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锡常地区地裂缝灾害研究

苏锡常地区地裂缝灾害研究
苏锡常地区地裂缝灾害研究

苏锡常地区地裂缝灾害研究

宗开红

(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

提要:在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苏锡常地区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但对地下水资源的超量开采,破坏了均衡的地质环境,诱发了一系列地质灾害,如地面沉降、地裂缝、渍害等等,尤其发展迅速的地面不均匀沉降——地裂缝灾害,破坏性大,给社会造成了不安定因素和负面影响。本文着重讨论地裂缝的形成机制,以期能对地裂缝灾害进行更好的预测,达到减灾防灾的目的。

关键词:苏锡常地区地裂缝研究

苏锡常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地方经济突飞猛进,目前已经成为我国东部沿海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但是,相对苏锡常地区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环境保护明显滞后,尤其是对地质环境的保护意识的淡漠,长期超量开采地下水资源,引发了区域性地面沉降地质灾害。

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主要发生在最近三十年中,中心城市区稍早,外围县市区稍晚,时间上与地下水开采史基本一致。八十年代中期以前主要发生在三个中心城市及锡西地段,八十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地下水开采区的扩大和开采强度逐年骤增,地面沉降问题也迅速扩大至区域(图1),发生程度也越来越严重化(表1)。

图1 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发展变化图

现状中累计沉降量大于200毫米的区间面积近6000平方公里,约占苏锡常平原地区总面积的1/2,而500毫米等值线已连片圈合了三个中心城市,面积超过1500平方公里。

与此同时,在区域性地面沉降发生、发育过程中,由于存在特定的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基岩潜山、古埋藏阶地、含水砂层分布不均等)。及人为开采地下水的方式、方法不合理,导致了在苏锡常地区的局部地方,发育了地面不均匀沉降地质灾害,在地表则以地裂缝的形式表现出来。它破坏了地表建筑物及地下管线等掩蔽工程,严重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苏锡常地区地裂缝最初发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鼎盛发育期为上世纪九十年代,本世纪初的几年间,亦陆续有发生。

表1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发展变化情况统计一览表

地面沉降漏斗面积(平方公里)

时间 (年) 累计沉降量

200—600mm

累计沉降量

600—1000mm

累计沉降量

>1000mm

1986 282 62 6 1991 1358 220 28 1999 3888 898 351 2002 4344.66 989.15 439.7

一、地裂缝分布发育特征

苏锡常地区地裂缝的分布发育,无论在空间上、时间上均是有规律可循的。

1、空间分布特征

(1)平面特征

苏锡常地区地裂缝地质灾害的平面形态则呈线条状,或直或曲,或呈雁行式排列。大多在

主裂缝两侧分布发育一定宽度的裂缝带,一般宽度小于100米,地裂缝延伸从数十米到千余

米不等。

(2)剖面特征

苏锡常地区地裂缝地质灾害的剖面形态,一般不甚清晰,大多呈裂缝两侧上下错移,在

地表形成陡坎状或阶步状地裂缝;亦有的呈“V”字形开裂状,地表裂缝宽度一般在2——80MM

左右,裂缝可见深度一般均在20——40CM左右。经对无锡市石塘湾因果岸地裂缝灾害进行剖

面开挖及进行物探面波(SWS)测量显示,开挖剖面中裂缝的深度达3米(图2),面波勘探成

果揭示,裂缝两侧相同第四系地层遭切割影响的深度可达36米之深;根据三维地震勘探成果

的分析,地裂缝的影响深度可达基岩面,影响深度达到60——80米。

图2 无锡石塘湾因果岸地裂缝剖面素描示意图

(3)方向特征

苏锡常地区地裂缝地质灾害分布发育的方向性比较明显,大多呈NE向或NNW向分布;亦

发育一些呈环状分布发育的地裂缝灾害,经对裂缝的发育方向进行玫瑰花图统计分析,方向

性不太明显(图3)。

图3 常州大学城南周村地裂缝发育方向玫瑰花图

2、时间发育特征

经对苏锡常地区地裂缝发育的时间进行统计,其与区内地面沉降灾害发育的高峰期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本区地裂缝始发于1989年,在以后的近20年中,几乎每年均有地裂缝灾害的发生,鼎盛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尤其是1995年,本区即有6处地方发生地裂缝灾害,本世纪初有下降的趋势。

3、不同地质环境背景条件下产生不同类型地裂缝

不同的地质环境背景是地裂缝产生的内在因素。因此,在有埋藏山体、古埋藏阶地、埋藏基岩陡崖分布发育的地区,通常发育线状地裂缝,具有一定的延伸性;如江阴市长泾——河塘——无锡张泾杨墅里地裂缝带,即属该类型地裂缝;在地下水主采层以上的第四系沉积物,存在明显的沉积差异的地区,受地下水疏干因素的影响,多形成半环状发育的与土层结构差异有关的地裂缝,如常州市漕桥地裂缝灾害;在第四系沉积物中主采含水砂层不太发育或发育较差的地区,人们通常采取上下含水层综合开采的方法抽取地下水资源,进而在局部地区地下水水位形成局部的降落漏斗,使得局部地区的水力坡度变陡,在地表产生以环状为主的地裂缝灾害,如常州大学城南周村地裂缝灾害即属该类型。

4、地裂缝具持续性发展的特点

苏锡常地区地裂缝发生发展,在一定时间内具持续发展的特点,它们一般均在汛期或雨季初现,一旦形成后,沿裂隙面继续跌落加剧,是不稳定的发展状态。据野外调查,苏锡常地区目前仍有5 处地裂缝具有进一步发育的特点,15处地裂缝则处于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5 处则已处于稳定阶段。

二、地裂缝形成机制研究

苏锡常地区地裂缝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客观存在的地质背景条件(基岩面起伏特征、基岩岩性、古埋藏阶地、第四系地层结构的差异、含水层的结构特征等)及人类为了发展经济而对地下水资源的无序、过量开采所产生的破坏作用。不同类型地裂缝的形成机制,是不同影响因素,在不同地区、不同的地质背景条件下共同作用的结果。

1、潜山型:

主要是第四纪地层差异、古基底起伏变化和区内强烈开采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这一外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长期超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含水砂层及地下水储集层中的水头下降,造成地下含水砂层本身及上覆土层释水压缩,出现地面沉降;由于土层本身的结构差异或沉积

基底起伏等环境地质条件不均一时,即在土层压缩造成地面沉降的过程中出现明显的地面差异沉降,在土体内形成侧向张应力,当侧向张应力达到或超过土体的极限抗拉强度时,则在地表以地裂缝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图4)。

图4 基岩潜山型地裂缝形成地质模式图

2、地下水综合开采型:

地裂缝发生带附近分布有集中开采的深井,开采量较大,开采方式以第Ⅰ、Ⅱ、Ⅲ承压含水层均作为取水资源进行开采,由于Ⅱ、Ⅲ承压含水层不甚发育,富水性差,区域Ⅱ、Ⅲ承压含水层水位已降到-60—— -70米,深井主采层则以近地表的第Ⅰ承压含水层为主,导致区内地下水含水层上下贯通,尤其是浅层水(潜水、第Ⅰ承压水)水位急剧下降,形成以深井为中心局部的水位降落漏斗(图5)。近地表的软土层和Ⅰ承压含水砂层压缩、变形所致,Ⅰ承压含水层具有埋藏浅、颗粒细、渗透性差等特点,强烈开采作用下,粉粒随地下水流失,砂粒重新排列,形成的水位降落漏斗形态较陡,水力坡度较大,往往容易形成地面不均匀沉降地质灾害。

图5 地下水综合开采型地裂缝形成地质模式图

3、土层结构差异型:

地裂缝发育区近地表第四系沉积结构明显,尤其在地表硬土层之下发育厚度不均一的高压缩性软土层(淤泥质亚粘土层),而淤泥质亚粘土层的液化指数、天然孔隙比、渗透系数相对较大。当降水偏少的年份来临时,地下水开采层越流补给条件差,加之长期过量开采,造成地下水水头急剧下降,促使高压缩软土层压密释水,形成塑性变形,造成地面持续沉降,最终诱发地裂缝灾害(图6)。

图6 土层结构差异型地裂缝形成地质模式图

4、埋藏阶地型:

与基岩潜山型地裂缝的形成机制具有相似性,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古埋藏阶地或基岩陡崖(具线状分布特点)、第四纪地层差异和区内强烈开采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这一外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长期超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含水砂层及地下水储集层中的水头下降,造成地下含水砂层本身及上覆土层释水压缩,出现地面沉降;在埋藏阶地或基岩陡崖的边缘部位,土层压缩造成明显的地面差异沉降,并具线状分布特点,则在地表以线状分布的地裂缝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图7)。

图7 埋藏阶地型地裂缝形成地质模式图

5、岩溶型:

目前苏锡常地区发育的该类型地裂缝其形成机制与潜山型地裂缝具有相似性,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基岩隆起(基岩岩性必须是以具有可溶盐特征的灰岩地层)、岩溶发育、第四纪地层差异和区内强烈开采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这一外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长期超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含水砂层及地下水水位下降,造成地下含水砂层本身及上覆土层释水压缩,出现地面沉降;在岩溶发育区,土层失水并压密,造成上覆松散堆积物垮落,诱发地面产生不均匀沉降,尤其在岩溶塌陷的边缘部位,在地表容易产生环状的地裂缝灾害(图8)。

图8 岩溶型地裂缝形成地质模式图

三、基于GIS 的地裂缝易发区划分

目前,GIS 空间分析手段,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地质环境的定量或半定量分析评价。苏锡常地区地裂缝研究运用Arc/Info 手段,对区内地裂缝发育的空间特征进行了模拟。

1、因子的确定

地裂缝灾害易发区的划分,主要依据基岩面的起伏形态、第四系沉积物分布的厚度差异性、地下水位、地下水含水层的空间特征、地面沉降等五方面因子,它们在地裂缝的发育过程中作用明显。

2、评价模型

基于GIS 的评价模型,其数据表达式为:

i n

i i C W I ×=∑=1

式中:I—危险指数,表示各影响因子综合作用的叠加结果;

Wi—第i 项因子的权重;

Ci—第i 项因子的量化赋值;

n—影响因子的个数。

3、评价程序

GIS辅助下的地裂缝空间分布区划流程见图9所示。

Arc/Info中的空间叠加实际上是图层的叠加,一切空间分析都是以数字地图为对象进行的。经过多次调整,苏锡常地区地裂缝评价分区模型如下:

I=0.33*C基岩 +0.12*C第四系 +0.19*C地下水位 +0.16*C含水层 +0.2*C地面沉降

根据影响因子综合影响总分值的由高到低,对评价结果进行定性分类,分类在原则上反映灾情的现状严重程度,并作相应的面积统计,统计情况见表2。

表2 评价结果分区统计结果

危险性分区危险区一级易发区二级易发区相对安全区

分区阈值 I>5.85 4.20

4、各级地裂缝灾害易发区的地质背景分析

由评价结果可见,苏锡常地区地裂缝地质灾害发生区和潜在危险区主要集中分布在常州戚墅堰以东、吴县黄埭以西的中部块段。该块段内的第四系基底相对二侧隆起,基岩面埋深较小,其起伏变化区间恰恰又在Ⅱ、Ⅲ承压含水砂层发育深度内,客观具备发生地裂缝灾变的特定地质环境条件,但不同等级区的地质背景又因地而异。

5、地裂缝灾害易发区带的圈定

根据上述模型运行结果以及目前的认识程度,初步确定地裂缝灾害易发区的划分原则主要依据基岩面(潜山、埋藏陡岩)的起伏形态、第四系沉积物的分布及厚度差异性、孔隙承压含水砂层厚度发生明显差异变化的线型边界(大多为古河道的边界)等条件综合确定。初步圈定出六个地裂缝地质灾害易发区带和可能存在地裂缝地质灾害隐患的地段(图10)。

图10苏锡常地区地裂缝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区图

①、横林地裂缝地质灾害易发区带

大体以横林镇为中心,沿NE构造线走向,西南至湖塘桥、马杭、戚墅堰,为江南断裂控制的特定条带区,面积约30平方公里。

②、横山桥地裂缝地质灾害易发区带

横山桥地处芳茂山山前地貌变化部位,基岩面由裸露转向陡跌,推测有埋藏型断层崖控制中更新世古河道,两侧地面沉降明显不均匀发生,为易发生地裂缝灾变的区带。

③、无锡—苏州古河道南侧基岩岸线地裂缝地质灾害易发区带

区带北西—南东向延伸较长,西起锡山贾巷,往东南大体沿京杭运河,经无锡市区一直延至苏州浒关的条带内。该带是苏锡常地区极需警视的地裂缝地质灾害易发区带,目前已发现的贾巷和毛村园二处地裂缝灾点均在该区带内。

④、江阴南部古河道南界地裂缝地质灾害易发区带

分布锡山境内的堰桥、长安、厚桥、安镇间为基岩断块隆起,受其影响,推测潜山、断层崖较发育,是环境地质背景条件变化较大的区带,实为区内地裂缝易发区带。石塘湾秦巷、堰桥、河塘及长泾等地已发现的地裂缝均在该带中。

⑤、东亭地裂缝地质灾害易发区

在锡山新市区(东亭)西郊一带,从已形成地裂缝地区的勘探结果显示,可能与岛状残留分布的潜山有关,也可能与浅部地层因素有关,但诱发原因仍与强烈开采Ⅱ承压地下水有关。

⑥、张家港塘桥地裂缝地质灾害易发区

在张家港东南部塘桥、塘市、西张等乡镇地区,从迹象反应,地面沉降已严重发生,但不均匀,在多处已见有地裂缝灾变问题。

⑦、查桥地裂缝地质灾害易发区

位于吼山西侧山前平原北东向展布的条带区间,现状中已多处发生,并有进一步严重化发展趋势。

四、地裂缝灾害防治对策

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给苏锡常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制约,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防治和治理。地质灾害防治必须贯彻“以防为主、防治与避让”相结合的方针,进一步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按照国家和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规定,科学规划,强化管理,把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从勘察已得知,区内地裂缝灾害,主要是地面沉降严重发生以后所显示的灾变形式,所以,最根本的还是需从控制地面沉降着眼。在地面沉降重度发生区,应该深入研究各种影响因素,对地面沉降不均匀发展趋势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

尤其在被初步圈定为地裂缝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镇建设和工程项目建设,也必须列为可能的地质灾害灾情之一,进行认真的危险性评估。在已发生的地裂缝灾区,应查明形成原因,准确圈定危险区,布设监测网点,并落实具体的避让措施。

结语

对苏锡常地裂缝的研究和认识,是一个渐进和逐步完善的过程,其发生发育具有如下特征:

1、苏锡常地裂缝的发育分布有其独特性

目前,苏锡常地区发现地裂缝带25处,其长度一般为100——2000米,宽度为30——400米,规模较小,平面形态以对称分布、一侧倾斜或环形展布,方向性强,多以NE——SW方

向为主,其空间展布、成灾时间与地下水水位、地面沉降基岩面起伏及土层结构差异等因素

密切相关。

2、对苏锡常地裂缝形成机制的认识

地裂缝的形成往往与基岩潜山走向、中更新世古河道分布方向一致;裂缝带多在Ⅱ承压含水砂层发生突变的地段发育,充分体现了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对地裂缝产生的重要影响;在成灾时间上,地下水主采层水位低于50米时,地裂缝成灾几率高。因此,苏锡常地裂缝的形成是在特定的地质环境背景条件下,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不均匀沉降现象。

3、苏锡常地裂缝灾害的五种成因类型

在分析研究地裂缝灾害的形成因素及分布规律基础上,运用优势面理论及聚类分析法总结出其5种成因类型,即:基岩潜山型、埋藏阶地型、岩溶塌陷型、土层结构差异型及地下水综合开采型,尤以前二种为主。

4、对地裂缝灾害进行预测研究

运用GIS空间分析手段,对该地区地裂缝进行了区带划分,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进行分析预测,采用灰色模型对其发展变化进行了计算,为地裂缝减灾防灾及综合治理奠定了基础。

5、提出了地裂缝减灾防灾及综合治理的对策

首先,加强政府职能部门的领导作用,其次,加强对地裂缝灾害进行群策群防的宣传力度,第三,加强对地面沉降、地裂缝灾害的监测预警工作。

总之,苏锡常地区地裂缝的发生、发展与自然地质条件密切相关,人类工程经济活动——过量开采地下水对地裂缝的形成、演化有着直接的影响。只要正确认识自然、保护自然环

境,自然环境就会为人类社会造福,达到人地和谐的发展境界。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梦熊. 中国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问题研究 [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8

2、陈刚, 陈植华. 基于G IS的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1998, (3)

3、陈佩佩等.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地裂缝危险性评价系统 [J].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01,(3)

4、董东林, 武强. 临汾地裂缝灾害与地下水开采相关关系 [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1996,(1)

5、罗国煜, 陈新民, 李晓昭, 阎长虹. 城市环境岩土工程 [M].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6、李永善. 西安地裂缝 [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86

7、王景明. 地裂缝及其灾害理论与应用 [M]. 西安: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8、王智济. 地面沉降的工程地质研究 [J]. 地球科学, 1986,(2)

9、薛愚群. 地下水资源与江苏地面沉降研究 [J]. 江苏地质, 2001, 25,(4)

10、周继成. 人工神经网络——第六代计算机的实现 [M]. 北京: 科学普及出版社, 1993

Research on Ground Fissure Disaster in Suxichang Area

Zong Kaihong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of Jiangsu Province, Nanjing, 210018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ly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the demands of groundwater resources in Suxichang area have been steadily increasing since the 1980s. The balance of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conditions has been destroyed due to excessive groundwater extraction, and a series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such as land subsidence, ground fissure and so on have occurred in this area. The ground fissure disaster caused by unbalance land subsidence h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development and destruction, and has become a serious factor threatening social stability. The ground fissure features and its formation mechanism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lso hope this research project may be help for predicting and preventing ground fissure disaster. Keywords: ground fissure, groundwater, formation mechanism, Suxichang area

作者简介:

宗开红 1962——江苏泰兴市人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第四纪地质与环境地质的勘查与研究工作

盖梁裂缝处治的研究

盖梁裂缝处治的研究 辛丽华 (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南京市210005) 摘要:通过工程实例对裂缝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裂缝的处治方案进行了比较;主要介绍了盖梁裂缝处治方法。 1.引言 本文介绍的一大桥为高速公路上的一座大型桥梁,桥梁系六车道高速公路,桥宽33.5M,设计荷载:汽车-超20,挂车-120,地震烈度7度,按8度采取抗震措施。上部结构为35M跨径等跨等截面预应力混凝土组合箱梁,结构体系为先简支后连续结构。下部结构为双柱式桥墩加盖梁结构,详见图-1,大桥建成通车后发现多处盖梁出现裂缝。 2.裂缝调查情况 根据调查报告,共检查了全部94道盖梁中的84道盖梁计388处,发现383条竖直裂缝,裂缝宽度不一,裂缝位置均在立柱顶上方盖梁负弯矩区,最大裂缝宽度0.5mm。在发现的383条裂缝中,裂缝宽度δ≤0.1mm的裂缝264条,0.1<δ≤0.2mm的裂缝90条,0.2mm<δ≤0.3mm的裂缝23条,0.3<δ≤0.4mm的裂缝4条,0.4<δ≤0.5mm的裂缝2条。从裂缝调查情况来看,其中裂缝宽度δ≤0.2mm,有354条,92.4%,裂缝宽度超过0.2mm,计29条,占7.6%;从发生裂缝的盖梁数量来看,在已检查的84个盖梁中,裂缝宽度δ≤0.2mm的有65个盖梁,0.2<δ≤0.3mm的盖梁有14个,δ>0.3mm的盖梁有5个。 3.结构计算情况 (1)斜截面抗剪 盖梁最大主拉应力σz1=1.62MPa,小于30号砼配置腹筋的主拉应力上限值[σz1]=2.1MPa,截面尺寸合理,盖梁悬臂端剪力最大截面上所需弯起钢筋不少于13.6根,箍筋间距小于39cm,实际配置弯起钢筋16根,箍筋间距20cm。斜截面抗剪计算满足规范要求。 (2)正截面抗弯 盖梁立柱中心处计算弯矩最大,为6581KNm,该处实际配置34根直径28mm的受力钢筋,可承受极限承载弯矩为7859KNm,盖梁任意截面上抗弯承载能力均大于计算所得弯矩。正截面抗弯计算满足规范要求。 (3)裂缝宽度验算 自盖梁悬臂端头到盖梁中心,共验算了负弯矩区6个截面的裂缝宽度,验算截面位置与最大裂缝宽度见图-2及表1。经详细计算裂缝宽度均满足规范要求。 4.裂缝原因分析

建筑物裂缝观测方法(终审稿)

建筑物裂缝观测方法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建筑物裂缝观测 一、裂缝观测的内容 建筑物发现裂缝,为了了解其现状和掌握其发展情况,应立即进行裂缝变化的观测。建筑裂缝监测点应选择有代表性的裂缝进行布置,当原有裂缝增大或出现新裂缝时,应及时增设监测点。对需要观测的裂缝,每条裂缝的监测点至少应设2组,具体按现场情况而确定,且宜设置在裂缝的最宽处及裂缝末端。采用直接量取方法量取裂缝的宽度、长度、观察其走向及发展趋势。 二、观测技术要求 1、裂缝观测应测定建筑上的裂缝分布位置和裂缝的走向、长度、宽度及其变化情况。 2、对需要观测的裂缝应统一进行编号。每条裂缝应至少布设两组观测标志,其中一组应在裂缝的最宽处,另一组应在裂缝的末端。每组应使用两个对应的标志,分别设在裂缝的两侧。 3、裂缝观测标志应具有可供量测的明晰端面或中心。长期观测时,可采用镶嵌或埋入墙面的金属标志、金属杆标志或楔形板标志;短期观测时,可采用平行线标志或粘贴金属片标志。 4、对于数量少、量测方便的裂缝,可根据标志形式的不同分别采用比例尺、小钢尺或游标卡尺等工具定期量出标志间距离求得裂缝变化值;对于大面积且不便于人工量测的众多裂缝宜采用交会测量或近景摄

影测量方法;需要连续监测裂缝变化时,可采用测缝计或传感器自动测记方法观测。 5、裂缝观测的周期应根据其裂缝变化速度而定。开始时可半月测一次,以后一月测一次。当发现裂缝加大时,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 6、裂缝观测中,裂缝宽度数据应量至0.1mm,每次观测应绘出裂缝的位置、形态和尺寸,注明日期,并拍摄裂缝照片。 三、仪器设备 钢尺、游标卡尺、相机 四、观测点埋设 在裂缝两侧各钉一颗钉子,在上面刻画十字线或中心点,作为量取其间距的依据。监测点埋设稳固后,量出两钉子之间的距离,并记录下来。以后如裂缝继续发展,则钉子的间距也就不断加大。定期测量两钉子之间的距离并进行比较,即可掌握裂缝的变化情况。 五、观测方法及成果 1、裂缝位置:根据设计图纸,借助钢尺、相机进行调查,记录裂缝位置。 2、裂缝长度:用钢尺进行测量。 3、裂缝宽度:用游标卡尺进行测量。 对监测的数据进行及时的处理,编制裂缝观测成果表及变化曲线图。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空间数据库系统建设技术要求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 空间数据库系统建设技术要求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空间数据库系统》所包含的内容,并对空间图形库、地质灾害数据库的结构、数据格式、图层、视图工程文件的命名及图元编号的结构等做了规定。 该要求适用于1:50000~1:250000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的建立、地质灾害信息采集及空间数据库建设。也可供其它比例尺地质灾害数字化图件编制参考。 2.引用标准及规定 为保证数字化成果的共享,本技术要求的编写引用了部分标准和技术规定构成为本要求的条文,引用标准及规定为: GB/T2260-1999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13923-92 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 GB/T2808-81 全数字式日期表示法 GB12328-90 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 DZ/T0197-1997 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 3.基本术语 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 3.1 图元 图面上表示空间信息特征的基本单位,分为点、线、面三种类型。 3.2 图素 空间信息中的各种实体类型,由代表各类实体的若干图元构成。

3.3 图层 为了有效的管理和利用空间数据,将一类图素或性质相近的一组图素的空间数据放在一个要素层(图层)中,同一图层具有相同的属性结构。每个不同的要素层分别存放在不同的文件中,一幅地图往往由若干个图层组成。 为便于区分,我们将具有相同属性结构的一个图形文件要素层称为‘图层’(或称‘物理图层’);将在同一要素层中细分的层称为‘内部图层’(或称‘逻辑图层’)。 3.4 图类 地质灾害图内信息的专业分类。 3.5 数据项 属性数据和数据库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单元。 3.6 数据类型 定义数据项所表现的数据属性,如:字符型C,数值型N等。 3.7 属性表 描述空间实体基本属性的数据集合。 3.8 空间图形库 由描述不同要素空间分布特征的数据(点、线、面),以不同的数据结构,构成空间图形库。 3.9 地质灾害数据库 由描述崩塌、滑坡、泥石流、塌陷、地裂缝及斜坡变形体特征的关系数据表构成。 3.10 多媒体文档 由描述地质灾害特征的图片、录象、说明文档、电子表格等多种媒体资料组成。 4.空间图形库技术要求 4.1 基本技术要求 图幅组织形式: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是以行政区划为基本单位,因此,其图幅组织将以县(市)行政区划范围为基本单位。 坐标系类型:投影平面直角 投影类型:高斯-克吕格(横切椭圆柱等角)投影 坐标单位:米 比例尺:1:100000 为保证数据库中存放的灾害点大地坐标X,Y值与图形库的对应和方便GPS所采集数据的入图,统一规定图幅的水平线与大地坐标X平行。

现浇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空心板梁桥底板裂缝空洞质量缺陷的处理方法

现浇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空心板梁桥底板裂缝、空洞质量缺陷的处理方法 陈文德 (福建省三明市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福建三明365000) 摘要:现浇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空心板梁桥是广泛使用于公路工程上的一种桥型,具有适应性广、施工方便等优点。但由于采用现浇方法施工,对现浇支架、内模的制作安装、现浇时振捣等工艺控制要求较严,桥梁检测时常发现有内模移位、梁底出现裂缝、空洞等质量缺陷,需要针对性采取适合的处理方案。文章通过对某座互通匝道桥梁实例的分析,总结出一种有效的处理该桥型梁底裂缝、空洞质量缺陷的方法。关键词:预应力;空心板;现浇;裂缝、空洞;处理中图分类号:U445.7文献标识码:B 现浇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空心板梁桥是广泛使用于公路工程上的一种桥型。其就地浇注施工方法是在支架上安装模板,绑扎及安装钢筋骨架,预留孔道,在现场浇注混凝土,最后施加预应力,从而完成桥梁施工。近年来随着临时钢构件、万能杆件系统的大量应用,此桥型特别是在互通区内被广泛采用。现浇连续预应力空心板梁桥对支架的要求极为严格,因为它要承受桥梁的大部分恒载,自身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构件结合要紧密,必须有足够的纵、横、斜向的连接杆件,并预留预拱度,同时支架的基础应可靠,使支架成为牢固的整体。在本文中不过多讨论支架的计算、施工等方面问题,但如出现质量缺陷,在分析原因时支架是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么,在正常完成钢筋骨架、预留孔道所需内模的制作、安装后,混凝土浇注、振捣、养生,以及预应力施工、模板的拆除等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往往成为在桥梁出现质量缺陷后分析原因的主要切入点,才有可能找出合理的针对性处理方法。在各种质量缺陷中,裂缝、空洞是最为常见的现象,需要采取经济、可靠、有效的处理办法。1桥梁质量缺陷情况1.1实例桥型简介本文所举出现裂缝、空洞质量缺陷的一座高速公路上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空心板梁桥,位于国家干线公路网福州至银川高速公路福建三明市境的一个互通区内 (以下称互通2号桥)。互通2号桥桥长52m,为高速公路主线桥,上跨互通A匝道,左右分幅。上部桥跨组合为(13+20+13)m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空心板梁;下部结构为柱式桥墩,肋式桥台及钻孔灌注桩基础。1.2存在质量缺陷情况在桥梁浇注完成、模板拆除后,目测发现在左幅第二跨底板存在4个3~20cm直径的空洞,梁板侧还有3条微小的裂缝。随后业主委托省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中心对该桥做了重点、专项检测,进一步探明了裂缝的位置、宽度、长度,以及空洞的实际面积,详见表1。表1互通2号桥梁体缺陷统计表 位置 第2跨 缺陷状况1、板梁梁侧出现3条竖向裂缝,分别为:(1)距1号墩4.5m,缝宽0.1mm,缝长0.83m;(2)距2号墩4.2m,缝宽0.08mm,缝长0.83m;(3)距2号墩4.8m,缝宽0.08mm,缝长0.83m,并延伸入梁底1.55mm。2、用锤击发现,距2号墩4~6m板梁梁底出现4处空洞,共计面积2.24m2,最大空洞面积为1.5m×0.5m。 备注其他跨无明显缺陷对外观检测发现的空洞、裂缝缺陷,业主会同设计、监理、施工单位又对空洞部位进行了钻孔探测,进一步明确了空洞的范围以及梁底板的厚度情况。经探测,第2跨板梁底板厚度原设计为12cm,实际一些部位的底板厚度仅为4~9cm,特别是在内模下方的部位; 作者简介:陈文德(1972-),男,福建泉州人,工程师,从事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工作。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指南初论

收稿日期:2009-05-20;修订日期:2009-06-02 地调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编号:2006BAC04B05)、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编号:2008CB425803)和中国地质调 查局项目(编号:1212010640401)资助 作者简介:吴树仁(1956-),男,博士,研究员,从事工程地质和地质灾害研究。E-mail:shrwu@https://www.360docs.net/doc/a15895967.html, 地质通报 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 第28卷第8期2009年8月Vol.28,No.8Aug.,2009 地质灾害(这里主要指崩塌、滑坡、泥石流,相当于国际上广义的滑坡)风险评估与管理在国际上越来越流行、越来越普及,已经成为国际减灾防灾战略的重要成分[1-2],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上滑坡风险管理的推广应用成为热点,每年至少召开一次相关的国际专题讨论会和推广培训会议,积极宣传讨论滑坡风险评估与管理的成熟经验、技术方法和热点问题[3-6]。尽管在实施地质灾害风险 评估与管理过程中还有很多难点问题和困惑,但是世界上许多学者都在努力研究探索,不断改进完善这个过程[2,7-14],其中不断改进完善滑坡风险评估指南是主要途径之一。目前,国际上滑坡风险评估指南已经出版了3~4版(代)[11,14-15],国内相关研究也早有开展,在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方法的系统研究方面也有大量探索研究[16-21],但是至今国内没有正式出版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指南。因此,本文在分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指南初论 吴树仁,石菊松,张春山,王 涛 WU Shu-ren,SHI Ju-song,ZHANG Chun-shan,WANG Tao 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 Key Laboratory of Neotectonic Movement &Geohazard,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Institute of Geomechanics,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Beijing 100081,China 摘要:为了分析阐明突发地质灾害风险评估领域的一些热点问题,在概要地分析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指南编写的目的、基本原则和结构层次、核心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探索了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危险性和风险评估的工作流程。初步提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应该遵循的6条基本原则、结构层次及核心内容;初步提出定性分析-定量化评价相结合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方法,提倡实用性技术方法和GIS 技术的推广应用;初步提出地质灾害易发性、危险性和风险评估区划的基本工作流程。最后,简要地讨论了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一些主要难点和易于混淆的问题,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指南的编制和修改完善提供参考依据。关键词:地质灾害;易发性;危险性;风险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552(2009)08-0995-11 Wu S R,Shi J S,Zhang C S,Wang T.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technical guideline for geohazard risk assessment.Geologi -cal Bulletin of China,2009,28(8):995-1005 Abstract:In order to analyze and clarify some key issues in the field of sudden geo-hazard risk assessment,on the basis of general analysis of purposes,basic principles,structure and core contents of the technical guideline for geo-hazard risk assessment,this paper has focused on the working process of risk,probability and possible consequence assessment.Six basic principles,structure and core contents which should be followed are put forward;qualitative analysis with combination of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method and tech -niques are achieved with emphasis on practical techniques and GIS application;basic working process of risk,probability and possible consequence geo-hazard assessment are put https://www.360docs.net/doc/a15895967.html,stly,there are some brief discussions on some of the major difficulties which are easy to be confused in terms of geo-hazard risk assessment,which can be referred to for the technical guideline revision and improvement.Key words:geo-hazard;probability;fatalness;risk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方法·

黑龙江省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

中国农业气象(Chinese Journal of Agrometeorology)2012,33(4):623-629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12.04.022 黑龙江省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 张洪玲,宋丽华,刘赫男,徐永清 (黑龙江省气候中心,哈尔滨150030) 摘要:以黑龙江省81个气象台站1961-2008年的逐日降水数据、社会经济资料、地理信息数据以及灾情数据为基础,运用GIS技术,对黑龙江省暴雨洪涝灾害的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等评价因子进行综合分析,采用加权综合分析法以及GIS中自然断点分级法,构建了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将黑龙江省划分为高、次高、中等、次低和低5个等级风险区。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呈“东西高-南北低”的分布,松嫩平原大部、三江平原北部和南部地区处于高-次高风险区,哈尔滨西北部、大庆东南部、绥化北部和西部以及鹤岗中部地区,属于高风险区;而大兴安岭地区和东南半山区处于低-次低风险区,发生暴雨洪涝灾害的几率较低。灾情验证结果表明,实际灾情的高值-次高值分布与风险区划结果基本符合,风险区划模型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研究意义。 关键词:暴雨洪涝;GIS;风险区划;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 中图分类号:S166文献标识码:A Risk Zoning of Flood and Waterlog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ZHANG Hong-ling,SONG Li-hua,LIU He-nan,XU Yong-qing (Climate Center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Haerbin150030,China) Abstract:Based on daily precipitation date,socio-economic data,GIS data and historical disaster data,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fatalness of disaster-inducing factors,sensitivity of disaster-forming environments and vulnerability of disaster-bearing bodies by using GIS method.Then the model of risking valuation was built with the method of weighted synthesis evaluation and natural breakpoint classification method of GIS.Risk zoning charts of flood and waterlog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was painted and was divided into five hierarchies:high,less high,medium,less low and low.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isk of flood and waterlog presented high in the east and west areas but low in the north and south.Most area of Songnen plain,north and south of Sanjiang plain and the central of Hegang belonged to high risking zone,especially north-west of Haerbin,south-east of Daqing,north and west of Suihua,the central of Hegang.Daxinganling area and southeast semi mountainous belonged to low-less low risking zone and where the probability of occurrence also low.Actual disaster results were matched with risking zone,especially the distribution of high low high areas. Key words:Flood and waterlog;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Risk zoning;Fatalness of disaster-inducing factors;Sensitivity of disaster-forming environments;Vulnerability of disaster-bearing bodies 暴雨洪涝灾害是黑龙江省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给当地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带来很多不利影响,尤其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降水事件的发生频率增加,易灾暴雨也频繁发生,1998年松嫩流域发生特大洪水,受灾农田483万hm2,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600亿 800亿元;2004年5月,东部和北部地区发生大暴雨,土壤偏涝面积达近10a 来的最大值;2005年6月,暴雨致沙兰镇发生特大洪灾,直接经济损失2.8亿元;2006年7月,黑河发生大暴雨,导致农业直接经济损失1.61亿元;2008年7 *收稿日期:2012-02-29 基金项目:中国气象局2009年业务建设项目“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研究” 作者简介:张洪玲(1979-),女,黑龙江人,硕士生,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及GIS技术应用。 E-mail:zhanghongling0469@163.com

建筑物裂缝观测监测方案

建筑物裂缝观测监测方案 一、裂缝观测的内容 建筑物发现裂缝,为了了解其现状和掌握其发展情况,应立即进行裂缝变化的观测。裂缝观测应测定建筑物上的裂缝分布位置,裂缝的走向、长度、宽度及其变化程度。观测的裂缝数量视需要而定,主要的或变化大的裂缝应进行观测。以便根据这些资料分析其产生裂缝的原因和它对建筑物安全的影响;及时地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处理。 二、技术要求 1、裂缝观测应测定建筑上的裂缝分布位置和裂缝的走向、长度、宽度及其变化情况。 2、对需要观测的裂缝应统一进行编号。每条裂缝应至少布设两组观测标志,其中一组应在裂缝的最宽处,另一组应在裂缝的末端。每组应使用两个对应的标志,分别设在裂缝的两侧。 3、裂缝观测标志应具有可供量测的明晰端面或中心。长期观测时,可采用镶嵌或埋入墙面的金属标志、金属杆标志或楔形板标志;短期观测时,可采用油漆平行线标志或用建筑胶粘贴的金属片标志。当需要测出裂缝纵横向变化值时,可采用坐标方格网板标志。使用专用仪器设备观测的标志,可按具体要求另行设计。 4 、对于数量少、量测方便的裂缝,可根据标志形式的不同分别采用比例尺、小钢尺或游标卡尺等工具定期量出标志间距离求得裂缝变化值,或用方格网板定期读取“坐标差”计算裂缝变化值;对于大面积且不便于人工量测的众多裂缝宜采用交会测量或近景摄影测量方法;需要连续监测裂缝变化时,可采用测缝计或传感器自动测记方法观测。 5 、裂缝观测的周期应根据其裂缝变化速度而定。开始时可半月测一次,以后一月测一次。当发现裂缝加大时,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 6裂缝观测中,裂缝宽度数据应量至0.1mm每次观测应绘出裂缝的位置、形态和尺寸,注明日期,并拍摄裂缝照片。 7、裂缝观测应提交下列图表:

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实施细则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 (修订稿) 国土资源部 二○○六年四月

目录 一、总则 (1) (一) 目的 (1) (二) 名词解释 (1) (三) 任务 (1) (四) 基本要求 (2) (五) 组织形式 (3) (六) 质量监控 (3) 二、设计编制 (3) (一) 基本要求 (3) (二) 设计书提纲 (4) 三、野外调查 (5) (一) 调查要点 (5) (二) 野外调查记录要求 (14) (三) 野外调查记录形式 (16) (四) 工作手图和清图填绘要求 (17) 四、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建设 (18) (一)群众监测网络建设 (18) (二)群专结合的预报预警系统建设 (20) 五、室内资料分析整理 (20) (一) 基本要求 (20) (二)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 (20) (三) 重点防治区的确定 (23) (四) 成果图件编制 (23) (五) 成果报告编制 (24) (六) 报告附件 (26) 六、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 (27) 附件1: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表 附件2: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图图例

一、总则 (一)目的 为查明我国地质灾害严重县(市)的地质灾害隐患,划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健全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开展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二)名词解释 1、地质灾害:本细则所称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地质灾害隐患:本细则所称地质灾害隐患,包括可能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不稳定斜坡、潜在滑坡、潜在崩塌、潜在泥石流和潜在地面塌陷,以及已经发生但目前还不稳定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3、灾情:本细则所称灾情为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包括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 4、险情:本细则所称险情为地质灾害隐患的潜在危害性,包括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的人数和威胁财产数(潜在经济损失)。 (三)任务 1、“以人为本”,对城镇、厂矿、村庄、风景名胜区、重要交通干线和重要工程设施分布区不稳定斜坡(变形斜坡)、泥石流潜在发育区以及潜在地面塌陷区进行调查,并对其稳定程度和潜在危害(险情)进行初步评价。 2、对已发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

桥梁盖梁裂缝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

桥梁盖梁裂缝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 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王湫王瑜 摘要:本文以某高速公路特大桥为例,阐述了桥梁盖梁裂缝发生的原因和处理方法,为以后类似的工程提供参考。关键词:大桥、盖梁裂缝、原因分析、处理方法 1、工程概述 某高速公路一座特大桥,桥梁全长1014.04 m,该桥位于R=3003.284 m的平曲线上,内、外侧平曲线由空心板悬臂长度的变化来形成。纵向布置为23×20+1×30+4×37.5+1×30+17×20 m;横向布置为2×[0.5 m(护栏)+11.0 m(行车道)+1.0 m(护栏)+0.5 m(分隔带)],桥面全宽26.0 m,桥面净宽2×11.0 m,分左右两幅,桥面设单向2%的横坡。设计荷载为汽车-超20级、挂车-120。 上部结构采用C50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桥面设10 cm厚C25水泥混凝土和6 cm厚沥青混凝土。桥面连续,桥台处设有SG-40型伸缩缝。铰缝、防撞墙采用C25混凝土。下部结构采用桩柱式(3柱)墩台、钻孔灌注桩基础。墩台帽、立柱采用C30混凝土、桩基础均采用C25混凝土,护坡采用7.5#浆砌片石。 2、23#、29#墩盖梁裂缝 在竣工验收前对全线的桥梁进行的定期检查中,发现23#、29#墩盖梁有不同程度的裂缝。盖梁侧面均有较长斜向裂缝,多数已贯穿盖梁顶面。其中右幅23#墩有27条裂缝,超限的有7条,最宽1.9 mm;左幅23#墩15条裂缝,超限4条,最宽0.73 mm;右幅29#墩有13条裂缝,超限4条,最宽3 mm;左幅29#墩有8条裂缝,没有超限。需对桥梁裂缝成因进行分析并进行修补。 裂缝照片见图1。

3、裂缝原因分析 3.1裂缝的类型及发生原因 针对裂缝问题,一方面立刻组织技术人员到现场对整个大桥逐桩进行排查,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现场确认,同时组织人员调阅存档的施工原始记录,查阅相关资料,与当时的项目部施工人员进行讨论,分析可能导致盖梁裂缝的原因有如下几种: 盖梁较浅的竖向表面短细裂缝一般是由于温差和混凝土收缩引起的,这种裂缝呈中间大两头逐渐变小趋势;宽度较大的竖向深层裂缝是由于局部应力集中造成的竖向劈裂,这种裂缝一般由盖梁顶部向下发展,裂缝宽度呈上头大下头逐渐变小趋势。盖梁最大拉应力位于桥墩顶处上缘,所以盖梁墩顶处上缘沿纵向裂缝与承受的作用力有关,为受力裂缝。盖梁上缘其它部位拉应力处于较低的水平,因此此类裂缝不是受力裂缝,是由于温差和混凝土收缩引起的。此外,在帽梁端头由于受雨水和大气的影响,使钢筋局部锈蚀,而使混凝土产生一些有规则和无规则裂缝,进而腐蚀粉化影响梁的使用寿命。 1)砼收缩引起的裂缝; 混凝土自身特性是产生裂缝的重要因素。由于混凝土的物理、化学性质决定了早期收缩将导致表面裂缝的发生。进入硬化阶段, 由于桥墩盖梁混凝土体积较大, 水化热将使内外产生温差效应, 这是导致盖梁竖向裂缝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养护不及时,不到位也会使砼发生自身收缩,使盖梁发 (照片1)R23#盖梁开裂(照片2)R23#盖梁开裂 (照片3)R29#盖梁大面积开裂破损(杭州侧)(照片4)R29#盖梁砼严重开裂(浦东侧)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裂缝的防治与处理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裂缝的产生与预防 王新 (江苏常鑫路桥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预制混凝土空心板梁的主要病害是裂缝,本文从分析裂缝产生的原因入手寻找预防裂缝产生的办法。 [关键词]:预制预应力空心板梁裂缝病害分析预防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由于结构简单,设计方便,可在预制场批量生产缩短整体施工时间而被广泛地应用于中小桥桥梁建设中。由于预应力空心板梁施工在混凝土工程中有一定的代表性,所以对其进行研究有较大的实践意义。受各种主客观条件如材料质量、施工工艺及养护条件的影响,板梁混凝土出现裂缝的事情时有发生,这成为预应力空心板梁的一个主要病害,本文从预制预应力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着手,对各产生裂缝的因素做简要分析探讨,从而从根源上寻找解决预制预应力混凝土裂缝问题的方法。 一、裂缝产生原因分析 从生产预制预应力混凝土的程序来看,主要经过这么几个过程:购买原材料确定混凝土配合比施工钢筋混凝土混凝土的养 护钢绞线的张拉梁板的运输安装。每一个程序都有可能是板 梁产生裂缝的原因,我们下面将对每个程序进行分析找出裂缝产生的原因,以指导生产确保消除病害。 1、原材料 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所用的原材料有碎石、水泥、黄砂、水、钢筋、预

应力筋和减水剂,可以说任何一种材料出现问题都可能会导致产品的质量不合格,尤其是减水剂,在施工中常因质量不稳定或投放剂量不准确而导致梁板报废。 2、配合比 混凝土石子的最大粒径过小,级配差使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偏小;或者水泥用量偏大,水泥硬化过程中产生较高水化热,使得砼内部温度升高过快,进而膨胀和收缩,造成砼开裂。 3、钢筋混凝土施工 钢筋施工中位置放置不准确,或数量不够,致使部分地方钢筋过密或受拉区钢筋截面积太小,也会致使混凝土在梁板在受力状态下开裂,另外板梁混凝土的振实主要由插入式振动器来完成,操作人员有局部过振现象,造成水泥浆上浮,甚至离析,也是造成砼开裂一大原因。 4、混凝土的养护 冬季施工时蒸汽养护升温或降温过快,由混凝土水化热及温差收缩作用加剧,白天太高的浇筑温度,缩短了砼因水化热到达最高温度的作用时间,减少了可利用的散热时间,水分挥发快,梁体表面湿润状态保持不够,表面干缩导致裂缝产生。 5、钢绞线的张拉 用标准养护的混凝土试块强度作为施加张拉的条件,当标准养护的试块强度达到设计的张拉强度时,由于梁板所处环境与标准试块不同,养护的条件也达不到试块的养护条件,其强度可能尚未达到设计的张拉强度,如果此时进行张拉,易导致大梁负弯矩区产生裂缝。另外对预应力砼,张

地质灾害风险区划与综合防治对策 尹博

地质灾害风险区划与综合防治对策尹博 发表时间:2019-09-03T10:35:52.823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12期作者:尹博侯赤金[导读] 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的一种,除了会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还会对人们的财产、环境及各项资源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云南地质工程第二勘察院云南省昆明市 650200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工工程活动不断增加,地质灾害风险的发生几率也在不断增加。地质灾害的发生,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很大影响,为了更好的地质灾害进行预防,需要加强地质灾害发生分析,然后制定相对应的治理措施,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几率。本文主要对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和地质灾害综合防治的主要对策进行了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地质灾害;风险区划;防治措施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rtificial engineering activities are increasing, and the risk of geological hazards is also increasing. The occurrence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will have a great impact on people's lives. In order to prevent geological disasters better,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analysis of the occurrence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and then formulate corresponding control measures to reduce the probability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This paper mainly elaborates the risk zoning of geological hazards and the main countermeasures of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geological hazards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geological hazards; risk zoning;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的一种,除了会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还会对人们的财产、环境及各项资源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而且因地质灾害无法提前准确预测,且发生规模较大,所以一旦发生,将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甚至达到难以想象的程度。因此,对地质灾害风险进行分析区划,并制定有效综合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 1.我国地质灾害现状我国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时间突发性以及空间规律性的特点,已经成为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调查统计,在近20 年的时间内,我国几乎每年都有发生死亡百人以上的重大地质灾害。仅在1998 年,我国共计有18 万起突发性的地质灾害发生,包括了滑坡、泥石流以及崩塌,其中447 处规模较大,共造成270 亿人民币的经济损失。从我国最近十多年发生的地质灾害来看,总体的特点如下:在我国受到滑坡、泥石流以及崩塌等地质灾害威胁的村庄有1 万多个,县级城镇有400 多个,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受到地质灾害损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近些年来,尽管我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地质灾害的理论研究以及防治水平,但是地质灾害依然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为了有效的防治我国的地质灾害,需要对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以及风险性进行区划,并对此进行预防性的研究,将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以及高风险区域进行圈定划分,以便于国土规划、灾害管理以及减灾防灾工作的展开,从而达到综合的防灾减灾的目的。从今后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区域来看,西部地区将是我国新的经济增长区。但是我国西部地区恰恰是我国地质灾害高发区域,地质环境十分脆弱,经济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能源开发等人类活动,势必会加重该地区的地质灾害,因此,我国地质灾害的防治依然面临严峻的考验。 2.地质灾害风险区划2.1易发性分区:所谓的易发生区就是依照相关的规定,对容易出现灾害的地区进行区分。通常来说,地质灾害易发生性主要是依据其特征以及分布情况进行的,其中包括:地形地貌、底层岩性以及降雨量等。这些规则及影响,可将易发生分区划为:高发区、中级易发区、低发区、非易发区。 2.2危险性分区:对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分区主要是依据当地的地质灾害的活动强度。从危险性方面对地质灾害进行分区主要考虑以下因素:地质灾害的规模、密度及频次、自然条件、地质条件、降雨量及人类工程活动强度等。根据以上方法及影响因素从危险性方面分区可将地质灾害分为高危险区、中危险区、低危险区及无危险区四个区域。 3.我国地质灾害综合防治的主要对策3.1切实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在对地质灾害隐患进行监测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加强相关的预警设备,保证每个监测预警环节的正常运行。从总体上来看,在各种危险或者隐患还存在的时候,所有存在安全隐患的地区都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监测和预警,在进行相关的监测和预警的时候,要注意这三个方面:1) 做好相关的衔接工作。我国现在基本已经建设起了全面的气象和水利方面的监测预警信息系统。所以每个地区要根据自己的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出相应的防止措施,从而做好相关的衔接工作。特别是在滑坡和泥石流频发的地区,以及容易出现山洪的地方,如果这里的人口有非常的密集,其城镇高多建立在峡谷地带。这时候一定要做好相应的监测工作,通过要加强其设备监测的专业性,从而做到全面的监测和预防。2) 在进行监测和预警的时候,要把传统和现代科技进行有效的结合合。比如随着现代信息网路技术的不但发展,可以采用电视、网络和手机信息等方式进行预警,并且要做到全面的覆盖。而对于一些相对贫困的地区,则可以采用一些传统的方式比如采用广播、鸣锣和有线电话等传统方式进行灾害预警,从而保证人们可以及时接受到预警消息。3) 在进行灾难检测和预警的时候,要加强群众和人民的联动工作。在现代我国所采用的地质灾害防治主要的方法就是群防群策,在很多落后的地区,他们的监测预警任务主要就是靠人民群众和基层干部来完成的。因此,在现代的许多地区,特别是县乡两级的人民政府部门在对灾难进行防御和预警不太重视,要利用好群防群测的这样的方法。所以政府要百姓进行群防群测技能的培训,对于那些自发参与到这样活动中的老百姓,进行适当的经费补贴,而且在这样的发展中,可以发放给他们一些简便有效的设备。 3.2加强应急救援工作1) 加强我国地质灾害的应急能力,在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工作中,要将公安消防、武警官兵以及解放军的力量充分运用到地质灾害的救援中去,同时要加强对交通、通信以及专业设备的配备,定期组织进行应急演练,以便加强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 2) 加强基层防范地质灾害的能力,将乡村地质灾害的应对能力不断建设提高,在汛期的时候,要加强监察检查,同时安排专人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监察巡视。除此之外,对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至少每年在汛期之前组织一次应急避险的演练。 4.总结

全国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普查技术规范

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技术规范 2009 年 2 月

目录 总则 (1) 一、定义 (1) 二、数据资料 (2) 三、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的概念框架和技术流程 (3) 四、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 (5) 附录1 规范化方法 (13) 附录2 加权综合评价法 (13) 附录3 百分位数法 (13) 附录4 自然断点分级法 (13) 附录5 区划等级命名 (14) 附录6 山洪灾害孕灾环境指标及防灾减灾能力指标说明 (15) 附录7 城市暴雨内涝灾害风险评估指标说明 (15) 附录8 流域暴雨洪涝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分析与评估 (17)

总则 气象灾害是制约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由于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天气气候的特殊性、复杂性,属气象灾害多发区,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经济总损失的 70%以上。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可能会增加,各种气象灾害出现频率也将会增加。因而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影响和损失是各级政府关心的问题,也是气象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工作是基于灾害风险理论及气象灾害风险形成机制,通过对孕灾环境敏感性、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等多因子综合分析,构建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价的框架、指标体系、方法与模型,对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程度进行评价和等级划分,借助 GIS 绘制相应的风险区划图系,并加以评述,提出相应的防御措施。本项工作是防灾减灾的一项基础工作,在减灾规划与预案制定、国土规划利用、重大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灾害管理、法律法规制定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也是科学决策、管理、规划的重要内容。 一、定义 气象灾害风险:指各种气象灾害发生及其给人类社会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孕灾环境:指气象危险性因子、承灾体所处的外部环境条件,如地形地貌、水系、植被分布等。 致灾因子:指导致气象灾害发生的直接因子,如暴雨、干旱、台风等。 承灾体:气象灾害作用的对象,是人类活动及其所在社会中各种资源的集合孕灾环境敏感性:指受到气象灾害威胁的所在地区外部环境对灾害或损害的敏感程度。在同等强度的灾害情况下,敏感程度越高,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破坏损失越严重,气象灾害的风险也越大。

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案说明

WORD格式可编辑 目录 一、编制依据 (1) 二、工程概况 (1) 三、观测目的、原则及观测点布置 (1) 四、各控制点的放样 (2) 五、观测周期 (3) 六、沉降观测 (3) 七、测量复核措施及资料的整理 (4) 八、施工测量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4) 九、仪器保养和使用制度 (5) 十、测量管理制度 (5)

一、编制依据 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8-2007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4、《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 5、本工程施工图 6、《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1 二、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万州区第一人民医院门诊住院综合楼 工程地址:万州周家坝 建设单位:重庆市万州区第一人民医院 设计单位:广东建筑艺术设计院有限公司 勘察单位:重庆中科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监理单位:重庆七星建设工程监理有限责任公司 施工单位:宏峰集团(福建)有限公司 本工程位于万州区周家坝街道流水村2-3组(心连心广场对面),万州区第一人民医院门诊住院综合楼总建筑面积为27924.52㎡,总建筑高度78.1m,地上19F,地下1F,框剪结构。 三、观测目的、原则及观测点布置 3.1.观测目的 工程建筑物从施工开始到竣工,以及建成运营后很长一段时间,沉降变形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变形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属正常现象,但一旦超过某一限度,就会危及建筑物的安全。因此,在建筑物的施工和运营期间,都必须对建筑物进行安全监测,以便及时掌握变形情况,发现问题,采取措施,保证建筑物从施工开始到运营期间均安全有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