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七章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批判地再现当时存在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解剖性的暴露、撕毁所有一切的假面具,故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

-----高尔基

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

现实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

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特色

现实主义文学的在各国的发展

一、背景

现实主义文学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工业化的影响)

特定的社会心理因素是促使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中介环节之一。

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同19世纪上半期欧洲的哲学和科学有密切的关系。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形成,除了外部因素外,还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和内部原因,有其历史承传。

二、思想特征

1、现实主义把文学作为分析和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面,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

2、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深刻地揭露与批判社会的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提倡社会改良。

3、现实主义文学普遍关心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人的生存处境问题,表现出作家们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怀。

三、艺术特征

现实主义文学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

现实主义文学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内倾性和外倾性两种倾向。

现实主义以叙事文学为主,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走向了成熟与繁荣。

四、现实主义文学在各国的发展

(一)法国

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

1、司汤达(1783-1842)

2、巴尔扎克(1799-1850)

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3、梅里美(1807-1870)

一位极具浪漫主义艺术品格的现实主义作家,主要以中短篇小说赢得文学史上的地位。代表作:《高龙巴》、《嘉尔曼》(《卡门》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在文学人物画廊中极为鲜明突出的叛逆者形象)。

《嘉尔曼》

唐·何塞:骑兵—下士—中士—盗匪

嘉尔曼:波希米亚姑娘、走私犯、丈夫独眼龙迦奇亚

嘉尔曼的外貌描写:

“一个女人登上河梯,过来坐在我的身边。她的头上插着一大簇茉莉花,展开的花瓣在夜间散发

出醉人的清香。她衣着简朴,甚至显得寒酸,浑身黑色,与大多数夜游女工无异。名媛淑女一般早上才穿黑色晨服,晚就穿法国晚礼服了。出水女郎来到我身边,让蒙头纱巾滑落在香肩上,正当…满天星斗落幽光?,我朦胧看见她小巧玲珑,年轻娇嫩,体态健美,还有一双大眼睛。”

嘉尔曼人物形象:

社会的叛逆者,以“恶”的方式来反抗社会,狡诈,欺骗,厚颜无耻。独立不羁,不愿忍受社会的任何束缚,热爱自由和忠于自己的性格特征。

4、福楼拜(1821-1880)

19世纪中期法国的重要作家,他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自然主义和20世纪作家产生了重大影响。艺术主张:追求真实性、追求客观态度、追求艺术美。

代表作:《包法利夫人》—《爱玛》(1856)

《情感教育》(1869)

《包法利夫人》

——外省风俗

“这位杜布克夫人虽然长得丑陋,瘦得像干柴棍,脸上的疙瘩多得像春天的树芽,却不乏象她求婚的人。”

“夏尔的谈话就像人行道一样平板,内容平庸,就像衣着寻常的行人,引不起任何情绪、笑意或幻想。”

“未来就像是一条黑洞洞的走道,尽头是一扇紧紧关闭的门。”

“她认为爱情应当突然到来,像暴风雨从天而降,夹带着雷电,把生活兜底翻起,把意志如同树叶一般刮走,把整个的心都投入深渊。”

“可怜的小女人,她准是在渴望爱情,像案板上的鱼在渴望水一样!”

爱玛悲剧的根源:

著名作家苏童就曾评价《包法利夫人》是一部包含人性弱点的百科全书, 认为它几乎不带评判色彩地描述了一个女人在追求爱情和物质享乐时的可爱与可气、激情与痴狂以及任性与堕落。拜伦说过, 男人的爱情是男人生命的一部分, 女人的爱情是女人生命的全部。爱玛悲剧命运的根源就在于她作为一个女性, 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 把自己的全部感情和生命都奉献给了爱情, 追求完美、理想而又浪漫的爱情, 成了束缚她一生的镣铐。

5、小仲马(1824—1895)

小仲马是法国著名小说家大仲马当公务员时与一女裁缝所生的私生子。《茶花女》是小仲马的第一部扬名文坛的力作,小说所表达的人道主义思想,体现了人间的真情,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宽容与尊重,体现了人性的爱,这种思想感情引起人们的共鸣,并且受到普遍的欢迎。

6、都德(1840-1897)

19世纪后期一位带有自然主义倾向的现实主义作家。

代表作:

长篇小说《小东西》

短篇小说集《月曜日的故事》(《最后一课》《柏林之围》)

7、巴黎公社文学

19世纪中后期出现的巴黎公社文学,是一种新颖的现实主义文学。它真实地反映了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斗争生活,表现了无产者为理想而奋斗的革命激情。代表性作家有:

鲍狄埃《国际歌》、米雪尔、瓦莱斯、克莱芒

(二)英国

英国的现实主义文学较多地表现了劳资矛盾以及“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和苦难生活。人道主义和改良主义的色彩较强。

1、狄更斯(1812-1870)

《匹克威克外传》

《雾都孤儿》

《老古玩店》

《马丁·朱述尔维特》

《大卫·科波菲尔》

《艰难时世》

《双城记》

《远大前程》等。

2、萨克雷(1811-1863)

著名的讽刺小说家。

代表作:《名利场》

——没有主人公的小说

重点塑造了女冒险家蓓基·夏泼的形象。

萨克雷写小说力求客观,不以他本人的喜爱或愿望而对人物、对事实有所遮饰和歪曲。人情的好恶,他面面俱到,不遮掩善良人物的缺点,也不遗漏狡猾、鄙俗人的一节可取。全部故事里没有一个英雄人物,所以《名利场》的副题是《没有主人公的小说》,就是现代所谓“非英雄”的小说。

《名利场》的女性形象:

聪明邪恶的蓓基:聪明乖巧,八面玲珑。不管在什么场合,只要她认为有用的人,她都会竭力逢迎,百般讨好。同时也是一个有主见和独立性、能干的女人。然而,在世人的眼中,她是邪恶的。

美丽痴情的爱米丽亚:漂亮、温柔、善良的贤淑女性。驯良和顺、安分守己,极富同情心,崇拜并忠实于丈夫,从来没有自己的意愿或心计,富有自我牺牲精神,她是一个集完美的淑女、模范妻子和母亲于一体的理想化身。

3、勃朗特三姐妹

夏绿蒂·勃朗特(1816-1855):《教师》、《简爱》、《维莱特》

艾米丽·勃朗特(1818-1848):《呼啸山庄》

安妮·勃朗特(1820-1849):《艾格尼斯·格雷》

《简爱》----一部自传

主题:通过对孤女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不安于现状、不甘受辱、敢于抗争的女性形象,反映一个平凡心灵的坦诚倾诉呼号和责难,一个小写的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的渴望。

形象:简代表着19世纪正处于萌芽状态的欧美女性运动,表达了来自女性、尤其是出身贫寒的平民女性内心的强烈愿望,即:要求和男子平等;捍卫自己独立的人格与尊严,以及自由表现自己的爱憎。

简·爱的平等宣言:

“你以为我会留下来,做一个对你来说无足轻重的人吗?你以为我是一个机器人?是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能受得了别人把我仅有的一小口面包从我嘴里抢走,把仅有的一滴活命水从我的杯子里泼掉吗?你认为,就因为我贫穷、低微、不美、矮小,就没有灵魂,也没有心吗?——

你想错了!我跟你一样有灵魂,也完全一样有一颗心!要是上帝曾赋予我一点美貌、大量财富的话,我也会让你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现在不是凭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凭着血肉之躯跟你讲话,这是我的心灵在跟你的心灵说话,就仿佛我们都已经离开了人世,两人一同站立在上帝的眼前,彼此平等,——就像我们本来的那样!”

《呼啸山庄》

主题意蕴:

真爱与世俗的交锋

人性的丧失与回归

叙述视角:

故事内叙述者多层次叙述的策略。

第一叙述层:洛克伍德

第二叙述层:女管家艾伦·迪恩

5个次要叙事者

凯瑟琳的爱情表白:

“我这么爱他,并不是因为他长得英俊,而是因为他比我自己更像我自己。不管我们的灵魂是什么做的,他的和我的是完全一样的,而林顿的和我们就截然不同了,就像月光跟闪电,冰霜跟火焰。”

“要是希思克利夫跟我结了婚,那我们还不是要去讨饭吗?而要是我嫁给林顿,我就可以帮助希思克利夫站起来,安排他摆脱我哥哥的逼迫和欺压。”

“我对林顿的爱,就像林中的树叶。我很清楚,当冬天使树木发生变化时,时光也使叶子发生变化。而我对希思克利夫的爱,恰似脚下恒久不变的岩石,它虽然给你的欢乐看起来很少,可是必不可少。

4、盖斯凯尔夫人(1810-1865)

代表作《玛丽·巴顿》(1848)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接触劳资矛盾的小说,它从侧面反映了英国的宪章运动。

5、宪章派诗歌

三、四十年代英国宪章运动高涨时期出现的一种群众性的文艺现象。

琼斯《未来之歌》

林顿《人民集会》

梅西《红色共和国党人抒情诗》

(三)、德国

1、海涅(1797-1865):德国早期现实主义作家

2、毕希纳(1813-1837):《丹东之死》

3、韦尔特(1822-1856):《刚十八岁》、《铸炮者》、《我愿做一名总监》

(四)、北欧

1、安徒生(1805-1875):

《卖火柴的小女孩》、《看门人的儿子》、《丑小鸭》

(写出了社会中贫富的对立和穷苦人的悲惨遭遇,又以美丽的幻想表达善良而美好的愿望)《皇帝的新装》、《园丁的主人》

(辛辣讽刺了统治者的无知与骄横)

2、勃兰兑斯(1842-1877):《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3、易卜生(1828-1906):《玩偶之家》

4、比昂松(1832-1910):《破产》《挑战的手套》

《玩偶之家》

第一幕:娜拉幸福迎接圣诞节,林丹太太请求娜拉帮忙找工作,克洛克斯泰因伪造签字即将被开除,前来求娜拉帮助恢复银行职位,否则就告娜拉伪造签字。

第二幕:海尔茂辞退克洛克斯泰,阮克大夫向娜拉表达爱意,克洛克斯泰寄信给海尔茂告知娜拉伪造签字。

第三幕:林丹太太是克洛克斯泰的前女友,她让克将信要回来;海尔茂发现信件责骂娜拉,这时又收到克寄来的第二封信以及借据,海尔茂转悲为喜,而娜拉则毅然离家出走。

娜拉的觉醒:

“我是说,我从父亲手里转移到了你的手里。跟你在一块儿,事情都归你安排。你爱什么我也爱什么,或者假装爱什么——我不知道是真还是假——也许有时候真有时候假。现在我回头想一想,这些年我在这儿简直像个要饭的叫花子,要一口,吃一口。托伐,我靠着给你耍把戏过日子。可是你喜欢我这么做。你和我父亲把我害苦了。我现在这么没出息都要怪你们。”

“你一向待我很好。可是咱们的家只是一个玩儿的地方,从来不谈正经事。在这儿我是你的“玩偶老婆”,正像我在家里是我父亲的“玩偶女儿”。我孩子又是我的泥娃娃。你逗着我玩儿,我觉得有意思,正像我逗孩子们,孩子们也觉得有意思。托伐,这就是咱们的夫妻生活。”

“这些话现在我都不信了。现在我只信,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托伐,我知道大多数人赞成你的话,并且书本里也是这么说的。可是从今以后我不能一味相信大多数人说的话,也不能相信书本里说的话。什么事情我都要用自己脑子想一想,把事情的道理弄明白。”

思想内涵:

它尖锐地提出了现代家庭中的妇女平权问题。

剧作者通过主人公娜拉的切身体验,指出:浪漫主义的爱情观已经死亡。

性疾病对现代社会的侵扰问题。

(五)、俄国

1、总体特征:

①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始终和人民解放运动紧密联系,

②批判锋芒直指封建农奴制及其残余,后期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才逐渐加强.

③得到文艺批评和美学理论的有力支持.

④形成了诸多人物形象系列:

小人物、多余人、俄罗斯少女、新人

三大文论家

19世纪,俄国出现了三大文论家,即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简称别车杜。他们是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代表。他们从革命民主主义和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总结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经验,把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与“自然派”相联系,推动了俄国文学的发展。

2、主要现实主义作家(五、六十年代)

果戈理:《狂人日记》、《外套》、《钦差大臣》、

《死魂灵》

赫尔岑:《往事与随想》、《谁之过?》

屠格涅夫:《猎人笔记》、《罗亭》、《父与子》

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

涅克拉索夫:《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

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

奥斯特洛夫斯基:《大雷雨》

①果戈理(1809-1852)

确立了俄国文学史上的“自然派”

——俄国现实主义

俄国19世纪40年代最杰出的作家,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世界著名讽刺作家。他的讽刺艺术确立了俄国文学的批判方向,加强了由普希金奠基的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

《死魂灵》

Ⅰ、广泛展现了一批贪官污吏和各类地主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尽情嘲笑他们的庸俗、愚昧、贪婪、腐朽以及资本原始积累者的那种不择手段、冷酷无情的欺诈行径。

Ⅱ、揭露了沙皇政权反人民的实质,透露农奴制衰亡、没落的消息。

Ⅲ、揭示人民的痛苦的处境,他们合理的生活追求。

五个丑陋的地主形象:

玛尼洛夫:浅薄无聊,耽于幻想。

柯罗博奇卡:固执、愚蠢,与世隔绝而又略带几分机警。

诺兹德廖夫:嗜酒好赌,撒谎成性,横蛮霸道,无所不为,表现乡间恶少、地痞的本色。

索巴凯维奇:精明务实,狡狯异常,行诈而不受人骗。

泼留希金:守财奴形象。变态的性格,是寄生的产物;病态的吝啬;愚蠢无知。

泼留希金:迂腐的农奴主

通过环境描写来展现时代的风貌,间接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通过肖像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

善于把叙述、描写和议论结合起来,对农奴主进行有力的揭露和批判。

环境描写:

他走进昏暗、宽敞的门廊,迎面扑来一股寒气,仿佛走进了地窖。从门廊他来到一间屋子,也很昏暗,只是从一扇门下面宽宽的缝隙里透进一线微光。推开这扇门,他终于来到了敞亮的地方,而眼前的一片凌乱又让他大为惊讶。似乎住宅里正在洗刷地板,把所有的家具都暂时堆放在这里。一张桌子上甚至对着一把破椅子,它的旁边是一座停摆的挂钟,钟摆上已经挂着蛛网了。就在这儿还有一个一厕靠墙的立柜,里面放着古老的银器、长颈玻璃酒瓶和中国瓷器。一张镶嵌着珠母的拼花写字台,有些地方拼花已经剥落,只留下一个个满是黏合剂的淡黄色的凹槽,写字台上放着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一沓写得密密麻麻的纸,用有卵形柄的泛绿的大理石镇纸压着,一本皮封面、红色切边的古书,一只还没有榛果大的完全干瘪的柠檬,一截断了的圈椅扶手,一只酒杯,里面有一点儿液体和三只苍蝇,上面盖着一页信纸,一小块火漆,一小块不知哪里拣来的破布,两枝沾有墨水污渍的鹅毛笔,干巴得像害了痨病,一根完全变成黄色的牙签,也许主人还是在法国人进军莫斯科之前用它剔过牙缝。

肖像描写:

他的面貌没有任何特别之处;那张脸几乎和很多瘦削的老人一样,只有下巴远远地向外翘着,所以每次讲话都得用手帕捂住嘴巴,以免溅出唾沫来;一对小眼睛还没有失去光泽,在生得高高的眉毛下面转来转去,仿佛耗子从幽暗的洞穴里探出尖尖的小脑袋,竖起耳朵,掀动着胡须四处张望,看看有没有一只猫或一个小顽童躲在哪里,狐疑地嗅着空气。更触目的是他的衣着:不论怎样费尽心机也弄不明白,他的那件睡衣是用什么料子做的,袖子和衣襟那么有光

闪亮,倒像是制作靴子的皮革;后背的两片下摆变成了四片,露出白花花的棉絮。系在脖子上的玩意儿也无法辨认,究竟是袜子呢,还是吊袜带,或是肚兜,不过绝不是领带。

②屠格涅夫(1818-1883)

屠格涅夫在整整四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写过不少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剧本和散文诗。主要作品有:

《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烟》、《处女地》

《父与子》

尼古拉————巴威尔

“胆小鬼”、“瘸子”

阿尔卡季————巴扎罗夫

卡佳————奥金佐娃

巴扎洛夫:带有“新人”形象特征的平民知识分子的形象,表现了“多余人”向“新人”的转变过程,他性格的突出特征是具有鲜明的革命色彩,这表现在:

A、他激烈地否定现存制度。

B、蔑视贵族阶级。

C、以平民身份自豪,跟人民保持着密切的关系,重视科学实验。

③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

《怎么办》

—新人的故事

“新人”:

“新人”一词最初由杜勃罗留波夫在《真正的白天何时到来?》中提出,他肯定了屠格涅夫创造的“新人”。19世纪五六十年代,俄国贵族知识分子逐渐被平民知识分子取代,文学“新人”形象取代了“多余人”形象。

所谓“新人”,指的是平民知识分子,他们出身低贱,有革命理想,有坚实行动,尊重友谊、爱情等。

3、俄国现实主义文学鼎盛时期(七、八十年代)

陀思妥耶夫斯基:《穷人》、《白夜》、《罪与罚》、《白痴》、《群魔》、《少年》、《卡拉马佐夫兄弟》萨尔蒂科夫:《戈洛夫略夫一家》

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那》、《复活》

契诃夫:《套中人》、《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

《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真实地展示了19世纪中叶俄国可怕的社会贫困和穷人走投无路的悲惨境遇。

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双重人格: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穷大学生,一个有天赋的、有正义感的青年。有着病态的孤僻,“有时甚至冷漠无情、麻木不仁到了毫无人性的地步”。

索尼娅:人类苦难的象征,在她身上体现了虔信上帝、承受不幸、通过苦难净化灵魂的思想。

(六)、美国:

50年代废奴文学:希尔德烈斯《白奴》

斯托夫人《汤姆大伯的小屋》

60年代末“乡土小说”:哈特《咆哮营的幸运儿》

马克·吐温:《百万英镑》

《汤姆·索亚历险记》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

欧·亨利:《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

《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出租的房间》

杰克·伦敦:《马丁·伊登》

欧·亨利(1862~1910 )

“欧亨利笔法” :他的短篇小说一开始就抓住了读者的兴趣和注意力,小说中除了文字的幽默诙谐之外,总有一些让人猜测的地方,他常常让我们以为以逻辑思维就可以猜到的结局,却往往情节一转,使故事的结尾变的出人意料却又合情合理,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第二节司汤达

一、生平

家庭的影响

跟随拿破仑

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定居意大利米兰

返回巴黎

驻外领事时期

二、思想

在哲学上,他是法国百科全书派以来唯物主义哲学的直接继承人,终生信仰无神论。

在政治上,他一生坚持人道主义,追求自由、平等、民主的社会理想,既反对波旁王朝复辟,又不赞同拿破仑专制,更厌恶充满铜臭的七月王朝,这使他的作品具有了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和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在人生观上,他接受了爱尔维修等人的个人幸福观和拿破仑的英雄主义思想,从极端的个人主义出发,认为个人幸福和自我崇拜是天经地义的,强调“机遇”、“行动”、“征服”、“成功”的极端重要性。

在文化观上,斯丹达尔受卢梭影响很深,接受了他关于文明使人丧失天然本性和纯真自我的理论在思维方式上,作家同时接受了近代以来的理性思潮与感性思潮的双重冲击

三、创作

米兰时期(1814—1821),主要作品有人物传记、政论、随笔和艺术史等。

巴黎时期(1821—1830),创作高峰期,主要成就是文艺评论和小说。

奇维塔维基亚时期(1830—1842),主要成就是小说和回忆录,代表性作品有《意大利遗事》(1833—1839)、《巴马修道院》(1839)和未完成的《吕西安·娄凡》(1834—1836)。

四、《红与黑》

《红与黑》(1830)是斯丹达尔的代表作。作家以当时法国“司法报”上报道的两起情杀案为素材,以“1830年纪实”(“当代演义”)为副标题,以揭露政治为出发点,以真实地描写复杂社会关系中的典型人物性格的形成过程为目的,写成了这部既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又具有不朽的艺术价值的政治历史小说。

对《红与黑》的评价

灵魂的哲学与诗

于连是19世纪欧洲文学中一系列反叛资本主义社会的英雄人物的"始祖"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19世纪卓越的政治小说

现代小说之父的经典著作

19世纪欧洲文学史中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杰作

美国作家海明威开列的必读书

被英国小说家毛姆认为是真正的杰作的文学书

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

重点理解

一部具有深刻政治内容的小说

一部心理分析的小说

于连形象分析

情节简介:

农村青年于连到市长雷纳尔家做家庭教师

于连追求市长夫人雷纳尔夫人的深层动因是什么?

于连追求德莱纳夫人的深层动因:

1、家庭教师的屈辱地位使他对贵族社会阶级差异和贫富悬殊极度敏感。

“这家伙享受了富贵带给他的种种好处,”他心想,“若正在他面前握住她妻子的手,不便是一个嘲笑他的方法吗?对,我一定要这样做,他曾对我表示出那么大的蔑视。”

2、对拿破仑英雄主义的崇拜,于连属于1789年法国大革命以后出生的一代青年。

3、于连与德莱纳夫人也有着心灵的契合。

于连把自己希望上神学院的想法告诉雷纳尔夫人。

来到贝尚松神学院上学

于连成了拉莫尔侯爵的秘书

高傲的侯爵女儿拉莫尔小姐(玛蒂尔德)爱上于连的原因又是什么?

于连很快直接升为中尉,并得到了田产(红色军服)。

拉莫尔小姐拿着雷纳尔夫人的一封记录她和于连关系的信。

于连朝正在祈祷的雷纳尔夫人开了两枪。。

于连正接受审判

雷纳尔夫人到监狱去看于连,为什么于连认为自己真正爱的是雷纳尔夫人?

雷纳尔夫人和拉莫尔小姐商量救于连。

于连为什么拒绝救赎,而走向断头台?

Ⅰ、一部心理分析的小说

①、他的心理描写在内容层次上分为社会和爱情两个层次:

社会:描写时代普遍心理状况和精神面貌

爱情:细致分析爱情心理的微妙变化和发展过程,他对人物内心紧张的表现已具有现代意识的特征。

②、具体的技巧与方法:

将外部描写心理化(内聚焦视角)

加“于连发现”、“他看见”、“他感觉到”等引导词。

展现人物剧烈的内心冲突(独白)

揭示人物心理活动的深层动因

使人物激情长久、饱满

Ⅱ、于连形象分析

①作品为于连设计了三个生活舞台:

维立叶城:人生奋斗的起点

贝尚松神学院:“到处是伪善”的人间地狱

木尔侯爵的府邸:人生奋斗的终点

②作品通过于连的两次爱情,很好地揭示了于连性格的复杂性和两重性:

于连与瑞那市长夫人的爱情—心灵里的爱情

性格特点:自卑与自尊,真挚又虚伪

于连与玛特尔小姐的爱情—脑子里的爱情

性格特点:虚荣和名誉、懦弱与强悍、敏感多疑又自尊自傲、雄心与野心

形象所指向的历史内容和所传达的时代精神

形象本身能唤起人们的美感,展示作家的审美理想,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

形象所具备的人生哲学意义的传达,显示出一种超越时空,具有永恒的人生精义和心理内蕴。

参考观点:

于连是反抗封建制度的平民英雄

于连是为理想和幸福不懈奋斗的悲剧英雄

于连是受社会压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典型

于连是个人奋斗者的典型

于连是个人主义野心家

于连是极端利己主义者的典型

于连是不择手段往上爬的恶棍

于连是一个成长中的年轻人

于连是一个追求个人功名与幸福而不幸走上歧途的年轻人

于连是一个无信仰的现代个人主义者

【讨论】毛主席曾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谈到:于连虽然失败了,但他的雄心勃勃是值得赞扬的。你是怎样认识于连的?对于今天求幸福求功名的年轻人来说,于连的悲剧有何借鉴意义?

Ⅲ、一部具有深刻政治内容的小说

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与最终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因此小说虽以于连的爱情生活作为主线,但毕竟不是爱情小说,而是一部“政治小说”。

①、题解:《红与黑》书名的含义:

1、“红”指拿破仑军队的红色军装。“黑”指中世纪基督教士的黑袍。

2、“红”指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英雄时代。“黑”是对卑鄙可耻的复辟时代的蔑视。

3、“红”象征于连的力量,他羡慕苍鹰的力量和它的我行我素。“黑”象征身陷囹圄的于连幻想的破灭。

4、“红”与“黑”是赌盘上区别输赢的标志。

5、“红”指以特殊的方式反抗复辟制度的小资产阶级叛逆者于连,“黑”指包括反动教会、贵族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内的黑暗势力。

6、“红”与“黑”代表新旧两种文化的冲突与演进。

②、思想意义:

《红与黑》形象地再现了封建贵族同资产阶级之间争夺统治权力的斗争。

《红与黑》对封建贵族、教会僧侣的反动本质和奢侈腐朽的生活给予了无情揭露。

《红与黑》无情地揭示了资产阶级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谴责了资产阶级的利欲熏心和贪得无厌。

《红与黑》采用象征的艺术手法突出了小说的政治主题。

个人奋斗的咏叹调

——致于连

一个人对抗一个社会

悲剧,命中注定

因为一无所有,所以要拥有一切

因为受尽蔑视,所以要蔑视一切

卑贱的是出身

高贵的是灵魂

倒下的是躯体

屹立的是精神

拓展思考

我有的却是心灵的高贵

-----读《红与黑》有感

你是木匠的儿子,你一无所有;但你拥有高贵的灵魂,坦然地面对世界,你毫不逊色。

在爱情面前,你不失真诚;在虚伪面前,你魔高一丈。你的心是冷的,流的血是热的。

你神秘的面纱,没有人能够揭开;但即使揭开了一角,也足以让整个世界热泪盈眶。

这段网评赞扬了于连,你有同感吗?

第三节现实主义的第一代宗师----巴尔扎克巴尔扎克是个中等身材的人,体格魁梧,双肩开阔,晚年有点肥胖。他的颈脖健壮、厚实,白皙有如女性,是他值得骄傲的地方。头发又黑又粗,粗得像马的鬃毛;那双眼睛像一对黑宝石那样闪闪发光——那是驯狮者的眼睛,这种眼睛能透过房屋的墙壁看见里面发生的一切,能透过人的肌体,洞察人的肺腑,像阅读一本打开的书。他的整个仪表显示出一个劳苦不息的西西弗斯的形象。(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5分册,第187页,李宗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一、生平

早年出生1799.5.20

寄养1803-1807 效区列盖公寓

小学1807-1813 旺多姆教会学校

中学1814-1815 黎毕德拉学校

大学1815-1819 巴黎法律专科学校

青年初试文学1819-1825 流行小说写作

从事实业1825-1828 从事实业,负债累累

文坛新秀1828-1835 日渐成熟,形成自己风格

晚年文坛宿将1835-1850 创作高潮

《巴尔扎克葬词》—<法>雨果

“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名列前茅者;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佼佼者之一。他才华卓著,至善至美,但他的成就不是眼下说得尽的。他的所有作品仅仅形成了一部书,一部有生命的、光亮的、深刻的书,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带着

我们说不清楚的、同现实打成一片的惊惶与恐怖……”

二、思想

哲学观:唯物主义、具有唯物主义系统论思想。

经济观:主张自由贸易。

政治观:主导方面是反对金融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和同情人民。

宗教观:巴尔扎克不信教,却又大力鼓吹宗教,把宗教作为改变社会,克服罪恶的出路和手段,因而他宣扬宗教。

文艺观:主张文学应该反映生活,主张用典型表达人物和事件。

三、《人间喜剧》

巴尔扎克从1828年到1848年20年间,共写作长短篇小说97部,滑稽故事36篇,戏剧6部,以及一些零星的文章。1842年,巴尔扎克把从1829年起写的小说收集起来,编成一个总集,定名为《人间喜剧》。

(一)构思来源

受司各特历史小说的影响

受动物学家圣伊莱尔的?°统一类型?±说的影响

受但丁《神曲》书名的影响

(二)分类

一是《风俗研究》:从各个方面反映法国当代社会生后,它是《人间喜剧》的主干,成就比前两类大,共66部。

二是《哲理研究》:探讨产生人的行为的各种原因,共22部。《驴皮记》(1831)、《长寿药水》(1830)、《受诅咒的孩子》(1836)、《不为人知的杰作》(1831)、《绝对之探求》(1834)、《改邪归正的梅莫特》(1835)等。

三是《分析研究》:阐明支配人生与社会的各项原则,共两部。作品有《婚姻生理学》(1829),《夫妇纠纷》。

(三)串连方法

贵族阶级衰亡史

如:《古物陈列室》

资产阶级发家史

如:《老姑娘》、《纽沁根银行》、《高利贷者》

金钱罪恶史

如:《夏倍上校》、《禁治产》

(五)人物的绝对情欲模式

1、绝对贪婪者——葛朗台

作者通过各种描写塑造了西方文学史又一个吝啬鬼的形象,贪婪、狡诈、吝啬,金钱是他唯一崇拜的上帝:

肖像描写:从体格上讲,葛朗台身高五尺,膀大腰圆,小腿肚很粗,多节的膝盖骨,宽肩膀。黝黑的圆脸上布满了麻点;尖下巴,嘴唇毫无曲线,一口白牙;他的双眼显得沉静和恐惧,犹如人们所说的蛇眼;额头上布满皱纹,隆起部分意味深长。那些同葛朗台先生开玩笑不知轻重的年轻人说他的黄灰色头发闪耀着黄金和白银的光泽。肥大的鼻头上长着一个青筋毕露的肉瘤,庸俗的人不无道理地说这肉瘤里隐藏着奸诈。

1、一看见丈夫瞪着金子的眼光,葛郎台太太便叫起来“上帝啊,救救我们!”

2、他瞅着女儿,仿佛他是金铸的一般。

3、葛郎台老头的眼光从文书转到女儿,从女而转到文书,紧张得脑门上尽是汗,一刻不停地抹着。

4、他一动不动地呆在那儿,极不放心地把看他的人和装铁皮的门,轮流瞧着。

5、他所有的生命力都守在眼睛里,他能够睁开眼的时候,眼光立刻转到满屋财宝的密室门上。

6、本区教士来给他做临终法事的时候,十字架,烛台和银镶的圣水壶一出现,似乎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了,目不转睛地瞧着那些法器,他的肉瘤也最后地动了一动。当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让他亲吻耶稣基督的圣像时,他却做了一个可怕的动作想抓住十字架,而这最后的用力要了他的命……

语言描写:

1、“那简直是抹自己的脖子!”

2、“什么东西?”……“噢,是金子!金子!”他连声叫嚷,“这么多金子!有两斤重。啊!啊!查理把这个跟你换了美丽的金洋,是不是?为什么不早告诉我?这交易划得来,……

3、“得啦,孩子,你给了我生路,我有了命啦!不过这是你把欠我的还了我,咱们两讫了。这才叫做公平交易。……

4、“要不要花很多钱?要不要吃药呢?……要是我的女人还有救,请你救救她,即使要我一百两百法郎也行。”

5、“把一切照顾的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帐!”

2、绝对忠贞的代表:欧也妮

欧也妮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爱情成了她忧郁伤感的根源。同恋人短短几天约会过后,她就在两人暗中的亲吻间把心给了他。然后他走了,横在他与她之间的是整个世界。这种被父亲诅咒的爱情几乎要了母亲的命,留给她的只是痛苦和微小的希望。所以直到那时,她奋力追求幸福导致精力消失而无法得到补偿,精神生活需要呼也需要吸,这同肉体生活别无两样。灵魂需要汲取另一个灵魂的感情,并把它同化以使其更加丰富。要是没有这种人类美好的现象,心中绝不会产生生命的火花;因缺少空气,它会痛苦、衰竭。欧也妮开始痛苦了。财富对她既不是一种权力也不是一种安慰。只有爱情、宗教和对未来的信念才是她生存的支柱。爱情向她解释了永生。

3、绝对父爱代表:高老头

高老头被女儿抛弃的故事;(金钱罪恶的写照)

德·雷斯多伯爵夫人、纽沁根太太(戴尔菲娜)

拉斯蒂涅向上爬的故事;

逃犯伏脱冷的故事;

医生皮安训的故事;

泰伊番父女的故事;

鲍赛昂子爵夫人退出巴黎上流社会的故事;

(贵族没落衰亡的写照)

伏脱冷:此人肩膀宽大,胸肌发达,肌肉突显,一双四方厚实的大手,指节中露出一簇簇火红色的浓毛。他那过早爬满皱纹的脸给人以冷酷之感,但他随和温柔的举止却说明他并非如此。他那男低音的嗓门与粗犷的神情配合得恰到好处,一点也不令人反感。他乐于助人,笑容可掬。比方有把锁坏了,他马上拆下来,随便一修理,上油、锉磨,然后装好,再加上一句:“修这玩意儿,我是行家。”他什么都懂:航船、大海、法兰西、外国、生意、人物、事件、法律、旅馆和监狱。

从社会角度看,他是拜金主义社会牺牲品典型。

从个人性格矛盾看,他是封建宗法制家庭观念与资产阶级享乐意识冲突中丧失理性控制的“盲目父爱者”典型

因此,他是一个在新旧交替时代具有浓厚封建意识的资产者典型。

如何理解高老头的父爱:

高老头的父爱并不单纯,而带着阶级的复杂性的。

巴尔扎克通过对高老头父爱的刻画,反衬出金钱的罪恶。

高老头父爱的失败,并不单纯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和社会的悲剧。

巴尔扎克写高老头的父爱悲剧还有一层更深的意味。高老头的父爱悲剧,只是巴尔扎克围绕拉斯蒂涅学习社会这个主题用心铺陈的一个典型事件。

4、绝对野心代表—拉斯蒂涅、伏脱冷

拉斯蒂涅的“人生三课”:

鲍赛昂子爵夫人利己主义哲学

伏脱冷强盗哲学

高老头金钱关系

鲍赛昂子爵夫人的教育:

你愈有心计,就高升得愈快。你要毫不留情地打击别人,才能令人生畏。你只能把男人和女人当作驿马,一旦把他们骑得精疲力竭就丢在驿站里,这样你就会达到欲望的顶峰。你要知道,在这里,要是没有一个女人关注你,你就一文不值。你需要一个年轻、有钱、漂亮的女人。不过,倘若你有一份真情,一定要把它宝贝一样珍藏好,永远别让人猜出,否则你就完蛋了。你非但当不了刽子手,反而会成为刀下鬼。万一你爱上什么人,一定要严守秘密!在没有弄清对方的为人之前,千万别把心掏出来。当然这种爱情尚不存在,不过为了保护好将来的爱情,你应先学会提防这个社会。

伏脱冷的强盗哲学:

要发大财,就得真刀实枪的干,不然干脆拉倒了事。

要干非法勾当就别怕弄脏自己的手,只要事后洗干净就是了。

高老头的悲剧:

夕阳西下,潮湿的黄昏令欧仁心情烦躁,他瞧着墓穴,将年轻人的最后一滴眼泪丧于其中,这是从一颗纯洁的心中埋葬的神圣感情里流出的泪水,是洒在地面又射向苍天的泪水。他双臂交叉,凝视着天上的云彩……

现在只剩下拉斯蒂涅一个人了,他向公墓的高处走了几步,眺望着蜿蜒曲折卧在塞纳河两岸的巴黎城,那里的灯火已渐渐亮了起来。他贪婪的目光死盯在旺多姆广场的圆柱和残老军人院的穹顶之间,那是他向往已久的上流社会所在。他向这座热闹非凡的蜂房投去犀利的目光,仿佛要提前吸进其中的蜜汁,并发出惊天动地的豪言:“现在咱俩来拼一番吧!”

5、其他绝对情欲代表

绝对忌妒代表:贝姨

绝对好色代表:于洛

绝对贤德代表:于洛太太

绝对贪食代表:邦斯

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表现手法在当代设计领域中的应用 冲破理性的束缚——超现实主义艺术 信仰梦境、幻想、潜意识的无穷威力:超现实主义艺术 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是盛行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文学艺术流派,此一流派承自于达达艺术而产生,并且对于视觉艺术的影响力深远。探就此派别的理论根据是受到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影响,致力于发现人类的潜意识心理。因此主张放弃逻辑、有序的经验记忆为基础的现实形象,而呈现人的深层心理中的形象世界,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融合。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主要有米罗、达利、恩斯特、马格利特等人。 达达主义杜尚给蒙娜丽莎加上的小胡子: 启发了超现实主义的视觉领域 达达在精神上和艺术手法上为超现实主义艺术的出现作了必要的准备。杜尚在达芬奇那件举世闻名的《蒙娜丽莎》彩色复制品上,用铅笔加上了小胡子。画面一下子变得稀奇古怪、荒诞不经。他无视约束的品性。给后继的艺术运动以新的启迪。对于超现实主义者而言,杜尚是一个极具魅力的人物。从艺术角度看,超现实主义者几乎没有超越出其思想。达达开拓的新的视觉艺术领域成为超现实主义艺术最为直接的根源。 两种风格的超现实主义 自然主义的超现实主义(达利、马格利特等):那种通过可以识别的变形形象营造出的梦魇般的场景,看起来既精细逼真,又遥远陌生。这种风格被称为自然主义的超现实主义,其代表画家除达利外,还有马格利特等人。 有机的超现实主义(米罗):超现实主义的另一种风格被称为有机的超现实主义,以米罗为代表,追求幻想的、与生命力相关的抽象画面。 布雷东对超现实主义的定义:“超现实主义,阳性名词:纯粹的精神的自动性,不得由理智进行任何监核,亦无任何美学或伦理学的考虑渗入。哲学背景:超现实主义的基础是信仰超级现实,这种现实即迄今遭到忽视的某些联想的形式。同时也是信仰梦境的无穷威力,和思想能够不以利害关系为转移的种种变幻。它趋于最终摧毁一切其他的精神学结构,并取而代之,以解决人生的主要问题。”——安德烈布雷东超现实主义的先驱人物:基里柯 超现实主义的先驱人物,可推那位被归为“形而上”派的画家基里柯。他的作品创造了现代艺术中最令人心动又最令人不安的梦幻景象:广场、拱门、楼宇、寒月,所有的一切仿佛舞台布景般凝固在死寂的光线中。这些偶然而荒诞的内容令人不安。然而,形象之间这种奇怪的冲突及清澈的气息又让人感到一种神奇而特别的魅力。 他画中的那种宛如舞台的、平坦的地面,后来成为许多超现实主义绘画的“标准空间”。这是一块中性的地方,在这里,互不相容的东西相遇在清澈的光线下,一如那位名叫洛特雷阿蒙的作家所言,“像一台缝纫机和一把阳伞在手术台上偶然相遇那样地美。”基里柯的幻觉艺术和超现实 乔治·德·基里柯(Giorgio de Chirico,1888年7月10日-1978年11月20日),他出生于希腊。他运用多视点非传统式的构图,梦魇般的投影光线及不确定的色调,构成一种单纯而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画面,造成神秘和不祥的宁静气氛,引起人们极大的幻觉,画中强调内在情绪与抒情性。 基里诃的画布上,充满了以夸张的透视法所表现的刻板建筑物、谜一样的剪影、石膏雕塑及断裂的手足,予人一种恐怖不安的诡异气氛。这种象征性的幻觉艺术,后来被称为“形而上绘画”,并被公认为达达主义及超现实主义等20世纪绘画艺术的先驱。

超现实主义综述

超现实主义思潮综述 摘要:本文用客观的语言,论述了脱胎于达达主义的超现实主义的历史背景和深受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影响的哲学背景,并简要谈论了其成立的过程及艺术的纲领。通过对其代表人物达利、米罗画作的分析浅论了超现实主义抽象和具象两种不同风格的特征。 关键词: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潜意识象征性 超现实主义是现代艺术的一项运动与流派,它脱胎于瑞士的达达主义,由达达主义在法国同象征主义相结合后逐渐演变而成。超现实主义的哲学基础是直觉主义和弗洛依德的梦幻心理理论及精神分析学,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黑格尔哲学的影响。超现实主义者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所谓彼岸世界,即无意识或潜意识的世界。超现实主义者致力于探索人类经验的先验层面,同时致力于突破合于逻辑与实际的现实观,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揉合,而达到一种绝对的真实,超越的真实。例如,超现实主义画家与过去画家描写梦境有显著不同,这在于他们能重现梦境,并将逻辑上不相干的事物加以喻示性地并列,由此传达出梦境特有的感性气氛。 一、超现实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从达达说起 1914年8月欧洲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四百多年来形成的“美的艺术”体系出现了巨大的裂痕。尽管博物馆继续开放,展览会照常举办,但欧洲稳定、统一的艺术体系已经开始瓦解。许多艺术家在战争中身心遭到重创。在这段时期内艺术家继续从事传统的艺术活动似乎不合时宜,更不愿在官方举办的画展上展出自己的作品。那个时代需要另一种艺术--一种全新的批判性艺术--达达主义产生了。 “达达”一词主要表达的是一种玩世不恭的象征意义。达达主义者将他的攻击目标指向所有以前的艺术运动和形式,无论是传统的还是二十世纪初期的实验性艺术。他们对既有的体制、道德和一切美学等传统价值观念一律加以破坏和颠覆。 达达主义者抨击伪善没落的旧世界,与其说是一场艺术运动还不如说是对当时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全面反抗,从本质上看他代表了对艺术的否定--但它否定一切时最终不得不否定自己,世间万物的发展规律总是不破不立,在对旧事物摧枯拉朽的无情涤荡后,新事物的兴起也就为时不远了! 二、超现实主义产生的哲学背景--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 在达达主义衰落的同时,有两种学说广为流传--一是法国哲学家柏克森的生命哲学,二是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尤其以后者的影响最为广泛。他把人的的心理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个对立部分。他认为梦总是指向人的心灵深处,梦境体现了人的潜意识和本能的欲望,是潜意识完美的再现,是摆布个人命运、决定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但这些潜意识却受到现实规范的种种抑制,人们长期忽略了它。弗洛伊德反对一味压抑潜意识,主张寻找合理渠道来发泄,而艺术创作给潜意识超越现实规范理性和道德提供了最佳途径。因为梦和艺术是相通的。 三、超现实主义的产生 1924年,法国作家布列东在巴黎发表了第一个《超现实主义宣言》,布列东在第一个《超现实主义宣言》中,曾对超现实主义作过经典性的解释:“超实现主义,阳性名词。纯粹的精神无意识活动。人们通过它,用口头或局面,或其他方式来表达思想的真正作用。它只接受思想

超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 神奇现实小说区别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兴起是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其出现具有不可复制性。 一、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在拉美有其独特的背景。 政治上:拉美长期处在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下,受到经济掠夺。20世纪初,欧美资本主义,通过垄断公司的形式,控制拉美各国经济命脉,造成了国家经济长期处于依附外国资本主义的地位。发展停滞,资金外流,人们生活困苦不堪。而后来拉美国家虽然名义上赢得独立,但政治上仍受帝国主义的操控,政局动荡不安。外国政府和垄断财团暗中支持反动政客,依靠外国势力提供武器,频繁反动武装政变,政局动荡。 而与此同时,二十世纪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潮到来,也促进拉美人们的觉醒。拉美各国尽管政治经济上存在差异,但共同经历过被殖民和外国资本对本国的剥削,使得拉美人民在维护民族权益的斗争中,使拉美意识上升。有责任的作家不仅反映本国的历史,还反映整个拉美被奴役的历史。他们试图通过文学手段把拉美的真实历史通过文学反映出来。用文学反映现实、干预现实性。马尔克斯的《族长的没落》《百年孤独》都有对拉美历史象征性地呈现。 另外古巴社会主义革命给拉美人民带来希望,加西尔·马尔克斯在《番石榴飘香》中说他是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 拉美的现实是除了政治上长期受奴役外,地理和文化上有其独特性 文化上,混血,多种文化并存。 拉美本土文化有其独特性。历史上,拉美就曾创造出辉煌的古印第安文化。15世纪,就有玛雅,阿兹台克和印加三大文化中心,有源远地文化传统。另外,拉美还是一个种族混杂的地区,除土著印第安人,还有被贩卖到此的非洲黑人,从欧洲移民的白人。他们的生活形态十分复杂。既有殖民者带来的西方科技文明的现代化生活,又有存在大量宗教迷信甚至原始部落图腾崇拜式的生活模式。这种跨度极大、差异迥然的生活形态又和谐地混合在一起,构成拉美“神奇”的现实。直至今天,拉美土著印第安人还盛行神灵崇拜,相信神话传说,并用神话知识认知和解释客观世界。古印第安文化,非洲文化,阿拉伯文化、西班牙文化以及《圣经》并存。马尔克斯对别人将他作品认定为“魔幻”是很不满的,他认为他表达的是现实中存在的,用现实中的人们思考方式进行创作的。 地理上位于热带,自然条件特殊。 文学上,拉美作家面对贫困落后的现实,作为有责任心的作家,针砭现实迫切希望找到拉美的出路。他们也意识到自身文学与欧美文学之间的巨大差距,进行大量的艺术实验。当然,首先就面对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问题。 在三、四十年代发生一场大争论:发展民族文学是否一定要排除西方文学的借鉴;吸取西方文学的艺术技巧是否一定破坏了文学的民族性? 讨论的结果是如果要使拉美文学尽快赶上去,并超出西方文学的水平,必须先把对方的精华吸收过来再加以改造。墨西哥著名诗人奥克塔维奥·帕斯:为了回到原地,首先要敢于走出去,只有浪子才谈得上回头。(这一点与寻根文学面临的处境颇为相似) 但是他们借助现代手法进行创新时,着眼点落实到拉美的现实。如何用文学寻找到本民族的特质,反映现实?六、七十年代拉美文坛主要有四个文学流派:社会

论浪漫主义文学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

论浪漫主义文学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 浪漫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一直都是文学创作的两个主流,无论是哪一种流派兴盛,都抹杀不了另一种流派的存在。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都是一种文学思潮和流派,所以它们之间有着很多共性。在没有学习这两种文学之前,也许只会简单认为这两种流派的区别只在其写作手法上,即现实主义比较客观简洁地描写我们的现实生活,浪漫主义则是运用一些夸张、虚幻的手法,但是认真学过之后,我们发现,这样想是肤浅的。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是法国大革命催生的社会思潮的产物,因此有很多作品歌颂自由平等,思想积极热烈。对个人独立和极端自由的强调,也就成了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思想,具有强烈的主观性。浪漫主义手法着重表现作者的情感和想象,抒写作者的理想,因此往往不同于现实的本来面目。而无论是古希腊的悲剧还是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还是荷马史诗和神话,都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浪漫主义文学很重视挖掘历史题材,尤其重视中世纪的历史和文学。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和夸张,重视丑的美学价值,大力提倡想象。雨果是其中的领军人物。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因其自身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因此被高尔基称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它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发展影响了文学创作,现实打破了所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与浪漫主义惯用对比和夸张不同,现实主义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现实主义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现实主义以现实性比较强的叙事文学为主,长篇小说在这一时期走向了繁荣昌盛。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在很多方面都有所差异,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 第一、题材主题上 浪漫主义着力于表现理想化中自由平等的“未来型”社会,现实中不存在而在他们心中的生活。但是现实主义文学完全相反,现实主义文学强调对现实的如实客观的描绘,强调真实地反映生活。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因为其真实客观地描写了法国上层社会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和现象,被恩格斯称为“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揭露了新兴的资产阶级所带来的贵族衰落史以及因之而出现的金钱统治一切所带来的悲剧。是对现实生活强烈的表现和批判。相比之下,《巴黎圣母院》着重于表现对爱斯梅拉达和卡西莫多这两个美与丑对比十分强烈的人的心灵美,写出了一个悲惨的现实故事,并不是很重视对现实环境的仔细描绘。 第二、人物形象的刻画上 浪漫主义文学将感情的表现体现在非自然的人或者事物身上,也就是传说中的神灵、伟人或者是英雄身上,赋予这些人物伟大崇高的品格和人道主义光辉以及超人的智慧和毅力,显得有些与生活脱节。现实主义文学重视人与环境的关系的描写,着重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现实主义作家接受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影响,认为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因此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人物形象通常都贴近生活,且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他们常常是某种时代精神的体现者,在他们身上显示了社会历史的盛衰。以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为例,普罗米修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雪莱把普罗米修斯塑造了一个不屈不挠的斗士,是一个典型的英雄人物。全篇通过神话描写被压迫人民的苦难和暴君的必然下场,预言革命一定会到来。而《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人物形象描写则不同,比如其中的列文,这是一个带有自传性的精神探索者的

超现实主义简介

超现实主义简介: 一种历史前卫艺术的嬗变 上世纪后半叶西方学界的现代主义、先锋派和后现代主义的大将理论到艺术史和流派超现实主义争论的焦点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争论中它悬搁但却关键的砝码由此要以新的视角来重新看待超现实主义艺术的性质和嬗变 早期超现实主义:历史前卫艺术 与尤尔根·哈贝马斯(Jurgen Habenna~)的观点不同比得·比格尔(Peter Btirger)并不只将达达主义和早期超现实主义等看作“文化现代性内在危机的解决方法”或现代主义的内哄而从艺术体制的展开分析它们的特殊性在《先锋派理论》中他将达达主义、早期超现实主义、苏俄前卫艺术等归结为历史前卫艺术(historical avant—garde) 其“批判体制的艺术它在资产阶级社会中所采用的发展路线”它们越来越无法忍受艺术与生活实践完全脱离的审美“纯粹”化“先锋派的抗议其目的在于将艺术重新进生活实践之中揭示出自律与任何后果之间的”[2(p88)其关注的乃不可行之事消除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疆界说现代主义对传统艺术类型与技术的攻击和变革那么历史前卫艺术对整个资产阶级艺术体制的攻击其特征试图从艺术的上组织起新的生活实践取消体制的自主艺术早期超现实主义正历史前卫艺术布勒东在《次超现实主义宣言》中称:“我心目中的超现实主义表明了不信奉正统的”他埋怨现代艺术的自律使想像力沦落殆尽鄙视正正统艺术体制内的新大师超现实主义者对艺术技巧的重复修订已太多兴趣对整个体制的死气沉沉愤懑不平摆脱了达达式小圈子那种出路的无主义后就开始了新的征程企图原始而纯洁的美学超现实主义运动举步维艰时布勒东都能从绘画中找到动力基于要完全摒弃道德和教化超现实主义者认为小孩、原始人和精神病患者“最后一批还保有一度拥有、但后来遭到物质文明阉割的能力”的人超现实主义者认识到“原始艺术与特殊构想、形状、隐喻、象征的性”[41(p282) 对未经系统教化的业余艺术家抱有好感如亨利·卢梭其画里充溢着神秘原始的非理性意味基里柯画中的神秘感来自幻想的世界而来自生活现实深深的巷子、拉长的影子和空无感给人无力感、空虚感和忧郁感基里柯对生活中物体的感觉除了平常所见外还能在洞察力超人的时刻和隐喻性的抽象中看到幽灵般的、隐喻的外观从而使最为平庸的事物显出新的、陌生的面貌对日常生活中的神秘揭示启发了超现实主义者但将物体在凝练的梦境中陌生化的办法在本质上理智的、有意识的和做作的要在日常生活中去掉理智就要激发弗洛伊德所谓“本我”的能量无意识状态之中才行 达利的偏执狂批判法在画面上产生垃圾、排泄物、噩梦、色情和性倒错的图像被巴塔耶称“异质”的怪异的颠覆性思想一切拒绝与资产阶级生活日常生活同化的东西它们在瞬间的震惊中敞开了而自由联想和精神自发主义则更不受任何理智主宰将自动创作思想灌注进绘画领域的代表米罗他的《丑角的狂欢》被布勒东1924年纷繁的超现实主义运动的开端标志着超现实主义艺术发展的阶段而将日常生活与艺术联结起来的更偶然联想恩斯特热衷于自然联想的技法他将“不相干的具象元素摆在一起那怪异之极的拼凑激发了突然的幻想能力”[5](p13)超现实艺术家会整晚围在大桌旁睁大眼睛等待预期但未知的动作、句子和形象坚信“日常显现为精神的力量的的启示所在的场所”[6](p254)——生活即创作汉斯·阿尔普宣称:“纯粹的生活只须遵从偶然性的法则就够了”[71(p74) 可见超现实主义的艺术理念始于资产阶级艺术体制的艺术与生活的分离它致力于艺术革命梦境、自动和偶然艺术重新回到生活之中早期超现实主义的历史前卫性质不言自明 可后现代批评家却屡屡拿它作梗故意混淆历史前卫艺术和后现代主义斯科特·拉什(s·Lash)说:“超现实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后现代的然而从表面上看它又现代主义的鼎盛期”这实在让人苟同就其吸收因素而言超现实主义完全最后一场真正的先锋运动它曾以艺术追求来社会变革但却在激烈的政治中失去自我将艺术自主性置于首位正如理查德·沃林指出的

魔幻现实主义

浅谈历史背景与作家经历对魔幻现实主义作品的影响 摘要:魔幻现实主义是在二十世纪中期首先出现,而后影响到世界范围内作家创作的一种文学流派,对世界文坛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对中国寻根文学流派的影响尤为深远。其中魔幻现实指的是“试图借助魔幻来表现现实,而不是把魔幻当成现实来表现”,其原则是“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实。”即可以概括为在作品中加入了魔幻的元素,通过这种方式来集中表现现实,本质仍然为现实。本文中讨论了魔幻现实主义的主要特征,着重强调了魔幻现实主义与后现代派中的荒诞主义,超现实主义的区别,然后介绍了魔幻现实主义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并简单介绍了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一大批杰出的作家及其代表作品。随后对本文探讨的核心,历史背景与作家个人经历对于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的影响,次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先集中讨论了拉美与中国整体的环境对魔幻现实主义作品的影响,然后选取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梦中的欢快葬礼和十二个异乡故事》《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三部作品以及莫言的《红高粱》《檀香刑》进行具体的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历史背景与作家个人经历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创作。 关键词:魔幻现实主义马尔克斯魔幻因素百年孤独莫言 本篇文章讨论的是针对魔幻现实主义作家背景即个人经历对其创作作品的影响。因此在讨论问题之前需要对什么是魔幻现实主义和有哪些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作品有必要了解。 魔幻现实主义与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作品 谈到现实主义,很多人都耳熟能详,而魔幻现实主义的受众相比之下就要少一些。魔幻现实主义不像现实主义,从古至今一直被作家无意识地不断的使用,而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盛行起来的文学流派,不同于传统的文学集团,他是一种群体性的倾向,是拉美作家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结合个人经历创作出的,主要集中在小说领域。魔幻现实主义被提出后引发了剧烈的反响,后渐渐演变为一种跨越地域与时代的文学流派,并多次获得了诺奖等奖项,因此不可否认的一点是魔幻现实主义在文坛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魔幻现实主义一词最早是由德国文艺评论家弗朗茨·罗发表的一本评论后期表现派绘画的专著《魔幻现实主义,后期表现派,当前欧洲绘画的若干问题》中提到的,他认为魔幻现实主义是表现主义的一种。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区分魔幻现实主义和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荒诞派。魔幻现实主义和现实主义较好区分,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中加入了魔幻的元素来反映现实。而魔幻现实主义和超现代主义的区别可以用安徒生·因佩特的话来解释“在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中,作者的根本目的是试图借助魔幻来表现现实,而不是把魔幻当成现实来表现。”阿伯利纳尔曾说到“当人类试图模仿行走时,他创造了与腿并不相像的轮子”,即超现实主义中的现实指的应是自然而非现实主义中的现实,这一点与魔幻现实主义有很大区别。而荒诞派则是利用有原因与结果的悖逆,愿

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

浅析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生活下,我认为鲜明具有活力的流派艺术还属同样发展迅速并容易被接受认可的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 达达主义是一场兴起于一战时期的苏黎世,波及视觉艺术、文学(主要是诗歌)、戏剧和美术设计等领域的文艺运动。达达主义是20世纪西方文艺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颠覆、摧毁旧有欧洲社会和文化秩序的产物。达达主义作为一场文艺运动持续的时间并不长,波及范围却很广,对20世纪的一切现代主义文艺流派都产生了影响。 这两个流派可谓是及其相似,又有极大不同。 达达主义者的行动准则是破坏一切。他们宣称:艺术伤口应象炮弹一样,将人打死之后,还得焚尸、销魂灭迹才好;人类不应该在地球上留下任何痕迹。他们主张否定一切,破坏一切,打倒一切。因此,达达主义是虚无主义在文学上的具体表现。它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某些青年的苦闷心理和空虚的精神状态。 达达分子是无政府主义者,而不是社会主义者。在某些情况下是原始法西斯分子,他们采用了巴枯宁的口号:破坏就是创造。 达达派之后,法国产生了一个近代艺术史上影响力最大的画派——超现实派,事实上要对此两流派的时代作明确区分,则相当困难。因其演变过程并没有明确的在造型艺术上出现。不过,如果因此所把达达派精神与超现实派的本质视为同一,则是一大谬误。达达派虽成为超现实派诞生的温床,但超现实派多少还是承受了19世纪的浪漫主义及象征主义的遗产,另外还吸收了新的要素。 这两个流派在文化思想碰撞最激烈的时候以非常理性且具有组织性的诞生,荒诞不羁和天马行空表现了当时或现代政治背景、思想冲突、社会问题,这些天马行空带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创新表现,影响了各个领域的创作和表现。无论是当时或者当下我们不止在绘画作品中找到他们的影子,在文学、电影、服装、摄影、色彩等等,我们都可以看到大家对他们的认可和推崇。 这两个流派就像青春期一样,叛逆、富于激情,但是一去不复返,令人回味。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批判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一个环节。了解批判现实主义,必须从对现实主义的认识开始。现实主义是艺术领域中真实、客观地再现生活图景的一种方法。文学中的现实主义,是生活的形象反映,它忠实于现实,毫不粉饰和回避客观存在,并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社会和历史的某些本质的东西。历史上一切真实地记录、表现了生活的典型性的文学作品,都可以说是现实主义的。 狄更斯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他揭露剥削阶级的暴行,是出于人道主义思想;他指责革命者的暴力行动,宣扬阶级调和,也是出于人道主义思想,这正是狄更斯思想的两重性有人指出,狄更斯看到了那个时代存在的社会问题,并且用自己手中的笔勇敢的表现出来,这一点值得中国的作家学习。“在这个写作的圈子里,投机取巧的写作比比皆是,有太多撒谎的作家和拍马屁的作家,许多作家并没有起到其作为社会良心的作用”。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内地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在经济繁荣之下却潜藏着不少社会问题。作家在经历这种社会变迁时,应当用自己的方式将之记录下来,但当代作家做的远远不够。狄更斯对当时所处的时代不回避,敢于如实表达,这恰恰是很多中国作家所缺乏的。 同样的现如今的文坛有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最大的特点是作品的速生速朽。有的作家一年出六七部长篇,却难得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只是换得一些金钱和一时的名气。 我们的时代缺少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缺少指领人们行为道德规范的准绳,文坛的急躁,社会的急功近利使得人与人之间无法进行交流,人内心的破坏与陷落 也许当代的中国文学属于现实主义的作品并不少,但能够高于现实,而批判现实的文学作品,实在是太少。在当代中国,虽然有很多作品是批判过去的,但因为毕竟都是一些批判过去社会现状的,所以批判与不批判似乎意义不是很大。 无论古今中外,作为高尚的,且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文学,应该始终站在社会发展的最前沿,而不断推陈出新开拓创新。同时文学又作为人类最智慧的老人和清醒的哲学家,时刻叩问着现实和人生,而毫不留情地鞭策和挞伐着社会的丑陋、肮脏、污秽和难看的东西等等。然而,现在的中国还依然有这样的文学吗? 也许作为学校里的学生,可能愚拙浅见,然而,那些历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的世界顶尖级的文学巨匠和泰斗们,他们又哪一位的作品不是出自于这样的正义豪情和博爱的良知才成功登上世界级文学的宝座上的呢?当然,中国曾经有一个文学巨匠是这样的,那就是被毛泽东称之为骨头“是最硬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斗士鲁迅先生了。也许自他以后,从此在中国大地,再没有出现过第二人,或把第二人也全部扼杀了。 文学的根本就是正义和良知,别人不清楚的,别人旁观的,别人正在犹豫或者优柔寡断的,等等,文学便象一把正义的钢刀,它会及时地,敏锐的,且极其准确而又毫不留情地刺向任何不正义之处。或者刺向任何存在缺陷、漏洞和问题的方面。严格来说,文学是为社会服务的,是为最广大的人民效敬终身的。可是,我国的文学究竟怎么样了?又究竟都为了什么?又为谁而服务着? 我们的时代缺少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缺少指领人们行为道德规范的准绳,文坛的急躁,社会的急功近利使得人与人之间无法进行交流,人内心的破坏与陷落。如果文学脱离了豪迈的正义情怀和呐喊的先锋作用,文学就自己把自己束之高阁了,或故意装出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清高味,于是文学便走向了末路和毁灭的边缘。

达达主义总体分析

达达主义 艺术背景 达达派即达达主义。是二十世纪初在欧洲产生的一种资产阶级的文艺流派。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它首先产生在瑞士。1915年秋季,几个流亡在瑞士苏黎世的文学青年,包括罗马尼亚人特里斯唐.查拉、法国人汉斯.阿尔普以及另外两个德国人,他们在伏尔泰酒店组织了一个名为“达达”的文学团体;1919年,又在法国的巴黎组织了“达达”集团,从而形成了达达主义流派。 艺术特点 达达主义者对一切事物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达达主义者的行动准则是破坏一切。他们宣称:艺术伤口应象炮弹一样,将人打死之后,还得焚尸、销魂灭迹才好;人类不应该在地球上留下任何痕迹。他们主张否定一切,破坏一切,打倒一切。因此,达达主义是虚无主义在文学上的具体表现。它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某些青年的苦闷心理和空虚的精神状态。达达主义的主要特征包括:追求清醒的非理性状态、拒绝约定俗成的艺术标准、幻灭感、愤世嫉俗、追求无意、偶然和随兴而做的境界等等。这场运动的诞生是对野蛮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种抗议。达达主义者们坚信是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催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这种价值观是一种僵化、呆板的压抑性力量,不仅仅体现在艺术上,还遍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达达主义运动影响了后来的一些文艺流派,包括超现实主义和激浪派。 代表人物及作品 杜尚: 马塞尔·杜尚(法语:Marcel Duchamp,台译杜象,1887年7月28日-1968年10月2日)二十世纪实验艺术的先验,被誉为“现代艺术的守护神”。是一位法国艺术家,1955年成为美国公民,在绘画、雕塑、电影领域内都有建树,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西方艺术有着重要的影响,达达主义及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

2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述

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述 一、历史背景 1848年,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重要年份。法国的二月革命、特别是六月革命,无产阶级在与资产阶级的直接对抗中显示出自觉的阶级意识;1847年、1848年,英国宪章运动的新高潮,充分显示了工人阶级的强大力量。就在这一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了伟大的纲领性著作《共产党宣言》。 在西欧革命浪潮和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思想的影响下,东欧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掀起了更大的高潮。在波兰,1830年、1846年和1848年相继爆发了反对奥地利和沙皇俄国的起义。在捷克,1848年掀起了反对奥地利统治的斗争。在匈牙利,1848年的革命风暴席卷全国,并发展成反对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民族独立战争。在奥地利和土耳其统治下的罗马尼亚几个公国,也都开展了争取民族解放的革命斗争。这些革命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国内外反动势力,促进了民族的觉醒。 19世纪40至50年代,北欧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在造船、航海、伐木和农业方面有了显著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各国资产阶级也先后参加了政权。在欧洲革命形势的影响下,北欧各国农民运动不断高涨。与此同时,挪威的民族独立运动也逐渐高涨。挪威从14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一直是丹麦的附庸国,1814年宣布独立,但不久又被迫与瑞典结成“联盟”。挪威人民长期受异族统治和压迫,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不断起来斗争,到1905年终于获得独立。 在俄国,从50年代开始,以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的一批革命民主主义者逐渐活跃在政治舞台上,成为解放运动的领袖,同时也成为思想界和进步文学的领导力量。 俄国在1853年到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腐朽。50年代末期,农民运动又高涨起来,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加速了。舆论界几乎都在抗议农奴制的专制残酷,谴责它所造成的经济落后状况。沙皇慑于革命形势,不得不于1861年宣布进行“自上而下”的农奴制改革。这是由农奴主实行的资产阶级的改革,这是俄国在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前进的第一步。它为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条件,却仍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使农民遭受资本主义和封建残余的双重剥削。因此,如何对待农奴制改革就成了各派政治力量斗争的焦点。资产阶级自由派和革命民主主义派是这个时期“两种历史倾向,两种历史力量的代表。”自由派赞美改革,掩饰改革后更为尖锐的阶级矛盾,他们力争同农奴主合伙瓜分政权,革命民主主义者则揭露改革的骗局,“宣传农民革命的思想”,因此,他们遭到沙皇政府的残酷镇压,60年代初的革命形势很快就被扼杀了。 美国独立以后,北部的工业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可是在南方仍然存在着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蓄奴制。资本主义和奴隶制这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并存引起美国社会内部的深刻矛盾。到了19世纪中期,爆发了南北战争(1861-1865)。在战争中,广大劳动人民和黑人,为黑人的解放作出了重大牺牲,终于以北部的胜利恢复了美国的统一。这次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具有伟大意义。 内战粉碎了蓄奴主的势力,使工业资产阶级取得了统治地位,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这个时期,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使得资本和财富不断集中,形成了垄断资本和金融财团。这些财团操纵着全国经济命脉,控制着国家的政权,决定政府内外的政策,形成了寡头政治。1889年爆发的美西战争,是美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标志,是它进行大规模对外侵略的开端。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发展可扩大,出现了波澜壮阔的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在美国也得到了广泛传播。1886年5月1日,几个大城市发生了几十万工人的大罢工,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日的斗争取得胜利,从此人们开始纪念这一天,称之为“国际劳动节”。1909年3月8日,芝加哥的女工为了争取自由、平等,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第二年在国际社会主义者妇女大会上,决定3月8日为国际劳动妇女节。 二、文学状况 这一时期的欧美现实主义文学继续发展,并进一步显示出各自特点。英、法等国的文学在持续发展,但批判锋芒有所减弱。此时,文学重心发生转移,俄国和北欧文学取得的成绩最高。 1.法国 法国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是福楼拜。 2.英国 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哈代。 3.俄国 19世纪下半叶,是俄国文学的黄金时期。它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俄国文学一越成为世界文学大国。 俄国农奴制改革是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迈进的第一步。它为发展资本主义创造。条件,但仍保留着大量的封建残余。围绕这次改革,资产阶级自由派和革命民主主义者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前者赞美改革,后者认为改革只是骗局,宣传更为彻底的“农民革命”思想。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的分歧,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促进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以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1836-1861)为代表的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发表了大量的论著,主张文学应成为“生活的教科书”和具有“人民性”,成为现实主义文学繁荣的理论基础。 这一时期的文学和前期相比,突出的变化是作品中的主人公“多余人”形象被“新人”形象所取代。这种变化说明,贵族知识分子已经逐渐丧失其进步意义,平民知识分子登上了政治舞台,人民群众已经开始觉醒。 “多余人”形象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在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第一个“多余人”奥涅金之后,莱蒙托夫在小说《当代英雄》中塑造了“多余人”毕乔林、屠格涅夫(1818-1883)在小说《罗亭》中塑造了“多余人”罗亭的形象,冈察洛夫的小说《奥勃洛摩夫》成为最后的“多余人”形象。

艺术概论习题库

210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艺术概论》习题库 一、选择题 1、艺术发生的“心灵表现论”提出的人是( ) A、泰勒 B、弗雷泽 C、弗洛依德 D、克罗齐 2、艺术发生的“摹仿论”提出的人是( ) A、亚里士多德 B、毕歇尔 C、席勒 D、康德 3、艺术发生的“理念论”提出的人是 ( ) A、别林斯基 B、车尔尼雪夫斯基 c、弗雷泽 D、柏拉图 4、艺术创作唯一的思维活动是 ( ) A、抽象思维 B、形象思维 C、逻辑思维 D、逆向思维 5、戏剧文学属于( )艺术。 A、表演艺术 B、造型艺术 C、综合艺术 D、语言艺术 6、摄影属于( )艺术。 A、造型艺术 B、语言艺术 C、表演艺术 D、综合艺术 7、园林属于( )艺术 A、表演艺术 B、语言艺术 C、造型艺术 D、综合艺术 8、美术的基本特征是( )四个 A、空间性 B、静态性 C、模仿性 D、凝固性 E、视觉性 F、造塑性 G、可塑性 9、罗工柳的油画《地道战》采用( )创作方法 A、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 B、现代主义 C、现实主义 D、自然主义 10、“搜尽奇峰打草稿”是清代画家( )提出 A、吴昌硕 B、王鉴 C、郑板桥 D、石涛。 11、《清明上河图》是我国( )朝的绘画作品。 A唐B宋C元D明 12、《亚威农少女》、《格尔尼卡》是( )绘画的代表作品。A立体主义 B达达主义 C抽象主义D野兽派

13、贝多芬的《欢乐颂》是他的( )交响曲中的一段大合唱。 A. 第三 B. 第五 C. 第六 D. 第九 14.《二泉映月》是华彦钧(阿炳)演奏的一首( )独奏曲。. A京胡 B板胡C二胡 D 筝 15.《阿细跳月》是我国( )族的民间舞蹈。 A彝 B傣 C苗 D 白 16.《等待戈多》、《秃头歌女》是( )戏剧的代表作品。 A表现主义B存在主义C象征主义 D荒诞派17.、影片《战舰波将金号》是20年代( )的重要作品。 A意大利 B法国C美国D苏联 18、《红色娘子军》是( )导演的影片。 A谢添 B谢晋 C谢铁骊 D崔嵬 19、《老人与海》是美国着名作家( )50年代的重要作品。 A海明威B福克纳C杰克伦敦D海勒 20.在我国,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这一思想的是( ) A王国维B蔡元培C鲁迅D胡适 21、在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中,绘画作品的最高层次是( )。 A妙品 B能品 C神品D逸品 22、把艺术作品的风格划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八种类型的魏晋时期的文艺 理论家是( ) A陆机 B钟嵘 C刘勰 D谢赫 23、最早提出“寓教于乐”的美学家是( )。 A柏拉图 B亚理士多德C贺拉斯 D普洛丁 24、亚理士多德最重要的美学着作是《》。 A诗学 B诗艺 C诗品 D论崇高 25、“三一律”是欧洲( )戏剧的创作法则。 A文艺复兴 B古典主义C浪漫主义 D现实主义 26、敦煌地处河西走廊( )端。

简析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及其创作特点

简析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及其创作特点 摘要: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在世界文学史以及文学创作中产生过重大影响,文章从社会学、哲学等角度分析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原因以及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特点。 关键词: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原因;创作特点 批判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指以忠实地、客观地反映现实和揭发、批判社会黑暗为主要特点的文学创作。它兴起于19世纪30年代,在40-50年代达到高峰。其中法国的司汤达、巴尔扎克、英国的狄更斯、俄国的普希金等是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 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原因 批判现实主义是欧美历史进程和文化发展的产物。在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下,当时自然科学、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发展等都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一)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是产生批判现实主义的社会基础 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英、法等国的资本主义势力先后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资本主义进入繁荣发展阶段。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三大矛盾日益尖锐。这种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直接影响着文学,成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形态的剧变,使人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资本主义在欧洲各国的不同程度的发展,人们头脑中的物质利益观念不断加强,金钱成了衡量人的主要的或唯一的尺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这样的社会现实告诉人们:启蒙主义者的“民主”、“自由”、“平等”与“博爱”并不存在,他们描绘的“理想王国”只不过是幻影而已;浪漫主义的激情已成强弩之末。人们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现实的社会和思考人的命运,从更现实的角

什么是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 摘要 超现实主义是在法国开始的文学艺术流派,源于达达主义,并且对于视觉艺术的影响力深远。于1920年至1930年间盛行于欧洲文学及艺术界中。它的主要特征,是以所谓“超现实”、“超理智”的梦境、幻觉等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认为只有这种超越现实的“无意识”世界才能摆脱一切束缚,最真实地显示客观事实的真面目。超现实主义给传统对艺术的看法有了巨大的影响。也常被称为超现实主义运动。或简称为超现实。 超现实主义者的宗旨是离开现实,返回原始,否认理性的作用,强调人们的下意识或无意识活动。法国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格林的直觉主义与奥地利精神病理家弗洛伊德的下意识学说奠定了超现实主义的哲学和理论基础。 探究此派别的理论根据是受到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影响,致力于发现人类的潜意识心理。因此主张放弃逻辑、有序的经验记忆为基础的现实形象,而呈现人的深层心理中的形象世界,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融合。 产生背景 超现实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法国兴起的在文艺及其他文化领域里对资本主义传统文化思想的反叛运动,其影响波及欧美其他国家。它的内容不仅限于文学,也涉及绘画、音乐等艺术领域。它提出了创作源泉、创作方法、创作目的等问题,以及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存条件等社会问题。超现实主义者自称他们进行的是一场“精神革命”。 运动是由一群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法国青年发起的,他们目睹战争的荒谬与破坏,对以理性为核心的传统的理想、文化、道德产生怀疑。旧的信念失去了魅力,需要有一种新的理想来代替。超现实主义就是他们在探索道路上的尝试。 超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的出现,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资产阶级青年一代对现实的恐惧心理和狂乱不安的精神状态。参加超现实主义集团的作家有布洛东、苏波、查拉,画家阿尔普、马松等等。属于这一流派中的有些作家,如路易·阿拉贡、保罗·艾吕雅等,由于受到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积极影响,后来转向进步的文艺阵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超现实主义在美国风行一时,出现了所谓“新超现实主义”流派,成为帝国主义御用的宣传工具。 超现实主义的文学作用甚多。1921年,布洛东和苏波合著的《磁场》,是超现实主义第一部实验性的作品,首次提出了无意识书写和自动的写作的问题。但典型的超现实主义作品则产生在1924年之后,如布洛东的小说《可溶解的鱼》1924)和《娜嘉》(1928)是超实现主义的代表作。阿拉贡在1926年发表的散文集《巴黎的农民》,艾吕雅的诗集《痛苦的都会》、《生活的内幕》均属超现实主义之作。 超现实主义-文学渊源 1、上溯到18世纪英国哥特式小说 超现实主义者认为:哥特式小说的主人公通过想象出来的事物获取了生活中的精华,并

艺术概论定稿(1)

学期论文 论文题目:论莫奈 姓名:魏琳琳 学号:2011101402 系(部):美术系 专业:美术学 班级:2011级四班指导教师:师娟 完成时间: 2012 年 6 月

摘要 莫奈是法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印象派的理论和实践大部份都有他的推广。莫奈擅长光与影的实验与表现技法。他最重要的风格是改变了阴影和轮廓线的画法,在莫奈的画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确的阴影,也看不到突显或平涂式的轮廓线。除此之外,莫奈对于色彩的运用相当细腻,他用许多相同主题的画作来实验色彩与光完美的表达 关键词:艺术教育,婚姻,鼎盛时期,人物评价

论莫奈 一、人物生平 奥斯卡·克劳德·莫奈﹙Oscar-Claude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简称克劳德·莫奈。 莫奈是法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印象派的理论和实践大部份都有他的推广。莫奈擅长光与影的实验与表现技法。他最重要的风格是改变了阴影和轮廓线的画法,在莫奈的画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确的阴影,也看不到突显或平涂式的轮廓线。除此之外,莫奈对于色彩的运用相当细腻,他用许多相同主题的画作来实验色彩与光完美的表达。莫奈曾长期探索光色与空气的表现效果,常常在不同的时间和光线下,对同一对象作多幅的描绘,从自然的光色变幻中抒发瞬间的感觉。印象派运动可以看作是19世纪自然主义倾向的巅峰,也可以看作是现代艺术的起点。克劳德·莫奈的名字与印象派的历史密切相连。莫奈对这一艺术环境的形成和他描绘现实的新手法,比其他任何人贡献都多。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印象派的创始人虽说是马奈,但真正使其发扬光大的却是莫奈,因为他对光影之于风景的变化的描绘,已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二、艺术教育 因为大学的传统艺术教育让他觉醒,1862年莫奈在巴黎加入了夏尔·格莱尔画室。在那里他结认了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弗雷德里克·巴齐耶以及阿尔弗雷德·西斯莉,他们共同创造了一种新的艺术手法,后来被称为印象派,即在户外和自然光线下用浓厚的油彩作画。 1866年,他以卡米耶·东西厄为模特创作了《绿衣女人》。不久之后,东西厄即怀孕并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让(Jean)。在普法战争(1870年-1871年)期间,莫奈来到英国避难。在那里他学习约翰·康斯太布尔和J·M·W·透纳的作品。回到法国后,1872年或者1873年,莫奈以勒阿弗尔的一处风景为背景创作了《印象·日出》。它在1874年第一次印象派画家展上亮相,如今它陈列在巴黎马蒙丹·莫奈美术馆。根据这幅画的题目,艺术评论家路易·勒鲁瓦提出了“印象派”的说法。 三、婚姻 1870年,莫奈与东西厄结婚。1873年,他们搬进了塞纳河边阿让特伊的一幢房子。1878年3月17日,他们有了另一个儿子,米夏埃尔(Michael)。1879年,莫奈夫人死于肺结核。AliceHoschede决定帮助莫奈抚养他的两个孩子。他们居住在普瓦西(Poissy),但莫奈不喜欢那里。1883年4月,他们搬到了上诺曼底大区厄尔省的Giverny。他种植了一个大花园并在那里完成了他余生的绘画创作。莫奈和Hoschede在1892年结婚。 四、鼎盛时期 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莫奈开始了系列绘画创作,即在不同的光线和角度连续画同一个物体。他的第一个系列作品《卢昂大教堂》就是在不同的角度和一天中不同的时间来画。1895年,从20个不同角度对大教堂所作的画在迪朗德-吕埃尔

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佩德罗·巴拉莫》

佩德罗·巴拉莫 我来科马拉的原因是有人对我说,我父亲住在这儿,他好像名叫佩德罗·巴拉莫。这是家母告诉我的。我向她保证,一旦她去世,我立即来看望他。我紧紧地捏着她老人家的双手,表示我一定要实现自己的诺言。此时她已气息奄奄,我打算满足她的全部要求。 “你一定要去看看他呀。”她叮嘱我说,“他时而叫这个名字,时而又那么称呼。我认为见到你他一定会高兴的。”我当时只能一个劲儿地对她说,我一定照她说的去办。我一而再、再而三地说着这同样的一句话,一直说到她的双手僵直,我这才费劲地抽回我的两只手。早先她也对我说过;“你千万别去求他办什么事。不过,我们的东西,也就是说他该给我们的东西你该问他要,他可从来没有给我应该给我的东西……孩子,他早把我们给忘了。为此,你可得让他付出代价。” “我一定照办,妈妈。” 不过,我一直没有打算实现我的诺言。近日,不知怎么我的幻想多起来了,头脑中老是爱想入非非,这时忽然出现了这样的念头,期望那位名叫佩德罗·巴拉莫的先生确是我母亲的丈夫。正因为这样,我才上科马拉来。 那时正值酷暑,八月的风越刮越热,还夹带着阵阵石咸草的腐臭味。道路崎岖不平,一会儿是上坡,一会儿是下坡。 “道路坎坷,人来人往。去者登坡,来者下坡。” “您说山坡下面的那个村庄叫什么来着?” “科马拉,先生。” “您能肯定这是科马拉吗?” “这儿的环境看起来为什么这样凄凉?” “是天气太热了,先生。” 往昔我是根据母亲对往事的回忆来想象这里的景况的。她在世时异常思念故乡,终日长吁短叹。她总是忘不了科马拉,老是想回来看看,但终于未能成行。现在我替她了却心愿,来到这里。我是带着她见到过这儿的东西的那双眼睛来的,她给了我这双眼睛,好让我看到:“一过洛斯科里莫脱斯港,眼前便表现一派美景,碧绿的平原上铺盖着一块块金黄色的成熟了的玉米地。从那儿就能够看见科马拉,到了夜里,在月光下土地呈银白色色。”她当时说话的声音异常轻微,几乎都听不见,仿佛在自言自语……我的母亲啊。 “如果能够让别人知道的话,请问您去科马拉干什么?” “去看我父亲。”我回答说。“啊!”他说。 于是,我们又沉默了。我们朝山坡下走去,我耳中响起驴子小跑时在山谷中传来的回声。八月的盛暑使人昏昏欲睡,我都困倦得连眼皮都抬不起来了。 “您上那里去,全村可要热闹热闹了。”我又听到走在我身边的那个人的声音。“这么多年没有人到这个村子里来,见到有人来,人们一定会高兴的。” 接着,他又说: “不管您是谁,大伙儿见到您一定会兴高采烈的。” 在阳光的照射下,平原犹如一个雾气腾腾的透明的湖泊。透过雾气,隐约地见到了灰色的地平线。远处是座座群山,最远处便是遥远的天际了。 “如果能让别人知道的话,请问令尊的模样是怎样的?” “连我自己也不理解他,”我对他说,“我只知道他叫佩德罗·巴拉莫。” “啊,原来是他!” “是的,我听说他是这么称呼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