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部地壳的结构和组成

中国东部地壳的结构和组成
中国东部地壳的结构和组成

中 国 科 学(D 辑) 第29卷 第3期SCIE NCE I N CHI NA(Series D) 1999年6月

中国东部地壳的结构和组成3

高 山 骆庭川 张本仁 张宏飞 韩吟文 赵志丹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074)

Hartmut K ern

(M ineraqlogisch2Petrographisches Institut,Universit t K iel,Olshausenstrasse40,24098K iel,G ermany)

摘要 根据已发表的12条地学大断面和6条折射地震剖面资料,获得了中国除塔

里木以外9个大的构造单元的地壳结构.在中国东部华北克拉通、秦岭造山带和扬

子克拉通950000km2范围内采集了11451件岩石样品.由这些样品组合而成了905

件组合样品.对这些组合样品分析了63种元素和组分的含量.根据分析结果,结合

所建立的各构造单元地壳结构、对区域典型深部样品高温高压下岩石物理性质的实

验研究以及对出露地壳剖面和下地壳包体的综合研究成果,获得了中国东部地壳各

结构层元素丰度.结果表明,除塔里木和秦岭造山带外,中国各构造单元地壳结构可

分为上地壳、中地壳、下地壳上部和下地壳下部4层.其中,下地壳和地壳整体V p波

速较全球大陆地壳相应平均值低012~0.5km/s.中国东部下地壳整体平均地震波

速与中性麻粒岩一致,其SiO2含量约为58%.这种中性下地壳成分特征与目前普遍

认为的基性下地壳模型明显不同.中国东部地壳整体成分亦比现有大陆地壳成分估

值的演化程度高,其特征为SiO2=64%,具明显负Eu异常(Eu/Eu3=0180),相对亏损

Sr和过渡金属元素,La/Nd(3.0)比值近于岛孤岩浆岩,计算出的μ值(238U/204Pb)约

为5,以下相容性相近的元素对比值与原始地幔的比值相同或接近:Zr/H f=37,Nb/

T a=17.5,Ba/Th=87,K/Pb=0.12×104,Rb/Cs=25,Ba/Rb=8.94,Sn/Sm=0.31,

Se/Cd=1.64,La/As=10.3,Ce/Sb=271,Pb/Bi=57,Rb/T1=177,Er/Ag=52,Cu/

Au=3.2×104,Sm/M o=7.5,Nd/W=40,C1/Li=10.8,F/Nd=21.9和La/B=1.8.

关键词 大陆地壳结构 大陆地壳组成 大陆地壳化学成分 中国东部

大陆地壳化学成分及其时空变化是认识地壳形成、演化以及定量研究地球动力学过程的地球化学前提.自地球化学学科诞生以来,这一直是地球化学家们努力解决的基本地球化学问题之一,如Clarke和Washington以及G oldschmidt的开创性工作.然而这一问题迄今并未得到很好解决.研究的难点和存在的问题主要为:(1)如何确定通常难以直接观测的深部地壳,特别是下地壳的组成,这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难题;(2)由于缺少大面积区域岩石地球化学

1998207215收稿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49625305,49573183,49673184,49794043)、国家教委基金、原地质矿产部基金(批准号: 8505014)、原地质矿产部壳幔体系组成、物质交换及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基金以及德国洪堡基金项目联合资助

研究,现有大陆地壳成分模型基本未考虑地壳化学组成的横向区域性变化.80年代以来国际上不同学者[1~4]提出的地壳化学成分模型中,上地壳成分均主要采用Shaw 等对加拿大前寒武纪地盾地表成分的研究结果,而未包括造山带这一大陆生长主要部位;(3)缺乏利用统一分析方法获得的地壳元素丰度值.现有的各类地壳成分估值中所依据的岩石元素丰度数据来自不同研究者采用质量各不相同的方法分析获得,从而使得分析数据本身缺乏内部一致性.

下地壳是壳2幔交换和地壳生长的关键部位,同时也是岩石圈研究最薄弱的领域.出露地表的大陆地壳剖面和产于火山岩中的麻粒岩包体(应来自下地壳)为下地壳提供了直接样品.然而,这两类样品时空分布十分有限,难以用来研究区域大尺度的下地壳组成.地球物理测深(特别是可提供纵波V p 和横波V s 速度的折射地震法)是目前研究区域大尺度下地壳组成的主要手段.但岩石的物理性质取决于多种因素(如矿物和化学组成、温度、压力、各向异性以及流体存在与否),这就决定了地球物理测深资料的地质解释是非唯一的.深部岩石物理性质的实验研究是制约地球物理测深成果解释的重要途径.榴辉岩具有与上地幔岩石相同的V p ,从而产生了地震确定的M oho 面是否与岩石学意义上的壳2幔边界吻合的问题.另一方面,幔源岩浆底侵作用(underplating )可导致壳2幔边界在物理和化学性质上呈过渡状态.

上述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充分说明了区域地壳成分研究的重要性,同时表明任何合理的大陆地壳成分模型必须建立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和地质学综合研究基础之上.

12年的研究成果[5~10],在此期间我们分别对秦岭造山带、华北和扬子克拉通进行了两轮大规模的单样和组合样品系统元素含量分析.其中以单样分析为基础获得的秦岭地区地壳化学成分和以组合样品分析为基础获得的中国东部主要构造单元地壳各结构层化学成分已另文发表[5,6].本文重点讨论中国东部作为一个整体的地壳结构以及根据组合样获得的63种元素或组分的组成特征.

1 地壳结构

中国大陆地壳地球物理测深和地壳结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现有成果已以各种展示二维变化的剖面图(如地学断面图)和平面图(如地球物理图集)形式发表[11].然而对于大尺度地壳组成来说,最重要的是了解各构造单元作为一个整体的一级地球物理特征.为此,我们根据我国已发表的12条地学大断面和6条折射地震剖面资料[12~28](图1),计算了除塔里木以外我国9个大的构造单元以及代表地球化学采样区域的中国中东部、中国东部、中国西部和中国大陆整体的平均地壳结构(图2).为了消除温度、压力对地震波速度的影响以及可与新近提出的全球大陆地壳结构模型[3]对比,图2中所有速度值均为观测值校正至600MPa 和室温下的结果.校正方法同Rudnick 等人[3],即采用地壳岩石的常见压力系数(2×10-4km ?s -1?

MPa -1)和温度系数(-4×10-4km ?s -1?℃-1)、

各区域的平均地表热流值以及Chapman 等人[29]计算出的不同地表热流值对应的地温曲线.各构造单元平均地壳结构系根据穿过该单元的各地学断面或地震剖面的长度加权获得.由图2可看出中国大陆地壳结构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除秦岭造山带外,各构造单元地壳结构由上地壳、中地壳、下地壳上部和下地壳下部组成.将下地壳细分为上、下两层是因为它们的V p 值所对应的岩石组成明显不同.

(2)中国中东部和中国东部平均地壳厚度为37~39km ,与Rudnick 和F ountain [3]给出的全第3期高 山等:中国东部地壳的结构和组成205 

图1 本研究所依据的地学断面和折射地震测深剖面以及地球化学采样区域分布图

断线区表示造山带区;剖面1~12为地学断面,13~18为折射地震剖面.构造单元名称参见图

2

图2 中国主要构造单元(除塔里木外)平均地壳结构

柱状图底部数值为地壳平均V p 速度.中国中东部包括华北克拉通、扬子克拉通、秦岭造山带和桐柏2大别2苏鲁造山带;中国东部包括中国东中部、华南造山带和内蒙2兴安造山带;中国西部包括天山2北山造山带、祁连造山带和

青藏高原

206 中 国 科 学 (D 辑)第29卷

球大陆地壳平均厚度37~40km 一致,但略小于Christensen 和M ooney [30]给出的41km 的全球大陆地壳平均厚度.

图3 中国东部各构造单元V p 随深度变化与Christensen 和M ooney [30]给出的全球大陆地壳平均速度结构对比顶部●和直线表示Rundick 等人[3]总结的不同类型深部岩石V p 波速均值和1σ范围,×表示作者实验测定的中国不同构造单元相应岩石类型的V p 平均值,插图表示了中国25件镁铁质麻粒岩实验测定的V p 值(均值=(7.1±0.2)km/s (1σ))分布直方图.图中所有V p 速度值均为校正至室温和600MPa 下的结果

(3)尽管不同构造单元各地壳

结构层厚度变化较大,但各结构层

速度相近.其中,中地壳V p 为613

~6.5km/s ,下地壳上部为617~

618km/s ,下地壳下部为710~7.2

km/s ,下地壳整体为618~6.9

km/s ,地壳整体为614~6.5km/s.

下地壳上部、下部和总体的V p 值比

Rudnick 和F ountain [3]的相应值低

012~0.5km/s.地壳整体V p 亦比

Rudnick 和F ountain 的大陆地壳平均

V p 低012~0.3km/s.与Chris 2

tensen 和M ooney [30]的全球大陆地壳

模型相比,可得到类似结果(图3),

即除地壳厚度较薄的桐柏2大别2苏

鲁造山带和华南造山带以外,中国

东部其它构造单元在10~40km 范

围内V p 均低于全球大陆地壳平均

值.Christensen 和M ooney 给出的全

球大陆地壳平均V p 观测值为615

km/s ,我们获得的中国东部大陆地

壳相应值为613km/s.

(4)由图3可见,中国东部深度为14~24km 的中地壳V p 与角闪岩相长英质(英云闪长2奥长花岗2花岗闪长2花岗质)片麻岩的V p 基本一致,深度为24~32km 的下地壳上部V p 与中性麻粒岩的V p 相同,深度为32~37km 的下地壳下部V p 为711km/s ,与镁铁质麻粒岩和麻粒岩相变泥质岩的V p 相同.由于全球下地壳和我国下地壳包体中罕见变泥质岩包体,变泥质岩在下地壳下部仅可能少量存在,因此下地壳下部应主要由镁铁质麻粒岩组成.

我们对中国东部典型深部岩石的物理性质进行了高温高压实验测定,并用其成果来制约地球物理测深资料的地质解释.此外,亦对区域出露的地壳剖面进行了研究[7~10].在此基础上,结合前人和我们对中国东部部分地区(如汉诺坝)麻粒岩包体初步研究成果,建立了如图4所示的中国东部大陆地壳的结构和岩石组成模型.

2 大陆地壳化学组成

211 样品采集、组合和分析

在秦岭2大别造山带及相邻华北克拉通和扬子克拉通面积为950000km 2范围内采集了第3期高 山等:中国东部地壳的结构和组成207 

图4 中国东部大陆地壳的结构与组成模型

11451件岩石样品.这些样品代表了研

究区不同构造2地层小区太古宙至第三

纪各时代地层或岩石单元以及侵入岩

体.进一步按构造2地层小区、时代和岩

性将上述单样组合为905件组合样品.

采用以仪器中子活化法和X 荧光法为

主体的13种不同的方法分析了组合样

品中63种元素或组份的含量.对国际标准样品的分析结果表明,除H 2O +,C O 2,S 和有机碳等挥发份以外,主量元

素分析精度优于10%;Ag ,Au ,B ,Be ,

Bi ,Cl ,G e ,Hg ,M o ,Pd ,Pt ,Sb ,Se ,

Sn ,T l 和W 等难以分析元素的分析精

度为15~30%,其余微量元素和稀土元

素的分析精度优于15%.除S 以外所

有元素的分析准确度优于7%.有关样

品分布、分析方法和国际标准样品的分

析结果详见文献[6].进一步根据上述中国东部岩石组成模型,结合组合样的分析结果,获得了中国东部地壳各结构层以及地壳整体63种元素或组分的丰度.关于华北克拉通中部、华北克拉通南缘、南、北秦岭造山带和扬子克拉通等5个构造单元地壳各结构层的元素丰度数据及讨论见文献[6].

212 上地壳

中国东部上地壳成分与现有的以加拿大地盾研究为基础获得的大陆上地壳元素丰度估值[1,2,4]相比,总体(如主量元素和REE )具有一致性,但低Al 2O 3,Na 2O ,K 2O ,Nb ,Rb ,T a ,Th ,U ,Zr ,高T iO 2,全FeO ,C o ,Cr ,Ni ,Sc ,V 等过渡族金属元素含量,即演化程度相对较低.我们认为以上差异主要是由于:(1)本研究不仅包括了前寒武纪克拉通区(如华北和扬子克拉通),而且也包括了显生宙的造山带(如秦岭造山带),而秦岭造山带相对于华北和扬子克拉通正是以高的过渡族金属元素含量为特征,表明造山带地壳演化程度较克拉通区低[5,6];(2)用于加拿大地盾上地壳成分研究的绝大多数样品来自角闪岩相地体(Shaw D M ,私人通讯),基本未包括上地壳上部未变质2绿片岩相岩石,而本研究上地壳包括了各构造单元未变质的沉积盖层和绿片岩相岩石.考虑到地盾区上地壳上部已被剥蚀掉,C ondie [31]在计算上地壳化学组成时,在前寒武纪地区现有上地壳基础上增加了10km 厚的已剥蚀掉的岩石,由此获得的上地壳K 2O ,Nb ,Rb ,Th ,Zr ,C o ,Sc 和V 的丰度与中国东部结果较为吻合(表1).以上说明,我们获得的中国东部上地壳化学组成应比基于前寒武纪地盾区获得的结果更具有全球代表性.213 中地壳

由角闪岩相岩石代表的中地壳具有英云闪长质的总体成分,其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与208 中 国 科 学 (D 辑)第29卷

 

第3期高 山等:中国东部地壳的结构和组成209

 中 国 科 学 (D 辑)第29卷210

Rudnick 和F ountain [3]的中地壳元素丰度值基本一致,但显示出更高的SiO 2,K 2O ,Ba ,Li ,Zr ,LREE 和La N /Y b N 以及具有明显负Eu 异常特征,说明中国东部中地壳演化程度更高,这也与中国东部中地壳V p 值低于全球大陆中地壳V p 平均值(图2)相吻合.

214 下地壳

地震测深、高温高压岩石物性实验和地质综合研究表明,由华北克拉通麻粒岩相地体所代表的出露下地壳剖面可很好地解释该区下地壳上部物理性质,而下地壳下部通常未出露地表[7].全球下地壳剖面研究亦得出类似结果[32].因此,本研究用区域麻粒岩地体来代表中国东部下地壳上部(图4),而下地壳下部镁铁质麻粒岩采用两种模型,第一种模型由中国东部前寒武纪地体平均镁铁质麻粒岩组成(以下称为地体模型),第二种模型由Rudnick 和F ountain [3]给出的全球基性麻粒岩包体组成(称为包体模型).由表1可见,两种不同模型获得的下地壳整体化学组成十分接近.另一方面,根据中性麻粒岩平均V p 为617km/s ,镁铁质麻粒岩为712km/s ,变泥质岩为711km/s [3],可简单地计算出中国东部下地壳整体平均V p =6.8km/s 的地震波速对应的下地壳组成为:70%中性麻粒岩+15%镁铁质麻粒岩+15%麻粒岩相变泥质岩.按此岩石组成和我们获得的中国东部前寒武纪这三类岩石平均化学成分[6],可计算出第三种下地壳组成模型(称为地震模型).1可见,这种下地壳成分模型和以上两种模型所获得的元素丰度值,除Al 2O 3,Ba ,Cr ,Th 外,其余无明显差异.由三种不同的下地壳组成模型获得的元素丰度的一致性证明了所得到的化学成分是合理的.

总之,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研究均表明,中国东部下地壳整体组成是中性的.这种中性下地壳成分特征与目前普遍认为的镁铁质下地壳(SiO 2<52%)模型[2,3,30]明显不同.Wedepohl [4]根据对长约3000km 的欧洲地学断面(EG T )的研究,亦得出上部为长英质、下部为镁铁质的双层下地壳模型.因此,欧洲的下地壳组成与中国东部显示出相似性(表1).在此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本文重点讨论的是中国东部作为一个整体的地壳组成特征,各结构层组成的横向区域性变化,无论对上地壳或下地壳均是明显的.如下地壳上部与下地壳下部的厚度比值可从013(华南造山带)变化至310(华北克拉通和祁连造山带),表明华南造山带下地壳较华北克拉通和祁连造山带基性;又如,B ,Cl ,Se ,As ,Bi ,Pd ,W ,Th ,Cs ,T a ,T1,Hg ,Au 和Pb 等元素的上地壳丰度在不同构造单元间差异>50%,而这些差异主要出现在秦岭造山带[6].215 地壳

相应于上述下地壳组成的地体和包体模型,按照各地壳结构层的厚度,分别计算出两种中国东部地壳整体化学组成.由表1可见,两种中国东部地壳整体组成几乎完全一致.中国东部大陆地壳成分亦与Wedepohl [4]对欧洲EG T 的研究结果相近,而明显比Rudnick 和F outnain [3]以及T aylor 和McLennan [2]给出的大陆地壳成分长英质含量和演化程度高(表1),这与前述中国东部地壳V p 较全球大陆地壳平均V p 低012~0.3km/s 的地球物理观察一致.但中国东部地壳中产热元素K,Th 和U 的含量以及产热率明显低于Wedepohl 给出的值,而与Rudnick 和F ountain 的结果接近(表1).此外,中国东部大陆地壳还具有以下特征:(1)具有明显负Eu/Eu 3(0180)异常,相对亏损Sr 和过渡元素,显示出低的Sr/Nd (10.4),T i/Nd (167),Cr/Nd (3136),Ni/Nd (1168),C o/Nd (0188),V/Nd (4.67),Sc/Nd (0.69)比值;(2)La/Nb (3.0)较高,与岛弧岩浆岩接近,说明板内过程所造成的大陆地壳生长量<10%[33];(3)具有以下相容性相近的元素对比值:Zr/H f =37,Nb/T a =17.5,Ba/Th =87,K /Pb =0.12×104,Rb/Cs =25,Ba/

第3期高 山等:中国东部地壳的结构和组成211 

Rb =8.94,Sn/Sm =0.31,Se/Cd =1.64,La/As =10.3,Ce/Sb =271,Pb/Bi =57,Rb/T1=177,Er/Ag =52,Cu/Au =3.2×104,Sm/M o =7.5,Nd/W =40,Cl/Li =10.8,F/Nd =21.9,La/B =

1.8.这些比值与原始地幔中的比值相同或接近;(4)计算出的大陆地壳(238U/204Pb )值为~5,

明显低于现有大陆地壳估值(

μ≈7)[3],而与Z indler 和Hart [34]从化学地球动力学角度估算出的值(μ=5.7)相近.中国东部大陆地壳低的μ主要是由于北秦岭古活动大陆边缘具有十分低的μ值(313~3.7),而华北和扬子克拉通以及南秦岭古被动大陆边缘μ值相对较高,为412~

6.2.对世界上年轻岛弧和其中的河流沉积物的Pb 同位素研究亦表明,岛弧区的μ值较低[35].因此全球大陆地壳的平均μ值应比现有根据对克拉通地区研究获得的μ值低.

致谢 鄢明才以及欧阳建平、胡以铿、谢千里、高长林、李泽九、汪东波分别在组合样分析和野外样品采集方面给予了大力帮助;金振民,Mengel K,McDonough W F ,Meissner R ,Mikereit B ,Rudnick R L ,Hart S ,Shaw D M 和Wedepohl K H 与作者进行了有益讨论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使本文得以完善,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参 考 文 献

1 Shaw D M ,Cramer J J ,H iggins M D ,et al.C om position of the Canadian Precambrian shield and the continental crust of the earth.In :Daws on J B ,et al.,eds.The Nature of the Lower C ontinental Crust.G eol S oc S pec Publ ,1986,24:275~282

2 T aylor S R ,M cLennan S M.The geochemical ev olution of the continental crust.Rev G eophys ,1995,33:241~265

3 Rudnick R L ,F ountain D M.Nature and com position of the continental crust :A lower crustal perspective.Rev G eophys ,1995,33:267~309

4 W edepohl K H.The com position of the continental crust.G eochim C osm ochim Acta ,1995,59:1217~1232

5 G ao S ,Luo T C ,Zhang B R ,et al.Chemical com position of the continental crust in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 and its adjacent N orth China and Y angtze cratons.G eochim C osm ochim Acta ,1992,56:3933~3950

6 G ao S ,Luo T C ,Zhang B R ,et al.Chemical com position of the continental crust as revealed by studies in East China.G eochim C os 2m ochim Acta ,1998,62:1959~1975

7 K ern H ,G ao S ,Liu Q S.Seismic properties and densities of middle and lower crustal rocks exposed along the N orth China G eoscience T ransect.Earth Planet Sci Lett ,1996,139:439~455

8 Liu Q S ,G ao S.G eo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lower crustal granulites from Qinling Orogenic Belt ,China.T ectonophysics ,1992,204:401~408

9 Liu Q S ,G ao S ,Xu Q D.M agnetic structure of the Deng feng 2Lushan crustal cross 2section ,Henan.Sci in China ,Ser B ,1994,37(8):991~1000

10 高 山,金振民,K ern H ,等.大别超高压榴辉岩高温高压下地震波速和密度的初步实验研究———对造山带地壳深部组

成和莫霍面性质的启示.科学通报,1997,42(8):862~865

11 袁学诚(主编).中国地球物理图集.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

12 马杏垣,刘昌铨,刘国栋(主编).江苏响水至内蒙古都拉地学断面.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

13 卢造勋,夏怀宽(主编).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至辽宁东沟地学断面.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

14 孙武城,徐 杰,杨主恩,等(主编).上海奉贤至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地学断面.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

15 林中祥,蔡文伯,陈学波,等(主编).青海门源至福建宁德地学断面.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

16 孙武城,马宝林,宋松岩,等(主编).湖北随州至内蒙古喀拉沁旗地学断面.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

17 陈沪生(主编).中国东部灵壁2奉贤(H Q 213)地学断面.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

18 张国伟,袁学诚,张本仁,等(主编).秦岭造山带岩石圈三维结构和造山过程.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212 中 国 科 学 (D 辑)第29卷

19 崔作舟,陈纪平,吴 苓.阿尔泰2台湾岩石圈地学断面综合研究:花石峡2邵阳深部地壳的结构和构造.北京:地质出

版社,1996

20 阚荣举,韩 源(主编).云南遮放至马龙地学断面.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

21 Wu GJ ,X iao X C ,Li T D.Y adong to G olmud T ransect ,Qinghai 2T ibet Plateau ,China.Int Lithosphere Prog Publ 189.W ashington :

Am G eophys Union ,1991

22 崔作舟,等.青藏高原速度结构和深部构造.北京:地质出版社,1992

23 吴功建,等(主编).全球地学断面:格尔木至额济纳期地学断面.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

24 金 旭,杨宝俊(主编).中国满州里2绥芬河地学断面地球物理场及深部构造特征研究.北京:地震出版社,199425 崔作舟,卢德源.攀西地区爆破地震测深和地壳结构.北京:地质出版社,1987

26 藤吉文,吴 华,王爱武,等.中国东南陆缘地带岩石圈结构和动力学.中国科学,B 辑,1994,24(8):866~87527 姚伯初,曾维军,陈艺中,等.南海北部陆缘东部的地壳结构.地球物理学报,1994,37:27~35

28 邵学钟,张家茹,范会吉,等.

天山造山带地壳结构与构造———乌鲁木齐2库尔勒地震转换波测深剖面.地球物理学报,

1996,39:336~345

29 Chapman D ,Furlong K.Thermal state of the continental crust.In :F ountain D M ,Arculus R ,K ay R ,eds.C ontinental Lower Crust.

Amsterdam :E lsevier ,1992.179~200

30 Christensen N I ,M ooney W D.Seismic velocity structure and com position of the continental crust :A global view.J G eophys Res ,1995,100:9761~9788

31 C ondie K C.Chemical com position and ev olution of the upper continental crust :C ontrasting results from surface sam ples and shales.

Chem G eol ,1993,104:1~37

32 F ountain D M ,Percival J ,Salisbury M H.Exposed cross sections of the continental crust ———Synopsis.In :Salisburg M H ,F ountain

D M ,eds.Exposed Cross Sections of the C ontinental Crust.D ortrecht :K luwer ,1990.653~662

33 Rudnick R L.M aking continental crust.Nature ,1995,378:571~578

34 Z indler A ,Hart S R.Chemical geodynamics.Ann Rev Earth Planet Sci ,1986,14:493~571

35 Asmerom Y,Jacobsen S B.The Pb is otopic ev olution of the Earth :in ferences from river water suspended loads.Earth Planet Sci Lett ,

1993,115:245~256

第3期高 山等:中国东部地壳的结构和组成213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分类

一、军官的军衔 现役军官军衔共设三等十级: 即将官3级:上将、中将、少将 校官4级: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3级:上尉、中尉、少尉 海军、空军军官的军衔分别冠以“海军”、“空军”字样; 专业技术军官的军衔冠以“专业技术字样”。 军官佩带的肩、符号必须与其军衔相符。 二、士兵的军衔 士兵军衔是区分士兵等级表明身份的称号、标志和国家给予士兵的荣誉。 士兵军衔按兵役性质分为: 志愿兵役制士兵军衔(下士、中士、上士、四级军士长、三级军士长、二级军士长、一级军士长) 和义务兵役制士兵军衔(上等兵、列兵)。 士兵军衔按等级分为: 高级士官(三级军士长、二级军士长、一级军士长)、 中级士官(上士、四级军士长)、 初级士官(下士、中士)、 兵(上等兵、列兵)。 士兵军衔中,一级军士长为最高军衔,列兵为最低军衔。海军、空军士兵的军衔分别冠以“海军”、“空军”字样。 士兵必须按规定佩带与其军衔相符的肩章、符号。 现行军官职务等级编制军衔: 1.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不授予军衔; 2.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和委员为上将; 3.大军区正职为上将、中将,大军区副职为中将、少将; 4.正军职为少将、中将,副军职为少将、大校; 5.正师职为大校、少将,副师职为上校、大校; 6.正团职为上校、中校,副团职为中校、少校; 7.正营职为少校、中校,副营职为上尉、少校; 8.正连职为上尉、中尉,副连职为中尉、上尉;

9.排职为少尉、中尉 专业技术军官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为中将至少校;中级专业技术职 务为大校至上尉,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为中校至少尉。 志愿兵役制士兵按军衔等级分为:高级士官(一级军士长、二级军士长、三级军士长);中级士官(四级军士长、上士);初级士官(中士,下士)。义务兵役制士兵为最高军衔 文职制度: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文职干部是被任命为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 办事员级以上职务,不授予军衔的现役军人,是国家干部队伍的组成部分。 文职干部按照工作性质分为专业技术文职干部和非专业技术文职干部。 文职干部编制范围:军队中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医疗卫生、教学、新闻、出版、图书、档案、文化艺术、体育等单位的部分专业技术干部职务,以及机关、院校、医院等单位部分从事行政事务、服务保障的干部职务。 文职干部的职务等级: 专业技术文职干部的专业技术职务分为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 等级分为1级至14级,1级为最高级;非专业技术文职干部的职务分为正 局级、副局级、正处级、副处级正科级、副科级、一级科员、二级科员、 办事员。文职干部的级别设置为特级、1级至9级,特级为最高级。文职干部的待遇基本与现役军官的待遇相同。 文职干部着制式服装,佩带帽徽、肩章、军种符号、领花。根据工作 需要,文职干部可以改任军官,并按照有关规定评定授予军衔。 等级称号: 在旧中国和现在的台湾地区称作“军衔”。 军衔的等级,通常由将官、校官、尉官、士官和士兵构成,有的国家 在将官之上还设有元帅,在尉官与士官之间还设有准尉。军衔按获得者的 兵役状况和所在部队的专业性质在横向上又区分为不同的类别。许多国家 的法律规定,军衔是军人的终身荣誉,非经法律判决不得剥夺,不犯错误不得降低,具有一定条件的军人退役后,在规定的场合有权者佩带军衔符号的军服。实行军衔制度的意义,主要是有利于提高军人的荣誉感和责任心,加强军队的组织纪律性,方便部队的指挥与管理,促进正规化建设, 对国际联盟作战和军队间交往也具有重要作用。 军衔等级设置的数量每个国家各不相同,最多的设二十多级,最少的 只设十几级。军衔等级设置多少,总体上受本国军队的规模和编制体制的 制约。欧洲早期的军队最大编制是团,所以当时最高军衔只到上校,将军 则是代表君主或元首指挥作战的首领。以后,随着军队组织编制的扩大,

《名师经典》一轮复习第讲地壳物质循环

《名师经典》一轮复习第讲地壳物质循环

————————————————————————————————作者:————————————————————————————————日期:

第一部分专题二第5讲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为某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内外力作用的先后顺序是() A.褶皱、岩浆喷出、沉积、岩浆侵入、断裂 B.断裂、褶皱、岩浆喷出、沉积、岩浆侵入 C.岩浆喷出、褶皱、沉积、岩浆侵入、断裂 D.褶皱、岩浆侵入、岩浆喷出、沉积、断裂 2.图中①②③④所示地质或地貌的成因正确的是() A.①泥沙沉积B.②岩层断裂 C.③侵蚀作用D.④水平挤压 【答案】1.A;2.D。由图示信息判断,该地层发生了明显的弯曲变形、断裂错动,并有岩浆活动和沉积现象。图中①山峰是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②洞穴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③岩层断裂形成断层面,④岩石弯曲是受水平挤压形成的。 读“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回答3—4题。 3.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A为沉积岩B.C为岩浆 C.D为岩浆岩D.E为变质岩 4.图中各个数码对应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A.①为冷却凝固作用B.③为重熔再生作用 C.⑤为外力作用D.⑥为变质作用

【答案】3.D;4.A。第3题,根据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相关性可知,A为岩浆、B为侵入岩、C为喷出岩、D为沉积岩、E为变质岩。第4题,①为冷却凝固作用;②为隆起作用;③为外力作用;④为固结成岩作用;⑤为变质作用;⑥为重熔再生作用。 5.下图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关联示意图”,下列成语与其外力作用及数码对应正确的是() A.水滴石穿——侵蚀作用——① B.山崩地裂——风化作用——③ C.泥沙俱下——搬运作用——④ D.积沙成滩——固结成岩作用——⑤ 【答案】A。①②为侵蚀作用及风化作用,③是搬运作用,④是堆积作用,⑤是固结成岩作用。 6.下图为南半球某岛屿地质地貌示意用,图中矿床所在岩层岩石最有可能是() A.沉积岩B.变质岩 C.喷出型岩浆岩D.侵入型岩浆岩 【答案】B。岩浆岩周围具有高温高压的环境,易形成变质岩,图中花岗岩是岩浆岩。 自然界鬼斧神工,形成了许多天然的“桥”。读下图,回答7—8题。 7.图中丙地貌大量发育的地区,其主要的岩石类型是() A.变质岩B.花岗岩 C.玄武岩D.石灰岩 8.关于图中“天生桥”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图主要是风力的堆积作用形成的

组成细胞的分子测试题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一、选择题(共40分) 1.下列元素中属于组成生物体的微量元素的是() A.K B.P C.B D.Ca 2.C、H、N三种化学元素在组成人体的化学成分中,质量分数共占73%左右,而这三种元素在组成岩石圈的化学成分中,质量分数还不到1%。这一事实说明了() A.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相似性B.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C.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差异性 D.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元素组成是不同的 3.组成玉米和人体的最基本元素是() A.氢元素B.氧元素C.氮元素D.碳元素 4.下列有关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的论证,正确的是() A.组成生物体和组成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中,碳元素的含量最多 B.人、动物与植物所含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差异很大 C.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 D.不同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比例基本相似 5.下列能正确表示蛋白质分子由简到繁的结构层次的一组是() ①氨基酸② C、H、O、N等化学元素③氨基酸分子相互结合④多肽⑤肽链⑥形成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分子() A.①②③④⑤⑥B.②①④③⑥⑤ C.②①④③⑤⑥D.②①③④⑤⑥ 6.人体的肌肉主要是有蛋白质构成的,但是骨骼肌、心肌、平滑肌的功能各不相同,这是由于()A.肌细胞形状不同B.在人体的分布部位不同

C.控制它们运动的神经不同D.构成肌细胞的蛋白质分子结构不同 7.下列关于蛋白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各种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氨基酸 B.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 C.蛋白质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 D.组成每种蛋白质的氨基酸都有20种 8.甲硫氨酸的R基是—CH2—CH2—S—CH3,它的分子式是()A.C5H11O2NS B.C3H7S C.C4H11O2S D.C5H10O2N 9.烟草、烟草花叶病毒、噬菌体的核酸中碱基的种类依次是() A.4 4 4 B.5 5 4 C.5 4 4 D.4 4 5 10.大豆根尖所含有的核酸中,含有碱基A、G、C、T的核苷酸种类数共有 () A.8 B.7 C.5 D.6 11.对细胞中某些物质的组成进行分析,可以作为鉴别真核生物的不同个体是否为同一物种的辅助手段,一般不采用的物质是 () A.蛋白质B.DNA C.RNA D.核苷酸 12.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时,低倍镜换用高倍镜的正确操作顺序为() ①转动反光镜使视野明亮②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③转动转换器使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④观察并用细准焦螺旋调焦,使视野清晰 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C.②③④①D.④①②③ 13.真核细胞内遗传物质的载体是() A.只有遗传物质B.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

考点: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地壳物质循环(1956-2017年高考真题分类)

考点: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地壳物质循环(1956-2017年高考真题分类)(2017天津卷)读图 3,回答第 3 题。 1.图 3 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A.岩浆岩、褶皱B.沉积岩、褶皱 C.岩浆岩、断层D.沉积岩、断层 答案: B 【解析】读图可知,该处岩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应属于沉积岩,排除A、C;图示岩层向某一个方向倾斜,应该为岩层挤压所致,而且岩层没有明显的断裂,呈现出明显的弯曲变形,由此判断此处地质构造为褶皱,故B正确、D错误。故选B。 考点:三大岩石的分类和特征,地质构造与地貌。 【点睛】本题以甘肃省张掖某地区地貌景观图为背景,考查三大岩石的判断、地质构造与地貌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解决该题需要明确以下知识点:岩石按照其形成原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其中沉积岩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且有可能含有化石;山地按照其形成原因分为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三大类,其中褶皱山的岩层受到水平挤压作用发生拱起和凹陷,断块山具有明显的断层存在,火山明显的特点是有火山口。(2016江苏卷)下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2.关于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A.①指化学沉积作用 B.②指搬运作用 C.③指成岩作用 D.④指火山喷发作用 答案:AD①箭头由水圈指向沉积岩,应为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沉积作用包括机械沉积作用和化学沉积作用,A对;②箭头由土壤/沉积物指向沉积岩,应为沉积作用,B错; ③箭头由变质岩指向土壤/沉积物,应为外力对岩石的破坏作用,C错;④箭头显示岩浆中 的物质进入大气圈,应为火山喷发作用,D对。 3.地球内部圈层与大气圈的关系是

组成地壳的岩石讲课教案

组成地壳的岩石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浙教版科学七上3.3.1组成地壳的岩石 教学目标:知道岩石的类型。 教学重点:掌握不同种类的岩石。 教学难点:理解集中常见的岩石;岩石的应用。 教 学 过 程: 引入:不论是城市中雄伟的建筑,还是风景如画的黄山,我们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岩石。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你能认识不同种类的岩石吗?岩石是构成地貌,形成土塘的物质基础,也为人类提供了各种矿产资源。 一岩石的类型 1岩石圈 地壳+上地幔顶部,也就是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以上部分,由岩石组成。岩石圈不包含软流层(可提问)。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岩石圈厚度不一,大陆较厚,海洋较薄,但海洋部分的岩石圈并不缺失,缺失的只是硅铝层。//岩石圈的主要物质成分由表及里,铁镁成分增多。全球岩石圈不是 一块整体,而是被一些构造带分割成许多板块。 2矿物: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它们具有相对固定的化学组成,呈固态者还具有确定的内部结构;它们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范围内稳定,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元。 3岩石:岩石是构成地貌、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岩石是组成岩石圈的基本单位。是固态矿物或矿物的混合物。其中海面下的岩石称为礁、暗礁及暗沙,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构造的集合体,也有少数包含有生物的遗骸或遗迹(即化石)。 4岩石的类型:复杂多样。 通过根据岩石的成因把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种类型。 ⑴岩浆岩。如花岗岩、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 *岩浆:由软流层喷出的熔融物。高温、液态。 #成因:由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壳冷却凝固后形成的。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类。是岩浆喷发后形成,属于地球的内力作用。 *注意。只有岩浆能形成岩浆岩。变质岩能形成新的岩浆。不能说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 #特点:有明显的矿物晶体颗粒和气孔,或柱状结构。 #有明显气孔的岩石在成因分类中属于岩浆岩中的喷出岩(喷出岩有气孔、疏松;侵入岩无孔隙、致密)。分析:因为岩浆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后,在温度、压力骤然降低的条件下冷却凝固形成的,造成溶解在岩浆中的挥发性成分以气体形式大量逸出,形成气孔状构造。 *玄武岩最主要的特征是有气孔构造。由火山喷发冷凝而形成的玄武岩多气孔构造。 #岩浆岩形成气孔的原因:含有大量气体的岩浆在喷出地表后,气体大量逸出,在岩石中残留气孔。如玄武岩是喷出岩。 #有用成分举例: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多种金属矿是工业生产的原料。 ⑵沉积岩。常见的沉积岩有砾岩、砂岩、页岩和石灰岩等。 #成因:是地表的碎屑物一层层堆积、压实、固化形成的。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是地球外力作用形成。 #特点:由于沉积岩的生成是一层一层地沉积下来的,所以常能明显地看出层次,叫做层理构造。有明显的层状结构特征(但不能说都是层状分布)或化石,这是区别于其他岩石的主要特征,有些可以看到明显的砂粒或砾石,有化石存在。具有层理构造和常含有化石(有的含砂粒)是沉积岩的两个重要特征。 #有用成分举例: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钾盐是化工原料;煤、石油是当前世界最重要的能源。 #化石存在于沉积岩中。沉积岩中一般含有化石。砾石层形成年代很晚,不可能形成化石。 *贮煤地层的岩石类型一般是沉积岩。煤、石油、天然气是三大化石(矿物)燃料。 #沉积岩从下到上的顺序是砾岩 砂岩 页岩。

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 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1节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生物界与非生物界 统一性:元素种类大体相同 差异性:元素含量有差异 二、组成细胞的元素 微量元素:Mo (钼)、 Cu (铜)、Fe (铁)、Zn (锌)、Mn (锰) 、B (硼)等 ( 巧计:“牧童铁心猛碰”) 大量元素(20多种):C 、H 、O 、N 、P 、S 、K 、Ca 、Mg 等 元素 主要元素(97%):C 、H 、O 、N 、P 、S 基本元素(90%):C 、H 、O 、N 物质基础最基本元素(核心元素)48.8% ,生物大分子以 碳链为骨架 无机化合物 水:主要组成成分,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 化合物 无机盐: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蛋白质:生命活动(或性状)的主要承担者(体现者) 有机化合物 核酸:携带遗传信息 糖类:主要的能源物质 脂质:主要的储能物质 △!鲜重下,4种基本元素的含量多少是:O>C>H>N ;干重下,4种基本元素的含量多少是:C>O>N>H △!生物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为蛋白质。 三、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还原糖 +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淀粉 + 碘液 苏丹Ⅲ染液 橘黄色 苏丹Ⅳ染液 红色 蛋白质 + 双缩脲试剂 紫色 1、还原糖的鉴定(需要加热): (1)原理:新配制的Cu(OH)2与加入的还原糖,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砖红色的Cu 2O 沉淀。 (2)过程:样液→加斐林试剂→振荡→水浴加热煮沸→观察现象 △! 斐林试剂(甲液:0.1g/ml 的NaOH 乙液:0.05g/ml 的CuSO4) (3)颜色变化:斐林试剂(还原糖): 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4)注意事项 ①还原性糖有 单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脱氧核糖等;二糖:麦芽糖、乳糖等。 (非还原性糖:蔗糖、淀粉、纤维素等,多糖都不是还原性糖)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36位军事家简介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36位军事家简介 中国人民解放军七十年的光辉历程中,英雄辈出,将星璀灿。1988年和1994年,中央军委先后两次审定了36位具有非凡军事才能、早已彪炳史册的我军将帅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他们是: 毛泽东(1893一1976)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伟大的无产阶级军事家和战略家,我党最早认识武装斗争重要性的领导人。担任过中革军委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国家军委主席。他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革命道路,创建了一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的人民军队。他领导了20去年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指挥了所有全局性的重大战役并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他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理论——毛泽东军事思想。新中国成立后,他领导我国建立了强大的国防,推进了我军现代化建设。他撰写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为我军军事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主要军事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和《毛泽东军事文选》。1976年9月病逝。 周恩来(1898一1976)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历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委员、中央特别军委书记、中央军委书记、中央军事部长。红军总政委兼红一方面军总政委、中革军委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1947年兼代中央军委总参谋长,参与决策了一系列重大军事行动,领导人民解放军总部对全国战场的作战指挥,显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雄才伟略和军事家的非凡指挥艺术。解放以后,曾任中革军委副主席。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筹建空军、海军和陆军的技术兵种,领导组建军事院校,领导国防事务和陆海边斗争。主持中央专委会的工作,发展国防尖端工业。他在军事理论方面的建树,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主要军事著作收入《周恩来选集》。1976年1月病逝。 朱德(1886一1976)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历任军长、红1军团总指挥、红一方面军总司令、红军总司令、中革军委主席、八路军总指挥、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解放军总司令、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人民军队的建设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他在军事理论和实践中的建树已成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著有《朱德军事文选》。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1976年7月病逝。 邓小平(1904一1997)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主要领导人。1929年后领导百色起义,创建红7 军和右江革命根据地。任前敌委员会书记和政委。发动龙州起义,创立红8军,兼任政委。创建左江革命根据地。1933年后任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红1军团政治部主任。主编《红星报》。1937年后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129师政委。创建晋冀豫、太岳和冀鲁豫抗日根据地。1945年后历任晋冀鲁豫军区政委、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政委、淮海战役总前委书记。1950年江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政委。促成西藏和平解放。1954 年后任军委委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军委常委。1975年后两度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解放军总参谋长。1981年任中央军委主席。1983一1989年任国家军委主席。领导实现了军队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进行军队体制改革,加强军事学术研究,加速装备现代化。系统地形成新时期的建军思想,主要军事著作收入《邓小平文选》。1997年2月病逝。 彭德怀(1898一1974)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1928年领导平江起义,组建红5军,任军长。创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1930年后历任红3军团总指挥、中革军委副主席、陕甘支队司令员、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红一方面军司令员、红军抗日先锋军司令员、西方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总指挥。指挥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1937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习题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好能量交换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是() A.岩石 B.矿物 C.矿床 D.矿产 2.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是() A.石油 B.天然气 C.汞 D.石英 3.下列四种物质的组成与被组成关系正确的是( ) A.地壳--------化学元素--------岩石---------矿物 B.地壳--------矿物---------化学元素--------岩石 C.化学元素--------矿物---------岩石--------地壳 D.矿物---------化学元素---------地壳--------岩石 4. 下列矿物中,能在所有物体上刻划出痕迹的是( ) A.石英 B.石墨 C.刚玉 D.金刚石 5.具有层理构造的岩石是( ) A .变质岩 B.沉积岩 C.喷出岩 D.侵入岩 读下图,完成6~7题。 6.由造岩矿物方解石集合而成的岩石是( ) A.石英岩B.大理岩 C.砾岩D.砂岩 7.图中,地表起伏的直接成因是( ) A.火山活动B.地壳运动 C.流水侵蚀D.风力堆积 在家庭装修中,各种大理石(岩)已越来越被广大用户选用,请回答8-9题。8.就岩石类型而言,大理石(岩)属于( ) A.变质岩B.岩浆岩C.侵入岩D.沉积岩 9.大理石(岩)被广泛使用于家庭装修,主要是由于( )

A.大理石(岩)价格低廉,适合广大的普通居民购买力 B.大理石(岩)较好地调节室内小气候,使室内冬暖夏凉 C.大理石(岩)坚固、美观、耐用 D.大理石(岩)能释放出对人体有用的稀有元素 10.下列物质属于矿物的有( ) A.生铁B.铜丝C.玻璃D.方解石11.花岗岩的主要组成矿物是( ) A.大理石、长石、石英B.长石、石英、云母 C.方解石、石英、云母D.石灰石、长石、石英 12.下列各组岩石中,都属于沉积岩的是( ) A.大理石、板岩、石灰岩B.石灰岩、砾岩、页岩 C.砂岩、石灰岩、花岗岩D.玄武岩、砾岩、片岩 13.下列非金属矿产中,属于能源类矿的是( ) A.萤石 B.石油 C.石膏 D.磷灰石 14.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物质循环是( ) A.水循环 B.大气循环 C.地质循环 D.生物循环 15.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于( ) A.太阳辐射能 B.地球内部的放射能 C.天体间的潮汐能 D.生物能 16.地质循环发生的范围是( ) A.岩石圈和它以下的软流层之间 B.水圈和地幔之间 C.地壳和地核之间D岩石圈内部 17、关于沉积岩不同种类的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 A.由细粒黏土固结而成的是页岩 B.由沙砾组成的是砾岩 C.由化学沉积而成的是砂岩 D.砂岩主要是由生物沉积而成 18、岩浆岩转化为岩浆的过程必须经过( ) A.搬运作用 B.变质作用 C.喷出作用 D.熔化作用 19、读右图,判断下列四种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甲处为喷出岩,含有化石 ②乙处为侵入岩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知识点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矿物 (1)概念: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者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 (2)与矿产的关系 (3) (4)分类:金属矿、非金属矿。 (5)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石英。 岩石 (1)概念:岩石是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 (2)按成因分类 ①岩浆岩

③变质岩 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而成,举例: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等)) 【思考】 1.矿物、矿产和岩石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提示:有用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称为矿产;矿物聚集成岩石,岩石中存在矿产。 2.为什么只有沉积岩中才可能含有化石? 提示:沉积岩是地表物质沉积、固结形成的,生物遗体、遗迹可能会被沉积物所埋没。岩浆岩是高温的岩浆冷凝形成的,不可能含有化石。变质岩是经高温、高压变质形成的,化石也不可能存在于此。 [图表导读] 读教材图2-4、2-5、2-6,思考下列问题。 (1)山谷中峭壁上露出的沉积岩表现出的直观特征是什么? 提示:成层分布,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 (2)花岗岩与片麻岩有何关系? 提示:片麻岩是由花岗岩变质而成的。 (3)花岗岩、片麻岩的质地如何?有何用途? 提示:花岗岩、片麻岩质地紧密、坚硬,是良好的建筑材料。 材料下面两图是某校学生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岩石照片。 结合材料探究: (1)组成图中岩石的最基本单元是什么? (2)两图分别属于哪一类岩石?试说出判断的依据。 (3)两图岩石中能找到生物化石的是哪类?为什么? 提示:(1)矿物。

(2)甲图岩石有层理构造,为沉积岩。乙图岩石有气孔,为岩浆岩(喷出岩)。 (3)甲。具有层理构造和含有化石是沉积岩的两个特征,所以甲类岩石可以找到生物化石。 1.矿物与矿产的含义 (1)矿物的含义有三点: ①矿物是岩石圈中的化学元素存在的形式,以区别于大气或生物体中的化学元素; ②矿物是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而成的,以区别于人工合成的; ③矿物有稳定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以区别于杂乱无章的混合物,例如泥沙不是矿物。 (2)矿产是有用矿物的富集,并且富集的程度要达到能够被人类开采利用的要求,否则就不能称为矿产。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矿产利用的范围和深度将不断增加。 [方法技巧]图解法记忆化学元素、矿物、矿产的关系 2.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及特点

组成细胞中的元素及其无机化合物教案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细胞中的无机物 [考纲要求]1.水和无机盐的作用(Ⅰ)。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基础知识: 一、组成细胞的元素及化合物 1.最基本元素:C。 2.主要元素:C、H、O、N、P、S。 3.大量元素:C、H、O、N、P、S、K、Ca、Mg等。 4.微量元素:Fe、Mn、Zn、Cu、B、Mo等。 5.细胞鲜重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 6.细胞干重含量最多的元素是C。 7.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组成细胞的化合物分为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前者中HO的含量最多,后者中蛋白质含量最多。 2特点提醒①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划分依据是含量。 ②记忆微量元素可利用口诀:铁猛碰新木桶(Fe、Mn、B、Zn、Mo、Cu)。(谐音记忆法) 想一想为什么组成细胞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能找到?而含量又大不相同? 答案组成细胞的元素最终是生物体有选择地从无机环境中吸收的。 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鉴定物质鉴定试剂颜色变化 还原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淀粉碘液蓝色 苏丹Ⅲ染液橘黄色(或脂肪(或苏丹Ⅳ染红色) 液)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 你知道吗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都包含NaOH溶液和CuSO4溶液两种试剂,使用时有什么不同? 答案斐林试剂使用时是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注入,斐林试剂现配现用,水浴加热2分钟;双缩脲试剂使用时是先加入A液1mL,再加B液4滴。 三、细胞中的无机物. 1.细胞中的水 (1)存在形式:自由水和结合水。 (2)含量变化:生物体的含水量与生物种类和生物的生长发育期 有关。

(3)功能 ②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4)自由水与结合水的联系 自由水结合水?你查了吗心肌呈固态是因为结合水含量高,血液呈液态是因为自由水含量高,对吗?为什么? 答案不对。原因是二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例不同。 2.细胞中的无机盐 (1)存在形式: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2)功能:①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正常的生命活动,如哺乳动物 的血液中若钙离子含量太低,会出现抽搐等症状。 ②它是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 课堂活动: 探究点一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 化合物质量分数/% 水占85~90 无机盐占1~1.5

中国人民解放军队列条令

中国人民解放军队列条令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命令 军发〔2010〕23号 《中国人民解放军队列条令》已经2010年5月4日中央军委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10年6月15日起施行。 主席胡锦涛 二〇一〇年六月三日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 第二条适用范围 第三条作用与意义 第四条首长、机关的责任 第五条队列纪律 第二章队列指挥 第六条队列指挥位置 第七条队列指挥方法 第八条队列指挥要求 第三章队列队形 第九条基本队形 第十条列队的间距 第十一条班的队形 第十二条排的队形 第十三条连的队形 第十四条营的队形 第十五条团的队形 第十六条其他分队、部队的队形 第四章单个军人的队列动作

第十七条立正 第十八条跨立 第十九条稍息 第二十条停止间转法 第二十一条行进 第二十二条立定 第二十三条步法变换 第二十四条行进间转法 第二十五条坐下、蹲下、起立 第二十六条脱帽、戴帽 第二十七条宣誓 第二十八条整理着装 第二十九条冲锋枪手、81式自动 步枪手、95式自动步 枪手的操枪 第三十条班用机枪手、狙击步枪 手的操枪 第三十一条 40火箭筒手的操筒 第五章班、排、连、营、团的队列动作第三十二条集合、离散 第三十三条整齐、报数 第三十四条出列、入列 第三十五条行进、停止 第三十六条队形变换 第三十七条方向变换 第三十八条摩托化步兵班的置 (架)枪、取枪 第三十九条摩托化步兵排、连的 置(架)枪、取枪 第四十条机枪(炮兵)班、排、连的操枪(炮) 第四十一条指挥员列队位置的变换 第四十二条其他分队、部队的队列

动作 第六章分队乘坐汽车、火车、舰(船)艇和飞机 第四十三条乘坐汽车 第四十四条车辆行进中的调整 第四十五条乘坐火车 第四十六条乘坐舰(船)艇 第四十七条乘坐飞机 第七章敬礼 第四十八条敬礼的种类 第四十九条敬礼、礼毕 第五十条单个军人敬礼 第五十一条分队、部队敬礼 第八章国旗的掌持、升降和军旗的 掌持、授予与迎送 第五十二条国旗的掌持 第五十三条国旗的升降 第五十四条军旗的掌持 第五十五条军旗的授予 第五十六条迎军旗 第五十七条送军旗 第五十八条其他部队和院校迎送 军旗 第九章阅兵 第五十九条阅兵权限 第六十条阅兵形式 第六十一条阅兵程序 第六十二条师以上部队阅兵 第六十三条其他部队和院校阅兵 第六十四条海上阅兵和码头阅兵 第六十五条空中阅兵 第十章晋升(授予)军衔、授枪和纪念 仪式

高中地理地壳物质循环

2014高考地理复习疑难问题专项突破:地壳物质循环 疑难点: 地壳物质循环过程的理解和解析。 规律方法: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其中沉积岩最重要的特征是具有层理构造和保存生物化石。三类岩石及岩浆相互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判断岩层新老关系 (1)沉积岩地层:在岩层未倒置之前,按照沉积规律:老的在下,新的在上,即先形成的在下,晚形成的在上。最准确的是根据沉积岩中化石的年代来确定岩层的新老顺序。(2)岩浆岩地层:首先判断是侵入岩还是喷出岩:侵入岩末端一般呈尖状,在剖面图上,有岩脉切断岩层,具参差不齐的接触面的特点;喷出岩顶部相对较圆滑,呈堆积状,有火山锥形成的一定是喷出岩。如果是侵入岩,则与其他地层的关系是侵入与被侵入的关系,被侵入的地层应先于侵入地层存在。如果是喷出岩,则判断时应分析其起点和终点,该喷出岩应晚于起点和终点之间的地层。 (3)变质岩地层:先观察变质岩地层的存在位置,分析产生变质的原因。一般地,变质岩所需求的高温、高压条件往往是岩浆活动提供的。故变质岩地层应晚于相应岩浆岩形成。 如果是在海岭附近的喷出岩,则应根据其距海岭的距离来判断。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按此进行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内力作用 内力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可从以下概念来认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对以上概念需把握其相互之间的联系: 1.地质作用是形成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动力; 2.地壳运动是地质作用的一种形式;(过程) 3.地壳运动是地质构造的成因,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4.构造地貌是地质构造的反映。(表现形式) 【技巧点拨】六大板块图的常考区域 (1)属于亚欧大陆的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却属于印度洋板块。与阿拉伯半岛相邻的非洲板块朝北运动,与亚欧板块相互挤压形成东西走向的阿尔卑斯山。 (2)南极洲板块同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最北几乎达到了北回归线,这意味着落基山脉是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形成的,而安第斯山脉则是南极洲板块同美洲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形成的。 (3)雅鲁藏布江谷地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分界线,珠穆朗玛峰位于印度洋板块。 (4)红海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上,是两个板块彼此分离形成的,其

组成地壳的岩石

新世纪教育网https://www.360docs.net/doc/ac9793257.html, 精品资料版权所有@新世纪教育网 3.3 组成地壳的岩石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认识到岩石组成地球外壳,覆盖在地球表面; 知道常见岩石在颜色、结构、软硬程度及遇酸后的不同特征; 认识岩石有三种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并初步了解起形成的过程。过程与方法: 会用感官(看、摸)、工具及化学药品认识常见岩石,在观察实验中发现岩石的一些特征; 能用相关的分类标准对岩石分类; 能查阅有关岩石的相关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产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意识到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用的岩石(鹅卵石、岩浆石:(花岗岩)、沉积岩:(灰岩、砂岩)、变质岩:(大理石、片麻岩) (2)水槽、烧杯、滴管 (3)录像资料 活动学具准备:(学生部分) (1)自己采集的各种岩标本; (2)查阅的有关岩石资料; (3)放大镜、锤子、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播放关于石头的影像 提问:关于石头,你都知道些什么? [了解学生对岩石情况的已有经验,目的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牵引过来,为下面的学习打基础,因为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知识并不是线性的,新的知识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活动主动建构的。] 2、学生展示自己带来的石头。 (教者根据学生的回答:注意概括:这些石头来自在自然界中,它们有些裸露在表面,来自高山,而有的是被覆盖着,如在水里、土壤下等等。) 师:这么多石头哪些是岩石,你们分得清么?(展示图片,学生判断是否是岩石) 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 师:岩石来自大自然,是在自然中形成的,像砂岩、砾岩,而不是人为加工后的混合物,像砖头、水泥块、玻璃块,也不是地质变化后的矿产,像煤。 3、总结:地球外壳主要由岩石组成。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岩石。(揭示课题) 二,探究:研究各种岩石的特征。 1、提问:关于岩石你们想了解什么? 2、归纳学生提问,确定今天研究的问题:岩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3、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研究方法。 提问:了解岩石的特征,你打算用哪些方法? 新世纪教育网--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版权所有@新世纪教育网

组成细胞的元素及化合物训练题

组成细胞的元素及化合物训练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C、H、O、N、Fe、Cu属于组成细胞的大量元素 B.磷脂分子仅由C、H、O、P四种元素组成 C.线粒体、核糖体和叶绿体中都含有P D.酶和ATP都含有N,但酶一定不含有P 解析:选 C C、H、O、N、P、S、K、Ca、Mg等为大量元素,Fe、Mn、Zn、Cu等为微量元素;磷脂分子由C、H、O、N、P五种元素组成;线粒体、核糖体和叶绿体中都存在RNA,因此都含有P;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因此少数酶也含有P。 2.某无土栽培的培养液中含有Mg2+、K+、Ca2+、Fe3+,其浓度都是0.1 mol·L-1,培养一段时间后,培养液中剩余最多的是( ) A.Fe3+B.Mg2+ C.K+D.Ca2+ 解析:选A Fe属于微量元素,植物需求量较少,故培养一段时间后,培养液中剩余最多。 3.(2018·南通模拟)下列关于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脂肪酸与吲哚乙酸的元素组成相同 B.RNA分子携带大量遗传信息,是绝大多数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 C.与糖类相比,脂肪中C的比率较高,C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D.蛋白质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生物大分子,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解析:选 D 脂肪酸的元素组成是C、H、O,吲哚乙酸的元素组成是C、H、O、N,二者的元素组成不同;只有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均为DNA;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 4.下列关于无机盐和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某些无机盐是组成ATP和RNA的必需成分 B.由氨基酸形成多肽时,生成物H2O中的氢来自氨基和羧基 C.无机盐与神经元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有关,与传递兴奋无关 D.水既是细胞代谢所需要的原料,同时也是细胞代谢的产物 解析:选 C 某些无机盐是组成ATP和RNA的必需成分,如磷酸;氨基酸脱水缩合时, 一个氨基酸的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氨基反应脱去1分子水,因此H2O中的氢来自氨基和羧基;无机盐与神经元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有关,与传递兴奋也有关;水既是细胞代谢所需的原料,同时也是细胞代谢的产物,如在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需要水的参与,而在有氧呼吸的第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教案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使学生了解到进行曲的节拍、速度、情绪、节奏、结构上的主要特点。 2、通过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欣赏,使学生了解到此曲中的附点节奏、切分节奏以及休止符的运用,使此曲节奏感强,雄壮有力的情绪,表现当代军人那种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特点。 3、通过对阅兵式片段的欣赏,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 1、了解进行曲的节拍、速度、情绪、节奏、结构上的主要特点。 2、通过欣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感受其中的附点节奏、切分节奏和休止符的作用。 3、通过欣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感受其旋律中的同音重复、旋律的重复与变化重复的创作手法的运用,使此曲便于传唱,琅琅上口,便于记忆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欣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感受此曲中休止符运用的妙处。 教学用具: 多媒体、钢琴、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学生跟随着《军队进行曲》步入音乐教室,并伴随着音乐原地踏步,师生问好。(情景教学) 二、导入(为新课铺垫) 1、根据课前所放的《军队进行曲》,提问同学的步伐整齐是因为什么原因?(踩着音乐的节拍行进) 2、说说《军队进行曲》的节拍是怎样的?(二拍子,强拍在第一拍上) 3、伴随着音乐走进教室时,你听到音乐后的感受是什么?(节奏感强、雄壮有力、激昂) 4、把刚才分析的《军队进行曲》的特点合在一起,就是进行曲的特点,导出进行曲。 5、众多进行曲中,你所熟悉的进行曲都有哪些?(《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婚礼进行曲》、《葬礼进行曲》等)

三、新授 1、放一段带有阅兵式画面的录像,引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2、学生介绍作者郑律成。 3、欣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4、赏析《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①欣赏此曲后的感受。(振奋人心) ②欣赏后给你留下最深刻的是哪段音乐(最容易哼唱的部分)?(开头: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③分析开头的旋律:同音重复(只有一个音ⅰ组成),不加任何节奏的演唱和加入附点和切分节奏的演唱,比较二者的区别,感受加上附点和切分节奏后给人的感觉是什么?(具有号召性节奏铿锵,振奋人心) 全曲大量运用了附点和切分节奏,目的是想表现什么?(音乐丰富了,表现力强,更能表现军人勇往直前、坚忍不拔的精神。) ④填歌词,找出旋律的特点。(重复和变化重复、旋律位置比较低,旋律语气化,便于记忆、传唱。) ⑤在这首音乐作品中,有两处最为精彩的地方(老师示范演唱),哪两处能引起你的注意?(“听”) 比较“听”的后面用休止符和变成用拖拍,其音乐效果有什么不同? (让听众能有更好的空间去想象各种场面,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听众,屏住呼吸,此时无声胜有声!) ⑥把学生分组,通过欣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后,给大家的感觉,用自己的方式把这首进行曲表现出来。如边唱边拍手、指挥、正步走等。 总结下课: 今天,我们接触了进行曲这种音乐体裁,并欣赏了由著名的作曲家郑律成所作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使我们更好的掌握了进行曲,了解了为什么好歌、经典曲目可以流传至今,广为传唱。同时,我们也了解了以后欣赏乐曲可以通过哪几方面来赏析,会欣赏更会分析。今天我们就上到这,谢谢大家!

3.3 组成地壳的岩石 导学案(含部分答案)

3.3组成地壳的岩石 预习案 一、预习目标及范围 1、预习目标 ①通过阅读、读图等,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组成。 ②通过对各种岩石的了解和认识,结合生活经验说出岩石在生活中的用途。 2、预习范围 教材第3章第三节内容 二、预习要点 (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 1.地理学家通过对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分界面分别为、。 岩石圈的概念:包括的全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 地壳是一个圈层,大陆部分较,大洋部分,平均厚度。 地幔介于和之间,厚度约。 地核以和分界,厚度约,可以分为和,地核,很大。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1.岩石圈的组成 按成因分:、、 岩浆岩:是的产物。在地下巨大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或,随着、的变化,而形成岩浆岩。常见的岩浆岩有、等。 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上午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物被、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形成沉积岩。常见的沉积岩有、、等。沉积岩的特征有层理结构和化石的存在。 变质岩: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在、作用下,和 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而形成变质岩。常见的变质岩有、、等。 常见原岩与变质岩的关系:—→大理岩;页岩—→;—→

片麻岩。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概念: 过程:地球内部的,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上升冷形成;地表岩石在、、等外力作用被、、、、,形成;已经生成的岩石在的条件下,发生的改变,形成。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发生,又形成新的。 意义: ①形成地球上丰富的; ②改变地表的,塑造千姿百态的; ③实现交换和传输,改变地表的。 三、预习检测 1.根据岩石的分类,石灰岩属于 A.岩浆岩 B.沉积岩 C.侵入岩 D.变质岩 2.作为重要建筑材料的花岗岩和大理岩在成因上分属于 A.岩浆岩和沉积岩 B.岩浆岩和变质岩 C.沉积岩和变质岩 D.变质岩和沉积岩 探究案 活动1仔细观察书中94页和95页书中岩石的照片,说出他们各自的比较表明显的特征。 活动2我们的祖先从石器时代起就开始利用岩石,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的衣、食、住、行、游、医……无一能离开岩石。你能结合你所知道的来谈谈关于岩石的用途吗? 二、随堂检测 1. 有一种岩浆岩它以黑色和灰色为主,有气孔构造,请问这种岩石最有可能是() A.花岗岩 B.砾岩 C.玄武岩 D.页岩 2.千锤百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按成因,该种岩石是() A.沉积岩 B.岩浆岩 C.变质岩 D.火山岩

专题23 地壳物质循环和地理意义

专题23 地壳物质循环 原图一:地球内部物质循环图 【核心知识】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组成地壳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图中的a、b、c、d分别表示喷出岩、侵入岩、变质岩、沉积岩;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1)地球内部的岩浆(源于地幔的软流层)侵入地壳冷却凝固形成侵入岩b。 (2)地球内部的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喷出岩a。 (3)图中向上的箭头表示地壳抬升运动导致岩石出露地表,接受外力的破坏(风化、侵蚀)作用。 (4)被破坏的岩石受外力的搬运作用,在相对低洼地带沉积,形成沉积岩d。 (5)已经形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中会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c。 (6)岩浆岩可以直接转化为沉积岩、变质岩,而沉积岩、变质岩需要通过岩浆才能转化为岩浆岩。原图二: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变式一地球内力作用形成的岩石 读图1,完成1~2题。 1.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A.地表B.地壳上部C.地壳下部D.地幔 【解析】近年世界各地地震和火山喷发类的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受到世人强烈关注。该题以发生低强度喷发的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东南70公里处波波卡特佩特火山为背景,以火山喷发的景观图片切入,重点考查的内容却不是地质灾害,而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原理。既关注到全球瞩目的地理热点问题,又有对自然地理核心知识考查的独特视角。考查考生从图像中准确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准确运用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原理,认识具体的地壳岩石圈物质循环和转化的过程,相互转化的关系,转化发生的空间和参与循环的各物质存在的空间。 第1题,该山体为正在喷发的火山,山体的岩石应该是岩浆岩,而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原理明示,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组成岩浆岩的矿物只能由地球内部地壳以下地幔中的岩浆转化而来。【答案】D 2.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化为 A.喷出岩B.侵入岩C.沉积岩D.变质岩【解析】第2题,考查内容与第1题有承接关系,必须以判断出该山体岩石主要是岩浆岩为前提,才能顺利解答第2题。岩浆岩的转化方向可以在地表被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形成沉积岩,也可以由地壳的下沉运动而深入地下,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或进一步重融再生,转化为岩浆。而在地球表层这一特定的空间就只能转化为沉积岩。【答案】 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