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讲课稿

白杨讲课稿
白杨讲课稿

3.白杨

一、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白杨,齐读课题。

二、复习旧知

师:回忆一下这篇课文的主要讲了什么呢?

生:这篇课文记叙了爸爸在旅途中向孩子们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事。

三、品读课文,感悟边疆建设者的伟大品质。

(一)抓重点字词,感悟白杨树的特点。

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用笔画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句子,画好后细细品读,看看你从哪个字哪个词感受到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在词句

旁边写下批注。

预设: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通过“从来”“直”感受白杨的挺直。

师:读出白杨树的挺直。

生:“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紧抓“哪儿需要…它就在哪儿”感受白杨树适应性强,服从任何需要。

师:非常好,读出来。

生:“不管遇到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紧扣“不管…不管…”; “那么…那么…”; “不…

不…”感受白杨顽强的生命力。

师:用读来表达白杨树的顽强的生命力。

(二)联系白杨树的生存环境,凸显白杨树的品质。

师:这就是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白杨树,让我们更近的走进它,走进它的内心。

请大家闭上眼睛,老师范读一段文字,你们想象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话描述你所看到得画面。

师: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预设:

生:茫茫大戈壁

生:浑黄一体的戈壁滩

师:孩子们,就是在这样荒凉恶劣的环境下,白杨树上擎青天,下踩戈壁,屹立在大西北的戈壁滩上!此时你的内心对白杨树有了怎样的理解?通过读表达出来。

赛读:“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

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三)通过白杨,感悟边疆建设的无私奉献,升华情感。

师:同学们,爸爸仅仅是在介绍白杨树吗?

生:不是。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师:是呀!可是孩子们只知道…

生:(接读)“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

新疆是个很远的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师:这是孩子们知道的,根据孩子们知道的,谁能说说孩子们不知道的?

预设:

生:孩子们不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做什么工作,怎样工作?

生: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不在自己亲人身边工作,而要去新疆工作?生: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上学?他们还不知道新疆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师:这些不知道的,却是爸爸最希望他们知道的,结合上下文时代背景,谁能就这些孩子们不知道的说说自己的理解?

预设:

生:根据时代背景,五六十年代新疆不发达,只是茫茫的一片沙漠,爸爸到新疆工作可能是建设新疆吧。

师:毛主席提出“支边支藏”,那么像爸爸妈妈这样的建设者要怎样做?

生:服从需要。

师:就是毅然扎根在―

生:新疆!

师:是呀!当年像爸爸一样的千千万万个建设者,他们告别了繁华的城市,告别了朝夕相处的亲人,来到边疆克服了重重困难,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边疆人有一句这样的豪言壮语:“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生献儿孙”。这扎根边疆的远大志向,怎么能不令人敬佩,这些边疆建设者们所具有的不正是白杨所具有的品格吗?

师:把你们理解的情感通过读表达出来!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三、完成练习。

师:大家用爸爸说话的两个句式,试着把你的理解,也就是爸爸要表白的心填在句式中。(在填写的过程中播放小白杨)

哪儿需要(),()就在哪儿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还是(),不管()还是(),它总是(),(),不(),也不()。

四、总结课文表达的特点。

师:同学们,课文学到这儿,你们觉得这篇课文仅仅是写白杨树吗?作者通过白杨树想赞美谁?

生:赞美边疆建设者。

师:我们把这种写作方法叫做―

生:借物喻人

师:既然知道了是借物喻人,谁来说说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意义。

生:爸爸把一个高大的白杨树比喻成自己,“小树”指的是他的儿女,“风沙”指的是任何困难,他们都能克服。

师:你真是善于思考的孩子。

五、总结(布置作业)

师:如今的新疆,经过我们父辈和祖祖辈辈的努力,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请同学们和自己的父母或爷爷奶奶聊聊家乡的变化,并写成习作。六、板书

赞扬

白杨(建设者)

哪儿……哪儿...... 服从需要

不管……不管...... 无奉奉献

语文《白杨》优秀说课稿

语文《白杨》优秀说课稿 《白杨》记述了列车上的父亲与他的孩子们的对话课文借助白杨热情讴歌了像父亲一样服从祖国需要扎根和建设边疆的无私的建设者今天小编收集了人教版《白杨》说课稿这篇人教版《白杨》说课稿可以迅速让教师在吃透教材、简析教材内容和教学重点难点的基础上做到分块写清分步阐述教学内容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相信对大家的授课有一定的帮助一起来看看 一、说教材 《白杨》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以白杨为线索写了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讴歌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作者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对父子三人进行了语言描写和神态刻画在心理描写上则是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感情的波澜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三是加深对西部的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新、抚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三、教学设想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课标的训练重点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精心创设情境通过师生、生生互动让学生带疑读书以文本为载体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潜心会文、披文入情既积累丰富的语言又感悟高尚的思想感情 教法上:采用以读促学的方法利用电教、讨论、合作等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解文悟情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型、积极性使他们更好地深入地把握课文的内容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画、说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四、教学程序 〈一〉谈话激趣 1、师:在广袤的大西部生长着一种生命力极其顽强的树你们知道这树?(板书课题) 2、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白杨树的资料 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大动力课始通过师生的谈话激发学生了解白杨树的兴趣做好学文的情感铺垫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白杨礼赞》说课稿

《白杨礼赞》说课稿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白杨礼赞》。本次说课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方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分析,下面是第一个: 一、说教材 《白杨礼赞》是茅盾的一篇散文,本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严厉斥责了一些贱视民众的顽固分子。爱憎分明,感情炽烈,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本文语言质朴、构思新颖并运用了象征、比喻等手法。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于7-9年级的阅读要求中有一条是“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本文是集抒情和议论为一体的文章,正好适合初中生学习。根据课文的地位和课标的要求我为本文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了解本课写作背景和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领会文章所抒发的强烈感情。能力目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情感目标: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教学难点为指导学生体会文章中的语言美、意境美,感受文章所要表达出得精神。 二、说学情 学生在初一的一年学习中主要注重培养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初二在此基础上增加阅读量,并注重对学生语感的培养。《白杨礼赞》是一篇文情兼美的好散文,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有很大帮助的。语感是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领悟力,是实际运用语言的文字的一种基本能功。 三、说教学方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 1.讲授法:运用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这种教法可以精心设计活动,以探究、体验和发现为核心,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着力体现课标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这一理念,还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提问权和评价权。 3.情读体验法个性化的朗读展示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可以是情感认同之后的属于自己的独特理解。和学生一起与课文对话,和学生一起在知识中诗意的安居,一起体验。 4.朗读法,本文作为一篇散文,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四、说学法

《白杨》说课稿

《白杨》说课稿 古城小学姚利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3课《白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习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特点:《白杨》这篇课文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文章在表达上的特点是:①通过对人物神态变化的细节描写,反映人物心理变化;②采用了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引人深省,发人深思。 2、教材位置:《白杨》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一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的专题是“走进西部”,通过学习本组课文,要让学生了解西部,热爱西部,立志建设西部。本组课文的重点训练项目是继续培养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比如: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这对于学习本文来说有较好的基础。关于“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学生也并不陌生,在五年级上册的15课《落花生》一课中已经接触过了。对于本课来讲,由于学生生活的时代距文章背景时代较远,学生可能对当时祖国边疆的环境、边疆建设者为什么要到边疆去工作、建设这对于祖国建设的贡献等不理解,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教师在教学中要补充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所处位置和教材特点,针对五年级学生认知规律,依据课程标准三个维度的要求,确定本课学习目标如下: 1、学习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介绍、新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3、抓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白杨教学设计一等奖

白杨礼赞茅盾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散文特点。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句子,体味其中蕴含的感情。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象征手法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歌咏。我们欣赏过“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的柳韵,瞻仰过“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竹姿,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影。这节课我们将到西北高原走一走,看看白杨树的勃发英姿。 二、解题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文学家,创作了《林家铺子》《子夜》《春蚕》《秋收》《残冬》等小说。在这篇散文里,茅盾把视线投向了白杨这种在西北高原极为常见的树。“礼”是敬礼、致敬,“白杨礼赞”是宾语前置,实际上是“礼赞白杨”,意即带着敬意赞美白杨树。那么,茅盾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他又是怎样赞美白杨树的呢? 三、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不识的字的读音。 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恹恹欲睡(yānyān) 虬枝(qiú)婆娑(suō)秀颀(qí) 四、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做好下面的填空练习(目的是启发引导学生粗读课文,初步理清全文脉络): 五、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和,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赞美白杨树收尾。 学生作业后,教师点拨:以上的练习,反映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基本思路。按照这条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六、品读文本 1.细读全文,看看文中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 提示: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齐读直接礼赞白杨的句子、段落,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极力赞美白杨树? 提示:白杨树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小学语文优秀说课稿

小学语文优秀说课稿 小学语文优秀说课稿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优秀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优秀说课稿1 一、说教材分析 《风娃娃》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是一篇看图学文。本文共有三幅图,八段文字。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生动有趣,层次清楚。通过风娃娃既乖得可爱,又“傻”得可爱,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介绍了风为人们带来的好处和坏处,课文结尾留给孩子们一个问题,让孩子们通过思考明白,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真的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二、说学习内容 本节课教学内容为本课的第二课时。这节课以读为主,以读定教,通过学生入情入境地感情朗读,从而体会文章所蕴涵的道理。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课的设

计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实际,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以情为基础,以读为训练的主线,让学生自主发展,主动探究,增强合作意识。采用多种手段感受阅读的兴趣,力求使每位学生都喜欢读书,能主动地读书。 三、说学习目标 二年级的学生能借助拼音识记生字,熟读课文,有简单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同学们已经较好掌握了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字,课文能读通顺,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大概的印象、整体的了解。知道风娃娃干过哪些好事,哪些不好的事。在此基础上,根据新课标所倡导的三维目标特制定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复习检查课后的生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个人读,集体读、品读中积累语汇,获得言语美感。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中体会风娃娃的好心和傻气。 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四、说学习重点、难点 感情读文;懂得“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五、教与学的方法 教法:情境创设法,图文结合法,扶放相结法。 学法:自学探究法,角色扮演法,合作学习法。

《白杨礼赞》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白杨礼赞》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 《白杨礼赞》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可以说是进行学生人文熏陶的基础,在本单元学习结束时,学生对“借物抒情”这种表现手法要能做到灵活运用。 2.教学内容: 《白杨礼赞》是茅盾散文的代表作,写于1941年3月,当时抗日战争正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北方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强不屈,团结抗战,建立了强大的抗日根据地,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茅盾以这篇散文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在散文中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的手法,在表达方式上还运用了抒情和议论。 二、学情分析: 1.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有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以具体形象作支柱,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有较强的表现欲。因此我们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各方面的认知的发展。 2.学生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如能主动预习课文、课后复习课文等。已经学习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学生对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有一定的基础。 三、设计意图: 本文的设计,遵循以下几个思想原则: 1.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 2.通过精心设计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以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感受和把握。 3.“美文需要美教”,通过朗读、赏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主动感知,探索求真,展现自我。 四、教学目标的确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我将教学目标界定为以下三条:

1.自习生字,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积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2.准确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课文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 3.学习该文的象征手法,理解白杨树所象征的革命品质,感受中华儿女的奋发向上的精神。 第1、2条作为能力训练目标,第3条作为德育训练目标。 五、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但初中生还是第一次遇到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诵读法 对于初中生来说,怎样把实际与作品内容结合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录音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 2.发现点拔教学法 对于形象思维,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形象,并理解主要形象的精神内涵。 3.练习法 练习能够及时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采用仿说练习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学生对白杨树也不了解,本课可以尝试利用多媒体制作CAI课件,精心编辑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创设一个优美的画面,轻松活泼的学习散文的良好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七、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在充分预习、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必须掌握以下学法: 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必须学会使用工具书,养成看课文注解,自学课文的好习惯,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

《白杨礼赞》 教学设计及说课稿

《白杨礼赞》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师:张掖市甘州区甘浚镇中心学校王金兰 【导学目标】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3.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导学重点】: 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以三层阅读法体会文章中的语言美、意境美。 【导学过程】 一、引入; 1.欣赏歌曲《小白杨》 2.复习填空:天时不如地利,。人心齐,。 三个臭皮匠,。一个篱笆三个桩,。 生于忧患而。众人拾柴。 滴水不成海,。独脚难行,。

4.读准字音: 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恹恹 ..欲睡()()虬.枝() 婆娑 ..()大毡.子()..()()秀颀.()倔强 5. 常识积累: “妙手偶得”一词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的得到的。语出陆游的诗“,妙手偶得之。”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3.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并能运用象征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三.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几次直接赞美白杨树?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并找出文章线索。 2.理清课文脉络层次,说说课文从哪几方面赞美了白杨树?找出相关的自然段。填写下面的课文框架: 白杨礼赞{ 四.粗读课文二、三部分: 1.说说白杨树生长在哪里?这里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写黄土高原的景象?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白杨树的外形?外形突出了什么特点?

3.说说最让你感动的是白杨树的什么? 五.小组合作研读课文第四部分: 1.在作者的心目中,白杨是什么而不是什么?为什么?说说这些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这些句子. 2.白杨与抗日军民有什么相似点? 3.作者为什么要礼赞白杨?找出文章的主旨句. 4.在揭示白杨的内在精神时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 背景链接:《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军队物资匮乏,弹药不足,装备落后,在装备精良,待遇优厚的敌人面前,部分军民丧失了革命信心,意志不坚定,情绪低落。这期间,茅盾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此刻,他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这篇散文,来鼓舞士气。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六、提升主旨,学习课文第五部分 1.提问:课文是怎样结尾的? 2.介绍楠木:寿命长,可活300年,是优质木材。分布在气候湿润、冬暖夏热的地区,不耐寒冷,要求年平均温17℃左右才可以成活生长。在干燥瘠薄或排水不良之处,则生长不良。 3.演示白杨与楠木、抗日军民与敌人的口头较量。 七.本课小结: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白杨》说课稿

《白杨》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白杨》,作者袁鹰,下面我将从教学定位和教学流程两大部分进行说课。 一、教学定位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该组课文以《走进西部》为主题展开,学习本组课文,把握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并感受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对本学段的阅读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学会认读“晰、伞”等4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高大挺秀”等词语,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表达特点; 3.体会白杨的外在特点和内在品质,理解爸爸借白杨表明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和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和品质;难点:理解爸爸的心愿学习作者的表达特点 教学理念 在教学中,我遵循以生为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加强语言实践的学习过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教法和学法 教法:我主要运用导读法、品词析句法、情境教学法等等; 学法:自主读书、合作探究、品度交流等等; 同时,我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二、教学流程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我通过整体感知、品读探究、整体提升三大模块逐步推进,下面我将从以下六个环节安排教学:(一)导入新课 我运用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播放大戈壁的图片,把学生带入大戈壁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反馈交流 《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的阅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因此,再导入新课后,我先让学生大声自由的朗读,并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我利用多媒体出示本课的生字词,指导学生正确读写。针对学生概括文章内容条理不清、语言表达不准确等等问题,我引导学生运用段意归并法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组织提炼语言,详略得当的进行概括。 小结:在整体感知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自主读书,夯实字词基础,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方法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三)品读赏析,探讨交流 抓住文章主要内容这仅仅是浅层次的阅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接下来我将

白杨礼赞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白杨礼赞》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 地位作用: 《白杨礼赞》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可以说是进行学生人文熏陶的基础,在本单元学习结束时,学生对“借物抒情”这种表现手法要能做到灵活运用。 2. 教学内容: 《白杨礼赞》是茅盾散文的代表作,写于1941年3月,当时抗日战争正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北方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强不屈,团结抗战,建立了强大的抗日根据地,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茅盾以这篇散文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在散文中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的手法,在表达方式上还运用了抒情和议论。 二、学情分析: 1. 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有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以具体形象作支柱,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有较强的表现欲。因此我们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各方面的认知的发展。 2. 学生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如能主动预习课文、课后复习课文等。已经学习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学生对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有一定的基础。 三、设计意图: 本文的设计,遵循以下几个思想原则: 1. 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 2. 通过精心设计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以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感受和把握。 3. “美文需要美教”,通过朗读、赏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主动感知,探索求真,展现自我。 四、教学目标的确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我将教学目标界定为以下三条: 1. 自习生字,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积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说课稿

《白杨礼赞》说课稿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在写作中学习应用。 3.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教学重难点: (一)理解散文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 (二)明确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抗日军民英勇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 (三)初步学会分析在记叙中穿插抒情的散文,品味文章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 导入新课 显示白杨树的图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欣赏一种树,这种树叫白杨树。请同学们对照图片说说这种树的特征,并发挥你的想象力,说说你由这种树联想到了什么? 1.选出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折.磨(zhé)折.本(zhé)折.腾(zhē) B.参.天(cān)参.差(shēn)参.考(cān) C.纵横.(héng)横.行(héng)蛮横.(hèng) D.倔强.(jiàng)强.壮(qiǎng)强.迫(qiǎng)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主宰.()倦怠.()地壳.() 恹恹.()晕.圈()婆suō() qiú()枝秀qí() 3.根据词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1)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 (2)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 (3)暗暗地生长。() (4)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一、说教材 《白杨礼赞》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本文写于194年3月,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北方的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强不屈,团结抗战,尽管国民党反动派消抗日,积极反共,但广大的北方军民让作者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于是满怀激情地写下此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统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接抒胸臆,所以采用了含蓄的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抓住了白杨树的外形特点,借白杨树的不平凡形象,赞美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歌颂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崇敬的赞美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认识,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一)理解散文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 (二)明确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抗日军民英勇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 (三)初步学会分析在记叙中穿插抒情的散文,品味文章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白杨礼赞》是一篇具有强烈抒情色彩,融情入理、揭示文章的象征意义的散文。因此,我确定文章的重点是了解课文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初步学会分析在叙述中穿插抒情和议论,品味课文语言之美定为教学的重点。将理解象征手法作为教学的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本文是一篇散文精品,思想内容深刻丰富,遣词造句精致讲究,运用象征手法,把作者对北方人民炽热的爱倾注对白杨树形象的精细描绘和深情赞美之中。在教学中采用的教法是: 1)运用图示、音乐或录音机等创设情景,通过指导朗读,突破品味散文的语言之美的特点。

《白杨礼赞》说课稿(网友来稿)

《白杨礼赞》说课稿(网友来稿) 徐胜华 今天我说的课是《白杨礼赞》,它是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第四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一.新课程标程标准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课文特点及其在教材中的地位 《白杨礼赞》是茅盾散文的代表作,写于1941年3月,当时抗日战争正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北方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强不屈,团结抗战,建立了强大的抗日根据地,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茅盾以这篇散文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在散文中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的手法,在表达方式上还运用了抒情和议论。 初二的第四册教材已经涉及到了议论文的教学,同时以编入了小说、诗歌、散文等教学单元。第六单元的学习目标就是散文中的抒情和议论,从编者的意图来看,出于以下几种考虑: 1.通过此文去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散文阅读,在了解散文中记叙和描写的基础上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提高阅读散文的能力和写作记叙文的能力。 2.结合第二篇《醉翁亭记》,第三篇(写作训练)《在那颗星子下》引导学生体验美好的思想感情,感受中华民族的精神意志,感受山水之美,感受师生之间纯真的情感。

3.教材注意到整册的特点,在学习枯燥的议论文的同时欣赏优美而富有感染力的散文,学习语言,熏陶情感。 在教学在要把握好这几意图。马卡连柯说:“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不能做教师。”对学生进行语言教学,开发智力,熏陶情感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 三.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班级中学生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特别体现在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的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上。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较差。初一的一年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初二在此基础上增加阅读量,并注重对学生语感的培养。从初一开始教师已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增广学生的阅读面。《白杨礼赞》是一篇文情兼美的好散文,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有巨大帮助的。语感是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领悟力,是实际运用语言的文字的一种基本能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教学将采取以读为主的三层次阅读教学。 四.教法设计 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但语文教材又是一个很特殊的例子,它与数理化的例子不同。首先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例子,从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用途;其次这个例子本身也很重要。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将这一个例子用足,用得其所;另一方面我们还不能得“意”而忘“言”,得“鱼”而忘“荃”,“言”和“荃”对我们也非常重要。 “练读”、“悟读”、“品读”是我上这一节课的指导思想。“练读”是仿照朗读示范对朗读进行有效的练习;“悟读”是边读边领悟、体会;“品读”是对用词、语句、修辞等的品味和鉴赏。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也要体现这一思想。在处理教材时先让学生通过听和朗读从整体上感知,用课文中的词句说说作者赞美了什么样的白杨树,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所讲来整理板书白杨树从内到外、由表及里的“三美”,即景象之美、形神之美、象征之美。再接下来则让学生找表现“三美”的句段加以三层次练读、悟读、品读,感悟句式美、用词美、语段层次美、情感美和意境美,训练语言、培养情感都落到了实处。“练读”、“悟读”、“品读”实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精读,而且这是精读的深入,它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要求在“读”法上产生了一些变化,由浅入深地训练学生的阅读和感悟能力。《白杨礼赞》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法指导要注重以下几点: 1.用普通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方法; 2.诵读时注意课文的用词,修辞方法的运用,语言的锤练;

白杨礼赞-说课稿

《白杨礼赞》说课稿 一、说教材 《白杨礼赞》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本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歌颂了共产党领导下抗日军民奋发向上、坚强不屈的精神,同时严厉斥责了一些贱视民众的顽固分子。爱憎分明,感情炽烈,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本文语言质朴、构思新颖,集抒情和议论为一体,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意蕴深远。 二、说学情 语感是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领悟力,是实际运用语言的文字的一种基本能力。学生在初一一年学习中注重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初二在此基础上增加阅读量,并加强对学生语感的培养。《白杨礼赞》是一篇文情兼美的好散文,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有很大裨益的。 三、说教学方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 1、讲授法,运用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这种教法以探究、体验和发现为核心,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着力体现课标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这一理念,还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提问权和评价权,体现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 3、朗读法,本文作为一篇散文,运用自由读、小组展示读、齐读多种朗读形式,更便于学生体味情感,感知文章主旨。 四、说学法 “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自主学习,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阅读习惯。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白杨礼赞-说课稿

《白杨礼赞》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白杨礼赞》,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白杨礼赞》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讲读课文。《白杨礼赞》是茅盾的一篇散文,本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严厉斥责了一些贱视民众的顽固分子,爱憎分明,感情炽烈,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本文语言质朴、构思新颖并运用了象征手法。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在一个身心发展,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逐步形成的一个过程,再加上《白杨礼赞》这篇课文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学生对于这段历史比较久远和陌生,他们不能够很切实的感受到今天的生活是由革命先烈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所以向他们交代清楚本课的写作背景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是相当必要的。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白杨树的不平凡。(重点) (2)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难点) 2、过程与方法 (1)以读促悟,感受白杨树的不平凡。

(2)以讨论、探究、讲解的方法领悟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难点) (3)品味语句蕴含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重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北方抗日军民顽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四、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和学法是:讲授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讨论的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而不同的树也有不同的韵味。“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书写的是傲骨;“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浮动的是风韵;那么“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的白杨树,又有怎样的姿态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茅盾的《白杨礼赞》。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浏览课文,全文抒情线索是什么 2、指名回答。 3、指名读一读相关语句。 (三)文本探究 1、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1)小组讨论交流。(2)指名说一说。(3)教师板书。 2、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2--4自然段) (1)默读课文的第二部分,圈出描写白杨树生长环境的词语。

白杨礼赞说课稿

课题:白杨礼赞 一、说教材 “白杨礼赞”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重要一课,本单元的要求是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初步学会应用这两种表达方式,提高写作能力。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现代文除能领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思路外,还应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白杨礼赞》这篇散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严厉斥责了一些贱视民众的顽固分子。文章感情炽烈,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它那质朴的语言,新颖巧妙的构思,成功地运用象征、比喻、排比等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本课需要两个课时才能完成,第一课时主要通过朗读,让学生自主品析语言,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第二课时以阅读和讨论为主,充分理解散文中的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以及文章当中象征手法的应用。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1.积累文学常识和词语,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背诵优美段落。 2. 把握文章的抒情线索,理清文章的抒情脉络,感受文章的炽热情感。 3. 赏析白杨树的外在形象美,内在精神美,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 探究文章的写作方法,注重散文写法的指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奋发向上、坚强不屈的精神和h- 意志。 本课的重难点重点:课文的朗读及抒情脉络,体会作家的热烈情感。难点:白杨树由外而内的精神美及其象征意义和写作方法的指导。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合作探究等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本节课的学习,体会作者的情感,去讨论文章所描写的白杨树的精神及其象征意义。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如在上课前,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先播放1941 年抗日战争的相关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那段历史,上课时播放西北高原雄壮的画面以及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姿态并且配乐朗读,运用直观形象的板书等等,以此促进学生的理解,使之进入情境。 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读这篇文章,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白杨礼赞》一文构思巧妙,感情浓郁,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所抒发的赞美之情,光靠读还不够,还要引导学生品析语言,品析文中反复句从“那”到“这”的变化,品析排比反问句逐层扩展的象征意蕴(可以用替换的方法,换成陈述句加以体会)。 三、说学法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 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实施朗读训练、把握基调。把握基调对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读出文章的内蕴情感,必须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引导学生以作者之心感受热情赞美的感情基调。 2、读出感受。本文的朗读基调确定以后,还要仔细揣摩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情感,并由此获得自己的真切感受。有了一定的感受,再去朗读,通过有声语言表现出自己的感受来,便会进一步增强对文章的理解。 3、读出节奏。文章的节奏,包括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和重音的体现等,通过节奏的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

《白杨》说课稿

《白杨》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课文内容 《白杨》是人教版五年级第一组第三课,本组教材以“走进西部”为主题,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这是本组教学的主要目标。本组教材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以及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白杨》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了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以及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这一教学目标和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二)、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一些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在于,了解白杨有哪些特点,体会爸爸借白杨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感情,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难点在于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新疆建设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体会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是如何合二为一的。并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二、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五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规律出发,运用情境教学法,朗读法,讨论法等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培养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新《课标》强调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班级互动交流等学习方法。 三、说教具 以文本资源(教材)为主,辅助使用多媒体课件。 四、说思路 在本课教学中,我根据课堂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进行多元化情境教学,将本课教学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学习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文章第一部分,了解沙漠戈壁恶劣的自然环境。第二课时围绕中心主旨,了解白杨的特点以及爸爸的心愿,激发学生对西部工作者无私奉献精神的崇敬之情。今天我主要说一下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 五、说教学过程 (一)引导回顾,奠定基础。 引导学生回顾茫茫戈壁滩上,长着挺拔的白杨树,让学生再度感知白杨的生长环境,同时找出白杨树高大挺拔的特点。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思考: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白杨能生长的好吗?我鼓励学生通过默读、浏览文本,大胆推想,为什么白杨树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依然挺拔高大?接下来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然后在小组和全班交流,体会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是如何合二为一的。自然过渡到第二环节。

《白杨礼赞》说课稿

|《白杨礼赞》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白杨礼赞》是一篇传统课文,写于1941年3月,是茅盾散文的代表作。 当时抗日战争正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北方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强不屈,团结抗战,建立了强大的抗日根据地,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茅盾以这篇散文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在散文中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的手法,在表达方式上还运用了抒情和议论。 课文是托物言志的写作范例,描写了“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的形貌和“精神气质”,揭示了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抒发了对白杨树的由衷赞美之情。全文的思路是:先写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引出作者观看的“单调”感;再写白杨树的形貌,突出它的高大、挺直和丫枝聚拢的特点;接着写白杨树的“精神品格”,点明它的象征意义;最后将白杨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高声赞美白杨树”。 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全文的思路都很清晰易懂,至于政治背景,学生明了即可,无需多讲,学习本文主要进行散文欣赏,着重赏析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意识。已初步养成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初二学生已对托物言志的写法有所了解。《白杨礼赞》是一篇文情兼美的散文,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有巨大帮助的。语感是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领悟力,是实际运用语言的文字的一种基本能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教学将采取以读为主的三层次阅读教学。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确定本文的三维目标是: 1、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初步学会分析带有抒情和议论的散文。 2、学习生字,领悟一些词语的使用。 3、学习象征手法,理解白杨树所象征的革命品质,感受中华儿女的奋发向上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其突破 教学重点: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以三层阅读法体会文章中的语言美、意境美。 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一节课重难点的突破主要依靠“练读”、“悟读”、“品读”的朗读设计。“练读”是仿照朗读示范对朗读进行有效的练习;“悟读”是边读边领悟、体会;“品读”是对用词、语句、修辞等的品味和鉴赏。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也要体现这一思想。在“读”法上产生变化,由浅入深地训练学生的阅读和感悟能力。 五、教学程序的设计 本课教学时数为二个课时。我介绍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图片导入。出示一张苍劲盘结的古松图片和一张妩媚的杨柳图片,从反面引出白杨树的笔直向上,导入到对白杨树另一种美的赞美。这样的导入可以让学生预先了解美的多种形式,为理解文中先抑后扬的手法打下基础,也让学生感悟到直观美与语言美。 (二)了解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41年3 月,当时抗日战争正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因为写作时间早,学生阅读理解的难度加大,了解写作背景,有利于理解文章主题和托物言志的写法。时代背景在注释中有介绍,让学生自主完成这个环节的学习。 (三)播放课文录音。

白杨礼赞说课稿(共8篇)

篇一:白杨礼赞说课稿 《白杨礼赞》 一、说教材 《白杨礼赞》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本单元是以“咏物抒怀”为主题。《白杨礼赞》是茅盾的一篇散文,本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严厉斥责了一些贱视民众的顽固分子。爱憎分明,感情炽烈,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本文语言质朴、构思新颖并运用了象征、比喻等手法。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于7-9年级的阅读要求中有一条是“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本文是集抒情和议论为一体的文章,正好适合初中生学习。根据课文的地位和课标的要求我为本文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了解本课写作背景和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领会文章所抒发的强烈感情。能力目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情感目标: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二、说学情 学生在初一的一年学习中主要注重培养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初二在此基础上增加阅读量,并注重对学生语感的培养。《白杨礼赞》是一篇文情兼美的好散文,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有很大帮助的。 三、说教学方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这一理念,还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提问权和评价权。3、情读体验法个性化的朗读展示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可以是情感认同之后的属于自己的独特理解。和学生一起与课文对话,和学生一起在知识中诗意的安居,一起体验。 四、说学法 “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自主学习,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 2、整体感知。 3、研读赏析。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接下来让学生分组朗读,一起找出课文中描写白杨树外表的词和句子,总体感受白杨树的形态和生存环境。 疑难问题”。 引出象征这个写作手法并解释。 4、课外拓展。 5、布置作业。 白杨礼赞 茅盾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