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牢大狱》看海岩作品的创作视点与悲剧情结-2019年精选文档

从《深牢大狱》看海岩作品的创作视点与悲剧情结

1982年,海岩创作了自己的首部公安题材作品《便衣警察》,一经推出便好评如潮,这是一部叙述男性成长的作品。海岩既是一位成功的作家,也是一位成功的商人,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一脚踏在文化里面,一脚踏在文化外面”。多重的身份决定了他创作视角的独特性,从《便衣警察》《永不瞑目》《舞者》到《深牢大狱》等,其作品之所以引起读者的如此大的关注度,在于这本书中对人性的挖掘不同于以往。冷酷的现实性与爱的纠结使这部作品中的情节跌宕起伏。小说中三个女性对爱情截然不同的态度令人扼腕叹息——爱,毁灭着爱;爱,也创造着爱。从而满足了读者的审美期待,给读者带来强烈的阅读快感。

曾荣获金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深牢大狱》延续了海岩以往小说畅销的所有元素,是一部关于成长、磨炼、苦难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案情、亲情、爱情等各种元素都被重新排列组合,并且发挥到极致,案情一波三折,卧底危险重重,情节跌宕起伏,在平淡中见奇伟,于清冽中见深远,这部小说像一涓潺潺的溪流,缓缓流动,波澜不惊。就像一个人于茫茫山体中穿梭,眼见山穷水尽,却又峰回路转,崇山峻岭,飞流直下,波澜壮阔!

一、在角色转换中书写人物的命运轨迹

海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过:《深牢大狱》这部作品太不像一个爱情小说,更不像探案小说,有点像描写困难与磨炼的成长

小说,或者可以叫人生小说。主人公刘川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奶奶是国有企业高级干部,父亲是资产过千万的富豪。刘川从小父母娇惯,人比天之骄子。他做过警察,当过老板,如果按照既定的轨道走下去,他会前程似锦,一片坦途。然而一次偶然的押解任务,让他掺和进一桩银行盗窃案,最终他在极端情绪的控制下,由被害者成了施暴者,触犯律法,沦为阶下囚,其人生轨迹也因此彻底改变。

在《深牢大狱》中,刘川显然就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悲剧是表现在多方面的,有物质生活的幻灭,有感情的缺失,还有身份地位的变化。刘川的人生道路,从小到大,皆由奶奶一手规划。所以刘川中学一毕业。就被奶奶指定报考军校和公安院校。从公大毕业后,奶奶为了让孙子得到锻炼,就直接让他进了天河监狱工作。但就是这样人人羡慕的风流小伙,不想在一夜间沦为阶下囚,而且就服刑于他原来工作的监狱,心中的落差可想而知。因此刘川入狱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清楚自己是谁,是民警刘川、老板刘川,还是犯人刘川,对罪犯的身份难以适应,摆不正位置,放不下架子,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对管教大吼大叫、与同伴打架斗殴,性格越来越孤僻,从不与人交流。巨大的心理落差使他入狱两三个月就已经瘦骨嶙峋,脸色暗淡无光。

所以整部剧情可以说弥散着浓郁的悲剧色彩,并且带有非常冷静的批判目光。作者在安排情节的同时,非常注重对人物性格特点的刻画。所谓“性格即命运”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命运之于

性格,绝对是无所回避的。刘川虽父母早亡,却有奶奶与亲戚呵护备至,生活条件优越,一直没有遭遇挫折,故个性单纯善良而略带幼稚;当社会中的邪恶、背叛以及矛盾纷纷向他靠近的时候,他会不知所措,再加上年轻人的倔强与冲动,就使他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不知不觉走向了犯罪和灾难的深渊。因此,他的苦难实际源于性格,他的命运与经历为作品定下了那一点苦涩的基调。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认为的悲剧人物的品格缺陷导致人物的错误

和过失,使情节在不断的突转和发现中逐渐展开和向前推进。

如果说性格冲动是酿成刘川悲剧的主要内因的话,那么他骨子里面的过于善良就是导致他悲剧人生的次要因素。虽说刘川的个性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他的人品却是无可挑剔的。比如,他特爱帮助人,特有同情心,以致后来一连串悲剧事件的发生。这一切,都是刘川过于善良惹的祸。

刘川的生活自理能力差也是造成他悲剧的重要因素。刘川从小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对下层人民的生活一无所知。到了牢里之后,生活一下变成了另一种状况,这就使他突然觉得力不从心,不知道怎样生活,在最艰难的时刻,他甚至想到了死。在监狱干警的耐心劝导和热情帮助下,他才慢慢从绝望的阴影里走出来,重新找到了生活的自信与自尊。

二、在伦理道德与现实理想的

尖锐冲突中体现人物的精神成长《深牢大狱》是一部关于成长、关于磨炼、关于苦难的作品。主人公刘川本是一个年轻的

富家公子,在家里的公司濒临破产的时候,却由于直接上司钟大的严格教育,还是义无反顾地为政府走上了卧底的道路,为一个震动全国的金库抢劫案的最终告破作出了自己无私的奉献,但正由于此,却给自己带来了意料之外的牢狱之灾。当然,与他性格上的弱点自然不无关系,但不管怎么说,如果不是为了前面的案子,他至少还是一个衣食无忧的公子哥儿,但为了案子,公司破产,惟一的奶奶寄养在无人理睬的养老院,而他自己,也从一个狱警的身份变成了被管制的对象,原来的同事却成了他的“政府”,当他在梦幻的爱情中挺过近4年的监狱生活后,见到的却是心中的恋人早已成他人之妇。然而,在那苦难与劳教生涯中,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经历与锻炼,无论身体还是精神都走向了一次新生,也最终收获真正的爱情。他的命运与经历看似传奇却是必然,关键在于他的性格。刘川性格特别具有生活哲理意味。他的英雄气质正是在复杂的现实斗争中渐渐培养而成,他的思想也是在生活磨难中不断升华。

我们可以注意到,这部作品中的每一部分的叙事基调是不一样的,各个环境中人物的个性和他们的文化特征完全不同。美好意愿与偶然性之间的冲突、情感与生命之间的冲突、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在《深牢大狱》中首先表现在刘川是非观的模糊。单成功是一个银行抢劫犯,单娟和她的母亲是知情者,刘川作为民警把他们送入狱中理所当然。但刘川不辨是非,觉得单娟母女可怜所以饶了她们,这就使得悲剧继续进行:单娟开始

了她疯狂的报复,直至把刘川的女友剃成阴阳头,刘川终于忍无可忍,出手伤了单娟的母亲,最终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刘川对爱情过于专一、执著也是冲突的体现。刘川虽然一再被单娟骚扰,但并没有到怒发冲冠的地步。可一听说女友被他们剃成阴阳头,他立马怒不可遏,去找单娟算账,并因此坐了牢。到了狱中之后,对女友也是日思月想,看不到女友他就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一听说女友要来看他,他提前几天就开始神采奕奕。女友的失约又让他更加憔悴,整个人瘦得小了一号。试想如果他对女友不那么痴心,也许就不会入狱;如果他入了狱后不那么固执,打开心扉,与人交流,而不是只想着不曾见面的女友,他的生活将是另一种色彩。

这部作品中涉及的冲突有很多,人的内心冲突和人与环境的冲突表现尤为强烈。海岩小说在营造冲突环境方面显示出了他的深刻性,即平波秋水,狂澜深藏。什克洛夫斯基曾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中指出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

三、在悲剧命运中思考人生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

这部作品从人物中看生活,于情理中写哲理,整个故事爆发于无形之中,然而一切水到渠成,无一丝做作之感。海岩的小说大部分以悲剧结局,这种写法是他特有的方式,然而却使多数人读后心情不畅,这种写法违反了商业文学原则,因为商业文学大

部分以美满的大团圆为结局。然而悲剧更具有最激动人心的、最具持久性的力量。古希腊悲剧主要不是写悲,而是在于表现崇高壮烈的思想。目的在于引起怜悯和恐惧,并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地遭到不幸,从而形成悲剧,因而悲剧的冲突成了“人和命运的冲突”。从美学的角度讲,悲剧在这部作品中表现为主人公的性格悲剧,它在刘川的日常生活中展现出苦涩,同时,还以小见大,透过刘川的生活折射出他的人生轨迹。真正的快感,与痛有关;事实上,正是对痛苦的体验和认同,悲剧美才能净化人心。可是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认,我们也在偷偷关注结局,惟其如此,这种美才让人心碎,才更促人深思,也才使情感更为纯净。

对于“如何才能走在时代之前,或者不被时代抛弃”这个问题,海岩说过,他会在创新中颠覆自我,但是不会写“恶”,尽管纯文学和通俗文学都有写“恶”或是“审丑”的传统,但他还是坚持写“好”与“审美”,毕竟人总要积极面对自己的问题和现状,才能够走出困境,不至于引发更大的问题。因此,海岩声称:“在我眼里,什么都可以变,但是真诚、善良永远也不会变。”

海岩说:文学可以再现生活,也可以把生活瞬间浪漫化。我的作品之所以受欢迎,因为受众的内心有一个潜在的渴望——渴望得到抚慰。当读者跟随故事情节将心中的愁苦和怜悯伴着眼泪清洗出来的时候,内心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这种满足也就是快感。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悲剧的效果是与观众“怜悯和恐惧”的

情绪紧密相关的。怜悯这种情绪,应该由故事情节的安排引起。总之,一切烦琐的叙事策略都是为了强化观众“怜悯和恐惧”的情绪。当主人公犯了毫无准备的过错而受到严酷的惩罚的时候,读者在阅读的同时总会以这样的过错来警示自己,如果自己犯了这样的错误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呢?如此的疑问摆在读者的心中,这时读者就会经过领悟后而产生心理愉悦。在读者的心中都希望自己过着舒适安宁的生活并求得心理上的满足,唯恐自己的生活中出现坎坷、磨难和挫折,所以,当他们看到不幸降临到刘川头上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由此会产生一种怜悯和恐惧,希望主人公能摆脱这种苦难的境地,期盼着故事能有美好的令人欣慰的结局,不希望这样美好的事物被毁灭,在宣泄着自己情绪的同时也使心灵得到了净化。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读者将精神上的美感和感官生理上的快感交织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就会从故事中得到心灵上的启发和审美的享受。

在当今世界,社会失序、道德失范和心理失衡的社会文化转型期,人类更加需要高扬起正确的价值观旗帜。海岩在这部作品中倡导的积极的价值观对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富有积极的审美拯救价值,用真实的情感与读者产生共鸣,让每个人的理想在心的空间绽放,让纯真、美好、善良、正直、忠诚回归人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