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30课诗四首的赏析

八年级上册30课诗四首的赏析
八年级上册30课诗四首的赏析

八上诗四首赏析

渡荆门外送别的赏析

这首诗作者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副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1.这首诗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

这两句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2.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赏析。(考点:描写了哪两幅图)

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来形容江上的美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夜间的风景;第二幅图是天边云霞图,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写黄昏的风景。

3.说说你对“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诗的理解。

这两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这两句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将全诗用一根无形的线收束在一起,余音袅袅(niǎo)。

4.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哪里。

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的过程,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5.填空: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叙事,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全诗时空广阔,写景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

登岳阳楼(其一)的赏析

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瓯(ōu)缺、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

1.“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的赏析。

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宏阔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洞庭之东江水西”,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则岳阳楼之所在,如或可见。“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缓缓下沉的落日,提示着傍晚的安宁。

2.“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的赏析。

诗的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登临吴楚横分地”,也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时”,也是在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这样的渐变,是一种烘托,一种过渡,一种物我兼融的摹状。

3.“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的赏析。

诗的颈联终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这两句诗,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读之让人感慨万分。

4.“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的赏析。

诗的尾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此时,诗人已届不惑之年,所以言“白头”;不说伤今,而言“吊古”,含蓄蕴藉,意味深长;“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语意双关;而“老木沧波”更是包裹诗人形象的一件外衣,无限悲恨,尽在不言中。

归园田居(其三)赏析

这首诗是《归园田居》中的第三首,从表面上看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实质上是表现自己不与那污浊的现实同流合污的愿望。

1.填空:这首诗前四句描写了种豆锄草的劳动情形,后四句抒发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2.说说你对“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两句的理解。

这两句诗从表面上看,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实际上有它特殊的内涵,即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米斗折腰”强。

3.陶渊明的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这首诗朴素如随口而出,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质而实绮,癯(qú)而实腴(yú),形成陶诗的艺术特点。

1.本诗的作者是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_。

2.分析本诗的主旨。

表达了诗人隐居躬耕,热爱田园生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志趣。

3.试描绘“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所展现出的画面。

狭窄的田间小路边草木丛生,皎洁的月光照在草叶上的露水上,亮晶晶的,诗人走在小路上,衣服都被露水打湿了。 4.如何理解“但使愿无违”中的“愿”字的含义?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归隐“遁世”的?

4“愿”指诗人隐居躬耕,热爱田园生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愿。

归隐遁世,是他消极地逃避现实的表现或当时社会太黑暗,他无力抗争,只好逃避。

5.说说“带月荷锄归”一句的妙处。

这是一幅美好的月夜归耕图。我们好象看见诗人在月出山岗后,心满意得地扛着锄头,哼着诗句,漫步归家的情景。此时,人与月与自然环境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统一体。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使至塞上的赏析

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1.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诗。

这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把自己比作“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生动形象地写出山高路远。这两句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2.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赏析:

这两句诗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意思是说那茫茫无边的沙漠,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二字正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直入人心。“长河落日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作者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请说说这两个字的妙处。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直”和“圆”两字准确地描写了沙漠奇异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4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可选择一例答题)

示例一:①图画的构图美。画面空间阔大,层次非常丰富: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

示例二:①图画的线条美。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

示例三:①图画的色彩美。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示例四:①图画的意境美。诗句形象生动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大漠”背景下,有缓缓升起的烽烟,有波澜不惊的“长河”,有即将西下的“落日”。

1.本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王维__。

2.分析本诗的主旨。

表达了诗人被朝廷排挤不得志的飘零、孤寂、愤懑之情和远离故土的思念,以及飘泊天涯的悲壮。

3.从修辞角度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山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在叙事写景中巧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飘零、孤寂、愤懑之情以及远离故土的思念。

4.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画面。

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一缕青烟直上青天,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

5.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圆”二字的妙处。

“直”是“笔直”的意思,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一缕青烟直上青天。“直”字使景物在荒凉孤独中透出挺拔坚毅。“圆”是“浑圆”的意思,滚滚的黄河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圆”字给人以温暖苍茫的感觉。这两个字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表现了诗人漂泊天涯的悲壮。 6.结合具体语句谈谈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色。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讲究的构图:从天边到地下、由近及远,空间阔大、层次丰富。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状,概括性极强;

第三,色彩丰富:有漫漫黄沙、白色的烽烟、橘红色的夕阳,构成了一幅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图。

【3】渡荆门送别

1.本诗的作者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仙”李白_。

2.展开联想和想像,描绘“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所展现的画面。连绵的群山随着船行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浩荡的江水奔腾不息,在无尽的原野上滚滚东流。3.请简要分析第二联中“随”“入”“尽”字好在何处。

4“随”是“随着”的意思,山随着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了,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入”是“流入”的意思,浩荡的江水奔腾不息,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无尽的原野。写出了江水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豪情万丈,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和昂扬的激情。

“尽”是“消失”的意思,山逐渐消失了,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4.赏析“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船轻快地顺流东下,看到月亮就像飞镜一样向西坠下去,倒映在江水中,晓雾云生,变幻莫测,好像传说中的海市蜃楼。形象奇伟,想象瑰丽,表现出诗人放达洒脱的个性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5.说说“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中的“下”字好在哪里。

下,是“飞下来”的意思,月影像一面镜子从天上飞下来了,想象奇特,表现出诗人放达洒脱的个性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6.“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赋予水以情态,深情为诗人送别,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一往情深、依依惜别。

【4】登岳阳楼(其一)

1.本诗的作者是宋代著名的诗人陈与义_。

2.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一句所展示的画面。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旌旗一动不动。

3.分析本诗的主旨。

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破碎的哀伤和顾影自怜、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

4.谈谈你对“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的理解。

诗人满头白发独立秋风中,面对那枯木沧波怀古伤今、生出无限悲愁。本句景中有情,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风,又比喻严峻的政治形势;“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包含了诗人历经风霜后的憔悴悲愁,流露出诗人的家国之恨。

5.“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的赏析。

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宏阔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洞庭之东江水西”,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则岳阳楼之所在,如或可见。“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缓缓下沉的落日,提示着傍晚的安宁。

6.“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的赏析。

诗的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登临吴楚横分地”,也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时”,也是在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这样的渐变,是一种烘托,一种过渡,一种物我兼融的摹状。7.“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的赏析。

诗的颈联终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这两句诗,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读之让人感慨万分。

2014-201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学案:第30课《诗四首》(人教版)

语文八年级上人教新课标30《诗四首》导学案 一、目标呈现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 1. 背诵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内涵。 2. 注意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知识链接: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宋书·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刘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拟古》《和郭主簿》等。王维(701—761),字摩诘(jié),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留恋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少年时就有才名,21岁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触犯皇权而受牵连,被贬为济州司库参军。张九龄为相后,提拔他为右拾遗,后张九龄被罢相,他也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后又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高,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王维在唐诗的范畴显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

第30课《诗四首》

人教课标版八年级语文(上)同步训练第30课《诗四首》Ⅰ. 基础知识应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晨兴理荒秽.(kuì),带月荷.(hè)锄归。B萧.(xiāo)关逢候骑,都护在燕.(yàn)然。C丰年留客足鸡豚.(tún),拄.(zhǔ)杖无时夜叩门。D征蓬.(pēng)出汉塞,箫.(xiāo)鼓追随春社近。 2、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带月荷.锄归(扛着)B晨兴理荒秽 ..(污秽的垃圾) C但使愿无违.(违背)D仍怜.故乡水(爱) 3、下列诗句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 A道狭草木长,西露沾我衣。B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 C月下飞天境,云生接海楼。D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4、按课文填出上句或下句 ⑴衣沾不足惜,—————。⑵————,都护在燕然。 ⑶山随平野尽,————。⑷————,衣冠简朴古风存。 5、根据课文原句填空 ⑴《使至塞上》中描写了奇丽壮美的塞外风光的名句是——————————。 ⑵《渡荆门送别》中含蓄抒发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⑶《游山西村》中富有哲理的名句是——————————————。 ⑷《归园田居》中表示要按自己的意愿生活,保持自我节操的诗句是————————————————。 6、把下列相应的内容用线连接起来 《归园田居》唐李白 《使至塞上》南宋王维 《渡荆门送别》唐陶渊明 《游山西村》晋陆游 7、对诗句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写出诗人虽不善于种田,但是仍早出晚归,不辞辛劳耕作的形象。 B“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表现了作者即将到达西北边塞的欣喜之情。 C“月下飞天镜,云生接海楼”一联描绘了两幅美丽的画面:一幅水中映月图,一幅天边云霞图,让人感受到江上的美景。 D“从今若许闲来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一联表现诗人对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恋恋不舍的心情。 8、“月下飞天镜,云生接海楼”描绘了江上的美景。请你展开联想,将它扩展成一段精彩的景物描写。—————————————————————————————————————————————————————————————— Ⅱ. 课内精段阅读 (一)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学案2无解答新版[新人教版]

诗四首2 学案导学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先学后教 1.渡荆门送别》的颈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岳阳楼(其一)》融情于景,借景抒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合作 用“/”给四首诗划分节奏;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概述诗意;齐读,熟读成诵。 《渡荆门送别》 a.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诗中的写景句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现、变换,作者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 写完山势、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法从不同角度写长江的近景、远景。“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慢。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云生结海楼”是日间仰视所见。白天,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颔联从正面描写。颈联采用衬托的手法,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b.赏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山势和流水,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一个“随”字给山野以动感,一个“入”字写出了江水奔腾的气势。

C. 这首诗最打动你的是什么?请说明理由。(表现手法、意境、语言、构思) 如从构思看:题目“渡荆门送别”,“渡荆门”包括前三联,尾联照应诗题中的“送别”,全诗紧扣题目展开,结构分明,章法有度。 d 、诗中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颔联、颈联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长江江面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色,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大江时那种新鲜、欣喜、激动的感情。诗的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抒发了思乡的情感。长江水自蜀东流而下,所以诗人称其为“故乡水”,诗人此次远行,怎能不留恋自己的故乡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乡,而说故乡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抒发了诗人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 《登岳阳楼(其一)》 你是怎样理解尾联这两句诗的? 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北宋已经危亡不可挽救。“老木沧波”既写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同样也是诗人对当时国家政治局势的一种暗示。国破家亡,悲从心来。 这首诗写了诗人登楼的所见所感,虽是抒写到岳阳楼游玩,但心系国家政事,忧国忧民,借登楼来谱写了一首爱国诗篇。 当堂检测 比较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过故人庄 陆 游孟浩然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四首》导学案

三十诗四首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1、背诵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内涵。 2、注意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学习难点】 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知识链接】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1、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宋书·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刘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拟古》《和郭主簿》等。 陶渊明的诗歌,以歌咏田园生活的居多,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他的五言诗成就最高。诗歌意境平和、静穆、深远,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他那种淡泊明志的人生态度,对读书人的影响很深。 2、背景资料: 晋义熙二年,亦即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它所反映的深刻思想变化,它所表现的精湛圆熟的艺术技巧,不仅为历来研究陶渊明的学者所重视,也使广大陶诗爱好者为之倾倒。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四首》教学设计(参考文本)

人教版初中语文标准教材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四首》教学设计(参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四首》教学设计(参考文本) 秋天的风铃 教材简析: 这四首古代诗歌都写得情景交融,以景传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诗人用他们的笔触,带领我们走进那色彩各异、形象鲜明的诗境之中。《归园田居》表现的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乐于农耕的思想,《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维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这首诗写的却是边塞的风光,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表达的是初次离乡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游山西村》表达了陆游对农家淳朴风俗的留恋。

教学设想: 1.《归园田居》和《游山西村》都是描写农家村居生活,《使至塞上》和《渡荆门送别》都通过画面展示不同空间内景物的风貌,可打乱课文的原顺序,把它们分成两组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朗读体味诗的语言美,通过联想与想象领会诗的意境美,通过讨论加深对诗的印象。 2.教学本课文要达到的课标要求: ——朗读并背诵、默写四首古诗; ——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教学的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 ——感知古代诗歌的内容。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0课《诗四首》教案

诗四首 一、说教材 《归园田居(其三)》写的是田园之乐,实际表明的是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声。《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渡荆门送别》描绘的是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 二、教学依据:背诵和默写是首要。着重引导学生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三、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这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四、说教学设想: 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教学思路:通过反复咏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学习中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到翅膀,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1、导入新课: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

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3、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4、、研读与赏析: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 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l曰I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 教师明确: a.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着。语言“自然、通俗”。 5、齐背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使至塞上》王维 1、导入新课: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30课《诗四首》

30 课诗四首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诗四首》。 二、学习《归园田居》 1、导入: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现存120多首。最能代表他诗歌创作成就的是田园诗。我们先来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三)。 2、指导朗读,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 要求学生用“/”给《归园田居》(其三)一诗划分节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音节划分和意义划分相结合,如“种豆/南山/下”“晨兴/理/荒秽” 3、师生共同赏读《归园田居》 ①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②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 ③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这是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一个剪影,请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陶渊明一天的劳动生活情形。 教师提示:可以先逐句解释,然后进行完整的表述。 逐句解释如下:诗的前四句记给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第四句是说月儿初升之时才荷锄晚归。第五、六句写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第七、八句写沾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④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意境美。 (1)提问: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多言,你认为“情趣”表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这是一幅多么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夕露沾我衣”,露水调皮而多情,他们给了辛苦一天的诗人温柔的抚慰,诗人就像一个凯旋的士兵,心情傲然、欣然。 (2)提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⑤学生齐读,尝试背诵。 ⑥深层探究:提问: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明确:不愿与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愿意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学生讨论,教师可提供另外两首田园诗帮助学生理解。 归园田居(其一)

第30课《诗四首》

第30课《诗四首》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重难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教学设想1、了解诗歌的有关背景及作者的生平思想。2、熟读成诵。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内容、步骤、方法、学生活动和板书)《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一、导入: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扎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在来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整体感知:1、范读课文:2、思考下列问题:①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三层: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著;自己的田园之乐。②“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学生正音、化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③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3、自由背诵检查背诵三、研读与赏析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 2、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出喜欢的理由。 四、齐背全文。《使至塞上》王维一、导入:这是一首边塞诗。唐朝时由于边境战火不断,很多诗人也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僚,做他们的参军。这些诗人把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这些记述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的诗歌,便称为“边塞诗”。这首诗描写了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诗人到达边塞时所见的雄浑壮美的边塞风光。本诗意境开阔,气势磅礴,有叙事,有写景,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诗人微妙难言的内心情感。 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自由读全班齐读2、思考: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土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四首导学案新人教版

山东省日照经济开发区三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四首》导学案新 人教版 学习目标: 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 2、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学习准备: 陶渊明的诗歌以崭新的面容、纯朴自然的诗风为我国诗歌领域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以至使“ 田园诗”从此成为一个流派在诗歌史上独树一帜,其影响经久不衰。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人。 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诗的艺术特色是想像丰富,气势奔腾,风格豪放飘逸。 《渡荆门送别》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作者很自然地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 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问题探究: 《归园田居(其三)》 1、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愿”具体指什么? 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3、陶渊明的诗歌语言有什么特点? 陶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朴质,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的艺术特点。 《使至塞上》开元二十五年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这首诗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1、“都护在燕然”: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于此戛然而止,有什么好处? 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哪些字用得好? 那茫茫无边的沙漠,只有用一个“大”字才能状其景观;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是多么醒目,“孤烟”二字正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直入人心。“长河落日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长”字便自然涌上作者心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这里的“圆”字与前面的“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难以言其妙处。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渡荆门送别》 这首诗首联叙事,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 颔联从正面描写。颈联采用衬托的手法,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 1、诗中的写景句是哪几句?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学案1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诗四首1 学案导学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先学后教 1、资料连接说说作者生平,交流引读 ⑴陶渊明:东晋诗人,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现存120多首。最能代表他诗歌创作成就的是田园诗。是我国古典文学史中田园派诗歌流派的代表人物。 ⑵王维,盛唐著名诗人,人称“诗佛”。字摩诘,太原祁人,出身仕宦家庭。王维少年时就有才名,21岁进士及第,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的最大的艺术特色。 ⑶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诗坛最杰出的代表,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诗的艺术特色是想像丰富,气势奔腾,风格豪放飘逸。 《渡荆门送别》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4)陈与义,宋代诗人,字去非,自号简斋。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著有《简斋集》。 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荒秽.()草木长.()燕.()然逢侯骑.()荷.()锄属.()国汉塞.()无违.()荆.()门仍怜.()故乡 水 帘旌.()徙.()倚 小组合作

用“/”给四首诗划分节奏;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概述诗意;齐读,熟读成诵。 《归园田居》(其三) 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这是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一个剪影,诗的前四句记给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第四句是说月儿初升之时才荷锄晚归。第五、六句写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第七、八句写沾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赏析诗歌的意境美。 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来自于写意。“情趣”表现为“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这是一幅多么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夕露沾我衣”,露水调皮而多情,他们给了辛苦一天的诗人温柔的抚慰,诗人就像一个凯旋的士兵,心情傲然、欣然。 c.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你还知道他的哪些诗文说说看;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不愿与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愿意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使至塞上》 a.说说“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出使边塞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觉得自己好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好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征蓬”“归雁”,即景设喻,用以自比,传达出诗人被排挤受命赴边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圆”“直”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自己一路跋涉,看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30课《诗四首》游山西村教案 鲁教版

《游山西村》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 3,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理解诗句的哲理,并加以运用。 4,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5,学会一类生字豚. 教学重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理解诗句的哲理,并加以运用。 资料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诗句,体会古诗韵味。 1.同学们你们平时积累了很多好词好句,能说说“山”和“柳”开头的成语吗?(板书: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2.你们知道吗?这两个耳熟能详、千古流传的成语都出于同一首诗的吗? 在这首诗中,有一座座连绵的山,有一条条交错的河,有密密层层的柳,有明艳的花,在这之间,几间农舍若隐若现。(师边描述边板画) 1.这么美的地方在哪里呢?(板书:山西村)是谁发现的?(陆游) 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游览一下这美丽的山西村。 2.初读诗句,学习生字词。 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让我们来读一读这首诗。 5.老师要表扬全班同学,你们都能够借助音节和工具书读准字音,这样做很好。现在谁想把这些生字准确得读给大家听。 课件: Mò là hún yí 莫要腊月浑浊疑问 6.你觉得哪个音容易读错的呢?哪个字容易写错的,要提醒粗心的同学。现在让我们把你自己觉得难写的那个字书空写一遍。 7.教师范读(课件:音乐)你觉得老师读得好吗?我相信你一定能读得更好,一起读。 二、了解背景,学习查找资料。 1.出示资料,搜索有关这首诗或陆游的信息资料 2.关注信息(腊酒的制作过程) 课件: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 小结:这些信息挺重要的,可能对等下理解、学习、感悟诗歌有帮助,学习古诗特别需要借助资料。(板书:资料)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0课《诗四首》归园田居教案鲁教版

归园田居 【设计指导思想】 陶诗之美,不是一个十五、六岁的中学生轻易能领会得到的;陶诗之情,同样难以引起年轻人的共鸣。他的反朴归真,他的淡泊,是历经浮沉世俗的淘洗后人性的回归。如果就诗论诗,归园田居并无多少疑难之处,任何强加的桂冠只会导致学生的不满或不屑。所以,对归园田居的学习,既要注重对诗歌本身的理解与感悟,更要注重从侧面挖掘诗人的诗心所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认同诗人,进而获得情感的熏陶和价值观的建构。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陶渊明其人及诗文。 2、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3、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教学重点】 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教学难点】 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教学工具】一支粉笔一把黑板刷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联系旧知,精彩导入 同学们是否以前学过的《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作者是谁?陶渊明的桃花源景色怡人,民风淳朴,在那里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他们过着一种自己自足与世隔绝的生活,这个充满人情温暖的桃花源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国,但是,这美好的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那么,在现实中,陶渊明向往的居处是怎么样的呢? 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在现实中,陶渊明向往的居处到底是怎么样的。引出今天所学的课文《归园田居》。 二、知人论世,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今九江)人。曾祖曾官至大司马,到他时已家境没落。少年时代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是,陶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在41岁时,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死后,友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五柳先生) 陶渊明既是隐逸诗人也是田园诗人,他的田园诗直接影响到唐代的田园诗派,唐代的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有------王维、孟浩然 三、把握“归‘字,文本解读 (一)、学生齐读读课文,注意字音 羁(jī)、拙(zhuō)、亩(mǔ)、荫(yìn)、暧àì、吠fèì (二)、听配乐录音,更正字音,把握诗中情感。 (三)、疏通课文,解释重点字词(结合课下注释) 适:适应,迎合;韵:气质,本性;羁鸟:笼中鸟;拙:愚拙; 荫:遮盖;暧暧:昏暗、模糊;依依,轻柔缓慢的上升;墟里:村落自然:

第30课诗四首

第 (一)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二)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 又适情任性 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 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 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 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 安宁、美好的生活的 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 《归田园 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 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 a .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 b .“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 是什 么? c .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研读与赏析 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 进行对照 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 a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 面。(要 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 情) . b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 己喜欢 的理由。 齐背课文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a .全诗 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 劳作的 辛苦与执 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 .田园劳作 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不在污浊的现实世 界中失去自我。 C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 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 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 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 脚下, 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 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 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 上,夕露沾湿了衣衫, 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 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种豆南山 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 荒 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 戴月辛勤耕耘, 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语言“自然、通俗” 。 《使至塞上》 导入新课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 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 授课时间 ____ 课时 星期 教学课题 诗四首(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环节 学 教师活动 程 学生活动 一、导入 二、研读课 文 a .诗人如 终于来到 种下了豆 豆 来就扛着锄头去除 回家的路 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 b. “衣 王维 教学方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