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高职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个性化高职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个性化高职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成都理工大学工业设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工科

成都理工大学工业设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工科 成都理工大学工业设计本科专业人才培 养方案 (工科) 一、专业简介 发展概况: 工业设计专业(工科)创立于1997年,隶属于当时的勘机系,2002年划归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20xx年独立成工业设计系。工业设计是工程技术与美学艺术相结合,以工业产品为主要设计对象的一个新兴边缘学科。工业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创造新的更好的生活或生存方式。实现这个目的基本手段是设计新的产品。因而,工业设计的基本任务是设计开发能改善人们生活或生存方式的新产品。 专业特色: 充分利用机械工程等工科环境,夯实工程技术基础,重点培养学生进行产品钣金件以及塑料产品结构设计的能力,同时又必须将这些没有美术基础的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到一定的高度,能将工程技术与美学艺术较好结合,也就是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 专业负责人:郑仁华。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面向中小企业的具有扎实的工业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先进的设计理念,动手能力强,具有坚实的工程技术基础,较强的产品结构设计及产品造型设计能力、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能力、产品开发设计能力以及一定的视觉传达设计和环境设计能力,适应工业设计及制造业发展的新潮流、新趋势,具备在设计、管理及教学领域充分发挥工业设计师职业专长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培养规格 在符合国家对大学生基本标准要求的基础上,还须: 1. 具有较扎实的机械及相关工程技术基础,一定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2. 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工业设计工程基础、设计表现基础、设计基础、设计理论、人机工程、设计材料及加工、计算机辅助设计、市场营销等基础知识; 3.具有较强的钣金件及塑料产品等的结构设计能力; 4.具有一定的美的鉴赏与创造能力,能较好把握产品外观造型设计效果; 5.具有一定的产品草图及效果图等表现技能和较强的动手能力; 6.具有较强的利用计算机进行工业产品造型及结构设计、平面设计、环境设计等的能力。

人才培养工业设计论文【论文】

人才培养工业设计论文 一、中国工业设计高等职业教育现状与专业人才培养分析 现阶段我国的工业设计专业教育主要分布在综合院校、美术(设计)学院、师范类美术(设计)学院、高职院校和民办院校等,其办学层次及条件、培养类型、师资力量等都大不相同,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法在综合大学和高职院校也没有多大区别和特色。工业设计高等职业院校没能形成自己独有的教育特色,同时在教学任务过程中未能做到与实践项目的对接,课程教学偏重理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工业设计专业课程目标对于岗位能力、素质及知识结构亦不够清晰,未能体现出社会及企业的需求,亦未能与当下的社会经济背景接轨,因此很多的工业设计毕业生未能顺利就业或纷纷转行。综合各种原因将着重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现阶段我国高职工业设计教育的弊端: 1、现我国工业设计高等职业教育 急需切实可行的、准确定位的实质性的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方法来指导课程体系是重要要素,如课程内

容、课程结构、课程教学实施以及课程评价。这些要素的可行性与高职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休戚相关。在课程内容上,高职院校与综合院校的工业设计课程体系大多千遍一律,虽然有些工业设计高职院校也更换了一些课程名称,但大多换汤不换药。因为他们在课程教学实施上也就延续说课式的教学,当然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法是绝对的最好或不好,但是有一点我国工业设计高职院校教学方式方法单一,主要偏重理论教学,容易发生“注人式”教学的危险,不利于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2、在高职院校工业设计师资配置上 这些教师主要是来自综合大学的毕业生,他们也没有真正的接受和经历过系统性的高等职业教育,高职教师在工业设计高职教育上也大多延承综合高校的工业设计教育教学模式。他们在工业设计教学方法上很难跳出固化的教学方式方法。这些都严重的制约工业设计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也很难在人才培养上创出特色。 3、在工业设计实验实训室建设方面 高职院校也投入的很多的建设经费,也具备了一定规模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培养目标 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构成要素。它回答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 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高职教育我认为其根本的 指导策略应该是以市场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面向基层的具备相对的专业知识和很强的 实践能力为的一线技工人才为目的,以校企合作为途径,走产学研结合德发展道路,建立培养学生大量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时代对它提出的要求是: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实用型技术人才。高职的培养目标,一是强调“—线”,二是强调“应用”,三是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其人才培养

的价值取向就是就业。高职培养目标的现实性,要求高职的教学必须强调岗位的针对性,强调技术教育,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理论成份应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受普通高校学科型教学 的影响,偏重于“学”的熏陶,淡薄于“术”的传授,“应然”要求与“实然”状态难以和谐一致。因此,目前的高职教育应该面向就业,大力改革教育方式,砍掉过多的理论教育和没有必要的基础课,大力加强实际动手的实践课,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增强学生在相关操作的实际经验。但是又不能完全照搬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他们往往跟某一个大型企业建立有长期稳定 的合作关系,毕业的学生大部分分配到那些大型企业中,因此从一开始他们都建立的是订单式教育模式,企业要求上什么课,就开什么课。我国的高职教育目前还没有发展到那个层次,而我们目前的高职毕业生就业面不仅仅面向一个企业,往往是很多个,因为一个企业要不了那么多的毕业生,而这些企业有一些是相关的属于同一类型的,有一些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问题

第3期(总第643期) 一、引言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由 之路这一理念,已经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发展中的主流意识。走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发展之路,不仅能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始 终贴近工作实际,贴近职业岗位和社会需求,而且也使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实力。高职院校要想办出自身特色,体现出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要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世界各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共同取向,在德国表现为“双元制”模式,在美国表现为 “合作教育”模式,在英国表现为“三明治”模式,在澳大利亚表现为“TAFE”模式,在韩国表现为“顾客导向”模式。尽管这些产学合作教育的办学模式各具特色,其核心内涵就是目前我国政府倡导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近几年,尽管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进行了种种探索,并且有些院校的做法还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但从现实整体情况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尚处在起步阶段。不管我们是进行办学模式的探索还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深化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必然选择。工学结合反映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规律,校企合作体现了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加强校企合作,对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学团队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对人才的培养都带有根本性的作用。 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框架的构成 根据目前政府倡导“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态势来看,纵观国外职业教育的做法和经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框架有四个要素和四个层面构成,如右图1所示。四个要素包括政府、职业院校、企业和职业院校学生主体。其中政府通过法规赋予行业或中介机构(如协会)指导、协调、监督办学的职能,其作用仍属于政府的范畴。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通过四个层面表达出来,每一个层面具有不同的内涵,层面间的有机结合就构成“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体系框架。 校企结合层面:由政府、高职院校和相关企业组成。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高职院校与企业实现“校企合作”。通过双方的密切合作,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课题研究、师资培训和技术服务等方面得到提升。企业在员工培训、人员储备、提高企业形象等方面得到有效扩展,从而双方资源得到互补。 校内学习层面:由政府、高职院校和高职院校学生组成。政府通过法律规定、政策导向、资金支持和行政手段指导学校办学。学校按照国家教育方针和行业发展的特点确立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组织并实施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训。同时,政府在招生政策和招生计划、奖学金制度和助学、贷款政策等方面对人才培养提供政策支持。 顶岗实习层面:由政府、企业和高职院校学生主体组成。政府通过法规政策和资金补贴鼓励企业接收高职院校学生到企业相应岗位上进行顶岗实习,为学生就业架起桥梁。学生通过到企业顶岗实习,进一步深化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为毕业就业和职业岗位的选择奠定基础。 工学结合层面:由高职院校、企业和高职院校学生主体组成。这一层面应该是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也是核心内容。高职院校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和企业职业岗位能力的具体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以“职业—就业”为主线,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验实训和能力培养上实施人才培养计划,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此外,通过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分析 张浩 [摘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一理念,已经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发展中的主流意识。但是在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在人才培养规律的探索中,无论是院校还是企业都存在着种种困惑和问题。文章从人才培养框架体系的构成、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如何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等方面,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做法作了较为详尽的分析。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问题分析 [作者简介]张浩(1955-),男,河南开封人,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调研员,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汽车技术运用、职业教育。(河南郑州450005)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03-0029-03 教育管理 图1人才培养框架体系示意图

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

工业设计专业 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 为了对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进行指导,制定出符合工业设计专业当前以及未来若干年情况的工业设计专业发展战略、办学规范和示范标准,工业设计教研室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在学院统一安排、指导下利用假期进行了一次关于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情况、企业实际工作情境、校企合作等的调研活动。在副院长的带领下,分别走访了家企业。 一、调研目的及需解决的问题 为了解目前企业对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掌握工业设计专业人员所需的岗位核心能力及要求,为我院工业设计专业的建设及人才培养提供决策依据,为进一步加深具有实质意义的校企合作成为可能,我们结合工业设计专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企业的百题大调研。我院工业设计专业没有足够的经验可循,教师对于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理解不一;岗位核心能力以及与之相关的企业工作任务也有待于进一步验正,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标准也不一致,但是,显而易见的是工业设计专业的专业体系是本专业发展的基础,岗位核心能力的确定是专业的出发点,主干课和核心课是专业的立足点和支撑点,是工业设计专业办出特色的基本点。工业设计方向要有立足之地,必须找准自己的生长点,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必须有自己的特色,为此,调查听取企业及各用人单位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

置情况的意见和建议是非常必要的。 在本次调研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就进一步深化实质性的校企合作问题与企业进行探讨。 二、调查对象及调查手段 在调查前,我课题组广泛征求意见,对教研室全体教师进行分组确定每人主要的调研方向及调研任务,精心确定了调研对象,目标主要锁定在高新技术开发企业。本次调研主要采取亲临企业现场访谈,电话访问,网络调研,发放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式。 三、调研结果分析 通过对本次调研结果的数据分析,97%的企业对我院工业设计专业的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设计产业是国内成长最快的产业之一,每年的增长速度超过30%。随着设计产业的发展,产品的外观造型与品牌建设正逐渐成为高新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目前的现状是:一方面企业对高质量的工业设计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越大,另一方面国内原来对工业设计的职业重视程度不够,多数高校没有形成一个专业与产业对接的体系,因此国内在短期将出现工业设计高级人才严重短缺的现象。 四、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建议 1.学生普遍缺乏产业相关知识问题:本次调研中90%以上的企业反映我院学生缺乏基本的制造环节的相关知识,对于制造环节对设计的制约普遍认知较少。 建议: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产业相关知识的教授。这一点我们除了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2019-01-19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发展形态的梳理,探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发展特点,进而对不同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比较和审视,得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是单一、孤立存在的形态,各高职院校要根据各自特点,选择适宜自身发展的多形态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1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发展形态 1.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产学研结合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实行“录用就业”,它通常有两种培养方式:一是校外企业顶岗实习,一是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实训[1]。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由校企双方依据市场需求和企业用工需要,通过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明确校企双方职责,学校保证按照企业需求培养所需人才,企业保证录用合格毕业生到企业工作。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是合作互利的关系。 1.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可追溯到20世纪的英国,在我国已经持续了100多年。它以职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2]。它是职业教育的一种理论和实践探索,它更加注重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相互促进和渗透,更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提升和完善,在高职教育的发展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3“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实质上是政府、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政府给予企业、职业院校和学生以适当的政策扶持或资助,从而减轻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稳定;高职院校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和学习条件,并从中获得合理的受益,促进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技能培训,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学生为高职院校交付部分学费,从企业实习岗位中获取劳动收益,并在岗位实践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实现个人价值。 2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发展特点 2.1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社会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社会化,大体包含以下三点:一是人才培养宗旨的社会化。二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社会化。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相比,不仅侧重于专业技能人才社会适应度和职业竞争力的提升,同时还受制于社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三是人才培养方式的社会化。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不仅需要学校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还要为学生传授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对口的企业提供适应的岗位和技能

浅谈工科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浅谈工科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目前工业设计在制造业中的需求发展趋势,结合工业设计教育目前“重艺”的现状,对工科工业设计教育定位经行探讨,并在宁波大红鹰学院工业设计教改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工科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总体思路。通过对专业定位、课程体系设置、改革授课方式、人才培养模式和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探讨,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工科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案。 标签:工科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定位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团队建设 0 引言 工业设计是一门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的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工业设计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直存在着一定的争议。工业设计是一门集艺术、技术、人文、社会等科学于一体的交叉学科,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是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但单就产品造型设计本身来说,美观并不是其优劣的唯一评判准则。因为造型本身效果的实现,受到材料、结构、工艺、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等等因素的制约。在强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今天,片面强调培养造型能力而忽视相关技术课程的教学,可能会误导学生而造成严重后果。 1工科工业设计教育的定位 现行的工业设计教育体系仍未脱离传统艺术类院校的教育模式,过分强调了“艺术”二字,忽略了“工业设计”的本质,淡化了工程技术和科学技术知识这两个重要基础。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有很大的缺陷,在产品设计过程中无法与企业技术人员沟通,不仅不能共同完成和完善产品的设计,独立地完成一个完善的产品设计更是困难,最终只能停留在外观设计上。 实际上工业设计作为产品设计的一部分,既不等同于工程设计,也不等同于外观设计,它要把工程技术上可以实现的功能与过程变成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必须以工程技术和科学技术知识为基础。工科类教育应在工程技术、功能设计能力方面拥有较大的优势。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具有良好的技术基础,对日新月异的科技信息成果更敏感,适合于偏重功能的产品设计,如家电、通讯工具、交通工具等产品设计。而过去工科院校只有工程设计(解决机器各部分间的关系),没有工业设计(解决机器、产品、人、环境间的关系)。 2 工科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总体思路 每个学校根据自身的背景、职业需求和能力要求对培养目标作出制定,并不要求千遍一律,但是基本的方向应该是相同的。工科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要立足于“工科”这个培养方向,人才的培养既要能够把握一定的造型能力、创造能力,还应该掌握更多的工程、工艺以及材料加工方面的知识,使学习造型能力的同时更要明白造型是否具备实现的能力,已经在造型与加工之间价值的衡量

关于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关于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高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措施。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1 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含义 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已经多年,但理论上尚缺乏科学的定义。以下是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在1999年11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上,高教司司长钟秉林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观念。”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和用人单位根据教育目标共同确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方式和保障机制的总和,并在实践中形成的定型化范式。 2 高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 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存在着相互脱节的现象。

由于多方办学,多头管理,造成条块分割,各自为阵的状态,使得学校布局不合理,专业设置重复,学校的规模效益无法提高。所培养的职业技术人才,与熟练劳动力的断层太大,加之经济发展的速度增快,职业教育的供给总量和质量与社会需求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更是发展缓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存在脱节现象。各部门、各企业都按自己所需办学,而部门办学往往社会化程度不高,在宏观上出现结构上的不合理,有的专业毕业生过剩,而有的急需人才又缺少相应的专业来培养。 2.2 高职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知识老化、方法陈旧落后、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由于高职教育较之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起步要晚,故教师在教学上更多地沿袭了学历教育的教学方法;同时对高职教育所界定的“技术应用”以及理论上的“必需、够用”的原则作简单、片面的理解,教学和研究的学术性不强,任课教师对生产、社会实际了解不多,缺乏实践经验,理论和实际脱节。另外,课程的结构不合理,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比重过小,学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后劲不足。 2.3 高职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存在着技能单一,知识面狭窄,缺乏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后劲,难于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 这种状况将难以培养出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具有多种知识技能、全面的素质和广泛活动能力的创造性人才。

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基本情况 专业名称:工业设计专业代码:080303 学科门类:工学专业类:机械类 二、业务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一定工业技术设计和应用能力、具有较强外观设计能力、掌握必备的工业设计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创新能力、以及通用管理能力,能在工业产品制造企业、专业设计公司、科研院所从事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的应用型人才。 三、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培养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艺术修养,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产品外观设计、结构设计、视觉传达等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多方向拓展知识层次,改善知识结构,注重创新设计能力,有选择地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应掌握本专业必需的素描、色彩、构成、造型和表现技法等基本技能;培养外语综合应用能力、模型制作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辅以管理能力、信息资源利用能力等。掌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模型制作、视觉传达等技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文字的表达能力; 2、较系统地掌握工业设计专业领域宽广的基础理论,包括机械制造基础、机械设计基础、设计表现基础、设计基础、设计理论、人机工程、设计材料及加工、计算机辅助设计、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和相关的行业标准; 3、具有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的初步能力,有较强的实验技能、动手能力、美的鉴赏与创造能力以及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4、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和资料; 5、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6、掌握体育运动和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生活和体育锻炼习惯,心理健康。 五、主干学科 机械工程、设计学。 六、主要课程 造型设计基础、设计构成、工业设计方法学、人机工程学、机械制造基础、机械设计基础、产品开发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模型设计与制作等。七、学制与授予学位 学制: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八、课程体系的构成及学分学时比例

浅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趋势

浅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趋 势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论文摘要:高职人才培养有赖于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改进与创新,因此,人才培养模式是制约高职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在阐述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三种典型模式及其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并提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未来的趋势。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趋势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高职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层次阶段,高等职业教育能否发展壮大,能否成为高等教育中一支具有特色的教育模式,关键在于:其是否具有独到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培养出来的人能否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实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1.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几种典型模式

(1)工学结合模式。高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指高职院校和相关企业或行业在共同育人方面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迸行优势互补的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2)校企合作模式。高职校企合作模式即学校与企业合作,根据市场上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从而满足企业需求的同时,能够使更多的毕业生找到理想的工作。 (3)松散型合作模式。很多高职院校由于自身的不完善,以及外界冗杂的市场环境的影响,其与企业不能够建立一种稳定的合作模式。在这种松散的模式下,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未来的就业前景将无从保障。 2.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高职院校主要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因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其自身独具的特征和特点。其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己任;(2)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方案和培养方向;(3)采取实践教学等特色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4)“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高职高专教育成功的关键;(5)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

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格式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招生对象与学制 二、培养目标 三、人才培养定位 1、专业能力 2、方法能力 3、社会能力 四、毕业标准 五、课程体系开发设计 1、简要说明设计设计思路 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见表1。 表1 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 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 2、专业主干课程设置见表2。 表2 专业主干课程设置表 专业主干课程主要工 作任务 职业 能力 主要教学知识点、技能、态度 参考 学时

六、教学计划进程与时间安排见表3-表4 表3 教学总周数分配表 学年学 期 周 数 周数分配 备注军训、入 学教育 课堂 教学 社会 实践 课程 设计 技能 实训 顶岗 实习 毕业设计 与答辩 复习 考试 第一学年一二 第二学年三四 第三学年五六 合计 表4 教学计划进程表 课程类型编号课程名称 合计授课形式教学时间安排(各学期周课时数) 学分课时讲授 实验 实践 一二三四五六 公共课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 54 30 24 2 2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概论 4 72 40 32 2 3 大学英语8 168 14 4 24 4 4 2 4 计算机应用基础★ 4 90 60 30 6 5 体育 5 138 138 2 2 2 2 6 形势与政策 1 40 40 1 1 1 1 7 军训 2 70 70 2周 8 就业指导 2 40 30 10 2 小计29 672 482 190 12 9 5 5 0 0 专 业 基 础 课 小计

职 业 技 能 课 小计 总计 七、人才培养方案特色说明 1、课程设置特色 2、组织教学特色 3、实习实训特色

人才培养方案 (1)

人才培养项目方案 一、目的 为满足公司的人才发展需要,打造人才梯队,保证人才供应,避免因人才建备不足影响公司发展。同时,更好的进行员工职业发展规划,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赢,特拟定本方案。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宏原关系企业所有分子公司。 三、管理职责

四、具体内容 1、人才梯队 1.1各单位根据公司实际,设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为经理级、第二梯队为课长级、第三个梯 队为组长级,第一梯队、第二梯队和第三梯队的人员结构比例分别是1:3:9; 1.2为保证人才池的充裕性,所有目标岗位人员与培养对象按1:3的比例进行培养和训练, 择优选拔; 1.3三大梯队的培养比例与人数由各单位根据公司架构和未来业务发展情况自行拟定,提报 行政系统审核通过后开始实施。 2、培养对象的选拔 2.1原则上,培养对象的选拔由各单位自行提报,四大系统对提报的人员审查不合格的,可 由四大系统联合各单位一同选拔,物色合适人选; 2.2培养对象的选拔注重基本素养、价值观和可塑性,选拔出的名单进入公司的《预备人才 池名录》,并按统一的规划进入人才培养程序实施培养。

3、师傅、顾问、徒弟的权责 3.1师傅由徒弟的上级主管或部门资深骨干担任,负责徒弟的成长教育和训练;师傅每周/ 月须拟定具体的《人才培养计划》,报顾问审议通过后,按计划开展培训; 3.2师傅对徒弟的培养须纳入当事人的绩效考核中,考核标准和计分方式见《师傅/徒弟绩 效考核表》; 3.3顾问由被培养对象的上上级主管或部门内具备顾问资质的人员担任,负责人员培养过程 的监督、指导和咨询工作; 3.4徒弟是具体的被培养对象,负责在师傅和顾问的指导下,按具体的培训计划实施训练和 教育,并定期提交学习总结,与师傅、顾问保持良好沟通,保证学习计划顺利达成。4、人才培养 4.1根据公司实际情况,人才培养主要通过师傅带徒弟、轮岗、参与项目、职务代理、培训 学习等方式培养; 4.2为培养人才,保证管理干部技能的全面性,所有管理干部都应无条件执行公司的轮岗机 制,具体由人才培养组负责人提出,按权限核准后执行; 4.3师傅带徒弟时,师傅须根据徒弟的工作任务、岗位任职资格和综合条件拟定《人才培养 计划》。其中,能力培养包含专业技能培养、标准化业务流程培训和通用素质能力培养等三个方面: ①.专业技能培养主要由师傅、顾问进行传授和培训,以工作任务形式进行训练,专业技能、 知识教育培训相结合,快速达到胜任工作岗位; ②.标准化业务流程培训,由各岗位序列统一收集部门知识文件提交知识管理组备案存档, 供公司内部有需要的员工查阅学习,知识文件不限于部门的制度、流程和表单; ③.通用素质能力培养主要由项目管理办公室根据通用素质能力项目,开展通用管理培训, 如:人际沟通、团队建设、目标计划管理和情绪管理等。 5、稽查 5.1项目管理办公室定期和不定期对人才培养组、知识管理组和资格认证组的工作进行稽 查,保证各项工作有效推进; 5.2针对人才培养组的工作稽查主要从《人才培养计划》方面进行稽查,以促进学习计划的 有效达成; 5.3针对知识管理组,主要从知识文件的收集、整理和管理方面进行稽查,以确保知识文件 的统一管理,降低因人员流动产生的风险;

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适应21世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在各级设计单位、学校、民营、私企等专业设计机构从事产品设计、管理、教学与科研工作,具有“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产品设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习期间学生将通过艺术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艺术设计方法和技能的基本训练,具备本专业创新设计的基本素质。 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与能力: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具有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诚实守信的品格修养。 2、了解掌握产品设计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有严谨的、科学的学习方法。文化底蕴较为深厚,知识结构合理。 3、具有较高的专业设计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具有能够运用多种学科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获取信息。掌握资料查询、收集、市场调研、数据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 5、具有团队精神、集体合作和组织协调能力。 6、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 7、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审美情操。 8、了解和掌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最新学术成果以及前沿理论思想,关注艺术设计及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 三、主干学科及主要课程: 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与能力: 1、主干学科:艺术设计学 2、主要课程及实践环节:中外工业设计史、形态构成、模型设计与制作、三维设计应用软件、 效果图技法、人机工程学、中外旅游文化学、交通工具设计等。 四、主要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设置由公共课实践、专业基础课程实践、专业课实践三部分组成。 1、公共课实践:军事训练、公益劳动; 2、专业基础课程实践:产品造型基础、工业设计史、形态构成等; 3、专业课程实践:、旅游产品设计、产品综合设计、概念设计、绿色设计、公共设计、交通工具 设计、产品制图、专业考察、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五、学制与学位: 实行学分制,本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学生按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修完所有课程并获得专业要求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最新资料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近年来,社会各行业对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其教学水平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适当的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为高职教育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就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 1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 1.1专业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决定其会朝着某一行业、某一领域的生产、管理方向进行人才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会为社会各行业提供合格、专业的技术型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高等职业教育在进行课程设计、开发专业时,社会生产的一线专家都会参与进来。 1.2技术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育范围十分广泛,单从人才培养的类型看,高等职业教育主要负责培养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人才往往会走向社会的生产、管理第一线,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技术性。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技术科学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点是“技术”,培养出来的人才会通过专业的技能知识和科学技术进行社会生产。 1.3职业性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也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性教育,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明显的职业性。高等职业教育是为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创新的教育形式,其人才培养的重点是,根据社会需求,针对性培养职业素养高、实践能力强、综合水平高的实用型人才。 2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 2.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在进行人才培养时,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指导。同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相比较,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综合素质更高、职业道德更好、创新能力更强,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定位于高层次、实用性、职业性。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必须跟职业发展相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专业开发必须建立在对职业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步入社会后,必须最短的时间内适应社会环境,快速融入岗位,如果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进入企业后,还需要企业花费时间、精力进行职业培训,这就说明高等职业教育是失败的,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还需要培养人才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2.2专科课程的设置 高等职业教育在设置专业课程时,首先要对社会需求进行认真的调查,并且要对职业发展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开设一个新专业必须保证该专业在今后最少四年内能满足社会生产的需求,同时还要对专业的宽窄情况进行分析,避免专业面过宽无法满足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性需求,或者专业面过窄存在就业风险。 高等职业教育在设置专业课程时,要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重点突出专业能力,同时要注重专业教育的完善性。一般情况下,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可以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等几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在进行专业培养时,也好注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素养等的培养,确保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 2.3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在进行职业教育时,要特别注重实践教学。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技术性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这些项目,这样学生通过实践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在实践中提高职业技能。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良好的实践性和仿真性,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 2.4构建良好的教师团队

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一)

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一) 摘要:文章以绵阳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介绍“2+1”人才培养模式如何通过校企合作,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资源营造出真实的职业环境,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关键词: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 为适应21世纪社会对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坚持“重德、精业、求实、创新”的办学理念,强化教学质量是生命线的意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积极探索既符合现代化建设需要,又具有自身特色的“2+1”人才培养模式(“2”即2年在校理论学习,“1”即1年企业顶岗实训),取得了良好效果。 学校从企业用户的需求出发,把满足企业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内部管理模式、学校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队伍建设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创新,实现了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与服务产业的贯通融合,锻炼出一支新型的教师队伍,职业培训深受欢迎,毕业生供不应求,校企实现了双赢。学院积累了高职高专院校面向企业办学的成功经验,践行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拓展了职业院校在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组织建设中的作用。 产学合作“2+1”人才 培养模式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1995年10月~1998年10月),进行调查研究,开展产学合作。这一阶段的标志是产学研联合办学董事会的成立。第二阶段(1998年10月~2000年10月),提出并尝试产学合作教育。这一阶段的标志是学院首届旅游专业(中专99级)学生在绵阳金龙宾馆毕业前的顶岗实习。第三阶段(2000年10月~2002年12月),提出“2+1”人才培养模式,制定“2+1”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和方案。这一阶段的标志是2002年5月,学院在绵阳仙海会议中心召开的制定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大会上,管理工程系提出了“2+1”产学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引起大会的高度重视;2003年学院按照“2+1”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申报旅游管理为省级试点专业并获得了批准。第四阶段(2002年12月至今),是“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阶段。这一阶段的标志是学院已有两个专业进行了“1”阶段的顶岗实习,按“2+1”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四届毕业生。这些毕业生的质量明显较高,就业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产学合作“2+1”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果 (一)积极推动教学改革,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将学生培养目标定位在“满足企业用人要求,符合岗位素质标准”上,通过加强领导,加大投入,政策激励,典型引路等举措,推动管理工程系各专业实现专业设置与调整、培养目标定位、课程开发设计、教学与考试模式、就业服务与指导等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系列改革与创新。在专业设置方面,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结合管理工程系的实际情况,增设了饭店管理等几个新专业,实现了专业设置和企业需要的协调一致。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学院与杭州城市花园酒店、深圳富临国际大酒店、北京凤山温泉度假村、珠海港中旅温泉公司、广东惠州康帝大酒店等企业合作实施“定单式”培养,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方面的教育资源,实行产学合作的“2+1”培养模式,实现了培养目标和企业用人标准相协调,技能训练和企业岗位要求相协调,受到了学生与企业的普遍欢迎。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实施了两个突出:一是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按照企业对员工综合素质的要求设计并落实培养方案。(1)培育“三个能力”。以能力为中心,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培育上悉心策划,认真贯彻国家职业标准,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技能标准,组织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特殊工种技能标准的设计,加强职业资格和技能等级培养与考核,全面推行“双证书”制度。(2)以学生为中心,改进教学过程,通过运用任务目标设立、媒体演示、计算机辅助、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二是突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院把培养企业优秀人才的目标与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紧密结合。(1)倡导“优秀人才”意识,引导学生树立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远大理想,按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摘要:当前,随着计算机的持续进展与普及,我国电子信息技术行业的进展速度也越来越快,这也使得当前社会需要大量具备电子信息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及创新理念的人才。高职院校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为了满足电子信息行业进展需求,在相关专业教学中就应注重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培养。本文先对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实行分析,然后探讨具体的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策略,仅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一定要明确自己肩负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的重大使命。实际教育中,高职院校应以行业实际需求为目标,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方法及教育途径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以助推高职院校自身进展及行业可持续进展。

二、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教育作为社会进步的基石,应通过深化教 育改革以及坚持教育创新来保证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继而为社 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培养一大批专业素养强及创新水平佳的人才。 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作为一门以应用及创新为主的专业,为了适合市场 对电子信息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就应该积极构建创新型技能人才培 养模式,通过大胆的改革与创新,使得相关专业的学生既能够掌握电 子信息专业相关学科知识以及实际操作技能,又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 水平,这样对促实行业可持续进展有重要意义。 三、高职电子信息专业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分析实际岗位需求,构建新型的课程体系 对于高职院校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未来就业的方向 主要是电子信息产品生产治理、质量检验、产品设计助理以及产品营 销等。针对高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未来就业的具体情况,要求高 职院校相关专业应具体分析这些岗位对应的具体任务,同时剖析完成 相关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水平,构建出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上篇 (一)专业名称 工业设计专业 (二)招生对象和学制 1.招生对象 普通高中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技校毕业生。 2.学制学历 基本学制三年,全日制。 (三)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 1.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毕业生的培养规格和质量标准是培养具备设计思考能力,掌握专业核心技能(2D沟通能力、3D执行能力、模型塑造能力),达到业界两年工作经验水准的助理产品设计师,并获得工业设计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国内认证证书。 本专业毕业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根据国家高职教育工业设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紧密围绕专业技能、职业素养、行业标准和岗位培训等要求,按照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范围涉及信息、通讯、家电、家具、电子商务、网络技术产品、交通工具制造业等领域。 2.专业核心能力 2.1.依据职业岗位(群)分析,准确课程定位

进行充分的行业企业调研,针对企业设计流程、专业岗位(群)需求、岗位能力要求、专业技能要求、职业综合素质要求、相应的职业资格、学生就业去向等进行分析研究,确定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素质和能力要求。 2.1.1. 基于完整企业设计流程对应岗位需求及职业能力 分析 企业设计流程界定 基于完整企业设计流程对应岗位需求分析

某汽车集团技术中心的造型设计流程及对应的岗位 某客车企业技术中心的造型设计流程及对应的岗位

上海某设计公司工业设计流程及对应岗位 基于完整企业设计流程对应职业能力分析 2.1.2.基于工作项目对应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分析

2.2. 以完整的企业设计流程及工作任务开发四项专业核心能力 以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就业领域、职业岗位、职业资格要求,通过完整企业设计流程对应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结合国家职业标准和专业认证证书的要求,按照工业设计专业高技能人才应具有的2D整理、3D模型制作、效果图渲染制作、模型实作等核心技术,根据完整的企业设计流程和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能力点不同,将相近工作任务按能力阶次进行归并和分层、分类,确定专业能力体系,开发出以沟通能力、3D执行能力、模型塑造能力及设计思考能力四项专业核心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