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套2011年语文高考复习完全攻略(12)

高三语文名校重点班总复习讲解高考语文总复习讲解(12) 4.词类活用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主要是指古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

在古代汉语中,原属于甲类事物的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时可以临时用作乙类词,或词性未变,但临时具有一种新的语法功能,叫做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多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数词、代词有时也可以活用,所以,词类活用又叫做“实词活用”。

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名词活用

a.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如: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

b.名词活用为使动词,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c.名词活用为意动词,如:邑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d.名词作状语,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2)动词活用

a.动词用如名词,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b.动词用如使动词,如:项伯杀人,臣活之。

c.动词用如意动词,如: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形容词活用

a.形容词用如名词,如: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b.形容词用如一般动词,如:山多石,少土。

c.形容词用如使动词,如: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d.形容词用如意动词,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4)数词的活用

数词活用作动词,如:六王毕,四海一。

5.文言翻译

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要做到以下四点:

(1)译文要信、达、雅。所谓“信”,就是要忠于原文,不误解,不遗漏,不牵强附会,不随意增删内容;所谓“达”,就是无语病,做到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所谓“雅”,就是译文的用词造句要讲究文采,做到文笔优美。

(2)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在文言文翻译中,从词语到句子结构,能直接对译的,就直接翻译,对号入座,以体现原文的造句特点;直译有困难的地方,在忠于原文的前提下,对词语或句子结构进行灵活的翻译。

(3)恰当补充与删减。文言文在一定的条件下常省略的一些成分,翻译的时候,这些成分要及时补充出来。文言语句中的一些语气词、助词以及偏义复词中的虚设部分,翻译时要不吝删掉。

(4)正确调整语言顺序。在翻译中,凡是原文语序与现代汉语一致的语句,其语序要遵循不变;凡是与现代汉语不一致的语序,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来翻译,如倒装句的翻译。

(三)备考指津

1、误答原因探寻

文言文阅读题的误答原因很多,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1)平时文言文阅读量不足,文言语句背诵量少得可怜,文言底蕴薄弱。有的考生平时学习古文满足于对照注释能看懂课文,不肯在背诵原文上下功夫,更有甚者,以背诵译文

代替阅读古文,其结果,文言语感非常薄弱,基本词汇识记寥寥,以致在应试中不能读懂原文,找不到正确答案。

(2)平时做题轻阅读,重做题,急功近利,摆不正阅读与做题的关系。阅读文言语段与做题本来是基础与目的的关系,阅读是基础,没有深入细致的研读,就根本谈不上做题。可是有的考生认识不到这一点,把重心放在了做题上。由于阅读投入不足,理解浅薄,做题中只是跟着感觉走,以致把题做错。

(3)临场心态不佳,不能正确发挥。有的考生平时在做题中正答率不高,又不能找出失误的原因,因而产生厌读的心态,失去了做题的自信心,影响了正常思维,自然潜能得不到应有的发掘。

(4)不能科学运用应试技巧。近年来,有些文言文阅读题除用语境法做外,还有一些辅助手法。如“代入法”、“排除法”、“互训法”、“组词法”等,这此方法运用得好,可以帮助考生准确快捷地做出答案,提高答题效率。可是有的考生把平时的训练与考试分割开来,不能灵活自如地运用有关的应试技巧。

2、备考方法点拔

文言文阅读理解水平的提高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长期的读书、背诵与积累,在夯实文言基础上狠上功夫。具体来说,应该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掌握常见古今词义的差别,理解常见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现象,识记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

(2)掌握《考试说明》中规定的20个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要在具体的语境中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不要孤立地背诵文言虚词的字典意义。

(3)掌握六种常见文言句式的特点和常见词类活用现象。要注意在具体文言语句的理解中学习文言句式和用法特点,不要死背定义和概念。

(4)掌握翻译文言语句的基本要领。文言文和现代文的语言风格和语序有着很大差别,翻译时要有忠于原文的意识,注意语句通顺,语气贯通,语言连贯得体。

(5)平时阅读古文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不但要习其句,还要注意分析综合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从整体的高度把握文言文。

(6)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文段落,充实文言仓库,加强文言语感建设。

(7)经常翻查工具书,及时扫除阅读语言障碍,不轻易放过一处疑难问题。

3、临场应试技巧

近年高考文言文的阅读文段,大都是浅易的纪传文,其得分,关键在于对原文的读懂与理解,即通过阅读原文,把握原文中有哪些人物,这些人物之间有什么关系,他们做了什么事情,事情的始末如何,通过这些事情,看出人物有什么特点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为达到从宏观上把握原文之目的,就要培养良好的阅读心态,仔细品读原文,做到字斟句酌,不可操之过急,以先入为主,仓猝应付,读不懂原文就急于做题。

值得注意的是,要加大阅读的投入,恰当地控制阅读与做题的时间比例。一般来说,阅读与做题的时间比例以2:1为宜。

在善于借助试题中的已知题项,帮助对原文的理解。例如,阅读1999年、2000年、2001年全国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中的最后两个小题,就可以为文段内容的把握提供一定的帮助。考生要在把握了文段的内容之后再做题。做题时,可广泛采用再现法、组词法、代入法、互训法、排除法、语境法等,把题干中的语词与翻译放在原文的整体认知中深化理解,从而得到该题的正确答案。

二、高考题例

(一)

李若水字清卿①,沼州曲周人。靖康元年,为太学博士。开府仪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若水言:……俅以幸臣躐跻②显位,败坏军政,金人长驱,其罪当与童贯等,得全首领以没,尚当追削官秩,示与众弃;而有司循常习故,欲加缛礼,非所以靖公议也。章再上,乃止。……二年,金人再邀帝出郊,帝殊有难色,若水以为无他虑,扈从③以行。金人计中变,逼帝易服,若水抱持而哭,诋金人为狗辈。金人曳出,击之败面,气结仆地,众皆

散,留铁骑数十守视。粘罕④令日:“必使李侍郎无恙。”若水绝不食,或勉之日:……事无可为者,公昨虽言,国相无怒心,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若水叹日:“天无二日.若水宁有二主哉!”其仆亦来慰解,日:“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若水叱之日:“吾不复顾家矣!忠臣事君,有死无二。然吾亲老,汝归勿遽言,令兄弟徐言之可也。”……粘罕令拥之去,反顾骂益甚。至郊坛下,谓其仆谢宁日:“我为国死,职耳,奈并累若属何!”又骂不绝口,监军者挝破其唇,噗血骂愈切⑤,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年三十五。

【注】①李若水:北宋末年人,官至吏部侍郎。靖康二年随钦宗至金营,不屈而被害。②躐跻:越级升宫。③扈从:随从护驾。④粘罕:金国贵族,官至都元帅,执掌国政。多次率军攻打北宋。⑤噗血:含血喷出。

——1998年高考文言阅读试题

【题目】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所以靖公议也靖:平息

B.金人曳出,击之败面曳:蜂拥

C.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觐:拜见

D.我为国死.,职耳职:职分

2.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俅以幸臣躐跻显位②得全首领以没

③扈从以行④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

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B.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故事:指先例

B.得全首领以没全首领:指保持高位

C.而有司循常习故有司:指主管官吏

D.公父母春秋高春秋:指年龄

以下4—5题的句子在文中正确的意思是

4.①其罪当与童贯等②帝殊有难色( )

A.①他的罪责应当归于童贯等人②皇上有十分为难的神色B.①他的罪责应当归于童贯等人②皇上有特殊的为难神色C.①他的罪责应当与童贯一样②皇上有特殊的为难神色D.①他的罪责应当与童贯一样②皇上有十分为难的神色5.①汝归勿遽言②奈并累若属何( )

A.①你回去后不要惊慌地说这件事

②为什么又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呢

B.①你回去后不要惊慌地说这件事

②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呢

C.①你回去后不要匆忙地说这件事

②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呢

D.①你回去后不要匆忙地说这件事

②为什么又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呢

6.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旬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若水抱持而哭,诋金人为狗辈

②公昨虽言,国相无怒心

③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

④天无二日,若水宁有二主哉

A.①/ ②/ ③④ B.①/ ②④/ ③

C.①④/ ②/ ③ D.①/ ②/ ③/ ④

7.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李若水认为高俅败坏军政,以致金人入侵,应降低他生前官爵俸禄的等级,而

不应循常习故,用隆重的礼节为他治丧。皇上当即接受他的意见,不再为高俅挂服举哀。

B.金人邀请宋钦宗出郊,却又中途变卦,逼钦宗改换服装以侮辱宋朝。李若水坚守气节,大骂金人,虽惨遭毒打,仍未动摇自己的忠心,并以绝食对金人的诱降表示抗争。

C.李若水不愿为了能回家侍奉父母而投降,他严词拒绝了仆人要他屈从金人的劝说。但又流露出对父母的牵挂,要仆人转告兄弟慢慢地禀告父母,不要惊吓了老人。

D.粘罕诱降李若水遭到失败,于是下令杀掉他。李若水义无反顾,骂不绝口,金人打破了他的嘴唇,他喷血痛骂,愈加激切,以至遭裂颈断舌而死,景象十分惨烈。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只有结合文意,才能正确理解。A句写主管官员想加给高俅隆重的葬礼,但李若水认为这样不能终止平息众人议论,C句写李若水的仆人劝说他稍稍向粘罕低头,这样可以回家看一看自己的父母,D句写李若水不愿向金人低头而将被敌人处死

的态度,他认为这是自己的职责,B句写金人不能忍受李若水责骂,将他拖出去痛打,据此可以肯定了A、C、D的解释都是正确的,B项是错误的,“曳”应作“拖、拉”讲。

2.本题考查古汉语“以”的用法,根据文意,句①“以”解释为“凭借”;句②“以”相当于“而”,是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句③“以??与句②相同;句④“以”解释为“用”。据此可以判断C 项是正确的选项。

3.本题考查少数文言实词的特定含义,上述四个词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不能单从字面判断它们的含义,这四个词语都曾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出现过,不应有多少难度。B项是错误的选项。“全首领”不是指保持高位,而是指全尸而死。

4.本题考查句子的含义,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把握“等,,与“殊”的含义,从语境看,句①是写李若水意欲揭露高俅的罪行,指出他的罪行与童贯一样,A、B两项的翻译意在帮助高俅开脱罪行,显然与李若水的意图相反,因此是错误的,“等”应解释“等同、一样”。句②写皇上不愿意到郊外与金人相会,“殊”是修饰不愿意的程度的,所以应解释为“很,十分”。据此答案应选D项。

5.本题题型与前一题相同,句①的关键是“遽??的理解,从语境看,李若水不愿父母担心,希望仆人回去以后,不要急于把事情告诉他的父母,而是由自己的兄弟慢慢地告知父母,因此,“遽”应解释为“匆忙,急促”,解释为“惊慌”令人费解。句②的关键是“奈何”的用法,这句是写李若水对仆人的遗憾,他遗憾自己的行为连累了仆人,将“奈……何”译为“可怎么办”比“为什么”更能表达出自己的遗憾和无可奈何。因此,本题答案应为C项。

6.本题是考查句子内部的关系,句①意为“李若水抱着皇上哭泣,(挚希)痛骂金人为畜生”,是承接关系;句②意为……尽管你昨天说了那些话,但宰相却一点没有发怒”,是转折关系;句③意为。如果今天顺从金人的意思,那么明天就得到富贵”,是假设关系;句④意为“天上没有两个太阳,我李若水又怎能有两位主子呢”,是并列关系。据此可以判断D项是正确的答案。

7.本题考查文意的整体把握,对照原文,A项是错误的选项,皇上并没有当即接受李若水的意见,而是“章再上,乃止”。

【译文】

李若水,字清卿,是沼水曲周人。靖康元年,做太学博士。开府仪同三司高俅死了,按照旧例,天子应该为他挂服举行哀悼。李若水说:“高俅凭宠幸之臣的身份而越级升到很显赫的地位,败坏军政,使金人长驱直入,他的罪应当与童贯一样。他能全尸而死,还应当追削官爵俸禄,显示给众人是朝廷抛弃他;而主管官员按照往常习惯,想加给他烦琐的礼遇,这不是平息众议的办法。”他上了两道奏章,才停止了为高俅举哀。

靖康二年,金人再次邀请皇帝出城到郊外,皇帝很是为难,李若水认为不会有别的情况,随从皇帝到了金营。金人中途改变了计策,逼迫皇帝换下帝服,李若水抱着皇帝大哭,骂金人是狗类。金人把他拖出去,打伤了他的脸,他郁闷倒在地上,众人散去,留下几十名铁甲骑兵看守着他。粘罕下令说:“一定不要使李侍郎受伤害。”李若水绝食,有人劝他说:“事情到了没有办法的地步,您昨天虽然说了不敬的话我国丞相并没有生您的气,今天顺从,明天就富贵了。”李若水长叹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我李若水难道能效忠两位君主吗?,,他的仆从也来劝慰他,说:“大人父母年纪都很大了,如果能稍微委屈一下的话,以求能回家探视一下老人啊。”李若水斥责说:“我不能再顾家了,忠臣侍奉君王,只有一死,决无二心。然而我的双亲已经老了,你回去不要急着把我的情况告诉他们,让我的兄弟慢慢对他们说就是了。”粘罕下令将他推出去,他回过头骂得更厉害了。李若水来到郊外的一座祭坛下,对他的仆人谢宁说:……我为国而死,是我的职责而已,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又不住地大骂,金人监军打破了他的嘴唇,他喷着血,骂得更激切,金人用利刃割断了他的脖颈、割断了他的舌头而死,这年他三十五岁。

(二)

苏琼,字珍之,武强人也。幼时随父在边,尝谒东荆州刺史曹芝。芝戏问日:“卿欲官不?”对日:……设官求人,非人求官。”芝异其对,署为府长流参军。除南清河太守。零县民魏双成失牛,疑其村人魏子宾,送至郡,一经穷问,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密走私访别获盗者。从此畜牧不收,多放散,云:“但付府君。??有邻郡富豪将财物寄置界内以避盗,为贼攻急,告日:“我物已寄苏公矣。”贼遂去。琼性清慎,不发私书。道人道研为济州沙门统,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常得郡县为征。及欲求谒,度知其意,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敬,研虽为债数来,无由启口。其弟子问其故,研日:……每见府君,径将我入青云间,何由得论地上事?”郡民赵颍曾为乐陵太守,八十致事归。五月初,得新瓜一双自来送。颍恃年老,苦请,遂便为留,仍致于听事梁上,竟不剖。人遂竞贡新果,至门间,知颍瓜犹在,相顾而去。天保中,

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琼普集部中有粟家,自从贷粟以给付饥者。州计户征租,复欲推其贷粟。纲纪谓琼日:“虽矜饥馁,恐罪累府君。”

琼日:“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遂上表陈状,使检皆免,人户保安。迁左丞,行徐州事。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淮南岁俭,启听淮北取籴。后淮北人饥,复请通籴淮南,遂得商贾往还,彼此兼济,水陆之利,通于河北。

——1999年高考文言阅读试题

【题目】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密走私访,别获盗者

B.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

c.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敬

D.人灾,绝食者干余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从此畜牧不收,多放散,云:“但付府君。”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B、将财物寄置界内以避盗

告先帝之灵以彰其咎

C、人举竞贡新果

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

D、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郡多有出息,(研)常得郡县为征

B.及(琼)欲求谒,度知其意

C.苦请,(颍)遂便为留

D.自从(琼)贷粟以给付饥者

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郡多有出息——在郡中有多方面的发展前途

B.径将我入青云间——直接把我带入缥缈的云天中

C.启听淮北取籴——向上报告说应当听任淮北民众来购买粮食

D.遂得商贾往还——于是使得商贩之间能够自由交往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苏琼处事艺术的一组是( :

①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②密走私访,别获盗者

③每见则谈问玄理④仍致于听事梁上⑤遂上表陈状

A、①③

B、②④⑤

C、③④

D、①②⑤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苏琼自幼聪明伶俐,言辞机敏。东荆州刺史问他是否想做官,他认为应当先设官职而后求人,个人不应主动求官。曹芝十分欣赏,委任他为参军。

B.苏琼重视社会治安,办案认真细致,治内清明太平。他的这一政绩,对贼人起了威慑作用,

于是邻郡有的富豪为免遭抢劫,将财物寄放到南清河郡。

C.苏琼清正审慎,严于律己。他揣摩出道研来访的心思,避开话题,使对方无由启口;他留下赵颍的新瓜却不剖食,使其他人打消了馈赠的念头。

D.苏琼关心人民的疾苦,敢于为民请命。在治内遭受灾害的情况下,他谢绝了善意的劝告,仍然冒着获罪的危险,革除淮禁旧弊,造福两岸人民。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古今异义,A、B、C三句中的词语古今义相同,分别解释

为“私下查访”、“财产”、“应答”。D句中的“绝食”古今义不同,古义解释为“口粮断绝”,无法维持生计;今义则解释为“拒绝进食”,以此表示抗议。本题答案应选D项。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含义,共考查四个虚词,涉及八句话,其中四句话选自中学语文课本,解答时关键是要正确理解选文句中虚词的含义,根据文意,A项中两个“但”,都作“只管”讲;B项中两个“以”都是表目的的连词,可以解释为……来”;C项两个“遂”,都作“于是,就”讲。只有D项中的两个“且”,用法不同,前一个作“将”讲,后一个则作“并且”讲。D项是正确的答案。

3.本题考查古汉语省略句,常见的省略有主语、宾语、介词等省略,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语境,要注意前后句中代词的指代的内容。B句中“欲求谒”说的是道研,“度知其意”是苏琼;C句中“苦请”的赵颍,“遂便为留”的是苏琼;句D“自”就是“琼”,“从”后面省略的内容应为“部中有粟家”。本题答案应选A项。

4.本题考查句子的含义,共考查四句话,比前几年数量略有增加,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出息”、“淮北取籴”、“往还”的含义,由文中“常得郡县为征”和“研虽为债数来”等句,可知句①“出息”应解释为“租息收入”,解释为“发展前途”则不合文意。由“淮南岁俭”可知受灾的地区当是淮南地区,句③“淮北取籴”应解释为到“淮北购买粮食”。由“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可知,古代淮河两岸商人不能自由来往做生意,句④“往还”,应解释为“往来”,解释为“自由交往”虽貌似相同,其实意思不一。本题答案应为B项。

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与鉴赏,解答本题,应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把握人物的形象,

再对照具体的句子进行细微地分析比较。句①是说苏琼实事求是,不冤枉好人;句②是说苏琼为了了解案情,暗中到各处查访,反映他办事认真;句⑤说苏琼上表反映情况,表现他关心民生疾苦,敢于为民请命。这三句均未涉及苏琼处事艺术的内容。句③写苏琼巧妙地引开谈话的话题,不让道研提出代为收缴租息的要求;句④写苏琼把赵颍的送来的瓜挂在梁上,委婉地告诫后人不要来送礼。这两句都是反映苏琼处事艺术的内容的。本题答案是C项。

6.本题考查文意的整体理解与把握,根据文意,谢绝善意的劝告,当是指自己向治内有富余粮食的人家借贷粮食,再借给老百姓的事,不是革除淮河两岸禁止通商的旧弊。本题答案应为D项。

【译文】

苏琼,字珍之,是武强人。幼年时跟随父亲在边境,曾去拜见东荆州刺史曹芝,曹芝与他开玩笑说:“你想当官吗?”他回答说:“设置官职而后寻求合适的人来充任,不是由个人去求官做。'?曹芝很欣赏他的答复,即委任他为府长流参军。

苏琼出任南清河太守。零县百姓魏双成家丢失牛,怀疑是同村人魏子宾干的,将他扭送到郡府,苏琼一经审问,知道魏子宾不是偷牛的人,就将他放回。苏琼秘密巡视私访,另外捉到真正偷牛的人。从此以后,百姓家的牲畜都不再收圈,只是放散在外,说:……只管付给府君。”邻郡有个富豪将财物寄放到清河郡内躲避盗贼,受到贼人进攻,形势危急,富豪就说:“我的财物已寄放到苏公那里去了。”贼人于是离去。苏琼为人清廉谨慎,从不发私人信件。道人道研为济州沙门统,资产巨富。在郡内放有许多高利贷,经常要郡里协助他征收。

当道研来请求拜见时,苏琼猜测他的来意,每次见到就与他谈论并询问佛经教义的事,苏琼态度十分恭敬,道研虽为催债来数次,但无从开口谈起此事e道研的弟子询问其中的缘故,道研说:“每次见到府君,直接将我捧入青云间,哪里能有机会来谈论人间的事?”郡民赵颍曾任乐陵太守,八十岁退休还乡。五月初,赵颍得到一对新瓜,亲自送来,他依仗年纪大,苦苦请求,于是苏琼就将瓜留下了,就把瓜放在厅堂的大梁上,也不剖开。人们于是争相进献新果,到郡府大门处,知道赵颍的瓜还在,互相看看就离去了。北齐文宣帝天保中,郡内发生大水灾,百姓断绝粮食的有一千余家,苏琼把郡中有粮的人家都召集到一起,自己向他们借粮,再分发给饥民。州里按户征收田租,又向他们借粮。郡中的僚佐对苏琼说:“虽然是怜悯这些饥民,但恐怕会连累府君您。”苏琼说:“我一人获罪,而能救活一千余户人家,还有什

么好抱怨的。”于是他上表讲明情况,百姓们平安度过荒年。

苏琼后迁左丞,治理徐州府政事,以前的制度以淮河为禁区,不允许商贩随意往来。淮南地区遭灾,苏琼上表请求,到淮北去买粮。后来淮北人遭受饥饿,再呈请允许淮北人到淮南去买粮。于是商人得以往来,使淮河两岸货物得以流通,彼此都得到好处,通过水陆运输,有些货物直达黄河以。

(三)

胡质之子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厉操清白。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日:“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日:“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质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后因他信,具以白质。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帝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孰与父清???威对曰:“臣不如也。”帝日:“以何为不如?”对日:“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卒,追赠镇东将军。

——2000年高考文言阅读试题

【题目】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信:使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

B.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C.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

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3.从句式的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部分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

(2)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3)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

(4)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A.(1)与(2)与相同,(3)与(4)与不同

B.(1)与(2)相同,(3)与(4)也相同

C.(1)与(2)不同,(3)与(4)相同

D.(1)与(2)不同,(3)与(4)也不同

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食毕,复随旅进道——吃完饭以后,又跟随旅伴上路

B.先其将归,请假还家——早就要带他回去,于是请假回家

C.阴资装,百余里要之——暗中准备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迎候他

D.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于是拿出先前给自己的绢答谢他,并把他打发走。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其父子清慎如此”的一组是( )

①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②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③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

④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

⑤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⑥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威自小志向远大,砥砺名节,品格高尚。他在辞父归家时,问明所赐绢的来路后,方肯接受。途中又亲自放驴,料理生活,从无糜费之举。这使他日后得到很高的声誉。

B.胡威之父胡质身居高位却能恪守清廉。胡威辞别回家时,他仅取绢一匹送作路资。在儿子询问时坦然地表明,此绢为正当所得,并非不义之财。从而赢得了儿子的敬佩。

C.胡质帐下都督善于逢迎。为博得胡质的好感。他在胡威归家途中曲意巴结,并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岂料弄巧成拙,胡质了解真相后对他严加处罚,并免去他的官职。

D.晋武帝十分赞赏胡质。他问到胡氏父子的高下,胡威说“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

认为自己远远不如。这既说明了胡质品格高尚,又反映了胡威尊崇父亲的心情。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词义和词类的活用。本题C项,“樵”位于动词“取”的后面,

一般情况“樵”应为名词,和“取”构成动宾结构,“柴”作“柴火”讲,“取柴”则意为“寻找柴火(做饭)”,完全没有必要将“柴”活用为动词,而且解释成“打柴”与“取”在意思上很难联系起来。故本项应为错误的选项。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有四句在中学语文课本上出现过,根据文意,A项两个“故”,前一个是连词,表示结果,可以解释为“因此”;后一个是副词,作“特意、特地”讲。B项两个“每”都是副词,都作“每次,每当”讲。C项两个“因”都是介词,都作“经由,通过”讲。D项两个“及”,也都是介词,都表示某一动作涉及到某个对象或范围,可以解释“到”。据此可以判断A项是应为正确的选项。

3.本题考查文言句式,通过比较鉴别,可知句(1)和句(2)两句都是一般性的形容词谓语句,“清白”、“著闻”分别充当“大人”、“名誉”的谓语,二者没有什么不同。句(3)“其都督”是一个判断句,意为“他是(父亲帐下的)一位都督”。句(4)“其都督”是一个复指短语,意为“那一个都督”,这里的“其都督”严格意义上讲,不能看成是一个句子。据此可知,句(3)和句(4)的句式不相同。本题答案应为A项。

4.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根据文意,B项“先其将归”,应译为“在他准备动身回家之前”,

而不是“早就要带他回去”的意思,本项是错误的选项。

5.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和提取,句(3)写胡质帐下都督有意讨好胡威,为他提供饮食,与“其父子清慎如此”没有关系;句(6)是作者的点评,讲胡质父子名声很响,后来又做到很大的官,此项也与“清慎如此”无关,运用排除法,可以找出答案应为A项。

6.本题考查文意的整体理解与把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判断“后因他信,具以白质”这句的主语是谁,由文意可知,胡威并不愿接受这位都督的帮忙,在识破都督的身份后,胡威果断地让他回去,并用父亲给他的丝绢作为都督先前对他照顾的回报,在这一情况下,都督是不会再将此事告知自己的上级胡质的,这句话的主语当为胡威。这样c项中说“(都督)展转地让胡

质知道此事”就是错误的,本题答案应为C项。

【译文】

胡威的儿子胡质,字伯虎,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砥砺自己的操守。胡质担任荆州刺史时,胡威从京城洛阳前去探望,因为家里贫穷,没有车马以及童仆,只是自己单身骑驴前往。到达荆州后,拜见了父亲。在马棚中停留了十多天,与父亲告别回家。临分手时,父亲送他一匹丝绢,作为路上的饭钱。胡威跪着问父亲:“您一向清白,不知是从何处得到这匹绢的。”胡质回答说:“这是我俸禄的结余,所以将它作为你路上的饭钱。”胡威这才接受丝绢,告辞回家。每次到客栈,先放驴子,再四处找柴生火做饭,吃完以后,又跟着旅伴一同上路,来回都是这样。胡质帐下有一位都督,与胡威素不相识,在胡威准备回家之前,请假回家,暗中置下路中所需的物品,在百里之外的地方,等候胡威,邀胡威与之做伴,每逢有事都帮助胡威料理,又稍稍向胡威献上一些粮食,一起行走了数百里后,胡威心中疑惑,暗中引他说出真相,才知道是父亲帐下的都督,于是取出父亲送给自己的一匹绢答谢他,让他回去。以后,胡威通过别的使者将此事告诉父亲。胡质用杖责打都督一百杖,除去他的吏名。胡质父子就这样清廉慎重,其名声显著广为人知,胡质历任宰牧之类的官职。晋武帝召见胡威,与他一起谈论边防上的事务,谈到自己生平,晋武帝赞叹他父亲的清廉,对胡威说:“你与你的父亲哪一个更清廉?”胡威回答说:“我不如我的父亲。”武帝又问:“凭什么认为不及你的父亲?”胡威回答说:“我父亲的清廉行为惟恐别人知道,我的清廉行为惟恐别人不知道。因此,我远远不如我的父亲。”胡威生前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去世,朝廷追赠他为镇东将军。

(四)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苕市掾,不见知。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唯独莒、即墨不下。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距燕。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日:“齐王已

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唯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乐毅因归赵,燕人士卒忿。田单又纵反间日:“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谬先人,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溢,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柬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田单。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

——2001年高考文言阅读试题

【试题】

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之不拔者二耳拔:被攻取

B.齐人未附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北:指败逃者

2.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乃纵反间于燕 B.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c.而城中鼓噪从之 D.燕军扰乱奔走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

穷余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B、使约降于燕

故内惑于郑袖

C、乃收城中得千余牛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五千人因衔枚击之

相如因持璧却立

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燕国派乐毅攻破齐国,使齐国的城邑全部投降B.唯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只怕他率领军队到来,即墨就不能保存了C.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燕军把坟墓全都挖开,烧化死人

D.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在牛尾上浇油,捆上芦苇,并点燃它的末端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一组是( )

①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②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

③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

④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

⑤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