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 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 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 全册教案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播放

人教版数学必修二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重难点解析

第一章课文目录

1.1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1.2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重难点:

1、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2、画出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3、用斜二测画法画空间几何值的直观图。

4、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台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5、了解推导球的体积和面积公式所运用的基本思想方法。

知识结构:

一、空间几何体的结构、三视图和直观图

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柱

棱柱:一般的,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棱柱;棱柱中两个互相平行的面叫做棱柱的底面,简称为底;其余各面叫做棱柱的侧面;相邻侧面的公共边叫做棱柱的侧棱;侧面与底面的公共顶点叫做棱柱的顶点。

底面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的棱柱分别叫做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

圆柱: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其余边旋转形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圆柱;旋转轴叫做圆柱的轴;垂直于轴的边旋转而成的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无论旋转到什么位置,不垂直于轴的边都叫做圆柱侧面的母线。

棱柱与圆柱统称为柱体;

(2)锥

棱锥:一般的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棱锥;这个多边形面叫做棱锥的底面或底;有公共顶点的各个三角形面叫做棱锥的侧面;各侧面的公共顶点叫做棱锥的顶点;相邻侧面的公共边叫做棱锥的侧棱。

底面是三角锥、四边锥、五边锥……的棱柱分别叫做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

圆锥: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其余两边旋转形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圆锥;旋转轴为圆锥的轴;垂直于轴的边旋转形成的面叫做圆锥的底面;斜边旋转形成的曲面叫做圆锥的侧面。

棱锥与圆锥统称为锥体。

(3)台

棱台:用一个平行于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底面和截面之间的部分叫做棱台;原棱锥的底面和截面分别叫做棱台的下底面和上底面;棱台也有侧面、侧棱、顶点。

圆台:用一个平行于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底面和截面之间的部分叫做圆台;原圆锥的底面和截面分别叫做圆台的下底面和上底面;圆台也有侧面、母线、轴。

圆台和棱台统称为台体。

(4)球

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叫做球体,简称为球;半圆的圆心叫做球的球心,半圆的半径叫做球的半径,半圆的直径叫做球的直径。

(5)组合体

由柱、锥、台、球等几何体组成的复杂的几何体叫组合体。

几种常凸多面体间的关系

一些特殊棱柱、棱锥、棱台的概念和主要性质:

有两个面互相平行,而其余每相侧棱垂直于底面

的棱柱

底面是正多边形的

直棱柱

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有一个公共面是正多边形,且顶点在底的射影是底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由正棱锥截得的棱台

几种特殊四棱柱的特殊性质:

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三视图是观测者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几何体,画出的空间几何体的图形。 他具体包括:

(1)正视图:物体前后方向投影所得到的投影图; 它能反映物体的高度和长度;

(2)侧视图:物体左右方向投影所得到的投影图; 它能反映物体的高度和宽度;

(3)俯视图:物体上下方向投影所得到的投影图; 它能反映物体的长度和宽度; 三视图画法规则:

高平齐:主视图与左视图的高要保持平齐 长对正:主视图与俯视图的长应对正 宽相等:俯视图与左视图的宽度应相等

3.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

(1)斜二测画法

①建立直角坐标系,在已知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中取互相垂直的OX ,OY ,建立直角坐标系;

②画出斜坐标系,在画直观图的纸上(平面上)画出对应的O ’X ’

,O ’Y ’

,使'''

X OY =45

(或1350

),它们确定的平面表示水平平面;

③画对应图形,在已知图形平行于X 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画成平行于X ‘

轴,且长度

保持不变;在已知图形平行于Y 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画成平行于Y ‘

轴,且长度变为原来的一半;

④擦去辅助线,图画好后,要擦去X 轴、Y 轴及为画图添加的辅助线(虚线)。 (2)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

平行投影的投影线是互相平行的,中心投影的投影线相交于一点。 注意:画水平放置的多边形的直观图的关键是确定多边形顶点的位置,因为多边形顶点的位置一旦确定,依次连结这些顶点就可画出多边形来,因此平面多边形水平放置时,直观图的画法可以归结为确定点的位置的画法。强调斜二测画法的步骤。

例题讲解:

[例1]将正三棱柱截去三个角(如图1所示A B C ,,分别是GHI △三边的中点)得到几何体如图2,则该几何体按图2所示方向的侧视图(或称左视图)为( )

E D

I

A H G

B

C E

D A

B C

侧视 图1

图2 B

E

A .

B

E

B . B

E

C .

B

E

D .

1

[例2]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E ,F 分别为棱AA 1,CC 1的中点,则在空间中与三条直线A 1D 1,EF ,CD 都相交的直线( ) A .不存在

B .有且只有两条

C .有且只有三条

D .有无数条

[例3]正方体A BCD_A 1B 1C 1D 1的棱长为2,点M 是BC 的中点,点P

是平面A BCD 内的一

个动点,且满足PM=2,P 到直线A 1D 1P 的轨迹是( ) A .圆

B.双曲线

C.两个点

D.直线

解析: 点P 到A 1D 1P 到A D 的距离为1,满足此条件的P 的轨迹是到直线A D 的距离为1的两条平行直线,

又2PM = ,∴满足此条件的P 的轨迹是以M 为圆心,半径为2的圆,这两种轨迹只有两个交点.

故点P 的轨迹是两个点。选项为C 。

点评:该题考察空间内平面轨迹的形成过程,考察了空间想象能力。

[例4]两相同的正四棱锥组成如图1所示的几何体,可放棱长为1的正方体内,使正四棱

锥的底面ABCD 与正方体的某一个平面平行,且各顶点...均在正方体的面上,则这样的几何体体积的可能值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无穷多个

解析:由于两个正四棱锥相同,所以所求几何体的中心在正四棱锥底面正方形ABCD 中心,有对称性知正四棱锥的高为正方体棱长的一半,影响几何体体积的只能是正四棱锥底面正方形ABCD 的面积,问题转化为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内接正方形有多少种,所以选D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正四棱锥的体积。正方体是大家熟悉的几何体,它的一些内接或外接图形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要学会将空间问题向平面问题转化。 题型2:空间几何体的定义

[例5]长方体1111ABCD A B C D -的8个顶点在同一个球面上,且AB=2,AD=3,

11=AA ,则顶点A 、B 间的球面距离是( )

A .

42π B .2

2π C .π

2 D .2π2

解析:112BD AC R ===

R ∴=

11,BD AC O = 则

OA OB R ===

,2

AOB π

?∠=

,2

l R π

θ∴==故选

B.

点评:抓住本质的东西来进行判断,对于信息要进行加工再利用。

[例6]已知直线m,n 和平面βα,满足βα⊥⊥⊥,,a m n m ,则( )

.A n β⊥ ,//.βn B 或β?n α⊥n C . ,//.αn D 或α?n

解析:易知D 正确.

点评:对于空间几何体的定义要有深刻的认识,掌握它们并能判断它们的性质。 题型3:空间几何体中的想象能力

[例7]如图所示,四棱锥P ABCD -的底面ABCD 是边长为1的菱形,060=∠BCD ,

E 是CD 的中点,PA ⊥底面ABCD ,3=PA 。

(I )证明:平面PBE ⊥平面PAB ; (II )求二面角A —BE —P 和的大小。

解析:解法一(I )如图所示, 连结,BD 由ABCD 是菱形且0

60=∠BCD 知,

BCD △是等边三角形. 因为E 是CD 的中点,所以 ,BE CD ⊥又,AB CD //所以,BE AB ⊥

又因为PA ⊥平面ABCD ,BE ?平面ABCD ,

所以,BE PA ⊥而,AB A = PA 因此 BE ⊥平面PAB. 又BE ?平面PBE ,所以平面PBE ⊥平面PAB.

(II )由(I )知,BE ⊥平面PAB, PB ?平面PAB, 所以.PB BE ⊥

又,BE AB ⊥所以PBA ∠是二面角A BE P --的平面角. 在Rt PAB △中

, tan 60.

PA PBA PBA AB

∠=

=∠=

. 故二面角A BE P --的大小为60.

解法二:如图所示,以A 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相关各点的坐标分别是

(000),A ,,(100),B ,

,3(0),2C

1(0),2D

(00P

(10).E (I

)因为0),BE = 平面PAB 的一个法向量是0(010),n = ,,所以BE 和0n 共线. P A B

C

E

D

从而BE ⊥平面PAB. 又因为BE ?平面PBE ,所以平面PBE ⊥平面PAB.

(II )

易知(10,(0,0),2

PB BE == ,

设1n 111()x y z =,,是平面PBE 的一个法向量, 则由1

100n PB n BE ??=???=?? ,

得11111100000x y x y z ?+?-=???+

+?=??,

所以111.y x ==0, 故可取1n

1).=,而平面ABE 的一个法向量是2(001).n =

,, 于是,1212121

cos ,.2

||||n n n n n n ?<>==

. 故二面角A BE P --的大小为60.

点评: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是将平面图形恢复成空间图形,较强的考察了空间想象能力。

[例8]如图,在三棱锥P ABC -中,2AC BC ==,90ACB ∠= ,AP BP AB ==,

PC AC ⊥.

(Ⅰ)求证:PC AB ⊥;

(Ⅱ)求二面角B AP C --的大小. 解析: 解法一:

(Ⅰ)取AB 中点D ,连结PD CD ,. AP BP = , PD AB ∴⊥. AC BC = , CD AB ∴⊥. PD CD D = ,

AB ∴⊥平面PCD . PC ? 平面PCD , PC AB ∴⊥.

(Ⅱ)AC BC = ,AP BP =, APC BPC ∴△≌△. 又PC AC ⊥, PC BC ∴⊥.

又90ACB ∠=

,即AC BC ⊥,且AC PC C = ,

BC ∴⊥平面PAC .

取AP 中点E .连结BE CE ,. AB BP = ,BE AP ∴⊥.

EC 是BE 在平面PAC 内的射影, CE AP ∴⊥.

A

C

B

P

A

B

D

P

A

C

B

E P

BEC ∴∠是二面角B AP C --的平面角.

在BCE △中,90BCE ∠=

,2BC =

,2

BE AB =

=,

sin BC BEC BE ∴∠=

=. ∴二面角B AP C --

的大小为. 解法二:

(Ⅰ)AC BC = ,AP BP =, APC BPC ∴△≌△. 又PC AC ⊥, PC BC ∴⊥. AC BC C = ,

PC ∴⊥平面ABC . AB ? 平面ABC , PC AB ∴⊥.

(Ⅱ)如图,以C 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C xyz -. 则(000)(020)(200)C A B ,,,,,,,,. 设(00)P t ,,.

PB AB ==

2t ∴=,(002)P ,

,. 取AP 中点E ,连结BE CE ,.

AC PC = ,AB BP =,

CE AP ∴⊥,BE AP ⊥.

BEC ∴∠是二面角B AP C --的平面角.

(011)E ,,,(011)EC =-- ,,,(211)EB =--

,,,

cos EC EB BEC EC EB

∴∠===

. ∴二面角B AP C --

的大小为. 点评:在画图过程中正确理解已知图形的关系是关键。通过识图、想图、画图的角度考查了空间想象能力。而对空间图形的处理能力是空间想象力深化的标志,

是高考从深层上考查空

y

间想象能力的主要方向。

[例9]画正五棱柱的直观图,使底面边长为3cm 侧棱长为5cm 。

解析:先作底面正五边形的直观图,再沿平行于Z 轴方向平移即可得。 作法:

(1)画轴:画X ′,Y ′,Z ′轴,使∠X ′O ′Y ′=45°(或135°),∠X ′O ′Z ′=90°。

(2)画底面:按X ′轴,Y ′轴画正五边形的直观图ABCDE 。

(3)画侧棱:过A 、B 、C 、D 、E 各点分别作Z ′轴的平行线,并在这些平行线上分别截取AA ′,BB ′,CC ′,DD ′,EE 。′

(4)成图:顺次连结A ′,B ′,C ′,D ′,F ′,加以整理,去掉辅助线,改被遮挡的部分为虚线。

点评:用此方法可以依次画出棱锥、棱柱、棱台等多面体的直观图。

[例10]C B A '''?是正△ABC 的斜二测画法的水平放置图形的直观图,若C B A '''?的面积

为3,那么△ABC 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__。

解析:62。

点评:该题属于斜二测画法的应用,解题的关键在于建立实物图元素与直观图元素之间的对应关系。特别底和高的对应关系。

[例11] 如图,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 A B C D ''''-中,AP=BQ=b (0

(Ⅰ)证明:平面PQEF 和平面PQGH 互相垂直;

(Ⅱ)证明:截面PQEF 和截面PQGH 面积之和是定值, 并求出这个值;

(Ⅲ)若D E '与平面PQEF 所成的角为45

,求D E '与平

面PQGH 所成角的正弦值. 本小题主要考查空间中的线面关系,面面关系,解三角形等基础知识,考查空间想象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 解析: 解法一:

(Ⅰ)证明:在正方体中,AD A D ''⊥,AD AB '⊥,又由已知可得

PF A D '∥,PH AD '∥,PQ AB ∥,

所以PH PF ⊥,PH PQ ⊥, 所以PH ⊥平面PQEF .

所以平面PQEF 和平面PQGH 互相垂直. (Ⅱ)证明:由(Ⅰ)知

PF PH '==,,又截面PQEF 和截面PQGH 都是矩形,且PQ =1,所以截面

PQEF 和截面PQGH 面积之和是

A B

C

D E

F

P

Q

H A ' B '

C '

D '

G

A B C

D E F

P Q H A '

B '

C '

D '

G N M

)PQ '?=,是定值.

(III )解:连结BC ′交EQ 于点M . 因为PH AD '∥,PQ AB ∥,

所以平面ABC D ''和平面PQGH 互相平行,因此D E '与平面PQGH 所成角与D E '与平面ABC D ''所成角相等.

与(Ⅰ)同理可证EQ ⊥平面PQGH ,可知EM ⊥平面ABC D '',因此EM 与D E '的比值就是所求的正弦值.

设AD '交PF 于点N ,连结EN ,由1FD b =-知

(1)22

D E ND b ''==

+-. 因为AD '⊥平面PQEF ,又已知D E '与平面PQEF 成45

角,

所以D E ''=

,即

)b ?+-=??

解得1

2

b =

,可知E 为BC 中点. 所以

EM=

4

,又32

D E '==, 故D E '与平面PQCH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6

EM D E ='. 解法二:

以D 为原点,射线DA ,DC ,DD ′分别为x ,y ,z 轴的正半轴建立如图的空间直角坐标系D -xyz 由已知得1DF b =-,故

(100)A ,,,(101)A ',,,(000)D ,,,(001)D ',,,

(10)P b ,,,(11)Q b ,,,(110)E b -,,, (100)F b -,,,(11)G b ,,,(01)H b ,,.

(Ⅰ)证明:在所建立的坐标系中,可得

(010)(0)PQ PF b b ==-- ,,,,,, (101)PH b b =--

,,,

(101)(101)AD A D ''=-=-- ,,,,,.

因为00AD PQ AD PF ''== ,

,所以AD ' 是平面PQEF 的法向量.

因为00A D PQ A D PH ''== ,

,所以A D '

是平面PQGH 的法向量. 因为0AD A D ''= ,所以A D AD ''⊥

所以平面PQEF 和平面PQGH 互相垂直.

(Ⅱ)证明:因为(010)EF =- ,

,,所以EF PQ EF PQ = ∥,,又P F P Q ⊥

,所以PQEF 为矩形,同理PQGH 为矩形.

在所建立的坐标系中可求得)PH b =-

,PF =

所以PH PF += 1PQ =

所以截面PQEF 和截面PQGH

,是定值.

(Ⅲ)解:由已知得D E ' 与AD ' 成45

角,又(111)(101)D E b AD ''=--=- ,

,,,,可得

2

D E AD D E AD ''==

''

1=,解得12

b =

. 所以1112D E ??

'=- ???

,,,又(10

1)A D '=-- ,,,所以D E '与平面PQGH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cos |D E A D ''<>==

, 点评:考查知识立足课本,对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等方面要求较高,体现了加强能力考查的方向。

[例12]多面体上,位于同一条棱两端的顶点称为相邻的,如图,正方体的一个顶点A 在平

面α内,其余顶点在α的同侧,正方体上与顶点A 相邻的三个顶点到α的距离分别为1,2和4,P 是正方体的其余四个顶点中的一个,则P 到平面α的距离可能是: ①3; ②4; ③5; ④6; ⑤7

以上结论正确的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所有正确结论的编号) 解析:如图,B 、D 、A 1到平面α的距离分别为1、

2、4,则D 、A 1的中点到平面α的距离为3,所以D 1

到平面α的距离为6;B 、A 1的中点到平面α的距离为5

2

,所以B 1到平面α的距离为5;则D 、B 的中点到平面α的距离为3

2

,所以C 到平面α的距离为3;C 、

A

B

C

D

A 1

B 1

C 1

D 1

α

A1的中点到平面α的距离为7

2

,所以C1到平面α的距离为7;而P为C、C1、B1、D1中的一

点,所以选①③④⑤。

点评:该题将计算蕴涵于射影知识中,属于难得的综合题目。

[例13](1)画出下列几何体的三视图

解析:这二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下

(2)如图,设所给的方向为物体的正前方,试画出它的三视图(单位:cm)

点评:画三视图之前,应把几何体的结构弄清楚,选择一个合适的主视方向。一般先画主视图,其次画俯视图,最后画左视图。画的时候把轮廓线要画出来,被遮住的轮廓线要画成虚线。物体上每一组成部分的三视图都应符合三条投射规律。

[例14]某物体的三视图如下,试判断该几何体的形状

解析:该几何体为一个正四棱锥分析:三视图是从三个不同的方向看同一物体得到的三个视图。

点评:主视图反映物体的主要形状特征,主要体现物体的长和高,不反映物体的宽。而俯视图和主视图共同反映物体的长要相等。左视图和俯视图共同反映物体的宽要相等。据此就不难得出该几何体的形状。

二、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1

表中S 表示面积,c ′、c 分别表示上、下底面周长,h 表斜高,h ′表示斜高,l 表示侧棱长。

2

表中l 、h 分别表示母线、高,r 表示圆柱、圆锥与球冠的底半径,r 1、r 2分别表示圆台 上、下底面半径,R 表示半径。 3.探究柱、锥、台的体积公式:

1、棱柱(圆柱)可由多边形(圆)沿某一方向平移得到,因此,两个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的棱柱(圆柱)应该具有相等的体积.

柱体(棱柱、圆柱)的体积等于它的底面积S 和高h 的积,即V Sh =柱体. 2、类似于柱体,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的两个锥体,它们的体积也相等.棱锥的体积公式可把一个棱柱分成三个全等的棱锥得到,由于底面积为S ,高为h 的棱柱的体积

V Sh =棱锥,所以1

3

V Sh =锥体.

3、台体(棱台、圆台)的体积可以转化为锥体的体积来计算.如果台体的上、下底面面积分别为S S ',,高为h ,可以推得它的体积是1

()3

V h S S '=

+台体. 4、柱体、锥体、台体的体积公式之间关系如下:

11

()()(0)33

V Sh S S V h S S S V Sh '''=?===?=柱体台体锥体.

4.探究球的体积与面积公式:

1.球的体积:

(1)比较半球的体积与其等底等高的旋转体的体积 结论:

半球圆锥圆柱

V V V <<

(2)利用“倒沙实验”,探索底面半径和高都为球半径的圆柱、圆锥与半球三者体积之间的关系(课件演示)

结论:

(3)得到半径是R的球的体积公式: 结论

2.球的表面积:

由于球的表面是曲面,不是平面,所以球的表面积无法利用展开图来求.该如何求球的表面积公式?是否也可借助分割思想来推导呢?(课件演示)

图1

(1)若将球表面平均分割成n 个小块,则每小块表面可近似看作一个平面,这n 小块平面面积之和可近似看作球的表面积.当n 趋近于无穷大时,这n 小块平面面积之和接近于甚至等于球的表面积.

(2)若每小块表面看作一个平面,将每小块平面作为底面,球心作为顶点便得到n 个棱锥,这些棱锥体积之和近似为球的体积.当n 越大,越接近于球的体积,当n 趋近于无穷大时就精确到等于球的体积.

(3)半径为R 的球的表面积公式:

结论:

例题讲解:

[例1]一个长方体全面积是20cm 2,所有棱长的和是24cm ,求长方体的对角线长.

解析:设长方体的长、宽、高、对角线长分别为xcm 、ycm 、zcm 、lcm 依题意得:??

?=++=++24

)(420

)(2z y x zx yz xy )2()1(

由(2)2得:x 2+y 2+z 2+2xy+2yz+2xz=36(3)

由(3)-(1)得x 2+y 2+z 2=16 即l 2=16

所以l =4(cm)。

点评:涉及棱柱面积问题的题目多以直棱柱为主,而直棱柱中又以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多被考察。我们平常的学习中要多建立一些重要的几何要素(对角线、内切)与面积、体积之间的关系。

[例2]如图1所示,在平行六面体ABCD —A 1B 1C 1D 1中,已知AB=5,AD=4,AA 1=3,AB

O

i

S ?i

V ?33

2

23122

1R R R R R V V V πππ=?-?=-=圆锥圆柱球33

4R V π=球2

4R S π=球

⊥AD ,∠A 1AB=∠A 1AD=

3

π。 (1)求证:顶点A 1在底面ABCD 上的射影O 在∠BAD 的平分线上; (2)求这个平行六面体的体积。

图1 图2 解析:(1)如图2,连结A 1O ,则A 1O ⊥底面ABCD 。作OM ⊥AB 交AB 于M ,作ON ⊥AD 交AD 于N ,连结A 1M ,A 1N 。由三垂线定得得A 1M ⊥AB ,A 1N ⊥AD 。∵∠A 1AM=∠A 1AN ,

∴Rt △A 1NA ≌Rt △A 1MA,∴A 1M=A 1N , 从而OM=ON 。

∴点O 在∠BAD 的平分线上。 (2)∵AM=AA 1cos

3

π

=3×21=23

∴AO=4

cos

πAM =223

又在Rt △AOA 1中,A 1O 2=AA 12 – AO 2=9-

29=2

9, ∴A 1O=

223,平行六面体的体积为2

2

345?

?=V 230=。 [例3]一个长方体共一顶点的三个面的面积分别是6,3,2,这个长方体对角线的长是( ) A .2

3

B .3

2

C .6

D .

6

解析:设长方体共一顶点的三边长分别为a =1,b =2,c =3,则对角线l 的长为

l =62

2

2

=

++c b a ;答案D 。

点评:解题思路是将三个面的面积转化为解棱柱面积、体积的几何要素—棱长。

[例4]如图,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若E 、F 分别为AB 、AC 的中点,平面EB 1C 1将三棱柱分成体积为V 1、V 2的两部分,那么V 1∶V 2= ____ _。

解析:设三棱柱的高为h ,上下底的面积为S ,体积为V ,则V=V 1+V 2=Sh 。

∵E 、F 分别为AB 、AC 的中点,

P

A

C

D

O E ∴S △AEF =

4

1S, V 1=

31h(S+4

1S+41?S )=127

Sh

V 2=Sh-V 1=

12

5

Sh , ∴V 1∶V 2=7∶5。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棱柱、棱台间的转化关系,建立起求解体积的几何元素之间的对应关系。最后用统一的量建立比值得到结论即可。 题型3:锥体的体积和表面积

[例5](2006上海,19)在四棱锥P -ABCD 中,底

面是边长为2的菱形,∠DAB =60

,对角线AC 与BD 相交于点O ,PO ⊥平面ABCD ,PB 与平面ABCD 所成的角为60 ,求四棱锥P -ABCD 的体积? 解析:(1)在四棱锥P-ABCD 中,由PO ⊥平面ABCD,得∠PBO 是PB 与平面ABCD 所成的角,∠PBO=60°。

在Rt △AOB 中BO=ABsin30°=1, 由PO ⊥BO ,

于是PO=BOtan60°=3,而底面菱形的面积为23。 ∴四棱锥P -ABCD 的体积V=

3

1

×23×3=2。 点评:本小题重点考查线面垂直、面面垂直、二面角及其平面角、棱锥的体积。在能力方面主要考查空间想象能力。 [例6](2002京皖春文,19)在三棱锥S —ABC 中,∠SAB =∠SAC =∠ACB =90°,且AC =BC =5,SB =5

5。(如图所示)

(Ⅰ)证明:SC ⊥BC ;

(Ⅱ)求侧面SBC 与底面ABC 所成二面角的大小; (Ⅲ)求三棱锥的体积V S -AB C 。 解析:(Ⅰ)证明:∵∠SAB =∠SAC =90°, ∴SA ⊥AB ,SA ⊥A C 。 又AB ∩AC =A , ∴SA ⊥平面AB C 。

由于∠ACB =90°,即BC ⊥AC ,由三垂线定理,得SC ⊥BC 。 (Ⅱ)∵BC ⊥AC ,SC ⊥BC 。

∴∠SCA 是侧面SCB 与底面ABC 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 在Rt △SCB 中,BC =5,SB =5

5,得SC =22BC SB -=10。

在Rt △SAC 中AC =5,SC =10,cos SCA =

2

1

105==SC AC ,

∴∠SCA =60°,即侧面SBC 与底面ABC 所成的二面角的大小为60°。 (Ⅲ)解:在Rt △SAC 中, ∵SA =755102

2

2

2

=-=-AC SC ,

S △ABC =

21·AC ·BC =21

×5×5=2

25, ∴V S -ABC =

3

1·S △ACB ·SA =63

1257522531=??。

点评:本题比较全面地考查了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要求对图形必须具备一定的

洞察力,并进行一定的逻辑推理。 题型4:锥体体积、表面积综合问题

[例7]ABCD 是边长为4的正方形,E 、F 分别是AB 、AD 的中点,GB 垂直于正方形ABCD 所在的平面,且GC =2,求点B 到平面EFC 的距离?

解析:如图,取EF 的中点O ,连接GB 、GO 、CD 、FB 构造三棱锥B -EFG 。

设点B 到平面EFG 的距离为h ,BD =42,EF =22,CO =3

4

4232×=。 GO CO GC =

+=+=+=222232218422()。

而GC ⊥平面ABCD ,且GC =2。 由V V B EFG G EFB --=,得

16EF GO h ··=1

3

S EFB △· 点评:该问题主要的求解思路是将点面的距离问题转化为体积问题来求解。构造以点B

为顶点,△EFG 为底面的三棱锥是解此题的关键,利用同一个三棱锥的体积的唯一性列方程是解这类题的方法,从而简化了运算。

[例8](2006江西理,12)如图,在四面体ABCD

中,截面AEF 经过四面体的内切球(与四个面都相切的球)球心O ,且与BC ,DC 分别截于E 、F ,

如果截面将四面体分成体积相等的两部分,设四

棱锥A -BEFD 与三棱锥A -EFC 的表面积分别是S 1,S 2,则必有( )

A .S 1

B .S 1>S 2

C .S 1=S 2

D .S 1,S 2的大小关系不能确定

解析:连OA 、OB 、OC 、OD ,

则V A -BEFD =V O -ABD +V O -ABE +V O -BEFD

V A -EFC =V O -ADC +V O -AEC +V O -EFC 又V A -BEFD =V A -EFC ,

C

而每个三棱锥的高都是原四面体的内切球的半径,故S ABD +S ABE +S BEFD =S ADC +S AEC

+S EFC 又面AEF 公共,故选C

点评:该题通过复合平面图形的分割过程,增加了题目处理的难度,求解棱锥的体积、表面积首先要转化好平面图形与空间几何体之间元素间的对应关系。

[例9](2002北京理,18)如图9—24,在多面体ABCD —A 1B 1C 1D 1中,上、下底面平行且均为矩形,相对的侧面与同一底面所成的二面角大小相等,侧棱延长后相交于E ,F 两点,上、下底面矩形的长、宽分别为c ,d 与a ,b ,且a >c ,b >d ,两底面间的距离为h 。

(Ⅰ)求侧面ABB 1A 1与底面ABCD 所成二面角的大小; (Ⅱ)证明:EF ∥面ABCD ;

(Ⅲ)在估测该多面体的体积时,经常运用近似公式V 估=S 中截面·h 来计算.已知它的体积公式是V =

6

h

(S 上底面+4S 中截面+S 下底面),试判断V 估与V 的大小关系,并加以证明。 (注:与两个底面平行,且到两个底面距离相等的截面称为该多面体的中截面) (Ⅰ)解:过B 1C 1作底面ABCD 的垂直平面,交底面于PQ ,过B 1作B 1G ⊥PQ ,垂足为G 。

如图所示:∵平面ABCD ∥平面A 1B 1C 1D 1,∠A 1B 1C 1=90°, ∴AB ⊥PQ ,AB ⊥B 1P .

∴∠B 1PG 为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过C 1作C 1H ⊥PQ ,垂足为H .由于相对侧面与底面所成二面角的大小相等,故四边形B 1PQC 1

为等腰梯形。

∴PG =

2

1

(b -d ),又B 1G =h ,∴tan B 1PG =d b h -2(b >d ),

∴∠B 1PG =arctan

d b h -2,即所求二面角的大小为arctan d

b h

-2. (Ⅱ)证明:∵AB ,CD 是矩形ABCD 的一组对边,有AB ∥CD ,

又CD 是面ABCD 与面CDEF 的交线, ∴AB ∥面CDEF 。

∵EF 是面ABFE 与面CDEF 的交线, ∴AB ∥EF 。

∵AB 是平面ABCD 内的一条直线,EF 在平面ABCD 外, ∴EF ∥面ABC D 。 (Ⅲ)V 估<V 。

证明:∵a >c ,b >d , ∴V -V 估=

h d b c a d b c a ab cd h 2

2)224(6+?+-+?+?++ =

12

h

[2cd +2ab +2(a +c )(b +d )-3(a +c )(b +d )] =

12

h

(a -c )(b -d )>0。

∴V 估<V 。

点评:该题背景较新颖,把求二面角的大小与证明线、面平行这一常规运算置于非规则几何体(拟柱体)中,能考查考生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而第三步研究拟柱体的近似计算公式与可精确计算体积的辛普生公式之间计算误差的问题,是极具实际意义的问题。考查了考生继续学习的潜能。 [例10](1)(1998全国,9)如果棱台的两底面积分别是S 、S ′,中截面的面积是S 0,那么( ) A .S S S '+=02

B .S S S '=0

C .2S 0=S +S ′

D .S 02=2S ′S

(2)(1994全国,7)已知正六棱台的上、下底面边长分别为2和4,高为2,则其体积为( ) A .32

3

B .28

3

C .24

3

D .20

3

解析:

(1)解析:设该棱台为正棱台来解即可,答案为A ; (2)正六棱台上下底面面积分别为:S 上=6·

43·22=63,S 下=6·4

3·42

=243,V 台=328)(3

1=+?+下下上上S S S S h ,答案B 。

点评:本题考查棱台的中截面问题。根据选择题的特点本题选用“特例法”来解,此种

解法在解选择题时很普遍,如选用特殊值、特殊点、特殊曲线、特殊图形等等。 题型6:圆柱的体积、表面积及其综合问题

[例11](2000全国理,9)一个圆柱的侧面积展开图是一个正方形,这个圆柱的全面积与侧面积的比是( ) A .

π

π

221+ B .

ππ441+ C .π

π

21+ D .

π

π

241+ 解析:设圆柱的底面半径为r ,高为h ,则由题设知h =2πr . ∴S 全=2πr 2+(2πr )2=2πr 2(1+2π).S 侧=h 2=4π2r 2,

∴π

π221+=侧全S S 。答案为A 。 点评:本题考查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侧面积和全面积等知识。

[例12](2003京春理13,文14)如图9—9,一个底面半径为R 的圆柱形量杯中装有适量的水.若放入一个半径为r 的实心铁球,水面高度恰好升高r ,则

r

R

= 。

解析:水面高度升高r ,则圆柱体积增加πR 2·r 。恰好是半径为r 的实心铁球的体积,因此有

3

4πr 3=πR 2r 。故332=r R 。答案为33

2。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旋转体的基础知识以及计算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13](1)(2002京皖春,7)在△ABC 中,AB =2,BC =1.5,∠ABC =120°(如图所示),若将△ABC 绕直线BC 旋转一周,则所形成的旋转体的体积是( ) A .

2

9

π B .

2

7π C .

2

5

π D .

2

3π (2)(2001全国文,3)若一个圆锥的轴截面是等边三角形,其面积为3,则这个圆锥的

全面积是( ) A .3π

B .3

C .6π

D .9π

解析:(1)如图所示,该旋转体的体积为圆锥C —ADE 与圆锥B —

ADE 体积之差,又∵求得AB =1。

∴2

3133125331π

ππ=

???-???=-=--ADE B ADE C V V V ,答案D 。

(2)∵S =

21ab sin θ,∴2

1

a 2sin60°=3, ∴a 2=4,a =2,a =2r ,

∴r =1,S 全=2πr +πr 2=2π+π=3π,答案A 。

点评:通过识图、想图、画图的角度考查了空间想象能力。而对空间图形的处理能力是空间想象力深化的标志,是高考从深层上考查空间想象能力的主要方向。

[例14](2000全国文,12)如图所示,OA 是圆锥底面中心O 到母线的垂线,OA 绕轴旋转一周所得曲面将圆锥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则母线与轴的夹角的余弦值为( ) A .

3

21 B .21

C .2

1 D .

42

1

解析:如图所示,由题意知,

31πr 2h =6

1

πR 2h , ∴r =

2

R

. 又△ABO ∽△CAO , ∴R OA OA r =,∴OA 2

=r ·R =4

22

,2R OA R =,

∴cos θ=

42

1

=R OA ,答案为D 。 点评:本题重点考查柱体、锥体的体积公式及灵活的运算能力。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_全册教案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播放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4)会表示有关于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柱、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2)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三、教学用具 (1)学法: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概括。 (2)实物模型、投影仪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提出问题:在我们生活周围中有不少有特色的建筑物,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这些建筑的几何结构特征如何?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相互交流。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及时给予评价。 2.所举的建筑物基本上都是由这些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展示具有柱、锥、台、球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你能通过观察。根据某种标准对这些空间物体进行分类吗?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思考、交流、讨论,对物体进行分类,分辩棱柱、圆柱、棱锥。

2.观察棱柱的几何物件以及投影出棱柱的图片,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发表本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得出棱柱的主要结构特征。(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2)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3)每相邻两上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行。概括出棱柱的概念。 4.教师与学生结合图形共同得出棱柱相关概念以及棱柱的表示。 5.提出问题:各种这样的棱柱,主要有什么不同?可不可以根据不同对棱柱分类? 请列举身边具有已学过的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并说出组成这些物体的几何结构特征?它们由哪些基本几何体组成的? 6.以类似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讨论、概括出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并得出相关的概念,分类以及表示。 7.让学生观察圆柱,并实物模型演示,如何得到圆柱,从而概括出圆标的概念以及相关的概念及圆柱的表示。 8.引导学生以类似的方法思考圆锥、圆台、球的结构特征,以及相关概念和表示,借助实物模型演示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概括。 9.教师指出圆柱和棱柱统称为柱体,棱台与圆台统称为台体,圆锥与棱锥统称为锥体。 10.现实世界中,我们看到的物体大多由具有柱、锥、台、球等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组合而成。请列举身边具有已学过的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并说出组成这些物体的几何结构特征?它们由哪些基本几何体组成的?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后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是不是棱柱(举反例说明,如图) 2.棱柱的何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棱柱的底面吗? 3.课本P8,习题1.1 A组第1题。 4.圆柱可以由矩形旋转得到,圆锥可以由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圆台可以由什么图形旋转得到?如何旋转? 5.棱台与棱柱、棱锥有什么关系?圆台与圆柱、圆锥呢? 四、巩固深化 练习:课本P7 练习1、2(1)(2) 课本P8 习题1.1 第2、3、4题 五、归纳整理 由学生整理学习了哪些内容 六、布置作业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全册导学案

必修2 第一章 §2-1 柱、锥、台体性质及表面积、体积计 算 【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1-7,23-28完成下面填空 1.棱柱、棱锥、棱台的本质特征 ⑴棱柱:①有两个互相平行的面(即底面),②其余各面(即侧面)每相邻两个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即侧棱都). ⑵棱锥:①有一个面(即底面)是,②其余各面(即侧面)是 . ⑶棱台:①每条侧棱延长后交于同一点, ②两底面是平行且相似的多边形。 2.圆柱、圆锥、圆台、球的本质特征 ⑴圆柱: . ⑵圆锥: . ⑶圆台:①平行于底面的截面都是圆, ②过轴的截面都是全等的等腰梯形, ③母线长都相等,每条母线延长后都与轴交于同一点. (4)球: . 3.棱柱、棱锥、棱台的展开图与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1)直棱柱、正棱锥、正棱台的侧面展开图分别是 ①若干个小矩形拼成的一个, ②若干个, ③若干个 . (2)表面积及体积公式: 4.圆柱、圆锥、圆台的展开图、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5.球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课初5分钟】课前完成下列练习,课前5分钟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有两个面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的几何体叫棱柱。 (B)有两个面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叫棱柱。 (C) 有两个面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的几何体叫棱柱。 (D)用一个平面去截棱锥,底面与截面之间的部分组成的几何体叫棱台。 2.根据下列对于几何体结构特征的描述,说出几何体的名称: (1)由8个面围成,其中两个面是互相平行且全等的六边形,其他面都是全等的矩形。 (2)一个等腰三角形绕着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旋转180°形成的封闭曲面所围成的图形。 3.五棱台的上下底面均是正五边形,边长分别是 6cm和16cm,侧面是全等的等腰梯形,侧棱长是13cm,求它的侧面面积。 4.一个气球的半径扩大a倍,它的体积扩大到原来的几倍? 强调(笔记): 【课中35分钟】边听边练边落实 5 .如图:右边长方体由左边的平面图形围成的

新人教版必修二高中数学 《圆的标准方程》 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 《圆的标准方程》 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二2 知识与技能:1、掌握圆的标准方程:根据圆心坐标、半径熟练地写出圆的标准方程,能从圆的标准方程中熟练地求出圆心坐标和半径; 2、会用两种方法求圆的标准方程:(1)待定系数法;(2)利用几何性质 教学重点:圆的标准方程 教学难点:会根据不同的已知条件,利用待定系数法和几何性质求圆的标准方程。 教学过程: 情境设置: 问题:①圆的定义? 学生回忆所学知识:①圆是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确定圆的要素是圆心和半径。 问题:②如果把直线放在直角坐标系下,那么其对应的方程是二元一次方程,那么如果把一个圆放在坐标系下,其方程有什么特征?如何写出这个圆的所在的方程? 二、探索研究: 确定圆的基本条件为圆心和半径,设圆的圆心坐标为A(a,b),半径为r 。(其中a 、b 、r 都是常数,r>0)设M(x,y)为这个圆上任意一点,那么点M 满足的条件是(引导学生自己列出) P={M||MA|=r},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让学生写出点M 适合的条件 r = ① 化简可得:222()()x a y b r -+-= ② 方程②就是圆心为A(a,b),半径为r 的圆的方程,我们把它叫做圆的标准方程。 总结出点00(,)M x y 与圆222()()x a y b r -+-=的关系的判断方法: (1)2200()()x a y b -+-=2r ?点在圆上 (2)2200()()x a y b -+-<2r ?点在圆内 (3)2200()()x a y b -+->2r ?点在圆外 三、知识应用与解题研究 (一)练习 1、指出下列方程表示的圆心坐标和半径: (1) 222=+y x ; (2) 5)1()3(22=-+-y x ; (3)222)1()2(a y x =+++(0≠a )。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全册学案(完整版)

第一章 立体几何初步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 重点:空间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柱、锥、台、球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平行、垂直的定义,判定和性质。 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转化。平行,垂直判定 与性质定理证明与应用。 第一课时 棱柱、棱锥、棱台 【学习导航】 学习要求 1.初步理解棱柱、棱锥、棱台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形成特点。 2.了解棱柱、棱锥、棱台中一些常用 名称的含义。 3.了解棱柱、棱锥、棱台这几种几何 体简单作图方法 4.了解多面体的概念和分类. 【课堂互动】 自学评价 1. 棱柱的定义: 表示法: 思考:棱柱的特点:. 【答】 2. 棱锥的定义: 表示法: 思考:棱锥的特点:. 【答】 3.棱台的定义: 表示法: 思考:棱台的特点:. 【答】

4.多面体的定义: 5.多面体的分类: ⑴棱柱的分类 ⑵棱锥的分类 ⑶棱台的分类 【精典范例】 例1:设有三个命题: 甲:有两个面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所围体一定是棱柱; 乙:有一个面是四边形,其余各面都三角形所围成的几何体是棱锥; 丙:用一个平行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得到的几何体叫棱台。 以上各命题中,真命题的个数是(A)A.0 B. 1 C. 2 D. 3 例2:画一个四棱柱和一个三棱台。 【解】四棱柱的作法: ⑴画上四棱柱的底面----画一个四边形; ⑵画侧棱-----从四边形的每一个顶点画平行且相等的线段; ⑶画下底面------顺次连结这些线段的另一个端点 互助参考7页例1 ⑷画一个三棱锥,在它的一条侧棱上取一点,从这点开始,顺次在各个侧面画出与底面平行的线段,将多余的线段檫去. 互助参考7页例1 点评:(1)被遮挡的线要画成虚线(2)画台由锥截得 思维点拔: 解柱、锥、台概念性问题和画图需要:(1).准确地理解柱、锥、台的定义(2).灵活理解柱、锥、台的特点: 例如:棱锥的特点是:⑴两个底面是全等的多边形;⑵多边形的对应边互相平行;⑶棱柱的侧面都是平行四边形。反过来,若一个几何体,具有上面三条,能构成棱柱吗?或者说,上面三条能作为棱柱的定义吗? 答:不能. 点评:就棱柱来验证这三条性质,无一例外,能不能找到反例,是上面三条能作为棱柱的定义的关键。 自主训练一 1. 如图,四棱柱的六个面都是平行四边形。这个四棱柱可以由哪个平面图形按怎样的方向平移得到? 答由四边形ABCD沿AA1方向平移得到. 2.右图中的几何体是不是棱台?为什么? 答:不是,因为四条侧棱延长不交于一点.3.多面体至少有几个面?这个多面体是怎样的几何体。 答:4个面,四面体. 第二课时圆柱、圆锥、圆台、球 【学习导航】 知识网络 A C B D A1 C1 B1 D1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全册教案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 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 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4) 会表示有关于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 2. 过程与方法 (1) 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拄、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 (2) 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鬲学生的观察能力。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受大董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槪括。 三、教学用具 (1) 学法: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槪括。 (2) 实物模型、投影仪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 教师提出问题:在我们生活周围中有不少有特色的建筑物,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这些建筑的几何结构特征如何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相互交流。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及时给予评价。 2. 所举的建筑物基本上都是由这些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展示具有柱、锥、台、球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你能通过观察。根据某种标准对这些空间物体进行分类吗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 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思考、交流、讨论,对物体进行分类,分辩棱柱、圆柱、棱锥。 2. 观察棱柱的几何物件以及投影出棱柱的图片,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共同 特点是什么 3.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发表本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得出棱柱的主要结构特征。(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2)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3)毎相邻两上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全套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全套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

『高中数学·必修1』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课题:§1.1 集合 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 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理解集合“属于” 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 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 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 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 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 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 P-P内容 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 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 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 一般地,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 也简称集。 ——————————————第 1 页(共 70页)——————————————

高中数学必修二学案

§1.1.1 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一、课前准备 (预习教材P2~ P4,找出疑惑之处) 引入:小学和初中我们学过平面上的一些几何图形如直线、三角形、长方形、圆等等,现实生活中,我们周围还存在着很多不是平面上而是“空间”中的物体,它们占据着空间的一部分,比如粉笔盒、足球、易拉罐等.如果只考虑这些物体的形状和大小,那么由这些物体抽象出来的空间图形叫做空间几何体.它们具有千姿百态的形状,有着不同的几何特征,现在就让我们来研究它们吧! 二、基础探究 1.观察下面的图片,请将这些图片中的物体分成两类,并说明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图1 2.【研读课本】 (1)多面体的概念:叫多面体, 叫多面体的面,叫多面体的棱, 叫多面体的顶点。 ①棱柱:两个面,其余各面都是,并且每相邻两个四 边形的公共边都,这些面围成的几何体叫作棱柱 ②棱锥:有一个面是,其余各面都是的三角形,这些面 围成的几何体叫作棱锥 ③棱台:用一个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 叫作棱台。 (2)旋转体的概念: 叫旋转体,叫旋转体的轴。

①圆柱:所围成的 几何体叫做圆柱. ②圆锥:所围成的 几何体叫做圆锥. ③圆台:的部分叫 圆台. ④球的定义 三、能力探究 例1.(1)如图,观察四个几何体,其中判断正确的是() A.(1)是棱台 B.(2)是圆台 C.(3)是棱锥 D.(4)不是棱柱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多面体至少有四个面 B.九棱柱有9条侧棱,9个侧面,侧面为平行四边形 C.长方体、正方体都是棱柱 D.三棱柱的侧面为三角形 (3)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A.棱台各侧棱的延长线交于一点 B.以直角梯形的一腰为轴旋转所得的旋转体是圆台 C.连接圆柱上、下底面圆周上两点的线段是圆柱的母线 D.圆锥的侧面展开图为扇形,这个扇形所在圆的半径等于圆锥底面圆的半径 (4)下列几个命题中, ①两个面平行且相似,其余各面都是梯形的多面体是棱台; ②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四个面都是等腰梯形的六面体是棱台; ③各侧面都是正方形的四棱柱一定是正方体; ④分别以矩形两条不等的边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将矩形旋转,所得到的两个圆柱是两个不同的圆柱. 其中正确的有__________个.() A.1 B.2 C.3 D.4 (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棱与侧棱是同一概念 B 三棱锥与四面体是同一概念 C四棱柱有4条体对角线 D 存在这样的棱锥,它的各个面都是直角三角形 (6)一个棱柱有10个顶点,所有的侧棱长的和为60 cm,则每条侧棱长为______cm. 例2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是棱柱吗?如果不是,请举例说明。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全部教案(最全最新)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4)会表示有关于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柱、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 (2)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三、教学用具 (1)学法: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概括。 (2)实物模型、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由六根火柴最多可搭成几个三角形?(空间:4个) 2在我们周围中有不少有特色的建筑物,你能举出一些例子 吗?这些建筑的几何结构特征如何?

3、展示具有柱、锥、台、球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 问题:请根据某种标准对以上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二)、研探新知 空间几何体:多面体(面、棱、顶点):棱柱、棱锥、棱台; 旋转体(轴):圆柱、圆锥、圆台、球。 1、棱柱的结构特征: (1)观察棱柱的几何物体以及投影出棱柱的图片, 思考: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共同特点是什么? (学生讨论) (2)棱柱的主要结构特征(棱柱的概念): ①有两个面互相平行;②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③每相邻两上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行。 (3)棱柱的表示法及分类:

(新教材)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学案 统计导学案含答案

9.1随机抽样 考点学习目标核心素养 抽样调查 理解全面调查、抽样调查、总体、个体、 样本、样本量、样本数据等概念 数学抽象 简单随机抽样 理解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掌握简单随机 抽 样的两种方法:抽签法和随机数法 数学抽象、逻辑推理分层随机抽样 理解分层随机抽样的概念,并会解决相关 问题 数学抽象、逻辑推理 问题导学 预习教材P173-P187的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全面调查、抽样调查、总体、个体、样本、样本量、样本数据的概念是什么? 2.什么叫简单随机抽样? 3.最常用的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有哪两种? 4.抽签法是如何操作的? 5.随机数法是如何操作的? 6.什么叫分层随机抽样? 7.分层随机抽样适用于什么情况? 8.分层随机抽样时,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是相等的吗? 9.获取数据的途径有哪些? 1.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 (1)对每一个调查对象都进行调查的方法,称为全面调查,又称普查W. (2)在一个调查中,我们把调查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调查对象称为个体W. (3)根据一定的目的,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个体进行调查,并以此为依据对总体的情况

作出估计和推断的调查方法,称为抽样调查W. (4)把从总体中抽取的那部分个体称为样本W. (5)样本中包含的个体数称为样本量W. (6)调查样本获得的变量值称为样本的观测数据,简称样本数据. 2.简单随机抽样 (1)有放回简单随机抽样 一般地,设一个总体含有N (N 为正整数)个个体,从中逐个抽取n (1≤n

高中数学必修2全册导学案精编

高中数学必修二复习全册导学案

必修2 第一章 §2-1 柱、锥、台体性质及表面积、体积计 算 【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1-7,23-28完成下面填空1.棱柱、棱锥、棱台的本质特征 ⑴棱柱:①有两个互相平行的面(即底面),②其余各面(即侧面)每相邻两个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即侧棱都). ⑵棱锥:①有一个面(即底面)是,②其余各面(即侧面)是 . ⑶棱台:①每条侧棱延长后交于同一点, ②两底面是平行且相似的多边形。 2.圆柱、圆锥、圆台、球的本质特征 ⑴圆柱: . ⑵圆锥: . ⑶圆台:①平行于底面的截面都是圆, ②过轴的截面都是全等的等腰梯形, ③母线长都相等,每条母线延长后都与轴交于同一点. (4)球: . 3.棱柱、棱锥、棱台的展开图与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1)直棱柱、正棱锥、正棱台的侧面展开图分别是 ①若干个小矩形拼成的一个, ②若干个, ③若干个 . (2)表面积及体积公式: 4.圆柱、圆锥、圆台的展开图、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5.球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课初5分钟】课前完成下列练习,课前5分钟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有两个面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的几何体叫棱柱。 (B)有两个面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叫棱柱。 (C) 有两个面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的几何体叫棱柱。 (D)用一个平面去截棱锥,底面与截面之间的部分组成的几何体叫棱台。 2.根据下列对于几何体结构特征的描述,说出几何体的名称: (1)由8个面围成,其中两个面是互相平行且全等的六边形,其他面都是全等的矩形。 (2)一个等腰三角形绕着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旋转180°形成的封闭曲面所围成的图形。 3.五棱台的上下底面均是正五边形,边长分别是6cm和16cm,侧面是全等的等腰梯形,侧棱长是13cm,求它的侧面面积。 4.一个气球的半径扩大a倍,它的体积扩大到原来的几倍? 强调(笔记): 【课中35分钟】边听边练边落实 5.如图:右边长方体由左边的平面图形围成的是()(图在教材P8 T1 (3))

高中数学人教B版必修二学案:2.2.3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2.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学习目标] 1.能用解方程组的方法求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能根据直线的一般式方程判定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能根据斜率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2.进一步体会几何问题代数化的基本思想. [知识链接] 1.直线的倾斜角α的取值范围0°≤α<180°. 2.经过两点P1(x1,y1),P2(x2,y2)(x1≠x2)的直线的斜率k= y2-y1 x2-x1 . 3.直线方程的形式有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截距式和一般式. [预习导引] 1.两条直线相交、平行与重合的条件 (1)两条直线l1:A1x+B1y+C1=0,l2:A2x+B2y+C2=0的位置关系, 可以用方程组 ?? ? ??A1x+B1y+C1=0 A2x+B2y+C2=0 的解的个数进行判断,也可用直线方程的系数进行判断,方法如下: 方程组的解位置关系 交点个 数 代数条件无解平行无交点 A1B2-A2B1=0且 B1C2-B2C1≠ 0(A2C1-A1C2≠0) 或 A1 A2= B1 B2≠ C1 C2 (A2B2C2≠0)

有唯一解 相交 有一个 交点 A 1 B 2-A 2B 1≠0 或A 1A 2 ≠B 1 B 2 (A 2B 2≠0) 有无数个解 重合 无数个 交点 A 1=λA 2, B 1=λB 2, C 1=λC 2(λ≠0)或A 1 A 2=B 1B 2 =C 1 C 2 (A 2B 2C 2≠ 0) (2)两条直线l 1:y =k 1x +b 1,l 2:y =k 2x +b 2的位置关系,也可用两直线的斜率和在y 轴上的截距来进行判断.具体判断方法如表所示. 位置关系 平行 重合 相交一般 相交垂直 图示 k ,b 满足 条件 k 1=k 2且b 1≠b 2 k 1=k 2且b 1=b 2 k 1≠k 2 k 1·k 2=-1 对坐标平面内的任意两条直线l 1:A 1x +B 1y +C 1=0和l 2:A 2x +B 2y +C 2=0,有l 1⊥l 2?A 1A 2+B 1B 2=0. 如果B 1B 2≠0,则l 1的斜率k 1=-A 1B 1,l 2的斜率k 2=-A 2 B 2. 又可以得出:l 1⊥l 2?k 1k 2=-1. 要点一 直线的交点问题 例1 求经过原点,且经过直线2x +3y +8=0和x -y -1=0的交点的

高中数学必修2全部优秀教案设计

第四章《圆与方程》全章备课 教材分析:本章在第三章直线与方程的基础上,在直角坐标系中建立圆的方程,并通过圆的方程研究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在直角坐标系中建立几何对象的方程,并通过方程研究几何对象,这是研究几何问题的重要方法,通过坐标系把点与坐标、曲线与方程联系起来,实现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结合,坐标法是贯穿本章的灵魂,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的感受体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掌握知识结构与联系,进一步巩固、深化所学知识; (2)通过对知识的梳理,提高学生的归纳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利用框图对本章知识进行系统的小结,直观、简明再现所学知识,化抽象为直观,易于识记,同时凸现数学知识的发展和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知识的整合、梳理,理会空间点、线、面间的位置关系及其互相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各知识点间的网络关系。 难点:在空间如何实现平行关系、垂直关系、垂直与平行关系之间的转化。 教学过程 (一)整合知识,发展思维 1、圆的方程及其特点: (1)标准方程:2 2 2 ()()x a y b r -+-= (2)一般方程:022 =++++F Ey Dx y x (042 2>-+F E D ) x 2和y 2的系数相同,且不等于0;没有xy 这样的二次项。 (3)圆的一般方程是一种特殊的二元二次方程,代数特征明显;圆的标准方程则指出了圆心坐标与半径大小,几何特征较明显。 (4)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可以相互转化。 2、位置关系: (1)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2200()()x a y b -+->2r ,点在圆外;2200()()x a y b -+-=2r ,点在圆上; 2200()()x a y b -+-<2r ,点在圆内。 (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方法一:直线与圆有无公共点,等价于它们的方程组成的方程组有无实数解。方程有几组解,直线与圆就有几个公共点;方程组没有实数解,直线与圆就没有公共点。 方法二:判断圆C 的圆心C 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的关系: (1)当r d >时,直线l 与圆C 相离;——求圆上任意一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最值; (2)当r d =时,直线l 与圆C 相切;——求圆的切线方程; (3)当r d <时,直线l 与圆C 相交;——求弦长。 (2)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方法一:圆与圆有无公共点,等价于它们的方程组成的方程组有无实数解。方程有几组解,圆与圆就有几个公共点;方程组没有实数解,圆与圆就没有公共点。 方法二:依据圆心距l = |C 1C 2|与两半径长的和21r r +或两半径的差的绝对值||21r r -的大小关系,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 (1)当21r r l +>时,圆1C 与圆2C 相离;(2)当21r r l +=时,圆1C 与圆2C 外切; (3)当<-||21r r 21r r l +<时,圆1C 与圆2C 相交; (4)当||21r r l -=时,圆1C 与圆2C 内切;(5)当||21r r l -<时,圆1C 与圆2C 内含。 3、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步骤: 第一步: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用坐标和方程表示问题中的几何元素,将平面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第二步:通过代数运算,解决代数问题; 第三步:将代数运算结果“翻译”成几何结论。 4、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二)应用举例,深化巩固 例1、一圆与y 轴相切,圆心在直线x – 3y = 0上,且直线y = x 截圆所得弦长为72,

高中数学必修2《二面角》教案

◆教案 二面角 教材:人教A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二面角”以及“二面角平面角”的概念,能根据定义正确地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并能初步运用它们解决相关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的化归思想。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空间想象的能力、类比猜想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探索和研究“二面角”及“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的发现、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动手能力和类比、化归、直觉、猜想等探索性思维方法。 4、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来自实践,并服务于实践,从而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 通过揭示概念的形成、发展、应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 培养学生认真参与、积极交流的主体意识和乐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体验数学中转化思想的意义和价值; (4) 在教学中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如: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例题则采用练在讲之前,讲在关键处。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综合能力,学会学习,进一步在意志力、自信心、理性精神等情感与态度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二面角”及“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和作法。

难点:“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的形成过程以及如何根据条件用定义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采用引导发现法、启发式探索讨论相结的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 借助实物模型,和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来辅助教学。通过上述方法与手段,再现知识的产生过程,突破学生在旧知和新知形成过程中的障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通过学生参与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使教学活动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学法指导】 通过设计环环相扣的思考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体验学习的乐趣,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打断学生的思路,期望有能力的学生走在老师的前面,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需要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以更好地在课堂上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充分经历“探索感知——讨论归纳——发现新知——应用新知解释现象”这一完整的探究活动,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产生是水到渠成的。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学流程】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导学案答案

解析几何 2.1.1 直线的斜率 ? 2.11,,172 - 3. 4.3,3 5.180α?- 6.1 7.(1)m>1或m<-5; (2)m=-5; (3)-5

高中数学必修二全套教案设计

课题:柱、锥体的结构特征 教学目标: 通过实物模型,观察大量的空间图形,认识柱体、锥体的结构特征,并能运用这些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体、锥体的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柱、锥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不同的几何形状。由这些物体抽象出来的空间图形叫做空间几何体。 下面请同学们观察课本P2图1.1-1的物体,它们具有什么样的几何结构特征?你能对它们进行分类吗?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观察思考,最后归类总结。 上图中的物体大体可分为两大类: (一)由若干个平面多变形围成的几何体叫做多面体。围成多面体的各个多边形叫做多面体的面。相邻两个面的公共边叫做多面体的棱,棱与棱的公共点叫做多面体的顶点。 (二)由一个平面图形绕它所在的平面内的一条定直线旋转所形成的封闭几何体,叫做旋转体,这条定直线叫做旋转体的轴。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多面体——柱、锥的结构特征。 二、讲授新课: 1. 棱柱的结构特征: 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分类,再对比一下图 1.1-1中(2)(5)(7)(9)中的几何体,并寻找它们的共同特征。(师生共同讨论,总结出棱柱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 (1)定义: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 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棱柱。 (2)棱柱的有关概念:(出示右图模型,边对照模型边介绍) 棱柱中,两个互相平行的面叫做棱柱的底面(简称底),其余各面叫做棱柱的侧面,相邻侧面的公共边叫做棱柱的侧棱,侧面与底面的公共顶点叫做棱柱的顶点。 (3)棱柱的分类:按底面的多边形的边数分,有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 (4)棱柱的表示 用底面各顶点的字母表示,如右图的六棱柱可表示为“棱柱''''''F E D C B A ABCDEF ” 思考1:有两个面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是不是棱柱?

高中数学必修4全套学案

第一章三角函数 [基础自学] 一、角的概念 1.角的概念 (1)角可以看成是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2)角的表示 顶点:用O表示; 始边:用OA表示,用语言可表示为角的始边; 终边:用OB表示,用语言可表示为角的终边. 2.角的分类 按旋转方向可将角分为如下三类:

1.象限角:若角的顶点在原点,角的始边与x轴非负半轴重合,则角的终边在第几象限,就称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 2.轴线角:若角的终边在坐标轴上,则这个角不属于任何象限. 三、终边相同的角 设α表示任意角,所有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包括α本身构成一个集合,这个集合可记为{β|β=α+k·360°,k∈Z}.[自我小测] 1.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研究终边相同的角的前提条件是角的顶点在坐标原点.() (2)锐角是第一象限的角,但第一象限的角不一定是锐角.() (3)象限角与终边落在坐标轴上的角表示形式是唯一的.() 提示:(1)×(2)√(3)× 2.做一做 (1)下列各组角中,终边不相同的是() A.60°与-300°B.230°与950° C.1050°与-300°D.-1000°与80° 答案 C (2)将-885°化为α+k·360°(0°≤α<360°,k∈Z)的形式是________. 答案195°+(-3)×360°

课堂合作探究KETANGHEZUOTANJIU 1 终边相同的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提示:与α终边相同的角,可表示为β=k·360°+α(k∈Z),即两角相差360°的整数倍. 2 如何表示终边在坐标轴上的角和象限角? 提示:终边在x轴非负半轴上的角:α=k·360°(k∈Z); 终边在y轴上的角:α=90°+k·180°(k∈Z); 第二象限角:90°+k·360°<α<180°+k·360°(k∈Z). 题型一正确理解角的概念 例1下列结论: ①锐角都是第一象限角; ②第一象限角一定不是负角; ③第二象限角是钝角; ④小于180°的角是钝角、直角或锐角. 其中正确的序号为________(把正确结论的序号都写上). [解析]①锐角是大于0°且小于90°的角,终边落在第一象限,故是第一象限角,所以①正确; ②-330°角是第一象限角,但它是负角,所以②不正确; ③480°角是第二象限角,但它不是钝角,所以③不正确; ④0°角小于180°,但它既不是钝角,也不是直角或锐角,故④不正确. [答案]① 角的概念的理解 正确解答角的概念问题,关键在于正确理解象限角与锐角、直角、

高中数学必修二《2.1.1平面》教学设计

2.1.1 平面 东莞市南城中学陈立 1.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2.1.1平面》是人教A版《数学》必修二的第二章第一节,教学内容安排一个课时,主要内容是平面的描述性概念及三个公理。 (2)内容解析 平面是最基本的几何概念,教材以课桌面、黑板面、海平面等为例对它加以描述而不定义。平面的基本性质即公理1、公理2、公理3,是研究立体图形的理论基础,也是进一步推理的出发点和根据。其中公理1可以用来判断直线或者点是否在平面内;公理2用来确定一个平面,判断两平面重合,或者证明点、线共面;公理3用来判断两个平面相交,证明点共线或者线共点的问题。平面的基本性质在高考中一般以选择和填空题型为主。 学生在第一章的学习过程中,经历了对立体图形的整体把握,这节课以学生熟知的长方体为载体,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拓展学生已有的平面几何观念,帮助学生观念逐步从平面转向空间。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了解平面的描述性概念,了解平面的表示方法和画法;理解平面的基本性质即三个公理,会用符号语言表示图形中点、直线、平面之间的关系。 2.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特点及教学大纲对学生的要求,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理解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①了解平面的描述性概念; ②了解平面的表示方法和基本画法; ③理解公理1、公理2、公理3; ④能正确地用数学语言表示点、直线、平面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⑤感知数学语言的美,激发学习兴趣。 (2)目标解析 通过学生熟知的正方体、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对平面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借助学生已有的直线的描述性概念,通过类比让学生体验获得平面的描述性概念的思维过程。在学生了解平面的描述性概念以后,首先给出平面的表示方法,然后类比画直线的方式,从“直观性”角度给出平面的画法。尽管平面的描述性概念、平面的表示方法和基本画法这些内容不难,但是要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的本质还是有一定难度,没办法也没有必要从更深层次理解这些知识点,因此,将这些内容定位为了解。平面的三个公理,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充分重视,并且能够理解这些知识点。通过文字语言的严谨、图形语言的直观和符号语言的简洁以及三种语言的相互转化使学生体会数学的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一个三维空间,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本节课是一节较为抽象的几何概念课。学生了解平面的无限延展性可能有难度,因此,在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多感受,多举例。学生不好接受为什么通常用平行四边形表示水平放置的平面,教学中要引导让学生通过观察,体会用平行四边形表示水平放置的平面的“直观性”。三个公理是研究立体几何的理论基础,也是以后论证推理的逻辑依据,学生容易掌握文字语言、图形语言,但符号语言较难掌握,教学中可适当安排一些问题让学生用符号语言规范的完成表达。 基于上述分析,本节课教学难点是理解三个公理以及用符号语言规范的完成对问题的表示。 4.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立体几何教具,多媒体,直尺。 5.教学过程设计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全册导学案

§1.1.1 正弦定理 1. 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 2. 掌握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 3. 会运用正弦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CB 及∠B ,使边AC 绕着 顶点C 转动. 思考:∠C 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 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显然,边AB 的长度随着其对角∠C 的大小的增大而 .能否用一个等式把这种关系精确地表示出来? 二、新课导学 ※ 学习探究 探究1: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 如图,在Rt ?ABC 中,设BC =a ,AC =b ,AB =c ,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义, 有sin a A c =,sin b B c =,又sin 1c C c ==,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 ( 探究2: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 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 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 CD ,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有CD =sin sin a B b A =,则sin sin a b A B = , 同理可得sin sin c b C B = , 从而sin sin a b A B =sin c C =. 类似可推出,当?ABC 是钝角三角形时,以上关系式仍然成立.请你试试导. 新知:正弦定理 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 的比相等,即 sin sin a b A B = sin c C =. 试试: (1)在ABC ?中,一定成立的等式是( ) . A .sin sin a A b B = B .cos cos a A b B = C . sin sin a B b A = D .cos cos a B b A = (2)已知△ABC 中,a =4,b =8,∠A =30°,则∠B 等于 . [理解定理] (1)正弦定理说明同一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正弦成正比,且比例系数为同一正数,即存在正数k 使sin a k A =, ,sin c k C =; (2)sin sin a b A B =sin c C =等价于 ,sin sin c b C B =,sin a A =sin c C . (3)正弦定理的基本作用为: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角及其一边可以求其他边,如sin sin b A a B =; b = . ②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求其他角的正弦值, 如sin sin a A B b =;sin C = . (4)一般地,已知三角形的某些边和角,求其它 的边和角的过程叫作解三角形. ※ 典型例题 例1. 在ABC ?中, 已知45A =,60B =,42a =cm ,解三角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