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社会工作个案分析

老年社会工作个案分析
老年社会工作个案分析

老年社会工作的个案分析

一、访谈对象的基本资料:

盛某,女,66岁。近几年一直因类风湿关节炎而卧床不起,手脚等都因病严重变形,生活无法自理,需要靠老伴的帮忙。盛某的儿女也因在外工作,不能常常来看她,老伴也会常常出去散步或是有事出门,她一个人在家时间久了,有些闷闷不乐,无所事事。盛某以前是个很勤劳很懂持家也很好胜的人,而现在因病缠身,心里难免有些不能接受。现在连生活都不能自理,更别说做别的家务了。老伴觉得她没有以前开朗了,身体的疼痛也使她常常说些类似病永远好不了这些消极的话。儿子买了轮椅,老伴劝她说推她下楼散步,她觉得面子上过不去而不肯下楼,而常常一个人闷在家里。

二、问题分析

1、个人问题:

盛某因病卧床,生活无法自理,无法下床行动,因此变得无所事事,很闷很无聊。身体机能也在不断衰退,意志消沉,不愿出门。因而加速生理上的衰退和心理上的问题。

2、家庭问题:

案主和老伴住在一起,儿女在外工作,不能经常回家,和儿女的交流少了,感觉有隔阂。因为缺少儿女的关心,老人感觉备受冷落,觉得十分孤独。

3、社会问题:

社会环境对案主造成一定影响。社会的快速发展让老年人在社会化过程中落后于他人,而且社会没有充分提供老年人社会化的机会和服务,社会政策通常注重于未老年人提供身体物质保障,并没有满足其心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社会更注重青年一代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对于老年人的关注往往不够。

传统的中国文化重视天伦之乐,儿孙绕膝仍然是许多具有传统思想的老人的追求。可是随着中国的社会变迁,大家庭解体,社会结构变成以核心家庭为基础,人们的家庭观念薄弱,还有工作调动,人口流动,年轻人追求自己的自由与生活方式等问题,都造成年轻人不能或不愿与父母住一起的原因。老年人晚年盼望的理想落空,感到孤独、空虚。加上体弱多病,更加加重了老年人生理、心理上的状况恶化。

三、介入策略

1、和盛某的儿女取得联系,跟他们说明盛某现在的身体和精神状况。鼓励他们多与自己的母亲交流,多去看望,陪伴自己的父母。从而使盛某心情开朗起来,重新找到自己的情感和寄托。

2、向区义工联申请义工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盛某提供探访、陪聊、陪散步、陪诊等服务。从而增强服务对象的支持系统,从而减轻其孤独感及由于行动不便带来的困难。

3、和盛某以前的朋友们联系,鼓励她们来看望盛某,使得盛某的生活没那么闷,让她们鼓励盛某走出房子,呼吸新鲜空气。

4、根据老年个案工作的基本原则、辅导方法,对盛某进行帮助。

(1)根据老年个案工作的基本原则。第一,根据尊敬与信任原则,我们应该从观念上接纳并尊敬老人,并相信他们有能力改变自己生活而不是冥顽不化,才会有信心通过帮助去改变老年人的生存环境,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第二,根据相互信任的原则,我们应当真心的去关注案主,了解他们的真实感受,并对他们的感受做出积极反应。案主从这种回应中得到安慰,是他们感到自己不再孤单,

这样才能营造出一个让案主自由倾诉的氛围。第三、根据耐心倾听的原则,要求我们要有耐心,认真倾听案主的问题,不随意打断案主说话。因为盛某比较沉默寡言,我们与她开始交谈时应先不要涉及案主存在的问题,而是聊一些与他有关的日常小事,让案主感受到我对她的真诚关心,这样才能使辅导得以继续下去。第四、促进自信的原则。除了耐心以外,我们还需多鼓励案主,对于她取得的任何一点改变都应及时地给予称赞,以促进他们自信心的建立。但切忌不符合实际的奉承和过分的夸奖,不要让老人感到我们在敷衍她,是不真诚的。第五、自我选择原则提出问题后,要让案主自我选择、自我决定。我们不仅要相信老年案主有能力做出决定,而且应积极鼓励案主参与计划的制定和策略的选择。让案主参与决定的过程,能使案主在实施决定的过程中更具积极性。第六、个别化原则。人们总是很容易按照某种固定的类型和范畴去理解老人,认为老人大多残弱、贫穷、估计、固执,而老人的实际状况要比人们想的好得多。尽管老年人随年龄增长会带来生理的变化,但这些变化并不是千篇一律地按同一模式发生在每个老年人身上。每个老人都是个独特的个体,都有他们自身的个性和特点,我们切不可用某一固定的模式去套他们的生活。

(2)根据老年个案工作的辅导方法。第一,怀旧。怀旧即让老人回顾他们生活中最重要、最难忘的事件,从回顾中让老人重新体验快乐、成就、尊严等各种有利身心健康的情绪,帮助老人找回自尊和荣耀。这一方法被一再证明对调整老人心态十分有效。第二,生命回顾。生命回顾是指通过生动缅怀过去一生成功和失败的经历,让老人重建完整的自我。鼓励老人将整个人生的经历尽可能的详尽地倾诉出来,以达到内省的目的。通过生命回顾,许多老人减轻了自责内疚的焦虑心理,重塑自我,找回了生命的意义。

四、总结

老年个案工作就是老年社会工作就是老年社会工作者依托老年服务机构对老年人个人或家庭提供物质与感情支持与服务,旨在改善老年人生活环境与条件,增强其社会功能,提高老年人适应社会和应对困难的能力的活动过程。

经过这次访谈,我了解到,老人不仅需要经济上的保障,对她们的感情关怀才是最重要的,老人渴望被接纳被理解,我们应当对老年人有信心,有耐心,并且与老人有很好的沟通以帮助她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作为一个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这次访谈对我也有很大帮助,让我更清楚了正确对待老年人需求的方法。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案例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案例:李某,男,60岁,老党员,任行政机关领导多年。今年退休,现与老伴住一起,儿女都在外地工作。退休后他每天就是看看电视,种种花草,时间长了,渐渐感到时间过的很慢。早上起床后感到没什么大事可做,十分无聊。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感,常坐在那里叹气,闷闷不乐。老伴发现他不像以前那么开朗了,问他有什么烦心事他也不说,劝他去公园走走,他也不感兴趣。他说不知道怎么安排生活,觉得自己是一块朽木了,老了,最近饭量也小了,身体也没以前好了。 一、问题分析 1,社会因素 老年期是人生的最后一个重要转折期,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离退休导致了老年人长期以来形成的主导活动和社会角色的转变,由此引发老年人的心理发生波动和变化。 (一)从忙碌职业角色转变为闲暇的家庭角色 老李退休后,离开了原有的工作岗位和社会生活,即从职业角色转入闲暇角色,这种角色转换对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是一次很大的冲击;其一,工作是生活的主要收入来源 离退休首先意味着老年人经济收入的减少;其二,职业历程是人们获得满足感、充实感和成就感的重要形式,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而老年人正在丧失这一体验;其三,离退休还打破了老年人在工作时养成的特定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常使老人茫然不知所措。 (二)从主体角色转变为配角 老年人退休前,有自己的工作、人际关系和稳定的经济收入,子女在很多方面特别是经济方面依赖于父母,这使老年人在社会上有被认可、被尊重的荣誉感和成就感 在家庭中则有一家之主的权威感。退休后,工作带来的成就感消失,老年人的社会价值下降,从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转变为社会财富的享受者,同时经济收入的骤减,使老年人从过去被子女依赖转向依赖于子女,在家庭中原有的主体角色和权威感也随之丧失,失落感、自卑感也由此产生。 2家庭因素 离退休之后,老年人的生活范围退居到家庭之中,家庭成为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和精神寄托,因此,家庭环境的好坏与否对老年人的心理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许多年轻人成家后自立门户,不再与老人居住在一起。家庭日趋小型化是现代家庭的共同特点。家庭的分化对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子女与老人的分居不仅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难以得到子女时时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心,对于老年人传统的家庭观念也有较大的冲击,更重要的是老年人期望的是热闹的家庭氛围,这种分居难免使老年人不时感到寂寞孤独。 二、处理原则 应该遵循:了解老年人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尊重老年人的基本看法和态度、与老年人建立信任关系、耐心、积极地倾听老年人的谈话等原则。 三、问题解决 1.收集资料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案例:陈某,男,63岁,曾任行政领导多年,工作上勤勤恳恳,具有极好的口碑。三年前退休。现与老伴住一起,儿女都在外地工作,一年难得来几次。退休后他每天就是帮着老伴买菜做家务,时间长了,渐渐感到时间过的很慢。早上起床后感到没什么大事可做,十分无聊。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感,常坐在那里叹气,闷闷不乐。老伴发现他不像以前那么开朗了,问他有什么烦心事他也不说,劝他去公园走走,他也不感兴趣。他说不知道怎么安排生活,觉得自己是一块朽木了,老了,最近饭量也小了,身体也没以前好了。 一、问题分析 1、个人问题 (1)年龄方面:案主63岁,刚进入老年。这一阶段,老年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下降,往往固步自封,还按照自己以前的生活方式去生活。别人把自己奉为老人,口口声声“老人家”、“老前辈”,使案主极易产生迟暮之感,从而生活态度越来越消极。 (2)身体方面:案主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衰退。近来食量减少,身体素质下降,很少进行身体锻炼。 (3)精神方面:案主退休后生活变得很清闲,无所事事,感觉比较空虚。时间长了便会意志衰退,情绪消沉,从而加速生理上的衰退和心理功能的降低。 2、家庭问题 案主与老伴住一起,儿女在外地工作,很少回家,和儿女的情感交流少了,隔阂加深,由于缺少儿女的照顾和关怀,老人感到被儿女冷落,两位老人经常会产生寂寞感。尤其是案主觉得自己退休后,没了权力,在家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以前孩子还经常打电话回来,遇到什么事情了,还向他征询意见,可是现在不会这么做了。 2、社会问题 (1)社会环境对案主造成一定影响。社会的快速发展让老年人在社会化的过程落后于他人,而且社会没有充分提供老年人社会化的机会和服务,社会政策通常注重于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身体物质保障,并没有满足其心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社会更注重青年一代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对于老年人的关注往往不够。 (2)传统的中国文化重视天伦之乐,儿孙绕膝,含饴弄孙,仍然是许多具有传统思想的老人的追求。可是随着中国的社会变迁,大家庭解体,社会结构变成以核心家庭为基础,人们的家庭观念淡薄,还有工作调动,人口流动,住房紧张,年轻人追求自己的自由与生活方式等问题,都造成年轻人不能或不愿与父母住在一起的原因。老人晚年盼望的理想落空,孤独、空虚、寂寞、伤感、精神萎靡、顾影自怜,再加上体弱多病,更加加重了老年人生理、心理上的状况的恶化。 (3)就目前中国社区的情况而言,一般社区没有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与服务,没有关注到空巢老人,没能很好地为空巢老人提供多彩的老年生活,因而案主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的活动。这在一定程度造成案主心理上的孤单、寂寞。 二、介入和干预 (一)约定阶段 1、案主的基本资料 案主:陈某 年龄:63岁 性别:男 家庭背景:儿女不在身边,与老伴生活在一起。 案主来源:案主求助

社会工作实务案例分析

案例一分析: 1、基本情况 李斌,男性 出生年月:1989年9月19日 文化程度:职校肄业,目前无业 目前状况:上海市杨浦区人,与母亲同住,李斌因涉嫌聚众斗殴罪于2007年2月29日被上海市杨浦公安分局取保候审,2007年6月1日移送上海市杨浦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 2、案主问题预估 (1)个人因素 案主年少单纯,18岁的他意志薄弱,容易冲动,遇事不够冷静,做事不计后果,加上法律观念淡薄,社会交往无选择,意气用事,爱打抱不平。 (2)家庭因素 父亲离异,父亲在外地工作,外祖母对其过分溺爱,家庭对案主缺乏正确地、及时的引导,平时与案主的沟通较少。 (3)朋辈群体 由于上初中时案主被人欺负过,所以为了得到保护,加入了不良朋辈团伙。2007年1月,因帮朋友出头而参与了聚众斗殴。 3、运用系统理论对个案进行分析 在系统理论看来,案主的问题来自于系统本身,而不是单纯的个人问题。个人所面对的问题来自环境支持的薄弱,以及个人与环境的不良互动等。 ① 系统理论注重个人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强调人与环境是交叉互动、相互影响的、强调整体环境中完整的人。在本案例中,虽然李斌的

个性也是导致问题产生的一个方面,但是更要放眼李斌所处的家庭与社会环境。李斌从小受到家人的宠爱,而且缺少父母的管教,从而形成了骄纵的性格,遇事不够冷静,做事不计后果。 ② 系统理论强调社会系统、特别是家庭系统在塑造和影响人的行为及生活状态中的重要作用。在本案例中,由于父母离异,且都忙于生计,李斌与父母缺乏沟通交流,由此可见李斌从家庭获得的支持较少,导致其在受人欺负时,找不到合适的支持系统,转而求助于不良的朋辈群体。从居委会干部那里得知,李斌很少参与社区活动,与社区居民交流较少,可见李斌的社会支持系统也是缺失的,因此更加剧了他对不良朋辈群体的归属感。 ③ 系统理论注重运用社会资源——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社会网络资源——帮助人们解决问题,满足需要。在本案例中,首先需要改善李斌个人及家庭内在系统的不良运作;其次,帮助李斌建立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扩大其社会支持网络。 ④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在于发现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并将问题和服务放在动态系统之中进行考察,及时调整人与环境的关系。 4、采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个案介入方案 第一阶段:邀请其参与小组,建立专业关系 邀请李斌参与由社区举办、社工组织的成长训练营,通过小组活动使案主了解自我特征和兴趣,明确个人的价值观,澄清对自身的期望,在活动过程中获得被尊重的感觉,在积极的同辈团体内获得归属和接受感,为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提供条件。 第二阶段:帮助其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 ①家庭支持 促进李斌与母亲的沟通交流,在沟通交流中发现并评估李斌的需求,对其合理的要求予以满足,敦促李母加强对李斌加以监护,希望母亲能联系案主的父亲,督促其承担起父亲的责任,以此逐渐恢复并巩固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一 案主赵某,女,年龄68岁,高中文化,年轻时是单位会计,性格内向。有一儿一女,儿子在上海某外资企业工作,女儿在本市从事教育工作。儿子和女儿都很孝敬,时常回家探望父母。赵某退休后与丈夫每天早晨到社区附近的广场打太极拳,晚上老两口到社区散步,老两口还经常到全国各地旅游,邻居和亲戚都十分羡慕张某老两口,赵某也十分满意这种生活。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一天老两口去散步回来,赵某的丈夫突然胸口不舒服,案主扶丈夫上床休息,没有想到过了一会案主的丈夫就快要不行了,案主急忙拨打了急救电话,120救护车将案主丈夫送到医院以后已晚,赵某亲眼目睹了丈夫的猝死,后来得知丈夫死于心肌梗塞,案主后悔不已,极端自责,性格变得更加沉默寡言,每天将自己关在家中,以泪洗面,吃的少睡得少,身体日益虚弱。儿子要接赵某去上海居住也被拒绝,案主认为去子女家居住会给子女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不愿意去;女儿和外孙女有时来陪伴和劝说母亲也未能让母亲的情况有所好转。赵某每天思念和丈夫在一起的点点滴滴,觉得生活没意思,在亲友面前经常流露出随丈夫而去的想法,经常拒绝进食。赵某的儿子和女儿担心母亲的状况,求助社区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在了解赵某的情况后,决定让社工小李负责处理该个案。 问题: 1.案主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以危机介入的基本原则为依据,如何对案主进行危机干预? 3.除了危机介入,社工小李还应从哪些方面介入? 答题要点: 1.案主的主要问题如下: (1)案主的自杀危机:案主目前有自杀倾向,经常拒绝进食。 (2)案主的身体问题:目前案主进食差,加上每天睡眠不足,身体虚弱,对身体已经造成危害。 (3)案主的自我认知:案主认为丈夫的病逝与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自我封闭,极端自责,对未来生活缺少自信,觉得活着没意思。 (4)案主的家庭沟通问题:家人的沟通和交流状况不佳,案主认为去子女家居住会给子女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5)案主的人际交往问题:性格变得更加沉默寡言,每天将自己关在家中,与平时交往

社工典型个案案例

案例一: 陈教授,现年65岁,退休前在上海一所著名大学教书,陈教授早年在外地“插队”,一子一女在母亲的拉扯下长大,因而对父亲的“不管不问”颇有怨言。陈教授妻子在世时,子女们还经常回来探望。陈教授有个弟弟和两个侄子在上海,因而他的生活平静而安详。前不久,陈教授由于回家较晚,到家后,发现老伴躺在地板上,呼吸微弱,连忙送往医院,当子女赶到时,老伴已经离开人士。子女们把责任归咎于父亲“回家过晚”,双方之间的裂痕加深,子女们用冷言冷语讥讽老人,探望次数大大减少。老人整日待在家中,经常酗酒,酗酒后会痛哭流涕,喃喃自语,认为老伴的死是自己造成的,还不到一个月,原本身体健康、开朗乐观的陈教授,变的骨瘦如柴,精神恍惚。社区服务中心了解情况后,决定派社区工作者开展工作, 本案例应该从家庭思维的角度介入。 问题:1、在上述案例中,家庭思维是指什么? 家庭思维是指把老年人看作复杂的多代关系系统的一部分,这一关系系统对老年人生活有重大影响,是老年人与人交往并获得支持的来源;诸如配偶、父母、兄弟姐妹、子女等家庭角色,它们是老年人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是与这些角色相联系的特定功能已经终止,它们也会影响老年人的所思所想。 2、陈教授主要面临的困境是? 如何恢复身体健康(身体健康问题);如何舒缓情绪(精神情绪问题);

如何从失去老伴的痛苦中走出来(丧亲问题);如何与儿女修复关系(感情支持问题);如何免受儿子冷言冷语(语言虐待问题)。 3、社工应该采取的主要介入策略有:(个人+家庭成员) (1)社工应该让陈教授明白目前的状况,清醒意识到他的问题继续恶化下去的严重性,说服其面对现实,鼓励其走出家门,参与一些社区活动,并协助陈教授制订一份健康活动计划。 (2)建立情感支持网络,针对其儿女和其他家人,如弟弟、侄子,开展家庭体系支持工作,劝说其他家人加入到老人的情感支持网络里,充当他们之间的沟通桥梁。 (3)帮助家庭“解除羁绊”,超越当前阻碍,代表老人把家庭动员起来。 (4)为老人制订一个行动方案,帮助家人治疗旧伤,处理积怨。(5)也可以给陈教授做哀伤辅导,让其正视这一过程,重新组织自己的生活。 (6)对于虐待问题,社工应该让陈教授的女儿明白当初父亲下乡插队时的“不得已”,是客观原因造成的,其本人也非常关心和在乎他们;另外,母亲的死也纯属意外,让其明白父亲深爱着母亲,不可能害死母亲的事实,争取其女儿的支持是整个案例的关键因素。 4、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从前面的张教授的困境中找出相关内容) (1)身体健康方面的服务; (2)认知和情绪问题的处理;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一、案例陈述: (一)案主的基本信息 案主段大爷,男,68岁,已退休,退休工资3000多元。有一养女。 (二)案例陈述: 段大爷老伴朱大妈年轻时不能生育,于30年前报养一女孩并按规定办理了收养手续。一家三口一直居住在辖区驹章胡同15号直管公房,面积30平左右。段女长大成人结婚后,段大爷出资20万元在沙子口为其女购得60平两室一厅,段女与丈夫在外独住,因为工作忙,段女不经常来看父母。2017年朱大妈去世,没了朱大妈的陪伴和照顾,段大爷也不愿与邻居交流,身体也每况愈下,脾气变得暴躁悲观,经常给养女大点换抱怨,认为自己没什么活头了,与养女的矛盾加深,觉得白养了女儿,段大爷希望段女能搬回来看他,照顾他的生活并带他看病,但段女不同意,矛盾再次激化。段大爷心灰意冷,找到居委会希望居委会工作人员帮助其解决家庭纠纷。段大爷向工作人员叙述之前碍于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不想把家里的事抛到明面上来让别人知道,但是现在老伴也不在了,养女也不孝顺,自己觉得活着没意思。 二、案例分析

1、个人层面:段大爷自从老伴去世后,与养女关系不好,无人照顾,也不愿与邻居多交流,身体情况日趋下降,情绪低下,很悲观,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2、家庭层面:养女与段大爷有矛盾,不照顾不赡养周大爷,养女家人也不待见周大爷,矛盾越来越多。与子女间缺少亲情的交流,老伴去世后,心里的话没有人倾诉,又因为身体状况不佳,容易产生悲观心理。 3、社区网络层面:朱大妈去世后,段大爷不喜欢与人交流,也不参加社区老年人活动,长期一人独处,容易产生孤独、空虚的感情。 传统的中国文化重视天伦之乐。儿孙绕膝,含饴弄孙,仍然是许多具有传统思想的老人的追求。然老伴去世,养女的不赡养不善待让周大爷心灰意冷。 二、介入和干预 (一)约定阶段案主来源:案主求助案主类型:自愿 1、案主出现的问题:情绪低落、食量减少、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与养女不和 2.评估途径:通过案主邻居、养女、社区及案主自身了解情况。 3.初步评估的结果:案主所出现的问题属于老年社会工作的范畴,应以老年社会工作个案工作方式进行介入和干预。4.约定阶段注意的事项:虽然段大爷是主动求助于机构,

空巢老人社会工作个案分析

一、背景介绍 (一)个人情况: 1、年龄方面: 案主62岁,刚进入老年阶段。这一阶段,老年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下降,往往固步自封,还按照自己以前的生活方式去生活。别人把自己奉为老人,口口声声“老人家”、“老前辈”,使案主极易产生迟暮之感,从而生活态度越来越消极。 2、身体方面: 案主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衰退。近来食量减少,身体素质下降,很少进行身体锻炼。 3、精神方面: 案主退休后生活变得很清闲,无所事事,感觉比较空虚。时间长了便会意志衰退,情绪消沉,从而加速生理上的衰退和心理功能的降低。 (二)家庭情况: 案主与老伴住一起,家中唯一的女儿在国外居住和工作,近四年才回来探望一次,很少回家,和女儿的情感交流少了,隔阂加深,由于缺少女儿的照顾和关怀,老人感到被儿女冷落,两位老人经常会产生寂寞感。尤其是案主觉得自己退休后,没了权力,在家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以前孩子还经常打电话回来,遇到什么事情了,还向他征询意见,可是现在不会这么做了。 (三)社会情况:

1、社会环境对案主造成一定影响: 社会的快速发展让老年人在社会化的过程落后于他人,而且社会没有充分提供老年人社会化的机会和服务,社会政策通常注重于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身体物质保障,并没有满足其心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社会更注重青年一代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对于老年人的关注往往不够。 2、案主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 传统的中国文化重视天伦之乐,儿孙绕膝,含饴弄孙,仍然是许多具有传统思想的老人的追求。可是随着中国的社会变迁,大家庭解体,社会结构变成以核心家庭为基础,人们的家庭观念淡薄,还有工作调动,人口流动,年轻人追求自己的自由与生活方式等问题,都造成年轻人不能或不愿与父母住在一起的原因。老人晚年盼望的理想落空,孤独、空虚、寂寞、伤感、精神萎靡、顾影自怜,再加上体弱多病,更加加重了老年人生理、心理上的状况的恶化。 3、社区资源及服务相对缺乏: 就目前中国社区的情况而言,一般社区没有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与服务,没有关注到空巢老人,没能很好地为空巢老人提供多彩的老年生活,因而案主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的活动。这在一定程度造成案主心理上的孤单、寂寞。 二、案例分析 (一)资料收集: 1、与案主谈话,了解他的情况和想法,尽量了解案主个性,并向案主介绍社会工作的性质和宗旨,介绍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实务和目标,尽量与案主建立良好的关系。 2、与案主的老伴及女儿面对面和电话交谈,了解案主的家庭情况,家庭生活状况。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题一的另外一个参考答案模版:(感谢某同学的支持)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题一的另外一个参考答案模版:(感谢某同学的支持)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社会工作区别于传统的,日常生活意义中的助人活动,成为一种现代职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社会工作者也应当是一批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所以本案例中,我将尝试运用社会工作的知识加以分析和说明。老年社会工作就是社会工作的价值、理论、方法和技巧在与老年人的生存与发展相关的领域和机构内的应用其工作对象是老年人(一般指60岁以上)及其家庭成员。老年社会工作主要包括老年生活救助、老年生活照料服务、老年家庭关系处理、老年心理辅导、老年社会参与与社会融合的推动等。在本案例中,我认为李奶奶面临的问题是 1、在生理上身体状况不好,已经是82岁的老人在体力方面有点力不从心。 2、情感上很孤独,缺少家庭温暖、儿子、女儿都不在身边,没有家庭温暖 3、精神上由于老伴去世以后,精神上没有寄托,有恐惧感,老是想到死亡。需求: 1、参加社区活动与健康治疗 2、需要家庭子女亲情。 3、需要心理辅导我将运用个案工作方法为李奶奶解决心理等问题在个体方面:心理方面:李奶奶由于老伴去世比较孤独想到死亡,精神压力很大,作为社工我要帮助李奶奶解决心理上的问题。比如,1、我定期上门和李奶奶聊天,缓解她精神压力。2、与李奶奶子女联系,经常来看她,或接到子女家与他们团聚,经常打电话给李奶奶絮话,让她缓解心理压力。社会方面:人际关系网络的建立让李奶奶参加社区活动,参加居委会的木兰拳比赛参加扭秧歌跳舞活动,达到放松身心,使身体健康。环境层面:改善生活环境如请志愿者陪李奶奶说话。定期为李奶奶做家务,减轻家务负担,让李奶奶体会到社区温暖。小组社会工作;组织社区孤老和李奶奶(情况相似的老人)到社区一起参加如“夕阳红老年小组“促进老年之间相互沟通、多参与社会活动。社区社会工作:人群层面:针对社区中孤老比较多情况,我们要从社区宣传、社区教育、志愿者服务、开展社区社会工作。社区宣传——通过多种途径利用社区的各种宣传载体宣传关爱老人的内容,在社区中营造出老人快乐生活、尊重老人的良好风尚。社区教育——让老人在社区中多参与一些学习活动,使老人老有所学,促进身心健康,如老人读报小组,老人促进讲座,健康咨询等。志愿者活动——在社区中成立志愿者队伍(从党员、大学生、老师、医生等为社区老人提供各种服务,或者有能力的老年人也可以、参加志愿者队伍为需要帮助的老人提供服务,这样就没有代沟。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我感到这是一项无比神圣的职业,虽然很劳累很辛苦但我还是很愿意当一名社会工作者,为需要帮助的人服务这是我最大的快乐。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我们可以协助案主自助,增强其社会适应功能。当然就我个人而言,作为一名刚刚学习社会工作是专业知识的从业人员,仍有很多知识要学习,我会继续努力的。

老年社会工作针对某案例的服务方案

案例 关某今年60岁,刚刚退休在家,在外地工作的儿子平时很少回来,就老两口在家。关某擅长写、画,退休前是某乡文化站站长,乡里上上下下文化事宜全由关某来 承担,甚至乡里出一个板报也要找他来匦。每天上班让关某感到很充实,而且文化方 面的工作正是他非常喜欢的,虽然琐事特别多,天天不着家,但是每天都感到特别地 快乐。他妻子是一个热心肠,在家自己干点农活,平时做豆腐卖给村里,规模不大, 但是满村的人都喜欢吃她做的豆腐,她也小有名气。平时她从不埋怨关某不帮她干活,非常支持老伴的工作。关某退休后,就一直在家闲着,一下子没有事情可做了,他感 到非常失落。关某最近都闷在家里,哪也不想去。老伴让他帮她干活,他也不想做, 这使老伴心里特别着急。 一、理论分析: 1.活跃理论 活跃理论认为,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及社会的需求,不会因为生理、心理及身体健 康状况的改变而改变。一个人到年老时仍然期望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保持中年生活型态,维持原有角色功能,以证明自己仍未衰老。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它们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如 果个人生理和安全的需要都得到满足了,那么就会出现尊重、归属的需要,如渴望自 己有所归属,被人认同和承认,成为集体中的一员。老年人最需要的就是人生的满足感、被认同感,感知自己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3.角色理论 角色理论认为,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对他的社会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在角 色转换过程中,如果转换不当,就会出现角色模糊、角色失调。老年人退休的角色转换,包括由劳动角色转换为供养角色,这容易使老年人产生经济危机感;决策角色转 换为平民角色,容易产生“被抛弃感”和寂寞感。 二、方法:个案工作 三、服务方案设计: 1.问题分析 本案例中,关某当前遇到的困难主要有: (1)关某退休在家,克服不了内心的障碍,一时难以接受退休的生活; (2)关某的儿子常年在外地工作,只有老两口相依为命,退休后没有人可以倾诉,内 心空虚、孤独。 2.方案目标 帮助关某走出心理困境,适应退休后的生活,并能继续发挥余热,实现老有所为,老 有所乐。

社工典型个案案例

社工典型个案案例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

案例一: 陈教授,现年65岁,退休前在上海一所着名大学教书,陈教授早年在外地“插队”,一子一女在母亲的拉扯下长大,因而对父亲的“不管不问”颇有怨言。陈教授妻子在世时,子女们还经常回来探望。陈教授有个弟弟和两个侄子在上海,因而他的生活平静而安详。前不久,陈教授由于回家较晚,到家后,发现老伴躺在地板上,呼吸微弱,连忙送往医院,当子女赶到时,老伴已经离开人士。子女们把责任归咎于父亲“回家过晚”,双方之间的裂痕加深,子女们用冷言冷语讥讽老人,探望次数大大减少。老人整日待在家中,经常酗酒,酗酒后会痛哭流涕,喃喃自语,认为老伴的死是自己造成的,还不到一个月,原本身体健康、开朗乐观的陈教授,变的骨瘦如柴,精神恍惚。社区服务中心了解情况后,决定派社区工作者开展工作,本案例应该从家庭思维的角度介入。 问题:1、在上述案例中,家庭思维是指什么 家庭思维是指把老年人看作复杂的多代关系系统的一部分,这一关系系统对老年人生活有重大影响,是老年人与人交往并获得支持的来源;诸如配偶、父母、兄弟姐妹、子女等家庭角色,它们是老年人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是与这些角色相联系的特定功能已经终止,它们也会影响老年人的所思所想。 2、陈教授主要面临的困境是?

如何恢复身体健康(身体健康问题);如何舒缓情绪(精神情绪问题);如何从失去老伴的痛苦中走出来(丧亲问题);如何与儿女修复关系(感情支持问题);如何免受儿子冷言冷语(语言虐待问题)。 3、社工应该采取的主要介入策略有:(个人+家庭成员) (1)社工应该让陈教授明白目前的状况,清醒意识到他的问题继续恶化下去的严重性,说服其面对现实,鼓励其走出家门,参与一些社区活动,并协助陈教授制订一份健康活动计划。 (2)建立情感支持网络,针对其儿女和其他家人,如弟弟、侄子,开展家庭体系支持工作,劝说其他家人加入到老人的情感支持网络里,充当他们之间的沟通桥梁。 (3)帮助家庭“解除羁绊”,超越当前阻碍,代表老人把家庭动员起来。(4)为老人制订一个行动方案,帮助家人治疗旧伤,处理积怨。 (5)也可以给陈教授做哀伤辅导,让其正视这一过程,重新组织自己的生活。 (6)对于虐待问题,社工应该让陈教授的女儿明白当初父亲下乡插队时的“不得已”,是客观原因造成的,其本人也非常关心和在乎他们;另外,母亲的死也纯属意外,让其明白父亲深爱着母亲,不可能害死母亲的事实,争取其女儿的支持是整个案例的关键因素。 4、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从前面的张教授的困境中找出相关内容)(1)身体健康方面的服务; (2)认知和情绪问题的处理; (3)精神问题的解决;

老年社会工作针对案例的服务方案

老年社会工作针对案例 的服务方案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案例关某今年60岁,刚刚退休在家,在外地工作的儿子平时很少回来,就老两口在家。关某擅长写、画,退休前是某乡文化站站长,乡里上上下下文化事宜全由关某来承担,甚至乡里出一个板报也要找他来匦。每天上班让关某感到很充实,而且文化方面的工作正是他非常喜欢的,虽然琐事特别多,天天不着家,但是每天都感到特别地快乐。他妻子是一个热心肠,在家自己干点农活,平时做豆腐卖给村里,规模不大,但是满村的人都喜欢吃她做的豆腐,她也小有名气。平时她从不埋怨关某不帮她干活,非常支持老伴的工作。关某退休后,就一直在家闲着,一下子没有事情可做了,他感到非常失落。关某最近都闷在家里,哪也不想去。老伴让他帮她干活,他也不想做,这使老伴心里特别着急。 一、理论分析: 1.活跃理论 活跃理论认为,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及社会的需求,不会因为生理、心理及身体健康状况的改变而改变。一个人到年老时仍然期望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保持中年生活型态,维持原有角色功能,以证明自己仍未衰老。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它们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如果个人生理和安全的需要都得到满足了,那么就会出现尊重、归属的需要,如渴望自己有所归属,被人认同和承认,成为集体中的一员。老年人最需要的就是人生的满足感、被认同感,感知自己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3.角色理论 角色理论认为,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对他的社会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在角色转换过程中,如果转换不当,就会出现角色模糊、角色失调。老年人退休的角色转换,包括由劳动角色转换为供养角色,这容易使老年人产生经济危机感;决策角色转换为平民角色,容易产生“被抛弃感”和寂寞感。 二、方法:个案工作 三、服务方案设计: 1.问题分析 本案例中,关某当前遇到的困难主要有: (1)关某退休在家,克服不了内心的障碍,一时难以接受退休的生活; (2)关某的儿子常年在外地工作,只有老两口相依为命,退休后没有人可以倾诉,内心空虚、孤独。 2.方案目标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案例:陈某,男,63岁,曾任行政领导多年,工作上勤勤恳恳,具有极好的口碑。三年前退休。现与老伴住一起,儿女都在外地工作,一年难得来几次。退休后他每天就是帮着老伴买菜做家务,时间长了,渐渐感到时间过的很慢。早上起床后感到没什么大事可做,十分无聊。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感,常坐在那里叹气,闷闷不乐。老伴发现他不像以前那么开朗了,问他有什么烦心事他也不说,劝他去公园走走,他也不感兴趣。他说不知道怎么安排生活,觉得自己是一块朽木了,老了,最近饭量也小了,身体也没以前好了。 一、问题分析 1、个人问题 (1)年龄方面:案主63岁,刚进入老年。这一阶段,老年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下降,往往固步自封,还按照自己以前的生活方式去生活。别人把自己奉为老人,口口声声“老人家”、“老前辈”,使案主极易产生迟暮之感,从而生活态度越来越消极。 (2)身体方面:案主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衰退。近来食量减少,身体素质下降,很少进行身体锻炼。 (3)精神方面:案主退休后生活变得很清闲,无所事事,感觉比较空虚。时间长了便会意志衰退,情绪消沉,从而加速生理上的衰退和心理功能的降低。 2、家庭问题 案主与老伴住一起,儿女在外地工作,很少回家,和儿女的情感交流少了,隔阂加深,由于缺少儿女的照顾和关怀,老人感到被儿女冷落,两位老人经常会产生寂寞感。尤其是案主觉得自己退休后,没了权力,在家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以前孩子还经常打电话回来,遇到什么事情了,还向他征询意见,可是现在不会这么做了。 2、社会问题 (1)社会环境对案主造成一定影响。社会的快速发展让老年人在社会化的过程落后于他人,而且社会没有充分提供老年人社会化的机会和服务,社会政策通常注重于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身体物质保障,并没有满足其心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社会更注重青年一代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对于老年人的关注往往不够。 (2)传统的中国文化重视天伦之乐,儿孙绕膝,含饴弄孙,仍然是许多具有传统思想的老人的追求。可是随着中国的社会变迁,大家庭解体,社会结构变成以核心家庭为基础,人们

社会工作者考试:退休老人情绪疏导案例

一、个案基本资料 案主姓名:Y某; 性别:男; 年龄:80岁; 社工姓名:刘佳 个案来源:单位转介给社工介入 二、求助问题 强烈抗议社区内建设新型垃圾压缩中转站,要求单位协助其抗议,阻止施工。 三、背景资料 (一)引发/重要事件 社区内建设新型垃圾压缩中转站; (二)曾做出的调试及成效 到施工现场抗议,大声呵斥施工人员;施工人员为防止伤害到案主,有间歇性的停止工作,同时有跟案主进行一定的解释; (三)行为表现 言语激动,多次到施工现场实施阻挠行为,夺走施工人员工具,用木板挡住施工场地,并有用雨伞对施工人员有拍打的行为; (四)人际关系 与单位工作人员以及单位其他同事关系融洽,会和熟悉的人开一些玩笑; (五)情绪状况 一谈到或者一看到施工就会变得很激动,满脸通红; (六)精神病记录:无; (七)健康状况:老年痴呆症、高血压、静脉曲张; (八)经济状况 良好,家庭成年成员都有固定收入且收入按地区标准算属于中等收入水平; (九)暴力倾向/虐待记录:无; (十)支援网络(能获得的资源): 1.妻子:医生,在案主的照顾上有很的帮助和支持; 2.社区:案主单位所在的社区,社区物业管理负责人能与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协商; 3.案主所在单位:能够与相关负责部门进行直接对话,帮助社工与相关负责单位进行沟通或者帮助反映社工了解到的情况,以确定解决方案,同时对案主的安全能起到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4.家庭图: 四、服务记录 次数 日期、地点 讨论事项 介入重点 2007-9-5 1.案主抗议的原因1.建立专业关系 2.案主的需求、安抚案主情绪

2007-9-6 与案主协商,由社工帮助案主联系案主的单位领导、施工人员、社区物业管理处了解情况;帮助案主联系有效资源,联系相关单位,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案 2007-9-7 约好案主以及相关部门一起沟通,商讨解决方案,向案主解释解决方案。使案主与负责部门有正面沟通,使案主得到尊重,在情绪上进行缓解,并让案主参与解决方案的确定。 2007-9-10 探索案主背后的非理性信念帮助案主认识理解非理性信念与困扰之间的关系。 2007-9-12 与家属建立关系,向家属了解情况,由家属帮助案主强化事情的解决结果,让案主了解事情已经解决。建立家庭支持系统 五、协议个案目标 (一)短期目标 1.帮助案主消除不适当的情绪反应 2.帮助Y某与施工单位进行沟通,达成合理协商结果 (二)长期目标 帮助案主改变不良的非理性信念 六、个案目标进展情况 (一)社工在与案主沟通中了解到,案主认为中转站的建立影响社区正常环境。而同时施工单位的不告知,社区相关领导没有迅速阻止的施工的“不作为”,以及Y过往组织社区居民抗议公厕建立的成功经验,共同导致了Y愤怒以及没有被重视和尊重的复杂情绪。 社工首先对Y在情绪上进行一定的宣泄处理。聆听Y的看法,耐心地倾听Y的不满和意见、建议,但同时也对案主的一些过激行为进行了控制,避免不必要的人身伤害。请施工人员进行了一些协助,暂时停止工作,避免案主情绪再次激起。社工在安抚好案主情绪送案主顺利回家后,立刻收集资料,了解相关情况,包括中转站设立是否会产生Y所疑虑的各种问题,便于向案主进行必要的澄清。 (二)社工请Y带领社工到施工现场,(此前社工有先去施工地了解情况)并多次的肯定了Y对社区的关心。同时把关于新型中转站的相关资料也拿出来,询问Y是否需要了解一下。Y 认为即使是新型的设备,总会有气味的污染,所以仍然是不行的,拒绝看资料。社工提出这里是不是已经形成垃圾场,得到Y的肯定后,提出怎样能更好的减少这种情况呢?当Y了解到,阻止大家扔垃圾的方案的实施可行性不高时,对比建设垃圾中转站,效果可能会好很多。而后,Y表示可以不反对建设中转站,但是提出要求要远离住房四个坑位 社工把相关情况告知相关领导,积极地商讨。并与有关部门联系。答应了约定时间专程前来向Y解释情况,并与Y进行直接沟通的要求。在沟通后,Y的要求得到了认可,并表示马上实施。 (三)后期确实有后移,但是因为场地原因,挪动空间缩小了。Y又有表示不满意。于是社工和Y实地进行观测,同Y分析情况,Y某了解到客观因素无法改变,表示可以接受原先的方案。 社工与Y见面时,把相关情况和Y进行了沟通。虽然Y情绪上还是有些不舒服,但表示可以接受。同时,在Y表现出失落的情绪时,社工会有一定的肢体语言,对Y进行安慰,表示同感。在几次沟通中,社工一直对Y对社区的关注表示积极的认可和赞同,把以往的成功经验和这次区分开,减少Y的挫败感,并积极肯定Y的出发点,希望Y仍然保持积极的社区关注、参与角色。 (四)另外比较特殊的情况就是,Y患有老年痴呆症,经常忘记事情,通知过的事情也常

最新社会工作概论案例分析题目完整解析.

社会工作概论案例分析题目完整解析 1、案例介绍 陈某,男,36岁,小学五年级时因被怀疑偷同学的东西,遭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讥笑,回家后又不容分说被父亲打骂,自此心情一直很压抑,脾气也很古怪,有时遇到很小的事情表现出情绪暴躁,生怕自己受委屈吃亏。28岁时经人介绍与梁某结婚。几年后,因夫妻关系不好离异,离异是梁某主动提出来的,她说陈某疑心很重,老是怀疑周围的人看不起他,夫妻之间的几句不经意的玩笑话,常常被他错误理解认为是对他的侮辱,他往往大动干戈,动手打人,而且每次出手很重,几次把她打伤,亲戚朋友劝了若干次都不起作用,无法忍受,只得离婚。离婚后留下儿子小文归父亲陈某抚养,这时的陈某没有固定的工作,靠用摩托车载客维持家庭生活,他自己省吃俭用,对儿子生活上很关心照顾,尤其对儿子的学习方面要求很严格,特别是当儿子考试成绩不好时,常常毒打儿子,这使得儿子十分害怕父亲。有一次邻居听到小文的哭叫声跑了过来,把孩子从拳打脚踢中拉了出来,孩子被打得浑身多处是伤,在邻居的劝说下才送往医院。陈某一直不承认自己打儿子有什么过错,因此这种情形在未来还有可能发生。 2、案例分析 陈某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个是个人方面;二个是家庭方面;三个是生活方面。 产生个人方面问题的原因,每个人都有一个自我评价体系,这个体系最初形成时,是来自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种评价会慢慢地在一个人的心理成长和发育过程中,形成他对自己的认识的架构,也决定了他会有什么样的自尊系统。在自尊系统建设过程中,有的人建设的正性因素多一些,那就是高自尊体系,通俗地说,也就是一个自信的人;如果在心理成长和发育过程当中,别人给予的评价都比较低,负性的因素就会多,那就演变成低自尊体系,他就变成一个自卑的人。 两种不同自尊体系的人在对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时,他们的选择是不一样的:

老年社会工作——针对某案例的服务方案

案例关某今年60岁,刚刚退休在家,在外地工作的儿子平时很少回来,就老两口在家。关某擅长写、画,退休前是某乡文化站站长,乡里上上下下文化事宜全由关某来承担,甚至乡里出一个板报也要找他来匦。每天上班让关某感到很充实,而且文化方面的工作正是他非常喜欢的,虽然琐事特别多,天天不着家,但是每天都感到特别地快乐。他妻子是一个热心肠,在家自己干点农活,平时做豆腐卖给村里,规模不大,但是满村的人都喜欢吃她做的豆腐,她也小有名气。平时她从不埋怨关某不帮她干活,非常支持老伴的工作。关某退休后,就一直在家闲着,一下子没有事情可做了,他感到非常失落。关某最近都闷在家里,哪也不想去。老伴让他帮她干活,他也不想做,这使老伴心里特别着急。 一、理论分析: 1.活跃理论 活跃理论认为,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及社会的需求,不会因为生理、心理及身体健康状况的改变而改变。一个人到年老时仍然期望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保持中年生活型态,维持原有角色功能,以证明自己仍未衰老。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它们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如果个人生理和安全的需要都得到满足了,那么就会出现尊重、归属的需要,如渴望自己有所归属,被人认同和承认,成为集体中的一员。老年人最需要的就是人生的满足感、被认同感,感知自己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3.角色理论 角色理论认为,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对他的社会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在角色转换过程中,如果转换不当,就会出现角色模糊、角色失调。老年人退休的角色转换,包括由劳动角色转换为供养角色,这容易使老年人产生经济危机感;决策角色转换为平民角色,容易产生“被抛弃感”和寂寞感。 二、方法:个案工作 三、服务方案设计: 1.问题分析 本案例中,关某当前遇到的困难主要有: (1)关某退休在家,克服不了内心的障碍,一时难以接受退休的生活; (2)关某的儿子常年在外地工作,只有老两口相依为命,退休后没有人可以倾诉,内心空虚、孤独。 2.方案目标 帮助关某走出心理困境,适应退休后的生活,并能继续发挥余热,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3.方案实施策略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案例:陈某,男,63 岁,曾任行政领导多年,工作上勤勤恳恳,具有极好的口碑。三年前退休。现与老伴 住一起,儿女都在外地工作,一年难得来几次。退休后他每天就是帮着老伴 买菜做家务,时间长了,渐渐感到时间过的很慢。早上起床后感到没什么大事可做,十分无 聊。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感,常坐在那里叹气,闷闷不乐。老伴发现他不像以前那么开朗了,问他有什 么烦心事他也不说,劝他去公园走走,他也不感兴趣。他说不知道怎么安排生活,觉得自己是一块朽木了, 老了,最近饭量也小了,身体也没以前好了。 一、问题分析 1、个人问题 (1)年龄方面:案主63 岁,刚进入老年。这一阶段,老年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下降,往往固步自封,还按照自己以前的生活方式去生活。别人把自己奉为老人,口口声声“老人家” “老前辈”,使案主极易产生迟 暮之感,从而生活态度越来越消极。 (2)身体方面:案主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衰退。近来食量减少,身体素质下降,很少进行身体锻炼。(3)精神方面:案主退休后生活变得很清闲,无所事事,感觉比较空虚。时间长了便会意志衰退,情绪消沉,从而加速生理上的衰退和心理功能的降低。 2、家庭问题案主与老伴住一起,儿女在外地工作,很少回家,和儿女的情感交流少了,隔阂加深,由于缺 少儿女的照顾和关怀,老人感到被儿女冷落,两位老人经常会产生寂寞感。尤其是案主觉得自己退休后,没了权力,在家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以前孩子还经常打电话回来,遇到什么事情了,还向他征询意见,可 是现在不会这么做了。 2、社会问题 (1)社会环境对案主造成一定影响。社会的快速发展让老年人在社会化的过程落后于他人,而且社会没有充分提供老年人社会化的机会和服务,社会政策通常注重于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身体物质保障,并没有满 足其心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社会更注重青年一代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对于老年人的关注往往不够。 (2)传统的中国文化重视天伦之乐,儿孙绕膝,含饴弄孙,仍然是许多具有传统思想的老 人的追求。可是随着中国的社会变迁,大家庭解体,社会结构变成以核心家庭为基础,人们的家庭观念淡薄,还有工作调动,人口流动,住房紧张,年轻人追求自己的自由与生活方式等问题,都造成年轻人不能或不愿与父母住在一起的原因。老人晚年盼望的理想落空,孤独、空虚、寂寞、伤感、精神萎靡、顾影自怜,再加上体弱多病,更加加重了老年人生理、心理上的状况的恶化。 (3)就目前中国社区的情况而言,一般社区没有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与服务,没有关注到空巢老人,没能很好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一、基本资料 案主姓名:吴某 性别:男 年龄:73岁 二、个案来源 个案是院舍照顾机构管理人员转介,社工经过与案主面谈,确定初步问题后接案。 三、个案背景资料 (一)重要引发事件 近日案主因心脏病住进深圳某医院,这次在检查、护理、用药过程中处处抱怨其儿子,还经常无故对儿子发脾气,跟病房的医生、护士甚至病房的其它病人家属说他儿子的坏话,案主的父子关系一度非常紧张,他的儿子也在一气之下说了要放弃案主,在医院案主的儿子要和案主脱离父子关系,案主父子关系面临一个大挑战。案主需要心脏搭桥,手术费最少要用6万块,手术费用如果筹不够,案主将无法顺利进行手术。最坏的打算就是案主“有钱看病,没钱等死”。 (二)曾做出的调试和成效 1.自我调试:案主入住老人颐养院之后,因与子女关系都不好,感情上面缺乏沟通,得不到家人的温暖和关爱,案主有被遗弃的感觉,时刻认为自己没有依靠,没有归属感,对生活非常消极、自卑。案主曾经意识到自己的心理状况,也想通过一些日常活动来摆脱这种困境(比如通过给希望小学的学生定期捐款,给有需要的人编织毛衣送温暖等),但是由于得不到大家的认同和理解,案主变得更加自卑敏感。

2.院舍照顾层面:老人颐养院的领导曾经与案主儿子多次面谈,与其共同探讨案主目前的状况,希望改善案主与儿子之间的关系;并尽量通过安排文娱活动让案主融入院舍生活。 (三)行为表现 案主住院后,由于对疾病的害怕甚至恐惧,而导致心理上的紧张和敏感,容易对身边的人产生种种误会。只要身边的人说了一句不当的话,或者一个不合适的行为,就会引起案主的猜疑和否定。 (四)人际关系 案主在入住养老机构后,案主失去自身的角色而与他人交往,使案主在与工作人员交往和满足工作人员的期望时常常感到羞辱和没有自尊,这引起个人认知出现误区,在他的眼中 只看到别人的缺点,看不到优点,眼中容不下一粒沙子的性格,喜欢挑别人毛病,导致了案主与家人、与院舍照顾机构的工作人员和其它老人之间缺乏稳定的沟通,案主人际关系系统失衡。 (五)情绪状况 案主情绪表现不稳定,临床表现为对各种事物均作出悲观的解释,将周围的一切都看成是消极的。同时案主常常诉说自己心情不好,高兴不起来,偶尔伴随着低落、无助,无用感较为明显。 (六)精神病记录无 (七)健康状况 案主属于心绞痛型、心肌梗塞型,常常胸闷,现在被医院确诊为冠心病。 (八)经济状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