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课题一 物质的变化

1.1课题一   物质的变化
1.1课题一   物质的变化

民勤六中生本课堂模式教案

总第()课时

九年级化学上册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重点 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化学变化的特征及两种变化的判断。 难点 能正确区别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1.物理变化 演示实验1-1(1):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演示实验1-1(2):首先展示胆矾晶体,蓝色块状固体研碎后成为蓝色粉末。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讨论: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物理变化的例子。 (瓷碗破碎,潮湿的衣服经太阳晒后变干了,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瓶子外壁迅速附着一层水雾等。) 2.化学变化 演示实验1-1(3):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这里的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这个过程是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质氢氧化铜。 演示实验1-1(4):加入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摸一下试管感觉到发热。 提问: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九年级化学 第一单元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第一单元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知道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并能判断日常生活中一些物质的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活动,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2、增进学生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3、体验观察和思考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 1、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化学变化的特征及两种变化的判断。 2、能正确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教学难点:能正确区别物质的变化。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补充讲解——练习提高 教学用具:试管、铁架台、烧杯、酒精灯、研钵、玻璃片、镊子:胆矾、镁条、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石灰石、澄清石灰水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在上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是化学。在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例如:我们日常生活见到的水蒸气和冰、食物的腐败、燃料的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中会慢慢生锈等,认识物质性质及变化特点,掌握其变化规律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所必需的。化学就是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科学,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板书: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师: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演示实验]课本P6 [ 实验1-1][ 实验1-2] 师:上述变化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板书:一、物质的变化 (一)物理变化 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体、液体、固体)的变化。 [讨论交流] 例举生活中常见的物理变化的例子。

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复习资料

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叫(物理变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叫(化学变化)。 2、蜡块在加热时,会从(蜡块)变成(蜡油),冷却时会从(蜡油)变成(蜡块)。 3、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可以从(颜色改变)、(沉淀生成)、(气体产生)、(温度变化)、(性质改变)等现象加以判断。 4、像蜡烛融化,白糖融化,易拉罐变形,铁熔化等,仅仅是外形和形态发生变化,但是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像白糖加热至焦黑,蜡烛燃烧,面粉做成馒头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5、铁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接触。 6、(水中有盐)、(铁制品表面不干净)、(铁制品表面粗糙)等也容易使铁生锈。 7、铁在含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水里很容易生锈,铁完全生锈后,体积可以胀大(8倍)。 8、不同的金属绣的颜色不同,铜锈是(绿色),铁锈是(赤色),铝锈是(黑色)。 9、金属在有(水)、(空气)、(酸)的条件下最容易生锈。 10、(锈)是铁变化后产生的新物质。 11、像白醋这样能使紫甘蓝水(变红)的物质叫做(酸性物质)。 12、像(碱水)这样能使紫甘蓝水(绿)的物质,叫做(碱性物质)。 13、像(紫甘蓝水)这样能检验其它物质酸碱性的物质叫做(酸碱指示剂)。 14、物质可以分为(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两大类,酸性物质有(酸味),碱性物质有(涩味)、(滑腻感)。像呕吐时,胃里有(酸水),剧烈运动时感到(肌肉酸痛),橙子、西红柿含有(维生素C),蔬菜中含有(叶酸),它们都是(酸性)物质。 15、用肥皂洗手会有(滑腻感)的感觉,吃未熟透的柿子会感到有(涩味),因为柿子和肥皂里有(碱性物质)。 16、家用清洁剂大多是(碱性物质)物质,做面包用的小苏打是(碱性)物质,化肥有的是(酸性的)、有的是(碱性的),因为不同的植物喜好不同的酸碱性土壤。 17、竹子喜好(碱性)土壤,如果淋了酸雨,它就会大面积死亡;杜鹃花喜好(酸性)土壤,如果发现它叶瓣发黄发枯,就说明土壤可能偏(碱性),需要喷洒偏酸性的(硫酸亚铁)。 18、盐碱地长不好植物,可以通过追加(硫酸亚铁)来改良土壤。 19、不同的(污物),需要不同的(洗涤剂)清洗。洗涤油污和水彩颜料用(肥皂)效果最好;洗菜汁、蓝黑墨水用(洗衣粉)效果最好;洗涤果汁需要用(专用洗涤剂);洗涤血渍需要用(加酶洗衣粉)。 20、对于油污,仅用(水)是洗不干净的,用(肥皂)则可以洗干净。因为溶解在水中的(肥皂)就像一个人,一只手拉着(油),另一只手拉着(水)。当我们揉搓衣物时,肥皂渗透到(织物)和(油污)中间,拉着油污(投身)到水中,这样原来不相溶的油和水,就变成了(油水交融)的污水了。 21、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般洗衣服用(洗衣粉)和(肥皂)。 22、污水会使水中的藻类植物大量(繁殖)而污染水域。 二、简答题

(完整版)课题一溶液的形成知识点+练习

课题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①均一性,指溶液形成以后,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相同。如溶液各部分的密度、颜色、浓度完全一样。②稳定性的混合物,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溶质也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 FeSO4为浅绿色 Fe2(SO4)3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e、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且溶液时透明的。透明但不一定无色。 f、均一、稳定、透明的未必是溶液,比如水,是纯净物,不是溶液。 g、溶液不一定就是液体。 注:碘酒中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盐酸溶质是HCl,石灰水溶质为Ca(OH)2,食盐水溶质为NaCl,氧化钙溶于水溶质为Ca(OH)2,三氧化硫溶于水溶质为H2SO4,胆矾CuSO4·5H2O溶于水溶质为CuSO4,医用酒精中溶质为C2H5OH。 2、溶液的组成 (1)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可以这样理解,比如:糖溶于水得到糖水溶液。其中,糖是溶质,水是溶剂。 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分之间存在空隙) (2)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一种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 (3)水是最常见的溶剂。汽油、酒精也可以作为溶剂,如汽油能够去油污,酒精能溶解碘。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 3、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1)当固体和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做溶质,液体做溶剂 (2)当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把量多的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如果有水参与,无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第二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学习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体会到在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重点】观察白糖加热的变化。 ●【教学难点】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示范指导、适当讲解。 ●【教学准备】豆子、沙子、白糖、烧杯、筛子、长柄铁勺、蜡烛、火柴、记录 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你们知道了什么?(《身边的物质》知道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并且物质总在不断地变化)。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实验来探究物质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看这是什么?(师出示一根丝)我不管怎么扭,弯,他还是什么?看这张纸,我撕成两半它不是纸吗?它们跟原来相比只是什么不同? 二、观察混合后的沙子和豆子的变化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请你们仔细观察,描述他们的特点。 生:沙子--细小、颗粒状、棕色;豆子--椭圆形、黄色; 教师指导做沙和豆子的混合演示实验。让学生分组自己动手去做实验,教师巡视观察学生做实验。 师:同学们说说,混合后的沙子和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什么方法能进一步说明它们有没有发生变化? 生:我们分离后的沙和豆相比较原来的沙和豆才知道有没有发生变化。 师:怎样分离呢?(预设:用筛子来分离)

课题1溶液的形成习题

溶液的形成习题精选(一) 一、选择题 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悬浊液、乳浊液、溶液都是混合物 B.溶液里溶质只能有一种 C.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但溶剂只能是液体 D.透明、澄清的液体都是溶液 2.有一杯食盐水,若上部的密度是b g/cm3,则下部的密度是() A.大于b g/cm3 B.等于b g/cm3 C.小于b g/cm3 D.无法判断 3.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溶液都是无色的 B.溶液不一定是混合物 C.溶液都是纯净物 D.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4.下列关于蔗糖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蔗糖溶于水就消失了 B.蔗糖水下部的浓度比上部大 C.蔗糖水恒温放置,不会析出晶体 D.蔗糖水不具有蔗糖的化学性质 5.对溶液基本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A.溶液是均一、稳定、无色透明的液体 B.凡是均一、稳定透明的液体就是溶液C.一杯调好的糖水,喝第一口特别甜,越喝越不甜,说明后面喝的糖水含糖少D.当条件不变时,溶液虽然放置时间较长,溶质也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6.可以作为溶质的是() A.只有固体 B.只有液体 C.只有气体 D.气、液、固体都可以 7.当两种液体互相混合形成溶液时() A.液体中有水时,水一般是溶剂 B.只能将量多的一种叫溶剂,量少的一种叫溶质 C.只能将量少的一种叫溶剂,量多的一种叫溶质 D.通常将量多的一种叫溶剂,量少的一种叫溶质

8.下列溶液中,不是以水作溶剂的是() A.10g硝酸铵跟8g水组成的溶液 B.10g水跟8g硝酸铵组成的溶液 C.1g水跟9g酒精组成的溶液 D.100g酒精跟5g碘组成的溶液 9.下列反应完毕后,不能得到溶液的是() A.二氧化碳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 B.碳酸钙与足量的盐酸反应 C.锌粒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 D.碳酸钠与适量的盐酸反应 10.下列各组物质全部是混合物的是() A.空气、石油、冰水 B.液化石油气、水煤气、甲烷 C.赤铁矿石、石灰石、氧化铁 D.酒精溶液、汽水、葡萄糖溶液 1l.动物摄取食物养料必须通过消化的主要原因是() A.使食物充分发生化学反应 B.食物分解后便于吸收 C.食物被消化后变成溶液才便于充分吸收 D.食物搅拌均匀后便于吸收 12.如下图所示,向小试管中分别加入下列一定量的物质,右侧U型管中的液面未发生明显变化,该物质是() A.浓硫酸 B.氢氧化钠固体 C.蔗糖固体 D.氧化钙固体 13.如下图所示,以下四个家庭小实验不能制成溶液的是() 二、填空题 14.写出下列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 (1)石灰水,(2)锌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的溶液,(3)食盐水,(4)80mL 酒精与20mL水组成的溶液。 15.硫酸铜溶液显色,溶质是,碘酒中的溶剂是,二氧化碳溶于水,溶质是。

新课标(RJ)2020中考化学复习方案主题三物质的化学变化课时训练(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认识几种试题

课时训练(十一)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认识几种化学反应 |夯实基础| 1.[2019·重庆A]我国下列古代发明或技术中,主要原理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矿石炼铁 B.水车灌溉 C.活字印刷 D.雕刻石像 2.[2019·深圳]下列实验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测定空气中O2的含量 B.验证浓硫酸的腐蚀性 C.比较合金与纯金属的硬度 D.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3.[2019·岳阳]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成语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刻舟求剑 B.滴水成冰 C.钻木取火 D.掩耳盗铃 4.[2019·南充]下列变化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 ) A.冰雪融化火药爆炸 B.木条燃烧酒精挥发 C.矿石粉碎衣服晾干 D.葡萄酿酒牛奶变酸 5.[2019·雅安]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由其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 A.酒精作燃料 B.铁锅作炊具 C.二氧化碳灭火 D.氮气作保护气 6.[2019·温州]银是一种银白色金属,密度较大,具有良好的导电性,长期放置会被氧化而发黑。其中属于银的化学性质的是( ) A.银白色 B.密度较大 C.导电性良好 D.能被氧化 7.[2019·赤峰]下列物质的用途体现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金刚石的硬度大——刻画玻璃 B.氢气密度小——填充探空气球 C.CO具有还原性——冶炼金属 D.干冰有制冷作用——人工降雨 8.[2018·天门]亚硝酸钠(NaNO2)是一种工业用盐,人若误食会中毒。下列选项中给出了亚硝酸钠的性质,则有关亚硝酸钠性质归类的判断错误的是( ) A.NaNO2有咸味——物理性质

B.NaNO2的水溶液呈碱性——物理性质 C.NaNO2为白色固体——物理性质 D.NaNO2有毒——化学性质 9.[2019·邵阳]已知化学反应2NO+O22NO2,该反应属于(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10.下列化学反应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A.NH3+H2O+CO2NH4HCO3 B.2Al+3H2SO4Al2(SO4)3+3H2↑ C.2KMnO4K2MnO4+MnO2+O2↑ D.CuSO4+Ca(OH)2CaSO4+Cu(OH)2↓ 11.下表所列的各基本反应类型对应的化学方程式实例正确的是 ( ) 选项基本反应类型化学方程式实例 A 化合反应CO2+H2O H2CO3 B 分解反应 2KClO22KCl+3O2↑ C 复分解反应KOH+NaCl KCl+NaOH D 置换反应Zn+H2SO4ZnSO4+2H2↑ 12.[2019·长春]ClO2是一种高效的水处理剂,其制备反应为2NaClO3+SO2+H2SO42ClO2+2X。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SO2的名称为二氧化硫 B.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X的化学式是NaHSO4 D.ClO2中氯、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1∶64 13.[2018·贵港]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化学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下列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Zn+H2SO4ZnSO4+H2↑ B.2H2O2H2↑+O2↑ C.2NaOH+H2SO4Na2SO4+2H2O D.4P+5O22P2O5 14.[2019·常州]用符合要求的物质的序号填空。 ①磁铁矿②铝土矿③金刚石④活性炭⑤稀硫酸 (1)常用于切割玻璃的是。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说课稿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溶液的形成》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一,隶属新课标中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下的二级主题《水与常见的溶液》,是初中化学对混合物体系进行研究的主要部分,是学生后期学习酸碱盐之间的化学反应的基础; 在前面的八个单元中学习过的很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学生接触到的很多试剂就是溶液,在后面酸、碱、盐的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反应又将涉及到溶液,因此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集中和系统地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本课知识是关于溶液的初步认识,其中涉及到溶解过程,溶液的形成,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液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等。 这一课题主要是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液体。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为以后的教学做准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溶剂组成的。 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用的溶剂。 ③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①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观察记录、汇报交流、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从而认识溶解的过程,构建溶液的概念。 ②运用多媒体动画,将抽象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通过游戏化的练习,让学生在快乐中巩固新知。利用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初步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及科研中的重要意义,体现化学的应用价值; ②在分组实验与小组讨论中,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发展学生善于动手,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1课时物质的变化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神奇的“化学” 【演示实验】课前准备,取两张同样大小的白纸,在白纸1上用无色的酚酞试液写上两个大字“化学”,晾干;课上,用喷壶向白纸2上喷氢氧化钠溶液,无变化,接着再向白纸1上喷氢氧化钠溶液,这时白纸1上出现两个红色的大字“化学”,学生很惊讶。 同学们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内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提出问题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或冰,钢铁制品在潮湿的地方会生锈,煤、木材和柴草可以在空气中燃烧而发光发热,等等。从化学的角度看,物质的这些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1水的沸腾 液态的水 液态沸腾时 生成水蒸 气,水蒸气 遇冷的玻璃 片又凝结为 液态的水 液态的水 无 2胆矾研碎 块状 的胆 矾 蓝色块状固体被粉碎成粉末 粉末状的胆矾 无 3胆矾溶液 和氢氧化钠 溶液反应 蓝色 的硫 酸铜 溶液 等 立即生成蓝色沉淀,溶液颜色变浅,最后变为无色 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等 有 4石灰石和 盐酸反应 颗粒 状石 灰石 等 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且石灰石逐渐变小,烧杯中 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 二氧化碳气体等 有 课堂讨论 归纳总结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定义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实验1、2)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如实验3、4) 现象 只是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发生改变,也可能有发光、 放热等现象发生 在变化过程中常伴随有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产 生沉淀等现象发生 实例 水结成冰、石蜡熔铁生锈、物质的燃烧、烧制瓷器、冶炼金属、呼吸作用、 变化前观察 变化时观察 变化后观察 ①有几种物 质参加反应 ②反应物的 颜色、状态、 气味等 ①反应条件(如加热、点燃等) ②反应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或沉淀等) ①有几种物质生成 ②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

中考化学总复习第一轮基础知识研究第二单元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第11讲物质的变化性质及用途练习

第11讲 物质的变化、性质及用途(含反应类型 催化剂) (时间:20分钟 分值:32分) 一、选择题 1. (2017重庆育才中学一模)厨房的下列操作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 切黄瓜 B. 拉面条 C. 酿米酒 D. 榨橙汁 2. (2017菏泽)我们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物质世界中,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纸张燃烧 B. 湿衣服晾干 C. 铁钉生锈 D. 葡萄酿酒 3. 下列选项中是通过物理变化获取能量的是( ) A. 天然气燃烧发电 B. 风力、水力发电 C. 炸药爆炸开山修路 D. 汽油燃烧驱动汽车 4. (2017西南大学附中五模)下列有关“摩擦”的描述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玻璃棒摩擦生热 B. 塑料棒摩擦起电 C. 火柴头摩擦起火 D. 铁钉摩擦磁铁生磁 5. (2017沙坪坝指标到校)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为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巨大贡献.在熬制中药的操作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切细药材 B. 浸泡药材 C. 熬制汤药 D. 滤去药渣 6. (2017天津)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化学反应后其质量减小 B. 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C. 在化学反应后其质量增加 D. 在化学反应后其化学性质发生了变化 7. (2017河北)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 铁用于制作暖气片 B. 镁粉用于制作照明弹 C. 稀盐酸用于除铁锈 D. 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8. (2017聊城)下列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 A. 蜡烛受热熔化和蜡烛燃烧都是物理变化 B. 海水“晒盐”和海水“制碱”都是物理变化 C. 葡萄光合作用和葡萄酿酒都是化学变化 D. 工业上制取氧气和实验室制取氧气都是化学变化 9. (2017青岛)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密切相关.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 A. 工业上用稀盐酸除铁锈 B. 农业上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C. 碳酸钠用于玻璃、造纸、洗涤剂的生产 D. 水壶中的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用水清洗 10. 有化合价升降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下列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 化合反应 B. 分解反应 C. 置换反应 D. 复分解反应 11. (2017北京)硅是信息技术的关键材料.高温下氢气与四氯化硅(SiCl 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 2+ SiCl 4=====高温 Si +4HCl,该反应属于( ) A. 化合反应 B. 分解反应 C. 置换反应 D. 复分解反应 12. (2017安顺)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化学反应类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举例中错误的是( )

溶液的形成教案

溶液的形成教案 教学目标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重点和难点 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实验准备 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本课时主要是以实验探究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实验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小组总结从而得出结论,教师只是引导、组织好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点评情境创设 教师展示已经配制好了的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让学生观察,并设疑: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1:看到不同颜色的液体。 学生2:可能是不同物质溶在水里的结果。 学生3:可能是色素溶在水里的结果。 …… 教师引入: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些溶液是怎样形成的?(教师板书课题1:溶液的形成) 学生齐答:想! 教师活动:下面请同学们做: “活动与探究(一)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于水” 药品:食盐、糖、硫酸铜晶体、水

仪器:玻璃棒、100 mL烧杯三个、药匙 展示不同颜色的溶液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食盐糖硫酸铜晶体现象结论 教学目标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重点和难点 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实验准备 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测试卷含答案

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检测试卷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1.像蜡烛熔化、白糖熔化、铁熔化等,仅仅是外形和形态发生了改变,但是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称为_______________;像蜡烛燃烧、粉做成馒头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称为_______________。 2.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可以从颜色的改变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__等 现象加以判断。 3.盐碱地长不好植物,可以通过追加_______________来改良土壤。 4.铁生锈的原因是铁与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接触。 5._______________、铁制品表面不干净、_______________等也容易使铁生锈。 6.一块铁完全生锈后,_______________可胀大8倍。 7.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_______________。 8.能够使紫甘蓝水变红的物质,称为_______________。 9.能够使紫甘蓝水变绿的物质,称为_______________。 10.剧烈运动时,你会感到肌肉酸痛,这是因为肌肉里产生了____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8分) 1.胃液是() A.酸性物质 B.碱性物质 C.中性物质 D.酸碱指示剂 2.出现以下哪些现象,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①颜色改变②下沉③大小变化④出现气泡 ⑤形状改变⑥发光⑦形态变化⑧发热 A.②③④⑤ B.①③⑥⑧ C.③⑤⑥⑦ D.①④⑥⑧ 3.用什么方法可以防止自行车生锈() ①经常冲洗②在易锈处抹些黄油③雨天不骑车④车胎气保持充足 A.③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4.下面的变化没有新物质产生的是() A.火柴燃烧 B.木材做家具 C.白糖加热至焦黑 D.生鸡蛋变成熟鸡蛋 5.要使食用的小苏打或碱块起泡,需加入()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溶液的形成》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一,隶属新课标中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下的二级主题《水与常见的溶液》,是初中化学对混合物体系进行研究的主要部分,是学生后期学习酸碱盐之间的化学反应的基础;溶液对学生来说是比较熟悉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多数学生知道海水的滋味,都喝过糖水,打过点滴,品尝过汗水的味道等。在实验中也多次用到溶液,如:盐酸,硫酸铜溶液等,所以在本节的学习中,本课知识是关于溶液的初步认识,其中涉及到溶解过程,溶液的形成,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液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等; 本节内容不仅能使学生初步认识溶液,又能进一步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探究未知知识,并且为将来学习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与酸碱盐的知识打下基础。所以,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课。同时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集中和系统地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为以后的教学做准备。【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糖水、汽水等,在化学课上接触过硫酸铜溶液、过氧化氢溶液等,对溶液有一定的了解,但没有从化学的角度对溶液进行深入的认识。 通过本课程前八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对一些化学研究的方法(如对比法、归纳法等)已有一定的了解,对于合作学习的方式也有了一些体验。 【课标解读】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剂和溶质组成的; 2.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和汽油也是最常见的溶剂; 3.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设计思路】 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为主,师生合作,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核心的教学形式,着重做到两个体现,四个突出。 两个体现:1.体现化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学科理念。 2.体现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四个突出:1.以实验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 2.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研究

物质的变化五年级科学

物质的变化 一、我们身边的物质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2、我们周围的物质(都)会发生变化,有的物质变化(很快),有的物质变化比较(缓慢),甚至不容易被我们(察觉)。 3、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物质)。 4、像压扁易拉罐、水结冰、给水加热、弯折铁丝、纸折玩具等,都只是物质发生了(形态)、(大小)的变化;而像火柴燃烧、蜡烛燃烧、铁生锈等,结果都有(新物质)产生。 二、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1、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2、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否生成了(新的物质)。也就说发生物理变化时,是(没有)新物质产生的;发生化学变化时,就(有)新物质产生。 3、有的物质在发生变化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如在给白糖加热的过程中,先是白糖(熔化)—发生物理变化;再是(炭化)—发生化学变化。 三、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1、米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

2、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我们的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变得有(甜味)了。 3、米饭、淀粉遇到碘酒,(颜色)发生了变化,这(蓝色)的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米饭和淀粉的新物质。 4、淀粉和到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色)的。利用淀粉和碘酒反应时(颜色)会发生变化这一特性,我们可以来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有(淀粉)。 四、铁生锈了 1、铁生锈是十分常见的现象。铁生锈是一种比较缓慢的(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2、铁生锈与(水)和(空气)都有关,铁生锈是水和空气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更(容易)生锈。 3、铁是(深灰)色的,表面(光滑),非常(坚硬),敲击(有)声,能(导电),能被(磁铁)吸起来;铁锈是(棕褐)色的,表面(粗糙),比较(软),敲击(无)声,不能(导电),不能被(磁铁)吸起来。 五、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1、从硫酸铜溶液和铁钉的反应中看到,铁钉上有(红色)物质生成,硫酸铜液体的(颜色)变浅。 2、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伴随这些现象——(颜色变化)(发光发热)(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物)。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3、铁生锈与(空气)和(水)有关,铁生锈是水和空气(共同)作用的结果。 4、铁生锈需要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在不同的环境里铁生锈的速度有(快)有(慢),铁在盐水里的生锈速度(快),铁生锈的时候会发生(颜色)变化。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

---------------------------------------------------------------最新资料推荐------------------------------------------------------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 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就是从生活中熟知的一个个变化入手,提升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知,并试图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科学知识和科学概念的过程中,经历部分或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提高科学探究的水平,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可以改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问题的积极性。 单元学习目标: 1.能从蜡烛融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的主要特点。 2.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 3.掌握如何防锈的方法。 4.能学会自制蔬菜指示剂。 5.能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6.知道不同洗涤剂的洗涤效果存在差异。 单元课时安排: 1、蜡烛的变化1 课时 2、铁定生锈了 1 课时 3、变色花1 课时 4、洗衣服的学问 1 课时课题: 蜡烛的变化学习目标 1.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水的三态变化、铁钉生锈等现象中归纳出物质变化的两种类型,既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2.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 1 / 14

语言表达和概括。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 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生成新的物质。 4.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无时无刻不发生在我们身边。 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学习重难点重点: 通过物质变化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难点: 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课前导学学习过程活动设计学习点一、激趣导入同学们喜欢看魔术吗?看老师表演魔术,注意仔细观察,看发生了什么变化?老师这有两种液体,看看有颜色吗?(走到学生中间)现在把这两种液体混合,看看有什么现象产生?如果老师再加入一种液体,看看又会发生什么变化。 刚才魔术中的物质在悄悄发生变化,其实类似的变化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 比如说,铁会生锈,冰会融化,秋天树叶变黄,看,老师手里有什么?(蜡烛做的冰棍)今天我们就通过蜡烛来研究我们周围的奇妙变化。 (板书课题: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练习及答案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1课时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1.物理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外观特征:常表现为物质的形状或状态的改变。) 2.化学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有其他物质生成。外观特征:常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生成沉淀等。化学变化还伴随着______的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关系 联系: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注意: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但不能作为判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本质依据。 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 A.有气体放出B.有颜色改变C.有新物质生成D.有沉淀产生 2.(南充中考)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雪糕融化B.汽油挥发C.高粱酿酒D.矿石粉碎 3.(娄底中考)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下列成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聚沙成塔B.死灰复燃C.破釜沉舟D.滴水成冰 4.下列关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一定有化学变化B.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C.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不会同时发生 D.不加热就发生的变化一定是物理变化,需要加热发生的变化才是化学变化 5.(铜仁中考)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6.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 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A.“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B.“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 不同的物质 C.凡是变化过程中有明显现象产生,说明此变化过程中一定 有“新物质”生成 D.“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组成或结构上不同的物质 8.如图所示是探究有关物质变化的实验,回答以下问题。 (1)装置A中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B中,将一块大理石用锤子凿成小块,放入试管中,再向试管中倒入少量盐酸,可观察到大理石表面有气泡冒出,并逐渐减少,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上述实验过程中,物理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装置A和B中都有气泡,其本质区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课时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课标要求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3.知道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和胶体 4.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能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盐的电离方程式。 5.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的意义及其发生的条件,能正确书写常见的离子方程式。 6.能够根据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判断是否发生复分解反应,从而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7.了解Cl-、SO42-、CO32-等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8.了解常见变化的分类方法。 9.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10. 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11.熟记常见物质的化合价,能根据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有无变化,判断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 12.能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 要点精讲 一、物质的分类

二、分散系相关概念 1、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2、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4、分散系的分类: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 -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叫做浊液。

下面比较几种分散系的不同: 注意: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三、胶体 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的分类: ①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 如:胶体胶粒是由许多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100nm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 ②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 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AgI溶胶、溶胶、溶胶,其分散剂为水,分散剂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知道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并能判断日常生活中一些物质的变化。 ②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②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活动,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②增进学生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③体验观察和思考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①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化学变化的特征及两种变化的判断。 ②能正确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教学难点 能正确区别物质的变化。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 标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在上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是化学。在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例如:我们日常生活见到的水蒸气和冰、食物的腐败、燃料的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中会慢慢生锈等,认识物质性质及变化特点,掌握其变化规律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所必需的。化学就是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科学,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师: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演示实验] 课本P6 [实验1-1]、[实验1-2] [实验现象] 师:上述变化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一、物质的变化 (一)物理变化 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体、液体、固体)的变化。 [讨论交流] 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物理变化的例子。 生:瓷碗破碎,潮湿的衣服经太阳晒后变干了,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瓶子外壁迅速附着一层水雾,灯泡通电放热发光等。

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变化 第1课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教学内容:课本第2-10页。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2、学习实验设计、进行实验验证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教学准备:玻璃杯、蜡块、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由主题人物在厨房中发现在各种现象,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到处都存在着物质的变化,引出“物质的变化是不是产生新物质”的问题,并板书课题《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二、新授 (一)活动一:寻找身边的物质变化。 1、让学生观察煎蛋、燃放烟花、盐溶于水、和面、冰雪融化、铁制品生锈这些日常生活中时常能见下马看花变化现象。 2、学生试描述这些变化前后及过程的现象。 (二)活动二:冰的融化。 1、回顾以前(四年级上学期)做过的蜡块加热的实验。 2、使用玻璃杯进行实验,观察冰融化成水的现象及做好记录,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3、比较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与蜡块受热过程。 4、比较讨论后,学生容易得出冰融化和蜡块融化都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 5、讨论:P5页的现象。 (三)活动三:铁锈还是铁吗? 1、引导学生观察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并作记录。 2、用小刀削下铁钉表面的铁锈,然后用砂纸打磨铁钉,即得铁锈和铁。 3、用磁铁靠近铁锈,进行观察。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可以知道磁铁能吸引铁,若铁锈不被磁铁所吸引,自然就得到了“铁锈还是不是铁”的答案。 3、活动延伸和应用:生活中还有没有类似铁生锈这样的变化呢?并与活动二作比较。

(四)活动四:研究蜡烛燃烧过程的变化。 步骤1:点燃蜡烛,将一只手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会儿,观察现象。 步骤2:将少量石灰水加入另一烧杯中,用石灰水将烧杯壁湿润,倒出多余的石灰水。 步骤3、将用石灰水湿润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会,观察现象。 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蜡烛燃烧后会产生水和二氧化碳。 (五)活动五:给物质变化分类。 1、出示书本的五种物质变化过程情况。 2、学生进行讨论,从而作出判断。 三、教学后记: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第2课混合与分离 教学内容:课本第11-15页。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物质混合与分离的一些基本操作,并从中体会有的物质变化可逆,有的物质不可逆。 2、学习几种混合与分离的操作方法。 3、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混合后是否发生了变化。 教学准备:玻璃杯、盐、水、沙……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主题人物在厨房里不小心将盐撒到水里了。要想重新获得盐,应该怎么办?引出课题:《混合与分离》。 二、新授 活动一:物质的混合。(明确是两两混合) 1、让学生认真观察混合前各物质的特点,并写出混合后可能出现的现象。 2、学生按照书中的提示进行混合。 3、在烧杯中进行实验,用玻璃棒反混合的物质搅拌均匀。 4、仔细观察,将混合前后的物质做对比。 5、阅读资料P14。 6、拓展:分离盐和水。安照书本P14-15页的四个步骤进行实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