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广西的发展与传播

佛教在广西的发展与传播
佛教在广西的发展与传播

佛教在广西的发展与传播

佛教最初产生于印度,随着海陆丝绸之陆的开通,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大约在两晋时期传入广西。佛教传入最大的标志是佛教寺院的建立。自从洛阳白马寺成为中国第一个佛教寺院之后,至今中国佛教寺院已有2万多家,几乎遍布全国各地。广西自晋至今,也建立了不少的寺院,开展佛教活动,教徒达数千人。因此,本文从广西寺院的建立,谈谈佛教在广西的传播与发展。

一、从古代广西寺院的建立状况看佛教的传播

寺院是佛教传播的圣地。广西最早的寺院建筑虽然没有留存到今天,但从古文献记载看,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因而可以从中推测广西佛教寺院出现的大致时间认为东晋时梧州已建立了佛教寺院,如果此推测不误,则可以认为广西第一座佛教寺院是建在梧州市。从中可以看到,广西自晋代开始有佛教寺院,到了宋代发展到了一个顶峰时期。从佛教寺院分布范围看,东南西北中都有。开始在梧州,隋时期进入桂林。到了唐代,桂林、南宁、柳州、梧州等地,相继建有寺院达17所。

二、从现代广西寺院的维修或建造看佛教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历来重注宗教活动,各地文物部门把寺庙古建的遗迹遗物纳入了文物考古调查范围。从80年代以来,政府对佛教寺院的维修和保护十分重视,河池、桂林、南宁、

柳州、梧州等地政府都发出文件,并拨款维修或建设寺院。如梧州市白云山四恩寺,建筑规模宏大,投入资金达7000多万元。钦州市威德寺经自治区和钦州市政府批准投资6000万元人民币,在三娘湾新建威德寺。南宁市在良凤江公园新建天宁寺,投资约4000万元。除了政府投资之外,社会各界也给予施舍,如竹林禅寺内奉供的观音佛像,是广州萧强居士捐铸。用紫铜制造,高5.3米,重6.5吨,耗资70多万元。广西佛教寺院的维修和建设,对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善缘广结,香客如云。如1998年6月19日,柳州西来寺举行观音菩萨成道日,到寺院里吃斋饭的信徒群众达四千多人,前来敬香拜佛者近五千之众。反映了改革开放时期,政通人和、信仰自由的祥和气围。

佛教是国际性的宗教。而寺院的建设又是佛教传播的体现。广西寺院建设和佛教传播虽然不如周边地区兴旺发达,但自晋至今,广西寺院建设和佛教传播却一直在传递。

佛学在中国的发展

佛教在中国发展状况 佛教是在距今2500多年前的公元前6-公元前5世纪,由释迦牟尼所创立。 佛教开始仅在中印度恒河一带流传。到公元前3世纪古印度孔雀王朝时期,在阿育王的扶植、倡导下才开始在古印度各国广为流传。此后,传教士到达西域(指今中亚西亚各国和我国新疆的不少地方)传教,西域不少国家、民族开始信奉佛教。 佛教在古印度的发展变化经历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四个时期。各个时期都曾有过辉煌,出现过不少著名宗师。到公元13世纪,由于内部、外部的多种原因,使佛教在自己的故乡印度,仅一个世纪就几乎全部消亡了。数以千计的佛寺被荡平,数以万计的经典被销毁,数以十万计的僧侣改宗。 直到19世纪,佛教才从斯里兰卡又传回到印度,才有所恢复,但发展甚微。 大乘教兴起于公元1世纪。 佛教最早从西域传入我国,至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 公元前2年,西汉哀帝时,西域大月氏使者伊存到汉朝通好,曾向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中国统治阶层始知佛经。1998年3月,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扩大会议一致确认:“公元前2年‘伊存授经’作为佛法初传标志”。 历史上佛教界、史学界不少人士认为: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派郎中蔡音等18人赴西域迎请佛法,在大月氏邀请到天竺(古印度)“沙门”(僧侣)摄摩腾和竺法兰,以白马驮载佛经和佛像到达东汉都城洛阳,最高统治层开始信奉佛,因此以公元67年作为佛教进入中国的时间。 永平十一年,东汉朝廷在洛阳城西2里处专门修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寺院——白马寺,供两位高僧居住、翻译佛经(《四十二章经》)和传播佛教。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佛教在统治层已有了相当的影响,并开始传到民间,这时,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出家当和尚的人朱士行,他于公元260年西行求法,开西行求法之先河。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3年),由于统治高层地需要和提倡,佛教得到很大发展,印度佛教主要派别已进入中国。佛教经典也大量翻译过来。史载,早在魏晋时期即译经702部、1493卷。此时,各地广修佛寺,削发出家的僧侣人数迅速增加。南朝梁武帝还亲自制文发愿,舍道归佛,四次舍身同泰寺,将佛教定为国教。当时(约公元500年前后),仅建康(今南京)一地就有寺庙500多座,僧尼10万余众。 北魏末年(约公元533年前后),全境有“僧尼近200万,寺院3万所。”唐代诗人杜牧曾写下“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名句,反映了当时佛教的兴盛。 北魏武帝时,佛教在中国受到第一次大打击,即佛教史称的“三武一宗法难”中的第“一武法难”。一百多年后,又发生了北周武帝灭佛事件,毁塔寺、焚经像、僧还俗,使佛教受到第二次重创,即“二武法难“。但二次灭佛事件后不久,佛教又很快恢复了元气。 佛教界称,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佛教早期弘传时期。 从隋初(公元581年)到唐武宗毁佛(公元841年),前后约260年,佛教进入到鼎盛时期。隋唐时期,统治者中不少人提倡佛教。采用了利用、限制、整顿的策略,制定了度牒制度(出家人证书),加强了对和尚、尼姑的严格管理。对僧侣采取不纳税、不当差,还敕给大量田地、山林作为寺产,使寺院经济得到

浅析儒释道三教关系和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传播

浅析儒释道三教关系和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传播 中国佛教文化是整个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虽然创立于古印度,却兴盛在中国。外来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即经历了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在中国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下,在同传统思想文化的相互冲突与相互交融中,佛教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民族宗教,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国佛教文化. 外来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始终与中国固有的以儒、道为代表的思想文化处在相互冲突和相互融合的复杂关系之中,儒佛道三教在冲突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这构成了汉代以后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正是在三教的冲突和融合中佛教不断得到了发展,而中国佛教发展的历史其实也是一部三教关系史。源远流长的中国思想文化经过数千年的递嬗演变最终形成了以儒家为主、以佛道为辅的“三教合一”的基本格局。从三教关系中来透视中国佛教发展的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传播。 佛教中国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和特征,大体经历了两汉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依附、迎合、调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儒道共存并进、冲突交流,隋唐时期吸收融合、独立创造,以及入宋以后,内外融合、渗透合一的历史过程。 宗教传播既是宗教生命力的表征,也是其救世精神的要求。两汉之际,佛教东传华夏,开始了它的中国化(也就是与儒道相融合)的进程。 首先来说一下政治传播,宗教对国家的政治影响是通过宗教对政治人物和政治过程的影响、通过宗教组织的强大舆论攻势和政治动员效果来实现的。比如说宗教参政议政:南北朝时期史称“黑衣宰相”的僧人慧琳和史称“山中宰相”的道士陶弘景都曾积极参与国事。宗教领袖与国君和政要互动实际上是相互需要和利用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 一、中国化佛教历史发展脉络 1. 汉末佛教传入阶段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未年开始传入中国时,先依附于流行于汉代的道术(方术),魏晋时,又依附于玄学。发展缓慢,仅流行于宫庭。这时的佛教学说大体上为神不灭说和因果报应说,佛成为中国传说中的天地神仙。佛教到中国,特别强调因果报应,跟中国原有的福善祸淫思想相通,传佛教者学习中国方术,以方便传佛教。魏晋时学术大变,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流行,佛经译家即用老庄学说中的概念、词来比喻佛家经典中的名词,僧肇的般若理论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也是对魏经玄学的深化总结,这时的佛教活动主要是译经。 2. 东晋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冲突 东晋以后,长期战乱,佛教在中国有了广泛的传播,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中国原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发生了矛盾与冲突,佛教某些理论如思辨超过了中国文化,两种文化发生冲突,以南北朝时为最激烈,有政治、经济利益,有哲学和宗教论理方面的问题,出现了北方灭佛事件。一时门派众多,互相争鸣,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东晋未年,佛家经典越来越多,讲经论经兴起,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大论战。 3. 佛教在中国的鼎盛时期 佛教在中国经过四、五个世纪的流传,到隋唐后,达到了鼎盛时期,这时南北政治统一,国家经济发达,文化交流融合,佛教也随着异说求同求通的趋势,表现为出现中国化佛教——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禅宗等并传播到日本、朝鲜,并在那里又产生了新的流派。到此,佛教中国化完成,提出顿悟成佛的禅宗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的主要标志。 4. 宋代禅宗教派与宋明理学 佛教到了宋代,主要流传的是禅宗,这一时期,中国佛教各宗派已走向融通,佛、儒、道之间日益相互调和,形成了宋明理学,儒学是主流,吸收了佛教的心性学说、理事理论;程朱一派吸收了华严宗理事无碍理论,建立了以理为本体的形而上学的理论体系;陆王心学,吸收禅宗心性学说,心外无物。 宋以后佛教的衰落期5. 宋代以后,佛教总的情况是大势已去高潮已过,逐渐走向衰落。佛教对中国文学、风俗、艺术有极大的影响,佛教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与中国哲学有双向的影响,而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单向的。 二、中国化佛教的特点 与印度佛教相比,简易性成了中国佛教的基本特征表现为: 1.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认为佛性是人的本性,人人都具先天菩提智慧,因此又能觉悟本性而成佛,众生没有成佛,就是因为迷惑,一旦万念俱灰,真智显露,就明心见性,内外彻悟、见性成佛。这派以慧能为代表,他把以心外佛变成了心内佛,把佛变成平常人。 2.顿悟成佛,与渐悟相对。提出一念觉悟,刹那成佛,以禅宗为代表。充分反映了中国佛教的简易。 3.净土宗,提出:“称名念佛”的易行道。实行称名念佛为外因,实想念佛、观

简述汉地佛教大发展与传播

简述汉地佛教大发展与传播 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王使臣依存向中国博士弟子景卢口授《屠浮经》,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史称这一佛教初传历史标志为“伊存授经”。1998年时佛教传入中国2000年。东汉明帝与永平七年(64年)派蔡愔,秦景西行求佛经。蔡愔等偕印度僧人摄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驼佛经等至洛阳。永平十一年(68年)嫩(去掉女字旁)建白马寺供西僧寓此译经。史称这一事件为“永平求法”,与“伊存授经”同为佛教初传中国的两大历史事件。两汉之际、魏晋南北朝时期为译传阶段。近代汉地佛教,除少数律寺(律宗)和讲寺(天台宗)之外,几乎都是禅宗丛林。而禅寺中绝大多数属临济宗,少量属曹洞宗,有“临天下,曹一角”之说。在修持方面,禅僧又都“禅净双修”,禅宗净土宗的界限已十分模糊。 简述道教大产生与发展 以“五斗米道”和“太平道”为代表。东汉末年,即东汉末年,即东汉顺帝时(126—144年),在蜀中鹤鸣山(今四川省大邑县境内),张陵(又称张道陵)倡导正一盟威道,因信徒入教必须交五斗米,故俗称五斗米道。 因老子宣扬“道”,所以五斗米道,即为早期的道教。 道教形成很多教派,概括的说可以分为符箓派道教和丹鼎派道教。丹鼎派道教内部又分为外丹派道教(重在炼制服食“延年益寿金丹”,“长生不老药”)和内丹派道教(重在修炼道教气功“内丹术”)。因金丹效果不佳,宋代以后外丹派道教逐渐衰落消亡。 金元以来至今,全国道教形成全真道(金初创立)与正一道(元代形成)两大教派。目前全国道教宫官大部属全真派,正一道主要流行在江南和台湾地区。 简述中国古代建筑大特点 ()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原料,满足实际使用功能的需要,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实体以及相应的建筑风格 ()采用框架式风格,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结构方式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 ()灵活安排空间布局,由于墙体隔断只起维护作用,并不要求承重,所以有些可以移动或拆除,是室内空间的大小,形状可以可根据需要加以改变。 ()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外观轮廓均由基座,屋身,屋顶三部分组成。 ()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局,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位,组成单组形式的组群。布局原则有几点:1、内向含蓄2、多层次3、均衡对称 ()创造都栱结构形式,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构件。()运用彩色装饰手段,为延长木结构的使用年限,在木结构的图油漆。春秋时期,建筑上已有彩画。 简述中国各民族的分布状况: 中国人口的分布,一般以瑷珲----兰州----腾冲线为界,呈东南密,西北疏的格局,汉族多聚居在人口稠密的东南部,少数民族多住在人口稀疏的边疆地区,但两者之间并无明显界限。在少数名族聚集区,一般都有一定数量的汉族居民;有的地区,汉族居民甚至还占多数。各少数民族除有或大或小的聚居区外,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交错杂居。因而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格局。这种居住格局是经过几千年民族人口的迁移,游徙,调动而逐渐形成的。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所占比例虽小,但分布地区很广,分布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0%以上,少数民族人口居住地区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并处于国防要冲,在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种分布格局决定了民族之间,特别是汉族和少数名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依存,密切联系。 简述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历史沿革 早在商周时期,我们的先人就已经经开始利用那个自然的山泽、水泉、树木、鸟兽进行初期的造园活动。最初的形式为囿。囿是指在圈定范围内让草木和鸟兽滋生繁育。还挖池筑台,供帝王和贵族们狩猎和享乐。 春秋战国时期的园林中已经有了成组的风景,既有土山又有池沼或台。园林的组成要素都已具备,不再是简单的囿了。 秦汉时期出现了以宫室建筑为主的宫苑,秦始皇建上林苑,引渭水做长池,并在池中筑蓬莱山以象征神山仙境。汉代后期私家园林开始发展起来,并开始形成以自然山水配合花木、房屋的风景是园林的造园风格。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园林发展中的转折点。佛教的传入及老庄哲学的流行使园林转向崇尚自然。 唐宋时期,园林达到成熟阶段,官僚及文人墨客将诗与画融入园林的布局与造景中,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地主阶级的诗意化生活要求。皇家园林极为兴盛,私家园林也日趋繁荣。 明清时期,园林艺术进入精深发展阶段。私家园林和帝王宫苑在设计和建造上都达到了高峰。现代保存下来的园林大多属于明清时代。这些园林充分表现了中国古代园林的独特风格和高超的造园艺术 简述皇家园林的基本特征: 皇家园林是专供帝王休憩享乐的园林。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看来,国家的山河都属于皇家所有的。所以其特点是:规模宏大,一半多选择真山真水;汇天下美景于一园,可谓南北景色,兼收并蓄;理水模式,一池三山;集处理政务,朝贺,居住,看戏,游园及观赏于一身,功能齐全;建筑厚实稳重,色彩富丽堂皇;分工明确,均由宫殿区,生活区和游览区组成;开敞封闭,因地制宜。现存的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和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等。 中央管制的变化与发展 秦汉:封建社会确立的初期,为加强君主专制,确立了三公九卿的官僚机构。汉武帝时期:扩大了内廷权力,外朝的权力被削弱,专制皇权得以加强。隋唐:确立了三省六部,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宋设置宰相掌行政,枢密使掌军务,三司掌财政,相互牵制。元代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为中书省。明代:废丞相。明清:设内阁,军机处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产物。帝王的谥号,庙号,尊号,全程,陵号,年号 谥号:是古代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按其生平事迹评 定后,给予的褒贬或同情的称号。 庙号:先皇驾崩后,新帝要去太庙奉祀,追尊先帝为“某 祖”或“某宗”并被刻在神牌之上,这种死后神主奉祀于太 庙的称号为庙号 尊号:对皇帝,太后,皇后在生前或死后的颂扬,尊重性 的称号。 全称:古代帝王的庙号,尊号,谥号的合称 陵号:皇帝死后所葬陵寝的名号 年号:某皇帝在位之年的名号 明清科举 科举考试从下至上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童试是 获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考试合格取得秀才合格。参加 乡试中榜的称举人。会试由礼部主持,中榜的称贡士。殿 试是科举考试的最高级别,是皇帝主考。录取者分为三甲, 一甲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 赐“进士出身”。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中国画的艺术特点 1. 形神兼备,以形写神。 2.立意在先,构图灵活。 3.虚 实结合,浓淡相宜。4.诗书画印相结合。 中国古代建筑大历史沿革 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从原始社会自汉代,是中国古 建筑体系的形成时期,在原始社会早期,原始人群曾利用 天然崖洞作为居住处所或构木为巢。经过夏商周三代的发 展,到秦汉时期中国建筑体系已经形成。但是人们少了砖 瓦,建了石建筑。万里长城。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发展时期。砖瓦的产 量质量及木构架技术都有所提高大量兴建佛教建筑。河南 洛阳龙门石窟。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成熟时期。转的应用更 加广泛,琉璃的烧制更加进步。建筑构件的比例逐渐趋向 定型化,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建筑的高峰。 宋朝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大转变时期。规模一般比唐朝 小,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建筑方式绚丽而多彩。 元朝是中国建筑体系的又一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建造了很 多藏传佛教寺院。塔及伊斯兰教礼拜寺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最后一个高峰时期。砖的数 量增加,琉璃瓦的数量及质量都超过过去任何朝代。官式 建筑已高度标准化,定型化。 抑景 中国传统艺术历来讲究含蓄,所以园林造景也绝不会让人 一走进门口就看到最好的景色。最好的景色往往藏在后 面,这叫做“先藏后露”、“欲扬先抑”。采取已经的办法才 能是园林显得有艺术魅力,如在园林入口处挡以假山,这 种处理叫做山抑。 拙政园 拙政园位于江苏市,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旧为大宏寺明 正德间多次易主,几经兴废。现园体为清末规模,由中(拙 政园)、西(补园),东(归田园居)三部分组成。面积约 5.2公顷。中部总体布局以水为中心,水面约占五分之三, 为全园精华所在。西部补园,面积约0.8公顷,建筑以南 端的鸳鸯厅最大,北半部称36鸳鸯馆,南半部称曼陀罗 花馆。园东部为1955年在归田园居旧址上重建。 那达慕 那达慕是蒙古语,音译,意为游戏或娱乐。一般一年一次, 每次一日至数日,多在生出肥壮季节进行,农历七八月。 那达慕大会起源于古代的祭敖包,相传始于汉代王昭君出 塞时,草原人民的盛大欢迎活动。早期会上,只有赛马、 摔跤、射箭俗称男子三项那达慕。后渐有说书歌舞下棋等。 旧时,那达慕期间要进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然后在开展 文体活动。此外还举办各种展览开展贸易市场。各户相邀 做客,共庆佳节。 歌圩节 该节日是壮族的民间传统歌节,流行于广西云南等地,多 在春秋两季举行,为其数天。自宋至今,聚众对歌,称为, 歌得土于市。新中国成立后,发展成群众性的歌唱和社交 活动,同时举办物资交流大会。 擦尔瓦 彝语称瓦拉或瓦拉勃。滇,川大小凉山彝族男女,所着的 披衫,用羊毛织成白青灰三种颜色。擦尔瓦的形式有流苏 和无流苏,制成一条披衫往往需要数月至半年不等。无论 男女老少,中年披着擦尔瓦。白天用于抵御风寒,夜晚做 被盖。 四谛 四谛是佛教各派共同承认的基本教义。所谓谛即真理的意 思。四谛亦称作四圣谛,即苦,集,贝,道。苦,集二谛 说明人生的本质及其形成原因;贝,道二谛指明人生解脱 的归宿和解脱之路。 覆斗方土 一种帝王陵墓的封土形式:在墓穴之上,用土层层夯筑, 使之成为上小下大的方锥体。 褚巴 藏袍,其为藏族门巴族的主要服饰,多以氆氇缝制,多黑 色,赭红色和本白色。右衽,斜襟,中系腰带,内衬长袖 短褂。男子穿着特别肥大,束腰后腰际成兜囊,用以装物 件。一般袒出右臂以利动作,天热时则袒出上身,将两袖 系于掖腰间,夜晚可充被盖。 泼水节 泼水节俗称“浴佛节”,是傣,布朗,德帛,阿昌等民族传 统节日,流行于云南西部和南部。它源于印度,后随佛教 经缅甸,泰国和老挝传入中国。另据传说,泼水活动最初 是为洗去为人间谋福利儿用计杀死魔王的七位妇女身上 的污血而进行的。 罗布林卡 罗布林卡位于西藏拉萨西郊拉萨河北岸。罗布,藏语意为 宝贝,林卡,藏语意为园林。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 达赖七世格桑颇章宫殿在此消夏,理政,举行各种庆典。 以后成为达赖的夏宫,是西藏自治区规模最大,营建最精 美的园林。 盘古开天辟地: 盘古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远古天地开辟之前,宇宙只 是混混沌沌一团气体,盘古生在黑暗中,不能忍受,用神 斧将一团混沌劈开来,轻者上升为天,浑浊着下降为地。 大禹治水 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洪水为患,禹确立了一条与其父 “堵水”相反的“疏水”策略,即“治水须水性,水性就下,导 之入海,高处就凿通,低处就疏异的方法。 甲骨文 是迄今为止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 完整的古代文字,是殷商时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在龟 甲兽骨上的文字,又称为“阴虚文字”“殷契” 张衡 是东汉时期杰出的科学家,他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测定地 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还制造出了重要的天文仪器— 浑天仪 藏传佛教 印度密乘佛教与藏族群众聚居区苯教融合而形成的具有 西藏地方色彩的佛教。亦称藏语系佛教 三身佛 佛有三身,既法身佛毗卢遮那佛,报身佛卢舍那佛,应身 佛释迦牟尼佛。 三时佛 三时佛从时间上体现佛的传承关系,表示佛法永存,世代 不息。正中为现世佛:释迦牟尼。左侧为过去佛:燃灯佛。 右侧为未来世佛:弥勒佛 五功 念功:“万物非主,唯有真主,默罕默德是主的使者 礼功:一日五次礼拜斋功:每年伊斯兰教9月,全月斋 戒,昼间禁止饮食,禁房事。课功:缴纳定量课税。朝功: 一生中至少应去麦加克尔白朝觐一次 单选: 中国有文字可考的文明史长达:3000多年 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 中国历史上废除禅让制,开启世袭制的是:启 中国远古神话传说中炼石补天的神:女娲 在古代四象中,南方称:朱雀 发明世界上最早的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的是: 张衡 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的著名 数学家是:祖冲之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的书写者是:王羲之 写出医药巨著《千金方》,被人们尊为药王的杰出医学家 是:孙思邈 有诗圣之称的唐代著名诗人:杜甫 被外国人称为“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的《天工开物》 的作者是:宋应星 为了避免皇子们因争夺皇权而相互残杀,精心设计了秘密 立储制度的皇帝:雍正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由礼部主持的科举考试:会 试 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的古代著名画家:顾恺之 长江是我国第一长河,其全长约为:6300米 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是:番阳湖黄河上最大的瀑布是:壶 口瀑布 截止2012年,我国纳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共有: 43个 截止2011年,国土资源部已经公布的国家级地质公园有: 218处 佛教在印度创立的时间大约是:公元前6世纪 东汉初年,奉汉明帝之命西行求佛经的是:蔡愔 中国佛教史上只派最多,流传最久远,对中国文化思想影 响最广泛的佛教宗派是:禅宗 佛教中人称大智菩萨,相传其道场在山西五台山的是:文 殊菩萨 下列佛教寺庙中,属于净土宗寺庙的是:东林寺 东汉顺帝时在蜀中鹤鸣山创立五斗米道的是:张陵 在道教供奉的“四脚”中,主持人间兵革之事的是:勾陈上 宫天皇大帝 有道教壁画艺术宝库之誉的著名道观:芮城永乐宫 基督教第一次传入中国是;唐朝江西南昌滕王阁 古代世界最长的连梁式石板平桥:晋江安平桥 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关帝庙:山西解州 一池三山模式:汉武帝待客宴会的主体建筑:厅堂 北宋花石岗铸成的假山冠云峰:留园褚巴:藏袍 流行从妻居的是傣族歌于节:壮族普洱茶是黑茶我国 最古老的饮料酒黄酒 三七之乡云南省文山县 多选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战国七雄:秦楚燕韩赵魏齐 理学代表:周敦颐,程颐,程颢,张载,朱熹 明代小说:《三国演义》《金瓶梅》《西游记》 帝王谥号中,有贬损之意的是:周幽王,汉灵帝,隋炀帝, 中国历史上著名医药作者:《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 寒杂病论》《千金方》《本草纲目》 以下属于我国典型的丹霞风景地貌的是:广东丹霞山,安 徽齐云山,江西龙虎山 以下属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是:大熊猫,野骆驼, 金丝猴,丹顶鹤,白唇鹿 在我国纳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中,属于自然遗产的 项目是:九寨沟,庐山风景区,武陵源,山西五台山, 三江并流景区 以下属于佛教供奉对象中的“三身佛”的是:释迦牟尼佛, 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 在以下现存古代木结构建筑中,属于宋代建筑:泉州清净 寺,太原晋祠圣母殿,宁波保国寺,正定兴隆寺 以下皇帝中,其陵墓位于清西陵的是:雍正,嘉庆,道光, 光绪 以下名酒中,属于浓香型的是:泸州老窖特曲,五粮液 以下地区中属于“中国三大木版画产地”的是:天津市杨柳 青,江苏省苏州市桃花坞, 山东省潍坊市杨家埠

浅析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佛教发展及其影响

浅析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佛教发展及其影响 “科学发展的终点是哲学,哲学发展的终点是宗教”------著名的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如是说。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列为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毋庸置疑,在当今世界仍有着不可否认的巨大意义。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中起源最早、在中国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曾发挥重要的影响,与中华文化的发展形成息息相关。本文将捕捉佛教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剪影,并从整体分析其对中国各个方面的影响。 一、中国历史中的佛教发展 佛教传入中国主要有五种说法,其中流传最广的是“汉明感梦,初传其道”的说法,即佛教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由官方正式传入。丛汉明传入至魏晋南北朝之前的这段时间被称为中国佛教的初期。在这一时期主要的佛教活动被称为“弘译”,即通过对印度佛教经典的翻译来传播、弘扬佛教的理论、信仰。从汉明帝时的迦叶摩腾、竺法兰,到后来的安世高和支娄迦谶,一批来华梵僧为佛教经典的东传及翻译做出了突出贡献。综观这一时期的弘译,可分为二系:一为安世高小乘禅数阿毗昙系,二为支娄迦谶大乘方等般若系。其特色为大小乘兼备。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动乱的社环境下佛教有较大发展。但也应注意到,中国历史上被称为“三武一宗”的四次灭佛行动中,有两次均发生在这一时期。三国魏地佛教以大乘般若为主,而南方吴地则有支谦、康僧会为代表的梵僧承安世高小乘佛教译注佛经。西晋时代,佛教活动仍以译经为主,竺法护为当时的代表,其中,《正法华经》的译介,使观音信仰普及於民间,为鸠摩罗什之前最著名的翻译家。南北朝时期,佛教几经各朝君主大力扶持提倡。在北方,后赵时期,佛图澄以神通智慧感化残暴嗜杀的石勒、石虎,佛法因而大行於华北,建寺八百九十所,受业门徒万计,何等辉煌。门徒中道安大师成为前秦时代最重要的高僧,被视为当时北方学界的领袖,有众多创举。此外还有以善用老庄等外学来理解般若义著称,创格义佛教的竺法雅。到了後秦鸠摩罗什东入长安,而佛教更加昌盛。罗什在后秦姚兴的护持下大兴译经事业,罗什译业贡献之伟,为整个中国佛教史开创一个新纪元,被誉为中国四大翻译家之一。在南方,传教者有竺道潜与支道林,两者皆以擅讲般若而受到贵族士大夫的钦仰,为玄学式的贵族佛教及格义佛

佛教发展史简介

佛教发展史简介: 佛教(英Buddhism 梵 Buddha-s/āsana 或 Buddhānus/āsana,巴利名Buddha-sāsana。注:/代表s上面一小撇。):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是最早的世界性宗教,在公元前五至六世纪,由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悉达多·乔达摩所创(参考佛诞);因为他属于释迦 (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并于公元前一世纪左右,在西汉末年时经丝绸之路正式传入我国。 佛教有3大传承: 1.北传佛教,又称汉传佛教。经西北印度和西域诸古国而沿丝绸之路往东传入中国、朝鲜、日本等地的佛教。[1]是以地理位置划分的佛教派别。佛教经由两条路径传入中国,一支由古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原地区,尔后传入朝鲜半岛、越南、日本等处。 2.南传佛教,是由印度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并且不断发展形成的佛教派系。在教义上,南传佛教传承部派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统,遵照佛陀以及声闻弟子们的言教和行持过修行生活,因此他们自称为"上座部佛教",或可称为"声闻乘佛教",也即俗称的"小乘佛教"。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寮国、印度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以及我国云南省的傣族、布朗族、崩龙族一带地区。南传佛教使用的经典语言属于巴利语体系,所以也称为"巴利语系佛教”。 3.藏传佛教,自称“佛教”或“内道”,清代以来汉文文献中又称之为“喇嘛教”。 藏传佛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藏族地区形成和经藏族地区传播并影响其他地区(如蒙古、锡金、不丹等地)的佛教;二是指用藏文、藏语传播的佛教,如蒙古、纳西、裕固、土族等民族即使有自己的语言或文字,但讲授、辩理、念诵和写作仍用藏语和藏文,故又称“藏语系佛教”。 藏语系佛教始于7世纪中叶,当时的藏王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时,两位公主分别带去了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和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以及大量佛经。松赞干布在两位公主影响下皈依佛教,建大昭寺和小昭寺。 到8世纪中叶,佛教又直接从印度传入西藏地区。10世纪后半期藏传佛教正式形成。到13世纪中开始流传于蒙古地区。此后的300多年间,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

中国佛教三大派别的起源

一、汉地佛教的起源 自从西汉末东汉初佛教传入中国,随着佛经译介的发展,佛教越来越被更多的中国人所理解与接受。到了南北朝时期(420-589),由于佛经的大量翻译,出现了诸多的佛教学派。这些佛教学派各自以研究一部分佛典佛经为宗旨,独尊一经一论,各学派分别以大小乘佛教的佛典佛经中的某一部为研习对象,进行不同的阐释,互相辩论、争鸣。佛教学派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并为佛教宗派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到了隋唐时期(589-907),为了满足各个阶层广大佛教徒对教义、教规和修持的要求,以适应佛教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了各个佛教寺院的经济利益,从印度传入的“判教”(也称教相判释)得以广泛流行。佛教各宗派为了树立自家的理论权威和地位,对佛教的经典著作和各派教义作出了不同的综合分类,判别浅、深、大、小、权、实、偏、圆等,判定哪一部佛经、哪一种教义是佛祖的最终和最圆满的说法,同时把自家的阐述理论摆在最高地位,以此作为立宗的依据,这就是“判教”。这样,中国佛教宗派产生了,其中影响最大的有八大宗派。 二、藏传佛教的起源 藏传佛教的经典以藏文为主,因主要在西藏形成和流行,故得名。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喇嘛为藏语,是上师的意思。 7世纪,西藏赞普松赞干布在他的两个妻子尼泊尔公主布丽库蒂(一译墀尊)和唐代文成公主的影响下,信奉了佛教,他还专门为两位公主建造了惹摩伽寺和大昭寺,用以供奉佛像。松赞干布积极支持佛教在西藏的传播,组织人员将佛经翻译成藏文。650年,松赞干布去世,西藏佛教发展陷入缓慢时期。8世纪时,天竺僧人寂护、莲华生等到西藏传播显、密两系宗教。9世纪,赞普朗达玛禁止佛教流行,使得佛教传播在西藏中断了一百多年。10世纪末期,在新兴封建领主阶级的支持下,佛教以喇嘛教的形式得以复兴。喇嘛教是佛教与西藏原有的本教(又称笨教)长期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产物。13世纪后期,由于元朝统治阶级的支持,上层喇嘛开始掌握政权,逐步形成政教合一的局面,并将该教传入蒙古和中原等地区。 藏传佛教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教派,主要有七大宗派。 三、云南上座部佛教的起源 古印度原始佛教分化以后,形成了上座部和大众部两个派别。据史载说,释迦牟尼逝世后二百年,阿育王举行佛教第三次结集后,派传教师向周围国家和地区传播上座部佛教,其王子摩哂等比丘被派往今斯里兰卡创立以大寺为中心的上座部佛教僧团。约公元前1世纪,在斯里兰卡举行上座部佛教第四次结集,首次用巴利文将上座部佛教三藏记录成册。11-14世纪,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确立上座部佛教为国教。国为最初到南亚、东南亚一带传播佛教的比丘属于上座部,所以南传佛教徒便称它为南传上座部佛教;又因为南传佛教使用的经典属于巴利文语系,所以又称巴利佛教。目前,南传佛教传播的地区包括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以及我国云南地区。 云南上座部佛教属于中国三大佛教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思茅地区、临沧地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保山地区的傣族、布朗族、阿昌族和部分佤族以及其他民族部分民众之中。由于信徒以傣族居多,所以又称傣族佛教。在6-7世纪时缅甸系佛教曾传入云南,后由于战争等原因而绝灭;8世纪以后治地佛教也曾影响这一地区;12世纪,泰国佛教传入西双版纳地区,紧接着缅甸佛教再次传入;15世纪后有了很大的发展,直至今天。 云南上座部佛教的教义较多地保持原始佛教精神,它尊崇释迦牟尼为唯一的教主,不承认释迦牟尼以外还有其他诸佛、菩萨的存在,因此佛寺中普遍仅供奉释迦牟尼佛像,只使用巴利文佛经;注重“自度”,通过个人努力,以期达到阿罗汉最高果位;以四谛、八正道、十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历程

中国目前有四大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其中以佛教为首.佛教无论从历史影响力,还是于中国文化,中国国民地关系上,都远非其他教派可与之比拟地.可以说佛家文化已经早已经融入中华民族地长河之中,成为其不可或缺地一部分.本篇文章通过回顾佛教在中国地发展历程,探讨宗教发展规律,从而达到对佛教这一东方大教有一个更深跟全面认识地目地. ,佛法东传,白马西来 佛教兴起于公元前五到六世纪,起源地在今尼泊尔,创始人释迦牟尼.大约在公元前后在中国流传,所谓佛法东传,白马西来.关于中国佛教起源地说法有多种,其中比较古老而最富盛名者,当推汉明帝地感梦求法说,据晋袁宏后汉书地记录:初,明帝遇见金人,长大,项有日月光,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笔下所梦得无是乎!于是遣使天竺,问其道术,而图其形象焉.此一说法被视为中国佛教地起源.汉明帝十年,有印度僧人用白马驮着经书到达洛阳,在明帝地首肯下,佛教文化得以在中国传播.而当时兴建地白马寺也成为中国佛寺地雏形.其实,佛教传入中国应该是一个渐进地过程,可能早在秦始皇时代,借着往来于西域地商人,直接或间接地接触了一些佛教地事物,至于中国人开始信仰佛教,应该是从后汉时代开始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时间进入到三国时期,在此期间内,佛教取得了进一步地发展,尤其是北方地魏国和南方地吴国.由于曹魏建都于洛阳,所以说魏国佛教是汉代佛教地延续.在这个时期,仍有不少印度和西域地僧人来华,从事佛经地翻译工作.这些带着信仰,不远万里来华弘法地僧人大都收到了当时统治者地欢迎与支持.上层对佛教事业地肯,定必然会带动民间佛教地发展.在魏朝出现了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本土僧人——朱士行,他也是第一个到西域取经地汉人,作为求佛地先行者,他比玄奘大师早了约四百年,只可惜后来客死西域.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从汉末到三国这段时期,从中国佛教地发展来看,尚属启蒙阶段,佛教活动主要围绕译经展开,中国还没有形成自己地佛教体系.但是,经过这数十年地发展,佛教典籍大量涌入中国内地,佛教地主旨经意也开始逐渐扩散传播,为以后佛事活动地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一个宗教在一个地区地发展总需要一定地社会基础.佛教能在较短时期内形成一定地气候首先得益于统治者地欢迎与扶持,东汉某年,政治动荡,人民生活困苦,不满情绪加深.这使统治者有了危机意识,希望能通过某种手段巩固自己地统治.而佛教恰在此时出现了,佛家教义讲究忍受现世,强调因果轮回,一个忍字深深打动了统治者,他们希望自己地百姓都能忍现世之苦,以此减少反抗因素.于是,一场宗教与政治地合作开始了.再者,佛教能在当时打入社会内部,还要得益于中国思想地半真空,当时一度被扶为正统地儒家思想已极为没落,道德沦丧,风纪败坏莫此为甚.由于在乱世生活太痛苦,人们兴起出世地愿望,因此,佛教能“趁虚而入”.在这时,佛学起到地是思想工具,思想寄托地作用,因为当时佛学地不成熟,在民众地心目中其还没有上升到宗教信仰地高度.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从严格意义上讲,此时地佛教仍是天竺西域地佛教,而非中国自己地佛教.佛教在中国地本土化之路,仍前路漫漫.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神通类”高僧——佛图澄 西晋时地佛教活动仍以已经为主,其中最杰出地译经师是竺法护.他长居敦煌,并随师周游西域,通晓三十六种西域语言,他共译出一百五十多部三百多部经典.对佛教地贡献极大,因此被尊称为敦煌菩萨.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东晋时期中国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南方为东晋所统治,北方则有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建立地十六国统辖.这些北方地统治者,多数来自西域,同时他们也想用佛教来巩固他们地政权.并与以儒道为主流思想地汉族相抗衡.因此,他们往往大力支持佛教地发展.其中后赵地石勒

浅谈中国佛教的发展与影响

浅谈中国佛教发展及其影响 姓名 学号 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专业自动化 电话

浅谈中国佛教的发展及其影响 【文摘】佛教自古印度传入中国以来,在吸收域外文化的同时,通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充分结合和发展,逐渐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文化,同时有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发展和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国佛教经过曲折的发展,最终成为我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键词】中国佛教佛教发展佛教文化儒佛道关系 佛语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佛教文化对我们的生活和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起源于古印度,但却在中国得到了发展,从而兴盛起来,影响了很多人。佛教文化听起来很高雅,但其实它渗透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佛教在经过了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后,在中国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下,在同传统思想文化的相互冲突与相互交融中,佛教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民族宗教,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国佛教文化。中国佛教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道德、宗教、哲学乃至科学、文学和艺术以及各族人民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都发生了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佛教,现如今已成为中国的一种特色宗教,在我们的身边也经常可以接触到。但是关于佛教的争议也从未停止过。例如,北大高材生出家是好是坏,是否是对人才的一种浪费。又如一些出家人频频上镜是否符合佛家原则等等,都是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下面我将对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变化以及对中国以及后世的影响进行一些阐述。 佛教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佛教历史从汉代开始到清代总共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时间。但是佛教在这段时间的发展是可分为不同阶段的。 一、汉代时期,佛教初传,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它只是被当作黄老神仙方术的一种而在皇室及贵族上层中间流传,一般百姓很少接触,少量的佛寺主要是为了满足来华的西域僧人居住和过宗教生活的需要。到东汉末年,佛教开始在社会上有进一步的流传。随着西域来华僧人的增多,译经事业日趋兴盛,大小乘佛教都于此时传到中国。东汉时的佛事活动以译经为主,而在汉代佛经的翻译中,佛教对中国思想文化的迎合特别表现在对儒、道思想观念和名词术语的借用上,儒学化和老庄化的倾向十分明显,这直接影响到了百姓对佛教的理解和接受度。汉代译出的佛经还在许多方面为适应以儒家名教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而做出了调整。汉代译经出现的迎合中国儒家伦理的倾向在以后的译经中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乃至在唐代出现了中国人编的《父母恩重经》等专讲孝道的佛经,特别迎合了中国人重视家庭伦理的生活习俗要求。 二、三国时期,佛教徒提出了儒佛道三教一致论,这在成书于汉末或三国时的牟子《理惑论》中就有清楚的记载。自此以后,这种观点一直在中国佛教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佛教在中土的发展开拓着道路,并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由于佛教毕竟是外来宗教,在与儒、道相调和的同时,佛教与儒、道的冲突和争论也一直没有间断过。早在初传之时,佛教就遭到了儒家的批评与反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和势力日盛,儒家更从社会经济、王道政治、伦理纲常等多方面来排斥佛教。在理论上,儒家则展开了对佛教神不灭论与因果报应论的批判。面对儒家的种种攻击,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1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禅宗的形成、发展及其在佛教史上的影响 摘要:禅宗脱胎于印度佛教中的禅学。禅宗在印度没有突破性的发展,但在传入中国之后,却形成了对中国文化影响巨大的佛教一大宗派——禅宗。中国的禅宗在它漫长的演进过程中,吸取了天台、华严、净土诸宗中国化的成功经验, 它的中国化最彻底, 对佛教文化影响也最深远。 关键字:禅宗发展中国化影响 禅,在梵语中的意思是静虑,中国古代译为“思维修”,其涵义是将散乱的心念集中,进行冥想。据传,释迦牟尼在灵山说法,手拈一朵花一语不发,众人不解其意,唯有弟子摩诃迦叶会心微笑。释迦牟尼便把这“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佛法传给了他。这佛法便是禅宗的要义。摩诃迦叶被尊为禅宗的的开山鼻祖,“西天二十八祖”之首。虽只是传说但对我们去领会其内在佛理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印度禅学更注重于冥想,主张排除一切外在干扰,进行纯直觉的体验和内心反思。它还有坐禅修炼的方法,如“五大法门”、“四禅定”。印度禅学是印度佛教诸多修行方式之一,尚未形成完整的世界观和认识论的教派体系。 当佛教从发源地印度向中国传播时,中国已有丰富的文化积淀,随着文化的碰撞调合,它也会创新出属于自己的东西。佛教大量传入中国的时候,中国的传统文化正经历着变革。“有晋中兴,玄风独振,为学穷于柱下,博物止乎七篇”。自西汉以来,社会各阶层曾极力推崇的儒学,正处于衰弱状态,文人开始追求玄学中返自然,无拘无束的生存方式。随着儒学礼教渐渐失势,玄学之风为文人创造比较开放的环境,也同时为佛教和禅学、般若学敞开了大门。如此儒、玄、佛三家在激烈的碰撞、调合

中也找到了契合点。于是到南北朝时代,中国文化中的玄学与印度佛学中的禅学极其自然地走到一起。禅宗获得了借以扎根的土壤,为后来禅宗在中国大地上变革、创新直到真正形成作了重要准备。 一种外来文化移植到另一个地方和当地文化接触时,可想而知它的影响是双方面的。印度佛教禅学在传入中国时,我们未知它的影响,但是作为印度佛学的一个部分,我们自然欣欣向之。禅宗能在中国植根、开花、结果自然是离不开印度禅学那样一个温床,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经历了三个阶段,才结成今天的硕果。 首先,印度式的“坐禅”时期,禅作为一种修行方法可追溯至古印度婆罗门教和其他外道的瑜珈功。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就曾修习四禅、四无定色, 并结合瑜珈等修持方法创建了佛教自己的禅法。最初, 它作为一种入定的方法, 并没有多少理论价值。随着原始佛教的不断演化发展, 原始禅法也分化成大乘禅法和小乘禅法, 它们都有各自理论体系的禅经。禅宗的最初形态——印度禅法也在同一时期随着禅经的译介传入中国。 从佛教在东汉末年传入至魏晋南北朝, 这是禅宗中国化历程中的第一个阶段。东汉灵帝建宁年间,安世高译出《大安般守意经》, 论述如何通过默数“入息”、“出息”使人心意集中, 从而进入禅定的方法和程序。这即是小乘禅法的数息观。西晋末年鸠摩罗什译出了《坐禅三昧经》介绍了大乘禅法一系的“五门禅”, 系统阐述了印度佛教的禅修方法。这一时期,译出的禅经大约有五十多部。大乘禅法、小乘禅法不分伯仲。总的来说这一时期印度式的坐禅仍是主流的修持方法。它有严格的入定程序, 讲究禅师的言传身教。当时, 禅法作为一种时尚在北方很是流行。许多禅僧也因为打坐的工夫好而倍受尊敬。在一般人眼里坐禅具有神秘色彩, 有不可思议的作用。这一时期禅法的特点是坐禅的功能被无限夸大, 修持理论没有与中国文化相融合, 还有些

中国佛教寺院建筑的历史与发展历程

中国佛教寺院建筑的历史与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佛教在传入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与华夏文明交汇融合,形成独特的建筑形制。 佛教建筑气势恢宏雄壮,融汇了佛教与中国传统古建筑的特色,寺院建筑之美展示出宗教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和谐韵味,佛教建筑映射出的美学精神蕴藏在精密的土木结构与宗教艺术风韵之中,谱就出建筑深邃的精神境界。 建筑是土木构建的无字史书,中国寺院的建筑之美在于殿堂亭廊与青山流水和蓝天白云间的相互呼应,含蓄蕴广,大气庄严,认知寺院,就是学习佛教历史;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感受殿堂,就是聆听历代高僧大德心声的歌咏;建筑是永恒的诗篇,读懂塔阁,也就理解了宗教精神中的人文情怀。 自殷周至唐代的一千多年中,建筑制式从宫殿、王府、署衙、宅第等,逐步形成以宫殿为主、由层层院落组合而成的传统模式。殿的位置是崇高的、神圣的、显赫的,是帝王定夺国家大事的场所,也是祭祀天地,社稷、神灵和祖宗牌位的地方。所以佛教寺院中,供奉佛像、礼佛、诵经的地方也应该是殿,这是中国人早已习惯并经常采用的形式。

唐代著名僧人道宣(596~667年),在制定的僧团制度中,确定了僧人行为准则、仪式、以及僧人出家去除俗姓等,并规定寺院的建筑标准,明确提出殿是寺的中心。 佛教传入中国后,皇帝及王公贵族们,出于对佛教的崇敬,往往“舍宅为寺”。促进了佛寺形制的彻底转变。以“前厅为大殿,后堂为讲堂”,由此出现了以佛殿为主的佛寺类型。 这些宅第都以大殿为主体建筑,改成寺院后,对佛教建筑的布局和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塔式的佛堂不利于节约建筑材料和建造工时。这种佛殿制式完全采用了我国传统建筑的中轴线对称布置的多进式院落布局,主要建筑物山门、主殿等都布置在中轴线上。到了宋代,以殿为中心的佛教建筑,又被禅宗发展成“伽蓝七堂”的建筑形式。七堂,即指佛堂、法堂、僧房、库房、山门、西净、浴室等。自此,佛教建筑已全部中国化了。 佛教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重要的门类,以始建洛阳白马寺的东汉明帝时算起,汉传佛教建筑的发展约有2000年的历史。佛教建筑历史的遗存跨越年代久,覆盖类型广,在造型形式上变化最多。

佛教的起源

佛教的起源 泰国曼谷涅磐寺收藏的394尊镀金佛像 自从他第一次看到了一位老人、一个病人、一队哀悼的人和一位圣人之后,乔达摩·悉达多王子高贵的宫廷特权生活从此被永远改变了。经过了多年的寻找,他发现了一直困绕着他的那个问题的答案。 乔达摩·悉达多出生在公元前560年的印度东北部——最大的思想和文化中心之一。一个有关他出生的神话故事说,他的母亲玛雅(Maya)梦见一头白色的大象进入了她的子宫。十个月后,她在五月份分娩了,那时候大地颤抖,天上挂着一轮满月。玛雅在分娩七天后就死了,神话传说因为生了佛的人就不能做其他的用处。孩子由他的叔叔带大,生活得极端奢华。 罗怙罗(RAHULA)

年轻的王子娶瞿波(GOPA或YASHODARA)为妻,他把他的第一个儿子叫罗怙罗,意思是“链条”,因为他感觉自己被自己的生活方式禁闭了起来。当他成功地偷偷跑出宫殿时,他的四次经历又加强了他的这种感觉: 1,他看到了一位衰弱的老人,目睹了衰老如何摧毁他的记忆、美丽和强壮。他以前从来没有碰到老人。 2,他看到了一位被痛苦折磨着的病人。看到他因如此剧烈的痛苦而“颤抖得象一轮充满涟漪的水面上的月亮的倒影”,他非常震惊。他以前从来没有碰到痛苦。 3,他看到了一队哭泣的去送葬的人,他们被悲伤所折磨着。他以前从来没有碰到死亡。 4,他看到了一位游荡的圣人,圣人显得很满足和高兴,带着一个化缘钵到处行游。他突然理解了人生的乐趣在于没有任何价值。现在他希望得到的是真正的知识,因此他在午夜时分离开了王宫去寻找它。 然后,当他目睹了第三个景象时他想:“哎呀,所有活着的事物把自己消磨殆尽。他们一次又一次地被生下来,变老,然后死去,过渡到另一种新生活,然后又被重生。而且,贪婪和荒谬的希望迷住了他们的眼睛,使他们自出生之日起就被蒙住了眼睛。他们感到恐惧,但是却不知道如何摆脱这种这种巨大的疾病。”悉达多发现,缺乏对自我的了解是这个问题的关键。——佛经 注:当乔达摩·悉达多非常小的时候,一个印度教的婆罗门预言他将成为帮助别人克服生活中的痛苦的启蒙人,另外8个婆罗门也赞成这种看法。 开悟 悉达多在寻求真理的时候和许多圣人交游。他首先尝试了瑜珈功。然后,他和五个同伴在一起过了五年极端穷困的生活。但他还是没有找到答案。一天,他独自坐在一棵菩提树(BODHI)下沉思的时候,答案突然出现了。在接着的三个晚上,他经历了悟道的三个阶段,拒绝了邪恶的玛亚(Mara)的诱惑。在第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