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州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

关于州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

一、凉山州基本情况

XX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四川省民族类别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全州幅员面积万平方公里,辖17个县市,有彝、汉、藏、回、蒙等14个世居民族,现有人口473万,其中彝族人口231万、占总人口的%。州府XX市是举世闻名的航天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森林城市。

凉山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自古以来就是通往祖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通道,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经过凉山,巧渡金沙江、召开会理会议、举行彝海结盟,在中共党史、军史、革命史和民族工作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 1950年凉山解放,1956年实行民主改革,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创造了由奴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一步跨千年”的伟大历史。1979年,撤销原西昌地区,其辖区并入XX州,州府由XX县迁至XX市,古老凉山迈入新的发展时期,正在谱写“跑步奔小康”的新篇章。

凉山资源富集、潜力巨大。一是水能资源富甲天下。可开发量6387万千瓦,占全国的15%、全省的57%,国家在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三江”规划建设的14座装机100万千瓦以上电站中,凉山境内有10座、总装机5700多万千瓦,

是国家“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和骨干电源点。二是矿产资源得天独厚。已探明矿种103种,特大型、大型矿床30处,轻稀土氧化物保有储量278万吨、全国第二,钒钛磁铁矿亿吨、全省第二,有色金属矿产储量全省第一,其中铜、锡、钴、钼等占全省的80%左右。三是农业资源极为丰富。境内光热充足,雨量充沛,立体气候特征明显,被誉为各类动植物的基因库,是全国第二大优质烟区,全省三大林区、三大牧区之一,优质水稻、烟叶、茧丝、马铃薯、苦荞麦、水果、错季蔬菜、花卉等绿色特色农产品优势突出。四是旅游资源绚丽多彩。位于“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腹心地带,有代表性的景区、景点160多个,国家和省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7个,4a级景区4个,是西部最佳阳光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五是民族文化资源独具魅力。有全世界唯一反映奴隶社会形态的专题奴隶博物馆,“彝族火把节”被列为中国十大民俗节日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歌舞服饰、泸沽湖摩梭文化、木里藏乡风情等异彩纷呈,极具开发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扩内需、调结构”、“灾后恢复重建”等重大决策部署,团结和带领全州各族人民,事不避难、爬坡实干,全面

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全州呈现经济快速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增长 %;人均gdp达17564元,净增3258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增长3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增长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增长%;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亿元,增长27%,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79元,增加175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增长%。

二、全州扶贫开发工作情况

实施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关心下,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扶贫开发这个中心,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提高贫困地区发展能力为目标,以改善贫困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坚持“治穷、治愚、治病、治毒”相结合,大力实施“统筹型、捆绑式”扶贫开发战略,坚持把“三房”改造和新村建设摆在扶贫攻坚的优先位置,着力解决贫困群众的安居问题;坚持把加强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扶贫攻坚的先导工程,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坚持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攻方向,着力增强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坚持把发展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教育事业作为扶贫攻坚的治

本之策,着力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坚持把禁毒防艾作为扶贫攻坚的突破难点,着力消灭贫困滋生的“两大毒瘤”;坚持把倡导现代文明生活方式作为扶贫攻坚的强力抓手,着力凝聚扶贫攻坚的精神动力;坚持把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作为扶贫攻坚的基础工程,着力强化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全州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是减贫速度明显加快。全州贫困人口从2000年底的万降至2010年的万(其中10个重点县从2000年底的万人下降到2010年底的万人)。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1361元增加至2010年元,其中10个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1012元增加至2010年2885元。二是重点扶贫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完成新村扶贫工程1188个,实施移民扶贫万户万人,“三房”改造万户,受益群众达万人;完成271所乡镇中心学校和 161所乡镇卫生院的改扩建任务;实施产业化扶贫项目117个,共投入资金8609万元,促进了种、养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三是扶贫资金投入明显加大。xx年,国家、省、州、县市累计投入扶贫资金亿元,其中:中央、省财政扶贫资金亿元,信贷扶贫资金亿元,以工代赈资金亿元,两项资金亿元,省民委发展资金万元,州本级财政配套扶贫资金3亿元,县市财政配套资金2亿元。四是社会扶贫工作明显加强。xx年底,中纪委监察部等中央、省级机关及国有大型企业积极参加我州定点帮扶工作,共投入资金和物资折合亿元,引进资金亿

元。五是地方财政扶贫资金投入逐年增加。2007年以来,我州坚持把40%以上的财力直接用于改善和保障民生,将每年新增一般转移支付和民族地区转移支付中的50%、资源有偿出让收益的50%,州本级财政每年按上年扶贫资金规模的10%递增安排,用于扶贫开发。2010年州财政扶贫资金万元,比上年的5513万元增加万元,增长17%;县级财政扶贫资金7321万元,比上年的万元增加万元,增长11%。

虽然我州扶贫开发工作取得很大的成效,但由于社会历史、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劳动力素质等多种原因,凉山州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的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扶贫开发长期性、艰巨性、特殊性的矛盾依然存在,扶贫攻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一是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仍然是最大的州情。全州有11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占全省的%,截止2010年底全州尚有农村贫困人口万人(其中10个彝区扶贫工作重点县万人),贫困发生率为%(其中10个彝区扶贫工作重点县贫困发生率为%),XX县和XX县分别高达%和%。若按照 1196元的标准测算,全州贫困人口将达到121万人(其中10个彝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万人)。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达万多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3743个行政村中,有2561个贫困村,其中仅有1188个被列为四川省重点贫困村给予了扶持。二是发展不足、发展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仍然是最大的问题。

2010年,全州人均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仅为全国的%、%和 %,全省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十分突出。11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gdp总量、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仅占全州的%、%,安宁河谷5县1市所占比例分别达%、%。三是基础设施弱、环境条件差、生产方式落后仍然是最大的瓶颈。全州路网密度为公里/百平方公里,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高等级公路仅占%,四级路占等级公路的%,等外公路高达%;尚有9个乡、944个行政村不通公路,无电村1096个(完全无电村507个、部分无电村589个)、涉及万户万人,万人未解决安全饮水问题;万亩中低产田急需改造;尚有农村危房万户,万户、万人居住在不宜人居的高寒山区、严重干旱缺水地区、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严重地区,其中万户万人不具备生存条件、无法就地脱贫,万户万人需避险搬迁。四是治穷、治愚、治病、治毒仍然是最大的任务。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与经济发展水平严重不相适应,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亟待提高。贫困地区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19%、初中仅占%、高中仅占%,彝区群众受教育年限不足6年,远低于全省9年的平均水平。医疗卫生人才匮乏,平均每千人仅有医生人、病床张,比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47、35个百分点。同时,受毒品问题影响,凉山已成为全国毒品重灾区和艾滋病重疫区之一。截至2010年10月,

全州登记在册的吸食、注射毒品人员11549人,累计发现艾滋病感染者及艾滋病人20856例。毒品、艾滋病“两大毒瘤”与贫困问题相互交织、恶性循环,成为危害群众健康、阻碍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社会问题,成为扶贫攻坚的最大难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