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事科技取得的辉煌成就

祖国军力成长的历程

历史的兴衰早已尘封,时间的车轮依旧向前。当今世界格局风云变幻,利益冲突朝夕万象,对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来说都是契机也是挑战。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有永恒的利益;昨天的邦交很可能成为今天的劲敌,今天的敌对也可能会在明天变得友好,国与国的关系不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样掺杂着浓重的情感,是冷漠的,是易变的,是不能依赖的。很多人都在打着维护和平消除非人道主义等幌子为自身谋求利益,对于政客来说这早已是司空见惯的手法,冠冕堂皇的背后往往是见不得人的勾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不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没,就要致力于自身的发展和强大,每一场战争都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然而战争不需要理由,只有强弱胜负,无论多么华丽的辞藻也掩饰不了物竞天择的事实,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使自己强大,占据优势。

在刚过去的这一年里,我们国家经历了两次领土争端,黄岩岛问题和钓鱼岛问题,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摩擦不断。最近朝鲜又在加大核试验的力度,严重威胁到周边地区及国家的安全,形式不容乐观,总的从我国政府的表现以及人民群众的反应不难看出我们捍卫国家主权的能力和决心,更能看出我们的国家正在一步步强大起来,不再是那个昔日被帝国主义随意剥削和欺压的旧中国,这一切靠的是我们自身的努力,自身的强大,不去依赖任何一个国家,因为我们坚信只有具备实力才会被别人所认可。一个国家的强大来源于整体实力的提高,其中包含经济,科技,军事,政治,外交等等,是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经济是可军事和科技的后勤保障,科技引领军事和经济的发展,军事是经济科技的坚强后盾,政治为内部的协调发展创造条件,外交为我们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一切都是相辅相成的,今天我想借最近的岛屿主权问题谈谈我国军事科技方面取得的成就。首先我们从整体上回顾一下我国从建国以来的军事技术发展状况。

1949年全国解放时,人口第一大国中国的工业产值竟列在世界第26位。当时国内几个兵工厂如沈阳兵工厂、太原兵工厂、重庆兵工厂等都只能生产少量机枪、步枪等轻武器,连迫击炮都造不好,更无法生产机械化装备,弹药年生产能力也仅能达到1万吨。相比之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苏、德等国的年弹药生产量都在200万吨以上。机械化十分落后,平均五百多人才摊一辆车,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新中国出于作战急需,主要以半价赊购方式引进了苏联106个陆军师、23个空军师的装备,欠下了30亿元人民币的外债。在1951年至1954年期间,中国同苏联达成了“156项”重点工业项目的引进,其中军工企业便占了44项,苏方以成本价提供陆、海、空三军配套的飞机、舰艇、大炮、坦克等武器装备的生产线,并免费提供相应技术。中国能获得这一世界军事历史上罕见的重大援助,主要因素并不是当时所宣传的“国际主义”而是国家间的利益交换,是因中方在朝鲜战争中站到第一线流血牺牲,苏联才给予了相应的回报。

新中国刚建立起的军工企业在苏联专家帮助指导下,用苏联提供的设备仿制生产出56式枪械、歼-5战斗机、带“5”字头的各种战机。1957年7月苏联出于自身利益同意向中国提供原子弹、导弹样品,帮助建立核工厂。1957年10月,中苏签订《国防新技术协定》,规定苏联再援建102项重点项目。

苏联对华的“两弹”(导弹、核弹)项目援助,主要是帮助中国建设了最早的原子反应堆、浓缩铀工厂、核燃料棒工厂、铀矿和核试验基地,提供了P-2型导弹样品。后因中苏之间发生政治争吵,苏联于1960年7月中断了“两弹”方面的援助并撤走专家。不过中国在此前得到了一些核武器制造设备和许多技术援助,还是大大节省了研制时间。中国能以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完成“两弹一星”,主要是自力更生的结果,苏联早期的帮助也有着重要作用。

1962年11月,苏联以古巴导弹危机时中国对其不予支持反而影射抨击为由,在米格-21的技术资料还未最后交齐时停止这一援助项目,对华的军事帮助至此停止。不过中国军工业通过全面接受和掌握苏联50年代水平的武器装备技术,对奠定国防工业的基础还是起到了重大作用。上世纪60年代初苏援断绝,中国的武器发展进入了一个将近二十年的完全自主研制阶段。

60年代最令国人自豪的军事成就,就是“两弹”(导弹、核弹)的研制成功。这一项目受苏联撤退专家的影响并不大,是因为中国自己有一批在国外学习回国的顶尖级专家,并且在苏援中断前就掌握了核心技术和全面配套的设备。中国于1960年研制成国产地对地导弹,1964年首次爆炸原子弹成功,1966年实现了原子弹和导弹的“两弹”结合发射成功,1967年空投氢弹爆炸试验成功,1970年成功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

中国开始“两弹”项目时,一辆汽车、一架飞机还都不能独立制造,在此薄弱基础上起步,十几年内就完成了“两弹一星”项目,创造了世界上研制时间最短的跨越式发展奇迹。当年中国的尖端武器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其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起点高,从起步便瞄准世界先进水平;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在重点领域。中国在接受苏联援助的设备、技术时,一开始就掌握着自主知识产权。

在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中国的常规武器研制进入了一个漫长的消化苏联技术的时期,虽有部分自主创新,却因原有技术基础薄弱而未能实现跨代突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又造成许多科研、生产单位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鉴于常规装备与世界水平的差距拉大。

我国武器装备发展在这一阶段的独立探索,经历了种种曲折,虽然步履维艰并走了不少弯路,却毕竟积累了经验,并总结了教训。通过自身的努力,还锻炼出一支本国自主科研队伍,这又为后来的大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

1978年末召开的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的武器装备发展也迎来了一个全新局面。通过拨乱反正,全军部队和国防科研部门确

立了以现代化为中心的正确发展方向,我国的军队和国防科研、军工部门通过面向世界,走出国门,开阔了眼界,也迎来了技术上的全面创新发展。

1989年夏天以后,西方国家联合对中国实行军品禁售,而中苏关系却实现了正常化。苏联衰落和俄罗斯联邦初建时,其军工企业急需经费以解决生存困境,中国因此再度从隔绝了30年的旧日合作伙伴那里引进了具有国际80年代水平的战机、地对空导弹、潜艇。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对俄军购数量并不算太大,却解决了一些重点技术的引进问题,与之前对西方装备的探索相结合,再加上自主开发能力的大大提升,中国对重点武器的开发有了不少质的突破。一些在研装备吸收了新型俄罗斯装备的优点,大大加快了研发速度,有些还“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每年都有一些重大的军工科研突破,尤其是弥补了过去基础研究的众多弱项,在航空、航天、船舶、兵器、军用电子、工程物理等高技术领域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解放军陆军第三代坦克批量装备部队,先进的野战防空装备、远程火力突击装备也大量生产;国产第三代战机“歼-10”等列装航空兵后形成了以第三代战机为骨干的空中武器装备体系;世界先进水平的防空反导装备研制成功,加上先进的空空导弹、空地导弹,又使空军逐步具备攻防兼备作战能力;国产新型导弹驱逐舰、导弹护卫舰大量列装,使海军先进舰艇数量具备一定规模,并配备各种先进舰载武器系统,极大增强了防区外打击能力和编队防空能力;第二炮兵部队开始装备机动的战略核导弹,已具备核常兼备、慑战并举的作战能力;解放军信息支援能力日益提高,电子战水平也有了极大提高。中国军队建设带来的装备更新换代,已经逐步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机械化与信息化复合发展的武器体系,在某些领域里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尤其令中国人民自豪的是,国防科研部门发挥自身的强项,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迈向外层空间,“神舟”1号至7号相继发射成功,2007年1月还进行了反卫星试验。中国国防科研水平的跃升,使国产武器在国际军贸市场上也走向高端,改变了过去以低档廉价为主的外销方式。中国推向国际市场的FC-1“枭龙”战斗机、国产“凯山”防空导弹、“江卫”级护卫舰等重型主战装备,都被认为不逊于西欧国家同类产品的水平,价格又具有优势,因而受到众多发展中国家的欢迎。在武器外销增加时,中国的武器外购却在不断减少。2009年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天安门阅兵,是对新中国武器装备发展的一次大检阅。参阅部队在地面有30个装备方队,展示的武器数量超过以往历次国庆阅兵,而且性能也有了新的跨越,并能充满自信地公布了型号和部分性能。今年1月11日,中国新研制的第四代战斗机歼-20在成都进行了试飞,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能研制出这一代新战机的国家,近些年国际上的局部战争已证明,空军已成为“首战之军”,中国在世界战机的研制领域已超越西欧而跃入前三名之列,这为解放军空军在确保“首战用我,全程用我”提供了物质保证。中国武

器装备的大幅进步,也使各军兵种的战略任务有了新的变化。陆军强调全域机动,海军实行了近海防御到远海防卫,空军实施攻防兼备,二炮则能够核(弹)常(规)并用。中国军队建设的重点是信息化,能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将是军事斗争准备的主要任务。

新时期面对领土争端我们做足了准备,我们承诺不会首先挑起战火,但是当我们主权遭受侵犯时我们将会毫不留情的予以还击,我们坚决捍卫主权的信念是不会动摇的。面对科技领先我们的日本,虽然一些电子信息方面我们处于劣势,但是我们也有自己的杀手锏,我们有战略核潜艇部队,有短、中,远程各式导弹,各种水面舰艇,在空军方面也毫不逊色,加之现在又有辽宁号航母的服役,舰载机j15的成功试飞,直10的研制成功,以及在不就得将来即将服役的j20,j18,j35等,足以威慑对我们怀有不轨之心的一些国家。

不过国人也应清醒地看到,由于国家的技术底子薄、目前产业规模虽大却在总体上档次较低,在多数高端产业上与最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这也使我国的武器装备总体水平仍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要达到赶超的目标还需要走漫长的征程,我们还需不断努力,不断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