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穿刺血肿的处理

动脉穿刺血肿的处理
动脉穿刺血肿的处理

动脉穿刺血肿的处理

出现血肿的处理:

1. 血肿直径≤5CM,引血后不继续增大,可以不拔针,作好血肿范围标记,用50%硫酸镁湿敷,注意保护穿刺点,不得污染穿刺点。

2. 如果血肿继续增大,出现皮肤肿胀,毛孔增大,宜立即换点穿刺,加压包扎。

3. 按压点,以穿刺点为中心,沿向心端不小于3CM,呈条索状加压包扎,最好能手工按压45分钟以上,

4. 抬高患肢,促进回流,

5. 2小时内冰敷穿刺点的近心端,促使血管收缩,减少血流量,不得污染穿刺点,

6. 如果血肿继续增大,病人疼痛明显,尽早(8小时内)请外科会诊手术切开,以避免出现后遗症

7. 24小时内用50%硫酸镁湿敷,减轻肿胀,

8. 24小时后,血肿未增大,皮肤出现淤青,可热敷,用些活血化淤的药物,如三七,中华跌打丸,大活络丸配高浓度白酒调制外敷。

预防:

1. 尽量避免直接穿刺,

2. 掌握进针角度,避免角度过大,以15-30°为宜,

3. 针尖进皮肤后,速度宜慢,观察回血情况,避免穿过血

管,

4. 避免反复穿刺。

穿刺处血肿应急预案

穿刺处血肿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 采用指压止血方法 ↓ 在医生按压的同时,注意观察穿刺侧肢体的颜色 ↓ 假性动脉瘤行外科手术 ↓ 安慰患者,嘱其保持穿刺侧肢体制动 ↓ 局部血肿及淤血者,在术后加强交接 【抢救流程】 1 .观察穿刺失败后按压是否正确,采用指压止血方法; 2 .在医生按压的同时,注意观察穿刺侧肢体的颜色,如肢体变紫则告诉医生按压力量是否过大; 3. 假性动脉瘤行外科手术 4 .安慰患者,嘱其保持穿刺侧肢体制动; 5 .局部血肿及淤血者,在术后加强交接。

6 腹膜后出血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 疑有腹膜后出血,应立即停用抗凝剂并使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 ↓ 取平卧位,腹胀严重者给予胃肠减压 ,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 吸氧 \ 吸痰 ↓ 可根据情况使用止血药物 ↓ 相关检查(腹部 CT 等) ↓ 同时进行交叉配血,快速补液,补充血容量,并根据情况给予输血↓ 造影中发现有活动性出血,可使用球囊压迫止血 ↓ 如以上方法均告失败,应及时用外科方法开放止血。

7 【抢救流程】 1 . 如怀疑有腹膜后出血, 应立即停用抗凝剂并使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 1mg 鱼精蛋白中和 100 单位肝素,鱼精蛋白一次用量不超过 50mg ) 。 2 . 一旦确诊腹膜后出血要立即给予平卧位,腹胀严重者给予插胃管达 到胃肠减压的目的。必要时给予灌肠处理。 3 .可根据情况使用止血药物,行腹部 CT 等相关检查。 4 . 同时进行交叉配血, 快速补液, 补充血容量, 并根据情况给予输血。 5

.如造影中发现有活动性出血,可使用球囊压迫止血,如长时间压迫也不能终止出血,可考虑放带膜支架以封闭出血点。 6 .如以上方法均告失败,应及时用外科方法开放止血。 造影剂过敏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 术中注意病人反应 , 将造影剂适当加温至 37 °可减少反应 ↓ 若出现过敏样反应应立即停止手术 ↓ 遵医嘱给予地米 5-10mg 静推,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和抗组胺药物 ↓ 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及时吸出口鼻分泌物,必要时配合医生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做好抢救记录 【抢救流程】 1 .

PDCA循环在预防、发生内瘘血肿处理过程中的应用

PDCA循环在预防、发生内瘘血肿处理过程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6-03-29T10:31:55.480Z 来源:《健康世界》2014年21期供稿作者:易秀萍杨敏胡素容吴英[导读] 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人民医院运用PDCA管理手段能有效的防止内瘘发生不良事件、特别是内瘘失功,有效的保护患者的生命线。 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人民医院 614000 摘要:目的:本文对PDCA循环应用在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内瘘血肿处理过程中,预防发生不良事件的效果进行探讨。通过在血液透析患者在发生内瘘血肿处理过程中全程运用PDCA管理方法对发生内瘘血肿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实施,检查,处理,查找新的问题,并应用于下一个PDCA循环作为重点。发现通过PDCA有效的管理手段后能明确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内瘘血管得到有效的保护。结果观察组(PDCA循环管理)在严重血肿发生、失功、感染、血栓明显低于常规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PDCA管理手段能有效的防止内瘘发生不良事件、特别是内瘘失功,有效的保护患者的生命线,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运用PDCA循环管理提高科室护理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PDCA循环管理;内瘘血肿;护理;对策 良好的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是使透析治疗能得到良好效果先决条件,而在发生内瘘血肿后处理不当使内瘘失功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大大增加,因此我们在发生内瘘血肿时应用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的PDCA管理循环对于预防内瘘不良事件的发生至关重要。下面我们将PDCA循环的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四个阶段应用于内瘘血肿护理中,先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将2012年1月—2012年12月之间在我血透中心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患者9470 例,在治疗过程中发生内瘘穿刺血肿病人49例。分析内瘘血肿发生的原因后,2013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运用PDCA循环管理,采取了相应的护理对策,总透析例次有10214 例,发生内瘘血肿 有 17例。 2 方法 运用前后对照法将将2012年1月—2012年12月之间在我血透中心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患者发生的内瘘血肿运用PDCA循环采用头脑风暴法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在2013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运用PDCA管理后内瘘血肿的发生例数的例数想比较。 2.1 计划阶段(P) 成立血液透析内瘘质量管理小组,组长:血透科护士长;副组长:专业组长;推动者:护理部;组员:血透科全体护理人员。采用头脑风暴法回顾性分析常规组发生内瘘不良事件的原因(采用鱼骨头图),护理方面存在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2.1.1管理方面:①没有制定内瘘管理小组;动静脉新内瘘使用时;评估内瘘成熟度不到位,导致过早使用内瘘;新瘘穿刺时未由穿刺技术好的护士穿刺,只按照护士分管机位来安排,导致穿刺失败。②护士对内瘘的解剖结构,内瘘血管的吻合术,新瘘、低位瘘、高位瘘的护理和发生血肿的处理流程不清楚,科室缺乏监管体制。③病人未在医院观察是否已止血或回家后未随访血肿有无增大。 2.1.2护理方面:①护士上班过程中责任心不够,对于发烧、老年人、尿毒症脑病、认知能力差的患者在使用动静脉内瘘透析时未使用约束带;发生低血压、高血压、肌肉痉挛等情况时未注意内瘘手的保护,导致内瘘侧手活动导致血肿.②发生内瘘血肿时未及时停机处理,导致皮下血肿加大.③内瘘压迫止血带太松,导致棉球移位④压迫压力不够,未能止血.⑤健康宣教不到位,未落实. 2.1.3患者自身的原因:①患者透析过程中遵医行为差,内瘘侧活动时导致内瘘血肿。②老年患者皮肤松弛,动脉硬化,血管壁脆性增加。③内瘘血肿发生后因使用肝素,不易止血。④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管动脉硬化,血管壁脆性增加,血管修复能力差。⑤高血压患者血管动脉硬化,压力大,不易止血。⑥病人回家后没有按要求护理,内瘘侧手负重。 2.2实施阶段 针对以上原因制定内瘘护理对策应用在2013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下面从管理,护理,病人方面来阐述我们采取的护理措施。 2.2.1 管理方面: 2.2.1.1首先科室组织学习内瘘动静脉血管的解剖位置,制作内瘘的常用血管及部位,内瘘血管的吻合术; 2.2.1.2建立以下内瘘护理流程: 新瘘的使用:内瘘成熟至少需要4 周,我中心8-12 周才使用,开始几次穿刺时,很容易形成皮下血肿而影响下次穿刺。因此前三次应由责任组长穿刺,要仔细摸清内瘘血管走行后再穿刺,以确保一针见血。动脉穿刺点应离开瘘吻合口3cm以上,静脉穿刺点要尽量离开动脉穿刺点8~10cm以上,最好勿与动脉穿刺在同一血管上,以减少血管通路再循环,提高透析效果。采用绳梯式穿刺,与上次穿刺点间隔1cm。透析后,前三次透析后在透析室留观,由护士指压20-30分钟,再用止血带稍微包扎,内瘘压力大的可以长一点,由责任组长松止血带后,观察局部无肿胀,渗血,完全止血后方能离开透析室;并告诉透析当天不能洗澡,内瘘穿刺点处如有渗血、肿胀需间歇冰敷,冰敷10-20分钟要停10分钟,防止冻伤。透析后第二天可以在内瘘周围擦喜尿妥软化内瘘血管和疤痕;可以用马铃薯片贴在血肿处,间隔24小时后再热敷,锻炼。 高位动静脉内瘘:建立后8-12周,触摸动脉有搏动或震颤,可直接穿刺。尽量保护血管,每次穿刺点用易洗掉的记号笔做上记号,新穿刺进针点错开上次进针点,且距离上次至少1 cm 以上。开始几次穿刺时,很容易形成皮下血肿而影响下次穿刺。故应由责任组长或护士长穿刺,要仔细摸清血管走行后再穿刺,以确保一针见血。透析中应加强内瘘穿刺处的观察,有无血肿,渗血。血液透析结束后,由于肱动脉压力较大,各组须由责任组长亲自拔针,首先在旁指压20~30 分钟,在指压时应询问患者有无手指发麻和肿胀等不适症状,根据止血状况随时调整指压的松紧度,然后用弹力绷带包扎,松紧适宜,嘱患者在观察室留观,直到完全松绑后才能回家。

动静脉内瘘穿刺部位渗血的处理方法及预防

动静脉内瘘穿刺点渗血的处理方法及预防 首先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行动静脉内瘘穿刺时,易引起穿刺部位渗血的原因较多: (1)内瘘穿刺针头管径斜面较粗大,局部创面大,长期反复频繁穿刺,使血管壁受损,弹性减弱,形成硬结瘢痕 (2)血液透析中抗凝剂的使用对尿毒症患者血小板产生影响,对凝血机制产生干扰,使血液不易凝固。 (3)穿刺时进针角度不当。 (4)穿刺后血流量不足,反复调整穿刺针位置,致使穿刺处皮肤破损扩大。 (5)老年患者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弹性差,皮肤松弛。 (6)因胶布过敏引起的皮肤瘙痒、挠抓溃烂等等。 (7)长时间使用区域穿刺法。 (8)穿刺技术不强。 (9)固定方法不妥。动静脉内瘘穿刺后,胶布未能牢牢固定,导致针柄松动、滑脱、穿刺针未能与皮肤贴合。当患者出现体位改变后,针头滑脱。造成渗血或大出血。 对上述原因我们采取相应措施: (1)透析结束24小时后,对穿刺部位进行热敷,并在穿刺针眼周围涂抹喜辽妥软膏,促进针眼愈合,保护血管。 (2)对透析过程反复发生穿刺部位渗血的患者适当调整抗凝剂的使用剂量。或将肝素改为低分子量肝素

(3)对皮肤弹性好肌紧张度高的年轻患者,在血管上方,针头与皮肤成30°~40快速进针,减少对皮肤及血管壁的损伤,经常更换穿刺部位. (4)指导患者使用握力球进行锻炼,增加内瘘血管流量,保证充足的血流量。 (5)老年患者皮肤弹性差、血管脆、易滑动采用斜穿法 (6)使用抗过敏药物并予以局部涂抹皮质激素类药膏,缓解皮肤瘙痒。 (7)建议使用绳梯式穿刺法避免纽扣式穿刺。 (8)增强穿刺技术,提高穿刺成功率。穿刺过程中,避免反复穿刺。穿刺针一般选用16G不锈钢硅化穿刺针,管径较粗,同一针眼反复穿刺,可使穿刺部位皮肤损坏扩大,造成透析时血液自穿剩针周围渗出,因此尽量做到一针见血。 (9)加压回定穿刺成功后,固定穿刺针时,将针头两侧的皮肤向内侧拉紧,以减少穿刺针与皮肤之间的空隙,使穿刺针与皮肤紧密的合, 并用创可帖覆盖。 (10)加强巡视,上机后护30分钟或1小时巡视一次,巡视时发现有出血点,应及时处理,使患者减少不必要的失血,确保血液透析顺利进行 知道了渗血后的预防,当然也要知道渗血该如何处理?以下几种方法和大家分享。

1例内瘘穿刺发生皮下巨大血肿患者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1例内瘘穿刺发生皮下巨大血肿患者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发表时间:2015-08-31T16:03:56.870Z 来源:《健康必读》2015年第7期供稿作者:曾慧玉[导读] 成都铁路分局医院适当的压迫止血力度为患者压迫止血过程中间断评估患者瘘口处,可扪及波动震颤,询问患者瘘侧肢体是否麻木胀痛。 曾慧玉(成都铁路分局医院四川成都610081)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7-0599-01【摘要】动静内瘘是指通过手术将动静在皮下吻合建立的血管通路,是尿毒血液透析症患者最常用的血管通路。动静脉内瘘被视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因此,保护内瘘成为护士的重要职责。内瘘使用初期如按压不当会造成皮下血肿,不同程度损伤血管,造成下次穿刺困难或血流不足,严重血肿可导致血管硬化,周围组织纤维化及血栓形成等,造成内瘘闭塞。通过对我院透析中心1例血液透析内瘘穿刺后皮下出血致内瘘闭塞的患者进行原因分析,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护理措施,使内瘘的使用更安全,更合理。 【关键词】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皮下出血 1、病例简介患者男,53岁,于2015年06月09日因"肾功异常1+年,心累伴下肢水肿1+天。”入院,行透析治疗。2015年06月12日患者于血透内瘘穿刺时左臂疼痛,静脉压力大,遂改用患者右侧颈内静脉导管透析。透析后患者出现左前臂皮肤稍呈青紫、明显硬、肿,触痛明显,左前臂动静脉内瘘震颤可扪及,杂音较前稍减弱。予以鱼精蛋白注射液20mg静脉缓慢推注,皮下注射血凝酶1ku,静滴卡络磺钠注射液80mg止血,并予以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0.25g静滴预防感染,局部压迫止血,冰袋冷敷。患者左上臂肿胀及疼痛未能缓解。左上臂血管彩超提示左上臂弱回声团:假性动脉瘤?左侧肱动脉出血?立即在左臂丛麻醉下行血肿清除术,取左肘正中"S"型切口,术中见左肘正中静脉可见一约1mm大小破裂出血口,并见左肘正中静脉壁薄,脆性大,出血口周围及肌间隙可见血肿形成,术中予以7.0血管缝线缝合修补破裂口并清楚周围血肿,术中探查左肱动脉未见明显活动性出血,操作顺利,术中出血及血肿共100ml。术后患者自诉伤口疼痛不明显,左上臂内侧可见皮肤青紫,左上肢肿胀较前消退,张力不高,造瘘口无明显震颤及杂音,伤口敷料清洁固定,肢端温暖,手指活动可。 2原因分析1.患者在透析过程中使用肝素抗凝。2.穿刺后压迫位置不准确,只压到表皮穿刺点,血管穿刺点压迫不准确,导致渗血。3.按压方法及按压时间不当均可造成皮下血肿。4.穿刺点选择不当或穿刺技术不良,多次穿刺失败,造成静脉壁穿孔,引起皮下血肿。5.透析过程中对皮下血肿的观察判断不到位。6.透析结束后患者活动过度,造成止血球错位而渗血或由于患者糖尿病肾病全身动静硬化,血管壁僵硬、薄、脆性大,因此易发生血肿。 3对策3.1拔针后选择正确的压迫止血方法3.1.1指压止血时力是垂直作用于所接触的物体表面,与弹力绷带相比对于减缓血流的作用可能更直接、更有效、同时避免像弹力绷带一样围绕前臂环绕一圈,使静脉回流发生障碍。(1)方法是将2.5cm×2cm×0.5cm纱布块中上1/3处置于皮肤穿刺点上,拔出穿刺针后,用食指和中指垂直按压于纱布块上,压迫穿刺点20min后发现穿刺点仍出血,延长穿刺点压迫时间至完全止血共4h。3.1.2治疗结束拔针后,用双层纱布折迭卷曲的长3cm,直径1.5cm圆柱状纱柱以适当力度迅速按压穿刺部位,用胶布加压包扎1h,必要时加用弹力绷带加压,加压包扎期间密切观察包扎敷料有无渗血,穿刺局部有无肿胀,疼痛。3.1.3患者肘正中静脉穿刺出现压力大怀疑误穿刺到肱动脉时,拔针后可用双层纱布折迭卷曲成长条状顺着肱动脉的走向用力压迫,外加用弹力绷带加压,加压包扎期间密切观察包扎敷料有无渗血,穿刺局部有无肿胀,疼痛。 3.2适当的压迫止血力度为患者压迫止血过程中间断评估患者瘘口处,可扪及波动震颤,询问患者瘘侧肢体是否麻木胀痛。如发现震颤减轻或患者主诉肢体麻木胀痛则适当减小按压力度,每间隔20min观察出血情况1次,由于内瘘血管静脉被动脉化,血管压力增高,透析结束后穿刺点的压迫时间长于普通外周静脉穿刺时间,压迫时间不足穿刺点反复出血增加失血量,如形成皮下血肿,严重者可导致血管硬化,周围组织纤维化及形成血栓,造成内瘘闭塞。(2)压迫时间延长增加内瘘血栓的机会,因此止血过程中间断评估内瘘出血情况,止血成功后及时停止压迫,避免形成内瘘血栓。压迫过程中指导患者将瘘侧肢体抬高,尽量减少瘘侧肢体的活动。 3.3改进护理操作方法:3.3.1正确选择穿刺点,穿刺前评估患者内瘘情况,选择合适的进针点。内瘘静脉穿刺点最好避免穿刺肘正中静脉,因与肱动脉比较近,容易误穿到肱动脉。3.3.2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尽量减少血管和皮肤的损伤。穿刺时从血管旁侧或上侧进针,刺入时针头方向与血管平行,针进血管时不要用力过猛,原则上是宁慢勿快,持针要稳(3)。避免刺破血管下壁使血液通过下壁渗入皮下不易观察到。 3.4加强皮下血肿的观察穿刺出现血肿时可用记号笔沿血肿的边缘划上记号,每间隔20min观察血肿有无增大。对于出血部位较深不易判断的患者可测量肢体的周径,与健肢进行比较,并观察皮温、皮色、询问患者瘘侧肢体是否麻木胀痛,评估患者瘘口处,可扪及波动震颤。 3.5皮下血肿的处理皮下血肿在24小时内禁止热敷,冷敷血肿周围处,一次不可超过20.30分钟,可以减少渗血,减轻肿痛。冷敷后给予浸有50%硫酸镁无菌纱布局部湿敷,可在24小时后用喜疗妥膏外涂并轻轻按摩,加速皮下血肿的吸收,以促进血管软化,每日2.3次,有血肿的内瘘暂停使用,以免穿刺后损伤加重。热敷可减轻患者疼痛加快皮下血肿吸收,水温50.60度,每日3.4次,每次30.60分钟防止烫伤,可用鲜马铃署切片外敷血肿部位。利用马铃署的清热消毒、消肿散瘀、解痉消炎之功效,可以防止血管通路并发栓塞和感染,还可配合理疗,加快皮下血肿的吸收,有血肿的瘘侧肢体减少活动,以免加重损伤。 4讨论引起皮下血肿主要原因有医护人员及患者自身的原因,根据患者血管条件进行穿刺拔针及合理按压,可避免皮下血肿的发生。发生皮下血肿应立即采取局部压迫止血、冷敷、湿敷、热敷等措施。如果护理不当或观察不及时可引起严重并发症,造成内瘘闭塞。加强健康教育,告知动静脉内瘘的重要性,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及患者的配合,可有效的降低皮下血肿的发生,延长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1]刘群,刘惠.动静脉内瘘压迫止血方法及相关因素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3):1.3.[2]周英志,范丽萍.影响内瘘使用“寿命”的相关因素与护理% 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2):120.121.[3]尤银珠.关于较难穿刺静脉的处理方法.哈尔滨医药,2005,25(5):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