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的组织化路径

社会管理的组织化路径
社会管理的组织化路径

社会管理的组织化路径

——社区民间组织的“均衡化”发展

崔月琴袁泉

2012-9-27 9:36:47 来源:《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10期【内容提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基于单位体制的社会秩序与组织模式面临转型与重构,社区逐渐取代单位成为城市社会管理的手段。然而,较低的组织化程度使社区尚不足以实现其多种内涵,也不能够促进城市空间的再组织化和承担城市社会管理的各项功能。社区建设过程中,社区民间组织的发展显示了一条社区组织化的新路径,但其各种类型发展的不均衡则造成了社区虚浮的组织化。政府转变观念并予以推动和扶持,有助于社区民间组织充分发展,实现社区多层面的组织化,为新时期中国社会管理奠定组织基础。

【关键词】社会管理单位组织社区民间组织均衡发展

中国社会在经历了30多年改革开放后,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个人的身份、地位、角色也处在变动之中,缺乏组织归属的个体大量涌现,社会失范问题频发,社会管理面临危机。建构单位体制变迁后的城市社区,培育能够承载单位原有社会功能的社区民间组织已成为中国当下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大力推进社区建设,试图以街居制替代单位制,实现对城市居民的组织和管理,但问题重重。社区对于单位功能的承接尚显不足,对居民的组织化尤为薄弱。社区发展的过程中,民间组织的成长则显现了一条社区组织化的路径。但由于社区自身组织化程度偏低,发展空间受限以及政府的选择性激励,当前社区民间组织呈现出一种不均衡发展的状况。本文试图以社会管理机制变迁为背景,探索社区管理的组织化路径及民间自治力量的培育问题,为新时期社会管理的组织基础建构寻求理论依据。

一、社会管理组织机制的变迁:从单位制到社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城市的社会管理和社会秩序主要是通过单位体制来实现的。单位是国家支配和控制社会的手段,是城市基层社会秩序生成的路径,“国家—单位—个人”构成了单位制时期社会管理的基本格局。然而,随着市场化改革等一系列社会变迁,城市空间呈现出去组织化的趋势。曾作为城市人生活方式的单位生活也逐渐成为历史,城市基层社会秩序面临转型与重构。

1.单位制时期城市组织化的社会生活与秩序

单位制时期,单位以全能性的组织形态涵盖城市大部分空间,涉及各类城市公共事务。单位生活是城市公共生活的主要内容,城市人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也由之塑造。

单位组织是这一时期城市基层社会秩序生成的主要路径,塑造了城市稳定的社会结构。“单位不但是一个经济组织,还是政治组织、社会组织,行使着党和国家的动员、组织、控制等权力”①。城市资源配置、人事就业以及福利保障无不受单位组织的控制和支配,“‘单位空间’代替了‘公共空间’”②。

单位组织是城市居民参与公共生活、获取社会资源和社会支持的重要场域。在单位体制下,城市居民的互动和联系主要通过单位建立。集中生活以及高度一致的社会化环境,单位人之间往往既是家属区的邻居,又是曾在附属学校的同学,彼此十分熟悉。单位既是工作场所还是生活场所,以至于家庭生活也被整合进单位组织。“在单位中人们可以比较容易地观察到,单位和家一样,也是一个功能

多元化的事业组织和社群。”③“以厂为家”、“以单位为家”,不仅是时代的口号,也是单位人生活的写照。

单位是个体可依赖的共同体,其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也在其中获得。稳定的工作和完善的福利形成了单位人“铁饭碗”的安全感。单位人之间的紧密关系使单位成为具有伦理色彩的“熟人社会”,满足了其情感精神需求。个人遇到困难总是会想到向单位求援,个人的生涯成就也常由单位所表彰,工作和生活的意义也由单位同国家整合。

单位制以其特有的组织形式塑造城市人的生活,调节国家与个人的关系,构建了中国当时城市的基础社会秩序。

2.社会变迁与城市空间的去组织化

在住房分配制度下,单位居所的集中分布对城市空间起到了组织化的效果,城市居住空间同单位分布密切相关,城市物理空间因单位而成为具有社会组织结构的空间。市场经济改革促使单位组织改变其全能性的组织形态,单位承载的诸多社会事务以市场化方式外移。这一转变分离了城市人的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消解了单位对于城市空间的组织,弱化了城市人之间由依赖单位而产生的紧密关系。城市表现出社会原子化的趋向,这一趋向“主要是指在单位制度变迁过程中单位人社会联结状态发生变化的过程,表现为个人之间联系的弱化、个人与公共世界的疏离以及由此而衍生的个人与国家距离变远等情形”④。

市场化改革以及城市化发展,一方面造成了大量的没有组织归属的个体,如国企改制后分离出来的大量下岗人员、城市中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新兴的自由

职业者等。另一方面,城市原有的组织化空间也因住房体制的变迁而消解,商品房的出现打破了单位与居所的同构,城市人口的空间分布不再基于作为共同体的单位,而是受到城市规划、资本运作以及阶层结构多方面的影响。曾经紧密的城市邻里关系悄然变更,防盗门把邻里阻隔在完全独立的居住空间。一些新兴的商品房小区内,即使是对门的邻居彼此除了偶尔的相遇,几乎再没有更多的交往。城市人的生活缩回了家庭和私人性的交往圈子,集体生活变得匮乏,公共精神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原子化个体的大量出现直接反映了城市空间的去组织化,给社会管理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单位原有社会功能的承接虽可由市场部分实现,然而市场并不能解决城市人组织化的问题。市场兴起推动了社会利益格局的改变,“人对于物的依赖性”增强了人的独立性,个体利益取向日益多元。“从社会心理的角度上考虑,市场经济的运行逻辑中对自利行为的刺激,降低了人们的合作意愿与公共责任感。”⑤与此同时,单位组织促成和调整人与人关系的功能也逐渐衰落,因利益结构分化带来的社会矛盾缺乏组织协调机制。“各单位组织逐渐由管理型单位向利益型单位转化,单位所承载的意识形态因素和政治要素开始退居背景,单位逐渐成为一个利益的共同体,单位组织之间的联系也开始明显减少。”⑥缺少单位的整合,不仅单位人之间的关系在衰弱,个人同国家的联系也开始衰落。

3.社区管理体制的对接及其难点

社区建设与管理最主要的职能在于承接由单位外移的社会功能,将城市居民生活重心转移到社区,实现“单位人”向“社区人”的转变,并为那些脱离单位、分散的个人打造新的活动和参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新空间。要真正实现这一转变就需要实现社区层面的组织化,使社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区。

社区建设的兴起作为对单位制变迁的回应,一方面通过社区服务的方式来承接由单位分离出来的职能,另一方面国家也试图将社区作为新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模式。2000年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指出:“在新形势下,社会成员固定地从属于一定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已经打破,大量‘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同时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社会流动人口增加,加上教育、管理工作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致使城市社会人的管理相对滞后,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新的社区式管理模式。”社区建设十多年来取得了一定成就,在社区服务、基层秩序与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街居体制的管理模式却无法达到单位制时期曾经对于居民的组织化程度。

社区居民数量多、异质性高、流动性强都给社区的管理造成了很大困难,在居民组织化方面问题尤为突出。一个社区往往包含几十栋楼宇、数千户居民,对于所辖全体居民的组织和动员难度较大。截至2007年,全国城市社区中居民户数在1000户以下的有30746个,占总数的38.2%;居民户数在1000户至3000户之间的有39825个,占49.2%;居民户数在3000户以上的有10213个,占12.6%。⑦而这还没有计算社区中的大量流动人口,实际上社区居委会所辖的居民远远超过了单位制时期单位所辖人员。

现有的居委会组织还难以实现城市基层社会的再组织。社区是数千户具有较高异质性居民的生活空间,社区生活涉及方方面面,单一的居委会组织难以整合。而且居委会组织倾向于成为准政府组织,缺乏单位曾经具有的资源和权力,因而在增进居民互动交往、增加共同联系方面作用有限,难以形成居民共同利益和对社区的认同感,面对居民同政府的矛盾也难以承担“中间社会”的功能。

总之,单位制时期单位组织是城市基层社会秩序生成的主要路径,不仅组织了城市人的劳动生产,同时也促成了城市人之间的社会联系,构成城市人生活的主要内容。单位制的变迁以及市场的兴起改变了城市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也对城市空间与人群造成了一种去组织化的效果。社区单一的居委会组织也并不能解决社区居民的组织化问题,而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兴起的社区民间组织则在组织和凝聚社区居民方面显示出较大优势,成为社区实现组织化的有效途径。

二、社区民间组织的发展及其缺失

在中国近些年的社区建设中,社区民间组织的发展展示了社区组织化的一条新路径,有助于实现社区应有之内涵及其功能。从业已披露的统计数字看,社区民间组织急剧攀升,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但值得注意的问题是,社区民间组织在数量上走向“繁荣”的背后,却存在严重的缺失,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民间组织的不均衡发展,导致了社区虚浮的组织化。

1.社区与社区民间组织

社区(community)一词源自拉丁语,本意为“关系亲密的伙伴和共同体”。简单地说,社区代表了一个社会集体,这个集体可以是同一区域的居民,也可以是有着共同生活方式、信仰、背景、利益及功能的一群人。“对于社会学家,社区传统上指的乃是建立在小群体之上的特殊社会组织形式,如邻里、小镇,或是空间区域。”⑧尽管随着社会学的发展,对于社区的理解与定义也越来越开放,但地域空间以及其中人们的共同关系依然是社区的主要内涵。

在中国,民政部对于社区的定义是:“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

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然而在社区建设过程中,社区往往被视为城市基层的空间区划或是城市居民户籍的归属之地,而其共同体的含义则被忽视。“理论界比较注重社区中关于‘共同体’的含义,而实际工作部门则注重于社区概念中‘区域’的含义。”⑨社区共同体的形成有赖于社区居民对社区生活的参与、对于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及居民之间的紧密联系。这就需要实现社区的组织化,以促进居民之间的互动,增强社区的凝聚力。故社区民间组织的发展当成为社区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社区民间组织,一般来讲是指由社区组织或个人在社区范围内单独或联合举办的,以本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本社区区域为主要活动场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娱乐为主要活动目的,满足社区居民不同需求的、自发形成的群众团体队伍或组织。⑩社区民间组织是社区组织化的平台和载体,是建设社区共同体的有效手段和途径。通过多样化的民间组织为社区居民提供沟通、交流的场所,提供社会服务和社会支持。而沟通将促进人际纽带的产生,增进社会互动,进而可以促进更为广泛的良性社会行为。有组织的行动,有利于共同体意识的培养和社会规范的形成。

国家推进社区建设以来,社区民间组织对于社区建设的意义不断被挖掘,其发展也经历了从萌芽到迅速增长的过程。从早期群众自发地组织活动,到政府部门有意识地去培育,社区民间组织首先在数量上实现了繁荣。以南京市和长春市朝阳区为例:南京市2006年共有社区民间组织4355个,平均每个社区5个,2009年则增长为7989个,平均每个社区9.3个(11);长春市朝阳区2007年共有社区民间组织391个,平均每个社区7.7个,2010年增长为536个,平均每个社区9.7个(12)。尽管从中难以推论全国普遍情况,但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区民间组织近年来增长的事实。然而单是数量迅速增长并不能反映其对于社区组织化

的功效,这些数据背后还存在民间组织发展结构不均衡的问题。

2.社区民间组织发展中的不均衡

社区民间组织能够促进社区的组织化,不同类型的民间组织对于社区组织化的程度和效果也有差异。从组织的主要目标看,社区民间组织可划分为三类:具有娱乐性质的文体活动类组织、体现公益精神的志愿服务类组织以及维护居民权益的利益代表型组织。这三类社区民间组织往往具有不同的组织结构,生成不同类型的人际关系,因而对于社区的组织化有着不同的影响和作用。

文体活动类组织能够增进居民交往和了解,但所涉及的居民有限,维系的关系松散。参与文体活动并非社区每一位居民生活所必须,有兴趣并能够参与文体活动的只是社区部分居民。而且文体活动本身难以脱离固定的时间、地点,由之建立的居民之间的关系则更依赖具体的活动本身。相对于维护居民权益的利益代表型组织,文体活动类组织对于社区凝聚力的形成作用非常有限。当然,这里并不否认居民通过文体活动所结成的关系在社区生活中的价值。在社区,各类关系都有助于推进社区的组织化,推动社区朝着共同体的方向发展。

“共同的利益往往是社区居民产生归属感、认同感和共同行动的基础,是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直接动力。”(13) 社区居民对于社区的依赖,有助于提升社区组织化的程度。黎熙元、陈福平(14) 的研究指出,社会支持网逐渐从社区内转移到社区外,导致了居民社区认同和社区参与减弱。居民的切身利益和需求如果能够在社区之内完成,那么社区的组织化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居民之间由此建立的关系也将持久而牢固。然而,三类组织当前在社区的发展并不均衡,往往是文体活动类组织繁荣,而志愿服务类组织和利益代表型组织发展薄弱,对社

区发展影响小。音乐、棋牌或是体育组织在社区遍地开花,显示出勃勃生机。与之相反,志愿服务类组织浅尝辄止,往往聊备一格;利益代表型组织虽举足轻重,却难名正言顺。这样社区民间组织往往停留在娱乐和休闲方面,对于社区发展及其公共性建构的意义非常有限。

社区民间组织的不均衡发展实际上造成了社区的虚浮组织化,居民之间的联系依然薄弱。单是文体活动组织一枝独秀,导致社区生活呈现娱乐化倾向。其实志愿服务类组织和利益代表型组织才是社区生活更为重要的纽带,它们的匮乏导致难以形成较强的社区凝聚力和认同感。因而要实现社区真正的组织化就需要这三类民间组织的均衡发展,以实现社区多层面的组织化,完善社区各方面的功能,体现社区生活应有之内涵。

3.社区民间组织发展不均衡的原因

社区民间组织的发展嵌入于城市基层社会情境,社区的人口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等既是其生发的基础,也是制约其发展的因素。此外由于城市中社会空间狭小和国家力量强大,政府对于民间组织的发展影响重大。这些因素对于三类民间组织发展的影响存在差异,因而导致了社区民间组织发展的不均衡。

社区民间组织的这种不均衡发展首先同社区本身组织化程度密切关联。社区民间组织能够促进社区的组织化,但社区自身的组织化程度也制约着各类民间组织的发展。组织化的不同程度对应着居民之间不同的了解和信任程度,以及参与不同类型组织的热情。相对于一起谋求共同的利益,一起唱歌打球所需要的信任感是不同的。因而社区民间组织的均衡发展同社区发展关系密切,社区组织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社区民间组织的不均衡发展产生于这一过程因而也受到这一过

程的影响。

文体活动类组织有着广泛的社会认同和成熟的运作模式,容易在社区生根发芽。早在社区建设之前,这类组织就长期存在于基层社会。在单位制时代,像合唱团、球队这样的组织就很普遍,其组织模式成熟,社会认同度高。这一类组织本身不涉及太多利害,而且是以特长和兴趣为纽带,居民对其有着高度的认同和信任,参与的热情不受其他太多因素制约。如果把组织理解为凝聚个体的特殊结构,那么这一类的组织结构乃是先在于社区建设的。因而其在社区的生长与运作不需要摸索的过程,其组织结构和形式都有着广泛的认知,在活动运作中较少面临组织社会学中的合法化困境。

尽管在制度层面单位制已经发生了变迁,但单位制所塑造的城市人的单位意识对于当下的社区建设还有影响。在过去,人们生活的诸多方面都由单位所包揽,各项权益的维护与伸张多是在单位组织内部解决,因而自发的利益型组织罕见。当前社区居民的权益同市场和政府都发生联系,但是还缺少自己组织起来维护权益的意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还有待培养。而且相对于文体活动类组织,利益代表型组织和志愿服务类组织也缺少成熟稳定的运作模式,其运作的相关法律法规也尚不明确,组织的运作缺少合法化机制。面对社区公共事务,居民往往能因共同的利益聚集起来,但是难以有效组织起来。已经成立的一些组织往往遭受各方的质疑,遭遇相较文体活动类组织更多的阻力。

来自政府的激励能够促进民间组织的发展,但是政府的选择性激励则加剧了民间组织的不均衡发展。不可否认,“政绩”是政府行为的一个重要动力。文体活动类组织因其直观、生动,更有助于社区属地的政府政绩的彰显,因而也容易得到政府的表彰和资源的投放。与之相反,志愿服务类组织和利益代表型组织的

运作更多落实在居民的日常生活,而且利益代表型组织维护权益的对象或则指向政府,或则对政府提出相关的监管要求,这导致基层政府往往视之为不稳定因素,对之态度谨慎,放不开手脚。

三、社区组织化与社区民间组织均衡发展的路径选择

通过社区民间组织实现社区层面的组织化,是中国当前社区管理的重要途径。这既有助于城市基层社会秩序的实现,也有利于将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要实现社区民间组织的均衡发展,还需要政府给予相应的支持。

1.组织化之于社会管理

从组织的特征来看,组织比其他社会结构更具有持续性;组织擅长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同样的事,可控而且可靠。(15) 组织的这些特点正是当前社会管理所需要的社会基础,社会组织能够消除社会中的不确定因素,意味着社会秩序的生成。组织作为结构不仅规范和约束人的行为,同样会扩展人的行动能力和范围。在组织中,人们不仅仅展现自我,还扮演一定的角色。组织中的分工协作有助于培养个体的公共精神。保罗·霍普认为,公共精神是指人们参与共同体行动的一种意愿,即在考虑自己的个人利益之外,能够更多地融入共同体和社会的愿望。

(16)

城市空间的去组织化造成了许多社会后果,在社区空间则主要表现为邻里关系的疏远,社会资本的薄弱,公共生活的匮乏等。社区居民相对于单位人更多还是空间意义上的居民,而非共同体的一员。居住在同一社区仅仅是一种抽象的共性,并不能成为居民紧密联系的依据。这种较低的组织化程度给城市社会管理造

成了诸多不便,公共事务缺乏运作的空间,个体利益缺少表达的渠道。“由于平时没有什么组织,社会冲突一旦爆发,往往容易受情感驱动……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不得不直接面对一个个组织性很差的、但能够迅速集结而后迅速上哪去的‘散兵游勇’,不但解决问题的成本很高,而且效果也差。”(17) 与之相反,“在关系密集的社会里,经济和政治上的投机行为会大量减少”(18)。因而,提高社区居民的组织化程度是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对于社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人的生存与生活不仅仅满足于衣食住行等基本需要,还有情感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等其他层次的需求。社区对于他们来说不应只是房产与户口的所在地。即使对在企事业部门工作的人来说,工作岗位上往往充满压力和竞争,而所居住之社区则应成为他们休闲、娱乐、情感归属的共同体;而对那些居住在社区的自由职业者、下岗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离退休人员等缺少组织归属的个人来说,社区的组织化生活及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更应成为他们的归属需求。

组织起来是单位制背景下城市社会管理的成功经验,社区民间组织以社区组织化为目标,同样可以成为当前社会管理的路径选择。社区民间组织提高了社区的组织化程度,体现了社区理念中的诸多要素,使社区向着一个共同体的方向发展。通过社区民间组织这种组织化的形式,生成和扩展了社区公共空间,凝聚和伸张了居民共同利益,深化和丰富了社区服务。

提升社区居民的组织化程度有助于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社区建设实践则向我们展示了社区民间组织在社区组织化中的重要价值。

2.社区民间组织均衡发展的意义

社区民间组织的均衡发展有助于生成和扩展社区公共空间,增进居民之间的交往与联系。社区占据了一定的物理空间,其中居民的生活空间却非一体,受到居住空间的隔离,若非居住毗邻,社区不同楼栋的居民鲜有交往的机会。社区民间组织则超越了社区中的空间阻隔,合唱团不仅汇聚了歌声也增进了了解,志愿者提供了社区服务也带来了信赖。“只有通过特定的组织,才可能把人们从原来的家里‘拉’出来,给予他们沟通空间,相互理解与认识,最后才能形成共识,形成社区共同体。”(19) 社区民间组织由此超越了物理界限,打破了空间对于社区居民生活的隔离,进而扩张社区居民的交往空间,增加了社区的社会联系。

社区民间组织的均衡发展能够凝聚和伸张居民共同利益,有组织地实现居民的利益诉求。社区的居民生活在一个共同区域,有着诸多的共同利益,如物业管理、小区环境等等。在其权益遭受侵害时,利益诉求个体化的表达往往处于弱势,难以同强势的一方抗争。而且,个体的表达往往失于理性,导致利益最大化的行动策略,行动各方没有共识和妥协,造成政府的许多治理目标陷入僵局,极易发生群体性事件。社区民间组织能够将社区内分散的利益诉求凝聚起来,进而通过组织方式实现利益诉求。民间组织参与到利益纠纷调解中来,则有助于通过法制化、程序化的渠道实现矛盾的解决。不同的利益群体也才有可能达成理性共识,充分维护居民的权益,同时避免各种非理性的利益要求以及表达方式,进而有效地将利益矛盾化解在基层。

社区民间组织还能够深化和丰富社区服务,充分满足居民的各类需求。政府在社区服务提供方面倾向于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而难以适应居民日益增长的不同层次需求。相较于政府提供的社区服务,民间组织在社区服务方面灵活多样,更能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多元的需求。相对于市场提供社区服务,社区民间组织则

可有效调动居民的公益精神,增加社区服务的人力资源投入。

维系社会秩序和化解社会矛盾被视为社会管理的总体目标和任务。(20) 从社会秩序的角度来看,居民有组织地参与到社区各项事务中来,本身就意味着社区处在一种良性的运行与稳定的结构之中。而一些作为居民利益共同体的社区民间组织还能够通过组织的力量来有效维护自身利益,而不是通过个体的方式谋求利益。因而发展社区组织,尤其是居民自发的具有草根精神的社区民间组织对于克服单位制变迁之后社区原子化的趋势有着重要的意义。

3.政府助推社区民间组织均衡发展

社区民间组织对于社区的组织化体现了自下而上社会秩序的生成路径,然而在当前,政府自上而下的引导也是必要的。“通过个人和社区分散的相互作用,社会秩序是不会简单地得到重建的;重建社会秩序也需要通过公共政策。”(21) 针对社区民间组织的不均衡发展,政府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明确政府在社区的权力边界,增加利益代表型组织运作的空间。当前社区建设中居委会的行政化使得政府权力得以进入到社区生活各个方面,这客观上压缩了社区的自治空间,限制了社区民间组织的发展空间。居委会虽然在名义上是居民的自治组织,但实际上承担着大量政府事务。这样一种尴尬的角色模糊了居委会处理社区事务方面的责权。在这种情况下,居民生活中遇到各种事情首先都试图通过社区来解决,同时也把社区作为政府的“腿”看待。这给社区的管理造成很大的困难,作为居民的自治组织应该去处理涉及居民的公共事务,但居委会又没有相应的各类资源。因此,政府首先要明确居委会的职能,赋予社区更多的自主空间。减轻居民对于政府的依赖,增强自主意识。同时应该转变对利益代

表型组织的观念,认识到利益的组织化有助于相关社会矛盾以一种程序化方式得到解决。同时也避免了政府在基层解决矛盾中的面面俱到,把本来是居民和市场的矛盾也变成政府的负担,把本来能够通过法律渠道解决的基层矛盾变成了维稳事件。

二是发掘成熟的组织运作模式,进行示范推广。社区民间组织的特点之一是组织形式灵活,组织类型多样。在社区民间组织的发展中,不乏一些经过实践检验、为居民广泛接受、切实可行的组织类型。这些组织或是具有新颖的活动内容,或是形成了成熟的运作模式,社区居民喜闻乐见,政府也给予了一定的认可。可以说,这些民间组织在社区创生了新的组织结构,对于民间组织的发展具有示范效应。如果政府对于这样的社区民间组织进行宣传推广,树立典型,则能够促进一批同类型的民间组织形成。这既增加了民间组织的数量,同时也赋予了它们更多的合法性,有助于其生存和发展。

三是针对不同民间组织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上述三类民间组织的运作具有不同的特点,政府在扶植与培育方面应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文体活动类组织对于场地和器材的要求比较多,而利益代表型组织则更需要制度上的宽松环境,志愿者服务类组织需要的是对于志愿行为给予一定的荣誉。政府在这三类民间组织的激励上应该对症下药,让各类组织都有各自发展的动力和空间。此外,实施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还要避免锦上添花,充分发挥公共资源的效能。

总之,较低的组织化程度使社区尚不足以实现其丰富内涵,也不能够促进城市空间再组织化和承担城市社会管理的各项功能。社区民间组织的发展则有助于完善社区内涵,实现社区层面的组织化,进而服务于当前的城市社会管理。然而,不同类型的社区民间组织在实现社区组织化方面具有不同的影响和作用,其所实

现的社区的组织化程度与层次也是不同的。当下社区民间组织的不均衡发展导致了社区一种虚浮的组织化。要实现全面深入的社区组织化,还需要各类社区民间组织在社区均衡发展。政府转变观念并予以推动和扶持则有助于促进社区民间组织的均衡发展。

注释:

①崔月琴:《后单位时代社会管理组织基础的重构》,《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4期。

②田毅鹏:《单位制度变迁与集体认同的重构》,《江海学刊》2007年第1期。

③李汉林:《中国单位社会:议论、思考与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9页。

④田毅鹏:《单位制度变迁与集体认同的重构》,《江海学刊》2007年第1期。

⑤陈福平:《公民社会:强市场中的“弱参与”》,《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3期。

⑥田毅鹏、吕方:《单位社会的终结及其社会风险》,《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6期。

⑦卫敏丽、李亚杰:《我国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城乡社区》,新华网,https://www.360docs.net/doc/ac9743872.html,politics2007-1011content_6868414.htm。

⑧ Gerard Delanty, Community, London Routledge, 2010, p. xi.

⑨卢汉龙:《发展社区共同体推进社区建设——兼谈基层组织重建中的理论与实践分歧》,上海社会科学联合会2001年主办的“社会转型与社区发展研讨会”论文。

⑩杨贵华:《对当前我国社区民间组织建设的思考》,《科学社会主义》2005年第2期。

(11) 赵军、符信新:《南京市社区民间组织管理工作的“五个创新”》,《社团管理研究》2009年第1期;张仁萍:《南京市社区民间组织培育发展工作的调研报告》,中国社会组织网,https://www.360docs.net/doc/ac9743872.html,webshowBuiltetin.do id=22971&dictionid=1500&catid=15001。

(12) 长春市民政局:《朝阳区新社区组织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朝阳区社区民间组织调研报告》。

(13) 夏建中:《城市新型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实证研究》,《学海》2005年第3期。

(14) 黎熙元、陈福平:《社区论辩:转型期中国城市社区的形态转变》,《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2期。

(15) 斯格特:《组织理论》,黄洋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21页。

(16) 保罗·霍普:《个人主义时代之共同体重建》,沈毅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81页。

(17)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报告(2003—2008)》,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第248页。

(18) 普特南:《独自打保龄》,刘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0页。

(19) 宋雪飞:《社区民间组织新功能解释——后单位现象解决方案之一》,《兰州学刊》2008年第11期。

(20) 郑杭生:《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人民日报》2011年4月21日。

(21) 福山:《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刘榜离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341页。

社会组织项目管理制度

XXX单位项目管理制度 为有效推进XXX各项目规范化运维,优化项目的管理和服务,促进项目的培育和发展,进一步提高XXX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提升项目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提高项目专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打造XXX项目成为品牌项目,建设XXX成为品牌社会组织,根据《XXX单位章程》、等有关规定,结合项目管理实际,指定本制度。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XXX业务中长期发展规划,紧密结合XXX的实际需求,着力提升XXX员工及团队创新能力,提高项目公益服务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助力XXX通过内部管理和对外服务的创新实现自身的成长,增强XXX的造血能力。 二、总体目标 提高XXX个人及团队的创新能力,提升项目的活跃度和服务能力,帮助XXX快速成长,打造品牌项目,建设品牌社会组织。 三、主要目标 (一)提升XXX项目管理水平,保证所有重大项目的质量与安全,创建评估优秀项目。 (二)加强项目质量与安全的过程控制。

(三)协助各项目发现和解决项目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和隐患,积累项目应急方案制定。 (四)促进XXX项目管理专业人员的经验交流,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加强与项目的沟通交流,使得项目组与XXX各部门紧密联系;加强与出资方沟通衔接,为接受评估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 四、主要流程 (一)任命负责人。由XXX理事长或主任任命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社工。 (二)项目评估。由项目组成员对项目进行前期的评估。 (三)项目开展。由项目负责人全权负责,项目社工协助工作。 (四)项目验收。由项目验收方组织专家组评估验收。 (五)项目终结。项目经评估验收后,本项目即结束。如续签合作协议,为新项目的开始。 五、项目负责人职责 (一)任期。项目负责人的任期从接管该项目任务起,到项目全部完成验收,并处理好各项遗留问题和接受项目单位的验收完毕时止。 (二)职责。在XXX项目部的领导下,对所指定项目实行全面领导,全权负责;对项目进行评估(需求性、可行性、发展性);提交该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完成项目活动计划和

社会组织内部培训管理制度

社会组织内部培训管理制度 一、总则 (一)培训目的 为配合本社会组织发展目标,实现职工对本社会组织文化、发展战略的了解和认同,实现职工对本社会组织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工作要领的掌握,不断地增长职工的工作知识和技能,营造良好的工作气氛,特制订《内部培训管理制度》,作为本社会组织进行人员培训实施与管理的依据。 在本社会组织工作满一年以上的职工享有本社会组织安排的外出考察、培训活动,所有外培人员均应到人力资源部办理备案手续。 (二)培训原则 结合本社会组织业务发展与组织能力提升的需要,全员参与,重点提高,讲究实效,推动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建立健全本社会组织培训机制,按需施教。根据本社会组织发展需要和职工多样化培训需求开展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培训质量。 (三)适用范围 凡本社会组织所有职工的各项培训计划、实施、督导、考评以及改善建议等,均依本制度办理。 二、培训机构及职责 (一)培训机构

人力资源部负责培训活动的计划、组织、实施和考核,包括培训需求分析、建立培训目标、培训实施和评价、建立培训档案等。 1、培训制度的制订及修改; 2、本社会组织培训计划的制订、审议; 3、培训的督导、追踪和考核; 4、建立本社会组织培训工作档案,包括培训范围、培训方式、培训费用、培训人数、培训时间、考核情况等。 5、建立职工培训档案,将接受培训的具体情况和培训结果详细记录备案,包括培训时间、培训地点、培训内容、培训目的以及培训效果等。 6、其他部门负责协助人力资源部进行培训的实施、评价,同时负责组织部门职工培训以及培训结束后的督导和追踪。 (二)培训类别 1、内部培训 1)新职工入职培训 在新职工入职第一周集中培训,未经培训原则上不准上岗。新职工的培训计划由人力资源部负责,培训内容包括本社会组织发展和前景、单位文化、单位组织架构、人事行政制度、办公礼仪、各部门职能等,考核成绩将存入新职工档案。 2)内部培训 针对本社会组织内部所有职工的集中培训,每周一次。培训内容包括技术类、管理类、业务类以及职工感兴趣的知识和信息,培训结

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运营管理制度word版本

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运营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障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各项工作正常运行,规范中心全体成员工作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加强管理水平,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由中心全体成员讨论通过,修改必须经过中心全体成员决定,制度由中心主要负责人监督实行。 第三条本制度适用于中心全体员工。全体员工必须履行与本人职位相对应的工作职责。 第二章中心内部组织管理架构 第三章中心档案管理制度 第一条本中心档案主要分为两类:社会组织文件档案与社会组织电子档案,按照实际工作进行记录并归档。 第二条社会组织文件档案包括:中心行政文档、工作月报等以及社会组织备案、培育材料(备案资料、培育孵化计划书、社会组织评估报告等);每类文件分别用文件盒存放,盒外贴文件标签说明;每个文件盒附一份文件清单(每月更新)。 第三条社会组织电子档案:工作人员及时更新中心行政文件及备案的社会组织相关材料的电子档案,并按照四大类社会组织做好文件存档工作。 第四条归档流程:中心工作人员对档案进行核查,检查其是否符合归档的要求(是否缺页,文件名是否正确,是否存在错别字,是否完成签署);中心工作人员应熟识档案的类别、内容、每类归档文件的具体位置;工作人员应及时归档,并在归档清单上补登材料名称及有关内容。 第五条重要纸质档案存档需上锁,钥匙由中心负责人保管。

第四章场地管理制度 第一条中心场地属于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主要用于社会组织备案、社会组织集体活动、社会组织学习培训和社会组织办公。 第二条凡在本中心备案、孵化的社会组织,均可无偿使用本场地。 第三条社会组织和其他单位、个人使用本场地,须和中心协商,经同意后方可使用。 第四条中心场地使用时间一般为:每周一至周五上午9:00至12:00,下午14:00至18:00,特殊情况周六和周日使用场地须提前申请。 第五条社会组织和其他单位、个人,一经同意使用本场地,需负责使用期间场内设施设备的管理。如有损坏,需按原价赔偿。 第六条各使用单位和个人应爱护公物,不得涂污墙壁、损坏设施;节约资源,不得浪费水电;维持秩序,不得高声喧哗,影响中心正常工作。 第五章志愿者(义工)管理制度 第一条义工在开展义务服务时,应坚守岗位,不可随意滥用中心给予的工作权利或利用与服务对象的关系进行非法、欺骗或谋私的行为。 第二条未经服务对象的同意,义工不得泄露其相关资料。 第三条未经中心同意,不得将服务对象和中心的资料带离中心,如有特殊原因,请与相关负责人联系。 第四条不得随意提供医疗和药物的建议,或对服务对象的病况妄加评论。 第五条义工秉持服务价值,尊重服务对象,对涉及服务对象的隐私严格保密。 第六条未经中心同意,不可替服务对象拍照、摄像或签署文件,或将服务对象资料用作其他用途。 第七条严禁义工与服务对象进行任何交易,给服务对象送礼物或互赠礼物,需获得服务部门和服务对象同意。 第八条义工不得向服务对象强加自己主观的与服务内容有关的价值观念,如向服务对象宣传宗教观念、宣扬自己的处世价值等等。 第九条义工在服务前需进行必要的培训,了解服务要求及所要遵守的规范,同时与相关社工密切配合。

关于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难点及对策

关于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难点及对策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要决策。那么,山区农村社会管理的状况如何,面临哪些问题,需要怎样改进,如何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完成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已经成为民政人必须研究的议题。为此,本人立足县情,略谈山区县域社会管理问题及思考。 农村社会管理,是指管理和规范农村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培育合理的农村社会结构,调整农村社会的利益关系,回应广大农民群众的诉求,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维护农村的社会公正和社会秩序,建设经济社会以及自然之间协调发展的农村社会环境。核心指向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关健在于把握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活动轨迹的变化,提高农村社会管理的能力和科学化水平。所以,我县前些年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探索建立“五事”制度。我县位于鄂西北边远山区,境内有3369座山头,3193条沟壑,是襄阳市唯一的全山区县,省定国家级贫困县和湖北省脱贫致富奔小康试点县,版土面积3225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261个村, 28.7万人。早在2002年,为改变农村“松散无序”治理状况,我们由加强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化解农村“宗旨观念差,干群关系不融洽;法纪观念差,政策水平偏低;干部作风差,群众信任危机;团结协作差,班子力量涣散”等作风问题和困难难说、

事情难办等现实问题入手,探索实践“干部问事、群众说事、集中议事、及时办事、定期评事”的“五事”制度,正确引导基层干部深入农户,与群众面对面的交心谈心;用议事的方法促使干部尊重群众意愿,实事求是的作出决策;用党性的要求促使干部公开管理政务,自觉接受监督;通过“问、说、议、办、评”这种具体而实在的办法,着力疏通农村干部群众联系渠道,营造全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的宽松环境,确保在干部问事中体察民情,在群众说事中解决民难,在定期评事中凝聚民心,使群众怨气、怒气有处可诉,急事难事有人解决,形成了干部与群众经常沟通的密切联系机制、群众议政参政的**管理机制、干部修正错误的整改机制、基层组织勤政为民的责任机制,化解了基层矛盾,创新了适合山区农村实际的基层**新路子。其经验在全国交流,项目被欧盟和国家民政部评为优秀奖、湖北省民政厅评为工作创新二等奖。 (二)创新实践“为民服务代理制”。由于山大人稀,山岭连绵,全县农村的5.265万户23.41万人分布在3200多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岭之中,沟坡河谷之上。2005年,歇马镇长坡村一个特困户为了8株板栗树的所有权问题,到镇里、县里跑了19次,找了11个部门,历时8个多月才得以解决。此事在全县引起了强烈反响:困难群众办事如此艰难,合法权益如何保障?**权利如何落实?民政部门该如何关爱弱势群体?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的农村社会管理?于是,针对群众到镇上、到县城办事,出来一趟极不容易,有时为办一件事情,得跑好几趟、好几天,而困难问题仍得不到解决的现实问题。该县民政人

管理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重庆事业单位)

管理基础知识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管理的基本职能主要指:计划、组织、领导、( )。 A.沟通 B.协调 C.控制 D.指挥 2.在现代社会中,按公共领域和非公共领域及其主体组织形式,社会管理可分为公共管理和( )。 A.企业管理 B.经济管理 C.社会管理 D.法律管理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管理活动应以( )为导向,以经济理性为最大原则。 A.公众利益 B.目标 C.法律 D.市场 4.儒家思想的核心反映的是( )。 A.仁、义、礼、智、信 B.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C.以和为贵 D.性恶论 5.管理者面临的内部环境,是指组织性质、( )。 A.人员状况 B.生产力水平 C.制度 D.法规 6.从管理工作的领域宽度及专业性质的不同,可以把管理人员分为综合管理人员与( )。 A.开发人员 B.生产人员 C.专业管理人员 D.营销人员 7.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对各种技能要求程度不同,但( )则同等重要。 A.技术技能 B.人际技能 C.概念技能 D.管理技能 8.较早将科学方法应用于管理实践并进行了理论概括,成为科学管理启蒙者的人是( )。 A.亚当·斯密 B.罗伯特·欧文 C.查尔斯·巴贝奇 D.享利·普尔 9."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的代表作是( )。

A.《国富论》 B.《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C.《科学管理原理》 D.《机器与制造业经济学》 10.按决策目标的影响程度不同,决策可分为( )。 A.战略战术性决策 B.程序化、非程序化决策 C.确定型、风险型决策 D.个人、群体决策 1l.决策的基本前提是( )。 A.拟定备选方案 B.分析方案 C.选择方案 D.确定目标 12.决策盈亏平衡点法是指在一定的销售量下,企业的销售收入( )。 A.小于总成本 B.大于总成本 C.等于总成本 D.参考成本 价 13.不确定型决策方法主要有保守法,冒险法和( )。 A.主观概率 B.大中取大法 C.大中取小法 D.折中法 14.一个人承受心理压力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惊恐阶段,抗拒阶段和 ( )。 A.狂躁阶段 B.抑郁阶段 C.无望阶段 D.力竭阶段 l5.群体决策的缺点主要体现在消耗时伺长,少数人说了算,屈从压力。 ( )等方面。 A.责任不清 B.方案太多 C.意见太多 D.认知能力差距大 16.从职能空间对计划进行分类,可以将计划分为业务与财务计划。 ( )。 A.战略与战术性计划 B.长期与短期计划 C.指导性计划 D.人事计划 17.根据计划内容明确性标准,可将计划分为具体性计划和( )。 A.业务计划 B.指导性计划 C.财务计划 D.程序计划 18.按决策问题的重复程度不同,可分为程序化决策和( )。 A.例行决策 B.常规决策 C.定型决策 D.非程序化决策

社会组织机构参与项目管理方案

中国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社会组织项目实施机构评审标准 (总分100分)

北京市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2010年社会组织参与艾滋病 防治活动经费申请和使用指南 为确保北京市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2010年社会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活动经费申请和使用合理、合法、合规,保证专款专用,根据《中国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管理手册》及项目活动预算、目标,特制定如下经费预算和使用办法. 一、经费使用原则 (一)项目经费的使用应严格遵守国家、省级、市级及地级相关法律法规及财务制度。 (二)项目经费只能由基层非政府组织/小组或其财务托管单位的法人账户接收,并应建立全球基金专用账户,严禁全球基金划拨到个人账户。 (三)实施机构或其财务托管单位根据国家和项目的有关规定建立相应财务管理制度,实行专账管理,并指定专人管理。 (四)项目经费必须严格按照审核批准后的预算开支。原则上对计划外使用的经费不予报销。如确实需要调整相关预算,则需经北京市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办审核同意。 (五)经费管理实行项目负责制,实施机构项目负责人和/或其财务托管单位负责人对项目资金的使用负责。 二、经费管理机制 (一)直接管理:如果项目实施机构是经过合法注册的机构,北京市项目办将与中标的项目执行机构签署协议,并按照协议将项目款拨至其建立的全球基金专用的有效法人账户上,该机构负责管理自身项目经费。 (二)托管机构代管:如果项目实施机构未经过合法注册的基层非政府组织/小组,其项目经费必须由托管机构代管。两名实施单位代表(一名项目负责人,一名财务专管人)须在托管机构签名备案。北京市项目办将与中标的项目执行机构、托管机构签署三方协议,协议款项将拨付到指定的托管机构的银行法人账户,资金托管工作严格按协议约定执行。 三、经费使用范围 根据项目工作计划的经费支出类别(人力资源、技术支持、督导与评估等

农村社会管理创新

一名基层干部的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建言 湖北省兴山县立足山区县情分片连户自治,创新建立“两会两评”模式,好事联办、困难联帮、治安联防、文化连学 过去,社会管理的中心在城市,而当前,社会矛盾较多地集中在农村。农民增收难、农民土地权益被侵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突出、农村社会治安日益复杂等问题,给农村社会管理带来许多新的挑战,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由此显得异常迫切与重要。农村社会管理的状况如何,面临哪些问题,需要怎样改进,如何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圆满完成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必须研究的课题。 一年多来,我立足本镇实际工作,全面了解全镇10村情况,并挂驻一个高山烟叶村-龙门河村。此外,利用党校学习、乡镇交流等机会深入我县多个乡镇和行政村实地考察,现就调研所获略谈山区县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问题及思考。 兴山县农村社会管理工作现状 (一)创新“两会两评”模式 我县现有96个村(社区、居委会),每个村“两委”班子成员一般为4至5人,需要面对600至2000余名群众,村书记、主任“一肩挑”,但部分村存在挑“双岗”未履“双责”的现象,加上党员干部老化,部分村集体经济薄弱,基层组织无财力,难于服务群众。面临这种窟境,我县立足山区县情分片连户自治,创新建立“两会两评”模式,好事联办、困难联帮、治安联防、文化连学,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了一方平安。“党支部+关怀理事会”和“村委会+户联理事会”的成立,整合了留守人力资源,健全了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新机制和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新机制,加快了集体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从南对河村的快速发展中,我们深深的认识到:“两会两评”机制,是教育党员、干部、理事的好手段,是群众监督党员、干部、理事的好手段,更是增强党员、干部、理事履行职责动力、持续力、活力的好手段。 (二)以“产业发展”带动基础设施建设 我县农业人口13.6万人,大部分地区交通不便、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率低。地理位置偏远的地区,如南阳镇两河村,古夫咸水村,水月寺镇梅坪村,榛子乡育林村,高桥乡双堰村等,他们自我发展能力差,且自然灾害频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生产生活条件急需改善。面对建设资金不足、发展相对滞后,而待建地区多的困境,各村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以带动当地基础设施建设。2011年榛子乡共种植烤烟16000余亩、南阳镇共种植烤烟4000余亩,多年来和平村、龙门河村坚持将烟叶、蔬菜作为支柱产业发展,被确定为“全省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基地”,当地居民收入增长的同时,基本实现了水、路、渠、电、网的“组组通”,成了改善农村环境的“金钥匙”,带动了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2010年全县已投资2860万元,完成全县8个乡镇130.1公里通村水泥路建设;投资2270万元,解决了8个乡镇85 个村5.86万人的饮水安全;新增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面积1.5万亩,使全县累计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44万亩,极大地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 (三)推进“民生工程” 坚持以人为本,继续将新增财力主要用于改善民生,强化公共财政职能,努力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教育经费“三个增长”逐年提高。2010年落实义务教育新机制保障资金1014万元(中央637万元,省级315万元、县172万元),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基本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全覆盖,残疾儿童入学率达85%。卫生工作进一步提高,新建扩建乡镇卫生院7个,村卫生室100所,全县农村参合人数131760人,新农合参合率达99.61%,基本建成农村卫生医疗体系。社会保障体系逐年完善,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600余个,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2.9万人,

管理基础知识点重点归纳

管理基础知识重点归纳(全) 一、管理 ■含义:1.管理是由管理者引导的活动 2.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 3.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 4.管理需要有效地动员和配置资源 5.管理具有基本职能 6.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管理的特性:1.管理的二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首先是指管理的生产力属性和生产关系属性。管理工作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 2.管理具有目标性。 3.管理具有组织性。 4.管理具有创新性。 ■管理的基本职能:计划 组织(组织设计、人员配备、组织运行) 领导 控制 ■管理的类型:按公共领域和非公共领域划分,现代管理分为公共管理和企业管理。 ■管理者的层次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础管理者。同时整个组织还包括一层作业人员。 ■按管理人员的领域分为综合管理人员和专业管理人员。 ■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者角色、联络者角色)、信息角色(信息监视者、信息传播者、发言人)、决策角色(企业家、故障处理者、资源配置者、谈判者)。 ■管理者应具备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管理环境之组织环境的分类:外部环境(一般环境和特殊环境);内部环境(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和信息资源和各项管理手段完善与协调的程度) ■外部环境:一般环境(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自然环境) 特殊环境(产品的用户、竞争对手、供应商、政府机构、社会团体) ■两种程度四种环境状况,美国的邓肯的静态(稳定)—动态(不稳定),简单—复杂得来。 ■SWOT(内外部环境综合分析):S优势、W劣势、O机会、T威胁。 二、决策 ■决策的本质:1.决策应有明确合理的目标; 2.决策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但只能采取其中一个; 3.必须知道采用每种方案后可能出现的各种后果; 4.最后选取得方案,只能是“令人满意”或“足够好的”,而不可能是最优的。 5.决策的实质是为了谋求企业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经营目标之间的动态平衡而作出的努力。 ■决策的特征:前瞻性;目标性;选择性;可行性;过程性;科学性;风险性。 ■决策的作用:决策时决定组织管理工作成败的关键; 决策时实施各项管理职能的保证。 ■决策的类型:1.按决策的重要程度,可分为战略决策、战术决策和业务决策。 2.按决策的重复程度,可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3.按决策的信息可靠程度,可分为确定型、风险型和不确定型决策。 4.按照参与决策主体不同,可分为个人决策和群体决策。 ■决策的原则:满意原则;系统原则;信息原则;预测原则;比较优选原则;反馈原则;效益原则。 ■决策的制定过程:1.确定决策问题;2.确定目标;3.拟定备选方案;4.分析备选方案;5.选择最优方案。

社会组织项目管理制度

社会组织项目管理 制度

XXX单位项目管理制度 为有效推进XXX各项目规范化运维,优化项目的管理和服务,促进项目的培育和发展,进一步提高XXX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提升项目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提高项目专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打造XXX项目成为品牌项目,建设XXX成为品牌社会组织,根据《XXX单位章程》、等有关规定,结合项目管理实际,指定本制度。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XXX业务中长期发展规划,紧密结合XXX的实际需求,着力提升XXX员工及团队创新能力,提高项目公益服务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助力XXX经过内部管理和对外服务的创新实现自身的成长,增强XXX的造血能力。 二、总体目标 提高XXX个人及团队的创新能力,提升项目的活跃度和服务能力,帮助XXX快速成长,打造品牌项目,建设品牌社会组织。 三、主要目标 (一)提升XXX项目管理水平,保证所有重大项目的质量与安全,创立评估优秀项目。 (二)加强项目质量与安全的过程控制。 (三)协助各项目发现和解决项目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和隐患,积累项目应急方案制定。

(四)促进XXX项目管理专业人员的经验交流,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加强与项目的沟通交流,使得项目组与XXX各部门紧密联系;加强与出资方沟通衔接,为接受评估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 四、主要流程 (一)任命负责人。由XXX理事长或主任任命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社工。 (二)项目评估。由项目组成员对项目进行前期的评估。 (三)项目开展。由项目负责人全权负责,项目社工协助工作。 (四)项目验收。由项目验收方组织专家组评估验收。 (五)项目终结。项目经评估验收后,本项目即结束。如续签合作协议,为新项目的开始。 五、项目负责人职责 (一)任期。项目负责人的任期从接管该项目任务起,到项目全部完成验收,并处理好各项遗留问题和接受项目单位的验收完毕时止。 (二)职责。在XXX项目部的领导下,对所指定项目实行全面领导,全权负责;对项目进行评估(需求性、可行性、发展性);提交该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完成项目活动计划和方案的设计;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项目的进展、质量等全面组织、管理,并负全责;撰写项目过程中的相关报告和数据;编制项目文

社会组织工作人员聘用和管理制度

社会组织工作人员聘用和管理制度

社会组织工作人员聘用和管理制度 为规范社会组织内部人员招聘流程和人才选用机制,确保人才梯队建设满足业务、发展、管理需要,特制定本聘用和管理制度。 一、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社会组织各管理层及基层岗位。 二、聘用管理 (一)招聘原则 1、按需招聘:依据社会组织长、中、短期发展规划制定人才招聘计划,明确计划招聘人数及岗位胜任力模型; 2、鼓励推荐:经过设置人才感召、推荐奖励鼓励内部员工推荐符合社会组织发展需求及岗位任职标准的专业人才; 3、试用考核:各岗位人员入职均需进行试用期工作考核,以保证所有入职人员都能够满足岗位录用的标准。 (二)招聘分工 1、社会组织整体招聘活动由人力资源部统一组织进行; 2、各用人部门应在人力资源部的组织协调下直接或间接参与招聘工作; 3、人力资源部与用人部门具体分工如下: 人力资源部负责: 1)招聘策略策划;

2)招聘计划的审核、具体实施与监督; 3)对应聘人员综合素质、基本要求的审核、评定; 4)新职工的岗前培训; 用人部门负责: 1)本部门招聘计划的拟定和实施; 2)对应聘人员综合素质、基本要求的审核、评定; 3)新职工的业务、工作能力培训、辅导。 (三)招聘审批程序 用人部门主管根据社会组织整体规划及业务需要提出招聘需求-》 人力资源部审核,拟定招聘计划、方案-》总负责人审核批准-》人力资源部组织实施招聘。 (四)招聘流程 1、人员选拔程序 简历筛选-》初试(人力资源部)-》复试(用人部门主管)-》 资格审查-》录用办理手续(核心岗位人员需经总负责人亲自面试) 2、对应聘者个人资料进行审查内容: 1)《应聘人员登记表》; 2)毕业证、学位证、各种职业资格证书; 3)工作经历、家庭背景;

管理基础知识整理资料

▲判断:组织在管理中起着关键枢纽作用。(V) ▲判断:管理本质就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管理目标的活动。(V) ▲环境:组织生存的土壤,它既为组织活动提供条件,同时也必须对组织的活动起制约作用。▲判断:任何组织的经营过程,实际上是不断在其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与经营目标三者之间寻求动态平衡的过程。(V) ▲判断:SWOT分析是最常用的内外部环境综合分析技术。(V) ▲判断:不是古埃及颁布的)古巴比伦:《汉穆拉比大法典》 ▲古罗马:建立了层次分明的中央集权帝国,实行一种把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连续授权制度。(判断V) ▲到中世纪,西方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判断:V) 道家:(老子) ▲道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无为而治(判断V) ▲商家的经营思想在我国管理思想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判断V) ▲欧洲伟大社会学家韦伯的管理学理论,为管理学提供了一个科学的理论框架。(判断题) ▲人际关系理论的诞生是从著名的霍桑试验开始的。(判断V) ▲判断题影响生产力最重要的因素是工作中发展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待遇和工作环境 ▲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判断题) ▲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作的满足感。(判断题) ▲判断:决策是管理的核心,管理功能实质上是决策方案实施过程的体现。(V) ▲判断:决策就是从两个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的过程。(V) ▲判断:专家调查法是最科学的预测方法。(X)

(判断)管理者是在管理中指挥和领导他人活动的人们,他们构成了管理活动的主体。. 判断:管理是人类社会协作劳动和共同生活的产物(V) 政府的管理具有典型的合法性和强制性(判断) 判断:“带着有色眼镜看人”是种应当克服的决策定型效应。(V) 判断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V) 作为管理的载体和基本途径,组织对于管理具有基础性和工具性的意义(判断) 判断:非正式组织也有明确的组织结构类型。(X) 判断:任何组织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失误。(V) 社会生产在不断发展,但现代组织的规模和内部结构日趋简单。(X) 由于组织环境的不确定性,组织必须通过控制来及时了解情况,调整计划,修正目标。(V)判断:建立专门履行控制职能的机构是控制的功能。(X,应该是功能的基本条件) 判断:一种新制度是否优越的衡量标准是企业的效益是否提高X)。坚持收益大于成本的原则。判断:只有市场创新,才能对消费者各类需求给予更大程度的满足X) 管理创新是一种手段、方式,而不是最终目的(判断); 1、组织是以特定的结构形式存在和活动的。V 2、组织设计不仅是组织结构的设计和优化,更重要的是组织规范的制度建议。V (1)组织结构的刚性将减少内部组织成本(判断)。 (2)组织结构的刚性将减少委托代理成本(判断)。 (3)组织结构的刚性将增加外部交易成本(判断)。 单项选择题 等。(单选)人员状况)内部环境:组织性质和2.

社会组织资金使用管理制度

资金使用管理制度(社会组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资金内部控制和管理,加强对单位资金使用的监督和管理,加快资金的循环和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合理安排资金流向,保证资金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资金管理,是指单位的资金流入、 资金流出等全过程的控制。 第三条本制度适用于单位的资金管理和核算。 第四条单位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制度。 第二章机构设置及职责 第五条单位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分级授权管理体系,各部门按照制度规定的授权及职责,履行资金管理权责。 第六条财务部是单位资金核算的归口管理部门。 第三章预算的管理 第七条根据单位全面预算管理的要求,单位于每年末按照单位整体发展规划和下年度项目服务计划做好单位下 年度整体的资金预算,单位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好各项目资金预算,项目资金预算应与单位的整体资金预算保持一致。

第八条资金预算的编制及审批 (一)各项目根据项目承接情况编制项目资金总预算表,报财务部审核后报送单位审批。 (二)各项目月度资金使用情况根据项目执行情况编制月度使用计划表,报财务部审核后报送单位审批。 (三)财务部根据单位发展计划及财务预算,本着“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结合实际项目资金情况,根据资金支出的用途,审批各项目年度及月度可使用资金的额度。 (四)对于投资类或项目外的资金支出,先审核业务的内容是否在投资计划或单位业务发展规划的范围内,再由单位财务部根据单位资金状况审批可使用资金额度。 (五)在实际对外付款时,将参照本月的实际资金状况,批复用款。 第四章资金收入的管理 第九条资金收入分为营运项目的资金收入、投资活动产生的资金收入,以及筹资活动产生的资金收入三类。 第十条营运项目的资金收入的管理 (一)各部门所有营运项目的资金收入都应足额存入单位银行账户。 (二)财务部负责监督营运项目资金收入的入账情况。 (三)营运项目资金的使用,经项目负责人审核签字,报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摘要:当前我国社会进入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期,全国不少地方将城乡一体化发展与社会管理创新有机结合整体推进,探索城乡一体化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城乡社会管理组织体系创新,以社区为依托的城乡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创新,以电子信息为平台的城乡政务网络体系创新,以改善民生为方向的城乡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体系创新等。因此,从经济社会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和要求出发,探索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是当前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和关键。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社会管理创新 城乡二元结构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演变过程中,城市和农村不相对称、差距甚大的组织形式和社会存在,主要表现为城乡间普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反差。 一、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变革过程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变革过程。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社会管理需要摆脱传统思维,建设新的平台,创新形式和载体,增添新的内容。 (1)城乡一体化与市场化 建国初期的工业化,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下进行的。高度集权造成经济效率损失,严重影响到工业化的活力和进程。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采用市场化的方式推进工业化发展。由于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利益激励为动力的经济运行机制,在充分激发和调动全社会创造财富活力的同时,历史基础的差异、区位的不同、资源禀赋的不均,加上人本身的因素,也出现了区域与人际之间的非均衡发展。社会结构产生分化,因利益关系引发的矛盾增多,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大量民工和创业人员涌向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在二元户籍制度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产生了一系列管理上的难题。由于社会保障制度跟不上市场化的步伐,买房难、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都可能造成公众的焦虑甚至孕育社会危机。市场经济的趋利性,还会导致利益至上和拜金主义行为并泛化至社会各个领域;这意味着,必须系统解决市场化引发的诸多矛盾与问题。 (2)城乡一体化与民主化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民主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新一代年轻人追求生活与行为方式的个性化,创新和多元成为推动社会变革与进步的积极动力,但与此同时,主流价值观不断遭到消解,社会动员力和凝聚力不断削弱。在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的过程中,审美被漠视,而审丑却异常活跃,恶搞无处不在。社会风气与道德状况也不容乐观。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体系、道德标准和教育方法仍然主导着思想道德建设,

社会管理基本知识点

社会管理基本知识点 一、社会管理的概念: 社会管理,是指党委和政府以及其他社会主体,运用法律、法规、政策、道德、价值等社会规范体系,直接或间接地对社会不同领域和各个环节进行服务、协调、组织、监控的过程和活动,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 二、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 1、协调社会关系。 2、规范社会行为。 3、解决社会问题。 4、化解社会矛盾。 5、促进社会公正。 6、应对社会风险。 7、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 三、创新社会管理的概念: 简言之,创新社会管理,就是对社会管理的创新;创新社会管理既是活动,也是活动的过程。 创新社会管理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

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必要性: 1、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还不少。 2、社会管理如果搞不好,社会发展将受到制约和影响;过去取得的社会发展成果,也将受到侵蚀。 3、没有社会管理,就没有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 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义: 1、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发挥人民首创精神,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 2、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更好地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增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之间的协调性,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地区发展,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才能落实科学发展的统筹兼顾的要求。 4、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才能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组织参与项目管理方案

附件1: 中国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社会组织项目实施机构评审标准 (总分100分)

附件2: 北京市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2010年社会组织参与艾滋病 防治活动经费申请和使用指南 为确保北京市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2010年社会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活动经费申请和使用合理、合法、合规,保证专款专用,根据《中国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管理手册》及项目活动预算、目标,特制定如下经费预算和使用办法. 一、经费使用原则 (一)项目经费的使用应严格遵守国家、省级、市级及地级相关法律法规及财务制度。 (二)项目经费只能由基层非政府组织/小组或其财务托管单位的法人账户接收,并应建立全球基金专用账户,严禁全球基金划拨到个人账户。 (三)实施机构或其财务托管单位根据国家和项目的有关规定建立相应财务管理制度,实行专账管理,并指定专人管理。 (四)项目经费必须严格按照审核批准后的预算开支。原则上对计划外使用的经费不予报销。如确实需要调整相关预算,则需经北京市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办审核同意。 (五)经费管理实行项目负责制,实施机构项目负责人和/或其财务托管单位负责人对项目资金的使用负责。

二、经费管理机制 (一)直接管理:如果项目实施机构是经过合法注册的机构,北京市项目办将与中标的项目执行机构签署协议,并按照协议将项目款拨至其建立的全球基金专用的有效法人账户上,该机构负责管理自身项目经费。 (二)托管机构代管:如果项目实施机构未经过合法注册的基层非政府组织/小组,其项目经费必须由托管机构代管。两名实施单位代表(一名项目负责人,一名财务专管人)须在托管机构签名备案。北京市项目办将与中标的项目执行机构、托管机构签署三方协议,协议款项将拨付到指定的托管机构的银行法人账户,资金托管工作严格按协议约定执行。 三、经费使用范围 根据项目工作计划的经费支出类别(人力资源、技术支持、督导与评估等(参见《中国全球基金项目财务管理手册》))和会计科目,项目经费支出范围包括: (一)项目活动经费 包括召开会议、举办培训班、目标人群干预、感染者关怀等活动涉及的差旅费、交通费、食宿费项目相关材料、纪念品的印刷制作费等。 (二)项目人员费用 活动类机构可用于项目活动中有关人员的现场工作劳务费(感染者医护与管理、调查、宣传、外展服务、同伴教育、督导等)的相关人员的补助费、加班费、专家费、咨询费、通讯信息费等。管理类机构可用于项目工作的相关专职人员固定工资、兼职人员补贴或现场工作补助、加班费、专家费、咨询费等。在一次项目现场工作中,同时承担多项任务的人员,只能领取其中一项任务的劳务费,但可按标准最高一项发放。

行政管理基础知识点汇总

行政管理基础知识点汇总 政府职能的发展变化 自然状态下的政府职能主要为“御外”、“安内”,一方面表现为统治职能的极端强化,另一方面表现为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职能的相对弱化;近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职能主要为“御外”、“安内”、“建设公共设施”;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职能主要有: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稳定宏观经济,调节社会分配,维护市场秩序。 政府职能的重要地位 政府职能体现了公共行政的本质要求,是公共行政的核心内容,也是公共行政的本质体现,直接体现公共行政的性质和方向;政府职能是政府机构设置的根本依据;政府职能的转变是行政管制体制和机构改革的关键;政府职能的实施情况是衡量行政效率的重要标准。政府职能的实施手段主要是依法行政。 影响与制约政府职能转变的因素 (1)社会环境的变迁。社会环境变迁是决定政府职能转变的外在动因。 (2)公共行政的科学化。公共行政的科学化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在动力。要按照统一、精简、高效的原则大力精简机构和人员;要按照权责统一的原则,合理划分和界定各级各部门的事权和职能分工。 (3)技术手段的创新。技术手段的创新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保障。举例:政府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工具可以间接、宏观地对市场进行调控;政治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发展使政府的机构设置和组织运作更加合理有效。 (4)传统行政文化的影响。传统行政文化是影响政府行政职能转变的因素。如何吸收精华、剔除糟粕,克服传统行政文化不良因素所带来的惰性和惯性,是政府职能能否发生实质性转变的重要因素。 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 政府职能转变,不仅包括政府职能内容的转变,还包括政府行政职能方式的转变、政府职能的重新配置以及相应政府机构的调整和改革。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政府职能的外部转移。指政府将不属于自己的职能还给企业以及社会中介组织,防止政府职能的“越位”,将属于政府自己的职能收回,防止政府职能的“缺位”。 (2)政府职能的系统转移。在纵向层级之间要按照必要的集中与适当的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职能范围,明确各自的权力和责任;在横向部门之间要按照相同或相近的职能由一个部门承担的原则,合理配置和划分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要在管理运行上按封闭原则进行分类。 (3)行政管理方式的转变。行政管理方式,即政府行使能的方式,包括工作方式、工作作风、运行程序等,管理手段的转变,就是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组织项目检查制度

XXX单位项目检查制度 为有效推进XXX各项目规范化运维,优化项目的管理和服务,促进项目的培育和发展,进一步提高XXX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提升项目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提高项目专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打造XXX项目成为品牌项目,建设XXX成为品牌社会组织,根据《XXX单位章程》、等有关规定,结合项目管理实际,指定本制度。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XXX业务中长期发展规划,紧密结合XXX的实际需求,着力提升XXX员工及团队创新能力,提高项目公益服务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助力XXX通过内部管理和对外服务的创新实现自身的成长,增强XXX的造血能力。 二、总体目标 提高XXX个人及团队的创新能力,提升项目的活跃度和服务能力,帮助XXX快速成长,打造品牌项目,建设品牌社会组织。 三、主要目标 (一)提升XXX项目管理水平,保证所有重大项目的质量与安全,创建评估优秀项目。 (二)加强项目质量与安全的过程控制。

(三)协助各项目发现和解决项目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和隐患,积累项目应急方案制定。 (四)促进XXX项目管理专业人员的经验交流,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加强与项目的沟通交流,使得项目组与XXX 各部门紧密联系;加强与出资方沟通衔接,为接受评估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 四、检查范围 适用于XXX所有承接运维的项目检查工作,主要包括运作项目的项目管理和财务管理两方面内容。其中项目管理包括服务完成情况、团队管理、实施管理、信息公开、项目成效等;财务管理包括资金使用、票据合法、制度执行、成本控制、增值服务等。 五、检查类别 XXX实施分级检查制度,一是XXX检查,由XXX管理层对项目进行实施检查;二是项目内部检查,由项目实施团队进行内部自查,形成检查记录,提交XXX管理层。 XXX检查主要内容为项目质量、进度、安全文明实施、成效、风险控制、资源整合等,主要起到督导促进整合资源的作用,由XXX管理层组织实施,检查后形成记录材料,反馈给项目实施团队。 项目实施团队内部检查主要内容为服务完成情况、指标量化、成效推广等具体实施内容,由项目部组织实施,自查

社会组织内部培训管理制度.doc

社会组织内部培训管理制度1 社会组织内部培训管理制度一、总则 (一)培训目的 发展实现职工对本社会组织文化、为配合本社会组织发展目标, 战略的了解和认同,实现职工对本社会组织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工营造良好的工作不断地增长职工的工作知识和技能,作要领的掌握,,作为本社会组织进行人员培训气氛,特制订《内部培训管理制度》实施与管理的依据。 在本社会组织工作满一年以上的职工享有本社会组织安排的外 出考察、培训活动,所有外培人员均应到人力资源部办理备案手续。(二)培训原则 重全员参与,结合本社会组织业务发展与组织能力提升的需要, 点提高,讲究实效,推动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建立健全本社会组织培根据本社会组织发展需要和职工多样化培训需求按需施教。训机制,开展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培训质量。 (三)适用范围

凡本社会组织所有职工的各项培训计划、实施、督导、考评以及 改善建议等,均依本制度办理。 二、培训机构及职责 (一)培训机构 人力资源部负责培训活动的计划、组织、实施和考核,包括培训 需求分析、建立培训目标、培训实施和评价、建立培训档案等。 、培训制度的制订及修改;1 、本社会组织培训计划的制订、审议;2 、培训的督导、追踪和考核;3 、建立本社会组织培训工作档案,包括培训范围、培训方式、4 培训费用、培训人数、培训时间、考核情况等。 、建立职工培训档案,将接受培训的具体情况和培训结果详细5 记录备案,包括培训时间、培训地点、培训内容、培训目的以及培训效果等。 、其他部门负责协助人力资源部进行培训的实施、评价,同时6 负责组织部门职工培训以及培训结束后的督导和追踪。 (二)培训类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