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志协会

中国地方志协会
中国地方志协会

中国地方志协会

中国地方志协会

目录 1 协会简介 2 协会宗旨 3 协会业务范围 4 组织机构 1 协会简介 2 协会宗旨 3 协会业务范围 4 组织机构

1 协会简介编辑本段中国地方志协会,英文名称全称为:THE CHINESE LOCALRECORDS ASSOCIATION,缩写为:CLRA。

中国地方志协会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的地方(史)志学会(协会),国务院有关部委、军队和武警的史志单位,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相关专业团体,以及从事地方志研究和编纂的个人自愿组成,是非营利性质的全国性地方(史)志学术团体。 2 协会宗旨编辑本段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团结全国地方志工作者和有关社会力量.在方志理论研究和新方志编纂等方面开展学术活动,为繁荣发展方志事业,推进两个文明建设,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贡献力量。

协会的领导机关为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同时接受业务主管单位和社团登记管理机关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华人民

共和国民政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

业务范围 3 协会业务范围编辑本段(一)广

泛团结从事地方志编修、整理、研究、教学、出版等方面的人员,培养有志于方志事业的人才,提高地方志队伍的理论、业务素质;

(二)积极组织地方志的学术活动,开展地方志理论研究,交流新方志编写和旧志整理的经验,加强方志学学科的建设;

(三)加强与国内外地方志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的联系沟通,开拓和促进方志的对外学术交流;

(四)积极参加优秀志书、论文、专著的评选活动和协会(学会)先进工作者、先进集体等的评审活动,积极宣传全国

新编地方志和旧志整理及理论研究等方面的优秀成果;

(五)积极开展年鉴编写的经验交流和理论研究等学术活动。 4 组织机构编辑本段会长

田嘉

副会长

李富强邱新立方未艾文坤斗王中华莫建备

秘书长

杨军仕

副秘书长

于伟平段志贤贾大清黄丽崔震丁惠义

常务理事(按姓氏笔画排列)

文坤斗方未艾王中华王立新王荣环王捷帆邓建

归然田嘉刘斌刘玉宏刘和鸣刘德然吕建成

朱新春牟国义何志英张建功张英聘张恒彬李一

李云鹤李富强杨军仕邱新立邱新荣陈波武星斗

罗亚夫金庆礼胡卫星赵群虎莫秀吉莫建备袁建

贾大清曹彪林麻志杰黄丽焦博武翟世林潘捷军

理事(香港、澳门、台湾各保留两名)

田嘉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中国地方志协会常务副会长

李富强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副秘书长兼办公室副主任、中国地方志协会副会长

邱新立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方志理论研究室主任、中国地方志协会秘书长

刘玉宏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秘书处处长、中国

地方志协会副秘书长

张英聘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联络处处长、中国

地方志协会副秘书长

杨军仕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年鉴处副处长

于伟平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方志期刊指导处处

段志贤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联络处正处级调研员

张恒彬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

崔震北京年鉴社副社长

何志英天津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

邹积浩天津市地方志办公室年鉴处处长

王荣环河北省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

边丽君河北年鉴编辑部主任

赵群虎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

张建功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

海棠内蒙古年鉴编辑部主任

麻志杰辽宁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

李云鹤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

马艾民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年鉴指导处副处长词条标签:社会科学社科协会学术团体

悬赏编辑词条

更多

编辑词条中指定的问题即可获得额外

积分和经验奖励哦~

E-HR姜母岛广州港企业环境分析宫武美樱F.cuz宫泽有纪宁宫润伯傲因FN-FNC词条统计创建者:leigedihao

创建时间:2013-06-28历史版本热门词条

1秦厚修2程虹3立夏4渡边淳一5北京三联韬奋书店6谭栖伟7大仓藏书8蛇蜥9刘菊花10李晟新手教程·学习如何编辑词条马上去编辑>>

中国地方志集成陕西府县志辑

中国地方志集成陕西府县志辑 01-02乾隆西安府志/(清)舒其绅修;(清)严长明纂熙宁长安县志/(宋)宋敏求纂;(元)李好文绘;(清)毕沅校嘉庆长安县志/(清)张璁贤修;(清)董曾臣纂 03嘉庆咸宁县志/(清)高廷法,(清)沈琮修;(清)陆耀遹,(清)董祐城纂民国咸宁长安两县续志/翁柽修;宋联奎纂 04乾隆鄠县新志/(清)汪以诚修;(清)孙景烈纂民国重修鄠县志/张云程,赵葆真修;吴继祖纂乾隆咸阳县志/(清)臧应桐纂修道光续修咸阳县志/(清)陈尧书纂修 05民国重修咸阳县志/刘安国修;吴廷锡,冯光裕纂 06乾隆兴平县志/(清)顾声雷修;(清)张埙纂民国重修兴平县志/王廷珪修;张元际,冯光裕纂嘉靖高陵县志/(明)吕柟纂修光绪高陵县续志/(清)程维雍修;(清)白遇道纂 07乾隆泾阳县志/(清)葛晨纂修道光重修泾阳县志/(清)胡元煐修;(清)蒋湘南纂宣统重修泾阳县志/(清)刘懋官修;(清)宋伯鲁,周斯亿纂 08嘉靖重修三原志/(明)张信纂修乾隆三原县志/(清)刘绍攽纂修光绪三原县志/(清)焦云龙修;(清)贺瑞麟纂 09乾隆盩厔县志/(清)杨仪修;(清)王开沃纂民国盩厔县志/庞文中修;任肇新,路孝愉纂隆庆淳化志/(明)罗廷绣纂修乾隆淳化县志/(清)万廷树修;(清)洪亮吉纂 10乾隆醴泉县志/(清)蒋骐昌修;(清)孙星衍纂民国续修醴泉县志稿/张道芷,胡铭荃修;曹骥观纂民国邠州县新志稿/刘必达修;史秉贞等纂乾隆三水县志/(清)朱廷模,葛德新修;(清)孙星衍纂同治三水县志/(清)姜桐罔修;(清)郭四维纂 11-12宣统长武县志/(清)沈锡荣修;(清)王锡璋纂光绪永寿县志/(清)郑德枢,(清)赵奇龄纂光绪乾州志稿/(清)周铭旂纂修光绪乾州志稿补正/(清)周铭旂纂民国乾线新志/续俭,田屏轩修;范凝绩纂 13嘉靖渭南县志/(明)南大吉纂修道光重辑渭南县志/(清)何耿绳修;(清)姚景衡纂光绪新续渭南县志/(清)严书麟修;(清)焦联甲纂 14乾隆富平县志/(清)吴六熬修;(清)胡文铨纂光绪富平县志稿/(清)樊增祥,(清)刘锟修;(清)田兆岐纂

值得铭记的中国基督教人物

梁发 梁发(1789—1855年),基督教第一位中国籍传教士,也是第一位参加近代中文报刊编辑、出版工作的中国人。21岁开始在广州十三行附近的印刷所工作,因而结识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1815年与米怜同往马六甲。1816年11月3日梁发请求米怜为其施洗,时年37岁。1823年梁发成为英国伦敦会雇员,并由马礼逊按立为基督教中国第一位传道人。此后,在澳门、广州、马六甲、香港等地传教。1855年4月12日病故于广州。梁发最重要的著作是1832年所写的《劝世良言》。他用很浅显的话,把基督教的教义和部分由圣经精选出来的内容写成《劝世良言》。这本书后来对洪秀全的太平天国有很大影响。他的其他著述有《救世录撮要略解》、《熟学圣理略论》等。 谢洪赉 谢洪赉(1873—1916年),字鬯侯,别号寄尘,晚年自署庐隐。他是清末民初知名的中国基督徒翻译家、著述家,其父为基督教长老会牧师。谢洪赉19岁入基督教监理会主办的东吴大学前身的博习书院就读。1895年,从博习书院毕业,随新任上海中西书院院长潘慎文到中西书院工作,并创立了学生青年会,时称“幼徒会”。1901年10月,青年会全国协会第三次全国会议在南京举行,他被选为全国协会委员,1902年又被选为上海青年会董事。1903年,谢洪赉、宋耀如等人邀约一些信徒在上海汉口路慕尔堂发起成立中国基督徒会,其《成立缘起》被认为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基督教自立教会宣言。1906年,谢洪赉辞去中西书院和商务印书馆的工作,加入青年会书报部,任《青年会报》副主编,开始专职从事青年会翻译撰写基督教书籍的工作。1916年,谢洪赉因病去世。他翻译各类学校教材约15种,基督教圣经解读、神学介绍、基督教伦理学著作约13种;编撰基督教著作如《天国伟人》、《世界名人与圣经》、《圣德管窥》等三十余种;编译基督教青年会介绍、励志心理类著作二十余种。 余日章 余日章(1882—1936年),湖北蒲圻人,二十世纪前期中国基督教领袖之一,社会活动家。1900年随父至上海。1905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回湖北后任文华书院附中教员,参加日知会活动。1908年赴美国哈佛大学攻读教育学。1910年毕业获博士学位,回国任武昌文华中学校长。1911年武昌起义时,发起组织红十字会,自任总干事,率员赴前线救护。1912年,余日章应教育部长蔡元培邀请,参加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同年加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1917年任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总干事至1930年。余日章多次出席基督教青年会世界会议和基督教国际宣教大会。1919年他出席纽约北美基督教青年会干事会议。1922年当选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会长,任职至1932年。余日章中文著述内容广泛,主要发表在青年会《青年进步》和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出版的《中国基督教年鉴》。 赵紫宸 赵紫宸(1888—1979年),中国基督教神学家、学者、诗人、神哲学教育家。1907年,赵紫宸在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总干事约翰?穆德以及东吴大学校长孙乐文的影响下受洗入教。他在1910年毕业于东吴大学,留校任教。1914年秋,他前往美国田纳西州梵德比尔特大学读神学,兼修社会学和哲学。1917年获社会学硕士和神学士学位,后回国担任东吴大

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

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 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 01 乾隆长沙府志(1) 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 02 乾隆长沙府志(2) 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 03 同治长沙县志(1) 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 04 同治长沙县志(2) 同治临湘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 05 光绪善化县志 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 06 乾隆岳州府志光绪巴陵县志(1) 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 07 光绪巴陵县志(2) 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 08 乾隆平江县志同治平江县志(1) 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 09 同治平江县志(2) 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 10 光绪湘阴县图志 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 11 乾隆华容县志光绪华容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 12 乾隆湘潭县志光绪湘潭县志(1) 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 13 光绪湘潭县志(2) 同治浏阳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 14 民国醴陵县志(1) 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 15 民国醴陵县志(2) 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 16 民国醴陵县志(3) 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 17 同治攸县志 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 18 同治茶陵州志同治酃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 19 康熙湘乡县志同治湘乡县志(1) 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 20 同治湘乡县志(2) 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 21 康熙郴州总志嘉庆郴州总志(1) 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 22 嘉庆郴州总志(2)

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 23 嘉庆安仁县志同治安仁县志(1) 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 24 同治安仁县志(2) 同治嘉禾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 25 乾隆永兴县志光绪永兴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 26 光绪兴宁县志 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 27 嘉庆桂东县志同治桂东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 28 乾隆桂阳县志同治桂阳县志(1) 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 29 同治桂阳县志(2) 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 30 民国汝城县志 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 31 同治监武县志 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 32 同治桂阳直隶州志 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 33 康熙耒阳县志光绪耒阳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 34 乾隆衡州府志(1) 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 35 乾隆衡州府志(2) 同治常宁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 36 乾隆衡阳县志同治衡阳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 37 乾隆清泉县志同治清泉县志清泉县乡土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 38 弘治衡山县志光绪衡山县志(1) 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 39 光绪衡山县志(2) 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 40 乾隆祁阳县志民国祁阳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 41 嘉庆新田县志光绪新宁县志乾隆浯溪新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 42 康熙永州府志 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 43 道光永州府志(1) 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 44 道光永州府志(2) 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 45 康熙零陵县志光绪零陵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 46 光绪乾州厅志光绪宁远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 47 民国蓝山县图志

为何中国没有发展基督教

聊聊宗教——基督教 经常在电影和新闻里,看到关于宗教冲突,穆斯林被袭击的,消息,甚至电影中十字军东征的题材电影,又或者关于神圣罗马皇帝的典故,不免心中总是疑惑,仿佛中国没有宗教的遗迹。便一直想弄个明白,今天有心,终于查了一堆资料,大致明白了宗教的历史。 综合之后,写下来,给大家也看看,至少了解了一部分的历史,看看地球上千万年的信仰为何物。 首先,认识世界上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 很难理解,中国作为一个唯一续存的东方文明古国,实际上,到了现代,给世人的感觉,是世界上最不信教的国家之一。 西方人眼中,中国人很务实,比起精神信仰上的依附,人们愿意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花在人际生活和人文追求上。 历史的眼光来看,穷人更需要宗教,原因是穷人的生活比较的苦难,在穷困和疾病,奴役和压榨的背景下,没有文化的穷人们便需要一个精神上的信仰来支撑自己的人生苦旅。而宗教发展又往往跟政治有着必然联系,政局为了更好的统治人民,往往政教合一,来愚昧大众,以实现更稳固的统治(实际上基督教一直与政局争夺领导地位)。 基督教的起源: 基督教便最早起源于公元纪年前后的罗马国犹太省,即现在的巴基斯坦,以色列地区。并且最初的教训思想是以犹太人的犹太教为基础的,在耶稣的传播和影响力下,逐渐发展壮大,并迅速传播到地中海周边地区,乃至整个欧洲,美洲。 耶稣的基督教,改变了犹太教只限于犹太人的局限性,打破一般教规的阶级之分,努力传播身边的所有种族,认为人天性有罪,而相信天主,多行善事,便能赎罪,便能得救,来世便可上天堂,否则便要下地狱。 耶稣30岁的时候开始传播基督教,宣称自己就是天主的儿子,信他的人可以得到救赎,不信的人,要下地狱。最开始,耶稣的精神并没有因为他的说教而得多太多的人们相应,而是因为耶稣的死。 当时的犹太教,对这个异类很是讨厌,对当局施压,要处死耶稣。因为新的基督教,宣扬的是人人平等,关爱,施舍。与依靠罗马帝国的犹太教贵族产生了深深的矛盾。 后来由于门徒犹大的出卖,耶稣被罗马驻犹太总督逮捕并凌辱。最后钉在十字架上死去。不过3天后,给耶稣抹香的女教徒们发现耶稣的墓中没有人,耶稣已经复活离去。 耶稣的复活,让人将信将疑,但随后的40天,耶稣多次在门徒中现身说教,声称自己的死,是为尘世间的人们赎罪,死后复生的耶稣,即将回到天主的身边,并在世界末日的时候重新回来人间,做最后的审判,跟随耶稣的人得上天堂,有罪的人下地狱。 40天后,耶稣在众人的眼前,飞升上天,成为圣子,临走时,耶稣派遣圣灵下凡,藏在每个人的心间,圣灵无影无形,保护的人们。 相比较而言,后来最为不同阶级的人所广泛接受的基督教,确实产生了一种,没有阶级区别,人人平等的引导人向善的精神产物。不过就其本质而言,又似乎有太多的狭隘性,基督教早期对非基督教的教派采取十分坚决的排斥,对异教徒的辱骂以及攻击,使得基督教的形象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甚至基督教后来本身分裂出的多个分教,也有众多不合。

中国基督教两会公派留学(进修)人员办法

中国基督教两会公派留学(进修)人员办法 为促进中国教会健康、有序发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规范公派留学(进修)人员管理,依据国家宗教事务局国宗函【1999】106号《关于对<中国基督教选派及培训神学毕业生出国留学办法>审核意见的函》,在原有的《中国基督教选派及培训神学毕业生出国留学试行办法》(1998年11月22日修订并通过)、《中国基督教两会选派出国留学及进修人员试行办法》(2004年12月27日修订并通过)以及2014年10月修订并通过的《中国基督教两会公派留学(进修)人员办法(试行)》的基础上制订本办法。 一、目的 中国基督教两会(以下简称“基督教全国两会”)公派留学(进修)旨在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教会的“三自”原则,积极参与深化神学思想建设,在神学上有较高造诣,品德优良,身心健康的高素质教会人才。 二、报考要求 1.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三自爱国原则,对神学思想建设有正确认识并积极参与该项事工,具有一定的神学理论基础。 2. 具有神学院四年制本科以上学历(含本科学历),在教会、教会团体或神学院校工作一年以上,有较好表现。 3. 信仰虔诚,品行端正,身心健康,无犯罪记录,无精神病史,无传染性疾病或其它影响正常学习的疾病。 4. 报考非英语国家和地区的学校,英语水平需达到四级或四级以上;报考英语国家和地区的学校,需达到入学学校所要求的托福、雅思或GRE成绩。 5. 需经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基督教两会推荐。 6. 需参加基督教全国两会组织的出国留学考试和面试。 7. 基督教全国两会公派留学获得硕士学位后,需回到教会或神学院工作满一年之后,方可由其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推荐,再次申请基督教全国两会公派留学,攻读博士学位。 三、报考程序

中国地方志的军事地理价值概说

中国地方志的军事地理价值概说 发信站: 新一塌糊涂(Wed Mar 18 02:51:26 2009), 本站(https://www.360docs.net/doc/a24370421.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a24370421.html,) 地方志源流概说 “方志”的名称较早见于记载的是《周官》“外史掌四方之志”。《周官》一书成于战国时代,据此可知方志的历史之久远。我国现存的地方志有八千五百多种,共十一万多卷,(注1)约占我国现存古籍的十分之一左右。地方志记载了一定地区自然和社会各方面的历史和现状,是一部地方性的“百科全书”,其中包含有丰富的军事内容,特别是军事地理内容。明末清初顾祖禹编撰的军事地理巨著《读史方舆纪要》就引用了一百多种地方志。上世纪四十年代,美国陆军编绘的《中国地图》,我国的地方志就是其重要的参考资料。 我国地方志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别史,以及地理书和地图,在地方志发展形成的过程中,这三方面既有各自的发展,又有相互的融合。由于各自的发展,地方志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而史、图、经的相互融合,终于在宋代形成了内容丰富、体例完备的地方志。(注2) 明清时期的军事要地志 明代地方志的发展十分繁荣。明政府为巩固北部边防,在长城沿线许多军事要地设立军镇、卫所,在一些军事要冲设立关城、堡寨,屯兵戍守。由于这些军事要地的出现,随之出现了许多军事要地志。著名的有:嘉靖《山海关志》,万历《偏关志》、嘉靖《三关志》。此外,还有关于重要防御方向的嘉靖《两镇三关通志》、嘉靖《西关志》、万历《四通三关志》等等。与此同时,明代军事区划,镇、卫、所的方志也纷纷出现,如正德《宣府镇志》,万历《延绥镇志》,正德《金山卫志》等。这些地方志明显地具有现今军事要地兵要地志的雏形,对当时军队的兵防战守有着极大的实用价值。《延绥镇志》,序中说:“时火落赤报警,欲稽往牒,以查敌情,得新志而读之,历代建置沿革之由,水火险易厄塞之处,兵马收集选充之实,馈饷储积、田赋登耗之数,力役征调支应之烦,……文武经历建树久近之迹,河套侵犯要挟之情,元老经略条奏筹划安攘之策,糜不犁然具备,一展卷尽目中。” 清代,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地方志的编纂与研究达到鼎盛时期。由于统治者对修志的重视,一些著名学者的参与,使地方志体例谨严,种类齐全,数量大增。除三修《大清一统志》之外,全国各地亦纷纷修志,不但有省志,府志、州志、县志、厅志,还出现了乡镇志。 清朝中后期,在平定“内乱”和抵御外患的战争中,出现了一批带有浓厚军事色彩的地方志,以新疆和西藏最为突出。如《钦定新疆识略》和《回疆通志》。这两部方志体例大致相似,对“南北各城官制、兵额、台站、卡伦皆关综核,特详载于各城图后,至山川道里彼此联属,则于总图后谨撰总叙。”新疆“配有军台又有营塘、驿站,颇为纷难,谱详胪于道里表,以便核查。”此外,在这两部方志的《纪事》还简要记述了清政府历次与新疆少数民族分裂分子作战的经过。(注3) 地方志——军事地理的史料库 在地方志大量的军事史料中,以军事地理资料最为丰富,最为突出。如历代地方军事机构的设置、军事行政区域的划分、疆界沿革、战场地名辨释、民族分布与迁移、边(海)防卫戍、山川要津、险隘关塞、交通道路、兵家必争之地等,涉及历史军事地理(注4)的研究资料,通常都可在地方志中有关的条目中寻得。在嘉靖《宁夏新志》中就记述着古战场贺兰山的关塞和可通步骑的口隘数,以及古代防御要点的地

庄祖鲲:《契合与转化: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

THEO 5926基督教與中國文化Name:朱肇羽 閱讀報告:莊祖鯤:《契合與轉化:基督教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關係》 莊祖鯤博士在《契合與轉化:基督教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關係》一書中,試圖以辨證方式找出基督教(文化) 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點,從而尋索基督教對中國文化貢獻,並指出中國文化需要作出改變和更新。全書共分六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三章嘗試以歷史的角度,闡述基督教與佛教對於中西文化的影響;第四章作者嘗試以「宣教學」Missiology作為理論,來探討基督教與中國文化會通的進路;第五、第六章則承此進路,探討當代中國文化所面對的危機,藉著透過基督教文化作為會通的交會點,並作為未來中國文化的轉化點。1本文試從以四方面作出解釋和評論: (1)莊祖鯤「改變和更新」的研究進路: 1.1.研究動機 踏入廿一世紀,由於現代化(modernization)的推展下,全球文化產生類似的問題和面臨同樣的挑戰。中國近年經濟起飛,已成功融入國際社會的一員,政府和民間都以「大國崛起」號稱自鳴得意之時,所面對的文化危機也似乎在所難免。因此,作者提出以下兩點: 1莊祖鯤。《契合與轉化:基督教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關係》西安:陝西師範大學,2007 p6。

1.大國崛起背後,是一個怎樣的精神文明支撐著? 2.如果我們期望將來中國也能崛起,我們是否應該致力中國文化更新與再 造?2 作者認為「文化更新」並不是一個新議題,他引述了大陸學者湯一介「中國(的)文化更新,已成為全球多元文化系中,一個令人矚目的現象」的一段話3,包括上世紀八十年代,西方國家所關注由儒學主導的東亞經濟的發展。但過往的討論大多皆以哲學為進路,較少從宗教的幅度來思考。他傾向Christopher Dawson的論點,認為「宗教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該社會中的文化形式」4。 因此,他提出以宗教與文化會通的角度,來研究當代中國文化的更新問題。 (2)從方法論上談: 作者利用前三章作檢視了佛教、基督教分別在中國及歐洲文化的過程及結果,從而說明宗教對文化的影響。由第四章開始,他才正式闡述個人的觀點,他認為以「宣教學」(Missiology) 是最好作為探討基督教與中國文化會通的研究工具,因為其涵蓋性相當廣泛,當中包括神學、歷史、人類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等,是具有一種綜合科學的特性。5他借用了神學家尼爾(Richard Niebuhr)和 2同上, p7 3同上,p2。 4同上,p4。 5同上p75。

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论文

课程名称: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学号 2012080907 姓名成绩: 论文正文 论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摘要:本文分析了基督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异同,中西文化的交融,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论述了论述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在节日、饮食、服饰等方面的差异。在文化融合方面的努力。对社会现状的思考,并从发展角度出发,提出了和平友好,指出了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基督教中国传统文化文化融合节日服饰 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世界各地都有广泛的传播和影响。中国是世 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儒释道三教为核心的中国文 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聪明智慧的结晶。基督教自唐朝开始在中国传播,几经曲折,与中国文化进行了长期的冲突与融合,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朝末期,当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来中国传播天主教的时候,他采用 了“援耶补儒”的传教模式,通过基督教与儒家思想的融合,为天主教在中国的 传播找到了文化的内在依据,如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高僧通过当时流行的玄 学思想为依据在中国传播佛教一样,走的是适应中国本土文化的传教路线。但利 玛窦的传教路线因“礼仪之争”而被迫中断。 1807年(清朝嘉庆十二年),英国伦敦传教会传教士马礼逊来华时,他的传 教方式更多地倾向于福音派的“以耶代儒”模式。他开创的文字、教育、医药等 传教方式的出发点是通过介绍西方基督教文明使中国人认识到西方文明的优越性,借此达到引导中国人皈依基督教的目的。这种“以耶代儒”和“耶稣或孔子”的 排斥主义传教路线经过郭实腊、戴德生等传教士进一步发扬光大,成为基督教各 派在中国传教的主流形式。这样,基督教就对中国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形成了巨大 的威胁,使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之间产生了深刻的冲突。基督教被中国大众蔑称为“洋教”。义和团运动就是以“灭洋教”为目标发展起来的。五四运动以后,中 国知识界又掀起了“非基督教运动”,使基督教在中国知识界遭到猛烈批判。 从节日方面来说 东西方节日的不同习俗,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传统,和西方人 民崇尚自由和理性的特性。 首先,我们谈谈中国节日所承载的文化含义。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 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们的七个主要节日有:春节、端午节、七夕节、清明节、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节日,无一不是

卓新平:基督教与中国文化适应问题

Mutually Adapting: Christianity and Chinese Culture blah About Zhuo Xinping Shinjie zongjiao wenhua (Global Religious Culture), Vol.2, 1997, pp 8-12 Ideally, Chinese Christianity should be the organic fusion produced by the mutual adaptation of Christianity to Chinese culture and vice versa. This contributes not only to the religious spirit and values of Chinese culture, but also to Christian philosophy and culture. Mutual adaptation between Christianity and Chinese culture not only involves finding common ground, but also exchanging and incorporating new ideas. As these two traditions have grown and matured throughout history, a struggle to dominate has led them to oppose and exclude one another. In the modern era, they have learned to adapt to tradition and modernisation. Christianity is currently being assimilated and culturally reconstituted into Chinese culture. Christianity has inspired Chinese culture and provided it with opportunities and an impetus for reform and renov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is exchange and fusion has not prevented Chinese and Christian cultures from maintaining their own traditions. It is in this context that they have become modern and dynamic. This rapprochement is in its early stages; healthy exchange and objective, fair dialogue is key to its continued success. Additionally, all forms of dogmatism and xenophobia must be eliminated in religious practice. Because it is universal, Christianity can accept and assimilate Chinese cultural traditions; its openness can also help China face up to a globalised world and become more modern. And because Chinese culture promotes tolerance, it can also recognise the existence and value of Christianity. Theclear way of thinking inherent to Chinese culture also makes it easier for the Chinese to understand and accept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and contribution of Christianity.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双向契合 ?Le processus d’adaptation bidirectionnelle entre le christianisme et la culture chinoise A Market Theory of Religion Anthony J. Blasi Tennessee State University, P.O. Box 110282, Nashville, TN 37222-0282,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thonyblasi@https://www.360docs.net/doc/a24370421.html, References to market phenomena are common enough in the sociology of religion, but despite the proliferation of systems of concatenate propositions that have been tested with survey and church membership data, little has been done to develop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how a religious market works. Consequently there is a significant lack of correspondence in the literature between the role market phenomena play in economics and the role of market-like counterparts in the religious field. While there may be some point to offering a correction to allegedly market-centered research in the sociology of religion, the intent here instead is to take what insights are to be had from the study of economic phenomena and draw out their implications for inquiry into religion. Key Words:market theory ? religion and economic phenomena

中国地方志集成

中国地方志集成 《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 第一册道光《济南府志一》※ 第二册道光《济南府志二》 第三册道光《济南府志三》 第四册乾隆《历城县志》 第五册民国《续修历城县志》 第六册乾隆《淄川县志》宣统《三续淄川县志》 第七册乾隆《博山县志》民国《续修博山县志》 第八册民国《临淄县志》光绪《德平县志》民国《德平县续志》第九册光绪《嶧县志》 第十册乾隆《德州县志》嘉庆《禹城县志》 第十一册光绪《陵县志》民国陵县志《陵县续志》 第十二册民国《徳县志》 第十三册民国《齐河县志》 第十四册民国《济阳县志》 第十五册同治《临邑县志》民国《续修临邑县志》 第十六册乾隆《平原县志》民国《续修平原县志》乾隆《乐陵县志》第十七册民国《商河县志》 第十八册宣统《重修恩县志》乾隆《武城县志》道光《武城县志续编》民国《增 订武城县志续编》 第十九册乾隆《夏津县志》民国《夏津县志续编》

第二十册光绪《宁津县志》咸丰《庆云县志》民国《庆云县志》第二十一册 咸丰《武定府志一》 第二十二册咸丰《武定府志二》光绪《惠民县志》 第二十三册民国《阳信县志》 第二十四册民国《无棣县志》光绪《利津县志》民国《利津县志续志》第二 十五册光绪《霑化县志》民国《霑化县志》 第二十六册民国《邹平县志》 第二十七册民国《重修博山县志》嘉庆《长山县志》 Shen Longbao look in the eyes, for a chance to kill him. Shen Longbao behind smart to keep gendarmes, picked up a brick reservoir in cotton vest, walked into a small alley corner, seeing four weeks nobody will step up and pulled out bricks Asahi on military police knocked down. Unsuspecting Japanese military police was flaccid paralysis. Shen Longbao picked the Japanese military police gun in cotton vest, leave 第二十八册民国《新城县志》民国《桓台县志》乾隆《蒲台县志》第二十九 册民国《续修广饶县志》乾隆《青城县志》民国《青城续修县志》第三十册民国《乐安县志》康熙《齐东县志》民国《齐东县志》第三十一册咸丰《青州府志一》 第三十二册咸丰《青州府志二》 第三十三册光绪《益都县图志》 第三十四册民国《寿光县志》 第三十五册嘉庆《昌乐县志》民国《昌乐县续志》 第三十六册光绪《临朐县志》民国《临朐县续志》

英德县志

英德县志 第一节民族 全县有汉族、瑶族、壮族、维吾尔族、满族、苗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藏族、黎族、侗族、京族、土族、畲族、佤族、白族、傣族、布依族、彝族、塔塔尔族、傈僳族、土家族23个民族。 汉族 据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县内汉族有89008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9.66%,遍布全县各乡镇和厂矿场。 县内汉族,源始于中原炎黄,流始于秦人入粤,大量流入在唐代、宋代、明代和清代。 英德县境,古为百越诸族聚居之地,秦始皇平定百越之后,发遣大批中原“谪徙民”入岭南,这是第一批入粤的炎黄后裔,称为汉人。此后,自东汉末年到南宋末,经过多次汉人从中原和江南迁入广东的浪潮,到英德定居的不少。《宋史·地理志》载,英州有主户6690、客户1329。明初人口骤降,《英德县志》(乾隆本)称“地无居人”,成化年间大量汉族人从闽之上杭和赣迁入。直至清代和民国,北人南迁一直没有停止过。 中原汉族开发较早,文化水平较高,生产技术比较先进,他们南迁后勤劳俭朴,富有创造精神,与百越族逐步融合,成为岭南的主要居民。原有土著逐步汉化,现在居住英德境内的客家人,大多是宋以后中原汉族移民的后裔。 下面收集到的一些族谱资料,虽虚妄不实之处甚多,但也可看出县内汉族源流的大概(族谱随收随录,不分先后,未认真考证)。 李姓明洪武初年李公政从福建上杭迁英德县竹径都头村定居。李公政生4子:贵聪、贵明、贵胜、贵会。贵胜任直隶省常州府武进县知县,生7子。第七子文任广西庆州府荔波县知县。文六世孙泽迁黎洞三坑车定居。贵聪生6子,长子文海迁居洋高乡白沙村,其余在头附近散居。青塘、鱼湾李姓也不少。 谢姓谢枋得之后裔景圣、景贤、景智三兄弟明初从福建宁化石壁村入粤。老大定居本县大镇,至今未有分支居它地。老二定居横石塘围子下,后分支散居马口、连江口、黎溪、白沙及清远县源潭等地。老三定居于连平县。

中国地方志汇集 一(100册)

中国地方志汇集一(100册) 中国地方志汇集 P.531中华续道藏01-07繪圖歷代神仙傳 P.459《本草纲目》PDF版 P.988明代传记丛刊·学林类10-11(012)启祯两朝遗诗小传、明诗纪... P.850明代传记丛刊·学林类11(013)明诗纪事(二)_0 P.967明代传记丛刊·学林类11(014)明诗纪事(三_0明代传记丛刊·学林类11(014)明诗纪事(三_0分类:历史| 上传:2015-03-07 21:45积分:500下载次数:0浏览次数:0P.530[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三辑第30册.清涼山新志].杜洁祥主编 P.135[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三辑第29-2册.上方山志].杜洁祥主编 P.120[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三辑第29-1册.忍草庵志].杜洁祥主编 P.663[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三辑第17-18册.玉泉寺志].杜洁祥主编 P.101[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三辑第16-2册.洪山宝通寺志.卷下].... P.133[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三辑第16-1册.洪山宝通寺志.

P.770[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三辑第14-15册.青原志略].杜洁祥主编 P.152[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三辑第13-3册.翠山寺志].杜洁祥主编 P.158[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三辑第13-2册.辩利院志].杜洁祥主编 P.90[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三辑第13-1册.雪窦寺志].杜洁祥主编 P.729[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三辑第11-12册.幽溪别志].杜洁祥主编 P.629[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三辑第05-06册.昭觉寺志].杜洁祥主编 P.386[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三辑第07册.圣因接待寺志(卷1-卷4)].... P.477[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三辑第04册.黄檗山寺志].杜洁祥主编 P.362[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三辑第03册.光孝寺志].杜洁祥主编 P.909[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三辑第01-02册.301.鸡足山寺志].杜... P.488[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二辑第30册.峨眉山志補].杜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

运河流经的几个点:通州、天津、临清、济宁、徐州、淮安、扬州 岁时旅行;庙会旅行 庙与祠的区别。 丁世良、赵放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M].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 地方志为主,民俗资料分七大类:礼仪民俗,岁时民俗,生活民俗,民间文艺,民间语言,其他等。 北京市《顺天府志》(一百三十卷.清光绪二十八年重印本) P2 岁时民俗 农业种类繁多北京 .饮食 正月:1、《水东日记》名曰“贺新年”。所食之物,如曰百事大吉盒儿者,柿饼、荔枝、圆眼、栗子、熟枣,共装盛之,又驴头肉亦以小盒盛之,名日“嚼鬼”,以俗称驴为鬼也。 庙会 《北京岁华记》五鼓时,不卧而嚏,嚏则急起,或不及衣,日卧嚏者病也。不卧而语言,或户外呼则不应,日呼者鬼也。夙兴盥漱,啖黍糕,日“年年糕”。家长少毕拜,姻友投笺互拜。烧香东岳庙,赛放爆仗,纸且寸。东之琉璃厂、西之向塔寺,卖琉璃瓶盛朱鱼,转侧其影,大小俄忽。 男女 《宛署杂记》且至三日,男女于白塔寺绕塔。且至晦日,家家竿标楼阅阁、松柏枝荫之夜灯,之日“天灯”。

商业:《景物略》初三日至十七日,陈百货于琉璃厂,书画、金玉、骨董均设地摊,而火神庙尤甚,游人杂沓,名日逛厂。 喇叭:《明宫史》初八日,弘仁寺打鬼。其制,以长教喇嘛披黄锦衣,乘车持钵,诸侍从各执仪仗、法器拥护,又以小番僧名班第者,衣彩冑,带黑白头盔,手执彩棒,随意挥洒白沙,前以鼓吹导引,众番僧执曲锤柄鼓、鸣锣、吹角、演 念经文,绕寺周匝,迎祥驱祟。念五日,德胜门外黄寺,行亦如之。 饮食:《帝京岁时纪胜》初九日后,吃元宵。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为果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圆也。 商业(呈大流,物价依稀为贵) 《明宫史》“人家用粉糁(san米粒)、寒具馈送,遍市鬻之,五花帚(zhou)为号。宴席间尚王瓜、豆荚,一瓜之值三金,豆一金,点茶用椿芽、蒲笋,发之冰下。牡丹、芍药、蔷薇俱有花,较春时薄小,一瓶值数千线,贵戚、倡家插茉莉花。” 出游: 《宛署杂记》十九日,都人集白云观,游治纷沓,志马蒲博,谓之“燕九带”,或曰“阉邱”,或曰“宴邱”。 P26《通州志》十卷清光绪五年刻本 庙会、城隍庙,游行P26 正月“元旦”,家设香烛酒果,拜天地、祖宗,出门贺节。城隍庙中,自隔岁除夕至元旦,有庙场香会。“元宵节”,以果相馈。自十三至十六,各庙鼓楼悬灯,放花炮。其演戏者,曰“灯戏”。男女各游街市观灯,日“走百病”,又曰“走桥儿”。自十五至三十,里二泗娘娘庙有庙场香会。

天一阁藏明抄本《官品令》考

?专题研究? 天一阁藏明抄本《官品令》考 戴建国 提要:本文对宁波天一阁所藏明抄本《官品令》进行了考证,认为此书正是久已湮没的宋代法律典籍《天圣令》。作者详细考证了这部残存令典的体例、篇目以及它 所保存的《唐开元二十五年令》原文,指出这个残本的发现不仅对了解北宋的典章制 度和人口等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而且对于唐史研究,尤其是唐令的研究和复原工 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唐宋600多年历史中,统治者曾修纂过无数部法律典籍。然而,除了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唐律疏议》、《宋刑统》和《庆元条法事类》外,似乎全都失传无闻。最 近,我因整理点校《庆元条法事类》而翻阅《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在史部职官类中 见到一条著录曰:“《官品令》三十卷,明抄本,存十卷,二十一至三十。”这引起了 我的兴趣。根据法律史常识判断,此书不会是明代所撰,很有可能是唐宋时期的法律 典籍。通过朋友的帮助,我在宁波天一阁博物馆翻阅了此书。 一 是书仅一册,残本。挂签著录云:“官品令三十卷,明□□□撰,存十卷,卷二十一至卷三十。乌丝栏钞本。”书签题“官品令”(脱落)。白口,单黑鱼尾,双边栏,无室名、页码,亦无题识跋语。每半页10行,行18字,双行小字注,字尚工整。篇目及篇次如下: 田令卷第二十一 赋令卷第二十二(卷终云“赋役令卷第二十二”) 仓库令卷第二十三 厩牧令卷第二十四 关市令卷第二十五(捕亡令附) 医疾令卷第二十六(假宁令附) 狱官令卷第二十七 营缮令卷第二十八 丧葬令卷第二十九(丧服年月附) 杂令卷第三十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天一阁冯贞群编《鄞范氏天一阁书目?内篇》曰:“《官品令》,政书,存十卷,一册。”将其归入政书类。翻检是书,通书所载都是法律令文。毫无疑问,这是部令典。明《大明令》以尚书六部分篇,无《官品令》篇目,因

中国地方志的史料价值及其利用

摘要地方志是地方文献中的大宗,蕴藏着丰富而有价值的史料,但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充分的利用。本文即以旧志与新编的中国地方志为研究对象,举出例证,以论述地方志的史料价值和如何利用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地方志史料价值利用 中国在2000多年前就对文献有所认定,在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就开始探讨文献足征与否的问题。地方文献是文献总类中的一支,据今人的考订,认为地方文献最早受到重视,是1941年图书馆界前辈杜定友先生在韶关任广东图书馆馆长时。他规定地方文献应包括史料、人物、出版三方面,这一说法不太准确,因为这三方面的文献不一定都具有地方文献的内容与性质。所以我认为,只要是反映本地区的历史、地理、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物产、资源以及碑帖、手迹、学术著作等,即使是零篇散页,都应归入地方文献。所以地方文献包罗宏富,门类众多,如地方志,宗谱,私人笔记,名人手稿墨迹,铺户账簿等皆是,其中以地方志为大宗。 中国地方志以起源早、持续久、类型全、数量多而享誉于世界,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的统计,仅保存至今的宋至民国时期的方志就有8264种,11万余卷,占中国古籍的十分之一左右,而实际数字尚不止于此,除原未计入的山水寺院志外,在历年编修新志过程中和普查后所知,尚有不少遗漏。粗略了解,旧志的总数已达万种。近半个世纪的首届新志编修事业,可称成绩斐然,成果丰硕。据一种官方数字宣布,截至2000年11月,已出版面世的新编三级志书,有4000余部。如果加上近四年陆续出版的首届新志和第二届续志的成书以及三级志以外的一些部门志、行业志、山水志等,估计也在万种左右。合新旧志的总量,当在20000种以上。因此中国地方志无疑是地方文献中的大宗,它既具有丰富坚实的史料基础,更具备取之不尽,足资参证的史料价值。 一、旧志的史料价值 旧志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前各个历史时期所编纂的地方志书。旧志中记载着大量的有关当地的历史沿革、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景物资源、风土人情、文化艺术等方面的资料,可以发掘出无穷尽的有价值的史料。对旧志史料给以极大重视并因之撰著传世名著的是明清之际的顾炎武。顾炎武在整理研究地方志的基础上。撰著了《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两大名著。其中,《天下郡国利病书》120卷是顾炎武呕心沥血,博览群书,花费了20年心血,收集了全国各地有关地形、关隘、赋役、水利、交通、物产、农业、手工业、倭寇等与国计民生有关的资料,于康熙元年(1662年)汇编而成的。该书考证精详,征引浩繁,共征引了千余部地方志,占全部资料来源的三分之一,给后世留下了一部非常有价值的经世致用之作。旧志中可供采摭的史料,俯拾皆是,如从《上元县志》中可以了解南京丝织业的生产组织、生产概况以及丝织品种。在浙江的《桐庐县志》中曾有一段描写一洞前村的景象说:“洞口阔二丈许,梯级而下,五丈余。有崖、有地、有潭、有穴。壁有五彩状,若云霞锦绮。泉有八音,声若金、鼓、笙、琴。人语犬声,可惊可怪。……唐宋以来,题词尚存。元末,乡人徐舫避住于此,有《瑶琳杂咏》一卷”。可惜这段珍贵史料未能早为后人所用,致使“瑶琳仙洞”胜景沉睡多年,令人遗憾。旧志中的某些史料往往又会转变一地的经济生活,如山东枣庄市齐村区,相传有一种能“咬人”(一触碰就能中毒伤人)的怪树,被人们视为“不祥之物”,砍伐殆尽。后从志书中查知,这是当地古来就有的一种优质漆树,于是受到重视。经过精心培养,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已发展到20多万株,成为该地的重要财源 有些中外学者感到难以确认的史实往往从地方志中求得答案。如宋代是否在上海设立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