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式教学

对话式教学
对话式教学

(C2) 水常无华,相荡成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

——试论语文对话式教学

[摘要]:语文对话式教学是指师生、生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合作的方式,也是学生阅读文本过程中的积极参与、使个体感受与文本意义交融的一种理解方式,是学生对过去所沉积的经验、历史、思想等的反思性理解。语文对话式教学的对话状态主要有人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与自我对话构成。水常无华,相荡成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我们要使语文教学中的对话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激活学生,激活教材,激活教师,从而达到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认知的形成、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对话状态实施策略激活

被誉为“拉丁美洲的杜威”的世界著名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被压迫者的教育学》)。《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些对于当前要求大力弘扬主体精神、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语文教学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传统语文教学也有对话,但它不是一种真正语文教学意义上的对话,这种对话有很大弊端,这种弊端突现在它的程式化与制度化上,它主要通过三个方面表现出来,即课堂座位配置以讲台为“中心”,师生教学对话以一问一答为“仪式”,师生教学对话内容以教师预先设定为“框架”。有人评述了一问一答式的课堂教学有10大缺陷,这种教学方式缺乏学生在思维、情感、体验等方面的活性交融,缺乏主体建构,缺乏认同感,结果只能死记硬背,导致教学耗时多而收效小。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育的取向是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那些文本和知识并非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是构成式的。这些知识、精神的构建、能力的培养、语言的习得,只有在一种学生想说、肯说、能说的活性状态下的对话机制中才能有效地生成,使他们在思想、感情与认识上,在一种富有情意的氛围中,得以充分直接地交流、合作与共享。因此,对话不能把它简单地理解为“老师问、学生答”的谈话法,这只是一种教学对话。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和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有总结、归纳、推理等方法的学习和运用的机会,而对话恰恰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真正的语文教学对话是师生、生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合作的方式,也是学生阅读文本过程中的积极参与、使个体感受与文本意义交融的一种理解方式,是学生对过去所沉积的经验、历史、思想等的反思性理解,是对话主体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在对话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双向交流关系。对话的目的

不仅限于知识的获得,更在于了解和掌握知识获得的过程,形成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最终实现“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会做人”。

一、“对话式”语文教学的理论基础

“对话式”语文教学并非是凭空提出的,它有着先进的理论基础。

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对话是普遍存在的,但在理论界,对话已经超越原始的语言学意义而在哲学的高度上被人们所关注和探讨。20世纪苏联最重要的思想家巴赫金认为:对话是人的存在方式。他说:“存在就意味着进行对话的交往。对话结束之时也就是一切终结之日。因此,实际上对话不可能、也不应该结束。”①“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单一的声音什么也结束不了,什么也解决不了。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

②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是相互依存的,个体作为存在,总是以他人的存在作为前提,个体通过他人的反映来显示自己,而他人亦通过另一个体的观照才得以存在。因此,个体与他人之间必然形成交往关系,而交往则主要通过言语的交往被实现,这种言语的交往与生俱来就是一种对话关系。“人类生活本身的对话性”在言语的交往中显现出来,从而言语确证了人的具体的存在方式,确证了人是一种言语交往中的存在、对话的存在。具体到语文教学,它面对的是一个广泛而深邃的言语世界,担负的任务是通过对话构建学生“立人”的基础。二、“对话式”语文教学的表现形式

(一)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一提到师生对话,许多人可能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课堂上的师生问答,其实发生在课堂上的有些师生问答,并非真正的语文教学对话,它只是采取了对话的形式,没有体现“对话”的精神原则。它实质上是老师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目标而进行了预设的包办性对象活动,体现的是认识与被认识、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主客体关系,许多仍然是老师替代了学生的思考权和话语权,学生没有主动性和自主性,完全被物化和客体化了。布卢姆说得好,“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③如果我们一味以完成课时计划为第一要务,忽视课堂生成,则会缺少对话的机会。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有课前的预设,又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对于师生对话中出现的即兴创造的火花,教师应敏锐地捕捉住它,并予以引燃,使不同的体验有一个交流和争辩的机会,从而超越预先设定的目标。

语文教学中真正的师生对话,是一种实践性对话,是在人与文本对话和个体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创作性、建议性的意义生成过程。是师生心灵的相互沟通,它不仅表现为提问与问答,还表现为交流与探讨,独白与倾听,欣赏与评价。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精神性对话交往关系,即“主”—“主”关系。双方之间互相倾听和言说,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理解和对话中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思维流势不是一味由教师流向学生,而是师生相互对撞,相互接纳。淡化教学环节的完整性,而追求学生学习质量,师生、生生双方互动的质量。通过对话,师生在共同成长。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是情意过程和认知过程的统一。列宁曾深刻地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学习过程绝不是不带感情的纯认知过程,一方面教师精神的振作或沮丧,情绪的高昂与低沉,态度神色的热情与冷漠,都能引起学生类似的反应,另一方面学生对教师的授课,也可以凭个人的喜恶接纳拒斥。这就要

求教师要架设起情感交流的通道,即把学生看成真正意义上的人(而不被物化或客体化),以完全平等的理念处理好师生间的关系。

第一:应把学生看作具有生命意识的人。

所谓生命意识,就是人的生命为了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依据先天的基因,加上后天的教化而形成的具有对客观事物进行解读、摄取、表现和改造的潜在能量的灵智和欲求。在教学论的范畴中,学生的这种生命意识就是优良的品格、聪慧的悟性、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感觉。这种生命意识是学生的一种良好素质,但只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有待于教师去唤醒。教师所从事的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是以构建智能、塑造灵魂为终极目的的人化教育。《论语》中说:“君子不器也。”然而,在教师头脑中还流行着这样一些看法:在教学中,学生不是独立的,而是在教师的督促下进行学习的;学习的内容不是随意、自发产生的,而是人类已经创造出来的、最基本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的文化知识;教学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灌输过程,不是日常生活中随机进行的认识过程。这些观点貌似有理,但从根本上看,还是见物不见人,把学生当成可以利用的工具和容纳的容器,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忽视了青少年学生的活力和灵性!

实际上,我们没有权利去剥夺学生的欢乐和志趣;没有理由不归复学生应有的生命角色。著名教授叶澜曾经尖锐指出:“今日教学改革所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④我们的学校应该是一个直面生命、焕发学生生命活力的神圣殿堂。作为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支柱,学生的主导者,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认真“洗脑”。因为观念先于行动,观念指导行动。没有正确的意识,就不会有正确的行为。每个教育者都应该清醒地懂得:学生是有血有肉,充满智慧和活力,富于想象和情感,是集生活、学习、审美等为一体的活生生的人,是他们也只有他们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充满活力。

第二:应把学生看作具有社会意义的人。

人是高度社会化的有机体,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人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具体地讲,就是在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环境塑造、接纳个体,个体认同、接受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并积极参与社会的过程。在这样的逻辑前提下,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当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责任。但在一切为了升学的目标导向下,我们痛心地发现:学校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严重地分离了。这种封闭式的传统教学虽然在某种意义上保证了教育对社会的一定程度的超越性,但同时又导致了学生与周围的社会生活相脱节,与知识更新的速度相脱节,使我们的课堂缺了活力的源泉,深深抑制了学生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发展。为此,我们的教学必须变封闭为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探讨、接受、主动地参与自己社会化的过程,并逐步准确地勾勒出外在世界的坐标,确定自己的位置与角色,把握自己的准则与方向。

只有站在以上角度去审视学生,我们才能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进行真正的面对面的交流。

(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1)人本对话。人与文本的对话包括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但这个“交际”不只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谈,通过文本同时代的其他

人乃至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进行对话,与历史、未来对话,也是交际。比如我们通过阅读《史记》与司马迁对话,通过《文化苦旅》与余秋雨进行沟通,通过《第三次浪潮》同托夫勒展开交流,这是一种意义阐释性对话,是对文本的理解与阐释,它是教学中师生对话的前提之一。

“就本质而言,文本的意义并非是作者的确定的意向性或者是他以往的体验,文本是对于那些不断从它当中获取新的信息、新的体验的人的新意义之源。文本努力把我们拖进这个意义网络之中,使我们处在一种阐释学的意义结构之中,即走向文本意义解释之路,从而将文本的解释行为看作是一个意义解释的无尽过程。”⑤正因如此,读者对文本的阐释过程成为了一种对话过程,学生阅读一篇篇课文的过程,也应该是一次次对话的过程。文本向读者开放自己,表达意义,读者解读意义,反思自身,在不断的阐释与被阐释中,文本以其自身独特的内涵不断地验证,丰富读者的认识。作品可以常读常新,正是由于读者与文本之间无尽的对话产生的。在这种对话中,“读者不再视作者是禀田地之气、俯仰之间、训诫世人的‘教主’,或熟知历史、洞察未来的‘先知’,而把他当作自己的同辈与朋友,作者依赖读者而存在,读者不仅是作者创作动机的最初激发者,而且是创作的最终完成者,正是读者连续不断地参与阅读,给作品注入了新意,作品的艺术生命才得以常青不老。”⑥将学生阅读文本视为对话,强调的是学生在阅读中的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从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角度看,知识不是由外部灌输进来的,也不是由学生内部自发生成的,而是在主体之间的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教师无法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身心,他能所做的只是与学生建构起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文本,至于学生是否接受,这就需要学生主体的主动参与和自主选择。只要能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面对一篇篇课文、一部部作品时,他们就能带着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初步观察、感受与思考,带着自己对这个世界朴素的解读,与作者交流,倾听与理解他所表达的对这个世界的另一种观察、感受与思考,另一种解读,这样,学生个体感受与文本意义交融,与文本共同生成各种带有学生个性色彩的文本意义。

当然,对人生阅历尚浅、认识水平不高的学生来说,与凝聚着高远的见识、深邃的思想的文本对话,与生活背景和审美情趣跟自己不同的作者对话,会存在着非常巨大的时空距离,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与点拨,需要老师留出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反复对话、交流,如果在交流的过程中出现了故障,就要通过各种启发的方式帮助解除。

(2)实现人本对话的策略

①形成期待接受理论认为读者决不是以零度的“白板”状态去接受新的文本的;新的作品总会唤起读者以往的阅读记忆,使他进入一种阅读期待状态。新的作品也决不是处于信息的真空之中,而总是处在作品接受历史的链条上。因此教师在学生阅读一个新的文本之前,不妨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结构,如熟悉的作品、现实世界中类似的现象,激发学生积极的阅读状态。

②还原与填补还原主要是指还原语境,因为语境与言语一起生成,作品一旦生成,语境因素也就自然消失。还原语境包括充分利用上下文的微观语境,探查写作的时间、场合、心态等,以及追寻作者所处的历史、社会、文化等宏观语境。还原语境就是还原生活,理解语境就是知人论世。

填补指的是补足有形省略和无形省略的意义,填充文学作品的艺术空框,以生成“象外

之象”和“言外之意”。不论是一首小诗还是一部鸿篇巨制,艺术形象总能够给读者敞开一片可供填充的意义空间。

③探源与汇聚探源是为了理解文本的深层意义往往需要追本溯源,探讨作品创作文本时的原初用意。钱理群在他的《解读鲁迅小说的一把钥匙》一文中提出:正是“希望”与“绝望”这两个命题的互相纠结、渗透、否定的动态发展构成了《呐喊》与《彷徨》最基本的心理内容。例如《药》结尾的阴冷气氛和坟上花环的光明象征,这两种极不调和的色彩,正是鲁迅内心深处“绝望“与“希望”的艺术外化;二者的心灵交织、撞击,才表露出鲁迅心灵的巨大震动。

汇聚是指任何一个文本都不是孤立的、真空的存在,在指导阅读时注意汇聚相关文本,横向开拓文本的阅读领域;从文本与文本之间联系和关系入手进行比较阅读,是学生介入文本、与文本对话、生成和创造新意义的一个重要而饶有兴趣的通道。

④借鉴与重建在阅读中,指导学生广泛地参读和借鉴他人的阅读经验,开阔自己的阅读视野和思路,以颠覆文本所表达的意义,重建自己对文本意义的理解。这是最能培养学生独创能力的方法。

当然作为对话的策略是无穷尽的,笔者所举的只不过是提供了其中的一些,但是对于学生进行人本对话而言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作为学生进行对话时的“扶手”,以力避他们在实践中无效的暗中摸索。

(三)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传统语文教学很少涉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横向联系,使学生在相互对话、相互影响过程中所产生的教育因素被完全忽视和浪费掉了,这也是语文教学长期呈现出静态局面的一个原因所在。“对话式”语文教学则十分重视主体间的互动关系,重新寻回失落已久的生生对话权。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彼此对话、相互交流。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这诚如一位大师所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后,每个人则都有两种思想。借助对话,学生由传统意义上的边缘人地位被拉回到中心地位,语文课堂由此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动态局面。语文教师在教给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要教给学生社交技能。良好的社交技能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它们不仅能使学生在小组里学到更多的东西,同时对学生与家人和朋友的和睦相处以及在未来事业上取得成功都是至关重要的。

依笔者所听过许多堂成功的公开课来归类,生生交流可采取下列几种方式有效展开:

1、分组交流式这是合作学习讨论法中最常用的一种结果呈现方式,它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的基础上,每一组各派代表陈述本组讨论中的最终意见。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况:(1)、讨论的结果相对较为固定,意见能基本趋于一致;(2)、所讨论的问题难度不高,较易解决。比如,对于散文《故都的秋》中“秋的特点和该文作者的心境、主题的认识”这一问题,小组讨论中较易达成一致,这一类问题大多可采用分组交流式。

分组交流的优点主要有:(1)、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2)、能增进学生的合作意识。但也有不足:不能让每一位学生参与最终的交流,可能会淹没一些有见地的观点。

2、自由交流式它是经过小组讨论后,让每一位学生自由表达自己意见的一种方式。

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况:(1)、讨论的问题本身具有极强的开放性特点,(2)、各小组讨论中意见不能统一,(3)、教师出于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自我表达的机会。

比如,学习金开诚《漫话清高》时,让学生结合文章说说“现代社会清高的内涵”这个话题,教学《<名人传>序》一文时设计“你认为当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英雄?”讨论的空间很大,小组在讨论中也很难产生一致意见,因此,采用自由交流式就十分必要。

自由交流的优点主要有:(1)、充分顾及到了每位学生,给所有学生都提供了表述观点和口头锻炼的机会,(2)、能活跃课堂气氛;其不足是:(1)、课堂节奏难以调控,可能费时较多,(2)、如果教师引导不够充分,可能使课堂限于沉默,交流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不能使问题真正得以解决。

3、辩论交流式这是较高层次的讨论,它可以打破原来的已定小组,借用辩论赛的形式来进行交流,让持不同意见的学生重新分成两组,然后选出三到四名代表,以辩论赛的规则进行。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以下情形:(1)、在小组交流或自由交流后,出现了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且不相上下的情况;(2)、教师认为探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认知意义,值得深究。

比如,对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最后可以让学生讨论“成功劝谏主要靠明君还是靠贤臣”这一问题,学生在小组讨论后的意见可能针锋相对,采用小组交流和自由交流都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这时就不妨采用辩论的形式来呈现。

辩论交流式的优点有:(1)、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快速思辩能力,(2)、能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意识,(3)、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能使问题得到最大程度的探讨和解决。其不足主要在于:(1)、过程较长,费时较多,(2)、可能会使课堂秩序混乱,因此辩论过程须要教师适时规范,(3)、可能会使边缘学生游离课堂。

学生经过了讨论,但限于时间关系,交流不够充分;学生在讨论和交流后,问题的结果还不太明确,须要学生课后进一步的思考;讨论和交流已比较充分,但教师认为讨论的问题很有价值,值得学生课后整理总结,以上情况就还可以通过说写结合式,把学生的口头交流和书面表达结合起来,生生参与,使问题的思考更加充分、全面和深入,避免了一般讨论中浅尝辄止,意犹未尽的情况。

生生对话是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过程,探究学习的过程,生生达到“视界”的交接、冲突、介入和融合,通过倾听、交谈等方式,各种经验、各种思维交流、汇集、碰撞、协调,可以取长补短,相互点拨,共同促进;可以增强动机,吸取力量,接受信息和获得灵感;可以使他们相互尊重对方,共同分享问题,分享成功,获得心理支持,摆脱彼此孤独的感觉。(四)学生自我的对话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认识主体在反映客观世界时,并非对事物进行原封不动的“镜面”反射,而要以其独特的经验、方式对现实事物进行选择、修正,通过意义建构,赋予独特的意义,使其成为原有知识结构的一部分或创建新的知识结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其四大要素。就上文而言,文本与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对话的“情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成为“协作”,而真正的“意义建构”则在学生与自我对话中完成。

自己与自己对话,乃是对话的高级形态。哲学家经常处于自我对话状态,有人问安提斯泰尼:“你从哲学中获得了什么?”他回答:“同自己对话的能力。”当然,自我对话并不神秘,

并不是哲学家的专利,我们每个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自我对话。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要使学生的自我对话自觉化、习惯化、理性化。通过与内心深处那个常常沉睡的另一个自己对话,使其醒过来,从而“发现另一个自己,发现一个分裂的自己的各个部分,发现自己的局限、偏见、愚昧、丑陋、自私、恐惧,发现自己的热情、灵感、勇气、创造力、想象力和独特个性”。⑦自我对话在通常意义上是指现在的“我”与过去的“我”、现实的“我”与理想的“我”、作为被观察者的“我”与作为观察者的“我”的对话,也就是自我对过去所沉积的经验、历史、思想等的反思性理解,在反思、咀嚼、回味中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从而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自我对话是完全开放的,它也应该是在文本与他人对话的基础上的自我反思性理解,是对自己之所以不同于其他人的原因的探究,合理性的追问。雅斯贝尔斯认为:“自我理解的真正提高是四重行为的不断递进,向他人开放;与他人交流;某种包含自我更新意味的自我反省;重新与他人交流,正是在自我与非我的辨证关系中进行的四重行为,肯定了解构工程的深刻的道德意义,为人与人之间真切的交往提供了基础。”⑧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去感悟、多思考,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积极地开展自我对话。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的自我对话,不仅是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更重要的是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品格。因此,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我对话,应该是一种趋向真善美的对话。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反省认知,就是促使学生自我对话的一种方式。反省认知是人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就是跳出一个系统后再观察这个系统的认知加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对自己回答问题或练习的过程进行认知,即自我对话,有利于知识的牢固掌握。比如在评讲试题时,有些老师讲解选择题,先告诉答案,再逐题讲解,而我先让几位同学回答他们的错误答案,然后说说做这道题的过程,也就是说要他们“说错”,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们得出错误答案的原因,然后根据回答讲解知识、总结方法,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对所做题目的再认识和教师的总结,掌握的知识就更牢固。从此也可看出学生自我对话的过程是一个内化的过程。而只有内化的东西才真正对学生有促进作用。

学生的自我对话会留下一些明显的结果,有的学生经常会将自己的自我对话过程记录下来,日记、读后感就是这样一种记录。在语文教学对话中,只要教师向学生敞开了自己的心扉,学生也会向教师敞开他们的心扉,会将自己的隐秘的自我对话记在日记本上,毫无保留地呈现于老师的面前。一位学生在日记中写她的妈妈是一位教师,平时不厌其烦地辅导学生,细心地照料病中的奶奶,惟独忘了关心该学生,她感到委屈。老师在日记中和她交谈:“你应为有这样的妈妈而感到骄傲,你看,妈妈正是用自己的行动把最美好、最富有价值的东西给予了心爱的女儿,你能告诉老师是什么吗?”第二次交上来时有这样一段话:“我明白了,妈妈教给我的是待人处世的态度,对事业无私奉献的品格,今后,我也会朝着这样一个方向努力。”这样在由学生自我对话而形成的一轮新的师生对话中教师充分到了解了学生内心深处的矛盾与困惑,并予以恰当的指引与帮助,从而保证了学生自我对话方向的正确性,并在这个复杂的自我对话中,产生了一个“新我”。

这自我对话的过程,是情感体验的过程,更是完成意义建构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又是

一个学生不断完善自我人格的过程。事实上,每个人都多少有些分裂,在分裂的各个自我之间进行平等、理性的对话,正是一个人的内省过程,是一个人的悟性从晦暗到敞亮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仁爱、智慧和正义感浮出水面的过程。语文教学要将这种对话得以外显,可以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练笔活动,如写日记、周记、读后感等,让学生在创作中不断同别人作品、自己的作品对话,在加强写作能力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潜能的激发、生命的唤醒与人格的塑造。

语文教学的这四种对话状态是相互联系、相互促成和转换的,其中师生对话起着关键作用,师生对话可以促成生本对话、生生对话与自我对话,而生本对话、生生对话与自我对话又会转换成师生对话,这四种对话,就是这样不断地循环往复,交织在一起的。

三、语文对话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语文对话式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教育情景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对话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对话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因此,在语文对话式教学中,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激活”学生。

学生是语文对话式教学的主体,只有激活学生,才能激活语文对话式教学。

首先,教师要善于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真诚、信任的对话氛围。对话不是一种方法,它是一种理念。作为教师,我们要摘掉头上的光环,用平常心去倾听学生的声音,与之“对话”,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把他们看成是一个个特征鲜明的个体,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

其次,要留出足够时间让学生读文本。在语文对话式教学中,提问、质疑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只有学生能提问、质疑,形成与老师的对立面,才会有对话的热烈气氛。魏书生说他很“懒”,这其实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懒”,是一种民主,这正是为把更为广阔的课堂空间让给学生,让学生有独立研讨的机会。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给时间让学生读文本,看课文、看注释、看课文前的提示和看课文后的练习,把自己的理解和疑问写在课文旁边的空白处,然后分组讨论,再把意见不一致或难以解决的问题集中在一起,与老师和其他学生交流、探讨。

再次,尊重学生发表不同观点的权利,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文章的

价值和意义并不是永恒不变的,也不是纯客观的,更不是仅仅由作者意图或文章本身结构决定的,而是在学生的阅读中才得以逐步实现的。从理论上说,读是没有既定前提、没有终极标准的思想活动,因此它绝非是一种次一级的“再创造”、“审美的再造”,而是一次崭新的创造活动。读是来回穿梭于作品与读者自身背景之间的思想活动,是读者跟作品之间的没完没了的对话。正是在这种对话中,作品产生出它无穷的意义。据此在文学教学中就要形成这样理想的师生关系:教师不要求学生接受教师的权威,相反,要求学生延缓对那一权威的信任,与教师共同参与探究,探究那些学生所正在体验的一切。从而开辟这样一种语文阅读教学境界:在师生、生生及范围更广的对话中,学生与阅读对象展开深入的“对话”。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教师万万不可用自己(包括教参)的分析、结论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要允许学生把自己的富于个性的理解讲出来,并尊重其理解,这样才能使对话持

续下去。天津市特级教师李鉴蕙对学生提出课堂教学的“七个允许”,即“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发问;没想好的允许再想;教师错了允许提意见;不同意见允许争论;争论到炽热化时,允许学生自由接茬发表意见,不必举手等待老师批准。”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权利,让他们有对话的机会。

当然,这样做,并不是说不要课堂常规。为了维持教学的正常进行,我们可以和学生一起制定“课堂礼仪”,用“课堂礼仪”来引导学生课堂行为的理念。如师生对话中我和学生共同探讨出了“倾听”的基本礼仪:①耐心,不随便打断对方,不争吵。②积极响应,认真思考,通过点头、微笑、提问、安抚等方式做积极反应和意见反馈。③全神贯注,目不斜视。

④有时作必要的记录。这些礼仪的确定,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有了良好的习惯,课堂上就不会是乱糟糟的了。

第四,增强对话频度,面向全体学生,积极评价学生。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布洛费和古德的观察发现,教师与学习好的学生的对话的时间频度约为“差生”的两倍,令人深思的是:当学生不回答或说不知道时,教师往往对好学生重述问题,提供暗示,或再问其它问题,而对差生则往往很快地放弃或直接告知答案。再从实际情况来看,中等生得到的对话机会最少,最不容易引起教师的注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摒弃成见,面向全体学生,主动、有意识地增加中等生、差生的对话频度。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的提问、回答给予正确评价,对优秀学生的评价尽可能客观,防止他们骄傲自满的情绪,激起他们更深入地思考问题的欲望;对后进生采用肯定评价,激发他们的成功情绪体验,对于那些标新立异的回答,要给以热情的笑容,兴奋的神情,在充分肯定学生的基础上,公开认可学生理解上的高明之处,自己应当向他学习。也即在评价上也要进行分层次评价,不能一刀切,从而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对话积极性。

2、激活教材,激活教师

语文对话式教学的理念,认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与社会、人生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在学习与理解前人的道德与知识的同时,强调对话者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感受与相互交流,并通过这些交流又将对话者的视野引向现实世界的广阔天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打开”课本,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社会的大课堂,纳课内课外于一体,熔学校社会为一炉,这样,才能使学生阅读文本,积极对话,主动对话。有的学生在课后与老师交谈时说“上课时最喜欢听老师‘跑题’的那一部分”,这句话有它的片面之处,但我们从中不难看出:只有“激活”语文教材,将课本与社会、人生的大教科书联系起来,旁征博引,联类引申,才能激发学生的对话热情,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面向生活的广阔天地,充分发掘课文的思想内容,探究文章的美学价值等。

语文对话式教学对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渊博的知识以及多方面的才能,要力求克服自己性格中与本学科教学不适宜的地方,尽量使自己的性格开朗、外向,以求更好地再现教学内容,更好地表情达意;要让学生在认可教师的人格中,认可和接受教师的对话。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纵贯古今,横贯中外,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信手拈来,能说一口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普通话,再加上那具有平等性、教育性、艺术性的语言,学生不会不主动地参与对话中来。

正如钟启泉教授所说:“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

意义的功能。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了,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在同他人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同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⑨水常无华,相荡成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因为汉字思维内涵的多层次性、汉语文内容的丰富性和汉语文阅读的多解性,实施语文学科“对话式”教学,正是激发学生无限的创造性的潜力、拓展学生想象和联想的空间、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多向性发展、培养学生回旋喷涌的思辨力和创造力的水之荡、石之激。因此让我们把

握对话的生成功能,挖掘语文学科的创造因素,让“对话式”语文教学成为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广阔天地。

参考资料:

①②白春仁《巴赫金的文化思想》,北京外国语大学,2002年。

③布卢姆: 《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④叶澜: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

⑤⑥蒋成瑀:《读解学引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⑦加涅等著:《教学设计原理》,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76年。

⑧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5年。

⑨钟启泉:《社会建构主义:在对话与合作中学习》。

小学英语对话教学教学策略与方法

布為------- ------------------ ---- ---- 小 学英语对话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对话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一种形式,属于口语教学。其目的和作用 就是加强听和说的训练,培养学生用自然的英语进行交流。 一、教学策略 对话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对话贯穿于教材的始终。通过对话教学,学生可以进行听、说、读、写各方面技能的训练,可以说这是培养学生综合技能的最有效的途径。由此可见,对话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对话教学始终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传统教学中先讲授单词,然后讲句型,再讲课文,也就是采用“单词一句型一翻译”的模式,其弊端已显而易见,学生学会的只是一些独立的单词、词组和句型,最终还是不能正确灵活地运用语言。而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教师们在课堂中的大量实践,已经总结出了许多经验和一定的教学模式,但是如何进行会话教学仍然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的。 为达到有效教学目的而采用的一切有效原则和教学行为都可称为教学策略。根据教学策略的特点,教学策略可分为普遍性策略和具体性策略。普遍性教学策略指适用于各种课型的教学策略,大致包括:组织策略、激励策略、提问策略和评估策略。具体性教学策略用于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教学行为,根据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可分为词汇教学策略、阅读教学策略、听说教学策略、写作教学策略和语法教学策略等。 二、小学英语对话教学的策略 根据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特点和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对话教学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小学生正处于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因此,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为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打好坚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对话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对话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确立新的阅读教学过程观,即变“传话”教学为“对话”教学。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教学,包含着“阅读对话”和“教学对话”两层意思。“阅读对话”是讲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主体之间的对话过程,其形式主要有“师本对话”和“生本对话”。“教学对话”,是讲阅读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过程,其形式主要有“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对话教学呢?通过近年的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有效对话的前提。 在对话式的阅读教学中,只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生态氛围,这是实施有效对话的前提条件。因此,在对话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享有平等参与对话的机会,不能使二小部分学习好的学生成为对话的“主角”,绝大部分学生沦落为对话的“听众”。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当发现学生在对话过程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时,教师要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以激发他们对话的热情,让他们从对话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从而促进他们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 2.师生共同走进文本,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基础。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一般是围绕文本中的话题或由文本生成出来的相关话题来展开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和学生都必须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并形成各自的想法和认识。试想,如果自己对文本的内容一无所知,那么,你拿什么和学生“对话”呢?因此,师生共同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基础。阅读教学的实践证明,师生双方与文本的契合程度越深,师生之间的对话水平就会越高,越有效。 教师和文本的对话,就是要钻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钻研好了,才具备与学生对话的“底气”。教师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的最重要的途径有两条:一是读,二是想。读,是指反复朗读教材,读出教材中的精妙之处,读出自己独到的发现,想,就是要想一想: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可能会遇到哪些疑难问题?帮助学生解决这些疑难问题的有效策略有哪些?从目前阅读教学的现状来看,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不把主要心思放在认真读书、钻研教材上,而是粗略地读几遍课文,就开始匆忙地写教案了。这样做,既不能提高对话教学的效率,也不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在学生与文本对话时,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地把课文读好,除了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外,还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只有通过熟读课文,有了自己的感悟和见解,才具备与同学、老师进行对话的“底气”。然而,从目前阅读课的课堂教学现状来看,相当一部分的语文教师片面追求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左一个讨论,右一个交流,挤掉了学生宝贵的个体阅读的时间,结果学生的讨论和交流常常出现啼笑皆非的谬误,甚至出现一篇课文教完,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怪现象。这怎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呢?另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与文本对话架起“桥

小学英语对话课模式

小学英语对话课教学模式 对话课一般是由一段对话和一个任务型活动组成。其教学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提高会话技巧,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英语对话课教学模式 多元导入引入话题——创设情境展开话题——运用话题多维操练——总结评价,巩固提升 一、多元导入,引入话题 兴趣是小学生学习英语的最好老师。多元导入,可以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元导入,既要活跃课堂气氛,又要为引入新话题做铺垫。 具体操作: 1. 直接导入直接导入设计得当的话,可以帮助学生头脑中系统的知识构建的形成,起到为后续教学环节做铺垫的作用。除了我们已经熟知的幻灯片、实物以及卡片外,还可以利用现有或自编的chant 来直接导入新课。 2. 游戏导入单一的直接导入一直到底,学生必然会由新奇到习惯,由习惯到不以为然。因此教师此时可以参考TPR教学法,变换导入形式,让孩子的多项器官协调起来,以培养他们积极的学习态度。 3、情景导入以一定的教学情境为切入点,使学生在一个真实或虚拟的情境中进行交际、交流,培养开放型思维,以利于学生能够形成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而英语的交际功能又是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体现的。 4. 多媒体导入多媒体是目前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由于多媒体具有集图形、声音、动作、板书于一身的特点,所以对于生性好动的小学生们而言,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他们耳、眼、口、脑器官整合。而且如果设计得当,多媒体也比较能够体现教学内容的逻辑承接关系。 5. 歌曲导入英文歌曲是一种很能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形式。有

的单元的教学内容的导入采用歌曲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创设情境,展开话题 对话是在一定情景下的习惯性语言,脱离了情景,对话也就失去了意义。在教学中,教师不可能将真实生活情景搬入课堂,但能模拟真实情景,创设接近生活的真实语言环境,这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对话内容。 具体操作:例如,在学生进教师办公室交作业本这段对话中,可让学生模拟表演对话情景:一边敲课桌模拟敲门声,一边说May I come in??然后双手递上作业本说Here is my exercises book.简单的表演既容易又很逼真,学生兴趣很浓,表演时全身心投入,神态惟妙惟肖,对内容的理解便不感到困难。又如在学习同学间的互相介绍时,教师可让一个学生扮演从外地转学来的新同学,让其他同学向他表示欢迎、问候并询问一些有关于他的问题。如What’s your name ? How old are you ? Where are you from?让这位学生一一加以回答。这些对话表演,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对话内容,逼真地再现对话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大激发了们内在的表达欲望,从而积极地参与对话活动,加深了对对话内容的理解 三、运用话题,多维操练 每一模块都有一个鲜明的语言功能,话题和任务。教师在呈现目标语句后,需要采用多种方式练习句型。一般情况下,目标语是必须要达成的重点任务,其他支撑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灵活处理。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做到灵活驾驭教材,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单纯地教教材。 具体操作: 1、在表演中操练对话。 学生是天生的表演“艺术家”。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后,鼓励学生扮演情境中某一人物,使其兴致勃勃地进入学习境界,在特定的情境中操练和运用所学对话,从而避免句型操练的单一和枯燥。例如对于低中年级的学生,教师可根据课文人物制作头像,让学生扮演文中的人物,练习课文对话。而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让他们充分发挥,表演对话内容。比如表演结识新友或看医生、借东西、问

对话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1)

简述“对话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合作学习需要引入对话理念。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加深学生的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而对话具有内在的未完成性与自由开放性,要求教学中的交流与对话,其最终的目的不是说服与压制,而是在不断汇聚、融合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意义。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平等对话,才能使积重难返的阅读教学重获生机与魅力,才能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对话理论、语文阅读教学 一、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河山,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是这样进行阐述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可以把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自行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们在主动和积极的思维当中去加深理解并亲身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们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所带来的乐趣。”[1]加强语文阅读教学,是当前语文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现实的需要与学生学习的需要。 然而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灌输式”和“习题式”课堂教学模式却让语文阅读教学走入一种尴尬的境遇。教师以“教”代“读”。阅读教学观念陈旧落后,教学中“教”的太多,学生阅读的太少,因而造成学生的文化积淀太浅,缺乏语文功底。学生阅读量少。除课本外,学生很少接触到课外阅读,《中学生必读名著篇目》形同虚设。更为明显的是有些教师过于强调分数第一的功利性,将所要教学的课文,按照考试阅读模式训练学生,要求学生熟记难写的字词,背诵有关的文学常识及名言佳句,作一点理解性的归纳,教学的八股使学生缺乏阅读兴趣,难以和文本对话及情感交流,缺少思维碰撞和审美情趣。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能让语文阅读教学逐渐走出这种误区呢? 二、对话理论是什么 对话理论这一思想最早的提出者是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他认为,人类情感的表达、理性的思考乃至任何一种形式的存在都必须以语言或话语地不断沟通为基础,“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对话无处不在,广泛而深入,“……在每一句话、每一个手语、每一次感受中,都有对话的回响(微型对话)”,而且,“人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声音进入对话。不仅以自己的思想,而且以自己的命运、自己的全部个性参与对话”[2]引导对话从哲学理论向教育和教育观转变的,首推当代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弗莱雷认为,传统的教育是“储存式的教育”。“学生是保管人,教师是储户。教师不是去交流,而是发表公报,让学生耐心地接受、记忆和重复储存材料”,“归根结底,在这种(最多是)误导的制度下,倒是人们自己因为缺乏创造力,缺乏改革精神,缺乏知识而被淘汰出局”。而在对话教育的理念下,教育要“成为一种颠覆性的力量”——即“在学习读和写的过程中,那些获得了新的自我意识并开始批判性地看待自己的社会处境的人,常常会主动采取行动,去改造那个剥夺了他们参与机会的社会”,通过这种教育,“每个人又重新赢得了说出自己的话,也即命名世界的权利”。教育就是要促使人觉醒,让每一个人看到自己的价值,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无论一个人有多么无知,也不论一个人被‘沉默文化’淹没得有多深,他都可以通过与别人的对话接触来批判性地看待这个世界”,最终改造世界,追求更完善的人性,创造一个更容易使人爱的世界。[3] 传统的教育过程里,学生只被要求去记忆教师所讲的东西时,其结果是认识行为被降低为只是传递现存的知识,教师只是传递知识的专家。这种知识是僵死的知识体,缺乏与学生的现实活生生的联系。长期以往,学习将成为一件灌输式的令人疲倦的杂务。而在对话式教育中,知识不是一种给定的或完成的东西,它始终要求人类变革性活动的动态的认识过程。对话需要沟通与交流,引用弗莱雷的话语,“认识的对象放在认识主体之间的桌子上面,他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对话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对话 新课程人文化的趋势告诉我们,现代教育首先应该是“人”的教育。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既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师生关系。现代教学十分重视“对话”,课堂上应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互动的对话交往。 《语文课程标准》针对语文阅读教学指出,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应该作为一种生命关怀的方式存在,而不是单单是一种模式的演练。对话的本质是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调发展,是对学生的一种心灵的尊重,精神的唤醒,表达的理解,成长的引导。 因而,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努力营造一个生动活泼、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努力使教师以一种民主、平等的眼光去尊重和理解学生,对学生的各种行为进行赏识教育,努力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能富有个性、富于创造性地学习。 一、对话,心灵的尊重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可见,教育的任务首先是了解孩子。不了解孩子,不深刻注意发生在他们内心深处的复杂活动,我们的教育就是盲目的,因此也就是没有意义的。尊重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是教育成功的一件法宝。 有一位老师在教学《做一片美丽的叶子》时,当课文即将结束,他安排了一个练习。根据课文中一句话“大树把无数的叶子结为一个整体,无数的叶子在树上找到自己的位置。”老师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理解一下这句话。学生们回答的很精彩,有一个小女孩这样回答“家作为一个整体,有爸爸妈妈和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可是爸爸妈妈离婚了,谁都不愿意要我,我失去了自己应该有的位置,我很难过……”老师轻轻地走过去,把孩子搂在自己的怀里,说:“孩子,别难过,你要用自己的善良去包容人生所遭遇的困难与挫折,你可以成为最闪亮的珍珠。”一个搂在怀里的动作,一句自然贴切的语言,让一种情,一种抚慰在心灵的尊重中,化解成对孩子未来鼓舞的无限力量。 二、对话,智慧的唤醒 师生之间的教学对话,是师生互相理解的过程,也是师生自我理解的过程。这个对话,旨在学生个体之间、师生之间的视野融合。这个对话的有效性前提,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落实。否则,这个对话就会显现为教师话语对学生话语的控制,学生话语仅仅是对教师话语的简单追随与机械认同,这样的对话是披着对话外衣的灌输,是伪对话。真正意义上的师生间教学对话,是一种显性的多层次多角度的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既要将自己的思考与感受呈现给对方,努力对对方产生影响,得到认同,又要开放自己的视野,甄别、接纳对方的思考与认识,进而促成视野拓宽、延展。如有一位老师在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教学 这儿所说的“对话”,不是一般语言学意义上的对话,而是一种教学对话。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在他看来,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这就是“教学对话原理”。那么到底何谓语文对话教学?如何进行语文对话教学呢?“对话”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理解就是《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两个或更多的人之间的谈话”或“两方或几方之间的接触或谈判。”即与单个人的独白相对应的一种言语形式,属于纯粹的语言学现象。广义的对话,还指不直接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而发生在人与人的精神产品、自然、社会之间,这种对话并不以口头语言的交会为特征,而是通过人对文本、他者的理解、感悟和批判、表达展开。在此意义上,今人可以与古人对话,一个人可以与客观存在但他极可能永不会熟识的人、自然、社会进行对话。语文教学中的对话就是广义的对话,既指师生双方狭隘的言语交谈,也指通过人对文本、他者的理解、感悟和批判、表达而展开的精神活动,是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心扉和彼此接纳,不断地体认、吸纳、批判、反思、重构和创造的过程,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承载着厚重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 应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这种对话式的教学呢? 阅读教学不是先生讲学生听,不是单方面的灌输。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教师则起引导、点拨的作用。我们应当以这样的理念来调整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我们应把着力点放到疏通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渠道上。教师要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去读书。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不是单方面地吸收文本所负载的信息,而是学生与文本“对话”。这是因为阅读的过程就是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意识之间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阅读时,各种相关的知识与生活体验都被读物的信息激活,与文本意义发生碰撞。有人将阅读活动比喻成“缘文会友的交往行为”,是很有见地的。基于个人生活经验与相关知识积累而产生的对文本的理解是形形色色、各不相同的。可以让学生各自表达自己的理解,进行平等的、无偏见的、无权威的交流。在此基础上,可以对他人的观点进行发问、评价,以促进学生加深或反思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实施对话教学,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处理好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 对话本身就体现了民主、平等和彼此沟通等理念。只有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氛围。老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在教师的眼里,每个学生的意见都是值得珍视的。当学生在对话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教师要及时反馈与鼓励。学生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和召唤,其心态才是

对话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张福源 134324

对话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 张福源134324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阅读教学是语文中的“重头戏”,语文教学的任务主要通过阅读教学来完成。当前,新课改虽已在全国深入开展,但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阅读教学依然固守一些程式化的模式。无论是不厌其烦地分析课,还是滔滔不绝的讲读课,或是热热闹闹的合作学习课,都是在老师安排的固有模式下进行,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没有得到发挥,也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本文拟提出用比较法阅读教学,以期为当前的阅读教学注入活力。 在对话理念视野下来关照这段对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的描述,使得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语文”。它是一种最重要的工具——用来改造世界的工具,语文教育便是让学生掌握这个工具,并具备反思与行动的责任和能力,成为主体进入历史进程,去改造世界,而不是总在世界的边缘徘徊;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放而有活力,语文教育不是被动接受这一文化,而应不断发展这一文化。具体到语文阅读教学,其本质就应该是培养了解、发展文化,掌握、使用工具,认识、改造世界的主体。 语文素养的提高,关键在于阅读与写作水平的能力。所以阅读教学不能局限在,对语文知识的积累,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跳出了解释词语、分析段落层次、概括中心意思的窠臼,但更多的一线教师又流于你一言,我一语的所谓“个性化”感悟,失去了对文本的整体认知,也就失去了文本给读者的引领作用和示范意义。“从教科书编写的角度说,健康向上的思想内容与恰当有效的写作手法也正是选择课文的重要取向,因此,语文教学应当注意引导学生从课文阅读中感悟写作知识"可以说,写作本没有固定章法,但从写作角度去理解课文,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写作的基本知识,体会写作的基本技法,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比较读解章法的过程正是转化表达能力的过程,这样也就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一篇内容是阅读教学的核心,通过对话可以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突显。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素养的形成都要通过对课文内容的解读来建构。把学生学习的知识综合起来,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来加强对新知识的理解、认知,从而在别人思路中学习借鉴合理的成份,锻炼自己的思维,避免呆板和繁锁的思维,求得自己的思考途径,用以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时,我先将其与假设的文题《记梁任公先生》在选材上比较,让学生自己为《记梁任公先生》构思立意,然后给此两文列一个简单的提纲。学生提纲如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景仰先生,幸运地聆听先生的演讲,一次演讲,终生难忘。 演讲稿整齐美观,既写办事认真,又衬下文演讲生动。

对话教学教学设计

对话教学教学设计 Title: PEP 六上 Unit5 What does he do? B Let’s try& Let/s talk Teaching Aims:1.Students can listen, speak, read and write the sentences:“Where does Mike’s Uncle work? He works at sea. How does he go to work? He goes to work by bike.” 2.Students can listen, speak, feel the words and phrases: fisherman, see, sea, stay, lots of fish, has, hard etc. 3.Students can listen, feel ‘Let’s try’ content, and choose correctly. 4.Students can listen, feel, speak, read, act the dialogue. Ask and answer about the work places and the ways to go to work in real scenes, communicate with your partner about your parents. 5.Students feel: We should study hard and stay healthy, too. Main Points: Listen, feel the words and phrases; Listen, speak, read and write: Where does…work? How does he go to work? Use them in real scenes. Difficult Points: Auxiliary verbs ‘do’,‘has’and the other

小学英语对话教学策略

小学英语对话教学策略 语言的交际性是语言最本质的功能。从呀呀学语开始,我们就开始用语言与他人交流。翻开江苏牛津教材,我们也不难发现,教材中的对话(dialogue)占了较大的篇幅,其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孩子们的语言交际能力。毫无疑问,对话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阵地。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对话教学卓有成效呢?我想以下策略是值得一试的。 一、生动的情景呈现,搭建对话生成的舞台 语言离开了环境,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环境对于语言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这里,我想介绍几中常用的对话呈现方式: l、运用直观教具呈现 利用直观教具呈现对话是简单、有效的一种方式。直观教具是很容易获得的。几个简单的头饰,几件日常用品,就可以满足他们的想象,让他们走进生活。在新授上海牛津2B 教材的时候,很多教学场景我都采用了直观的教学情景,带他们走到水龙头跟前说:Wash your hands. All right. 拿来了锅碗瓢盆,演示早餐情景,I need a fork.I am thirsty . I want some milk. I am hungry. I want some bread.在情景的带动下,学生的对话也就会脱口而出。 2、运用多媒体辅助呈现 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使一些本来难以创设的情景呈现成为可能。媒体的多样性,让我们把一切都成为可能。当我们在新授Ask the way 这一对话时。我们可以非常方便地利用多媒体呈现出一幅真实的城市地图,然后,去根据实际情况展开对话。除了场景的呈现以外,声像的结合使场景更具感染力,如在At the weekends 这课的教学中,我预设了一个场景:访问刘翔如何过周末。画面呈现的同时,又同时呈现了语音素材(模拟采访录音),听觉和视觉同时作用于学生,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对教学难点的突破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利用表演呈现 表演也是呈现的一种生动的方式。活泼、自然的表演,能把对话很生动地展现给大家,让大家很明确地看清楚在何种状态下,运用了哪些语言。一些常用的日常对话,采用表演的方式是很恰当的。可以采取教师演示、师生共演、生生同演等方式。表演中应注意,动作、表情、手势语、体态语等,这样表演就更为真实、精彩,更能激起学生对话的热情。 二、丰富的生活实践,拓展对话生成的空间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学生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是阅读教学的本质。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就显得尤为重要。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不仅仅指教师和学生之间平等的对话过程,它包括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还包括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文本、教师与编者的对话。其中教师与文本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最终都要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反映出来。但对话的中心人必须是每一个学生。因此,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处理好“对话”。 一、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引导学生学会在学习过程中,全身心地进入课文所创造的意境中,与文本进行对话,领会文本的深刻内涵。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同作者、同作品中的人物进行无声语言的对话过程。是学生在作者身上,在作品中人物身上吸取一些精神营养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将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惑以符号或文字的方式,在文中的空白处记录下来,也可以对文本进行评价。这样做既改变了教师繁琐分析的教学方式,又培养了学生探索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使学生真正走入文本,回归生本课堂。使我们的语文课本也

真正从“教本”变成了学生的“读本”。例如,教学《尊严》一课,在深入阅读时,教师抓住“尊严”一词,先理解字面意思,再思考杰克逊大叔说哈默有尊严,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哈默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进行品味。给学生自主解读文本的时间和空间,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与文本充分对话的机会。通过与文本对话,产生了真切的角色认同,仿佛自己来到了哈默的身边,发自肺腑的对文本进行了个性话解读,哈默苍白的脸色、骨瘦如柴的身材和不肯接受施舍的坚决态度,让学生分析的淋漓尽致。学生神游在文本之中,心灵在体验,思想在碰撞。使“尊严”一词的含义在学生内心得到了升华。 二、师生之间展开平等对话 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进行对话,又要引领学生走出文本展开交流。因为阅读教学也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不仅是彼此接受文本的意义,而且是通过“对话”,升华情感,真情表达的过程。 三、促进生生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一般方式是小组合作或同桌合作,合作学习是促进生生交流的有效途径。在汇报交流时,教师也要为学生创设补充、评价、质疑的机会,这也有利于进行生生交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生生之间的对话,对于学生理解

初中语文“五步对话”教学模式

初中语文“五步对话”教学模式 ——构建初中语文“阳光下的绿色课堂” 前言 2010年5月,在邯郸市教育局“创建新课堂”的大背景下,邯郸市教科所初中语文室推出了“阳光课堂五步对话”教学模式。现结合我县实际对此教学模式适当调整,作为涉县初中语文的推广教学模式,供初中语文教师参考使用。希望初中语文教师,立足自身实际,学生实际,学校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模式或探索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群策群力,走出一条涉县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阳光大道。 “阳光课堂”的内涵是:培养学生高尚健全的思想品格,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积极进取的阳光心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以达到知识与方法的优质高效;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创设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整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教师的专业品质,全面推进教育内涵的发展。 “绿色课堂”的含义:回归语文学习的自然成长状态,消除种种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远离打着各种课改名义的功利喧嚣,纠正语文课等于中考习题课的不良倾向,让阅读成为语文的成长主渠道,让积淀成为语文素养形成的主路径,让日记、练笔驱赶作文速成,让背诵、朗读重回语文主阵地,……,让语文真正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 远离公害,回归自然,让我们携手共建阳光下的绿色语文课堂。 一、立体建构“五步对话”语文教学模式。 所谓立体建构,就是从大语文的视角建构语文教学模式,既有高效课堂也有高效阅读,并且通过高效阅读的实践,支撑“阳光课堂”的语文模

式。 “五步对话”教学模式包括: ◆阅读课堂的“五步对话”;即:学习准备(生本对话)——预习检测(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聚焦文本(师生对话)——探究提升(对话作者)——总结评价(对话自己) ◆作文课堂的“五步对话”;即: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对话生活、对话心灵、对话读者。(其中对话生活包括:和自然对话、和社会对话、和家庭对话、和阅读对话) ◆课外阅读的“五步对话”;对话文本、对话语段、对话句子、对话作者、对话自我。即:读一篇文章,抄一个段落,背一段话语,品两个句子,认识一位作家,书写一段感悟。 二、对话理论与语文教学 “五步对话”语文教学模式是邯郸市教科所初中语文学科中心组在广泛研究各地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立足“阳光课堂”的基本理念,着眼“高效低负”的教学要求,采纳各地先进经验,在对话理论和建构主义思想基础上建构而成的。 对话理论追求的是一种介入双方互为主体的关系,在以互相关联而又自主、独立、富有意义的对话基础上,通过双方的创造达成各自的完善和满足。在这种类似伙伴的关系中,只有当教师尊重交往、积极参与才有可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并在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建立富有生成性的对话关系。 “每个声音的个性,每个人真正的个性,在这里都能得到完全的保留。”(巴赫金《文本?对话与人文》,河北教育出版社)在这个众声合唱中,每个人都需要保持自己独特的声音、独特的存在,每个人之间都是完全平等

小学英语对话教学中的几点感悟

小学英语对话教学中的几点感悟 蒲窝中小杨菊梅 内容:“对话教学”是小学英语课堂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然而,在平日的教学中,很多老师更多的关注了词句,忽略了对话的运用和整体性的引领。 一、小学英语对话教学的特点 英语对话教学是指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提高会话技巧,最终习得并自如地驾驭语言的能力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关注生活化对话情境的创设,引起学生兴趣,引入对话主题,很自然地融入进英语的对话教学。 二、实施英语对话教学的必要性 通过丰富的创设设计,实用易学的句型和表达法,以及与课文紧密联系的话题和内容,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交流的欲望,增强了口语表达的自信,培养了他们自如运用语言驾驭语言的能力。 三、实施小学英语对话教学的有效策略 1.创设真实的情景呈现对话,构建有意义的交流平台 在对话教学中,最常使用的教学方法就是创设情景教学法,即通过教师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接近生活的真实语言环境中感知学习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解和掌握对话内容的能力。因此,课堂中教师应特别关注对话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感悟对话、习得语言。越是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贴近实际的情境,学生越是能够积极有效的开展对话学习。如,在教学PEP三年级上册Unit3第四课时时,很多教师都感到课文的四个场景和对话片段各自相对独立,很难整和到一起,只能分成四个或三个片段进行逐个呈现和教学。我在认真研读教材之后,借助其中所包含的文化成分,对呈现环节作了如下设计:Step 1 Warm up 1. Greetings. 2.Listen to the song How are you ? 让学生听音乐,初步感知新授问候语“How are you?”及其相应回答: “I’m fine ,thank you .” Step 2 Prensentation 1.教师两手分别套上Mr Dog 和Miss Cat 的头饰, 以手偶对话的方式进行互相问候,引出新知。Mr Dog : Good moring ,Miss Cat. How are you ? Miss Cat:Fine ,thank you .And you ? Mr Dog :I’m fine, too. 2 .Read the new sentences . 3.Look and learn.教师出示一张幻灯片,对问候语“How are you?及其应答的文化内涵作简要介绍: 通过“你想知道吗?”的形式对本节课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简单介绍 这既是一种西方文化的浸透,又是一条串珠成链的纽带,有一举三得的功效。第一,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把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与探究;

对话与阅读教学

对话与阅读教学 【编者按】自古以来,对话的思想便蕴含在先贤的典籍中。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理念,“对话”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从价值教育的角度审视,平等对话带来的教学民主和崭新的师生关系必定会对新一代公民民主素质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从学科教育的角度审视,对话策略的运用是教学保持个性与深度的有效途径。雷实教授的文章正是从这两个维度出发,探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能够有效体现现代阅读观和对话理念的现实道路。 “对话、平等对话、多重对话??”已经成为阅读教学的时尚用语,它们蕴含新的教学理念,反映新的价值追求,提倡新的教学策略。“对话”并不是高深理论,仅从字面上看,就可以揣摩它们是较为明确的教学行为──互为陈述、互为补充、互为启发、互为质疑、互为辩论……所以,“对话”较之“人文性、素养、过程、语感”等语文课程用语更具有操作性。但是,有些话语可能是因为太明白,反倒做得太简单、肤浅。本文试就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作些探讨,就教于大家。 “平等对话”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理念 平等对话,从一般教育学意义上讲,是以民主教育思想作基础,实现民主价值为目的的教育新理念。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提倡采用“对话”开展价值教育和学科教育。例如,“瑞典教育部门非常强调将‘对话’作为民主教育的基本方式”,因为“民主社会允许个人表达见解,但是表达见解不应该是‘独白’,而应是‘对话’。‘对话’和‘关系’是民主价值观念的支柱”;“对话应该是平等的,即对话的双方都应该有均等的机会让自己说,也让别人说,采取的方式是和风细雨的,而不是暴烈横蛮的”;“对话应是反思的,即对话双方都应该有理有据地申诉自己的看法,同时仔细地思考别人的看法,胡搅蛮缠和东扯西拉不属于这种对话”。“在瑞典学校中并无专门的民主教育学科”,瑞典学者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将学科知识与价值观念相联系,把联系的职责委托给任课教师。要求按照多元文化的理念来营造教学环境,每个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表达不同的观点,欣赏学习上的独立见解和个人立场,鼓励不同的认知风格。”① 这种理念也曾不同程度地体现在我们先贤的论述之中。孔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一辈子大多数时间是与学生同行,与学生对话,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孔夫子在对话中力求平等相待,他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说:不要以为我稍长你们几天,对话就有所顾忌(“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对话教学

“对话教学,灵动未央”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渔峡口中心学校历史研修组 一、明确课题的由来: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战略举措。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农村初级中学的学生,其能力、智力、经济状况和学习习惯等方面参差不齐,给教育教学带来更大的难度。 在现代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效益,已经成为农村初中教师们的共识。应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教给学习方法,发展他们的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农村中学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忽视了学生,没有充分调动学困生参与教学活动,没有发挥出他们的主体作用,必然会使课堂教学效益持续低下。产生课堂效益不高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未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我们认为,必须切实重视转化学生工作,从课堂教学着手,研究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二、了解课题的背景: 1、初中历史课程整体呈现碎片化教学、记忆为主、临时提升合格率的现象; 2、课堂教学虽然有小组合作学习和个体探究行为,但总体上教学情景不足、设计单一,学生学习体验不足 3、课堂教学生成性因素不足,预设性太强,课堂环节多且密,

追问不断,课堂弹性不够; 4、初中历史课程的价值不在于史实本身,也不仅仅在于史实的表述与解释,而是在解释基础上,对话历史,思辨历史,灵动未央。 三、学习课题的内容: 1、对当下初中历史教学现状(重点是课堂教学思维灵动)调研,分析阻碍思维灵动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方略。 2、历史新课程“对话教学,灵动未央”教育研究的理论与理念研究。 3、历史新课程“对话教学,灵动未央”教育研究的课堂教学原则、方式和策略研究。 4、历史新课程“对话教学,灵动未央”教育研究的课例与案例研究。 5、历史新课程“对话教学,灵动未央”教育研究的评价研究。 6、历史新课程“对话教学,灵动未央”教育研究的学校管理建议研究。 通过讨论,我们学校确定的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历史新课程“对话教学,灵动未央”教育研究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重点是历史对话教学模式研究。 四、研究课题的理论: 1、教育学理论: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在于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入一个自主的、积极的、充满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他们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2、心理学观点: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在“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中,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诱因是与需要相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

第二节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者与文本对话

教师要做文本对话的先行者 无锡市洛社高级中学卫宇兰(214187)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这既是阅读教学新理念的生动阐释,又是阅读教学策略的具体解说。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就是师本对话、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及师生与文本作者和教材编者的对话,其中师本对话、生本对话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两种阅读对话。王纪人教授说:“作品文本所提供的意义框架,这是常量;另一是读者对文本的认识、阐释所形成的意义,就是变量”。1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结果是不尽相同的,教师不能以自己的阅读代替学生自身对教材的感悟,而学生如果缺乏教师对教材感悟的引领,要与文本深入对话,也有一定难度。从这一点说,教师阅读文本,与文本对话应当是整个阅读对话的第一步,也就是说,教师与文本对话要先行。 著名特级教师徐振维曾说过:“我要求自己上课前必须反复朗读课文,朗读、默读、读全文、读重点句段,虽不能烂熟于心,也要做到确有所感,确有所悟,至少在课文的某些方面有个人的体会。我总是先读课文,确定目标,设计教学,有了基本的教学思路,才去读教学参考资料,补充、修正自己的想法。这样备课,上起课来才有个性,才能让学生活跃起来。”新语文教材文本是遵循“新课标”精神精挑细选、反复洗练设计编排的,是新课程理念的最好载体;教材文本又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支点,是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凭借。如果一个教师缺乏解读文本的能力,即使树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学效果不会很好。教师阅读文本,并不是按照“教参”去阅读,也不是仅仅为了研究文本的知识点,而是凭教师的阅读个性和经验积累走进文本,从文本创作的角度与作者与文本对话,获得理解和感悟,从“为学生学习设计教学”的角度,为满足师生对话需要与作者与文本对话,寻找教学突破口和教学设计思路。教师的这种阅读对话,不只局限于教科书,而应广泛涉猎,以增厚自己的文化积累和对话经验。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并非是消极地接受文本和照搬教参,而是带着自己的个性解读文本,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形成关于教材文本的新的意义,实现教师与文本的视界融合。对语文教师来说,没有自身对文本的深入把握和个性化解读,就无法与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所谓观点的交流、思维的碰撞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请看苏州高中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阿房宫赋》教学片段2: 师:同学们,我读《阿房宫赋》,反复读反复读,越读越短,读到最后呢,这篇文章只剩下几个句子,我大胆地把它缩成这样一段话:(投影显示) 阿房之宫,其形可谓()矣,其制可谓()矣,宫中之女可谓()矣。宫中之宝可谓()矣,其费可谓()矣,其奢可谓()矣。其亡亦可谓()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矣! 1转引自肖健兴左晓卫《文学作品意义理解的个性视角》一文,《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2期 2郑桂华王荣生《语文教育研究大系》(教学实践卷)(1978—2005),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

(完整word版)小学英语对话课课文教学模式

小学英语对话课课文新授课教学模式 四小任可娟齐莹祥 一、热身复习,激趣导入。 二、创设情境,感受新知。 三、提炼重点,交际对话。 四、合作操练,小组竞争。 五、总结评价,实践运用。

小学英语对话课课文新授课教学模式解读 四小任可娟齐莹祥 一、热身复习,激趣导入。 设计理念:无论是对话课还是语篇课,在准备阶段都应该注重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就像情景剧中的暖身一样。在热身阶段应该明确两个目标任务:一活跃气氛,二为即将要学习的新知做好铺垫和烘托。 具体操作:常用的热身导入有:以旧带新导入法,话题讨论法,歌曲热身,故事导入等等。 二、创设情境,感受新知。 设计理念:在语言呈现阶段,无论是单词,句型还是课文,都离不开情景的创设。这既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同时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必须要依托一定的语言环境。在我们无法为学生提供真实语境的情况下,摸拟情景和创设情境显得尤为必要。感受新知包括单词的学习,句型的介绍和课文的理解。 操作方法: 1. 三、提炼重点,交际对话。 设计理念:每一模块都有一个鲜明的语言功能,话题和任务。教师在备课之前应仔细研读教材,确定重点和非重点。也就是备课指导光盘上讲的目标语句和语境语句。一般情况下,目标语是必须要达成的重点任务,其他内容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灵活处理。在这一环

节,教师要做到灵活驾驭教材,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单纯地教教材。这对我们来说既是一次挑战,同时也是创新。因为在实际的操做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对目标语句的掌握尚不是十分乐观,更不用说其他的语境语言。所以在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一个很突出的问题是学生认读课文的能力低下。尽管我们做了多方面的尝试和努力,仍然是费事较多,收效较低。所以我提出一个设想:掌握基本的目标语句,发展学生的语言交际运用能力。所以在带领学生感知课文大意之后,我就帮助学生归纳本单元的目标语,然后鼓励学生创编对话,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 四、合作操练,小组竞争。 设计理念:学习语言需要有一个内化的过程。在这一环节,新的对话文本已经在黑板上呈现。我们可以把时间还给学生。 操作方法: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的合作,交流,操练。教师要注意培养小组长的指挥协调带动作用。然后各个小组之间展开竞争活动,教师给予鼓励,评价和指导。 五、总结评价,实践运用。 设计理念:一堂好课应该是首尾呼应。在回顾整理阶段,有很多老师往往因为时间关系而匆匆结束新课。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归纳梳理知识体系,导致学生的脑海中没有构建出清晰的知识脉络,所以遗忘的也很快。 操作方法:在这个环节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对本单元的知识加以概括,同时对学生的课堂表现有一个恰当的点评。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