遗传而获得的经验,是生来就有的,不学就会的,例如,鸭凫水、鸡下蛋等;习得性行为是人和动物在后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如老鼠跑迷津、狮子滚绣球,人类游泳、驾车等(3)任何水平的学习都能引起适应性的行为变化(4)不能把个体的所有变化都看作学习,例如,由于药物、疲劳、生长、肌体损伤以及其他生理变化所产生的变化就不属于学习,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所产生的变化才是学习。例如,运动员因服用了兴奋剂而提高了比赛成绩,学生学习疲劳后会降低效率等,尽管行为发生了变化,但不是学习。

58、冯忠良教授把学习分为三种类型:(1)知识的学习,主要指知识的理解、巩固、应用

(2)技能的学习,包括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学习(3)行为规范的学习。

59、布卢姆的学习分类(教育目标分类):以布卢姆为首的一个委员会于1956年、1964年和1972年先后公布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

60、奥苏伯尔对学习的分类:首先,他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其次,他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他的接受-发现和机械-有意义是划分学习的两个维度,他们之间是相互独立的。61、大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一)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二)学习过程的阶段性(1)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课阶段(2)专业课阶段(3)毕业设计或毕业(实习)论文阶段(三)学习内容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学习内容的广泛性、专业性、争议性和高层次性上。(四)学习组织的主体性。

62、桑代克的学习理论。桑代克是联结理论的创始人。1896年,他在哈佛大学用小鸡做实验,被认为是动物心理实验室的创始人之一。有人将桑代克的这种观点成为学习的“尝试错误说”,或简称“试误说”。桑代克理论的基本观点:(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2)学习是通过不断的“尝试错误”而实现的(3)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形成或建立起来的。桑代克提出,情境与反应的联结有三个定律:准备率、练习率、效果率。其中练习率和效果率是两大主要定律。练习率包括应用率和失用率。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忽略了学习的认知特性,把学习过程简单化、机械化;忽视了学习的目的性和能动性,把学习的过程看作是盲目的、被动的。

63、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

64、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班杜拉提出的观察学习理论无论在行为主义学习领域还是在学习心理学的范畴内都享有盛誉。在行为主义内部,他的观察学习模式同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一道被称为学习的三大工具。

65、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从总体上讲应属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范畴。

66、观察学习的心理过程受四个子过程的影响:(1)注意过程,调节着观察者对示范者活动的探索和直觉;(2)保持过程,使得学习者把瞬间的经验转化为符号概念,形成示范活动的内部形象(3)再造过程,以内部形象为指导,把原有的行为成分组合成新的反应模式(4)动机过程,决定哪一种经由观察学习的行为得以表现。

67、学习认知理论,现代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加涅、布鲁纳、奥苏伯尔等。

68、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发现学习是最佳的学习方式,布鲁纳认为“发现是儿童的重要手段”,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发现法。

69、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过程是新旧意义的同化过程,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学习而不是发现学习。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就是符号、文字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性的联系。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既受材料本身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前者为客观条件,后者为主观条件。从客观条件来看,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从主观条件来看,首先,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其次,学生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最后,学习者必须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材料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结果旧知识就得到改造,新知识就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70、学习迁移的种类。(1)根据迁移的性质分类,学习迁移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或者积极迁移和消极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称为“正迁移”,如棒球选手打高尔夫球,懂得英语的人很容易学习法语等,凡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作用或抑制作用称为“负迁移”,如中国司机在日本驾车时,会有驾驶习惯的困难等,在相似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很好的加以区分,也会产生相互干扰的现象,即产生负迁移。(2)按迁移的层次分类: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根据迁移的层次不同,把学习迁移分

为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所谓的横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向难度上大体相似而又不同的后继学习繁盛的迁移,又称“水平迁移”。如阅读报纸时,看到在课堂上学习过的新词汇,就属于横向迁移。所谓的纵向迁移,是指学习向不同水平的后继学习(更高级的学习)发生的迁移。例如,作为先前学习的加法、减法学习,对以后更高级的乘法、除法的学习具有促进作用,因此纵向迁移指的是由高级的知识和技能向复杂的知识和技能学习的迁移,又叫“累积迁移”。(3)根据迁移的先后顺序分类: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凡是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称为“顺向”迁移,例如,学习素描会对以后学习油画所产生的积极影响,生活中所说的“举一反三”就是顺向迁移的例子;凡是后一种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称为“逆向迁移”,例如后来学习的汉语拼音会对以前学习的汉字发音产生积极的影响。(4)根据迁移的内容分类:特殊迁移和一般迁移。特殊迁移,是指某一领域内的学习直接对另一领域内的学习所产生的影响。例如,在跳水比赛的各个项目中,基本动作都是一样的,即弹跳、空翻、入水等。如果运动员在某个项目中熟练掌握了这些基本动作,他在学习新的跳水项目时,就容易迅速掌握。普遍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获得的一般原理和态度对另外具体内容的学习的影响,即所学原理、原则和态度的具体化。

71、形式训练学说是对迁移现象进行的最早、最系统的研究,该学说的心理学基础是欧洲一直比较流行的官能心理学

72、概括化理论又称“经验类化说”,是由贾德特出的。贾德在1908年,所作的著名的“水下击靶”实验,是概括化理论的经典实验。

73、定势使人们倾向于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进行反应,这种倾向性本身就是一种活动经验。定势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74、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了学习动机强度和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容易的任务,学习效率随着学习动机作用的增强而提高,增加任务的难度,动机强度越大,学习效率越低。75、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1)学习动机的多样性(2)学习动机的发展性(3)学习动机的间接性,间接性学习动机是大学生的主要学习动机(4)学习动机的机会性(5)学习动机的职业性。

76、成就动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

77、成就动机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默里所提出的“成就需要”。

78、在20世纪30年代,默里为了测量人格与需要,曾特别制定了主题统觉测验(TAT),麦克里兰德改编了这种投影技术,并用它作为人类成就动机的测量方法。

79、阿特金森认为,广义的成就动机分两种:一是追求成功的动机,表现为趋向目标的行为;二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80、韦纳的成就动机归因理论,韦纳把众多的原因按其特性分为三个维度:原因源、稳定性、可控性维度。

81、原因归因与成功期望和行为,韦纳的研究表明,对未来成功和失败的期望主要取决于一个人对先前成败结果归因的稳定性,原因的稳定性归因会影响成败期望的继续,这就是他的“期望原理”。

82、现代认知心理学一般根据知识的不同表征方式和作用,将知识划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83、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

84、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为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它主要用于解决怎么办的问题,如“如何在图书馆中查找鲁迅的《朝花夕拾》?”程序性知识相当于技能。

85、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即个体运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

识去学习、记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86、心理学家认为,陈述性知识主要是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进行表征的,另外,表象系统和线性序列也是表征陈述性知识的重要形式。

87、程序性知识的表征:(1)产生式,“如果-那么”(2)产生式系统

88、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的说,是个人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也就是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认识和控制。

89、奥苏贝尔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将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三种不同的意义获得模式。

90、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认知心理学假定,认知结构是在观念的抽象、概括和包容程度上按层次组织的。学生原有的观念在概括和抽象的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观念,新学习的观念归属于旧知识而得到理解,新旧知识所构成的从属关系就是下位学习。例如,作为原有概念的花和新概念“百合花”之间就是下位关系。

91、上位学习,又称“总括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一个概括或包容程度比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程度更高的概念和命题时产生的。上位学习遵循从具体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过程。

92、并列结合学习,是指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特有的命题既非下位关系又非上位关系,而是一种并列的关系时产生的。例如,学习质量与能量、遗传与变异、需求与价格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就属于并列结合学习。

93、精加工是指要求学生对要学习的材料做精细的加工活动。

94、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的区别:(1)定义不同,从定义看,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也称为“描述性知识”;而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主要是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它实质上是一套关于做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也称为“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与实践操作联系密切,具有动态的性质。(2)测量方式不同,从测量学的观点看,陈述性知识的提取线索是有意识的,因而是能直接陈述的知识,而程序性知识往往只能借助于某种具体作业形式来间接测量其存在。(3)表征形式不同。从心理表征上看,陈述性知识主要以命题、命题网络、表象等形式在头脑中得到表征;而后者主要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等形式来表征。(4)意识控制角度不同。陈述性知识具有较好的意识控制而程序性知识的意识控制程度低。(5)习得与遗忘速度不同。陈述性知识习得速度快,遗忘也快,而程序性知识学习速度较慢,遗忘较慢。

95、变式是促进概括化的最有效的方法。所谓变式是指改变非本质属性以保持本质属性的概念正例的变化。变式练习是学习以产生式表征的程序性知识的必要条件

96、策略性知识划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与资源管理策略。

97、元认知策略是个体评价和调整自身认知过程和结果的一般方法,它主要包括三种: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

98、计划策略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认知活动之前计划完成目标所涉及的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性等。学习中的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99、监控策略是指在认知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检测认知过程,寻找两者之间的差异,并对学习过程及时进行调整,以期顺利达到有效学习的策略。它包括学习时对注意加以追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督自己的速度和时间等等。

100、调节策略,是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对认知活动监视的结果,找出认知偏差,及时调整策略或修正目标,在学习活动结束时,评价认知结果,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修正错误,总结经验教训等。

101、策略性知识的教学策略:(1)一次只教少量的策略(2)教会自我监控(3)在教策略

性知识的同时教会反思(4)激发维持学生的动机(5)在具体情境总教策略(6)长期教学。102、策略性知识的传授一般无法在短期内出现明确效果。

103、我国学者陈琦认为,问题涉及四个基本成分:(1)目标:在某个情境下要干什么(2)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具备哪些有关的知识技能(3)障碍:需要解决的因素(4)方法:可用于解决问题的程序、步骤、策略等。

104、虽然心理学家对问题的理解和陈述不同,但有三个成分是得到公认的:(1)给定:指问题的初始状态(2)目标:指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3)障碍,指给定和目标之间必须经过思维活动才能消除的障碍。

105、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问题解决活动一般包括两类思维搜索策略:算法式和启发式。算法式,是要逐个尝试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以尝试错误方式解决问题,它可以保证问题得到解决,但费时费力,而且往往难以实现;启发式,以一定的原有经验为基础,采用选择方式搜索解决问题,这类策略简单省事、效率高,但不能保证问题的成功解决。

106、创造性不是少数天才的特权,而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潜能。

107、心理定势,是由先前的活动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得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108、功能固着,是指当人们习惯了一种事物的某种或某些固定的功能时,就很难发现该事物的其他功能的心理特点。

109、有效问题解决者的特征:(1)在擅长的领域表现突出(2)以较大的单元加工信息(3)能迅速处理有意义的信息(4)能在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中保持大量信息(5)能以深层方式表征问题(6)愿意花费时间分析问题(7)能很好地监视自己的操作。

110、培养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1)实施学习策略的教学,帮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和策略性思维的习惯(2)发展元认知(3)增强自我监控学习(4)发展创造性思维(5)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全面掌握(6)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7)问题的难度要适当(8)帮助学生正确的表征问题。

111、开发创造性的常用技术:头脑风暴法和戈登技术。

112、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是奥斯本与1939年提出的,1953年正式发表的一种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这是在国外大学颇为流行的集体讨论法。

113、头脑风暴的基本原则:在头脑风暴中不存在错误答案,所有的想法都受欢迎,而且也不能对各种想法有任何评价,参加者要本着“每一个观点都有价值”的态度,对新的原创性想法加以接纳。为此,教学活动要遵循以下规则:(1)禁止提出批评性意见(暂缓评价),让与会者畅所欲言(2)鼓励提出各种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完善最佳方案(3)鼓励各种想法,多多益善,让与会者都有机会发表意见(4)追求与众不同的、关系不密切的、甚至离题的想法,使与会者在自由与安全的气氛中交换各种想法。

114、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或“德行”。它是一定社会或一定时代的道德原则、规范在个人身上的体现和凝结,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系列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

115、品德是一个综合性的范畴,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五个要素构成。

116、品德与道德的联系:(1)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具体表现(2)品德是在后天教育、榜样示范、社会舆论等形式的影响和感染下,通过个体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3)个人品德受到社会道德风气的影响的同时对社会风气也能产生一定的反作用。区别:(1)研究的范畴不同,道德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品德是个体现象,属于个性的范畴,道德是社会学、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品德属于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范畴。(2)影响因素不同。道德的发生、发展、变化服从和受制于社会现实和社会发展规律。品德的形成、发展不仅受社会现有道德的影响,受社会现

实的影响,同时也与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道德实践和道德体验密切相关(3)性质不同。道德具有时代性,它受制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特征,品德具有个体性,具有较稳定的持续性,偶尔的、突发的道德行为不一定就是品德的表现。

117、人格心理结构理论是弗洛伊德人格学说的核心。他将个体心理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王国。

118、品德的心理要素:(1)道德认识,亦称“道德观念”,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2)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在体验(3)道德意志,人利用自己的意识,通过理智的权衡,去克服道德生活中的困难或矛盾并且支配行为的表现。(4)道德行为,是指按照道德原则和规范行动的外在表现,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119、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他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提出了新的道德发展理论。柯尔伯格将道德的六个阶段划分成三种道德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120、前习俗水平,道德的价值不决定于自己和准则,而由外在的要求决定;习俗水平,道德的价值在于做好事和尽义务并符合别人的期望和保持传统的秩序;后习俗水平,自觉地遵守公共规则,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被认为具有道德价值。

121、大学生品德修养方法:(1)学习(2)立志(3)躬行(4)自省。

122、群体是人们按照某些相同的心理和社会原因,以特定的方式组织起来,共同活动且相互制约的共同体。

123、群体的特征:(1)群体必须是一群人(2)群体具有一定的组织结构(3)群体具有一定的目标(4)群体具有共同的行为规范和心理倾向。

124、按照群体内成员相互作用的目的和性质,可以把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指有固定编制和严格的组织原则的群体;非正式群体,是指自发形成的、以个人需求或意向一致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群体。

125、集体是群体发展的最高形式,是执行一定社会职能的群体。

126、集体的一般特征:(1)对共同目的、任务的深刻认识(2)集体成员间相互友好(3)有合理的组织结构(4)遵守集体规范。

127、大学生班集体的独特特点:(1)强制性(2)同一性(3)独立性(4)开放性。128、群体心理对大学生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社会助长作用与社会致弱作用,社会助长作用是指许多人一起工作可以促进个人活动效率的提高;相反,如果许多人一起工作时,降低了个人的活动效率,就是社会致弱作用。(2)从众行为,从众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如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129、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1)团结友爱、平等互助(2)理想色彩浓厚(3)人格因素起主导作用。

130、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因素:(1)时空邻近性,如远亲不如近邻(2)态度相似性,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3)需要与性格的互补(4)个性品质(5)外表。131、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的心理因素:(1)晕轮效应(2)刻板印象(3)角色固着(4)自我认识

132、大学生个性心理上的缺陷:(1)封闭心理(2)羞怯心理(3)自卑心理(4)自傲心理(5)自私心理(5)嫉妒心理。

133、一般心理问题,是轻微的心理异常,是正常心理活动中的局部异常状态。大学生的一般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1)环境应激问题(2)自我认知失调(3)人际关系障碍(4)情绪情感不稳定(5)性适应不良(6)紧张和压抑。134、心理咨询,是指咨询者

就来访者发展方面的问题或适应方面的困难,为其提供能正常进行心理交流的气氛,并运用专门的心理学方法,通过疑义解惑、忠告建议等帮助、指导、启发来访者,发现并利用其潜在的各种因素,处理和解决来访者的问题或困难,使其心理机能得以调整和提高的活动过程。135、心理咨询可划分为:发展性心理咨询和调适性心理咨询两大类。

136、调适性心理咨询的目的在于宣泄消极情绪,以缓解心理压力,改变来访者在认知上的错误观念,使其确立正确的思考方向和合理的思考方法。

心理学

回归内在疗法原理及其应用 [概要]:回归内在疗法是一种源于心理动力学的心理治疗技术,以提升来访者自尊与自我 价值感、减少自怨自恨、增强自爱与自我抚慰的能力为工作目标,强调自我关爱是心理成长 与康复的重要机制。很适合在中国应用。 弗洛伊德创立的心理动力学理论与方法在20世纪有了许多修正和发展[1],弗氏学说“激起成千富有成果的假说和鼓舞人心的实验” [2] ,对弗洛伊德主义和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传统理论的新修正和新方法的创建已渐成趋势 [2] 。中国钟友彬创立认识领悟疗法[3] 。在美国则由约翰·布雷萧(John Bradshaw)新发展了一种源于心理动力学的心理治疗技术——回归内在疗法(homecoming therapy) [4] ,以提升来访者自尊与自我价值感、减少自怨自恨、增强自爱与自我抚慰的能力为工作目标,强调自我关爱是心理成长与康复的重要机制。本文试对回归内在疗法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进行述评,以促进心理咨询与治疗同行研究应用。 1 回归内在疗法的理论渊源与基本观点 布雷萧1933年出生于美国德州的一个酗酒家庭,为著名的心理咨商师,其许多著作已有中译本,其回归内在疗法以内在小孩(Inner child)为一隐喻,目的在让人方便理解,最终目的在让人更爱自己与提升自我价值。内在小孩是不成熟的,自我中心的,有着如孩童般的害怕与焦虑,因此我们需要成为自己的父母以照顾内在小孩。治疗咨商过程是让来访者真正成长的过程。重要的是能去感受那个像小孩的感受,而非是否能找到儿时记忆,童年记忆并非必要。内在小孩的核心为“我存在”意识,家庭中的毒性教条会剥夺我存在意识并造成受伤小孩。 布雷萧内在小孩的隐喻受到多人的影响,如Eric Berne、Milton Erikson、Ron Kurtz、Alice Miller、Virginia Satir及Murray Bowen等 [4-10] 。在心理治疗领域最早讨论“内在小孩”概念的是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他于1940年首次出版《儿童原型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 Archetype),称儿童原型为“在里面的小孩”(child within),这里的儿童原型是一种集体潜意识,因此并不来自单一个人,即个人的生活经验并无法完全决定其内在小孩的全貌,因此荣格提醒,我们应留意儿童原型的象征特性及个人特定的童年时期的记忆经验。除了强调是活在内心的小孩,荣格更以圣童来说明内在小孩在人的心灵意识中的地位,荣格认为内在小孩是从潜意识、人类本性的深处所诞生,而意识对他一无所知,他代表的是所有存在中最强大的冲动,努力地想了解自己,而这种想要自我了解的力量是一种自然律,因此具有无可比拟的力量。 第一位正式使用“内在小孩”(Inner child)这个隐喻的则是密思丁(W.Hugh Missildine),他在1963年出版了《Your Inner Child of the Past》 [6] (中译书名为《探索你内心的往日幼童》,台北雅歌出版社1996年版),以整本书讨论内在小孩概念及治疗方法。由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太过繁琐及不实用,他考虑以较容易为患者所了解的语言提出一种对解决情绪困扰有实效的方法及知识,用内在小孩的概念为对精神分析理论及用词的修正[4]。内在小孩概念较类似所谓的赤子之心,而随着社会化的过程,人们意识中认为成熟即是不要孩子气,因此逐渐与内在小孩分离造成情绪的问题,故应找寻一个适当的情

心理学控制情绪的几种方法

四、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并不是要把它们压抑在自己心中,而是要根据情绪,情感的不同性质和程度采取适当方法加以经疏导,例如,我们在欢乐的时候,把自己不要遏制的欢乐情绪暴发开来,不仅会使自己心情舒畅,而且这种快乐的心情也会感染和影响自己的朋友和亲人,增进人际关系的融洽,但不是所有情绪都可以这样爆发的,消极情绪的爆发往往会造成不良影响。那么有哪些方式可以用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呢?1.渲泄渲泄的方法很多,可以直接表示自己的不满情绪,也可以向朋友倾诉,渲泄维持着人的心理平衡,减轻了自己内心的压力,情绪越紧张,越强烈,渲泄的必要性越大,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时时缓解自己激荡的情绪,获得感情上的平衡。2.转移排除消极有害的情绪,常常使用转移的方法,情绪激动时,转移可以使自己能够有时间冷静地考虑和分析自己,把情绪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如唱歌,运动,下棋等等有意义的活动,可以使消极的情绪尽快散去,抵消和冲淡原来的情绪。3.升华人的情感冲动往往蕴含着强大的活力,许多创造性的活动都是伴随着热情和执着,人的痛苦情绪也可以转化为学习和生活的力量,如果我们能正确地,积极地把自己的情感活动向学习转化,完全有可能创造学习的奇迹。4.克制有时人们需要控制自己暂的情绪,要用意志力来遏制感情的冲动,避免不良的后果,如我们可以采用自我暗示的方法提醒自己“深呼吸”、“不要紧张”、“千万要冷静”等,使理智战胜冲动。 (一)、合理发泄情绪: 1、哭——适当地哭一场 2、喊——放声歌唱或大声喊叫 3、诉——向亲朋好友倾诉衷肠 4、动——进行剧烈的运动 (二)、主动控制情绪: 1、自我暗示法:

当你发怒时,暗示自己“不要发怒,发怒有害无益”;当你陷入忧愁时,暗示自己“忧愁没有用,还是振作起来吧。” 2、自我激励法: 是用生活中的哲理或思想来鼓励自己。一个人在消极情绪中,通过名言、警句进行自我激励,能够有效地调控情绪。如林则徐写“制怒”条幅悬挂屋中,以此告诫自己。 3、回避法: 在苦闷、烦恼时,集中精力做一件有意义或感兴趣的事,有意识地转移注意力,忘掉或者冲淡烦恼。 4、转视法: 有时候,同一事物,从一个角度看,可能引起消极情绪;从另一个角度看,可以发现其积极意义,从而摆脱消极情绪的困扰。 5、自嘲法: 当生活、学习受到挫折时,当人际交往出现难堪时,自嘲的语言,自嘲的行为,常常能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从而使尴尬化为自然,使紧张转为轻松,最终摆脱消极情绪和心里困境。 6、心里换位法; 就是与他人换一个位置,站到对方的角度想问题。通过互换角色,体会别人的情绪与感受,有利于防止不良情绪的产生,或消除已产生的不良情绪。 7升华法: 困难和挫折,不是人们能够回避的,它会给人们带来心里上的压抑和焦虑。善于调节情绪的人,能把这种情绪引向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都有利的方向,达到积极的心里平衡。 1、美国总统托马斯.杰弗逊告诉他的孙子:“当你气恼时,先数到十;假如怒火燃烧,那就

心理学及个人成长论文

我的成长历程 夏日的暖风吹落了绚丽的花朵,而我的人生又迈入了一个新的台阶。如今的自己已不是以前的自己,而是一个逐渐走向成熟,走向社会的二十一岁的大学生。 回首往昔,成长道路上的每一次欢笑、喜悦、难过、哭泣、成功、失败……都历历在目,此刻的自己很想对自己说:成长很美,只是有些痛。 孩提时代,那时似乎是有记忆的却不能肯定,很模糊。若给够自己充足的时间细细回想想必会想出来一些事情,但是我却没有这样做。原因有二。第一,我总感觉那种朦胧模糊的记忆很美好,不想去让其清晰起来。第二,我觉得给自己充足的时间也未必会想起来什么,与其那样苦思冥想,不如就让其在模糊朦胧中美丽。 少年时代,那时的自己似乎有一种特别的感觉,总感觉自己与其他小伙伴不一样,总觉得自己在某某方面表现的很不错,想象着自己会成为发明家、科学家、甚至是拯救地球保护人类的英雄。虽然一件让自己引以为豪的事情还没有做出来,但是并不减少我对自己的相信,我相信我是与众不同的、我是独一无二的。 青年时代,此时的自己,多了几份成熟与稳重,少了许多天真与疑惑。当小时候还认为好好学习就会有考一名,但是,一次次的事实、经历告诉自己,考试优秀不仅要好好学习、还要好好

思考、好好努力。以前,不懂得人情世故这个成语,老师说出来也甚为不解,但是现在,自己却要让自己变得人情世故而付出努力。 随着成长,心理不断得到发展、完善与成熟。但是总觉得无法发展到自己想要的程度,或许是小学老师曾数过“阳光底下总会有阴影”,我的心里总觉得不够亮堂,总觉得有那么一片灰暗不可抹去清除。之前还很在意,现在好了,或许是长大了,感觉“阳光底下总会有阴影”这句话是对的,不仅仅是在物理现象方面,在各个方面都是正确的。既然是正确的,我又何必去自讨苦吃为难自己产生消极影响呢。这样一想,似乎心中的那份阴影变得透明了许多。 成长在每一时刻,但是高中以前很少感觉的到,或许是心理学的一种行为。但是在大学中你却会吃惊的感觉的到自己在成长。时间的流逝让自己不敢去想,昨天自己是怎样过去的,心理的成长似乎就在刚才那一刻发生。总有一种人生来去匆匆之感。这种感觉我从学习心理学这门学科中知道,我的心理还是不成熟的,成熟的心理不会出现这种感觉,他们只会抓住此刻的光阴是实现不让自己后悔的当初。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的成长与性格、心理密不可分,然而人的成才与成功取决于人在成长过程中所培养成的性格与心理。树木可以修剪,人才可以培养,成长很美好,只是有些痛。

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定义:研究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1)司机开车鸣笛现象(气温) (2)儿童观看暴力或非暴力的视频 2.目的: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3.举例子:旁观者行为 旁观者越多,可能帮助的人越少。 专业术语:从众现象。 阿希(线条判断的从众实验) 第二章历史与流派 赫尔曼.艾宾治斯(德国)曾说“心理学有个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代表人物:科学心理学之父:冯特(德国) 功绩: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美国墨菲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评论冯特: 在冯特创立他的研究室之前,心理学就像一个流浪儿,一会敲敲生理学的门,一会敲敲伦理学的门,一会又敲敲认识论的门。1897年,它才成为一门实验科学,有了一个安身之所和一个名字。 蔡元培关于心理方面:我国第一个实验室,心理研究所。

一、结构主义流派(受德国生理学影响较大) 1、代表人物:铁钦纳(冯特的学生) 2、基本观念: (1)对象:意识经验 (2)目的:揭示意识经验的结构 (3)方法:内省法分析各种经验 解释:研究者操纵刺激(视觉、听觉等)使之有系统的变化,让被试者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作出反应,或报告自己为某种刺激的感受。(4)结论:对于意识经验的分析结果是一切复杂的经验都是可以被分析成为感觉简单的意象和简单的情感。 解释:认为感觉是知觉的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情感是情绪的元素。 (5)主张:将科学与科学的应用分开来,认为心理学是科学,而心理学的应用不应该是心理学家关心的事。 二、功能主义流派(机能主义)(受英国生物学影响更大) 与结构主义流派相对 1、代表人物:杜威、詹姆斯 2、基本观点: (1)对象:关于意识或心里生活的科学(与结构主义基本一致)(2)目的:揭示有机体适应环境过程中心理或意识的功能。 对比结构主义,结构主义只分析意识的元素。

行为教育的心理学技术

二、行为教育的适用范围 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学生品行障碍的预防和干预注意力分散与多动行为的矫治等行为问题 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它是指人们表现出来的一些有益的行为。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经常会表现出类似这样的行为,比如帮助、分享、合作、安慰、捐赠、同情、关心、谦让、互助等,心理学家把这一类行为称为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是一个人适应社会必备的素质,对个体一生的发展意义重大。 儿童品行障碍是指在幼儿期反复出现严重的品德问题和错误行为。 常见表现如下: (1)攻击性行为:殴打,伤人,破坏物品及虐待他人或动物。男生多为躯体攻击,女生可表现为语言性攻击行为。 (2)说谎,欺骗:常受父母影响,孩子仿效。父母粗暴,儿童为了逃避惩罚而说谎。 (3)不遵守纪律及不愿上学: (4) 偷窃:从顺手牵羊,到有意识偷窃,逐步发展。 (5)破坏性行为:通过玩弄火种或烧物而寻求精神上的刺激与满足。注意力缺陷多 动症又称儿童多动综合征或多动症。是一种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是一种较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综合征,有文献报道在中小学生中患病率为5%--10%。特征: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注意力不易集中学习困难性格或行为方面障碍 三、行为教育的心理学依据 ?行为主义学派认为,环境是影响儿童行为与发展重要因素,人的大部分行为是后天习得的,是个人经验的产物。儿童的行为与发展具有可塑性可控制性,可以通过外部因素的影响来塑与修正儿童的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行为是通过观察他人而学得的,自然也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来改变或消失。 四、行为教育的心理学技术 强化消退示范等等 行为强化要点: ?行为被随后出现的直接结果加强 ?行为强化后,更有可能将来再次出现 出现的刺激——正 ?随行为出现 消失或避免的刺激——负 引起“好的结果”的刺激物叫正强化物,简称为强化物。“厌恶刺激”叫做负强化物。 强化效果主要看可以看靶行为: ?一个刺激能使靶行为继续出现——正强化 ?一个刺激不仅不能使靶行为消失反而加强——误用强化 例如: 孩子摔东西——妈妈跑过来——摔的更多

最新2020年心理学自我成长分析报告

最新2020年心理学自我成长分析报告 成长就是这样,痛并快乐着。你得接受这个世界带给你的所有伤害,然后无所畏惧的长大。范文大全小编在此整理了20xx年心理学自我成长分析报告,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20xx年心理学自我成长分析报告篇1 一、个人成长感言: 做为一名教师,每天面对天真无暇的孩子,始终在思索着,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我的追求是什么?做为社会的人,不断探索着事物的真谛,对于我来说,更是不断探究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作为一生的求证。在每一个人生的阶段,都力求完美,可总是有令自己遗憾的地方,也正是这些零碎的片断连接起来,才构成了自己相对完整的一生。 一个人至于最终能够成为怎样一个人,很大程度上是由他成长的经历,社会环境,生活事件所决定。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我感到自己童年、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家庭教育、氛围影响及情感体验对铸成今天的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二、个人问题的分析与探索 时刻把握自己的情绪波动,时刻关注别人的情绪变化,我认为对于心理调控对人际交往很有帮助。在成长过程中,我体味到了心理由幼稚趋于成熟的进步,也感受到了自己心理调节能力的欠缺,同时我还面临着一个困惑:自己的心理问题有多少,该如何解决?渐渐地,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了心理学知识的缺乏,急需获得接受一次心理学专业辅导的机会,而这次对心理教师的培训恰恰提供了这一平台。 在培训中我尽量抓住有限的课堂时间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各位心理专家及心理专任教师的成长经历为我的学习增加了动力,也促成我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积极地向老师们取经,并查阅相关资料,从中学到了不少极为宝贵的心理学知识。其中既有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历史与发展,例如:西方最早研究心理学的著作是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心理学独立的重要标志是冯特建立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有客观性,实践性,发展性和系统性也不乏一些科学有趣的心理测试题;挑战人生极限的拓展训练,既有通过马加爵事件举出了当代人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又贯穿了如何实现角色转化适应新环境等解决方法。还提供了十几条经典建议:比如说:不管什么事情,要勇敢地讲出来;情绪

心理学 概念

1.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公认为心理学科独立的标志,即标 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2.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3.心理的实质: ①概念:心理学是一门既有自然科学性质又有社会性质的中间学科或交叉学科。 ②如何理解? A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B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C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制约性; D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 4.心理学的五大任务: ①描述:报告什么真正发生了,即得到事实和占有材料,主要解决人的心理是“什么”的问题。 ②解释:找出出现某种心理现象的原因,主要解决人的心理和行为“为什么”发生的问题。 ③预测:对心理与行为的趋向做出判断。 ④控制:即通过一定的手段去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 ⑤运用:即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去提高生活质量。 5.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 数人的行为方式,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现象。 6.关于“反射”: ①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巴甫洛夫是最早提出经 典性条件反射的人。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 狗的唾液分泌,即对食物的一种反应特征。他的实 验方法是,把食物显示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 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 性刺激,即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 铃响,这狗就会逐渐“学会”在只有铃响但没有食 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 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而使动物学 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这就是经典性条件反 射的基本内容。 经典条件反射特征: 获得:将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呈现,可以获得条件反应和加强条件反应。如将声音刺激与喂食结合呈现给狗,狗便会获得对声音的唾液分泌反应。 消退:对条件刺激反应不再重复呈现无条件刺激,即不予强化,反复多次后,已习惯的反应就会逐渐消失,如学会对铃声产生唾液分泌的狗,在一段时间听到铃声而不喂食之后,可能对铃声不再产生唾液分泌反应。 恢复:消退了的条件反应,即使不再给予强化训练,也可能重新被激发,再次出现,这被称为自然恢复作用。

咨询心理学_咨询技术

咨询技术 (一)咨询态度贯穿在咨询始终 1、尊重 2、真诚 3、共情(通情达理) (1)含义:共情指设身处地地体会、感受对方,是一种体验别人心世界的能力 “通情达理”的三方面含义: ①咨询师借助于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对方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 ②咨询师借助于知识和经验,把握求助者的体验与他的经历和人格间的联系,以更好理解问题的实质 ③咨询师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 伊根二层次划分法: ①伊根把“通情达理”分为初级和高级 ②初级通情达理是指咨询师回应求助者、明白求助者表达的感觉想法 ③高级通情达理是表达求助者叙述中隐含的甚至自己都不清楚的感觉和想法,帮助求助者更好地了解自己未知或想 逃避的部分。 (2)意义: ①促进咨询师更准确的把握材料②促进双方的理解和更深入的交流,从而促进良好咨询关系的建立 ③促进求助者进行自我探索、自我表达、自我认识④本身具有咨询效果 (三)注意事项 ①咨询师应从求助者的角度看待问题,设身处地的理解求助者及其问题②表达共情要因人而异,不能一视 ③表达共情应把握时机,适度共情④表达共情要善于实现咨询师—求助者之间的角色转换 ⑤表达共情要善于使用躯体语言⑥表达共情应考虑到求助者的性别、年龄、文化习俗等特征 ⑦咨询师应不断验证自己是否共情,得到反馈后要及时修正 4、积极关注 (1)含义:是对求助者的言语和行为的长处和潜力予以有选择性的关注,从而使求助者拥有更客观的自我形象、正向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2)作用:①促进求助者自我发现、潜能开发,看到自身长处、消除自卑感、拥有更积极的价值观,从而促进自我成长,是心理咨询的最高目标。 ②咨询师立足于求助者的潜力和价值,有利于建立对求助者信心和对咨询工作乐观的态度 ③促进双方沟通,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④本身具有咨询效果 (3)适用围:咨询师应该多鼓励求助者积极面,特别是对不自信、不踏实、情绪低落的求助者 (4)注意事项: ①态度真诚②实事,不过分夸大、不盲目乐观③要有针对性(对方需要的、符合咨询目标的) ④既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⑤避免对方的故意迎合或逃避 ⑥启发求助者学会自己去发现自己的长处和潜力,自己鼓励自己 (二)参与性技术 1、倾听 (1)含义:倾听是指咨询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向求助者传达一个信息,我正在很有兴趣地听着你的叙述,我表示理解和接纳。倾听包括咨询师通过身体传达的专注,以及心的专注。 (2)意义 倾听不仅是为了明了情况,也是为了建立咨访关系,鼓励求助者更加开放自己,同时,还具有助人效果。倾听是每个咨询师的基本功,不会倾听的咨询师就不能称为咨询师。 (3)如何倾听 ①用心去听,设身处地的感受,既要听懂求助者通过语言行为表达的容,又要听出其省略的和没有表达的容 ②要有参与,有适当的言语性的或非言语性的反应 ③理解求助者,不排斥、不歧视,设身处地的思考,鼓励其宣泄

心理学个人成长报告范文

个人成长报告范文 摘要:本文讲述了我走向心理健康教师的心路历程,通过对自我成长经历的全面回顾及剖析,阐述了个人从幼稚不断走向成熟的历程及形成原因,深层次地审视并分析了自我的人格特征,从而揭示了自我想成为心理健康教师的内心追求和渴望,并对自己从事心理咨询师职业所具备的条件及不足进行了分析,从而指明了自我的努力方向。 本人现年37岁,1991年毕业于上海体育师范学校,长期从事体育教师和大队辅导员工作,喜欢与孩子打交道,多次被评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成为一名合格高尚的学生心灵引导者、解决困惑的帮助者,成为孩子们的真心朋友,一直是我多年的美好愿望。 一、自我成长分析 (一)美好而纯真的童年 由于父母都比较忙,尤其是父亲,特别忙,我出生六个月就离开他们,在农村的外婆家长大直到上幼儿园大班,那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纯朴的农村生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父亲很能干,我们兄妹三人的衣服、鞋子都是爸爸亲手缝制,我们玩的风筝、灯笼,爸爸都能做,童年时的我无忧无虑。 (二)、发生转折的少年期 由于在农村待的时间比较长,一口纯正的南京地方口音,上了一年大班,由于我的出生月份小几天,这一届全国的学生比较多,我给严格控制在正常招收之外,在农村外婆家又住一年,此时的我,心“野”,玩心特重,一口纯正的南京地方话,使教我小学一年级的上海语文老师大伤头脑,我经常被罚,一个字要反复更正,使我对语文课的学习非常反感,更别说写作文了。一~四年级的小学生活是在懵懵懂懂中度过,虽然成绩不是很好,而且还经常惹祸,但很快乐。五年级那年,我的父亲被评为上海市“五讲四美”积极分子,到处是被别人赞许的眼光,站在父亲边上,我满是光荣,对父亲更生敬佩。多伟大的父亲,在家事无巨细(当然妈妈也承当一部分),孝敬老人,工作岗位上成绩显著,年年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党员,看着爸爸一叠的获奖证书,我感慨万分,我是一个老让爸爸操心的女儿,我要和爸爸比赛,做一名让爸爸自豪的女儿。 到了中学,我发奋努力,第一张奖状也是评为“学雷锋好少年”获得的。那一天,我激动万分,放学的路上,我是一边跳、一边唱着歌回到家的,爸爸回来还特别晚,我一直等到半夜,迷迷糊糊中听到爸爸回来了,我顿时精神来了,急不可待的把奖状递给爸爸,爸爸其实也很累了,疲倦的脸,看到我不睡觉,正想说什么,看到手中的奖状,他轻轻的说了一句话,“女儿真不赖,赶快睡觉去”,简单关切的一句话,使我感到万分温馨,我开始积极为得到爸爸的表扬而努力着,每次获奖,我总是第一个告诉爸爸,包括现在,取得荣誉,我也是第一个打电话给我的父亲。初中三年我不断的进步,学习成绩已经挤进班级前10名,并报考了上海体育师范学校,成了一名中师生。 (三)、平淡而惊喜的中师三年

心理学流派及代表人物

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纳 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斯、杜威 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斯金纳 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等人 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 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 认知心理学:奈瑟 附:冯特的简介 冯特(冯特一般指威廉·冯特) 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1832年8月16日—1920年8月31日),德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被公认为是实验心理学之父。他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研究心理学的实验室,这被认为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他学识渊博,著述甚丰,一生作品达540余篇,研究领域涉及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物理学、逻辑学、语言学、伦理学、宗教等。

童年时期 1832年8月16日,冯特出生在德国巴登地区曼海姆市的内卡劳镇,是家中的第四个孩子,父亲是一位路德教会牧师。他4岁时和家人搬到了巴登地区中部的海德尔斯海姆镇,并在这里度过童年。冯特有个哥哥叫卢德维格,比冯特大8岁。在冯特2岁时,哥哥就被送到海德堡的姑母家并在那里上学。童年时冯特的伙伴很少,唯一一个和他关系不错的是一个比他年纪大的智力发育有些问题的孩子。他在镇里的学校上了2年学。在上学期间,冯特有严重的爱做白日梦的毛病,为此还被父亲训斥。 从他8岁开始,父亲的助手弗里德里克·穆勒牧师成为他的老师。他和老师关系非常好,以至于老师在教了他三年后,要到附近另一个镇当牧师,冯特也过去和他一起住和学习。 中学时期 1845年,在父母的安排下,冯特进入布鲁赫萨尔高中学习。害羞、胆小的冯特没有适应这里的环境,和同学没有形成良好的关系,

学业成绩也特别差。有时候他会逃回家里,但是母亲会把他送回学校。由于他的学业表现极差,甚至有老师认为一个比较适合冯特的工作是到邮局工作。冯特的父母于是在年把他送到海德堡的姑母家,并从1845年秋开始在这里上大学预科。在这里生活和学习的期间,冯特变得开朗了很多,结识了一些朋友,并参加课外的活动。但是冯特在这里的学习情况还是表现平平。 大学时期 1851年,冯特进入图宾根大学,学医学课程。1852年,转学到海德堡大学,学医学专业。在海德堡大学学习期间,冯特学习非常努力。有一次为了研究食盐对身体的影响,他连续几天控制食物中食盐的摄入量,直到身体出现代谢紊乱情况出现。基于这次研究,1853年他发表自己的第一篇文章《谈尿液中的氯化钠》。 1855年,冯特参加巴登大公国医师执业资格考试,并且在各科考试里都名列前茅。这一年,他还在海德堡一家医院当了几个月的实习医生。

心理学二十四种技术模板

第二十节阻抗解决技术 训练要点: 一、阻抗的来源与克服 (一)阻抗的含义: 心理咨询的过程, 其实是一个冲破阻抗的过程。 这里说的阻抗是广义上的阻抗概念。阻抗本质上是人对于心 理咨询过程中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抵抗。 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等学派都作过描述和分析。 这些理论均表明: 阻抗对于心理咨询过程具有深刻的影响。 人们只有加以积极的认识与控制, 才能达到预期的心理咨询 效果。如果对阻抗现象不加理会, 或处理不当, 则心理咨询的 进展与效果将受到阻扰。 (二)阻抗的表现形式 1、讲话程度上的阻抗; 2、讲话内容上的阻抗; 3、讲话方式上的阻抗; 4、咨询关系上的阻抗。 这四类表现形式能够表现为个体对某种行为变化的抵触, 也能够表现为个体对咨询师的某种敌对态度。但无论哪一种阻抗形式, 它们都是对个体的自我保护及对其痛苦经历所表现的精神防御。因此, 它们对心理咨询的进展起着潜在的深刻的影响。在很 多情况下, 对于阻抗的认识往往是心理咨询图片的开端。 (三)阻抗产生的原因

心理咨询专家卡瓦纳认为来自求助者的阻力主要原因有三 个: 1、因为成长必然带来某种痛苦; 2、因为行为的失调是机械性的; 3、求助者可能带有某种反抗心理咨询的动机。 二、阻抗解决技术的含义 主要探讨沉默、多话、依赖、移情等阻抗的问题。 (一)妥善处理沉默局面 1、沉默的原因: 多数情况下, 沉默是由求助者引起的, 主要包括几种类型: 怀疑型、茫然型、情绪型、思考型、内向型、反抗型等。 沉默技术: 是指咨询过程中, 因为某些因素, 当事人无法继续所谈的内容而沉默了下来。咨询员因为知道某些重要的信息正在当事人的内心运转, 而允许当事人沉默, 让谈话暂时停顿, 而且在当事人沉默之后, 询问当事人沉默时发生的事。在沉默时刻, 虽然咨询员与当事人的外在互动暂时停下, 可是就心理层面而言, 咨询的进行并未中断。只是在沉默中进行。咨询员此时正仔细观察当事人非语言行为的变化, 而且等待当事人开口表白。当事人此时已完全沉溺在自己的内在世界中, 或许正思索着是否将令人难堪的经验坦诚说出, 或是正抽丝剥茧地查阅细细琐琐的经验, 埋头苦思地想要理出头绪。

心理学情绪理论

ABC情绪理论 有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故事。有两个秀才一起去赶考,路上他们遇到了一支出殡的队伍。看到那一口黑乎乎的棺材,其中一个秀才心里立即“咯登”一下,凉了半截,心想:完了,真触霉头,赶考的日子居然碰到这个倒霉的棺材。于是,心情一落千丈,走进考场,那个“黑乎乎的棺材”一直挥之不去,文思枯竭,果然名落孙山。 另一个秀才也同时看到了,一开始心里也“咯登”了一下,但转念一想:棺材,噢,那不就是有“官”又有“财”吗?好,好兆头,看来今天我要鸿运当头了,一定高中。于是心里十分兴奋,情绪高涨,走进考场,文思如泉涌,果然一举高中。 回到家里,两人都对家人说:那“棺材”真的好灵。 第一个秀才之所以落得个名落孙山的结果,是因为他考场上文思枯竭,而文思枯竭是因为情绪不好,情绪不好是因为他看到令他感到“触霉头”的棺材。 另一个秀才之所以金榜题名,是因为他考场上文思泉涌,而文思泉涌是因为情绪高涨,情绪高涨又是因为看到令他感到“好兆头”的棺材。 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有一个著名的“ABC情绪理论”。他认为,人的情绪主要根源于自己的信念以及他对生活情境的评价与解释的不同。即事情的前因(Antecedent),透过当事者对该事情的评价与解释,以及对该事情的信念(Belief)这个桥梁,最终才决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Consequence)。 ABC理论的基本观点就是: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C。ABC理论则指出,诱发事件A 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也就是说由于所持的信念不同,同样的一件事情发生在不同的两个人身上会导致截然不同两种情绪反应。

现代主要心理学流派及原理

现代主要心理学流派及原理 NO.1 构造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冯特(奠基人)、铁钦纳、费希纳 基本主张:心理学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 激情三种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由这些元素构成。强调意识的构成成分。知觉时有感觉、观念是由意向、情绪由激情构成的。 研究方法:强调内省方法。(依靠被试自我观察) 评价:1、冯特创建了第一个从哲学分化出来的心理学学派,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 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是心理学脱离哲学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 2、推动了其他心理学派的产生,促进心理学的发展。 3、研究内容过于狭窄且脱离实际。 4、把心理分解为元素,割裂其整体性。 NO.2 机能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詹姆斯(奠基人),杜威,安吉尔。 基本主张:也主张研究意识,但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他认为心理学的目的是研 究个体适应环境时的心理或意识功能,而不是像构造主义只分析意识的元素。他们认为意识并非是元素的组和,而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其作用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机能主义推动心理学向实际生活发展。 评价:促进了美国心理学向实际发展,促使其广泛应用于教育、工业、临床等领域。NO.3 行为主义心理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代表人物:华生(《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斯金纳,班杜拉。 基本主张:1、反对研究意识,完全不同意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将意识作为心理学 研究的主题,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2、反对内省法,主张用实验法,对行为进行研究。 评价:强调研究可观察的客观行为,对心理学走上客观研究的道路有积极作用,但 其过分极端,不研究心理的内部结构和过程,否定意识的重要性,限制了心理学的健康发展。 以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的研究: 1、程序学习: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提出的基于自我学习的程序学习系统。是20

心理学的三大测验技术

心理学的三大测验技术 问卷测验、投射测验及情境测验是心理学中齐名的三大测验技术。 问卷技术虽然被普遍使用,但在西方早就遭到批评:“系统歪曲假设”的观点认为它得到的结果是行为的语义相关,并非真实行为本身;“好恶度倾向”观点认为在问卷测验中被试往往不是按主试的要求和真实情况回答。问卷测验无法解决“装好”、“装病”倾向、随机作答等问题,它普遍适合于西方文化,是否普遍适合于中国文化是个问题。投射技术因对心理诊断相对不重视而衰退。情境测验所设计的特定情境只能…… 在心理学中,问卷测验技术对我们来说最为常见,因为从人格测验到临床心理测验,大都采用问卷技术。投射测验技术虽然在国外曾经盛极一时,但在国内却仍属鲜见。情境测验技术是继问卷测验、投射测验之后,伴随着评价中心技术而兴盛起来的新技术,国内现在亦有引进与探索。如此三大技术,孰优孰劣?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三大技术在中国的应用,是何种现状与局面?本文试作一番评论与探讨。 一、引进西方心理测验的困惑 在大陆、香港和台湾,主要的着名的心理测验量表几乎都是从西方引进、修订的。这种情形在大陆尤甚。我们的人格评定、智力测验、心理卫生评估等方面的量表几乎全是国外引进修订的。“量表热”从20世纪80年代直到今日,并未“冷却”多少;研究者修订国外量表的热情高涨;培训班曾经遍及全国;像《韦氏智力测验》这样一些需要保密的重要测验工具甚至出现了盗版。杨中芳等人曾对社会心理学方面使用量表的情况做过一些调查,发现大陆几家心理学杂志的编辑部都曾提及、呈交的社会心理学论文中,几乎全都是使用问卷调查法来收集资料,其中大多数是使用西方引进的量表;并对台湾出版的《中华心理学刊》1976-1986年间发表的30篇社会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报告作过统计,发现其中29篇使用问卷测验作为工具。平均每个研究使用了个量表;所使用的量表中,25%未经任何修订直接翻译于西方量表;42%经过修订;4%是根据西方理论编制的量表;三者共计71%。() 这种大量地引进、修订国外量表,过分地依赖于国外量表的现象,已经引起了批评与反省。概括有关研究,以下几点是值得深思的: 1.西方心理测验的文化背景难以完全适合于中国人:其量表的编制,是对西方人的心理研究的结果。也就是说,当西方人编制量表时,对变量的选择、

一名有效的心理咨询师所具备的个人特点

一名有效的心理咨询师所具备的个人特点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一名有效的心理咨询师所具备的个人特点 刘丹 从事任何职业的人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心理咨询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助人工作。从事这个工作的心理咨询师不但要用他的知识和技术为咨询者服务,还要了解咨询者的内心世界,洞悉咨询者的生活隐私,帮助他们认识心理困难的真正原因并改正适应不良的行为,促进心理的成长。因此,他必须具备一些特殊的条件。 一、精湛的业务能力 心理咨询是一门专业,它有自己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必须经过专门的培养与训练,取得合格证书后方能上岗工作。咨询人员必须潜心钻研心理咨询的理论,掌握心理咨询的方法和技术,同时要积极参加心理咨询的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咨询人员。 1.掌握心理咨询的专业理论 心理咨询工作在国际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心理咨询工作者已积累了不少经验,并进行了专业理论研究,形成了咨询心理学这一心理学分支学科。学校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在亚洲一些地区称为心理辅导,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心理学工作者对辅导与心理治疗问题进行了不少研究,并出版了有关的学术着作。我国国内的心理咨询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此项工作在高校尤为活跃。结合心理咨询的实践,学者们进行了心理咨询治疗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理论研究,有关的理论着作也陆续问世。咨询心理学的研究在我国已有了一定的基础。设有心理学系的高校曾组织了系统的培训工作,为心理咨询培养专业人才。这些都为咨询工作者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提供了条件。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心理测验是不可分割的。心理咨询工作者应有扎实的心理学理论功底,对于普通心理学、人格

心理学自我成长分析报告

2020年心理学自我成长分析报告 2020年心理学自我成长分析报告 成长就是这样,痛并快乐着。你得接受这个世界带给你的所有伤害,然后无所畏惧的长大。在此整理了20xx年心理学自我成长分析报告,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20xx年心理学自我成长分析报告篇1 一、个人成长感言: 做为一名教师,每天面对天真无暇的孩子,始终在思索着,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我的追求是什么?做为社会的人,不断探索着事物的真谛,对于我来说,更是不断探究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作为一生的求证。在每一个人生的阶段,都力求完美,可总是有令自己遗憾的地方,也正是这些零碎的片断连接起来,才构成了自己相对完整的一生。 一个人至于最终能够成为怎样一个人,很大程度上是由他成长的经历,社会环境,生活事件所决定。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我感到自己童年、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家庭教育、氛围影响及情感体验对铸成今天的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个人问题的分析与探索 时刻把握自己的情绪波动,时刻关注别人的情绪变化,我认为对于心理调控对人际交往很有帮助。在成长过程中,我体味到了心理由幼稚趋于成熟的进步,也感受到了自己心理调节能力的欠缺,同时我还面临着一个困惑:自己的心理问题有多少,该如何解决?渐渐地,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了心理学知识的缺乏,急需获得接受一次心理学专业辅导的机会,而这次对心理教师的培训恰恰提供了这一平台。 在培训中我尽量抓住有限的课堂时间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各位心理专家及心理专任教师的成长经历为我的学习增加了动

力,也促成我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积极地向老师们取经,并查阅相关资料,从中学到了不少极为宝贵的心理学知识。其中既有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历史与发展,例如:西方最早研究心理学的著作是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心理学独立的重要标志是冯特建立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有客观性,实践性,发展性和系统性……也不乏一些科学有趣的心理测试题;挑战人生极限的拓展训练,既有通过“马加爵事件”举出了当代人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又贯穿了“如何实现角色转化适应新环境”等解决方法。还提供了十几条经典建议:比如说:不管什么事情,要勇敢地讲出来;情绪中不要与别人沟通等,要学会等待转机等等。在老师的耐心讲解下,这些知识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没有宗教信仰,学习佛学,懂得生命;学习儒学,懂得入世;学习道学,懂得超脱;学习技术,掌握生存。接纳一个人做朋友,不以个性张扬和个性内敛为标准,真诚为要,孝道为先。认同别人不是委屈自己,是被别人接纳,并非没有自己的观点,求同存异,乃生存处世之道。对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不以否为怒,不以肯为张,善纳人言,多自反省。我认为这样可以说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准。看事微观,做事宏观,处事达观,生活乐观。可以说是我的人生观,我也在努力的践行着。三、自我改变与成长 我觉得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意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着某种责任,自己理所当然地应该去承担生活中的某些东西。今天,当自己明白了一些人生道理,回过头来审视自己成长经历,发现过去所遭受的那些挫折、痛苦都是今天的财富。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这样理解,深刻地体会生活,才知道那些痛苦、无助的心灵多么需要真诚的心灵抚慰他们。今天的我,对周围的人和事,有了更多的包容、更多的理解、更多的关怀,而不再执迷于个人的得失。所以有人说“挫折、痛苦的背后才是成长的空间。如果说能用三个词形容自己的话,那就是:豁达,接纳,宽容。

心理学

心理学讲义 第一章 一、心理学的定义: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测验:以下的说法对不对:1、如果你碰巧踩在一个钉子上,你会马上感觉到。2、一个独眼人不可能驾驶飞机降落。3、高智商的人通常都有非凡的创造力。4、智力完全是父母遗传。 5、测谎仪能准确地发现人是否在说谎。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研究。心理学也研究动物,动物研究大约占全部心理学研究的8%。 二、心理现象的实质:心理是头脑的机能,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三、个体行为与个体心理的关系:行为是机体的任何外显的、可观察的反应动作或活动,广义的行为还包括机体的生理现象。 个体心理是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包括一般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差异。两者之间的关系是:1、人的行为受心理活动支配,而人的心理活动需要通过行为来表现;2、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它们同时受到多种共同规律制约。(具有不同的生理条件与社会条件的人,对事情的反应有很大的不同;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对同一件事的反应也会不一样) 四、个体心理的结构及其关系 个体心理: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1、一般心理过程:个体心理活动形成及其行为表现的一般过程。包括:⑴认知过程:感知、记忆、思维、想象;⑵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 ⑶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2、个性差异:指个体在心理过程的发展与进展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倾向(需要、动机、信念、理想等)与稳定的心理活动特点(能力、气质、性格)。 两者的关系:两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个性心理是在心理过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已形成的个性心理又影响着心理过程,使其带有个性心理的烙印。 六、心理学发展中出现的主要流派与各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与思想 1、构造主义:奠基人冯特,代表人物冯特的学生铁钦纳。⑴该流派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意识,即对人的直接经验的觉知。⑵研究方法是内省法。⑶构造主义者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感觉是知觉的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激情是情绪的元素。这些元素通过联想与统觉构成所有复杂的意识经验。心理研究的目的是研究不同刺激情景下的各种元素之间的结构。 2、机能主义:机能主义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在20世纪初创立的,他认为心理学的任务是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只静态研究意识的元素,意识像流水一样有其动态流动性,即“意识流”。心理学研究方法除了实验法外,还有观察、测验以及问卷等方法。 3、格式塔心理学:1912年出现在德国,也称为“完形心理学”,其代表人物是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该流派认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人的知觉经验起源于分离零散的外在刺激,但人获得的知觉却是有组织的,人的知觉和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机械综合,而是大于部分之和,并制约部分的性质。 4、行为主义: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⑴行为主义者反对研究意识,认为意识带有主观性质,看不见、摸不着,无法对它们进行可重复性、客观的研究,主张研究可观察的外显行为,人的意识像一个黑匣子,不管里面装什么,只需考察在刺激影响下的反应活动,行为就是由这些反应或偶的那个构成的。⑵反对内省法,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应当只限于以客观的方法处理客观的资料,用内省法得到的不是客观的资料,主张实验法。⑶华生强调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他曾说过,你给我一打儿童,在良好的、由我做主的环境中,不管他们的天资、能力、父母的职业和种族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小偷。 行为主义后期,另一著名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他发展的行为主义被称作新行为主义。他延续了行为主义的宗旨,并认为任何机体当前的行为结果改变了未来的行为。这一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