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对高中体育教学实践的探索

新课改背景下对高中体育教学实践的探索
新课改背景下对高中体育教学实践的探索

基于新课程理念的中学心理辅导校本课程与教材开发研究

——以上海市建平中学《心理游戏》校本课程与教材开发为例

上海市建平中学张晓冬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谭和平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心理发展与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重视,很多学校开设了学校心理辅导课程。为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满足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需要、提高学校心理辅导的效能,本文以上海市建平中学探索《心理游戏》校本课程与教材开发为例,对基于新课程理念的中学心理辅导校本课程与教材开发进行实践研究。

关键词:心理辅导校本课程校本教材心理游戏

1前言

我们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社会生活的瞬息万变,文化氛围的斑驳杂糅,波及校园,带来的是生活态度、人生理想、价值取向的建构与重塑,原有秩序的固定形态被动摇、被冲击,学生心理有时新奇又迷惘,有时惶惑焦虑又手足无措。时代的发展与变化急切呼吁能有一种教育协助学生健康发展和促进学生更好适应社会。

新课程改革强调的教学理念主要有:(1) 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交流,是沟通,是对话;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是师生对话、生

生对话;是师生与教材的对话。(2)教学不仅要重结论,更要注重过程与方法。(3)教学应是认知与情意的统一,情感、态度、价值

观也是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有机贯串于教学全过程。(4)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20世纪90年代,学校心理教育已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接纳,各级各类学校心理教育的实践及准实验研究也呈如火如茶之势,同时,政府对心理教育也倍加关注,1993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地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内容之一;1999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并就中小学心理教育的原则、方法、途径、师资培养、组织领导等问题做了具体布署;2002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纲要也对心理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主要内容、途径方法、组织实施等进一步提出要求。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新兴服务,已在很多校园悄然生光发热,一些中学心理辅导教师也正在承担学生心理辅导的责任,他们有的致力于个别心理咨询,协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困惑,有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宣传心理健康的有关理念,介绍心理调节的相关方法,还有的根据学生需要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协助学生在心理健康的某方面加强认识。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方面来看,目前普遍使用的几套教材,都遵循传统教材的体例框架结构,看起来面面俱到,但是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往往发现使用这些教材,还是很难真正适用于自己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很难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真实想法,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学校课程管理指南》明确提出学校应“研究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并对校本课程开发程序和实施方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心理辅导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保障。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贯彻,使校本课程开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课改方案赋予了学校开发课程的自主权,很多学校心理老师在这样的契机下也开始尝试开设心理健康方面的选修课程,如学习心理指导,生涯发展辅导、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等。作为研究者的我们,在多年教育教学实践中,也在不断探索,发现有一种新型的心理辅导课程形式学生似乎更容易接受,那就是心理游戏,一个游戏设计得好,不仅可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在参与中学生获得合作体验、情感体验等,在参与中相互了解与理解,相互学习与成长,教师作为游戏的设计者和

引领者,通过学生的参与更真实了解学生并适时协助学生发展各种心理品质,进而促进学生人格发展。很多时候教学相长,教师其实也是参与于其中的一员,同样也获得了心灵体验和成长,这对教师个体的专业化发展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本研究希望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研究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现状与发展需求,设计开发适合中学生的《心理游戏》校本课程,通过实践开发出一套相对成熟的《心理游戏》教材,对同样在实践中摸索的教育第一线的心理辅导同仁起一定参考作用。同时,诚邀高等师范院校(如华东师范大学)相关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参与本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也为高校师生创造实践、实习的软环境,并共同致力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2 心理校本课程相关概念界定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设计的课程方案。

心理校本课程是以学校心理辅导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相关课程标准过程中,通过对本校学生心理发展需求进行科学评估,结合学校培养目标和社会发展需要,所设计的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为主要目的的方案。

心理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在国家课程标准指导下,依据学校自身的办学理念,在对学生心理发展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由学校

心理辅导老师按照学校课程管理条例,自主进行的心理辅导方面的课程开发。

心理游戏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学帮助与指导的重要方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心理游戏为参加者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社会活动场所,创造了一种信任的、温暖的、支持的团体气氛,使成员可以以他人为镜,反省自己,深化认识,同时也成为他人的社会支持力量。心理游戏可以互相支持,集思广益,特别适于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人。心理游戏结合一定的心理训练和辅导,对于提升人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 关于学生对心理方面课程需求的调查结果

2010年9月,研究者对高一年级共507名学生和高三学生共490名学生进行了开学初学生心里现状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数据997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997份。对全部数据使用exel2007以及spss16.0处理。

从图1中我们可以发现,高中学生都比较喜欢游戏活动的形式,且高一高三不存在明显差异,他们最不喜欢的是同学讨论形式。当然,高中生也都是比较理智的,从选择“视具体内容形式而定”的比例看来,部分同学并不拘泥于某种形式,而是希望教师根据内容使用适当的形式来呈现。

图1 学生对心理课形式的偏好

在心理辅导课程地点的选择上,由图2发现,大部分的同学选择了在现在的教室或者心理专用教室上课。在班级教室上课的优点之一是免于学生来回换教室,非常便捷,此外在学生们日常上课的教室会给同学更多放松和熟悉的感觉。但是在教室上课有时候不便于活动。而心理专用教室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宽敞的场地和可以随时移动的桌椅,非常适合做心理游戏和活动。图2中还有一部分学生选择在户外开展心理辅导课。户外活动作为敞开式的教学环境,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调整他们的心情,达到放松状态。

当然,心理辅导课的上课地点在适当考虑学生的偏好外,还是应当根据心理课内容和形式作调整,以更好地达到课时的目标以及效果。

图2 学生对上课地点的偏好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由表1可见,高一学生最想上的三个内容是考试心理、自我意识与潜能、同伴关系,高三学生最想上的三个内容是情绪调节、自我意识与潜能和考试心理。高三同学的这种选择是比较合情合理的,由于进入高三后,考试和学业的压力,他们往往更希望能够充分认识自我、挖掘自我潜能,同时调整好日常情绪和考试心理,以更好地面对高三学业。而高一学生的同伴关系也是高一年级学生主要的问题之一。但是对于高一学生将考试心理排在第一位,甚至超过了高三的排序,是需要心理老师关注的。可能的解释是,由于建平中学是一所重点学校,考入的新生原来都是各个初中的优秀生,突然面对高中难度更高的学业和自己竞争力缺乏优势,明显比初中有落差,产生了一定的适应问题和焦虑情绪,因此更希望能够调整自己的考试心理。当然,具体的原因还应当更为深入的调查才能够得到结论。此外,表1中高一和高三年级的标准差差异明显,高一年级对于十项内容的评定差距并不大,而高三的排序比较明显能看出非常期望的内容。此题是作为教师上课内容的引导,在根据年龄特点准备心理辅导课的同时,也应根据该年级群体的特殊情况做适当调整和侧重,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表1 学生关于课程内容的评分及其标准差

课程内容(平均得分) 标准差

学法指导

考试心理

情绪调节

异性交往

自我意识与潜

亲子沟通

师生关系

同伴关系

团队协作

思维训练

一 4.612

5.410

6.303

4.614

6.038

4.772

4.305

5.573

5.040

5.398

0.654 高三 4.259

6.208

7.114

3.930

6.890

3.853

3.619

5.073

4.655

5.635

1.282

从以上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学生更希望能有轻松活跃的游戏课程,可以增强心理体验,可以在体验中感悟并学习,在学习内容上呈现多样性的特点。

我们在访谈中也发现了学生确实存在这样的需求。一个高中生的心里话:心理课上要少讲理论,多搞活动和游戏。我们理解能力有限,平时各学科学习,使头脑绷得紧紧的,希望心理课能让我们放松,让我们更真实的表现自我,给我们敞开、表达、宣泄、交流的机会,老师在其中的指导应该少一点,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心里话使我们能够从一个侧面看到,当今学生深受传统学科教学拖累,他们想要的东西是传统教学所无法给予的,如能在心理辅导课程中给学生创设活动空间,让他们开口、开窍、开心正是心理辅导的目标所在。

4 对心理辅导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以《心理游戏》校本课程与教材开发为例 4.1 前期基础

建平中学早在1994年就引进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毕业生,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心理发展需要,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学校心理辅导与教育课程,一开始在起始年级开设,在课程的形式和内容选择上不断优化,从2003年开始在高三年级也开始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在上海市属于首创。经历多年实践,在高一形成了一套以促进学生适应性为主的心理辅导课程体系(主要为生活辅导、学业心理、个性心理、人际心理等内容板块),在高三年级形成了一套体系完善的《成功心理训练》(主要为自我意识与个性发展、学业与考试心理、职业心理等内容板块),而高二年级学生,往往通过选修课的形式促进学生更好发展与个人成长,《心理

游戏》课程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列入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计划。

4.2 《心理游戏》校本课程方案

根据学校课程管理要求,教师设计校本课程方案,并提交课程教学中心审核,设计的课程方案如下:

4.3 全面实施阶段

在学校校园网上公布《心理游戏》课程大纲与计划后,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申报,每周一课时,在心理专用教室开展,每课时中,教师注意课前备课以及教学道具的准备,组织学生参与主题游戏活动,并及时进行总结与反思。

以团队建设专题中的一节教学设计为例:

由于心理游戏对场地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学校必须要有专用的心理教室,有时甚至需要户外等更开阔的场所,才能实现教学过程,达成教学效果。

4.4课程评价

因为心理辅导课程的学科特点,相对更侧重于学生体验和收获,在课程结束前,学生们对本学期的《心理游戏》校本课程进行了小结。

在小结中,学生普遍认可了这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对心理游戏内容的选择也比较满意。以下节选了一些学生的反馈:

“选择了心理游戏,就是选择了一流的人品;选择了心理游戏,就是选择了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选择了心理游戏,就是选择了一生的可持续发展。”

“这里没有厚重而乏味的教科书,我们从游戏中体验到合作、信任、自我探索的愉悦,我们尝试着做许多从前不曾做过的事情,教室里总是洋溢着欢乐的氛围,这,不就是生活的意义吗?”

“课程中,一个个有趣精彩的游戏,使我们不仅在劳累困乏的学业生活中得到充分的放松,而且也配眼给了我们注重团队精神,团结互助,一起攻克难关的良好品质。这对于我们今后迈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精神基础,对于我们人格塑造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从一开始的素不相识、冷漠相待到学期结束时的依依不舍,我从《心理游戏》课程中感受到了友谊、信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建立友谊和信任。”

“坐地起身游戏让我凭借着对对方的信任,顺利完成游戏,促进了我和她时间的友谊,使我们更亲密、朋友关系更牢固。”

“在游戏中,我们不仅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协作,还能充分认识自己的个性。”

“心理游戏的意义不在于游戏,而在于心理的成长与蜕变。本学期,我在团体游戏参与过程中,领导组织才能和集体荣誉感大为增强。”

“我一直相信不怕神一般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但是在这学期心理游戏课后,我却学会了换位思考,要去理解别人,而不是一味责怪和催促自己的合作伙伴。”

“有些游戏虽然已经记得住名字了,但是那些感触却真实地存在着,并令人回味,甚至影响一生。一次次游戏,一次次欢呼,不经意间我们都在收获与成长。”

“心理游戏课程,给了同学与人交往,走向社会的导引。抛开羞涩,学会与人打交道,而不是简单地窝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孤芳自赏。”

“我不仅自己要上心理游戏,我还要我的同学们也来上,因为,连我都能变成这样,你们更加可以变成更开心。”

所有这些,无一不与新课改的精神相吻合,在《心理游戏》校本课程中,学生更多地是交流与沟通,对于过程的体验是学生最大的财富,最终影响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些有机地贯串于教学全过程,在游戏过程和游戏后的及时有效引导下,学生学会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了人际交往能力与人格的发展,在达成建平“自主精神、共生意识、科学态度、人文情怀和领袖气质”培养目标上作用显著。

4.5成果总结阶段

在前几年的《心理游戏》选修课基础上,经过2010学年第一学期的再次实践探索,积极汇总教学素材和积累原始资料,整理《心理游戏》教材一本,从破冰类游戏、分组类游戏、相识类游戏、沟通类游戏、信任与责任类游戏、团队竞争与合作类游戏、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类游戏、学业潜能类游戏和自我探索类共九方面整理了常用心理游戏133个,每一章节前都有该类游戏说明,每个游戏除介绍游戏名称、游戏目的、游戏准备、游戏人数、游戏时间、游戏方法外,还对该游戏有个说明,特别是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或者思考的问题,这些对于游戏的深入与升华有重要作用,对于其他老师借鉴该游戏也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5 小结

本研究紧紧围绕建平中学“自立精神、共生意识、科学态度、人文情怀、领袖气质”培养目标,与学校课程改革相结合,梳理大量情报资料,在校本课程、校本教材以及心理校本课程等关键词进行了界定。

在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发展需要基础上,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学生更希望有形式活跃的游戏类课程,因此我们结合学校课程改革进程,在原有的高一年级的《适应性心理辅导》、高三年级《成功心理训练》课程基础上,研发出一套校本课程《心理游戏》。

《心理游戏》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边实践边改进,研究者结合多年开展心理游戏的经验,修订编辑成一本内容贴近学生需要、操作性极强的《心理游戏》校本教材。这套教材不仅适用于建平中学的高二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也适用于其他学校的高中学生。

心理校本课程可以开发的领域很多,《心理游戏》仅仅是一个开端与探索,希望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不断深入,不断改进,使更多的学生和老师受益。

本项目的实施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结合了高校教师与中学教师的团队力量,虽然我们只是普通的一线教育工作者,但是在我们的合作之下,优势互补,服务于学生实际心理发展需要,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为现代教师专业化发展探索了一种新的形式和途径。

主要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

2.杨敏毅、鞠瑞利.学校团体心理游戏教程与案例.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年7月

3.毕淑敏.心灵7游戏.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4年5月

4.沈丽云.班导师用游戏60种.大坤书局,2001年10月

5.林鑑鍈.趣味团体游戏.大坤书局,2003年10月

6.[美]海德〃卡杜森&查理斯〃雪芙尔.游戏治疗101——从游戏中回复自尊、自信的101种法宝.张老师文化,2004年1月

7.王雯.图解版趣味心理游戏.现代出版社,2006年3月

8.李堃.心理魔方——趣味心理游戏.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年8月

9.[日]亚门虹彦.有形有色的心理游戏.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年1月

10.叶斓.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1.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2.王斌华.校本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13.毛振明.体育课程与教材新论[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

14.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15.董翠香.我国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研究[G]. 北京体育大学,2004

新课改下高中体育教学研究

新课改下高中体育教学研究 发表时间:2019-04-08T16:39:27.37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5月2期作者:袁婵 [导读] 课改的实施和推广,极大的推动了体育教师以新的体育教学过程观为指导,去创建新的体育教学实践模式,要能够正视并且及时纠正在教学中出现的某些倾向性的缺点和错误。 袁婵浙江省义乌市义亭中学 322000 【摘要】课改的实施和推广,极大的推动了体育教师以新的体育教学过程观为指导,去创建新的体育教学实践模式,要能够正视并且及时纠正在教学中出现的某些倾向性的缺点和错误。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5-078-01 一、体育教学中常见问题分析 教学理念仍不能与新课改相一致,当前高中的体育教学还是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教师和学生只重视以掌握运动技术技能为目的“教”而“练”,忽视以锻炼身体为目的“学”与“炼”。只重视眼前体育短期效益,轻视终身效益;只对学生在校阶段负责,不对学生长远负责;片面强调增强学生体质,忽视学生体育意识和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大多数体育教师因循守旧,对一些传统观念还不能突破,这显然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新理念、新方法得不到实施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实现教育目标、传授教学内容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许多学校体育教育在教法手段上有所改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教学方法仍为传统式的传艺式教学,学生缺乏自主性、独立性,所学知识技能严重地脱离体育社会实践,致使学生毕业后社会适应性差。在教学手段更新上缺乏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运用。长期以来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学校体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长期以来得不到纠正。在高中阶段面临高考的挑战,而体育不在高考升学之列,许多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减少体育课,有的甚至不开体育课,体育在整个学校教学中处于较薄弱的地位,忽视了培养学生的体育素质和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与情感。 (二)师生间情感沟通不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积极的学习态度、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迅速地捕获教师的教学内容,领略动作的要求。高中生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也有充沛的精力。可在现实中,繁重的学习任务,升学的巨大压力,教师、家长的错误观点导致他们忽视体育学习的必要性,抑制自己强烈的学习兴趣,在体育课上消极怠工。 (三)评价标准缺乏科学性 一是以体育成绩来评价学生的体育水平,而体育成绩考核却又以《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来评分,我国各地区中学生身体发育不同,同一标准部分学生难以达标。二是考核项目的局限性,造成考核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练什么,缺乏培养学生个性和特长的空间。三是由于受课时限制,学生为了考核项目的达标,往往忽视基本技术的学习和掌握。 二、新课改体育教学建议 (一)培养抗挫能力。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有意设置一些较难的环节让学生去接受挫折,在克服挫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承受力,引导学生在面临挫折时把挫折看成是一种锻炼,通过百折不挠地克服困难来实现既定的目标。 (二)培养人际交往能力。新课标下的高中体育教学中,存在多种人际关系交往活动,如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个人与集体等,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处理好教与学以及配合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通过体育项目中需要的团结和契合度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培养社会竞争力。在高中的体育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敢于正视胜负,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在胜利中找差距、失败中找原因,总结经验,以坚定的信心去拼搏直到最后胜利。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竞争意识处理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挫折。 (四)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思想。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思想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思想基础。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的思想观念;其次,要让学生在掌握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再次,要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认识体育运动锻炼根本目的,强调人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达到自我满足与自身发展。这些先进的理念和思想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体育观,且对于学校的体育发展有重要意义。 (五)建立合理的考评机制。新课程标准下高中体育教学的改革应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对学生成绩做多维评价,充分发挥考评在体育教学运行中起的导向、调节、激励、鉴定作用。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既要考核体能锻炼的结果,又要重视学生在心理、价值观以及创新能力上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三、结语 新理念、新方法的实施,高中体育教师要善于更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模式多样化的改革。这些模式有的取向于各种模式的综合运用,有的取向于师生关系,有的取向于学生之间的关心,有的取向于教学内容,有的取向于教学安排,有的取向于技能学习与学生心理发展。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图解观察、练习中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追求生理改造到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从追求学会到会学水平的提高。例如,要让学生了解如何跑得更快、跳得更高,应懂得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和人体形态结构,从而使学生选择跑步、弹跳最合理的姿势和用力的科学方法。教师要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在进行讲解示范和辅导时,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上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积极开动脑筋,把所学的知识变成感知。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体育教学的改革需要与时俱进,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思想,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优化以及合理考评机制的建立来培养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抗挫折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浅谈新课改下小学体育课的教学创新

浅谈新课改下小学体育课的教学创新 作者:余坤鹏 小学体育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创造力和创新性的培养具有特殊的功能和意义.要适应教育和体育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教学创新的是必由之路.小学体育课的教学创新可以从观念、教具、方法、内容和学生兴趣等方面作一些有益的探索和思考,从根本上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一、小学体育课的创新以教师转变观念为前提 教学方式的创新是新课标的必然要求。在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教育念或者教学指导思想的转变直接影响着新课程的实施效果。教师全新的教育观念是适应教育改革新形势的必然之要求。同时,新课程要求师生之间建立一种民主、和谐、融洽的关系,要求教师做到以学生为本,深入到学生之中去,降低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进而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新课改要求体育教学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力求课程内容的丰富化、弹性化,课程形式的多样化和创新性。这些目标的实现都是以一线体育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为前提的。 二、小学体育课的创新以因材施教为保障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提供多种独特而新颖的教学方法,然后再根据同学们的兴趣喜好、身体素质、运动经历等择优选用、因材施教,以使每位学生都能够积极充分地参与到活动当中来。最终,使学生快乐地得到新知识,并在运动技术上有所提高。此

外,我们应该意识到,教学方式的创新应重视学生个性发展,迎合学生的创造欲,不必过分地强调动作一致性,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以为进一步的教学方式创新所用。 三、小学体育课的创新以学法创新为促进 教学是双方的、互动的。因此,单纯地教学方式创新并不能充分地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于学生来讲,“会学”很大程度上重要于“学会”;对于体育教师来讲,教会学生如何训练比带着学生训练更关键。实际上,教学方式创新更加注重渗透情感教育。在教学中,巧妙地设置愉快、和谐的教学情境,能够为教法创新和学法创新烘托良好的氛围。 四、小学体育课的创新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对于小学生来讲最恰当不过,尤其是体育,只要学生对某个项目感兴趣了,他都会自然而然的练习,模仿,加之老师的指导就会顺理成章的成为一种习惯,这样既不是强求也不是施压,反而会促进学生健康体质。 五、小学体育教学方式创新以具体措施为落实 1.运动技能教学方式的创新措施 教学方式的创新最终使为了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学目标是教学方式创新的出发点和核心,决定着教学方式的创新策略和具体措施。体育教学方式创新以新课程标准为理论基础,这个理论基础是人们理解新教学模式的根据。例如,快乐体育教学法力图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课程结构,将影响

体育新课程标准解读

体育新课程标准解读 1 理念的改变 长期以来,体育教师在上体育课时,更多地只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来设计和安排教学,教学过程以“教”为中心进行教学安排,这一切都只是围绕教师为中心进行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让我们已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的技能发展,不仅需要教师自身提高专业水平,尤其需要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开展有效的实验与科学研究,要求我们要具有具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转变我们的思想,改变我们的观念。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个口号,其实也就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的四个新理念:3.1.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课程是所有学校课程中唯一与生命延续息息相关的课程,因此理应为促进学生健康,培养合格、健全的国民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学校教育课程中都不可能缺少体育课程,这是因为体育课程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方面所起到作用是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例如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课程标准认为:“体育可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以达到中国传统五育并重的教育宗旨。”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融合与学生身心发展密切相关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方法,关注学生健康的意识和良好生活方式的形成。无论学生选择何种运动项目进行学习锻炼,都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以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 3.1.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 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而运动兴趣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又特别重要,因此只有学生对体育活动有兴趣,并使体育活动成为学生自己的内部需要,他们才会自觉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因此,体育课程应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重要位置,学生有了运动的兴趣才会经常参与体育锻炼,才能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才能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也才会将体育活动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1.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的体育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意味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感受和情感体验,重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但并不排斥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指导作用,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需要进行示范和讲解,但并不是要过分强调教师自己的指导作用,也不要花费过多的时间进行示范和讲解,应该留有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释放情绪和体验愉快,并获得更多的认识和理解。 3.1.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体育课程是为所有学生所设置的一门课程,体育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有运动天赋的学生。因此,体育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可能受到同等的尊重和关注,都能体验到体育学习的乐趣,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和进步。许多国家或地区,特别强调这一问题,例如美国加里福利州的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种种差异,为所有学生规划学习进程,并有利于所有学生的发展,让所有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乐趣。” 要以新的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工作,我们必须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所关注的是学生如何通过身体活动去实现健康目标;实际上,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健康教育强调的是在学好体育基本技能与发展身体过程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今后我国中小学的体育课程不仅要关注学生课堂的行为表现,更要重视学生在课外坚持锻炼身体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3.2 教案的改变 3.2.1教案的格式

体育新课标解读

体育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学生在体育与健康素养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的指导性文件。他体现了国家对不同学段学生在体育与健康知识、身体健康、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 方面的基本要求。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通过解读发现线的标准比老版本的标准一是在定义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时,加上了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 以消除一线教师实施体育新课程过程中对运动技能教学的误解;二是强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基础性、健身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学科性质,并对这些性质进行阐述。 并且考虑到整个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计都是为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和发展,故在评价建议部分去掉了实验稿中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和对课程建设的评价,以突出对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阐述。 ■修订稿在评价思想和理念不变的基础上,主要从明确体育学习评价目标、合理选择体育学习评价内容、采用多样的体育学习评价方法、发挥多方面评价主体的作用.合理运用体育学习的评价结果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力求提高评价内容和方法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针对目前体育教学中存在应试教学,以及体育教师不理解实施体育新课程与一些体育测试之间关系的现象,修订稿还专门增加一段说明,提出“体 育教师应正确处理体育学习评价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体育中考'等测试之间的关系,避免大量的“应试课’冲击和替代正常教学课的现象,影响体育教学质量与实践相结合 什么是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教育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 “教学评价,就是通过各种测量,系统地收集证据,从而对学生通 过教学发生的行为变化予以确定。 选拔与甄別功能;

最新高中体育新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

新课程标准考试体育试题 一、填空题(每题3分,共30分) 1.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的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对人类健康形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人们逐渐接受了健康不仅是 和,而且是在、和都保持良好状态的观念。 2.在学生达到九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求的基础上,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标准》强调课程的、和特征。 3.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为主要手段,以、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高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4.无论学生选择何种运动项目进行学习,都将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健康体魄,确保“”思想落到实处。 5.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变单一的接受学习方式,倡导“、、”的学习方式。 6.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要改变过去单一的灌输式教法,改变过于注重讲解、示范的教学形式,应给学生的体育与健康课学习留有充分的和,让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 7.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的互动

过程。 8.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新兴运动类项目是指国际上比较流行但或国内新创的、并适合在学校开展的运动项目。 9.为了满足学生在体育与健康方面不同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划分为和两部分。 10.“心理健康”目标要求学生:培养积极地自我价值感、、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社会适应的两大目标是: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与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 2.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根据高中学生生理、心理日趋成熟的特点,十分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重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容由田径类项目、球类项目、体操类项目、水上和冰雪类项目、武术类项目、新兴运动类项目、健康教育专题等七个系列组成。() 4.在安排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计划时,不能把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方面的具体目标割裂开来。()

浅谈如何做好新课改下的高中体育教学

浅谈如何做好新课改下的高中体育教学 发表时间:2019-05-23T11:49:49.770Z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19第3期作者:何涛 [导读]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颁布和不断深入推行,对高中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摒弃以前只重视高考科目学习的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周礼中学何涛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颁布和不断深入推行,对高中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摒弃以前只重视高考科目学习的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中体育教育需要在思路和方法上进行创新,基于“健康第一”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基础上,向学生传播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并且学生通过体育课,不仅可以锻炼身体和意志,提高精神状态,还可以提升品德、开发智力。 【关键词】高中体育质量观评价方式 一、确立全面发展的教学质量观: 高中阶段的体育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在掌握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基础上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的毅力,而且要特别注意对本门课的新科技、新文化的渗透。一定要使高中体育教师认识到,高中体育教学是基础教育时期体育教育的最高阶段,其教学目标的确定,既与基础教育的其他阶段有共性,又应有特殊性。在健康水平上要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以适应将来的大学教育或走向社会就业工作的需要;在体育保健知识、技术和技能方面要学有所长,形成基本的体育能力,养成体育意识和习惯,为今后的终身体育打下必要的基础。只有克服全面均衡发展的思想,克服片面追求体质发展或运动技能提高的思想,才能切实提高高中阶段体育教学实效。 二、竞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体育课有无兴趣,关键在于教师的诱导和培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好胜心强,将教学内容融入到生产劳动中,例如课题: “播种”、“丰收的场面”等。使学生对劳动产生间接的兴趣。而学生对体育活动直接的兴趣来源于丰富多彩的游戏与竞赛活动,无论多大的学生都如此,教学时学生自主地进行游戏竞赛活动,情绪特别高涨,竞争特别激烈,对其生理机能有良好的提高作用,使活动结束后让学生还意犹未尽,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锻炼意志,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如此教学,不仅是上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和享受运动的乐趣,也是教师从教学实践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干,获得教学成功的喜悦。 三、通过多种手段,改善单一教学方法: 高中体育教师要善于更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模式多样化的改革。这些模式有的倾向于各种模式的综合运用,有的倾向于师生关系,有的倾向于学生之间的关心,有的倾向于教学内容,有的倾向于教学安排,有的倾向于技能学习与学生心理发展。例如,要让学生了解如何跑得更快、跳得更高,应懂得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和人体形态结构,从而使学生选择跑步、弹跳最合理的姿势和用力的科学方法。教师要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在进行讲解示范和辅导时,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上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积极开动脑筋,把所学的知识变成感知。 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掌握体育运动技能,并通过实践掌握运动技能的技巧是教学的目的。在体育教学中,很多动作技能仅仅靠教师的示范学生是不能真正掌握的。例如,在进行长跑练习时,教师给学生讲解长跑的技巧和用力方法,还需要学生进行练习才能在实践中掌握长跑的技巧,提高跑步的速度,增强耐力。在进行长跑训练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他们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并降低对身体承受能力的关注。高中学生的好胜心很强,教师可以让他们在长跑训练中进行比赛,让学生在跑步的过程中不断超越自己的“对手”。在互相追逐跑的过程中,学生轻松地完成了长跑训练,并使学生的耐力得到提高,使他们的意志更加坚强。利用长跑中的游戏性和竞争性,使学生不再感到长跑是无法克服的困难,使他们对长跑练习产生兴趣。 五、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 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满足学生的创造欲,不必过分强调行动一致,提倡“形散神不散”,为学生创造活泼的学习氛围。学生是课程改革试验的主体,只有他们积极参与,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果。教师是课程改革试验的具体执行者,必须提高教师的课程改革意识帮助他们把握课改方向,努力探索贯彻课标新理念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但目前还没有什么新的模式方法可供参考,即使有一些经验总结,也不成熟,也不一定符合每个人的实际。为此广大体育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结合实际进行灵活多样的试验。课程改革试验是有一定难度的,我们要有遭受失败的心理准备与心理承受力。任何一项有价值的科研成果的取得,都必须经过艰苦努力,而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 六、改变体育教学评价方式: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对体育的探究和学习进行科学正确的评价,让学生自己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教师全面评价相结合,使学生能更全面地掌握自己能力,提高在体育运动中的积极性。同时,教师也要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进行评价,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成果来肯定教学设计中的积极因素,改进设计中的多余部分,使体育教学能在科学的教学设计指引下,不断取得高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专注学生的每一点进步进行激发,使学生在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时对体育运动更感兴趣,在教师布置体育运动的练习时,学生能积极地投入到练习过程中,并经过探索掌握运动技巧。同时,学生能积极地和教师进行互动,互相交流和探讨体育运动技能,使他们的体育能力和素质不断提高。评价学生体育成绩要以“健康”为核心,注意个体的差异,以往我们评价学生都是以一个标准来进行评价学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因此,我们应尊重学生的先天条件、个体差异,进行综合评价。我认为体育考试成绩因以学生进步的空间来进行评定,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可能被调动起来,并让那些体育素质较差的同学有自觉的锻炼意识。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体育教学的改革需要与时俱进,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思想,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优化以及合理考评机制的建立来培养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抗挫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体育综合实践活动

临沂第十九中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设的新型课程。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丰富的活动内容,灵活多变的活动方式,使学生接触自然、社会,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实施目标: (一)总体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旨在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加深对自然、社会和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培养他们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 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 3、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页脚内容1

5、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具体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 ①、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②、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欣赏自然世界,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 ③、走入社会,熟悉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④、了解社会资源,并能有效利用;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⑤、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⑥、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2、教师发展目标: ①、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改变教学策略。 ②、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课程开发能力。 ③、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④、培养教师之间的协作精神。 页脚内容2

2016高中体育新课程标准

高中体育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人类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从整体上有了很大提高,人类的许多疾病得到了根治,健康状况大为改善。但是,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的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对人类健康形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人们逐渐接受了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都保持良好状态的观念。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由于国民的健康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幸福至关重要,而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又是增进国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因此,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体育课程的改革。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精神制订的。在学生达到九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求的基础上,《标准》强调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征,体现课程的整体健康观和育人功能,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重视建立较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和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注重教学内容的可选择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培养高中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专长以及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一、课程性质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高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是高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它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育文化和健康素养,为学生终身锻炼身体和保持健康奠定基础的课程。本课程强调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掌握适应终身体育和健康生活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自主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方法的能力;形成敢于迎接挑战的积极态度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具有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健康体魄;初步具备规划健康人生的能力。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它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本课程关注学生在全面发展体能、提高健康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对运动项目的选择和学习,培养运动

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

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人类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从整体上有了很大提高,人类的许多疾病得到了根治,健康状况大为改善。但是,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的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对人类健康形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人们逐渐接受了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都保持良好状态的观念。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由于国民的健康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幸福至关重要,而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又是增进国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因此,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体育课程的改革。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精神制订的。在学生达到九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求的基础上,《标准》强调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征,体现课程的整体健康观和育人功能,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重视建立较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和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注重教学内容的可选择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培养高中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专长以及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一、课程性质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高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是高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它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育文化和健康素养,为学生终身锻炼身体和保持健康奠定基础的课程。本课程强调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掌握适应终身体育和健康生活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自主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方法的能力;形成敢于迎接挑战的积极态度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具有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健康体魄;初步具备规划健康人生的能力。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它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本课程关注学生在全面发展体能、提高健康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对运动项目的选择和学习,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体育实践能力,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它强调课程的多种内容、多种功能和多种价值的整合,是以体育为主,同时融合健康教育内容的一门课程。本课程在关注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同时,充分发挥课程的教育功能,高度重视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精神。

学习体育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学习体育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假期,我阅读了《体育新课程标准》并结合自己实践教学颇受很深,有种豁然开 朗的感觉。以前在大学时代中,利用课余时间所看到过课堂教学和体育课程标 准方面的理论知识,以及在大学课堂当中的学习,强调教学的艺术性,课堂教 学的效率问题,可是更多的流于理论上的说教,让人无法真正了解课堂教学的 有关细节的琢磨与把握。在读了《体育新课程标准》以后,为我今后体育教学 的道路上亮起一盏指航灯,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 以下就自己所读谈谈体会: 体育新课程标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贯彻 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个 性培养,把学生的健康意识、交往合作意识作为重点,所以在教学中始终参考 体育新课程标准来进行教学。 体育课是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爱玩好动的自然天性,是每个学生所具有的,而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我,从年龄角度而言,没有老教师有经验引导学生投入 到课堂,我觉得首先要学生喜欢你,和学生有一种亲近感是上好课堂的第一步,在教学中,不能忽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这样做将有损于学生身心健康。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习惯,兴 趣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观摩公开课以及视频,让我懂得尽量创设情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选择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内容,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不要一味的教师教,应该发挥学生自己的想象能力来上好课堂,吸收学生的想法。所以在教学中师生间应多互动,学生可以上来做小老师,喊 口令,做示范;教师可以到学生中间,充当他们的一员。学生的主体地位正在 凸现,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尽可能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通过公开课上有经验的教师点评以及自己上的课在教师的点评上,应该提升自 己的教学评价,所以,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是一个微笑,掌声的鼓励,翘起大拇指等,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管是好 是差都要进行鼓励,反之这样会使差的学生产生失落感,从而障失对体育课的 兴趣,所以评价是一把双刃剑。 总之通过学习,使我理清思路,更新观念。是我对新课标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更 深层次理解。从过去的体育变为体育与健康,新课标从课的性质,课的价值; 课的理念;课程的目标体系等,在我的脑海中有了新的认识,就像大海中的航标,使我在茫茫大海中,不会迷失方向,在公开课的教学中,我能看到他们如 何把新课标的理念,落实在他们的教育教学中,在我以后教学中要认真贯穿其中,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在今后的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中,使学生的认知、 技能的提高,更要重视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不仅在备课中,在教学中不能心 中无人,目中无书。应努力提高备课质量。如果不被时代所淘汰,不断学习是 必然趋势!凡是能够成为名师的老师,都是善于不断学习的老师。我始终记得。一位教授的一句话:“没有最好的老师,只有不断学习的老师”。如果你觉得 自己最好,不去学习,“那你就不能教好自己科目”。我们正在经历跨时代的 变革,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中重新“洗牌”。学习新课标只是万里长征

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学

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学 --杏林中学付海英 体育课作为向学生传授体育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技术、形成一定的运动技能、发展体育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提高身体健康水平的一种基本形式,在学校教育中有其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等,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他们的学习潜能,必须立足于培养学生对体育课堂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兴趣是健康美好的情感。所以要培养学生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必须形成学生坚持锻炼的习惯。体育兴趣的培养,对于全面贯彻和实施新课标的要求,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中学时期是学生身体、生理成长发育、心理成熟的敏感和关键时期,如何提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动机,是中学体育课堂必须面对的问题。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很多学生由于升学压力、自身生理、心理特点、不合理的教法等原因,对体育课兴趣不高。这就影响了教育目标任务的顺利实施。 一、中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原因分析 1、对体育课不了解。实质上是对“体育”、“体育的目标”、“体育的意义”不了解,导致学生思想上的错误认识,从而使学生存有轻视体育课的想法,不了解体育课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 2、社会因素 社会对学校要求是学校的升学率越高越好,家长们也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学生处于社会、学校、家庭的多重压力下,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潜意识认为只要学习好就代表一切都好。如此认识下参加体育锻炼“理所当然”就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而我们的家长恰恰也缺乏这方面认识,更有甚者竟然把孩子的那点运动想法扼杀在萌芽状态。 在学生被强大的升学率压的无暇顾及运动时,我们的家庭环境又是如何?现在的家庭,大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家长认为孩子的任务就是学习,只要把学习搞好了就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也统统被家长们“毫无怨言”地大包大揽起来。

体育学院实践教学改革方案

体育学院实践教学改革方案 一、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1、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培养具有体育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多种职业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各种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2、培养规格 1.掌握体育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2.掌握指导大众体育、养生健身、休闲娱乐及特殊人群体育的运动技术。 3.具有从事体育教学以及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4.掌握多种体育相关的职业技能,获得多种执业资格证书。 5.熟悉党和国家有关体育事业的方针、政策、法规。 6.了解国内外在体育方面的研究、学术发展动态。 7.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 二、体育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1、体育专业的现行人才培养方案中普遍设置了实验训练、专业实践训练、论文设计等和教师教育有关的实践教学环节,同时还设置了课外运动技能实践教学,包括:专业术科技能训练(俱乐部)及专业技能竞赛(运动队训练及比赛)、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各类校级体育活动及竞赛)、职业资格与技能训练(裁判员及各类专业技能证书)、

社会实践、科研训练活动等内容。在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形成了体现自身特色的亮点工作,主要体现在课外运动技能实践教学中。 2、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我院教师人员构成以中青年专业实践教师为主,与具有讲师以上的经验丰富的基础课程教师构成了一支专业的教学师资队伍。 (二)体育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的定位还不够精确。从课程设置看,我院课程结构大致可分为理论教学课程、技能训练和实践教学课程,相对于理论教学课程而言,技能训练和实践教学没有系统的课程建构,在实施过程中也仅仅作为整个培养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已,因而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往往缺乏科学的思考,系统的安排,从而导致实际效果与培养目标相去甚远的低效局面。 2、实践教学环节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从我院的实际情况来看,仍然存在“重技能、轻能力;重模仿、轻创造”的缺陷。实践教学环节中对体育指导员、健身教练、私人教练、体育营销人员等具备的专项素质的训练还不是很充分。 3、实习后期的反思环节还很薄弱。实习效率的高低,最终取决于后期的反思过程,它不是靠实习后期短短时间的总结就可以来完成的,其中,实习基地数量和种类偏少,校外实习基地以学校为主的现象也值得我们反思。 三、体育实践教学改革方案 (一)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以强化体育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为指导思想,以其教育实践能力训练为目标,以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合理时空组合为中心,以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改革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为保证,构建相对独立、整体优化、以能力培养为主

新课程下高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与改善方法

新课程下高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与改 善方法 【摘要】体育这门课程对于提高学习紧张的高中学生的身体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改革新课程体质的推动下,高中体育教学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高中体育教学也暴漏出了一些存在的弊端,为了促进高中体育教学能够健康向上发展,我们就必须对体育教学进行改善。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体育教学改善方法 在改革新课程体质的推动下,高中体育教学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高中体育的教学水平在很多体育老师的有效推动下有了很大的提高,高中体育课程也经历了相当大程度的改革。然而就目前高中体育教学的情况,依然存在着一些弊端,令我们担忧。 一、在新课程下高中体育教学中所存在的弊端 (一)部分高中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一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专业素质不高 就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很多高校依然只重视文化教育,在录用体育教师的问题上,体育教师的素质问题以及专业水平也很少在学校的考虑范围内,因此在高中体育教

学中,尤其是处于超编的教学过程中,很大一部分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准是没有保证的。 (二)高中体育教学内容单一,简单枯燥,在课程设置上不够科学 如今,篮球、足球以及田径等传统的体育项目仍然在我国高中体育的课程内容中占主导地位,而如游泳、剑道以及跆拳道等具有新时代气息的体育项目则涉及比较少,短时间内高中体育教学的内容又无法得到优化,因此在很多学生看来,高中体育课的内容不仅简单而且很枯燥,从而导致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失去兴趣,对体育的学习没有积极性、主动性,体育教学就很难进行下去,对高中体育教学的前进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三)目前很多高中学校缺乏体育场地,体育器材也配备的不够齐全 高中体育教学中,要展开体育活动,场地和器材都是不可或缺的条件。然而就目前的情况了解来看,很多高中学校缺乏体育教学场地,体育器材的配备上也不够齐全,体育教师所设置的活动内容也无法进行,同样也仅仅只是能够满足学生对体育课的基本需求。由于很多学校的占地面积比较有限,而学生在逐渐增长,所以对于体育场地的重新规划或增设,可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能力的有限,导致出现了体育教学场地严重不足的现象。

我国高校体育实践教学工作的探讨

我国高校体育实践教学工作的探讨 摘要:体育教学可以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些体育教师和部分高校相关部门对于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导致实践教学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做好体育实践教学的相关工作。 关键词:高校体育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b)-0176-01 体育课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体育教学既有理论教学,也有实践教学,其中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具体的动作技术,提高学生运用动作技术能力,与身体素质的提高密切相关,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做好实践教学的相关工作具有重大意义。根据我国实践体育实践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对体育实践教学工作进行提高。 1 体育教师在体育实践教学中需要做的工作 体育教师在体育实践教学中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1 课前备课阶段的工作 课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有了解学生、了解教学内容、制

定教学方案。 (1)了解学生。学生是体育实践教学的对象,因此在进行体育实践教学之前体育教师必须要对学生有所了解,了解的内容包括: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和个人特征,特别要重点了解学生现有的身体素质情况,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了解与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和爱好。只有深入地了解了学生之后,才能够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得到更有效地传递。 (2)了解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实践课的核心所在,因此体育教师必须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钻研,只有对教学内容了然于胸,才能够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找到核心技术点,确定教学内容地重点、难点,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寻找到相应地教学方法。 (3)制定教学方案。科学的教学方案是体育实践教学的依据。因此,体育教师必须要重视教学方案的制定。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可以进行信息搜集,也可以与其他体育教师进行讨论。制定的教学方案必须要具备三个特点:一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知道要学什么,应该怎样学;二是要体现教学的公平性,要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现有体育水平;三是要显示出教学的有效性,让每个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有所收获,能够拥有成就感,增强学习的信心。 1.2 课上教学阶段的工作

体育与健康新课标解读

体育与健康学科新课标解读 一、理念的改变 长期以来,体育教师上课时,更多的只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去设计和安排教学,教学过程中以“教”为中心进行教学安排,这一切都只是围绕教师为中心进行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尤其需要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开展有效的实验与科学研究,要求我们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因此必须转变我们的思想,改变我们的观念。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一个口号,其实就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的四个新理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课程是所有学校课程中唯一与生命延续息息相关的课程,因此理应为促进学生健康,培养合格、健全的国民发挥重要的作用。体育与健康课程要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必须在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课的组织实施、课程评价等各个方面,都要真正体现“健康第一”的要求,

以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按照这样的理念,在课程的内容和结构方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没有采用按运动项目划分教学内容方法,而是以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作为划分学习领域的主要依据,并按照健康的要求,选取了与体育密切关系的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技能,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力求把健康的要求落到实处。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学生能否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形成体育爱好和锻炼习惯,兴趣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虽然也能完成教育的基本任务,但在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方面,却很难说有多少积极的作用。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起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兴趣是学习的初始动机,也是有效学习的保证。学生有兴趣浓厚的活动,再苦再累也不能把他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