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D合并重症呼吸衰竭患者无创通气治疗后护理要点及分析

COPD合并重症呼吸衰竭患者无创通气治疗后护理要点及分析
COPD合并重症呼吸衰竭患者无创通气治疗后护理要点及分析

呼吸衰竭病人的护理

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 呼吸衰竭:各种原因引起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障碍,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造成机体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因而产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临床综合征,称为呼吸衰竭。 血气分析是确定有无呼衰以及进行呼衰分型最有意义的指标。 分类:Ⅰ型呼衰:仅有缺氧,无二氧化碳潴留。PaO2<60mmHg,PaCO2降低或正常。见于换气通气功能障碍。 Ⅱ型呼衰:既有缺氧,又有CO2潴留。PaO2<60mmHg, PaCO2>50mmHg。系肺泡通气不足所致。 一般护理:1.休息与体位 卧床休息。协助病人取舒适且利于改善呼吸状态的体位,一般取半卧位或坐位。2.饮食护理: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含多种维生素、易消化、少刺激性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对昏迷病人应给予鼻饲或肠外营养。 3.氧疗护理重要治疗措施 (1)氧疗适应证:呼吸衰竭病人PaO2<60mmHg,是氧疗的绝对适应证,氧疗的目的是使PaO2>60mmHg。 (2)氧疗的原则: ①I型呼吸衰竭:多为急性呼吸衰竭,应给予较高浓度(35%<吸氧浓度<50%)或高浓度(>50%)氧气吸入。使PaO2迅速提到60~80mmHg ②II型呼吸衰竭:给予低流量(1~2L/min)、低浓度(<35%)持续吸氧。慢性呼吸衰竭,通常要求氧疗后 PaO2维持在60mmHg或SaO2在90%以上。以防因缺氧完全纠正,使外周化学感受器失去低氧血症的刺激而导致呼吸抑制,反而会导致呼吸频率和幅度降低,加重缺氧和CO2潴留。 (3)氧疗疗效的观察: 若呼吸困难缓解、发绀减轻、心率减慢、尿量增多、神志清醒及皮肤转暖,提示氧疗有效。若发绀消失、神志清楚、精神好转、PaO2>60mmHg、PaCO2<50mmHg,考虑终止氧疗,停止前必须间断吸氧几日后,方可完全停止氧疗。 若意识障碍加深或呼吸过度表浅、缓慢,提示CO2潴留加重,应根据血气分析和病人表现,遵医嘱及时调整吸氧流量和氧浓度。 对症护理 (1)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指导病人进行有效咳嗽、咳痰。病情严重、意识不清病人,应及时吸痰。遵医嘱应用支气管舒张剂,口服或雾化吸入祛痰药。 (2)建立人工气道 对于病情严重又不能配合,昏迷、呼吸道大量痰液潴留伴有窒息危险或PaCO2进行性增高的病人,若常规治疗无效,应及时建立人工气道和机械通气支持。 对烦躁不安,夜间失眠病人,禁用麻醉剂,慎用镇静剂,以防止引起呼吸抑制。吸痰注意事项:由于呼吸衰竭的病理机制,病人不能长时间耐受缺氧,吸痰过程中应做到一慢二快三忌,即退吸痰管慢;进管与整个吸痰过程宜快;一次吸痰中忌反复抽插吸痰管,忌负压过大,忌在严重低血氧饱和度、心率和心律明显异常情况下吸痰。 吸痰前后给予高浓度吸氧各2 min,可有效预防缺氧而窒息。 吸气时可见胸骨上窝、两侧锁骨上窝以及下部肋间隙均显凹陷,称“三凹症”。

呼吸衰竭

任务十二呼吸衰竭病人的护理 一、选择题 1 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是 A.PaO2﹤30mmHg,PaCO2﹥80mmHg B.PaO2﹤40mmHg,PaCO2﹥70mmHg C.PaO2﹤50mmHg,PaCO2﹥60mmHg D.PaO2﹤60mmHg,PaCO2﹥50mmHg E.PaO2﹤70mmHg,PaCO2﹥40mmHg 2. 慢性呼吸衰竭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先决条件是 A.控制肺部感染 B.保持呼吸道通畅 C.应用呼吸兴奋剂 D.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E.加强营养 3. 慢性呼吸衰竭常见的基本病因是 A.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B.重症肺结核 C.肺间质纤维化 D.尘肺 E.肺炎 4. 慢性呼吸衰竭病人最早出现、最突出的症状是 A.咳嗽 B.发绀 C.呼吸困难 D.烦躁不安 E.嗜睡 5. 慢性呼吸衰竭缺氧的典型症状是 A.发绀 B.呼吸困难 C.烦躁不安 D.心率增快 E.定向力障碍 6. 慢性呼吸衰竭病人发生肺性脑病的先兆症状是 A.出现呼吸困难 B.出现发绀 C.出现消化系统症状 D.出现循环系统症状 E.出现精神神经症状 7. 慢性呼吸衰竭病人出现神志淡漠、肌肉震颤、间歇抽搐等症状应考虑并发A.休克 B.窒息 C.心力衰竭 D.肺性脑病

E.肾功能衰竭 8. 慢性呼吸衰竭的护理措施不正确的是 A.安排病人在监护室 B.保持病人呼吸道通畅 C.遵医嘱正确使用抗生素 D.对昏迷病人给予鼻饲提供营养 E.给予高流量、高浓度持续吸氧 9. 呼吸衰竭病人保持呼吸道通畅的重要措施是 A.清除积痰 B.使用呼吸兴奋剂 C.合理给氧 D.纠正酸碱平衡 E.控制呼吸道感染 10. Ⅱ型呼吸衰竭病人吸氧最适宜的流量为 A.1~2L/min B.2~4L/min C.4~6L/min D.6~8L/min E.﹥8L/min 11. Ⅱ型呼吸衰竭病人吸氧的适宜浓度为 A.15%~19% B.20%~24% C.25%~29% D.30%~34% E.35%~40% 12.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首要的治疗措施是 A.控制感染 B.纠正缺氧 C.维持体液平衡 D.治疗相关基础疾病 13. 呼吸衰竭患者最早,最突出的表现是 A.心率加速 B.紫绀 C.血压下降 D.呼吸困难 E.肝肾功能损害 14. 呼衰病人发生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应采取的措施是A.可施行同步电除颠 B.立即做胸外心脏按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 C.可用于心内注射利多卡因 D.可施行非同步电除颠 E.立即做心内按压 15. 要保证有效的气体交换,肺泡通气与肺血流灌注之比应为

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急诊治疗效果

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急诊治疗效果 发表时间:2018-01-16T13:42:18.553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4期作者:王永华 [导读] 给予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实施急诊治疗,治疗效果较为理想。 隆回县人民医院湖南邵阳 422200 摘要:目的:研究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给予患者实施急诊治疗,探析治疗效果。方法:本组探究共计选取58例患者,疾病类型是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选取时间段:2013年8月开始,2017年7月停止。58例患者分组时利用随机数字表法且分别命名为研究组(29例;急诊治疗)和对照组(29例;基础治疗)。结果:研究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PaO2、PaCO2、HR明显更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较为明显(P<0.05)。结论:给予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实施急诊治疗,治疗效果较为理想。 关键词:重症哮喘;呼吸衰竭;急诊治疗;治疗效果 哮喘作为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受到了临床重视,发病部位是气道,属于慢性炎症[1],病情较为危重,尤其是重症哮喘患者,致病原因是呼吸道炎症,多种炎症细胞参与发病机制且需要给予患者实施及时针对性治疗,胸闷、呼吸急促及咳嗽等属于本病患者临床表现,病情进一步发展、恶化可导致呼吸衰竭并发,除了基础治疗外,还需要给予患者急诊治疗,通过给予患者实施机械通气治疗可促使患者生命安全获得有效保障,可有效降低患者病死率,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本组选取58例患者且深入分析了给予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实施急诊治疗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随机选取58例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入组,选取时间2013年8月开始,2017年7月停止,分组办法是随机数字表法,均知情同意。研究组29例患者年龄范围是43岁至65岁、中位年龄为52.4岁,男、女患者分别为19例、10例,病程在1年至8年不等;对照组29例患者年龄范围是44岁至66岁、中位年龄为52.8岁,男、女患者分别为20例、9例,病程在2年至9年不等。对比分析2组患者入组时各项临床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 1.2方法 对照组(29例;基础治疗):充分了解患者具体实际情况,给予患者基础治疗,具体包括糖皮质激素治疗、细胞膜稳定剂治疗、氨茶碱治疗等,给予患者提供对症支持治疗,具体包括平喘祛痰抗感染治疗、解痉治疗等,确保患者体内水电解质平衡、确保患者体内酸碱平衡。 研究组(29例;急诊治疗):急诊治疗包括基础治疗,具体方法同上,另外,还需要给予患者实施机械通气治疗,协助患者合理调节体位并将通气设备各项数据(工作模式、吸气起始压力)设定为S/T、6mmH2O,随后,逐步合理增加吸气起始压力,将吸气压力调整为12~18mmH2O,调节标准为依据患者实际感受及患者自觉舒适度,将呼吸频率、呼吸机氧浓度、每天接受通气时间分别合理控制在14~16次/min、35~45%、6h,给予病情严重患者实施全天通气处理并观察患者通气期间的身体体征变化情况,注意患者是否出现异常情况。 1.3统计学办法 利用SPSS19.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经t检验、表示方法是(均数±标准差),计数资料经X2检验、表示方法是(率),存在统计学意义评定标准:P<0.05。 2 结果 对比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明显更佳,组间差异明显(P<0.05),组间数据:临床总有效率、PaO2、PaCO2、HR。 3 讨论 哮喘在临床上发病率较高,剧烈咳嗽、肺部哮鸣音及呼吸困难是临床主要症状[2],属于慢性气道炎症疾病,重症哮喘患者病情凶险,可出现烦躁不安及呼吸窘迫等临床症状,可并发呼吸衰竭,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近年来,临床上对重症哮喘并发呼吸衰竭患者发病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希望可以攻克治疗重症哮喘并发呼吸衰竭的难点、重点问题,临床目的是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3]。临床分析发现,哮喘疾病的诱病原因是各种因子、细胞等发生了炎性反应。近年来,重症哮喘并发呼吸衰竭发病率逐年递增,预后不良,可导致患者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受到严重不良影响。 目前,临床上主要利用机械通气治疗、药物治疗、氧疗等治疗重症哮喘并发呼吸衰竭患者病情[4],常用药物是抗生素、β2受体激动剂及皮质类素等。临床分析发现,在基础治疗上给予重症哮喘并发呼吸衰竭患者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可获得理想临床疗效,可促使患者各项临床症状获得有效缓解,可促使患者病情进展、变化获得有效控制[5],可促使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升。据相关性文献报道,临床上在治疗重症哮喘并发呼吸衰竭患者时需要及时给予静滴糖皮质激素[6],临床目的是促使炎症发展获得有效抑制,促使患者良好控制气道阻塞并良好控制气道高反应。临床分析得出,利用抗生素及支气管扩张剂治疗重症哮喘并发呼吸衰竭患者可促使患者体内酸碱平衡、水电解质平衡,可促使患者血液粘稠度获得有效降低,可促使患者呼吸困难、哮鸣音及剧烈咳嗽等症状获得明显缓解。临床实践证实,及时给予重症哮喘并发呼吸衰竭患者常规治疗联合无创呼吸机治疗(急诊治疗)可极大程度降低患者死亡率,可明显改善患者组织供氧情况并促使患者病情转良,因此,治疗重症哮喘并发呼吸衰竭患者时,若患者出现气道痉挛症状或者生命危险时,需要为患者采取无创机械通气治疗以提升救治成功率。另外,机械通气治疗作为有效抢救重症哮喘并发呼吸衰竭患者的手段,需要全程贯通,临床医务人员需要充分掌握机械通气治疗的临床适应症并与患者及其家属建立有效沟通,全面评估患者肺部病情进展、肺外情况,促使患者各个脏器功能获得有效恢复,促使护患关系和谐并促使患者及其家属获得良好心理疏导,促使患者机体内环境稳定并促使患者依从性良好,进而提升患者治疗效果,改善预

急诊抢救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效果分析

急诊抢救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效果分析 目的对于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急诊抢救效果的研究分析。方法选取在我院急诊科,进行抢救治疗的218例,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资料,进行收集与回顾性的抢救效果研究。结果患者经过急诊医生的抢救治疗后,救治的成功率较高(96.33%),死亡率较低。结论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在进行急诊抢救的过程中,需要医护人员不断提高救治技术,以此来有效的挽救患者的生命,降低死亡率。 标签:急诊;重症哮喘;呼吸衰竭;抢救;效果 本次研究中,根据在我院急诊科接受了救治的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资料,进行研究,分析临床抢救的效果。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了2011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急診科收治的重症哮喘且伴有着呼吸衰竭情况的患者218例的临床救治资料,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分析,其中男165例,女53例;年龄15~65岁,平均年龄(29.6±2.4)岁。所有患者经过急诊科医生的诊断,可知患者均符合临床重症哮喘的症状诊断标准,并且患者还伴有着呼吸衰竭的症状。对患者的治疗资料,进行了详细的对比性研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首先,对所有患者的血压情况、心电图波动情况,以及血氧饱和度等身体体征情况,进行详细的监测;之后在其静脉处,建立静脉通道,进行了常规的补液处理,剂量约为2000 ml左右,以此保证患者的身体电解质的平衡;在患者的鼻腔位置处,设置鼻导管,给予患者氧气输注,氧气的浓度需要控制在35%左右;给予患者万托林(批准文号:H20110457;生产企业:Glaxo Wellcome Operations)注射液雾化吸入处理,使用的剂量为1 ml,再用生理盐水对万托林溶液,进行稀释,达到约为2.5 ml的混合液体,每天三次进行约为10分钟的吸入;同时给予患者甲泼尼龙(批准文号:00H021331;生产企业:Pfizer Manufacturing Belgium NV)治疗,使用剂量为40 mg;盐酸氨溴索口服溶液(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60352602;生产企业:江苏汉晨药业有限公司),进行雾化吸入。每天吸入2次,时间控制在20分钟,剂量约为10 ml.两种雾化吸入需要间隔开来进行,以此发挥消炎平喘的作用;患者还需要使用氨茶碱、琥珀酸氢考、地塞米松、强的松药物,进行治疗;酌情使用β2 激动剂,以及皮质类激素;急救后,对所有患者的血液ph值,进行测定,如果小于7.25,予以碳酸氢钠药物治疗。

呼吸衰竭患者的营养支持

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衰竭患者的营养支持 李善群 近20年来,重症监护医学和临床营养医学得到迅猛发展,两者间密切相关。业已显示,营养状态能显著影响危重患者的预后,营养支持已成为重症监护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营养医学、重症监护医学的研究同样渗透到呼吸系医学领域,?对呼吸重症监护室(RICU)患者营养状态的研究发现,?呼吸衰竭患者不同于其它重症监护室患者的营养问题,营养问题已成为影响呼吸衰竭患者治疗的一个重要方面,合理营养支持可使呼吸衰竭患者的病情缓解、病程缩短及死亡率下降; 反之,?非但不能改善病情,甚至会带来许多可怕的并发症,尤其对于伴有严重肺功能障碍的COPD呼吸衰竭患者。本文旨在介绍近年来有关COPD呼吸衰竭患者营养支持的进展。 一、COPD呼吸衰竭患者的营养失调 营养不良常见于COPD患者,至今尚无对COPD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的大样本调查;国外学者研究营养不良的发病率为27-71%,营养不良更常见于呼吸衰竭患者,50%?的呼吸衰竭患者有中度以上的营养不良,?需要机械通气的患者的营养不良发生率进一步提高,Leban等报道呼吸衰竭患者的营养不良发生率为60%,需要机械通气患者的发生率显著增高(74% & 43%);研究RICU中呼吸衰竭患者的营养状态,Driver和?LeBrun报道26例机械通气时间达6天以上的患者有23例营养供给相对不足,Harmon等报道患者每日供给的能量、蛋白质及碳水化合物分别仅占需要量的70%、26%及51%,且需要机械通气的营养不良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高于营养良好组。 二、营养不良发生的原因 COPD呼吸衰竭患者发生营养不良归因于能量供求失衡。分析已发生体重减少、营养不良的COPD呼吸衰竭患者的病理生理特点,病因可归纳如下: 1.胃肠道功能障碍 呼吸衰竭患者常并发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功能障碍,?特别是当患者发生右心功能不崐全、上消化道出血时,胃肠道淤血、水肿、出血常导致食物摄入、?消化及吸收功能障碍。 2.摄入不足 ①.贫血、呼吸困难、进食过程中的血氧饱合度降低及生理障碍(如咀嚼功能)、购物无能等都可导致能量摄入不足。 ②.气管内留置导管或气管切开妨碍患者的正常进食,营养物质摄入不足。 3.呼吸功增加 ①.肺过度充气、胸肺顺应性降低导致阻力负荷增加。 ②.呼吸功效率下降导致呼吸肌氧耗增加。

浅析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措施

浅析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措施 发表时间:2014-05-23T15:22:38.10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6期供稿作者:钟发云[导读] 我们在护理慢性肺心病患者时应细致观察病情变化。对于病情严密观察呼吸、心率、血压的变化,同时要及时发现严重并发症呼吸衰竭与心力衰竭。 钟发云(新疆喀什地区泽普县人民医院ICU室 844800) 【摘要】目的:探讨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48例进行分析研究,对其实施整体护理干预.了解患者的病情转归情况,主要从患者的呼吸频率、血压范围、体温值、脉搏次数进行回顾总结。结果:本组患者经住院治疗和整体护理后生命体症平稳与救治时相比有临床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咳嗽咳痰症状也得到明显改善,能够逐渐脱离氧疗。结论:针对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护理人员依据肺心病的特点来开展全面的护理工作。降低肺心病患者的死亡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肺心病呼吸衰竭临床表现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6-0175-02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慢性肺心病,是由于肺组织、肺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从而使右心室扩张或肥厚,并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和左心病变引起者[1]。肺心病好发于40岁以上的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随之增高,男女无明显差异,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地处气候寒冷气温变化大的地区患病率高,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发病率高于南方城市,农村患病率高于城市,吸烟者明显患病率多。肺心病的病情变化快,并发症较多,病死率高,患者常因多脏器功能难以修复逆转的衰竭和因各种原因导致和诱发的呼吸功能衰竭而出现死亡,现将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措施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48例进行分析研究,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在46岁~78岁之间,平均年龄6 2.12±4.39岁。病程2~32年。平均病程14.5年。 1.2护理方法: 1.2.1严密观察病情:当肺心病的患者并发右心衰竭时,要进行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的观察,准确记录24h的液体出入量,观察患者周身情况:有无口唇甲床紫绀,颈静脉怒张、肢体浮肿、腹部疼痛、尿量少、呼吸困难、心慌心悸等临床右心衰竭的表现[2],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神志情况。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有无口腔、牙龈出血,皮肤粘膜有无出血点,有无血尿及血便现象,如有上述情况发生,及时通知医生并配合医生进行处理。依据患者的状况,尤其是呼吸困难及水肿的患者要正确选择体位,减少静脉回流,以减少心脏负荷,必要时给予利尿治疗减轻心脏负荷。 1.2.2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及气道内的痰液和分泌物。对于神志清醒的患者应指导正确的咳嗽咳痰的方法,尽量将痰液排出[3]。患者出现痰液黏稠不易咳出时,可以采取雾化吸入,选择正确的雾化药物。根据病情可以采取充分的体位引流,按时给予或协助患者进行体位更换,并给予叩背促进痰液排出,对于痰液难以咳出,或者咳嗽无力的昏迷患者采取负压吸引器吸痰,吸痰时注意和清醒的患者解释清楚,取得配合,操作者的动作要轻柔,以免损伤口腔及呼吸道粘膜、吸痰前要给与患者高流量氧的吸入,以免在吸痰过程中出现低氧血症。保持气道通畅,给予患者氧疗,持续低流量、低浓度给氧,氧浓度在25%~29%,氧流量在1~2L/min。特别注意患者出现二氧化碳潴留时进行低流量吸氧,指导患者延长呼气,有助于二氧化碳排出。 1.2.3用药的护理:对于使用抗生素、增强心肌功能、利尿剂、平喘药物应严格遵医嘱进行执行,并对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和药物效果做好密切的观察。应注意告知氨茶碱类药物会出现心率失常和恶心的症状;使用呼吸兴奋剂时注意患者的意识状态、呼吸情况;使用利尿剂时注意观察患者有无低血钾、尿量减少等电解质紊乱现象;使用强心剂时注意用药的速度和剂量,密切观察患者有无消化道症状、洋地黄药类的中毒症状。 2 结果 针对我科收治的48例肺心病的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和整体护理干预,患者经不同的治疗时间病情均得到控制,治疗和护理后的症状与住院时的症状相比较,从呼吸频率、血压范围、体温值、脉搏次数几个方面来观察,具有临床显著效果(P<0.01)如表1所示。表1 治疗前后进行比较分析 3讨论: 我们在护理慢性肺心病患者时应细致观察病情变化。对于病情严密观察呼吸、心率、血压的变化,同时要及时发现严重并发症呼吸衰竭与心力衰竭。当患者出现三凹征加重呼吸困难时,提示呼吸衰竭。如果没及时得到控制会继续发展,出现四肢末梢及口唇黏膜紫绀加重,呼吸幅度深、节律快可能有呼吸性酸中毒发生,[4]当患者出现呼吸窘迫、全身紫绀、辅助呼吸机的参与呼吸时,提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严重时会出现肺性脑病,我们必须密切观察患者精神状况与神志意识,当出现嗜睡、神志恍惚、躁动不安则提示肺性脑病前期。临床上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控制病情发展。掌握护理操作程序,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并尽快解决。参考文献 [1] 钟凤娇.肺心病患者的社区护理观察[J]中华医护杂志,2006,3(2):162. [2]王东杰,慢性肺心病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0,5(8)382 [3] 耿巧梅,老年肺心病患者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6(02)21,635 [4]冯玉莲.康复治疗在肺心病护理中的应用[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lO,3l(3):89—90

急诊治疗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评价 段彤

急诊治疗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评价段彤 发表时间:2018-09-20T12:26:04.187Z 来源:《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5期作者:段彤[导读] 结论: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对患者行急诊治疗,可以有效缓解患者呼吸困难情况,促使患者生命体征维持正常水平,降低患者死亡风险。长沙市第一医院湖南长沙 410005 【摘要】目的:分析急诊治疗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17年5月-2018年8月期间收治的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98例,以数字随机法+患者意愿进行分析,研究组患者49例,对照组患者49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对症治疗,研究组患者以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方案为基础,接受无创呼吸机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血气指标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5.91%,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1.63%,即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对患者行急诊治疗,可以有效缓解患者呼吸困难情况,促使患者生命体征维持正常水平,降低患者死亡风险。【关键词】急诊治疗;重症哮喘;呼吸衰竭;治疗效果;血气指标 哮喘属于临床较为多见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目前临床医学尚未明确该病症的发病机制,但其属于慢性疾病范畴,临床症状多为呼吸困难、喘息等,及时给予患者对症治疗,可以对病情发展进行有效抑制[1]。呼吸衰竭同为呼吸系统疾病,但具有较强的危重性,临床表现多见咳痰、咳嗽以及呼吸困难等,弱化患者生活质量[2]。笔者为了探索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最佳治疗方案,选择我院于2017年5月-2018年8月期间收治的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98例,以常规对症治疗、常规对症治疗+无创呼吸机治疗进行如下对照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7年5月-2018年8月期间收治的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98例,纳入标准:经临床检查确诊为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症状;了解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精神障碍、重要脏器官功能不全等。以数字随机法+患者意愿进行分析,研究组患者49例,对照组患者49例。对照组患者中有18例为女性,31例为男性,年龄介于46岁-81岁之间,平均为(60.45±3.35)岁;病程介于3个月-10个月之间,平均为(4.65±1.25)个月。研究组患者中有20例为女性,29例为男性,年龄介于48岁-80岁之间,平均为(60.78±2.67)岁;病程介于2个月-11个月之间,平均为(4.45±2.45)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相关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具有开展价值。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对症治疗:患者入院后,接受全面检查,并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记录患者动脉血样分压、24h液体出入量,取40mg甲波尼龙对患者行静脉滴注,持续3d;取异丙托溴铵2ml、盐酸氨溴索10ml对患者分别行雾化吸入,单次持续时间控制在20min左右,3次/d;对患者行吸氧护理,吸氧速度控制在2L/min-5/Lmin之间,纠正患者的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若患者存在其他基础性疾病,对患者行对症治疗[3]。 研究组患者以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方案为基础,接受无创呼吸机治疗: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适宜体位,取BiPAP无创呼吸机,设定为S/T通气模式,呼吸频率控制在每分钟15次左右,呼吸比控制在1.5/1.0至2.0/1.0之间,通气治疗取患者呼气末正压方式,参数控制在15cmH2O左右,呼气末正压通气值控制在5cmH2O左右,加压通气参数控制在7ml/kg左右,每天治疗周期控制在6h左右。若患者病情较为危重,需要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对患者行个体化治疗[4]。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血气指标及临床治疗有效率。其中血脂指标包括HR、PO2、PCO2以及RR;治疗有效率判定标准如下:患者治疗后心率、呼吸频率等正常,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不存在并发症,为显效;患者治疗后,心率、呼吸频率等改善,临床症状好转,存在少数并发症,为有效;患者治疗后,心率、呼吸频率等无改善,临床症状未好转,为无效。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期间两组患者的观察指标由SPSS19.0软件采集,遵循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形式记录,即x±s、n(%),检验值分别取t、x2,结果显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气指标对比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HR、PO2、PCO2以及RR与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数据存在优势,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气指标对比

急性呼吸衰竭护理

急性呼吸衰竭护理 急性呼吸衰竭是指由于某些突发性致病因素使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迅速下降导致急性缺氧和(或)二氧化碳(CO2)潴留,并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障碍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护理常规】 1.休息与运动帮助患者取舒适且有利于改善呼吸状态的体位,可协助患者取半卧位或坐位,趴伏在床桌上,借此增加辅助呼吸肌的效能,促进肺膨胀。为减少体力消耗,降低耗氧量,患者需要卧床休息,并尽量减少自理活动和不必要的操作。 2.饮食护理重症期,给予高热量、清淡、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缓解期,逐步增加食物中的蛋白质及纤维素,以软而易消化的半流食为主。 3.用药护理遵医嘱正确给药,并密切观察其不良反应。使用呼吸兴奋药,如尼可刹米时,应保持呼吸道通畅,适当提高吸入氧浓度,静脉滴注时速度不宜过快,及时观察神志及呼吸频率、深度的变化,若出现恶心、呕吐、烦躁、面色潮红、皮肤瘙痒现象,应减慢滴速,出现严重抽搐时应及时停药。 4.心理护理患者因呼吸困难、预感病情危重、可能危及生命,常会产生紧张、焦虑情绪,应多了解和关心患者的心理状况,鼓励患者说出引起焦虑的因素,教会患者缓解焦虑的方法,特别是对于建立人工气道和使用机械通气的患者,应经常巡视,教会患者应用手势、

写字等方式表达其需求,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5.病情观察与护理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节律、深度及呼吸困难的程度;监测生命体征、意识状况及神经-精神症状,注意血氧饱和度变化及有无肺性脑病的表现;观察患者有无发绀,球结膜水肿等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的症状和体征;观察循环状况,有无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监测尿量及水肿情况,维持液体平衡状态;观察痰液的色、质、量、味及痰液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以便调整临床用药;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及生化检查结果,了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状况。 6.基础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促进痰液的引流。氧疗护理,确定吸氧浓度的原则是保证动脉血氧分压(PaO。)迅速提高到60mmHg 或SpO。达90%以上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吸氧浓度。低氧血症型急性呼吸衰竭,可较高浓度(>35%)给氧,迅速缓解低氧血症而不会引起二O。潴留;对于伴有高碳酸血症的急性呼吸衰竭,往往需要低浓度给氧。保持吸入氧气的湿化,以免干燥的氧气对呼吸道刺激,以及呼吸道黏液栓的形成。压疮护理,避免局部受压、潮湿刺激,改善患者全身营养状况。 7.去除和避免诱发因素护理引起急性呼吸衰竭的原发疾病多种多样,在解决呼吸衰竭身造成危害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病因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吸烟患者劝导戒烟;积极防治诱发因素。 【健康教育】 1.休息与运动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合理的活动和休息计划,指导患者避免氧耗量较大的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增加休息。

呼吸衰竭病人的护理

呼吸衰竭病人的护理 呼吸衰竭病人急性发作期病情常常危重,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医务人员密切观察病情,专人精心护理,才能达到治疗、护理的目的,促进病人早日康复。病人与呼吸机不同连接方式,如面罩、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及机械通气的护理是决定呼吸衰竭抢救成功极为重要的因素。 一.病情观察 呼吸衰竭(呼衰)病人的观察以缺O2和CO2潴留出现的症状和体征为重点。 (一)神经、精神症状急性呼衰可立即出现精神错乱、狂躁、昏迷、抽搐等,慢性呼衰早期可出现定向功能障碍、注意力不集中、表情淡漠、头痛、多汗、烦躁不安、昼夜颠倒,即白天嗜睡、夜间兴奋、失眠,病情严重者有谵妄、昏睡、昏迷、朴翼样震颤、抽搐、瞳孔缩小、视乳头水肿,甚至脑疝。 (二)呼吸的观察①观察呼吸频率、幅度、胸廓的活动度、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的情况。 ②区分呼吸困难属于吸气性还是呼气性呼吸困难。③仔细听诊胸部的情况,是否有呼吸音的改变、痰鸣音、罗音或哮鸣音。 (三)皮肤、粘膜及循环功能的变化①皮肤:面部皮肤潮红,多提示CO2潴留;发绀提示缺O2,应注意口唇、舌色和甲床色泽和温度。②脉搏、心率和血压:脉搏洪大、心率失常,血压异常。③球结膜:充血、水肿提示CO2潴留。 (四)其他观察出入量、是否有水肿、蛋白尿,ALT增高,观察消化道出血的征象:大便、呕吐物或胃液的颜色、潜血试验,观察体温、痰夜的色、质、量以判断感染的情况等。二.一般护理 按重危病人的要求做好其身心护理。 1.保持病室、床单位清洁,防止交叉感染可用碘伏等消毒液擦洗、消毒地面,用紫外线或臭氧灭菌灯定期消毒病室空气,还可在病室内设置空气净化器;保持房间空气流通,控制探望和陪护家属人数;保持床单位干净、平整、无硬物;医务人员做各项操作前后均应先洗手;人工气道病人的用物做到专人专用,定期消毒,以预防交叉感染。 2.协助病人翻身、拍背、体位引流呼衰病人往往呼吸肌无力,痰液粘稠,痰液不易排出,应鼓励神志清楚的病人经常改变体位,指导并教会病人进行有效的咳嗽、咳痰,同时给予正确的胸背部叩击。病情较重者,定时给予翻身、拍背,必要时人工吸痰。人工气道病人在翻身拍背时严防各种气管内导管的滑脱。 3.防治压疮呼衰病人常常由于营养不足,末梢循环较差,机械通气时活动不便,易发生压疮,应注意防治。①定时翻身,改变体位;②尽量减少局部受压,可在局部受压处垫用气圈或气垫床;③保持受压部位皮肤清洁、干燥,可用50%酒精按摩或温水擦浴;④改善全身营养状态,增强抵抗力;⑤发生压疮者,按其创面严重程度给予相应的护理。 4.口腔护理神志清楚能合作的病人鼓励病人刷牙、漱口,气管切开能合作的病人也可协助病人用漱口液漱口、刷牙,防止口腔炎的发生。气管插管或病情危重的病人,则需要每天2~3次进行口腔护理,经口腔插管的口腔护理不易进行,可取下牙垫,使用张口器,确保固定好气管内导管的同时行口腔护理。口腔护理时,气管内导管的气囊要封闭,避免口腔清洁

急诊抢救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临床分析

急诊抢救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6-03-29T15:46:21.733Z 来源:《健康世界》2014年23期供稿作者:刘继云 [导读] 江永县人民医院常规治疗联合机械通气辅助急诊抢救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治疗效果明显,能够有效降低病死率,缓解患者哮喘发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江永县人民医院湖南永州 425400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抢救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临床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严重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取的方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4小时的心率(relative risk,RR)、呼吸频率(relative risk,RR)、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分压(PaO2)与治疗前4小时相比较均有显著改善(P<0.05),实验组规律使用皮质类激素比例、长期使用茶碱类药物比例、间断应用吸入β2 激动剂比例、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治疗联合机械通气辅助急诊抢救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治疗效果明显,能够有效降低病死率,缓解患者哮喘发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急诊抢救;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临床分析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疾病,一般由多种炎症细胞参与其发病机制。因此,临床针对哮喘的治疗通常情况下会按照病情的严重程度制定出阶梯式的治疗方案。其病如果治疗不及时、不规范,会严重的影响人的身心健康,严重的哮喘可能致命,而规范化治疗,当今的治疗手段可使接近80%的哮喘患者疾病得到非常好的控制[1]。本次主要探讨急诊抢救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临床分析。选取2012年10月~2014 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0例严重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其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4 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0例严重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患者55例,女患者45例,年龄在50~68岁,平均年龄为53.31岁。所有患者均符合2006年GINA的哮喘指南中关于重症哮喘的诊断标准,均属于临床症状未能得到控制的类型,所有患者均有以至少下一条表现。1.高碳酸血症,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超过6.65千帕;2.猝死;3.呼吸骤停;4.要机械通气机呼吸帮助进行呼吸;5.呼吸性酸中毒。全部患者均患病1~6年,并且均使用过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抽取的方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均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炎、祛痰、补液、吸氧、解痉以及纠正酸碱电解紊乱等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机械通气辅助治疗。 采用同步间歇指令(synchronized intermittent mandatory ventilation,SIMV)的通气模式,将呼吸频率设置为(relative risk,RR)在12~20次/每分,呼吸比(infective endocarditis,IE)在1.5/1.0~2.0/1.0,容量控制的通气(VCV)采用加压力支持通气(Pressure SuPPort Ventilation,PSV)模式,并且在其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呼气末正压(PEEP)通气,设置参数值为:VCV在10~20cmH2O,呼气末正压在3cmH2O~8cmH2O,压力支持通气在6ml/kg~8ml/kg。对通气时间选定范围在2h~104h。 1.3诊断标准 在接受治疗之前4个小时和治疗之后4个小时,对对患者的血气指标呼吸频率(relative risk,RR)、PH值的数据实行观察和记录,并且观察记录患者的用药量、治疗后病死率。 1.5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包软件对所有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计量材料采用(x±s)形成显示,计量资料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后4小时的心率(relative risk,RR)、呼吸频率(relative risk,RR)、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分压(PaO2)与治疗前4小时相比较均有显著改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1。 2.2实验组规律使用皮质类激素比例、长期使用茶碱类药物比例、间断应用吸入β2 激动剂比例、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2。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属于多种细胞与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这种炎症通常伴有气道反应性增高症状,从而引发反复发作的气促、喘息、胸闷等,大部分在夜晚或者凌晨出现。近20年来,尽管对哮喘的病理生理日臻了解及治疗药物的不断增多,但哮喘的发病率升高及严重病例依然较多,发病率及病死率均有上升趋势[2-3]。 本次研究中实验组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机械通气辅助治疗,呼吸频率(relative risk,RR)、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分压(PaO2)与治疗前4小时相比较均有显著改善,并且根据数据显示,实验组的改善效果均比对照组明显,且规律使用皮质类激素比

呼吸衰竭护理查房

呼吸衰竭病人的护理查房 时间:2018.3.28 4pm 地点:呼吸内科病房 主持人:...护士长 参加人员:全体护理人员 主查人:责任护士:.. (一)、病历汇报 姓名:..... 性别:男年龄:72岁住院号:123456入院时间:2018-02-25 04:07:45 民族:汉族 患者因反复咳嗽、咳痰、憋喘50余年,加重7天,急诊以“慢性阻塞性肺病伴急性加重”收入院。患者自此次发病以来,神志清,精神差,食欲下降,睡眠差,大便正常,小便量少,近期体重无明显增减。 现病史:患者近50余年来反复出现咳嗽、咳痰,痰呈白色或灰色粘液痰,不易咳出,伴憋喘,活动后加重,受凉后症状明显,冬季多发,接触油烟等刺激性气味后加重,上述症状每年发作2-3次,多次于我科住院治疗,诊断为“1.II型呼吸衰竭2.慢性在阻塞性肺病伴急性加重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4.支气管扩张5.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6.高血压病(2级,极高危)”。缓解期一般体力活动受限,规律吸入“舒利迭”控制发作。 既往史:20余年前因“支气管炎”于兖州市91医院行手术治疗,具体不详;否认“糖尿病”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及接触史;否认外伤史;曾有输血史,具体不详;对“麻黄素、异丙嗪”过敏,无食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体格检查】 T 36.9℃,P 106次/分,R 24次/分,Bp 170/100 mmHg 患者老年男性,发育正常,营养一般,神志清,精神差,憋喘貌,呼吸促,右侧卧位,查体合作。 【辅助检查】 时间项目结果 2017-01-19 胸部CT 1.右肺上叶异常密度灶,建议强化扫描进一步检查; 2.双肺炎症; 3.右肺支气管扩张; 4.双肺气肿; 5.左肺上叶钙化灶; 6.右侧胸膜增厚并钙化。 2017-01-29 心电图1、窦性心动过速;2、异常右偏电轴;3、肺型P波;4、显著顺钟向转位。 2018-02-26 血气分析示:PCO2 70mmHg、SaO2 84%,余指标示PH 7.35、PO2 52mmHg、HCO3ˉ31.3mmol/L、BE

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应用急诊抢救治疗的临床分析

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应用急诊抢救治疗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6-03-24T16:10:50.180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1期供稿作者:周照顺 [导读] 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应用急诊抢救治疗,效果显著,且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气情况。 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湖南湘西 416000 摘要:目的:分析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应用急诊抢救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来几年收治的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89例,按入院时间先后分为观察组(45例)、对照组(44例),给予对照组常规综合治疗,给予观察组急诊抢救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42/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55%(35/44),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的PaO2、PaCO2均有所改善,其中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应用急诊抢救治疗,效果显著,且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气情况,具有极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急诊抢救;临床效果 支气管哮喘为临床常见慢性疾病之一,对患者的身心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同时还会影响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据部分临床研究报道指出,未成年人患上该病的几率大于成年人,一旦该病临床治疗被耽误,可为患者身体带来严重的伤害,甚至还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因此探究临床有效治疗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方法非常重要[1]。本研究为了分析急诊抢救治疗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给予45例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急诊抢救进行治疗,效果显著,现对其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至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89例,按入院时间先后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其中对照组44例,男23例,女21例;年龄范围34-77岁,平均年龄(62.14±6.56)岁;病程2-13年,平均病程(3.93±1.57)年;按合并病情划分:合并慢性支气管炎23例,合并高血压冠心病13例,合并糖尿病8例。观察组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范围35-78岁,平均年龄 (62.23±6.72)岁;病程2-14年,平均病程(3.96±1.58)年;按合并病情划分:合并慢性支气管炎22例,合并高血压冠心病16例,合并糖尿病7例。两组的一般资料经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也就是按照患者具体病情,给予患者糖皮质激素、β2受体激动剂、细胞膜稳定剂及氨茶碱等药物,并且给予患者吸氧、祛痰及维持电解质平衡等。 给予观察组急诊抢救治疗,也就是以对照组为基础加用机械通气辅助治疗,具体为:取合适体位,通气机选择工作模式S/T,吸气时起始压力设置为6mmH2O,且逐渐上调,但需要以患者的舒适度为参考依据。呼吸频率维持每分钟14-16次,呼吸机氧浓度设置为35%作用,患者每天通气应大于6h,对于病情严重者,可全天开展通气治疗。操作时需要维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及不良反应进行详细的观察。若上述治疗措施开展后,患者哮喘症状并没有减轻,呼吸更加困难,则由患者家属同意后,可应用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且把患者转入重症监护室。 1.3统计学原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其中计量数据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资料以率来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9.55%,对比两组的总有效率,发现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 (p<0.05),具体可见表1。 3.讨论 急性支气管哮喘病为临床常见病之一,该病由轻度、中度、重度及危重四个等级构成,其中仅有轻度哮喘患者不属于重症哮喘患者,其余三个等级患者均为重症哮喘患者[2]。通常情况下,重症哮喘病患者即使处于平静状态下也会产生各种程度的呼吸困难,一旦病情得不

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定义:是由各种原因引起呼吸功能严重损伤,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有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功能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病因:损害呼吸功能的各种因素都会导致呼衰,我国以慢性呼吸道疾病引起最为常见,临床上常见的病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呼吸道病变:支气管炎症痉挛、上呼吸道肿瘤异物、舌根后坠等阻塞气道,引起通气不足,气体分布不匀导致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发生缺氧二氧化碳潴留。(二)肺组织病变:肺炎、重症肺结核、肺气肿,弥漫性肺纤维化、肺水肿、ARDS、肺不张,矽肺等,可引起肺容量,通气量,有效弥散面积减少,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导致肺动脉样分流,引起缺氧或缺氧合并二氧化碳潴留。 (三)肺血管病变:肺血管栓塞、肺梗死、肺毛细血管瘤,使部分静脉血流入肺静脉,发生缺氧。 (四)胸廓胸膜病变;胸廓外伤、畸形、手术创伤、大量气胸或胸腔积液等,因胸廓活动和肺扩张受影响,导致通气减少及吸入气体不均,影响换气功能。(五) 神经中枢及其传导系统呼吸机病患:脑血管病变、脑炎、脑外伤、电击、药物中毒等直接或间接抑制呼吸中枢;脊髓灰质炎以及多发性神经炎所致的肌肉神经接头阻滞影响传导功能;重症肌无力等损害呼吸动力引起通气不足。

分类:(一)按动脉血气分析的变化将呼衰分为低氧血症型(Ⅰ型呼衰)和高碳酸血症(Ⅱ型呼衰),前者仅有缺氧,PaO2<60mmHg,而无二氧化碳潴留,因换气功能所致。后者是缺氧伴二氧化碳潴留,PaO2<60mmHg, PaCO2>50mmHgmmHg,是由于通气功能障碍引起。 (二)按病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呼衰,急性呼衰是呼吸功能原来正常,由于某些突发的疾病如呼吸阻塞、脑血管意外、药物中毒抑制呼吸中枢、呼吸肌麻痹肺梗塞、ARDS,在短时间内引起的呼衰,因机体不能很快代偿,抢救不及时会危及患者生命;慢性呼衰多见于慢性呼吸系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重度肺结核等,其呼吸功能损害逐渐加重,虽有缺O2,或伴CO2潴留,但通过机体代偿适应,仍能从事个人生活活动,称为代偿性慢性呼衰。一旦并发呼吸道感染,或因其他原因增加呼吸生理负担所致代偿失调,出现严重缺O2、CO2潴留和酸中毒的临床表现,称为失代偿性慢性呼衰 (三)按病理生理分为泵衰竭和肺衰竭,前者是由于呼吸驱动力不足(呼吸运动中枢)或呼吸运动受限(周围神经麻痹,呼吸肌疲劳,胸廓畸形)引起呼衰称泵衰竭;肺衰竭是由于气道阻塞,肺组织病变和肺血管病变所致的呼衰称为肺衰竭。 (四)按病变部位可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呼衰。 临床表现:(一)呼吸困难:发憋、呼吸费力、喘息常为主要主诉,表现在频率、节律和幅度的改变。如中枢性呼衰呈潮式、间歇或抽泣样呼吸;慢阻肺是由慢而较深的呼吸转为浅快呼吸,辅助呼吸肌活动加强,呈点头或提肩呼吸。中枢神经药物中毒表现为呼吸匀缓、昏睡;严重肺心病并发呼衰二氧化碳麻醉时,则出现浅慢呼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