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单元高效整合北师大版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单元高效整合北师大版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单元高效整合北师大版

精选中小学试题、试卷、教案资料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单元高效整合

北师大版

知识网络·脉络清晰|框图纵览,用联系的观点牢记历史

知识整合·无障通达|专题归纳,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

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1.第一阶段(战后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 (1)概况:美国拥有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具有雄厚的工业实力和丰富的黄金储备,通过布雷

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控制国际金融和世界市场。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国家从战争的破坏中

恢复过来。

(2)原因:通过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美国大发横财,实力强大。而欧洲在世界大战中损失惨重,

处于普遍衰落的时期。

2.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后期) (1)概况:世界经济开始向多极化方向演变。日本和欧洲共同体与美国在世界市场上激烈竞争。布雷顿

精选中小学试题、试卷、教案资料

森林体系崩溃,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2)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欧洲共同体国家和日本在许多领域赶

上或超过美国。

3.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 (1)概况:世界经济呈现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

加速了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进程。

(2)原因:生产力和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三、中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关系[中外关联]

高考历史黄海海战知识点(2018版)

高考历史黄海海战知识点(2018版) 什么是黄海海战 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 部海域进行的战役规模的海战。亦称中日甲午海战、大东沟海战。 黄海海战的意义是什么 没有任何积极的意义,失败告终,严禁出港作战,最后导致全军覆没。标志着的失败。如果有什么积极意义的话就是的勇敢作战精神,但是领导无能。上层昏庸导致了在战舰占有优势的情况下被日本击败。性质就是反帝反侵略的战斗。日本当时经过已经算资本主义国家了。 中曰甲午战争有什么历史意义 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清朝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 的失败,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甲午战争直接导致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而日本称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 黄海海战中国为何失败 一是指挥失当。 二是有的将领贪生怕死,临阵脱逃。 三是炮弹不足,质量不好。 四是军事技术水平低下。 1、若建立邓世昌纪念馆而收集文物,准备打捞“致远舰”,你认为应该到哪里打捞(D) A、丰岛海域 B、威海卫海域 C、旅顺海域 D、大东沟海域 2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B) ①左宗棠收复x疆 ②邓世昌抗击日军 ③林则徐虎门销烟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③②① D、①③②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精选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导读:本文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下面是整理的“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欢迎阅读参考,有关内容请继续关注高考栏目.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1.据北宋欧阳修等史学家编撰的《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而唐代诗人王建有诗《夜看扬州市》写道:“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这两段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前者是正史,后者是文学体裁,应以前者为准 B.前者是后世人编撰的,后者写于唐代,应以后者为准 C.两者所载内容均需经过进一步考证才能确定史料价值 D.两者记载的史实相违背,必有其一是伪史 2.“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 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3.史学研究中非常注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以下史实和结论之间逻辑关系

正确的是( ) 4.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能利用各地各时的直接材料,……材料愈扩充,学问愈进步,……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问题者之工具,……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乃是我们的同志!”对于上述观点理解最恰当的是( ) A.傅斯年突出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B.傅斯年主张在史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 C.傅斯年认为历史学应该涵盖各种学科 D.傅斯年重史学的客观性而不重史家的主观取向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每个时代都要编写它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编写的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上述材料( ) A.表明史学的实用价值 B.说明历史时序性特点 C.肯定求真的史学态度 D.阐释全球史观的意义 6.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说:“各时代的统一性是如此紧密,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对现代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作者在此强调的是( ) A.辩证统一中外关联 B.厚积薄发以古讽今 C.鉴往知来贯通古今 D.厚今薄古学贯中西 7.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的美德传统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汉代以后尤其是历经宋明理学的发展,更进一步强化.下列不能反映这一传统美德的是( ) A.“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山东省聊城市2018届高三5月第三次高考模拟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有答案AUHMwA

24.商朝人祭祖对象广泛,从高祖到先公、先王、先妣,从直系到旁系再创异族功臣,虽然有亲疏之别,祭 祀用品也有多寡之分,但他们都受到商朝人的祭祀,材料所述現象 A.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美德 B.表明宗法制已经形成 C.说明祭祖与专制王权密切 D.反映了社会等级森严 25.历史学家吕思勉说,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此后,虽然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但都以 失败告终。“封建的四次反动”应包括 A.秦朝的焚书坑儒 B.明朝的特务统治 C.唐朝设置节度使 D.汉初分封同姓王 26.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不负担琐碎事务。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 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在“从睉芜杂”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上述变化主要表明 A.史治渐档清廉化 B.部门间关系更融洽 C.官员日趋专业化 D.中央集权显著加强 27.成书于明朝末年的《温氏母训》指出,“治生是要紧事”,“士农工商、各执一业,各人各治所生”, 并且认为“通文义的商贸”与“学孝弟(悌)的秀才”、“知稼稿的公子”的地位一样。这表明当时 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B.家训重在灌输封建伦理 C.经商谋生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D.社会阶层流动速度加快 28.“史家的工作和自然科学家正相反,专务求‘不共相’。倘若把许多史迹相异的属性剔去,专抽出那相 同的属性结果便将史的精魂剥夺净尽了。”梁启超这段话的主要含义是 A.求同思维基本无助于史学研究 B.治史贵在探索历史的变化 C.史学与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迥异 D.批判性思维是创新的源泉 29.秋瑾就义后不久,同盟会领导人胡汉民说:“故为中国计,为多数人计,此后非特暗杀之事不可行,即 零星散碎,不足置彼房死命之革命军,亦断不可起。”这一言论反映出,当时的革命志士 A.革命立场发生动摇 B.要改变革命策略 C.计划创立革命政党 D.斗争目标不明确 30.南京国民政府于1931年提出,“基本工业之创办,重大工程之建筑均须择国防后方之安全地带而设置之。 1935年又决定:“凡各兵工厂尚未装成之机器,应暂停止,尽量设法改运于川黔两省,并须秘密陆续运输,不露形迹。”这突出说明国民政府 A.力图改变不合理的工业布局 B.意识到新的世界大战将爆发 C.微对川黔地区红军秘密“围剿” D.正准备实施工业的战略内迁

2018高考历史知识点系统总结

2018高考历史知识点系统总结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 【考纲要求】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 ◇ 【课程标准】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事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 形成与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内阁、清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 会发展的影响。 907 960 1127 1279 1368 1644 1912 1949 【知识网络】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知识整合】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⑴、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 ⑵、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⑶、诸侯的权利和义务: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③、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⑷、分封制的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有利于周朝开 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但后来出现了诸侯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 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后被郡县制所取代。(春秋战国时期) 2、宗法制: ⑴、宗法制的基本内容:①、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③、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森严的“周天子——诸侯——卿大夫 ——士”的等级制度。 ⑵、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 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⑷、实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⑸、影响:稳固秩序,防止争夺;巩固分封制;宗法观念成为传统 思想内容之一。 【拓展: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宗族网,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形成完备的分封制、宗法制,互为表里维护统治。 ②、族权与政权的合二为一,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④、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拓展】 ⑴、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及对西周统治的作用 ①、关系: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宗法制维系了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 政治上的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 ②、作用: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既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又保 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既 强化中央控制能力,又促进地方之间的联系。 ⑵、宗法制对我国社会有什么深远影响? 消极:成为数千年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思想,任人唯亲,裙带关系…… 积极:它形成了认祖归宗的思想,构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孝顺长辈、恪守孝道…

2019年高考历史复习:2018年全国卷I高考历史试卷的几点分析

2019高考历史复习:2018年全国卷I文综高考历史试题的几点分析 一、稳中求变,变中求新 历史学科本身的知识、素养、能力和方法的特质要求,使试卷试题保持了历史学科一贯坚持的严谨稳定,2018年高考的历史试题的突出特点是政治性、思想性和导向性。立意明确,选材典型,设问得当,遵循新的评价体系要求,注重主干知识、必备知识的考查,历史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同时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试卷新鲜,但着实难度比之往年,降了不少。 1. 紧扣热点。 第33题考察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与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热点相关;41题考察中国古代地方自治,与改革开放后中国基层民主自治等热点相关。 2. 避免偏题、难题、怪题。 试卷考察整体较为容易,主要考查主干知识,避免偏题、难题、怪题,如第26题和第27题分别考查宋代手工业发展和明代的中外贸易,第32题考查人文主义起源,第34题考查工业革命等知识。 3. 考查历史核心素养及史观。 第30题考查建国初期我党的外交状况,第35题考查1945-1970年,考查20世纪60、70年代不结盟运动。这些题主要考查时空观念,但也出现了时间考察的明显位移,如第33题的1847年,则考查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前一年。 第42题虽为开放型题目,考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中早期殖民扩张,延续考察近代化史观。 二、试卷结构(必做题) 必做题部分分值共85分。 1、通史角度:中国史:57分左右(上升),世界史:28分左右;世界史的比重略有减少,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基本保持“三分天下”的格局; 2、模块角度:必修1和必修2仍为考试重点。必修3比例大幅度下降,必修1比例激增,三个模块比例失衡。42题按政治、经济、文化各占4分计算。 3、:试卷整体结构比较平衡,选择题继续保持着以往不变的时空排列顺序。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的比例与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基本一致。 “稳健”是高考命题的一贯风格,高考不讲求覆盖,突出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的考查方向始终如一。如:诸子百家、古代手工业、藩镇割据、郑和下西洋、甲午战争、中共成立、中共外交、村民自治、一五计划、雅典民主、早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三世界崛起等。试题涵盖了一些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事件,如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甲午战争、人文精神、第三世界、农村基层民主。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高中历史词语解释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高中历史词语解释 一、一些常见词语的理解 1、简述、简要述评、简要评述、简要说明、概括说明、概括指出、概述、试述(1)“述”,就是叙述,即摆事实。“评”,就是评论、评价,即讲道理,谈观点。“述评”或“评述”,就意味着既要摆事实又要讲道理。 ★评价:评定价值高低。(包括正与误、得与失、优与劣、好与坏等。评定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地位等)。 ★评述与评价二者的区别在于评述偏重于叙述,评价偏重于结论。历史问答题中,常用“评述”作提示语。例如,评述罗斯福新政。 (2)说明(表明),一般来说就是从事实(材料)得出结论的意思。 如2005年江苏卷工业化题第②问“就政府作用而言,以日本为例结合史实加以说明,并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此外,“说明”有时相当于“表明”的意思,或相当于从所给材料可得出什么结论(有时题目直接用“表明”)。例如:1995年高考三大发明材料题第④问“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就相当于问“表明了什么?”或“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表明什么,说明什么,就是结论是什么。此外还有阐述、分析的含义。 指出:是直接说出某个(或某些)史实或结论; ★“说明”、“指出”,实际就是评述、解答问题的依据是什么,怎么样? ★列举(举出):一个一个的举出来。一般应全部列出(史实或结论)。 (3)“简”“简要”“概”“概括”,说到底意思差不多,都包含两层要求:一是要求“简”,就是要求全面综合,高度概括;二是“简要”,简单扼要,既要简单、精炼,又要准确抓住要点,亦即抓主干去枝节,点到为止,否则是面面俱到或简而不要。 例如,“……指出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政治领域内世界上有哪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从中各举出两个重大历史事件”。此题只要简明扼要地答出有哪三股潮流,每股潮流写出两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就行了。当然写出“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必须先回顾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世界政治领域内的重大历史事件,然后进行归纳、提炼,书写虽然简单,但思维过程并不简单。而学生往往拿到题目总是力求在头脑中直接想出答案(一般很难做到,除非是史实直接再现),一旦想不出就会将记忆库中与之相关的内容和盘托出或想起老师“多多益善”的谆谆教导后,一开始就盲目的下笔如有神,结果长篇大论、离题万里,即使有那么一些沾边的内容也因为卷面拥挤、不清楚而成了水草中隐匿的小鱼。 2、体现、反映、表现、意味 体现、反映和说明、表明在历史试题中意思相近,都有由甲而得乙的意思。 体现是某种性质或者某种现象在某一事物上具体表现出来;反映是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因此,它是间接说明、深层说明、本质说明,而不是直接、表面、现象的说明。换句话说,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或者透过此现象看到彼险象。表面的能直接看到现象的东西,觉不是体现、反映的东西。 表现,则是就历史情况、历史事实而言,是历史事物本身具体情况外在的表现。与“反映”、“体现”不同,不是由现象而本质,而是由本质而现象。……。“表现”部是多方面的,若干点的。 3、结合、联系、据、依据、根据 联系,是联络,结合相关的人或事。结合在这里与“联系”意思差不多。

2018年高考历史模拟冲刺试卷及答案(一)

2018年高考历史模拟冲刺试卷及答案(一) 一、选择题 1.清人总结说:“有明一代粃政多端…如王振、刘瑾、魏忠贤之流,俱以司礼监秉笔生杀予夺,为所欲为.遂致阿柄下移,干纲不振.”材料所反映的明代宦官乱权的制度前提是() A.废丞相,权分六部B.六部代替皇帝批红 C.设内阁,票拟御旨D.殿阁大学士的设置 2.《国语.越语》中记载,妇女快分娩时得报告官府,由官府派医生守护,生男孩的奖励两壶酒一条狗,生女孩的奖励两壶酒一口猪.生三个子女的,由官府派给乳母哺育.该措施() A.反映了传统的重男轻女B.反映了越国徭役赋税繁重 C.使越国的国力得到增强D.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明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强调的是修身弄性,时时刻刻修炼自己,与这一主张相吻合的是()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B.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 C.天道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4.如图所示,图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十七人》名单.曾任孙中山机要秘书的邵元冲与毛泽东、张国焘等共同出现.该名单最早有可能出现在() A.中共创立初期B.国民革命时期C.土地革命时期D.抗日战争时期5.民国初年的报刊在描述天津女子服饰时写道:“有剪了头发穿件长衫截顶洋帽的,也有秃着头穿洋装的,这是剪发的.不好的呢,大半不梳辫子啦,有梳在两边的,有梳在后头的,有几百个式样.”这反映了() A.中国女子服饰全而西化B.妇女政治地位逐步提高 C.中国女子普遍追求时尚D.辛亥革命推动习俗变迁

6.它“是(近代中国)在面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选择的一种处理中西文化的态度和方式,是企图融合中西文化的初次尝试…从思维范式上奖定了处理中西文化交往的模式.”材料中的“它”() A.是西方文化冲击下的最初反应 B.意在调和中西方文化的冲突 C.为制度的变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D.突出救亡图存的时代急迫性 7.1958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正式确立了户口迁移审批制度和凭证落户制度,以法规的形式限制农村户口迁往城镇.近年来,全国各地逐渐放宽城市户籍政策,鼓励人口转移到城市.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经济调控的消失B.城乡二元体制的终结 C.计划经济体制的实施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8.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认为:我们这个世界上的居民,不应该根据他们各自的正义的原则,分为独立的城邦和团体:而应认为,所有人都是属于一个团体和一人制度,我们应有一种共同的生活活,对所有人来说是共同的秩序.这一原则()A.蕴含朴素的契约观念B.违背了自然法的精神 C.否定了希腊城邦政治D.顺应了帝国扩张的需求 9.有学者指出:“(地理)大发现是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两种动力共同扩张的结果,是双重扩张.”下列现象中直接体现资本主义扩张因素的是() A.以投资分利方式募集所需资金 B.以传播天主教的福音作为号召 C.航海家宣布占领所到之处土地 D.航海家攫取大量黄金等贵金属 10.苏格拉底曾说:“如果我们(雅典法律)想要处死你,并坚信这样做是公正的,难道你以为你有特权反对你的国家和法律吗?你以为你可以尽力摧毁你的国家及其法律来作为报复吗?”据此可知,苏格拉底() A.认为法律和人性应同等重要 B.强调雅典城邦法律高于特权 C.肯定雅典民主政治的合理性 D.反对公民抨击雅典民主政治 11.1929年,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可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这说明() A.30年代大危机为苏联工业化提供了契机 B.苏联的工业化进程离不开西方国家支持 C.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应该互补有无 D.斯大林模式能够有效避免经济危机冲击 12.1983年11月9日,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北京外交学院的演讲中说:“美国当时突然发现,苏联军队正在东欧建立政府;而原来许多美国人认为美苏关系会是合作关系,但结果却变成了敌对关系.”这说明() A.美苏冷战对峙由苏联挑起B.苏联与美国进行全球争霸 C.美国将苏联视为冷战对手D.美国与中国联合对抗苏联

2018高考历史复习计划书

2018高考历史复习计划书 一、要有固定的复习时间 时间是学好历史的必要保证。要提高历史学科的复习效率,首先要有固定的复习时间,以每天不少于50分钟为佳,太多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复习,太少又没效果;时间宜安排在就寝前的一小时(这段时间是一天中大脑的四次记忆高潮之一);而且应在50分钟的时间内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三本教材的复习时间进行合理再分配。记忆是历史学科要求的最基本的能力,复习周期越短、记忆效果越佳。有些同学每天虽有固定的时间复习历史,但往往是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今天中国古代史、明天世界近现代史,或者连续一段时间或复习中国古代史、或复习中国近现代史、或复习世界近现代史,周期相对较长,结果看了后面忘了前面、复习到前面又忘了后面。因此无序或周期很长的复习效率很低,谈不上对教材理解的深度。一般来说,在每天固定的复习时间里,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都要有明确的量的规定,具体办法如下: 1.确定在一定的时间段里对教材的复习遍次,再根据每册教材内容的多少确定每天对三本教材的复习量(即每天复习多少页)。 2.针对中国古代史内容相对较少,而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较多且理论性较强;在固定的50分钟时间

里,安排中国古代史的复习时间可用10分钟,另两本教材各用20分钟,再根据每天所规定每本教材的复习时间、所要复习的量来确定每天每本教材要复习多少页。 3.在《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上册复习完后,再复习这两本教材的下册,每天所用时间、复习量、方法与上册相同。但此时《中国古代史》已经复习了一遍,是否还要接着再复习?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中国古代史》的史实记忆相对较多,而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侧重于理解,因此中国古代史的复习遍次应多一些,且每天分配的时间只有10分钟,要记住并理解其内容也应多看。 二、每一遍复习都要有侧重点 教学中我们常听到有些学生反映:我已经将教材看了好几遍,但还是记不住;有些同学认为每天面对的都是熟悉的内容,感到很枯燥。固然,时间是记忆的保证,但记忆效果的高低与投入的时间量并不完全成正比。就记忆而言,以理解为前提的记忆效果比单纯的记忆要好;为此,要掌握知识应注重理解,而且每一遍次的复习不能简单地循环往复,要有侧重点、针对性;这样可使复习以及对知识的了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最终达到理解并记住的效果。具体方法如下:第一遍复习以教材内容为主,包括教材标题、大小子目及具体的内容,做到事无大小、轻重,均一一过目,理清各标题之间的关系。目录是知识的框架,只有把握了历史框架,

2018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整理: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2018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整理:台湾人 民反割台斗争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简介】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又称乙未战争,意指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清朝于公元1895年(农历乙未年)被迫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帝国时,所发生的一连串台湾人民反抗日本统治的大小战役之总称,同时也是台湾岛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的重大意义】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是“一国两制”理论的尝试实践,具有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从台湾内部),在国际社会显示了我国一国两制政策的正确性,深得民心。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重要知识点】 1894年7月:因朝鲜问题引起的日清甲午战争爆发。 1895年2月:清北洋舰队全灭,台湾海防失去屏障。 1895年3月13日:日下令攻占澎湖。 1895年3月24日:比志岛支队两天内登陆并占领澎湖。 1895年5月25日:台湾民主国正式授印于民主国总统唐景嵩,台湾民主国正式成立,号永清。 1895年5月29日:日军定锚三貂角,近卫师团登陆澳底。

1895年5月30日:唐景嵩下令民主国部队(包含部分广勇)扼守瑞芳龙潭堵及基隆狮球岭炮台。 1895年6月3日:狮球岭炮台与基隆相继陷落,民主国正规军瓦解,战死者在200人以上。 1895年6月4日:唐景嵩与丘逢甲弃职前往淡水,6日渡海内渡中国。带有台湾民主国的军饷银数十万两(台湾通史)。 1895年6月11日:因辜显荣等人帮助,日攻陷台北。 1895年6月-7月:台湾民主国吴汤兴与三角涌义民营,相继突袭日军。 1895年6月22日:日军攻陷新竹 1895年6月26日:刘永福继任台湾民主国总统。将台湾民主国中部以北防务委由台湾知府黎景嵩指挥,派遣统领杨戴云、提督李惟义、督办吴澎年扼守苗栗尖笔山与彰化八卦山。 1895年7月9日:台湾民主国义军于新竹城败,将领姜绍组自杀。 1895年7月29日:为歼灭民主国军队,日本实行“无差别扫荡” 1895年8月8日:日军进攻苗栗。 1895年8月14日:日军攻占苗栗。 1895年8月28日:彰化八卦山之役。民主国将领吴汤

2018届高三模拟(一)文综历史试题含解析

西安市2018届高三年级模拟试题(一)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 本卷部分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学术界公认中国山水画所蕴含的独特境界在宋代的山水画中体现的最为纯粹、充分,这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正是中国山水画区别于西方风景画的根本所在。这表明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A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B .意在笔先,以形写神 C .笔意奔放,体势连绵 D .真景实现,返璞归真 25.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但又择他官参加议政,名号为“参议 朝政”、“参议得失”等。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头衔,同 为宰相之列。这样,宰相群体已不限于三省长官。这表明 A .唐朝三省议事已名存实亡 B .新设官职逐渐融入三省六部 C .宰相权力进一步被削弱 D .唐朝时官僚制度还不成熟 26.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评价中国古代某土地制度时说:“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 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下列各项对“此田制”的理解正 确的是 A .隋唐时期为保证政府财政收入而开始实行 B .它规定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由政府平均分配 C .它有利于对无主荒地的开垦和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D .它有利于消除土地兼并现象 27.北宋时期儒学家对佛道二教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但到南宋时期,这种批判已经没有那么强烈了。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 .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 .儒学统治地位动摇 C .南宋的统治者尊道礼佛 D .南宋社会相对稳定 28.图9是中国近代不同时段机器设备进口年平均值的变化情况。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进If曲万关平闊]

2018高考历史复习指导

2019 高考历史复习指导 今年的高考考生面临高考改革,考生如何适应新课程 背景下的高考,相信各学校都已做了充分的准备和应对,那么,在冲刺阶段,考生还能做些什么,以应对高考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及对新课程高考的理解,谈几点做法和注意事项,供各位考生参考。 依托教材、回归基础查缺补漏不会错与旧的高考考试大纲相比,新考试大纲在考核目标与要求部分不再有对历史知识的再认与再现的要求,新考试大纲的第一条要求是“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许多人由此认为,高考就是考能力,高考备考不必再去记忆了,我认为这是不全面的,新课程高考主要的是在考能力,但是没有基础知识,哪来的能力? 没有基础知识,就无法真正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自然也就难以准确作答。因此,考生的备考依然要依托教材、回归基础、查缺补漏。 在实际操作中,应把握两个原则和三个目标,两个原则是:严格按照2019 年高考考试大纲所列考试内容; 打破教材的专题模块体系,构建通史体例。 三个目标是:对于考纲的每项内容,要知道是什么(如内 容、经过、含义等)、为什么(如背景、原因、条件等)、怎么样(影响、意义、评价等) 如考试大纲的第一项内容是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在复习时

我们首先应了解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都是(有)什么,为 什么在商周时期有这样的制度,这些制度是怎样形成的,这样的制度对商周及以后有何影响等。 另外,岳麓版教材在三本必修的最后都附有《中外历史 大事年表》,建议考生认真看看,有利于将中外历史相联系。 精练真题、重做错题知己知彼方能胜一般认为,我省的高考方案更多的参照了宁夏的高考方案,因此在备考中我们要精选近年来宁夏的高考真题,尤其是非选择题认真练习,在教师的帮助下,揣摩命题人的思路和特点。 同时,对于平常做过、考过的错题,要找出来重做,对于重做仍错的试题,要引起足够重视,这很可能就是知识或能力的薄弱点和软肋,一定要认真琢磨,找出自己再次出错的深层次原因,必要的时候可以找自己的老师帮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切不可改过来就了事。 通过上述努力,基本可以做到知己知彼,高考就又多了几分胜算。 把握技巧、统筹时间不慌不忙一定赢新课程的考试大纲指出,“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 注重考查在科学 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因此,“命题不拘泥于教材,运用新材料,创设

最新-2018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42讲 课时作业 大纲 精品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一位科学家的墓碑上镌刻着这样的铭文:“他以神一般的力量……第一个说明了行星 的运动和图像。”这位科学家应该是 A.伽利略B.牛顿 C.爱因斯坦 D.普朗克 2.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是 A.电磁学取得辉煌的成就 B.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 C.质量守恒定律的提出 D.细胞学说确定 3.英国科学家波义耳被称为近代化学的创始人,主要是因为他 A.通过化学反应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 B.把严密的实验方法引入化学 C.确立了物质的分子—原子结构学说 D.制定了化学元素周期表 4.2018·镇江模拟下列有关爱因斯坦相对论力学与牛顿力学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前者否定了后者 B.前者融化了后者 C.前者解释了后者 D.前者概括了后者 5.20世纪初,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的一场变革。它 A.否定了经典力学体系 B.打破了绝对时空观

C.彻底解决了19世纪以来物理学面临的危机 D.标志着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开始进入微观粒子世界 6.下列生物学家中持有下图所体现的观点的有 ①拉马克②达尔文③拉瓦锡④哈维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7.有一次,爱因斯坦与电影艺术家卓别林共同出席一个宴会,他们都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卓别林对爱因斯坦开玩笑说:“大家欢迎我是因为他们都能理解我,大家欢迎你是因为他们 都不理解你。”此话意指 A.绝大多数人盲目欢迎爱因斯坦 B.相对论有悖于人们的日常经验 C.爱因斯坦的理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无关 D.伟大的科学家不如著名艺术家 8.2018·云南昆明模拟年11月8日,人类发现了第一种所谓的“穿透性射线”,它能穿透普通光线所不能穿透的某些材料。不久,在一次学术报告会上发现者用此射线拍摄了维尔茨堡大学著名解剖学教授克利克尔一只手的照片,克利克尔带头向发现者欢呼三次, 并建议将这种射线命名为 A.伽马射线 B.伦琴射线 C.居里射线 D.电子射线 9.下图是2018年2月12日英属福克兰群岛岛国图卢瓦发行的达尔文诞生200周年纪念

2018高考历史复习知识框架表

2018高考历史复习知识框架表大全

美幼童揭开“断发易服”序幕。轮船、铁路,四通八达的电报网形成,近代报刊产生。汽车传入上海,航空业开始;19世纪末2 0世纪初,电话传入、电影业起步,报刊唤起民众方面启蒙作用重大。 政治1、中外反动势力 公开勾结,太平 天国失败,清政 府开始沦为列强 统治中国的工 具。2、为挽救内 忧外患的危机,1 9世纪60—90年 代,清政府掀起 洋务运动,兴办 近代军事和民用 工业,创建新式 海军和举办新式 教育、留学教育, 培养实用人才 等。运动没有使 1、1895年甲午战争 中国战败,《马关条 约》使半殖民地化程 度大大加深;八国联 军侵华战争中国战 败,1901年的《辛丑 条约》使中国完全沦 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2、义和团反帝爱 国运动粉碎了列强瓜 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但落后性使其难免失 败;孙中山为代表的 资产阶级革命派,建 立中国同盟会、提出 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1、列强与北洋军阀公开勾结,近代中国两大社会 主要矛盾合流,集中体现为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 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2、孙中山维护共和民主的斗争连遭挫 败,资产阶级的旧民主主义革命陷入困境。3、随 着民族工业短暂而迅速的发展,中国无产阶级队 伍发展壮大,思想觉悟和斗争水平不断提高,这 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 变,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国家走上富强道路,但却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3、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进行反清武装起义,1 912年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但革命果实为袁世凯窃取,中国社会性质依然没有改变。 文化1、第二次鸦片战 争后,曾国藩等 洋务派提出“中学 为体,西学为用”, “师夷长技以自 强”,强调以儒家 纲常名教作为决 定国家命运的根 本,主张采用西 方国家的近代科 学技术,仿效其 教育、赋税等具 体措施来挽救江 河日下的清王 朝。2、同时,知 识分子中产生早 1、康有为等资产阶级 维新派,将西方资产 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 思想结合,宣传维新 变法,推动了维新变 法运动的开展,激发 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 民族精神,是又一次 思想解放运动。2、2 0世纪初,以孙中山 等资产阶级革命派, 将革命纲领阐发为 “民族(驱除鞑虏,恢 复中华)、民权(创 立民国)、民生(平 均地权)”三大主义。 1、新文化运动内容: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 愚昧和迷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新 道德,反对旧道德;竭力宣传马克思主义。2、对 运动的评价。进步性:运动前期是资产阶级新文 化反对封建的旧文化的斗争。它动摇了封建正统 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运动 使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形成生气勃勃的思 想解放潮流;还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 基础;同时也促进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局限 性: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肯定或决定否定的 片面性。

2018年全国高考历史最后模拟选练题(3)(解析版)

2018年全国高考历史最后模拟选练题(3)(解析版) 一、选择题 1、(2018·长沙一中高考模拟,24)据《战国策》记载,赵国地处中央,成为“杂民之所居”,而宋国更加富庶,也是“邻民之所处”。战国时人口流动的主要意义在于() A.加速了部族血缘关系的瓦解 B.使兼并战争的进程加速 C.有利于中央集权国家的崛起 D.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答案 A 解析西周时期分封制下,人口分布具有浓厚的血缘色彩,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瓦解,人口流动逐渐加强,具有不同血缘的人口杂居在一起,从而加速了部族血缘关系的瓦解,故A 项正确。 2、.(2017·山西三模,24)《吕氏春秋》载:“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天下。”据此判断,嬴政时,铸“半两”意在() A.突显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B.宣传“天尊地卑”的思想 C.显示王权至上,大秦一统 D.促进大秦帝国内部的贸易往来 答案 C 解析材料天圆地方仅表明天子顺承天意,故A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天尊地卑、等级秩序的内容,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天下”,天圆地方是天子统治天下的哲学基础,体现了天子顺承天意,至高无上的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半两”钱表达了天子与天地的关系,故D项错误。 3、(2017·孝义三模,27)明朝时,原为“稻米之乡”的江苏嘉定县不产米,仰食四方;浙江吴会(今绍兴)仰食于盛产稻谷的江西赣州。这反映了明朝时东南地区() A.农业经营发生变化 B.农业发展极不平衡 C.长途贸易得到发展 D.经济重心地位加强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原为‘稻米之乡’的江苏嘉定县不产米”“浙江吴会(今绍兴)仰食于……江西赣州”,可知以嘉定、吴会为代表的东南地区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一定的转变,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一种地域分工,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突出地区生产出现了专业化的倾向,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东南地区的生产变化,不能体现其在全国的地位,故D项错误。 4、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意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甚至英军在行进开战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这样的记载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材料反映了( ) A.英方诋毁中国民众 B.中英贸易没有因战争而中止 C.民众的反封建思想强烈 D.民众尚未形成民族国家意识 答案 D 解析根据材料中“这样的记载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并非是诋毁,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为了获取中国的原料和市场,题目中的“一些民众”并非代表中英贸易,故B项错误;反封建是指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题目中并未提到地主阶级,故C项错误。 5、(2017·潍坊三模,30)“随着日本的投降,斯大林似乎没期望中国共产党立即起而夺取政权。他好像并不在意美国在中国的调停,实际上他建议毛与蒋达成某种协定。”这表明当时() A.美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 B.中国尚存在和平统一的机会 C.美苏关系尚未出现裂痕 D.苏联希望中共放弃武装夺权 答案 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斯大林对中国抗战胜利后的局势的态度,材料没有体现出美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故A项错误;材料重在分析中国局势,不是关注苏美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斯大林似乎没期望中国共产党立即起而夺取政权,并不是希望中共放弃武装夺权,故D 项错误。 6、(2018·全国卷高考模拟调研,30)20世纪80年代,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在一次

2018年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资料.docx

考什么,教什么,怎样考便怎样教 根据高考试题研究命题趋势(通过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教材仅是命题的背景和依托。淡化历史结论,突出考查学牛学习过程。突出学科主干知识,不追求知识的覆盖面。强调重要概念的阐释。试题与答案呈现--定的开放性。突出学科素养的考查。拉近与大学命题专家的距离o) 根据高考试题有效整合教材(定位教材在备考中的地位。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根据高频考点确定教材的重点。根据高考试题完整准确阐释教材重要概念。根据高考试题宏观、微观结合准确把握历史事件。根据高考试题正确处理选修与必修的关系。用通史体例进行复习) 根据高考试题培养学生能力(发现学生失分原因。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关注修订版课标 2016年普通高中历史课标必修课程名为《中外历史纲要》,强调中外贯通,整体视野。如强调古代中国大一统和多民族特征;又如明清史叔写:知道明初的屮央集权制度和国家管理体制,认识这些制度在秩序重建中的作用与弊端;通过了解由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世界变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认识16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变化。通过了解18世纪中国社会经济的繁荣及此后各种矛盾的加剧,理解中国在世界上地位的转折。通过清前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措施,认识清朝在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上的重要作用。 唯物史观(核心理论)、时空观念(核心思维)、史料实证(核心方法)、历史解释(核心能力)、家国情怀(核心价值观) 一、构划吋空坐标、明确阶段特征 陈旭麓先生说:“历史是年代的累积,历史的辩证法是从时间上展开的。” 时空包括具体时地、阶段特征、年代特征 (2013 ?全国I 33) 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o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一一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D )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2013 ?全国I 31) 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屮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C ) 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17年高考一、二卷历史选择题特征:不排序,无逆向,多最佳,重逻辑;讲时空,扌II概念,脱教材,小见大 【应对方略】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1840-1949年)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1840~1949年) 第一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1840-1860年) 【阶段特征】从1840年至1860年,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其阶段特征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反映在中国社会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1)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渐强,中国开始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2)政治上: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很多主权丧失;矛盾聚合促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爆发。(3)思想上:“新思潮”的萌发,中国人对西方有了新认识 【基本线索】 19世纪前期,中国封建社会已走到穷途末路,清王朝统治集团反动腐朽;而同一时期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方兴未艾,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资本主义已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为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凭借船坚炮利敲开中国长期闭关的国门。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的内容基本上反映了世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列强对外掠夺以商品输出为特点,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并成为它的附庸,也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始。 为了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1856年英法两国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如果说鸦片战争主要冲击的是沿海地区的话,那么第二次鸦片战争冲击到中国社会的中枢。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深入,使清朝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从而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等农民运动的爆发。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运动的最高峰;同时还反映出了社会性质剧变的新趋势,具有以往农民起义所不曾有过的新特点;太平天国的一些领导人开始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中国独立、富强的道路,担负起了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任务。但是由于作为小生产者的农民阶级无法克服其阶级局限性,再加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终于以失败告终。 j结论:它的悲剧命运表明:农民阶级是反封建的主力军,但由于落后生产方式所决定的阶级局限,他们不可能找到解救中国的正确出路。 事实证明在未来的中国革命道路过程中,农民阶级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后来青年毛泽东所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更是一针见血的指出来农民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便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好好利用起来 第二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860-1901年)

2017—2018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十)

2017—2018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十)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旧中国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 B.农民生活富裕安逸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2.“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是一句英国格言,典型地说明了民主宪政的特点。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把恶作剧减少到最低的程度。这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关键和核心是() A.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 B.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市民的整体素质 D.革命的彻底性 3.前苏联检察官克伦斯基在远东军事法庭曾说:“如果我们可以指出一定的日期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这段血腥时期的开端的话,1931年9月18日恐怕是最有根据的。”这句话的依据是() A.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武装侵略的开始 B.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序幕 C.九一八事变标志“二战”远东战争策源地最终形成 D.九一八事变标志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局面正式形成 4.某学者在论文中提到:“1873年美国人帕尔文制成第一台履带式的以蒸汽为动力的拖拉机,1892年内燃拖拉机在美国首先研究成功……1930年上升到93台,农业基本实现机械化。”材料反映了( ) A.第一次工业革命引发农业领域的变革继续深化 B.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农业生产方式巨大变革 C.农业机械化推动了农业产量的提高 D.工业发展推动了钢铁制造业的发展 5.胡佛在10月24日前股票凶兆暴露时曾说,他“满意地注意到了股票的变化与下跌”,在他看来,股票崩溃是咎由自取的孤立现象,不仅不会危及一般企业活动,还会使资金转向真正的投资。材料说明胡佛( ) A.面对危机爆发束手无策 B.反对有限制地干预经济 C.反危机主张有借鉴意义 D.对危机潜在的影响认识不足 6.罗斯福新政一开始就引起中国政论界的关注,有人指出:“此项试验如能成功,则非特美国之经济组织将有极重要之转变,即世界各国之经济政策亦必受其影响。”这一评论( ) A.认为新政不能取得成功 B.预见到新政的世界意义 C.未看到新政的久远效果 D.担心经济危机蔓延中国 7.193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估计,自1929年以来借书人数新增了大约200到300万,而总的图书流通增长了将近50%。据此推断,图书管理员可能听到借阅者说的是() A. “要不是因为有图书馆,我没准早就疯掉了,或者自杀了。” B. “幸好有图书馆,我中午可以打个瞌睡、晚点回公司。” C. “要不是因为有图书馆,我没准每天守在壁炉边收听广播。” D. “幸好有图书馆,我和全家不至于冻死在街头。” 8.据统计,截止1946年12月,法国政府持股达到50%以上的企业从战前的11家增加到103家。这可说明当时( ) A.科技革命推动作用显著 B.社会经济已得到全面恢复 C.美国经济援助已见成效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度增强 9.史学家认为,通过战争和阶级斗争的尖锐化来“培植”社会主义的思想对他来说已经格格不入……后来的列宁只是政治领域的独裁者,在经济领域则是多元论者。此处列宁的转变指的是当时苏俄要( ) A.继续加快脚步进入社会主义 B.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 C.继续实行国家垄断贸易 D.优先发展重工业 10.据统计,苏联制定“二五”计划时,规定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投资分别增长0.97倍、1.4倍、1倍。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投资分别增长了1.4倍、1倍、0.54倍。这说明() A.苏联国民经济平衡发展 B.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愿望强烈 C.经济危机严重影响苏联经济 D.个人崇拜左右国家经济体制 11.在评论某次改革时,一学者风趣的说:“太冷了,本想弄点木材烤烤火,想不到竟将整个房子给烧了。”据此推断,他针对的是() A.赫鲁晓夫改革B.匈牙利改革 C.戈尔巴乔夫改革D.捷克斯洛伐克改革12.撒切尔夫人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首相,曾有媒体以“新保守主义”来形容她,认为她在位期间(1979—1990年)一连串的改革行动是要将英国带回到亚当·斯密时代。下列措施中最有可能是其实施的是() A. 减少政府公共开支与征税 B. 重要产业收归国营 C. 使用财政政策来调控经济 D. 扩大失业救济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