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规划,难题与应对

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规划,难题与应对
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规划,难题与应对

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规划,难题与应对

作者

黄匡忠,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UIC)教授;

袁小良,联合国际学院(UIC)社会管理及服务研究中心助理经理;

吴耀辉,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UIC)讲师

李建贤,香港浸会大学高级讲师;

摘要: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对如何发展养老体系已有详细说明,但很多障碍无法克服,让规划目标实施遥遥无期。很多地区把养老服务过分割裂,让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家居养老各自为政,标新立异,达不到原定协同发展的理想。本文参考了香港养老体系的弊端,按照全人照顾的理念,就珠海市如何发展『无缝养老体系』,提出了想法。建议的养老服务体系兼顾了综合性和专业性,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主力,社工为纽带,养老机构为后盾。全市分为十数个养老服务区域,每区设立一区域养老中心,内含老年宿舍,老年院舍及老年护养院,容纳全自理,半护理到全护理的长者(From Independent Living,Assisted Living to Care Living)。区域性养老中心内应设立一日间照料中心, 并与区内所有卫生站结成『医养联网融合服务』;区域性养老中心应有老人社会工作服务队,连接各居委及村委的社区干事,提供老人的家居照顾服务,包括家务的助理服务;设立『社区老人厨房』,为区内老人提供优惠膳食或送食上门;居委或村委之社区专职干事部分应转化为『社区社会工作队』,其中部分工作内容应为定期探访老人及举办『常态化』老人活动。老人活动应多元化,加入文化、音乐、运动、养生、保健等元素,也要改善老人与家庭之关系。

关键词: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无缝养老体系

我国养老体系面对的难题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15年要“基本形成制度完善、组织健全、规模适度、运营良好、服务优良、监管到位、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国办发〔2011〕60号)。

规划预计到201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约占总人口的16%;2020年达到2.43亿,约占总人口的18%。随着人口高龄化的加剧,目前城乡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约3300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9%,其数量将持续增加。下一代正面临着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无法照护和护理失能、半失能老人,社会养老服务需求迫切。

规划定义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主要由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等三个部分有机组成。规划说明居家养老服务涵盖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以上门服务为主要形式。(1)对生活不能自理的高龄、独居、失能等老年人提供家务劳动、家庭保健、辅具配置、送饭上门、无障碍改造、紧急呼叫和安全援助等服务。(2)对身体状况较好、生活基本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家庭服务、老年食堂、法律服务等服务;(3)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对居家养老的失能老年人给予专项补贴,鼓励他们配置必要的康复辅具,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规划又说明社区养老服务是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支撑,具有社区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支持两类功能,主要面向家庭日间暂时无人或者无力照护的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1)在城市,结合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增加养老设施网点,增强社区养老服务能力,打造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倡议、引导多种形

式的志愿活动及老年人互助服务,动员各类人群参与社区养老服务。(2)在农村,结合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以乡镇敬老院为基础,建设日间照料和短期托养的养老床位,逐步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转变,向留守老年人及其他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短期托养、配餐等服务;以建制村和较大自然村为基点,依托村民自治和集体经济,积极探索农村互助养老新模式。

规划之后说明机构养老服务以设施建设为重点,通过设施建设,实现其基本养老服务功能。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重点包括老年养护机构和其他类型的养老机构。老年养护机构主要为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提供专门服务,重点实现以下功能:(1)生活照料。设施应符合无障碍建设要求,配置必要的附属功能用房,满足老年人的穿衣、吃饭、如厕、洗澡、室内外活动等日常生活需求。(2)康复护理。具备开展康复、护理和应急处置工作的设施条件,并配备相应的康复器材,帮助老年人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生理功能或减缓部分生理功能的衰退。(3).紧急救援。具备为老年人提供突发性疾病和其他紧急情况的应急处置救援服务能力,使老年人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援。鼓励在老年养护机构中内设医疗机构。(4)示范引领符合条件的老年养护机构还应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培训和指导社区养老服务组织和人员,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实现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其他类型的养老机构根据自身特点,为不同类型的老年人提供集中照料等服务。

但是规划也指出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

(1)缺乏统筹规划,体系建设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

(2)社区养老服务和养老机构床位严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

(3)设施简陋、功能单一,难以提供照料护理、医疗康复、精神慰藉等多方面服务;

(4)布局不合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

(5)政府投入不足,民间投资规模有限;

(6)服务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行业发展缺乏后劲;

(7)国家出台的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

(8)服务规范、行业自律和市场监管有待加强等。

为创建新养老体系和克服上述之困难,其实早于2009年国家民政部、发改委已提出并将养老体系分为两大类,即「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和「非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孙玉琴,2010)选择黑龙江、江苏、湖北、重庆、甘肃五个省份进行试点,将在全国正式实施。

基本养老体系是指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以满足老年人基本服务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为目标,面向所有老年群体,提供基本生活照料、护理

康复、精神关爱、紧急救援和社会参与等设施、组织、人才和技术要素形成的网络,以及配套的服务标准、运行机制和监督制度。

其性质是福利性服务,是政府对生活特别困难的老年人最起码保障型服务。应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提供具有适宜技术的基本养老服务。重点在于保障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和低收入老年人的基本服务需求。

非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是指政府、社会对非营利性养老服务和市场性(赢利性)养老服务有支持意义的各种形式、制度、政策、机构等方面所构成的系统。非基本养老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具有一定和较高幸福指数的享受服务。将由社会团体、个人和民营与外资机构等提供服务,而以非盈利性质为主。

有关如何建立养老服务体系,文件提示了对体系的一些原则(孙玉琴,2010),包括:

(1)完整性:老年期时间跨度大,从60岁到百岁以上,需要经过“低龄老年期(60-74岁)”、“老年期(75-89岁)”和“长寿期(90岁及以上)”。完整性要求该体系能覆盖所有老年人群,并能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2)多样性:是指同一种养老需求,可以有多种多样服务方式可供选择,以便老年人根据自己的意愿、条件选择养老服务方式。

(3)持续性:照顾长者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完善的体系应当为不同年龄、不同健康状况、不同经济状况和不同意愿的老年人提供持续照料服务。

(4)实效性:完善的体系应能破解养老照料的难题,减轻家庭、社会和政府的压力,为长者提供舒适的环境,高品质生活。

(5)经济性:构建养老服务体系是政府的责任,需要投入。如何构建既经济又有高效的养老服务体系,需要政府统筹规划。政府既要履行自己的职责,又不能大包大揽,应遵循“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构建养老服务体系。

香港养老体系的发展与优点

周永新(Chow,1987)描述香港了养老服务发展的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养老支持完全来自家庭、亲属和朋友,照顾年老父母是子女应尽的义务;

(2)第二阶段,替代性的私营或慈善养老机构建立;

(3)第三阶段,公共社会服务作为家庭赡养的必要补充被普遍认同,伴随“以社区为本”的支持服务和机构照料并行,提出开放护理(open care)概念;

(4)第四阶段,采取全面方式养老(亦即全面照顾模式),包括资金与实物援助的平衡发展以及正式与非正式力量的整合。

青岛市2004年发表了关于赴港澳学习考察养老服务的报告,认为香港的养老服务优点在:

(1)尊重老人的价值和尊严。鼓励健康老人继续参与社会,发挥个人才能;强调体弱老人维持他们最高程度的自我照顾能力。让他们感到自己对生命仍有控制,从而提升他对自己的评价和自尊。

(2)重视个性化服务和个案研究。老人正面临哪些问题(心理、生理、社交、经济);哪些问题需优先解决;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证是否可行;对入住老人的照顾就非常周到和具体。

(3)"持续照顾"理念。香港的养老院是按入住老人的身体状况分类的,有高度照顾、中度照顾、低度照顾三类。当老人健康状况转差而转往另一家养老院时,老人会因种种不适应而使健康状况更差。因此通过增加功能和环境改造,尽量让老人留在同一养老院瑞安渡晚年。同理,在社区照顾上,随着老人身体的转差,提供相应的专业的护理服务。

(4)心理治疗和康复训练。老人日间照料中心,也配备了专门的康复训练室,专职的心理医生和物理治疗师。对老人的精神健康问题,特别是抑郁症、焦虑症、过度猜疑和老年痴呆病有深入的研究,在处理老年人心理问题上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物理治疗师,则针对老年人老化过程中出现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转差,分别设置了针对性强,但简便易学的康复训练项目。如为刺激其视觉的改善。

(5)照顾者也得到了照顾。为舒缓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包括在家照顾老人亲属的身心压力,香港在各区设护老者支持中心。中心为照顾者进行精神和情绪上的疏导,组织联谊会和郊游等;同时为加强他们对老人照顾上的能力,还举办一些护理知识讲座及经验交流。为让亲属有休息和调整的机会,"中心"还提供家中老人的暂托服务。(青岛市,2004)

上述五点评价有一定代表性,可作为我国内地老人福利工作者对香港养老体系的观感,或是香港体系的优点。

在香港全面照顾模式(Holistic Care Model)被公认为是提供老人服务的最佳模式。老人照料需求是生理的、社会的或者心理的,但彼此之间又是紧密联系的;要全面地满足这些需求就意味着必须综合考虑,以综合的方式帮助有照料需求的老人,以提高老人的整体生活质量(Chow,2004)。

全面照顾模式认为支持老人的照顾工作并非某一单一对象的职责,需要家庭、社区、政府共同承担照顾责任。高度工业化与城市化使东亚地区许多家庭无力承担照顾责任,低税率政策让政府在照顾资源方面捉襟见肘,民间组织能够提供的服务也相当有限。因此,只有结合跨领域的资源与力量,以形成全面照顾模式,才能兼顾各层面的养老问题与需求。

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养老服务发展都依循了上述相似的模式。人们也担心“推行此类社会保障服务是否会加剧家庭的解体”(Korean Ministry of Health and Social Affairs,1979:46),但随着需求的澎涨,机构照顾逐渐被认为是传统家庭照顾老人必要的替代。香港的问题已不再是探讨政府干预必要与否,而是政府应该多大程度及能否承担帮助家庭和社区照料老人(周永新,赵环,2010)。

“照顾在社区”(Care in thecommunity) 符合中国人的传统,强调了社区生活对老人的重要意义。虽然说“对老人而言生活在社区是有价值,很多地区包括香港为家庭照顾提供的补充服务都严重不足”(Little,1979)。尽管香港的老人服务已迅速发展,但其供应总是长期落后于需求,为需要帮助的老人造成许多困境。

目前,正式照顾与非正式照顾这两种系统似乎服务着不同的老人群体;有家人的老人主要接受以家庭为主的非正式照顾,而正式服务的使用者往往是没有家人的老人。尽管家庭仍然是养老的主要力量,但机构养老服务的需求正逐渐增加。

正式与非正式照顾系统的分离让它们仅能覆盖最迫切的,最需要关注的领域,也不能彼此补充。正式及非正式照顾的定义,与上文中基本与非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有相似又未尽相同。简单而言,在建立养老服务体系时我们须认识到除了计划政府或由政府资助的服务之外,必须利用社会政策及社区教育,引动家庭,邻里,志愿者,企业共同为照顾老人而出力。

香港养老体系的议题及挑战

香港的养老体系并非没有缺点和问题。丁华在反思香港养老服务的时候认为需要重新整合政府与社区力量,发动邻里互助,长者义工妇女义工等来配合社工。而正式养老服务亦应走向综合性,避免服务过于分割。(丁华, 2007)。香港养老服体系务的主要问题有:

1)过高的院舍化比率;

2)过分依赖公帑;

3)院舍质素參差;

4)小区照顾服务审查

香港的养老服务很大程度上政府公营的资助模式。事实上,无論是直接(透过资助非政府机构)或是间接(透过综援金),香港政府一直是长期护理服务最主要的资助者。2009年,资助院舍服务名额是21,

000个,21 000个护理安老宿位。在这些宿位中,14391个由资助或合约院舍提供,而余下的6 614

个则按改善买位计划提供。而小区照顾服务却只有7,089个名额,资助的院舍服务的开支是25.49

亿元,而小区照顾服务的开支只有3.81亿元(安老事务委员会,2009)。

由于资助小区照顾服务不足,缺乏私营社区照顾服务,令长者及护老者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长者(或他们的家人) 明显地倾向选择住宿照顾服务多于小区照顾服务。2009年的住宿照顾服务研究发现,香港接受院舍服务的长者(65岁及以上) 的比例相对较高(6.8%),

随着人口老化,长期护理服务的需求将不断上升,目前大量宿位由私营安老院舍提供,占总宿位约70%,但这些院舍的服务质素參差。由于大部分私营安老院舍的服务使用者都是综合社会保障援助(综

援) 计划的受助人,政府实际上是间接地资助了私营机构。因此社会大众对私院服务水平的不足非常关注。

至于小区照顾服务,约八成的服务成本透过政府向非政府机构拨款的「公共」模式提供。小区照顾服务并没有经济狀况评审的机制,申请资助小区照顾服务的资格是基于长者的缺损程度、健康问题,以及家居护理评估的适应及/或环境危机。

从香港的经验来看,服务组织的大量扩张,极容易导致福利项目的重置,福利资源的浪费,应发服务之间的断裂(丁华, 2007)。

香港的安老政策既有可供参考之处,亦有必须加以完善和创新,经上述综合分析,未来内地同类服务之发展可考虑下列的方向 :

方向一 : 提供年龄融合的综合性服务。

香港的社会福利服务设计,曾徘徊于综合服务和独立服务之间。七十年代香港曾跟随美国的潮流,引入「综合服务」的概念,确立以人为本及全人照顾的原则。但由于执行上、管理上和资源分配上的种种问题,到了现今无法全面落实综合服务,仍以服务使用者的年龄作区分,例如长者地区中心、青少年服务中心等,各自发展,但缺融合及统筹。

以人为本的社会服务,最重要的是切合服务使用者需求。以社区支持角度来看,把不同的使用者区分为儿童、青少年、长者等等,无疑是分割社区支持的整体性。一个社区是由不同年龄阶层的人士组成,每个群组都是一个支持系统,一旦作出人为的分割,便会形成社区的断裂。反之,如能互能配,则可充分动用如土地、设施等资源。

例如在长者邻舍中心和地区中心附近,很少青少年及成年人会主动到该区接触长者,反而会视之为长者村而刻意远离,导致需要进行义工探访或邻里互助时,往往要通过相关机构对外寻求支持,既不方便亦不合情理。到了一定年纪的长者虽不一定要其他人士协助或探访,但假若区内渐渐丧失其他年龄层的人士,会造成社区孤立,对长者的精神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长者何尝不可以是区内儿童的照顾者,或青年的社区服务伙伴?

因此,推行年龄融合策略,把不同年龄层的社会服务使用者结合起来有可取之处。具体方法是把长者、青少年等的服务中心融合在同一个社区,以致在社区附近不管是长者、青少年或是成年人都能得到社会服务。最重要的一点是,机构能够互相合作,推行一连串的社区共融计划。让不同的人士参与其中,既能加强各年龄层人士的认识和合作,更能推广社区关爱,鼓励青少年、成年人多点关心社区的长者,例如探访、问候生活的状况等等,以致长者在社区得到更好支持,而社区的整体和谐和居民的幸福感亦得以提高。

政府亦可在人口老化较为成熟的社区,兴建医院、地铁站,甚至大学,增加在学青年或成人在日常生活中接触长者的机会。区内大学亦可兼办长者学院,令青年与长者同一屋檐下学习,互相砌磋。

方向二:加大对非营利组织的资助资助

由于社会福利服务,除了政府推动,许多民办机构亦担当重要角色。因此,政府应该提供直接补助给被挑选的非政府资助机构。为什么补助不是全面性而是选取性?原因是不少非政府资助的机构,并不是全心全意为弱势社群提供福利,甚至有部分机构是以牟利为目标。故挑选一些在社福界具有良好声誉或用心服务社群的机构,为他们提供援助,不但能鼓舞社福界士气,也易于监管,更能避免不良机构滥用政府援助。也可利用服务补助券、定期资金援助等等,让接受服务的老人可以监管机构的服务。

政府更应因此建立检讨、评估机制以确保服务素质。同时订立各具体服务标准,切实令民办机构完善服务。而长者也可受训后成为审核员。

方向三:多方面支持家庭护老者

在长者安老服务中,护老者无可置疑地担任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包括长者的配偶、子女或亲戚。这是由于他们是照顾长老的前线人员,在照顾的过程里最易跟长者发生冲突,或是心力交瘁,引致庞大的压力。尤其当他们并非是专业的照顾者,很多时候会误以为长者不体谅他们的辛劳,又或不懂与长者相处,结果反而吃力不讨好,影响家庭的良好关系。护老者除了时间外,更需要资金上的援助。高血压、糖尿病等长者常见的疾病,往往要定期检查及服用医生处方的药物,构成护老者庞大的财政压力。

故此,政府应为护老者提供支持,首先是资金式健康服务上的援助,药物及会诊费用往往占长者开支的一大比例。然后是提供合适的训练给护老者,让他们懂得如何跟长者相处,减少彼此间的冲突和相处时的压力。最后为护老者提供心理辅导,跟进其照顾长者的情况,这样才能鼓励护老者肩负部分照顾长者的责任。

其他具体方式亦可考虑流动牙科、中医外诊服务,以至发放予居家居护老者

之特别补贴。

方向四:: 为失智长者提供社区精神健康服务

鉴于现时对于失智症长者日增,服务和配套设施仍是非常不足,故应优先加入初期评估,例如智能状态测试、临床失智评估量表和,区分正常退化和患有失智症的长者。

社区精神健康服务须提供针对性的药物治疗,例如提供各类适合的认知促进药物。还应提供针对失智症的脑部训练,例如购物练习(运算能力)、地图练习(方向感)等活化或减慢长者的脑部退化。

除此之外,政府亦可改善长者安居的地方和长者病房服务。例如增加更多必须的设施如感知室、活动室、物理治疗室和平安钟等,使长者的亲属及朋友能放心让其长者安居。香港的安老照顾全面化及专业化服务内容充实而多样化。但在私营安老院的监管上仍存在大量问题。资助服务分龄割裂,协调困难。珠海在参考香港模式是应取长避短,充分运用后发的优势。

珠海养老体系的创新和拔高

(一)珠海养老服务的目标

珠海市养老的总体目标,是2015年,全市老年人享有社会养老基本公共服务,实现90%老人在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支持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6%社区提供日间照料和托老服务,4%机构养老服务的“9064”格局。(珠府办(2013)1号)

养老服务的目标,我国众多政策文件均有详述。简单而言,『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安』,均为社会认同的政策目标。

养老服务要达到各项政策目标所涉及的措施,则内容广泛,包括社会保障,住房,医护照料,膳食交通照顾,社交及心理服务等。随着高龄化时代的来临,老人康复服务及老人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也与日俱增。

不同性质的社会服务,也可以划分为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及家居养老三个范围。三个范围的服务必须互相衡接,形成一个『无缝的养老体系』(Seamless Care for All)。

香港的安老服务虽然分工仔细,每一项服务已发展得很专业化和成熟,但由于发展历史的原因,却存在很多结构性的障碍,令『无缝的养老体系』难以实现。

首先香港的土地非常稀缺,致使高度护理的院舍会非常有限(香港称为护理安老院),增建又缺乏土地。

其次是各类养老机构均由不同社会工作机构管理,不同服务范围的系统割裂。例如,老人需要转院接受高度护理服务,时间上往往无法衡接,等候时间既长,老人也要重新适应环境。

此外,香港社会文化也对养老服务有影响。香港人工作繁忙,工作时间长,对老人的重视减弱,很多老人家入住敬老院后,家人并不经常探望。加上敬老院空间狭窄,没有预留空间让老人与家人共叙,也引致家人不愿探望老人。很多民办养老院的设施条件太差,也严格限制家人的探访时间。

因此我们策划具有珠海特色的养老服务时,既要参考香港及海外养老服务的经验,也要认识和克服海外养老服务体系的不足,发挥内地及珠海现有服务的优势,在养老服务的内容及体系上加以创新,以建立一个完整而专业的养老体系,以成为广东省、内地,甚至东南亚地区前来学习及参照的典范,体现珠海文明示范市的实质项目。珠海在养老服务方面可以建立成为中国的佛罗里达州(Florida of China),既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也是老人宜居的城市。

(二)珠海养老体系的发展和优势。

珠海的第一优势是地理优势,包括土地资源,环境和气候。珠海地大物博,城乡纵错,人口数量适中,环境优美,是宜居城市,进一步要创建的是『老人宜居社区』。

珠海的第二优势是设施优势。上文已提及『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及家居养老』三大范围的服务须互相衡接,形成『无缝的养老服务体系』。

珠海目前有十六家公办敬老院,只需要适当的功能定位和设施改造,便可以打造成为养老服务体系的『地区中心』,向周边辐射多元化之养老服务;缺乏土地兴建养老院机构是香港无法解决的难题。而珠海的条件与香港相反,空间优势是珠海的亮点。

珠海亦有十家民办敬老院,可以作为公办服务的补充。

香港的另一个局限是在同一地区内养老服务由不同的机构负责,无法形成良好的衡接。珠海目前正好进行统一规划,以一家公办养老院为中心辐射附近的地区,交由同一社工机构管理,使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及家居养老连成一体,既方便管理也易于问责,既不会出现服务资源的重复浪费,也不会出现养老服务多头管理但无人负责的诟病。

珠海的第三优势是卫生服务系统的全面普及。在珠海大部分街道和乡镇均有卫生站,标准卫生站为两层高之建筑,面积达150平米或以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规划》, 2010)。养老服务应充分利用卫生站的资源,而达至『老有所医』的目标。而卫生服务应从治疗性转向预防性,卫生站的服务目标也包括送医送护上门的社区卫生服务,他们的服务对象当中很大的比例正是老人。社区卫生服务的普及是社区养老的主要支柱之一。

珠海的第四优势是康复站的普及。残疾人联合会有设立社区康复站的政策,于社区内提供康复设施,并聘有康复师为区内人士进行康复治疗。同样在老龄化的社会里最需要使用和乐意使用这些康复设施和康复师服务的,正是老人。康复站的发展下一步即提供家居康复。

珠海体制的另一优势亦即第五优势是基层组织的活跃。居民委员会在社区服务当中仍扮演积极的角色。每个居委会或村委会都有能力为区内老人提供服务。本报告的第一部分社区调研已反映出珠海众多居委及村委均有为区内老人提供初阶的服务,例如提供老人活动场地,让老人打牌看电视等。亦有举办节日活动,庆祝春节、中秋、重阳等,晚会或宴会是主要的形式。为老人提供体检是另一项非常受欢迎的活动。可见居委和村委在中国文化的敬老传统影响下多有举办关怀老人的活动,只是欠缺专业化和常态化。

珠海发展养老服务第六优势是岭南文化的承传。音乐及文化活动对社区养老是一项重要的内容。粤曲粤剧深入人心,常为老人带来欢乐,相反很多传统的粤剧剧目,也可以发挥很大的社会作用。珠海的第七优势是市民良好的敬老传统。珠海一般生活比较悠闲,因此家庭照顾老人康复的意愿和能力比较持久,只要政府提供有力的家居照顾服务,包括家居无障碍改造、家居护理、家务助理,上门医护等服务,家人都愿意延长老人的家居照顾直至老人的健康现状必须高度的护理服务,才想起让家中老人入住护理安老院。家庭的力量是珠海养老服务必须依赖的优势之一。政府亦应采取有效地政策强化家庭养老的功能。老人免税额及优先照顾扶老家庭申请保障性住房等都是加强家庭功能的办法。

三、珠海养老体系建构的综合化和专业化

我们建议养老体系将以现有公办敬老院为基础,全市划分为十二至十六个养老服务地区。

每一家敬老院必须更新为『综合性敬老院』,提供全自我照顾,部分机构照顾及全机构照顾到全护理照顾等一条龙的服务。

为方便及清晰各类住房,全自我照顾的房屋应名为『老年宿舍部』 (Independent Living).

半自我照顾的房屋可称为『集体养老部』。舍友生活起居自理,但提供饭堂、洗衣、家居维修及清洁等服务,海外称之为辅助生活(Assisted Living)。

如需不同程度的护理则可称为『护理养老部』。(Care Living).

具体珠海养老服务结构建议如下:

1. 全市分为十数个养老服务区域;

2. 每区设立一区域养老中心,内含老年宿舍,老年院舍及老年护养院。该等养老机构床位应由

200-400张。三类宿住的分配比例视社区需要而定;按珠海9064规划,到2015年,每千人应有40张,一百万人口应由4000张。十六家区域性养老中心还未能达标(珠府办,2013)。

3. 每区之区域性养老中心内应设立一日间照料中心,为区内有需要医护、物理治疗、职业治疗,或心理精神辅导的老人提供服务;照料中心须备有专车接送老人往返中心及家居;照料中心亦提供老人沐浴服务;按珠海9064规划,到2015年,每千人日间照料中心应有托老名额60人,一百万人口有托老名额6000人。如每家日间照料中心设计服务100人,六十家日间照料中心才能达标,每个养老服务区域,在区域养老中心设一家日间照料中心之外,还要多建3,4家。(珠府办,2013);

4. 区域性养老中心应与区内所有卫生站结成『医养联网融合服务』;2013年8月1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任务措施。会议提出要推动医养融合发展,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促进养老服务与医疗、家政服务、保险、教育、健身、旅游等领域互动发展。(国务院,2013);

5. 有条件的卫生站应同时提供老人看顾病床2-4张,减轻日间照料中心不足的压力;卫生站应为区内老人送医送药;卫生站应成为区内康复站;

6. 各级政府应善用卫生站之空间资源。设立老人社交及心理活动中心,设立一专业老人社会工作服务队,辐射附近社区;老人社工队应设社工队长1人,队员2人,文员1人。

7. 老人社会工作服务队应连接各居委及村委的社区干事,提供老人的家居照顾服务,包括家务的助理服务;

8. 居委或村委应设立『社区老人厨房』,为区内老人提供优惠膳食或送食上门;

9. 居委或村委之社区专职干事部分应转化为『社区社会工作队』,其中部分工作内容应为定期探访老人及举办『常态化』老人活动。老人活动应多元化,加入文化、音乐、运动、养生、保健等元素,也要改善老人与家庭之关系。老人活动应提倡健康生活方式,结合健康社会工作,减少社会在医疗方面的重大开支;

10. 上述养老服务体系由机构至社区,由社区至家居,应交由一非盈利社会工作机构管理,并与卫生服务,康复服务相对接。(见下图)

老人科医院

区域性养老中心

(含老年宿舍部、集体养老部及护理养老部,

日间照料中心及地区老人社会工作队总部)

各区卫生站

(含卫生站、康复站、计生站、看顾

病床、社会工作队及活动中心)

居委/村委

(常态化老人活动、老人探访、

节日活动、家务助理、老人饭堂)

上述养老服务体系兼顾了综合性和专业性,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主力,社工为纽带,养老机构为后盾的『无缝养老体系』。

四、其他创新辅助养老服务

1.文化及音乐

在高龄化社会中老人痴呆以及其他心理疾病日益严重,音乐及文化活动对老人心理健康有很大的作用,珠海可研究在这方面如何走向世界前沿。民政局可与珠海市文化局合作建立-『音乐及艺术健康促进中心』,发展音乐及艺术治疗,老人可以是其中一主要对象,其他对象可以面向有智力障碍或精神障碍的人群。

2.老人宜居地区

虽然一些综合养老院的份地面积很大,可让老人有足够的活动空间,但仍欠缺地区日常的生活生态。如一些亍能设立步行区而区内亦有综合养老院舍,或院舍能运输老人到这些地区,将可设立一个老人宜居社区,创珠海至亚太的先河;

3.从市区聚居转移至近郊退休小镇

很多城市包括香港都没有很好地解决老人的聚居问题,市区人口老化而老人又不愿移居市郊,出现市区破败,重建困难,珠海目前香洲地区的老龄人口日渐增多,已在重蹈香港的覆辙。建立老人宜居社区或可吸引老人移出近郊。如得到集体运输的配合近郊老人社区将较易实现。例如将有轨电车引入平沙,则当比可发展为老人宜居社区,海外或成为退休小镇。往返市区的交通时间可在半小时之内。

4.老年大学

随着人口的知识化和资讯科技的微型化,老年大学不再是一个梦想。而且老年不一定学习,更会是当老师。珠海大专院校众多,如能有效运用退休大学老师,要创办珠海公开大学学府,应是得天独厚。

5.全市范围内配合十多个区域养老体系应设立2-3间老人科医院,令『老有所医』名符其实。

6.区域性养老中心采取『公办民营』措施。民政局可研究执行敬老院公办民营的试点。现有敬老院的管理方式的确无法执行『综合养老机构』的众多服务,特别是护理员、医生、护士、康复师等跨专业合作。但政府亦可考虑先建立一公营综合养老院,发挥示范作用,让其他社福机构学习。

7.珠海市现已推行一创新服务即流动养老机构社工服务。社工人员以珠海市儿童福利中心为基地,派出社工人员巡回到16家公办敬老院举办活动,关怀老人。此外在平沙、北堤等社区亦有老人社工队的设立。本报告中亦建议于卫生站设立老人社工服务队。为加强老人社工的专业知识,珠海可设立

『老人社工服务培训基地』。珠海市城职院设立『老人服务社工大专课程』,可发展成为面向全市的培训基地。

8.住房养老的方式最近受到热议,一方面故有老人家自愿捐献拥有的房屋,换取进入养老院的安排。住房养老是否可行,取决于推和拉两方面的因素。珠海确有很多老人现居于香州、吉大、拱北、前山等旧城区,如能吸引这些人群搬离市区,的确能活化市区,方便老区整体重建。但一般的敬老院是否能吸引有私人居所的老人颇为疑问。故我们提出“退休小镇”或“老人宜居社区”的概念。一些镇或社区必须提供整遍的生活社区,才能吸引老年人士迁往。老人宜居社区可能禁止汽车进入,反而允许电动轮椅、单车、电动高尔夫车等。道路设计符合行人需求,有大量休息座椅,配合老人公园,老人商户餐厅等设计,而且价廉物美。

总结:国家认为建立养老服务体系,有8项难题(国办发【2011】60号),包括政策不落实,投入不足,人才欠缺,设备简陋,城乡差距,床位不足等等。这8项难题,珠海都有足够的条件和优势以对应和克服。可以期盼珠海养老服务到了2015年,已具规模。

参考文献:

孙玉琴, 2010。民政部、发改委组织召开基本养老服务体系专家论证会,《中国民政》2010年06期。

国务院办公室,2011。《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国办发【2011】60号。

安老事务委员会, 2009。就长者住宿照顾服务所进行的顾问研究,香港大学, 2009-12。

丁华, 2007。整合与综合化——香港养老服务体系改革的新趋势及其借鉴,《西北人口》2007年01期。

Little, V. C.,1979。 Open care ofthe aging: Alternative approaches. Aging, 301 (2): 10-23. 卫生部、发改委,2010。《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规划》,《中国社区医师》2010年03期

周永新,赵环, 2010。中西合璧的老人支持体系——香港所追求的全面照顾模式,《人口与发展》(京)2010年。

珠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社会养老事业发展实施意见通知,珠府办,2013, 1号。

国务院,2013。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推动社会力量介入,中新网8月16日电。

关于社会养老服务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社会养老服务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小雅为你整理的精品文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你的阅读下载。】内容如下-关于社会养老服务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 为加快我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9年监督工作计划的安排,从4月份开始,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方青带队,农业农村工委牵头组织部分市人大代表和专业人士,对我市社会养老服务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视察了淡溪镇皇景养老院、市福利中心、翁垟街道太阳谷养老项目等7个养老机构和项目,详细听取介绍,深入了解情况。组织召开座谈会,听取了相关部门的工作汇报。还邀请温州市养老专家作专题讲座,对相关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出台了《乐清市养老服务业若干意见》等文件,养老服务工作制度初步建立。建成621个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9个乡镇(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和市社会福利中心,养老床位从2014年以前的不到900张增加到2018年的5000多张。养老机构开展了助餐、配送餐、生活照护等服务。民政部门向老年人免费发放老年手机、健康手环,提供一键通综合服务;开展社会化运营和医养结合的探索;培训了一批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和养老护理员。养老机构建设、养老服务形式和管理能力都有了较大进步。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截止2018年底,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3.25万,占全市人口总数的17.77%。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老年人口增长快。我市老年人口正在以年平均3.9%的增速增长,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已形成一个重要的养老窗口期。二是高龄化倾向凸显。80岁以上老人约占全市老年人口的17.2%,比全国数据高近2个百分点,已形成了“高龄少子”的局面。三是失能、半失能老人比例偏高。全市失能、半失能、空巢老人约占老年人总数的8.5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养老服务供给严重不足。一是养老床位供给不足。由于2000年至2010年基本没有新建养老机构,导致了我市养老服务工作底子薄、历史欠帐多。现有的669家养老机构仅有养老床位5227张,还不足目标要求(每百位老人5张床位)的一半,部分养老床位还是整合医疗机构统计的数据。此外,养老资源浪费的现象也值得关注,调查发现部分养老机构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如市福利中心投资3000多万,每年运行经费100多万,却只有17位养老对象入住。二是养老机构发展迟缓。前些年叫过一阵子的民办养老机构“余霞乐园”和“华仪翔云福利院”已停建,“太阳谷”养老项目也因各方面原因处于搁浅状态。目前仍有11个乡镇街道没有建立养老机构,辖区内的三无、五保对象只能寄住到附近镇街的养老院。三是养老服务设施严重落后。现有养老机构中有10家乡镇、街道养老院(原敬老院)都修建于2000年前,房屋陈旧,设备落后老化。乡镇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和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大部分还只是概念性状态,实体运行没

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第五章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当前,社会化养老不仅关系到地方养老服务科学发展和自身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而且关系到中国先发展地区养老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进而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与社会发展的进步。在探索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新时期养老工作的新特点和新规律,绝不能拘泥于传统思维方式和思维模式,更不能止步于已有的成就,也不能被现成的工作经验所束缚,而是要不断创新发展思路,构建现代化背景下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对养老工作的新期待。 目前,国内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工作依然处于刚开始时期,具有很多问题,例如,和新发展、新项目、新需求不够同步,统筹规划不够合理,制度建设的系统性与连贯性不强;社区养老保障与养老组织床位紧缺,供求矛盾激化。除此之外,加强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工作力度,不仅是处理人口问题、提高保障质量以及改善民生的必经之路,也是满足传统养老方式的更换、完成人民养老要求的根本途径,还是处理失能以及半失能中老年群体养老服务等问题、提高社会稳定性的重要方式,更是扩大消费和促进就业的有效途径。应当看到,在应对各种挑战的同时,国内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工作也面临着良好的发展历史时机。随着国内经济实力的逐渐增强,居民收入的不断货提升,政府财政也逐渐偏向民生方面的同时,人民群众在不断提升自我养老保障意识,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工作已具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 长时间以来,我国普遍流行以家庭养老为主要的养老方式,但是由于计划生育的大力开展以及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家庭规模正在逐渐变小,开始产生“4-2-1”的家庭模式,空巢家庭也在逐年增多。家庭规模的变小以及家庭模式的改变导致家庭养老的作用迅速弱化,同时对专业型的养老组织以及社区养老方式的需求量正在逐渐扩大。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从其本质来说,一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同步,从而达到老年人养老要求、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物质、文化生活质量,针对所有的老年人,供应细致入微的生活帮助、康复治疗、文化需求、紧急救助以及社会活动等;二是应“以家庭照顾为基础,社区照看为辅助,专业机构养老为补充,社会组织养老为深化”,关注老年人的各种生活需求;三是面对人口老龄化这项艰巨的历史任务,应当“坚持政府管理,促进社会投入,逐渐优化管理体制,增添多种服务类活动项目,合理管理服务方式”,更好的完成人民大众不断增加的服务活动要求。 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从其功能定位来说,主要由以下四个有机部分组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起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党的十七大确立的“老有所养”的战略目标和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现状和问题。 自1999年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并日益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地出台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使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养老机构数量不断增加,服务规模不断扩大,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截至2010年底,全国各类收养性养老机构已达4万个,养老床位达314.9万张。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社区日间照料服务逐步拓展,已建成含日间照料功能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1.2万个,留宿照料床位1.2万张,日间照料床位4.7万张。以保障三无、五保、高龄、独居、空巢、失能和低收入老人为重点,借助专业化养老服务组织,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等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养老服务的运作模式、服务内容、操作规范等也不断探索创新,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但是,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与新形势、新任务、新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统筹规划,体系建设缺乏整

关于加快推进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关于加快推进安全生产 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充分发挥各类服务机构对安全生产工作的支撑保障作用,加快形成安全生产社会共治格局,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现就加快推进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坚持政策引导、部门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以安全生产服务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安全生产服务能力为目标,坚持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搭建服务平台,规范服务行为,更好的为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提供专业技术、商业保险、安全管理、教育培训、文化建设、科技装备、行业组织等社会化服务,加快建立主体多元、覆盖全面、综合配套、机制灵活、运转高效的新型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水平。 二、完善安全评价、检测检验和职业卫生专业技术服务体系 (一)改革审批制度。2016年底前完成安全评价、检测检验机构分级管理制度改革,取消甲、乙级资质分类,完善资质

条件。2020年底前取消资质审批,建立条件审查公告制度。对符合条件的机构,由省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发布公告,变单一的行政监督为行政和社会双重监督。本着精简、统一、效能和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一体化监管原则,加快改革完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管理和审批制度。 (二)推进服务融合。扶持有实力的专业技术服务机构,打破地域和行业壁垒,发展壮大技术服务力量,建立多功能的综合服务主体,通过开展跨行业、跨地区兼并重组,推动形成龙头企业,至2020年打造形成10家左右有影响力的品牌企业。在审查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时,优先审查之前已具有相关专业技术服务资质的机构。完善相关规定,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对同一企业、同类事项实行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评价一体化,合并出具评价报告。 (三)规范服务行为。建立健全技术服务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规范现场勘查记录,全面汇集与服务要求相关的资料。服务机构跨区域开展服务活动前,要书面告知所在地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完善服务公开制度,公开服务的人员、项目、程序、收费参考标准、现场勘查图像影像证明和技术服务报告等项目,自觉接受监管部门和社会监督。 三、建立保险机构参与事故预防控制服务体系 (四)深入推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2016年底制定出台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推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2018年底前在煤矿、金属非金属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建筑施工、交通运输、金属冶炼等高危行业领域强制推行。鼓励保险机构开发适应各类企业安全生产保障需求的个性化保

在全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在全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的发 言 京州是一个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截至2017年底,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96万人,占总人口的19.4%。面对日趋严峻的老龄化形势,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坚持城乡一体、多措并举、统筹推进,积极探索适应形势变化、顺应群众期待、符合京州实际的养老服务模式,努力构建制度完善、组织健全、规模适度、运营规范、服务优良、监管到位、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目前,全市共发展养老机构(含敬老院)230处,养老床位4.5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0张。我们计划到“十三五”末,新增养老床位1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达到40张以上。 一、坚持加强组织领导与加大政策激励相结合,建立完善科学化、高效能的养老服务机制。我市建立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各方面工作,形成了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参与、协同推进的组织领导机制。出台了《关于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由市、县两级财政出资,按区域不同每张床位分别给予5000元或4000元的一次性建设补助,对养老服务机构运营、社区养老服务场所建设运营以及居家养老服务等均予以资助;对养老服务业在用地、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将市级福彩公益金留成部分的60%以上用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自主研发

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信息管理系统”。在组织领导和政策激励“双轮驱动”下,我市养老服务工作取得了快速发展。 二、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建设多元化、高水平的养老服务机构。强化政府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一方面,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保障群众基本养老需求。2017年以来,我市累计投入近10亿元实施敬老院改扩建工程,敬老院总数增加到130处,75%达到省一级敬老院标准;市级每年安排1000万元以上福彩公益金支持敬老院完善配套设施;全市“五保”集中供养率稳定在80%以上。投资2.3亿元建成了市老年福利服务中心;总投资20亿元的12处县级社会福利中心正在加快建设。另一方面,激发民间资本活力,满足多元化养老需求。全市现有民办养老机构64处,床位1.8万张,占全市总床位的51%。养生养老基地、老年公寓、敬老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等一批民办项目正在加快启动,形成了政府主办、民间参与、互为补充、协同发展的养老服务发展新格局。 三、坚持社区养老与居家养老相结合,构建广覆盖、可持续的养老服务模式。社区养老方面,在中心城区建立了“养老服务市场”,作为社区养老服务的综合服务平台,带动全市社区养老服务发展。高度关注空巢、独居老人生活,支持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市级在省级补助的基础上再给予每处照料中心20-40万元的配套补助,目前全市已投入9000多万元建立日间照料中心50处,到“十三五”末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将基本覆盖城市社区和半数以上的农村社区。居家养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为推进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根据市老科协XX 年活动安排,市老科协会长**组织部分副会长、常务理事,于5月中旬围绕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实地调研了市社会福利中心、**区福利院、**镇敬老院、**养护院和**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深入了解有关情况。 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全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有了新的进步,取得的成绩是充分肯定的:一是研究出台了指导性文件。市民政局、财政局联合制定实施了《**市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办法》,明确了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工作措施和扶持政策。二是养老机构建设逐步加强。市社会福利中心、农村敬老院、民办养老机构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全市现有养老机构123所,其中公办养老机构7所,农村敬老院93所,社会办养老机构18所,社区日间照料中心5个,总床位达到13400余张,每千名老

人拥有床位达31张。三是加大了财力投入力度。各级财政投入近3亿元,新建、改扩建农村敬老院93所;投资亿元新建市社会福利中心;启动了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符合条件老人每人每月享受110元补助。四是加强了专业队伍技能培训。从XX年起,先后安排80余名福利机构管护人员参加专业培训,提高了管护能力和水平。 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我们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社会养老能力仍然十分薄弱,总体上看,我市养老事业发展仍然处在起步阶段,还存在诸多矛盾和困难。目前,我市60周岁以上常住人口达万人,占比达%表明我市早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主要特征有:一是老龄化速度加快。我市人口老龄化正处于加速期,预计到XX年,60周岁以上人口达万人,以后将平均每年新增8000人左右,而且高龄人口增速加快。二是“未富先老”。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与老龄化同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000 美元以上步入老龄化社会,而我市在人均不足1000美元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物质基础还不够丰富,支撑能力明显不足。三是独居和空巢老人日益增加。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成年,逐步进入421家庭结构, 即一对夫妻要供养四个老人和一个孩子,中间代由于工作繁忙或外出务工,致使老年人口空巢率不断提高。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情况

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情况汇报 现就xxx县完善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基本情况 截至底,全县总人口数XXX万人,有XX岁以上老年人XXX人,占人口总数的XXX。其中:60岁~79岁老年人XXX人(城镇XXX人,农村XXX人),80岁~99岁老年人XXX人(城镇XXX人、农村XXX 人),100周岁以上老年人XX人(农村XX人、农场XX人)。 二、工作开展情况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国办发〔〕60号)和《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XX 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XXXX〕XXX号)要求,“十二五”以来,xxx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改进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着力点,认真执行“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研究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措施,制定出台了《xxx县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初步建立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管理多样化的适度普惠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老龄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一)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乡老年人保障水平

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健全广覆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对符合条件的城乡老年人及特困老人实现了“应保尽保”,初,全县享受城乡“低保”待遇老年人XXX人(其中城镇XXX人,平均保障水平为每人XX元/月;农村XXX人,平均保障水平为每人XXX元/月),近三年城乡低保标准年均增长XX%,有力地提高了老年人生活水平,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起,累计为80岁以上老年人(XXX万人次)发放高龄补助金XXX万元,发放率达到XXX%。 当前,全县共有五保供养对象XXX户XXX人,月人均供养水平由的XX元提高到了的XX元,年均增长XX﹪。4所乡镇农村敬老院协议入住老年人XX名,长期居住XX名。集中供养的五保老人同时享受五保供养金和城市低保金,供养标准达每人XX元/月;xxx县社会福利院集中供养“三无”人员XX名,供养标准达每人XXX元/月。 (二)加快敬老院设施建设,提升敬老院管理服务水平 “十二五”以来,我县深入贯彻国务院《农村五保供养条例》,坚持集中供养与分散供养相结合,稳步提高集中供养率。持续加大投入,坚持高水平、高质量、高标准推进敬老院设施建设,创新服务和管理,乡镇敬老院和“五保”老人管理服务水平、保障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投资XXX万元,新建、改建xxx镇、xxx镇、xxx镇、布朗山乡、xxx镇XX所公办乡镇农村敬老院和XX所县社会福利院(总占地面积XXX平方米,建筑面积XXX平方米,总床位数XXX张),除xxx

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解析和重构

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解析和重构 摘要:日益加剧的老龄化趋势,要求加快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我国当前“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表述,没有揭示养老服务的本质特点,存在着核心功能不够明确、目标人群较为模糊、内部诸要素呼应性较差、运行机制开放性不足等问题,在实践中也碰到了一些困难。通过需要理论阐释养老服务的特质,从系统论出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可以重构为“为老人提供有效照护,以居家为基础,机构为支撑,社区为平台,社会服务为依托”。这种体系表述揭示了照护是养老服务的核心;前置了养老机构的支撑作用;明确社区是综合性照护服务展开的平台;引入社会服务以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优势;强调服务传递的载体是资金和设施。 关键词:老年需要;系统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建立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要求。目前,政府提出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在实践中取得较好成效。但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和这项工作的深入开展,碰到了不少新的问题,亟需进一步探索创新。本文从系统论角度分析该体系存在的问题,从需要理论角度阐释养老服务的特质,力图以此重构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一、当前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源起和意蕴 有关养老服务体系的含义,以往学界很少涉及,直到近几年才有

探讨。目前使用的表述主要是由政府有关文件提出的。2000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在文件中明确,“在供养方式上坚持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社会福利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发展方向”①的社会福利社会化路子。由于养老服务在社会福利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一概括逐步演变为专指养老服务体系,并于2006年前后最终确定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服务体系”②。 2010年前后,有关体系的研究和表述开始增多。在政府方面,国家发改委、民政部于2009年开始在全国实施“基本养老服务体系试点”,确定了一批试点省份。对“基本”两字,国家发改委认为,政府提供的服务是基本的:“在大力增强政府提供基本养老服务能力的基础上,引导各种所有制投资主体进入养老服务市场,鼓励发展各种性质、各种业态的养老服务机构,形成多元开放、层次多样、竞争有序、监管有力、覆盖城乡、体系完善的社会化养老服务格局”苏国:《“十二五”期间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宏观经济管理》2011年第2期。 。2010年,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加快建立健全养老社会服务体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据此,在2010年11月召开的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推进会上,民政部长李立国说,要“立足基本国情,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符合、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以居家养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xx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抓好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试点”和中央、省市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部署要求,促进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加快构建现代农业发展体系,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中央、省市关于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以党的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切实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核心,满足农业农村生产需求,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功能定位,坚持公益性服务和社会性服务相结合、专业性服务和综合性服务相协调,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多元化农业服务组织,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方式,规范农业市场主渠道建设,着力构建覆盖全程、城乡互动、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公共服务能力,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服务保障。 二、指导原则 (一)“顶层设计”和群众的首创精神相结合。从全局的角度,对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并以农民群众作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主体,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对体系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的检验中不断

对“顶层设计”完善优化。 (二)宏观指导和市场经济规律相结合。深化对当前农业农村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农业生产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农业数量效益和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农业技术创新,形成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三)公益性服务和社会性服务相结合。以农业公益性服务促进社会性服务发展,以社会性服务发展反哺公益性服务,补齐公益性服务资金短板,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四)尊重实际和创新发展相结合。正确把握当前农业农村发展方向和需求,与时俱进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建立综合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任务目标 到xx年,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建设完成,区、乡、村三级现代农业综合服务网络平台达到273个,全区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达到100%,综合服务率达到80%。社会化服务中心职能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管理规范,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推进深化农村土地改革进程,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20万亩。解放农村生产力,农村劳动力转移5万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23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规范。多元化服务组织发展到450家,工商资本和技术服务充分进入农业领域发展,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形成农业三产融合配套的服务体系,实现外向型农业发展,促进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社会养老 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国办发〔2011〕6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 二○一一年十二月十六日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起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党的十七大确立的“老有所养”的战略目标和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现状和问题。 自1999年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并日益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地出台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使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养老机构数量不断增加,服务规模不断扩大,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截至2010年底,全国各类收养性养老机构已达4万个,养老床位达314.9万张。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社区日间照料服务逐步拓展,已建成含日间照料功能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1.2万个,留宿照料床位1.2万张,日间照料床位4.7万张。以保障三无、五保、高龄、独居、空巢、失能和低收入老人为重点,借助专业化养老服务组织,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等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养老服务的运作模式、服务内容、操作规范等也不断探索创新,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但是,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与新形势、新任务、新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统筹规划,体系建设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社区养

关于加快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总结报告模板

关于加快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重阳节是我国第一个法定的老年节,之所以设置这个节日是基于中国已转入老龄化社会的现实,以及呼吁全社会关注老年人养老等问题。今年重阳节期间,我深入街办辖区,就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行调研,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街办在居家养老方面取得的成绩 自XX年以来,我街办积极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初步呈现出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1、辖区情况基本摸清。成立了街办社会事务办公室,主抓居家养老工作,同时街办还成立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领导小组,有我任组长,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对辖区内老年人的家庭状况、身体状况、居住状况、 2、基础设施初步建立。去年街办投入巨资,对破败的车库及附属设施进行改造,建设了xx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面积达xxx平方米。设有男、女休息室,阅览室,诊疗,娱乐室,心理咨询室并配有教为健全的体育健身器材,居家养老服务站集老年日托、配餐送餐、文体活动、休闲娱乐、康复保健于一体吸引老人从家中走进社区,得到区有关领导的好评,并拟申报市级居家养老示范点。 3、保障水平促步迈进。xx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因天宁路以北旧城改造而拆除,街办不等不靠,而是想方设法在异地重建上做文章。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请示经区政府xxxx第xx次常务会通过,区发改委在今年重阳节前夕印发了《关于xx区幸福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立项的批复》。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筑面积为xxxx平方米,比原地扩大6倍,现在用地已落实,相信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是我区乃全市居家养老建设的示点。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从调研情况来看,我街办居家养老服务还存在一些不足和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社会认知不到位。社会各方对加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总体认识尚未提高到一定高度,孝老敬老的意识日渐淡化,行政推动和宣传尚欠力度。调查发现,有些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概念不甚了解,其中有的更对社区开展的居家养老服务内容闻所未闻。老年人“花钱买服务”的生活理念不强,对政府提供的无偿服务接受快,对有偿、低偿服务接受慢,有时还存在质疑心理。一位基层工作人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关于加强滨海新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建设问题的探析 一、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平均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数量的日益增加,我国已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解决老年人口养老保障问题已经是迫在眉睫。再加上这些年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和家庭意识的变化,独生子女不断增多, 家庭平均人口数量逐渐下降,家庭构成呈现出小型化的趋势, “独子养老”的时代已经悄悄来临,空巢老人陷入了养老的困境。 由于家庭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城市传统的养老模式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已经很难满足现代人养老的实际需要。在社会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社会化养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也不可能完全取代家庭养老。因此,社区养老服务作为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的一种辅助方式开始应运而生并且迅速的发展起来。社区养老服务主要是指老年人不脱离原来所生活的社区环境和社会环境,为了满足老年人这个特殊年龄段人群的日常需要而提供的有关生活和精神方面的护理和照顾。涉及到老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日常照顾、精神抚慰等等。 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社区养老服务运作体系。各地区的街道办事处、居委会也在管理、服务方面具备了一套相对系统、规范的管理方法。各地正在努力探索符合各地区养老实际的养老模式,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进步中仍旧存在着一些缺点和不足。 (一)养老服务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许多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和完善的服务体系来支撑。比如社区养老服务的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地位尚未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承认,受到了诸多的限制。政府应当制定出相关优惠政策以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到社区养老服务中来。只有完善养老服务的法律法规,才能够更好的保障老年群体的合法权益。政府在整个城市社区养老中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主导作用,各级政府和领导也没有将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列入到城市发展与社区建设总体规划中来,这些都导致了很多地区城市社区养老发展的滞后,也就不能真正的满足老年群体的需要。 (二)社会各个方面对养老服务的认识缺位 很多地区有关老年群体的管理与服务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除了资金以及物质条件的制约外,管理部门以及全社会的老年意识比较薄弱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在客观上,由于社区承担了过多的行政事物,使他们无暇为包括老年人在内的社区成员提供优质的管理和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和帮助只是社区工作内容中很小的一部分。在主观上,相关的管理部门对老年群体进行社会管理和提供全面优质服务的重要意义和社会影响认识不到位。整个社会还没有充分的意识到,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老年群体提供良好的管理和服务,本应该是社区“以人为本”的主要发展目标,这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社区和谐发展、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社区养老管理混乱,缺乏资源整合 老年人口社会化养老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老年群体的社区管理,但是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申论热点标准表述: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2011-08-08 12:48 【背景链接】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鲜明地提出了“优先发 展社会养老服务”的要求,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 自1999年我国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以来,老龄化加速发展,并日益呈现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明显,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比例高等态势。截止2009年底,我国1.67亿老年人中,80周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1899万,占11.4%,他们之中多数人逐步进入半自理或不能自理状态。我国有失能老人1036万、半失能老人2123万,共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8.9%,他们不同程度地需要提供护理照料服务。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城乡家庭养老条件明显缺失。我国65岁以上老年抚养比已达到11.6%,部分省区市达到17.97%,家庭负担、社会负担越来越沉重。由于我国老龄化是在“未富先老”、社会保障制度滞后、单位福利体制解体、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形势下发生的,并伴有家庭逐渐小型化带来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等问题,社会养老服务压力不断加重。加快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事业,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关心、社会广泛关注、群众迫切期待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 【标准表述】 [原因]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公共财政更多投向保障与改善民生领域,养老服务政策法规逐步建立,多元化投入格局逐渐形成,服务能力持续加强,惠及老年人范围不断扩大,奠定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良好基础。但是,与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不断增长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和老年群众过上美好晚年生活的新期待相比,我国社会养老服务无论是供给总量、资金投入、社会分布、服务水平,还是政策落实、监督管理等方面都明显滞后,迫切需要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有效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 [意义] 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举措中,把社会养老服务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是中央审时度势的正确决策。积极贯彻这一决策,按照优先发展来制定政策、增加投入、改革体制、改善管理,将有利于增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能力、提高广大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有利于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发展新业态、扩大内需和促进就业,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优良传统、促进代际和谐、培育社会公德,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全文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征求 意见稿)全文 民政部11日发布《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如有意见请发至电子邮箱: zhxf@https://www.360docs.net/doc/a93761021.html,,wzp@https://www.360docs.net/doc/a93761021.html,,意见征求截至2011年2月28日。全文如下: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起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党的十七大确立的“老有所养”的战略目标和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及《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和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意见的通知》,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 现状和问题 自1999年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并日益呈现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明显,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等态势。截至2009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67亿,占总人口的12.5%,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1899万,占老年人口的11.4%。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地出台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使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养老机构数量不断增加,服务规模不断扩大,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截至2009年底,全国各类收养性养老机构已达4万个,涵盖福利院、养护院、敬老院、荣军养老机构、老年公寓等多种类型,养老床位达289万张,比1999年增长了近2倍。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社区日间照料服务逐步拓展,已建成含日间照料功能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

工作报告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根据《xx市xx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全市常住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xx人,占9.27%。同xx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9个百分点。按照国际标准,我市早已迈入老龄化社会,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日益繁重。 一、xx、xx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做法 xx、xx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按照机构养老创品牌、居家养老创特色、社区养老辟新径、社会养老促发展的思路,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本地区特色、适合本地区市情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新路子。 (一)政府推动、细化规划 市政府成立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政府推动、部门联动、政策促动、典型带动”的四轮驱动工作机制;将养老服务业发展放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视野中谋篇部局,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民生工程项目,相继出台了促进老龄事业发展及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十二五规划”,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二)项目运作、完善体系 坚持“公办”、“民办”两手抓,强力推进各类养老机构建设,多层次、全方位发展养老机构,养老服务网络不断健全,构建适度普惠的养老服务体系。一是强化“兜底”保障功能,全面推进公办养老机构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着力推进福利院、敬老院、光荣院“三院”建设,新建和改(扩)建相结合,扩大床位规模,并向社会开放多余床位。二是满足多层次需求,大力发展民办养老机构。坚持市场化运作,采取公办民营、民办公助、合资全作等多种形式,多渠道兴办养老服务业。通过招商引资,建成高标准的养老场所,满足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三是提升规范化水平,积极打造示范养老机构。提升软硬件条件,强化示范养老机构辐射延伸功能,推进养老机构规范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三)资源整合、建设载体 积极整合资源,加强载体建设中,着重发展居家养老。一是探索居家养老新模式。坚持组织领导、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硬件设施、资金保障“五到位”,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建立了居家养老组织协调机构和生活服务平台。二是打造居家养老服务载体。建立养老服务信息系统,整合公安、劳动、民政等部门信息资源,逐步完善老年人电子健康档案。与通讯服务商合作,建立专业化的居家养老呼叫服务网络,提高居家老人的 应急保障和服务能力。 (四)创新引领、解危救难

中国养老服务体系现状与前景分析

中国养老服务体系现状与前景分析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体制转轨时期,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将发生巨大变化。变化中会带来许多矛盾和冲突,也会带来许多机遇和契机。社会结构的变化牵动社会各个领域发生变化。在养老服务领域要求为积极应对来势迅猛的老龄化社会,中国政府经过探索于2000年提出了社会福利社会化政策,养老服务在社会力量参与之下日益活跃起来。2006年2月国务院转发了10个部委《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养老服务业;作为一个专门用语被明确提出来,并把它表述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和护理服务,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的服务行业。本文对养老服务进行界定的同时对它的历史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梳理和反思,从而确立中国养老服务的理念和政策构架。 一、世界发达国家养老服务理念及其典型模式 每个国家养老服务的概念界定和发展过程,取决于该国的社会福利发展理念。在西欧一些国家,社会福利概念的界定是一个包括一切以帮助所有社会成员获得令人满意的生活与健康为目标的、有组织的社会服务制度和机制内涵的广泛概念(,1995)。具体来说,社会福利包含全部的公共文化、教育、卫生保健、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项目,典型的例子就是在北欧国家中建立的;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面国家负责的社会福利体系。在这些国家中,社会福利与每个作为公民的个人息息相关,与健康、住房、教育、就业、退休等生活领域密切相关;是物质生活保障和可接受生活质量标准的体现,更是公民基本权利的体现。其中针对老年人的福利是社会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倍受各国政府重视。许多国家中建立了完整的老年护理制度,其中既包括现金给付也包括提供服务。 在发达国家针对养老服务既有;养老事业;的概念,也有养老产业的概念。养老事

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及规划

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及规划 作者:张良礼 目录 第一部分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第一章研究综述及规划设计 (3) 第二章第一节老年需求研究综述 (3) 第三章第二节养老模式研究综述 (6) 第四章第三节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规划设计 (9) 第五章第二章政府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责任定位 (13) 第六章第一节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与养老政策之间的矛盾 (13) 第七章第二节政府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责任与定位 (17) 第八章第三章南京市人口老龄化发展态势及养老服务体系的总体构想 (22) 第九章第一节南京市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态势 (22) 第十章第二节南京市养老服务体系的总体规划 (31) 第十一章第三节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的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 (41) 第十二章第四章南京市养老服务体系的具体规划 (44) 第十三章第一节巩固家庭养老的基础地位,加强家庭养老的功能 (44) 第十四章第二节以社区养老为依托,改善居家养老的生活质量 (49) 第十五章第三节以机构养老为补充,让老年人体验专业化服务 (64) 第十六章第五章构建养老服务体系的人力、资金、运营及其他问题 (91) 第十七章第一节养老服务体系的人力资源 (91) 第十八章第二节养老服务体系的资金筹集 (99) 第三节改革养老服务管理体制,走社会福利民营化道路 (102) 第四节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其他对策和建议 (106) 第二部分老年社会事业发展规划方法研究

第六章研究背景 (117) 第一节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 (118) 第二节经济发展、社会变迁与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对社会化养老的呼唤 (122) 第三节国家、社会、家庭与个人在养老保障中的责任定位 (124) 第四节目前老年社会福利设施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27) 第七章文献回顾及研究意义 (135) 第一节老年社会福利设施的界定和分类 (135) 第二节文献回顾及研究意义 (136) 第八章老年社会福利设施需求预测模型的构建 (143) 第一节老年人入住社会养老机构的影响因素分析——两元Logistic回归模型的应用 (143) 第二节老年社会福利设施需求预测模型的构建——以养老机构所需床位数预测为例.. (147) 第三节养老机构床位数需求的混合模型 (159) 第四节各模型间优缺点比较分析 (162) 第五节老年医疗保健机构床位数需求模型 (166) 第九章南京市老年社会福利设施规划研究 (167) 第一节养老机构所需床位数及人力资源配置预测 (167) 第二节预测结果的比较分析 (188) 第十章总结与讨论 (192) 第一节福利规划者与福利研究者的职能定位 (194)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xx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抓好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试点”和中央、省市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部署要求,促进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加快构建现代农业发展体系,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中央、省市关于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以党的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切实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核心,满足农业农村生产需求,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功能定位,坚持公益性服务和社会性服务相结合、专业性服务和综合性服务相协调,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多元化农业服务组织,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方式,规范农业市场主渠道建设,着力构建覆盖全程、城乡互动、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公共服务能力,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服务保障。 二、指导原则 (一)“顶层设计”和群众的首创精神相结合。从全局的角度,对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并以农民群众作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主体,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对体系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的检验中不断

对“顶层设计”完善优化。 (二)宏观指导和市场经济规律相结合。深化对当前农业农村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农业生产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农业数量效益和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农业技术创新,形成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三)公益性服务和社会性服务相结合。以农业公益性服务促进社会性服务发展,以社会性服务发展反哺公益性服务,补齐公益性服务资金短板,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四)尊重实际和创新发展相结合。正确把握当前农业农村发展方向和需求,与时俱进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建立综合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任务目标 到xx年,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建设完成,区、乡、村三级现代农业综合服务网络平台达到273个,全区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达到100%,综合服务率达到80%。社会化服务中心职能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管理规范,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推进深化农村土地改革进程,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20万亩。解放农村生产力,农村劳动力转移5万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23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规范。多元化服务组织发展到450家,工商资本和技术服务充分进入农业领域发展,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形成农业三产融合配套的服务体系,实现外向型农业发展,促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