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课丝绸之路导学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课丝绸之路导学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课丝绸之路导学案

课题:丝绸之路课型:略读课

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课

学习目标:

1、会借助字典和工具书,自学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并联系上下文说说词语古朴、典雅、矗立、戎装、贸易的意思。

2、会用标准的普通话读通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准停顿。并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在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重点句子,抓重要词语,说说句子的深刻含义,感受丝绸之路络绎繁华的场面和它的伟大意义。

4、通过分析课文,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学生热爱西部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学习难点:

1、学习过渡段以及文章前后呼应的写作手法。

2、激发学生热爱西部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借助字典和工具书,自学字词。针对自主学习中的疑惑点,通过小组讨论,答疑解惑。

评价设计:1、通过齐读、指名读词语,说词语意思,达成目标1,达标率90%

2、通过自由读、默读、指名读,小组讨论发言,达成目标2、

3、4,达标率80%

学习准备:字典和工具书

授课节数: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你们知

道了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以交流。

⑴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⑵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并对认

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

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

2、这篇文章的题目《丝绸之路》,那么看了这个文题,你能

提出哪些问题呢?

⑴什么是丝绸之路?

⑵那是一条怎样的路?

⑶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想,此时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要到丝绸之路上看看,好,现在我们就一同进入课文之中。

1、自读课文,要求: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

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三、感悟课文,积累语言

1、学习第1自然段:

⑴学生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

你从这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⑵全班交流:

①丝绸之路的巨型雕像,矗立在西安市的玉祥门外。

②由这幅巨雕,联想到当年丝绸之路的商旅不绝的场面。

③抓住精神饱满、栩栩如生、满载货物、商旅不绝等词语想象当年丝绸之路的络绎繁华的场面。

④指名读这一自然段。

2、学习2~13自然段:

⑴默读课文2~13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作者在遐想古丝绸之路上与安息国互赠礼品的那一幕,你感受到了什么?丝绸之路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从哪里感受到的,划一划,读一读。

⑵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⑶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①从“不计其数”“浩浩荡荡”“夹道欢迎”“一片欢腾”等词中,体会安息国欢迎场面的隆重。

②从两国使者的互赠礼品的场面描写,体现了这条路是中西方友好的往来之路。也体现了这是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之路。

③张骞的两次出使西域,奠定了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使他们能够互通有无,赞扬了丝绸之路,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⑷指导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内容,边读边想象当时那种热闹繁华的场景。体会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

⑸同学们在课前收集资料的时候,已经了解到张骞在开发丝绸之路是历尽了千辛万苦,但可以说他创造的是一条伟大的路,那么,此时的你,面对这伟大的创举,最想说些什么呢?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学交流一下,并说出来。

3、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省略的内容会是什么?

这不尽的遐想可能是什么?你也来想象一下,说一说,并写下来。

四、体会写法感读课文

1、读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

么好处?

2、在体会一下文章的首尾与中间一部分的联系。

3、再一次品读全篇,感受丝绸之路的伟大历史意义。

五、师生总结,明确文章主旨

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

探险家、外交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

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中国和中、西亚各国在经

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是一座友谊的桥梁,使中、西亚各国

人民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国的骄

傲。

六、置留作业,激起热爱西部之情

丝绸之路给我国的经济带来许多好处,也是中国人的骄傲,

回家问问爸爸、妈妈,他们对丝绸之路了解多少,把他们不知道

的讲一讲,他们会夸奖你的。

板书设计:2、丝绸之路

友谊之路

商贸之路

文化之路

科学之路

总结与反思:

达标检测:

1、请你仿写文中这样的词语:

如栩栩如生、()()()()

()()()()()。

2、望着这座雕像,我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⑴画出句子中的有关联想的内容。用标出。

⑵摹写句子:

望着高高的五星红旗,我仿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你是导游,你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丝绸之路吗?现在你就带着大家走向世界各地,向它们介绍一下。把你的导游词写下来。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两家子小学 宋喜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课(略读课文)《丝绸之路》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自读,自学,自写课文内的生字词,能独立阅读文章,会查阅课外资料,有动手整理资料的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与态度:通过引导阅读,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通过集体交流学习,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采用探究式、交流互动、角色扮演学习方式,能用简洁的话概括故事大意,从而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自己理通课文的故事情节,从故事理解丝绸之路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从课文故事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图片展示,沉美朴实的图片吸引学生对图片主题的兴趣。 师:现在我们要去罗马,可以搭飞机,坐轮船,但古代的人,又是怎样到达遥远的罗马呢?(学生小声讨论) 师:条条大路通罗马,今天,我们就走一条特别的道路,感受东西文明是怎么通过这条道路交流的。这条路便是——丝绸之路(板书) 二、新授: 生:齐读课题:丝绸之路 师:从课题中,大家对丝绸之路有什么了解吗? (学生自由发表,) 让学生略读课文,划出不懂的生字,可同桌间相互帮助学习。老师个别辅导。 1、读读记记“矗立、凹陷、戎装、循环、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美仑美奂”并进行适当的解释。 2、在认识生字后,学生再细读课文,熟悉课文。 3、老师导读第一段:“一座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提问:作者看到了什么?作者听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师:丝绸之路是怎样的景象,又有怎样的悠悠驼铃声?现在我们也随作者看一看丝绸之路的繁华,听一听丝绸之路的故事,好不好?

2丝绸之路(导学案)

2*.丝绸之路 课题丝绸之路课型新授课 设计说明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收集大量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对理解文章和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很大帮助。本文语言生动,史实与想象互相印证,叙述与明理相得益彰。教学设计时,我结合课文适时指导朗读,搭建资料平台,创设自主空间,使学生感悟文章所写,激发其热爱之情。 学前准备1.搜集关于张骞和丝绸之路的资料。(师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1.认识9个生字。能正确读记“矗立、戎装、栩栩如生、美轮美奂”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的灿烂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学生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教学环节 一、谈话导入,交流资料。(用时:5分钟) 1.导入:今天,让我 们透过一座古朴典雅的巨 型石雕,穿越时空一起去 认识著名的“丝绸之路”。 2.板书课题。引导学 生交流关于丝绸之路的资 料。 1.齐读课题。 2.自由交流丝绸之路的 资料。 1.写出你所知道的两则有关 “丝绸之路”的故事。 、 。

二、整体感知,自学字词。(用时:15分钟) 1.引导学生用自己喜 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 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 不认识的字,用学过的方 法解决。 2.检查自学学习情 况。 3.引导学生说说课文 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课文,疏通字词。 2.全班交流学习情况。 (1)“矗立”的“矗”读 chù,“作揖”的“揖”读yī。 (2)理解“浩浩荡荡、 栩栩如生、美轮美奂”等词语 的意思。 3.小组内交流课文的主 要内容。作者先描写了陕西西 安市的巨型浮雕,然后阐明丝 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最后遐想 不同两国互赠礼品的友好场 面。 2.给加点字注音。 矗.立()戎.装() 作揖.()商贸.() 绫.罗绸缎() 3.辨字组词。 戎()奂() 戍()换() 戌()焕() 戊()涣() 三、细读课文,深入赏析。(用时:15分钟) 1.引导学生自主读文 思考:丝绸之路给你留下 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 些地方感受到的?圈画重 点词句,简要写写自己的 阅读体会。 2.课件出示相关语 段,让学生谈谈体会。 3.根据学生的交流, 引出对丝绸之路的整体评 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呀!”并指导理解“伟大” 的含义。 4.写法总结:点面结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 式阅读第2~13自然段,根据 学习任务,边读边写阅读感 受。 2.师生互动交流:结合互 赠礼物一幕感受这是一条友 好往来之路;结合中国的绫罗 绸缎、西方的鸵鸟蛋、魔术表 演等感受这是一条经济、文化 交往之路。 3.理解中心句:“没想到, 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 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 大的路呀!”联系文章具体内 4.照样子,写词语。 浩浩荡荡(AABB) 美轮美奂(ABAC) 5.“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 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 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中国使者 的这句话在文章的作用是()。 这条路将远隔千里的()和 ()联系在了一起,使两国人 民(),进行()()等 交流,所以称它是一条“伟大” 的路。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5课小练笔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5课小练笔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5课小练笔 一、看拼音写词。(8分) hǎi jiāng bǎo lǎn máo dùn duàn liàn ()()()() fèng xì bào zhà biān cè tān lán ()()()() 二、用√选择正确的读音。(6分) 痛悼(diào dào)机械(jiè xiè)鸟栖(xī qī)虫居 投奔(bēn bèn)霎(shà chà)时间逢(páng féng)蒙 三、形近字组词(8分) 棉()韵()敞()嘹() 绵()酌()蔽()撩() 四、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4分) 买()还株卧()尝胆后()射日()紫嫣红 惊()失措()然大波仗义()言迫不()待 五、在括号里填写上合适的词语,使它和后面的词语能够搭配(4分) 鼓舞()提高()改变()继承() ()经验()错误()态度()作用 六、按要求写成语或四字词语。(6分) 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神话故事:嫦娥奔月()() “滴水穿石”的近义词:()() 七、先把下列歇后语、谚语补充完整,再选择合适的填在横线上(填序号)。(8分) (1)()过海——各显神通。 (2)千里送鹅毛——()。 (3)三个臭皮匠——()。 (4)台上三分钟,()。 (5)(),小小胡琴拉断腰。 元旦联欢会学校要举行文艺节目汇演,我们班出什么节目呢?几个班委在一块商量,不一会儿就有了主意,这正是。领到节目的同学刻苦排练,因为他们知道的道理。元旦那天,节目既精彩又丰富,有的演课本剧,有的演小品,有的搞诗歌朗诵……正是。 八、句子七彩屏。 1.照样子,写句子。(6分) 树的幸福,在于以翠绿点染土地,净化空气,保持水土,捧给世界以绿阴和果实。所以,树在风中飒飒地歌唱。 河流的幸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修改病句。 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2、技能目标:掌握要求会写、会认的16个生字;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法。 3、认知目标: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 学习复述课文;了解张骞被称为外交家、探险家的原因。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并提问: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 2、交流有关丝绸之路资料。知道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一交流。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3、检查学生读文情况。指名逐自然段朗读:要求字音准确、声音洪亮。(其余学生认真倾听,听后根据要求评议。) 三、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感悟课文内容,积累课文语言。 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两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随机指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中国的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国人把中国称之为“丝绸之国”; (3)从“目瞪口呆”、“赞不绝口”等人们的神态表情中能体会到中国的丝绸是多么的绚丽夺目,使人惊讶、赞叹…… (4)齐读这两个自然段,再次体会我国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学习3―7自然段: 1、默读课文3―7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张骞在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从哪儿能体会到? 2、学习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1)从“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汽车和飞机……”能看出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困难重重; (2)从“日夜兼程”能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 (3)从“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中,体会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爱国情怀。 (4)从“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也收获颇丰。 4、指导学生认识过渡段并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自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话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联系紧密? (2)全班交流: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联系的紧密。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是疑问句“中国丝绸究竟是怎样运到欧洲去的呢?”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话回答并解释了这个问题。 (3)设计提问: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讲了什么?和下面几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4)全班交流:最后一句话点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后面几个自然段则讲了开辟的过程。 教师小结:第四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即前半部分讲的是上面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后半部分则和下面自然段的内容有关,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它就像一座小桥,把前后的自然段连接了起来,所以我们说过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5)齐读3―5自然段,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学习第8自然段: 1、默读第八自然段并思考: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请用――画下来。 2、全班交流:丝绸之路的作用――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2020秋新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word导学案1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1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张骞通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 2.通过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全面地认识和思考的能力。 3.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通过学习张骞、班超为报效祖国 勇于冒险的精神,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意识。 【学习重点】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学习难点】 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温故知新,解读学习目标,导入新课。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 提醒学生用表格的方法梳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知识(从任务、出发时间、结果、成效等方面归纳),让学生学会制表,掌握制表的基本方法。 方法指导二: 教会学生使用顺口溜的形式巧记本课重要知识: 追溯历史两汉期, 甘肃玉门阳关西。 而今人们称西域, 那时小国被匈欺。 武帝统治有心计,

招募使者出西域。 企图联络大月氏, 共同对匈来夹击。 张骞两次出西域, 排除艰险建史绩。 沟通促进东与西, 历史意义了不起。 方法指导三: 知识模块一可以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展示。 知识模块二可以假如这里有一商队要到西方去经商,你带着他们沿丝绸之路的足迹。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你知道古代罗马人称中国为“丝国”吗?他们非常喜爱中国的丝织品。在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后来,穿着中国锦衣绣服,成为当时罗马男女贵族的时尚。许多罗马的商人,纷纷贩运中国的丝绸。1世纪左右,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市场。当时中国的丝绸,是怎样运往欧洲的?丝绸之路又是怎样形成的?是谁打通了这样一条连接中西的交通要道?他当时为什么要到西域去?为什么只需一年半载的路程他却用了二十多年? 中国与欧洲远隔重洋,在没有飞机、火车、汽车等工具,交通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中国和欧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交往的?带着这许多问题让我们来学习本课吧!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张骞通西域 自主阅读课本P62~64内容,完成第1~2题。 1.西域的概念,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任务和结果、意义是什么? 西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词三首

第5课古诗词三首 课型:探究、展示设计: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牧童》。 2.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学习重难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体会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自主预习 1.了解诗人生平,搜集与诗词有关的信息。 2.练习诵读全诗,边读边画出诗歌的节奏。 3.借助工具书、注释,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圈点勾画,标出疑难词句。 4.比较下面多音字的读音: 快乐.---清平乐.剥.落---剥.皮剥.莲蓬亡.羊补牢---亡.赖 合作探究 1、品读《牧童》,享受童趣: 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牧童?想象一下,牧童会是怎样归来呢?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3、如此悠闲、自在、轻松的牧童,谁能将他读出来?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4、学习《舟过安仁》,合作探究: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古诗。 5、学习《清平乐·村居》 (1)自由轻声的读这首词,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 (2)上片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醉里”是说谁醉?是作者还是老夫妻?谁能有条理地说说? (3)那对白发翁媪在交谈些什么? (4)读了这首词,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到怎样的乐趣? (四)达标检测。 1.《牧童》的作者是,字。《舟过安仁》的作者是代诗人。

2.解释词语。 横:弄: 篙:棹: 亡赖: 3.根据课文填空。 (1)联系《牧童》一诗填空。 诗中有景——这景是,诗中有情——这情是。 诗中有人——这人是,诗中有声——这声是。 4、把诗句补充完整,让我们认识更多的“小儿”。 A.,飞入菜花无处寻。 B.儿童散学归来早,。 C.蓬头稚子学垂纶,。 (三)拓展延伸。 拓展阅读杨万里其他写儿童生活的诗:《稚子弄冰》、《桑茶坑道中》、《闲居初夏午睡起》,大体了解诗的意思,并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背诵下来。 归纳反思

丝绸之路导学案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知道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史实及作用。 2. 记住“丝绸之路”的路线,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3. 学习张骞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 任务一:自主学习(自学课本67—71页,填出空格内容,并在课本上勾画重点。组内核对答案,10分钟) 一、张骞通西域(汉武帝时) 1.西域:汉代人把今天甘肃、以西,也就是现在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2. 二、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 (1)路线:汉朝的丝和丝织品的物品,从穿过,经西域运往、,再转运到;又把西域的物产运到中原。 (2)影响: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海上丝绸之路: 汉武帝开辟海上交通,其一从山东沿岸出发穿过黄海,可到、;另一条航线是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通往孟加拉湾沿海,最远抵达和。 三、对西域的管理 1.西汉: (1)时间:年,设置西域都护。 (2)职责:总管。 (3)意义:今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东汉 (1)西汉末年,汉朝与西域往来中断。 (2)东汉明帝时派出使西域,经营西域30多年。 (3)班超派出使大秦,开通了通往西亚的路线。 任务二:合作探究(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做好记录,准备展示,质疑补充。15分钟)

阅读69页“丝绸之路”图,回答下列问题: 1.对这条道路的开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是谁?他曾两次被匈奴抓住,被扣留了十多年,但他仍坚持完成使命。他的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2. 丝绸之路的开辟在当时有什么作用?这条道路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和价值? 3.丝绸之路上,西域传入中原的物品主要是什么?中原传入西域的物品主要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任务三:巩固提升(独立完成,积极展示)(8分钟) 1.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的地区统称为() A.天山 B.大秦 C.西域 D.西藏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A.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B.恢复与西域各国的交往 C.加强对西域的控制 D.打通“丝绸之路” 3.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标志是() A.张骞出使西域 B.班超出使西域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丝绸之路的开通 4.观察《丝绸之路路线图》,在图上圈出长安、 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的位置, 并自己画出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示意图。 任务四:盘点收获(思考自己的收获和存在的疑问,及时分享给大家。3分钟) 我学到了: 存在的疑问: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导学案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学习目标】 1、识记张骞通西域的史实,班超经营西域的史实,丝绸之路的路线 2、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3、学习张骞不辱使命,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学习重难点】 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难点: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你知道葡萄、核桃的原产地在哪儿吗?这些都和两汉时期一个叫“西域”的地方有关。那么西域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什么地方?古时候西域是什么样的?你知道“丝绸之路”吗?是谁打通了这样一条连接中西的交通要道? 【课前小练】 1.两汉时期,人们把称为西域。 2.汉武帝时期,为联合共同夹击匈奴,派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他第二次出使西域,汉朝与西域的交往此后日趋频繁。 3.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总管西域事务,这标志着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4.东汉时期,经营西域三十余年,进一步加强了西域与内地之间的联系。 5.以后,西汉商人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6.为加强中原与西域交往做出了突出贡献的是和。 【合作探究】 1、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这条中西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价值和作用? 2、阅读教材“丝绸之路”图: 请回答: (1)请你根据地图说出其主要路线。 (2)对开通这条路线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是谁?想象他在出使西域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挫折?应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3)这条路线为何叫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何意义 【当堂评价】 1.对开通丝绸之路贡献最大的是 A.班超 B.张骞 C.汉武帝 D.甘英 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汉朝时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方称为 A.大秦 B.西域 C.安息 D.新疆 3.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是联系中外的纽带,沟通东方和西方的桥梁。“丝绸之路”的走向是 A.长安-葱岭-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 B.长安-今新疆地区-河西走廊-葱岭 C.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葱岭 D.成都-云南-缅甸-印度-欧洲 4. 2008年3月,奥运圣火沿丝绸之路开始全球传递。与丝绸之路开辟直接相关的历史时间是 A.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B. 张骞通西域 C.玄奘西行 D.马可波罗东游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沁人心脾、馋涎欲滴”等词语的意思。 2、培养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理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是美好的品质;初步感受*“侧面描写”的写作方法。 3、能结合课文有关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并能在领悟中心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说说自己的读文后感想。 教学重难点: 能结合课文有关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并能在领悟中心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说说自己的读文后感想。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孩子们,你是怎样理解“信任” 的?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个与信任有关的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美国有一对夫妇,每次在回婆家的路上,都会看到一个告示,(课件出示告示“桃子—自采—三里路”) 从这个告示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夫妇俩也感到非常有趣,随着告示的指引,来到了一片桃林(课件出示桃林的图片)。 ①、看到这片桃林,你有什么感受? ②、让我们看看书上是怎样描写的? 课件出示:钻进果林,根深叶茂的果树上结满了丰实的果子,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使人馋涎欲滴。 A、这部分里有三个好词,是哪三个?(根深叶茂、沁人心脾、馋涎欲滴) B、同学们能说出它们的意思吗? C、带着这种感觉朗读这句话。

2、看到这样的桃子,同学们想去摘吗?让我们跟随布兰克夫妇俩一起去摘桃子。请同学们快速轻声读课文,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 4、全班交流。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这次摘桃子之旅,作者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2、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用“——”勾画最能体现主人信任客人的句子,做适当批注: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先在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1)、课件出示:“朋友,欢迎您,每篮桃子五元钱,尽管自己采,然后把钱放在箱子里。祝您愉快!” ①、你从这张纸条中获得哪些信息? ②、“尽管”可以换成什么词?这个词语体现了什么? ③、从这张纸条上,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主人? ④、让我们以主人的语气,把这张纸条读一读。

五年级下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矗凹”等九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理解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激发民族自豪感,从而 产生为祖国腾飞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4.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5.运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 容及思想感情,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的价值 教具准备 古丝绸之路的路线图、表现当年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的图画或影像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 2.鼓励学生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2.出示“丝绸之路”路线图,大致了解“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同桌检查生字词。 2.和同学交流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最好能说说 理由。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师: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 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 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 (一)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1.出示表现“丝绸之路”繁荣景象的图画或影像。 2.重点抓住“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这句话,(联系2──10自然段,或联 系生活中的影视作品、课外阅读中所获得的信息进一步理解、体会 丝绸之路为促进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所作出的贡献) (二)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1.安息国与中国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 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如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 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 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从以上地方可以看出 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最新语文S版二年级语文下册27、《丝绸之路》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导学案)

《丝绸之路》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绸、抗”等14个生字,会写“立、记”等8个生字。积累“出使、荒漠”等词语。 2.熟读课文,说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经历。 3.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练习用“终于”造句。 4.了解西域灿烂的文化,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了解西域灿烂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熟读课文,能自己说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经历。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一条贯通中西方的商路。听完老师的介绍,同学们肯定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到“丝绸之路”上去看看了,好,那我们就一同走进课文,去领略这“丝绸之路”的独特魅力吧! 2.板书课题,齐读。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自读课文。 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课文介绍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经历。) 3.默读课文,用“——”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一读。 4.出示重点词语,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抗kànɡ击荒huānɡ漠寡ɡuǎ不敌众忍rěn饥挨ái饿努nǔ力贯ɡuàn通 5.采取多种形式认读。(指名读——开火车读——轮读) 6.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荒漠:荒凉的沙漠或旷野。 马不停蹄:比喻一刻也不停留,一直前进。 忍饥挨饿:忍受饥饿。形容极其贫困,苦苦度日。1.选择正确读音,画“√”。 继续(xùmài) 努力(lǔnǔ) 软禁(jìngjìn)2.形近字组词。 运() 远()苦() 枯() 记() 纪()虽() 虫() 三、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草船借箭》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草船借箭》课文原文及知识点原文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诸葛亮说∶“用弓箭。”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鲁肃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 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鲁肃问∶

语文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一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人教新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组2《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2 丝绸之路 教材简析 《丝绸之路》是走进西部系列教材中的另一篇文章,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的、沟通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体现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国家的经济、贸易、文化的伟大的历史意义。 整篇文章结构清晰,语言生动,叙述情节具体,容易激起读者对西部繁荣历史的遐想。作者首先描写了矗立在陕西西安市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然后由群雕遐想到两千多年前的情形,由点及面由情入理,然后重点描写了汉代张骞的副使与安息国将军在边境上互赠礼品的场面。展现了两国不同的礼节、文化及经济发展。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一是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对历史上东西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所作的重大贡献;二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和表达特点。三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自学文章,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突出自主学习的独立性,是独立阅读文章所要达到的训练目的,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收集资料,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查阅课外资料的本领,另一方面,也锻炼学生的动手整理能力。本节课的教学,应该在大量的交流材料中展开,学生可在材料的交流中,初步了解丝绸之路,由抽象变具体,在通过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完成学习内容。 本文语言生动,史实与想象互相印证,叙述与明理相得益彰,要结合课文适时指导朗读。搭建资料平台,创设自主空间,感悟文章所写,激发热爱之情,可以作为本课的教学设计线索。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草船借箭》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草船借箭》课文原文及 知识点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草船借箭》课文原文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诸葛亮说∶“用弓箭。”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鲁肃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

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 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鲁肃问∶“哪里去取?”诸葛亮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

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2.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上网或者去图书馆等方式,查询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历史变迁或人物故事等相关信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出示丝绸之路的相关风景图片,配乐介绍:丝绸之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被称为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蛮荒之路,可是自汉代张骞冒死开拓之后,这条崎岖荒僻的道路上却出现了队队商旅,悠悠驼铃。从此,东方的文明古国和西方的许多国家便开始了不绝如缕的联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意味深长地称作“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为什么称它是“对话之路”“开放之路”呢?今天,我们就沿着这条丝绸之路,察看一番,感受一番。 二、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激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丝绸之路称为“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那么,文中所写的中国使者称它为什么呢? 2.学生寻读课文,回答老师的提问。 3.齐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4.进一步激疑:听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启发学生多层面追问:为什么说这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一起了?联系我们的仅仅是一条路吗?中国使者为什么称它为“伟大的路呢”?伟大体现在哪里? 5.小组合作讨论。要求摆出观点,层次清晰地罗列事实以证明。 6.鼓励各小组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和学生的对话中相机梳理思路──友谊之路、商贸之路、文化之路、科学之路…… 三、深入读文,把握主旨 1.感受“友谊之路”。 (1)自由读课文描写大汉国和安息国使节见面的部分,在原来小组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两国人民友谊体现在什么地方? (2)交流、生发。教师在对话中点拨:安息国(今伊朗)方面:迎候之远──边境线上;迎候之众──感受“浩浩荡荡”的意思,读出浩荡的气势,然后引史实以佐证:20000多人;迎候之热──表情、语言、动作、礼物、节目。大汉国方面:谦逊有礼──没有盛气凌人的傲慢;薄礼不薄──史料记载:西方宫廷皇族和贵族以穿丝绸服装为时尚,丝绸与黄金在当时几乎等价;罗马国和安息国交战,见安息帝国士兵身上穿的丝绸服装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宛如天神,吓得不知所措,结果溃不成军。教师同时注意鼓励学生不仅要理解正确,而且要读出人物当时的感情。 (3)小结:一条路,打通了隔膜,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2.感受经济(科技)之路。 (1)丝绸之路是伟大之路,除了因为这是一条友谊之路,还因为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2)读课文第十三自然段。 (3)为什么说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4)交流、生发。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以向深层探究:为什么说将中国的养蚕、冶铁等技术带向国外,将国外的葡萄、核桃等食品带到中国,就会促进经济或者科技的发展呢? (5)有感情地朗读。 3.感受文化之路。

第4课丝绸之路导学案答案

第4 课丝绸之路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史实,学习张骞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2.了解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经过的地点;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预习检测】 请看课文第66-67 页"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两个子目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 西域指什么地区? 汉朝把甘肃阳关和玉门关以西,包括今新疆和中亚以至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为西域。(看"张骞通西域路线图",找到西域的大致范围)。 2. 张骞通西域的目的、时间、作用分别是什么? 目的: 第一次联络大月氏攻打匈奴 第二次访问西域各国,同它们建立友好关系 时间: 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作用(意义): (1) 扩大了西汉的影响,西域各国纷纷依附汉朝; (2) 中原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3) 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3. 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管辖的时间、标志分别是什么? (新疆自古是中国领土的史实)时间:公元前60 年; 标志: 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4. 东汉时,派班超出使西域,重新开通了丝绸之路,进一步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5. 丝绸之路形成于何时?为什么称之为"丝绸之路"?请依次写出丝绸之路的起点和最终到达的地区。 形成于西汉。因为大量的中国丝绸和丝织品由此西传,所以称之为"丝绸之路"。 起点:中国长安终点:欧洲(大秦) 6. 请同学在"丝绸之路示意图"上找出长安、河西走廊、敦煌、安息、大秦,并简述丝绸之路的路线。 路线: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敦煌、出阳关、玉门关进入新疆境内,然后分天山南路或昆仑山北路到达西方。(幻灯片) 7. 丝绸之路形成后,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情况怎样? ①中国的_丝织品、冶铁、_凿井_、_造纸术_等技术相继西传。 ②西方的_皮毛_、_汗血马_、_瓜果以及_佛教_、魔术、音乐、雕塑等传入中国。 ③_良马、_香料_、_葡萄、石榴、_胡麻_、_胡桃_等西域物产传入内地。 8. 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是什么? _ 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共同探究】 (1)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却没有达成目标,有的人认为不值,你认为这种看法对吗?为什么? 不正确。张骞虽然没有达成目的,但他了解了西域各国的风情以及他们想与汉朝交往的愿望。(2)在张骞和班超身上有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丝绸之路2

2丝绸之路 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作者先描写了矗立在陕西西安市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然后由点及面、由情入理地阐明了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由群雕遐想到两千多年前的情形,重点描写了汉代张骞的副使与安息国将军在边境上互赠礼品的场面,展现了两国不同的礼节、文化及经济发展。课文描写细腻生动,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栩栩如生。作者接着概述了丝绸之路对中西方国家经济、贸易、文化的促进与繁荣所起的重大作用。最后一段与开头相照应。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9个生字,理解“矗立、戎装、匕首”等词语,记记“不计其数、绫罗绸缎、美轮美奂”等四字词语。 2.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脉络,初步了解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3.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复述,积累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故事,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意义,初步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本文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和故事。 2.教师媒体准备 教学时间: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学习了《草原》这篇课文,领略了祖国西部美丽的自然风光,今天让我们走进西部灿烂的历史文化——丝绸之路。 2.读读课后的资料袋,说说你对“丝绸之路”有哪些了解? 3.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过渡:读着课题,你觉得文章会介绍什么?而课文又是怎样介绍的?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介绍了丝绸之路的哪些内

中亚(导学案)

第二节中亚 撰稿人:王龙日期2017.03.07 考点点击目标解读 中亚的位置、范围、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1.读图了解中亚的地理位置特征及地形特点。 2.读图了解“丝绸之路”与“亚欧大陆桥”。 3.理解主要气候及自然景观。 4.本区主要的油气资源及分布。 5.理解中亚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产生的深刻影响-灌溉农业。 6.中亚的棉花生产区位条件。 1.中亚的位置、范围。 2.主要的地形区、地形特征。 3.主要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和成因?植被类型为? 4.中亚主要的河流、湖泊?里海什么资源丰富?咸海变小的原因、造成的危害,解决措施?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 5.中亚发展的主要农业类型?主要农作物及 其主要分布区?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是什么? 6.中亚拥有的主要矿产资源?主要工业部门 及其发展的不利条件? 7.中哈石油管线修建的区位条件和意义?第 二亚欧大陆桥起止点?沿线地区自东向西的降水 量有什么变化?自然景观有什么变化?并说明原 因。 三、精讲点拨 (一)地理位置 海陆位置:深居亚欧大陆内部距海较远。 绝对位置:大体位于35°N~55°N,属于北温 带;地处__________中部。 (二)范围 国家:中亚五国。 与里海相邻的中亚国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中国相邻的国家: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深居内陆的自然环境 1.地形特征 (1)地形区 东南部的高原,海拔5000米左 右;东部山脉绵延到我国新疆; 北部为丘陵;西部和中部为广阔 的,主要为平原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5.草船借箭

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3.学生作批注,自我品读探究。 4.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人物对话交流自己的感受。 5.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 (1)从这部分课文中,你了解到什么?(周瑜要陷害诸葛亮。) (2)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周瑜为什么还要害诸葛亮?【出示课件7】 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学生齐读)。 从这句话你了解到周瑜的什么特点?(嫉贤妒能。)(3)周瑜要害诸葛亮,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词句了解到的?(他们的对话。)【出示课件8】 ①当时,周瑜是吴国的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好吗?(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②周瑜这样问的目的是什么?(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意欲加害诸葛亮。这是周瑜设好圈套,明里共商军事,暗里设陷阱害人,明知故问。) (3)周瑜设计想陷害诸葛亮,他是怎样一步一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出示课件9】 ①“公事”是什么意思?(朝廷之事;公家之事。)“推却”又是什么意思?(借理由推托、拒绝。)为什么不能推却?(诸葛亮回答“用弓箭最好”,这正中周瑜下怀,于是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 ②从这段对话中你觉得周瑜是个怎样的人?(周瑜是个具有险恶用心的人。) ③同桌一起交流,想象周瑜当时的心理活动。【出示课件9】(请同学根据自己的课文内容的理解,选择描写人物说话时动作和神态的词语填入括号里。) ④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⑤再读加入描写人物语言和神态词语的语段,总结下列问题:【出示课件10、11】 A.周瑜设计想陷害诸葛亮,诸葛亮是怎么做的?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理解故事情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