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九年级上历史提纲

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目录:

1.资本主义的兴起(P2-P8)

2.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P8-P12)

3.追求人类解放的伟大事业(P13-P16)

4.走向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P16-P20)

第三单元资本主义的兴起

第8课吹响新时代的号角

1、什么叫“新时代”?

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而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就是所谓的“新时代”。

①文艺复兴

②新航路的开辟

一、人文主义的呼唤

1、事件:文艺复兴

2、时间:14世纪至16世纪

3、地点:意大利

4、文艺复兴的范围:从文学艺术至自然科学,尤其是天文学。

5、背景:

①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物质基础)

②新兴资产阶级的出现(阶级基础)

③封建神学的束缚

6、原因:

①意大利出现了工场手工业和发达的商业城市,产生了早期的资产阶级。

②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出现。(根本原因)

7、实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8、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人文主义思想。

9、文艺复兴是复古还是创新?

它并非是单纯对古典文化的复兴,实际上是反封建的文化创新。

10、创新在哪里?

宣传人文主义,反对维护封建制度的传统观念,摆脱封建教会对人们的精神控制。

11、既是创新为什么还称为文艺复兴?

因为资产阶级当时处于萌芽状态,无法摆脱教会的束缚,所以用“复兴”作为外表,而实质则是“创新”。

12、为什么文艺复兴最早出现在意大利?

①14世纪前后,意大利产生了早期的资产阶级。

②封建教会禁锢思想,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③古罗马为意大利留下了丰富的人文底蕴和物质基础。

13、为什么意大利工场手工业发达?

意大利处于交通枢纽地带,地理位置优越,贸易往来,于是商品经济得到繁荣发展。

14、典型人物及其代表作(理论):

15、文艺复兴的影响:

①促进了人的觉醒,解放了人民思想。(最重要)

②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做了必要的思想文化准备。

③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16、从文艺复兴中得到的启示:

①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和要求。(从原因中得)

②思想解放推动社会的进步,社会的进步促进思想的解放。(从影响中得)

17、对待人文主义的看法:21世纪的人类社会,科技更发达,生活更美好,人类有足够力量掌握和决定自己的命运,已不再迷信与盲从。我们要用自己的双手,承担起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去创造属于我们的美好幸福生活。

二、新航路的开辟

1、时间:15世纪末至18世纪

2、实质:海外探险与侵略扩张活动。

3、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的产生。

4、直接原因:

①东方国家的黄金成了欧洲人梦寐以求的东西。

②奥斯曼帝国控制着东西方贸易的要道,阻隔了西欧各国通往东方的传统商路。

5、客观条件(成功原因):

①西欧的造船和航海技术(中国发明指南针)有了进一步发展。

②“地圆说”(文艺复兴的产物)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6、率先开辟新航路的国家:西班牙、葡萄牙。

7、

8、新航路开辟成功的原因:客观条件+王室的支持。

9、影响:

①对欧洲的影响:殖民者掠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欧洲的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②对亚洲、非洲和美洲的影响:亚洲、非洲和美洲,逐渐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③对世界的影响:世界各地的联系逐渐加强。世界开始由分散连接成一个整体,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是最重要的)

10、文艺复兴与新航路开辟的共同点:

①根本原因相同:都是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而产生的。

②影响相同: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和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

11、文艺复兴与新航路开辟的不同点:

文艺复兴为资本主义兴起提供了思想文化基础,而新航路的开辟为资本主义兴起提供了物质基础。

11、文艺复兴与新航路开辟的联系:

文艺复兴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自然科学条件,新航路的开辟实践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第9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新航路的开辟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关系:

新航路的开辟使经济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从而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掀起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一、议会与国王矛盾的激化

1、领导阶级: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2、两者联合原因:维护自身利益。

3、主力:人民群众

4、目的:发展资本主义。

5、革命的根本原因:英国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旧生产关系与先进生产力的矛盾)

6、任务: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政权——发展资本主义

二、曲折漫长的革命之路

1、时间:1640—1688

2、革命的导火线(直接原因):苏格兰人的起义

3、开始标志:1640年重开议会

4、结束标志:光荣革命

5、革命漫长表现:1640—1688,48年革命。

6、革命曲折原因:资产阶级力量不充分,不够强大。

7、主要人物:克伦威尔

8、光荣革命的实质:光荣革命实际上是资产阶级新贵族和封建势力的妥协。

9、光荣革命作为结束标志的原因: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夺得了政权。

10、妥协的原因:资产阶级力量不充分,不够强大。

11、资产阶级力量弱的原因:资产阶级处于手工工场阶段。

三、君主立宪制的基石

1、结果:颁布《权利法案》,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国家政权。

2、内容概括:国王权利受到法律限制,议会拥有最高权利。

3、《权利法案》颁布的目的:巩固资产阶级政权。

4、《权利法案》的特点:通过法律的形式限制王权。

5、《权利法案》意义:

①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

②英国确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重大意义)

③开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先河。

6、意义:

①国内意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资产阶级议会制度,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为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创造了良好的政治前提。

②国际意义: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揭开了欧洲(法国)和北美(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7、英国资产阶级特点:

①从过程看:曲折漫长。(原因见二:5、6)

②从领导阶级看: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盟。(原因见一:2)

③从结果看:保留君主,实行君主立宪制,具有妥协性。(原因见二:10、11)

8、启示:

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是历史的必然。(从原因中得)

②新制度战胜旧制度是一个长期的反复斗争的过程。(从过程中得)

③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体现了历史的进步。(从结果中得)

第10课美国独立战争

1、爆发原因:

①英国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②思想条件:启蒙思想的传入增强了北美人民自由进取精神。

③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形成。

2、任务:推翻英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发展资本主义

一、《独立宣言》的怒吼

1、领导阶级: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

2、主力:人民群众

3、代表人物:华盛顿

①开始标志:1775年,莱克星顿的枪声。

②建军:第二届大陆会议组织大陆军,武装反抗英国,并任命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

③建国: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

5、《独立宣言》内容概括:

①天赋人权

②宣告独立

6、《独立宣言》意义:

①推动了法国大革命,亚非民族运动。

②标志着自由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诞生。

二、艰苦卓绝的八年奋战

1、背景:

①英国:英国资本主义发展了将近一百年,装备精良,军队训练有素。

②美国:战争初期,大陆军缺乏训练,装备极差,甚至几个人合用一条枪,衣食也严重短缺。由于缺少鞋袜,雪天行

军时战士们的双脚常常流出鲜血。

2、转折点:1777年大陆军取得萨拉托加大捷,扭转了战局。

3、胜利标志:1781年,华盛顿率领大陆军同英军主力在弗吉尼亚的约克镇展开激战,英军投降,独立战争赢得胜利。

4、独立标志: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5、美国取胜的原因:

①战争的正义性(争取民主)。

②人民的积极参加和团结。

③法国等国的国际援助。

④正确的领导和有效的战略战术。

6、美国独立战争意义:

①国内:美国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这场战争不仅是

一场民族解放战争,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性质)。

②世界: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对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7、从意义中得到的启示:独立是发展的前提。

三、开创权力制衡的政治制度

1、事件:1787年宪法的颁布

2、时间:1787年

3、美国1787年宪法作用:

①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地位)

②开创了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政治制度。

③促进本国民主法制建设,巩固资产阶级统治,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4、三权: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总统享有最高行政权,国会拥有立法权,最高法院掌握国家司法大权。

5、三权分立的原则:权利平等、互相制约。三权分立,权利制衡。

6、评价华盛顿:

①战争时期第一人:

他领导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独立。

②和平时期第一人:

I:他谢绝连任总统,开创了美国历史上摒弃终身总统制及和平转移权力的范例,体现了华盛顿做人高尚的品德。

II:他主持召开美国制宪会议,制定1787年美国宪法,开创了权力制衡的政治制度。

7、美国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共同特点:

暴力夺取政权——制定法律巩固政权——发展经济

8、启示(认识):

①落后的国家、地区和民族的人民,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持不懈,就能最终战胜强大的敌人,赢得国家和民族

②国家和民族独立是发展的前提。

③先进的社会制度是国家发展的制度基础。

④资产阶级政治家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11课法国大革命

一、向旧制度公开宣战

1、事件:欧洲兴起了一场反对封建思想的文化运动——启蒙运动。

2、时间:17世纪到18世纪

3、中心地区:法国

核心思想:理性主义

4、代表人物: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

5、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思想文化运动,是文艺复兴的发展。(欧洲第二次思想解放)

6、根本原因:波旁王朝的封建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7、伏尔泰的思想主张:倡导君主立宪制。猛烈抨击天主教会,拥护开明的君主,主张建立自由、平等、幸福的王国,批判的锋芒直指封建专制制度。

8、影响:启蒙运动促进了人的思想解放,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2.为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9、启蒙运动方式:批判锋芒直指封建专制制度。

10、主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构想。

11、启蒙运动为哪些国家提供了思想武器?

美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法国大革命)、日本(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12、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区别:启蒙运动较文艺复兴更为公开,是文艺复兴的发展,并且还描绘出了未来资本主义的蓝图。

13、出现以上区别的原因: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二、伸张人权的宣言

1、法国大革命的导火线:路易十六被迫召开三级会议。

2、事件1:巴黎人民起义,攻占巴士底狱。(开始标志)

3、时间1:1789年7月14日

4、领导阶级:资产阶级

5、法国大革命的原因:

①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法国资本主义发展。(旧生产关系与先进生产力的矛盾)(根本原因)

②启蒙思想做了充分动员和理论的准备。(思想条件)

③法国等级制度严重,阶级矛盾激化。(政治矛盾)

④财政危机。

6、任务: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7、反法联盟阻止法国大革命进行的原因:

①英国:英国不想让法国强大,不行让法国与其争夺欧洲霸主地位。

②其他国家:为了维护封建制度,维护其统治地位。

8、事件2:制宪会议通过了著名的《人权宣言》。

9、《人权宣言》特点:宣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其目的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10、《人权宣言》重大意义: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一个进步纲领性文件,所宣扬的铲除封建专制的等级制度、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思想是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

11、对《人权宣言》的评价:

①积极:《人权宣言》是法国革命史上的重要文献。I它是反对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的一面旗帜。II是最能体现资产阶

级政治特点的法律性文件。III它对法国大革命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IV对封建专制制度尚占统治地位的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②消极:具有明显的阶级局限性,维护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三、跌宕起伏的革命浪潮

1、事件1:巴黎人民再次起义,推翻法国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国王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

2、时间1:1792年

3、事件2:巴黎人民又一次发动起义,雅各宾派专政。(革命高潮)

4、时间2:1793年

5、结束标志:1794年7月,热月政变发动,推翻了雅各宾派专政,法国大革命结束。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6、法国大革命的性质:它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最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7、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它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最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推动了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8、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关系:

①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②法国大革命传播了自由、民主和平等的启蒙思想。

第12课拿破仑帝国的兴亡

1、拿破仑帝国性质:资产阶级军事独裁统治。

2、拿破仑上台的原因:

①法国内忧外患,是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的需要。

②个人因素(有军事才能、毅力、野心等)。

一、拿破仑法典

1、背景:

总:法国内忧外患。

①国内物价飞涨,政府的苛间杂税繁多,人民对政府极力不满。

②各地的王党势力伺机发动叛乱。

③欧洲的反法势力也乘机组成反法同盟,企图进攻法国。

2、事件1: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成立执政府。

3、时间1:1799年

4、事件2: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加冕称帝。

5、时间2:1804年

6、对内实行的措施:

①政治:为稳定政局、集中力量,加强中央集权,是适应资产阶级稳定政局的需要。

②经济:创办法兰西银行,鼓励发展工商业。鼓励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③法律:1804年颁布《民法典》(又称《拿破仑法典》)。它废除了贵族特权,确认了民事权利平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和契约自由等资产阶级民法的基本原则。

7、《民法典》的地位:它是资产阶级国家最早的一部民法典。

8、《民法典》颁布的意义:它确立了资本主义的立法规范,以法律的方式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它的颁布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为资本主义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通向滑铁卢之路

1、对外实行的措施:战争

2、战争的积极影响:

①多次打败欧洲反法同盟的军队,乘胜扩大了法国的疆域。

②使法国大革命的某些成果通过暴力推广到拿破仑所征服的欧洲国家。

③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的基础,传播了自由民主的资本主义思想。

3、战争的消极影响: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损害了被侵略国家的利益,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

4、战争的转折点:1813年10月,在莱比锡战役中,法军大败。

5、拿破仑帝国覆灭标志:1815年6月,在欧洲反法联军的打击下,法军在滑铁卢会战中大败,拿破仑再次被迫宣布退位,被流放到大西洋的一个岛上。拿破仑帝国最终覆灭。

6、战争失败的原因:

①侵略战争不得民心。

②连年作战,军需匮乏。

③欧洲封建势力强大。(根本原因)

7、认识:

①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要以和平的方式进行。

②时势造英雄,英雄促时势。

三、《英雄交响曲》

了解即可

第四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

第13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1、含义:工业革命是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在欧美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发生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重大变革。

一、工业文明的曙光

1、时间: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上半期(英国工业革命时间)。

2、英国最先工业革命的原因:

①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条件的条件)

②条件:

I资本主义经济在英国迅速发展。

II有大量的劳动力、原材料和资金。

III自然科学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逐渐解放出来。工业革命的可能性

IV政府的鼓励与支持。

V稳定的政局。

VI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大。(工业革命的必要性,是直接原因)

二、解放双手的变革

1、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种手摇纺纱机,取名为“珍妮机”。

2、“珍妮机”发明的直接原因:织布工具有了进步,大大加快了织布速度,刺激了对棉纱的市场要求。

3、“珍妮机”发明的作用:

①大大提高了纺纱效率。

②推动棉纺织生产领域出现了一系列的发明。

③工作机的技术大大革新,并由此推动了其他生产行业工作机的发明。

④一系列的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机器生产的巨大飞跃。

4、标志成就:英国机械师瓦特发明改良蒸汽机。

5、改良蒸汽机应用时间:18世纪80年代

6、改良蒸汽机发明的作用:

①解决了大机器生产中最为关键的动力问题。

②促进了生产的机械化,影响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人类逐渐进入了“蒸汽时代”。彻底解放了人们的双手。

③推动了交通领域的变革,将人们带入到了火车时代(铁路时代),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

三、铁路时代的到来

1、事件1: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研制出第一辆蒸汽机车。

2、事件2:史蒂芬孙设计制造的“旅行者号”蒸汽机车试车成功,人类的交通迈入铁路时代。

3、时间2:1825年

4、蒸汽机车的作用:

①新交通工具的使用,给人们的生产、运输和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新的交通工具更加快捷、舒适,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②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了。

③便利了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

5、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①行业:首先开始于轻工业部门的纺织行业。

②范围:首先开始于英国,后扩展到欧美其他国家。

③发明者:大都是有经验的工人技师。

10、英国成为资本主义强国原因:

①资产阶级革命+意义

②工业革命+意义

③殖民扩张,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④优越的地理位置(大西洋沿岸,世界贸易中心)。

12、启示:

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②经济发展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第14课美国南北战争

1、性质: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2、国内形势:北方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需要工业原料、销售市场和自由劳动力。南方实行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对外输出棉花,并输入工业品,占有大量劳动力。

一、一个破裂的“家庭”

1、根本原因:南方的奴隶制度严重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两种经济制度)

2、直接原因:林肯当选总统。

3、争论焦点:矛盾最终集中在奴隶制的存废问题上。

二、为捍卫联邦而战

1、战争目的:

①北方:维护国家统一(根本目的),发展资本主义。

②南方:维护奴隶制,不惜分裂国家。

2、导火线:1861年,主张最终废除奴隶制的共和国党人林肯就任美国总统。

3、爆发标志:1861年4月,南方几个蓄奴州组成南部同盟,宣布脱离联邦,美国南北战争爆发。

4、转折点:1862年,林肯颁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5、《宅地法》作用:赢得了广大白人的支持,并且有利于美国西部广大地区的开发和美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止了南方奴隶制向西部扩张。

6、《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作用:

①直接作用:调动了黑人奴隶参加北方作战的积极性,从而扭转了战局,为联邦政府夺得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有力保证。

②深远影响:黑人奴隶制的废除,满足了资本主义发展对于自由劳动力的需求,从而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推进了美国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

7、结束标志:1865年4月,南北战争以北方的胜利而告终,美国恢复了统一。

8、北方取胜的原因:

①北方战争的正义性、人心所向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

②军民的英勇作战。

③林肯政府采取的措施及时有力。

④北方经济力量强于南方。

三、美利坚奇迹

1、奇迹:发展迅速,迅速崛起。

2、南北战争意义:南北战争维护了美国国家和民族的统一,使北方大资产阶级在全国的统治地位得到确立,从而为美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最能体现资产阶级革命特征)。日后,美国迅速崛起,成为西方最发达的工业国家(超过英国)。

3、启示:

①维护国家统一是一个民族的最高利益,是每一个国家和公民的神圣职责。

②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崛起,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经济的发展为争取独立、维护统一创造条件。

5、南北战争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比较见15课:二、9。

6、林肯、华盛顿的共同贡献:发展资本主义。

第15课俄国农奴制改革

1、比较革命与改革

①革命:

I革命是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同时又是解决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的主要途径和手段。

II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行动。

III革命是政治的最高行动。

总:自下而上,推翻统治。

②改革:

I改革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一种形式。

II改革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种自我调节的一种手段。

III改革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自强御侮的选择,改革是用温和的方式推动社会发展的一种手段和途径。

总:自上而下,统治者颁布政策,实行措施。

2、性质: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一、牛车拉载的俄国

1、背景:

①国际背景:19世纪中后期,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发展资本主义成为时代的潮流。

②国内背景:

I在农奴制下,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无法满足工业对自由劳动力的需求。

II农奴的贫困化严重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

2、原因:

①根本原因:俄国落后的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直接原因: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社会矛盾更加激化,威胁到沙皇的统治。

3、克里米亚战争失败的原因:

①必要性:落后的制度不敌新兴的力量。

②英国的参与。

二、农奴制的废除

1、事件: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农奴制改革的法令和宣言。

2、时间:1861年

3、目的:缓和阶级矛盾,增强国力,巩固沙皇的专制统治。

4、前提:最大限度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

5、实质:沙皇和地主勾结对农奴的敲诈与掠夺。

6、内容:

①政治:满足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自由劳动力,扩大了市场,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农民获得人身自由。

②经济: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金,但农民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使用土地需缴纳赎金。

7、作用:

①积极:农奴制改革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它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②消极:保留了许多农奴制的残余,特别是沙皇的统治,导致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具有局限性。

9、比较美俄在废奴问题上的异同:

三、“俄国革命的镜子”

1、人物:列夫·托尔斯泰

2、代表作品:《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3、作用:深刻展现了俄国剧烈的社会变化,揭露了俄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列宁称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第16课日本明治维新

1、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一、“闭关锁国”的岛国

1、原因:

①国际背景: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发展成为时代的潮流。

②根本原因(内忧):封建专制的幕府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割据、等级、专制、闭关)

③外因(外患):19世纪中期,日本成为西方列强的侵略目标(美国率先),面临着沦为半殖民地的严重民族危机,民族危机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

2、日本的封建等级:

①天皇:只是傀儡,毫无实权,是全日本精神上的最高统治者。

②将军:掌握政权,组成幕府。

③大名:藩内最高统治者。

④武士:世袭的职业军人。

⑤农民、城市平民。

二、倒幕与维新

1、事件1:倒幕派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统治,建立起明治天皇政府。

2、时间1:1868年。

3、明治维新成功的前提:武装倒幕推翻幕府的专制统治。

4、事件2:明治政府成立后,大力“变法图强”。(明治维新)

5、明治维新目的:变法图强、巩固统治。

6、措施及作用:

①政治:“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

作用:推翻了幕府统治赖以存在的基础,结束了分裂割据状态,形成统一市场。

②经济:改变原有的封建土地制度,允许土地买卖,改革税制;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作用:促进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使它从一个农业国变为一个工业国。(最能反映明治维新性质)

③社会生活:提倡“文明开化”,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努力发展教育,培养现代化人才。

作用: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道路,发展资本主义。对社会的进步和持续发展起关键性作用。

④教育:明治维新期间,西方近代教育制度被系统地引进日本。

作用:各项教育的改革,为日本的迅速发展和其它维新事业的顺利进行,输送了大量的人才。

⑤军事:保留大量的军事残余。

作用:具有局限性,把日本推向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7、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

①有选择有侧重地向西方不同国家学习。

②规模大,领域广,起步快。

③大力引进西方技术和技术人才。

④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

8、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①西方列强正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使明治维新有较宽松的国际环境。

②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倒幕力量强大。

③武装倒幕推翻了幕府封建统治。

④改革措施全面、行之有效。

⑤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三、走向近代的日本

1、影响:

①国内:

I日本迅速崛起,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成为亚洲第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

II日本成为近代亚洲唯一保持民族独立的工业强国。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命运。

②国际:

I为亚洲一些立志摆脱落后、实现民族振兴的人们提供了经验(如中国维新派)。(积极)

II把日本推向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消极)

III发展了资本主义。

2、启示(认识):

①国家和民族要屹立于世界,就要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选择适合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道路。(从背景)(从影响)

②任何改革要从国情出发,应全面、行之有效,并有持续性。(从内容)

③我们应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等。(从措施)

3、明治维新前的日本与同一时期中国的情况比较:

①相同点:

I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都有所发展。

II国内都面临着严重阶级矛盾。

III都面临着沦为殖民地的危险。

②不同点:

I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高于中国,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II日本的封建势力相对薄弱,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和分化日益激烈,而中国守旧势力非常强大。

单元总结

1、19世纪中(后)期任务:扫清阻碍发展工业资本主义的障碍。

2、19世纪中(后)期特点: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3、洋务运动、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异同点:见篇子“一”。

4、俄国1861年改革与明治维新比较:见篇子“二”。

5、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比较:见篇子“三”。

6、资本主义国家崛起的因素:

①先进的政治制度提供了制度保障。

②民主法治的不断健全。

③科技革命的推动。

④殖民扩张与掠夺。

⑤调整政策。

⑥相对稳定的环境。

7、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的因素中得到的启示:

①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从国情出发,适时对政策加以调整。

②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③科教兴国。

④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等。

第五单元追求人类解放的伟大事业

第17课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1、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宪章运动、巴黎公社起义。

一、《人民宪章》的呼声

1、背景: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迅猛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2、事件1:英国工人掀起了规模宏大、持续时间长久的宪章运动。

3、时间1:19世纪30年代

4、原因:工业革命的成果被资产阶级独权。

5、目的:为改善生活条件、提高政治地位、扩大资产阶级民主。

6、方式:和平请愿。

7、事件2:在运动中,英国工人制定了一个政治纲领——《人民宪章》,提出了争取政治权利的要求。

8、特点:宪章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政治性(要求政治权利)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9、意义:标志着工人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此后,统治阶级开始实行某些让步政策,这也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争取政治权利斗争的开始。

10、失败原因: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二、共产主义运动的航灯

1、航灯:马克思主义。

2、事件:达尔文发表科学巨著《物种起源》。

3、时间:1859年

4、进化论作用:进化论的出现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都产生了极大影响,猛烈地冲击了当时支配思想领域的神学观念。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5、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848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联合发表了著名的《共产党宣言》。

6、《共产党宣言》的地位:它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7、《共产党宣言》的作用:

①它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②马克思主义经过传播,逐渐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思想。

8、马克思主义诞生条件:

①根本条件: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②社会经济: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不断发展,使无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③阶级基础: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④科学依据:能量守恒定律,细胞学说和进化论思想(《物种起源》)。

⑤思想来源:古典哲学、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

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努力。

9、马克思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的影响:

①新文化运动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②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③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人民生活得以改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祖国统一大业不断推进。

④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两次飞跃。

三、“为真理而斗争”

1、背景:普法战争失败。(直接原因)

2、巴黎公社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①马克思主义为巴黎公社运动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②巴黎公社运动是对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3、事件1:巴黎人民为了反对法国政府的卖国政策,举行武装起义(夺取政权)。起义工人很快占领全城,建立起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

4、时间1:1871年3月18日

5、方式:武装起义。

6、性质:历史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政权。

7、主要战斗:五月流血周。

8、失败标志:5月28日,政府军占领整个巴黎,公社宣告失败。

9、失败根本原因: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发展时期。

10、巴黎公社精神:不畏牺牲,英勇战斗的革命首创精神。

11、事件2:公社委员、革命诗人欧仁·鲍狄埃在公社失败后不久写下了气势磅礴的诗篇《英特纳雄耐尔》。该诗后来经法国工人作曲家比尔·狄盖特谱曲,成为著名的国际歌,在全世界广为传唱。

12、启示:

①新制度的确立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

②革命运动需要科学理论作指导。

13、宪章运动与巴黎公社运动对历史发展的共同作用:

①都迫使资产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②都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③都推动了欧洲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

第18课反抗殖民侵略的斗争

一、大西洋的“三角贸易”

1、事件: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先后走上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道路,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大西洋的“三角贸易”。

2、背景:美洲种植园经济需要大量劳动力,而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又需要大量原料和资本,从而使黑奴贸易有利可图。新航路的开辟使一些国家先后走上了殖民侵略扩张掠夺的道路。

3、时间:15世纪末

4、殖民扩张的国家:首先是葡萄牙、西班牙,接着是英国、法国。

5、三角贸易兴起的原因:美洲的种植园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

6、三角贸易过程:欧洲资本家从欧洲带着廉价的火药、枪支和日用消费品等乘船到非洲,从非洲猎取黑奴,用廉价的商品与当地酋长交换其居民,然后将黑奴用船运到美洲殖民地贩卖(途中大量黑人死亡),卖给当地种植园的奴隶主,再把美洲的金银和工业原料运回欧洲。

7、黑人贩卖时间:15世纪末至19世纪

8、黑奴贩卖的原因:

①美洲的种植园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

②奴隶贩子可获得高达百分之几百的暴利。

9、影响:

①对欧洲的影响:黑奴贸易持续了几百年,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之一,西方国家从中掠取了大量财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对非洲的影响:非洲损失了上亿人口,社会经济严重倒退。是近代非洲长期落后的根本原因。

③对美洲的影响:增加了劳动力,促进了美洲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美洲存在落后的经营方式,财富也大量流失,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美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④对世界的影响:客观上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有利于世界一体化进程。

二、拉丁美洲的解放者

1、事件: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在拉丁美洲兴起。

2、时间:18世纪末19世纪初

3、拉美民族独立运动兴起的原因:

①拉美殖民地的经济有了明显的发展。(根本原因)

②人民的民族独立意识也不断增强。

③殖民主义者的残暴统治和大肆掠夺,激起了拉美人民的强烈不满和奋力反抗。

④启蒙运动的影响。

⑤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推动。

注意:拉美独立运动不是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发生的。

4、拉美民族独立运动的领导者:西蒙·玻利瓦尔

5、为何称他为“解放者”?

在1816年后的10年间,他率领起义队伍由北向南,解放了西班牙在南美洲的许多殖民地,所以被誉为“解放者”。

6、第一个独立的拉美国家:海地。

7、拉美民族独立运动成功的原因:

①拉美人民团结战斗、相互支援,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奋战。

②在独立运动中,领导者起了重要作用,采取了一些正确的政策和措施,得到人民的拥护。

③拉美独立运动的正义性。

④有利的战机:宗主国西班牙在欧洲战争中(主要是与拿破仑的战争)遭到重创,国力大为削弱。(补充)

8、拉美独立运动与美国独立战争的异同:(仅供参考)

①相同点:

I背景:北美和拉美独立革命都在经济发展、民族民主意识增强、启蒙思想影响下爆发的。II目的:都要求摆脱殖民统治,争取国家独立,发展经济。

III特点:都以小抗大,以弱胜强。

IV性质:都是以独立战争形式出现的资产阶级革命。

②不同点:

I范围不同:美国独立战争只局限于北美13个州,而拉美独立革命席卷整个拉丁美洲。

II政治经济基础不同:英属北美是移民殖民地,其社会是由移民建立起来的。革命前,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已有相当发展,统一市场出现,美利坚民族形成,这些使美国独立战争带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民族独立的性质。而拉美西属、葡属殖民地是其宗主国国王的私有财产,宗主国实行专制统治,并把榨取的大量财富运往国内,拉美革命前没有形成统一市场和统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未能发展起来,拉美独立运动带有反对封建专制的民族独立性质。

III革命的任务和主力不同:

⑴北美:任务:推翻英国殖民统治,建立民族独立国家,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主力:美利坚民族是革命主力。

⑵拉美:任务:摆脱西班牙、葡萄牙等的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主力:以印第安人和黑人为革命主力。

IV领导者不同:美国独立战争中,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结成联盟,起了领导作用。而拉美的资产阶级力量很弱,只是作为一股力量参加了运动,运动的领导权掌握在土生白人地主的手中。

V影响不同:美国独立战争对法国大革命和位丁美洲独立革命起了重大推动作用,美国赢得了彻底独立,也为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而拉美国家则面临着新的殖民主义威胁,国内是封建庄园经济和独裁统治的普遍存在,资本主义发展困难重重。

三、印度反英斗争的女英雄

1、印度反英斗争兴起的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后,殖民侵略扩张加剧。(野蛮的殖民掠夺)

2、殖民掠夺的影响:

①对英国的影响:英国在印度的长期殖民掠夺,掠取了无数的财富和生产原料,为英国成为最早的资本主义工业强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对印度的影响:这种残酷的掠夺对传统的印度社会造成了毁灭性的冲击,是印度长期落后的原因,印度全社会的反抗情绪日益高涨。

3、事件:印度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民族大起义。

4、时间:1857至1859年(中国太平天国运动时间)

5、导火线:1857年,英国军队发给土兵涂有牛油和猪油的子弹。

6、印度民族起义的领导者:章西女王

7、失败原因:(补充)

①落后的封建国家不敌新兴的资本主义强国。(根本原因)

②英国的军事镇压。

③英国政府对参加起义的印度人采取了分化政策。

8、作用:印度人民的英勇斗争,给英国殖民者以沉重打击。

9、启示(认识):

①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②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在对广大人民和殖民地的压迫基础上的,充满血腥性、野蛮性、残暴性。

10、太平天国运动与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异同点(仅供参考):

①相同点:

I性质:都是追求民族独立的反侵略反压迫爱国运动。

II结果:都以失败告终。

III作用:都推动了亚洲地区的反侵略反压迫高潮。

②不同点:

I原因:印度民族大起义主要是由于英国对印度的民族压迫。太平天国运动主要是由于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

II领导:印度民族大起义是封建王公领导的。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

III主要参与者:印度民族大起义主要是土兵。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主要是广大农民阶级。

IV斗争对象: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斗争对象是英国殖民者。中国太平天国运动的斗争对象虽然有外国侵略者,但主要是清政府。

V结果:印度大起义由于英国殖民当局的镇压而失败。中国太平天国运动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单元总结

1、三、四、五单元世界形势:文艺复兴与新航路的开辟为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英、法、美)奠定了物质与思想文化基础。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统治阶级,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发展了资本主义。于是,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一些先进国家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从而掀起了新一轮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主流)(美国内战,日、俄改革)、无产阶级革命与反抗殖民侵略的斗争。一系列的革命与改革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资产阶级通过工业革命、政治革命与改革、调整内外政策等使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制度得到巩固,确立起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使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主义的巩固与扩大)。

2、四、五单元启示(总):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②革命与改革在历史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③危机促使国家寻求发展,谋求出路。

④适合国家发展的道路,可以使国家摆脱危机,促进发展。

⑤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在对广大人民和殖民地的压迫基础上的。

⑥资本主义的侵略是近代亚非拉贫穷落后的根源。

⑦资本主义制度具有野蛮性与扩张性。

⑧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⑨殖民地国家和人民反抗殖民侵略的斗争是正义的。

3、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①先进的政治制度提供了制度保障。

②民主法治的不断健全。

③国家的独立、统一。

④相对稳定的环境。

⑤调整政策。

⑥科技革命的推动。

⑦殖民扩张与掠夺。

⑧解放思想。

⑨对外开放政策。

第六单元走向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

第19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电力时代的到来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19世纪60、70年代至20世纪初。

2、背景:

①政治前提:19世纪后半叶,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巩固与扩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日趋完善。

②经济基础:工业革命后政治的稳定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的殖民扩张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准备了充足的原料、资本和市场。

③科技条件:政治的稳定与经济的繁荣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技术人才得到锻炼。

④科学理论基础: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

3、法拉第与牛顿的相同贡献:科学理论的突破。

4、标志(主要特征):电力、电动机和内燃机的应用。

5、新能源的利用:

①电力(环保、效率高、可再生、便于传送、稳定、动力大、损耗小等)

②石油

二、电器的发明与使用

1、电进入生产生活领域的时间:19世纪70年代。

2、电的作用:

①对生产

I电力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电力时代”。

II产生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如:电力部门、汽车行业、飞机制造业、石油化工业等。

②对生活:在社会生活领域,众多家用电器的发明,则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生活质量、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等。

3、爱迪生的重大发明:

①1876年,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发明了会“说话的机器”——留声机。

②1879年,经过无数次试验,他研制成功耐用的白炽碳丝灯泡。之后,他还用留声机和照相机制成了最早的有声电影系统。

三、进一步“缩小”的地球

1、卡尔·本茨的重大发明:

①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与其他人设计出使用液体燃料的内燃机。

②1885年,他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并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使用汽油内燃机的汽车。

2、莱特兄弟的重大发明: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制造的“飞行者一号”飞机试飞成功。

3、汽车和飞机的使用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

①积极:

I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地球进一步“缩小”了。II生产:方便生产运输,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

②消极:

I造成环境污染,资源紧缺。

II便利了列强的侵略,加速了殖民扩张的步伐。

5、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①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并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最主要特点)。

②同时发生在几个资本主义国家,规模大。

③一些国家的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如日本)。

④侧重于重工业部门。

6、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各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美德后来居上;英法相对落后)。

在生产领域出现了垄断和垄断组织,使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

资本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激化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资产阶级开始调整自身的统治政策,社会趋于相对稳定。

世界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世界市场正式形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资本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激化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东西方差距进一步拉大。

帝国主义各国掀起夺取殖民地和瓜分世界的浪潮。

殖民侵略在经济上进入资本输出为主的时期。

各国掀起了新一轮的反抗殖民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解放运动。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①政治: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同时加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民族危机全面加深;中国人民的救亡图存运动再掀高潮,先后出现了义和团运动(农民阶级)、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资产阶级)。

②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列强的侵略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发展为资本输出为主。中国彻底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③思想:出现了两次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

④近代化的探索:由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为学习先进的政治制度。

⑤文化教育:京师大学堂;废科举,近代教育体制建立;《申报》、电影、照相术、商务印书馆。

⑥社会生活的变迁:服饰、发型、称呼、电话等。

8、美、德两国赶超英、法两国的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德国积极采用新技术,后来居上,超过英、法两国。而英国和法国更多地依赖殖民地,不重视采用新技术,因而落后。

9、启示:

①科技在国家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第一生产力。

②科学技术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③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求科学奥秘的精神品质。

④政治的稳定促进经济的繁荣,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能源的开发利用,使人类的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改善,但也逐渐恶化了人类的生存环境。人类在谋求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这一矛盾。

10、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见篇子。

11、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联系: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政权得到巩固,于是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美国内战、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等)。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日趋完善,政治的稳定促进了经济的繁荣,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发生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20课世界市场的形成与矛盾

1、世界市场形成过程(结合篇子):

新航路的开辟——开始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正式形成。

2、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因: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②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由分散开始连接为一个整体。

③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推动作用。

④交通运输业和新的通讯手段的发明——主要依托。

⑤殖民扩张和掠夺、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等使亚非拉国家逐渐沦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重要因素。

3、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的影响:

①它促进了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有利于整体世界经济的增长和贸易量的增加。

②有利于先进生产技术、思想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打破各地区的封闭而走向相互联系与交往,世界各地联系日益密切,推动了整体世界的进步。

③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对落后国家和地区的侵略,造成了东方国家的长期落后。

④加剧了列强之间的矛盾斗争,使世界局势日益紧张。(消极影响)

一、资本的全球扩张

1、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根源:列强间的经济和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必然)

2、实质:争夺霸权和殖民地。

3、表现: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三国同盟与三国条约。

4、主要矛盾:英德矛盾

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1、组成国:

①三国同盟:德、奥、意(德国为核心国)。

②三国协约:英、法、俄(英国为核心国)。

3、形成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4、目的:为增强自身实力,在竞争中战胜对手,争夺世界霸权,相互勾结。

5、依据:国家利益和自身实力。

6、性质: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

7、影响: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更加难以调和,扩军备战成了两大军事集团的主旋律,使世界局势日益紧张,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7、第二次科技革命与一战的关系:

①第二次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得到发展,但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随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后起资本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加剧。

②为争夺更多的殖民地,帝国主义国家为了自身利益,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更加难以调和,扩军备战就成了两大军事集团的主旋律,使世界局势日益紧张,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