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ward岩心深度归位

forward岩心深度归位
forward岩心深度归位

第一章岩芯分析数据加载和归位 (2)

1.1 岩芯分析数据的加载 (2)

1.1.1 数据文件格式转换 (2)

1.1.2 数据加载到WIS文件 (3)

1.1.3 检查数据 (4)

1.2 岩心数据归位 (5)

1.2.1 数据显示 (5)

1.2.2 深度归位 (6)

第一章岩芯分析数据加载和归位

1.1岩芯分析数据的加载

必须有岩心分析数据存在,至少以文本形式存在。

1.1.1数据文件格式转换

如果您有一个岩心分析的数据文件如下左图格式,那么请转换成右图

格式,因为那是装入到井(WIS)文件所要求的格式,操作可参考如下。

第一步在记事本中输入岩芯分析数据,检查格式满足如下要求,其形式如左图,值得注意的是:当某项数据不存在时,用“-”或“0”表示,千万不要用空格表示。

第二步用“Execl”电子表格编辑器打开岩心分析数据文件,将“深度”

列复制一列,然后,选择“文件”菜单中的“另存为”;保存类型有两种格式:

CSV(逗号分隔)

带格式文本文件(空格分隔)

第三步在“资源管理器”中,将新生成的文件名“*.prn”改为“*.txt”,

形成文本文件。

第四步利用“写字板”或“记事本”,打开上述文本文件,在数据项前加入如前三行记录,和最后一行记录:

第一行:FORWARD_TABLE_DATA = CORE_PHYSICS

第二行:FIELD_NAME =DEPTH.,CORRDEPTH, POR, PERM

第三行:#DEPTH CORRDEPTH POR PERM

…………

最后一行: END

最后达到如下格式:

1.1.2数据加载到WIS文件

在“用户区管理”界面上,弹出当前井的“井信息管理”界面,其形式如下:

击“表”按钮,然后击“装入”按钮,弹出如下窗口:

在“选择装入方式”处,击“从文件装入表数据”;在“格式控制”栏选择数据输入格式。击“浏览”弹出选择文件对话框,引入岩心分析数据文件。然后击“确定”,程序自动将引入的岩心数据文件加入当前的WIS 文件中。在列表栏显示core_physics 文件名。

1.1.3检查数据

在列表栏选择“CORE_PHYSICS”文件名,击“编辑”按钮弹出“表编辑对话框”:

在该窗中可以查看、编辑、修改引入的岩心分析数据,核实正确与否。

1.2岩心数据归位

因为分析数据的深度来自于钻井深度,通常岩心分析数据和测井曲线的深度是有所差别的,需要归位处理。

1.2.1数据显示

在FORWARD平台上,利用拖拉技术将井拖到“测井绘图”图标上,将当前井的测井曲线绘制出来。

在“绘图”菜单中,选择“地质数据”中的“物性分析”选项,程序弹出一个物性分析对象,将物性分析对象拉到相应的道对象中。

双击物性分析对象,弹出如下形式特性框:

在“名称”栏,击弹出下拉菜单选择相应的物性分析曲线名,隐含DEN;物性分析曲线名分别有:DEN:岩心密度,POR:分析孔隙度,PERM:分析渗透率,SW:分析的含水饱和度,VCAL:分析的粘土含量,XMD:粒度中值。在“别名”栏输入相应的说明。

击“显示方式”按钮,弹出如下形式窗口:

在“刻度”栏输入左右刻度值;在“边界连线”栏,在显示方式处如果选择“左边界”或“右边界”时,用杆状图显示物性分析数据,其杆状图的线宽和颜色分别设置;如果选择“不连”,表示不画杆状图。在“点显示方式”栏分别设置不同的显示符号,其符号大小由显示半径控制,符号颜色能够设置,在“实心填充图形”设置符号显示空心或实心。“边界连线”栏的设置和“点显示方式”栏的设置是相互独立的特性。也就是说:物性分析数据可以只画成杆状图;也可以只画点符号;也可以同时画杆和符号的组合。“上下连线”栏,属于保留栏,连线功能暂时没有开放。击“确定”,程序将按用户设置的方式显示。

1.2.2深度归位

选中某条“物性分析曲线名”,在绘图区当光标变为“+”时,按下鼠标左键,从左上角向右下角拉(在拉的同时有一个方框显示),将要校正相同深度的一组物性分析数据框在方框内,松开鼠标;然后,在方框内按下鼠标左键(选中时有方框显示),上下移动鼠标,物性分析数据也跟着移动,当归到合适的深度后,松开鼠标;程序将这一组物性分析数据所对应深度上的其它物性分析数据一起进行深度校正。并将校正后深度写入表中的“校正深度”中,而原深度不变。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6年版)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2016年11月 前言 本规定依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79号令)和《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国务院第662号令),在《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年版)基础上修编而成。本规定与2008年版规定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新增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的内容。 ——新增装配式建筑设计内容。 ——新增建筑设备控制相关规定。 ——新增建筑节能设计要求,包括各相关专业的设计文件和计算书深度要求。 ——新增结构工程超限设计可行性论证报告内容。 ——新增建筑幕墙、基坑支护及建筑智能化专项设计内容。 ——根据建筑工程项目在审批、施工等方面对设计文件深度要求的变化,对原规定中部分条文作了修改,使之更加适用于目前的工程项目设计,尤其是民用建筑工程项目设计。 本规定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 本规定的主编单位为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参编单位为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本规定主要起草人: 总负责人:李霆 总则、一般要求部分:刘炳清 建筑、总平面部分:翁皓、党春红、李春舫、林莉 结构部分:李霆、徐厚军、郑瑾

建筑电气部分:杜毅威、熊江 给水排水部分:金鹏、涂正纯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热能动力部分:郑小梅、杨允立、吴光林、马友才 技术经济部分:张变兰、聂钢 建筑幕墙部分:王书华 基坑工程部分:陈义平 建筑智能化部分:耿望阳 装配式建筑部分:叶浩文、樊则森、李文、孙占琦、蒋杰、马涛、王炜、张沂 目录 1 总则 (1) 2 方案设计 (2) 2.1 一般要求 (2) 2.2 设计说明书 (2) 2.3 设计图纸 (6) 3 初步设计 (8) 3.1 一般要求 (8) 3.2 设计总说明 (8) 3.3 总平面 (9) 3.4 建筑 (11) 3.5 结构 (14) 3.6 建筑电气 (17) 3.7 给水排水 (20) 3.8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24) 3.9 热能动力 (26) 3.10 概算 (28) 4 施工图设计 (30) 4.1 一般要求 (30) 4.2 总平面 (30) 4.3 建筑 (32) 4.4 结构 (36) 4.5 建筑电气 (43) 4.6 给水排水 (46) 4.7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50)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规定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设计文件编制xx的规定1总则 1.1为加强对建筑装饰装修设计以及设计文件编制工作的管理,确保设计质量,明确建筑装 饰设计师的责任范围,规范各阶段工作范围与深度,以便于有效控制施工质量以及施工进程,特制定本规范 1.2本规定编制依据 1. 2."1建设部颁《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规定》建设[1992]102号。 1. 2."2建设部2000年颁《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 1.3本规定的适用范围。 1. 3."1适用的工程范围: 凡民用建筑和一般工业建筑的新建、改扩建、已有旧建筑改造的装饰装修工程,均应纳入本规定的有效范围之内。 1. 3."2适用的专业范围: 本规定主要适用于建筑装饰及装修专业。一项完整的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设计所涉及到得其他相关专业,如结构、给排水、电气、采暖通风以及工程经济概预算等专业,其设计文件编制的内容和深度不在本规定中做出具体要求。但以上专业应依据《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规定》(建设[1992]102号),

并针对建筑装饰设计有别于建筑设计的特殊性质,在设计文件编制工作中做出相应的调整。 1. 3."3适用的设计文件范围: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设计各阶段所编制的设计文件,均应纳入本规定的有效范围之内。但是艺术品陈设和装饰品(如壁画、浮雕、立体雕塑、家具陈设等),以及特殊工艺设计(如厨房工艺、园艺、舞台照明、音响和视觉设计等),其设计表达方式及图纸文件深度在本规定中不作具体要求。 1.4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设计主要分为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两个阶段,比较复杂的大型工程还应该包括初步设计阶段,本规定将其纳入施工图的设计阶段。 1.5各设计阶段的性质及目的。 1. 5."1方案设计阶段: 根据建筑室内外空间环境的功能及形态要求,运用技术和艺术的处理手段,表达总体设计思想,以此作为施工图设计阶段的设计依据。 1. 5."2xx设计阶段: 在既定设计方案基础上进行深入设计,协调与其他相关专业之间的关系,解决技术问题以及各专业间矛盾,提供申报有关部门审批的必要文件,根据订货、加工和施工需要绘制完整的施工图,明确施工做法,制定技术措施,选定装饰材料、装饰配置、部品以及技术设备,以此作为工程的现场施工以及设备、装饰配置、部品安装的依据性文件。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年版完整版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 深度规定年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2016年11月 前言 本规定依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79号令)和《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国务院第662号令),在《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年版)基础上修编而成。 本规定与2008年版规定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新增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的内容。 ——新增装配式建筑设计内容。 ——新增建筑设备控制相关规定。 ——新增建筑节能设计要求,包括各相关专业的设计文件和计算书深度要求。 ——新增结构工程超限设计可行性论证报告内容。 ——新增建筑幕墙、基坑支护及建筑智能化专项设计内容。 ——根据建筑工程项目在审批、施工等方面对设计文件深度要求的变化,对原规定中部分条文作了修改,使之更加适用于目前的工程项目设计,尤其是民用建筑工程项目设计。 本规定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 本规定的主编单位为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参编单位为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本规定主要起草人: 总负责人:李霆 总则、一般要求部分:刘炳清 建筑、总平面部分:翁皓、党春红、李春舫、林莉 结构部分:李霆、徐厚军、郑瑾 建筑电气部分:杜毅威、熊江 给水排水部分:金鹏、涂正纯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热能动力部分:郑小梅、杨允立、吴光林、马友才 技术经济部分:张变兰、聂钢 建筑幕墙部分:王书华 基坑工程部分:陈义平 建筑智能化部分:耿望阳 装配式建筑部分:叶浩文、樊则森、李文、孙占琦、蒋杰、马涛、王炜、张沂

规范对初步设计图纸深度要求

拟采用 1、相关批复。成果文件是否符合有关主管部门对本工程批示的规划许可技术条件(用地性质、道路红线、建筑控制线、城市绿线、用地红线、安全间距、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化率等),以及对总平面布局、周围环境、空间处理、交通组织、环境保护、文物保护、分期建设等方面的特殊要求; 2、总平面图。设计是否结合地域特点、自然环境、气候、交通以及环境保护等要求因地制宜,远近期统筹兼顾、预留发展用地,充分考虑拟保留的地形、地物合理分区和布置工艺区、建构筑物及场地道路等; 3、竖向设计。(1)竖向设计依据(如城市道路和管道的标高、地形、排水、土方平衡等情况);(2)竖向设计是否合理利用地形,综合考虑功能、安全、景观、排水等要求进行竖向布置;(3)防灾措施是否合理,如针对洪水、滑坡、潮汐及特殊工程地质(湿暗性或膨胀性土)等的技术措施。 4、文通组织。(1)人流和车流的组织、道路、出入口、场地布置等是否合理;(2)道路主要的设计技术条件(路面宽度、路面类型、最大及最小纵坡等)。 5、输送管道 (1)设计输送能力是否合适;管道材质、管径壁厚、设计压力是否合理;路由是否最优,合理减少管道长度; (2)交通条件,是否结合实际情况设置了必要的维检修

(3)大中型河流、公路、铁路的穿跨越位置是否满足当地主管部门和规划部门的要求; (4)大开挖穿越是否有无稳管和水工保护措施; (5)定向钻穿越地层是否适宜,埋深是否符合规范要求;穿越曲线否合理,出入土点是否有合适的施工场地; (6)山体隧道的洞口位置、衬砌型式选择是否合理,地质条件是否适合; (7)管道敷设是否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6、工艺安装 7、建筑结构。(1)建筑物使用功能、功能分区、平面布局等;(2)是否达到规定的设计深度要求;(3)是否符合《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和其他有关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 (4)地基基础和结构设计等是否安全;(5)建筑防火设计;(6)外立面、屋面及内部装修风格。 1、是否符合《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和其他有关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 2、地基基础和结构设计等是否安全。 3、是否符合公众利益。 4、施工图是否达到规定的设计深度要求。 5、是否符合作为设计依据的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准文件

冲刷计算

4.4.1自然冲刷 河床演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自然过程,目前尚无可靠的定量分析计算方法,根据《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JTG C30—2002)中7.2条的要求,河床的自然冲刷是河床逐年自然下切的深度。经深入调查,桥位处河段整体无明显自然下切现象,由于泥沙淤积,河床会逐年抬高,本次计算不考虑自然冲刷的情况。 4.4.2一般冲刷 大桥建成后,由于受桥墩阻水影响,桥位断面过水断面减小,从而引起断面流速增大,水流挟沙能力也随之增大,会造成桥位断面河床冲刷。 根据地质勘察报告,桥位处河床为砂卵石层,河床泥沙平均粒径为40(mm )。按《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JTG C30—2002)的技术要求, 非粘性土河床的一般冲刷可采用64—2简化公式计算: ()max 66 .029 .02104.1h B B Q Q A h c c p ??????-???? ? ?=μλ 公式中: h p ——桥下河槽一般冲刷后最大水深(m ); Q 2——桥下河槽部分通过的设计流量(m 3/s ); Q c ——天然状态下河槽流量(m 3/s ); A ——单宽流量集中系数 15 .0??? ? ??=H B A ; B C ——计算断面天然河床宽度(m ); λ——设计水位下,桥墩阻水面积与桥下过水面积比值;

μ——桥台前缘和桥墩两侧的漩涡区宽度与桥孔长度之比; B 2——桥下断面河床宽度(m ); h max ——桥下河槽最大水深(m )。 经计算:桥址处各设计频率一般冲刷深度成果见表4.4—1。 表4.4—1 XX 大桥一般冲刷计算成果表 4.4.3局部冲刷 根据XX 大桥桥型布置图,按《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JTG C30—2002)的技术要求,局部冲刷计算采用65—1修正式中的公式进行计算: 当V >V 0时, 1 0,00, '006.011,b )(K n V V V V v B K h v ? ?????---=ηξ h b —桥墩局部冲刷深度(m )从一般冲刷后床面算起; K ξ—墩形系数,K ξ=1.05; K η1—河床颗粒影响系数; B 1—桥墩计算宽度; V —一般冲刷后墩前行近流速(m/s );

水厂预处理及深度处理的几点研究

水厂预处理及深度处理的几点研究 摘要:近年来,企业造成的水源污染现象不断增多,阻碍我国持续健康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水厂已经探索出多种多样的处理技术,从而确保水源的优质化。文章将会从实际出发,系统的分析水厂的预处理技术与深度处理技术,对几项重要的技术研究进行逐一的描述。 关键词:水厂;预处理;深度处理;相关研究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水污染事件发生的频率逐渐升高。我们所熟知的2005年的哈尔滨市的停水事件,就一度引起人们对用水与水源保护问题的关注。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经济依旧会得到更为迅猛的发展,而水污染的问题如果没有得到一个非常好的治理的话,水污染的事故仍然会频繁爆发,使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更大的威胁。因此,为了迎合当前发展形势,更好的应对水污染事件,我国的各级供水公司都在积极的出台应对措施,对用水进行预处理与深度处理,从而能够更好的保证水资源的干净与环保,让人民百姓能够饮用到安全干净的水源。 1 水厂对于水资源的预处理 预处理通常指的是在对用水采用常规的处理工艺之前要适当的用物理、化学或者是生物领域的相关处理方法,对残留在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初级的去除。在预处理的环节中,相关的处理技术有很多种,但是水厂常用的主要是生物预处理技术、化学预氧化技术、粉末活性炭技术。 1.1 生物预处理技术水厂根据水源被污染的一般特性进行研究,可以在水处理的环节利用生物预处理技术对其进行预处理。生物预处理主要指的是对水源进行曝气处理,除去水中存在的氨氮或者是将有机物进行降解,主要的方式是设置氧化池。最早使用此类方式的是日本,首次将接触氧化技术全面的应用在对水资源的预处理的环节上,此法一经使用就使得水中藻类、氨氮、嗅味大幅度的减少,使水厂产出的水能够切实的保障质量。 1.2 化学预氧化技术化学预氧化技术主要是将一些含氯、臭氧或者是高锰酸盐等化学成分的氧化剂放到水里,用来氧化或者是催氧化水中的有机物,或者是改变有机物自身的性质,同时还要减少污染物对常规水处理工艺的不良影响,从而更好的强化常规水处理工艺的处理效能。通过化学预氧化技术主要的目的在于除去水中的污染物或者是为了控制氧化消毒而产生的副产物,最终保证水的质量与饮用的安全性。除此之外,它还能够达到除藻、除嗅、除味、除铁等目的。在水的预处理的过程中,通过氧化剂与水中成分产生的作用,可以切实提高去除污染物的效率,但是要注意的是用氧化剂对水进行预处理的时候会给水本身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要注意氧化剂的选用。目前能够在的预处理环节充当氧化剂的主要有臭氧、氯、二氧化氯或者是高锰酸盐等。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6版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2016年11月 前言 本规定依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79号令)与《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国务院第662号令),在《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年版)基础上修编而成。 本规定与2008年版规定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新增绿色建筑技术应用得内容。 ——新增装配式建筑设计内容。 ——新增建筑设备控制相关规定。 ——新增建筑节能设计要求,包括各相关专业得设计文件与计算书深度要求。 ——新增结构工程超限设计可行性论证报告内容。 ——新增建筑幕墙、基坑支护及建筑智能化专项设计内容。 ——根据建筑工程项目在审批、施工等方面对设计文件深度要求得变化,对原规定中部分条文作了修改,使之更加适用于目前得工程项目设计,尤其就是民用建筑工程项目设计。 本规定由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批准。 本规定得主编单位为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参编单位为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本规定主要起草人: 总负责人:李霆 总则、一般要求部分:刘炳清 建筑、总平面部分:翁皓、党春红、李春舫、林莉 结构部分:李霆、徐厚军、郑瑾 建筑电气部分:杜毅威、熊江 给水排水部分:金鹏、涂正纯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热能动力部分:郑小梅、杨允立、吴光林、马友才 技术经济部分:张变兰、聂钢 建筑幕墙部分:王书华 基坑工程部分:陈义平 建筑智能化部分:耿望阳 装配式建筑部分:叶浩文、樊则森、李文、孙占琦、蒋杰、马涛、王炜、张沂

双目视觉三维重构公式

双目视觉三维重构总结 1 照相机成像过程 数码照相机的成像过程可通过四个坐标系的三次转换来表达,这四个坐标系分别为:(1)世界坐标系—根据自然环境所选定的坐标系,坐标用(w w w Z Y X ,,)来表示。(2)光心坐标系(相机坐标系)—以相机的光心O 为坐标原点,c X 轴、c Y 轴分别平行于CCD 平面的两条垂直边,c Z 轴与相机的光轴重合,坐标用(c c c Z Y X ,,)来表示。 (3)图像坐标系—坐标原点l O 在CCD 图像片面的中心,X 轴、Y 轴分别为平行于CCD 平面的两条垂直边,坐标用(x ,y )表示。(4)像素坐标系—坐标原点o O 在CCD 图像平面的左上角,U 轴、V 轴分别平行于图像坐标系的X 轴、Y 轴,坐标用(u ,v )来表示,该坐标值为离散的整数值。 图表 1 数码相机成像坐标系 三个转换过程分别是:(1)将世界坐标系中的信息转换到光心坐标系。(2)光心坐标系中的信息按照针孔模型规律转换到图像坐标系。(3)

最后由图像坐标系转换成像素坐标系。 光学成像的理论模型是针孔模型,根据这个模型,空间任一点P 由光心坐标系向图像坐标系的转换过程符合中心射影或透视投影理论,在图像坐标系中的投影P 可以用光心O 与P 点的连线与图像坐标系平面的交点来表示,数学表达如下: c c z x f x ?= c c z y f y ?= 其中(x,y )是P 点的图像坐标,(c c c Z Y X ,,)为空间点P 在光心坐标系下的坐标,f 为相机焦距。可以用齐次坐标与矩阵表示上述中心影射关系: ????? ?????????????????=??????????101 000000 1c c c c z y x f f y x z 图像坐标系与像素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关系如下: 0u dx x u += 0v dy y v += 其中dx 、dy 分别是表示CCD 在x 和y 方向的像素点间距。齐次坐标及矩阵表示如下: ?? ???????????????? ??????? ?=??????????1100 100 1100y x v dy u dx v u

国内外饮用水的预处理和深度处理

国内外饮用水预处理与深度处理技术 学生:曾雪萍学号:20086814 摘要:随着有机化工、石油化工、采矿、农药和医药工业的迅速发展,造成水源水污染的有害物质数量也逐年增多。水源水中的人工合成有机物污染、内分泌干扰物污染等问题都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些污染物浓度很低,但很难通过常规的水处理工艺有效去除,且来源难以确定,已成为饮用水水质净化面临的重要挑战。研究表明,通过对原水采用预处理,以及在常规水处理后再进行深度处理可以改善和提高饮用水水质。关键词:饮用水预处理深度处理 一、饮用水预处理 预处理通常是指在常规处理工艺前面采用适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处理方法,对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初级去除。同时使常规处理更好的发挥作用,减轻常规处理和深度处理的负担,发挥水处理工艺的整体作用,改善和提高饮用水水质。 工程中可采用的预处理方法有:生物预处理法、化学预氧化法、粉末活性炭法等。(1)生物预处理法 针对水源水被污染的特性,可适时增加生物预处理。生物预处理主要是对原水进行曝气或其他生物处理,去除水中氨氮和生物可降解有机物,包括生物接触氧化池和曝气生物滤池等。1971年,日本的小岛贞男首次成功地将生物接触氧化法应用于富营养化水源水预处理,去除藻类60%^80%,氨氮90%以上,嗅味50%-70%,使水厂出水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把本来属于污水处理应用范畴的生物法引人了给排水处理领域。 生物预处理工艺以生物膜法为主导,生物预处理的填料上生长着细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等微生物形成生物膜,在与水接触时,生物膜上的微生物摄取、分解水中的有机物和氮、磷等营养物质。去除常规工艺不能充分去除的氨氮、亚硝酸盐氮、藻类、可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等,此外,还能去除或减少可能在加氯后生长的致突变物质的前驱物,不同程度地去除原水中的铁、锰、色、嗅及浊度,从而使水得到净化。其中,CODMn,,去除率一般为15%-20%,氨氮和亚硝酸盐去除率可高达80%以上。 生物预处理适合于水中有机污染物可生化性较强、无工业废水污染的情况,,对优先污染物去除效果也不佳,且无法间歇运行等。如果原水受生活污水污染,有机物和氨氮较高〔接近或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中的111类水体的上限〕,与增加臭氧一活性炭深度处理相比,选用生物预处理是解决该类水质问题的经济合理的选择方案。生物预处理方案的确定应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和原水水质特征进行必要的模拟试验,确定生物预处理的工艺适用性、池型及设计和运行参数。 (2)化学预氧化法 化学预氧化法是将氯、臭氧、高锰酸盐等氧化势较高的氧化剂投加到原水中,以氧化或者催化氧化水中的有机物或改变有机物的性质,同时削弱污染物对常规处理工艺的不利影响,强化常规处理工艺的除污效能。化学预氧化的目的主要是为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和控制氧化消毒副产物,从而保障饮用水的安全性。此外预氧化的目的还有除藻、除嗅和味、除铁和锰、氧化助凝等作用。 在传统给水处理工艺中,可在多个点加人氧化剂,氧化剂在不同点起着不同的作用。在预处理过程中,氧化剂和水中多种成分作用,能够提高对有害成分的去除效率,但各种氧化剂作为预处理对给水处理的综合影响程度较大。目前,能够用于给水处理的氧化剂主要有臭氧、高锰酸盐、氯、二氧化氯、过氧化氢等。

初步设计文件资料编制深度规定

3.1.1初步设计文件: 1设计说明书,包括设计总说明、各专业设计说明, 2有关专业的设计图纸。 3工程概算书。 注:初步设计文件应包括主要设备或材料表,主要设备或材料表可附在说明书中,或附在设计图纸中,或单独成册。 【条文说明】关于初步设计文件是否单列消防、环保等容的专篇的问题,在修编时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为了确保设计文件中各专业容的完整性,或避免设计文件中有关容的重复,本规定不要求初步设计文件单列消防、环保等容的专篇。 3.1.2初步设计文件的编排顺序 1封面:写明项目名称、编制单位、编制年月, 2扉页:写明编制单位法定代表人、技术总负责人、项目总负责人和各专业负责人的,并经上述人员签署或授权盖章。 3设计文件目录。 4设计说明书。 5设计图纸(可另单独成册)。 6概算书(可另单独成册)。 注:1对于规模较大、设计文件较多的项目,设计说明书和设计图纸可按专业成册;

2另外单独成册的设计图纸应有图纸总封面和图纸目录;图纸总封面的要求见4.1.2条。 3各专业负责人的和签署也可在本专业设计说明的首页上标明。 3.2设计总说明 3.2.1工程设计的主要依据 1设计中贯彻国家政策、法规; 2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批准的批文、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书、方案文件等的文号或名称。 3工程所在地区的气象、地理条件、建设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 4公用设施和交通运输条件。 5规划、用地、环保、卫生、绿化、消防、人防、抗震等要求和依据资料。6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使用要求或生产工艺等资料; 3.2.2工程建设的规模和设计围 1工程的设计规模及项目组成: 2分期建设(应说明近期、远期的工程)的情况。 3承担的设计围与分工。 3.2.3设计指导思想和设计特点 1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和新结构的情况。

基于双目立体视觉三维重建系统的制作流程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双目立体视觉三维重建系统,涉及三维重建系统技术领域;机箱的底部四角处均固定安装有行走轮,机箱的内部分别固定安装有蓄电池与处理计算机,机箱的上端分别固定安装有显示器与安装架,安装架上通过轴承座固定安装有主轴,主轴的下端固定安装有安装齿轮,安装齿轮与驱动齿轮相啮合,驱动齿轮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的轴上,驱动电机通过螺栓安装在安装架上,主轴的上端固定安装有连接轴,连接轴为横向设置,连接轴的两端固定安装有双摄像头,连接轴的中上端固定安装有照明灯;本技术能够实现快速控制,稳定性高,且控制准确,操作简便,能够节省时间;使用方便,结构简单,且效率高,能够在检测时进行补光。 技术要求

1.一种基于双目立体视觉三维重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机箱、行走轮、蓄电池、处理计算机、显示器、安装架、驱动齿轮、驱动电机、安装齿轮、主轴、连接轴、双摄像头、照明灯;机箱的底部四角处均固定安装有行走轮,机箱的内部分别固定安装有蓄电池与处理计算机,机箱的上端分别固定安装有显示器与安装架,安装架上通过轴承座固定安装有主轴,主轴的下端固定安装有安装齿轮,安装齿轮与驱动齿轮相啮合,驱动齿轮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的轴上,驱动电机通过螺栓安装在安装架上,主轴的上端固定安装有连接轴,连接轴为横向设置,连接轴的两端固定安装有双摄像头,连接轴的中上端固定安装有照明灯,蓄电池通过导线与处理计算机、显示器的电源端电连接,双摄像头通过导线与处理计算机的输入端电连接,处理计算机的输出端分别与驱动电机、照明灯电连接,显示器与处理计算机的输入、输出端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双目立体视觉三维重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器为触摸式显示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双目立体视觉三维重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轮为减震式万向行走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双目立体视觉三维重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机为低速电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双目立体视觉三维重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照明灯为LED灯。 技术说明书 一种基于双目立体视觉三维重建系统 技术领域 本技术属于三维重建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双目立体视觉三维重建系统。 背景技术

构造深度及摩擦系数测定过程及方法

构造深度试验(手动铺沙法、电动铺沙法、激光法) 一)手工铺砂法 1.目的与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测定沥青路面及水泥混凝土路面表面构造深度,用以评定路面表面的宏观粗糙度、路面表面的排水性能及抗滑性能。 2.仪具与材料(1)人工铺砂仪:由圆筒、推平板组成。 ①量砂筒:一端是封闭的,容积为(25土0.15)mL,可通过称量砂 筒中水的质量以确定其容积V,并调整其高度,使其容积符合要求。带一专门的刮尺将筒口量砂刮平。 2推平板:推平板应为木制或铝制,直径50mm, 底面粘一层厚1.5mm的橡胶片,上面有一圆柱把手。 ③刮平尺:可用30cm钢尺代替。 (2)量砂:足够数量的干燥洁净的匀质砂,粒径为0.15~0.3mm。 (3)量尺;钢板尺、钢卷尺,或采用将直径换算成构造深度作为刻度单位的专用的构造深度尺。 (4)其他:装砂容器(小铲)、扫帚或毛刷、挡风板等。 3.方法与步骤 1)准备工作(1)量砂准备:取洁净的细砂晾干、过筛,取0.15~0.3mm的砂置适当的容器中备用。量砂只能在路面上使用一次,不宜重复使用。回收砂必须经干燥、过筛处理后方可使用。(2)对测试路段按随机取样选点的方法,决定测点所在横断面位置。测点应选在行车道的轮迹带上,距路面边缘不应小于1m。 2)试验步骤 ①用扫帚或毛刷子将测点附近的路面清扫干净;面积不小于30cmx 30cm。 ②用小铲装砂沿筒向圆筒中注满砂,手提圆筒上方,在硬质路面上轻轻地叩打3次,使砂密实,补足砂面用钢尺一次刮平。不可直接用量砂筒装砂,以免影响量砂密度的均匀性。③将砂倒在路面上,用底面粘有橡胶片的推平板,由里向外重复做摊铺运动,稍稍用力将砂细心地尽可能地向外摊开;使砂填人凹凸不平的路表面的空隙中,尽可能将砂摊成圆形,并不得在表面上留有浮动余砂。注意摊镭时不可用力过大或向外推挤。 ④用钢板尺测量所构成圆的两个垂直方向的直径,取其平均值,准确至5mm。⑤按以上方法,同一处平行测定不少于3次,3个测点均位于轮迹带上,测点间距3~5m。该处的测定位置以中间测点的位置表示。 4.计算 (1)计算路面表面构造深度测定结果。(2)每一处均取3次路面构造深度的测定结果的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精确至0.1mm。(3)计算每一个评定区间路面构造深度的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 5.报告 (1)列表逐点报告路面构造深度的测定值及3次测定的平均值,当平均值小于0,2mm 时,试验结果以<0.2mm表示。 (2)每一个评定区间路面构造深度的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二)电动铺砂法 1.目的和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测定沥青路面及水泥混凝土路面表面构造深度,用以评定路面表面的宏观粗糙度及路面表面的徘水性能和抗滑性能。 2.仪具与材料(1))电动铺砂仪:利用可充电的直流电源将量砂通过砂漏铺设成宽度5cm、厚度均匀一致的器具。

规划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要求

附表(一) 建设用地总平面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文件编制要求(试行) 序号图纸图纸内容图纸比例 1 规划说明书说明工程的规划设计依据;用地现状的条件分析;规划原则和总体构思;用地布局;空间组织和景观特色要求;道路和绿地、消防、环保系统规划;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一般包括:总用地面积、净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分项建筑面积、占地面积、平均层数、各类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面积(居住区、小区、组团公共绿地面积单列)、绿地率、停车面积、停车率(地面、地下分开)、人防地下室的面积、居住的总户数、总人口、配套设施明细表。 2 建设用地位置图标明工程项目位于城市中的位置以及和周围地区的关系。1: 2000 3 建设用地现状图标明自然地形地貌、道路、绿化、工程管线及各类用地内建筑的范围、性质、层数、质量等,并标明用地红线图、道路红线、河道蓝线、绿地绿线及其他市政设施控制线。1: 500 4 规划总平面图标明用地边界折点坐标;标明规划建筑、绿地、道路广场、停车场、河湖水面的位置和范围,确定主要出入口方向;相邻道路红线、道路名称和宽度;道路中心线与建筑红线距离;建筑物后退红线距离;与周边现状建筑物、规划建筑的相对关系和建筑间距;周边现状建筑、规划建筑的层数、性质及高度;拆迁范围和应拆除的建筑;道路中心线交点标高、地下室范围、地下室坡道出入口等,以及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公用市政配套设施和消防设计,如:小学、幼儿园、公共停车场、公厕、居委会、垃圾收集点、二级生化设施或化粪池、煤气站、变配电间(所)、消防水池等等的位置。1: 500 5 重要地段的空间 分析、城市设计 分析图沿街单体建筑标准层平面图、单体建筑平面图、立央图、剖面图(建筑总高度)、彩色效果图、表达设计意图,反映空间环境,视线分析,景观效果。1: 200 以上 6 绿化规划图标明各种绿地位置、面积、尺寸。1: 500 7 道路交通规划图标明道路的红线位置、横断面,道路交叉点坐标、标高、停车场用地界线。 8 竖向规划图标明道路交叉点、变坡点控制高程,室外地面规划标高。1: 500 9 单项或综合工程 管网规划图标明各类市政公用设施管线的平面位置、竖向位置,各种管道总进出管的管径、位置,主要控制点标高,以及有关设施和构筑物位置、容积。1: 500 附表二 单项工程建筑设计方案文件编制要求(试行) 序号图纸名称图纸内容图纸比例 1 方案设计说明说明工程的设计依据,设计宗旨。用地规划技术指标、建筑经济指标。结构选型设计、消防、人防、环保、给水排水、电气、电讯、空调通风等及其与城市环境的关系。 2 工程区域位置图表明工程项目位于城市中的位置。1:2000 3 总平面图表明工程区内建筑物总平面规划布置,道路、绿化、环保、消防等设施的布置(包括周边30—50m范围内现状地物地貌)。1:500 4 消防系统平面图表明消防通道、宽度、流线、出入口位置、距离、消防登高面的布置及建筑物内消防出入口与室外消防通道的联系方式等。1:500 5 绿化系统平面图表明绿地位置、面积、尺寸等。1:500 6 交通系统平面图表明人流、车流出入口位置,用地内部车道组织、室内外停车场(库)位置,面积、车位数,用地内部交通系统与城市交通系统的关系等。1:500 7 环保系统平面图表明室内垃圾集散间位置、室外垃圾收集点位置及运出通道,二级生化处理设施或大型化粪池位置、面积、尺寸以及排污管道设施走向等。1:500 8 人防系统平面图表明室内人防工程位置、面积、等级、室内外出入口位置、尺寸等。1:500 9 建筑单体或群体 彩色渲染图建筑单体或群体彩色渲染图,重要的或大型建筑必须制作模型。 10 建筑方案图平面、立面、剖面图,平面设计应包括配套设施用房。1:100或 1:200 11 竖向布置图室内外设计标高及场地标高1:500 12 管线综合各管线的平面布置,注明各管线与建筑物、构筑物的距离和管线间距,市政管线接入点的位置。1:500

概算规范及要求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08年11月26日以建质[2008]216号文印发《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年版),指出:为进一步贯彻《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确保建筑工程设计质量,由中南建筑设计院(主编)等单位编制的《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年版),经审查,现批准颁布,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原《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3年版)同时废止。 2008版修订稿审查会是于2008年11月5日在武汉召开的。修订工作在充分吸纳主编和参编单位工程设计经验的基础上,又征集了30个省、市、自治区的48个大、中型设计单位的意见,对原文件68%的条款进行了修订。本次修订的重点是增加建筑节能设计深度要求,同时补充、细化了抗震设计、结构安全、钢结构设计等方面的设计深度要求。具体的说,2008版规定与2003年版规定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适用范围增加了援外工程设计、删减了投标方案设计。 ·增加了建筑节能设计内容要求,包括各相关专业的设计文件和计算书深度要求。 ·补充、细化抗震设计、结构安全等设计深度的要求,尤其是设计说明、设计详图方面的要求。 ·根据近几年积累的钢结构设计经验,增加、细化了钢结构设计深度要求。 ·根据工程建设项目在审批、施工等方面对设计文件深度要求的变化,对原规定中大部分条文作了修改,使之更加适用于目前的工程项目设计,尤其是民用建筑工程项目设计。 1 总则 1.0.1 为加强对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工作的管理,保证各阶段设计文件的质量和完整性,特制定本规定。 1.0.2 本规定适用于境内和援外的民用建筑、工业厂房、仓库及其配套工程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设计。 1.0.3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的编制,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现行工程建设标准规范的规定,其中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必须严格执行。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版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版) 建质2008[216]号 1总则 1.0.1为加强对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工作的管理,保证各阶段设计文件的质量和完整性,特制定本规定。 1.0.2本规定适用于民用建筑工程设计;对于一般工业建筑(房屋部分)工程设计,设计文件编制深度除应满足本规定适用的要求外,尚应符合有关行业标准的规定。 注:工业项目设计文件的编制应根据工程性质执行有关行业标准的规定。 1.0.3民用建筑工程一般应分为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对于技术要求简单的民用建筑工程,经有关主管部门同意,并且合同中有不做初步设计的约定,可在方案设计 审批后直接进入施工图设计。 1.0.4各阶段设计文件编制深度应按以下原则进行(具体应执行第2、3、4章条款): 1方案设计文件,应满足编制初步设计文件的需要; 注:对于投标方案,设计文件深度应满足标书要求;若标书无明确要求,设计文件深度可参照本规定的有关条款。 2初步设计文件,应满足编制施工图设计文件的需要。 3施工图设计文件,应满足设备材料采购、非标准设备制作和施工的需要。对于将项目分别 发包给几个设计单位或实施设计分包的情况,设计文件相互关联处的深度应当满足各承包或分包 单位设计的需要。 1.0.5在设计中宜因地制宜正确选用国家、行业和地方建筑标准设计,并在设计文件的图纸目录或施工图设计说明中注明被应用图集的名称。 重复利用其他工程的图纸时,应详细了解原图利用的条件和内容,并作必要的核算和修改,以满足新设计项目的需要。 1.0.6当设计合同对设计文件编制深度另有要求时,设计文件编制深度应同时满足本规定和设计合同的要求。 1.0.7本规定对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要求具有通用性。对于具体的工程项目设计,执行本规定时应根据项目的内容和设计范围对本规定的条文进行合理的取舍。 1.0.8本规定不作为各专业设计分工的依据。本规定某一专业的某项设计内容可由其他专业承担设计,但设计文件的深度应符合本规定要求。 2方案设计 2.1 一般要求 2.1.1方案设计文件 1设计说明书,包括各专业设计说明以及投资估算等内容; 2总平面图以及建筑设计图纸(若为城市区域供热或区域煤气调压站,应提供热能动力专业 的设计图纸,具体见 2.3.3条); 3设计委托或设计合同中规定的透视图、鸟瞰图、模型等。 2.1.2方案设计文件的编排顺序 1封面:写明项目名称、编制单位、编制年月; 2扉页:写明编制单位法定代表人、技术总负责人、项目总负责人的姓名,并经上述人员签署或授权盖章; 3设计文件目录;

手工铺砂法测定路面构造深度试验方法

手工铺砂法测定路面构造深度试验方法 1、目的与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测定沥青路面及水泥混凝土路面表面构造深度,用以评定路面表面的宏观 构造。 2 、仪具与材料技术要求,本方法需要下列仪具与材料: ⑴人工铺砂仪:由圆筒、推平板组成。 ①量砂筒:形状一端是封闭的,容积为25mL±0.15mL,可通过称量砂筒中水的质量以确定其容积V,并调整其高度,使其容积符合规定。带一专门的刮尺,可将筒口量砂刮平。 ②推平板:推平板应为木制或铝制,直径50mm,底面粘一层厚1.5mm的橡胶片,上面有一圆柱把手。 ③刮平尺:可用30cm钢板尺代替。 ⑵量砂:足够数量的干燥洁净的匀质砂 粒径0.15~0.3mm。 ⑶量尺:钢板尺、钢卷尺,或采用已按式将直径换算成构造深度作为刻度单位的专用的构造深度尺。 ⑷其他:装砂容器(小铲)、扫帚或毛刷、挡风板等。 3 方法与步骤 3.1 准备工作 ⑴量砂准备:取洁净的细砂,晾干过筛,取0.15~0.3mm的砂置适当的容器中备用。量 砂只能在路面上使用一次,不宜重复使用。 ⑵按本规程附录A的方法,对测试路段按随机取样选点的方法,决定测点所在横断面 位置。测点应选在行车道的轮迹带上,距路面边缘不应小于1m。 3.2 测试步骤 ⑴用扫帚或毛刷子将测点附近的路面清扫干净,面积不小于30cm×30cm。 ⑵用小铲装砂,沿筒壁向圆筒中注满砂,手提圆筒上方,在硬质路表面上轻轻地叩打3 次,使砂密实,补足砂面用钢尺一次刮平。 注:不可直接用量砂筒装砂,以免影响量砂密度的均匀性。 ⑶将砂倒在路面上,用底面粘有橡胶片的推平板,由里向外重复作旋转摊铺运动,稍稍 用力将砂细心地尽可能地向外摊开,使砂填入凹凸不平的路表面的空隙中,尽可能将砂摊成圆形,并不得在表面上留有浮动余砂。注意,摊铺时不可用力过大或向外推挤。 ⑷用钢板尺测量所构成圆的两个垂直方向的直径,取其平均值,准确至5mm。 ⑸按以上方法,同一处平行测定不少于3次,3个测点均位于轮迹带上,测点间距3~5m。 对同一处,应该由同一个试验员进行测定。该处的测定位置以中间测点的位置表示。 4 计算 4.1 路面表面构造深度测定结果按式(T 0961)计算 : 式中:TD——路面表面构造深度 (mm);V——砂的体积 25cm3;D——摊平砂的平均直径(mm)。 4.2 每一处均取3次路面构造深度的测定结果的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准确至0.01mm。 4.3 计算每一个评定区间路面构造深度的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 5 报告:1列表逐点报告路面构造深度的测定值及3次测定的平均值。当平均值小于0.2mm 时,试验结果以<0.2mm表示。2 每个评定区间路面构造深度的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

修建性详细规划深度

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深度规定 1 总则 1.0.1 为加强对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工作的管理,保证各阶段设计文件的质量和完整性,特制定本规定。 1.0.2 本规定适用于民用建筑工程设计;对于一般工业建筑(房屋部分)工程设计,设计文件编制深度除应满足本规定适用的要求外,尚应符合有关行业标准的规定。 注:工业项目设计文件的编制应根据工程性质执行有关行业标准的规定。 1.0.3 民用建筑工程一般应分为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对于技术要求简单的民用建筑工程,经有关主管部门同意,并且合同中有不做初步 设计的约定,可在设计审批后直接进入施工图设计。 1.0.4 各阶段设计文件编制深度应按以下原则进行(具体应执行第2、3、4章条款): 1 设计文件,应满足编制初步设计文件的需要;注:对于投标,设计文件深度应满足标书要求;若标书无明确要求,设计文件深可参照本规定的有关条款。 2 初步设计文件,应满足编制施工图设计文件的需要。 3 施工图设计文件,应满足设备材料采购、非标准设备制作和施工的需要。对于 将项目分别发包给几个设计单位或实施设计分包的情况,设计文件相互关联处的深度应当满足各承包或分包单位设计的需要。 1.0.5 在设计中宜因地制宜正确选用国家、行业和地方建筑标准设计,并在设计文件的图纸目录或施工图设计说明中注明被应用图集的名称。 重复利用其他工程的图纸时,应详细了解原图利用的条件和内容,并作必要的核算和修改,以满足新设计项目的需要。 1.0.6 当设计合同对设计文件编制深度另有要求时,设计文件编制深度应同时满足本规定和设计合同的要求。 1.0.7 本规定对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要求具有通用性。对于具体的工程

根据构造深度判断综合表处路面状况

根据构造深度判断综合表处路面状况 摘要:综合表面处治路面在我国现存道路中被广泛应用,但相关规范较少。本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以沥青的构造深度判断综合表处路面沥青对骨料的裹附性好坏,以判断该路段路面上是否容易因沥青的剥落造成麻面或松散剥落现象。 关键字:表面处治松散剥落正态分布置信度区间估计 0引言 表面处治是我国早期沥青路面的主要类型, 是由沥青和集料按层铺法或拌和法铺筑而成的厚度不超过3cm 的沥青面层,具有表面粗糙、抗滑性好、所需机械设备少、施工方便、造价低等优点,广泛用于砂石路面提高等级、解决晴雨通车作简易式沥青路面。但由于柔性路面对气候条件和车辆荷载的极度敏感性,使常规沥青表面处治的使用效果受到一定影响。沥青综合表面处治就是针对这两个不利因素发展起来的。沥青综合表面处治,与传统的表面处治区别在于其加入了土工布,采用层铺法施工,即沥青—土工布—沥青—集料的施工顺序。在用土工布加固处治路面中,土工布的关键作用是土工布浸透沥青之后形成一足够厚度的密封层,可阻止路面雨水的下渗而造成的基层软化,从而保证结构层的耐久性。综合沥青表面处治路面适应于三级、四级公路的面层、旧沥青面层上加铺罩面或抗滑层、磨耗层等。对于基层基本完好,路面有网裂、松散等较轻病害的一般公路,采用表面处治技术进行罩面是经济可行的。 一沥青饱和度对综合表处路面状况的影响 1、构造深度与引用概念饱和度的关系 构造深度指标是影响路面抗滑功能的表面特征指标之一。影响路面抗滑功能的表面特征,与路面表面的凹凸不平或起伏不平有关,国际道路协会以路面表面凹凸或起伏不平的纵向波长特征为集合特征,将它分为四类:细构造、粗构造、宏构造、和平整度,其中的粗构造就是本文所说的构造深度。

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深度编制要求

附件一、设计成果内容深度编制要求 一、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文件内容要求 1、规划说明书和设计图纸 (1)修详规设计说明书(含技术经济指标表); (2)区位图--能清楚反映项目周边较大范围的道路、建筑、地形、地貌等现状情况,宜附现场照片; (3)规划地区现状分析图; (4)规划总平面图(比例为1:500,大地块项目还需1:1000 总图) ●总平面图应在批准的规划红线内设计布置,不能擅自改变 红线外用地和道路现状。图中应准确反映建筑层数、建筑 正负零标高、场地标高、建筑间距(含与用地边界的半间 距及与建筑间的全间距)、建筑与道路坐标、与道路环境的 关系,做好各类人行、车行出入口的交通组织;坡地建筑 应完整表达竖向设计及反映设计堡坎的位置; ●总平面图中地形图应清晰,与新设计的内容在线条深度上 应明确区分,图纸比例准确; ●总平面图上的建筑、道路及环境的各种设计线型应粗细有 别、层次分明; ●地块内须保留的建筑应注明,其规模应计入项目总规模;

●总平面图须与平、立、剖面图相吻合; ●符合修建性详细规划现状的综合技术经济指标表(指标数 据应真实、准确,指标表应符合我局要求的格式); ●设计单位资质应符合有关要求并盖章签字齐全; ●电子文档与纸质文件内容一致。 (4)竖向规划图--场地设计应与周边规划道路相衔接,并结合现状高差合理确定建筑正负零标高,避免深挖高切; (5)道路交通规划图--用地内的设计道路应与周边城市道路合理连接,车行道路开口的数量与位置应符合道路设计规范,车道变坡线不应超越道路红线; (6)绿地系统规划图--有公共绿地的应在总图上标明其面积与位置,建(构)筑物不得侵占公共绿地,同时还应符合园林部门的有关规定; (7)综合管网规划图--用地内综合管网不得超越城市道路红线,污水处理装置(生化池)不得占用公共绿地,其与建筑的间距应满足有关规范要求,建(构)筑物不得占压各类管网保护范围,需改线的应在审查时提交有关部门的相应意见; (8)反映规划设计意图的透视图或建筑模型、相关主要建筑的典型平、立、剖面图。 2、电子文件光盘 电子文件须符合市规划局关于《电子文件图形标准》的要求。 3、修详规文本制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